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9:13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1

关键词:医疗废物机械破碎碾磨化学消毒

自发生非典疫情及禽流感以来,严格处理好医疗废物已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理设备和技术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控制。我国于2003年公布并实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批准实施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同时国家环保总局也颁布了《医疗废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试行)》(GB19218-2003)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对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理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以焚烧为主,但是,针对医疗废物的特性,使用焚烧处理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工程投资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操作控制复杂。另外,由于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较小,现有焚烧炉的处理规模难以满足其连续操作运行的要求,因此,在焚烧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有毒成分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也促使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来对焚烧法处理医疗废物进行限制,同时也在寻求对医疗废物处理更加适合的方法。在此,笔者为满足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的需求,介绍一种可靠安全、经济环保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选择。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LFB12-5是一套运用机械破碎、化学消毒技术(主要以次氯酸钠为消毒药剂)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的新设备系统(图1-1)。医疗废物(除去化学疗法产生的医疗废物外)于密封的状态下在设备中经机械破碎、碾磨,初步达到减容后,在具有负压操作环境的消毒筒中与消毒水充分混合、软化、减容、彻底消毒,最终释放出屑状、无传染性的普通垃圾,并将其运往填埋场填埋。

LFB12-5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为全密封结构,整个处理系统在内部为负压的操作环境及高度自动化操作程序保证下工作,处理过程安全、无污染。该设备系统由负压进料装置、机械破碎碾磨装置、药剂喷雾装置、混合浸泡消毒筒、气体过滤装置和渣水分离装置组成,其中破碎碾磨与药剂喷雾装置为专有技术,医疗废物经破碎后在具有负压的消毒筒内被消毒液高速软化,使医疗废物能够被彻底而又非常经济高效地消毒。

图1-1LFB12-5医疗废物处理系统

二、工作过程

混合医疗废物通过卸装箱或传送带倒入负压进料装置,在直立旋转的机械破碎碾磨装置中,同时由药剂喷雾装置将次氯酸钠消毒液体喷入,医疗废物在机械破碎碾磨装置被破碎、混合、浸泡和碾磨,体积缩减并被彻底破坏,变成细小、无法辨认的屑状物,此时医疗废物的总体积不仅被缩减至原来的10%~20%,而且还得到初步的杀菌消毒。经破碎、碾磨和初步杀菌消毒的屑状医疗废物渣体通过旋转的输送装置进入混合浸泡消毒筒,与消毒液再次完全混合,经过一段时间,医疗废物渣体被充分混合、消毒及除臭,然后混合浸泡消毒筒反向旋转,通过输送装置将被消毒的医疗废物送出混合浸泡消毒筒,同时经渣水分离装置脱水后,输送到已备好的垃圾废物箱内。最后纸屑状的医疗废物送至普通生活垃圾掩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混合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由于采用负压操作,其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粉尘则通过安放在装置系统上的Hepa气体过滤装置(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可以去除空气中99.97%以上的直径为0.003微米的微粒)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该处理系统的操作过程采用“自动批量模式”批量化、间断式运行。

处理系统工作原理参见图2-1。

图2-1处理系统工作原理图

三、主要性能特点

(1)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和环保性

该系统采用负压环境下的机械湿式破碎、碾磨专有技术,将医疗废物处理成细小的颗粒,使其容积减至原有容积的10%~20%,同时通过药剂对待处理的医疗废物进行彻底消毒的方式,使医疗废物的细菌清除率达到6lcg10(即99.9999%),最终将经过彻底消毒后的残渣通过普通垃圾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

另外,该系统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和粉尘采用Hepa气体过滤装置(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由于仅在破碎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用于增加物料湿度的水,所以用水量极少,整个处理过程中几乎没有污水排出,无水污染问题存在。

(2)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该系统的规格型号比较齐全,即有固定式设备系统,又有移动式设备系统,且设备系统所需占地面积小(约50m2以内),使用中,用户仅需对处理设备系统进行供水、供电和土建设施的配套工作,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设备系统的处理能力即能满足散户小规模医疗废物的处理要求,又能满足大规模集中医疗废物的处理要求。

(3)具有较好的工程经济性

该系统可以直接对混合医疗废物(除放射性医疗废物外)进行处理,节约了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离成本。

设备系统为一体化,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配套设施简单,可节约工程投资。

该处理系统采用全自动装置,“自动批量模式”操作运行,操作人员极少,管理方便,维护、管理费用低。

处理系统实际运行中的能耗较低,水的用量也较少,且采用价格低廉、消毒效果好的次氯酸钠进行医疗废物的消毒剂,整个处理成本也相应较低。

经处理后的医疗废物仅为原废物体积的10%~20%,残渣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可降低后处理工程费用。

