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十篇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十篇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9:13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1

关键词:思政意识形态管理;辅导员;学生管理

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文化冲击等众多因素都促使高校辅导员担当起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交融深度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的争夺愈加复杂、隐蔽。此外,网络舆论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局面。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以身作则的影响,大学生才能从思想意识上根本摆脱资本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商业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中来。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与类别

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阐述可以追溯到法国拿破仑时期。意识形态当时被看作一种思想的起源,后被不断地完善。马克思提出了意识形态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反映的意识,因而其必定需要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和工具,以及一定的主体价值、利益的意识,因而具有意义或意向性。我国提出要用社会主义的利益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并提倡大学生要追求积极的意识形态观念。现阶段,高校的意识形态种类繁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

二、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多冲击。目前,我国高校学术中出现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对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工作还非常欠缺。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爆出一些大学生欠缺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的案例。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同时面临国外各类价值观的冲击,做好高校学术思政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过程中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而避免走向道德滑坡

只有搞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才可以使大学生群体达到一种道德自律。大学生的思政形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意识形态极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走向腐败之路。

2.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

思政意识形态工作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把此事提上议程可以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更加完善,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最主要的要求是将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使辅导员用职业化的态度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思政形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精神形态上把好关,才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三、思政意识形态管理视角下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非常多,热门的网络事件经常是大家学生讨论的热点,学生有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兴趣。在思政意识形态管理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辅导员引导大家对热点进行探讨,从而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辅导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而不仅仅局限于谈话讨论,如QQ群、微信等,让学生参与分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要求辅导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政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培养。辅导员要将主流的意识形态融入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服务不能局限于表面,更不能只注重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还需要加强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标准,并树立典型模范。

3.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性格特征,注重方法创新

一般来说,教师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在思政意识形态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进行分类处理。尤其对于一些贫困的学生,在做助学工作和面临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推荐工作。如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新奇又互相不熟悉,辅导员就需要给学生创造相互认识熟悉的机会;对于一些敏感的女生,在遇到情感问题和生理问题需要表达时,需要给他们一些空间;对于实习和就业的学生,则尽量多地提供求职的信息,提前了解学生未来的规划,做到真正地关心学生。

参考文献:

[1]孔晓妮,左杨.基于辅导员视角社会工作方法与学生工作相关性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3):13-16.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探究

大学校园又如一个“小社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干扰。“心理扭曲、网络成瘾、考试挂科”等都是现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改革的对象。以辅导员为主的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极为显著的[1]。但面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辅导员还需对相关方面加以注意。

一、职业素养——辅导必备能力

作为辅导员,其在辅导学生之前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辅导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其职业素养包括:

1、思想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且全国高校都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辅导员需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爱国爱民的社会意识。

2、创新意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重点倡导的理念,国家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而辅导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管理好、辅导好、教育好”学生。理念上,辅导员需坚持创新体制改革;行为上,辅导员需开拓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创新已保证辅导工作顺利开展[2]。

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烦恼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琐事常会给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若长期受到烦恼的困惑,学生的心理必将受到影响,许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辅导员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则是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辅导员需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物质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彼此间形成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爱好、生活品位、人文素质等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3]。这就提醒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遵守“个体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2、理论运用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在面对形形的学生时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辅导。

三、网络辅导——消除社会公害

当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之一,其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高校因“网瘾”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占到20.7%。很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因而,网络行为的辅导成为了辅导员需要积极关注的话题。

1、邀请专家指导。为消除“网瘾公害”,辅导员除了自身的努力工作外,需和其它高校专家们共同合作,提高网络辅导的工作成效。如:辅导员可诚心邀请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不正常网络行为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健康网络”习惯。

2、抵制不良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化的最大优点,但也是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根源。许多反派言论、不良思想等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4]。如:色情、血腥、迷信等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活动,辅导员应坚决抵制这类现象,重点教育学生。

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本身工作的教育意义,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辅导工作,让自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学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j].考试周刊,2009,12(7):31-32.

[2]高家良.浅析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j].陕西教育?行政,2008,20(10):16-18.

