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4:39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1

关键词:城市测绘,城市规划,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测绘事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随着测绘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更是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城市测绘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政府保证城市规划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论述城市规划建设中测绘技术的内容、重要性及应用十分必要,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城市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内容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测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其中,城市测绘数据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地表特征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形态、位置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城市测绘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关键。

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房产面积测量、城市地籍、竣工规划验收测量、地形测量、地下管线等方面的实际测量,以及建筑用地的界限测量、城市规划道路的定线测量、建筑物施工测量等。其中,城市地籍测量主要提供地籍数据库、地籍图纸及地籍册方面的资料,测绘内容则包括地籍平面控制的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和测量、地籍图纸测量及面积计算、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等。

2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2.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包括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商业、居住、工业、对外交通运输、教育科研、绿化等用地;布置城市道路、车站、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运输枢纽的位置;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与布点;确定城市主要广场位置、交叉口形式、主次干道断面、主要控制点的坐标及标高;提出给水、排水、防洪、电力、电讯、煤气、供热、公共交通等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制定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旧城区的改造规划等内容;所有这些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内容都需要提供城市基础测绘成果作为参考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依据1:10000、1:25000等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综合部署、统筹兼顾的规划城市发展。

2.2在城市详细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主要包括确定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房屋建筑、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具体布置和用地界限;确定街道红线,道路断面以及控制点的坐标、标高;确定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项目的具体规划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安排各项工程管线、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和用地;提出建筑艺术的形式要求;确定主干道和广场建筑群的平面、立面规划等内容,城市详细规划主要内容的规划设计都需要提供城市测绘的基础资料,一般而言,城市详细规划所用图纸比例尺大多为1:2000,也可用1:1000或1:500。

2.3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放线测量和竣工测量中。

放线测量是通过测绘的科学手段将城市规划的成果准确落实到实地的结果,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规划成果能够精确地落实到城市建设所界定的实际位置上来,放线测量的成果直接指导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着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城市规划信誉、和百姓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等方方面面,是城市规划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建设工程完成之后,要进行该项目的竣工测量,城市测绘工作的目的在于将竣工的地形图完成并更新城市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工作的结果使城市规划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规划实施的成果,并能够掌握城市现状的地形图数据库,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正确的决策。

2.4在城市规划执法中的作用一方面,城市测绘为规划执法提供了决策依据。城市规划执法工程离不开城市测绘的成果,城市执法的依据是在城市基础测绘的成果上进行的,城市规划执法的基础依据是城市测绘的成果,如房屋违章、多占土地、破坏绿化等都需要城市测绘成果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城市测绘在规划执法中具备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城市测绘成果为城市规划执法提供的前瞻性依据,使城市执法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城市测绘工作让规划工作落实情况得到对照,使城市测绘部门能够有依据进行执法工作。

3城市测绘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科技新成就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为城市测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手段,推动了城市测绘的发展,在更新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城市基本地形图更新

城市规划的基本条件就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原来的传统的线划地图不仅建立周期长,更新困难,而且比较抽象,已经从原始信息中筛去了很多环境成分;由卫星提供的遥感影像虽然内容丰富,可自动分析出工业区、居民地、商业区、河流、农田等地类,能统计出各类土地面积和比例数据,精确度很高,但仍缺乏时效性和直观性;现代的4D产品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是新一代测绘产品的标志,有着现时性强、更新速度快、信息含量丰富等优点,将转变传统地图的观念,加快数据更新,丰富表现手段,也是对传统测绘方法的现代化改造。

3.2现状评价与空间分析

利用多个时期的航空遥感影像图进行城市用地变迁动态研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城市重心移动、离散度、紧凑度和放射状指数等形态测度评价,利用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拓普分析等工具进行商业服务设施和中小学的服务范围分析、交通可达性评价和建设条件适宜性评价以及环境综合评价,这有助于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加空间分析的深刻性。

4.结束语

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数据支持作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仅依靠以往的城市建设资料,容易导致城市规划方案缺少科学依据,更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测绘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肖辉.测绘与城市规划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2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设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含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不再另行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需要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处理。

第四条  制定城市规划应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并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必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和现状特点出发,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承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工作;参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组织工程选址;对城市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其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承办城市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参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组织工程选址;负责建设用地规划和建设工程规划的管理,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积累和管理城市规划档案资料;其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规划实施的管理。

镇(不含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地区行政公署组织编制本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九条  设市城市的城市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其他镇的城市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条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十一条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其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现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一般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电力、邮电通信、环境保护、人防建设、防灾抗灾、供热供气、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市场建设、环境卫生、郊区农副产品基地、文物古迹保护、风景名胜和其他特殊需要的专业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所含专业规划,可以委托编制总体规划的单位编制,也可以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编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主要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四条  城市分区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分区范围内各项用地的具体分配;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位;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区域性道路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设计等。

第十五条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出具体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高度和容积率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第十六条  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规划设计资格的规定。

第十七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具备勘察、测量、地质与环境评价及其他必要的基础资料。有关单位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基础资料,并配合编制各项专业规划。

第十八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经有审批权限的上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鉴定。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会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总体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审查同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但是,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县(市)、镇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镇的详细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同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凡涉及城市性质、规模、规划区范围、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对外交通、道路结构等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二十一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十二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当量力而行,充分论证,预先规划,实行集中成片综合开发。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开发改建规模和程序,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综合开发应当按照规划的要求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顺序,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等工程,努力做到按规划建设一片,使用一片。严格限制零星分散建设。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环境容量。

第二十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城市风貌,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城市各项建设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合理布局:

(一)城市新区开发和各项建设的选址、定点,应保证有可靠的水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有保护价值的地下文物古迹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宜修建的地段。

(二)居住区应优先安排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段,相邻地段的土地利用不得妨碍居住区的安全、卫生和安宁。

(三)工业项目应考虑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合理组织,统筹安排。

对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的项目,不得安排在市区主导风向的上风、水源地及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剧毒物的工厂和仓库以及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建设项目,不得在市区安排建设。