四、系统规格

LFB12-5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主要有SF型(固定式)和KG型(移动式)两类,其主要规格及技术性能参数介绍如下。

(1)SF型及规格

SF型为固定式医疗废物处理系统,可根据医疗废物量和所处环境设施的要求进行选择。SF型处理系统有五个规格,处理能力从230Kg/h到1300Kg/h不等,若24h运转,处理能力可达到5t/d至32t/d,其系列规格及主要性能参数详见表4-1。现在国外运行的处理车间实况见图4-1。

表4-1SF型规格及主要性能参数表

消毒处理。它非常适合于小型医院、诊所等其他小批量医疗废物的产生单位。其系列规格及主要性能参数详见表4-2。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2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已近七年,医疗废物的处置日趋规范,为进一步了解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探究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处置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便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笔者从医疗机构、处置人员、历年案件三个方面入手对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卢湾区公立、民办、个体医疗机构70家;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15家;卢湾区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处置人员28名;2003~2008年卢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案件23例。

1.2调查方法医疗机构以普查的形式,对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使用《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监督量化评估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评估;不设床位医疗机构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实施现场调查,调查结果录入excel2003进行统计。

医疗废物处置人员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使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人员情况调查表》由卫生监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录入excel2003进行统计。

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案件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分析。

1.3调查内容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建章立制、分类收集管理、运送交接、暂存处置登记等方面。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情况、以往职业损伤情况等方面。

相关案件调查包括案由构成、变化趋势等。

2结果

2.1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

2.1.1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见表1。表1卢湾区设床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环节扣分构成情况采用《上海市医疗废物管理监督量化评估表》对辖区内14家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量化监督。其中,三级医疗机构2家、二级医疗机构5家、一级医疗机构4家、民营医疗机构3家。被评估单位总体平均得分为85.2分。按类别分,三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9.8分,二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5.6分,一级医疗机构平均得分为87.9分,民营医疗机构的得分为77.8分。

量化监督的14家医疗机构合计扣分211分。其中,医疗废物管理建章立制和实施扣分69.5分,占总扣分的32.9%;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扣分91分,占总扣分的43.1%;医疗废物转运和交接扣分20.5分,占总扣分的9.7%;医疗废物暂存处置和登记扣分30分,占总扣分的14.2%。

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高,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该环节扣分比例分别为58.1%、44.2%、56.6%;在“医疗废物转运和交接”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低。

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建章立制和实施”环节扣分较其他环节高,占51.9%,其次扣分比例较高的环节为“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占27.1%,扣分比例最低环节为“暂存处置和登记”,占6.0%。

2.1.2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见表2。表2卢湾区不设床位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对56家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采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各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按规定进行包装方面基本均能符合要求;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面合格率最低,为87.5%,调查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存在不同类别医疗废物混放的现象;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方面的合格率也偏低,为89.3%,主要表现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2.1.3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见表3。表3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采用《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调查表》对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现场调查。15家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月门诊量500人次的服务站为4家,500~1000人次的为6家,1000~1500人次的为3家,1500~2000人次的为2家。医疗废物月产生量在5~30kg不等。

15家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人员培训、交接登记、规范包装均符合要求;在分类收集和人员防护方面均有1家站点存在不足;15家服务站医疗废物均由其上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转运到中心后集中处置,转运周期为1~2天,但转运工具均较简陋,以三轮车或自行车携带为主,部分单位转运工具难以达到密闭要求。

2.2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情况见表4。表4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调查情况

在公立、民办、个体医疗机构中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医疗废物处置人员28名进行问卷调查。有26名被调查人员表示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能坚持佩戴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清洗方面:在医疗机构自行进行清洗占被调查者的39.3%,带回家清洗的占17.8%,由医疗机构统一清洗的占28.6%,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占14.3%;96.4%的人员参加过相关培训;在被调查者中,有岗前体检、在岗体检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5%和89.3%;进行过相关疫苗接种的占35.7%;有21.4%的被调查者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曾有过职业伤害。

2.3医疗废物相关案件处罚情况见表5。表52006—2008年医疗废物相关案由分布情况自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卢湾区涉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处罚案例共23件,涉及案由8项,案由累计使用31次(23件案件中有6件为多案由处罚)。2003—2005年无相关处罚案例,2006—2008年分别为11件、7和5件。从案由角度来看,“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案”历年均有发生;“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案”发生最多,为11次;“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案”和“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案”为2008年新增处罚案由;关于人员培训、制度建立、登记等方面的处罚仅仅出现于2006年。具体案由分布详见表5。

