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7:50

资产管理分析篇1

关键词:资产管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即接受委托人资产的受委托人帮助委托人提供理财服务行为。资产管理业务是在传统证券经营模式的带动下新兴的券商业务,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训练有素的委托专业人士为委托人取得稳定收益,减少风险,此外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稳定的作用。随着《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拟定,资产管理行业在国家的积极改革推动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形成新的行业竞争格局,其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三大分支形式业务在整个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

一、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

就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的必然走向,其基金、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管共同竞争的新型竞争模式,掀起了创新浪潮,促进了产业发展,使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由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竞争格式从规模的角度来说,截至2012年,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和券商资管的管理资产以银行为首,凭借其长此以往的庞大营销渠道掌握着24.71万亿元的资产,而券商资管的资产最少,仅仅拥有1.8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保险、信托、基金居中,分别占有7.3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2.86万亿元。从收益和客户群体的角度来说,介于券商资管和信托的高定位,其理财投资产品多适合于高端机构及个人,而基金、银行、保险产品则多以普通民众为适用人群。相对来说信托公司产品的收益最高,银行及保险产品收益平稳,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与股指有关,受大盘影响。总体来说作为受用于中、高端客户群的券商集合理财业务,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放宽,券商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得到规避,发展空间也有了新的提升。

二、券商资管业务现状

1.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总体来说,由于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虽然有着业务链的强大支持和浑厚的销售渠道支撑,但仍对风险没有较好的规避和分散,其投资业绩也大打折扣,效果不佳。自2008年以来,呈现暴增式势态的集合理财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债券型产品的销售幅度最高,具有可灵活操作特性的混合产品也稳居高位。但由于受股指的直接影响,随着股指的下调,集合理财产品销售滞待,低风险品种产品数量和资产净值相对最低。

2.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定向资产业务是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比重最小的分支板块,受通道类业务爆发式增长的影响,资管业务发展事态迅猛。目前以银证合作票据业务为主,作为商业银行委托券商的定向资金管理模式,自2011年底便获得70%的增长幅度。券商用管理的表外资金购买票据类资产收益权或银行承兑汇票,规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促使了券商资管在银证合作票据业务领域的发展。其他通道类业务包括委托贷款、债券投资计划等等,虽然规模宏大,但收益受限,风险较大,只能作为短期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起点。

3.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最初是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的开展设立的管理业务,随着我国政策的放宽,券商资产管理行业的兴盛,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预计将会成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创新舞台。截至2012年,企业资产证券产品累计募捐资金达到283亿元,产品仅有11个,对于国家批定的a级标准还相距甚远,企业资产证券业务的申报工作受阻,目前仅作为试点阶段开展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工作。

三、券商资管业务发展趋势

1.建设共同基金的核心地位

恰当的共同基金的建立对于带动投资、合理理财、改善资金管理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作为世界储蓄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储蓄业务由银行直接经营,奠定了银行的资金收拢渠道基础,使得银行占据资产管理竞争格局中的首要位置,不利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实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改善,资产管理市场竞争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金融体系效率大打折扣。因此,为了稳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整个资产管理市场的地位,促进券商资产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建设共同基金的核心地位,通过基金来带动券商资产链的运转。

2.独立理财账户的建立

独立的理财账户让个性化的投资成为可能,不仅带动各项理财产品的销售,其自身包含的金融功能也很好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运行。独立理财账户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不固定性,以著名的现金管理账户Cma为例,客户可随时的从账户中存款取款,而对于账户剩余资金客户又可以通过券商的合理预算,设计个性化的投资计划,取得最大收益。因此专户理财成为未来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的基础形态之一,通过个性、集中的资产管理业务开拓券商资管业务新市场,提高各券商业务公司实力,奠定大型机构客户基础。

3.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

大集合管理费下行,小集合业务比例上升是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总行动方针,平衡盈利来源,打破盈利限制。扩大产品投资范围,规避风险,提升利润是券商资产管理的总目标,总方向。要想实现银行、信托、基金、保险、券商资管为一体的竞争模式,集合理财产品差异化,提取业绩报酬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体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包括对风险收益的科学划分,对客户不同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理财需求的正确定位,以及对市场走向的合理预测。在同行业竞争局势下推动不同形式的管理费用的下调或增幅,实现证券公司的绝对收益,奠定券商资管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四、结语

资产管理业务顺应时展潮流,展开基金、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管为一体的全新竞争模式,在证券市场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其中新兴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正处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发展阶段,其多元化的业务方式和灵活的业务手段对资管业务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券商资管的现行业务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大概的分析,望促进券商资管业务在整个资产管理领域的提高。(作者单位: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万华,焦志常.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8(11)

资产管理分析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新电子产品企业;资产管理

一、新电子产品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固定资产追求大库存,企业资产长期闲置或半闲置新电子企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使库存在同类企业中占有有事地位,盲目购置大批生产设备、原材料等,但在实际市场当中,为了满足市场所需要使用的生产设备并没有这么多,由此造成了大批资产闲置。由此造成企业负债严重,生产资金流动紧张,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另外对于闲置资产的处理也是一项重大问题,保养费用以及提取折旧都造成企业资产的浪费。2.新电子企业旧设备处理新电子企业具有产品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其产品生产设备也是不断更替,而淘汰下来的未达到规定折旧年限的旧设备就变成了闲置资产,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占用,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3.流动资产如库存现金、应收账款项目处理的不明确内部资金管理控制薄弱,存在多头开户,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小金库”屡禁不止;违反财经法规、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存放在基本存款帐户以外的存款较多,存在大量的资金沉淀,资金的使用没有达到高效运作,合理配置的目的,资金的利用效率仍有待于提高。存在多方坏账,应收账款周转控制不当。

