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0:4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1

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讲义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同时也是当前运用最为普遍的教育方法,在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多个学科广为运用[2]。LBL教学方法具有教材完整、理论完整、知识完备的优点,教师按照书本章节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讲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讲能够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架构和逻辑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都不高,因此,在许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应用中,尤其是基础理论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今医学教育广泛提倡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医学前沿研究进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很高,因此,LBL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LBL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削弱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因此,国内外知名医科大学近年来都在开展针对LBL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

2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pBL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寻求交流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因此,pBL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学生今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因而在国内外多个著名的医学院校被推广。美国近70%的医学院采用pBL模式教学,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国的香港大学医学院pBL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中国内地包括北医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的多个“211”或“985”院校开展了pBL教学的试点和推广。pBL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体要求比较高,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套严格的顶层设计。许多国内医学院校的pBL教学都在七年制或八年制学生中开展,通常以临床典型病例为问题引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和共同讨论,最终解决临床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临床、基础甚至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广泛涉猎。进入21世纪以来,也有诸多学者开始对pBL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的成本投入非常高,而小组讨论机制运作不良会影响pBL的实际效果。教育学家wells等进一步指出,pBL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层次、学科领域和导师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5]。虽然pBL在实际开展时具有一些难度,但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试点内容。

3CBL教学方法

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对特殊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方法最早在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经济学和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并逐渐拓展到商学院的管理教学实践中,当前在医学教育中也有一定应用。CBL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也一定相通之处,就是整个教学过程都以一个案例或临床病例入手,不同之处在于CBL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eacher-de-pendentapproach),而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我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和避免讨论的方向偏离主题[6]。因此,相比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因小组机制的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是CBL教学方法的案例选择、构建和叙述都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讨论的兴趣和意愿,因为相比pBL教学,CBL缺乏实际情境体验的真实感。基于以上原因,CBL教学方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常常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典型知识讲解中应用。

4RBL教学模式

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接触各种资源或运用它们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有时也可以用“自主学习”来替代,是学生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学习的模式。RBL教学方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崭新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标本、模型、挂图、VCD、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课程学习所需的学科材料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RBL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最新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电视、虚拟教室、视频会议等新的技术媒体形式已经成为e-Learning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支持的学习(web-supportedlearn-ing,wSL)[7]。e-Learning在内容传播、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改变[8]。合作学习、高阶思维技巧的发展、自我评价、以真实任务作为学习起点的训练、自主学习、学习者个体责任和教与学应用是近年来e-Learning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9]。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e-Learning的有效教学法方面,以及在有效的、基于新型数字资源的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基于资源的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RBL教学模式承载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代知识激增挑战的时候,具备独立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将学科课程学习目标与信息文化素养整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但是,目前RBL的难题不是如何保护稀有的学习资源,而是如何确保用最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由此RBL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不同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2

摘要:目前关于学界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整体上还远远及不上实际的发展速度,医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的状况,更进一步显示出研究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医学生自我教育等环节入手提出提高医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大学生

德育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开展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因素,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改进医学生德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调研为核心,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索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以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我校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计712人。其中,男生占53、51,女生占46、49%,农村大学生占86、94%,城市大学生占13、06%。(回收有效问卷71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国家层面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医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理解与认识,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历史使命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医学生政治觉悟较高,对国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文明功德素养,如诚信明礼、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同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园等公共场所乱认垃圾的现象持何态度,84、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维护公共环境,另外还有3、79%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己经较高了,对于助人为乐及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也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的第三部分是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查。当问到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持何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杜绝考试舞弊,严肃考风考纪;小部分部分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另外极少数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调查结果表明,88、62%的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也极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声誉。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总体是良好的。

四、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左右着个人的意识,如果一个环境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渐开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诣稳定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法手段去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1]。第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范,相互补充,二者相互渗透[2]。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先进人物,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道德课的作用[3]。在学校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思政课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讲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认识更容易接受,更深刻,并实现内化。在专业课上也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很重要,处处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感染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情感渗透。第二课堂在学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注重校园建设的艺术性,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德育同智、体、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艺术选修课,举办艺术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我校大学生能够徜徉其中,陶冶情操。另外,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带来的强势影响,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可作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言论可以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4]。

3、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作用

新时期高校德育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环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家庭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5]。作为第一老师的父母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子女的思想变化和道德追求,在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父母应教育子女珍惜生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不断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探索有效可行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陈大勇.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3-45.

