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7:47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1

1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方法

根据当前高血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血压病防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往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在高血压的检出、评价与治疗上,这样做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进一步研究,国内外专家相继开展了对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并认为一级预防是可行的。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提出以下教育方法。

1.1承担教育的人员可以是医院、疗养院各临床科医生、药剂科药师以及各科护士。他们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高血压的检测和治疗,有关问题的咨询、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和用药注意事项等。

1.2教育方法在疗养员疗养期间可以采用集中讲座形式,如知识宣讲、看录像。个体化教育针对个别疗养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门诊咨询和组织随访,药房开设药学服务窗口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以保证药物治疗取得预期效果,减少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3教育对象包括高血压患者及其随员家属(含子女),因为有些老年患者及其老伴年老体弱,记忆力、智力、反应能力均减弱,所以子女参加受教育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观察血压、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和处置。与此同时,还应视情况选择一些单位,对全体人员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血压病防治教育的内容

2.1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随着国内外专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1999年wHo/iSH再次统一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新的诊断标准是考虑血压升高的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预后为着眼点。这些新观点尚未被高血压病人所掌握。所以应该用新观点、新标准强化人们的认识和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治知识。

2.2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高钠饮食、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和吸烟等),可以避免和积极去除易患因素,达到防治和减少高血压病发病率的目的。

2.3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因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加重了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疗的复杂化,同时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病死率。所以应使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定期查体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查体以便指导用药,发现并发症和新疾病时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2.5改善生活方式了解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少量饮酒、控制高热量饮食、低钠饮食等,以便减慢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6合理用药了解高血压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的类型、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以便正确联合用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以及高血压病要终身降压治疗,规律服药,用药种类不宜频繁更换等,使病人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2.7治疗目标控制血压的理想水平目前也已更新。因此让病人掌握何谓血压理想水平,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降至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8心理治疗高血压病人也应了解当前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密切相关。因此,要祛除一切心理压力,才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张甲哲(1992-),男,汉族,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6-0020-02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更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启迪了当地人们的思想,广泛动员了当地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涌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和王近山等223名将军。红安也因此成为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红安县。红安人民为我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红安,这座位于大别山麓的小县城,涌现出了这么多的英雄将领和革命先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壮举。而认真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正是党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心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使得当地人民革命热情高涨,不断进行斗争,最终成为鄂豫皖革命斗争的中心。因此,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党的宝贵财富。

一、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结合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情况,经过选择后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步骤传播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革命先驱董必武在1920年创办了武汉中学,此后,这所中学成为湖北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红安县有许多进步青年来到这里,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黄麻起义后,红军一方面深入群众,向当地群众介绍党的性质、宗旨和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在红军内部,党通过印发《》,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红军战士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大大提升了战斗力。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强大动力。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注重对群众和军队的理想信念的培养,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当时有歌谣唱道“人生在世几多愁,若不革命怎出头?劝人人入共产,好为穷人争自由。”红安军民正是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拥有了为劳苦大众争取解放、自由的信念,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同反动统治作斗争,直至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也离不开英勇斗争的精神。“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人民要想摆脱土豪劣绅的剥削,要想得到自由和解放,必须拿起武器,与反动派开展英勇的斗争。而黄麻起义就是最好的教材,人们拿起了武器,武装反抗的反动统治,最终建立了革命政权,捍卫了自己的利益。

(三)严明的纪律和高度的忠诚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革命队伍更是如此。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纪律建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安红军时期,党在进行各方面建设的时候,对军队的纪律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过。红安县的红军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军事基本常识的农民、知识分子有不少。这种情况对军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党对军队的组织纪律作了严格的要求。当时流传的歌谣《送郎当红军》中的歌词“军令如山,纪律要守严;用心学习勤操练,当好指战员”反映了红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军纪的严明要求。

