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十篇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十篇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4:23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1

一、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事物。从某个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顺应技术时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事物。电子商务自出现以来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关键保障,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电子商务模式高度追捧,由此对于电子商务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商务活动,整个信息交流、贸易交易都是依靠网络。当前颇受“网购族”喜欢的淘宝网、京东网、亚马逊等都是电子商务发展领域的代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传统的商务模式相比,高效率与虚拟化是显著的特点。

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电子商务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展示,潜在的客户通过核心词语的检索便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商品。由此,通过与卖方之间的交流来确定实际的需求总量。相关信息的虚拟化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于相关产品、服务进行了解,使得整个电子商务贸易效率更高。并且,当前电子商务贸易在快递行业的支撑下在跨区域贸易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电子商务模式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伴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自身发展范畴,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

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模式与传统的商务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管理领域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管理需要进行拓展与优化。

电子商务管理所融入的全新的信息技术操作要求是对于传统管理的挑战。当前,电子商务管理工组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基础的信息处理进行明确。电子商务信息的处理需要一整套的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企业的整体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软件配备、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管理思路调整要求明确

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关产品的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整个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其对于管理思路的调整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与产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所需要纳入管理体系中的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参与方面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在实际的发展、运作过程中,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系统、客户网络信息统计都成为了企业需要管理的对象。对于管理对象的调整是电子商务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必然现象”,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认识到在管理对象方面的拓展影响力,提升对于管理对象、管理范畴的认识。

其次,对于管理环境的调整。管理环境对于如何开展管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环境需要对于原有的管理思维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由此才能够达到顺应管理环境的变化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对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认识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调整管理思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

3.管理模式、途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现有的管理模式来说,传统的、单纯针对员工行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电子商务领域的需求。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可以选用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方式进行工作,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对于各项工作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国外部分半固定的办公模式是当前国际领域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此类办公模式正在向国内的企业推进,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相关前卫因素将会引导着管理模式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企业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电子商务模式对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领域中去。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的管理问题却逐步突出。当前,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当前,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从管理角度来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优化与处理。从一定角度来说,企业对电子商务工作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看法,相关管理问题的处理角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影响力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由此在整个管理层工作的过程中,整个管理行为依然延续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对于相关管理优化、管理创新的重视性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信息、网络的依靠程度非常高。由此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与相关管理技术手段是紧密相连的,在部分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营管理已经收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使得整体的管理活动开展非常的被动,相关企业在预留信息技术建设资金、网络安全维护资金方面非常的少,整个信息技术建设体系的投入非常的少,因此在整体的软件更新方面不及时,整体电子商务技术处理方面的维护非常滞后,对于各项体系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管理素质堪忧,管理模式僵化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内部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管理主体相对较少,企业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不及时已经成为了影响相关管理活动的重要问题,管理素质方面出现了缺陷由此导致了电子商务模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相对较为保守,不能够根据整体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管理者对于存在的管理问题敏感度非常低。

当前,大量的企业管理者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效率低,并且所采用的手段不能够满足当前电子商务模式对于管理的需求。从整体的管理灵活度来说,灵活度差,对于国际领域最新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诱发了内部之间的矛盾。

3.管理原则缺失,激励手段不足

管理原则与管理激励手段是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顺利进行的保障。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体的工作活动开展非常的滞后,由此整体的建设情况来看,管理原则是一种具有制度性建设意义的事物,能够在内部管理活动中针对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新工作特点进行有效的约束。但是从整个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管理原则的缺失已经非常的明显,整个管理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过强,个人行为取代管理原则的情况非常的普遍。

管理激励手段是电子商务模式下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完善的激励手段能够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管理方法,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从实际的内部管理建设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激励手段相对较少,各项工作的开展所面对的工作阻力相对较大,管理主体的实际积极性无法调动。由此,缺乏管理激励制度使得整个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企业管理非常被动,管理实际能力不足。

四、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其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的同时也是的企业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的对策应当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保障体系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个管理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当前,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由此在分析自身管理实际的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的提升管理工作、优化管理能力进行目标上的明确。由此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提供一个指向,增强整体行动的效率。

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实际影响力,明确信息技术保障对于内部管理有序运行的积极作用。由此,在实际的企业发展预算中,要将信息技术保障投入作为整体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经济保障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进而才能够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基础的技术保障。

2.强化培训教育,优化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发展需求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强化培训教育来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由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素质提升循环,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学习电子商务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帮助管理人员接触到科学的管理经验与方法。

在提升管理人才素质的基础上,企业要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明确当前管理模式对人才管理的关键作用,将管理模式的优化作为“基础性建设”来抓。通过学习、参考、分析国外相关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来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在优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照抄他人的模式,要结合企业的业务情况、电子商务市场拓展情况、员工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与调整。

3.完善管理原则,健全激励手段

要明确管理原则的关键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突出管理原则对于管理人员、员工个人行为的约束力量,将管理原则的完善作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参考、借鉴相关企业的管理原则建设经验,将管理原则的建设作为重点,突出整体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识、原则指向性,由此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提升管理的实际效力。

在完善各项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要发挥激励体系的作用。将激励体系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点,由此明确整个管理活动的积极作用,突出管理激励在调动管理人员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方面的作用,突出激励体制对于整个工作开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健全激励手段,还能够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好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迎接市场的挑战。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2

abstract:Basedontheactor-networktheory,thispaperdeconstructsandanalyzestheconceptofbusinessmodeltoprovideanewperspectiveandanalysisparadigmforanalyzingthevaluereinventionmechanismofbusinessmodel.

