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辅导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7:29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1

关键词:心理课;幼儿;辅导理念;辅导目标;素材;形式;

2012年,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认识的,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其实会发现,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即“羡慕”,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认识要恰当,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询问学生感受,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嫉妒我画不来”,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和次级情绪(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更多在乎的是成效,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上来就是辅导设计,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辅导目标集中,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一节是“我不怕”。两节课题目不一样,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幼儿阶段怕黑、怕鬼,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节“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三个素材案例相似,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例如经典aB剧,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在幼儿阶段,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孩子们很开心,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既暖心又可爱。所以,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活动形式给孩子们带来误解,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选择使用。一节“猜猜我有多爱你”课中,老师请孩子们伸开双手比谁的爱更多,告诉学生“谁的手伸得长谁的爱就更多”。但是孩子的身体条件本身就不同,有人手长有人手短,是不能拿来比较的。活动不只是为了活动,活动一定是为了活动目标而服务的。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消费辅导消费观念消费技能

一、消费辅导的内涵

消费辅导,也称消费教育或理财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消费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消费者权利,提高自身消费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1]

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巴西等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学校制定了消费辅导计划,把消费辅导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例如,在美国,把消费辅导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开展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消费辅导,使其融入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在英国,一个儿童从5岁开始,就必须在学校里接受以“善用金钱”为主题的理财教育,初级的课程包括:钱是从哪里来的,可以有什么用途;7岁以后,便要逐步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金钱,如何由储蓄来照应日后的需要,以及影响人类使用金钱、储蓄金钱的各种因素,以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零用钱,控制预算和善用金融服务。[2]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消费辅导理念,尽快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消费辅导。

二、消费辅导的内容

消费辅导的内容涉及消费观念辅导、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辅导、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辅导、消费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辅导四个方面。

(一)消费观念辅导

消费观念辅导是要把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使其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学会正确处理消费需求和消费可能的关系,正确处理鼓励消费和节俭消费的关系,正确处理近期消费习惯和长远消费承受的关系。

消费观念是从一个人的价值观引申而来的,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衡量事物,并且在这种判断标准的指导下,避开不利的、消极的、价值判断不接受的消费行为,而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为美好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从最简单的是否购买、购买什么、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购买,直到为什么有这样的消费行为而不是那样的消费行为,归根到底都是由消费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对学生的消费辅导首先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二)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辅导

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辅导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消费经济学常识、商品知识,掌握消费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保护与维修方法,掌握购物技巧。

(三)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辅导

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辅导就是要对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适度的消费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和执行消费计划,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方式。

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养成了某种消费习惯往往就比较难改变。正所谓“乍贫难改旧家风,乍富不知新受用”。如果学生现在用父母的钱不懂得珍惜,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今后自己挣钱自己花了,但收入又不是很高,就很难满足已经形成的高消费习惯。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还较浅,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较弱,产生消费愿望或购买商品时,受外界影响较大,主要参考别人的消费方式,模仿他人的消费方式,或者当别的消费者购买了某一式样某一品牌的商品时,就会激发他们同样的消费愿望。例如,学生中广泛存在模仿明星的服装、发型,或追逐大众媒体、广告明星们推荐的品牌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走出消费过程中的猎奇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和享乐心理等消费心理误区,培养学生文明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方式。

(四)消费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辅导

消费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辅导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商品标识鉴别等知识,对各种损害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善于识别,学会抵制,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购买决策中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购买决策中情绪性特点较重,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受营销人员的诱导,对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性的经营手段的鉴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另外,由于缺乏基本的商品知识和购物技巧,学生对商品的质量、价格、功能等基本情况了解不够,羞于讨价还价,在消费过程中,缺少对自己权益保护的意识,或保护手段不力,使自己在经济利益或精神上受到损害。因此,在商品社会里,要培养学生成为成熟的消费者,就必须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三、消费辅导的实施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与以前相比,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消费辅导却没能得到相应发展和普及。消费辅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又可以增长他们的消费智慧。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而且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消费辅导的实施可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展开。

(一)学校多途径开展消费辅导

首先,开设消费知识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特别是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消费辅导发展很快。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全国各地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辅导,并将“保护消费者”的内容引入学校教育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明文规定:小学从1993年开始、中学从1994年开始、大学从1995年开始,全面实施消费辅导。马来西亚把各级学校变成消费辅导的重要平台: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两年高中,都在有关课程中进行消费辅导,把消费辅导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高等学校的法学院、社会学系、教育系、经济系也开设消费辅导课程。美国政府也有专门机构负责消费辅导,并将消费辅导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或开设消费教育专门课程,或将消费辅导的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之中。其他不少国家也是如此。[3]目前,面临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消费知识课已成为必要和可能。学校可通过消费辅导课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消费者的权益、购买物品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合理安排家庭开支、如何制定和执行消费计划、如何在进行个人消费时理性选购物品、如何讨价还价等。