3讨论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卢湾区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总体情况尚可。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较为规范,民营、个体等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规范管理方面略差于公立医疗机构。调查中发现,在设有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和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中(相对而言规模均较小)医疗废物相关制度建立不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无论是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还是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管理”是问题比较集中的环节。分类收集是规范管理的第一步,医疗人员和病人都要认识到,才能保证医疗废物不混入生活垃圾。其次,由于不同类别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如果将不同医疗废物混合存放后,再分别拣取,就会造成二次污染,也容易造成人员伤害事件发生[1]。

按照“谁设置、谁负责”的原则,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废物均由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转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其转运模式类似于分类收集点到暂存处的转运,但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离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暂存处相距较远,需要使用交通工具,经过院外的社会公共区域来实现转运收集,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院内转运。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服务站的转运工具各不相同,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最基层的医疗保健机构,与辖区居民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但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须的[2]。

在被调查的28名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工作人员中,有28.6%的工作人员的防护衣物由医院统一清洗,而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防护用品由工作人员自行在医疗机构或带回家进行清洗。防护用品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医疗废物,污染严重,自行清洗消毒不当易引起衣物和环境的污染。在被调查人员中相关疫苗接种比例较低,仅为35.7%,而有21.4%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曾受职业伤害。故而岗前、在岗的体检以及疫苗接种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损伤后的规范处置流程应进一步予以明确,尤其是对于小型医疗机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于2003年,颁布之初的几年中以宣贯为主,同时由于当时的执法重心为食品监督,因而最初的几年未曾进行行政处罚。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执法重心的转移、执法力度的加强,2006—2008年共进行医疗废物相关行政处罚23件,涉及案由8项。8项案由累计使用31次,其中“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案”在2006—2008年均有发生,可见医疗机构在分类收集和包装方面始终存在有薄弱;对于人员培训、制度建立、登记和记录保存方面的处罚仅出现在2006年,一些比较简单而容易改正的问题在近几年中已经较少出现;贮存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方面的处罚占总体处罚数的三成,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通过处罚促使医疗机构对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进行改建,逐步达到规范要求,该案由在2008年未有发生;“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案”也主要发生在2006—2007年,2008年未有发生;“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案”和“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案”在2008年前均未涉及,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不断贯彻深入,对各医疗机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及时收集、工具消毒等方面的监管加强,其中存在的问题被逐步暴露。案由的变化可以看出违法情况的变化趋势。

4对策与建议

紧抓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环节,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和外部监管。从对医疗机构的现场调查和对历年案件的回顾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设有床位的医疗机构还是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始终是存在问题较为集中的环节。其中不少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意识不强所引起的。在明确薄弱环节所在的基础上,院方应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和普法,提升工作人员分类收集的意识,明确工作步骤、落实责任追究,同时,加强内部监管。卫生监督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执法,加强监管,促使医疗机构落实分类收集工作。

建议由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集中处置单位直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收集转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模和医疗废物产生情况类似于小型诊所。当前采用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将站内的医疗废物转运到中心暂存处的转运方式存在一定隐患。从站到中心的转运虽然是内部转运,但其转运的路线较远,且需经过社会公共区域,因而转运要求更高,但目前各个医疗机构的转运条件不十分成熟,建议由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集中处置单位直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医疗废物收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其下设服务站的医疗废物处置日常管理,这样可以免除从站到中心的转运,减少中间环节,杜绝隐患。

建议医疗机构能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进行统一清洗消毒。对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开展岗前、在岗体检,并进行疫苗接种,制定规范、明确体检项目和疫苗接种种类,同时对职业损伤后的处理和应急处置作出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培训。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经过七年宣贯落实,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意识已日益加强,在制度建立、人员培训、交接登记、暂存设施、集中处置等方面已日趋规范,这些方面的案由运用已日益减少,但在分类收集、消毒清洁等方面仍需加强动态监管,此外,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加深,要求的细化,根据医疗机构现况变化,进行新案由的探索。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监督措施与处罚措施并用,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和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周宏东,周志俊.上海市某区医疗废物管理状况的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6):638-640.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3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危害管控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5文i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49-02

1医疗废弃物带来的危害分析

表1是对医疗垃圾的分类及特征归纳。

2医疗废弃物的管控现状分析

一是医疗废弃物容易与生活垃圾混淆,很多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对于传染性的医疗废弃物,在简单地进行化学和消毒处理之后,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就与生活垃圾混合后拉走。二是医疗废弃物在包装与运输设备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规范的地方,在医疗废弃物处理时,仍存在不按技术标准采取分类包装和管理,加上包装袋较薄,其密封盒的密封性差,经常导致污染泄漏的情况出现。而在运输设备方面,在自动化与专业化水平上有待提升和规范。三是虽然很多医院配备了小型医疗焚烧炉,对可燃的医疗废弃物进行了分散处理,加上处理量较少,且运行成本较高,所以其利用率较低[2]。

