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沟通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4:41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1

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承载了人们很大的期望。而要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的全面提升,就不能像以往一样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这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班主任拥有更高的沟通管理技巧。本文旨在通过笔者自身的一点经验讨论一下班主任的管理沟通技巧,希望能对班主任有所裨益。

一、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更加适合学生的柔式管理

过去的班主任主要抓的都是学生学习方面的工作,要不就是采用强硬严格的方式要成绩,要不就是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揉为一体,采用一锅端的方式,也同样的简单粗暴。所以,班主任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多采用一种柔式的管理方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欢乐空间,只有当学生学习得轻松快乐,生活得愉悦,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更富亲和力的沟通方式,改变严肃面孔

传统的教师无论是授课时还是与学生沟通时,都喜欢展现他们严厉、严格、严肃的一面,使学生对老师天生有一种恐惧感与害怕,无形中也就构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天堑。所以,班主任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换一种更适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例如,班主任首先要改变自己严肃的面孔,可以适时的严格严厉,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上出现错误时,但是在生活中班主任则大可不必,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更为良好的关系。

三、与学生交朋友,从个体与集体双方面出发

班主任要摒弃过去师生那种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试着与学生成为良好的朋友,试着与学生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绝对的老师,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在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方面多下工夫。班主任可以从个体和集体两方面出发,从个体方面看,班主任要关心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并努力为每个学生服务。要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一部分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的意识。

我相信,只要班主任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自身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上述所言,就可以在教学管理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就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加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原因

(一)可以打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正在上小学的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课本,接触很多陌生的人和事物。这时他们还没有固化的思维,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样,但是这也是一个小学生最难能可贵之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年龄还小,涉世未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陌生和好奇。班主任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就很容易让一个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甚至以后通过药物治疗、情绪治疗都很难再恢复。所以小学班主任其实是一个责任非常重大的岗位,如果掌握不好沟通和处罚的度,就很容易酿成大祸。学生在这个比较低的年龄段,很多行为和想法会去模仿大人,已经进入学校的他们面对成年人时间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要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果班主任能够采用合理、温柔的方式与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认识、了解,非常有利于小学生进行学业上面的学习,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小学班主任的行为影响着小学班级的班风,还是小学班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小学生的主要行为指南。小学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成为朋友,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二)有助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不能用同一种思想来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只要教师把自己也当作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性格特征,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更好的判断和交流。作为一名教师,也要注意不能偏心,否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有利于学生发展。小学班主任只有进行舒适的沟通方式,小学生才会感到舒适,如此小学生才会对班主任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积极的暗示,这样小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受到了偏爱,从而肯定自己,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代小学生,了解当代小学生的思想,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最大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四)有利于激发潜能。人的潜力无穷大,尤其是在孩提阶段,潜力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适当的沟通可以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用最好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教育。最大可能地培养激发小学生的潜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针对小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着力于为国家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3

“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在现代资讯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和加快,全球化和资讯化、知识化势如破竹,企业因此必须在更大的市场背景、更快速的环境变化和更加激烈繁杂的竞争态势下生存发展。同时企业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相关的企业、人群越来越多,对市场和企业自身的把握越来越困难,企业员工之间利益、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企业内外部人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在增加以上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管理沟通来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起,管理沟通逐渐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和正视,是十分自然、正常和必然的现象。

沟通左右企业兴衰成败

不久前,美国国家训练发展协会公布了对世界各国经理人的综合能力评鉴测试结果。结果显示,英国经理人的12项关键管理能力的平均分数为57%,美国为56%,加拿大为55%,而中国为48%。其中,中国经理人行政能力明显比欧美高,目标与标准设定高达75%。但是中国经理人的沟通能力却远远不如西方。

沟通作为美国商学院的一门必修课,其起因来自于1990年1月在美国发生的“阿维安卡52航班坠机事件”。

1990年1月25日19:40,阿维安卡52航班飞行在美国新泽西海岸上空37000英尺的高空。机上的油量可以维持近两个小时的航程,在正常情况下飞机降落至纽约肯尼迪机场仅需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这一缓冲保护措施可以说十分安全。然而,此后发生了一系列耽搁。20:00,由于严重的交通问题,肯尼迪机场航空交通管理员通知52航班的飞行员,要求他们的航班必须在机场上空盘旋待命。20:45,52航班的副驾驶员向肯尼迪机场报告他们的“燃料快用完了”。虽然机场航空交通管理员收到了这一信息,但在21:24之前,飞机没有被批准降落。在此之前,阿维安卡机组成员再没有向肯尼迪机场传递任何情况十分危急的信息,而在飞机座舱中的机组成员却相互紧张地通知他们的燃料供给出现了危机。

21:24,52航班第一次试降,由行高度太低且能见度太差,无法保证安全着陆,试降失败。当肯尼迪机场指示52航班进行第二次试降时,机组乘员再次提到他们的燃料将要用尽,但飞行员却告诉航空交通管理员新分配的飞行跑道“可行”。21:32,飞机的两个引擎失灵,1分钟后,另外两个引擎也停止了工作,耗尽燃料的52航班于21:34坠毁于长岛,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当调查人员调查了飞机座舱中的磁带并与当事的航空交通管理员讨论之后,他们发现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正是沟通的障碍。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信息既未被清楚地传递,又未被充分地接受呢?下面就是管理当局对这一事件进行的深入分析。

首先,飞行员一直说他们“油量不足”,航空交通管理员告诉调查者这是飞行员们经常使用的一句话。当航班被延误时,航空交通管理员认为每架飞机都存在燃料问题。但是,如果飞行员发出“燃料危急”的呼声,则航空交通管理员有义务优先为其导航,并尽可能迅速地允许其着陆。一位航空交通管理员指出,“如果飞行员表明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我们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其降落的。”遗憾的是,52航班的飞行员从未说过“情况紧急”,所以肯尼迪机场的航空交通管理员一直未能理解到飞行员所面对的真正困难。

其次,52航班飞行员的语调也并未向航空交通管理员传递有关燃料紧急的严重信息。许多航空交通管理员接受过专门训练,可以在这种情境下捕捉到飞行员声音中极细微的语调变化。尽管52航班的机组成员之间表现出对燃料问题的极大忧虑,但是他们向肯尼迪机场传达信息的语调却是冷静而职业化的。

最后,飞行员的文化和传统以及机场的职权也使得52航班的飞行员不愿意声明情况紧急。当对紧急情况正式报告之后,飞行员需要写出大量的书面汇报。另外,如果发现飞行员在计算飞行中需要多少油量方面疏忽大意,美国联邦飞行管理局就会吊销其驾驶执照。这些消极的强化因素极大阻碍了飞行员发出紧急呼救。

正是这次航空史上惨痛的教训,使得美国从航空业开始关注沟通,并把沟通列为美国商学院的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不仅包括组织内部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而且包括关注员工的“道德底线”沟通,即员工在什么情况下,会准确向管理者报告“情况有多糟”。研究者发现,员工都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心,希望尽可能地掩盖自己的过失。然而,这样的掩盖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未能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偏差越来越大,最终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管理与沟通如影随形

沟通专家夸克认为:“华而不实的信息沟通并不能保证企业运转得更好”。在他看来,企业内部沟通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是备忘录、时事通讯、语音邮件、电子邮件及局域网等“有害无益的沟通手段”,而应当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价值,或者说借助内部沟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完成这一工作重点的转变才是关键所在。夸克进一步解释了企业实现这一转变的方法:

身为经理人员,自然善于信息。但他们应尽早进行具体的沟通规划工作。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将注意力仅局限于沟通的手段上,而是通过帮助企业达成战略目标,为企业增加价值。

经理人员应当对信息沟通工作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摒弃对那些“有害无益的”信息媒介的依赖。因为它们不仅占用员工的时间,而且可能造成混淆。经理人员应当集中精力,努力使信息通讯的投入转化为企业的经营利润,并对沟通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合,使其作为一个整体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令其各自为政、相互制肘。