其次,开设消费知识讲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聘请有关投资、金融专家给学生作有关讲座,介绍一些实用的、先进的经济知识和理财方法,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理财信息与时代同步。

最后,注重实践教育。学校可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商场或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学生可逐步了解有关商品的知识,增强生活能力。

(二)家庭教育孩子学会理财

家长的消费价值观对孩子的消费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消费素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引导。家长可以这样做:其一,在日常消费中以身作则,给孩子作个好榜样。其二,向孩子公开家庭收支。父母要定期向孩子介绍家庭收支情况。例如,一年中家庭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结余多少,让孩子了解这些,可以使他们在消费时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状况,合理需求,合理支出,知道自己的消费要建立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之上,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其三,支持孩子储蓄存款。现在的孩子逢年过节、过生日,都会收到长辈和亲友给的一些钱或礼物,平常家长也会给孩子一些零用钱。家长不妨让孩子自己把这些钱存到银行,用于交学费、购买图书文具等。让孩子从存折上支出,这有助于孩子养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其四,指导孩子科学购物。家长对孩子花钱应有科学指导,既要鼓励又要限制,就是说,在孩子花钱时,要问清这笔钱的用途是否合理,应该花的要支持孩子,不应该花的要和孩子说明金钱来之不易,不可乱花钱,逐步使孩子学会用钱,把钱花好。[4]

(三)社会提供良好的消费大环境

中华民族素有“成由节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发展,消费辅导在社会生活中还是个薄弱环节,这就给全社会提出了要求,即在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让人们认识消费问题对孩子潜在的影响,提倡“简朴代替奢靡”、“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诚实信守”的价值观,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消费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83.

[2]罗丽榕.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7-71.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3

江苏南通一读者来信咨询:女儿有些偏科,数学跟不上。我数学很好,便利用空闲时间给她补课。起初,女儿成绩提升很明显,可后来却越来越差,是什么原因呢?

答:每个孩子情况不同,一般来说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孩子养成依赖习惯。有些中档题、次难题,孩子动脑思考可能会做出来,但有别人辅导,自己不再思考,失去了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这样的辅导越多,孩子思维越懒惰。

二是缺乏必要的训练。家长讲得多,孩子练得少,当时能听懂,但因缺少练习,孩子的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锻炼,出现能懂但不会运用的现象。

三是缺少必要的反馈。辅导过程中,有的家长讲解速度过快,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的家长太严厉,导致孩子不敢说不会,只好不懂装懂,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究竟听懂了多少内容。

家长该怎样科学辅导孩子呢?

首先,对孩子的难题要从“有求必应”转变为“选择性回应”,避免孩子形成思维惰性。孩子想尽办法不能解决的难题,家长再出手,这样就让孩子尽力思考,不把希望全寄托在家长身上。对于难题,家长也不必讲全部过程,可以提示解题思路,让孩子自己去做,从而有充分锻炼的机会。

其次,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孩子不懂的题目,辅导后可以出几道同类题目让孩子做;如果做出来,家长再出几道相同题型的变式让孩子做,这样步步提升,稳打稳扎,长期下去,孩子的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次,要让家长辅导与老师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家长要告诉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最后,家长讲解时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改进讲解方法,提高辅导水平,完善自己;辅导时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专攻难题偏题,也不可搞题海,要精选精练。

宝宝不懂得求助,怎么引导?

江苏无锡一读者来信咨询:手工课上,4岁的女儿经常因为不会做而急得哭起来,却不知道向老师或小朋友求助,生活中也是这样,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她就一个人生闷气,我该怎么引导?

答: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与呈现。1―3岁时孩子开始要求“自治”,并且渴望独自完成任务,家长要鼓励这种自治,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自我能力,同时给予引导。3岁开始,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别人情感的能力,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行相关训练,引导孩子清楚地表达情感与需求。

1、家长示范。家长做事时,可以示弱,请孩子帮助自己完成,完成后不忘跟孩子表示感谢;家长还可以当着孩子面向其他人求助。这些直观形象的经验会丰富孩子的认识,“求助―完成―谢谢”这样的模式多练习几次,孩子遇到困难后,也会主动去求助别人。

2、激发孩子求助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家长可以在旁边鼓励他向身边人求助,为他打气。有的孩子对向人求助有顾虑,怕别人不答应。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真诚地向身边人求助,他们一般都会乐意而为,帮助别人时,他们自己也很快乐。

3、选择好求助对象。向谁求助,孩子可能心中无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目光投向身边能帮上自己的人,小伙伴最好,小伙伴如果能力不够就投向大人,向身边的能帮上自己的叔叔阿姨求助。

4、求助三要素要表达清楚。向别人求助时,说明自己求助的理由、求助的内容(让对方帮什么,帮到什么程度)、求助的愿望(表达你渴望得到他的帮助),对小孩来说,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不容易,但家长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在反复锻炼中,思维也会越来越清晰。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4

