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5:39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1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每年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6.6%以上,实现的利税占5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75%以上,各种数据均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一个事实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融资渠道不畅,贷款难问题异常突出,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之一,是政府行政干预为政策引导的有效方式,是重塑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化解金融风险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一)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1、资金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效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各地政府财政压力普遍较大,可以拨付给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比较有限,远不能满足本地区中小企业对担保基金的需求。

2、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大多缺乏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资信状况调查,主要借助于简单的财务报告和走马观花式的询问,缺乏真实、准确的评估。

3、担保机构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过去我国专业担保机构少,近五年担保机构的迅速扩张,使得本来就稀缺的担保人才更加短缺。而且,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造成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偏低。

(二)中小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营者信用意识淡薄。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虽然不乏信用优良的企业,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处罚制度,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呈日益恶化的趋势。

2、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大权往往直接掌握在企业法人代表手中,企业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论是贷款方还是信用担保机构都不容易把握。

(三)商业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大部分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策法规了解较为肤浅,对信用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中所发挥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在担保放大倍数、风险承担等问题上,与担保机构分歧较大,有的甚至不愿与担保机构签署协议。

2、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全面的实质性协议关系难以建立。目前各商业银行多为直辖管理方式,而各总行对以上条件没有明文认可,所以即使担保机构与地方银行达成了合作关系,也难于建立实质性协作关系。此外,多数银行将担保公司作为一般保证人看待,不认可专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誉。同时,提出了苛刻的担保条件,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全部转嫁给担保机构。这样,不仅使有限的担保资金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加大了担保的风险因素。

(四)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由于政企并未完全分开,而银行现有环境下硬约束很强,政府又不能提供融资担保,片面、单纯地把成立担保公司作为融资工具,不顾融资风险,只求资金融通越多越好,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表现为政府定项目、定额度、定担保费率,担保公司自身的选择权、自很小。

2、认识不到位,财力有限。国外信用担保机构都是金融机构,而我国将其定义为非金融机构,不准从事银行信用和财政信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担保公司自身的信誉水平。

(五)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

1、缺乏与担保相关的法律支持,规章不完善。从国内担保业的法律环境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建立部分法律法规,但立法背景是为了解决企业间债务及保护银行的债权,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扶持、风险控制、市场退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目前仍不完善。

2、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当前我国个人与企业普遍信用观念比较淡薄,整体信用水平较低,整个社会诚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担保机构和受保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受保企业的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突出。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信用担保机构的自身完善

1、扩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第一,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担保资金来源普遍以政府出资为主,应多来自吸收企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出资和捐赠。第二,积极引导民间投入。不仅要开展政策性担保,更重要的是鼓励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政策性担保机构再有重点有选择地为民间担保机构担保再担保服务,从而调动民间担保资金的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责任制度。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担保风险内控制度。以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逐步构建在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对在保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监控;二是建立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依据资信等级评定确定贷款担保的可行性或贷款比例;三是建立内部检查督促制度,定期对担保机构下属的业务部门实行稽核,定期报告业务的实际运行状况。

3、加强担保机构的信息披露。对社会公众广泛地宣传信贷担保的职能和运作细节,使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广泛地宣传信贷担保的职能和运作细节,使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和中小企业了解信贷担保机构。信息披露既明确地提示了政府与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也便于所有的参与者对担保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督。

(二)健全担保机构外部协调机制

1、正确处理政府与信用担保的关系。第一,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具体表现在:政府退出微观决策层,不直接操作担保业务,政府对推荐和扶持的中小企业和项目要负起相应责任。第二,政府应尽快修订和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包括对各类担保机构的准入条件做出严格规范,对各类担保机构的性质、经营管理原则、风险防范机制、政府扶植形式做出明确规定。第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省、市、县各级财政在一定时期内都要从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担保机构的代偿损账补助。

2、协调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第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出面,协调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为商业银行介入融资担保体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应督促商业银行落实现行有关政策,与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清除商业银行业务运营中存在的政策和制度障碍。第二,商业银行应同担保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融资担保,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风险,相对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提高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盘活信贷资产以及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应抓住国家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机遇,与担保机构就风险分担、担保额度的放大、担保的认定标准等具体问题达成共识,尽快付诸实施。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助性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助性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3

1.担保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1993年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成立。从1993年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确立至今,我国担保行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年担保额也在不断提高,如下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性质是融资性担保机构,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专业机构,需经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全社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贯选择。自担保行业形成并开展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迈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以及担保机构走上平稳发展道路提供了切实保障。

2010年3月,国家七部委制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行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9%;中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金额占全部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5.8%,较上年末减少1.8个百分点;融资性担保机构为23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占融资性担保受保企业数的93.6%,较上年末增加1.1个百分点。2014年6月,财政部公示的该年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拟支持服务体系和融资环境项目共计1952项。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上述实践充分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创造企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业务已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政治、经济、社会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等内部环境仍然存在不少不良因素,影响着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规机构少,担保能力有限。例如,我国政策规定:申请《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需满足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高门槛,使得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2)客户信用低,反担保措施仍存在风险。若受保客户不能及时全额还款,则担保机构需承担代偿风险。

