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解剖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1:51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1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理论依据而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得以持续推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学者开始尝试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联合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宝贵经验。我院于近些年来紧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应用和探讨研究方面皆付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学成果肯定,现将研究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兹述如下。

1简析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同医学影像解剖学联系紧密。其中,人体解剖学为医学基础课程,研究范围仅限于肉眼观察所得到的形态学图像。较之于前者,医学影像解剖学则是依托于现代成像技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范围抑或言观察范围不仅涵盖人体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学图像,还可清晰显示器官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与周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医学影像解剖学是传统人体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前者的学习是后者学习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后者即医学影像解剖学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学,较之于后者,更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1]。

既往,传统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而随着医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及相关研究成果诞生,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

2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多方研究资料及笔者本次研究经验,可知在本校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应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既往以来,两门医学学科授课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学纲要、课本内容和考试范围为中心。如此学习氛围下,教师授课中心自然围绕书本展开,而学生学习目的也会主要针对考试,无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受到限制,毕业后也会难以满足医学临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得到的是知识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对后来兴起的应用于教学中的医学影像解剖学缺乏充足了解;③医学院实验室在初期建立之时的目的只在于为学生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提供便利,无法短期根据课程设置要求更改其职能,极为缺乏医学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相关信息数据资源。

3试论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国高校医学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结合授课是一种临床医学发展需求。而基础此种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医学院也开始推行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授课,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学资源,结合师生特点,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综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广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授课,应当注重下述几点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两种学科异同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来说,两种学科均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一种科学,但是较之于传统人体解剖学依赖于肉眼观察,医学影像解剖学以mRi、Ct、DR、CR等医疗设备的影像学资料为参考依据则更为优势,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活体的机体组织和结构进行动态观察,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因此,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授课应当基于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培养学生各项影像学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顾两种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3.2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格局。从目前医学院学生构成来看,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开设范围包含本科院校医学院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其中,专科院校学生仅仅占据少部分。大专生因在校时间短,因而为了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会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相对而言在校时间较长,因而会注重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时,应当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适宜的教学格局。如授课对象为大专生,可以精简教材内容,调整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如若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则不需缩减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学生自由谈论。

3.3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教学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为教师群体,因此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诚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医学院教师能力及经验不足均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当前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必行举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医学影像解剖学之时及相关影像学技术操作能力;②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提供前往医院临床实习深造的机会;等等。

3.4依托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传统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学习均存在较大难度,两者不仅专有名词较多、枯燥,且后者课程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包含X线解剖学、超声解剖学、Ct解剖学及mRi解剖学。但是,从课时安排来说,上述四门科目全部开设并细致讲述存有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门解剖学知识,可以在讲解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进行现场教学,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效果与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开始在教学中开始将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有效结合,为切实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以课堂提问情况、期中及期末测试结果、学生自我测评结果等资料为依据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成绩上升,且自我感觉良好,学习压力下降。提示说明将上文四项措施应用于人体解剖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适用于所有院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饶利兵,胡祥上,曹述铁,等.数字化断层解剖学实验室的构建[J].解剖学研究,2012,34(3):226-227.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2

关键词: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99-01

超声成像技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应用逐渐改变了现代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医学影像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根本是依赖于断层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之间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现代医学领域向着影响医学买进的重要标志。在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等专业开设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是现代医学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以及影像解剖学教学相结合

在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着核心的作用,其决定了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建议采用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以及影像解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人体断层解剖、局部解剖和影像解剖学三结合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局部解剖榛础,人体断层解剖为教学重点,影像解剖学为重要补充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正式讲解人体断层解剖学之前,需要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断层标本上的器官结构、位置、形态和周围器官的关系,重点讲解断层结构上各个器官后在各个层面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相应的图像和断层标本进行对照学习。在保证学生充分观察和连续的断层标本以及图形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各个断层结构,促进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向着实用性和趣味性转变。

二、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名优秀的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丰富而系统的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人体断层解剖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各种影像技术成像的原理知识、特性和发展趋势等专业知识,并且还应该具备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等基本专业知识。为此,就需要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对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和教育,委派院校的专业骨干青年教师,到医院和高等学府进修深造摘要:人体断层解剖学是随着Ct、mRi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当代医学领域进入影像医学时代的标识。因此,在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改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坚持人体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有机整合,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开展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从而保证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最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论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99-01,参加全国举办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培训班,学成回来后让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报告讲解,要求接受学习的专业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通过培训保证专业教师能够准确的为学生进行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和超声解剖讲解,同时还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生动的开展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教材理论教学应该为临床实践服务,人体断层解剖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临床时间和前沿科学技术,突出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临床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阅读和观察一些简单的、临床症状明显的、解剖结构比较清楚的影像图片,帮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分析病例、解决图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例如胰腺癌患者的Ct片就具有很强的临床代表性,学生通过图片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胰腺肿大,并压迫到十二指肠,腹腔中的脏器受到挤压而出现异位,进而导致胆道受阻、肿大等临床症状,通过让学生于正常人的胰腺Ct片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清晰的鉴别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支,是解剖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相互之间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一种边缘性学科,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人体解剖学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到断层解剖,再从断层回归到整体的思维放肆,既要有断层观念,又要具备整理理念,不能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邝满元,邓鹏程,贾蕾.pBL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16)