关键词:商业模式;价值重塑;行动者网络理论

Keywords:businessmodel;valuereinvention;actor-network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51-03

0引言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互联网与数字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价值。商业模式首先得到广泛认知和运用的领域是在企业内部及投资者之间,他们非常关注如何设计、构建、创新和调整商业模式来让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并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共享财富成果,即: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Zott&amit,2011)。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然成为当下时代的关键词,被商界、政府、公众、传媒等密切关注。然而,当下对商业模式的学术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技术工程领域和管理学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商业模式在社会构建方面的功能机制,尚属空白。

商业模式本质上反映企业经营业务的价值逻辑(teece,2010),并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着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客户价值主张(Johnson,2008),例如:苹果公司的电子娱乐产品集成了产品设计、功能、应用程序、在线支付及多方参与一系列的价值主张于一体,呈现给客户一个精美的解决方案。再比如,万达集团在国内着力兴建和打造的地标性商圈――万达商业广场,则集成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描绘城市商业繁荣的标志性景象,这一商机也被各大地产集团纷纷效法,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更多的各具特色的商圈。还有充分的例证在向人们展示着全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变,这种转变正在或将要革命性地改变社会体系的构建,改变着人们对社会的感知、认可及行为方式。

商业模式在新兴技术商业化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遵循着对商业社会价值发掘、创造、传递和分配的型塑逻辑。然而,学术界在充分论证和辩驳技术对社会建构的影响及重大意义时,往往忽视或淡化人类主观能动地创新性地认知和建构社会体系这一历史进程,正是这一进程赋予了客观技术实体以社会属性,进一步地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过程也会被打上时代与社会的烙印。本文基于社会学领域中较受关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解构其价值形塑的机理,为进一步分析商业模式的价值功能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

1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想

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的重要代表人物michelCallon,BrunoLatour及JohnLaw在基于大量的人类学、社会学及符号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行动者网络理论。该理论首先消解了在科学活动中主体――客体的二元认知模式,提出“行动者(agent)”这一概念来强调人类与非人类都构成广义的社会构建的积极参与者,进一步提出“广义对称原则”来强化对参与者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平等地对称性地处理(吴莹等,2008)。同时,行动者构成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人与非人因素在形成社会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是被对等看待,并在社会构建过程中都扮演着积极地参与者角色(郭明哲,2008)。

行动者之间的联结――“网络”――是透过“转译”来进行建构的。转译(translation)强调一种对待行动者(包含传统观念下所有的主体和客体)的态度,在这种态度认知下的行动者具备全新的利益、角色、机能和地位,并主动融入网络,重新界定、设置和自我赋予意义。而“网络”并非单纯技术层面的实体网络,而是强调一种通过转译所达成的描述联结的方式,突出交互、流动、转化的动态过程(郭明哲,2008)。转译的过程即是网络构建的过程。

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突出强调:在异质行动者彼此相互联系的过程中,通过转译过程形成网络的动态过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特定问题的聚焦点则强调运用异质成分构建网络的性态分析(展开,稳定,合成)(Latout,2006)。

2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商业模式解构及其价值型塑机制分析

目前,在管理学界对商业模式的普遍研究较能一致性认同它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功能,以及以Johnson为代表的学者所提出的四种相互依赖的要素(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流程,收益模式)所构建的分析模板。在此,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解构商业模式的价值型塑机制。

2.1行动者交互的价值发掘机制――结构塑造效应

Johnson等(2008)指出客户价值主张包括三个元素:目标顾客;客户利益,要完成的工作即解决某个重要问题,或满足目标客户的某项重要需求;提供物,即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的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它的内涵不仅包括销售的内容,同时包括销售的方式。在企业明确目标顾客对象后,目标顾客的数量结构、空间领域,将影响企业对提供物的载体形式、覆盖范围、诉求响应模式的设计规划;客户对象面临的问题、需求特征及所处情境将影响企业对客户利益的价值功能、附加价值、情感利益等方面的开发决策。

Sidorova和Sarker(2006)认为基于某一问题的行动者都有自身的利益(interests)主张,并能说服其他行动者的利益与其产生共鸣而形成一个联盟。当这种说服的过程变得很有效果,那么行动者网络就被构建出来了。从这一观点角度出发,恰恰说明客户价值主张的型塑正是由多方参与者不断加入、整合、调整和定型,从而凝练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值主张。

在构建和传递客户价值主张的过程中,对目标顾客的界定和客户利益的定位最终体现于企业对提供物的构思上,它所呈现的价值效应一方面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另一方面对经营环境有示范效应。这种吸引、示范的综合效应称为“结构塑造效应”,其表现之一为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传递过程中取得更具优势的资源和流程,如苹果公司推出mp3与itune的捆绑模式,使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聚焦于产品实体和核心功能利益的对称设计:mp3的功能扩展和升级紧密联系于itune中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同时,吸引了许多企业从事苹果产品的附加价值开发(配件产品或嵌入游戏)。这种效应的表现之二是向外界的辐射和示范效果。以苹果品牌推广的一系列产品使得苹果公司本身、业务伙伴及其最终消费者共享唯一独特的“苹果文化”,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