(3)担保放大倍数实际与规定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国内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而在实际中,担保放大倍数却低于5倍。

(4)担保行业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担保机构提供行业行为的法律依据,而对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却没有相应的保护。

(5)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日常经营干涉过多。大部分担保机构为政府事业单位,名义上虽是独立法人,但实际上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日常运营中仍能受到政府干涉。

(6)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担保业发展很快,对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亟需社会培养担保人才来满足行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及意义

第一,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互保联保的有效措施。发展担保行业,可以使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是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范围广,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在银行贷款方面的信用等级,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强银企合作,维护金融稳定。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立法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40―03

【作者简介】熊卫国,农行宜春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宜春336000)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因信用不足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扶持性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现状

在实践中,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四种组建模式。

第一种: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个人出资为主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其优点在于产权明晰,职责明确,以盈利为目的,市场化运作,经营效率高。由于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担保风险太高而盈利性较差,因此市场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难以扩大担保规模。

第二种:政府组建,政府直接操作。以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其优点是资金来源有保证,以政府信用为后盾。但这种由政府部门负责的担保行为往往失去经济特征,而代之以浓厚的行政色彩,排斥市场机制,有悖于政企分开的改革原则。

第三种:政府组建,市场公开操作。此种方式为事业法人模式。即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出资为辅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优点是既能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又能利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更好地配置资金资源;有利于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实现担保机构责、权、利的统一,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四种:混合组建,市场公开操作。即以政府和其他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主要的共同出资人,同时吸收其他市场主体投资组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信用担保机构。这种组建方式基本符合委托――模型,责、权、利明确,能使国家与地方产业政策的贯彻建立在市场行为的基础上,抑制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寻租”行为,更有效的地发挥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活动的蓬勃发展,自1999年以来,中央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经贸委199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2001年)、《关于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发改委2005年)。另外,部分省、区也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定。

这些文件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设立、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但是,就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以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健康、有序地发展的法制要求相比还存在距离。主要表现在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规范性文件多数是法规、规章,甚至于政策、意见,效力等级、立法层次均较低,且由于立法技术的欠缺,不同的管理部门配合欠缺,各自制定的众多的法规、规章缺乏整体设计,杂乱无章,法规之间也容易出现重复、抵触现象。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的比较考察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从实践看各国和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按担保目的分为两类:

一是政策扶持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属于此类。世界各国一般都把建立和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政府出资或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是社会互助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世界各国中不组建政策扶持性担保机构,只推行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较少,仅有埃及和葡萄牙等少数国家。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扶持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外,同时开展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如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和互助担保公司)。

可见,按国际通行做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一种承担着政策性职能的特殊法人,是专门向无法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满足其融资需要的机构。它应当以扶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其融资环境为宗旨,而不应当以营利为目的。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和政府的一种收益。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法律性质上应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机构。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对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2.资金补偿机制问题。我国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这种运营规则必然导致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和收益严重失衡。为维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政府作为信用担保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应积极承担损失补偿责任,但我国目前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而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方式补充担保资金。如美国和日本政府有固定的财政拨款来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担保赔付金主要用担保基金和担保收费共同支付。台湾的信用保证基金自建立以来也得到过补充资金。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及风险控制问题。我国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元,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加之担保机构数量加速扩张,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无可避免地增大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因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为保障担保资金的安全,必须设置合理的运作程序,严格控制、防范风险。

参考国际做法,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都设计了一套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制,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之间分散风险。

分散和规避风险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规定担保比例分散风险。从世界各国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来看,虽然比例各不相同,但却没有哪个国家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额担保。就美国而言,小企业局最多为中小企业提供100万美元的短期或长期贷款担保,并且担保比例大约为75%,此外的部分均由协作银行承担。二是对企业实行风险约束。如美国的信贷保证计划要求主要股东和经理人员提供个人财产抵押,以增加业主和管理人员的责任。三是制度透明,规范管理。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每年都要向国会提交有关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会举行听证会,审查计划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四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和担保程序。如日本信用担保机构即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在公司

内部实行分级负责制,规定各级的审批决策权。实行严格的审、保、偿分离制度,认真进行保证申请时的信用调查与担保审查,加强放款后保证期内的项目跟踪管理。五是建立内部和外部双重风险补偿机制。所谓内部风险补偿机制是指担保公司在内部设立收支差额变动储备金;而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则指一旦发生代偿,中小企业担保保险机构将对担保公司损失总额的70%实行赔偿。

4.信用担保的费率和放大倍数问题。信用担保的费率和放大倍数也是担保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信用担保收费来看,费用过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会显著上升;费用过低,不利于担保机构开展市场化的经营,也不利于担保活动的可持续性。虽然有些国家担保机构并不直接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收费,但经常是通过银行转嫁给它们。