[3]张立岗.高校辅导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初

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3(5):19-21.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与类别

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阐述可以追溯到法国拿破仑时期。意识形态当时被看作一种思想的起源,后被不断地完善。马克思提出了意识形态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反映的意识,因而其必定需要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和工具,以及一定的主体价值、利益的意识,因而具有意义或意向性。我国提出要用社会主义的利益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并提倡大学生要追求积极的意识形态观念。现阶段,高校的意识形态种类繁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

二、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多冲击。目前,我国高校学术中出现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对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工作还非常欠缺。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爆出一些大学生欠缺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的案例。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同时面临国外各类价值观的冲击,做好高校学术思政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过程中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而避免走向道德滑坡

只有搞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才可以使大学生群体达到一种道德自律。大学生的思政形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意识形态极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走向腐败之路。

2.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

思政意识形态工作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把此事提上议程可以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更加完善,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最主要的要求是将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使辅导员用职业化的态度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思政形态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精神形态上把好关,才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三、思政意识形态管理视角下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1.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思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非常多,热门的网络事件经常是大家学生讨论的热点,学生有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兴趣。在思政意识形态管理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辅导员引导大家对热点进行探讨,从而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辅导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而不仅仅局限于谈话讨论,如QQ群、微信等,让学生参与分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要求辅导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政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培养。辅导员要将主流的意识形态融入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服务不能局限于表面,更不能只注重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还需要加强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标准,并树立典型模范。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发展

前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指引学生学会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确定,无疑为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鉴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核心观背景下,探索其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就成为了大势所趋。

1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变化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辅导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和培养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1.2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

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又是维护学校稳定、保证办学质量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学校贯彻工作方针,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教学质量的客观需求。

1.3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

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辅导员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师,应该充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1.4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和塑造自身形象,感染与影响大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可以扩大辅导员的影响力,发展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力,从而在另一方面加速队伍的建设。

2核心价值观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注意的问题

2.1核心价值观是否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本质

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让我们要不断反思,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在工作中去更好地落实这一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是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升队伍建设的质量和素质。

2.2核心价值观是否契合背景需要

背景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衍生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在培育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之前,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考虑其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环境发展的要求,是否与社会价值观、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相适应。

2.3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作为一个行业的指向标,核心价值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是整个行业各系统得以正常发展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在确立自身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充分了解这一行业,以自我为中心,培育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促进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3核心价值观统领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模式

3.1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3.1.1对辅导员职位进行科学分类

3.1.2建立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

3.1.3建立学习型辅导员团队

所谓学习型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工作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团队成员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不断的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使团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生存和健康和谐的发展②。在学习型团队中,所有辅导员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能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核心价值和服务学生的能力,使大学生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高效、稳定地规划并实施自己的大学理想。

3.2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3.2.1探索建立辅导员职级序列体系

破解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

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3.2.2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化意识比较薄弱。要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实习、工作研讨、学习交流等活动,在专业意识的刺激和专业氛围的推动下,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推进辅导员的整体素养和谐发展。

3.2.3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紧密联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机制:一是聘用机制;二是考核机制;三是职务晋升机制。现阶段,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共同理想,这也是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因此必须依靠这些机制加以保障,促进辅导员队伍逐渐职业化发展。

3.2.4争取社会普遍认同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普遍较重,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对该职业的前景不抱乐观态度,同时社会也认为辅导员工作稳定性不强,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接受和认可,才能逐渐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宣传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经验和实践,营造一个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其健康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价值观念背景下,建立一支高度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的历史使命。核心价值视野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各界的共同努力。新时期,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是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过程。作为建设目标,我们要着眼未来,长远计划,进行科学化、理想化的系统设计;作为建设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模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③。

注释:

①段全武.新形势下对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j].红河学院学报,2011(04):45-47.

②谢云锋.整合多种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71-73.

③林伟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96-97.

参考文献:

[1]段全武.新形势下对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j].红河学院学报,2011(04):45-47.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5

1.是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校是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业单位,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必然要按照法律、法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法治和纪律教育的熏陶,逐步建立起法治观念,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二要义。

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制定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必定具备较好的法治素养。

2.是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依法治校的进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近年,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下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违纪违法现象增多。高校的管理服务理念、各项规章制度及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已经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3.是辅导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政治、学历、业务三个方面,对辅导员的选聘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当前,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选聘辅导员都能够达到这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2014年4月,教育部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提出了具备“法律法规知识”的能力标准。但是在实际选聘工作中,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职业选聘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辅导员必须要有法学专业背景。现实中,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他们的学科背景比较杂乱,较少有辅导员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此外,个别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不高,成为大学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现今,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则要求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