2.2转译过程的价值创造和传递机制――技术与合作替代效应

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实现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价值承诺。对关键资源的考察侧重企业持有资源的特异性、独占性,以及资源组织形式和企业对关键资源的维护活动;对关键流程的考察侧重于企业关键流程活动所处价值链环节、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交易关系深度、关键流程响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这里,最好将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和流程这一构成要素既设想成促进(或阻碍)企业获取关键资源的不同网络结构,又理解为嵌入网络或结构的资源特性。那么,关键的经验问题就变成:怎样的相互兼容能够促成流程与资源之间相互放大对方的价值特性。

资源和流程的结合方式在价值开发过程中呈现的技术替代效应,以及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呈现的合作替代效应(李东等,2010)。前者主要实现价值开发的经济性,如有效节约资源和提升流程效率;后者在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扩大了价值主张的利益空间,如参与到通信运营商体系下的资讯提供商。

2.3网络集成的价值分配机制――边际收益效应

关键资源和流程的有益整合是可能的:需要认识到组织内外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及网络的特征(如:价值网络、管理结构、渠道网络等)与嵌入结构或网络的企业资源的性质之间存在的分析差异(analyticaldistinction),进而区分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价值网络与组织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对外和对内运转活动的结构特性,而企业资源则更加强调在这个结构体系上的内容特性。结构和内容是并行兼容、一同发挥作用的,因为它们关注价值开发和传递过程的不同维度。

成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固定成本主导还是变动成本驱动。例如,公司以变动成本驱动其运营,那么相关变动成本因素的价格弹性是否被公司主导,将反映出企业对可变成本设施控制的可能性及能力大小。

收入模式,已经超越简单的数量价格乘积模式。首先考虑的是企业在提供物方面能够控制和支配的利润收入的高低水平,即企业获利的价值边际;其次,要考虑公司的定价策略是固定价格还是灵活定价,以及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销量空间;第三,必须考虑公司有多个收入驱动点(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形式是什么,或是通过外延产品收入盈利)。最后,涉及资源依赖性的企业,要考虑公司对原料、产品存货的周转,加速周转同样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创造可观的盈利(如:电子产品销售领域)。

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突显出价值主张定位与资源流程的综合作用结果。创造和传递的提供物是能够为目标顾客提供利益的价值载体,承载着成本和价格信息,二者之差即是企业的盈利边际。既然是边际收益,自然存在边际收益的递减和递增两种不同的效应。前者表现为:规模经济下,突破市场需求弹性后(弹性小于1)呈现的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后者表现为: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知识产品的使用呈递增性质,顾客对产品形成深度适应性,以及消费者注意力锁定于技术领先的企业,这三种原因促使消费者持续深入消费某一品牌的产品,强化领先生产者的市场优势,边际收益递增。斯莱沃斯基(2007)在其著作中向人们展示各种盈利模式特有的魅力,对盈利模式的创新、设计思路和重要原则给出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案例。

企业在提供物开发过程中,随着资源不断融入到组织的流程体系内,以及对流程结构的动态调整,呈现出收入模式与成本结构的互动调整。例如:在产品研发阶段获取到政府的科研基金资助以及在销售环节能够获取到的市场补贴都将改变企业的既定成本结构与收入模式;与业务伙伴展开的营销活动会转换成本支付方、调整成本分担比例及收入分配比例。这些相关利益者参与的价值创造活动,其规则和方式可以纳入到客户价值主张当中进行分析,其展开的活动纳入到关键资源和流程中进行分析。

3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行动者行为理论的分析架构,解构商业模式的基础四要素,阐释各要素是如何在行动者层面集结,转译成关键资源与流程交织的网络,减少成本,增加收入的价值发掘、创造、传递和分配的型塑机制。从该视角出发,对管理学者和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士提供以下策略建议,希望有所启示。

3.1积极建立市场规则体系来构建和强化行动者之间的交互机制

首先在客户价值主张的结构塑造上:一是对称调节目标顾客与客户利益。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定位和规划活动应当与对客户对象需求特征的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客户需求特征(客户问题及利益基点)应当能够与顾客所处价值链环节及客户规模(地域、容量、购买力)处于对称调节的地位。二是构思和设计提供物以有效创造客户利益。企业在客户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价值载体(产品或服务)形式的开发,以及与目标顾客保持紧密联系以持续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

其次在关键资源和流程的技术替代和合作上: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与企业赖以为客户提供价值并取得盈利的价值流程之间应当实现良性的兼容互动。一是关注资源的特异性和流程的通畅性。二是强化资源和流程之间的兼容关系。企业控制的相关资源与其基础业务流程是相互兼容和嵌套的。三是突出资源的价值定位与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在一开始企业管理人员就要为已经构建的客户价值设计一整套逻辑严密的资源和流程体系。企业应当关注资源的价值定位(即:既定的资源放置在什么位置上会更有利于释放资源的潜在价值)以及对流程驱动的管理(常规管理中,适时对流程进行修正、调适,改进流程的设置和运行,以增强流程的适应性)。当然,存在颠覆整个流程体系的可能,届时企业将面临流程和能力体系的再造。

最后在盈利模式的边际收益释放上:一是统筹设计收入模式并优化成本结构。借助设计与关键资源和流程相契合的收入方式并进行有效地收款循环管控,那么,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销售收益的增加,或是节约成本开支和加速资本周转。二是控制盈利边际、提升获利预期。当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发生结构性转变时,都会促成企业对盈利预期的重新思考,进而会带来对盈利边际的重新调整和设计,这也反向促成对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的深入调节。

3.2构建各行动者之间互动传导联系,推动积极的价值效应

首先是稳定调节各行动者之间的对称关联性。目的是希望企业能够密切关注内部在价值定位、创造、传递和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活动之间的关联和协调性。本研究建议对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应当理性而谨慎地“微调(fineturning)”,前提是,企业仅考虑对现有商业模式功能的改进和潜能释放,或在既有商业模式基础上考虑企业的战略转型,并非企业生死存亡时的“颠覆”突破。

其次是转译的着力点――行动者自身利益定位。一是精确聚焦,抓住产生战略效益的关键环节施以策略;二是有效预期,对各价值效应的认知上升到操作层面后,企业能够形成对各效应的结果形成理性预期,从而降低整体革新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王一鸽.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一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8(2):218-234.