看待价值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着眼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沟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最好从企业的目标着手进行分析――即企业希望取得什么成就?在它为此奋斗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与其把沟通推上管理日程,不如先着手解决早已在日程安排之中的事务,因为这样做将会更有价值。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面临的困难包括:客户保有率低、赢取客户的成本过高、企业内部协作不够、交叉销售与客户服务工作有待改进、市场份额下降、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员工离职率过高等等。

内部沟通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方面的问题,但是首先必须找出困扰企业内部客户的问题。只有能看出问题所在的人才能真正了解沟通的价值。如果企业内部人员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那么无论你为他们做什么,他们也不觉得这是在帮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只有在企业认识到员工离职率过高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时,针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内部沟通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提高员工保有率的作用。

有时候企业对自身发展战略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者仅把沟通部门看作一个信息的机构而已。即便如此,经理人员只要能更有效进行沟通工作,仍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一是提高信息质量――使用更加简练流畅的语言,传递更加明确的信息。

二是提高现有沟通渠道的效率,例如,采取面对面会谈的方式沟通比简单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事务。

三是限制信息源的数量并对沟通渠道进行准入限制,以减少信息的数量。

在有些企业,虽然沟通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参与制定经营战略,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提高沟通程序的效率、减少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结果肯定是企业财务总监所乐于看到的。大多数从事沟通工作的人都必须既是战略家与顾问,又是妙笔生花的。因为不管企业有多出色的经营战略,如果不能明确地表述出来,也是毫无意义的。

例如,某个企业的员工旷工问题严重。虽然企业高层不断下发文件,员工们仍然不清楚旷工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巨大影响。沟通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改进公告所使用的语言,使其明白易懂,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经营的关注与工作兴趣,从而降低了员工缺勤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普遍的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企业采用高层下达文件的办法与员工进行沟通,错误地认为应用高科技就是高手法的沟通方式。但是,在那些一心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中,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了。有些沟通人员错误地认为,实现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要把所有的沟通工作都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同时,人们也过高地估计了企业内联网在企业转型与沟通方面的作用。

沟通成就新型组织成长

企业管理沟通虽然如此重要,讫今为止,对它的研究却不理想。由于时代、经济背景不同,在以往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管理沟通一直没有获得独立和显著的研究与关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变。

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一些管理学者开始从组织行为学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引伸出组织沟通研究,进而创造和发展出基本的管理沟通概念,并逐步细化研究,形成了沟通的一些初步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沟通学的理论框架。因此,真正的企业管理沟通学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管理学科出现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至今仍只是刚刚开始。管理沟通学说的出现,是管理学理论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理论发展的一种必然。事实上我们看到,整个企业管理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历史也很短,只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这还包括了古典管理学的发展期在内。至于发源于美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学,真正开始从经济学中分离、独立出来,世界管理学界一般公认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的出版为其标志。管理沟通学理论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新观点,必然只能在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时才能产生和发展。

但这并不表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一直没有任何管理沟通的研究和论述。其实管理沟通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管理实践力,管理沟通理论也一直以其它的名词或方式或明或暗地存在于以往的各种管理思想、理论中,大量渗透和潜伏在管理的其它结构、功能元素中,如在管理的控制、领导、激励、员工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之中。在本论文第二章的论述中,通过回顾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管理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其间各个管理理论对于管理的论述,就可以发现:管理就是沟通,管理一直与沟通紧密相伴。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组织传播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高难度的管理。传播是管理行为的最基本形式,它不仅成为各具体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而渗透到管理的各个角落,并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始终,因而也成为决定组织管理成败的关键;而且,随着管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传播也必然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更多方面,并进一步巩固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从而又将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组织,它具有典型的传播特性。

组织传播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的每一种手段本质上都是属于组织成员交换信息的行为。高校行政管理(包括对人力、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完成各项任务。而组织传播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

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讨论:1)从传播的方向来看,组织传播对于高校来说,就是各院系之间、各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其组织传播的方向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纵向传播又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2)从传播的通道来看,高校组织中各成员之间传播互动内容可大致分为工作进展、工作要求、组织政策、薪水和福利等等。其信息的来源有直属领导、部门会议、其他部门的成员、管理者的陈述、同部门同级别的同事、直属领导的上司、高层管理者、下属等。高校信息传播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二是透过中介通道,分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文字语言沟通三大类。

2.高校管理工作传统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有价值的信息未能得到充分的传播。传统的高校组织传播模式主要是纵向性的层级传播,横向性的信息沟通不多,传播手段主要是文件通知、会议传达。由于在传播过程中受不同层次传播者对信息理解和选择的影响,造成信息量的减少和信息失真,传播的效果很受限制。特别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传播中,由于传播者的理解力、记忆力、转述力及个人好恶的不同,信息很容易失真。另外,处于组织内部流通环节的每一中间环节人,都既是信息的传送者,又是信息的“把关者”,各人的思想觉悟不同,利益不同,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或篡改,从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2)缺少双向沟通。有关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计划,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制定,牵涉面广而且复杂,但由于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不足,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未能在有效传播与民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反馈或反馈不及时,影响教职工提意见和建议的积极性。沟通的关键仍在于组织管理者对组织传播的重视程度。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既减弱了个人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扼杀了教职工宝贵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又反过来也进一步降低了组织传播的效果。

(3)组织传播制度化缺失。组织传播是一个改变态度、影响行为的持续的连贯的过程。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缺乏统一的传播制度。校办、宣传部门以及工会组织作为高校组织传播的主要机构,有时只从各自的部门事务出发,缺乏协调与合作,达不到有效处理信息、及时反馈意见的系统要求;而各职能部门则一般只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政策,至于制定的政策是否合乎实际,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效果如何,没有专门人员跟进调查研究,导致各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有可能相互抵触,从整体上降低了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

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1.有效构建高校组织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化的组织传播机制,是建立在高校组织的民主化管理与运作基础上的,它要求相关组织传播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首先,要求增强工会组织应有的民主建议和监督的权力,真正提高工会组织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调动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各院系的具体情况,在下放权力的基础上,使组织传播更直接面向个体成员,以减少组织传播过程中的层级损耗,提高组织传播的有效性。再次,要建立以校办为枢纽的通过校办与宣传部、校办与工会、校办与各职能部门、校办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双向沟通的组织传播运行机制,增强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决策与信息反馈制度。

2.加强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即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有助于下属与领导之间交流感情,有助于上级了解并满足下级需求,辅助决策,达成共识,完成目标,促进高校组织绩效的不断提高。要实现良好的沟通,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上级应该主动与下属沟通。沟通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和基本技能。学校组织的上层管理者首先是学校各种政策、信息的发送者,其次组织沟通网络无论怎样建立,管理者都是重要的沟通中枢,对各种下行信息、反馈信息进行着加工、处理和再传送。上级管理者要及时了解下级的需要,从自己管理的组织中获得比较有效的信息,正确地整理和反馈,传达给下属,利用沟通这一有效工具,实现对下属的有效激励,挖掘下属的潜能,为学校创造更好的业绩。

(2)完善高校行政组织的沟通网络。1)在高校中管理沟通的主体和客体就是管理者和教职工。当管理的上下级之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沟通角色的时候,就会形成无比坚实的主客体基础,主动地担当起信息沟通的传输者。在高校中,管理者和教职工都同时担当着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双方既是沟通的主体又是沟通的客体,而且都必须具备的关键角色行为便是反馈。要保证组织管理沟通畅行无阻,首先,必须保障沟通的主客体是敞开的、不闭塞的、有交流愿望的。其次,很重要的是,沟通主客体是易接受、善理解和有弹性的,有反馈意向和能力的。2)建立完善畅通的沟通网络。沟通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信息源、听众、信息、目标、环境、媒介和反馈。把这些沟通要素有机地、活跃地调动起来,使沟通渠道往返有序、高效畅通,形成完善的沟通网络。3)讲究沟通技巧。沟通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活动技能。管理沟通技能的学习,既是个体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组织效率和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管理沟通技能的涵盖也是广泛且细节化的,既包括一系列的沟通策略和原则,又包括一些技巧和细节,还要求沟通主客体双方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4)注重群体沟通和外部沟通。在高校管理中,学校要整合资源,就要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要激励下属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就必须要了解教职工各个层面、各个侧面的需求。高校是一个群体单位,且与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还必须注重与整个群体以及与外部的沟通。