[2]王盛旺.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管理观察.2014.(17):9-25.

[3]张晅,李庆华.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2):102-106.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三线教学;双向处方;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42-03

Researchonp.e.teachingGoalorientationandteachingBreakthroughpointin

themedicalUniversities

LiUJie

(p.e.Department,Chinese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withtheanalysisofthefirstandsecondclassundergraduates'p.e.teaching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andtheteachingtestinChinesemedicalUniversity,themedicaluniversitiesandcolleges'p.e.teachinggoalorientationandteachingbreakthroughpointareresearched.theteachingmodecombiningmedicoathleticshealthcarewithphysicaltrainingisputforward,inordertocultivatestudents'abilityofmakingtwowayprescriptions,whichincludemedicineprescriptionandthebodytreatmentprescription.theteachingmethodofthreelines,longlineteachingofthemedicaltreatmentandhealthcare,mainlineteachingofthetechnicalperformance,fashionteaching,andamusementsportsareadopted,inordertoguaranteethetransitionofuniversitiesandcolleges'sportsteachinggoalorientation.

Keywords:p.e.teaching;goalorientation;theteachingmethodofthreelines;twowayprescriptions;sportshealthcare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也有了新的战略性的转变。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个性培养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走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已以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取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共2451人(2004届、2005届)。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体育理论考试,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专项。共计回收2451份答卷,回收率为100%(表1)。

1.2.2实验法

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两个女生班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各30人)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及对照所得的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并加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阶段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长线体育教学是转变体育教学目标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就必须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教会学生体育保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几年来通过“三线”体育教学法来彻底取代原有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走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道路,把体育保健做为教学切入点,来带动其他几项教学目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就是要把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着眼点,都是为人的健康服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人的长期锻炼来储备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医学的目的是人在灰色状态下通过针对性的治疗达到恢复健康。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展,医学治疗为主的研究方向也悄悄的向预防为主转化,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一定要融合到预防医学的实践中。把体育保健作为“长线”体育教学目标出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走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既有开医疗处方的本领,同时也具备开体疗处方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清楚看到93.1%的大学生对体育保健有着极大热情(表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根据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为科学化。体育保健学的任务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和有关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发育、健康和训练给予保健指导,研究影响体育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损伤和常见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按摩和医疗体育等方面。所以我们高等医学院校,应把体育保健作为教学目标的切入点,以体育保健为核心教学目标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把体育保健作为体育教学的“长线”教学手段。“长线”体育教学,就是在大学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每节体育教学课都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使我们医学院校的学生从观念上对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把他们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同我们的体育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只有通过“长线”教学的反复刺激,才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就能象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在自己脑海中产生终身性记忆。我们“长线”体育保健教学过程中以医疗体育为教学重点(表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手段,大学体育教学第二学期后,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轮流带做。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准备活动的框架,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学生锻炼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使“长线”体育教学有一个平等、民主、科学、活泼的育人教学氛围。

表1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项调查

表290min“三线”体育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2.2大学阶段,“主线”体育教学结合体育保健教学内容是转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