[2]姚柏春,王军,王汉琴,唐杰,陈龙菊,王配军.局部解剖学pBL教学病案设计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15)

[3]朱仁书,董凯霞.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的实践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7)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3

【关键词】学科整合;数字化信息;医学影像学;解剖学;临床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教育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4讨论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4

[摘要]将影像医学数据处理后得到的三维立体图像结合真实病案应用到心血管系统教学,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记忆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及激发学习兴趣等。这种教学法为教学和临床提供形象而真实的图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

关键词]影像后处理技术;三维血管;心血管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68-01

心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名词多,内容繁琐,血管的分支及属支众多。在教学中,教师常使用教学图谱,这些图谱和活体的结构位置、形态及走行均有明显的差别。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技术在影像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可去除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血管的走行。因此,结合影像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三维的、可视的、可调控的、虚拟的数字化人体血管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模型,实现了由二维变三维、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的解剖模式,为解剖学教学提供形象生动的三维立体模型。

一、人体各个部位的3D血管的选择与重建

构建活体血管3D可视化图谱的关键之一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必须有构建三维重建的活体各个部位血管数据。我们选择所有的血管数据均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真实病例数据。将这些数据传至aD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先进行常规Cta处理,然后行容积Ct数据减影(VCtDSa)后处理。常规Cta: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进行3DVR血管重建。VCtDSa:利用add/Sub软件用重建后增强图像的数据逐层减去平扫图像的数据,得到一组只剩下强化血管图像的数据,此时获得的是减影Cta.然后用减影后的数据进行血管重建,先行3Dmip重建在左右侧位及后位上剪除需观测血管外的结构,后用3DVR显示。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到各个部位的血管图像,比如心脏、颅内血管、颈部血管、胸部血管、腹部血管、上肢血管、下肢血管、肝脏血管、盆腔血管等。在显示胸部的动脉时,胸主动脉的脏支较细小,不易观察,为了让学生能在活体观察清楚支气管动脉,我们选用的病例数据为有肺部病变者,清楚地显示病变与支气管动脉及支气管的关系。

人体除了正常的血管起始、走行以外,还有一些变异的情况。在进行血管的重建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大量的血管变异,因此将各个部位血管变异的情况也总结整理出来,以便教学过程中能呈现给学生。例如,脑血管中变异较多的是willis环的组成,可以将几种变异情况一一罗列出来。

二、血管3D可视化图像及病案在心血管系统课堂教学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影像医学后处理的图像,是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模式,它对推动和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活体影像数据重建的全身各个系统的血管,为心血管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在显示三维立体血管(VR图像、nnp图像及mpR图像)时,同时呈现横断面图像,这样学生可以观察到血管的供应范围及血管周围的毗邻情况。同时,我们应用动画技术进行血管管腔或心室间漫游,模拟心脏运动及血流流动,并模拟介入导管在静脉内的虚拟内窥镜漫游路径,观察血管腔内三维空间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三、影像医学后处理的图像在解剖学的应用前景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学科,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医学生的人数众多,同时实验标本来源十分匮乏,库存量又不断减少,导致越来越少的实物标本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和观察。现实验标本损坏十分严重,特别是血管标本更容易损坏,实验标本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跟上去,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解剖学教学手段变革的重要问题。

应用影像的数据进行后处理构建三维血管图像,解决了目前解剖学教学中标本紧缺以及标本不可重复使用等缺陷。得到的血管三维可视化图像的应用和发展将对传统解剖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真实的病案,要求学生在课外,对病案相关内容进行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总结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后每组按要求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具体的阐述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内容进行总体评价。学生要能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必须通过查阅资料及分析病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并可以及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为将来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的发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除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精神。因为对影像数据的后处理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本研究仅在心血管系统加入影像后处理图像及实际病历,在后续的解剖教学过程中,其他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三维图像及病案,可通过大量连续的Ct数据或mRi对某一结构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可实现由二维变三维、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的解剖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影像立体概念。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5

关键词:医学断层图像;网络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R322-33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影像诊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影像解剖是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在影像解剖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需要大量的人体断层图像。书本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往往只能提供少量的断层图片,这对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书本的图片资源比较陈旧,更新很慢,很难及时最新的图片资料。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的网络花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1-7]。我们开发了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所有学生都可以全面的学习影像解剖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主要包括Ct、mRi和冰冻人体切片(VisibleHumanproject,VHp)[8-9]这三类人体断层影像资源。Ct、mRi我们采用的是健康的成年女性人体连续水平断层标本照片和Ct、mRi灰度图像,而冰冻组织切片的断面为真彩色图像。我们首先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