二、新电子产品企业的资产管理的方法分析

1.建立独立的财务公司将财务与业务分离,建立独立的财务公司,其直接受中央领导,人员变动在请示中央之后内部解决。在这样的财务公司中不仅为总公司服务,其内部也建立一套会计体系,公司内部也进行会计核算。建立这样的财务公司的好处在于:第一,它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离,避免业务对于财务的控制,从而违背真实性原则。第二,财务部门通过财税返还以及税收减免,将财务高度集约化,对外接受诸多业务,以本身的能力获利。这样使财务从一个简单的只出不进的费用计算处理中心变成一个集资产业务核算与开源节流一体的利润获得中心,使财务部门高效运作变成一个会下蛋的母鸡。在这方面创维公司率先转变观念,于2015年建立财务公司,财务业务分离,接受其他业务。2.库存资产管理中央集权,建立的信息化系统新电子产品库存材料名目繁多,小零件小产品很多,这在管理就造成许多麻烦。库存应该全部都由中央进行管理,各地方部门无权直接提取库存资产。必须持有中央所开具的证明,任何人都不可以白条出库。即所有的库存管理权在于中央。中央也依据一定标准来进行决定,比如建立信用额度分层管理机制,分客户性质、地方权力、信用记录等等标准给予授信,有信用额度才能允许出库。建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在库存、税务等方面进行核算机制改革,运用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合。对于电子商务火爆的当下,开发电子发票,电子记账凭证作为核算依据也是信息化的表现。如创维的税务系统集开票、记账调账、报表自动化等于一体。3.有效建立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清查制度第一,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队伍,实现责任到位的制度。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够停留在对账面数字上的功夫,而是要把账面和实际相结合起来。这样使企业能够把握固定资产变动的信息,便于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的合理投资,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用。在企业的经济发展当中,适应发展,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的调整。根据企业在发展当中反映出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情势分析,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保证企业能够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明智的投资,增大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第三,进行固定资产的定期维护,提高使用效率。对于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生产设备应该勇于舍弃。4.流动资产管理第一,在现金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现金支付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流程,同时做好现金使用规划,提高现金使用效率,加强内部现金审计监督工作。第二,在应收账款管理上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加强合同管理,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上将机会成本与应收账款管理充分结合,采用应收账款净毛利率法来评价客户价值贡献,在应收账款的实际管理上,采用“额度+账期”的管理办法,重视机会成本管理,加强应收对账机制。第三,在存货管理上要尽快建立商品采购的分级授权机制,重视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完善商品的进、销、存制度,重视积压产品的清理。第四、对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改造,将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与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充分挂钩,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设计主要的绩效考核指标,从而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视现金流量管理,保证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达到加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第七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2]韩良智.财务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

资产管理分析篇3

【关键词】后勤资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策略

后勤资产主要是指用于后勤管理的资产,例如,高校的后勤资产主要是指高校中用于进行科研调查、为教学服务和师生生活的资产。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在投资项目进行决策时,应用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该方法在我国的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了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化的进程。因此,在后勤资产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保障非经营性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对后勤资产的合理配置,节约后勤资产,保证后勤资产的有效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后勤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后勤资产的使用率和后勤资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后勤资产管理的发展。

一、后勤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后勤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后勤资产的使用效益。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运用先进的后勤资产管理思路,实现对后勤资产中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融入公共服务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有效改善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在后勤资产管理过程中实现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应用,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利于后勤资产管理的顺利实施。主要的问题,包括后勤资产管理中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资产的耗用标准和固定资产的报废标准等规定制度。而且,后勤资产管理对资产报废和配置申请的工作程序,资产管理完成的进步标准等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一些后勤资产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特别是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核算和其它的一些后勤信息数据的核算平台,还没有转化为信息平台,不能实现为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性依据的目的和作用。

如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后勤资产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大部分的问题是后勤资产管理中的一些具体的管理和规定条例存在漏洞,影响了后勤资产管理的效果。例如,这些问题会造成后勤中的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后勤资产的利用率比较低,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比较复杂,后勤资产管理的进度比较慢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后勤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而且,一些后勤部门的低值易耗品的损耗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实现后勤资产管理中对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证后勤资产有效使用的目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后勤资产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1、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重要性

一般后勤资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类型的后勤资产,效益产出也不同。例如,高校后勤资产的效益产出,因为资产效益的内容不同,所以和企业的资产效益产出不同。高校的后勤资产,主要是用于高校科研调查的资产投资和高校教学中一些教学设备的配置,都具有一定的利益性。所以,开发高校资产效益的时候,主要是应用结合了市场驱动和行政拉动的方法,开展后勤资产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推行新的后勤资产管理方法。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实现在后勤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的时候,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对后勤资产的效益开发。在新的环境中,开发后勤资产效益的时候,逐渐开始了资产效益产出的成本核算工作。提高后勤资产管理效率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最小的成本实现对后勤资产管理中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效益的开发。因此,为了实现对成本和效益两个概念的应用和理解,需要后勤资产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以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后勤资产管理的基础,开展对后勤资产成本效益的分析工作。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的新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资产投资项目全部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实现对项目价值的评估效果。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经营决策,在我国的一些公共行业,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流行,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细化后勤资产服务链中的成本,建立一系列具有可能性的成本效益模型,提高后勤资产管理决策层的决策意义,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念的资产管理方案,实现对资产管理中不同环节的有效监督,提高了后勤资产的综合利用率和后勤资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后勤资产管理的发展。

2、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准则

在后勤资产管理过程中,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管理的基础,开展后勤资产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工作,主要是为了通过经济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后勤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益。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包括很多内容,例如aBC、eLm、SCm等。转化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理念和方法的特点,坚持一些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准则。主要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准则,包括过程准则、量化准则、时间准则和人力准则等。目前我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很多,在后勤资产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时候,需要把握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例如,eLm主要是针对一些造型企业的运作、供应链和增值渠道等的具有整体性的管理方式;aBC主要是针对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业流程,实现对生产成本分析的一种管理方法,具有整体观念。这就需要针对整个后勤资产管理的过程,实现对全部资产管理过程的把握和控制,才能有效避免资产的浪费、闲置和重复等现象。

在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中,坚持量化准则,是进一步延伸的过程准则。在后勤资产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可以实现对后勤资产管理的全局和整体把握,还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论证,保证后勤资产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后勤资产管理的效益产出,不仅需要后勤部门实现对管理过程和环节的控制,还需要对效益产出的时间做出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后勤资产管理部门所用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增加资产管理决策的风险。而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坚持过程准则、时间准则,还是量化准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支持。因此,人力准则在后勤资产管理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后勤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需要高校或者企业建立专门的后勤资产管理机构,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学经济理论和方法为后勤资产的管理基础,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实现后勤资产管理的效果和作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后勤资产的综合利用率和后勤资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后勤资产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利梅.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02)292-293.

