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十篇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十篇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6:28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1

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2010年1月,为贯彻落实新医改精神,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12351”建设工程,即:一个全市的卫生数据中心、两级卫生信息平台、三级卫生信息服务网络、五大业务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和一张居民健康一卡通,争取在2015年达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系统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使卫生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目标。

1.制定标准规范

制定了4个技术规范,4个数据集标准,7个接口标准和6个信息交换规范(见右页表格)。

2.建立制度,强化管理

制定了《成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各区(市)县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依托制度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通过明确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确保业务系统和平台规范安全运行,提高全市区域卫生数据质量。同时要求把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严格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建立由业主方、业主方、项目监理方、项目咨询方和承建方组成的项目组,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定期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上制定了《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门诊业务、住院业务流程)管理规范(试行)》;在村站建设中明确了以区(市)县为中心统一维护机构、人员、药品诊断及通用模板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成都市社区(村)卫生站(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管理制度》;在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上制定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上传工作流程(试行)》等;对成都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市)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定期进行督查,制定了《成都市区(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评分标准》等标准。

3.市、区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依托成都市云计算中心建立了市级卫生数据中心,采集、整理和储存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并通过市级平台进行整合与应用。

市级平台建设于2010年2月开始顶层设计,2012年5月29日完成终验。建立了行政管理、业务协同、健康档案、系统运维功能模块和成都市公众健康门户网站,实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业务服务,开通了近150个用户,收集了近105万历史健康档案、140多万诊疗人次、近28万份慢性病建卡、52万多慢性病随访记录、27万多体检记录、近10万份妇女儿童建卡信息,已形成近190万份有效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全市已有19个区(市)县卫生信息平台、全市所有的市级公立医院和市级公共卫生单位,约49%的区县级医疗机构和近91%的基层医疗机构等接入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纵向到底(自上而下打通市、区、医院、社区、村等机构和行政单位),横向到边(覆盖各类地域、各个医疗卫生专业服务机构)的区域平台建设。

此外,全市20个区(市)县有19个已初步完成二级平台建设,并完成与市级平台对接。

4.成都市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

2009年启动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2011年10月全市31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适合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基本业务+居民健康档案+业务处理模块”的应用模式的建设。此外,根据成都特色增加了全民健康体检、中小学生体检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模块,部分地区部署了电子病历和绩效考核模块。一些区(市)县积极整合医疗卫生信息和社保信息资源,建立了集挂号、就诊、检查、计免、保健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居民“健康一卡通”,实时结算报销费用,方便群众就诊。有的建立了区域影像集中阅片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影像图片进行集中阅片;有的搭建了检验外包信息交换平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送检样本试行统一检测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有的通过建立药品管理信息平台,使医院药房基本药物及时得到供给,切断了基层医院与药品销售的经济利益联系。

2010年,全市统一开发的“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由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查询报表、系统管理等组成,已在全市全面部署并推广应用、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市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领导、有关部委和四川省领导充分肯定和认可。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医改办组织全国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新津县召开。时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孙志刚和副主任胡祖才对市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在《人民日报内参(第883期)》上就新津县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做了批示:“注意总结经验,以资借鉴”。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2

作为今年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2013安排》除了继续聚焦医保、医疗和医药三大核心领域外,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被再次提及。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高潮。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动,跨机构的互联互通的确已成为很容易落地的目标。各地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设备越来越大,数据积累已臻海量,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利用,反而成为更为迫切问题。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3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曾经说:“上海市连续15年两位数的GDp增幅和良好的财政增长为医疗卫生的投入提供了财力保障。”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也曾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凸显公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同时要加大财力投入。上海市级财力已经确定加大对大型医疗设备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资金支持从原来的1/3提高到2/3。而此前,上海市属公立医院运营资金2/3依靠贷款和医院自筹解决。

经济发达是一切发展的支撑,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正确的目标、策略、政策,以及有效实施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上海的医改特点鲜明,从上到下都强调着可落实性、可实施性,重在实施的效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眼前效益。纵观上海的医改工作,无论是政策方向、工作方法,还是实施效果,都称得上全国的“典范之作”。

近年来,上海市凭借医改的东风更是加快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院、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农合、卫生统计及区域卫生信息化等八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按照中央要求,上海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深化推进医改,围绕“3521工程”的建设目标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信息化作为医改有效技术手段,让卫生信息化工作支撑医改、服务医改,使全体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卫生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卫生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

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依托市区两级政务外网,已形成联通全市600余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网络,初步建成了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共享信息平台,各级卫生机构信息安全体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并制定了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要求的标准和规范。

全行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在疾病控制领域,建立并使用了包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慢性病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在内的信息系统;在卫生监督领域,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管理、以管理相对人“一户一档”为核心、集许可、监督、处罚、不良行为积分、投诉举报、在线监测等多业务整合的卫生监督综合业务系统;在医疗诊治领域,全市600多家医院均已基本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30%的三级医院以及20%二级医院已开展了电子病历的应用,部分医院应用电子病历,以患者为核心对各类医疗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在基层卫生领域,全市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经初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涵盖了预防、医疗、保健等业务和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大多数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已经联入了区域卫生平台,并实现了健康档案的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形成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区域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区县积极实践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有机整合,初步形成了全新的工作和服务模式,提高了区域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上海卫生信息化发展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初步探索逐步发展到“标准阶段”,即实现了基本的电子化管理,正向整合式服务转型。总结上海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可从信息化建设的范围、目标、功能、数据及整合五个方面的变化来解读上海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特点:

范围:从“单一机构建设”转型为“区域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去不同业务单位各自为政、自主建设的格局,正逐步向整体规划、共同建设的区域信息共享模式发展。上海依托市、区两级政务外网,构建了联通全市6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市、区两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系统,基本覆盖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涵盖医联、公卫平台的市、区二级卫生信息平台,初步构成上海区域卫生信息的市、区两级信息化基础架构;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局域网络,为真正实现全市范围的区域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目标: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为“优化作业流程”

随着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不断普及和拓展,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已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成熟,目前大部分用户都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从单一提高工作效率朝优化作业流程和实现过程化管理的目标努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支撑业务、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例如,大部分医院开始全面推进电子病历在临床的应用,建设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数据高度整合、流程规范高效的数字化示范医院;卫生监督部门正完善以”一户一档”为基础的核心业务信息平台,优化许可、监督、处罚、投诉举报等系统的功能与流程,提高工作规范和效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加强了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研究,以便制定更完善、更合理的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

功能:从“支撑业务应用”提升为“强化服务协同”

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使上海卫生系统各单位、各领域在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上“敢想敢做”,除了要求满足一般业务功能之外,还在全面考虑融业务、监管、统计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功能;除了关注信息系统本身的建设以外,还同时关注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模式、业务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并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领域的服务协同。上海作为国家医改工程的试点省市之一,按照国家统一规划,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以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现在,通过“健康信息网工程”的实施,已经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公共疾病预防、双向转诊、门户网站(网上预约、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医疗信息共享、区域医疗卫生(影像传输、检验、检查)等的一系列应用。通过加强各部门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数据:从“数据采集汇总”转换为“信息交换应用”

以往信息化建设虽然也注重数据采集,但多以本系统应用为主,或大多以网络直报和业务系统的形式存在,无法与其它系统直接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现象普遍存在。现在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以单纯的数据统计与上报为目的,而是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系统和医疗设备之间、内部应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为目的,让建成的信息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整合:从“各条线信息化”转变为“业务管理一体化”