建设有放射性危害的工业设施,必须避开城市市区及其他居民密集地区,同时设置保护工程、事故和放射性废弃物处理设施。

(四)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供电高压走廊、收发讯区应避开居民密集的市区。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拖等应避开市区和近郊区。

(五)城市沿河(湖)的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岸线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证留有足够的生活岸线。

(六)城市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和城市建设密切结合,符合城市规划。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第二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大型公共设拖,应当留有足够的人流疏散场地和必要的停车场地。

第二十五条  城市旧区改建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和市容景观,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对危害城市安全,妨碍交通,污染环境,妨碍景观的工厂、危房等设施,应优先安排改建。

城市旧区内应严格控制现有工矿企业的扩建,已确定搬迁的企业不得扩建、改建。

城市旧区内私有房屋的改建、扩建,应符合城市规划。

第二十六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妥善保护具有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当注意体现民族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区改建,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专门保护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七条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涉及国家秘密的规划文件、图纸、资料,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不得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人民政府应定期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包括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乡村企业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管理,实行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转让、买卖。

第三十一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选址意见书的办理程序:建设单位持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向项目所在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在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以及省审批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在核发选址意见书前须经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建设单位或个人持项目批准文件、规划设计总图或初步设计方案,向项目所在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定点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在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审查,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按城市规划的要求,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提出工程规划设计要求,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第三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建设单位或个人持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证件向项目所在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查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施工图,确认符合城市规划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现场验线或定线后,方可正式施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验线申请后,应在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日期,到现场验线或定线。

第三十四条  城市公用工程施工,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更改走向、方位等设计方案;管线工程铺设后,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线后,方可覆盖。

第三十五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六个月未申请办理用地手续,或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六个月内未开工,又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三十六条  在设市城市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区内,居民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私有住房,应向城市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城市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征求四邻意见,并签署意见后,持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在市区的,还应持房屋产权证件)、户籍证件,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向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

在其他镇的城市规划区内,居民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私有住房,应向城市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城市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征求四邻意见,并签署意见后,持土地使用权属证件、户籍证件,向镇人民政府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城市规划区内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应按城市规划统一征地,进行建设。

第三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需要临时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临时用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因特殊情况确需延期使用的,应在期满前两个月内申请办理延期使用手续。

在临时用地上建设临时设施,必须申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设施应在批准的用地期满前拆除,不得出租或转让。严禁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因调整用地需要拆迁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必须按期拆迁。折迁的具体办法,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执行。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公共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防洪排水设施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保护微波通道、水域岸线、机场净空以及城市出入口交通的畅通。

第四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挖取砂石、土方等活动,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使用性质。

第四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持城市规划管理检查证件。

被检查者应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不得隐瞒和阻挠。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四十二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进行检验。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六个月内,应向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资料。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利用涂改、失效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和土地转让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并追究违法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买卖、转让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许可证自行失效,占用或转让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四十四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由县级以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一)占压道路红线的;

(二)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三)占压广场、公共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地下管线、防洪排水设施的;

(四)危害城市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城市风貌的;

(五)破坏具有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

(六)其他妨碍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功能协调的。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土建工程造价3%-10%的罚款。

罚没收入上交同级财政。

第四十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经批准或超越批准范围进行挖取砂石、土方等活动,破坏城市环境和风貌,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活动,限期整理或者恢复原有地形、地貌。

第四十六条  受到停止建设或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等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继续施工的设备、建筑材料等予以查封,并拆除继续施工部分。拒绝、阻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3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规划;城市规划体系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thefutureofurbanrenewalplanningwillbecomeallthebigcitiesandurbanplanningmanagementatthecountylevelofthemainwork,urbanrenewalofcityplanningothertypesofplanningsystemafar-reachingeffectontheplanningsystemshouldbeactiveontheadjustmentoftheadaptability.Urbanrenewaloftheparticularityofitsexistinginthesystemoftheurbanplanningandothertypesofplanningintheplanningideasandmethodsproducecleardifferences.

Keywords:thecityupdate;Updatedcityplanning;Urbanplanning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更新及城市更新规划

我国传统上将“城市更新”称之为“旧城改造”或“旧城改建”。严格说这是很不确切的,实际上被社会误解成要适应现代生活就要对旧城大拆大改,因此,现在改用‘城市更新’一词。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的概念共识,并未能自动促使“旧城改造规划”向“城市更新规划”演变。目前北方不少大城市或县级市仍然在大规模地进行旧城改造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则更多地反映了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在通过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复杂的旧城问题。以笔者近年主持的辽宁绥中县城凯达逸夫花园为例,规划用地面积10公顷,位于县城的中心区东南的边缘地带,原来用地是县城的煤建及石油储运仓储用地,用于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绥中县城也与中国其他的地区一样,城市用地扩张发展与内部更新发展并行,随着新一轮绥中县总体规划的调整,县城总城市规划用地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公里调整为30平方公里,县城内原来大部分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调整为居住及商业用地。

二、城市更新规划的主要特点

较之一般类型的规划,城市更新规划最显著的特点是与物权的广泛联系。物权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公众、社会和政府最敏感的神经,是促进公民意识复苏和社会民主进步最重要的动力。物权为城市更新规划带来的不仅是物,更是“人”。因此较之一般规划,城市更新规划无论是从规划方式或规划技术上都须重视人的需求,重视人的空间行为特征和现实生活细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具有更加实质性的含义。

三、城市更新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城市更新规划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法定规划之间“若即若离”的特殊关系。首先由于现行的法定规划几乎都是政府主导的“蓝图式”、“终极式”的规划,其中难以容纳利益博弈的动态变化和市场运作的弹性空间。而那些政府主导式的城市更新行为往往是“运动式”的阶段,与法定规划的捆绑可能会束缚“手脚”,因此部分政府宁愿选择放弃城市更新规划的“法定化”。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规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概念规划。另一类城市更新规划主要是市场主导的单个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更新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其实就是在定位城市更新规划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寻找各自的底线。城市更新在高层次的法定规划层面,则应更多地体现政府对公共利益和整体目标的意图;在面向建设实施的非法定规划层次,则应更多地为市场留有经营和运作的弹性空间。因此,只有合理地明确城市更新相关规划的规划内容、深度、规划类型归属,以及审批的层次和机构,才能够有效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四、城市更新规划与现行规划体系的衔接

