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9:15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1

【案例背景】

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一种名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悄然而生,它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效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使得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这是对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轻松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以及老师的指导才能解决,但是老师需要保护和提倡的是这种精神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

以下是我执教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一课时的四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出示句子: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

师:小英以前什么样?后来又变得怎样呢?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怕别人笑话她

生2:她自卑

师:“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你又觉得她怎样呢?

生:没人和她玩儿,很孤单。

师:现在她变得怎样,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呢?

生1:开朗

生2:活泼

生3:自信

师依照学生的答案板书。

反思:探究式的学习倡导尊重学生的体验,倡导人人平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包办与替代,一切从学生出发,允许他们的想法与预设有距离,老师无须将孩子的想法强行拉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来。

教学设计二

师:为什么小英会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呢?

生1:因为同学们鼓励了她。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你已经体会到了,了不起!

生2:因为演讲课上,她敢于上台演讲,同学们给了她掌声。

师:看来,课前你预习得很充分。请大家快速地浏览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那次演讲?

生1:2-4节

师:你找得很准。

生2:第二小节一开头写到:一次演讲课上。这个给了我们提示。

师:你很注意细节,真是细致到位。

反思:“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中提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那样的话,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得到极大的调动,往往学生的答案会超乎想象、前所未有的精彩。

教学设计三

我在设计这堂课教学环节的时候,曾经有过矛盾,是为了教学时间而省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呢?还是扎扎实实地让孩子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获得知识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将教参上的目标与课时安排抛之脑后,根据班上孩子的学情,设计与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环节,如:让学生读一读2-4自然段,想一想一共描写了几次掌声,用横线把描写掌声的句子划下来。想一想,同学们在给小英鼓掌之前看到了什么?,默读2-4自然段,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给予孩子充分地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老师要敢于放手,要懂得适当的时候缩小自己,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孩子的所谓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只是空谈。

教学设计四

在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结果,更注重“过程”,在“过程”中当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际上,我们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地引导,同样也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当然,千万不要怕花时间。课上,我曾经多次需要学生按我提出的问题,自学,如:1、再读一读2-4自然段,想一想一共描写了几次掌声,用横线把描写掌声的句子划下来。2、同学们在给小英鼓掌之前看到了什么?请默读2-4自然段,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实际上,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勾画的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答案,当时,我的内心很矛盾,一个声音告诉我,这课的课时安排本来就比较紧了,就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直接让勾画对的孩子报答案得了,但是另一个声音又提醒我,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就算你公布了答案,勾画错误的孩子未必能弄清楚为什么,那样的话这个环节的训练目的根本达不到,不是形同虚设嘛!因此我特意请了一个画多了和一个画得不完整的孩子来汇报,同时全班讨论,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在探究中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标。

【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2

【关键词】教师;学生;技工教育;反面案例教学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变革与创新。正面案例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不适应今天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强调转型和科学发展的今天,反面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意义。

反面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通过‘负强化’引发学生思想的积极变化;反面案例教学是消除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通过反面典型案例的教育教学,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吸取教训;反面案例教学是深化正面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学生社会进程的有效手段;反面案例教学是预防隐患的有效手段。对反面案例的发生,我们不仅处理事实本身,更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苗头进行排除,防止学生发生类似事件。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反面案例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学的不当很容易使得学生,对案例内容的记忆远远大于对教育教训的记忆。这样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让学生对社会、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使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消极因素增加,甚至出现盲目的同情和模仿、报复,招致一定的危害和风险。

开展以反面为案例的教学要慎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对教学对象的选择

不是每个班级都适合用反面案例教学,更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作为十七、八岁的学生,他们心理发展上并不成熟,甚至还有些幼稚。无论是思想上的认知,还是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反面案例教学超出了学生思想上的认知或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时,一旦造成了心理上的不良,那会是一辈子的缺憾。

因此,教师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充分了解班风,了解学生后,再考虑是否超出了学生们的底线。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二、对案例材料的选取