3.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高校组织传播系统的平台。它是高校各部门向师生员工进行组织传播的接口,是各个组织传播子系统集成的统一的用户平台。从目前的技术现实角度上讲,它包括网络课堂教学系统、选课系统、科研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视频会议实时系统、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系统、网络信息专家系统、BBS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平台,逐层进行信息传播。而受者对信息也要及时进行反馈,即逐层反馈到各个相应的部门子系统。同时也可以发挥学校校报的作用。另外还要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健全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推动组织传播的发展

组织传播活动要不断地改善与发展,就要不断健全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从而改变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增加,对所属的组织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迸发出奉献精神。通过确立规范化的制度条文,对从事管理的干部的职责、任务、培训、考核、待遇、升迁、奖励表彰、合理流动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要使管理者自始至终保持着兴奋的、积极的、时刻做好行动准备的状态,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期望水平。根据工作目标的具体性、难度以及制度的参与性来制定目标。对下属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加以注意,及时予以表扬,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不断增强其工作动力。2)提高工作效价的水平。激励措施要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个体差异性,激发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其工作满意度。3)要按照个人的工作绩效确定奖惩的运用,提高关联性。

高校管理工作难度大,其理论基础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这给我们对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综合了传播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相关理论的精髓,以其独特的理论研究模式和体系,为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开创了崭新的前景。组织传播学对于组织内部的传播体系结构和传播功能特性的深入研究,为高校管理组织系统的传播障碍性因素和消除阻隔方法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既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应遵循管理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组织传播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学校内部、外部的各种因素,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校持续、稳定、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1]教军章,刘双.组织传播——洞析管理的全新视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林瑞基.组织传播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张国才.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刘乃仲,于艳敏.现代组织传播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前沿,2004(11).

[5]周梅芳.高校组织管理中的不良传播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2(2).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5

关键词:电网工程项目;沟通管理;沟通体系;项目沟通;项目管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66-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84

所谓的工程管理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将各种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和效能大大提高,最终实现项目目标的一个过程。工程管理是离不开沟通工作的。常说的沟通指的就是人和人、人和企业及企业之间在思想和信息上通过交换和共享的方式从而实现交流的全过程。沟通工作对于任何一项任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为项目决策和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随时保证意外的发生,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作为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的依据和手段,建立数据库,将项目进行时的各种数据及计划内容详细的纪录下来,方便于以后的查阅;能够改善人际关系构建项目管理团,沟通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即使在工作中也不能缺少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的发展,能让项目更好的实施;沟通也是管理人员成功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条件,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方便其管理,上下阶层之间即使在工作之中也不是完全只依靠工作内容就能建立其良好的关系的,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沟通的学问用在其中。我国的电网建设企业想要在我国建设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获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工程管理沟通系统。

1电网工程管理项目中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现代项目管理知识系统中有着九大知识领域,项目沟通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之一。项目沟通管理之所以会成功,是离不开人、想法和信息的。所以,项目沟通管理对这三者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和结合。只要是和项目有关的任何人,都要随时准备好用项目语言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工作,同时还要对本人参与沟通后会对项目造成怎样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在项目管理的工作中,虽然沟通对于项目的影响是相对比较隐形的,但是沟通对于项目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沟通对于项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沟通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和计划的基础

项目组的成员要想使得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就必须依靠准确、完整及及时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于项目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加工,使得这些数据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2沟通是项目管理实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手段

在项目组的内部,如果缺少良好的信息沟通或者信息不够明确,这样就无法实现对信息的科学管理。同时只有通过信息上的有效沟通,项目组的成员才能更好地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样科学管理才会有所依据,项目组成员的组织工作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1.3沟通是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

很多独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意见的交流最终实现了贯通,成为了一个系统的整体。信息沟通不仅是个人心理交流的需要,使得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能得到有效的交流,同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对人和人、人和组织之间的冲突进行改善。

1.4沟通是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取得成功领导的关键手段

项目经理主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经将自己的管理意图传达到下级工作人员,并通过下级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执行实现管理。如果项目经理和下级工作人员的沟通不够通畅,下级工作人员就会对领导的意图理解上出现偏差,由于没有按照经理的原本意图进行工作,使得项目出现混乱,甚至失败的局面。所以项目经理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这样领导才能更加科学。由此,沟通作为整个电网工程项目中很重要的环节,无论是项目成功经验的交流,还是信息的流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都可以实现高效管理的目的。在每个项目初期,灵感的产生是很常见的,而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沟通大家才能达成共识。在执行项目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的需要,通过沟通工作使得项目的进展更加顺利,同时也可以通过沟通实现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后期的项目总结的时候,通过沟通可以总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使得成功的经验可以得到有效的分享。

2实现电网工程项目的有效沟通管理的措施

领导者给下级工作人员所提供的信息,直接决定了下级员工沟通的有效性和是否能成功。所以,为了使得沟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要保证领导者所提供的信息是符合下级工作人员的理解能力的。实现电网工程项目沟通更加有效地管理措施主要有八个方面:

2.1双向沟通需要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双向沟通,信息发送者才能对于信息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接收者也能有效解决接受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2综合运用多种沟通渠道

项目组织可以对多种沟通渠道进行有效地利用,这样沟通的整体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同时电网企业之间是存在着很多的共同之处的,所以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2.3对语言文字正确运用

根据沟通对象的语言交流情况,选择适当的语言文字形式,同时沟通要做到简明扼要和意思明晰。这样接收者才更加容易理解,沟通的效果也会更好。

2.4要有目的地进行沟通

项目人员在沟通之前要搞清楚沟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无意义的唠嗑和无效的沟通情况。

2.5对沟通环境考虑充分

尤其对于沟通背景和沟通情况的了解十分重要,这样沟通所用的信息才能更加符合具体的情况。

2.6信息的追踪和反馈要高度重视

信息的沟通反馈也是很重要的,要对下属足够了解,这样反馈所得的信息才有用。

2.7沟通要避免无休止的争论

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论的现象,而争论不但形不成有效的结论,同时还会浪费时间,所以要实现有效的沟通。在此期间,项目经理要在争论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权威性,使得自己对项目的决策权得到有效的实现。

2.8沟通的现代工具要高效

目前沟通工具种类繁多,电子邮件和项目管理软件都可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沟通双方的距离也会拉近,这样就可以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面谈活动和会议。

3建立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体系

一个完整且有效的沟通管理体系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沟通计划的编制、信息的分发、绩效报告工作及管理收尾工作等等。具体如下:

3.1编制沟通计划

沟通计划的编制十分重要,具体包括项目干系人信息的确定及沟通的各种需求、什么信息及怎样提供信息给接收者等。

3.1.1沟通的需要。沟通需要包含了项目干系人所有的信息需求。也正是对于项目信息的成功的沟通,使得项目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扩大。基本上信息沟通必须有四个条件:第一,项目组织和干系人的责任关系,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关系才能进行流程上的运作;第二,设计项目的规定、部门和专长,设立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才能有效的运行;第三,关于参与项目的人数和地点,确定项目的人数,有效地预测项目运行的情况;第四,外部信息需求,对外的媒体和其他方面单位进行沟通。