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基础上。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日趋饱和,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城市更新可能取代新增建设用地而成为规划管理工作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城市规划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以适应城市更新规划管理需求。但城市规划体系调整的目的并非要游离于现行规划体系以外设立一套新的独立的城市规划体系,而是应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基础上,对应相关的规划层次,采用补充、调整和“镶嵌”的方法纳入城市更新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要求,使城市更新规划与法定规划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对接。以凯达逸夫花园小区规划为例,建成后的凯达逸夫花园,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欧式的artDeco风格,如何与其北邻的现状逸夫小学的“国际风”的现代化风格相协调是我们在规划中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向甲方提出对现状逸夫小学教学楼进行立面整治,改造其为具有欧式风格的立面,以期与逸夫花园小区风格相协调。

由此可见,将综合整治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的范围,将有利于城市规划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也将有利于为城市规划增加更多人文关怀的温情,引领城市规划回归人的尺度,回归空间细节,回归人文生活。

规划体系要应对城市更新的规划管理要求,不能单纯依靠调整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还必须对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的规划技术标准仍停留在“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主要针对一般性的新增建设行为,而且已经远远跟不上目前城市功能的演变。现行城市规划标准对城市更新管理的不适应,突出地体现在无法支撑用地性质和建筑功能混合的管理要求,难以为城市更新的土地经济效益研究提供支撑等等。因此有必要针对城市更新的特点对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正,而且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城市规划技术向目标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富、执行更为灵活和管理更为精细的方向转变。

五、结束语

我国大中城市乃至县级城市更新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长,未来城市更新甚至可能逐步超出新增建设用地而逐步成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主要来源。从类似绥中县这种规模的北方县市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我们明显感觉到,北方县市更新规划在地方规划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凸显。城市规划体系只有做出主动积极地调整,才能更好地迎接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的大规模实践。

参考文献:

[1]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

[2]黄鹭新,谢鹏飞,荆锋,况秀琴.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78―2008)纵览[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发展;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从1954年开始无偿使用土地,到90年代全面认识土地在城市开发中的基础性地位,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理论界对土地利用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这些研究工作对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政策、城市规划新机制都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以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矛盾中,城市土地问题是首当其冲最基本、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决定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只注重在对城市土地进行实物的管理方面。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其中发生最深刻变化的客体。城市土地商品属性的回归、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切入,都使城市土地在制度、理论与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不断冲击着我国旧有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同时,也向只关注于城市土地功能划分和容量指标控制的传统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规划领域对土地的研究与探索

1.1用地统计分析与标准规范制订

城市的发展、调整都离不开现状基础,只能在现状基础上适当调整,逐步完善,这也是多数城市确定用地规模时采用的方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是城市规划的两部依据标准。这两部标准的控制指标是建立在已有专项用地的研究和国内若干城市的类比分析之上的。如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是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建设的不同规模居住区的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的。

1.2土地有偿使用与房地产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规划界开始认识到土地的价值,在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由规划工作者提出要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建议。随后,国家文件中第一次允许私人房屋买卖,1989年修改宪法,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奠定了房地产业的法律基础。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于房地产业和土地有偿使用政策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与此同时,深圳、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也在陆续实施这一政策。

二、我国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的变化

2.1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

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体现在保证城市土地及城市空间,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因此,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自然应首先围绕着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与控制这一核心问题开展。

2.2城市规划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引导作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与土地使用方面。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技术要点。城市规划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担负的应是控制、引导和中介的角色,城市规划实施必须以土地的有效经营与调控作为重要的手段,在城市土地市场中,城市规划应作为市场运作的规范而发挥调控作用,进而提出契合市场经济的城市用地规划机制。从城市规划体系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改变纯技术层面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使之不仅是为实施而开发的技术方案,而是更多的向成为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技术依据的政策文件转变;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制度,用来规范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法管理;强调必须从监督机制的建立上推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质化,以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对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与规划规律的揭示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规划,按《城乡规划法》确定的规划内容要求似乎很明确,“确定城市用地的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等,完成城市用地平衡的技术要求内容,也就是说只要“套进了”《国标》的指标,做好对建设用地的容量控制,对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即告完成。至于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这是城市规划人员最基本的“看家本领”。以教课书上的“布置原则”和“布置要求”等理论,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实际运用便可以完成规划任务。因此,在以“图面评价”视为城市规划工作准则的机制中,对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深层结构缺乏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土地利用,首先呈现出来的是城市土地的商品化,即要求实现城市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土地价格和土地市场的出现,使产生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实施必须以土地的有效经营与调控作为操控手段,认识城市土地商品化的经济特征和实现形式,这对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律及土地使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运行的特点,是首先要面对的新课题。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利用的首要特征是要实现城市土地的商品化经营。城

市土地的商品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土地所有权并要求以

地租的形式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不是商品的城市土地,仍然要通过价格,采取商品的形式进行权属关系的转移与经营使用,并受商品经济内在规律所制约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城市土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商品综合体。城市土地商品化的经济特征,使城市土地资产价值凸现。土地利用是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因此,作为城市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土地利用,实际上是一项经济活动。在实际经济关系中,由土地的实质决定城市土地的“两重性”,土地不仅是资源,同样也是资产,特别是城市土地,它是由人类开发形成的,现实中的土地开发是有成本的,是人类劳动投入在土地中的有形或无形的土地资产,所以,城市土地全部是城市地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更多地表现出经济利用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的价格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来完成,城市土地的配置活动也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就是根据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按照城市用地者生产、经营、消费活动所能承受的实际租赁力,与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权的支配者预期的土地收益之间的较量与均衡。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城市地价作为政府管理城市土地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土地的“商品化”,使城市规划不再仅是政府干预土地利用方式的工具,而是作为政府干预城市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加强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正在迈上新的台阶。城市规划管理业也将迎来巨大变革。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规划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律保障体系,细化执行细则,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和实行效果,为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工作,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基础。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城市的一切建设活动都要围绕城市规划来执行。城市规划是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保障。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最大程度减轻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布局,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上述一切目标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通过规范科学的规划管理来实现。