1断层图像材料预处理

断层图像预处理的内容主要是使图片的尺寸统一。特别是VHp图片,由于在采集图像的时候是分段进行的,所以图像大小不统一。我们运用matLaB对同类型图片的尺寸进行归一化,使所有同类型图片的尺寸与最大的那个图片一致,这样有利于我们生成浏览所需的冠状图,见图1、图2。

图1未处理前图像图2处理后的图像

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原图片不足尺寸的行和列都以黑色补齐到预定的行和列的大小。

2冠状导航图绘制

为了方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目标部位的断层图像,我们分别制作了Ct、mRi和VHp的冠状导航图。方法是从每一幅断层图像的中央抽取宽度为一像素的细条,然后按顺序将抽取到的细条组成一幅图像,这就是冠状导航图,见图3。

图3Ct、mRi、VHp冠状导航图

3图像浏览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有两种浏览方式,分别是自顶向下自动播放和自主选取断层浏览。

Ct、mRi和VHp这三种断层图片资源的冠状导航图下均设置了"浏览"按钮,点击此按钮即可从顶部向下自动播放每一幅断层图片。断层图片显示窗口上部有暂停按钮,此按钮可以暂停播放过程。播放暂停后,暂停按钮转变为上一张和下一张两个按钮,用来按顺序向上或下翻看断层图片。

自主选取断层浏览可以在左侧的冠状导航图中选择感兴趣部位的断层图片进行浏览。选择的图片打开后,也有上一张和下一张两个按钮,用来按顺序向上或下翻看断层图片,见图4。

图4断层图片资源浏览示意图

4结论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影像解剖学的需要,经过认真调研、讨论、论证而制作出来的。它的设计改变了刻板、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网络化的资源便于快速更新和共享。同时,多种图片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将不同类型的断层图片进行对比学习。

虽然该系统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图像资源的限制,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无法获得同一人的同一位置的正常与病理图片,无法实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因Ct、mRi图片不是来自同一人且三类图片数目不一,不能实现三类图片同时观察。

随着医学影像资源的越来越丰富,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也将越来越完善,在医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心萍.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96-99.

[2]胡俊峰武斌唐鹤云赵杰刘忠啸唐慧.基于网络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62-64.

[3]唐鹤云,姚姗姗,胡俊峰.Flash游戏在医学影像读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77-79.

[4]彭鹏,邱维加,唐海民.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93-194.

[5]李传明.基于网络的自主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117-118.

[6]杨俊丽.浅谈网络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3-285.

[7]李萍,张在人,张士德.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影像学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6):470-472.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6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空气净化;数码互动

abstract:Regionalanatomyisoneofthebasicmedicalsubjects.Duringtheexperimentalcourseofregionalanatomy,aircleaningfacilitycanimproveteachingenvironment,andthedigitalinteractivesystemcanelevatetheteachingeffect.Combinationofaircleaningfacilityanddigitalinteractivesystemcaneffectivelyimproveteachingqualityinexperimentalteachingofregionalanatomy.

Keywords:Regionalanatomy;aircleaningfacility;Digitalinteractivesystem

1前言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局部结构和各器官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认识人体结构的继续,由于它适当的联系了临床,因此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特点,从而增加了启发性和实用性,是对于医学学生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1]。根据医学生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学科的发展需要,针对各医学专业的特点,为提高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于2011年9月建立了"局部解剖数码互动系统"[2]。其次,局部解剖实验室内尸体标本采用35%~40%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其挥发的甲醛气体强烈刺激人体眼睛、粘膜和呼吸道,导致师生不能较长时间于解剖台前操作,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师生的健康[3]。因此,我们本着无害化实验室建设的宗旨,于2013年7月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安装了空气净化装置。

2局部解剖数码互动系统

2.1组成和功能局部解剖数码互动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包括数码摄像装置、LeD显示器及控制器部分、手持式针孔数码摄像头、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及分屏设备等;软件由解剖标本共享系统、数码摄像操控系统和人体图像处理软件构成。本套数码互动系统通过位于解剖台上方的摄像头和投影装置将师生的局解操作过程现场传输到实验室的电子白板及周围的LeD显示器上,微小、狭窄部位可使用针孔摄像头操作。通过控制软件可调整摄像角度,实现回播、截图、放大、标注等功能[4]。