我国担保收费较低,仅有o.5%左右。也没有相关法律对此做出规定。

目前,世界各国担保收费的费率通常在1―2%之间。从各国担保收费的实践来看,美国和加拿大收费最高,分别达到4%左右和3%。由此可见,担保费率是一个国家信用担保建设的重要参数。

有关信用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问题。一般而言放大倍数过大,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控制;放大倍数过小,不利于提高担保机构的效率,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也相对有限。信用担保放大倍数的增加应是一个渐进过程,过快扩张担保数量和放大倍数,只会使银行积聚更多的风险,造成更大的贷款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信用担保的放大倍数大约在10倍左右,担保放大倍数最高的是日本(60倍)和美国(50倍)。

5.担保品种及期限问题。目前,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的期限都在6个月以内,一般不超过一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少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在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中明确信用担保的品种及期限等具体问题。

6.信用担保法律体系问题。发达国家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健全,法律环境完善。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规范大体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日、韩为代表,以单行法律法规形式加以规范。例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为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贯穿于所有中小企业制度的设立和运作,《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法》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规定了信用保险公库和担保协会的职能、运作和担保规则等。与此相配套还颁布了《信用保证协会法施行令》和《信用保证协会施行规则》。二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在中小企业法中直接加以体现。例如,美国《小企业法》对信用担保计划的对象、用途、担保金额和保费标准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是对美国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法律规范和保障的主要法律依据。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思路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在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指导下,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我国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从整体上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运作进行系统的规范。

在进行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中,应特别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1.明确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由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基本都是政策性担保、按市场化运作,应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机构。同时也应明确担保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受保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2.确立政府等机构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资金支持义务的制度。政府是担保资金的主要支持者,它在承担向担保机构出资义务的同时,还应承担资金补充义务,确保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

3.明确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的对象和政策目标。

(1)规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担保对象的规模和性质,规定中小企业的标准,被保对象都要符合这一标准。

(2)明确支持符合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企业,如出口创汇和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妇女、残疾人、退伍军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等。

4.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规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操作程序要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担保计划的申请、审核、担保条件、违约确认和担保赔付等都应有明确规定和透明度,要实行年度计划和执行结果向出资人报告的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一是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建立全国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二是要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三是把事后的风险控制与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担保机构要设专人与中介机构联合,加强担保后的跟踪监督。四是支付赔偿金后,中小企业作为借款方仍有偿还全部债务的义务,担保机构仍然有权追索企业所欠债务。

5.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确保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按商业原则自主贷款。政府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是确定担保基金的担保对象标准、承保条件和担保审查程序等,定期监督和检查担保计划的执行情况。

6.确定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协作方式。

(1)规定与银行共担担保比例。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金额一般不超过贷款的70―80%。

(2)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设立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地区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计划,并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7.明确规定担保品种和担保期限。担保品种除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外,还应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担保期限应区分有短期、中期和长期。

8.明确担保贷款限额、担保收费和担保倍数。一般担保贷款最高限额1000万元左右。担保收费0.5-l%。信用担保倍数为5―10倍。

9.明确采用反担保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一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二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物。三是第三方提供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7-01

信用担保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根据合同规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赔偿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方式。但是由于担保对象――中小企业是一个复杂且特殊的群体,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必然会导致担保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增加。为了稳定中小企业市场,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显得极为重要。为了能够正确认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本文在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浅析。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不少企业的信用状况令人堪忧,使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担保机构决定为企业进行担保的基础是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具体偿还债务的能力,但是不少效益差、偿还能力不够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得到担保进行融资,在申请担保过程中对自身财产经营状况进行造假甚至瞒报,这种欺骗行为和信息的不透明化就导致了担保风险的发生。

(二)担保机构自身运作不规范造成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有些担保机构为了吸引企业夸大自身的融资能力,有些则偏离了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方向,转而投资一些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除此之外,由于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信用担保的各项操作步骤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也缺乏信用担保专业人员的指导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增加。

(三)银行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之后,银行就可融资给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这项交易中承担了全部风险,使得银行在履约操作过程中的不认真审查和操作,给本不能够得到贷款的企业得到了贷款,给信用担保机构造成风险。

每个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生长发育的土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有1500万家左右,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随着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另一个行业悄然出现,那就是为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行业,它的出现使对不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高风险、低效益与银行追求的低风险,高效益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而往往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主要的推动力,如美国,99%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就业人数60%以上,新增就业机会2/3都是中小型企业创造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生死存亡,因此要积极支持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所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中小型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二、对中小企业行信用担保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担保机构内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决策程序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而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风险就属于可控风险。为了控制担保风险发生的程度,就要先从企业自身开始。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担保操作流程和担保审查制度,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严格防范担保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建立监管机构。

担保机构应该完善决策程序。管理部门的决策可能会影响整个机构的发展方向,如果决策失误可能会使担保机构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完善决策程序相当必要。机构内部要进行决策信息的透明化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在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机构内专业人员的分析,以大局为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培养高级的专业担保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处在担保业务一线的专业人员,他们的操作正确与否决定着担保风险的程度高低,这就要求这些专业人员具有很高的担保方面的业务素质和担保经验,所以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是信用风险的控制的关键一步。