随着各业务条线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应用,上海已从单纯的业务条线信息化建设向业务和管理一体化模式转变。上海目前正在建立的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将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实现对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手术质量、危重患者管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医疗费用、医保费用、服务成本、服务效率等运行情况的实时、全程、智能化监管,全方位地提升监管能力。

上海卫生信息化发展所处阶段

通过总结上海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实际上我们对于当地卫生信息化发展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根据埃森哲评估模型的评判标准,上海卫生信息化发展,已走过了信息采集、汇总的初级阶段,正在向流程优化、数据可靠、系统整合、有效利用的中、高级阶段发展。

1.基础业务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或接近“标准阶段”,基本满足需求。

全市600多家医院均已基本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二级以上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临床信息系统,上海市30%的三级医院及20%二级医院已应用电子病历,可对患者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广泛用于门诊、住院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检验管理、放射科管理等核心业务,极大方便了各科医生开展各类医疗服务业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便了患者就医;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医院内部应用模块之间、医疗设备之间、医院与医保之间的信息交换,部分医院已朝建成数字化医院方向努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挂号、收费、药房、检查检验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趋于成熟;排队叫号系统、患者查询终端、门诊输液管理、合理用药咨询等改造就医流程,智能辅助决策类系统也已在部分社区实施应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正在不断完善。

“非典”后,借助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上海市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GiS应用项目、学校因病缺课情况直报系统、世博园区异常情况预警与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等五个疾病信息监控系统,使得上海市传染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基于市区两级平台的各种慢病管理系统正逐步由试点应用转为全市推广,有效保障了公共卫生监测数据的收集、统计与管理,为数据的后续利用与分析、为决策支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市在国内首创了“一户一档”信息化监督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在线监测技术,通过顶层的一体化业务设计,建设了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综合业务系统,涵盖了许可、监督、处罚、不良行为积分、投诉举报、在线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面向管理者的卫生监督档案,有效地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效能,提升卫生监督服务水平。

妇幼保健信息标准化建设为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信息上报质量和效率,以专业条线为特征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主流。随着新医改的出台和推进,妇幼保健作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医疗保健和管理过程中采集的妇幼保健信息完成了不同系统、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

2.管理过程信息化从“基础阶段”向“标准阶段”发展,逐步发掘与重视。

卫生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成为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标志。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伴随着基础业务信息化在同步发展,包括医疗质量、药品使用、服务安全、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综合统计分析等管理信息系统。

上海目前关注市、区两级综合监管平台的建立,监测体系、评估体系及考核体系的逐步健全将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管理过程信息化建设,促进过程管理的深化应用、医院HRp系统的建设及信息的有机整合等等。

3.统计分析信息化从“标准”向“优秀”发展,逐步从单纯汇总向综合应用过渡。

上海致力于建立健全全市卫生统计全行业全覆盖的管理方式,目前已形成市、区县、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工作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上海市实现了卫生统计数据与医疗服务信息的网络上报,涵盖了医疗卫生机构年报表、医疗卫生机构月报表、卫生人力基本信息调查表、村卫生室人员基本信息调查表、医用设备调查表、住院病案首页、药品网上采购基本情况调查表、医改监测表等共计23类调查表,上报准确率、及时率达到100%。接下来将在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建立上海市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体系。未来,在把好数据质量关的前提下,将加快推进卫生统计制度改革,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着力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努力开创卫生统计信息服务与利用的新局面。

4.新农合结算信息化基本达到“标准阶段”,逐步拓展实时结算。

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2009年基本完成全市的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目前,上海新农合一卡通实行情况为全覆盖,实现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农合网络即时结报,新农合参合人数为147.8万人,已经享受到这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带来的好处。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webServices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StudyBasedonResidents'electronicHealthRecords

FuBo,tangJing

(Changde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educationtechnologyCenter,Changde41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actualsituation,studytheproblemsofChangdeCity,the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constructionandsolutions.methods:ChangdeCity,the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ofthestatusquo-orientedhealthinformationresources,residentsofelectronichealthrecords,anoverallplanfortheoverallmanagementandcollaborativeservice.Results:"Fast,efficient,shared"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basedontheresidentselectronichealthrecords.Conclusion:theuseofinformationtoolstopromotethehealthdevelopmentinChangdeCity,theestablishmentofamodernregionalhealthservicesystem.

Keywords: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Residentselectronichealthfile;webServices

一、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常德市各区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据市卫生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常德市区域卫生服务中心168家,诊疗人数120.5万,住院人数2.25万:乡镇卫生院达650家,诊疗人数1565.7万,住院人数85.6万。

目前,常德市大部分区县区域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少数区县初步建立了本区域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有HiS系统,主要用于收费管理、与医疗保险问的结算,以及简单的药品库房、库存管理等;大多数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基本没有应用。

综合来看,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的整合,也无法发挥市卫生局对全市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缺乏统筹和顶层设计

大部分区县没有专业信息管理机构,部门管理条块化,业务与信息应用严重脱节。由于没有顶层设计,数据间通信和交换缺乏规范,数据的真实性和严密性不够。缺乏统一的组织与领导,在选用的技术路线、覆盖的业务领域、业务规范的建立、与其他系统的交互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已经开展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区县,则主要是根据区县一级的财政或政务系统整体建设规划进行的,对卫生垂直体系的业务协同、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考虑较少,难以对我市整体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提供全面支撑,各区县资金投入回报率低。

(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公共卫生服务

信息化基本没有启动,原六位一体的区域管理系统单机应用较多,业务系统覆盖功能少、标准化差,基本医疗部分自成体系,不能有效形成数据共享,部分基本医疗机构lt供应商各自为政,数据重复录入,基本不具备业务协作性。

(三)技术层面低

大部分系统还在使用陈旧的开发技术,缺乏扩展性;系统基本停留在具体业务的处理实现,基本没有架构概念;开发的数据标准等没有统一规范,不具有开放性;缺乏有效的维护保障,数据的长期使用存在诸多漏洞。

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

近年来常德市三甲医院、县级以上二级医疗机构内部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应用覆盖到了最边远的乡镇卫生院,为全市信息平台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可以满足“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区两级区域

卫生信息平台即通过大集中的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见图1)。市级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完成公共卫生服务和监管职能:各区县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公共卫生服务业务为主体,并与市级平台形成业务和数据的整合。区县业务系统能够为市级平台的业务监管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实现市级平台与区县级平台之间、区县级平台与区县级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同时,建立常德市区域医疗相关标准,包括数据标准、业务标准、协同标准与操作规范等。在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市区两级平台管理中,实现市、区、区域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公共卫生全覆盖。

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卫生部印发的提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数字化、居民化记录,是详细记录一个从生到死健康状况的词薄,标识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需要记录的32个文档及其相应的数据集和数据源标准。其基本的内容包括两类:一类是个人基本信息,另一类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

四、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结合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必须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电子健康档案(eHR)是描述一个人一生健康历史记录的集合,包括出生时的健康信息、出生后的计划免疫、儿童和妇女保健信息、历次看病的诊疗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医疗记录信息。就医疗记录部分而言,应包含历次门诊医疗信息,历次住院的医嘱、病程记录、各种检查检验结果、手术记录、护理记录,以及Ct、mRi、X线、超声、心电图和手术麻醉等影像图片、声像动态数据、电生理信号信息等。这些信息产生于不同的就诊环节和多个不同的信息系统,其中的数据有数据库方式存储的,也有文本方式和其他格式存储的,都需要按照类别及发生的时间顺序有机地组织为一个整体,在计算机和网络内部传输与存储。在收集这些不同类型信息的过程中,要以患者基本信息为线索,以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为手段,将历次就医的信息归档到居民健康档案中,以确保完整,并可以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及时互通及资源高度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结构见图2。