3.1.2沟通技巧。沟通技巧十分重要,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技术的可用性及项目人员配置的合理性等。沟通技巧能否有效地利用,决定了沟通的最终成效。项目要素与来回传递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差别较大,从简单的谈话交流到正规的会议,日常的书面文档纪录和在线进度的计划数据库都可能影响项目沟通技术的正常运行,其中的因素有不断的更新信息,采用简单快捷的方式满足事发的变更性,定期书面的报告,加强沟通系统的透明度;开展探讨研究专会,创新适合的现有体系技术或者对项目的授权变更;提高项目参加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机能,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学习;采用新型技术后适当地对项目进行技术变更。

3.1.3对项目干系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项目干系人的实际信息需求,确定信息供应的来源和渠道。对提供信息的项目方法和技术进行必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浪费资源。

3.1.4沟通管理计划的制定。要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归档处理,制定相应的沟通管理计划。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时候,要对项目的准则和生产进度进行相应的计划,这样沟通起来才会更加直观、有效。通过收集和归档结构,结构,用于详细说明信息收集和存储不同类别的信息方法、信息中的具体计划、具体工作人员、具体使用的专业技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其结构必须和项目组织途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一致,内容和格式及详细程度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准则,生产进度计划中显示不同沟通内容进行时段的纪录,根据项目的不断开展逐渐地细化沟通的内容和管理计划。

3.2发送项目信息

3.2.1沟通技能的提高。只有提高信息发送者的沟通技能,信息接收者才能更加完整且准确地理解信息。不管是书面的沟通,还是口头的沟通,都需要信息发送者提高自身的沟通技能。常用于交换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使其发生的真实情况能够让人正确地接受和理解。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听的还是讲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内部项目成员的交流信息和外部对顾客及公众的公布信息必须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

3.2.2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将信息数据储存起来建立数据库,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可以促进沟通的有效开展。

3.2.3完善信息发送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发送信息,如电子邮件、传真、电视会议等。

3.3分析沟通的偏差

所谓的偏差分析就是对项目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进行比较,总结沟通过程中的不足和经验,使得后期的沟通偏差尽量减少。

4结语

总之,电网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很重要,只有不断加强沟通的技巧和水平,电网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毅臣.试论电网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4).

[2]要建东,潘玉美,李海燕.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6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公众 信息沟通

[分类号]G209

引言

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需要在内部和外部与多个对象开展信息沟通,其中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最为关键。公共危机事件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与社会公众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因此,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问题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而我国直到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随着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不断升温,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问题才开始引起各界的共同关注,进人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视野,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笔者分别以“公共危机”、“信息沟通”、“信息传播”、“信息公开”、“舆情管理”以及“crisiscommunication”作为关键词,在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与eBSCo、emerald与ScienceDi―rect(elsevier)等外文数据库中找到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的相关文献92篇,并从中筛选了30篇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危机管理尤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更加深入。基于这一背景,更多学者投入到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领域,其中除了管理学者,更多的是公共关系学和传播学的学者。国外有关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三个主题展开:

2.1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策略

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策略是危机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危机信息沟通的原则与方式两个方面。英国危机公关专家michaelRegestar曾在&isis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突发公共事件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第二,提供全部情况;第三,尽快提供情况。这一原则至今仍被奉为危机信息沟通的圭臬。JonathanBernstein则侧重于从程序上研究危机信息沟通的策略。他将危机沟通划分为lo个操作性较强的步骤:①组建危机沟通小组;②指定发言人;③发言人培训;④制定危机沟通计划;⑤识别并确认公众;⑥危机预警;⑦评估危机形势;⑧识别关键信息;⑨决定沟通方法;⑩实施危机沟通。w.timothycoombs的研究较为微观,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危机沟通中使用视频或使用印刷品公布信息在效果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2.2公共危机传播

随着传播学的研究视角被引入危机管理,“crisiscommunication”更多地被理解为“危机传播”,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传播学学者看来,危机传播不过是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可以从效果、媒介与受众等变量着手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KathleenFeam―Banks,他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美国学者SurgesD.Ll则提出了四阶段危机传播论,他认为有效的危机传播需要使所传播的内容满足公众在危机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需求,并强调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一种传播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且与其他阶段相关的传播内容也可以视情况使用。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

公共卫生事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最为常见,往往难于预测,对公众危害较大,因而国外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沟通问题也有较多的专门研究。Bar-uchFischhoffL认为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意思明确的传播原则,否则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会感到更加惊恐和无助。印度学者mathewDoily试图将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结合起来考虑,他介绍了南亚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保障有效信息沟通的模式,并指出了构建这种模式必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公共卫生和灾难信息网络、互联网社区中心。这一模式能使这些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信息、数据和知识在民族间、国家间以及地区问实现在线共享。DeborahC.GlikYs。在他的著作中说明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借鉴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沟通,得到若干启示。

国外对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视角进行的探讨,不容否认,这些理论成果对于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背景和条件与西方国家并不相同,因而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要将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修正与创新。

3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有关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研究主要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公共危机信息公开与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等角度展开。事实上,危机信息沟通与危机信息传播都源于国外“crisiscommunication"一词,都是强调在应对危机事件时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则专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向公众单向传送相关信息,公共危机舆情管理指政府收集与分析公众输出的反馈信息,两者分别对应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信息沟通过程两个方面。

3.1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研究

当前国内对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存在宏观与微观两种思路。宏观研究侧重于探讨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机制,微观研究则侧重于探讨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具体策略。

3.1.1 沟通机制 对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重点关注沟通主体之间关系的调整。例如,冯晓依照沟通路径,将政府、媒体、公众界定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外部信息沟通机制的主体,并提出通过改善三者间互助互动的关系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外部信息沟通机制。陈世瑞在博士论文中对危机沟通的主体、客体以及第三人,亦即政府、公众、媒体,在危机沟通中的角色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三者关系多元契合在于价值取向问题,公共危机沟通的核心在于价值观认同。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试图从政府组织机构形式与运作模式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汤敏轩认为适度的组织机构整合是信息沟通机制的基础,首次从政府组

织机构整合角度构建了一套以拉兹洛信息流程系统模型为基础的危机管理体制中信息流程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模型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法律与制度建设对于改善政府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例如,赖英腾针对公共危机中信息沟通在主观认知、信息系统、沟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危机信息沟通制度化建设的建议。现有关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宏观研究主要从以上三个维度展开,已经具备了较为宽广的视野,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现状、权力关系的深层反思与批判,因而在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3.1.2 沟通策略沟通的策略直接影响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效果,因而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吕孝礼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手机的出现为应急管理部门直接与公众沟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网络工具,绕开媒体直接面向受众的沟通可以拉近沟通的距离,减少沟通的信息误差。陈晓剑等的研究表明,要基于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和公众认知形成过程,了解危机状态下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定制沟通信息的内容,帮助公众建立针对危机事件的积极认知,提高危机沟通的效率。吴小兵较为成功地运用归因理论与组织形象修复理论,根据危机的不同归因与发展阶段,分别提出了自然灾害危机、人为事故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冲突危机与谣言危机的沟通策略,并指出政府在公共危机中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可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并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恢复。杨秋菊首次提出,要在应急管理中整合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和大众沟通等沟通类型,实现信息沟通渠道的多样化,以实现最佳沟通效果。以上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改善沟通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策略,但事实上沟通方式并非影响危机信息沟通效果的唯一因素,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效果还要受诸如政治体制与环境、社会文化因素、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内有待于从这些角度进一步开展研究,从而为政府制定真正具有适用性的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策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3.2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研究