除了要培养专业人才,管理层人员的选拔也不能掉以轻心,他们是机构向着科学合理方向发展的指挥者,所以机构应该选择出一批具有丰富担保机构管理经验、能够对担保市场和风险有充分认识的高素质人员,来控制信用担保风险。

(三)建立良好的风险监控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着复杂的担保市场,为了能够更加安全的进行担保业务,就要在风险监控机制上做出努力,努力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风险监控机制的作用体现在担保前、担保时和担保后。在担保前,信用机构就应与银行进行合作,对申请担保的企业进行资信情况、负债情况等各方面的调查,分析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还债能力,为决策提供依据。在担保时,担保机构有责任监督企业在贷款使用中的合理和合法性,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担保机构应该有义务建议融资银行停止向其发放贷款,以防止事态蔓延。在担保后,如果发生担保风险,担保机构自身财产就会受到损失,这时担保机构有向被担保企业要求赔偿的权利,如果发现被担保企业是恶意骗取担保的,担保机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中小企业经济得到很好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也在摸索中前进着,为了能够使中小企业得到壮大,使担保机构得到不断发展,就要坚定地实施风险管理。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各种制度和运营状况在不断的完善,一系列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的措施也在不断实施,企业运营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和担保机构风险监控制度水平的提升也给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制度将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晨.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法律控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国际经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052-05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一)信用担保功能原理的经济分析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银行巨额存差并存,说明信用价值低的中小企业项目,对银行而言是高风险项目;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便附带苛刻条件,如高利率、提供抵押品等。这样广大中小企业便面临着严峻的融资困境。而信用担保体系使用自身信用,以收取担保费为条件,承担了部分融资风险,加快了银企合作。如图1中,a线代表信用担保体系出现前银行的信贷风险,C线代表企业承受的利率风险,B线代表信用担保体系出现后银企面临的风险。(Ra-RB)与(RCRB)分别代表信用担保体系出现后银企降低的风险程度。可见,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缺乏和质押问题,帮助了银行转移风险,拓宽了民间投资渠道。

(二)信用担保经营原理的经济分析

信用担保属于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混合提供方式既避免了公共提供因过度消费而造成市场损失,也避免了市场提供因短缺而造成的效率损失。如图2中,D为申请担保方的需求线,S为市场供给线,D1为市场对信用担保的需求线,S1为有信用担保的供给线。三角形Fee1为市场供给短缺造成的效率损失。故而政府提供信用担保,信贷量扩大到Q3,价格降低,并形成“效率弥补”(三角形e1BB1)。若S1与D相交于C点,即B与C点重合,则效率弥补与效率损失恰好相等(SFee1=Se1BB1)。

(三)信用担保机构介入前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信用担保介入之前,假设银行知道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为p,银行贷款利率为r,那么一个单位银行贷款的预期收入为?淄B=p(1+r),若银行不贷款,用同一个单位资金购买年利率为rg的国债,到期银行的收入为1+rg。对于银行来说,只有至少?淄B=1+rg时,银行才可能接受贷款。所以可以得出,p(1+r)=1+rg,则r=-1,同时考虑到贷款产生的其他费用率re后,银行向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定下的贷款利率为r′=-1+re。

当信用担保机构介入后,假设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比例为t:(l-t),则贷款到期后银行的预期收入为?淄′B=p(1+r)+(1-p)(1-t),若银行不贷款并用同一个单位资金进行国债投资,所获得的收入1+rg,那么有?淄′B=1+rg,银行才可能贷款,因此得出:r=-1。同样考虑银行贷款所产生的其他费用率re,那么银行给担保后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为:r″=-1+re。

图3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前后信贷市场均衡利率和信贷规模

通过比较担保前的银行给定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r′=-1+re和担保机构参与后银行给定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r″=-1+re,很显然,r″<r′。可以得出,经过信用担保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降低了。这样,将有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由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存在,使得银行的风险将会降低,而收益增加。我们可以通过图3来进一步说明。

图3中横轴代表信贷量,纵轴代表利率,D是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曲线,S曲线代表银行供给曲线。开始时随着利率提高,银行愿意贷款的数量逐渐增加,当利率提高到r0后,银行贷款规模达到最大,此时由于贷款利率的提高,必然高风险高收益的中小企业增加,同时低风险的中小企业减少,即发生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导致银行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及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必然会减少信贷供应量,因而S是一条类似抛物线形状的曲线。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后,银行的风险相应降低,银行信贷供给量增加,于是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即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下,此时的均衡利率为r″,供给量为S″,且有r″S′,即市场利率下降,信贷市场供给增加,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由于信贷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会相应的增加。因此,无论对中小企业还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参与后,使得它们的福利提高了,显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实描述及存在问题