[2]陆凌红.浅析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教育财会,2008.28(03)07-08.

资产管理分析篇4

简单地说,国有企业即有国有资产参与的企业,在国际上泛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内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出现了泛化现象,地方政府参与投资或管理的企业也属于国有企业范畴。就国内而言,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对国家政策的调控依赖程度较大。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内容往往涉及国家的战略性和稳定性,如能源、通信、金融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广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运营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成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设备资产又是固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1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特征

狭义地说,设备资产即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需求的机械设备,企业的规模越大,设备资产的构成体系就越大,如生产使用的机械、机器,运输使用的车辆、管道,维修使用的工具、器具等。设备资产的管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外部竞争能力,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在组织刚性、体制不全、改革缺失等问题影响下,部分国有企业依然缺乏对设备资产的认识,这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管理落后的主因。从企业固定资产角度分析,设备资产具有典型的实物、磨损、折旧等特征,设备资产与土地、厂房、原材料等一起构成了固定资产的基本成分。

1.2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内容

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的管理即对国家财产的管理,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一项基本工作,管理者需要对设备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价值变化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进而实行控制管理,以满足设备机械的正常运转,延长其寿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确保设备资产实物的完整性、功能性,监督正常使用、有效利用,并能够进行检修和维护。第二,确保设备资产的归属权合法性,保证其价值形态清楚、准确,做好与固定资产相对应的设备价值评估和清单;当企业资产发生变化,设备资产评估要合理公平。第三,确保设备资产的高利用率。第四,确保设备资产的优化配置,主动与设备市场进行接触,通过市场交易调整企业设备资产的存量和功能,以先进性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1.3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从建国以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国有资产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国有企业转型改制的过程中,固定资产尤其是设备资产如何管理,成了一大难题。一方面我国缺乏固定资产的管理经验,对设备资产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生产设备、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革新,缺乏对设备资产评估的手段和处理渠道。缺乏设备资产管理,会拖延企业前进的步伐,同时形成沉重的管理维护负担,也无法对设备资产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出现的设备技术更新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影响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设备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有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2.1企业体制现状分析

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较慢,依然保留了鲜明的行政特色。在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方式简单,处罚方式粗暴,导致员工对设备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不足;从技术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大多采取自己维修或厂家维修的方式,无法形成维护的常态机制,在出现设备损坏的问题后需要较长的周期恢复。此外,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倾向于依赖组织而不是市场,对设备资产的管理倾向于持有而不是应用,这就导致设备资产的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很多数据并不真实。

2.2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首先,鉴于国有企业的“行政性”特点,企业组织的刚性强、效率低、冲突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资和设备大多依赖于市场体系,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强调的是职能性特点,即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协调,因此无法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同时,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容易滋生官僚思想,企业运转效率低下,而设备资产管理职能需要生产、财务、质检等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难以开展。其次,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执行性特点十分突出,存在明显的等级痕迹,缺乏灵活性,基层员工只能负责与自身职责相关的部分,如生产人员只负责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负责修理设备、采购人员只负责购买设备。而设备资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缺乏信息的沟通很容易造成设备资产管理的漏洞,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协作能力下降。再次,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市场适应力较差,无法及时获取设备市场信息,由此构成交易成本高的弊端。

2.3认识定位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设备管理的认识,无法准确定位设备资产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如设备发生故障,影响正常的生产,所有部门都认为与自身无关,维护设备正常运行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缺少对维护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尊重。对市场竞争的认识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国有企业的垄断优势让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丧失的市场份额导致投资减少,影响落后设备和工艺的更新。

2.4运作维修现状分析

结合现状来说,我国国有企业中缺乏必要的设备资产管理理论,对设备资产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改造、维修、应用等方面。如20世纪80年代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以来,设备资产管理方面依然没有进行实质性开发,领导层的频繁变动和守旧思想,增加了设备资产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同时,我国缺乏成熟的设备维修市场,企业的维修水平和管理水平持续落后,方式单一,这严重地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对策和结论

资产管理分析篇5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认识到了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同样如此,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很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种种问题,下面笔者就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那些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出一些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建议,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优化对策分析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企业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不被淘汰,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都应该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必须对企业自身现在所使用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思考,找出现行管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之企业固定资产利用不充分

近些年来,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有所增多,在一些企业中,有些设备还没有到使用最终期限,甚至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就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换,这种行为或许是为了符合自己部门的利益又或许是为了符合上级领导的意思。不管目的是怎样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联系,从而造成该企业固定资产购置重复,并且大大降低了一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企业固定资产不能被充分利用还有企业的财政部门这一原因,作为企业的财政部门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其自身的作用,财务部门在平时工作中只注重企业的经费预算,对于部门之间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调剂余缺以及物尽其用等等方面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最终导致企业产生严重的重复购置和无计划购置现象。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之不能将责任明确落实

在企业中,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这一块的责任落实并不是很明确,企业并没有具体规定谁去负责这一块的管理,造成了企业部门内工作人员相互推脱这一现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这方面责任落实不明确,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时没有人负责。在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不能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多企业中,并没有对自身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专职人员、专门机构以及专门部门的设置,行政单位面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找办公室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来管理,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自然不会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心。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购置存在着漏洞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并没有对资产购置进行严格的管理,这就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购置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漏洞,这一现象着重体现在企业的财政性资金使用问题上,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采购限额标准和采购目录存在着一些漏洞。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时,对于谈判小组的选择、标书撰写等方面不是很规范,而且人情采购、暗箱操作、重复购置、私下交易、攀比采购以及盲目采购等等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违规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以上,笔者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之企业固定资产利用不充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之不能将责任明确落实以及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购置存在着漏洞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就针对上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和优化对策。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之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着种种问题,没有建立管理制度是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这里所指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管理制度,本着规范、系统、透明的原则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重视。制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问责制度并加以实施,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设置专业的人员,在企业固定资产采购方面熟悉情况,并把责任分配下去,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密控制,防止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应该根据责任问责制度,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找这一个环节的负责人,这样在解决问题时也能节约大量的时间。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之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比较具有系统性的工作,企业资产庞大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系统性的重要原因,而这样庞大的企业固定资产体系管理仅仅靠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管理好企业固定资产,从而是企业固定资产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好的企业发展离不开自身高素质、高思想、高道德水平的员工,这就要求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确切的说应该是三级管理责任制,三级管理责任制指的是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为使用部门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以及全面责任人这三级,全面责任人主要是指企业的主要领导,而使用部门责任人就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责和管理范围,并且对他们实行定期的责任履行情况考核。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之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能够及时的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工作是经济监督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这就要求经济监督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真实完整作为工作监督的重点。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要做到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在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出入库工作时,应该安排不同的人来工作,并且安排不同的人来承担责任,避免一人担任多个职位情况的出现,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要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检查工作,对于那些报废、盘亏、损毁以及盘盈的固定资产要明确其原因,视情况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