中国医科大学的“主线”体育教学内容有足球专项、篮球专项、排球专项、武术专项、艺术体操专项、健美操专项、跆拳道专项、田径专项。我们的专项体育把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媒介,把体育保健知识做为一种催化剂,这样体育教学目标切入就有了变化。如在乒乓球的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授课任务,明确提出乒乓球教学重点要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潜伏期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眼看到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动作反应,提高条件反射速度。举例说明,在手术过程中看到出血,马上就能做出止血的动作给病人减少疼痛和伤害。正常人的运动潜伏期在0.35s左右,而乒乓球运动员可在0.1s左右做反应。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生疑性和积极性,就能同教师认真配合。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得以实施,就能转变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就内容讲授新内容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乒乓球的教学就是通过提高学生反应速度能力入手,达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不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从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的轨道上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把课上所学的技能在平日体育锻炼中巩固、提高、发展,不单纯追求学分,通过“三线”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是学会求知能力的一种手段,学会做事能力的一种方法,学会发展能力的一种磨练,学会创新能力的一种过程。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视觉,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同医学知识有关,都同健康有联系,都同自己终身受益不可分割。在“主线”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授锻炼的方法,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不要单纯追求专项技能,让学生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生理负荷的关系;掌握动作技能同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原动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对抗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协同肌,自身缺少的是什么。这样体育“主线”教学就有了活力,以体育保健为基础,以反复锻炼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目的的教学“主线”框架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就能顺利发展下去。在“主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提取精华来传授给学生。在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四有”:有规律、有开放、有生机、有中心。有中心,就是以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为中心;有生机,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竞争机制,使教学场面生机勃勃;有开放,就是教学内容上要“开放”,教学手段上要“放开”;有规律,就是以学生生理、心理及自然规律来掌握“主线”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应体现出教学组织的科学性,示范动作的标准性,讲解语言艺术性。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立体教学效果。

2.3时尚体育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不难看出广大学生对时尚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说缺少时尚体育的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体育教育过程

时尚体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性是一样的,就是青年人都喜欢时尚的东西,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既要有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也要有浪漫主义的形式特色,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决不能一种模式停留在一层次循环往复。我们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如此。时尚体育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放松整理活动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介绍体育舞蹈如华尔兹、水兵舞、三步、四步交谊舞蹈等,给学生提供较大空间放松,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休息,感到愉快、轻松。这种轻松愉快的节奏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尝试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通过时尚体育教学,让学生感到体育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国家栋梁的身份走向世界,他们的气质和举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结合起来列入教学目标之中。

2.4从“三线”体育教学实验班同对照班的几项指标比较来看“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1)对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的对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设计体育理论授课时间是相等的,考试均在一个考场,判卷采用密封、轮转判卷。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经t检验,p小于0.05,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证明实验班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图1)。

图1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对照2)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校运动会太极拳比赛中(每个年级100人方队),实验班21人参加,对照班5人参加。经t值检验,p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从而检测出两个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2)。

图2两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3两班取得奖学金情况3)每年学生的综合测评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得取奖学金情况,实验班得取一等奖学金的1人,二等3人,三等10人,没有得奖学金的16人;对照班无人得取一等奖学金,二等1人,三等4人,没有得奖学金25人。不难看出“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图3)。

4)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国家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我们发现两个班成绩经t值检验,p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图4)。图4两班进行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3结论与建议

1)我国的高等医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是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以体育保健为教学目标的龙头,对其它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极大的促动,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2)“三线”体育教学模式,迎合了广大学生的心愿,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3)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双处方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条件的附属医院开设体疗门诊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永亮,董金昆.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

[2]鲍忠孝.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3]钟秉枢.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与训练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党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投稿日期:2006-04-10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4

摘要:以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届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类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都体育学院“以体为主、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以“‘体医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构建了适合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和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医渗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3-0082-03

ResearchandpracticeonexperimentalteachingmodelofintegrationofSportsandiatrologyin

SportsColleges

YUanQiongjia,HoULerong,LiXue

(ChengduSportsUniversity,Chengdu610041,SuchuanChina)

abstract:thisresearchtakestherecentthreeyears'undergraduateswhomajorinsportsandmedicinefromChengduSportsUniversityasthestudyobjects.withtheteachingconceptof“Sportsastheprimary,integratingSportsandiatrology,andCultivationofSpecializedmultifunctionaltalents"asguideline,theexperimentalteachingmodelofintegrationsportsandiatrologyascoremethodhasbeenestablishedonthebasisofwhichthecourageousinnovationandexplorationhasbeenapplied.asaresult,themodelofintegrationsportsandiatrologythatfitsundergraduatestudentsinthesportscollegeshasbeenconstructed,andisimprovedtoenhancetheoverallteachingqualitygreatly.

