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9:15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1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2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修养。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去,保证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标准、情感调节策略、人际交往常识、自我意识、优良意志品质等内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解法,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在双休日设立心理教育讲坛,介绍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性质、工作原则,还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让学生积极应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树立起自信,进而正确评价自己,合理进行人生定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节日或者时机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考试前期,学校可以组织考试心理讲座;在毕业生就业前期,学校可以组织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在三八妇女节时期,学校可以开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再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在健康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咨询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的不足。

三、实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辅导模式,切实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一切的理论教育和专题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作用。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来看,应该充分结合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的模式,促进心理辅导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允许的情况下,并征求学生的同意之后,对于存在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集体辅导,不仅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提高了辅导效果。一般来说,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让10个人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开展生动活泼的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宣泄,进而相互了解、关心,增强自信,增加勇气,提高心理素质。其次,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健康完整的人格。而这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普查出来的,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问题档案,定期让学生参与个别咨询和辅导,全面跟踪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和状况,对于心理严重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因人际矛盾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较为普遍且突出的心理问题。虽然人际关系主题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但传统的知识讲授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方面还尚存不足。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讲授与户外团体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对课程建设的探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有长效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因其独特的高效性和积极效果,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能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如陈菊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进取性、自在性、支配性、社交性、幸福感等均发生了显著差异,杨彩霞通过班级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在信任和容纳他人方面都获得了改善。

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及开展

2.1确定活动主题与对象

本次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课程内容,主题定为:信任之旅。从自愿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中随机选取40人作为体验对象,3名班干部担任教师辅助。

2.2确定活动目标

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探索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人际信任及尊重,促进个人成长。

2.3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安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课程讲授之后,计划2个课时即90分钟。具体地点在学院操场。

2.4过程设计

紧密围绕人际关系主题,共分为3个单元(表1)。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3.1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活动的实际成效。在本次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后对参与学生的随机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体验,能够更加信任和包容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后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与理论课结合”。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培养人际合作、人际信任、集体归属感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3.2建议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中应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辅导。可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社交问题类别,从而设计不同主题及形式的辅导内容,增强实效性。其次在团体建立的初期还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讨论,增强团体内成员关系。最后理论知识的介绍与分享要结合活动实际,浅显易懂。

4结语

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与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品质提升大有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尝试开展丰富、灵活的户外主题团体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真正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梦飞,郑莺.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63-64.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4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优势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社会急速发展使得竞争压力也急速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家庭贫困等方面面临冲突和压力,使得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5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触学生的第一线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具体方法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倾听和商讨为主要形式,并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心理学方法,遵循价值中立和保密原则,强调个体的宣泄、疏导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性和公开性,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道德批评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强调教育和宣传,从而通过价值干预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同样,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忧郁和消沉。因此,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工作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关系。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代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个性特征、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规律和特点也较熟悉,对特殊学生群体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档案,这正是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不少辅导员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淆,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自然流露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所掌握的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较为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冲突。比如,相对于学生的生活交往圈,辅导员是一个具有管理者角色的“局内人”,大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有自己的角度、立场和评价,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学生都在乎辅导员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保留了一些真实的想法而不敢对辅导员说。另外,辅导员特定的管理与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学生前来找辅导员咨询,还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他们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生活压力和困难,找辅导员咨询在心理上或许就会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他申请到助学金、困难补助或者找到一个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等等。但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相反还会让学生养成依赖,丧失面对和处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多困难的能力,不少辅导员都懂得这一点,然而却让学生误解,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力帮助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和学生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因此,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的基础上,摆正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努力克服政治辅导员角色给心理咨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确立层次性,有效开展分层教育工作

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从不健康到健康的连续体,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心理疾病、亚健康(第三状态)、心理健康。据此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分为有心理疾病学生、亚健康学生和心理健康学生三类,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目标可确立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矫治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少数已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辅导员主要开展的工作是配合心理治疗机构对学生的疾病治疗、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该生周围的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总结该生患病的缘由、影响因素和前期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学生治疗结束返校后的跟踪关注与有关服务工作等。

二是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些学生虽投有明显的病态,但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苦恼,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主要开展以完善认知、调节情绪、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严重的学生,辅导员要有工作的敏感度,可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进行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根据收集来的信息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从而重新确定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这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和常规性的工作,应当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此外,在确立三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应确立序列目标,即依据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有序列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有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学习动力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情绪与挫折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坚持发展性教育原则,“面教育”与“点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和调适性两大类。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如果辅导员把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这将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有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坚持教育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面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多元化、系统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决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开发;同时,辅导员也不应忽视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点教育”,特别是对亚健康的学生要有意识地按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做好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转介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结束返校的学生进行关注、援助、支持等工作也十分重要。

四、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把握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途径

与西方心理咨询相比较,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内容。一方面,我国是极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大学生的心理苦恼大多来自人际关系,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多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留守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因此,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贫困学生心理等问题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并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径上,辅导员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是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科学宣传活动、心理案例分析以及心灵电影、心理剧场、文娱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让学生积极进行心理体验,促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通过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训练、挫折考验训练等多种形式,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发展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三是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和班风,营造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探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新途径就是整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高职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高职学生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促使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表明,它是帮助高职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健康心理、开拓美好未来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再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3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导向作用。进入大学不少学生会无所适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地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积极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使高职学生在更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下,主观能动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大学校园应该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职业生涯需要方法上的指导,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行动,它是一个连贯性的行为。而要想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学,还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所以不能把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单独撇开,否则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学校可以树立一个系统的网络,围绕学校展开活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贯穿不同的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里塑造优秀的人格。