传播是沟通的代名词,两者在涵义上有互通性。国内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也较为相似,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例如,李春华等认为,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媒体是传递者与监督者,公众则是受众与参与者,政府、媒体与公众以信息为载体发生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周海生则提出,公共危机的信息传播的传播主体政府、媒体及公众具有各自的传播功能,其中政府具有制度建设及制度保障功能,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监测环境、引导教育、议程设置、缓释、舆论监督、反思功能,公众有参与及塑造功能。②危机信息传播的策略研究。例如,陈晓剑等根据小世界网络的基本特性构建起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复杂网络模型,通过改变特殊的参数来对网络演变进行调节。模拟结果显示,政府及时准确危机信息,提高网络传递效率,增加信息覆盖范围,以及有效疏通、监控各种谣言是危机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李志宏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流强弱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传播过程的时段性特征,针对所提出的模型和5个阶段的特征,就政府如何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提出了若干建议。汤敏慧等针对2008年广州火车站春运雪灾危机,通过对《人民日报》和《广州日报》两个平面报纸媒体的调查,提出统一口径防止信息矛盾,考虑公众心理以防误导,针对不同危机利益相关者施行不同的信息传播策略,灵活运用信息传播手段增加信息接受性,重要部门应改善信息和协调机制等改善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的措施。区别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上述有关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因而尽管两者研究内容雷同,但在研究结论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3.3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研究

国内有关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研究焦点主要是如何确保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及时、有效、权威地相关信息,妥善应对公共危机。针对这一问题,国内主要有两种研究倾向。部分学者主要探讨微观层面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与策略。例如,胡文静等通过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理论和认识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危机事件中政府如何确定信息公开程度和公开渠道以及制定公开策略。左志富的研究极富实践指导意义,他认为在应对危机时,政府信息的要遵循一种梯度规则,即:政府最高层首先信息,其次是危机涉及到的具体部门信息,然后是危机应对现场的负责部门信息,最后由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相比上述研究,李德华、许敏与蒋明敏等人的研究则较为宏观。李德华尖锐地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水平低、知情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许敏等提出要公开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信息,改革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加快危机信息平台的建设。蒋明敏则认为消解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障碍,必须将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改进相结合,发挥政府、媒体、民间组织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合力。事实上,推进公共危机信息公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观念、技术等各个层面采取措施。虽然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信息公开行为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公开速度、公开方式与信息质量上仍有欠缺,有待于理论界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索。

3.4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研究

理论与事实证明,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恢复等各个危机管理阶段能否及时有效地掌握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地采取响应措施,对于提升危机管理的效能至关重要。国内对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主要是从危机处置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角度展开,对危机舆情管理的关注较少,只有少数学者涉足这一领域。例如,王来华根据突发性的阶段性,提出了包括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分析甄别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等4项机制的突发性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叶皓在总结我国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理念、机制和方法。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杨发坤等专门就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张雅蕊重点探讨了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采集机制建设的路径。舆情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对于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研究数量不多,且大都是套用一般舆情管理的理论模式,未能结合公共危机与信息沟通的特点予以专门探讨。4后续研究展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知,国内外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问题的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众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的保障条件。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的正常开展需要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保障条件,探讨这一系列条件的具体作用方式与理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的策略与途径,需要综合多个视角,融合与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立足更为宏观的视野开展研究。

・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网络环境为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沟通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与渠道都极大改观,运作过程与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那么,区别于传统环境下政府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在网络环境下,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面向公众的信息沟通具体有何变化,有何规律,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沟通?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做更深入的探讨与论证。

・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防止公共危机的裂变与恶化。如前所述,国内外对于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研究主要是从危机处置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角度展开,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力度偏小。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7

这里所说的沟通,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说服教育,而是基于利益关系的责任与义务关系的意见交换和价值影响。学校并不单纯地以提高其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学校管理者作为教育者,还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为此,学校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加交流的方式,不但要建立必要的、正式的交流组织,还需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学校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学校的管理组织是学校正常、高速运行的保证,如果学校的管理组织存在缺陷的话,将影响到学校的信息传递以及管理效果。一旦学校的管理沟通出现了问题,学校运行将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组织了一些活动,但是活动的规划和决策与现实并不相符,而学校的管理沟通也不通畅,这样就会导致活动难以继续开展或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学校的沟通网络一般都是按照组织结构来设置的,层级机构的逐渐增多,就会出现块状分割的状况,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混乱。不同的管理者对同一问题发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执行者在接受这些指令的时候,不但会造成工作的重复,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冲突,导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2.学校管理者沟通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实行科层体制,管理者往往认为自身处于优势地位,能够对别人发号施令。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难以了解管理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沟通能力也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和管理愿景,学校的管理行为往往都重视短期的效果,而对中长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不但是学校管理沟通的主体,同时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管理者加强其思想认识,会主动地制定相应的沟通制度和政策,并参与到管理沟通当中。而现在学校的管理却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这样会使教职工不能自由思想,同时也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变的话,教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方式的选择就会导致制度的配套,如果利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话,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政策都会在这方面倾斜,这样就给学校造成了长期发展的阻碍。

3.管理沟通渠道没有建立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使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顺畅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沟通背景、沟通范围、沟通清晰度、沟通深度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沟通的范围。只有管理者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才能及时地了解到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建设主张、发展对策等相关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需要进行管理渠道的建设。目前,许多学校的管理,在管理沟通上存在着渠道建设方面的缺陷,学校的管理比较混乱,这样就损失了学校发展的机会成本和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横向沟通、直接沟通渠道少、新渠道建设不力、非正式渠道作用小等。为了更好地建设、管理沟通的渠道,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的时候找到相应的切入点,不断发挥沟通的效用,增加教师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部门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其团队精神,非正式渠道沟通少教职工就缺少情感寄托,科层管理体制导致信息传递缓慢,这就导致工作缺乏情感交流。

4.学校管理沟通反馈不够

对于沟通而言,一般需要经过三个过程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信息的传递者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尽量言简意赅地表达给信息的接受者;其次,接受者接受传达者对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并进行充分而详实的了解;最后,双方就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决定是否接受该信息。只有这三个过程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管理沟通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传达者进行信息的传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信息的具体内容、自己的情感倾向,并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从而改变对方的行为取向,以便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传达者怀有敌意,或是对对方所说的信息不信任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拒绝这种信息。真正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输出行为,而是一种相互的作用行为,传达者进行表述,接受者进行反馈,传达者进行解释传输,接受者提出意见建议,正是这样的互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一般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种就是作为信息传递者的管理者存在的问题,由于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并未对其提供相应的反馈的渠道,这就造成了教师难以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工作的看法,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难以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品质。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的问题,其在接受管理者传达的信息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反馈意识,总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决策,即使学校的某些制度或者决策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不会干预,这样就会造成单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沟通不畅。

5.学校管理沟通过程缺乏民主性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往往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其对于日常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等都存在自己的看法,在管理的时候如果不得其法,将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有些学校对这些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学校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比较生硬,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比较严格,执行比较死板,绩效考核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严丝合缝,以求得对学校能够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管理背后的因素,缺乏对于管理者情感因素的考虑,没有考虑到教师团队的特殊性,这样的管理使得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干劲,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

二、增强学校管理沟通的行动要点

1.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沟通的层级

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管理者对于上级的信息往往都会加以揣摩,经过自己的加工才能逐步向下级进行传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将信息转化成教师所乐于接受的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的失真。一般来说,在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过程中,下级往往过多地对上级的信息进行考虑,从而造成信息的膨胀;在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为了能够减轻上级的负担,使信息的内容更加明了,传递者往往会进行必要的删减。在学校的管理中,层级越多,对于信息的过滤现象也就越严重,也就越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沟通。

一般来说,我们运用最普遍的信息传达方法就是交谈,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信息交换及时。传达者传递的信息能够尽快被接受者所了解,接受者也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这种方式对于沟通来说是最理想的,但是当信息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就会造成一定的失真,这也是口头沟通的一个主要的缺陷,为了能够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就需要减少沟通的层级,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2.塑造利于沟通的组织文化