图2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构图

(一)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标准与技术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的标准主要采用国际上通用HL7标准。HealthLevelSeven组织成立于1987年,它是各种医疗信息系统间各项居民资料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它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信息集成和互联互通。HL7组织参照了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s,iSo),采用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oSi)的七层通讯模式,将HL7纳为第七层(应用层)。文中采用web服务技术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web服务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通过标准的web协议提供服务。web服务可被理解为一个软件系统,它能够被描述,并通过网络发现、和调用。web服务的核心规格由XmL、Soap、wSDL和UDDi四部分组成。

(二)使用符合HL7标准的XmL描述健康档案内容

使用符合HL7标准的XmL描述健康档案内容,要先定义健康档案内容结构的XmLSchema。在此基础上实现业务数据库中病人信息到健康档案结构的转换,从而实现由以类型为中心的数据库描述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文档描述。形成的XmL文件是健康档案存储管理的基本单位。使用者可以利用事先规定的XmLSchema来约束健康档案的结构。所有遵循这一结构的健康档案文档通过XmL分析器(parser)可以将其内容还原为结构化的字段并进行处理,这为健康档案内容的通用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三)数据交换

应用webServices技术,在不同的医院和区域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传递、交换和解析符合HL7标准的XmL。webServices技术的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以在甲医疗机构和乙医疗机构之间交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为例说明数据交换的过程。

图3webServices技术的工作过程

甲医疗机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发出调用,该医疗机构的应用接口依照XmLSchema将这些调用信息翻译成XmL数据文档并加密,然后打包成Soap包,加载在Http协议上。使用Http协议,通过internet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中心的数据集成服务器提交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服务器首先对调用者进行身份验证,然后对Soap包进行拆包,得到甲医疗机构传送的XmL数据文档,然后按照XmLSchema进行绑定,绑定的XmL文档通过Http协议传送到中心应用接口。中心应用接口首先判断调用信息的是否合法,如果合法,中心应用接口就对XmL文档进行解析,将XmL文档翻译成一系列输入参数,然后把这些输入参数传递给乙医疗机构的HiS,到此数据请求过程完成。

五、结束语

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技术,有效整合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整体管理、协同服务是新型服务体系建立的必由之路。为此,建好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成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曹福凯,刘景红,闫博.唐山市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策略研究[J].煤炭技术,2001,29(7):154-155

[2]陈刚,白尚旺,党伟超等.基于HL7标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88-89

[3]徐宏发,王卫平,郑建煌等.基于HL7和webServices的区域医疗机构问信息交换平台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3):88-8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C0161)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区居民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tp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02-02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的内容大体由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三大部分组成,为了更完整的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推进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建立资源共享的区域医疗成为重点。

1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区域医疗的关键是信息整合,在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医院都是各自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很多应用系统都是定制开发的,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2010年以来卫生部全面推进新医改,利用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使一定区域内各种卫生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交换、存储和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规范、标准的统一,尤其是数据标准化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等标准、规范的出台为各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也为后续的区域间信息共享、交换提供了有力保障。

2镇江区域医疗改革实践探索

镇江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根据《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力图通过改革,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的目标。近两年镇江市以集团化为载体探索公立医院改革途径,依托江苏江滨和江苏康复两大医疗集团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同时鼓励、引导两大医疗集团通过合作、托管、兼并、新建等方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有效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3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内容

从健康卫生服务角度出发,将物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应用于卫生健康服务行业,在镇江市建立覆盖全市的包括电子病历、医院间服务互认、医保互通、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系统的数字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电子医疗信息采集、存储、共享技术平台,实现多个医院间信息互通、双向转诊、结算简便的统一模式,构建形成管理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体系建设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eHR)为核心,将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医疗机构智慧医院系统、公共卫生业务平台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整合,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的共享,解决目前健康卫生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3.1.1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以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能够满足健康档案共享跨机构、跨组织甚至跨区域的业务特点,采用无侵入式的异构系统集成、标准化的数据转换等技术,为实现市民卡一卡通、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网上预约等增值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基础。

3.1.2综合卫生管理与决策系统

综合卫生管理与决策系统遵照卫生部颁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结合镇江市卫生管理需要,满足镇江市卫生局领导和各业务科室对公共卫生、卫生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的需求。具体为:(1)整合平台产品,实现统计报表的快速开发及直观展现,提高领导对区域卫生数据的可及性,提升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2)实现集社区诊断、社区卫生综合统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管理功能,提升领导对社区的评价能力。(3)定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各类工作行为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形成最终的绩效数据,并智能计算相应的经费补偿机制,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待遇发放有据可依,有根可查。

3.1.3业务协同系统

业务协同系统构建信息共享的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网络,实现市民在各医疗卫生机构间(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中心之间,社区中心与社区中心之间)诊疗资料全面共享和交换,包括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单、电子报告、电子医疗文书等等,实现双向转诊和双向服务。完成市民卡就诊、健康查询与服务(一卡通)、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系统(一单通)预约挂号和预约检查、健康服务。

3.2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提供以居民健康为核心,以家庭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卫生服务,确保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覆盖,满足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传染病报告、重型精神病管理、健康教育服务、免疫规划等卫生服务需求。此外,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一单通、双向转诊、医院病案首页查询等区域卫生协同业务。

3.3智慧医院系统

通过移动监护、无线查房、远程监控等方式,构建医院的无线信息化系统,保证诊断和治疗更高效更便捷。同时建立“医患通”服务平台,实现医院(科室)与患者即时沟通。将医院信息系统与社会性通讯系统相融合,实现跨网通信,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充分体现了主动医疗和患者关怀的理念,实现医患沟通的自动化、程序化和人性化,克服了时空限制,为医患沟通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4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意义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在本市达到以下目的。

(1)以病人为中心,依靠两大集团的技术和管理力量,扶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切实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难(信息化)和贵(双向转诊和检查互认)的问题。

(2)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纽带,加强市卫生局、医保中心、各级医院和社区中心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同级医院之间的横向联系。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市民卡一卡通、双向转诊、病案首页共享、文字型检查检验报告一单通与社区系统及智慧医院系统产品的对接,使区域内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卫生局可以及时掌握各项卫生业务进展情况,全面了解区域卫生统计信息,构建形成管理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范玉成,顾星,刘淮虎.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管理协同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1(5).