3处理技术

3.1卫生填埋技术

这一处理技术是处理主要医疗废弃物的最终方法,主要是把医疗废弃物埋入地下之后,利用微生物的长期分解的作用,将其分解成无害化物质。但是医疗废弃物的填埋系统应设置相应的防渗系统,预防医疗废弃物中的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随着雨水进入土壤之中,避免有害物质从食物链进入人体,确保人体的健康。这就需要强化卫生填埋场,对其科学选址,尽可能地利用高密度的聚乙烯和粘土进行防渗层的铺设,并设置好收集与输出填埋气体的管道。因而在填埋处理时应十分慎重,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强化医疗废弃物的预处理之后才能填埋。

3.2高温焚烧技术

在医疗废弃物中,包含的有机碳氢化合物最多,也就是其具有较高的可燃性和较高的热值,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处理时,实际就是深度氧化的过程,由于受到高温火焰的影响,在焚烧设备内的医疗废弃物,通过对其实施烘干与引燃以及焚烧3个环节,把医疗废弃物转化为残渣与气体,从而有效地破坏医疗废弃物内的有害物质与传染源。因而在对诸多传染性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必须确保其炉内的温度较高,氧气混合工况良好,且气体的停留时间足够,并在烟气排放以及残渣处理上实现对其的无害化处理。

3.3高温蒸汽灭菌技术

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在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拣与破碎的基础上,在100kpa和121℃的环境下运行20min之后,确保压力蒸汽能从物体的内部穿透,且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形而被杀死,当医疗废弃物被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卫生填埋场或者采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且这一方式能用于受污染的注射器、工作服以及微生物等的消毒,而不能对病理性的垃圾进行处理,且在化学垃圾与药物垃圾等方面的处理效率较低。

3.4热解技术分析

这一技术在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医疗废弃物内的热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在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对其实施加热蒸馏,从而将有机物进行热裂解和冷凝之后生成多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并从中提取相应的燃料、燃料油以及油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同时发生了诸多化学反应。

3.5化学消毒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把医疗废弃物破碎后和一定浓度的消毒剂进行混合,且确保消毒药剂的接触面积与接触的时间达标,并在有机物消毒时将微生物进行进行杀灭和将有机物进行分解。确保医疗废物和消毒药剂之间的接触面积足够,最终确保其得到有效处理。

3.6焚烧炉在医疗废弃物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焚烧炉具有两个热解汽化炉、二次燃烧室,这两个热解汽化炉之间交替工作,分别用于燃烧和装料。一是热解汽化焚烧炉的燃烧温度在450℃~500℃之间,且二次燃烧室的温度在850℃~900℃之间。二是烟气的停留时间至少应在2s以上。三是焚烧的残渣在热灼减率在3%之内。四是燃烧率应在99.95%以上,而烟气内的氧气浓度在8%±2%之间,二f英浓度为0.27teQng/m3[3]。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医疗废弃物处理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为了强化对其的处理,人们应紧密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强化对其的集中处理,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其得到无害化和高效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张瑞霞,孟晖.医疗废弃物的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6(5):327.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4

1 材料与方法

对长宁区29家个体诊所、57家内部医疗机构(按市卫生局规定分类)进行全覆盖调查。根据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交接等工作环节制作调查问卷表,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问卷,调查医疗废物处置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内部转运与暂时贮存、处置与交接登记等情况。调查结果采用excel表收集汇总,采用Stata7.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9家个体诊所中,口腔诊所20家,美容诊所3家,中医针灸诊所2家,中医推拿诊所4家,除了中医推拿诊所不产生医疗废物外,其他诊所均有医疗废物产生。57家内部医疗机构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7家,保健站(医务室)44家,村卫生室5家,产生医疗废物的内部医疗机构有39家,其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5家,保健站(医务室)28家,村卫生室5家。

2.2 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都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度,以单位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为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的建立健全(包含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贮存、处置、交接登记等内容)、发生医疗废物处置意外事故时应急方案的建立等方面,个体诊所稍好于内部医疗机构(表1)。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均配备了专(兼)职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其中个体诊所专职比例为32%,兼职比例为68%;内部医疗机构专职比例为3%,兼职比例为97%。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1次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个体诊所中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率为92%,内部医疗机构为64%。