[2]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8.

[3]Johnson,m.w.,Christensen,C.C.,&Kagermann,H.Reinventingyourbusinessmodel[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86(12):50-59.

[4]Zott,C.,amit,R.,&massa,L.thebusinessmodel:Recentdevelopmentsandfutureresearch[J].Journalof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5]Latour,B.Reassemblingthesocial:anintroductiontoactor一network一theor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6]Sarker,S.&Sidorova,a.Understandingbusinessprocesschangefailure:anactor-networkperspective[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6,23(1):51-86.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3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四、结束语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4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F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9-0055-04

一、引言

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人或企业创业中最具经济潜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戴尔公司、西南航空公司、雅虎等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行创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是创业活动中风险最大、成功率最低的一种形式,一旦失败,对企业或个人造成的影响是致命性的。例如,曾经在美国食品零售行业风光一时的webvan公司就因推出了在互联网上出售鲜活商品和易腐烂食品的新商业模式后却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1]那么,为什么商业模式创新会是一种如此“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活动呢?

所谓商业模式,虽然在理论界和实践界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都认为它与价值链紧密相关。[2]例如,Rappa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他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3]powell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4]Dubosson等人也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5]而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组成的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Schweizer指出,对价值链进行重构能够提供创造新商业模式的机会。[6]这种重构主要是通过对构成价值链和价值星系的各价值模块进行有意义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的。[7]因此,新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势必与现有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而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也势必与采用现有商业模式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来。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探讨为什么有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获得成功,而有的则会失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创业现象,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经济基础,还取决于它所面对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要求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能够符合处于这个制度系统之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期望和认知,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组织的合法性。[8]对于研究创业的学者来说,合法性对创业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合法性对于创业企业乃至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稀缺而又十分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够使企业接近(accessto)和动员(mobilize)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因此可以这样说,组织合法性是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获取所需经济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组织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合法性的概念来源于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这一学派试图解释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的趋同性问题”,即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相似。[8]他们提出的解释逻辑就是所谓的“合法性”机制。简单地说,合法性机制就是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9]合法性机制强调的是,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共享观念)的制约和规范。而所谓“组织的合法性”,就是指在特定的信念、规范和价值观等社会化建构的系统内对组织的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共享观念和假定。[10]在这里,合法性是被社会化建构的,反映的是组织的行动与社会公众的观念相一致;因此,如果组织的行动是与社会公众的共享观念高度相一致的话,那么它就具备极高程度的合法性,反之亦然。

组织的合法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合法性(CognitiveLegitimacy),另一种是社会政治合法性(SociopoliticalLegitimacy)。[11]认知合法性反映的是有关组织及其行动的知识和信息在公众中的扩散。Hannan和Freeman指出,当组织的行动已为人们普遍熟悉、并且具备了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之后,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12]如果一类新产品、一个新企业或者一种新商业模式已经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话,那么它就具有最大程度的认知合法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关个人计算机的知识的扩散。由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量运用到个人计算机,因此对它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都非常熟悉,这就使得制造和销售个人计算机的(新创)企业具有很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而社会政治合法性反映的则是组织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消费者等以及社会公众根据现有的法律和规范对组织及其行为作出是正确的、合适的、可以接受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与认知合法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以“广为接受”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的是符合人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后者强调的则是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活动虽然不符合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其评价也很差(也即是说该项活动不具备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这些活动却可能是人们所熟悉的、对其有清晰了解的(也即是说该项活动具备了认知合法性)。因此,对于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两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获取合法性资源的主要策略

虽然合法性来源于组织所处的社会系统对它的认同和接受,但是企业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主动地获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策略有三种,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

1.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Feldman和march指出,当社会公众对企业不熟悉、很难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的时候,企业可以利用一些象征性活动(Symbolicactions)表明其与既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一致。[13]它的目的就是通过隐喻和类推(metaphorandanalogy)使得新生事物能够被理解,从而实现由不被人熟悉到广为熟悉的这样一个转变。[14]这种行为能够产生秩序和客观性,因为它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形成了可供参考的证据,并且赋予该证据以社会真实性。[15]Lounsbury和Glynn认为,这对于创业企业的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非常重要,通过它企业可以逐步被外部利益相关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并最终获得组织的合法性。[16]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对企业的描述性介绍、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17]基于此,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要拓展企业新的商业内涵可以包括对新商业模式的介绍、新商业模式所要追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企业为达成目标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的活动等。Lounsbury和Glynn建议,为了建立合法性的身份,企业在推广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1)内容要真实,能够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兴趣、期望和想法形成共鸣;(2)要突出企业所具备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3)要宣传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念是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16]