一支对党、对人民忠诚的军队,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当时,在红安的红军中,有许多的投降官兵,也有许多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成分,由于他们的党性修养不够,使得红军内部出现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行为,这大大影响了军队的忠诚度。针对这一问题,红安县红军的党组织广泛开展忠诚教育,大大提高了红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为红军的节节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红安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红安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开展与红军综合、创新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阐述、宣传某种思想理论去教育人们的方法。在红安红军时期,党组织主要通过向群众和军队“灌输”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对他们进行f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党的说理教育使党员学习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群众也明白了革命的正确性和支持红军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觉悟。

(二)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把抽象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从而深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促使其思想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教育方法中,模范典型的作用很重要,因为只有他们做得好,群众才能信服。董必武在黄麻起义起前,利用假期从武汉中学回到红安家乡,宣传革命新思想,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又如革命英雄秦绍勤,他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而丝毫不为所动,最后被敌人定在木板上剖腹挖心。人们为了纪念他,作诗赞颂道:“英雄秦绍勤,开膛破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在秦绍勤烈士的感召下,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拥护共产党和红军,而红军作战也更加勇猛无畏。

(三)感染激励法

感染激励法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激励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红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当时的红安地区很多地方都张贴着红军宣传革命的标语,比如说“党员游击转回还,黄陂到黄安,先打清乡团,捉土豪,杀劣绅,一致要共产”。这样的标语口号不仅给人们指明了革命斗争的目的即“捉土豪、杀劣绅”和实现共产主义,更是指出了革命斗争要采取游击的方式,从而大大感染了群众,激励了红军战士,从而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使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四)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组织受教育者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促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从而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党在红安红军时期积极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抗税等运动,使群众亲身参与其中,加深了群众对党的认识,坚定了他们跟着党“打土豪、分田地”的信念。同时,党也鼓励广大群众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使他们参与其中,接受革命的洗礼。与单纯的说教和口号相比,社会实践法能使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红军是为了他们的解放和自由而斗争,从而能得到他们的衷心支持,收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成果。

三、红安县红军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在红安县红军时期,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形式不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成功。

(一)采用民谣、标语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时的革命者在斗争的实践中注意到了民谣的巨大作用,并开始自觉地运用民谣来宣传革命。有一首民谣《小小黄安》写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歌词充分反映了红安人民蓬勃的革命热情和踊跃参加斗争的状态。可以说,当时流传的红色民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提高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当时黄安县的大街小巷,有许多醒目的革命标语。比如说有一条标语写道“暴动,夺取黄安城!”,这条标语简单明了地宣传了革命的理念及任务,让群众倍感鼓舞。无处不在的标语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对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开设培训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当时红军中有农民、工人和小资产者等不同的阶级成分,许多士兵文化和政治素质较低的情况,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开设了各种马列理论培训班和文化扫盲培训班。通过专门培训班的形式,红军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理论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成立工会、农会等革命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红安地区建立了许多工会,比如说七里坪工会。当时工会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雇农的政治教育”。除了工会,党组织还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创立农会以及工农俱乐部。农民在工农俱乐部中学习读报纸,并且还会听关于科学和时事政治的讲座。这些活动破除了当地的许多封建迷信,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回顾红安县红军时期这段历史,不禁感叹红安的革命伟业,感叹当时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一部分人在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下逐渐迷失了自我,不少人面临着信仰的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更要继承和发展历史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验,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紧张关系;产生原因;消除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从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排列的先后顺序,到课时安排,无不体现这种紧张关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陷入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争夺教学资源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会对法治教育的影响更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多数任课教师,由于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大多倾向道德教育部分的讲授,存在挤占法治教育学时的情况。这种情况必然会降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之间紧张关系的反思,追根溯源都要倒推至对教学目标的考量上。在正常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发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的,不应该出现明显的紧张关系。目前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恰说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存在问题的。2015年新版教材中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这里从指出了“基础课”的本质和目标。并且从总体上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格局。笔者认为,该教学目标指明了目前“基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但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出现以及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1、政治思想教育前置,人文关怀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政治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在这样的本质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路和实践的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可见,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目标。但这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体而言的。具体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必要依然坚持将政治思想教育前置,笔者认为是不必要也是不合适的。