2.3 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

个体诊所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产生;内部医疗机构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产生。个体诊所废物总体产生量大于内部医疗机构,但村卫生室的废物产生量大于个体诊所(表2,表3)。

25家个体诊所均设置了专门分类收集点,并做到相对独立且易于管理。39家内部医疗机构中35家设置了专门的分类收集点,33家的分类收集点做到相对独立易于管理。

25家个体诊所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均符合要求,39家内部医疗机构的符合率为74%;个体诊所脚踏开启的封闭硬质医疗废物盛器符合率为56%,内部医疗机构为41%;72%的个体诊所和15%的内部医疗机构做到在医疗废物盛器上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说明。5家个体诊所、11家内部医疗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可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进行毁形处理并浸泡消毒,医务人员均采用人工毁形方式,在毁形操作时只有2家个体诊所、2家内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佩戴护目眼镜、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常用的浸泡消毒剂有戊二醛液、消毒灵粉、爱尔施消毒片、银燕消毒粉等。

2.4 内部转运与暂时贮存

16%的个体诊所单独设置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84%的个体诊所暂时贮存场所与分类收集点合并设置。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的个体诊所做到对内部运送时间和路线有具体规定,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3%的内部医疗机构单独设置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74%的内部医疗机构暂时贮存场所与分类收集点合并设置,23%的内部医疗机构未设置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

92%的个体诊所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76%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68%定期清洗消毒。41%的内部医疗机构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13%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3%定期清洗消毒。

医疗废物在个体诊所暂时贮存的平均时间为19d,在内部医疗机构暂时贮存的平均时间为44d。

2.5 处置与交接登记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主要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由处置单位专用车辆统一上门回收,平均处置周期为21~28d,夏季时7~14d。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废物回收对象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不回收处置化学性废物。内部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由医疗机构自行运送至附近的公立医疗机构,由后者一并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运送车辆多为自行车、小货车,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内部医疗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表4,表5)。

个体诊所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双方交接时,均做到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内部医疗机构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双方交接时,46%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88%的个体诊所对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造册,登记内容包含有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经办人等信息。59%的内部医疗机构对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完整率为86%。92%的个体诊所对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资料落实3年限期的保管工作,48%的内部医疗机构落实资料的保管工作。

3 讨论

3.1个体诊所医疗废物总体产生量多而稳定,处置环节规范,内部医疗机构应重视对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

个体诊所中除中医推拿诊所外,其他类别均有医疗废物产生,产生种类取决于诊所类别。内部医疗机构总体产生量比个体诊所少,不同类别产生量差异明显,其中村卫生室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最大甚至超过个体诊所,与其承担着乡镇地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职责相关。个体诊所的经营方式为个体工商户,参与市场经济运作,对外开展诊疗服务,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并保障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因而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更为重视;内部医疗机构多为企事业单位内设科室,属单位福利性质,且不对外开展诊疗活动,所以在废物处置管理方面就显得较为薄弱。内部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承担企事业单位职工健康保健职能的同时,应重视日常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扩散,保护环境,做到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要求与规范,落实相关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与处置能力。适当投入经费用于购置存放医疗废物的专用包装袋和盛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暂存周转箱等硬件设施,使医疗废物在医疗机

构内得到规范管理。

3.2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污染隐患更大,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应全部纳入集中处置

与个体诊所相比,内部医疗机构由于没有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没有专用运输条件自行运输医疗废物,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等现象较普遍,医疗废物传播疾病与污染环境的隐患更大,这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少、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减少经济成本支出等原因有关。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自行运送到其他医疗机构代为处置,在运输环节中没有专用运输设施与设备,可造成医疗废物在运输路途中的遗撒、泄露和丢失,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与环境污染的隐患,而代为处置的医疗机构按法律要求是不得接受非本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还有部分内部医疗机构直接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丢弃,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更为回收重复利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器械提供了便利,埋下安全隐患。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应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纳入集中处置,不得自行将医疗废物运送至附近医疗机构代为处置,更不得随意丢弃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村卫生室作为内部医疗-机构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性,产生的医疗废物量比个体诊所多,更应直接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上门回收处置。

3.3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缩短上门回收的周期并加强处置废物的能力

目前上海市具备处置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数量很少,集中处置单位具备医疗废物处置经营许可证,使用标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运输车辆到各医疗机构上门回收处置医疗废物,但回收处置的医疗废物种类较少。个体诊所产生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可回收处置,但化学性废物则被拒之门外,只能将废弃的化学消毒剂、放射诊疗使用的废显影液、废定影液等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既污染了自然水体,又使部分可回收重复利用的金属银离子被浪费。内部医疗机构产生的药物性废物常常混入感染性废物一并回收处置或直接丢弃。医疗废物在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的暂存时间较长,分别达19d和44d,超出了法规规定的2d期限,主要因集中处置单位上门回收处置的周期较长,一般为21~28d,在夏季时周期稍短一些为7~14d,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运输能力、人员数量、处置能力、处置成本等因素相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做到至少每2d到医疗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建议集中处置单位增配人员和车辆,缩短上门回收的周期,尤其是夏季的处置周期更应缩短,避免医疗废物在高温季节的腐败变质及散发异味。集中处置单位还应加强处置废物的能力,除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的日常处置外,还应增加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的回收,确保处置能力。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5