1999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首次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规范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初步设想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体两翼三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指试点模式的主体,即政府试点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两翼”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三层”指担保体系中的国家(中央)、省级、地市级(城市)三个层面。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已达3729家,比2006年的机构数量净增363户,增幅达10%(见图4)。其中,省级担保机构544家,全国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机构是528家,约占全部担保总数的14.16%。2007年担保资金总额为1774亿元,比2006年净增542亿元(见图5);2007年担保机构从业人数为37454人,比2006年增加8475人;2007年累计担保企业户数70万户,2006年是38万户,将近翻了一番。

图4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状况图5我国信用担保资金状况

河南省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担保机构190家,较上年增长42%;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较上年增长三成多,累计为超过1万家企业提供了上万笔担保业务。2008年5月,河南省29家担保企业共同签署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联盟协议。担保业大联盟成立后,将拥有资本金23亿元,占全省担保资本金的近40%,规模经营效应将显现。但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担保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一些担保机构运作还不够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差。河南省非公有制企业每年有2000亿元的融资需求,担保公司只做了138亿元的业务,份额不到10%。

本文对郑州市高新区、开封市、商丘市的中小企业2007年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150家作为样本,共收回问卷104份,问卷回答真实有效。从行业分布来看,选择“其他”行业的为76%,而零售批发业占18%,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邮政及餐饮合占6%。“其他”选项主要是郑州市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比例分布如图6所示。问卷调查的内容为中小企业的相关融资活动。从职工人数来看,200人以下的占77%,200人至500人的占18%,500人至1000人的占4%,1000人以上的占1%。从销售额来看,1.5亿元以下的占79%,1.5亿元至3亿元的占21%。这些统计数据显示我们所选取的样本规模、人数、销售额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关界定,选取的样本合理有效。

从融资次数来看,融资1次到5次的占82%,5次到10次的比例为15%,10次以上的占3%,说明目前企业融资较为频繁。从融资规模方面看,单次融资额度从100万元到500万元,多为短期性融资。融资方式选择如图7所示:其中选择贷款的占有较大比例,为85个样本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81%。而其他融资选择较少,这也说明当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选择银行贷款,而其他融资方式使用较少。在具体的融资方式中,贷款方面:利用自身抵押等方式获得贷款的比例最高为75%,而通过担保机构获得的贷款比例为15%。从获得银行贷款难易选择来看,选择“难”的为71%,在贷款难的原因选择中,银行制度所占比例最高为41%。反映出银行贷款作为目前企业主要融资方式,利用担保获得贷款的比例较低,担保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类――高新技术行业分布样本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单位:%)

图6样本中高新技术行业分布图7样本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在信用担保方面,主要是从担保机构、信用与担保关系、信用评级等来考察中小企业融资。从前面分析可知,通过担保机构获得贷款的只占15%,而通过对选择担保机构的趋向性分析表明有69%的企业会选择通过担保实现贷款。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担保公司中政府资金背景比例较大。从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经过信用评级的企业占66%,其中银行评级的占88%,政府、征信中介机构及其他所占比例较小。在信用评级的科学合理性方面,认为“科学合理”的比例为33%,认为“不合理”的占26%,其余选择“一般”,调研显示,企业的信用建设还亟待加强。

通过对我国及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现实描述,发现其担保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担保结构分布不合理,缺乏资金补偿机制

全国担保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下的机构约占全部担保总数的85.84%。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以收取担保费用为辅。如截至2007年9月,商丘市共有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8家,其中政府出资占45%;开封市2008年由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3000万元,作为政府参股注入金基担保公司。然而,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通常是一次性的,规模有限,政策性担保机构又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的担保费用也很有限,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性担保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部分担保机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收取担保费。而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担保费一般为1%左右,法国为0.6%,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仅为0.5%左右。

(二)银行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甚至要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这使得担保风险过于集中在担保机构身上,而没有在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之间合理的分摊。在保证方式选择上,一方面协作银行要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借款人任何形式的违约,担保机构都要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有了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放松了对贷款企业监控,使得一些不良贷款未被及时发现,最终导致损失的发生。

(三)缺乏法律保障,治理不规范

国家对担保业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对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和运行机制也未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有关信用担保的条文,操作性不强,应该有配套措施;《担保法》应规范担保行为而非担保机构。河南省为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快速发展,2006年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但执行效果还有待加强。多数担保机构依附于政府,许多担保未评估还贷能力,致使风险加剧。少数机构市场化运作,治理较完善,但只重视眼前利益,收费高,既限制了参保企业数量,也无法提升产业结构。