三、结语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就要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很好的管理,身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树立企业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的观念,本文中,笔者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不明确、企业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利用以及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购置有漏洞这三个方面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问题的提出就要有解决的措施,接着笔者从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陈旭强.Sap系统在浙江电力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电力信息化.2010(11).

[2]房绍业.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若干思考.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王宏江.周红.试谈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力――鲁东大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做法和体会.中国农业会计.2008(08).

[4]白福义,罗晓玲.条码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海洋仪器设备条码管理解决方案.海洋技术.2007(2).

[5]贾高峰.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6]张谋贵,汪菁华,王恩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资产管理分析篇6

关键词版权资产管理体系价值链

卢玲,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王智源,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又称著作权,根据法律定义,是指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著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等,其包括了人身性质与经济性质。[1]从管理角度来说,它是知识产权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集技术、经济和法律三位一体的市场竞争形式的特殊管理。相应地,版权资产可以理解为被企业(组织、个人)所拥有或掌握的、能够发挥持续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版权的财产性权益以及与版权权利相关的财产权益。一般来说,只要是有市场价值的版权资源都可以被列为版权资产。同时,版权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核心是对企业(组织、个人)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版权所有权(包含邻接权所有权)以及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一系列权益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一、版权资产的基本特性

版权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非独立性、可转化性、可交易性和可增值性等特征。版权资产管理也要顺应版权资产的特点。版权资产具有可切分、可衍生和可组合性,因此一个版权资产可转化为多个版权产品,可得到独立开发与运营。同时,版权资产具有可多次交易、多次开发、长期运营特性,即使在权力失效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开发与运营,其价值也是动态变化的。[2]

另外,版权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版权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具有独创性和独占性。版权产品只有具备独创性和独占性才能占有市场,这与版权产品的易复制传播性形成了冲突,加上目前的法律体系难以保证其独创性和独占性,使得其市场价值更加难以确定。另一方面,版权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寿命受环境影响较大。与固定资产相比,版权无形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寿命受政策、市场竞争力、网络新媒体、高新技术的发展、版权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模仿品及替代品的出现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3]就产业层面而言,版权产业发展的核心即在于对版权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二、版权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选择

在对具体的版权资产管理模式进行选择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将不同的版权资产还原成具有不同属性的契约,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模式,继而通过比较不同管理模式的摩擦费用,进行管理成本与收益分析。一定意义上说,版权资产管理的有效组织需要规范的理论框架以及完善的版权监管体系作指导和支撑。虽然已有学者基于战略资源论的视角探究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内涵,分析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4]但在版权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这一领域仍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版权集中式管理、版权分散式管理、版权矩阵式管理的管理模式选择中,从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版权资产绩效管理体系4大方面开展总体论述,并结合版权(文化)资产管理、版权交易、版权行业管理、版权公共服务等机构的配合,探讨我国版权资产管理理论和实证问题,同时勾勒出我国版权资产管理体系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1.集中管理模式。基于实现企业管理方面的需要,企业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核算制度、统一的报告制度和统一的管理制度运作,力求实现企业版权信息和资源的集中监控与调配。在版权的研究、开发、再开发、商业运用、转移、授权等管理方式均由企业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筹把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整体的利益,实现企业内部合作共赢。

2.分散管理模式。当企业产业发展多元化或版权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版权资产的价值,企业在版权资产管理时往往在版权资产本部统一管理下,对企业内的各研究事业部充分授权。而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本部在固定时间与各研究事业部进行一次会议,在版权资产管理本部的指导下,由各研究事业部将各版权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板块。同时版权资产管理本部也会协调各研究事业部之间的联系,并对各研究事业部的人选有决定权。[5]

3.矩阵式管理模式。亦称系统式管理,在版权资产管理中指为完成专项的版权资产管理任务而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专项事业部,并指定专门的负责人进行领导,每个专项事业部的成员可以包括研究开发人员、市场分析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以及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这样一来,一项产品从开发到形成最终产品、赋予品牌以及销售都将由该小组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管理,形成最短的信息流,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协调管理,对技术的变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也会增强。[6]而专项任务完成后,该事业部解散,其成员各回原职能部门。

三、版权资产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对于版权资产管理来说,体系是有效管理的支撑,完善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增量精细化运营、盘活存量增加现金流、阳光化交易防止腐败、规范化管理规避风险、跨企业整合配置资源。

1.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版权资产管理人员培养;另一部分是版权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同时版权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应有所限制,既要能满足工作需要,又要避免规模不经济。版权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结合不同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制订,另在机构设置以后,要做到集分权管理恰当、目标明确、责权利一致、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进而为版权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创建创造良好的条件。

2.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从上往下依次是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项目目标。首先,制订合理的版权资产管理战略目标,是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全局性的规范化的重要战略,因此应当符合方向性、先进性、综合性、可行性4方面的要求。其次,要明确版权资产管理目标的过程,结合各自的岗位,使版权资产管理的目标成为企业全体人员努力奋斗的方向。最后,在项目目标阶段要遵循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总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完成情况,总结分析原因,进而对版权资产管理目标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3.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版权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制度总则和详细管理制度两个部分。总则部分应说明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范围、版权资产管理的意义、制度制订的法律依据、版权资产管理制度目标以及制度执行步骤等。总则部分确定之后,再依据企业自身现状决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如版权资产核算制度、版权资产实物管理制度、版权资产经营制度、版权资产统计制度、版权资产保护制度、版权资产考核制度等。