2.2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当前尸体来源局限性,尸体库存量不断减少,截止目前一具尸体需满足30名学生解剖,学生数明显偏多,只能轮换上解剖台,少部分学生位于解剖台前操作时,其余的学生很难再有合适的位置和角度观看,则只能在一边忙于他事,极大的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码互动技术的应用,无法操作的学生可以通过屏幕来观看操作学生所做的解剖结构是什么,老师可以通过摄像装置将示教的全过程传输到屏幕上,重点的解剖学部位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控制画面,进行截图、放大或者标注处理,从而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做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从整体、局部、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实验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学生还可将本堂课局解操作的视频资料拷贝回去观看学习,这样可以真实生动的观看全部局解操作过程,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围在尸体周围看其他学生操作。解决了尸体少学生不能亲自操作而能看到操作的具体过程,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证了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3局部解剖实验室空气净化装置

3.1组成和功能局部解剖实验室空气净化装置是由下排风设备、抽吸式多功能环保解剖台、顶部层流送风装置,中央操控面板,中央空调系统构成。此装置可通过下排风风口及电动风阀与解剖台相连,在解剖台底部及侧围密布抽风孔,下排风设备运行时可将解剖台周围散发的甲醛气体完全抽吸排出,新风从顶上长方形孔式层流罩垂直送下,将整个解剖台"包裹"在新空气气流中,气流"活塞式"地将污染气体往下压,再通过下排风系统将甲醛以最短路径从解剖台下方经排风管道直接排出,同时为保证实验室环境的舒适度,可自行开启中央空调进行室温调节[5]。

3.2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2.1使用此装置操作便捷,操控板安装在独立的播控室内,从而保证了专人专用的安全性,其含有自控功能,所需操控程序均可在自控中心调测设定,使用时仅需触摸对应实验室的开启或关闭按钮即可,并支持全实验环境一键开启或关闭功能。

3.2.2效果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空气净化装置未开启状态下,经专用甲醛测试仪测定,解剖台周围甲醛含量达到10.35~13.18mg/m3,远远超过了我国《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规定的0.08mg/m3[6],可见其浓度之高,对老师和学生的眼睛、粘膜、呼吸道的刺激极大,导致师生只能较短时间进行解剖操作,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并且对师生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开启空气净化装置5min后测定,解剖台周围甲醛含量测定≤0.05mg/m3,符合国家标准,实际局解操作中,几乎闻不见甲醛气味,没有流泪、咳嗽等甲醛刺激症状,师生可以长时间于解剖台前操作,并极大的降低了甲醛对身体的危害,从而有利的保障了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

4结语

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一门验证性的实验,在教学中由于数码互动系统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学习的途径增加,形式多样化,极高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在实验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后,实验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严重污染转变为环保舒适,学生可长时间在实验室内学习,因此也极大的提高了数码互动系统的使用效率,对局部解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有了本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翠艳.人体解剖学教学初探[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3123-3124.

[2]张海龙,阎文柱,姜东,等.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1-23.

[3]江丽,李亚光,程杰西,等.解剖实验技术人员如何预防甲醛危害[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3):121-122.

[4]欧小波,靳俊峰,郭瑞珍,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297-299.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7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视频;普外科;教学方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临床医学是解除人类病痛的一门充满未知数和探索性的科学,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课堂和医院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守护人民的健康和解除病痛。紧密的融合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医学生真本领,使得他们将来能够以扎实的理论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点就抓住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本质,也满足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要求。在普外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各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不断传授给学生普外科手术相关的一些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1]。因此,在普外科的教学中,将清晰的手术实际操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医学生面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每个手术间的手术观摩人员必须少于2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手术操作步骤和技巧的机会。在普外科教学过程中,采用观看录制好的手术录像视频资料的教学方式,突破了手术室观摩手术人数的限制,展示了直观、清晰的手术操作过程,并且可以使学生反复观看同一个手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此外,处于新技术层出不穷时代的医学生也需要熟悉和掌握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探索,以达到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目的。

1传统手术操作教学的局限性

1.1解剖图谱或手术图谱

无论是解剖图谱还是手术图谱都无法完美地展现解剖的立体感,解剖层次不够形象和生动,与实际操作中的图像有较大出入,使得医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留下较强的理论知识记忆和实际的立体解剖层次概念。

1.2观摩或参与手术

对于医学生而言,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外科学事业的医学生,掌握手术步骤和具体的手术操作是其主要学习目的。然而,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由于进入手术室参观的人数有一定限制,不可能每名医学生都有进入手术室观摩或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并且,主刀医生在精神高度紧张、集中的手术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加以讲解,而参观手术的医学生则由于术中未能将重要的实际解剖结构与理论性的解剖图谱相联系,参观手术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2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优势

2.1良好的术野显露,清楚的解剖结构

在普外科教学过程中采用结合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可以将腹部器官的解剖层次结构完整、清晰地展现在每名医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够真实、直观地掌握组织器官在腹部的毗邻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使得深奥、凌乱的解剖层次结构变得简单、清晰。在普外科的解剖教学过程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解剖层次结构体系,为将来的进一步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结合正常和变异的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操作讲解