1医疗废物的危害

医疗废物又称医疗垃圾,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医疗废物不但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而且本身还极易腐败变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可以造成对水土、空气的污染,甚至可以导致人群的传染病流行和爆发。因此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无论是从保护环境还是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我市医疗废物处理现状

我市医疗废物处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件》的规定,市、区、乡、镇各医院建立垃圾焚烧炉,对产生的医疗垃圾及时进行焚烧;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其自身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就地消毒和毁型,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跟生活垃圾一起深埋。

3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我市由于经济不发达,在医疗废物的处理上投入不足,只能采取消毒、焚烧等一些简单方法,有一些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和不及时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一些药品的玻璃容器使用后无法自行销毁,又没有哪个部门可以提供方法,通常都只能深埋。

3.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单位暂存垃圾的时间不能超过两天。但个体诊所和社区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小,因此在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现超期暂存的现象。

4整治对策及建议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6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源头管理,完善医疗废物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医疗废物的管理水平,实现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全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一)检查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二)主要内容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专人负责、应急方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培训情况;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登记的情况;医疗废物暂存地的情况;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及运转、消毒排放记录等。

三、任务分工

区卫生局医政科联合区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疾控中心、血站、医院进行拉网式检查;各镇卫生所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厂校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拉网式检查。

四、时间安排

1、2013年11月18日前,各镇卫生所完成对辖区个体诊所、厂校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检查;2、区卫生监督所会同局医政科于2013年11月12日—18日对辖区内疾控中心、血站、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抽查部分个体诊所、厂校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区卫生监督所各职能科室、各镇卫生所将检查表于2013年11月20日前交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三科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安全处置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全。区卫生监督所、各镇卫生所要认真组织实施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切实做好检查记录,并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意见,本次检查将进行结果通报。

(二)落实责任,严格执法

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落实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医院废水处理工作的管理。医务、护理、后勤、感控、临床等职能部门及医务人员切实履行相应职责,查缺补漏,不留死角。区卫生监督所、各镇卫生所对检查发现的不严格执行分类收集规定、不认真落实集中暂存设施管理制度、不规范处置医疗废物、不正常使用废水处理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立案查处。尤其是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倒卖医疗废物,医疗废水不处理直接排放的违法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7

【关键词】医疗废物

2003年春天,SaRS暴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以香港淘大花园SaRS暴发流行为例,329名居民被感染,42人死亡的事件触目惊心,不容忽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又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3]。现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4]。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威胁人民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5]。

1医疗废物处理状况的调查

2003年SaRS发生后,我院将医疗废物处理列为重点管理项目之一。为了解当时临床医疗废物的处理状况我们对临床医疗废物的产生、处理、收集、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住院部各科室,调查方法以问卷、视察的形式进行,同时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

2分析和总结

各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渠道大致分为三个途径:第一,临床一些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都装入黑色垃圾袋由工人每天收到垃圾暂存处,再由特种垃圾厂工人运出后进行处理;第二,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在病房先进行初毁形和消毒再由工人收集进行再次消毒毁形,院感科管理人员监督处理;第三,病人的排泄物、大小便进入下水道,由医院的水处理站集中消毒后排放。

我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关部门管理不够规范,未完全落实相关制度,监督机制不够严密[6];分类不够科学,造成垃圾量大,不利有效防止污染;病房的垃圾每日只清运一次不能满足一些大科室的需要,有些垃圾要在病房存放到第二天才得到运出[7];临床工作人员忙于开展业务,在配合处理医疗废物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防护不够规范。

3处理医疗废物的措施

3.1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方案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小组。各科主任、医院感染组长、护士长为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服务公司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房产基建科负责医疗废物的暂时存放和与特种垃圾厂交接转运。医院感染科进行严格监控,以及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清运、处理“三环节”和操作规程、人员防护等提出指导意见,再就是制定奖罚方案[8],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医院感染质量检查项目,进行医疗质量评分,与科室奖金挂钩。

3.2加强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环境卫生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9],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3.3注重分类回收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在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感染性废物。严格分类收集,用有色袋分装[10],便于重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及传播疾病。