2.慈善捐赠。所谓慈善捐赠,是指企业自愿将人财物赠送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行为。[18]也许有人会问,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本身资源就很匮乏的情况下企业还要将一部分资源捐赠出去,这种做法会不会得不偿失?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李海舰和原磊认为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本质是将有限的有形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声誉和地位等无形资源,然后利用无形资源再去获得更多的有形资源的这样一个过程,是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真正体现了“欲要取之,必先与之”的精髓。[19]钟宏武认为,慈善捐赠能够发挥四种作用:(1)合法保护――企业通过捐赠购买利益相关者的“伤害权”,提高组织的合法性,减少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维持企业正常运行;(2)伤害保险――慈善捐赠将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当企业经营活动伤害到利益相关者时,道德资本能降低受害者制裁/报复企业的强度,并减少企业关系资产的损失;(3)间接增值――慈善捐赠可以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间接提升企业绩效;(4)直接增值――精心设计的战略性慈善捐赠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直接提升企业绩效。[18]由此可见,企业进行慈善捐赠利远大于弊,对于急需得到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更是如此。通过慈善捐赠活动,企业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对新的商业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社会公众当中树立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富有爱心和正义感的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具备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要牢记的一点就是,企业在进行捐赠的活动中应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形式。

3.结盟。对于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来说,它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合法性,这种有效的策略就是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结成联盟。Dacin等人在调查企业加入战略联盟的动因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想要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合法性资源,尤其是当这个企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其他企业所未曾采用过的时候。[20]为什么结盟能够使企业获得合法性呢?因为结盟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具有合法性身份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企业与主管它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该企业的行为会遵守主管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而赋予其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地位。又如,当一个企业与一些知名的社团组织结成联盟之后,典型的如国内许多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奥运活动、全面了解奥运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将该企业也作为奥运内容的一部分加以熟悉和了解,无形中提升了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赋予了其较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地位。国外许多学者都发现,新创企业或新商业模式与政府、行业协会、供应商、有声望的同行企业或消费者群体结成联盟不仅有利于获得合法性地位,还有利于增加存活的机会、实现快速成长。[20]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在运用结盟策略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应注意,结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的,因此企业要根据对不同合法性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盟伙伴,而不是越多越好。

四、结论

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与原有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被借鉴到新的生产经营运作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只能采取创造环境这种最为主动的战略来积极地获取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运用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这三种策略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有关新商业模式的基本信息,向他们宣扬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是符合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这样一种理念,从而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和采用它的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具备合法性的身份。

[参考文献]

[1]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michaelRappa.theUtilityBusinessmodelandFutureofComputingServices[J].iBmSystemsJournal,2004,(1).

[4]thomaspowell.Competitiveadvantage:Logicaland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9).

[5]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

[6]LarsSchweizer.ConceptandevolutionofBusinessmodels[J].JournalofGeneralmanagement,2005,31(2).

[7]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8]p.J.Dimaggioandw.w.powell.theironcagerevisited:institutionalisomorphismandcollectiverationalityinorganizationalfields[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3,(48).

[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m.C.Suchman.managinglegitimacy:Strategicandinstitutionalapproach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3).

[11]H.e.aldrichandC.m.Fiol.Foolsrushin?theinstitutionalcontextofindustrycre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4,19(4).

[12]m.t.HannanandJ.H.Freeman.wheredoorganizationalformscomefrom?[m].SociologicalForum,1986,1(1).

[13]Feldman,m.S.,andJ.G.march.informationinorganizationsassignalandsymbol[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1,(26).

[14]G.R.SalancikandH.Leblebici.Varietyandforminorganizingtransactions:agenerativegrammaroforganization[a].inn.Ditomaso(ed.).Researchinthesociologyoforganizations,Vol.6,Greenwich,Ct:Jaipress,1988.

[15]H.Rao.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putation:Certificationcontests,legitimation,andthesurvivaloforganizationsintheamericanautomobile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4,winterSpecialissue,(15).

[16]m.Lounsburyandm.a.Glynn.Culturalentrepreneurship:Stories,legitimacy,andtheacquisitionofresour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

[17]C.m.Fiol.asemioticanalysisofcorporatelanguage:organizationalboundariesandjointventuring[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9,(34).

[18]钟宏武.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5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道德商业美学

一、问题与主张

商业模式是关系到目前市场伦理的关键,从目前出现的商业美学缺位、主体遗失,探讨商业模式的专业基础、美学原则、伦理体系,在商业模式理论和美学理论之间进行系统的构建,解决国内工学结合、商美结合的基础理论认识问题,可以说,是关系到来年广大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的基础问题。目前,许多艺术家及新一代高校专业学生驰骋商海,政府也在积极构建商业模式的美术平台,商务部也在积极开展高校之间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研究。那么充满了美学气质的美术专业如何摆脱自己观念上的桎梏去和不同的行业在如战场一般残酷的商场上与人竞争,这无疑得研究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和“美学理论”重构的视角,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和表象。

二、理论依据与专业突破

商业模式的专业问题和学术专业一样,一个是广博,一个是独到,或者说,商业模式有基础的一面,也有专业独到的一面。不同的是,商业模式的基础目标是获得专业的实际领域,同时给了专业商业的发展方式,使他越来越走向大众生活。而专业往往会走向人的体验时间和学术空间,甚至一味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还原专业”,使得学识陷入一种假设的模式或者流派构建,所以,笔者认为,商业模式使得专业回归现实生活基础,从商业模式与美术专业的互利上说,就是美术专业回归心灵与技巧、观察与体验的统一。