2、重视道德教育,忽视法治教育

这是产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有二:第一,是法治教育目标被弱化;第二,是对法治教育目标本身认识不清。首先,关于法治教育目标的弱化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具体目标,相比于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法治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处于被弱化和边缘化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实践当中。其次,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我国法治理论自身尚不成熟造成的。法学界关于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从“刀制”到“水治”的,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这是对法治理论的科学认识和重要创新。相应的,在法治教育的问题上。从前我们更多的是谈“法制教育”,并且从教育内容上看也多以法律条文的讲授为主,而缺乏法治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这些都是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表现。

3、具体目标分散,逻辑关系不清

如果比较“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二者的高度相似性和一一对应关系,这其实是不科学的。这种一一对应的情况,会造成教育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割裂,就不免出现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学目标负责,法治教育向法治教学目标看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缺乏共同的目标因而彼此独立,并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抢占教育资源。更合理的情况应该是,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具有相对概括性和方向性的总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但总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出现与内容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教学目标的这种“平行关系”也表现为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以思政课为例,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同学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感慨,总觉得前面学习的人生价值、爱国传统、民族精神、道德修为等内容很崇高、很美好,让人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到了后面学习社会公德、法律制度等,通过一个个负面案例又看到了社会和人性阴暗的一面,不免心理落差,用学生的话说感觉“从天堂到地狱”,对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更对于前面学习的那些“高、大、上”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显然,这是教学内容体例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后面教学对于前面教学的否定,极大的削弱了前面部分教学实效性,教师辛苦的备课和教学,结果学期的最后让学生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社会公德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等等。从理论上讲,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反应,教学内容体系安排的不合理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体系的不合理造成的。教学目标分散、逻辑体系性不强直接削减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消除紧张关系的理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是由学者或先知任意描绘的”,它必须以社会、文化、时代、身心等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尝试提出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和逻辑体系。个人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这是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层面,以法治意识为核心,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和规范意识的“社会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层面,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以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构建教学目标的逻辑体系。从教育规律而言,这样的目标体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规律:首先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是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社会人”,最终是具有较高政治认同性的“政治人”;从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而言,突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抵触和怀疑,降低了教学实效性。而如果反过来,注重人文关怀,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着手,容易让受教者接受,降低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教育,实现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理论下,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可消除对立的紧张关系,形成在共同目标引领下的互补关系,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如前所述教育内容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紧张关系,而是围绕教学目标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按照个人、社会、国家三重维度重新修正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一对应的平行关系,因而消除了紧张关系存在的现实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了实现上述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而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2、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是泾渭分明

在既有的目标体系和内容安排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泾渭分明的。以“基础课”为例,第五章为道德教育,第六章为法治教育。而将教育教育目标整合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之后,这样的情况将被改变。以社会层面的目标为例,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以社会公德、法治素养和其他行为规范为内容,共同促进该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样就打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二者围绕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此,自然而然的也就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重新整合方式:围绕教育目标交互进行

在新的目标体系下,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内的原有的教育内容将会被重新组合和排序,按照三维教育目标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在个人层面的教育目标当中,私德、人生观的内容将会被前置,其他与此相关的引申内容会共同跟进。而在社会层面的教育目标中,社会公德、法治教育、人际交往等成为主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中,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等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如此,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再是顺序进行,而是围绕教育目交互进行的状态。

作者:黄佳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

自党的十以来,就“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新目标,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新方针,规定了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法治中国,是新时期及发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建设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新时期的驱动力,大学生整体的素养关系到国家未来教育水平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培养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有着全面发展促进的关键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法律教育的要求,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对《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大多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所增强,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法治教育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的法治教育,应该是以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主,使法治观真真切切的融入到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当中。而现阶段的高校只是侧重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只知其型不知其含。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很低,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衡量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如今的大学生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很多人倾向在拿高分,拿学位。学习也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课和各项考试,以至于对宪法、民发、刑法等重要的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不少同学为了应付所谓的考试只是机械的背诵,不会全面的、深入的体会法治教育的精神和重要意义。