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征和实际作用来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需要解决路径的问题。

1.学校要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实现法治环境的“和谐”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应该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实施操作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目标上,要激励教职员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现阶段,在校生人数增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学校实行的目标考核,对部门、学院、教职工,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目的是促进学校、单位、职工的联动发展。而现实中,教职员工却都在忙于“挣工分”,疏于教学、科研的真正进步,更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其中,调整高校与教师或辅导员关系的制度,不论是针对专职教师,还是针对辅导员,都必须能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否则,其一,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其二,影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若教职工在不良的规章制度下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成才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高校规章制度,使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法治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近年,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与高校发生法律纠纷的案例中,学校败诉的情况愈来愈多。从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的“田永起诉母校案”,一直到现在,出现了媒体所说的“高校处理学生为何屡遭败诉尴尬”。这些案例说明,现实工作的需要,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这既是辅导员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实际需要。同时,辅导员要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法治观,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成为合格人才;还要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应对水平,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依规依纪工作,做好学生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辅导员要通过依规依纪工作,落实这四项要求。辅导员爱岗敬业就是“爱国”,依规依纪工作就是“法治、敬业、诚信”,目标就是要实现师生“平等、友善”。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是辅导员在传统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主动侵权,但大多都是基于“为学生好”这种主观动机而造成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其余如高校的校风、学风不良等现象,与辅导员不能够依规依纪工作也有很大关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就必须重视辅导员的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不光看辅导员怎么说,更看重辅导员是怎么做的。在高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工作中要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尤其在学生奖惩评优等工作中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公正、公平、公开进行,既要关爱学生,以理服人,又要严格管理,制度先行。“学生管理的思路应当是:教育在先,管理从严,处分慎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作为。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那么学生工作实现法治化,就不是一句空话。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18-03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日益受到重视,但政策导向主要集中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路径,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应有内涵的职业幸福感却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而主观幸福感体验不足是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学生工作的成效。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个体、群体和组织最佳状态或功能的环境和过程的一门科学。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思潮在美国兴起,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伴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研究的关注点也着眼于人性的积极面,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组心理弹性的心理能量。积极心理学重点在于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心理弹性重点在于良好适应,而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将有效提升个体的良好适应性,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两者相互促进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融积极心理学理念于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体系中,就是引导和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事业中可能的困难和各种压力,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积极认知、情感体验及建构积极的人际支持系统等引导,激发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潜能的实现,促进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一、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弹性的概述

1.主观幸福感。(1)幸福感的研究进程。幸福感的概念古已有之,关于幸福的争论,主要围绕于对幸福感本质两种不同的视角: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aimonic)。现代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基于这两种哲学观点,形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well.being,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取向。主观幸福感建立于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其代表人物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他们认为幸福感由主观快乐构成,重视广泛的关于生活中好的与不好的事件判断及由此产生的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快乐体验模型不同,心理幸福感则继承了现实论的主要教义,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其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2)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这一幸福感的界定,主观幸福感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评价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一种综合性指标,它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幸福有三个主要成分:愉快的生活,这是指对生活的享受,包括许多积极情感;充实的生活,包括在工作、亲密关系和休闲生活中投入、卷入和入迷,伴随着高投入的活动有一种流畅感;有意义的生活,即追求生活的意义,包括运用一个人的力量和才能从事比自我更广泛的事业,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会产生满意感和生活会更好的信念。

2.心理弹性。(1)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学者Block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ego---resilience这一术语。国内学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心理承受力”、“复原力”和“抗逆力”等。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早期的研究强调个体经历创伤后产生的适应性结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弹性本质上则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正常发展。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轻松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有效调控情绪与行为,积极实现社会适应和主动发展。(2)心理弹性的结构。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子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子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与危险性因子相对立。包括内部保护性因子和外部保护性因子。内部保护性因子包括个体的天生特质、能力、技能及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子包括社会保护性因素和家庭保护性因素。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水平的必要性