(四)外部信用环境不佳,缺乏信用评级制度

从信用环境方面来看,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其信用评级制度。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共享的以中小企业的信用征集、登记、评估和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级制度。社会信用信息失真,有关中小企业经济行为的基础信用资料不规范,信息不完整,市场缺乏足够准确的信息作为评价和判断信用状况的基础资料。从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随着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外部信用环境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担保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担保业的风险是巨大的。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经历了近70年历史,为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日本经济的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3月,信用担保金额达28.7964万亿日元。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信用保证协会与信用保险公库两级构成。全国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属于行业管理协会,主要负责对各地的信用担保服务标准及市场参与主体的业务范围给予统一界定和监督。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支持非常大,不仅在税收、法规等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最主要的是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的资产由基本财产和借入资金两部分构成。基本财产包括政府投入和公共团体捐助(约占16%)、金融机构出捐(约占9%),担保机构经营收支差额中提取的基金准备金(约占75%);借入资金由信用保证协会向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借取,通常是国家每年列入财政预算。日本完善的法律规定为各方主体提供了明确的权利义务范围和规范的行为模式,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二)美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便以专门的立法形式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并在联邦政府内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此开始创建。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县、市之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非常清楚,所以在美国形成了三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由SBa直接操作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宗旨是为创办之初或现有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担保、经营管理咨询等服务,全美共有7000家商业银行参加了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由地方政府操作的区域性专业担保体系,其目的是帮助该地区的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三是社区性小企业担保体系,由于SBa直接操作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协作银行遍布全美各地,因而小企业对社区性担保体系的需求较大。美国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两方都可从中受益从而实现“双赢”。同时,美国的信用管理制度非常发达,全美有许多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其评级结果的准确率很高;美国也具有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制度。如规定担保比例与协作银行分担风险,担保机构并不进行全额担保,一般贷款保证计划的担保金额一般不超过75%~80%;美国对企业实行风险约束,贷款保证计划要求主要股东和经理人员提供个人财产抵押,以增加业主和管理者的责任。美国和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比见表1。

表1美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览表

(三)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比较特殊,它是一种互助担保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形式,即由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为共同成员获取贷款提供担保的集体担保组织,由政府对其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意大利的小企业贷款合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信用担保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由50家以上的中小企业组成的集体担保组织,它必须拥有不低于5000万里拉的货币担保风险基金,这笔基金由该组织各成员企业出资筹集。二是由全国五家以上担保组织联合体出资建立的第二级集体担保组织,其担保基金也来源于各成员出资,可享受有限额的国家补贴,这一级组织实际上是为第一级担保组织提供再担保,前两级担保组织都属于互助担保性质。第三级担保是政府担保,即由国家出资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为第二级集体担保组织提供再担保,但是只针对向中小企业担保组织联合体提供优惠贷款的中期信贷机构和中央中期信贷银行的放贷提供担保,其最高担保比例为贷款额的80%。意大利中小企业互助贷款担保机构在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方面有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能成功地建立起该种机构,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这些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上的联系,建立互助担保机构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本地的中小企业协会、商会等)等等。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分层次的政府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美日政府财力雄厚并且集中在中央政府,而我国财政收入比较分散,中央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因此可以建立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为辅的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层次上,建立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三级联动互补的担保梯次。省级担保机构应成为地市级担保机构参股的再担保机构;建立以股份制政策担保机构为支撑、会员制互助担保机构为主体、股份制商业担保机构为必要补充的地市级担保体系;建立以会员制互助担保机构为支撑、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辅的县区级担保体系。美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都能得到政府固定的财政支持,我国亦应提供充足的担保基金来源,以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在担保机构成立初期除财政拨付的基本运营资金外,每年财政应注入一定比例的财源培植和风险补偿基金作为追加投入。

(二)明确规定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应借鉴美日的经验,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以保证信用担保机构的稳定发展。主要措施如:单项最大担保数额不得超过担保基金总额的20%,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承担的风险限制在贷款总额的70%~80%;规定代偿权和追偿权,在贷款预期不能收回时,由担保机构承担代偿责任,并依法取得和行使追偿权;制定反担保措施,企业必须以合法的资产作抵押担保;规定风险准备金制度,担保机构从经营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冲抵担保发生的经营亏损、代偿支出和弥补担保呆账损失。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应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一些省份如河南省,征信系统刚刚起步),尽快建立科学、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通过信用评估使社会真正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信用信息。此外,还应尽快搭建起全国性的社会信用体系组织和公共信用信息两大信用平台;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法规。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专门立法,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运作。

(四)政府带动民间金融和担保机构

政府参与的担保计划主要起着引导和带动民间机构的作用。如美国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为地方开发投资公司和小企业投资公司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日本中央政府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由地方性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等。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并协调银行、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给予担保机构采集信息支持和工作配合。

(五)发挥担保行业协会作用,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行业协会可以加强各担保机构之间的交流,统一行业规范,并为会员机构提供培训、传达政策、信息采集等服务,从而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担保机构几乎承担了所有来自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银行与担保机构应加强合作,确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在业务上信息共享、加强交流,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1,(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7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1.管理缺乏规范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相当不规范,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额度、风险控制以及代偿率的限定问题等都没有相应的规定;此外,信用审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制约机制;对中小企业担保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严格的审批制度。