4.版权资产管理绩效体系。版权资产绩效管理的建立,首先通过构建版权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如版权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投资回收率等指标,采取相关的评价方法,进一步量化版权资产绩效,找出其中的瓶颈;然后提出提高版权资产利用效率的措施,如优化版权资产结构、提高版权资产转化效率、加强版权资产的保护与法律维权等。

四、基于价值链的版权资产管理活动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版权资产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结合版权资产特点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把版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构思可行性检验风险投资版权保护商业应用。辅助活动有组织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信息技术和版权意识活动等。可以说,版权资产的价值链构建也由其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相互交织而成。

1.基本活动。(1)技术构思:版权资产价值链从技术构思开始,进而创新性创造,通过市场需求的驱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创新要素的驱使,再不断收集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而不断地创新改造和完善,得出新的技术构思。(2)可行性检验:对新技术的构思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论证,包括新技术实施的可能性、版权获得的可能性、新技术的市场响应程度等,通过与现有相关技术的对比论证,检验新技术创造的可行性。(3)风险投资:在新技术构思通过可行性分析之后,就需要进行投融资,由于新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版权资产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4)版权保护:在新技术产生和创造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版权归属以及加强版权保护,在最终方案确定之后,要积极进行专利申请等版权保护工作。版权保护是版权产品市场化的前提,是激励版权所有者的重要保障。(5)商业应用:版权成果一旦获得正规授权,就应当在企业战略的规定下,在有效时间内得到充分而有策略的利用,将版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商业化运用过程中,还可以允许许可、合资、投资、控股、参股、兼并等战略联盟方式,为版权转化提升竞争优势,但同时应当规避版权资产的经营风险。

2.辅助活动。(1)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职能形式,最大限度利于知识和信息在组织间的共享和传递,同时设置专门的版权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版权资产管理人员,提升版权资产管理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地位。(2)人力资源管理:版权资产不仅仅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涉及各种复杂资产的融合,因此版权资产管理需要多学科专业人才,企业内部应当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训体系。(3)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版权资产传播途径也更加广泛,要综合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应用网络搜索和数据库平台等信息技术。(4)版权意识活动:除了强制性的版权活动之外,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版权意识,要健全版权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实力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版权、积极学习和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形成特有的版权管理文化。

五、版权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版权资产价值的高不确定性。版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其本身最大的弱点在于其轻资产性,其价值的来源几乎只是依靠法律规制、产业渗透和运用来获取。由此,对于版权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面临两个基本难题。第一,版权标的唯一性,使其无法像固定资产这样进行货比三家之后,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而确定价值。第二,未来潜力的不可测性。因为版权资产的经济折旧速度较快,再加之版权具有一定的法定期限,因此经济寿命无法确定;同时版权资产的盈利能力具有高度动态性。市场环境、企业环境的变化对于版权价值影响巨大,如在末日谣言破灭之前,各类末日题材的电影会获得极大的成功,但在末日谣言破灭之后,此类影片将不是观众追逐的焦点,相应的版权资产价值也将出现大幅跳水现象。

2.版权交易的市场风险。在版权交易中,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结算风险。版权所有人的版权收入往往是通过版权的使用频度,如引用率或点击率来确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版权方能利用信息优势伤害版权所有人的合法利益,百度文库事件便是版权结算风险的典型性事例。

3.法律保障不完备。版权产业化运营与市场化交易需要成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与保护。版权资产所涉及的法律体系远比一般资产复杂得多。首先要考虑与版权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而不同著作权的保护方式与期限是不同的,因此在产品涉及与交易时必须以版权标的为基准;同时,版权资产涉及相关财产权法律法规,但由于版权资产的特殊性,《物权法》等法律并不能完全涵盖版权资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版权所有人的利益。

六、版权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启动共同市场。对于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其风险往往需要通过分散化投资来分担,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将风险不同、种类不同、期限不同的版权资产进行组合化管理。第一,可以尽可能地比较同类型版权资产,基本达到货比三家的效果;第二,可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与偏好进行版权资产的开发;第三,对版权资产进行打包,可以更好地降低版权资产的整体风险;第四,聚集各类版权形成版权资产池,可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价值评估标准语评估体系。而共同市场已经在2009年12月建立,目前有正式会员单位9家,列席单位7家,这对于推进版权集约化运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建立健全版权结算中心。为有效规避版权交易的结算风险,应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结算中心,这样可使版权所有人、版权受让方、版权人与版权使用者等各方共享透明的交易信息。此类版权结算中心在美国已经有效运行了30余年。2011年,美国版权结算中心开始瞄准中国大陆市场,并积极与中华医学会进行接洽。而在电子版权领域,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浙江移动签署了关于动漫项目的合作,通过DiC体系保障各方的利益分享与维权需求。

3、不断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法律和政策体系不仅是度量版权资产的合法性的参考标准,更是保护合法合规的版权资产的有效保证,因此进一步完善版权资产领域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首先,要不断完善《著作权法》和相关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物权法》等财产法,版权作为一项资产类别,在相关财产法中应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定;最后,要强化政策监管,尤其是对市场上泛滥的盗版侵权行为进行有效调控与有力打击。

参考文献:

[1]王智源.论版权经济性质与价值实现[J].编辑之友,2012(7):97-100.

[2]陈一宏.版权资产管理与运营从规范化开始[J].中国传媒科技,2012(Z1):19.

[3]李先瑞.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2(2):73-75.

[4]朱国军,杨晨.基于战略资源论的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内涵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61-165.