[2]张民庄,张子良,陆芹,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化健康管理的探索[J].社区卫生保健,2010(2).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6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起步的,是上海市较早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长宁区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本区的基本方针: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解读了这三点:基础信息系统做好是第一位的,否则就谈不上交互,也无法打破孤岛,更无法共享;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都需要重点突破;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使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二是基本医疗功能的拓展:出院病人随访系统利用平台实现了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识别传输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进行出院随访工作。实现了包括住院医生调研、二级医院出院、社区医院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7

奋力开创全市医疗管理工作新局面 

  ——在全市医疗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医疗管理工作会议,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认真落实2019年全省医政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18年医疗管理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医疗管理工作重点,推动我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前面相关大内作了交流发言,请大家相互借鉴学习,后面袁主任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攻坚克难,2018年医疗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2018年,全市医疗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深化医疗改革,优化医疗服务,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务实创新,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一是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配合国务院与省政府督查组完成对我市的分级诊疗工作的督查工作,制定《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实施方案》,推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的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有偿签约服务试点。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248个,签约常住人口163.8万人,重点人群111.2万人,建立了“3344”签约服务新模式,形成了“市指导、县(区)统筹、乡实施、村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深化医联体建设。出台《广元市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框架合作协议签约,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共同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共建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12个、专科联盟18个、远程医疗协作网8个。

三是深化医疗费用控制。印发《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十条措施的通知》,制定差异化控费目标,完善以医疗费用、药品、耗材使用为重点的监管体制,建立医疗总费用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全市医疗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疗总费用40.86亿元,同比增长7.53%,增速较上年降低9.76%。7个县区和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保健院年度控费目标完成较好。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新增民营医院5家,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率99.43%;医师电子化注册率95.65%;护士电子化注册率98.29%,其中医师电子化注册激活率被省卫健委红榜表彰。

五是深化评审模式改革。制定我市医院等级评审办法,完善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库,规范评审专家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配合省卫健委完成了市中心医院大型医院巡查和青川县人民医院巡查式评审。

六是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成果,调整227项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项目79项。开展医疗服务价格专项整治活动,调查处理涉嫌乱收费事件9起。持续推进单病种付费工作,持续开展儿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健全儿童服务体系,儿科队伍建设得到优化,儿科医生执业环境与待遇有所改善。

(二)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力

一是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大活动”为契机,形成了推进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写入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川陕甘结合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广元市大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先后举办了全市三甲医院院长论坛、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高峰论坛、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全国精神专科医院管理高峰论坛”、全市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一系列论坛和会议,形成了以医疗、公卫、医养和互联网+医疗的四大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二是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夯实质控体系,完善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考核办法,开展质量专项督导和培训工作,建成医疗质控中心44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评估和督查,依托医疗“三监管”平台分层级实施重点药品监管,有力地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4个,规划总投资11300万元,全部用于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开展县级医院等级创建工作,苍溪县人民医院与剑阁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县级综合医院三乙创建实现零的突破;苍溪、剑阁两县的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创建的现场评审。开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成二级乙等医院。加强重点专(学)科建设,完善重点专学科管理办法,规范专家抽取,取消数量限制、严格评审标准。全年通过市级立项评审25个,在建验收2个,动态评估5个;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立项验收4个,在建评审4个、动态评估2个。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精神卫生中心分别申报高级卒中中心创建,近期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组织现场督导,给予高度评价。

四是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服务能力。建立部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2个,创建川北医学院本科全程教学点1个、达州技术学院全科医师教学点1个,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规培住院医师85名,全科医师162人。组织县级医院职能科室人员69人轮流到市级医院为期三个月的挂职培训。

五是全面完善急诊急救保障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市院前急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承办省急诊急救工作年会,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和院前急诊急救质量督导检查工作。

六是全面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推进落实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系列政策要求,将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同管理、同服务。全年新增民营医疗机构5家,上等升级1家。全力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协会工作,开展医废管理环保法规培训,推进民营医院党建工作。

(三)健康扶贫精准施策

一是精准落实帮扶政策。深化“先诊疗后结算”和“一站式”即时结算,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推进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持续开展临床进修、远程教学、师带徒等帮扶活动。下派45名技术骨干,帮助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流程176项,建设临床重点专科6个,筹建科室(专科)7个。

二是精准实施医疗救助。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政策,14.46万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帮扶,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9.21%。筹集疾病应急救助资金1354万元,使用350万,使用率25.84%,使用率占全省11位。建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救助46963人次,救助资金2450万元。

三是精准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费政策,规范贫困人口就医秩序和医疗机构诊疗行为。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99.76%,贫困人口门急诊次均费用429元,住院次均费用4575元。

四是精准开展大病救治。全市共有患国家确定的21的种大病贫困人口4059人,已救治3864人,救治率95.16%,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

(四)风险防范管控有力

一是强化医疗监管。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依托“三医”监管平台对医疗机构开展信息化监管,全年筛查疑似问题线索803条,判定不合理医疗行为20例,处理医务人员3人次,行政处罚医疗机构1次。

二是强化问题疫苗处置。成立问题疫苗工作领导小组和救治专家组,持续开展近5个月的问题疫苗处置、上报和损害认定工作。接受狂犬病疫苗咨询199人次,跟踪观察182人次,补种登记131人。

三是强化血液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采供血体系,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市城区2个献血屋建成投入使用,全年血液供给保障有力,无血液安全事故发生。千人口献血率、固定献血者比例、采血量3个核心目标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四是强化扫黑除恶治乱专项行动。成立以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卫生健康委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印发《元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实施方案(2018—2020年)》(广卫发〔2018〕111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重点工作。建立与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环保局等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受理各类涉及医疗投诉200余件;排查医疗纠纷200余起,化解142起。整治医托、医闹19起,规范备案护工205人,排查涉医违法犯罪事件、信访案件线索3条,非法行医及相关问题线索48条,整治医院周边服务乱象问题3起。召开扫黑除恶专项工作会议7次,开展专项督查5次,编发简报8期,拍摄治理乱象微电影1部。扫黑除恶治乱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是强化平安医院建设。印发《广元市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的通知》,建立完善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县级行政区域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率占100%。全年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6件,公安出动警力29次,全年共受理各类投诉397起,赔偿总金额451万元。全市287家医疗机构购买医责险,其中二级医院医责险覆盖率100%。全年医责险赔付案例122起,实赔金额400万。开展为期3个月的太平间和殡葬服务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处理主任信箱、市长信箱、12320卫生热线以及各类信访件共80起。无社会影响恶劣的伤医案件和涉医的恶意炒作事件发生。

六是强化医疗废物及废弃药品外包装管理。建立卫生、环保、医废处置中心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医疗废物与废弃药品外包装的收、转、贮和处置的长效机制,环保问题整改全面落实,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建成402个医疗废物暂存点,收集医疗废物1530吨,回收废弃药品外包装1493吨,医疗废物及弃药品外包装全部得到规范化处置。

(五)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是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印发《广元市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深入推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结果互认等6项工作制度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积极探索以多学科为抓手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二是持续推动惠民政策落地。17种抗癌药品充足供给,癌症患者用药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白血病与先心病定点救治工作得到加强。市中心医院救治儿童白血病7例,市一人民医院救治儿童先心病19例。白内障免费服务项目全面落实,6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享受免费复明手术项目。市中心医院被确定为全省49家分娩镇痛试点单位之一。顺利完成2018年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全年技能参考1345人,考试合格率62%。综合笔试参考839人,考试合格率58%。

三是持续优化儿童医疗服务。精心部署流感期间儿童就诊高峰期医疗服务工作,公开二级以上机构儿科床位数及空床数。全市报告儿童门诊呼吸、发热就诊数107461人次。儿童急诊发热、呼吸就诊量17274人次。冬春季儿科“打拥堂”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呼吸与发热病患儿童得到有效救治。