2.专业信用担保人才缺失

伴随着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迅速崛起,我国出现了众多的信用担保机构,这也带来了对信用担保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然而,由于信用担保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对信用担保行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

3.担保法律滞后

目前,针对担保行业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这成为了制约我国信用担保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担保法》是我国担保业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法,该法律的颁布与实行为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然而这部法律仅仅只是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还有许多具体的细节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并不完善,而一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素质水平有限

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从个体户或者家族经营慢慢发展起来,他们的经营管理制度并不规范,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战略,长期以往下去,势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2)企业信用意识薄弱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较为薄弱,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信用等级处于3a或3B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据了百分六十的比例,a级及其以上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占据了极少比例,并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而这一现状,直接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营运风险。②

(3)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规范

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这也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加大的原因所在。根据一项专业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超过50%的中小企业面临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包括尚未建立数量充足的财务审计部门、完整的财务报表以及连续的经营管理记录,即使有,信息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得到检验,导致担保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中小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这也就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

2.政府部门存在思想认知差异及行政干预

当地政府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并没有建立针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此外,有的当地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监管部门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工作。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人员的任命也是由政府机构直接派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往往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这也带来了“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而且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小。大部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事实上来自地方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各地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中小企业担保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相对匮乏,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除了需要业务人员掌握必要的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业务谈判、社交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地方信用担保机构的人员大部分都是由一些政府单位的机关工作人员来担任,他们不具备信贷业务方面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分散机制,一部分信用担保机构经常都需要承担百分百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担保机构没有充足的信贷风险准备金,其抗风险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基金运作相对不规范,信用担保的品种也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仅限于流动资金的担保,几乎没有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长期贷款。同时,受到当前我国保费率比较低的影响,担保机构很难实现赢利,无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③

4.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低下,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分工不明确,没有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部门,商业银行同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更是少之甚少,即使彼此之间有合作,跟其协作的商业银行在信用担保责任方面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现象。也就是说,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和贷款的安全性,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仅要求信用担保机构需要对其贷款提供全额担保,对担保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更是不愿配合;商业银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集中上收管理权限的做法,这样严重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5.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制约我国信用担保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的社会需求同社会信用体系之间并不完善。尽管信用担保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一种担保需求,但是受到中小企业信用失真、信用资源的供给同需求之间不平衡、信用混乱等不良因素的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给担保机构的发展到来了巨大的发展隐患,我国还未形成缓解这些不良因素的法律机制,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尽管我国早已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这也就迫切地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信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国家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属于我国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正确意识到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在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再次,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担保机构外部监控管理体制,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协会或信用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行业自律,对担保行业市场秩序进行整顿和规范。

2.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日常运营必须严格按照“风险控制、稳健经营”的准则。首先,信用担保机构应当在事前做好防范工作、事中做好监管工作、事后做好补救工作,从这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达到风险防范,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造血功能,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岗位培训,从政策、道德、业务三个方面全面提升信用担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可借鉴国外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方向,成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设计政策性银行,这些专业机构为那些发展前景良好且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及政策支持。打破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理念,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实力以及经营范围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4.完善我国信用担保法律体系

(1)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政府参与,同时也需要各个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配合协作,只有建立以中小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为主体,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以及信用为核心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

(2)完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

我国对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担保人员从业资格审查、信用担保机构财务及内控、担保基金的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法律规定。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相关立法部门有必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从而规范信用担保业的运行工作。

5.加快建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中小企业想要走出融资困难这一状况就应当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从而弥补企业自身不足,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应当严格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专业素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放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增强企业信用服务意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企业信用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21世纪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

注释:

①罗剑朝,于转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经济管理,2011(0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信用担保体系

一、我国现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一)我国现行信用担保体系

自我国首家担保机构成立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现有的担保格局。总体来看我国信用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授信担保为主体,商业性与互担保为两翼,中央、省、市、县为四层的担保架构。政策性担保包括城市信用担保、省级再担保和部级再担保。城市担保是担保体系运行基础,直接从事担保业务;省和国家再担保通过再担保服务分散城市担保风险,是城市担保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担保行业运行分析

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上给了担保行业很大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实力增强;为了解决自身融资难的问题,企业也积极投资或设立互担保机构;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纷纷流入到担保行业,投资或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笔者由银监会负责人就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等答问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可知,担保行业整体规模、实力、从业人员和担保业务量也都得到大大增强;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为主向民营及外资控股转变。

2011年,根据《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促进规范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为主线,加快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完成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工作。(1)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过规范整顿后,担保机构逐渐树立规范经营和风险控制意识,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2)经过行业规范整顿,银担合作的基础和环境有所改善。同年联席会议了《关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的通知》,该文件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银担合作。银担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担保业务量进一步加大;同时了促进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二、现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分析

1.中小企业信用度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a级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低,信用管理意识薄弱,信用等级不高。

2.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部财务结构不严谨,信息不透明,缺乏严格的内部财务记录、财务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正是这些因素致使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很难获得财务审计部门的认可,披露信息可信度不高,因而外界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态,信息不对称问题随之产生。