(二)法治教育内容落后

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们表明,高校对法律基础教学的忽视,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费用不足等几个个原因。依据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得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础内容(1)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很多法律规定和概念都是几年前得内容。总体上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同步的内容。这些不完全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从而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难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三)法治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法治的教育基本都是以上课的形式为主,课外的活动及宣传为辅。此类的教学课时也是非常少。上课的教学形式也仅限老师在课堂灌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根据学者的统计调查,71.58%的教师没有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86.13%的电子教案里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教师对课程的忽视,只能简单枯燥的灌输理论和定义,这种单一的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基本的情感交流,只是要求学生达到分值标准就是课程完成的体现。使学生忽视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升华,非常不利大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培养。

(四)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法治教育的教学和培养中,大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施教者,教育者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治观念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受教者能否真正的体会和领悟到法治观念的精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些教师对法治相关的专业知识贫乏,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司法实践经验不足,会对教学和法治的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五)大学生自身对法治意识的忽视

现代化的数据、信息、网络化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网络信息的繁杂,使刚离开家而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差一些,自觉守法的能力比较低。近年来,在高校内部,大学生犯罪的比率也是明显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心性浮躁,爱慕虚荣,不求上进,爱与同学攀比穿戴名牌,所以在学校内部甚至外部进行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家里得不到关爱,从小的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上大学脱离了家庭的束缚,在学校内挑衅、打架、斗殴等。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犯罪趋于高科技化,他们走在犯罪的道路上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刑法。例如复旦投毒案件,投毒者其实有机会挽救受害者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的法治意识的缺乏,没有意识到触犯刑法的严重性,使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法治观的教育内容

科学的界定法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完善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与其他群体法治教育内容不完全相同,大学生法治观内容除了有党和国家法治建设要求外,还要坚持以培养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为目标。在法治教育内容上还可以加一些法治理念、法治渊源、法治特征。有条件的可以编写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法治教育材料,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需要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法治精神的形式正是因为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为主体感受继而上升为理性的体认,最终升华为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使法治精神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律不仅可以制约人,而且可以保护人。

(二)法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完善

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就很难有法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从这一点出发,在确定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时就不能只侧重于法学基础理论,更要强调法在社会中的作用。高校也应重视关于法治教育的课程。科学、合理、适当的增加法治教育课时。教师在教授学生法治课程时,也要丰富地、多元化地去讲解,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哪里不懂,学到了多少,体会了不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专注度,还鼓励的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体会法治精神的内含,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高校还可以多组织、举办一些有关于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成立一个大学生法治型的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社团的活动、讲座、辩论赛等,使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成绩分数,它可以更鲜活、更生动地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体会,使理论得到内化,并升华为法治内在的素养,最终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三)教师队伍建设

法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有一支受过正规培训,有一定法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大力度来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以此可以看出,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当注重吸收一些具有专业法律素养和法律专业毕业的高职教师,与各学院的法治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相关工作,使各学院内部的教师人员也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法治素养。高校还可以在教师晋级考试中加试法律内容,让每个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进修、读学位等方式提高自身修养,使全校的法治意识上一个新台阶。

(四)创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法治意识的提高和培养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依章办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纪乱纪可耻的校园风尚,组织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为目标的班团活动,有表达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校训、校歌等。当今是网络数字化高速运转的新时代,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多一些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新媒体。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官方网站宣传一些关于法治活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还可以转发法治教育内容为主的微博或微信,在微博微信里留下相关专业教师的咨询电话。使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情况向专业的老师咨询一些法律常识,例如劳动法、合同法等,这样使法治教育经常化、形象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自觉、自然的校园法治氛围,强化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法治教育收到入耳入脑导行之功效。

(五)大学生法治教育自我意识提升

大学生法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使法治精神内化成大学生自觉自醒的法治素养,使大学生自己将法律的思维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内化成法治精神。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论内容多么丰富新颖,教师多么专业负责,如果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徒劳。所以大学生要自身自觉的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克服自身的性格缺点和生活惰性,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多关注、多涉猎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有关的事件新闻,在对法律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法律、信任法律,使日常的行为习惯内化成法治意识,从学习、生活和行为的细节上注意自己周围发生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思维看世界。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8]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5