1.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分析。(1)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决定其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从工作范围看: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数量较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压力大,并且工作成效显现过程较长,这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影响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学校的管理层面考察:学校的多重管理带来较大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由于工作原因还要接受学校教务、保卫、总务后勤、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指导。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极易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不够明晰:由于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制的缺陷,学生工作者没有稳定的发展路径,容易对未来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终生从事学生工作。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风险意识开始淡化,“浮躁”的情绪有所蔓延。

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促进个体幸福感水平。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缺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症状: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差;心理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缺少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无进取心,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弹性水平,才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弹性促进幸福感途径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这个岗位单独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的过程,是指辅导员有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其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谐发展的保障,也是提升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制度层面上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完善辅导员考评制度、优化辅导员管理机制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谐发展,从辅导员个人层面要积极提升辅导员心理弹性水平,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层面:

1.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认知。积极心理学认为压力不仅会给人带来痛苦,而且也会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意义,这是当代心理学界倡导人们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认知调整上要引导高校辅导员对事件的结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能客观地看待现实,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能自我悦纳,树立健康的自我观。因此,辅导员要科学分析自己到底扮演着哪些角色。随着辅导员角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辅导员还应努力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通过对不同角色扮演的揣摩,清楚地认识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用角色内容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角色观念。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出现的压力,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2.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在高校辅导员的培养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主体积极性,挖掘优点,增强自信心。培养高校辅导员乐观积极的人格品质,引导高校辅导员关注和培养自身诸如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自尊、慷慨、乐观、责任与希望等积极人格品质,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要注意培养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心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高校辅导员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事业的成就感。

4.构建高校辅导员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能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重视融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工作氛围、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价值,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生活和事业上的挑战。因此,应构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来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积极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海垒,等.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4).

[5]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李丽,李桂凤,孟勇.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36-38.

[7]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82-86.

[8]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7

关键词:辅导员;核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00-02

“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处事、办事、行动、思考等的综合能力,是内在的潜质。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第一线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球化、多极化的复杂国际环境,面对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辅导员队伍,对于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能够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要求,谈点粗浅的认识。

辅导员的核心素质,关系着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是什么?就需要从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谈起。

一、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基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和作用以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较高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包括:

1.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学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其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作为学生辅导员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确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如果辅导员本身政治落伍,思想颓废,不仅不能引人向上,反而会误人子弟。

2.理论知识素质

这是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它的基本规律、特点和方法,以及本质、任务和对象。所以,作为辅导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广阔的文化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架构除了应掌握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外,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业务基础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二是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三是与学生兴趣、爱好有关的各种知识,如文学、历史、艺术、体育以及市场经济知识等。实践证明,知识面广的辅导员,往往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知识作为储备和积累,要想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掌握主动、占有先机是很难的。

3.较强的能力素质

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如何,取决于辅导员能力与业务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必须具有多方面综合性较强的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综合性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方法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思想教育能力等。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理、入情、入耳、入脑、入心,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4.良好的心理素质

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个性和精神情操、优秀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工作错综复杂,责任重大,辅导员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顺利有效完成工作的。辅导员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在巨大的压力、工作量和困难面前,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去化解工作和心理压力,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不断砥砺自己的意志,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辅导员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5.创新意识

创新的精神内核是科学精神,即科学理性的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主张开放、勇于探索、崇尚严谨、讲求精确、追求效率和求实求新的精神。辅导员既要有实事求是少说多干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变革气概;既能有效地吸取别人经验和成果,但又不落后于他人、步入前人之后尘;对上级政策指示不是机械执行照办,而是结合实际,创造性执行;对常规不是轻信盲从,而是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加强人格教育。只有辅导员具有创新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求知、求新、求异的成才积极性。

二、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要求教育者具有十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素质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本。

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品质、政治气节和思想作风的总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其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由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目标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精神信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政治气节。试想连辅导员的人生目标都是迷茫的,他们又怎么能为学生引路呢?