掌握扎实的局部和系统的解剖知识是普外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普外科手术相关的临床解剖教学过程中,将不同患者同一类型腹部组织器官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解剖结构的手术录像视频进行编辑,有助于参加学习的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普外科相关章节的解剖专业知识,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急性胆囊炎的诊疗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理状态下的胆囊、合并胆囊管开口或者胆囊动脉起始变异的胆囊、炎症状态下的胆囊相应的解剖知识贯穿成一个主线,逐一剖析胆囊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全面地掌握急性胆囊炎各种状态下的解剖结构特点,教会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何处理正常解剖结构和合并变异解剖结构的急性胆囊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胆管损伤、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更加精湛、高超的手术技巧为患者解除病痛。

2.3可重复播放、复习,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手术录像可以反复播放,任意选择需要观看的部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用录像视频播放的特点,可以针对学生共性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回放录像,集体讨论分析该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手术操作的细节要求,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3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在普外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运用方法

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择授课章节所对应的有普外科相关手术录像视频资料进行针对性地编辑、裁剪,使手术录像视频的时长与教学授课时间相适应,在手术录像视频的剪辑过程中应对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注解、标识,然后分别对研究生、进修生及规培生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讲解,以使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相关手术知识和技巧[3-4],通过这种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随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2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可以参照刘冬梅等[5]研究方法。通过对2016年在普外科学习的研究生50名、进修医师12名、实习医生64名等的调查,其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普外科疾病的诊疗过程熟悉程度、腹部外科的解剖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等,结果提示:(1)超过93%的研究生和进修医师认为自己通过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学习,对普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对腹部脏器在正常状态下解剖层次结构、变异的解剖结构、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相应手术技巧的把握等方面都较学习前有了更大的提高和进步。(2)实习生对腹部外科解剖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学习开始前有明显提高;对腹部外科的学习感兴趣人数约占实习生总人数的94%,比学习开始前的80%有明显提高;所有调查对象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为95%,对学习效率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为98%。参加学习的所有实习生几乎都认为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大大提高了自己在普外科学习阶段的效率,加深了自己对普外科相关疾病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医学生对腹部器官解剖层次和手术处理方法的水平。

4体会

一名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或优秀的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在普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这也是临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运用传统的课堂传授医学知识的方式,学生在很多时候很难理解,往往无法快速地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的方式,任课教师能够将腹腔器官的毗邻关系、解剖层次和结构等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深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立体感和层次感很强的图画,从而加深医学生在普外科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从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中能够了解到腹腔内脏器的形态变化及解剖关系,更能够将普外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6]。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编辑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手术录像视频,可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掌握的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告知任课教师,从而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将直观、可重复播放的腹腔镜手术录像视频应用于普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发挥了现代录像视频技术的优势,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子祥,张旭,张立峰,等.腹腔镜手术高清视频在腹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90-92.

[2]卢先州,张树友,彭秀达,等.腹腔镜操作训练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98-99.

[3]杨波,王辉清,肖亮,等.腹腔镜外科医生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92-293.

[5]刘冬梅.探讨适应“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06-3508.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8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17-02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定量化、功能化、微观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1]。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教师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合理、更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使其成为顺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3.4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4效果评价

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通常采用行为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方式。行为标准就是根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作为直接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课堂效果等,效果标准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以学习成绩进行间接评价[7]。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进行教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考核教改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变化环节,我们也着重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评价。由于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局面,将教学过程首先定义为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也随之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平日成绩及理论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病例分析能力方面进步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祥,储德开.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46-247.

[2]俞曼华,张俊祥,时爱萍.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做法[J].实用全科医学,2006,4(6):691-692.

[3]李丽,念红,郑学芝等.应用立体化教材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04-505.

[4]杨俊丽.浅谈网络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3-285.

[5]唐红.心脏超声诊断的方法与思路[J].西部医学,2003,1(2):175-176.

[6]陈倩,张挪富,丘丽冰,吴华.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87.

[7]王素瑛,吴绍华,何红媛.教育质量评价及其方法[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26(6):517-519.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9

【摘要】为弥补解剖结构图像(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SpeCt,pet等)的各自不足,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并且有了较大发展.本文从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中,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的结合是一个发展趋势,在肿瘤的精确定位、早期检测和诊断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诊断显像;图像融合

0引言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医学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内涵,可将医学影像分为两大类:解剖结构图像(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SpeCt,pet等).这两类图像各有其优缺点:功能图像分辨率较差,但它提供的脏器功能代谢信息是解剖图像所不能替代的;解剖图像以高分辨率提供了脏器的解剖形态信息(功能图像无法提供脏器或病灶的解剖细节),但无法反映脏器的功能情况.

目前这两类成像设备的研究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双方都在逐步弥补自身弱点,如mR的功能成像开发以拓展其功能,SpeCt,pet新型晶体开发以增强自身的空间分辨率;另一方面,双方均在不断地增强自身强项,如mR开发不同新型成像序列,Ct的螺旋层数不断增加,pet的晶体数目越来越多.这使得各自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的图像信息局限性,使得单独使用某一类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且进展缓慢,往往事倍功半.由于上述原因,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1].