就专业模式上说,“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具体的美术专业或者美术作品的营销,而更多的是创业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具体构建。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历史上,任何艺术事业的成就从来就是商业模式的扩大与构建的结果。商业模式不仅仅是买卖方式、市场方法,更主要的是商业模式要素及其的概念性工具本质上具有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甚至强调专业人才的创造价值。

从美学模式看,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三种向路:王是超越的美学,即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蔡是育人的美学,即用美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梁是功利的美学,即用美学去促成全社会进步。超功利的心灵论,促功利的武器论,学校与社会的育人论(学校美育与生活美学),美学的三大基点转换为现代三大教学理论――能力理论、兴趣理论、技术理论。对基础教育与极处教育,提出了五大启发统一美学、美育、美术。

商业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它意味着对于经理人来说,他们拥有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企业,在每个行业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前,因为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今天,仅仅选择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此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公司,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自己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前重新审视并再次创新。

因此,两种理论模式结合,其突破点是:

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的现代创造能力。现在,我们说的能力,就是从第一种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概念。商业模式的能力理论包括“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盈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八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的八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追求目标,“持续盈利”是客观结果。

商业模式,显然突出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智力”这一人的重要目标,突出了美术教育强调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知觉过程。商业模式,即用人的模式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材是“死”的东西,商业是“活”的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将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在人的一生中,技术活动是人类接触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美术”活动即是人们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某种“技术”的加工活动,没有一定的“技术”,则无从“美化”。“术”来自生产实际的知识为前提,以来自新型材料、工艺的技能为基础,我们看到,商业模式下的术的形态是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先锋派艺术、信息时代传媒等等,强调人的奇异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成熟,艺术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模式的回归大众、回归艺术。许多学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性的品格,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应该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具有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审美地生存的能力。

三、启发与结论

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美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所谓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性资源,结合市场状况与合作伙伴的利益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商业运行组织,这种商业运行组织一般会设计到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终端商,以及消费者等综合性利益,因此,商业模式是一种多赢价值体系下,主导企业一种战略性构思。商业模式不同于单一的渠道策略,商业模式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利润结构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性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渠道铺货策略。

笔者反对一些艺术人士对商业模式的忽略,否则,我们为什么建构商业教育体系、专业体系、文化体系?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对现实的理想与西方的批判精神都要心平气静,反思国家主义与权势文化的普遍泛滥,这与商业模式的结构权势的严肃批判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中,商业运作机制和模式起了很大作用,同样,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也体现在拉斯维加斯赌城的豪华建筑上,以及纳姆派克的录音装置和低俗的“地下电影”里面等等,从而把艺术的领域扩大到涵盖了通俗的商业广告,以及到电视上那种如同万花筒一般的拼图形象等等;并以此而加深了人们的生物性的体验。在不断扩张的消费资本主义经济之中,人们的主观世界是反嘲和调笑,混杀和破坏,市场法则就是大搞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结合两个法则,探讨商贩业模式下的专业构建。

我们的结论和启示是:

第一,所谓商业模式与专业形式,都是人类文化产品的分化与结构,都需要特殊的场景。商场的设计、美女的婚纱、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某种模式的间隔作用造成。商业模式也具有美学的效应和功能。因此,商业模式是体现严肃的、寂寞的、负责的现代人的素质。

商业模式的自在体系,使某一经营文化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好比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儒商一说,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之人生体验。

笔者不同意一味将商业模式视为――“聆听着西印度群岛的音乐,观赏着西部牛崽影片;中午吃麦当劳;晚上则品尝地方的风味菜;在东京喷洒着法国巴黎香水,而在下香港则穿戴着意大利‘时髦的’服装;电视娱乐节目则替代了知识教育”。一切都依据“赞助人的情趣”失去了自我而放纵和混乱。笔者也反对所谓的“艺术家,赞助人,老板,画廊老板,文化经纪人,乃至学者,批评家,和公众都沉溺在实用主义”的消极态度。

第二,就是商业模式强调生命个体律动之体验。个人的抽象世界,是对大多数人的具象世界的提炼和升华。商业模式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商业模式对“大众文化与艺术的普及对于个人或个性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创业企业家也成功的商业人士都在回归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开始在简单的模式里探索伟大的哲学信仰体系:诸如儒家、道家、佛教,所有古典神话,宗教教义,政治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乃至佛洛伊德主义等,可能很少有人会在简单的信仰,而是在意识到现实的火坑或深渊时,将这些伟大的精神奉为自己的偶像。随着商业模式的成熟,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是“利益自我”,而是“公益回归”。

第三,商业模式的创造性。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中国美的体验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不沾滞于个体形相,互映开合,飞动摇曳,似真似幻。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量的在创业期,或者刚刚渡过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其商业模式尚未定型,中小企业,他们都有好的技术和市场商机,中小企业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回归的新大众时代。众所周知,美学产生于哲学,它涉及到对于“美”(beauty)的判断与批评,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界围绕美学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康德,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不断地提出美学的普遍性和持久性,以及“无私的美”的观念;而另外一方面,新兴的美学理论家则认为“美”则是受到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时空环境是决定“美”的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条件,这样美就不可能是持久的,永恒的。