一、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在十八大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学习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不能因为党的工作重点和转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改变,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疑虑,明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不动摇。让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完成经济建设任务。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部矛盾和人际关系紧张问题。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明确市场经济哦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做什么”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额基本内容没有变,依然是以“四有”信任为主要目标,但是要事项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形成了很多心的观念,比如说超前消费观念、理性消费观念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将这些新的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让其能够体现出思想观念的发展特征。第二,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点等,根据不同的对象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从文明习惯培养.到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再到理想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等,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及特点,确定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比如说工人、农民、学生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避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刀切,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

三、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和形式之间是一种辨证关系,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对内容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适当形式所起到的是积极的影响,不当的形式起到的是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在生活和思想当中追求的是平等与独立人格,盲从附和的现象比较少。同时,人的个性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都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一方面,灌输教育法仍然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因为灌输方法能够让教育的对象在短时间内记住教育的内容,然后在生活当中进行深化理解。另一方面,也应该应用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比如说心理咨询法,这种方法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比如说有的人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出现了很多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式的方式查找其原因,如果是因为工作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减轻其工作压力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障碍。在比如说实践教育法,这种方法是以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让教育的对象在实践当中,开拓他们的视野,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能够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四、要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6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思;重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定之后有步骤、有目的、有效果的输送给被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内容构建时要体现科学性,同时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确立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特征

(一)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是指其内容无论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都具有一脉相承的、较为稳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其内容的主旨不能随意地变化,否则就不利于一国的稳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和普遍性。

(二)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都有着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它会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丰富完善。

(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交叉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具体的内容。其交叉性有助于在教育中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形式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更适合、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和意义。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上的缺陷

(一)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要求和目标的订立上过高,跟社会发展情况和青少年的智育发展水平不相符,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脱节,缺乏扎足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基础。空想化和抽象化的内容无法与社会实际情况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太空洞,也过于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想为主,过于政治化,就会导致教育的内容过于狭窄和片面,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二)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集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辩证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教育内容,同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及时并且适当的改变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的确定要在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线索下制定,这就能确保思想教育的稳定;同时根据社会实际变化适时改变教学内容,这就确保了思想教育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跟随时事政治变化过快,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无法在时事政治中体现出来,无法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零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教育显得过于浅显,缺乏教育的深度,无法真正起到思想层面教育的效果。

(三)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大众,内容设置上过于通用和单调,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思想教育内容应结合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而制定,例如思想基础、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接受能力等。此外,教育内容也过于宽泛、缺乏条理性。时事政策、光荣传统、历史事件和法律常识等都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内容之间相互重叠且层次不清,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混乱,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重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

(一)根据社会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是由所处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需要采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同样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政治文化对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我国,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作用,运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引导广大青年,教育人民。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确立、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了之后,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内涵,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遵循人类不同的层次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标和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目标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性是最为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具有一个身心完整的个体,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第二,在满足了最低要求之后,人的公民性要求是第二层次的需求。毫无疑问,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于每个地区,归属于每个国家,作为国家的公民,思想政治教内容中应该体现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但同时也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第三,每一个个体为了生存、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他们会寻求职业,在每个行业中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构时要考虑到人的职业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满足人性、公民性、职业性,同时也要满足人的阶级性,当今中国尽管不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但是,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治理国家的身份和地位不会变,无产阶级必定会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这是思想正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实施教育,使其端正自己的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政治文化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根据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思想道德水平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大与否主要是依据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被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具有自己的意识、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因而,他们对于教育者输送的信息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被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情况接收缺少的方面,再通过自身进行加工;然而对于有的教育内容被教育者会采取忽视和抵触。不同的被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情况,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心里水平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所能接收的教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不同的绩效。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针对被教育者需求层次、个性水平设定出被教育者容易接受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被教育者的乐意接受、学习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是复杂的,具有系统性,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内容中要求体现出系统性、时代性、科学性,通过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去教育和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丰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8,(07).