1、引导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是投资的“指挥棒”和方向标。经由招商政策、规划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对投资的种类、规模和布局予以规范引导。政府出台并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之作为对城市自然资源实行优惠配置的总纲。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安排。同时,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也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要求。以上这些,都起到了引导经济投资方向的巨大作用。

2、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实现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规划编制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及各投资者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利益关系。此外,规划管理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还体现在有效控制投资开发的速度和规模上。

3、规范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通过编制管理和审批管理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行为会因为投资者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发生混乱乃至失败。因此,一个规范的市场行为准则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它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秩序,给予投资者安全感,是持续投资的基础。

4、保障作用

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是保障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有效措施,而这一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规划的审批管理和规划的监察管理来实现。当投资人依法取得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后,其在相应地块上的合法权益就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因他人在该地块上进行违法建设损害投资人利益,可以通过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服务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还具有服务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规划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形象息息相关,成为城市建设软环境的重要组成。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对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1、城市的地方综合功能不配套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出现了不能满足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的情况,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导致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的领导人员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对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视。很多的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导致很多的投资被浪费,而且,这些项目的时候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

在社会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致城市规划实施的结果和内容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3、缺乏对土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有生活出现了不再满足的情况,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只有进行更好的规划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现代城市规划中对土地的生态安全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因此,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超强度开发等问题出现。

4、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在国外,规划工作已经慢慢由政府行为转向为市民,有下至上的参与了,相比较国外的这种管理体制来讲,我国在规划管理方面,公众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只是由领导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决策,虽然相关的法律把公众参与纳入了法律内容,但是真正的决策者还是有关单位的领导,公众只是执行者而已。这样公众的监督就失去了意义,也会导致城市规划不能实现城市原有的目标,使个人利益代替公众利益,给人民带来损失。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大事业,以上的两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从而才能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法制化

现阶段,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人员面前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更好的借助于法律手段,真正的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逐步的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要想将城市中各式各样的建设活动纳入到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的轨道中,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机制灵活的运行,并且促进它们的和谐共存,那么我们就必须依靠法制,高度的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大力的推行法制管理,这不但是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制建设不但是依法治理城市的重要需求,同时其也是保证各项城市规划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生命线”,更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顺利完成并且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

2、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数字化

当下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传统的手工为主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与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工作方式相适应了。而为了更好的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并且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继续提升,那么就应大力的推进城市数字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数字化可以逐步的转变传统的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方式,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更加的现代化,同时也保证了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建设中的各项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大大的提升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含量,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同时其也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入手,推行数字化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时建立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更加透明并且规范的管理制度,而这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

3、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应逐步的实现民主化

所谓的民主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的。首先,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应是以往的大包大揽和直接干预了,政府部门应更加的注重法律引导以及市场调节,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另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精神也开始慢慢的变迁了,因此,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更多类型的社会组织,而社会大众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很多载体就是这些新兴的组织。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地、住房以及公共设施等很多要素已经进入到了市场领域中,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所采用的传统的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已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了,其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和问题,并且也根本无法平衡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各项决策是会直接的影响的人民大众的个人利益的,社会大众对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活动自然就会更加的关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应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借助于大众媒体多与社会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深入的了解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真正的实现民主化。

4、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监督力度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所以为了使得城市规划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规划工作中的监督力度。相关单位不仅要对于城市建设中的批后工作,还要做好日常的的监督检查工作。主管部门对于各类违法建设行为要及时的发现,而且要严肃处理,还要纠正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监督工作要严格执行,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5、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

人类和环境是有机整体,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会对于环境造成影响,现如今我国要求的是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兼顾经济和环境是管理的原则。有关单位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建设要及时治理,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不能使城市失去人文景观。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必须摒弃,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将城市规划做到最好,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创新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性质

1.1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手段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城市规划目标、设想与当前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具体化。由此可见,它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得再合理、再科学、再切合实际,也不会顺利地实现。

1.2城市规划管理是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竣工规划验收,还有违法违章建设的查处等,要过多层次的把关,办一系列手续,因此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的实践管理活动。

2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2.1组织引导

组织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包括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以及具体地组织各种调查、评议、审议活动和咨询、检查、评比等活动。拟定一项方针政策和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各项建设尽可能合理布局、节省用地节约投资、提高效益。

2.2计划协调

根据城市规划设想,结合当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自然的实际隋况,提出全面的城市建设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实施计划和分期实施计划及其估算。实质上规划本身就具有计划的含义。

深人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矛盾和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调动群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2.3控制决策

采用行政的、法制的、经济的方式对各种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直接的制约,如控制大城市人口规划,支持小城市发展,保护文物古迹和优美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计划,按比例进行,并留有发展余地等,发展有利条件,限制不利因素,避免损失和浪费,使城市发展建设遵循健康的轨道进行。

城市规划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2.4监督服务

落实规划批后管理,随时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单位是否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市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章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处罚,制止不正之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与服务关系。

3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指按照由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城市规划,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法制的、经济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控制,引导和调节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协调发展,保证城市规划实施。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有效手段,按照城市规划,依法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城乡规划法》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实施”具体阐明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扼要地把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3.1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的唯―法律依据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运用法律赋予的控制手段,保证城市土地利用科学合理和节约原则的实现。为城市土地的征用、规划和具体使用依据和创造先决条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重点是要严格控制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各类建设的选址、定点,使之符合城市规划。主要制约手段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就是说凡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种类建设,必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选址定点,按法定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否则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土地进行建设活动。

概括地说,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法定的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于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这类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报批,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书;二是根据法定的管理审批程序,在规划区内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前,由规划部门提出设计条件,并且必须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和国有土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向规划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城市建没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地说,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按照建设项目的类型和期限不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可以分为建筑管理、道路管理、管线管理、临时建设管理等几大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城市的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不同规划技术要求和审批办法。临时建设工程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3.3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定的职能管理工作,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选址、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规划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4.对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4.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体系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规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规划管理者对规划的意图、构想以及城市规划的新技术应用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所以规划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职工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2)建立多学科专业化人才的管理队伍