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全面构建。王沪宁指出:“经济发展使社会上的每个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具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一旦他们在经济利益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要求了解政治体系的活动过程,尤其关心政治体系的决策,关心政治活动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经济发展越是把一个社会结合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人们的政治意识就越强,政治参与的要求就愈强烈。”可见,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个阶层、团体和个人会对国家权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6-237

[2][美]约翰・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5;331;333-334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并给出创新商业模式的五个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当今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变化是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2.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化。当今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顾客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标新立异的愿望得以实现,已成为新的趋势。仅仅依靠以往的价格优惠和单纯的质量优势已不够,消费者更加注意产品的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标准,而且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3.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化。近1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技术、资金、劳务、专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转让。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

1.商业模式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1)注重轻资产经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的资产最大化,有效的资产必须能高效地创造价值,轻资产经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轻资产经营,是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许多跨国企业把投资投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而间接创造效益的土地、厂房、汽车、电脑甚至办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决定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是企业资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可以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续的增长力。

(2)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提升自身价值水平,获得投资者认可,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以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的目标来进行。

(3)构造企业价值网。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价值网通过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回报社会。其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2.商业模式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只有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

(1)精心研究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而是客户希望得到什么。客户的期望值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满意度的关键是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效地满足客户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

(2)实施大客户管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大客户都具有收入贡献大和业务增长潜力大的特点,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必须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对大客户由专人实施,定人服务、顾问服务、终生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大客户管理,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如中国移动针对年轻的客户群开发了移动梦网,中国电信开发了全球眼、新视通、会易通等产品,以满足特定大客户群的需求。

(3)实施客户互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深化服务,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顾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将客户前置,让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电子邮件与顾客交流,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产品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产品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4)创造新的附加值。一个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由“产品成本+附加值”构成的。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譬如手表,有的售价仅几十元,而有的却可以卖到数万元?这其中,“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企业,创新附加值已不在产品之中,而在产品之外。在实践中有三条途径: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务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商业模式以经济联盟为载体。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企业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它可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因此,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体运作,尽快形成供应链,是当前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课题。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集中在供应链中最具优势的环节上,把优势强化到最大,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

(3)外包非核心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企业仅保留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所有类似于枝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离市场较远的后台业务,凡是机械重复能数字化的业务,凡是可以离开现场在网络能运作的业务都可以外包。由此,将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支配资源的范围。

4.商业模式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如果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1)时间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一成本,企业必须因时、因地,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作出快速调整,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时要突出“早”和“全”,做应变决策时要突出“快”和“准”,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五点:①灵敏信息;②准确判断;③正确决策;④快速行动;⑤敢冒风险

(2)Jit随需而变。Jit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变的“拉动式”管理体系,这一观念的确立可以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Jit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随市而变,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3)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最为典型的产物就是大规模定制。它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现代设计方法学、模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全面考虑了制造运作系统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批量变小和订单的随机性增大等。

5.商业模式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

(1)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号称网络第一食品的“QQ能量枣”,以“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被业界广为称道。传统食品企业绿盛公司与天畅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真实物品,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虚拟食品店,下单购买真实物品,通过专门配送系统,可立即送到购买者手中,买家还可选择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货到再付款。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首次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

(2)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企业商务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务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行电子化、数字化运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竞争能力。

(3)推动流程再造。重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实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结构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信息与决策层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这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三、商业模式创新是制胜关键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兴的新企业是这样,传统的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orterme.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鹏,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44-47.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竟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美)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王雪梅,张凤环,无光耿编著.新经济中的商业模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7

那么,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应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消费者(客户)价值最大化(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满足),把企业内外各项要素、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且独特的运行系统,并通过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商业模式是一个要素系统,是一个独特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持续盈利的模式,其出发点和目的则都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正因此,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这是企业的另一只无形的手。也因此,我们才好理解沃尔玛靠什么成功,戴尔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安利为什么在中国同样成功,苹果ipoD为什么会成功,苏宁、国美真正的盈利来自哪里。

通过多年的研究及管理工作,我发现商业模式是真正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设计、制定商业模式开始,而企业要想在转型时期获得突破也必须从改变商业模式开始。以下观点我是非常认可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定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问题,回答了企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是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治本的。在产业转型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原有商业模式重新认识、优化,以及升级,更是企业领导的头等大事。

那么在彩电行业转型期的今天,在这竞争激烈的平台上,彩电企业尤其是创维的商业模式将如何实现重新设计、优化,重新启航呢?以下几点至为关键:

1.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即要把寻找和洞察消费者内心的真实需求作为模式转变及制定战略策略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要始终能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2.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我这里说的客户就是产品的分销渠道,包括终端商和经销商,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资源与公司资源有效配置,让他们的商业行为与我们的营运合拍非常关键。

3.必须洞察产业方向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要有对产业有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要有把握产业技术方向、产业运行规律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各级负责人尤其是公司一把手深入研究产业、领悟产业。

4.必须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高效营运,始终是企业商业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必须充分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分工,整合各种企业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紧密整合也是关键。

6.必须系统化设计与整合。在关注功能、分工、专业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流程的优化,培养整体作战能力。

除此以外,企业文化、管理气氛、考核导向等也比较重要。一个真正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这个企业独有的,是可以公开但却不易模仿的。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经济是以经济信息化为基础,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采取更利于企业发展和更利于消费者满意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活动的经济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网络经济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原理和规律。网络经济消除了企业经营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商业活动更加快捷和频繁,同时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促使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经济具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而网络经济具有边际效益递增性的特点;按梅特卡夫法则还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具有外部经济性,而传统经济更多的具有外部非经济性。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传统企业基于产品主导逻辑的商业模式不再适用,各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和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他们的运营模式、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在财务上都有更快更好的利润表现。因此,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因和创新路径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商业模式创新