3.4提高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效率,后勤服务于临床过去的医疗废物每日清运一次,现在改为即产即清。过去,行政管理办法是要求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和初毁形。现在改为由工人收到暂存地集中消毒毁形。减轻临床工作量,避免造成污染[11]。

3.5接触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严格着装操作,掌握消毒隔离常识,防止医疗垃圾渗透和污染,一旦自身被污染或被锐器刺伤时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12]。

3.6支持和鼓励每个公民对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医院职工发现有以下情况均可报告医院感染科。如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在非指定地点收集、存放、或倾倒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流失、渗漏、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未经允许打开密封的医疗废物等等。靠少数管理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发动全体人员对身边的医疗废物多关注一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

4李月东.医疗废物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39.

5张屹.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5):154.

6徐淑慧,高文花.医疗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医药动物防治,2002,18(1):51-52.

7梁道宝,李书建.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管理模式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252-253.

8escafm,ShurtleffS.aprogramforreducingbiomedicalwaste:thewellesleyHospitalexperience.CanadianJournalinfectControl,1996,11(1):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02,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警示标识规定,2003,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8

abstract:alongwiththecitychangesacourseaccelerate,inourcountry,medicalinstitutionsaremostlyconcentratedinthecitycenterarea,ifthemedicalwastemanagementandtreatmentarenotqualified,whichcontaininfectioussubstances,toxicandharmfulsubstanceswillcauseseriousenvironmentalpollution,tothepublichealth,safetyandenvironmentbringgreatthreat.thisarticleonthecurrentmedicalwasteharmtohumanenvironmentarediscussedandtreatmentmethod

关键字:环境、医疗废物

Keywords:environmental,medicalwaste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和群众日常健康需求的增加,医疗废物也在大量产生,医疗废物的处置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医疗废物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特殊废物,这些废物主要来自于病人的生活废弃物、医疗诊断、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它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其它有害物质。在我国,医疗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如果对这些医疗废物不加以管理并合格处理,其中含有的传染性物质、有毒有害性物质等必然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给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危胁。

1医疗废物的定义及分类

1.1定义根据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1.2分类和危害国家卫生部和国家环保部的相关规定指出:医疗废物可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类。其中:化学性医疗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废弃的医用器械有可能损害或割伤人体。而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疗废物可引发传播感染性疾病。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医疗检测报告表明,医疗垃圾的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殊性,对于人们的健康的危害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2我国医疗的处理现状

2.1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据调查统计,我国大小城市的医疗废物的产生量一般是按住院部产生量和门诊部产生量之和计算的。住院部为0.5-1.0g/床・天,门诊部为20-30人次产生1Kg。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约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拥有床位约396.8万张。每年近90万吨的医疗废物只有10%得到了科学处理,90%的医疗废物没得到有效处理甚至没处理。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医疗机构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医疗废物年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2.2处置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都采取自行分散处置,很多城市尚无医疗废物储运和集中处置场所。部分县区医院自己配备小型医用焚烧炉分散处理医疗废物,但实际使用率都不高,并且由于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的烟气污染防治措施,因不正常燃烧产生了黑烟和恶臭(其中产生的二恶英为一级致癌物),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很大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将一段时间内储存的医疗垃圾统一填埋或者在冬季取暖季节里直接填入取暖炉中焚烧,甚至还出现部分传染性医疗污物只经简单的化学消毒处理后混入生活垃圾运走的现象。在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多,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与垃圾直接接触机会多。如果生活垃圾中混入带致病菌的医疗废物,不仅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危害大,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3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技术

3.1处理原则现阶段,对医疗废物的处理鼓励集中处置,特殊情况下采用集中和分散处置相结合。要本着安全处置原则和严格分类收集相结合。降低二次污染,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确保安全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还要鼓励运营企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医疗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3.2处理技术医疗废物处理主要包括焚烧技术、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微波灭菌技术、化学消毒技术、电弧炉处理技术、填埋技术、热解技术、辐照技术、液态合金处理技术。其中,焚烧法是目前医疗废物最普遍的处理方法。要针对医疗废物的传染性及其它危害性在焚烧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最主要突出在对进料的要求、烟气净化装置以及残渣处理工作上。由于医疗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必须在密闭环境中打开或破碎废物包装袋及容器放入焚烧炉中;在尾气处理中,焚烧易产生二恶英等剧毒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巨大威胁,一套合格的焚烧系统必须配备有烟气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急冷装置、活性炭喷射吸附装置及袋式除尘器。通过一个活性炭喷射吸附装置,使烟气和活性炭在管道中强烈混合,从而吸附气体中二恶英等有害污染物。经过上述处理,使烟气排放达到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医疗废物焚烧产生的残渣包括炉渣与飞灰,均属危险废物,应送至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处置。