1.教辅类

很多教辅期刊以为,教辅类的内容无外乎“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辅导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不定期刊载一些期中、期末以及各种考试的复习题、自测题”等。实际上,这样的教辅内容只能是受到一部分老师与家长的认同,对小读者们来说却是见了就烦,甚至避之惟恐不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办报的理念更要不断地更新,对“教辅”也应该有新的理解。

例如四开四版的《小学生世界》。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和其他同类性质报纸一样,大部分都是教学辅导的内容。为了顺应素质教育,适合全面发展,《小学生世界》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调查,调整了版块的内容,确定报纸第一版要闻版的“校园传真”“红领巾在线”等栏目,要加强其新闻性、可读性和参与性,其余三个版面以“数学大转盘”“体育大看台”“生活频道”“头脑风暴”“休闲广场”“科技博览”“巧手天地”“自然大观园”“谈天说地”“纵览五千年”“童心妙笔”“语文演兵场”“七色彩虹”“书画长廊”“卡通车”等15个个版块有侧重的滚动出版,这一改版后的内容在提高小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上,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上,在灵活训练小学生的文化智能素质上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适当淡化了学科教学内容,增加了可读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由此可见,所谓“教辅类”刊物只能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不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看齐,只有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栏目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智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辅导”的作用。

2.娱乐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期刊都是站在高处俯视孩子,学校和家长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是“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完全不理会孩子们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在升学的压力下,课外书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简直就成了“洪水猛兽”。在大人眼里,孩子们书包背的,手里拿的,眼睛看到的只应该是教材、教辅资料、考试大全。其实,孩子们更需要放松。

在书店里,我们往往能看到成堆成群的孩子流连徜佯在神话故事、益智图书和漫画书的世界里,他们有的靠在墙边,有的站在角落,甚至有的就席地而坐,有时甚至能听到他们边看边笑出声来,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看,他们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觉得“好玩”“好看”。这些孩子大多都是暂时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一个人来享受一下渴望已久的“美味大餐”的。实际上,孩子们没有不喜欢看幽默漫画的,因为这些漫画很张扬、简单,可以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给孩子们乏味枯燥的生活里带来一些轻松。

这些快餐文化使用跳跃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活泼而不呆板,机智而不机械,孩子们需要这种轻松,这才是孩子们真正渴望拥有的精神上的愉悦。《窗边的小豆豆》号称中国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儿童书,贴近孩子的心灵,《马小跳系列童话》更是寓教于乐的启蒙读物,是写五岁左右孩子的快乐生活和好玩的故事,书中的形象也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说,这些书好看,能学到许多知识,教做好人,做好事。

插图

在当今这个日益流行的“读图时代”,少儿期刊中插图的实际价值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引导我们下一代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取向,也有推动少儿图书在市场上的助动力。插图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文字所远不能及的效果,沉浸在优美的画面里,对影响孩子一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取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进入“读图时代”后,少儿插图更夫法替代的价值决定了它必定是发展少儿读物的重中之重。如何面对市场提升少儿插图在期刊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营好插图艺术,能否找准图文的最佳结合点是一个新的课题。充分意识到儿童插图的重要性,在考虑效益的同时将它作为一项文化积累的使命,有长远的思路。少儿图书更多的选题创意必须面对读者来考虑,出发点是通过传播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要符合少儿的阅读特性和欣赏能力,最有可能获得效益。不同年龄段的少儿期刊对插图有不同的要求,正确合理地表现风格的定位,能给少儿插图有更大的空间,在关注读者的审美取得,追求完美、追求精美的少儿插图是发展少儿插图的重要途径。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5

关键词:幼儿;心理;辅导

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小班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3-4岁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尤其大部分幼儿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的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焦虑、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正处在心理的冲击中,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开展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一)发展性辅导。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就是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健康心理总目标”,我制订了一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主自理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失败挫折辅导等,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实施。如第一学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对教师的不信任等种种因素,使幼儿情绪产生了障碍。因此,就把这一阶段的辅导内容定为情绪情感辅导,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当时幼儿所面临的情绪障碍问题。

如:讲故事《上幼儿园》、《我们的新老师》、《我不哭》等来抚平幼儿心中的焦虑,使幼儿对幼儿园及教师产生安全感;集体表演“噜啦啦”,通过表演不仅让幼儿在自己的表演中体验了上幼儿园的乐趣,也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竞赛游戏“开心娃娃”,通过创设“开心娃娃角”,让幼儿自己记录每天来园时的情绪情感,如“开心娃娃”、“生气娃娃”、“流泪娃娃”等,并通过每周“开心娃娃”的评比,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