[2]张良庆.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3]廖扬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赵玉英.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5]贾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困境及其改良路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7

【关键词】法治;教育;内容

党的十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法治新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将法治作为一种精神来弘扬,并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深化了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又拓展了法治教育的内容。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武装力量,武警部队在建设、管理以及遂行任务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提高官兵的法律素养对于规范和保障武警部队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官兵合法权益,推动武警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武警法治教育是国家法治教育、军队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国家和军队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习掌握国家法治教育、军队法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基于武警部队自身性质、任务、职能等不同,武警法治教育的内容又必须紧贴武警部队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职能任务的发展变化和维护官兵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人民武装警察具备公民、军人和武装警察三重身份,在法治教育内容的确定上,既要掌握公民法治教育的内容,又要掌握军人法治教育的内容,还要掌握武警法治教育的内容。

一、公民的法治教育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公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用法治宣传教育的方法,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011年至2015年是全国第六个普法宣传五年规划。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当前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突出学习宪法,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武警官兵作为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学习《宪法》,掌握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此外,还要学习掌握《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依法处理涉法问题的能力。

二、军人的法治教育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军队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对军队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反复重申:“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依法治军是强制性与自觉性的统一。落实依法治军既要强调依法从严要求,更要注重培养广大官兵的自觉性。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其前提是学习法律知识,关键要抓好法治教育。军人法治教育是公民法制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教育领域,具有鲜明的“军事性”。军队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秩序,更重要的是在于唤醒官兵积极维护国家军事利益的意识,保障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军人的法治教育必须着眼遂行任务、规范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以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需要,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既要学习公民法治教育的内容,由又要体现军队自身特色。

国家六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参照国家普法规划安排部署。”根据国家六五普法规划,总政治部制定了全军第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全军第六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官兵、突出重点、普治并举、改革创新,注重把法治宣传教育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促进军队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军人法治教育的内容在公民法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着眼坚定政治信念,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现役军官法》、《预备役军官法》等军事法,在教育中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法治理念,筑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要紧贴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学习《国家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以及国际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依法履行职责使命的能力。此外,要围绕依法治军开展法治教育,学习依法治军理论、有关部队管理工作、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军人法治宣传教育应突出军事法规的内容,在法治教育中要以军事训练法规和管理法规为重点,学习《军队政治工作条例》、《军队预防犯罪工作条例》、《中国人民防暴条令》、《军队抢险救灾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军事训练大纲》、《中国人民法律战纲要》、《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内务条令》等军事法规。武警部队的特殊编制体制决定了武警部队在组织、人事、管理、训练等方面参照适用的相关规定。因此,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军队建设的各项规定同样适用于武警部队,在具体落实时应充分结合武警部队的实际进行。武警官兵作为军人,必须充分认清依法治军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这些军事法规,深刻领会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掌握具体内容,切实做到官兵自觉学法、干部带头守法、部队严格执法,依法规范执勤、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

三、武警的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的输送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具有说服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如何增强这些内容的说服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出发,提出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就要做到“六个结合”。

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政治性即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政治性、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显的带有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因如此,很多大学生都偏激、狭隘地认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它反映党的要求,响应党的号召,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特征。

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包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等。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特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外部事物正确认识的重要前提。由于个体的差异,难免会导致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等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很容易在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忽视其思想性。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学生在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少数学生可能片面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单纯的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而于己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处理好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既要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又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又要满足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相通的。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全面的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理论性。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具体来看,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其他很多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首先表现在它是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从内容的建构来看,它不仅仅是思辨的产物,而且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介体之一,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它的最终目标也是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构合理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以实践为立足点和归宿,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增强对大学生实践的导向功能。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改变在学生心目中“大而空”的传统印象,从而增强其应用价值,帮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社会性与人本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的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信息。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依据包括“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个重要特征;社会性、人本性。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根本要求,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是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是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条件。“人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本性”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内涵薄弱,人文底蕴贫瘠,往往照本宣科,机械的照办上级精神,过于空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正因如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而言失去了吸引力,对他们而言这只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认识,他们不愿意从内心深处去接受这些思想信息,自然无法实现这些思想认识的内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可接受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性与人本性相结合,不仅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一,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色彩,多容量。第二,准确、充分地反映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的问题入手,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同服务结合起来,做学生的贴心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它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强。