案例应具有现实性,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增加学生对教训的信任度,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案例应突出针对性,通过教师指导,明确学生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案例应具有威慑性,触动学生那敏感的神经,让学生能保持警惕和畏惧。案例应具有前瞻性,用已知来预防未知,用现在来预防未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警示。

因此,对于案例内容,教师应把握好内容的范围和层次,学生认知上的参差不齐,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很难正确的衡量是是非非。应根据不同年级、班级、不同学生来合理选择案例内容。

三、对课堂教学的驾驭

(1)要恰当的把握教育时机。应用反面案例来教学,应视情况而定。假如一段时期内某种问题经常出现,可以用反面案例来教学。若问题的出现并非普遍存在,还要以正面教学为主。反面案例的教学不可常用,更不可滥用,防止草木皆兵的负面影响。

(2)案例的解析要得当。案例解析的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绝不允许教师夹杂任何个人色彩,也不允许说理含糊不清,更不能让学生有反驳的余地。分析时,不主观、不片面、不夸张、不虚构、不绝对。重点剖析反面案例中人物的思想根源,事件的性质,事件对人物的危害性和思想对事件发生的作用。剖析不同的反面,案例要有所侧重,避免负迁移,处理不好反而弄巧成拙,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了。

(3)把握好教学的收放尺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具体案例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面案例教学亦然。教学要成功,并不只是让学生去记忆某个结果,而是启发学生自由地思考、表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对学生的干预和控制,倘若学生讨论的不对,教师便责备或禁止,那就会破坏讨论的情况,干扰学生思考和表达;学生若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就没意义了。我们要听到学生内心对这个案例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知晓教学究竟起到了什么效果,又究竟带给了学生什么。

放也不是无限度的。免不了出现对于反面观点持赞同的讨论,我们不去禁止他们讨论,是我们要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想,但教师也要懂得及时的收。这里要求教师自身知识面要广,驾驭多种学科知识的能力,才能拉回学生远离的思想,并能做到让学生无法反驳。

四、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教师除了具有驾驭教学的能力,应有较广的知识面,课前充分考虑反面案例所涉及的尽可能多的问题,做到学生有疑必解,能彻底消除他们思想的困惑和误解;教师除了做到爱岗敬业,更要有关爱每个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学生日后,因思想上的变化,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师除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应在课后多思考、多总结,改进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对教学效果的要求

对教学效果要求持久化。很多学生可能在开展反面教学初期,对教训记忆深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注意力的转移,学生就会淡忘。因此,对于一些教训,特别是容易发生且客观条件不能消除的问题要常讲常提,使学生时刻保持警惕。

反面案例教学可能会招致一定危害或风险,使得教学目的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必须尽力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除了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课后要做好观察和预防,提高教学效果的持续化。

在教改思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在正面教育为主旋律下积极开展反面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门莹.高校德育课中反面案例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79

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在教学过程不断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向教学艺术的殿堂前进。每一节高效的课堂都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起来的。本文结合课堂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考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对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反思得出以下几点见解。

案例重现:铁是过渡元素,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

首次上课情景描述:

师:大家回顾前面我们学习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时的学习次序是怎样的?

生:先学习氧化物,再学习氢氧化物。

师:很好,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次序与前面是一致的。

1.铁的氧化物

师:这里有三种化学物质依次为Feo、Fe2o3、Fe3o4请学生们分别观察三种物质的颜色及状态?

生:由观察可知Feo为黑色粉末,Fe2o3为红棕色粉末,Fe3o4为黑色固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两滴管纯净水待用,然后分别将上述三种物质依次加入到试管中,观测三种物质的溶解性?

生:得出的结论分别是Feo不溶于水,Fe2o3不溶于水,Fe3o4不溶于水。

师:各位同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中三种物质有个俗名:Feo为铁红,Fe2o3为磁性氧化铁红,Fe3o4为磁性氧化铁,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验证三种物质与酸反应的现象?