四是持续推进系统作风转变。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印发《患者投诉明白卡》,开展对全市医疗机构的作风纪律暗访,召开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作风整治工作大会,通报全市近年卫生计生系统行风风险问题和典型案件,开展为期3个月作风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医保骗保、术中加价等6个方面,坚持暗访、曝光、查处、追责“四管齐下”,推进行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全市2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国家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91.20分,医院员工满意度83.82分,分别位列全省13位和第4位。

(六)其他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医师节活动。开展基层医师慰问、“中国女医师美丽广元行”、致全市医师一封公开信、拍摄《盛世良医》宣传片、举办庆祝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提升了医师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是圆满完成第十三届省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制定省运会医疗保障工作方案,开展急诊急救知识培训,规范设置临时医疗点,共派出医务人员1225人次,出动救护车辆189台次,救治各类突发性疾病700余人。医疗保障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三是持续抓好征兵体检工作。各医疗机构严控标准,共完成1035名征兵任务,确保向国家输送合格兵员。

二、清醒认识当前我市医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我市医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医疗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医改目标落实不好。医疗改革理念不新、主动性不强、定力不足、创新举措不多、凝聚共识不够、改革成效不明显。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不力,国家县域内就诊率平均为85%,省级为85.04%,我市县域内就诊率仅82.96%,离国平、省平均有一定差距。公立医院不合理的逐利机制尚未彻底破除,科学的补偿机制和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广泛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现象,医务人员推进医疗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好、执行力不强,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还不够。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发展不平衡,三级甲等医院费用增长平均15.64%,二级公立医院平均-2.21%,基层11.15%。部分市级医院控费措施落实不力。

二是医疗健康扶贫存在不足。扶贫工作信息上报口径不准确。将县域外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纳入县域内一起统计,导致个人支付占比超标,被省委第五巡视组点名批评。白内障定点医院的手术患者资料不齐、不规范,对象把关不严。全市2100名贫困白内障手术患者,有54名不符合贫困条件,占比2.57%。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管理工作方法保守、认知不足,救治管理率位列全省倒数第5。

三是医疗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卫生系统发生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件,大都是因为核心制度不落实,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沟通技巧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医疗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巨大。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8.82%,位列全省倒数第二。个别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大,市中心医院与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81.6%、35.1%,分列全省50家机构中的6位、40位。全市进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医院9家(三级医院),数据完整上报仅2家,占22.22%。部分医护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强,2008年旺苍县中医院的“纱布门”事件,被省卫健委在医政大会上点名批评。

四是改善医疗服务不深入。部分医疗机构环境整治、流程改进不到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口号多、亮点少,花样多、实效少。预约诊疗等6项制度建设推进不力,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及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缓慢。17种抗癌药品配备与采购未及时上报,疾病应急救助、无偿献血等工作均有待加强。2018年,我市患者满意度平均值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2家二级医院未参加全国测评,3家参评医院患者样本量不达标。

五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优、效率不高。医疗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优,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落实不好,重点专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差异化发展推进不力,医疗供给方面存在不足、闲置和浪费并在。人民群众期盼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现有医疗资源体系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尚不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六是市级医疗质控中心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部分市级质控中心行政与业务主任履职不到位,涉及本专业的本底不清、职责不明,工作停留在年初年末开一个学术交流会议,没有履行质量监管的主责主业,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个别质控中心挂靠的医疗机构大局意识不够,保障不力,没有将质控工作与本单位的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

七是医疗管理水平不高。医疗管理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工作的连续性差。从事医疗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新理念、新政策的学习不够,业务水平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八是健康宣传效果不佳。近年来,由于对群众经济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力度快速增长估计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交通便利估计不足;对群众生命期望值快速提高估计不足,直接导致了群众科学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低,致使群众就医需求“趋高、趋大、趋上”积重难返,找“大医生”、找“名医”就医模式根深蒂固,没有引导群众养成合理的就医习惯。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仍然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团结进取,以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感,继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全力做好2019年医疗管理工作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医疗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健康广元”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主基调,加快推进医疗管理、健康扶贫、深化医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要扎实推进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今年是实施医疗改革的十周年,也是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吃透精神,凝聚合力,使众人行形成改革动力,全面落实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各个时间节点和重点任务,力争我市三级公立医院考核各项指标在全国、全省排位取得优异成绩。

二要加强医联体建设。继续抓好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切实落实大型医院功能定位,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利州区、朝天区要建成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示范典型,青川县、昭化区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其它县区统筹推进。要开展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评估,探索建立医保总额控制、节余留用、合理超支的分担机制。

三要着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关于开展制定医院章程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40%以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市县要明确试点医院,加强指导督导,整体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四要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委党组确定的2019年控费目标任务不得高于GDp增长幅度。要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强化措施,实施动态监测和“发点球”通报,对医疗费用控制不力的县(区)进行问责处理,对增幅不合理的医疗机构开展巡查式评审。

(二)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措施

一要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省委第五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针对巡视组指出的具体问题,逐一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台账,制定具体整改措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整改到位。

二要推进落实健康扶贫和弱势群体救治保障工作。要落实“十免四补助”、“先诊疗后付费”等医疗医保扶持政策。全力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全面完成2019年省上下达的健康扶贫目标任务。严格按照贫困患者筛查标准,按质按量完成2019年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

三要扎实做好扶贫人员就医工作。按照省委组织部与省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因公牺牲、致残干部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就医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为脱贫攻坚一线因公牺牲、致残干部的父母、配偶、子女和致残干部本人办理《四川省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医疗证》,凭《医疗证》到相关医疗机构就医时,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并可同时享受当地制定的其他有关优惠医疗政策。

(三)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发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和《中共广元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决定》,全面推进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出台《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发展规划》和《广元市重点专(学)科建设中长期建设规划》,制定《关于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加强省(市)级重点专(学)科建设,强化支持、指导,严格考核评估。加快补齐儿科、麻醉科薄弱专科短板。大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力度,形成区域协同的急诊急救服务网络。

二要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推进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和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持续深化成广、九广、浙广、院地“四大合作”,充分发挥“三中心一平台”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4个县域中心和20个县域副中心。持续提升心血管、神经、呼吸、肿瘤、精神、康复等重点专(学)科在川陕甘结合部的影响力,奋力推进一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解决区域内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问题。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四川省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进7个县区的人民医院全部达到卫健委制定的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苍溪、旺苍、剑阁、朝天的4个县人民医院要达到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完成2016-2018年贫困县级医院3个临床主要专科建设的评估与评审工作。督促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好医院绩效考核自查工作,做好省卫健委对我市三级公立医院考核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要推动民营医疗服务发展。持续推进落实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系列政策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一对一”帮扶机制,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推动我市民营医疗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要加快推进护理康复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满足康复医疗需求,推进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康复机构建设,探索由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社区医院构建康复三级网络系统,健全康复转诊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五要不断丰富日间医疗服务内涵。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四)全面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加强医疗服务管理。纵深推进医疗“三监管”,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全程、动态、精准监管。完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临床路径体系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重点扩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实施范围,加大对临床路径管理率等重点指标考核力度。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技人员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聚焦化学性医废问题,严防医源性传染病发生。加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辅助用药、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药品等重点药品临床应用管理,开展医疗机构药物合理使用考核。加强药学部门和药师队伍建设,加大临床药师配备力度,推动药学服务模式转变。

二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充分发挥质控中心作用,强化质控组织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扩大医疗质控工作专业覆盖面和机构覆盖面。开展2017年、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医院建设问题“回头看”,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命名。稳妥推进执业医师技能与综合笔试考试工作,严格考纪,提高通过率。完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建设。