4医疗废物处理的发展前景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已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正式生效,该公约要求所有签约国家减少二恶英等副产品的产生,并严格限制了各种二次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无疑是对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理的严峻考验。同时,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将非焚烧技术示范全球项目第三阶段的工作选在中国,这又是我国面临的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勇于面对考验,积极抓住机遇,致力于医疗废物处理的科技开发和推广实践。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区域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化安全化处理处置。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模、疗机构数量,成立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和收运、处置队伍。统一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处置,既可以高效安全的处理医疗废物,又可解决各医院分散处理成本过高等多种问题,在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促进生态环境优质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相信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会一日千里。

参考文献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9

第一条各科室(部门)应按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严格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用黑色袋子装,医疗垃圾用黄色袋子装,放射性垃圾用红色袋子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二条各科室)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三条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四条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五条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医院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六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七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八条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九条医疗废物转运出去焚烧销毁时应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条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禁止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第十二条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三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铜仁华夏医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应急预案》紧急采取处理措施。

第十四条医疗废物管理人要组织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

第十五条为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六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

医疗废物处理方式篇10

【关键词】护理;医疗废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25―01

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部分[1]。医疗废物中存在含有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及放射性有害物资,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在病区护理人员是接触医疗废物主要者,护士如何对医疗废物做好科学、有效的管理,防止污染物扩散和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病区护理人员对医疗废物中的有效管理,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处理工作流程和要求,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强化细节管理,建立医疗废物管理网络

1.1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病区自身特点,完善普外科病区感染控制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病区特殊性医疗废物收集、存放、处理工作流程。

1.2建立病区三级护理质控管理体系,实行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的质控小组三级管理网络,负责病区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做到层层管理,责任到人。

1.3病区设立感染控制专责护士一名,定期到病房巡回检查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废物是否分类放置,有无混放或乱放,消毒液配比的浓度是否正确,紫外线空气消毒等等。及时与病房护士长沟通,采取有效解决的办法。通过强化细节管理,落实监督检查,做到层层把关。

1.4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到各病房、处置室、治疗室、污物间等检查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检查结果当场反馈,每月将综合质量分数报医院管理部门,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了病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使其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2加强各级护理人员培训

2.1为了强化各级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由病区护士长、感控护士负责各层级护士培训,主要学习医疗废物管理基本知识,掌握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理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以及紧急处理措施。

2.2新任护士、进修、实习护士:实行岗前培训,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到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由浅入深,在思想认识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新入职护士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的依从性,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

2.3岗位护士培训:护士长针对医院感染或护理人员医用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薄弱环节,对护士采取分批培训,现场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将控制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的行为。

2.4骨干培训:主要采取送出去的办法,参加国内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市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了解新动态、新技术,并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

3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理程序

3.1统一标识,规范管理:为了使病区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统一、标准化,对病区处置室的污物处理进行了规范管理、制作了统一的标识,如“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生活垃圾”、“输液瓶”等。治疗废物分类收集,固定位置、固定容器,加盖密闭存放,有效杜绝了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的混放现象。

3.2病区医疗废物的收集: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别装在专用黄色和黑色塑料袋中,不得混放或随意丢弃,严禁医用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1)护理单元收治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内套有2层黄色垃圾袋内,及时密封。(2)抽血、静脉注射或加细胞毒性药后不必分离针头,直接置于锐器盒。(3)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4时,袋口进行有效封扎,防止泄露和遗撒。

3.3病区医疗废物的运送:运送病区医疗废物指定专人,定时、定路线收集运送,各病区与医疗废物收集人应建立医疗废物种类、数量、交接时间、交接人签名登记,病区登记资料应保存1年。

4结果

自2010年普外科实行护理工作中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护理人员提高层级培训,掌握了医疗废物的分类,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执行的依从性,改变了随时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现象明显减少,病区治疗室、处置室空气细菌培养结果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每次病区业务学习的培训率达到100%,废物管理质量检查平均分达到98分,未发生相关因素引起的医务人员感染,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5讨论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护理人员是医疗废物的直接接触者[2],从源头上做好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关键,对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医疗废物管理的关键环节[3]。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普外科医疗废物中有大量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护理人员在接触医疗废物时,熟悉和掌握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防止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安全防护等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现代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治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4]。因此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方面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之一。

参考文献:

[1]肖西平,张建莉,黄利虹,等.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14-915

[2]周海波,周海鸥,凌汉栋.医疗废物的处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