1图像融合(imagefusion)技术的内涵

图像融合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经过一定的图像处理,提取各自信道的信息,最后综合成同一图像以供观察或进一步处理[2].简单来说,医学图像融合就是将解剖结构成像与功能成像两种医学成像的优点结合起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其最终结果是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图像融合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材料技术等的飞速发展而获得重大发展,经历了异机图像融合和同机图像融合两个阶段.

2异机图像融合

2.1异机图像融合的研究内容在同机融合显像设备没有出现以前,图像融合的研究仅限于异机图像融合.最初其研究内容仅限于相同或不同成像模式(imagingmodality)所得图像经过必要的几何变换,空间分辨率统一和位置匹配后,进行叠加获得互补信息,增加信息量.而现在,异机图像融合的研究范围包括:图像对位、融合图像的显示和分析,利用从对应解剖结构图像(mRi,Ct)获取的先验信息对发射型数据(SpeCt,pet)做有效的衰减校正、数据重建等[3].

2.2异机图像融合的基本方法按图像融合对象的来源可分为同类图像融合(innermodality,如SpeCtSpeCt,CtCt等等)和异类图像融合(intermodality,如SpeCtCt,petmRi,mRiCt,mRB超等).按图像融合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同一患者的图像融合、不同患者间的图像融合和患者图像与模板图像融合.按图像融合对象的获取时间可分为短期图像融合(如跟踪肿瘤的发展情况时在1~3mo内做的图像进行融合)和长期图像融合(如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时进行的治疗后2~3a的图像与治疗后当时的图像进行融合).临床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不断设计出更多的融合方式.

2.3异机图像融合的主要技术图像融合的步骤大致为:特征提取,设计误差评估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使误差最小,将变换后的图像数据进行对位和综合显示,分析综合数据.其中对位技术是图像融合的关键和难点[4].

2.3.1特征提取特征提取可分为内部特征提取和外部特征提取内部特征主要是人体解剖结构特征,如颅骨、脊柱、胸骨、肋骨、关节;膈下软组织,如脾、肝、肾等等.外部特征是为进行融合处理而特制在两幅图像上均可见的体表标记物.据文献报道使用的外标志物有进行脑图像融合的头罩、牙环,胸部、腹部图像融合采用的背带,四肢图像融合采用的支架,甚至颅骨嵌入螺钉等等.采用内部特征的优点是不需要对患者做预处理,可进行多次融合方法分析,缺点是难以实现融合自动化处理,需要人工干预,融合的精确性往往与经验有关.外部特征的优点是特征明确,易于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缺点是预处理复杂,并且由于体位而引起的脏器与体表标记之间的位移误差难以避免.

2.3.2误差评估方法常用的有基于相似度的误差评估方法(以相似度最大为最优)和基于距离的误差评估方法(以距离最小为最优).

2.3.3图像处理图像预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图像进行重新断层分层(reslice)以确保图像在空间分辨率和空间方位上的大体接近.几何变换:主要包括尺度变换、平移、旋转等.

2.3.4图像的对位将处理好的图像按误差最小的原则进行对位.按外部特征进行对位的方法以两幅图像上的特征点配准为对位成功.按内部特征进行图像对位法主要有两种:图像分割配准和像素特征配准[5].

图像分割配准法分为曲线法和表面法,在目前实际应用中较多采用.因分割算法通常是半自动的,需人为参与,其配准的精度受限于分割的精度.理论上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配准,但现在常用于神经系统成像和矫形外科成像.曲线法是将一些具有几何特征的线条(如脊线)或栅格提取出来进行配准.但是,曲线法要求图像有较高分辨率,以便提取几何特征.表面法的代表算法是“头帽法”:从一幅图中提取一组轮廓点作为“帽子”,从另一幅图中提取表面模型作为“头”,然后使用powell搜索算法(使帽点和头表面间的距离平均平方和最小)来确定变换关系.采用表面匹配技术可以对SpeCt和pet的心脏图像进行了对位融合.