2.2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已得到普及,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开展,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可操作性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解决其心理困惑,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地去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未知挑战。

2.3内容上的整合

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机渗透其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感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学习辅导或网络心理辅导,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行动)以及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初步建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结合的教育框架,润物无声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

2.4队伍的整合

为保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

具体而言,首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和各种学科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面对面的个体辅导。再者,建立班级职业生涯互助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制定和实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后,各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小组,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大家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步骤,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

2.5教学形式的整合

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个别辅导为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采用个体辅导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次,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主要形式有朋辈辅导、主题式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4]。

3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3.1师资问题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还有现实的不足。一是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跨学科师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有效的帮助。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工具本土化的进度急需加快。目前职业规划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而来,引进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软件,由于常模选取不一样,其效度、信度有待深入论证。

3.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终确定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大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楼根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8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微信

微信是一种通过多种形式添加好友,分享实时信息或在线聊天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辅导员利用微信,旨在通过对学生单向、双向或多项的形式通过实时心理健康分享,以广播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关注对象的实时监控和即时咨询。因此,开展微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

一、辅导员微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心理健康的正面教育。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师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辅导员在微信朋友圈中心理健康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辅导员可以撰写生活感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辅导员借助评论功能,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即时聊天,更能自由交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

(二)有助于辅导员对特殊群里的重点关注,实现了对心理健康关注对象的评价和行为矫正。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因此微信关注这种对等、自然的方式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评价。辅导员利用微信朋友圈关注学生的更新,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观察,收集资料。微信的评论和聊天功能有助于辅导员在网上指出学生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发展不适的学生实现了微信及时发现,进一步引导学生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院覆盖。微信的开放性和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辅导员的全员微信,每位辅导员分别承担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从而实现了心理健康工作全覆盖。

(四)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辅导员微信是抢占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有效平台,辅导员可通过及时撰写大学生喜欢的短评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总结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辅导员工作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构建辅导员微信的实践与探索

微信朋友圈信息应有针对性的对信息进行内容归类,使学生能有效的获取想要的信息,且便于日后的信息处理。现做出如下设想:

(一)成长故事。以微小说的形式,将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学习、交友、爱情、家庭、就业、升学等的烦恼,用简短的文字呈现。如:“[成长故事-爱情]”,然后讲述一个关乎爱情的故事。

(二)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板块主要突出一些心理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的调节心理上的各种情绪。如:“[心理调节-暗示调节]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暗示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他们容易无条件、非理性地接受一些观念和说法。”

(三)教师感悟。教师感悟最需要的是辅导员的真情流露,尽可能的采用第一人称流露情感。如:“[教师感悟]大学三年的学习也许未必使你们在学业上有多大的提高,但是学校里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外,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是必须的!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伴随你们一生!”

(四)心理漫画。因漫画按形式可分为:单幅漫画、多幅漫画(包括四格漫画)、连环漫画、和漫画条。朋友圈可多形式,利于信息传递。

(五)宁心音乐。结合心理学中的音乐疗法,以及不同音乐产生的作用,用朋友圈说明不同音乐的用途,使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到情绪的调节中。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六)布告。布告的作用在于适时的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活动,纪念日等内容用微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多一种渠道了解活动。如“[布告]5月25日13:30,我校室内篮球场将进行“阳光.成长”健康宣传月活动,诚邀您的参与。”

三、辅导员微信使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微信的用户群日益壮大,但辅导员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辅导员微信要发展成为一种稳定、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思考。

目前,并不是所有的辅导员都擅长写微信,各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也不同,要求所有高校的辅导员都开设工作微信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且辅导员是否开设微信、微信开设情况的好坏,还不能以此代表一名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况且因为微信的广泛传播,势必要涉及到辅导员的言论风险等问题。

然而,在一个网络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能否借助新兴手段开展工作,是考验一名辅导员是否优秀的一项标准。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转变工作观念,积极利用辅导员微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以及网络知识水平,最终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房志铭,高雯.关于辅导员博客的构建、规范与管理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2).

[2]温海波.“辅导员博客”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与教学,2010(2).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9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由于他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较大,因此,时常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其次,具有严重的妄想、疑心等倾向。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嫉妒心强、疑心重、不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时较为敏感。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和妄想倾向。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享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感,他们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厌烦和戒备心理,缺乏生活热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除此之外,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还时常存在焦虑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间的争吵、敌视等情绪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安全感,被焦虑情绪困扰。与此同时,离异家庭大学生还较为冲动。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时常感到心神不定,明对挫折和困难表现的过于冲动,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

二.x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一个人若脱离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但立意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问题的影响,往往会自我压抑交往意识,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是无足轻重的,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易怒等情绪。可见,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迫切性、紧张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院级、校级联谊活动,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来自同学、老师、朋友的温暖,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首先,要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和辅导者都有益处。对辅导者而言,由于每次接待的人数较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辅导效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而言,这种辅导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进而自觉接受教育和指导。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具典型性的环境,团体成员的相似性,可以促使这些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自主的向他人倾诉,并接受别人的帮助,进而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辅导者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典范,并鼓励其他成员学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并接受团体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调查表明,这种分享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能够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逐渐消除退缩、自卑等消极心理。其次,还应当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

3.创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信息,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学生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其次,能够反映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性品质状况、综合评定建议、智力发展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对这些内容的定量描述,能够全面的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象、择业期望,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的择业建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缨,杨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