(二)矫正性辅导。

矫正性辅导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每一个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幼儿出现一种或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性辅导,如对胆怯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行为塑造法,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通过日常接触了解,我对本班心理问题相对较重,行为偏异较明显的几名幼儿进行了个案追踪及辅导,如XX小朋友,他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不管父母还是教师的劝导都一概不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我追踪记录了他的这一不健康心理所引发的一系列偏异行为,并实施了各种教育方法:①转移注意力。在一次户外游戏结束后,其他孩子在我敲小铃后都能迅速来排队,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玩,喊他也没有反应,于是我说:“XX,我们要把你送到别个班去。”这时他马上跑了过来。②暂时回避。XX每次当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纠缠不休,这时我就故意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③在情绪上表示理解,在行为上坚持对他约束。午睡时XX坐在床上玩耍……,这时我就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这样才长的高、长得帅。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培养,现在XX不仅不任性了,而且还会对别人任性的表现进行批评。

二、注重问题幼儿,实施个别辅导

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细心观察每个孩子,分析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孩子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于有一些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我们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矫正性辅导,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心理。

三、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6

关键词:轻度自闭症;沙盘游戏;个案干预;实践;思考

孩子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本文通过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轻度自闭症孩子的个案呈现来阐述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期探索更全面、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这些“折了翅膀的天使”重振羽翼,发展自性,展示自我,逐渐走出自闭与孤独。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裘(化名),男,本校三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正常,性格内向,语言能力不强,从不主动与人交往,记忆力、思维能力欠缺,上课注意力极易分散,成绩较差。平时与爷爷奶奶住的时间较多,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就直接扔东西发泄。两年前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自闭症,家长并未采取治疗措施。

二、沙盘游戏干预过程

本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发展状况,确立以沙盘游戏为主要干预手段进行个案干预。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沙具架上自由挑选沙具,在盛有细沙的沙箱里进行自我表现,是“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本案运用沙盘游戏从接受到结束共辅导5次,第2至第3次中间隔了两周,其余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1.初始沙盘

小裘第一次接触沙盘游戏,显得很腼腆,面对满满三柜子的沙具,脸上无一般孩子的欣喜之色。当他双手触及沙子后,用右手的食指在沙子上开始滑动,一圈一圈,由小到大,接着用各种曲线画满大半个沙盘。十五分钟后,在辅导员的提示下,孩子走到沙具柜前开始观察沙具,从一个沙具柜到另一个沙具柜,再到第三个沙具柜,都停留好长时间,最后拿了一座楼房放在自己面前,把房子的底座用少量沙子掩盖住,并在周边继续画着圈。

整个沙盘游戏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小裘都是在沉默的状态之中,从玩沙子时的画圈―找沙具时的停驻―摆沙具,以及沙盘所呈现的画面,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立、隔离感觉。

2.第二次沙盘――初步对接

辅导员主动招呼一下,小裘看了一眼,无回应。这次孩子没有画沙子,直接走到沙具柜前选沙具了。站在沙具柜前足足五分钟,小裘选了一组沙发和一个梳妆台,在摆放梳妆台时连续移动了三个位置才确定。接着取了一对新人和一个坐像,放入时停留了两、三分钟,之后又取了加油站、栅栏、人物等,其中停留的时间慢慢变短了。当发现了哆啦a梦组合时,把一对新人撤回了,并把哆啦a梦的五人组合一个个放入沙盘中,放之前还仔细地看看,发出了轻轻的一声笑。

沙盘创作结束,辅导员与小裘进行了交流,但孩子交流欲望不强,只对辅导员的询问作简短的应对。

在本次的沙盘游戏过程中,小裘开始与辅导员有眼神的短暂交流,也能作简短的互动交流,这表明他在慢慢地接纳对方。从加油站的设置及人物队列呈现进入圈子的状态,可以感受孩子冲破界线、与外界互动的能量在发展。

3.第三次沙盘――建立关系

本次沙盘小裘在选沙具时,在三个沙具柜前徘徊了些许,选了一座银行大楼和一个病床上的孩子;第二次取来了一个警察和一些车辆,看着沙盘犹豫了一下,把病床撤走了;接着又取石子、栅栏、人物、梯子等,把梯子靠在银行一侧,想让一个男子爬梯子,放了几次站不住,就放回沙具柜,接着又取了一个野人来,还是无法站在梯子上,又撤回沙具架。后来又取了自行车、树木、邮筒、伤员及一些交通指示牌等。放指示牌的时候,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其中一个是“stop”,放下、拿起,想撤回沙具架,却看着沙盘停在了半路,再拿回来却又犹豫,再回沙具架旁取了个带虎的牢笼,才把“stop”放在虎笼旁。

交流中,小裘告诉辅导员最满意之处是自行车,因为喜欢骑自行车,平时会在家旁边小骑一会儿,还说现在爷爷生病了,不能陪他骑车。

小裘用微笑回应辅导员的招呼,说明良好的辅导关系已经建立,而且沙盘中所有的车子摆放时都朝着辅导员的方向,足以说明咨访关系在拉近,可以看出孩子内心存在着围困与突破的冲突,这对孩子来说是较大的进步。

4.第四次沙盘――自我开放

此次,孩子主动跟辅导员打了招呼,辅导员问他这几天的情况,他说:“挺好的,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小裘脸上的微笑和对视辅导员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很放松,也表明辅导关系得到很大程度的巩固。