生:经过实验得出与酸反应Fe++2H+Fe2++H2o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三种物质均与强酸发生反应。三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应用于制备红色油漆和涂料、炼铁等。

总结: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Fe3o4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可以看作是Feo・Fe2o3,但Fe3o4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2.铁的氢氧化物

师:根据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铁应该有哪些氢氧化物?

生:有Fe(oH)2和Fe(oH)3。

师:根本所学,请问同学们考虑可溶性氢氧化物包括哪些?

生:常见的可溶性氢氧化物为KoH、naoH、nH4oH、Ba(oH)2。

师:那么请同学判定Fe(oH)2和Fe(oH)3在水中的溶解性?

生:由此推断Fe(oH)2和Fe(oH)3分别不溶于水。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其实Fe(oH)2和Fe(oH)3分别不溶于水,其中Fe(oH)2在水中为白色絮状沉淀,Fe(oH)3在水中为红棕色沉淀,而且Fe(oH)2在水中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Fe(oH)3,其现象为Fe(oH)2白色絮状沉淀先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红棕色沉淀。

反思:

以上是我在上一届班级的讲课方法,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抱着好奇的心里,但是很多现象都是直接讲给学生的,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没有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有些学生课堂很认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大,觉得枯燥乏味,他们感觉化学类似半文科性质,要求记忆的内容太多。学生们就是一个“倾听者”,照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课堂不是我想要的课堂,个别学生心理会厌烦情绪,这种课堂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本非常有乐趣的化学课堂变成了一种枯燥的记忆性类似文科性质的课堂,认真反思后,在下一届的学生中,笔者对上述课堂内容的教授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

反思后的课堂情景描述:

铁的氢氧化物

师:每小组取三支试管分别命名为试管1,试管2,试管3称取一定量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装入三支试管中待用,用滴管向试管1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观测,用滴管向试管2滴加少量FeCl3溶液观测现象?

生:试管1和试管2中均出现红褐色沉淀。

师:用长滴管取FeCl2溶液,然后将滴管的尖端插入试管3的液面以下,然后滴加FeCl2溶液,观测现象?

生:液面以下先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然后逐渐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当FeCl2溶液以不同滴加方式滴加到装有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试管1和试管3中时,会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

生:首先确定不管哪种方法滴加均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估计跟空气接触有关,可能亚铁离子在空气中被氧化成铁离子所致。

师:同学们的观测能力和分析能力非常好,其实就是亚铁离子在空气中被氧化成铁离子所致,当以第一种方法在试管上方滴加FeCl2溶液时,生成的Fe(oH)2因为不稳定,它会迅速被空气中的o2氧化稳定的Fe(oH)3,所以观测到的现象直接就是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以第二种方法滴加FeCl2溶液时,因为是在液面以下滴加,所以FeCl2与空气中氧气隔绝,它首先生成了Fe(oH)2白色絮状沉淀,又因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生成的Fe(oH)2马上就会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极易被氧化,所以才会出现同学们观测到的现象,首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然后逐渐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反应的方程式为:Fe(oH)2+o2+2H2o4Fe(oH)3

反思:

以上的内容大部分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课堂整体接受效果不错,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结论的能力等等。

结论: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灵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现在所学的都是前人的成果,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高考改革方向的变动,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动,更体现了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方面发现的人才,优秀的人才。

那么结合化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化学课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考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既传授了很好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这门学科活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张立斌(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纳米纤维的研究,任教于内蒙古通辽第五中学国际部。

参考文献:

[1]陈二雷.化学课堂教学反思在“思之有物”[J].现代阅读,2012(7).