沟通行为不能脱离开学校的具体背景进行,只有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够对教师的沟通方式、风格产生有益的影响,而学校的物质条件只是沟通的具体渠道和媒介。学校管理者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加强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看到沟通的实效,使其能够对沟通产生更大的动力和愿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优化,为此学校可以开展必要的群体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为其创设必要的沟通环境,培养起团队协作精神。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走进教师办公室,和教师进行更加直接的交流,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出教师的观念、观点,使教师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管理者的这种平等的沟通行为也能对普通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其能够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到自身的短处,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双方的理解,还能改善人际关系。实际上,良好的组织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沟通行为,才能更好地加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3.管理者应掌握学校管理沟通技巧

由于对于管理沟通缺乏必要的认识,学校管理沟通存在着很大的单向性,一般来说都是上传下达,中间的沟通环节,十分欠缺,为了能够真正解决学校的沟通问题,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充分掌握管理沟通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沟通。单一死板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是行不通的。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加深对教师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方法,这样才能使沟通更加符合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个人诉求,使沟通的效果更加理想。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沟通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沟通的信息量以及反馈速度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改善沟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防止由于信息过剩带来的学校管理混乱问题,大量的信息使得管理者难以全面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也就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管理。

4.明确角色与换位思考

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在管理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不能在沟通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管理者的作用就难以体现。学校管理者理解教师的心理,多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师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消除沟通的障碍。在管理沟通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谈话内容不能过于空泛,要集中在教师的身上。对教师不应该一味进行管教,而需要对教师的工作、教学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到教师的兴趣点,并通过这个点加深沟通的深度,从而了解教师真实的心理需求,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通过换位思考,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打破了以往那种单向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依照自身的经验进行思维的话,那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思维效果,只有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更好地深入对方的内心深处。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教师的优势,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这样就能够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同时,在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才能够根据教师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安排,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发挥其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虽然换位思考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要用真情实感、换位思考还是能够建立的,一旦建立,学校的管理沟通将更加高效、更加深刻,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更好地加强学校的管理。

5.设立专门的学校管理沟通部门

管理沟通串起了学校的日常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直观重要,当学校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沟通部门。专门部门的建立,能够使学校的管理沟通更加体系化,通过对管理沟通的计划、控制、组织等行为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证管理沟通的效果。如果学校的规模较小,也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由专人处理。现在,很多学校都还未设立这样的部门,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这样的部门,但是其职责权限却并未加以完善。因此,学校管理沟通工作的专业部门应该成为学校管理沟通的必设组织,只有使其具有完善的权责体系、管理制度,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沟通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赵慧军.管理沟通.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刚,焦建军,王文奎.管理沟通理论的变革性质和意义.理论导刊,2005(2).

[5]张晓虎.符号互动与社会规范的形成.理论月刊.2004(12).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危机沟通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危机沟通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主题,归纳了危机沟通视角下网络舆情演变的差异性、时段性、随机性特征。总结了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现有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网络舆情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利用舆论动力学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当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企业危机事件出现时,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参与主体互动等特性,危机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网络舆情表达对组织危机响应的影响力被极大提升。网络舆情在预测危机事件发展趋势、沟通和调整危机利益相关者关系、制定危机响应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变不仅仅是政府组织、商业机构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发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现有研究中对网络舆情研究都有所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危机沟通及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一些有益思路。

1网络舆情研究:危机沟通的新课题

在危机管理的视角下,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在危机爆发前期、中期和后期及时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对话,以降低组织包括形象和声誉等方面的损失,从改善公共关系角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策略以及其整个管理过程,被称为危机沟通(crisiscommunication)。有效的危机沟通致力于促进组织和目标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际上,评价危机沟通效能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出现以及对危机响应措施的感知(perception),这从危机沟通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有关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响应策略对利益相关者(stakehoder)的感知的影响上(e.g:dean,2004;arpan&roskos一ewoldsen,2005}2};coombs&holladay,2009,jeong,2009)。鉴于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广域性,如果将组织的沟通对象从单纯的利益相关者扩展到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上,则可以将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舆情(publicopinion)看做公众对危机响应感知的一种体现。舆情的主体为公众,公众的态度、意见、情绪则构成了舆情内容,其客体为各种危机事件以及其引发的相关危机信息。国外研究者在突发灾害事件的舆情调查、企业危机事件的舆情研究等方面已经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也有多位学者从舆情的视角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刘毅,2005;王来华等,2006}6};陈月生等,2006)。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危机事件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管理者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恢复等各个危机管理阶段能否及时有效地掌握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地采取响应措施,对于危机管理的效能提升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媒体深度介人危机事件发展的背景下,在危机沟通中利用互联网工具及相应技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有研究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互联网在危机沟通中的所起着作用(e.g.esrock&leichty,1999;kent,taylor&white,2003),互联网可以在多方面改善危机沟通的效果。“在危机中,网络在线群体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争论、表达各种情感的机会,也使得组织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macleod,2000)。涉及基于互联网的危机沟通主题的研究多是从危机处理者与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角度出发的,实践操作关注了组织如何将互联网整合于危机沟通之中(taylor&kent,2007),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修复形象、改善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态度等问题(e.g.tayloretal,2001;jefferson,2006。网络工具可以提供给任何类型的组织以单向及双向的沟通平台,网络这种快速的反应方式,有助于和公众及媒体的沟通。在有关美国“9·11”事件的危机传播研究中,greer&moreland(2003)通过对美国联合航空及美国航空两家公司在恐怖事件中的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指出了互联网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使公司有能力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并且可以同时将组织的危机响应与不同的受众进行沟通。sifra&huertas(2008)指出了博客(blog)在事件发生时发挥了劝诱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危机沟通中获取对舆情有重要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支持。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危机沟通研究主要是从危机处置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角度展开,但也不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在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的背景下,危机沟通中公众的网络舆情表达对危机管理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危机事件本身以及组织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危机相关事件被媒体挖掘、曝光、沟通措施及新方案实施等刺激性信息,都会激发公众对危机信息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改变,而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又会对危机事态的发展构成影响。网络媒体可以同传统媒体互动,推动和促成舆论的扩大,网民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网络论坛、博客发表意见,交流看法,进行点评和交谈,这也是网络舆情得以形成、传播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强调与危机沟通中在线个体进行双向、对称的交流”(kirat,2007)。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今天,受众的意见反馈及这种反馈对危机管理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已经在危机沟通过程中被提升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局面要求研究者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沟通问题。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徐晓日,2007)。现实生活中民众的观点和情绪在网络上反映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危机管理者了解利益相关者对危机响应感知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可以理解为公众显现于网络媒体且随危机事件发展、危机响应事态变化的危机感知动态变化过程。在本质上,网络舆情则是民众与管理机构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其演变有其自身的特征。

综合相关文献内容,危机沟通中的网络舆情演变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差异性:从个体角度看,由于社会公众的文化背景、认识水平和利益立场不同,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会存在差异。从群体角度看,公众针对危机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多元的情绪、态度,随着危机事态发展,这些观点在整个网络舆情系统中保持着此消彼长的变化状态,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形成极具差异甚至对立的观点;b.时段性:在危机发展不同阶段网络舆情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危机的研究一般认为,危机可以划分为突发期、扩散期、爆发期及衰退期,一定时间区间内,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反映在相应的网络舆情上表现出从平静状态到爆发的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事态的发展,形成的网络舆情状态在逐渐平息和消逝,同时也可能存在某种震荡、反复的状态。随机性:网络舆情演变由于危机管理者、媒体、受众等多因素参与,其状态变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危机事件本身的受关注度,会引发公众在网络空间的激烈讨论,使得网络舆情可能朝着任何一个方向演变,网络舆情随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会表现为网络舆情演变的随机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争议性事件爆发时公众表达舆情的重要场所,网民不再是无形的实体(invisibleentities),而已成为了危机管理专家需要认真对待的公众群体。在研究危机沟通的传播机制、响应策略以及效果评价时,不能忽视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公众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对危机沟通各环节的作用机制。网络舆情演变的行为是危机沟通中政府、媒介和公众为代表的危机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一种动态表征,利用网络舆情的演变行为对危机沟通进行考察是一个新研究思路。