Keywords:sportscollege;integrationofsportsandiatrology;experimentalteaching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即以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结合四川省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郑氏伤科推拿学》等5门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干课程、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届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类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创建了以“‘体医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充实,构建了适合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和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具有开放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的“运动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了学院“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1“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内容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见图1。

1.1理论依据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开设有中医学专业的独特优势,以学校“以体为主、体文结合、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1]为指导思想,对体育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及中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以郑氏学术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1.2教学目标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实验教学,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充分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使体育类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能应用于运动实践;使医学类专业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并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最终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1.3教学条件建立并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要具

投稿日期:2008-10-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F08057);同时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资助。

作者简介:袁琼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1.3.1硬件设施条件

成都体育学院已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运动康复与健康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室、心肺功能实验室、骨材料力学实验室、pCR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价值达1100万元人民币,实验条件完善,可充分保证学校各专业、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1.3.2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包括实验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技能水平以及课程建设等。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正式组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与不断完善,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梯队合理、学缘结构科学、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良团队。队伍目前有专职实验教师13名,兼职实验教师25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44岁,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教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四川省名中医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四川省特聘教授(天府学者)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获硕士以上学位者26名,其士11名(含2名博士后),硕士15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自2004年开始以来,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技能的培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淬炼。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这些优良的教学条件是本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4教学方法

1.4.1采用“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方法

1)对体育类专业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成都体育学院设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结合不同体育类专业的特点,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我们不但增设了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相关的实验项目,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了只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将实验教学地点改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场馆中,例如体操房、田径场等,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掌握了相关运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务监督检测手段和运动损伤急救和防治基本技能,对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根据不同体育类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运动解剖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全身各部肌肉的训练方法实践”、“不同专业体育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实验;《运动生理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设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自选设计性实验”;《运动生物力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自选运动技术的测定”实验;《郑氏伤科推拿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开设了“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设计按摩处方”实验等。《体育保健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体育保健技术创新”实验,这些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采用以“郑氏学术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成都体育学院的中医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从事运动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工作。他们除必须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体育运动与训练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体医渗透”。根据以上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带到运动场观摩运动训练,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运动项目的专业书籍和资料,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的医学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学生带到健身房,了解健身器械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设计相应的健身手段。学生们在训练场上观察运动训练,使学生在运动场对所学的相关医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如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运动场观察运动员训练,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关节的运动与肌肉工作的形式,并设计出改进相关动作的训练手段。学生到运动场观察运动训练,也使他们能切身地感受到运动训练的艰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好地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沟通和理解打下基础。

3)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实验教学方法,如情景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将实验所有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提示,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各项实验内容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更新。精简了传统的验证实验,新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创新功能。此外,还对实验教学学时的分配、考核形式等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1.4.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2],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广大医学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而国内高等体育院校还未见相关的较为成体系的应用和研究。我们在对各门课程进行“‘体医渗透’实验教学”的同时,也逐步将各实验室实行了开放制度,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的进行各项实验。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实验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3]。实验室实行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制,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时间,自行安排实验计划,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不同的专业,实行不同的开放内容、程度及侧重点等。该方法由于其以人为本,打破传统“四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和固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4]。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主要进行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从实验现象或异常现象等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产生问题或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并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5操作程序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特长,结合各门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大纲,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第一步:假设实验情景;第二步: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步:进行实验操作;第四步:实验结果分析;第五步:考核与评价。