[2]王纪春.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2012(9).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4

本文是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开来构建整合模式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既是单独分开的课型,又是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的话题,组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总结表达出来,进行写作练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模式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关键是能够贯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并且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信息技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扩展性阅读和写作交流中,学生很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本教学案例的阅读部分选取了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中《周庄水韵》一课。语文出版社初中(七-九年级)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安排体系结构的,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部分组成。《周庄水韵》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本案例是结合这一单元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设计了综合性的教学案例。首先是设计了《周庄水韵》的阅读教学案例;然后结合阅读设计了“旅游咨询”的口语交际;最后以阅读作为范文,以口语交际准备的材料为素材设计了写作教学案例。

二、阅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了解课文随时令换季、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体味欣赏散文的诗情画意,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会描述自己所见到的景观,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

课前准备:用Dreamweaver开发的网站形式的课件(如图5-1),网上交流的BBS平台。

图5-1《周庄水韵》阅读教学探究资源

三、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训练在日常环境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得体、文明地进行交际,增强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旅游咨询的过程,学会如何进行旅游咨询和为别人作咨询服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旅游咨询的相关素材,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资料,在网上提供学生交流表达想法的留言版(如图5-2)、聊天室和资料上传区,使大家共享搜集到的资料。

四、写作教学案例

基本思路:

1.由《周庄水韵》等文章导入。

2.以“模拟旅游咨询”课后整理的资料为写作素材。

3.多媒体网络作为学生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如图5-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会描写景物,学会正确选材,掌握详略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写游记的过程。

五、案例的实施和反思

本综合教学案例实施总共四个课时,阅读和口语交际各一个课时,写作两个课时。在保定第十七中学李丹老师的帮助下,在具备广播功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初步实施了教学案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教学行为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一)教学过程分析

1.阅读教学过程分析:在《周庄水韵》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学生通过与多媒体和课文文本的对话,比较容易地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并且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情境的引导下比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很高,比较好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容量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促,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比较短,并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不同,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有时不同步,难以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拓展阅读的引导,这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分析:在口语交际课中,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学生获取、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以及情境创设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的导引下,学生进行旅游咨询的愿望很强烈,各小组成立的旅行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借助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搜集的信息时非常自信。学生通过参与提问和回答真正体验了旅游咨询和提供咨询的过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难以照顾到各个小组。教学时间比较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的时间比较短,最后建构交际规范环节比较仓促。

3.写作教学过程分析:写作教学中,由于具备良好的资源和情境,学生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写作和修改。而且学生将自己作品发表出来进行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同,再加上BBS上当堂展现篇幅的限制,如果让学生成文之后马上参与讨论,学生准备不充分,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建构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中体验全过程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外。信息技术应该为学生写作在生活中延伸提供舞台,将写作变成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网络中发表和展现自己作品,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和评议,等讨论充分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师生访谈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为了了解学生上整合课的感受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与几位语文老师就教学案例进行了讨论。访谈和讨论的内容分下面两个方面:

1.师生上整合课的感受

2.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问卷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对师生进行访谈的内容,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问卷采用对比调查的形式发放,分别在参与这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实践班)和参与过以前的多媒体教学但未参与本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对比班)进行了调查。实践班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55份,对比班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分析调查的结果为:

1.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做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条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实践班加对比班),都具备了应用基本的信息技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硬件条件上,保定十七中也基本达到了开展整合课的要求,但学校仅仅利用计算机来培养学生的计算。

机操作技能,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学科学习的另一个舞台。在家庭中,90%学生家庭中拥有计算机,而且有一半的学生上网比较方便,但仅有60%的学生偶尔上网查过资料,10%的学生经常上网查阅语文资料。可见,在某些学校,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条件,但还未引起重视。

2.学生进行整合学习的态度调查:通过实践班与对比班的调查分析,喜欢上多媒体语文课的学生分别为76%和70%,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有新鲜感,容易激发兴趣。不喜欢的对比班有6%,实践班没有。实践班的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自己更加主动进行探究和掌握文章内容,而对比班的学生觉得与不用多媒体差不多,说明本案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也对探究逐步发生兴趣。

(四)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访谈的内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阅读教学:70%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较好的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特点,对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在实践班中,7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愿意参加探究,比对比班高了15%。在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把握方面,实践班和对比班差不多,都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比较容易掌握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实践班70%的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对比班有56%的学生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说明在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较短,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而本教学在这个方面有所加强。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5