孩子首先拿了两只鸭子,手指在沙子上画了两个圈,把鸭子放在中间;接着取了一座房子,把雪糕、冰激凌放在两边;又取了一座大别墅,旁边种上两棵树(枯树和绿树),并把栅栏分开呈半包围房子状;中间放了一对父子及一个男孩,说是俩孩子玩耍时撞头了,家长来带受伤的孩子去医院;其他又放了一些不同的人物,有哈得波特、表演节目的少数民族女孩、踢足球的男孩、空姐、牵着小狗的女孩等,再加了一些藤蔓、树木、车辆等。

此次沙盘,孩子自我感觉比较好,当问及对沙盘的感觉时,很开心地说:“玩具很多,很漂亮。”从整个画面来看,内容丰富多了,各种角色人物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际范围在扩大。令辅导员欣喜的是,孩子把用来围房子的栅栏拆开了,只把房子的小部分围了起来,而且他最满意处的小房子是全开放的,这对小裘来说是一次转机与突破,表明与外界的交流正趋向主动、开放。

三、效果评估

从小裘的沙盘游戏可以看出,孩子从最初的“孤立一座房”到“动物园”“沙滩游乐园”,可以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起来,与外界的交流在不断增强,说明他有意愿主动走出“自我”的世界。自沙盘游戏辅导以来,在学校的表现大有改变,老师及同学们都反映小裘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进步很大,上课也多次举手发言,下课也不再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会在同学们的邀请下,一起出去运动、玩耍,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家长反映,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也多了,还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并主动提出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爷爷。这些变化让辅导员、老师感到很欣慰,沙盘游戏辅导效果比较明显。

都说“根治自闭症是一个世界难题”,但作为家长,不能因此而刻意隐瞒、过分心急,作为老师不能过早定性、轻言放弃。认识自闭症,正视自闭症,与孩子一起面对自闭症,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携手主动出击,共同用爱心、耐心帮助孩子,才能有望使孩子获得自信的转化,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微笑着走向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申荷永.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7

低年级孩子喜欢看图,对看图说话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该如何辅导他们在兴趣盎然地看图时说出画面的内容呢?

1.循序渐进。看图说话时,一定要遵循“看图说一句”“看图说一段”“看图说整篇”的规律去辅导孩子。孩子只有能先将图中的内容—一句一句地说出来,才会说好完整的故事。

2.看图时让孩子知无不言。孩子看到图时,总会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这个时候,老师不要过多地打断、干涉.要鼓励孩子将他们看到的尽量地多说,只要是与画面有一点相关,他们想怎么说就让他们怎么说,让他们说出更多的词、短句甚至一些长句子,这样,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

3.教孩子正确地看图。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孩子随心所欲地“欣赏”完图画、尽情地说出图画内容后,家长便要仔细地引导孩子按顺序去看图,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顺序,并要求孩子尽量用句子说出来。这样不但能训练孩子有条有理地看出、说出画面上的内容,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8

调查地点:福州市

调查内容:关于寒假课外辅导班的调查

调查方式:记者采访调查

语文、数学、英语、绘画、音乐福州市鼓楼区科学艺术宫2012年安排了多达80个课外辅导班的课程。这是福州市课外辅导班乱象的一个缩影。记者采访发现,当前课外辅导班不仅名目繁多,价格不菲,而且许多辅导班授课老师都是兼职课外教私活,让学生家长们很纠结。

有关专家认为,课外辅导班泛滥,势必冲击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当前亟待加强课外辅导班的规范和管理。

课外辅导名目多、收费高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课外辅导班却屡禁不止。记者在福州街头经常收到各种辅导班发放的招生广告,尤其是中小学学校门口更是泛滥。在百度网站上输入福州课外辅导字样,跳出的网络信息多达76万多条。

福州市鼓楼区科学艺术宫是福州市课外辅导主要集中地,每逢双休日,这里便热闹非凡,学生来来往往,和正常上课几乎没有两样。2月5日,记者到该处拿到今年的课程安排,从语文、数学、外语到绘画、音乐、舞蹈,教学内容十分齐全。

孩子在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读书的王先生说,他的儿子报了数学班、英语班和体育班。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数学一年720元,英语一年3000元,体育一年600元。除了学费,还要购买各种辅导班教材,譬如英语教材2套,一套200元,就要400元,合计下来一年要花费5000多元。

另外,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课外辅导班为了招揽生源而过度宣传,譬如声称20天让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些招生广告还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

任课教师课堂不教课外教?