四、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现实性是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现实,寓理于历史之中、寓理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现实性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实、可信,才会有说服力。超越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以现实为基础、以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为基础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当的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不处理好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关系,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强调现实性忽视超越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无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二是强调超越性忽视现实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喊口号,脱离现实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原有水平,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是18-22岁的大学生,他们身理和心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且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但是在如今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实践经验,涉世不深,也存在着很多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例如情绪性强、政治立场不坚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积极地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水平这一目标服务。但是,切忌片面的强调超越、拔高,走向形式主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处理好“一面性”与“两面性”的关系。所谓“一面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仅包含正面的题材或有利于正面开展教育的事实材料。而“两面性”则是指在展示有利于教育者观点的正面内容的同时,也揭示反面事例。传播学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多少能自己分析出事物的“两面性”,如果传播者(教育者)回避与其观点相反的事实与论据,人们便会怀疑传播者(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动机,从而怀疑其说服力。因此,“一面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者能尊重现实,正视反面观点的存在,并据理批驳,才有可能使大学生信服。正面的说教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但相对于一味地正面说教而言,对学生进行正反“两面性”的分析,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五、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有机的组合,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结构体系;二是指这些内容的实施是一个精心组织、系统施教、长期持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是指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着一定群体性特征,因此从宏观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性。同时,从微观出发,由于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层次性,切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觉悟水平,因材施教的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如果不问教育对象的情况,不分先进与落后,用单一的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刀切”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反而易造成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将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具体来说:

第一,努力建立严密而完整的内容体系,突出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结构清晰,逻辑思路明确的科学系统。

第二,区分层次性,提高针对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科学的划分学生的不同层次,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增强对个人的说服力。

六、确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中国;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方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国在传统文化、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理性地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1、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比较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学说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政治社会化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等。比较重视实验探索和实证分析,注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2、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本质的不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开放,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49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民主、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立意高,目标远大,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对人的政治要求高。

3、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从相同点来看:

首先,道德教育都是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的重要内容。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修养。

其次,中美高校都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使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的灌输。

(2)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也有许多不同

首先,宗教教育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其次,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抽象、纯理论的概念比较少,重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的紧密联系。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建构。

4、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比较

中美两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途径上的不同点。

(1)从美国高校来看。首先,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模糊认识和他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时事方面的敏感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次,美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自主化和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各个方面的过程中,突显了美国高校渗透式教育的特色。

(2)从中国的高校来看。首先,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这两个方面,而且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给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贯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非常彻底,而且其教育理论研究也卓有成效。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以及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运用。

2、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过度地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从关注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人、理解人,正确地对待教育客体,尊重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3、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应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和全局性,又要从扎实的基本实践入手,切实把责任感教育纳入日程,使公民勇于承担宪法确定的权力和义务,勇于担起责任。

4、以法制教育内容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注重公民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耀京,高书文.试比较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J].社科纵横,2010(2).

法治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中美;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自古以来有德育为先的传统,而美国也世代传承并重视公民德性的重要性。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亦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并互相渗透。“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①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就是要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锻造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是提高人们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教育,因而是认知性的教育”。②作为认知性的教育,最重要是理论武装,以提高大学生科学认识各种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通过思想教育,有意识且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创新之处。

2.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重点要解决的是对阶级关系、国家结构、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问题。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坚定政治方向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使命感。在现阶段,政治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等。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道德训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优秀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由无产阶级培养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体系。现阶段,道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教育虽然在性质和导向上受到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政治教育的制约,但良好的道德水平是促成个体形成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二、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项名义下进行的,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都是重点涉及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为目标,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③。因此,公民道德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美国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其内容体系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的独立而互斥的部分。“大概说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性十分鲜明和表面看来政治性比较淡化的两部分。”④其中,政治性最鲜明的是政治教育的内容。而道德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延伸,其内容使政治性比较“隐蔽”。最后,融入美国文化的宗教教育,其内容逐渐向文化靠拢,成为文化中的政治。