【关键词】健康评估案例教学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3-02

健康评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课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实验课教师先示范,后是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信息,执行任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从属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对提高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健康评估课程的特点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身体评估和心理、社会评估两个方面。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护理诊断。该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强,护理病史询问和护理体检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动手,增加了实验课的难度。(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单要会实践,更要知道实践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涉及多个系统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基本内容。知识庞杂、深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3)体现应用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身体评估、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

基于上述分析,健康评估是一门注重方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与多科基础知识相联系,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单纯的理论授课和实验课会让学校与临床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其情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互动性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某个系统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分组讨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基于健康评估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所要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是:克服教学枯燥乏味和脱离护理工作实际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思辨式学习,提高其对健康评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健康评估的护理程序,按照相互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主要包括护理病史的询问、护理体检、实验室检查、提出护理诊断,每个部分均包括理论讲解、案例教学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做到略讲,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案例教学则根据每个系统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围绕常见疾病,选择合适的案例文本、视频等资料,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

3.实施流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分为案例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授、角色体验、总结评述5个环节。下面以“肝脏疾病需做的体格检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本次课需4学时。第一,案例阅读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在课前1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查阅资料,开展组内学习与讨论。结合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节选择一例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等。提出以下问题:(1)该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2)

目前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第二,小组学习阶段,将学生每组5人进行分组,本校护理专业每期学生人数通常30人,分为6个小组。各组学生根据布置的案例,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案例背景知识,预习相关的实践操作,并开展组内讨论,为课堂讨论和角色体验做准备。第三,课堂授课时采用问题导入。首先播放多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肝病面容、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大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病人与健康人在相貌上有哪些不同,即这些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体征?如何进行检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主要讲授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新的重要理论知识,进行肝脏疾病相关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模范,包括皮肤粘膜检查、肝脏触诊和叩诊、移动性浊音的叩诊等。然后依据该病例向学生介绍分析案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讨论则根据内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实施。第四,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每个小组的组员分别代表病人、家属、护士等,对该案例进行角色体验,就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由每组选出代表对其他小组进行表扬和指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总结评述阶段,由教师围绕课前提出的案例问题对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各组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进行讲评,并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其在课后仍能继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考评机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估教学效果。以往的健康评估考核包括闭卷笔试和纯粹的实践操作,闭卷笔试以知识性题目为主,成绩通过标准化答案来衡量,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开发;纯粹的实践操作大多是学生抽到哪个操作做哪个,难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查,因而需要建立以案例教学为背景,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只重视结果考核的做法,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理论考试以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卷面分数为准。案例分析考核包括两个部分:(1)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发言的活跃度、角色体验是否合情合理等多个方面,此项占案例分析成绩的30%。(2)案例分析考核,由每位学生对多个常见疾病案例抽题,结合所学的理论与操作,对某一具体病患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病患有哪些阳性体征?可能是哪个脏器疾病?还可能会有哪些阳性体征?以上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以口述和操作进行现场汇报,占案例分析成绩的70%。评分主要从仪表仪容、护患沟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判,临床护理教研组多位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打分,平均分为该项得分。

三反思

1.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案例教学以其真实可靠性、高度概括性、清新感知性,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实践,角色体验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所以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考核方法改革,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计。案例可以说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案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最好能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应结合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病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适合教学实践。(2)案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以及教师模拟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案例内容完整,根据疾病特点,结合病理、生理和解剖等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其完整收集临床案例资料的意识。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教师应是引导者,引导案例讨论与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致力于创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三,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角色体验时,一定要将案例同有关的理论紧密融合,使学生通过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有趣味性而无知识性。第四,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侧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

价的指标与标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建勋.内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6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了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在阅读前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Doyouhaveanyproblemsinyourlifeorstudy?

2.whatarethey?

3.Howdoyouoftendealwiththem?

根据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学生都能列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困难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下面是其中一组的讨论过程:

S1:Doyouhaveanydifficultiesinlearningenglish?

S2:Yes.ihavesomedifficulties.

S3:whatarethey?

S2:ican’tmemorizemanynewwords.ican’tgetthepronunciationright.

S4:Howshouldhedealwiththem?