为何课外辅导班能够大行其道?不少家长向记者道出了苦衷。我们也不想让孩子上,看孩子那么累,我们也心疼。一位家长说,但一些老师上课不认真教,课外教私活,我们孩子不上能行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读六年级,数学老师在外开了一个辅导班,给每个学生家长发短信称:为了更好地与中学接轨,可以让孩子到他那边学。

针对这一现象,福建省教育厅曾在2009年底出台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中明文规定: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认真负责,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授,留到课后进行有偿家教谋取私利的;以获取利益为目的,推荐、暗示学生接受有偿家教或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工作日未经批准在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兼课的,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师德考核等次就被定为不合格。

但不少家长反映,虽然有明文规定,不少教师并没有严格遵守。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上了辅导班,老师在学校教的有所保留,在课外教的和课堂不太一样,譬如一道题课上教一种解法,而在辅导班上则教三四种解法。这位家长说,孩子学校里稍微资历老的、有点特长的老师都在外带班。

记者在鼓楼科学艺术宫的课程安排表上,看到课外辅导班的老师不少都是福州市中小学的任课老师。

让学生家长选择不再纠结

一边是叫苦不迭,一边却是趋之若鹜。不少学生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要不要上辅导班,让他们很纠结。

孩子的负担太重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报了英语辅导班,一周两次,其中一次是周二、三、五中一天的晚上,忙得不可开交。

孩子下午四五点放学,稍微休息一下,来不及写作业就要赶去上英语课,等上完课回到家已经九点多钟了,开始写作业,一直要写到十点多。第二天还要早起上课。这位家长说,自从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就很少外出旅游了,钱和时间全部花在孩子身上了。家长为了孩子上辅导班作出了很大牺牲,但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并不乐意参加课外班辅导。福州市钱塘小学五年级一名黄姓学生说,寒假期间,他就成了一个大忙人:周一补习英语和奥数;周二下午补习作文;周三补习英语;周六补习奥数和钢琴,基本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一点自由都没有。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9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班主任心理辅导课”这个新鲜的课题。在我的印象中,心理辅导是和颜悦色、春风化雨的疏导,是在校园幽静一角、在精致清雅的活动室里的促膝谈心,是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并且,有一点神秘色彩。这样的辅导居然可以和严厉的班主任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把心里话告诉他们平日里最怕甚至最“恨”的班主任吗?我不敢想象,就像不敢想象老鼠能和猫促膝而谈。

带着顾虑、担心和一丝好奇,我走进了区教育学院蒋薇美老师组织的“心理辅导课教学艺术”研训一体的课堂。研训一体的过程让我耳目一新。在蒋老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我体验着、感受着、领悟着。我终于释然,虽然没有太多的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但我有精彩的校园生活,有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洞悉学生的细微变化、知晓学生的困惑烦恼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深深吸引我的研训活动中,我汲取着从未涉猎过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渴望能实现我长久以来的梦想——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当时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然而,本该和谐、快乐的集体却隐隐存在着青春期特有的躁动和叛逆。女孩子经常哭着来告状,说男孩子不讲道理;男孩子则一脸不屑地说女孩子就是小气!我想,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似乎在刻意地以恶作剧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感上的困惑不正是我们心理辅导课上可以讨论的问题吗?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堂“我欣赏的男生女生”的心理辅导课。

我鼓足勇气选择了这个话题,但又有些担心,不知我的学生在课内会如何表现,是惧怕班主任而唯唯诺诺,还是因话题有兴趣而“信口开河”?这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但实际的课堂气氛令我大感意外,学生们真诚地诉说着他们心目中的异性形象,大大方方地在黑板上写下一条一条“高见”,哪怕漏掉一点内容都会马上再跑回讲台一笔一画地补写。尽管稚嫩的笔端还有错别字,可那认真劲儿似乎是在完成一件神圣不容亵渎的事情。

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讨论中,在教室黑板的左右角上,两个学生创作了“酷男孩”和“靓女孩”两幅画像,旁边配了以下词语:

“我最欣赏的女生形象”——开朗、热爱集体、有爱心、举止文静、大方、活泼、成绩优秀、有教养、有才气、勤奋、宽容、淑女形象、善解人意、漂亮。

“我最欣赏的男生形象”——勇敢、诚实、幽默、不掉眼泪、热心、脾气好、帅气、绅士风度、不要太苛刻、不“娘娘腔”、不摆“酷”。

在热烈的讨论中,男生女生畅所欲言。我惊诧地发现,平时胆小的女生也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而几个动辄就拿班级里男女生配对的调皮鬼居然主动地说出了心里话,从他们真诚的目光和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我看到了理解与尊重,看到了信任与关心。

孩子心理辅导内容篇10

“一对一辅导”,全称“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即一位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的授课辅导。从字面上理解,一对一辅导与中国传统的请家教辅导是一个意思。随着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家教行业逐渐规模化、产业化,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大班化的课外辅导班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融合国外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公司运作产业化模式,一对一辅导成为近几年校外辅导的主流。但是,高昂价格的合理性、名师招牌的真实性以及辅导的效果如何让许多家长举棋不定:不参加吧,怕孩子因此而掉队;参加吧,怕被骗了钱又耽误时间。应读者要求,本刊日前对一对一辅导市场进行了专项调查。

如今,如果你是家长,如果你的孩子马上要参加小升初、中考或高考,那你不可能没听说过“一对一辅导”,如果你真的没听说过,那你肯定看到过老师或别的家长惊讶的表情。此话没说过头。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无处不在的一对一辅导的广告,“个性化教育”“快速提分”“名师一对一”“重点中学名师授课”,让你躲都躲不开;手机短信、街头传单、网络弹窗更是轮番轰炸。家长见面会问:“你家孩子一对一了吗?”家长会上老师会提醒:“不行就找一对一吧,别耽误了孩子。”总之,没有参加过一对一辅导,你就oUt了!