2网络舆情演变相关问题的研究模式

在借鉴国内外危机管理、危机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危机沟通的规律及舆情演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现有文献中的研究主要可归为以下两类模式:

2.1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观测到的网络舆情数据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已有一些文献对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变进行的量化或质化分析,此类研究模式通过获取网络论坛、新闻门户网站的实际数据,以例证的形式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行为,利用统计方法对舆情演变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秦州(2005)利用新闻事件在搜索引擎中的页面数的查询、搜索与统计结果来刻画有关某个新闻事件的网络舆情。谢海光、陈中润(2006)通过对某大学一次校园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在校园网论坛上传播过程的实证研究,提出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等十个分析模式。roweetal.(2008)针对禽流感事件对来自bbc网站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关主题帖子的回复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公众对政府危机响应的评价意见。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网络舆情演变,魏玖长((2006)通过对sina网站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专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危机事件的时间演变模型分为4类:指数型、正态型、泊松型、波动型。吕莎莎(2008)基于网络媒体的角度,选取inve,逆曲线增长模式和s曲线增长模式作为新闻报道统计模型以预测危机事件爆发后信息数量的发展趋势,对某大型门户网站的危机信息新闻报道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2.2利用舆论动力学(opiniondynamics)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舆论动力学学者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并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来探讨舆论形成(publicopinionformation)的机制。舆论动力学学者认为舆情演变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无数个体在特定时间对具体事件的意见,总是在环境与他人的互动中改变的。基于这种研究思路,由于个体在发表意见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协同学分析舆论形成的场,hacken等人根据协同学理论建立舆论形成的随机模型。近年来有多位物理学家将统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舆论研究中,sznajd在2000提出了sznajd舆论模型,其模型演化规则中考虑到了发表言论的个体态度受到临域个体态度的影响,后续的研究者不断对sznajd模型进行调整,并提出了改进的模型和演化规则。以deffuant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舆论观点离散间题进行改进,提出了连续观点有界信任(continuousboundedconfidence)模型,关于舆情演变问题,舆论动力学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情作为在特定传播渠道上表现的一类舆情,也有针对其进行的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曾祥平等(2007)建立了一个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论激励模型,用情感倾向度和情感倾向度门限来确定元胞发表言论的状态,用情感激励描述元胞的移动规则。网络舆情系统中各主体复杂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单个主体所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涌现机制很适合运用多主体系统的建模方法(mufti一agentbasedmodeling),刘常星等(2009)建立了基于mufti-agent的网络舆论传播仿真模型,分析了网络舆论传播中新闻跟帖与bbs传播。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目前的一些研究都涉及到了危机沟通与舆情演变的主题,各学者研究侧重点不一,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网络舆情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深人探讨危机沟通实践问题和管理理论开启了思路。

3对进一步研究空间的展望

对于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互联网危机信息传播的本质,提升危机管理的水平。现有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a.国内外公共关系学(publicrelation)、大众传播学(masscommunication)、情报学(infomatics)等领域近年来有多位研究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危机沟通相关舆情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多数成果以实验设计及反思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分材.较少涉及对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模型研究。危机沟通的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由于研究跨越的学科较多,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应开展学科间的融合、借鉴,这有助于丰富危机沟通的研究视角、方法。

b.舆情演变是个体之间局部交互的复杂过程,舆论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是针对个体的行为转变及舆情传播环境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舆情演化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舆论演化模型。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到,舆论动力学的研究侧重舆论演化规则的研究,所选取的现实问题大多是常态情形中舆情变化,已有的复杂网络、多主体仿真实验较少涉及到基于现实危机情形下的舆情演变规律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关注基于危机沟通的网线舆情演变规律,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演变规则更加丰富化,将仿真应用在诸如危机事件热点生成机制、网络危机信息议程设置等现实危机管理问题中。

c.现有的危机管理研究中,对网络舆情演变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由于网络舆情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状态,在危机情形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时甚至会产生非常极端的情绪性舆论。网络空间出现的特有的“极化效应”、“从众效应”等传播特征对危机沟通提出新的要求。下一步研究可从舆情演变的角度研究危机管理中的网络信息传播问题,找到网络舆情演变与危机管理的结合点,围绕危机事件产生、发展及危机沟通各因素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进行深人研究。

d.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研判方式日益丰富,目前包括舆情危机话题捕捉、舆情热点跟踪、舆情趋势分析、舆情预警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危机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会为危机沟通中网络舆情演变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信息支持。已有研究文献对网络舆情观测对象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集中在论坛、新闻组、博客、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及留言评论等几种形式上,在下一步中可逐步确立网络舆情信息的观测指标体系,结合信息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9

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协调个人努力沿着组织确定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沟通。

中国有句俗话:一言能使人笑,一言也能使人跳。这就极其形象地说明: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沟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日益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管理才能,都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技能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海曼(haimann)对沟通的定义是:“传递思想,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过程。”这暗含着沟通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正如巴纳德指出的:“当然,对现代高层管理者而言,一个最重要的限制,也是最为突出的严重困难就是写作或会谈能力的缺乏,不能将复杂情况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这些情况只有这些管理者有所了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和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工作的功效都是很关键的。计划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与沟通技能直接相关。

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中等情感强度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对某信息应施用多少程度的情感诉说还要靠主观判断。第二,沟通可构筑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研究报告给出以下建议:“在劝说型的沟通中,对非人格化的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论据,通常明确地给出结论比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更为有效,特别是听众一开始不同意评论者的主张的时候更应如此。”“从长远来看,给出双方面论据相对于只给出单方面论据更有效。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同意评论者的主张,而后来又不会处于反面宣传之中,那么提供双方面的论据就没有只提供单方面论据有效。”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一个令人信服的单方面观点沟通,能使人们转向期望的方向,至少可以是暂时的,直至他们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而,双方面的沟通效果都是持久的。它为听众提供了消除或不理睬负面看法而保留正面看法的基础。“一个可能的假设表明,在开始时给出主要论据收到的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时对沟通的兴趣很小。”在开始时兴趣就很高的情况下,其他的因素如接受者的个性和倾向,及沟通者、消息的内容等,对表达更为重要。这些因素的相关组合可构成特定情况下的最佳表达。

接受者是沟通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个性及他所处的群体都很重要,个性可从总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和需求倾向(needdisposition)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正确推理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易受影响,这种沟通主要依赖于印象的逻辑论证。第二,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少受到影响。具有很强自尊心的个人更倾向于自己思考,而不会放任自己过分地受外界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也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当这种沟通违背这个群体的文化惯例时,表现尤为强烈。一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属群体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在他很珍惜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时。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最珍视其成员身份的人,他们的观点最不易受那些违反原则的沟通的影响。”这就表明对一个群体的归附程度和这个群体文化准则的内部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对沟通者的沟通中的接受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二、沟通的内涵和途径

从沟通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沟通的内涵:传递、理解、符号载体等。传递: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即说话者没有听众或写作者没有读者都不能构成沟通。因此,哲学问题“树林中一棵树倒了,但却无人听到,它是否发出了声响?”在沟通的背景下,答案是否定的。理解: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如果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日语写的,这封信我也确实收到了,但我对日语一窍不通,那么不经过翻译就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故沟通是意思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符号载体: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象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符号。传送者首先要把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不相同,对同一个符号(例如语言词汇)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定额”这样一个词汇,对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的含义。高层管理者常常把它理解为需要,而下层管理者则把它理解为操纵和控制,并由此产生不满。问题在于,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良好沟通不是双方达成协议而是双方理解协议本身,要想达成协议必需有良好的沟通,但良好沟通并不意味着能达成协;理解我的观点但并不代表接受我的观点;只有接受我的观点才能达成协议;要想双方达成协议必需有多种条件,如沟通良好与否、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又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误解,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协议,即使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沟通的实际运作可通过多种途径。口头沟通可能是运用最广泛的方式。文字沟通(包括书面和屏幕形式)及音频/视频沟通(包括远程通讯)在现代社会中是同等重要的沟通途径。然而,沟通不仅仅是上述几种方法,在人们面对面地交流时,眨一下眼睛,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等都是同样重要的沟通方法。在某些公开场合,携带旗帜或其他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含义。有时,一个人的衣着和身体姿势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有时非语言沟通比其他沟通方法更为重要。