我国的城市化处于迅速推进时期,城市作为集聚人口的载体,城市建设在城市主要领导议事中已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经济效益、公众利益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规划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化必需的知识素养,以及熟悉多学科知识,并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在管理人员选择上,要优先选择一专多能人才;在队伍的人员配备上,要增加建筑、结构、给排水、路桥、法律、经济等专业人员。

3)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

在城市建设中,规划管理日益趋向于精细化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

4)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对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的编制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方案审查,应邀请专家评审小组来把关,有效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保证优质、高效、公正地完成有关规划技术审查工作。

5)建立联合审批制度

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行联合审批制度。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要将过去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政府部门在履行审批职能的过程中,直接受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应负责受理并抄告非直接受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同步进行审核,并出具有关批文,由直接受理部门在规定时限内负责答复,实现整体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度减少。对外来投资项目要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采取联合办公、牵头部门代办等方式,压缩办结时限,最大限度地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高效服务。

6)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地方性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用“法制”代替“人治”。而且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加强法制。重视走城市规划法制化的道路,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开发商合理、正当利益的保护,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体现。

7)建立灵活多样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对投资的争取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而国际国内的资金总是流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投资环境成为政府与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形成与改善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以吸引城市建设资金,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8)建立城市规划管理权限制度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增加,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量也将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好规划管理权下放与统一的关系,遵守规划管理权限制度,以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一个城市只允许有一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类开发区)的规划管理都应置于这一规划主管部门领导之下,因此,对于规划管理权的下放,应坚持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应坚持统一全局管理而不是块块分割各自为政。

结束语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7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协调衔接机制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是理论基础和技术规程比较成熟,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空间规划类型。正在进行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是为规范国土开发秩序进行的空间规划。就全国而言,对同一空间对象从不同角度开展三类各有侧重的空间规划,必然会在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上产生一定的交叉重叠。为此,从目标、任务、重点、实施、管理等方面研究三类规划之间的分工互补关系,探索建立协调衔接、融合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对于确保三类规划有序、准确、充分地发挥各自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空间规划及相互关系

(一)城市规划(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是历史最悠久的空间规划。它以城市空间中的物质形态部分为对象,以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指导,通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对城市实体发展格局涉及的道路系统及其他基础设施、建筑物、产业及其他城市功能单元在空间上作出安排,协调安排城市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实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有序推进城市空间开发。因此,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早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并不对城市的外部空间以及城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可以看作是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微观形态规划。1990年4月起实施的《城市规划法》要求“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从此,以解决区域范围内城市间关系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规划成为与城市总体规划直接关联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而且确立了自身的法律地位。

近年来,由于大量城市以“50年、100年不落后”为理由,片面追求以“宽马路、大广场”为代表的豪华建设,这被认为是造成全国耕地数量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空间非理性的过度扩张控制不力,因此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在此背景下,从法律层面把城市规划扩展到城乡规划的广义范畴,从源头上努力把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纳入到一个统筹发展的框架,逐渐成为各个方面的共识。2008年1月1日,取代原《城市规划法》的《城乡规划法》正式生效,城市规划在由空间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延伸的同时,空间范围也由城市内部扩展到区域空间层次。城市规划进入了城乡规划的新时代。

(二)土地利用规划

作为政府依法采取的行政管理行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要晚于城市规划。1986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首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年1月以后,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成为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的核心。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由国家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而编制的总体利用规划。显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根据1997年10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量平衡分解指标的数量与分布(年度计划管理);(2)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和土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图形编制(规划编制和成果管理);(3)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实施和管理);(4)土地开发、整治、复垦项目的落实与实施(开发整理项目管理);(5)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反馈(规划跟踪监测)。

1984年,原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共类、46小类。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001年,国土资源部又将土地分类细划为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这一分类体系就是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用地类型划分方案。

(三)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都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规划区内各类用地作出相应的空间安排。依照法律规定,其编制主体都是城市人民政府。只是城乡规划注重从满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其空间布局方案,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从空间地块出发,合理安排其使用方向,是一种以用途管制为主线的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方向作出规定;而城市规划则是在城市建设项目所及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对各类城市功能在空间上作出合理安排,只有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才扩展及整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显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点在于确定城市用地的范围。

尽管现行《城乡规划法》和原有《城市规划法》以及《土地管理法》都规定要与其他规划相衔接,但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开展了多轮编制和修订,而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进行。同时,按照法律规定,两个规划的审批权限不同,规划控制和引导的着力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甚至服从的制度安排,往往只能停留在法律条文的纸面上,在实践中两个规划的脱节,甚至相互抵触的问题,仍是十分突出的。

1、规划关系的法律规定冲突

《城乡规划法》第5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现行《土地管理法》第22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现行两部法律都要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但都没有明确规定“衔接”的方式,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在对空间规划体系缺少整体设计和相应制度安排的情况下,这种“衔接”规定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也是造成两者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

此外,《城乡规划法》第17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但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常都是以5年作为规划期,而且目前基本不做更长期限的展望。要求以20年甚至更长期限的城乡规划依据5年目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显然难以具有现实操作性。

2、规划的空间范围日趋重叠

通过土地利用分区,对五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空间范围作出明确区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则是由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的。根据:《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应当在规划区内,但由于法律对于规划区的确定采取比较弹性的规定。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倾向于尽可能地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就已经扩展到了全市的行政区划范围。这就造成在同一规划区范围内出现了两种基于不同理念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具体用地安排和开发时序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就是很难避免的了。

3、规划理念和编制程序相反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的前提下,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并根据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统筹安排城市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用地布局,提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的布局方案等。显然,从安排用地的角度看,城市总体规划是按照“以人定地”、“以需定供”地原则自下而上进行的。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用地供需的安排则是严格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地。

规划理念和编制程序相反,使得两个规划在用地安排方面更加容易出现矛盾冲突。

4、审批和实施制度抵触掣肘

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从直辖市到建制镇,相应的总体规划审批也由国务院一直到县级人民政府,均拥有规划审批权。