1.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性修养

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骨干力量,辅导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忠于党和人民,政治上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自觉把自己所从事的平凡的学生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正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给大学生以正面引导,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一贯特征和倾向[2]。高校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成就,要有服务意识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责任感,要敬业、爱业、乐业,做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时刻做到心里装着学生,凡事想着学生,工作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因此,辅导员要强化敬业精神,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将自己的才能、智慧、精力、身心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否则,如果言行不一,对人对己不一,就会丧失学生的信任,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要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日趋复杂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大学生身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等组织与敌对势力互相勾结,千方百计利用敏感时期在高校组织各种非法活动;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的影响今天依然存在,等等。这些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的政治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层次的、隐蔽性和萌芽状态的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在复杂的形势下不随波逐流,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和美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抵制和反对不利于党和人民、社会主义发展的言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

4.具有反映时代特点的崭新观念[3]

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变化而变化的。作为辅导员,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这是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辅导员应树立的新观念,包括:时代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竞争观念、未来观念等,辅导员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我们想说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创造力、竞争力、亲和力,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8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郁闷的本质是目标迷失和自我失落。由此可见,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长、亲戚朋友和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发人深省,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和方式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一书中,“朋辈”指朋友们,“心理”指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辅导”指帮助和指导。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即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而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在此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与当事人大多是年龄相近,心理距离较近,并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学习生活的朋友和同辈,具有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先天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因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以使当事人产生安全感,而当事人也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向咨询员敞开心灵之门,最终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不要主观地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样做,而要与当事人共同讨论、分析,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当事人自我的力量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要深切了解及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以建设性的朋辈关系和互动原则以及“他助――互助――自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成为一种民主性的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特点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大学生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辅导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它在调节当事人情绪,使其重树信心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它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和当事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辅导员也是学生,容易得到同学间的理解,相互间容易沟通,他们和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因而又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此外,朋辈心理辅导还具有时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特点。由于是身边的同学,朋辈辅导直接迅速,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同学间的问题,他们可能比老师发现得还早,对实施监督以及改善环境都极为有利。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辅导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它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爱,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从残忍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离奇的铊中毒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等事件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精神的发扬,对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13-02

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坚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p204)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本地区建设人才的特殊使命,要培养出思想过硬,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这是辅导员肩负的重要职责。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异的民族学生,他们同时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造力,借助互联网他们实现了与外界信息的交互。民族地区辅导员将要从事与内地高校同样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复杂的的内容。如何做好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通过教育维护民族高校及社会的稳定?这是摆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两大现实课题。民族地区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解决两大难题的关键环节,对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素质的要求,不仅是职业素质的规定,也是自身素质养成的需要,同时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

一、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硬性规定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有明确规定:“对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和党的政策水平,对错误思潮有一定的识别能力。”[1](p3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讲到:“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须去占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p196)从文件的规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党中央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1](p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也强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p344)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1](p595)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实际工作当中,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有效果,入脑入心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塑造,具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则是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

辅导员的基本素质有很多,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理论素质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的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分析和处理日常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总结和概括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高校辅导员处理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事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原本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科专业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人员较少,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也为数不多,部分辅导员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要求。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由于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使得高校招聘辅导员门槛放低,无论是专业还是学历层次都相对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扎实。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较差,很难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本质,难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联系。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辅导员日常处理事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语言交流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辅导员日常的工作开展费时费力。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学习,尤其是对理论学习缺乏精力。很多辅导员担任公共政治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军事理论课等课程教师,然而,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认识不足,研究不深,缺乏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上课缺少号召力、亲和力及影响力,教育管理不被学生认可,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不断提高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促进辅导员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消极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迷茫和动摇,理想信念模糊。同时,面对各种国内外思潮的影响,加之高校就业困难的压力,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负面思想。面对大学生的居多疑惑与不解,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教育引导,只有全面、辩证、深入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知晓当前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明白社会整体发展趋势,才能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并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

民族地区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纷繁复杂,如何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尤其是辩证法的运用。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与马克思主义水平密切相关的。[2]同时,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学习理论是运用理论的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3](p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是辅导员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要培养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发至内心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才是根本途径。大学学习阶段,是他们思想的成熟期,对大是大非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则是培养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一步。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解决问题的效果,这将成为学生衡量的基本标准。多次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辅导员只有不断地锤炼出过硬的“看家本领”,学好哲学,用好理论,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西部地区高校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赋予辅导员的特殊使命

作为中共党员的辅导员队伍,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民族地区高校更应发挥出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运用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辅导员作为日常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过程中,也充当了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角色。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家,而是革命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实施者和领导者。[4]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辅导员必须通过实践的途径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培养出有着正确“三观”和思想过硬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好的阐释。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繁荣培养人才是最终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周向军.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三个问题[J].高校辅导员,2011(3).