口头沟通: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地交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方式。口头沟通与文字沟通相比,为沟通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交换意见的可能性。人们通过沟通信息的内容培育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它也有局限性。一是语义,不同的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语音,语调使意思变得复杂,不利于意思的传递。意思会因人的态度、意愿和感知而被偷换。人们推知的意思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据估计,在口头沟通中最终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的内容不超过原来信息的20%.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对同样的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同企业内部,由于文化认同不一,也会产生语言沟通的很大偏差。

文字沟通: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或远程通讯设施的情况下,这种沟通方式是传递信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在面对很多人传递同一信息而且还需有一个永久存档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沟通者可以精确地表达他所想传递的信息,并有机会在给接受者发送之前充分地准备、组织这则信息。文字沟通的其他问题有: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有关的部门没有机会对该信息进行讨论。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个人化和说服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沟通的效果是有限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对文字含义的不同理解。在一个有数千名职员的大型企业中,文字沟通可能是最方便的沟通途径。但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理解整合。

音频/视频/通讯沟通:通过高度发达、高效的通讯/音频/视频辅助设施来使沟通变得更为有效,这种现象近年来日益增多。视觉感知是影响思想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工具。人们更易于理解并保留视觉印象而不是文字印象。由于人脑保留视觉形象的时间比保留语音文字的时间长,所以,现代通讯技术可作为一个极好的工具用来支持和强化其他形式的沟通。正在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它能为增强沟通效果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一个语境下,理解信息传播者的真实含义。

三、沟通的风格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准时性等是一维文化的良好指标。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表现。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促进效率提高。

管理学沟通理论篇10

关键词:高校管理;双向有效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28-002

高校管理的有效沟通是为了实现办学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实现有效的沟通,在学校内部,为学校所有成员间的沟通;在学校外部,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一、沟通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沟通即是财富。美国著名学者明茨伯格指出:“管理工作有十种作用,而沟通和人际关系占三成。”可见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信息时代,沟通成了把信息转换为财富的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高校内部良好的沟通文化可以使所有教职人员真实地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和绩效。加强内部的沟通管理,既可以使管理层工作更轻松,也可以使普通教职员工大幅度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提高有效沟通的策略

1.从管理者的角度分析高校内部的有效沟通

高校管理人员,应确保教职员工的工作按时、按量完成。在布置任务、开展工作之前,对各级教职员工都应该有明确的使命陈词,职责、任务和权限交代清楚。

现在经过专业化改革后,出现了一个倾向:责任下放而权利却没有下放。一项活动完成的效果基本都由一线教职员工负责,在展开工作过程中,很多需要协调或委派工作的情况也由其担负,这就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权限或影响力,从而牵扯了许多精力,这是分工不明所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由此,管理者在布置工作的同时,最需要关注的是此项任务有没有多部门协调的问题,有没有明确的负责人权利说明。

高校管理人员在要求教职员工有良好的工作表现之前,双方必须达成共识,协定目标,确保大家清楚了解要求,促使其顺利投入工作,监察工作进展,从旁协助,并经常就教职员工的工作给与回应,从而使组员群策群力,尽展所长。

管理大师德鲁克博士提出的四个“简单”问题,是有效沟通的好方法:一个人必须知道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以下的步骤,也有助高校管理人员运用有效的方法,处理质与量方面的问题:

(1)以友善的态度指出问题所在,要清楚明确,对事不对人。

(2)请教职员工协助解决问题时,态度要诚恳,使教职员工改善工作方法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决定如何处理工作问题时,请他协助解决。这可以增强教职员工的自信心。

(3)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聆听及以谅解的态度回应的好机会,因为教职员工可能会对其不能控制的因素表示忧虑,感到受挫折。

(4)由于教职员工直接处理工作,对工作的了解比管理人员更深入,当双方讨论见解不一致时,请维护他们的自尊。4、收集更多资料,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记录大家提出的意见;采用教职员工的建议去寻求解决方法。如果教职员工对解决方法有发言权,他们会更努力解决问题。

(5)双方决定采取的具体行动。明确地指出需要做的工作,说明由谁负责、何时完成。

(6)协定明确日期,再作讨论。约定下次讨论的日期,教职员工关心大家协定的事项处理的结果。事后举行会议,可以一起讨论工作表现的改善进度或问题,并且可以计划日后要办理的事项。

(7)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对于管理者来说,了解教职员工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沟通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讲话技巧。

教职员工希望从工作中取得满足感,维持自尊。因此讨论工作表现时,体察教职员工的需要。换位思考虽属“坚冰”,但如果攻破,则是架起有效沟通、营造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桥梁。

与教职员工讨论时,必须激发其主动改善的决心。如果教职员工因为受到威胁或恐吓而不得不改善,效果就不会持久,甚至会有反效果,例如会向同事发出怨言,甚至暗中破坏整个工作环境。

2.教职员工也应该主动与管理者沟通

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很多很杂,许多时间并不能为自己主动控制,因此经常会忽视与部属的沟通。更重要一点,管理者对许多工作在下达命令让教职员工去执行后,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没有切实考虑到教职员工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导致缺少主动与教职员工沟通的精神。

作为教职员工应该主动与领导沟通,这样可以弥补主管因为工作繁忙和没有具体参与执行工作而忽视的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不必要的误会都可以在沟通中消除。如果任何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应对,那么沟通也是不会成功的。

3.构建有利于沟通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果一个学校不重视沟通管理,那么教职员工更容易注重行动而不是结果,管理者更注重布置任务而不是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应该在管理者与部属之间建立适当的沟通平衡点。如果管理者和部属没有沟通意识,就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产生沟通愿望,而不能麻木不仁,事事都感觉无所谓。

海尔老总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企业从上到下都应该重视沟通管理,主动进行沟通危机防范。在wto大潮已经袭来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就是沟通管理的危机感和真正抓好沟通管理的勇气,高校也不例外。

三、“与时俱进”的沟通新渠道

1.利用高科技的便利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便捷。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方便,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沟通空间,这将有助于管理者与下属进行及时、便捷、有效的沟通。如建立QQ群,设置群内教师论坛,通过email交流学习心得,视频会议传达信息,手机短信,彩信等等。通过各种让下属感觉方便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将利于各种工作信息及时传递。

2.学院的实效举措

我院在与学生的信息反馈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建立了学生思想工作信息反馈网络中心。网络中心设在学院办公室。网点设置在各班。班长作为网络员,其目的能及时把班级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网络中心,以便及时处理。反馈后网络中心能及时与教务处联系,及时了解动态,及时处理,并对学生做好必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减少学生思想波动,以稳定学习情绪。

为指导各网点开展工作,定期每月一次召开班长工作会议,加以指导、布置任务。

每次统考前召开一次“集中精力温课,全力以赴备考”的动员会,以通过组织班长的工作会议和学工科班主任工作例会动员。通过工作会议由班主任再贯彻到班级,宣传到每个学生。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内部的沟通管理,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有主动与部属沟通的胸怀;作为部属也应该积极与管理者沟通,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双方密切配合,真诚地沟通,我们的学校才能够发展得更顺畅更高效!从而达到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澳]Haryonsman著,易晔译《人性管理》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2]从前著,《哈佛人力资源管理全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