土地利用规划则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审批制度。新《土地管理法》则将土地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改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和占用耕地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对于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征用手续。对审批机关的资格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具备能够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能够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最低到经过授权的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才有权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审批农用地的转用。市、县人民政府只能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审批建设项目用地。征用土地的权限最低只到省级人民政府。

二、现有空间规划发展演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空间规划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规划的种类不断翻新,但规划自身的法律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规划审批和实施职责不明、各类规划之间关系日趋复杂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现有规划的纷纷开始转型。

(一)从综合平衡向保护耕地转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前文已经分析,实现供需双方的综合平衡是传统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问题日趋严重,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在中央多次强调加强土地管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背景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担当起了从源头上控制耕地面积减少的重任。在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同时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两大任务并重的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多地倾向于保护耕地,呈现出以突出强调耕地保护未主线的鲜明特征。2006年9月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做出暂缓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决定,要求将2010年保持18亿亩耕地的规划目标持续到2020年,同时对规划期间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建设用地规模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退耕、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建设用地总量等主要控制指标的研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特征不断得到强化,而协调平衡特征则日渐弱化。

(二)从单体发展向区域协调转型的城市规划

突出强化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使其成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总体规划提供依据,是《城乡规划法》的一大突破,也表明城市规划的区域化是城乡规划有别于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特点。按照原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城镇体系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没有自身独立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法》将城镇体系规划从总体规划中独立出来,与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并列,共同构成城乡规划体系。并要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要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第12条)。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只是将各类城市功能与相应的用地范围一一落实,形成布局方案。这种着眼于城市内部的规划,因为缺少对区域整体的把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就城市论城市、缺少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视角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区域范围内各级各类城镇关系研究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应运而生。近年来,规划界借鉴国外经验,引进了区域研究为基础、以空间关系为重点制定城市发展重大战略的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性特征更加突出。因此,从城市单体的总体规划转型为更加重视从区域角度研究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城乡规划,既是城市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从生产力布局向空间管制转型的区域规划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经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了国土规划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没能持续下去。但以国土规划为蓝本的各类区域规划,在缺少明确法律地位的情况下,因其能够为各级政府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依据,呈现出繁荣发展势

头。

早期的国土规划由各级计划部门负责,着重对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国土整治项目作出长期安排,与建设部门负责的城镇体系规划各有侧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在产业发展领域的功能弱化。与此同时,由于竞争引发区域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规划对相邻行政区之间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作出统筹安排,以此促进协调区域关系成为建设与发展实践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以行政区或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区域为对象的发展规划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变。一是城镇体系规划更加关注跨行政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有区域发展龙头功能的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发展规划,如国家层面的珠三角城市群规划,地方层面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武汉都市圈规划等;二是对于全国或地方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受到各级发改部门的重视,如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辽宁沿海地区、广西环北部湾区域等;三是以具备特定地理特征或特殊功能的类型区域,如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等,也成为一种新的区域规划类型。这三类规划均源自国土规划或城镇体系,虽然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一致,但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在规划完成后的审批以及监督实施等方面没有统一的一定之规,实施效果往往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意志。

2005年10月,为指导正在进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提出要建立国家、省(区、市)和市县三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规定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省内区域的规划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现有空间规划的关系

在近年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城市和地区为了加快发展,不惜过度开发资源、超前建设基础设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代价招商引资,损害自身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城市与区域功能定位不准、发展方向冲突、开发秩序混乱、开发强度随意的局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希望起到从源头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塑区域开发新格局的作用。在已经有多种类型的空间规划,而且相互关系没有完全清晰到位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性与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规划体系。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性与定位

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意图是希望对明确各个区域的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形成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是区域间客观的基础性差异,也是确定区域主体功能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城镇化发展格局等因素,统筹考虑各个区域在全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任务,对各区域的主体功能作出合理的强制性安排,形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

从规划内容看,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主体功能类型,是以约束开发冲动为主旨,以开发强度为单一坐标对各个区域作出的层次性类型划分。由于主体功能以开发强度等级为标志,不涉及具体的开发方向要求,不同层级规划之间必然产生重叠关系,同一类型(实际上是同样开发强度等级)的主体功能区必然会包含其他类型(开发强度等级)的功能区。也就是说,在部级的优化开发区中,可能会出现省级的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甚至禁止开发区。因此,这种主体功能的确定,只是宏观的、原则性的开发强度要求,而且只是阶段性的识别结果。针对四种类型(实际上是四个层次)编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以区划为基础的空间管治目标方案。

如果上述定性成立的话,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是整合现存各类空间规划形成的一个新规划,而是在现有各类空间规划之外,能够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境保护、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提供基本依据的空间规划。显然,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有与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建立起合作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成为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特征的框架性规划纲要,才能够满足为其他规划提供基本依据的要求。在提出各种主体功能类型区划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之后,其空间管治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具体落实。

(二)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本质上都是对目标地块的使用性质提出意见。但切人的角度不同,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地块出发,确定各不相同的使用功能实现规划意图;城市规划则从城市功能出发,为各类城市功能确定恰当的空间区位实现规划意图。两个规划的切入点不同,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考虑的因素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将主体功能区定位于一种新的空间规划类型,则需要在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和管理等方面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协调衔接机制。

1、目标、任务与重点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是建立起以开发强度等级差别控制的空间开发管制方案,以此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促进形成有序有度、整体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各类用地的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力求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使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管制方案在空间上得到具体体现。城乡规划则以在空间上协调各类城乡建设活动布局为目标,以土地为核心开展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排,规范城乡各项建设活动,保障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显然,三种规划目标的共同点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目标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作出统筹安排。不同点在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是为每一地块确定具体的用地开发方向,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为具体的地块确定用地性质,即开发使用方向,以此作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因此城乡规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范围、定位、发展方向、开发管制原则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当包括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量平衡分解指标的数量与年度计划,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和土地质量等级划分、通过规划实施和管理实现土地用途

管制以及土地开发、整治、复垦项目的落实与实施等。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则是确定规划期内的发展目标、行政区域内居民点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布局;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空间发展方向、关系安全的重要设施的建设布局、交通与绿地建设布局、防灾减灾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近期建设安排等。