[2]王伟光.共产党员必备哲学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张瑞,邓国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促进机制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1-02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更是处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前沿,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是其他教师所无法替代的。而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适应这些新形势、解决这些新问题,完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伟大目标,就更加需要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辅导员队伍。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需具备的职业素养

1.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内容,是社会规范系统在辅导员角色上的高层次内化和固化。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修养;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能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具有较高的道德和哲学知识,形成稳定的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具有高尚的政治品质,热爱真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探索和求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做好疏导工作,把广大同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同学团结在党的周围,同时也能更有效取得广大同学的信任。

2.优秀的品格素养。教师的个人品格是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以其思想和生活观点、信念、道德伦理原则、智力的丰富性和热爱劳动的品质的完美性来鼓励学生。只有让学生从内心希望成为像教师那样的人,教师所说出的话才具有一种吸引力和鼓舞他的力量,这一条件下,他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那么,在教师的人格中,什么东西能吸引儿童和青年,这首先就是教师在工作、生活、行为中体现的理想、原则、信念、观点、道德和伦理立场的和谐统一体。”要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他发现教育者身上有他想学习的精神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必须重视自己品格素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同时具有顽强的个人意志。平时在思想作风上能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克服个人主义思想,正确处理好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实践共产主义思想原则。工作作风上要将实事求是、公正民主、言行一致、严于律己的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起到感染作用和示范作用。

3.丰富的知识素养。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老师,是学生在大学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全方位“导师”,而大学生又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业余爱好,并且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喜欢探索和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又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辅导员要获得教育对象的尊敬、信任与佩服,就要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多元的知识结构,而不能单靠从前单一的知识结构来征服同学。首先要系统熟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这是铺导员知识素养的基础;其次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这是辅导员知识素养的核心;最后是学习相关辅助知识,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所管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学生热爱的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这是辅导员知识素养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在管理和引导学生工作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保质保量的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4.健康的心理素养。辅导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对特殊群体学生必须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理念,做好“三超前、两沟通”,即情况了解超前、隐患排查超前、问题处理超前,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做好信息沟通。而目前大学生既有自信、独立的一面,也有幼稚、脆弱的一面,辅导员想要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等,就需要辅导员本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如个人认知、兴趣、意志、性格、气质等等,具有坦诚平和的心境和豁达的胸怀,用自己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学生,使同学们也能心理健康。

二、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辅导员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不坚定。辅导员工作职责中明确规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但问卷调查结果是:有42%的辅导员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感到说不清;有38.5%的辅导员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感到说不清楚,更有4.5%的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能正确认识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胡乱归纳,甚至在学生面前进行反面宣传。

2.部分辅导员个人品格存在缺陷。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职业的灵魂。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从事的是以人格感染人格,以真心催化真情的心灵培育工作。但有部分辅导员由于个人因素导致在学生工作特别是育人方面有所懈怠,严重缺乏职业精神、职业情感;有部分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如在学生关心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贫困资助、就业等方面随便应付;有少数辅导员作风不严谨,生活风气散漫、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方面收受学生礼品,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

3.部分辅导员知识面较窄。由于受到辅导员来源的局限性,大部分辅导员都是从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他们虽具备一定的本专业知识,但普遍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受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赵庆典、李海鹏两位老师在2005年4~5月间对来自全国230多所高校的600多位辅导员进行的问卷调研,该调查结果比较准确的说明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辅导员的学科结构不是很合理,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的只有9.6%,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学科背景的只有3.8%,具有理工学科专业背景的有22.5%,农林医类专业学科有6.3%,地矿、石油化工专业学科有4.1%,而其他普通文科类专业学科的有53.7%,显示出学科专业与辅导员相关工作要求学科专业比例明显偏低。对辅导员而言,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就无法达到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理论高度,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避重就轻走向边缘化,甚至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立起来,严重影响到教育效果。

4.部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辅导员在同一岗位时间过长而导致工作怠倦和积极性减退,更因高校的快速发展、教育层次的日益提高导致辅导员存在能力恐慌的心理焦虑;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导致自我封闭;由于劳动付出与收入不等、分配不均导致经济压力等都是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的源泉。特别是个人收入与当地房价水平、消费水平不符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有的辅导员甚至产生离职的念头。笔者对浙江省内几所高校辅导员的调查显示:有92.5%的辅导员感到心理有压力,其中40.8%的辅导员表示压力很大,有85.4%的辅导员感到身心疲惫,有58.7%的辅导员有调换工作岗位的强烈想法。有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中约有61.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心理压力已对高校辅导员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辅导员职业素养在创先争优中的提升