1.宗教教育

美国“‘公民宗教’只是一种宗教象征,是借助宗教感情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⑤宗教教育发挥着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思想导向作用,为资产阶级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公民宗教中,实质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着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为美国提供社会凝聚力的基础。美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实施政教分离的国家,但是政教分离并不代表政府意识形态上的宗教分离。教育中的政教分离是指“教会不得插手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国家也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征收的公共税款支持教会学校,但并不排除(实际上也排除不了)宗教或的影响在公立学校的存在。”⑥“在很多私立大学里,宗教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⑦宗教教育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殖民化时期就已经被肯定,美国高校最初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牧师。宗教早已成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根基,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根基。“宗教不再以国家机构的直接作为资产阶级手中的工具为其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已退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只是以间接的方式介入政治领域。”⑧美国高校并没有失去清教精神和宗教核心。

2.政治教育

美国一直将自身看作是自由民主的典范,并认为这是国家强盛的原因,这种思想深深植入于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精神和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美国高校作为传播这种传统的基地,将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最高目标和光荣使命。“大学生学习的质量最终是要根据毕业生是否愿意为社会和公民服务来衡量的。”“很明显,大学毕业生需要履行公民的义务。”⑨美国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种类繁多,常有更换,但总是以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品质和大学生参与能力为两大中心的。

3.道德教育

在美国社会,道德教育还是受到了比较高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高校,即使在道德教育的衰退时期,道德教育的捍卫者们仍坚持不懈为道德教育的发展努力着,将其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美国早在建国初期,“语法和词典之父”诺亚・威伯斯特就提出“人的美德比其能力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为此原因,心灵的培养比头脑的训练更应该一丝不苟。”⑩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可概括为:一是直接的学校道德教育,二是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学校道德教育通常是指通过开设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如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伦理教育等,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间接的道德教育是指依靠除学校公民道德课以外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社会的影响所进行的品德教育,它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其次,通过课外、校外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再次。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来进行道德教育。最后,通过隐蔽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它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其始终关注品格教育、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反思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三、中美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对比

从以上的对比来看,中国和美国都将道德教育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道德是具有社会约束力的一直社会意识形态,其作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都存在许多不适宜由政治、法律来调节的许多社会关系,道德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所以,中美两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都必然要包括道德教育,从而将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大大减少政治和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体现了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两国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非常注重吸取西方的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并利用宗教的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两国对传统文化的利用,都是以两国的现实需要为基准的,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后的升华,才能促进现代社会有效运行和建设。中国和美国进入到现代化历程以后,传统文化都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统一的内容,如有悖于世俗、法制、民主的内容,就不能照搬照抄。传统最终必须为现实让路,这是由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所决定的。

两国的教育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是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偏重以及价值观不同,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原则是集体主义,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而美国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维护私有制、崇尚私有主义和享乐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精神。其次是宗教教育在我国并未列入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中,我国实行政教分离,中国的政治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解放和统一,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美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历来都是非常重视宗教教育的作用,即对于增强美国公民的爱国精神的培养。

对于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价值教育、政治观教育,宗教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中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思想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借鉴,关于其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则要辩证的对待。其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只是在政治课上,而是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要积极配合,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地理、经济、历史等学科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等。再次,教育内容要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等,有益于改善现代人们的急功近利、道德败坏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建设孔学堂,学习和传承孔子文化,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更应该好好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②王玄武,骆郁延.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5~36.

③曹润花.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03).

④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0.

⑤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1.

⑥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9.

⑦陈国海,李燕娜,蔡宇翔.美国哈町大学宗教教育访谈录[J].大学教育科学,2010,(1).

⑧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6.

⑨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7.

⑩noahwebster,ontheeducationofYouthinamerica,Boton,1790.QuotedinJamesw.Fraser,theSchoolintheUnitedStatesaDocumentaryHistory,newYork,2001,p.41.

参考文献:

[1]张明澍.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及其可资借鉴之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陈立思.现代化进程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00,(5).

[3]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赵飞.中美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