表面配准算法不仅用于3D刚性(rigid)变换,而且可用于3D弹性(elastic)变换,从而为一些组织器官的配准,如心脏、肝脏、肺等,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方法与其他基于组织分割的算法一样,配准精度受限于组织分割的精度.近年来,由于分割算法的复杂程度降低、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斜面匹配技术在计算距离变换上的优势,此法被普遍应用.表面配准法主要应用于petmR图像的配准,由于SpeCt图像的边界模糊,不宜使用此法.像素特征配准法[6]:像素特征配准法与其他内部特征配准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以图像灰度为配准依据,不需要对图像原始数据进行预归纳或预分割,其常用算法有主轴矩配准、全图像信息配准和图谱法配准.主轴矩配准:是将图像灰度内容转换为数量和方向的几何表示.目前大多是从零阶及一阶矩中计算出图像的质心及主轴,再通过平移和旋转使两幅图像的质心和主轴对齐,达到配准目的.此法对于数据缺失比较敏感,细节丢失或形状的病理性改变均会影响配准结果.但此法实现了自动化,且十分快捷,易于移植,目前多用于粗配准.全图像信息配准:是在配准全过程中使用全部图像信息,使用的算法有区域相似性测量法、最大互信息法、相关法、联合熵法、条件熵法等.此方法适用性最广,它不象其他内部特征法那样需先进行灰度图像的信息压缩提取,而是在配准过程中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图谱法:用于患者间的图像配准同一解剖结构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会因解剖和生理上的个体差异有很大不同,这就使患者间的图像配准问题成为当今医学图像分析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就要有一个详细标记人体各个解剖位置的标准化图谱.用图谱法对两个患者的pet或mRi图像进行比较时,首先把二者的图像都映射到一个标准化的图谱空间去,然后在此空间中进行比较.使用内部特征定位不需外加定位装置,但要求两幅图像要有相似结构或共同体位特征才可进行匹配.定位的精确度是由具体的算法来决定的.

2.3.5融合数据的分析以某种算法将融合图像数据综合显示并做定量分析.有些影像学工作者提出了如融合图像中像素Ct值/SpeCt计数等数值分析方法,但由于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时间较短,各种融合数据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检验确定.

融合图像有多种直观的显示方法.常用的有断层显示法和三维显示法.融合图像的显示往往以某个图像为基准,该图像用灰度色阶显示,另一个图像迭加在基准图像上,用彩色色阶显示[7]:①断层显示法:对于某些(得到原始数据)图像融合,可以将融合的三维数据以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断层图像同步地显示,便于观察者进行诊断.这是融合图像最常用的显示方法.这种显示要求观察者对于图像三维层面的特征有丰富的经验;②三维显示法:将融合的三维数据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使观察者可更加直观地观察病灶的解剖位置,在外科手术设计和放疗计划制定中有重要的意义.

2.4异机图像融合的现状目前对于刚性组织的对位已基本解决,如脑部异机图像融合[8],而对于非刚性组织(如腹部)的对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图像对位技术上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确保完全、通用、有效的方法.

3同机图像融合

同机图像融合是伴随着同机显像设备的发展而发展的.1991年,Hasegawa等[9,10]人首先提出了同机图像融合设备的设想.1999年,通用电器公司(Ge)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医用同机图像融合设备Hawkeye,它将XCt球管、探测器及放射性核素探头装在同一旋转机架上,患者可同时进行Ct和SpeCt检查.得到的X线图像不仅可以用来与SpeCt图像进行融合,还可以通过不同软组织及骨骼对X线与γ光子的不同衰减比例因子,由Ct值计算线性衰减系数,进行SpeCt的衰减校正.由于这一台划时代设备的出现,使得图像融合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图像融合设备显像过程中,患者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检查,其体位变化由计算机精确控制,且不同显像间的时间间隔非常短暂,从根本上解决了异机图像融合中的最大难题:对位技术的准确性.在Ct与SpeCt图像融合的领域内,它具有了所有异机图像融合的优势,而且实现过程更为简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11].因此,这一设备从产生之日起,就对影像医学特别是影像核医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影像医学临床诊断.

在Hawkeye之后,Ge公司、西门子公司及飞利浦先后推出了第二代图像融合设备:pet/Ct[12],其功能在Hawkeye基础上更进一步,定位更加准确,诊断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有此设备十余台.

相比pet/Ct,pet/mR的研究更加令影像医学工作者期待.pet/mR除具有所有pet/Ct的优点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软组织信息,其提供的组织信息可应用于高精度的pet图像衰减校正,从而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目前,美国将pet晶体置于mR内部,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的pet/mR,并已获得了大鼠脑部同机融合图像[13],相信pet/mR很快将进入临床.

4展望

总之,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中,功能图像和解剖图像的结合是一个发展趋势,而图像融合的潜力在于综合处理应用这些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14],在肿瘤的精确定位、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功能成像设备和解剖成像设备杂交技术的出现,图像融合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Davidew,SimonR.Combininganatomyandfunctionthepathtoimagefusion[J].eurRadiol,2001;11:1968-1974.

[2]蒋长英.什么是“医学图像融合”[J]?抗癌,2003;(1):36-37.

[3]张孝飞,王强.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9(1):64-68.

[4]刘敬华,钱宗才.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应用[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2;15(5):258-259.

[5]俞亚青,田学隆,闫春红.医学图像配准方法分类及现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114-118.

[6]姜庆娟,谭景信.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与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25):116-120.

[7]唐庆玉,王宇.医学图像融合显示的几种方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3):14-15.