1.6评价体系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应用,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动态的、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目的:通过评价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最真实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以评价为手段,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得以有效地促进下一个学习周期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培养具有“丰富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2)评价内容:评价以各门课程的实验过程为主要对象,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准备及操作及实验结论,最终得出学生关于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整体评价情况。同时,还根据《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管理办法》和《成都体育学院实验课和实验项目设置暂行规定》,对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等采取了相对评分标准,既能反映出学生的进步幅度,又能提高学生对所选实验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3)评价方法。本实验教学模式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接的方式,力求评价的过程客观、标准、全面与准确。

2通过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1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体育院校开设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本研究对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和整合,建立了两大平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5]。两大平台即:一个是为体育类专业本科学生建立的以运动机能和体质测评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另一个是为运动医学系和研究生建立的教学科研平台。两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由8门主干课程支撑,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等)。三个层次设置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通过建设这两大平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充分满足了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需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成都体育学院“体医渗透”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2.2实验教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在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一批较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其中“《伤科推拿学》课程推拿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的研究”,于2003年获“四川省成人教育协会自学考试科研成果”二等奖;《伤科推拿学》(教材)于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3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的机制

本研究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由实验室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教务处和各系部协同实施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体系,为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使教学、实践和科研得到有机的结合。

2.4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于近五届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收获,提高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从2004-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已有40

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论文;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2005年全校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到2008年达到了7%。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如在2008年11月举行的“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创论坛”中,我院运动医学系学生钱晔同学的作品《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的监控》获得二等奖;2004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王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撰写的学术论文获2008年奥运会科学大会“最佳墙报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院经管系学生殷剑,获得帆船比赛的金牌;运动系学生吕远洋作为中国艺术体操队的主力队员,与队友一起获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的银牌;运动系学生张益萌、陈朝霞作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银牌;运动系学生孙慧子、乔蕾颖、谭颖是中国女子水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水球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同时,我院有8名教师和24名学生根据国家运动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分别出任中国国家篮球队、水球队、田径队、曲棍球队、举重队、赛艇皮划艇队、击剑队、现代五项运动队、艺术体操队以及棒垒球队等队医工作,负责或协助其所在运动队全体队员的伤病防治和医务监督工作,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重大贡献。此外,我院还有30名学生被选拔为奥运专业自愿者,参加了奥运会的专业服务工作,受到各界好评。这些奥运健儿、队医以及志愿者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都与他们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

在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了严格评审和考察,我院运动医学系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情况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评价,评估等级为优秀。尤其对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陈伟,闵建.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3-5.

[2]韩云海,李海岭,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63-165.

[3]王金发,何炎明,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7-100.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学教育;本科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医学教育的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是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迫切要求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在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进行了调查和对比,旨在发现两者的差距,为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提供现实基础,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2座谈交流和问卷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与被调查者交流;调查问卷以GmeR中文版为参考依据[1],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自行设计。1.3研究方法采取座谈交流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向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0%;向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1.3.1对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进行对比研究从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1.3.2男女学生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的对比研究在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除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两个方面外,在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2],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3-4],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项能力和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国际化、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与医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GmeR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可以规范医学教育标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1,5]。我国于2001年在8所医学院校试点应用GmeR,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的教育国情逐渐融合。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根据GmeR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总体较好,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教育与GmeR已基本符合。由此可见,临床实习前期的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同时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两个方面,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差,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6]。医学专业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社科人文课程的不良现象,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7]。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应该针对性增加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8],同时应加强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民族院校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各民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等共同问题[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工作,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医学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参照GmeR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特别是对于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于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潮.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HardenRm.outcome-Basededucation:thefutureistoday[J].medicalteacher,2007,29(7):625-629.

[4]万学红.“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介[J].浙江医学教育,2002(1):8.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5):1-4.

[6]朱旭红,阎正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GmeR的一致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07-410.

[7]李斌,杨圆圆,魏晶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00-601.

[8]柳亮,陈罡,莫书荣,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14-1316.