根据2006年4月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指导精神: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要使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而培养和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职业素养,不是靠辅导员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及高校管理层等多方采取有力保障才能完成,只有通过优化辅导员的成长环境,才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辅导员队伍。

(一)政府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培养专业

辅导员工作不是简单的进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提高,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实践更是证明传统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胜任辅导员工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现状,有必要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办能够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并纳入到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之中,进行系统的职业化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育工作的职能和理论水平,具有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团活动、职业规划等知识和能力,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中挑选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从事辅导员工作。并积极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科研立项的条件,进一步推进辅导员专业深入发展,推动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的发展和转变。

(二)健全辅导员素养提高的各类保障机制

1.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在大学期间虽然都已学过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从一个政工干部的要求出发,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来,教育部、各省市以及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培训政工干部的各种类型进修班或成立轮训机构,有计划地脱产培训了一大批政工干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高等学校的德育教研室的师资,很大一部分是政治辅导员,德育室除了组织好形势课教育和共产主义品德修养课教学工作外,还要组织、指导和推动辅导员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特别是要注意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和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并尽可能地上升到理论性、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各级党组织还应当根据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中心任务,把政治辅导员组织起来,有计划地、不脱产地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治以及专门的业务学习。相关部门应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设立专项经费,制定优惠政策。对新上岗的辅导员开展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了解的岗前培训;定期安排辅导员进行进修或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不断使他们更新知识、更新管理理念;安排外出考察、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他们专业和理论的提高;鼓励低学历辅导员继续深造,走高学历、专家型道路。

2.完善辅导员评估体系。加大对辅导员考核评估力度,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其工作能力、业绩等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首先学校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全校人员重视并投入评估活动,做到领导重视,各部门和辅导员密切配合,学生积极支持;其次要成立校系级评估领导小组;最后是学校要认真做好评估工作,在辅导员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由班、团干部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评估小组,采取背靠背的无记名投票方式,力求做到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简单化,走过场,使评估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评估结果与他们的收入分配、职称评定和晋升、评优评奖等挂钩,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为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好、结构合理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扫除后顾之忧。

3.提高辅导员待遇。辅导员的待遇问题与其整体素质的状况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依存关系,只有提高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使整体队伍素质得以改善。因此,政府要扮演核心的角色并承担基本的义务和责任,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各项待遇,通过基础性、平衡性与发展性等多种形式支付薪酬,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薪酬,稳定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奖励制度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地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广大辅导员的期望,更是新形势和新情况的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首先就需要高校建立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把牢进口关;其次科学分析,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培训、晋升及处罚等措施;最后是结合辅导员个人情况制定其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目标。同时高校根据岗位需要的不同条件结合学校政策与辅导员一同研究其职业目标并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对于每位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进行动态追踪管理,不断地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计划进行修改。对于辅导员提前达到职业目标或延后的,应该给予鼓励措施或找出原因,帮助其更好的成长,真正让辅导员感受到学校的关怀,让其明白学校不仅是谋生之地,更是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价值之地。

(四)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和调节力。在辅导员繁忙工作之余,加强对他们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导学生、加强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开展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缓解紧张的心理等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理清辅导员工作职责,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思想政治教育上。辅导员的工作定位重心应是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的引导功能,把辅导员队伍真正建设成充满生机、活力四射、奋发进取、挥之则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强大集体。最后还要营造宽松环境,建立支持性的辅导员工作氛围,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学校加强人际关系、领导方式、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公平民主等软环境建设有利于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素养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政府、社会等多方就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格、心理、知识等素养,这是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注:[本文为基金项目:丽水学院2009年校级科研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KY09020)]

参考文献:

1.李红革.高校学生辅导员品德结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6(6)

2..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1999.5.8

3.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谢沫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

5.王豪杰.努力提高大学政治辅导员的素养[J].厦门大学学报,1984(2)

6.李宏芳,曾正德.对高校政治辅导员评估工作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0(1)

7.陈伟,议高校辅导员的待遇问题[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8.郭小磊.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方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9.刘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解决对策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