S1:ithinkhehastomakeflashcardstohelpmemorizethenewwords.

S3:ithinkheshouldreadaloudtopracticepronouncingthenewwords.

[反思]上面讨论的话题是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又因为前面学过相关内容,所以此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讨论非常热烈,营造了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以发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不仅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也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阅读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发现疑难问题

让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自学课文,标出不理解的生词。对这些生词采取的办法是:首先通过上下文的逻辑联系猜测词义;若不能推测出词义,就通过查阅词典等相关工具书,结合语境,弄清这些生词在文章中的意义。

[反思]这一任务设计不仅使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创造性地猜测词义,而且能完成教材所设计的阅读策略。

2.快速浏览文章,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Howcanwedealwithourproblemsinthearticle?

[反思]这一任务设计让学生快速掌握了全文大意,并理清了课文脉络,归纳各部分主旨,训练了学生获取主要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三、采取合作学习,解答疑难问题

1.通过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在自学探究时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老师进行引导点拨。

2.结合课文让学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反思]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有利于开拓创新思维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有利于增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

四、运用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为学生策划了一个“thebesthostfor‘teentalk’”(青少年论坛最佳主持人)活动。

1.活动目的:通过招募电视台主持人的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

2.活动准备:学生收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棘手问题;教师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列举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3.活动过程:①鼓励学生通过自荐的形式参加主持人选拔,然后从中选择几个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候选人;②其他学生对这些主持人进行面试,一一提问,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分;③最后选出学生公认的青少年论坛最佳主持人。

4.活动效果: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主持人比赛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诉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困惑,主持人都给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学生能把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创造性地用在活动中,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反思]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还突现了本课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实现了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学会了正视困难,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活动设计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之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整体反思]本节课是语篇教学,所以笔者的教学思路是:首先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然后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中;再通过自学探究,掌握一定的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创新运用,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不难看出,教学的每一步都渗透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会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会给学生以足够的安全感,使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以发展,使之思维更加活跃。同时,还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以感受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常采用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自学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自主预习,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猜测词义,分析句型,归纳全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等任务,发现问题,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发现、揣摩、探究,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思路,使创新思维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7

一、理解单位“1”

1.电脑演示出示,我们将一块饼、一张纸平均分,这样的一个物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让生看大屏幕上的线段:说一说括号里填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师:像这条线段一样,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称为单位“1”。

3.那么,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4.出示4个苹果图问: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出示6只熊猫图,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一只熊猫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师问:这里,谁又是单位“1”?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5.同桌说一说什么叫单位“1”?在我们身边还可以把哪些看作单位“1”?

(反思: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学层次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在难点单位“1”的教学中,先认识被平均分的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这样的物体可以叫做单位“1”,再认识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叫做单位“1”,最后通过平均分4个苹果这个实例,认识单位“1”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剖析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深思一下,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明确阐述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数学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每4人一组,用学具摆一摆:把6张熊猫卡片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学生汇报分的过程,电脑同时进行演示。

3.分别根据平均分成2份、3份、6份的示意图说出其他分数。

电脑出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师问:无论你们分的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计量单位”,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是把它们怎么分的呀?屏幕显示:阴影部分是纸的1/4吗?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8

一、案例

【片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图意,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在甲商店买5袋牛奶11.5元。

生2:在乙商店买6袋牛奶12.90元。

师: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是一样的,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师: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哪位同学买的牛奶便宜吗?

生4:甲同学花的钱少,甲买的牛奶便宜。

生5:我认为他的说法不对,应该算一算才知道谁买的便宜。

(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

师:哪个便宜我们就买哪个,这位同学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发言。)

生1: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应该求出单价,用总价除以数量,可是小数除法,我们不会算啊?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找到解决办法。

生1:甲乙两商店的牛奶一盒大约2元多。

师: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因为11.5除以5,商应该是2点多,而12.90除以6,商应该是2点多。

师:究竟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生2: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的牛奶每盒多少元,再进行比较。甲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1.5除以5;乙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2.90除以6。

师:这两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3: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1.5元化成角,11.5元=115角,115÷5=23角,23角=2.3元。在计算乙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2.9元化成角,12.9元=129角,129÷6时有余数,我们就把12.9元化成分,12.9元=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得出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师:你的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我们组开始时是这样想的,但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整数,只要在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其呢?