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却没有碰到一个真正了解一对一辅导的家长,大多数家长反问记者:一对一辅导靠谱吗?价格合理吗?效果如何?所谓个性化教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价格没有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事一对一辅导的多为规模化培训机构,有的还是全国连锁,但没有规范的价格标准,而且都高得吓人。

家有初三学生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咨询过四家培训机构,其中两家收费每小时120元,一家每小时200元,还有一家Vip课程每小时收费260元。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如果他的孩子一天上课两个小时,一个暑假下来得两万元左右。

家有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赵女士说,针对小升初的一对一辅导价格大致为每小时150~200元,没有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可以跟培训机构讨价还价。“培训机构通常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测试。他们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培训目标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配的老师不一样,收费也不一样。”赵女士说。

记者的一位同学曾在郑州一家培训机构就职,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他道出了一些内幕。他透露,培训机构的招生人员都是按签约的总价来算提成的,个个能说会道,经过专业培训,对家长的心态研究得很透,会千方百计让家长多订一些课时,多报一些科目。一个单子花上两三万很正常。至于价格标准,国家没有规定,各机构都是相互参考,自行定价,而且随机性很强。为了吸引家长多订课时或为了在竞争中打压对手,也会打折,但不会让利很多。针对小学生的一对一辅导,每小时不会低于120元,针对初中生的不会低于150元,针对高中生的不会低于200元。“再说,培训机构报价时已留有足够的虚头,等你砍价。这也是一对一辅导价格超高的原因之一。培训机构之间也在打价格战,相互提防着,对市场价格都特别敏感。”这位同学说。他听说过郑州有家培训机构最高报价每小时上千元,不知是真是假。

对于一对一辅导费用过高的问题,开展此项业务的“学大教育”副总裁邓强认为,个性化辅导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收费,如果孩子情况是短期的,那么费用并不是很高,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费用相对会高一些。

记者了解到,开展一对一辅导业务的机构大致分为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两类。全国性的有学大、龙文、巨人、学而思、京翰、安博、新东方、精锐、聚能、优胜等。这些机构网点众多,个个自称是一对一辅导和个性化教育的领导品牌。学而思、京翰、学大、巨人等机构已经进军全国数十个城市,拥有数百个学习中心。龙文教育近年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年底,已在全国55个城市设立教学点1000多家。地方性的一对一辅导机构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个地级市和省会城市都有若干一对一辅导品牌。

之所以一下子冒出那么多一对一辅导机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根据教育行业投资分析数据,2011年前9个月,在美国上市并涉足一对一辅导业务的4家公司营业收入均超过1亿美元,分别是新东方(5.4亿)、安博教育(2亿)、学大教育(1.7亿)、学而思(1.2亿)。前9个月利润同比增速则分别为新东方(65.49%)、安博教育(27.77%)、学大教育(56.19%)、学而思(51.54%)。其中,一对一辅导业务贡献了不少利润。

名师都是幌子?

“名师指点”“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查漏补缺”,这几乎是所有一对一辅导机构对外宣传的一致口号。实际情况如何呢?

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到一家培训机构暗访,被告知这里的师资都是本市重点学校的一线教师。记者问:“国家有规定,禁止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这些老师不怕被处分吗?”招生人员不屑地撇撇嘴,说:“谁不想业余赚点外快?他们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假期出来讲课,谁管得着?”记者再问:“那不会风声紧了他们中途断课吧?”招生人员笑道:“绝对不会!有合同约束着呢。您想啊,他们在学校老老实实上课才拿多少工资?还抵不上在这里上一周课的收入呢,孰轻孰重,他们自己会掂量。”

记者从培训机构内部人员那里了解到,公办重点学校的一线教师出来讲课的情况是有的,但不会太多,更多的是离退休的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有的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但经过公司的包装培训,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名师。从成本控制上也很好理解,现在一对一辅导机构竞争很激烈,名师没那么多,真正的名师要价高,用不起,而且真正的名师宁愿去上大课,挣得比一对一多而且省事。

郑州某重点中学教务处主任认为,在职的优秀教师去一对一辅导机构兼职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名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没有过剩的在职教师;其次,重点中学的优质资源和名校效应导致生源过剩,学校的优秀教师都是满负荷运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兼课;再次,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允许他们出去兼职。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张锋老师说:“一对一辅导门槛很低,三五个人,租间屋子,摆些桌椅,发点传单,或者在窗户上安装一个发光字幕招牌就可以招生了,一些家教中心的学生,也开始打出一对一辅导的招牌了,其实和以前的家教没啥本质区别。”