三要继续做好血液管理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现状,加大血液管理工作力度,全市采血总量、千人口献血率、固定献血者比例3项核心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血液工作全省排名“保七争六“。深入开展无偿献血优质服务行动,提升采供血服务水平。优化工作激励机制,持续开展星级评定工作,对无偿献血先进者进行表彰。不断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血液管理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落实输血退费“一站式”服务工作。

四要切实做好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救治管理,指导医疗机构按职责做好传染病等医疗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持续推动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重点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制定耳与听力健康规划。推进自愿戒毒服务医疗机构建设,提升戒毒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提升艾滋病、结核等传染病医疗救治水平,落实艾滋病专业救治覆盖率和救治有效率两个88%的要求,督促公立医院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

(五)全面改进医疗服务水平。

一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大力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复诊等服务。探索开展智慧服务分级评价。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力争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100%的三级医院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入医疗服务全过程,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移动支付、床旁结算等便捷服务,提高就诊便捷程度,解决看病“三长一短”问题,推动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

二要切实优化就医流程。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做好预约诊疗、远程医疗等6项制度建设,创新急诊急救、后勤管理等11项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疑难复杂疾病和住院手术等“堵点”问题。推广多学科诊疗和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大力推进无痛分娩试点,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深入开展“痛点”专项整治,重点解决挂号体验差、回应不及时、护士沟通差、就医环境差等问题,推进医疗行业厕所革命,改善医院膳食质量,进一步解决好老百姓就医“烦心事”。

三要持续提升“两个满意度”。继续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对全市28家重点监测医疗机构开展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参加国家医院满意度第三方调查,进一步提升患者和员工满意度。

四要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探索“互联网+护理”新模式,建立全市护理质量管理数据集成平台。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重点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风险防控以及价格支付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六)全面加强正风肃纪。

一要牢固树立行业清风正气。配合做好2019年“中国医师节”系列活动,开展医德医风先进典型表彰活动,营造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完善医德医风社会评价和同行评议标准。加大对二甲公立医院巡查工作的督导力度。继续完善行风组织体系,实现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行风工作的专岗专干。认真落实《患者投诉管理制度》,多方位畅通患者投诉渠道,继续做好《患者投诉明白卡》宣传工作,做到医疗机构全覆盖。

二要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贯彻落实《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指导各县区各单位化解纠纷积案。加强平安医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努力实现医疗秩序持续好转,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要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中央督导组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涉黑涉恶涉乱线索摸排和核查,深挖严打“保护伞”,加大对各地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工作的督导检查。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8

当前,全国卫生信息化形势全面向好。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卫生信息化,将其作为重大民生措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投入了专项经费。其次,各级政府都积极行动忙于部署和组织实施相关政策。与此同时,社会上相关企业技术人才充足,产品齐全。但是在这大好形势的背后,却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重大问题。

信息化建设

应采取领导亲自挂帅的方式

造成目前全国信息化建设统筹性不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政府领导未能“亲自挂帅”,而承办部门很少有人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研究和规划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只研究具体目标,不研究总体目标;只研究具体技术,不研究整体功能。所以无法弄清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和功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关系是什么;关键环节在哪里。

第二,由于没有顶层设计的引领和统筹,各部门各行其是。负责农村卫生的部门抓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负责医政的部门抓医院,负责妇幼的抓妇幼保健机构。但他们几乎都不认真研究自己管理的部分与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更没有研究如何创新区域卫生运行机制。各种各样的医保卡、医疗卡、新农合卡、市民卡等也少有政府研究如何统一起来。同时,各项目都有专项经费,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却各招各的标。各级承办部门都忙于“分蛋糕”,相关企业千方百计“抢蛋糕”。最终结果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

第三,基础工程无人抓。全国、全省的网络布局、数据中心建设、一卡通应用等基础工程,至今少有省以上政府统一抓。这些基础工程抓不好,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可能成功。目前,专网、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卫星网等都在应用,如何布局才是最科学的?数据中心不仅关系集成技术、信息共享和大量应用功能问题,还关系到数据安全问题,这样就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一卡通”(即身份识别),至少全省统一才有意义,全国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卫生信息化,才能实现国家要求的跨区域一卡通行和“即付即报”。

第四,对于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区域卫生信息化就不能运转起来。而这些问题根本原因都是省市以上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研究不够和政府领导没有亲自挂帅造成的。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重视顶层设计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如何抓?我们的经验和体会就是:首先抓顶层设计,抓基础工程,抓标准规范;然后抓实施队伍,抓关键环节,抓运行机制。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国家卫生信息化的大局出发,科学构架省、市、县、乡、村一体化,使省域内乃至全国范围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一卡通行。网络、数据中心和“一卡通”是国家卫生信息化重要的支撑基础,这三个基础不建好就会“交通堵塞”、“此路不通”。“标准规范”只能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这是机制创新的关键。

所谓“实施队伍”,包括领导班子、专家队伍、实施队伍(企业)。保障卫生信息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领导(如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等)亲自挂帅。因涉及卫生、社保、医保、公安、银行、通信等多部门,没有政府领导主导是难形成合力的。现在许多地区的做法多是交给信息中心或者it企业来主导,还有的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抓各的范围。既无顶层设计,也不统一组织。虽然理论上说可以做接口,实质上很难做好。正如著名信息化专家薛万国所说――“技术难,协调更难”。这些年我们亲眼见到的和亲身体验的案例不少,从国务院部委之间到省、市、县各级部门、各单位、各企业之间需要总结的经验有很多。协调难度远远超过技术难度。信息技术是专家掌握,而信息化的“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有效“化”起来: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应是搞好需求分析,把握好功能规范;信息中心主要任务则是综合各职能部门的需求,研究制定总体规划,组织论证方案,做好技术把关;最后由it企业负责工程实施。这其中选择it企业也很重要。招标的目的是为了把一流的企业招进来,为事业服务,对政府和人民负责。但许多地方不是这样,或死套“公式”,或暗箱操作,照顾各种关系,有的甚至掺杂个人利益。因此,招标形成了“分蛋糕和抢蛋糕”的局面,甚至成为信息化项目致乱致瘫的重要因素。照此下去,我们担心不久全国将会出现许多“烂尾工程”。

抓“关键环节”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成功案例不多,所以许多地方抓不住关键环节,不知道什么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实际效果。我们将关键环节归纳为“调阅、转诊、归档、共享、会诊、管理、验证、支付”八个方面。

“调阅”指村医、乡医、县医等均可在诊治病人时实时调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病历资料。

“转诊”指医疗机构下级往上级或同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

“归档”指上级医院诊疗记录和各类检查资料能自动归入病人的健康档案长期保存,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医、乡医可以在诊治病人时实时从健康档案当中查阅病人历次医疗记录,大大提高诊疗质量。

“共享”指LiS、paCS等医疗信息均可区域共享,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会诊”指远程会诊,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以及同级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尤其城乡之间的远程会诊至关重要。这是快速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农村医疗救治水平的有效途径。

“管理”指县域、市域、省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字化管理。“纵向到底”指可以管到每个居民和村民个人健康档案,“横向到边”指辖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疾控、公卫、管理全覆盖。

“验证”即身份识别,也就是“一卡通”。不仅实现本区域(县域、市域、省域)一卡通行,还要实现国家医改要求的跨区域一卡通行。目前社保卡、医保卡、农合卡、市民卡等,五花八门,一卡通行困难重重。