(这位学生挠了挠头,有点说不出来,此时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说。)

生5:11.5除以5,先用11元除以5,商2元余1元,余下的1元与十分位上的5角合起来是15角,15角除以5商是3角,2元3角就是2.3元。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时,有些学生已经在座位上交流起来。)

师:认为他的方法有道理的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正确,我们用掌声给他鼓励。

生6:我们组也这样尝试过,计算11.5除以5时比较顺利,但是在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怎么办?

生7: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点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把12.9看成12.90.

师:如果以元为单位时,我们想一想,计算小数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8:在计算时,商的小数要和被除数的小数对齐。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下面的学生不停地点头。)

……

【片段2】

师:我们已经探究出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能”。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课件展示一组画面,并配音说明:四位同学星期天结伴去曹禺公园玩,车费一共花了18元,请你算一算,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的算法?

生1:18÷4=4……2,说明平均每人花了4元多一点。

生2:我是用估算的方法,如果每人花4元一共就花16元,如果每人5元就是20元。所以每人花4元多一点。

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当除到有余数2时,就是余下2元钱,2元就是20角,再用20除以4商5,就是5角。所以平均每人4元5角,也就是4.5元。

师:你再说一遍,我板书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你真是太棒了,说得太好了!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二、反思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中的数学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的效果是一般的分析讲解所达不到的。本节课,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智慧。

1.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特点,变教材的静态为动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数学问题,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质疑、讨论,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合理地改变和利用教材,提取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应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

3.以说促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9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销售中的盈亏.其实,销售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销售过程的参与者,比如买个作业本,买支笔,买份早餐,买件衣服等等。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活动场景。

活动一:两名学生拿4个笔记本,5支笔,6个计算器来到讲台上,并拿了一个牌子"商店"。

(学生们的目光都被他们吸引)

(生1模拟网购中网上的卖家,生2模拟买家)以下为他们的对话:

【生1】:"亲,我们家的东东最便宜,每个笔记本6元,每只笔3元,每个计算器60元。"

(生1的语言洪亮幽默,学生们笑了)

【生2】:"哦,老板,我买1个计算器,2个笔记本,4支笔。"

【生1】:(老板心想:这笔生意下来,我可以赚多少呢?)计算器进价:35元;笔记本进价2元;笔的进价1元。"同学们帮我算一算?"

(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师】:你们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学生积极举手抢答)

【生3】:1个计算器赚60-35=25(元);

1个笔记本赚6-2=4(元);2个笔记本赚4×2=8(元);

1支笔赚3-1=2(元);4支笔赚2×4=8(元);

共计赚了25+8+8=41(元)。

【师】:她分析的好吗?你们的答案跟他一样吗

【生】:好,一样。(学生自信满满地齐声回答。)

【师】:以计算机为例,大家帮我填一个空:(多媒体显示)

1、计算机:销售价是()元,进价是(),利润是()元。

2、笔记本:销售价是()元,进价是(),利润是()元。

3、笔:销售价是()元,进价是(),利润是()元。

(学生们积极举手,抢答,气氛活跃)

【生】:1、计算机:销售价是(60)元,进价是(35),利润是(25)元。

2、笔记本:销售价是(6)元,进价是(2),利润是(4)元

3、笔:销售价是(3)元,进价是(1),利润是(2)元。

【师】:很好,由此大家想想,销售价、进价和利润三者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生】:销售价-进价=利润。(学生很快归纳出来。)

【练习1】:某商店的一件衣服的每件销售价是195元,进价120元,则利润是元.

【生】:由公式销售价-进价=利润可知,利润是:195-120=75(元).

【练习2】:某商店老板进了一种羽绒服,每件进价360元,他想获得300元的利润,那么,这种羽绒服的销售价是元.