2、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管理法》为依据,按照行政区划单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同时,《土地管理法》还对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了完整的分级审批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主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制度、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统计制度加以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城镇总体规划分别由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分别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通过《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城市规划许可制度加以落实,具体地,就是依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核发“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的协调衔接和融合共享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目标地块的使用性质提出意见。两者的不同在于规划对象的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因此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考虑的因素条件也各不相同。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城乡规划,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系列,并依次形成指导关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宏观层面上的框架性规划,自身并不具备落实空间管制方案的手段。因此,针对区域开发强度等级确定的主体功能类型,需要通过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逐一落实。但这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当对每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中,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出尽可能具体的指导意见。如需要明确在限制开发区中的城市建设,在绝对规模、定额标准、用地比例等方面,是否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中的城市有所不同,以及如何体现这种差异等。只有这样,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开发强度等级目标才可能得到落实。

国发[2005]33号文件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为三级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同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此不能直接进入三级三类体系中。为此,需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之外,建立起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档案;收集;利用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12-01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建设逐步得到稳定,发展趋势延续上升,合大小城市都相继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城市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工作也逐渐变的重视。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市规划发展记录的一种,它清晰的记录着城市发展中的所有状况,能够为城市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建议,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所以,加强城市规划档案收集和利用的工作,对城市的发展来说,完全有必要,只有做好了城市规划档案收集利用的工作,城市的发展才会更快更稳定。

一、城市规划档案的特征

城市规划档案最大的提点就是具有权威性,受法律的保护。城市规划档案是还原城市过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对城市发展中的规划调查、发展道路研究等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城市生活人们,自然环境变幻历程、城市人文素质变化等都有具体的编制,所以,城市规划的标志不能是随意的,一定要参照事实,联系城市的发展情况,符合法律法规并且在编制还要参照人民群众的建议,不能仅仅由政府部门或是群众人员完成,要两者合一,相辅相成的进行编制工作,并且,在标志过后不能随意的进行修改,确保城市规划档案的法律权威性。比如,在对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部门对建设物材料的选取,或是建筑物的设定做出规划后,都不能随意的进行修改,如果想要修改的话,必须要上报有关部门,且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允许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修改,否则的话,就会承担法律责任。其次,城市规划档案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具有客观性,具有很大的真实性,无论是哪一个时期,但凡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事件,城市规划档案都要对其城市的规模、城市发展状况、城市的发展期望、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种城市功能等有具体的记录,以确保在以后的发展中,都能查阅到城市发展的历程。其次,就是档案的记录设计情况了,因为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全体人员包括群众和政法干部的共同努力,所以,城市规划档案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档案的数量也比较多,它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记录,从现场调查到空间布局,甚至到宏观和微观等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这无疑就增加了城市规划档案的数量也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工作压力,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现代化的城市设施随处可见,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划档案除了要记录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外。还要对城市小区,城市人民生活现状做调查,城市档案数量一直在有增无减。

二、城市规划档案收集和利用工作的实施

(一)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

城市规划档案的构成主要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构和城市规划中的分区发展规划结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对城市规划区的范围进行拟订,以及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性质,对城市的用地和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分区规划则是指城市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地段做出规划,更进一步的落实规划工作,是规划工作更有层次感和清晰感,主要包括对地区人口安排,对公共基础建设进行规划等。所以,在收集城市规划档案的工作时,必须要注意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区别,两者之间是既存在差别又存在着联系的,在进行规划分区时,要有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资料来提供参考信息,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工作必须是全面的,不能是片面的,要系统的,完整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档案的可用性和权威性,城市规划的档案利用价值才能完全被展现出来。比如,做好对城市区域规划时,认真,仔细的进行工作,端正工作态度,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对档案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取有价值意义的材料,并且加强对档案的管理意识,对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有一个很好的维护意识,同时,还要对档案进行分区管理,对于不同领域的档案进行不同管理方式,以不同的管理手段对待,严格分清城市规划、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绿化等不同的资料,确保城市规划档案的合理准确。

(二)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工作

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工作,应特别注意的是服务机制的设立,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城市规划档案的服务工作做大,做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城市规划档案内容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具体情况符合的准则,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为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档案的借阅上,要严格分清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进行的借阅,内部人员在借阅时,必须要进行登记,只有通过等级后才能允许进行借阅,并且在借阅完成后要确保城市规划档案的位置被放回原处,严禁携带规划档案离开,外部人员在进行借阅时,必须在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下才能进行,同样不能允许携带档案离开。此外,在档案的查询利用上,应该及时的利用现代化技术,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不但能给我们的工作提高效率,还能有效减少工作压力,所以,要尽快的建立信息化查询规划档案的服务,让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率得到更好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开发信息检索、分类编排的信息服务技术,建立电子档案,为城市规划档案的提供更安全的保障。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保密工作,档案的利用和保密工作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保密工作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辩证,所以,为保证城市规划档案的安全,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工作,还应在保护城市规划档案的安全基准下,最大限度的为人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增强管理的意识,使管理人员对城市规划档案有个良好的维护思想,能更好的认清自身的本职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城市规划档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确保城市规划档案的利用率能稳定上升。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工作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规划档案的涉及面要广泛,内容应更全面,档案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更专业,更敬业,坚持以惩罚发展的思想为主要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为城市规划档案收集和利用的工作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田海红.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才智,2016(13).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规划;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项目也开始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并起到良好的作用。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技术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1.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开展

信息技术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深远,重点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上面,将办公自动化应

用至城市规划中可以很好地改善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现代化程度,提升管理效率,轻松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推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电子化进程。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搭建起一座高效的沟通桥梁,使大量报表及申请可以之间在网上进行批复,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与时间,除此之外,还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部分决策支持功能,使自动化工作成为现实。

2.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城市规划设计的进行

从最初引入CaD技术阶段到如今大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今天,我国城市规划的设

计工作正在逐渐朝着信息技术化方向发展和改进,已经初步实现了整个工作的电子化。在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之下,城市规划设计中所需要使用并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获取途径及方式都相对更加容易了,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开通与市民互动的平台,增加城市规划部门与市民之间的互