[8]Ferrolip,Franzinia,marrasC,etal.asimplemethodtoassessaccuracyofdeepbrainstimulationelectrodeplacement:preoperativestereotacticCt+postoperativemRimagefusion[J].StereotactFunctneurosurg,2004;82:14-19.

[9]HasegawaBH,SteblerB,ButtBK,etal.aprototypehighpuritygermaniumdetectorsystemwithfastphotoncountingcircuiryformedicalimaging[J].medphys,1991;18:900-999.

[10]LangtF,HasegawaBH,LiewSC,etal.Descriptionofaprototypeemissiontrans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imagingsystem[J].Jnuclmed,1991;33:1881-1887.

[11]Schillacio.Functionalanatomicalimagefusioninneuroendocrinetumors[J].CancerBiotherRadiopharm,2004;19:129-134.

[12]townsendDw,Beyert,Blodgetttm.pet/Ctscanners:ahardwareapproachtoimagefusion[J].Seminnuclmed,2003;33:193-204.

医学影像解剖学篇10

【关键词】影像诊断学;留学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779-02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thediscussionofmedicalimagingteachinginforeignstudents

ZHonGwei-jia,ZHaoJian-nong

(DepartmentofRadi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Chongqing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Chongqing400010,China)

【abstract】Howtoreachgoodteachingqualityisabigchallengeforteachersinthemedicalimagingdepartment.Facingthischallenge,wehavedonesomeworktoimproveteachers'abilityofenglishlisteningandspeakingwhichcanbettertheteachingquality.andwealsohavemadegoodpreparationfortheclass.wefindrequirementofreviewingrelevantknowledgebeforeclass,three-dimentionalfilmshowingintheclass,encouragingstudentstoactivelyquestionandsolvingproblemsthestudentsfacingintimewereidealwaysforthegoodteachingquality.throughtheaboveways,themedicalimagingdepartmenthavegotgoodteachingquality.

【Keywords】Diagnosticimaging;Foreignstudent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我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数量也不断增加。我校也接收了不少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留学生教学工作是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每个教研室来讲,从无到有的全英文留学生教学工作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也不例外。《影像诊断学》是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关系到留学生对整个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整个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及其以后行医的水平。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摆在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各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教研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进行探讨和交流。

1师资培养与留学生影像教学

师资培养是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早在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教学前3年,教研室就意识到全英文教学师资的不足,随即决定选送合适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培养。在合适教师的选择上,教研室针对《影像诊断学》教学的特殊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选用培养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影像诊断学》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因为这是进行全英文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将影像学的知识用非母语的英文来准确流畅表达,也就谈不上上好这门重要的课程。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和交往能力。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用英文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教研室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全英文教学人员。在教师的选送培养工作中就要挑选这样的人员进行培养。另外英文运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特别是医学英语是培养的重点。

2影像诊断学教学特点及其在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自从1894年德国人伦琴发现X线以来,影像医学就在医务工作者及科学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今包括X线、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介入医学在内的多种影像医学种类。作为一门与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其它一些基础及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它就必定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如果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讲授《影像诊断学》时,除了让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的解剖以及病理知识外,还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复习。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作为以图像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的学科,学好《影像诊断学》,除了需要较好的解剖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因为影像学图像是平面图像,有些还是重叠图像,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复习解剖病理知识外,还尽量运用动态的三维动画,以及实物模型展示有关知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学习兴趣。

3留学生自身特点与影像诊断学教学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我们应该懂得和尊重他们的和风俗习惯,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直接交流和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留学生教学工作中,由于口音的问题,许多教师无法听懂他们提出的问题,导致了互动交流的直接失败。我教研室的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加强任课教师同留学生的直接交流。多听,多讲,用更多时间与留学生相处,熟悉他们的发音特点,从而逐步听懂他们的提问。在直接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还能学会一些他们母语中表示诸如“你好”,“谢谢”的句子,这样就会使你的交流更为快捷顺利,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留学生的大学前教育多是遵循西方教育模式,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随时提问。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安排,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能及时准确的解决学生的提问,教学安排不会受到影响。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不仅是一个听众,还是一个参与者[1]。

4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的教学准备[2]是上好各门课程的坚实基础,对于《影像诊断学》而言,更是这样。我教研室要求参与授课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广泛阅读相关国外教材及参考书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讲稿。而且在每次理论和实习课讲授前均要求上课老师试讲,并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纠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何将二维的图像甚至重叠图像讲解为三维的不重叠的图像,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空间想象力的差异性往往使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所授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及其它实物模型的运用使得这一复杂的理解过程变得容易。三维动画或者实物模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复杂结构,使相互重叠的解剖结构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与实际的影像学图片相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这样就更容易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运用网络资源扩展新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各种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这种网上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的影像医学前沿进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

《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可以为留学生在今后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熙惠,刘小红,张艳敏.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