资产管理分析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内控改进

一、引言

固定资产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较大,如果固定资产损失就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无法弥补。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规范,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又有多少企业能完全按照该控制规范来执行呢?这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实际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怎样?根据美国注册会师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内部控制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现,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而进行控制活动。根据该准则,内部控制的五种要素分析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因此,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内控执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评估内控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规划内控活动时有意识规避风险;应保证信息沟通畅通,加强相关信息的沟通;应对内控制度和执行效果加以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诸要素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前提,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力的资源,结合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因此应明确划分工作职责、权限,保证员工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匹配,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同时,对有能力管理、维护固定资产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培训,这是加强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效果前提下,追求控制成本的降低,并在经济效益和内控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二)风险评估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果缺乏风险评估,企业则可能无法规避可预测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无法通过未来的努力而消除。因此,企业在加强内控时应足够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价风险的重要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规范风险。

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某种风险,首先应分析该项风险的大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是否为不可规避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后续控制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提高后续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

(三)控制活动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将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选择的加以适用,或者将各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1)对相关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首先要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划分,不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更应划分责任,应实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2)加强实物控制。应加强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账实核对,对于相关数据资料的记录应进行分级授权,确保固定资产账面资料与实物一致。

(3)加强内控业绩评价。即将本期固定资产内控业绩与企业前期情况进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完整性、安全性、生产能力、使用效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将这些指标完成情况与前期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四)信息和沟通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要提高控制活动的效果,必须保证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企业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日常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文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保管、记录、处置的具体职责;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上下级信息沟通渠道以及纵横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相关岗位均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保证内控执行效果,并帮助管理层获得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相应信息,为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

(五)监督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应以固定资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监督重点。若企业存在相关问题,除立即纠正问题外,企业还应审查是否是由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该结果,若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应及时完善内控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财务情况不清楚

部分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仅对于银行存款变动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长期为“账外”资产,固定资产账务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或者处置时,未经过正常的审批和报废流程,甚至在处置后也未及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收入不入账,将收入计入小金库,甚至被个别人贪污等舞弊现象;部分企业对于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在资产发生贬值时未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式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不明确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的,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四)缩减内部控制成本所造成的弊端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四、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改进

(一)从管理层的角度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从监督的角度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占很高的比重,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内控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否完善与企业是否能够的赢利及持续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抚州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素珍,张杰.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45~46.

资产管理分析篇8

【关键词】房地产;营运资金;管理

房地产营运资金管理,其实质是围绕房地产项目开发流程中发生的资金流入及流出的管理。房地产作为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特殊产品,具有资金需求大、市场流动性差、投资周期长的特点。作为开发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现金流运营效率,是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1998年我国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为房地产正式走向市场化拉开序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维持可持续发展空间,避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危险,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已成为众多房地产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房地产行业特征分析

房地产企业是指进行城市土地及房屋综合开发和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具有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1投资成本高。房地产行业所需资金投入高: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且不可替代,供给有限,与人们与日俱增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土地价格不断上升;房屋的建筑、安装要耗费大量材料和资金,需投入大批工作人员和大型设备,投资成本大大高于其它一般产品。

2投资回收期长。房地产开发项目从开始选择地块到最后达到可出售或可出租状态需要3至5年的时间,最终收回全部开发投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靠出租获营运资金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收回投资。另外由于投资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需要支付大量的贷款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屋建设成本。

3投资风险大。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占用资金多,大部分企业都要通过银行借贷、债券等各种融资方式筹措资金,相应的投资风险因素必然增多,且投资易受政治、经济、国家法规政策等因素影响。一旦投资失败,资金不能按期收回,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出现资金流枯竭,严重的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上述三个特点,是房地产行业客观存在的固有属性和劣势所在,将影响到项目产品质量和品质。

二、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在房地产市场,通常将营运资金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三种。其周转的特点分析如下:

(一)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房地产行业的采购主要是对建筑用设备和原材料进行采购,应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渠道关系管理,在考虑自身成本的情况下,使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运输时间与成本,以及库存时间与成本均降到最低水平,实现“双赢”;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上,采取招标的方法增加对采购成本的控制力度,获得商业折扣,既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又能有力地控制采购支出;实行信息化的采购管理,对于采购计划和订单同步管理,缩短采购周期,利用网上价格信息平台和eRp支付平台,实现企业间采购价格信息的共享,有效降低供应链的管理成本;合理利用商业信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预警”功能系统,合理利用信用条件,选择最优支付时机和方式。树立企业的良好信用形象,提高未来融资能力。

(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在整个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乃至整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中数值最高,影响最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1.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缩短生产周期,并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现差错。

2.在工程建设期,对建筑企业的款项支付尽可能采取按进度支付,并经双方协议,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建筑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降低生产渠道的资金占用量,并实现双方资源信息共享,达到总体优化。

3.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做好项目策划,优化项目投资管理。房地产项目开发要按一定的操作流程,从各个角度对房地产市场与拟开发项目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宏观环境、城市规划、消费群体的定位等,做出相应的规划设计,使开发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预期利润。

4.采用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降低在建开发产品的成本:制定成本预算目标,对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费用、规划设计费用、项目开发成本、经营收入等进行整体预算;加强成本核算,使产品成本正确反映企业产品的实际价值,以确定销售价格,完成目标利润,为企业回收资金打好基础;加强工程预算管理,对工程结算严格把关,按工程预算支出,控制材料消耗,减少浪费;加强成本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既通过日常的财务报表了解全面情况,又通过专项检查发现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与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确保资金的完整和安全。

(三)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在房地产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中,营销渠道是唯一一个周转期平均值为负值的渠道,原因是房地产在销售时一般采取预售的方式:房地产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购买方,由购买方支付定金或房款,预售使房地产企业可以在完成房屋销售工作的同时,用客户已支付的资金建房,既售房又筹资,行业资金来源既无息又安全。房地产企业的赊销情况几乎没有,反而预收款项较多,所以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的周转较快,绩效良好。

为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率,需要在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做好宣传、促销等公关工作,提高客户的感知度和满意度,扩大销售量。另外,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和业务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在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甚至生产等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相关的业务活动,深层次挖掘客户的需求,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扩大销售量。

三、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融通问题尤其重要。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主要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建筑企业垫资和预售款四个部分,而预售款中的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对个人的住房贷款,由于政府对于住房贷款的限制较多,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自筹资金之外,主要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高。

在银行贷款政策出现变化及股市波动的情况下,融资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寻找新的融资方法,以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房地产行业中多通过以下渠道进行融资:债券、股票融资;外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组建专项基金;信贷融资;与信托机构合作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等。随着金融体系的健全、法律法规的完善,房地产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还有很多。通过不断探索,将各种渠道与方式有机组合起来,加大融资数量,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有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促进直接融资。符合要求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打造持续的融资平台,通过债券、信托、房地产基金等多种方式,降低融资渠道单一的风险,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组合。大型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上市、买壳、发行债券、房地产基金、Re-itS等多种组合方式,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可以选择信托、夹层融资、联合开发等融资方式,还可以利用自身条件积极争取外单位的投资,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合作,实现新融资渠道的开发。