“支付”指“一卡通”的卡必须与银行合作,给予该卡银行支付功能,使卡不仅能本区域还能跨区域支付,切实实现全国一卡通行和“即付即报”。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各路资本1”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决策部署,突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一个转变”,持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现将我委20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要求,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一是严防死守抓防控。全面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法人和社区(村)责任、家庭个人“四方”责任,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期24小时严防死守,全面做好排查登记和体温检测。二是关口前移抓“四早”。围绕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动态摸排管控湖北入长、境外返长等重点人员,建立健康管理台账,全部纳入闭环管理,严格落实追踪排查、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措施,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坚决杜绝漏管失控。三是精准施策抓救治。先后确定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家定点医疗机构,抽调31名专家组成市级专家组,对8例确诊病例和7例疑似病例进行全力救治,实现了确诊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响应号召,全市派出98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取得了“医疗运行零差错、医疗安全零事故”的战绩。四是常态防控抓哨点。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和医务人员防护,对就诊患者严格落实“一医一患一诊室”“一患一陪护”等管理措施,确保“哨点”的敏感性。

二、始终坚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持续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一体化改革穿针、三医联动引线、五项制度建设织网”的改革思路和“分类指导、示范引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一是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好医保基金对县级医疗集团按人头打包付费试点经验总结推广,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有效降低群众看病用药负担。深化“六统一”管理,着力架好“三根天线”,推动县级医疗集团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统筹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资源池”,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县区转诊情况,形成基层服务“需求池”,集约高效开展目标帮扶。二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八所三级甲等医院按要求设置了总会计师,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工作被纳入省委深改委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三是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潞州区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实行临床科室一体化管理、医技科室一体化管理、职能科室一体化管理,落实人才双向流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牵头成立和平医疗集团,集团内6所医院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实现无壁垒。四是加强医联体建设和管理。县区二级综合医院15个检查检验项目与市域内三级医院实现7日内结果互认。市级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向上对接国家、省级高等级医疗机构,向下对接医疗资源较薄弱的县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医疗一体化服务。

三、始终坚持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重点,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工作

一是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全市建立了县级指导、乡级协调、村级落实的签约服务团队工作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对基层筛查出的中、高危重点人群进行科学诊治、合理用药、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二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和双向转诊“两簿一单”、“三个信息平台一个微信公众号”,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簿、双向转诊管理簿、双向转诊单,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逐步规范,疾病筛查率和控制率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获得感逐步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三是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双签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乡村干部服务团队的作用,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知晓、感受、享受、满意各项健康扶贫政策。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篇10

2012年8月17日,2012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健康中国2020”的总目标为: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中指出,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4000亿元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报告》建议首先在试点地区投入经费组织编写健康档案的标准(共性部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设置),同时进行软件的编写与开发升级,在试点省选择10个城市进行全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程。

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医疗信息平台标准的编写和软件开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与大型综合医院、CDC、社保中心、其他相关的业务主管单位的信息化系统的对接,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设等。前期选择全国8个省份作为试点。

《报告》公布了21项具体的工作计划,“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便是其中之一,该计划的10个工作重点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落实医改方案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信息标准与规范建设;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国民健康信息系统;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好国家、省、地市等三级信息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区域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以电子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病理远程会诊系统;重点抓好卫生信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中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和相关的技术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点评

从《“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所的内容来看,卫生信息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首先,投入加大,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用于“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其次,根据目前医疗信息化的现状,提出明确细致的建议和部署;最后,设置“国家健康信息系统行动计划”,确立未来几年内医疗信息化的十大工作重点,有利于分阶段有计划地解决医疗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首批试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发放居民健康卡

2012年3月1日,卫生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佛山市人民政府,同步举行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地区发卡仪式。此外,2012年8月15日,武汉同济医院也举行了居民健康卡发放仪式。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河南省的启动仪式上指出,试点地区要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成立居民健康卡专门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确保居民健康卡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积极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相关应用系统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知卡、用卡环境和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持卡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实惠。积极探索与市民卡、金融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做到“人手一卡、服务一生、卫生通用、开放兼容”。

居民健康卡主要有4项功能。一是身份识别;二是跨机构就医一卡通。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各类业务应用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实现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逐步实现全国就医一卡通;三是存储基础健康与主要诊疗信息,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居民健康卡作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联结载体,支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在各系统间的共享交换。还可以脱机存储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有关信息,满足异地交换共享和社区及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四是新农合费用结算与扩展功能。支持金融等扩展功能,如与金融机构联合发卡,用于金融结算等。

为了规范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制作、应用和管理,卫生部制定了《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居民健康卡的定义及卡号编码规则,并从卡介质的选择、卡体材料、制卡要求、卡片外形规则、芯片位置以及印刷要求方面规定了健康卡的基本制作要求。在技术方面,《规范》在终端接口要求、卡数据标准、数据框架、数据格式以及数据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技术要求,使得患者诊疗信息的跨医院、跨地区共享成为可能。

点评

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以及使用涉及到卫生主管部门、银行、医疗机构与广大患者,银行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完善的政策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银医合作”以及实现居民健康卡功能的前提。除此之外,居民健康卡的发放使用也需要县(市、区)、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级区域医疗平成系统改造和升级工作,完善信息化建设。若没有良好的用卡环境,居民健康卡的功能将被大打折扣。

卫生部加速建设新农合部级信息平台

2012年2月29日,在卫生部召开新农合工作2011年进展和2012年重点通报会上,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表示,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的信息化系统,正在做部级的平台。由于没有部级信息平台,我国的新农合还不能实现全面的跨省报销。对于跨省的农民工,卫生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农民工输出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输入地的有关部门协商,确定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这样在务工地点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即时报销;二是正在努力建设新农合的部级信息化系统平台,部级平台和省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以后农民工到任何一个跨省的医疗机构就医,他的信息可以通过部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即时结报。

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现已经实现业务监测、分析评价、费用核查等多项功能,河南省、海南省2个省级平台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等3个医院信息系统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已完成联通。为加快部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国家新农合平台在新农合业务运行监控和跨省就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卫生部办公厅于10月下发关于推进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等7个新农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6家跨省就医参合农民较多的部属(管)医院或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作为第二批联通省份和医院。

通知要求各联通省份(医院)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联通工作,非联通省(区、市)卫生厅局积极建设和完善省级新农合平台,尽快实现省(区、市)内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卫生部将于年底对联通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

点评

2012年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十周年,在十年的时间里,信息化为新农合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全省联网实现“及时结报”,“一卡通”实现持卡就诊、刷卡报销等。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新农合仍然不能全面实现跨省报销。部级信息平台若能够建立,便破解了农民工异地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为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新农合费用核查、基金监管、分析评价和方便参合农民跨省就医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也将有助于提高新农合的科学管理水平。

信息化内容在三级医院复审中比重大

2012年6月25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规范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叫停了2010年初重启的医院评审工作。《通知》要求对2011年前通过评审的等级医院进行复核评审,对2010年12月31日后新增的三级医院一律不得发放等级证书和标识,已发放的要立即收回,并对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部颁布的评审标准,分别取消其评审结论或予以重新评审。自2010年年初重启评审以来,获评三级医院的有400多家,但其中240多家因没有区域规划而遭卫生部摘牌或重新评审。