巨人教育集团董事长尹雄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说:“巨人学校搞大班培训所用的师资很强,但是转到一对一辅导后,用这些老师成本太高,家长也承受不起,所以常到清华、北大请一些教育学院的学生来辅导尖子班学生。这些学生素质非常高,但是不太会讲课。”

目前,一对一辅导正处于快速扩张期。2011年底,信中利资本集团向龙文教育投资4.5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最大的一笔股权投资记录。快速扩张之下,分支机构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师资力量能否跟得上?包括学大、学而思、新东方、龙文教育等在内的全国性公司,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介绍,龙文教育将投巨资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但是,通过公司的封闭式强化培训,能否培养出名师?培养出的是忠于公司企业文化的优秀员工,还是熟悉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这本身就颇受争议。

花钱能买高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许多一对一辅导机构在招生接待处的墙上布置了醒目的板报,张贴着各类高分案例,有的有名有姓有照片,有的甚至有就读学校的名称和班级。当记者提出电话联系其中几位时,均被招生人员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

家长杜女士告诉记者:“商家的广告宣传不能信!那么多学生,花了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总会有一些是有效果的。效果好的,公司就拿来做样板,效果不好的,公司就会把问题推到学生身上,说这孩子怎么也学不进去,培训机构没有责任。家长没办法,只能吃哑巴亏,怪自家孩子不争气。”

家长陈先生则透露了更黑暗的一幕。2012年郑州中考分数公布没几天,某知名培训机构就私下散布消息,总分600分以上的学生,无论是否曾在该机构参加过培训,都可前往该机构领取3000元奖金,条件是留下分数条复印件,上面的考生信息供机构做广告用。随后,郑州的一家报纸就登出了整版的“喜报”,列出高分考生的姓名、考号、分数——当然,这些考生统统算作该机构的学生,一副桃李满天下的架势。随之而来的,便是不明真相的下一届学生的家长慕名前往,争相报名付款。

家长花大价钱让孩子参加一对一辅导,说白了就是希望拿钱买高分,但实际上未必能如愿。杜女士的儿子今年中考前参加一对一辅导补习英语,但两个月后,孩子在班上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反而下降了。杜女士找到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她,一对一辅导见效不会那么快,要有耐心。“像养花那样,慢慢等待花开。”中考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杜女士儿子的英语成绩又有下滑,而没有参加辅导的科目反倒维持在原有水平。

孔老师是杜女士儿子的班主任。她分析道:“一对一辅导听起来很响亮,但辅导的内容大多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是重复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复习计划,有的学生因负担过重、学习倦怠而导致课堂精力分散,造成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家长花了高价钱,学生补了课外丢了课内,岂不冤枉?”

孔老师希望通过本刊提醒家长,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一对一辅导,家长不要盲目跟风。从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职业责任感到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学校都优于绝大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学生每天至少有七八个小时的在校学习时间,课外还得做预习和巩固练习,更需要参加一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除少数特殊情况外没有必要参加一对一辅导,过重的负担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适得其反。

什么是个性化?

一对一辅导打出的旗号是“个性化教育”,那么,个性化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东西方基础教育都在倡导个性化教育或个性化教学,力图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但在我国,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普遍实行大班额教学,影响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使得一些尖子生或学困生得不到充分的关注。社会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一对一辅导机构宣传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正迎合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但一对一辅导机构所标榜的个性化教育,却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忽悠家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对于(一对一辅导)这样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家长们当然是欢迎的,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分数嘛!而教育机构也认为,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案,并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这就是个性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了。但以提高学生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为目的的一对一辅导,并非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只是把学生培养成考场上的高分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一对一辅导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和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也与减负的精神背道而驰。”

熊丙奇进一步解释道:“李政道先生提倡一对一精英教育,他强调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现在的一对一辅导,则只学答,把学生回答标准试卷的分数从50分提高到80分,就是硬本事。他们要真的搞个性教育,激励学生探究、创新,只怕家长反而不送孩子去了。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应该强调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要分析学生的个性,这和分析学科的弱项是两回事,要创造环境鼓励其个性发展,音乐好的就选学音乐、美术好的就选学美术,而不是放弃兴趣主攻中高考相关学科。”

洛阳某重点中学资深高三班主任白老师说:“个性化教育应以提高人的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量身定制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对学生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素质等进行全面培养。但是目前大部分培训机构所开展的一对一辅导,仅仅是一种学科学业辅导,并且应试的成分比较大。一对一辅导不等同于个性化教育,它们完全是两回事。”

学业规划专家张恒亮说:“一对一辅导说到底是市场行为,这不能全怪培训公司,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家长的选择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出发的。每个学生都有其天赋和特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个性化教育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职业潜能及生存发展的素质,从而实现各归其位,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