动性,市民可以通过登入互动平台来获取相应城市的规划动态,实时掌握最新情报,并可以在互动平台上直接看到城市规划部门所公布的设计图纸及方案,提出自己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见解与意见。除此之外,市民还能通过互动平台快速地查询最新三维数字城市的动态模型及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的市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城市规划工作中来,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各类信息技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autoCaD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autoCaD软件主要是运用在机械工程、电子、建筑等行业中,用于制图与设计的图形

处理软件。现阶段,大部分城市设计规划部门都已经开始使用CaD软件来进行城市的规划与设计。CaD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城市规划设计在效率方面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改进,所制作出来的规划图也显得更加标准和规范。CaD主要优势主要为制图的精确性与简易型,受到大多数设计师的喜爱。随着CaD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全面普及化,在城市规划行业中,电子政务和数字化办公模式被大范围应用起来了,除此之外,许多在CaD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智能化系统,例如网络批准系统、日照分析系统等也逐渐应用至城市规划工作当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在这些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城市规划部门中海量的数据信息也能得到规范、有效的管理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为定位,并与各类文字、数字、图片等属性相结合,在

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它轻松地实现了数据的取得、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除此之外,还能够对空间模型进行分析。城市规划过程中所涉及到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城市硬件设施及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如何最大程度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性。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储存、汇总、分析、查询的技术性系统,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手段。

3.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移动工具来承载传感器,以此来获得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现阶段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资源等行业中,目前也正在逐渐进入城市规划行业当中。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城市规划、管理等工作提供全面有效的地理信息及其他会影响城市发展的相关因素,例如城市用地的使用情况、城市演变进程和历史、城市自然环境状况、城市人口总数及分布情况、城市交通情况等。

4.全球定位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与空间位置紧密关联的技术性系统,主要应用于信息的获取与管理方面。全球定位系统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全面性和精确性要求较高,并可以轻松实现信息基础上的全方面服务。信息化城市在将来会通过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及超越的服务水平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也为信息化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现阶段,基于信息化城市的全球定位系统正在城市规划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服务是以导航电子为首的。

5.网络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网络是一种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利用数据通信线路把一台以上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信息系统。因特网是一种由各类不同计算机局域网组合而成的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电子邮件、远程操作、文件共享等服务,为数据的传输、共享、更新等工作创造了更高效、更方便的途径。使大量数据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传输、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高效。

三.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对信息技术依赖性的不断增加,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会转换为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竞争。要想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立足,就必须更好地创新并管理城市信息技术,并充分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在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因素,向民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因此,信息技术的管理与规划将成为以后城市规划的趋势,它对于城市建设质量的改善、城市建设成本的降低、城市用地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1997(3):32-33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改革

引言

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成立于1989年,县级建制,属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直属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和合理利用等技术保障和科研服务工作。2007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全国测绘甲级,土地规划甲级等7项资质。截止目前,共有职工15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后勤服务人员32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级高工及高级工程师共9人,工程师28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5人、本科学历43人。有1人入选省555专家人才库。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

2.城市化战略和村镇建设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率水平通常以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定量表达。大城市到小城镇必须形成一个城镇体系、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不同等级城镇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提供不同等级的社会服务,这就是建立完整的区域化的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区域化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城市化,除少数乡村发展为城镇外多数乃是农村。农村城市化,如果这个“城市化”被理解为要有城市物质文明,那是对的。但常被误解为要有城市的大马路,高楼大厦,这在不少村镇中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误解,准确的提法应是农村现代化。这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农村现代化”的提法相一致。农村由于规模小,它不可能配置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但可依靠发达的交通网,就近享用城市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正因为规模小,就更容易亲近自然,和大自然交融,这样就既可有大城市的现代化文明又有大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环境。

3.科学的决策和城市规划管理

3.1这首先就是要松绑,也就是职责范围内想做的事,基本上应有权去办。这就要求在体制改革重组中,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任务、职责范围的科学界定。条块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以条为主,还是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能决策的,而应当研究管理对象特性,界定管理对象的内容和职责范围,才能确立其体制和机构。城市是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它必定存在着等级结构,因此城市管理必须分级。分级管理和管理权下放是有本质区别的,分级管理关键是下级应向上级负责,而上级要对下级的管理实行监督;规划管理权的下放则是意味着由下级负责,规划管理主要是向同级政府负责,同级政府对规划管理实行领导与监督,事实证明这种分级管理、权力下放,往往造成为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的后果。条块问题是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应以管理对象为导向,确立相应的体制。根据建设管理领域的特点,越高层次的子系统,越要制定宏观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因其专业性较强,所以应以“条”为主。而“条”间的协调是非日常性的,是周期性、阶段性的,这应由上级领导负责条间的协调。而低层次的子系统的管理对象则具有明显的属地特征,协调则是日常性的,所以应以块为主。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才能有效克服推诿、扯皮,而实现高效化。

3.2建设城市实现规划目标就必须经营管理今天的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资源由国家统一配置,生产由国家统一调度,财政由国家统一分配,人才由国家统一培养,城市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供给也均由国家统一承担。政府只有建设管理城市,没有经营管理城市概念。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福利性、公益性;重视建设,忽视经营,政府只是把自己看作城市建设和投入的主体,而不是经营的主体;把城市作为单纯的投入对象没有当作可供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政府的职能随着转变。同时,政府应利用由国家垄断的公共资源,如土地、水等对市场实行宏观控制,从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许多事务从政府内部管理转为外部的市场运作。但城市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供给仍然是政府的主要责任调控。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客体是城市资产,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又有市场行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因为市场的外部效应,私人利益和社会效益往往不一致,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城市不经济现象,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因此市场不会主动提供社会的公共产品,而且还要保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基本公平,例如向困难群体提供公共产品,通过社会再分配等,弥补市场经济的自发缺陷。

4.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4.1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

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设计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就必须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在规划的立法中要建立起规划审批与法定规划、法定通则的羁束性联系,使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最终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法制化。

4.2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规划决策机制

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不间断的长期工作,要保证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4.3提高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的管理工作,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是要具体操作的,必须提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制约制度切实发挥作用。

5.结束语

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等为规范市场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善登.公民参与与城市规划公共性的实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