此次复审的标准将依照2011年12月23日卫生部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该细则共设置7章73节378条标准与监测指标。评审工作将强调由各专业技术评价,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系统性评价目标转换;由过去强调医院人财物等硬件条件达标,转向对医院内涵建设的评价。

其中,第六章第五节“信息与图书管理”中明确制定了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评审标准,有五大评审要点:建立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机构,建立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医院信息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医院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符合国家及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以及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有针对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梯队,应与医院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匹配。

除了以上内容外,在细则的第一到五章都有涉及信息化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对医学影像与电子病历的管理与改进标准等等。

点评

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可以看出,医疗信息化在其中占了较大比重,信息化对临床和管理的强力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同,成为医院运行的重要支撑。在细则中,除了明文提出的信息化评审标准外,信息化还渗透到评审的其他方面,众多检查数据的提取都来自信息系统。通过审查使医院更好地梳理管理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通,真正发挥信息化在医院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是审查之外医院的收获。

卫生部要求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2012年4月16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目前卫生统计与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除了总量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外,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性质不明确、人员待遇偏低和编制限制等因素,现有人员变动频繁、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缺口问题突出,直接制约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除了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外,《意见》还指出了建设总体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各级卫生行政、统计信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进一步配备专兼职人员从事卫生统计和信息工作,人才区域分布和配置机构趋于优化,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着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宜、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卫生统计与信息化人才队伍。

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四个工程”,即实用型卫生统计人才工程,实用型统计人才为具有较为丰富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统计技能,从事相关卫生专业学科(如医疗服务、妇幼卫生、疾病防控、卫生监督、财务资产和人才管理等)专项统计的人才;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工程,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为具有统计专业教育背景,熟练掌握统计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卫生管理知识,熟悉卫生政策的一类专业统计人才,主要从事卫生统计的组织、管理和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及利用等工作;实用型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工程,实用型卫生信息技术人才为具有基本信息技术和系统操作教育背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一类专业人才;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工程。复合型卫生信息人才为既掌握信息技术,又了解医疗卫生专业特点,熟悉工作流程,具有一定卫生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人才。

点评

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医院,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实用型卫生统计人才、卫生信息技术人才,高层次卫生统计人才,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对于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都必不可少,卫生统计和信息化的发展正需要这种多层级的人才队伍。按照不同层级的不同特点,将其安排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政府部门、省市级医院需要引进医疗it人才外,基层医院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做好基础建设。

电子病历评级结果

2012年5月,卫生部了电子病历评级结果。此次评级按照2011年11月卫生部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举措及标准(试行)》进行。参加评级的共29个省的178家医院,其中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65家,非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2家。评级结果是:分别有1家医院获评6级和5级;12家医院获评4级;78家医院获评3级;3级以下的医院共86家。在所有上报的医院中三级医院占78%。

从2009年至今,电子病历经历了调研阶段、正式启动阶段、开展试点阶段和加速推进阶段。2009年7月,卫生部发出的《电子病历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表示,建立电子病历是为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以实现医疗过程监管。2010年3月,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2011年11月,卫生部印发《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举措及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体系和改进体系,全面、客观评估现阶段电子病历应用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引导it厂商研发先进适用的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选取了医院业务流程中的9个角色,37个考察项目,每个考察项目界定了0~7级共8个不同级别的信息化应用深度。其中,从3级以上,考察重点从“信息系统的流程覆盖,数据采集能力”向“信息系统利用临床数据向使用人员提供临床辅助决策支持能力”转变;在第5级以上开始要求集中统一的临床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电子病历数据的集中二次应用(科研应用为例)。

此外,2011年HimSSanalytics开始受中国卫生部委托,对国内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共8个等级:0~7级)进行跟踪评比。2012年5月,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公布了最新的评选结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和西安长安医院的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这是我国首批获评HimSS6级的医院。

点评

三级医院复审的评审标准中明确提出“医院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从2009年至今,电子病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新医改政策关注的重点。从2011年开始,卫生部便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此次对电子病历系统成效应用水平进行分级评价,有助于督促被评医院提升医疗质量以及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

2012年7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同时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措施做了具体的阐释。

《规划》提出中医药信息化“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的需要;初步建成基于信息平台的5大主要业务系统,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医药数据资源库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建立一支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构建覆盖国家、省级、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规划》中明确要求,初步建成基于信息平台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5大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如在建设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上,具体要求是建设中医药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行政办公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建立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实行全国中医药项目经费网络化管理。通过5大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

点评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信息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即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中分别明确了加强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如何采取行动贯彻落实指导思想、高效率实现目标是重点所在。

全国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2012年,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省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水平,全国各省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2012年2月1日,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全面开展全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卫生单位要于2012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2012年4月6日,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细则》,规定地市级卫生局应当于每年12月20前,向省卫生厅报送辖区内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自查等工作开展情况;2012年5月16日,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做好迎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检查工作。

2011年底,卫生部相继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将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并要求以下重要卫生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原则上不低于第三级: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传染性疾病报告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等跨省全国联网运行的信息系统;国家、省、地市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新农合、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部级数据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卫生部网站系统;其他经过信息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评定为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的信息系统。

《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卫生行业各单位要根据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情况开展等级测评工作,查找安全差距和风险隐患,并结合自身安全需求,制订安全建设整改方案,要于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

点评

我国区域卫生、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建立,而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才刚起步,但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也越来越受重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中,对信息安全有明确规定: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建设

《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预测,2012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为19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比增长25.5%。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下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79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涵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改革。

除了中央加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预算外,在今年,地方政府在也将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投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河北6.5亿财政拨款追加医改,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费用。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投资2.9亿元用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3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全市领先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全程管理居民健康。滨海新区启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区域联网架构建设、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内部信息化升级改造两个方面。在区域联网架构建设方面,新区将依托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建立区卫生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全区的医疗健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依托滨海新区政务专网,连接区域内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实现区域内数据中心、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之间的数据高速链路全覆盖。

7月11日,河北省政府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暨深化基层医改工作推进会议。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指出,今年在已有医改投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追加6.5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提高村医补助、建设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支持开展重大疾病救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点评

对医疗it行业的大量投入,既包括硬件投入,如医疗设备的更新;也包括软件建设,如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大大增加,但是与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专家认为,投入的不足极大制约了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加大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是促进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也至关重要。

卫生信息化标准正走向统一

2012年11月6日~7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市召开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项目预试验现场工作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标委会主任委员孟群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孟群指出,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深化医改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及时推进开展科学、量化、公正的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对于指导各地规范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孟群在去年的中国卫生论坛上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发了一些标准,但和我们现在信息化发展以及对标准的要求严重不相符。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所以出现了一些‘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情况。”

相比于“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缺失,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信息化建设的“3521”工程中,将全面建立全国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卫生部将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标准化工作:第一是修订完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是推广应用、强化监管,在已有标准研发的基础上,把重点力量放在标准的推广应用尤其是标准的管理上来,保证企业、用户都要用标准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第三阶段是要深化发展,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对标准体系、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保证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卫生信息化标准亟待统一,相关政策也提出了对建立统一标准的要求。2012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指出,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的标准能实现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出于这一目的,HL7国际委员会(HealthLevelSeveninternational)于2012年9月宣布将免费开放HL7标准及其他选定的HL7知识产权,这一政策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生效。HL7国际委员会在给其会员的公告中说:免费开放政策体现了HL7一贯坚持的协作精神,旨在医疗领域推动标准的使用并实现互操作,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