【生】:由公式销售价-进价=利润可知,销售价=利润+进价,即是:360+300=660(元)。

活动二:两名学生拿了一个书包,并贴上一张价格单"¥150"。

【生1】:这位顾客,这个品牌的书包的质量非常好,价格才150元,很划算,看中就买吧?

【生2】:书包好是好,可是价格有点贵,能便宜点吗?

【生1】:看你诚心想买,那就给你打个八折吧。

【生2】:好。

【师】: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顾客要花多少钱才能买下这个书包?

(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生】:150×(8/10)=120(元)

【师】:对,这里的"八折"我们叫它折扣率,价格单上的"150元"叫标价(或定价),

那么,大家想想,标价,折扣率和销售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x10.

【师】:非常好,完成练习3.

【练习3】:一双百丽的鞋子标价是500元,九折价是元,七折价是元.

【生】:九折时,500×(9/10)=450(元);

七折时,500×(7/10)=350(元);

【师】:对,那么我们再看这道题。

【练习4】一件t恤利润率13%,进价为50元,则利润是元.

(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利润率不了解,面面相觑。)

【师】:在这个问题中出现了利润率,什么是利润率呢?我解释一下,利润率就是利润相对于进价的比例,即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

(或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

由此公式,大家来做一做练习4.

(学生积极完成。)

【生】:50×13%=6.5(元)。

【师】:完成的非常好,那你们在试着完成练习5.

【练习5】某书店一天内销售甲种书籍共卖得1560元,其利润率为25%,则这一天售出甲种书的总成本为元.

(有部分学生,对于总成本的定义有疑问,给予释疑)

【生】:设总成本为x元,则利润为(1560-x)元,

所以,1560-x=25%x,解得,x=1248.

即总成本为1248元。

【师】:销售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只要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那么这类问题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现实生活中销售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自然而然的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理解销售问题中的一些常见的量,并记住相关的公式进而熟练运用。

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新知,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中对抽象的数学公式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教学案例与反思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阅读;和谐互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0-02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助结对,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练学生”,最终实现师徒(师友)共同和谐并进,实现学生之间的双赢。该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观看了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王磊丽老师《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感觉在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是“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范例,它按照“高效课堂”的“交流预习”、“研读共品”、“互助释疑”、“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进行层层预设、逐步推进,既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字、词、句和修辞方法的一般知识,又很好地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了学生,感染了大家。其教学的主要结构为:

一、在默读互助中解决文章的字、词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交流预习”中。该环节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友联手解决文中的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误读的词。在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各对师友之间观察、答疑、询问,然后让师友上台共同概括出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语句,并说说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经过这样的默读通读课文,使学生不仅自主掌握了字、词,而且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二、在研读互助中品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大声地读、慢慢地读、快速地读、抑扬顿挫地读、相互交流地读,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当学生读熟课文后,教师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在师友互助精读中读出“鼓中情”――“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文中美”――《安塞腰鼓》的美,美在哪里?两个“安塞腰鼓”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充分展示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书方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文中“重点读”的语句和段落。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大而不喊;慢,慢而有情;快,快而不乱;稳,稳而有度”。这时,师友各自朗读、思考、互助纠错,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讲给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再给徒弟讲,教师进行点拨。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后师友走上讲台尽情展示朗读的成果,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在师友互助重点读中深化文章主题

在第三个环节“互助释疑”的教学中,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齐读,师友互助(反复读)读重点的语句和段落,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深意,同时教师提出“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这一反问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推向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用意完全理解和掌握后,教师则水到渠成地以精炼的板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四、在激情朗读中学以致用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和第五个环节“总结提高”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上女兵方队飒爽英姿的视频,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师友进行现场即兴解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师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教师让学生以击打课桌节拍(模仿安塞腰鼓的鼓点),来鼓励学生做人生路上的敲鼓者,从而在高潮中结束全文的学习。

王磊丽老师讲解《安塞腰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一点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节课教师的讲解、点拨、评价不足5分钟,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