(二)“零负营运资金”。该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的营运资金可以为负,也可以为零,强调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即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并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进行流动资金的融资。要求房地产企业优化供应链,整合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投资决策、规划设计、材料采购、建筑施工、营销等流程,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专注核心或关键性的流程,将一些无法完成的业务或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专业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的风险管理。同时,房地产企业应采用科学的发放预测营运资金的需要数量,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加速营运资金周转,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管理。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统计关系表明:流动资产比(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越高的企业绩效越高。房地产企业流动资产金额较大,主要由货存和应收账款构成,对房地产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较大。

1.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来自存货,即开发项目。如果在存货资产中,未完工开发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则不能及时偿还“预收账款”。如果逾期不交房,会产生违约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保持存货中完工产品的比例,并加速完工产品的销售,有利于企业回笼流动资金,解决流动负债比率过高的问题,保证资金链的顺畅运转,提升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房地产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赊销房地产开发产品形成的款项。如果房地产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甚至呆账过大,会造成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加长,降低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所以,应当采取相应优惠政策,缩短应收账款周期,加强对销售对象和合作者的资信审查,降低坏账率,维护流动资金的安全。

(四)构建新型营运资金绩效管理体系。房地产企业应构建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进行评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营运资金的管理体制,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

1.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选择好供应商并实现良好的管理,降低存货,减少预付账款,同时延长应付账款的期限;采用科学的采购方法额采购流程,降低存货购置成本,缩短存货的购置时间。

2.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通过对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整合,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整合纳入一个整体中,从销售需求预测到采购寻源、从生产建造到交付使用,形成一个完成的供应链,使企业可以对生产成本、销量和订单进行可视化管理,通过信息和技术共享,使资源得到优化,降低生产渠道资金的占用;投资策划机构和设计机构的设计方案直接决定销售情况的好坏,从而决定存货水平和资产运作效率,影响生产渠道资金的使用;选择施工企业,其技术水平决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施工企业是否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是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等因素决定了流动资金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3.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从客户关系管理出发,制定营销策略,利用预售手段,缩短销售周期,加快资金回收,使商品流转与资金供需相对应,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营运资金需求量。

综上所述,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筹资、投资、用资等各个经营环节的管理工作,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对各渠道的营运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营运资金的良好运作,才能使房地产企业利于不败之地,并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资产管理分析篇9

【关键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配置

一、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稳定高校的收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收益。从经营的角度对高校的资产进行管理,是实现高校资产增长的重要方式。由于高校都是由国家拨款,很多高校的资金都处于极度的匮乏状态,没有充足的资金实现人才、设备等各方面的建设。能够实现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对高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出租和转让,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缓解高校的资金问题起到很大的援助作用。对于高校来说,要善于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资产的情况,以更加敏锐的视角来分析具体的市场行情,瞄准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的着力点,在这个基础上对高校得到经营管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促进高校经营自己的资产,不仅仅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开辟出一条企业思路,还能够提高高校的资金收入,稳定高校的发展状况,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完善高校各方面的建设,为高校的各方面的有序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2.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方式向企业化迈进。实现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首先能够促进高校的管理方式向企业化转型,由于高校资金的有限,实现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实现经营性管理的理念是为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是为了维护高校的有序运转,而不是以实现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只要是能够以合理合法的手段提高高校资金的流入都是正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用企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思想来经营高校的资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实现经济收益的唯一途径。高校本身是非盈利的组织,以实现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只有依靠企业的主张和思路对高校中资源加以合理的整顿和经验,才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和资金的获得提供更多的条件。因此说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进行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促进高校各方面的建设。

3.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配置。一般说来,高校对于资产进行经营首先能够实现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很多的高校,它们面临的问题是资金不足而资产有余,很多的资产往往处于被闲置的状态,但这些资产本身带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能够将这些资产加以合适的经营,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中的资源配置,实现高校管理方式的有机转型,从而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将高校中的资产进行理性的经营,将高校中存在的错乱的资源配置转变成有效的、规整的资源配置是实为关键的,只要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得以长足稳定的发展,为实现高校的收益创造条件。对于高校来说,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一方面讲能够极力地促进高校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高校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让高校与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相容性,让两者互利互存,双方都实现一定的收益,同时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的锻炼起到了积极的熏陶作用。总之,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是维系高校有机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善于理性、科学地对高校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经营才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持。

二、规范资产对外出租过程中的招投标问题的具体措施

1.以学校的经营和发展为基本前提。对于高校对外出租过程中的招投标问题,首先要能够保证招投标是以维护学校基本利益为前提的。这里所说的基本利益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中的资金问题,即高校在对外出租的过程中要能够保证资金的盈利,不能做亏本的买卖,因为高校只有得到更多的资金才能够实现设施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壮大高校的规模建设,为高校赢得更多的美誉,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其次,盈利还是指要能够让承租人在承租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高校各方面的建设,让高校能够从承租方得到更多的服务上的支持,这样既能保证承租方的正常收益,又能够让高校从中得到更多便利的条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是至为关键的一点。所以,高校在对外出租过程中的招投标问题上要格外地重视这一点,将高校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的经营活动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的利益,为高校无论是资金的流入上还是正常的运行中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现招投标过程中的公平化。对于对外出租过程中的招投标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公平化,因为所有的承租人的本意是为了实现最大的利润,很多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在学校附近进行经营。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公平化是很重要的,合理地对承租方进行动机和行为上的分析,并结合高校的利益来考虑。必须要采取明朗的方法和手段在对外出租的过程中进行招投标问题,不仅仅可以为高校的资金收入提供广泛的支持,还能够确保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为稳定的秩序,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高校要提高这方面的警觉,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注重对方动机的分析,让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公平化的经营和管理。