[9]陆立鹤,李艳,雷俊霞.民族院校医学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142-143.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7

   以课程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传授作为主要模式。然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只有第一年是集中授课,因此,能够接受课程传输人文素质知识的时间较短,而且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十分有限,如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公共人文课程一般有大学外语、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几门课,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课堂,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素质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新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深、更新的人文知识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关系处理、职业发展素养等问题。从调查来看,进入实践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仅有18%。这不是说明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认为主要是医学院校没有在空间(不同环境,如教室、临床)和时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两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多样性背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有工作后继续读研的,本科教育、工作经验等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的医学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表明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区别,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学校的集体授课、导师统一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导师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数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里面的导师职责,二是科研成果,由于规章制度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和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3]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身处实验室而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能力较本科阶段有所退化。以上现状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重科研轻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等人文素质水平较低。有调查表明,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4],见表1。不少学校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如廖虎等(2009)提出在课程、师资、教材、考试改革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5]然而,目前专门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也是将焦点集中在课程设计、氛围营造、导师作用等几个层面,[6-7]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笔者认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是集学生、师长以及医生为一体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他们的角色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医学院对其角色认识存在缺失,造成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盲点,本文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方位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

   笔者认为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医学生的角色占有与人文素质内涵的联系历来存在,如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学问,表明医生不仅是具有技术技艺,还是一名思想者;“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的观念,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联系、高度概括,认为医生应该是一名博学者、有责任感之人;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人文科学的先哲,他对医学的人本思想有深厚的见解,强调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卡琳?卢特菲(KarenLutfey,2005)认为医生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教师、谈判专家、侦探、商贩、程赞者和警察等。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笔者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见图1。

   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一是来源于课堂教学,二是导师指导,三是临床实践,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一方面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他们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带教的任务,是小老师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既是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的学生,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师长,另外,他们还是病人眼中的医生;在导师眼中,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研究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执行者。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占有归纳为学生、师长以及医生。医学院校要抓住学生、师长、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点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培养,具体表现为角色实践,在图1中反映为6个要点。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反映了医学院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环境进行角色实践,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每个角色占有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要求。

   三、角色认知下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角色认知角度出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建立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认知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设置能彰显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样化特点。目前,不少大学在寻找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首都医科大学实施的“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从公共必修课程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六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培养,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正如笔者在之前提到的,他们的背景具有多样性,笼统的课程不能最大范围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在模块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达到每个层次和层面的学生都有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最终赋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最广泛的意义。

   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加强人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因此,运用角色扮演不失为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医学生角色扮演的研究大多关注护理专业,其他医学专业涉及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扮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不少角色扮演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课程的效果评估上,而将角色扮演理论用于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角色扮演方法的原理和规律,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多角色的平衡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第三,将职业素质拓展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威廉?古德(williamGoods,1957,1960)认为,医学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初学者相比要经历更加严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此阶段将初步接触社会并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和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很多,围绕树立医德观念并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是这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要注意利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医患关系、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同时教给学生需要的关系沟通、法律、社会经济等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6]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5-48.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研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教育与科研是高校运作的两大主要职能,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也是一种教育。

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科研促进教育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有效运行。医学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医学教育实际,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医学类知识、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科研依据。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与科研工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学院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施医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学术前沿状态,能够获取和创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育带动科研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往往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医学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作为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其实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在搞好医学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搞好,可以说,不去科研只注重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深入了解,其教学水平也不会太高,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科研工作搞得好的教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观念相对超前,在教学中往往更加主动,能想方设法地去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以此来熏陶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二者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都是医学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内容。所以,对于医学高校来说,教育与科研同等重要,应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二、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科研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所以,许多医学高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费和精力。在医学教育中,作为管理者认为只需要开展好医学教学工作即可,认为科研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由于医学高校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即便是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在投入方面不到位,导致科研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制度建设不全