(二)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1.现有机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越往基层机构越少,分布不合理且覆盖率低。

2.担保公司“异化”问题严重、无序竞争、违规经营、乱象横行。我国部分担保机构的“异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市场无序竞争下,部分担保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法融资、无序放贷、乱收费用、超范围经营等问题;挪用、占用客户保证金;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从事违法行为。

3.担保公司没有明确的担保对象和担保资源流向标准,致使担保资源分散化和担保资源利用率低下化。

4.担保机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不制衡,而且自身的独立性也存在质疑。一方面,许多担保机构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业务决策、执行和监督均衡机制,也缺乏完善的被担保公司风险信息资料的收集、使用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信用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的担保架构,然而政策性担保机构大多是依附政府性机构,担保业务难免会受到政府方面的影响;由于担保机构自身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其在决策时也容易受到内部不良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担保机构。

5.担保机构与银行间的贷款风险共担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贷款风险分摊模式为“担保公司承担所有风险、银行承担零风险”模式。但是担保机构的保证服务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和审核、评估企业资质的成本,因此贷款银行也应当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美国担保机构仅承担第二担保贷款风险。

(三)从社会层面分析

1.担保行业的监管缺失。在实际运行中,随着担保机构数量和业务的快速增长,监管资源不足、监管能力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渐渐显现。另外在中央政府方面,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是由财政部、银监会等八部门组成,银监会为牵头单位,涉及部门多而且权责不清、管理混乱。

2.担保风险控制法律体系建设滞后。担保机构对外提供担保贷款的风险极高,风险控制是担保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我国现有的担保风险控制法律体系模式主要包括“核心法规+主要法规+配套法规”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十地方性法规”等,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担保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3.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须完善。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具体有以下几点:缺乏权威的征信系统、健全的信用评估体系、良好的失信惩戒机制、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导致银行和担保机构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中小企业的自我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治理制度,使公司决策、执行、监督三者实现均衡。其次中小企业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增强诚信经营理念。最后是对外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治理状况,尽可能提供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提升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信用担保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1.信用担保机构规范自身发展。(1)加强担保信息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被担保公司风险信息资料的收集、使用和管理制度;实现担保机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均衡;提升担保业务独立性。(2)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规范自身发展战略,规范担保财务制度,披露真实、可靠地担保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注重自身软实力建设、提高担保从业人员素质。(4)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2.提升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量和布局的合理性。针对现有的担保公司分布结构不合理、覆盖面率不足问题,应根据不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制定担保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调整担保机构的布局,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担保业务量。

3.加强风险管理,建全担保风险控制制度。首先是风险的预防和评估机制,具体就是通过事前调查了解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评估担保风险。其次是担保风险的控制,保持对受保企业大额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最后是通过再担保、事后追偿与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事后担保风险控制。

4.明确担保对象、建立担保资源流向标准。现阶段信用担保资金扶持的重点是科技创业型、都市吸劳型、资源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以及以仓储、配送、分销为主要内容的商贸物流型中小企业。各担保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担保对象和担保资源流向标准。

5.积极拓展信用担保功能,不断创新担保业务模式。政府、企业和担保机构应重视担保方式的创新,构建多样化担保模式。

(三)国家加强对信用担保体系管理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对策。(1)建立健全担保风险控制法律体系。以风险管理为主旨,信用担保法为核心,预防法律制度、控制法律制度和补救法律制度为基石,建立一套严谨的担保风险控制法律体系。通过不断完善资信评估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担保机构内部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反担保制度和被担保企业保证金制度等法律制度来实现担保风险事前预防;风险控制法律的核心是担保风险的监测和担保风险的分散制度,通过完善风险监管制度、保证保险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应急处置机制、再担保制度、银行与担保机构间贷款风险分摊制度等措施来完成事中风险控制;风险救济法律制度着眼于担保损失出现后的补救措施,通过代偿、追偿、风险补偿制度等来控制损失。(2)加强担保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在地方监管层面,一方面,根据相关规定,明确地方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加强日常审慎监管,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加强监管人员培训、监管资源合理化配置和推进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等措施来弥补监管资源不足、监管能力不足、监管不到位等缺陷。

2.强化信用信息管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工商登记年检系统等现有信用体系作用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政府监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以信用信息收集、信息共享、信用评级、失信惩戒为主要功能的全国性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信息管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降低信用信息获取成本。(2)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健全,能够帮助银行和担保机构获得比较可靠的企业信用信息和预防风险,从而有助于银行与担保机构做出担保贷款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担保业绩、服务水平、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等方面对担保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并划分信用等级,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和银行选择担保机构,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银监会.银监会负责人就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等答问[eB/oL].2012-06-28.http://.

[2]周德文.担保业面临的危机[n].新金融观察报,2012-07-23.

[3]张婷.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问题研究[J].求是,2012(2).

[4]周军霞、罗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缺陷与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1(1).

[5]张翔.从国际经验计较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9).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助性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助性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