3.将对外出租过程中的招投标问题程序化。在对外出租过程中,实现招投标的程序化,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因为对外出租本身就是一个合理的交易,只有将它的程序合法化、规范化,在实际的过程中严格地将其程序化,并将之细化,才能够让高校对出租本身进行明确的分析和判断,程序化虽然在规则上稍微烦琐,但是其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比如它能够快速地解决招投标过程中的纠纷问题,合理地解决双方面临的争端和各方面可能面临的困惑。将招投标的事项程序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公正地将各方面的事宜解释清楚,实现招投标过程中的公正化和公平化,对于诸多矛盾的和解起到最佳的解决效果,便于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减少后续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正确处理高校和承租人之间的关系

1.确保承租人合法经营、规法经营和文明经营。对于高校来说,确保承租人合法经营、规法经营和文明经营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无论承租人的经营项目是什么都要格外地遵守这个规定。高校要积极地对承租方进行经营内容上的检查,确保其进行合法经营、规法经营和文明经营,实现经济与法律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够行之有效,确保自己的正常收益。

2.高校和承租人之间要实现互利互惠。高校在进行经营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与承租人双方的共同发展,首先要做到高校本身的资产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承租人能够有利可图,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够做到互利互惠,才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入实际的经营中去。高校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承租人来说,也要能够保证自己的正常经营和收益,所以高校在进行出租时,务必要合理、周全地分析并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双方利润的最大化,并能够在双方经营的过程中做到互相惠及,这样的交易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人性化的。这是正确地处理高校和承租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地沟通这两者之间的桥梁。

四、充分调动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1.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对于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中的热情是最关键的。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难免会在很棘手的问题上产生暴躁、厌倦的情绪,透露出对工作的不满,这个时候就需要体恤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包容。可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嘉奖、惩罚制度分明化,适时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给他们适当的资金和物质上的鼓励,在实际的资产的经营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成功实现高校中资产经营而努力,确保高校在经营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资金的流入,促进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各方面的有序进行。

2.实现双赢的原则。无论是何种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共赢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资产管理人员和高校来说,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互相合作的关系,又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关系。这两者处于同一个整体的环境中,本质目的都是为了高校能够更好地运营和发展,促进高校各方面设施和资源的改进和提高,所以说,高校在进行资产的经营管理中要首先能够保证资产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多多给予他们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为实现高校的正常收益而努力。所以只有实现两者的共同合作,才能够让它们在高校的发展中实现双赢,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总之,实现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是高校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它的正确实施关系到高校的经营和发展,对于高校内部的秩序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高校无论是在硬件的设施建设上还是人才的培养上,都有较大的改进,让高校为新时期的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分析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采购、处置审批随意性大。部分企业未建立固定资产采购、处置审批制度,未能对资产采购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极易导致企业资金浪费。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随意处置资产,将资产处置收入作为部门“小金库”或人个据为己有,增加部门或员工侵占固定资产机率。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一是资产信息登记不全。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购置后,未及时、认真填写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型号、使用部门填写不全,当资产使用地点发生变化时未及时更新卡片记录,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二是资产调拨、报废处置未按程序进行。由于企业领导及员工尚未形成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随意将资产在各个部门之间调剂使用或未经批准处置,不但造成财务账与资产实物严重不符,导致财务部门无法真实掌握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及存放情况。

3.固定资产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由于固定资产实务分布于企业各个生产经营部门,因此,增加了企业财务或资产管理部门的核算与管理难度。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在各部门提供发票、报废审批等原始凭证后进行固定资产增减入账,由于各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漠视,未能及时将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向财务部门反馈,加之财务部门由于工作职责所限,未积极对各部门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进行了解,无法真实掌握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极易导致企业资产账实不符,增加了企业固定资产发生贪污舞弊的机率。

(二)固定资产在核算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固定资产定义、分类标准及折旧年限不统一。一是部分企业只针对大型生产设备明确规定计提折旧年限,未对计算机、发放给员工的手机、空调等固定资产明确规定计提折旧年限,导致财务部门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违反《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得随性更改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二是部分企业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分类,未使用国家统一的资产分类名称,造成企业资产分类混乱,不利于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2.固定资产核算不及时。部分企业在购置、处置固定资产时,未及时增加、减少固定资产原值及累计折旧,导致资产账面与实物不符。例如,企业未对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办公楼进行登记入账,虚减了企业资产价值及少计提当期折旧。

3.未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认真盘点。企业未在内部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或由于重视不足,未认真执行盘点制度,在实际资产盘点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现象,无法真实掌握企业固定资产数量、磨损及存放情况,极易导致企业资产因账实不符被员工恶意侵占、丢失及因存放环境较差造成资产损耗。同时,由于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使企业无法及时发现长期闲置资产,导致企业资产重复购置,降低资产使用效率。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水平的建议

(一)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措施

1.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企业领导应带头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摒弃以往只重生产、销售,忽视管理的思想,促使企业各部门及员工积极配合资产管理、财务部门工作,及时提供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等信息资料,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工作顺利开展及账实相符,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氛围。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资产规模等情况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具体应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资产盘点制度、采购与处置审批制度、内部监督体系,以文件形式在企业办公场所进行公示。通过将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员工内部晋升考核、奖金发放等相挂钩,保证企业部门及员工认真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分工。企业应在内部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资产采购可行性分析、资产盘点等工作。企业应在人、财、物方面给予资产管理部门支持,并督促其他部门给予资产管理机构工作必要的支持,以保证资产管理机构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解决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措施

1.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折旧年限。一是企业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将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并且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的机器、工具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及登记入账,以保证资产定义的正确性,避免财务人员随意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降低企业资产被个人恶意侵占风险。二是企业应会同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统一制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与分类、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等内容,由企业领导带头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财务人员固定资产核算准确度。

2.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保证资产账实相符。企业应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盘点,并强调固定资产盘点的重要性,对每次盘点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在与财务账记录认真核对后,将盘点差异及时汇报管理层。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及时向领导汇报,财务人员应及时按照领导指示进行账务处置,相应增减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以保证资产账实相符。

3.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制度。企业除按照会计准则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外,还应设置固定资产登记账与卡片。登记账与卡片应按资产类别详细记载固定资产购入时间、型号、原值、残值、使用部门或存放地点等信息,资产管理部门应保证将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登记账与卡片。

4.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一是企业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部门业绩考核、个人升迁范围,调动企业部门及全体员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以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降低企业固定资产被恶意侵害的风险。

作者:李潇月单位:阳泉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