我国医学教育采用的多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许多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都缺乏标准依据,操作不规范,有时甚至是凭领导、专家个人的意向来决定,没有严谨的制度做保障。在科研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重复申报、轻易结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检查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科研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挫伤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科研管理欠缺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许多医学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缺乏。一方面,已有的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亲自参与课堂研究的实践经历少;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工作量大、程序繁琐的科研管理工作。而医学高校则缺乏这种能够胜任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四)缺乏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科研领域缺乏政策支持,使得科研工作一直处于高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尽管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资历规定和科研经费投入规定等问题,都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三、促进医学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医学教育过程中需要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开发,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来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将自身的医学知识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教师参与科研的次数与成就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医学高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和职称晋升上给与科研工作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参与率,将教育和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医学高校需要在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上做文章,积极协调和服务好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科研相关人员的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改进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创新科研工作。医学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四)改善政策环境

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做保障。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须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学者从事科研工作,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科研已成为衡量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科研活动必不可少。只有正确看到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采用有效措施去改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1.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研究生都是从事独立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必须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探析,必须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够精准迅速阅读中英文文献并获得相应的材料,能从这些文献中发现问题,通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由此可见在这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谓是尤其重要。要改变过去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进行研究的能力为目标的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学习的能力以及追赶国内外研究热点,并通过这些热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1]。2.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础医学研究生学习的课程都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是教授课程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只讲一些理论知识,而不强调研究生们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的一些问题,那么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就不会得到一个提升,实际上就等于没有真正地对课程进行理解[2]。故而在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实践操作的部分,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既能巩固基础理论又有益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还包括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授课方式进行变革,采用专题讲座、论文汇报、基础医学课程专题讨论等三种方法。3.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创新团队的建设是进行基础医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强大的师资队伍,优秀而又专业的学术团队是孕育具有创新能力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殿堂。有条件的话就要尽可能地引进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到学校对基础医学研究生进行近距离的讲授,让基础医学研究生感受到学术前沿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完善。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努力促进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一个飞跃式的进步与发展。4.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科研训练。传统的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评价主要以课堂表现以及论文写作为评价标准,但是忽视了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实验水平的测评,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展现。故而要进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科研训练的改革,下面给出一些课程评价体系的参考意见,学生的成绩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平时的表现,占总分数的30%;其二就是期末的成绩,这个成绩占总分数的70%。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堂实践状况、论文写作状况、专题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打分;期末成绩则是以基础医学研究相关论文写作抽查以及教师践行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提问的方式考核决定。考核的方法大概是:以学生的意愿每3—5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任意选择基础医学研究的一个专题,组内各自分工将这个专题研究透彻,最终进行全班的授课汇报总结、打分。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其他方面

1.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科学修订专业培养的方案。近几年,各个高校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都在进行改革,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年限都不同程度地缩短了。教育局还在这个时候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故而我们各个高等院校的医学院要结合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一些教学、科研的特点修改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在进行基础医学研究课程体系的相关创新中,要坚持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实践能力教育要从基础医学研究生刚入学的实践操作开始,一直到进行常规实验的系统化培训。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各个学校的研究平台进行基础医学研究前沿的课程教学,进一步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以完善与培养。2.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平台。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平台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保障。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日益剧增,现有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潜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拓展扩张已经成为解决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资源供需之间矛盾的关键要素,经过实践证明,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平台的搭建是培养优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重要方法。3.开展学术交流并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互助小组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术交流是基础医学研究生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的途径基本上有三条:其一,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等形式,邀请国内外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教授等人士作为高校的客座讲师,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显著提升,教育基础医学研究生专注做研究;其二,选派优秀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出国进行深造,学成归来后继续为学校教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气息;其三,选派优秀基础医学研究生代表到国外大学进行交换学习,学习国外高等学府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3]4.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创新基础医学研究生管理模式。进行基础医学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二级管理模式虽然还没有很大的教育、管理自主权,但是有很强的专业性优势。二级管理的模式可以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协调,更方便导师进行教学工作。[3]

三、结语

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故此我们要进行反思,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要在实际行动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进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变革,改变传统的重论文、轻课程,重研究、轻教学等状况,为实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形成进行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