1939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等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破坏性创新,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的核心内容。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的Cto迈克尔?邓恩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而是次要的,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以上学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者osterwalder给商业模式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定义,商业模式是由一系列组成元素构成的概念性工具,它表明了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价值传输和价值获得的逻辑。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却忽略了事关企业长期发展和长期绩效获得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和产品一样,商业模式也具有生命周期,当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会变得过时或不再适应,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设计、创新和实施。作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员,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培育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商业模式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动态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研究主流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经济学界更多的是从企业经济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的资源可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来源,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或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里,资源获取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太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商业模式具有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替代、不可转移和稀缺性的特征,这种掌控和运用资源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会利于企业经济租金的获得和长期利润绩效表现。管理学界更多的是从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企业具有生产性的稀缺资源或具有独特的资源操作能力都可以构筑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服务主导逻辑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操作性资源的培育和获得,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最重要的操作性资源。因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的优势是暂时性相对比较优势,企业要想在更长时间里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动态竞争能力也会要求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

另外,在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瞬息万变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消费者市场也发生较大变化,在传统经济的卖方市场适用的商业逻辑不再适合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买方市场环境。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和消费体验。只有高效、灵活和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消费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对传统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理论是在对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假设前提下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定位,在外部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网络经济环境下,这一理论不再适用。很多的价值链条相互交叉作用构成了价值网络,企业经营的重点集中于在价值创造系统中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竞争对手等进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共同创造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围绕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同价值创造,同时注意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一)明确顾客需求

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应放在如何消灭对手上,而应放在顾客的需求上,考虑如何发现顾客、服务顾客和维护顾客。一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借助伙伴资源和能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明确是前提条件,通常顾客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顾客需求的定义需求不断的确认和更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红海里,迅速发现并明确顾客需求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二)明确关键资源能力

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企业拥有的那些对其具体业务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基于能力的资源。关键资源既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企业的资源只有在与企业某种扩张后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明确顾客需求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那么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可以保证商业模式创新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能力去实现。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9

【关键词】mooCs网站商业模式画布模型

mooCs网站――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课程形式。mooCs网站以大模(课程学习者数量多)、开放式(课程资源及信息的开放)以及在线化(基于网络授课,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等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和关注者。mooCs网站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但其运营和维护成本是不能忽略的,mooCs网站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盈利途径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对于mooCs网站供需双方而言,商业模式描述了其所能提供的价值以及创造、实现这些价值并产生利润的途径。对mooCs网站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mooCs网站商业化运营的优化与完善,使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和创新,以实现mooCs网站的可持续性长期发展。本文以商业模式画布为工具对mooCs网站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进行探讨,诠释mooCs网站商业模式的深层内容和共性特征,以期对mooCs网站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挖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是由osterwalder和pigneur提出的一种用来描述商业模式、可视化商业模式、评估商业模式以及改变商业模式的通用工具。客户细分、价值主张1、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伙伴以及成本结构等9个要素是该商业画布的组成要素[1]。其中:客户细分是企业想要服务的人群或组织;价值主张即企业的核心卖点,描述了企业面向特定目标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载体;渠道通路描述企业如何沟通、接触、影响细分的目标客户,并向其提品和服务;客户关系描绘企业与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建立的关系2类型;收入来源指企业从细分客户群体获得经济收益的途径;核心资源描述了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所必需的最重要因素;关键业务指为了确保其商业模式可行,企业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重要伙伴指让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网络;成本结构描绘运营一个商业模式所引发的所有成本。通过在“画布”上对这九个要素逐层深入描述,特定企业的商业模式图就能够清晰呈现出来。

二、mooCs网站商业模式画布的构成要素

前文所述的商业模式画布模型能清晰描述出企业捕捉和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下面将从商业模式画布的角度对mooCs网站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mooCs网站的客户细分

mooCs网站的目标客户到底是谁mooCs网站是一种具有破坏性创新的产

品(或服务)[2],它的出现由于迎合了学习者希望付出很小成本获取优质知识的目的,从而牢牢的抓住学习者的心。但如果mooCs网站的目标客户仅定义为此类学习者,那么mooCs网站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就计划只是依靠政府补贴和投资机构投资,收支之间的巨额差异终将使mooCs网站面临存活困境。若想跳出这一困境,则mooCs网站需要尽快发现能为其带来潜在收益的更多元化的目标客户。基于此,本文认为mooCs网站的目标客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学习者”,希望通过较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知识,以及获得拓展的人;“企业或雇主”,希望招募特定员工或获得特定培训的组织或个人;“高校或培训机构”,希望通过外部课程的引入或定制实现特定目标的组织。

(二)mooCs网站的价值主张

在价值主张方面,mooCs网站首先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否营利。这是mooCs网站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在线教育模式的最显著特征,mooCs网站其他业务均围绕这一价值主张展开。mooCs网站的规模效应使得这一价值主张得以实现,王力(2016)认为,当mooCs网站成本达到盈亏平衡点时,其注册用户的人均成本均低于2.5美元,还有大部分人均成本低于1美元[3]。全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各类优质课程,还能通过mooCs网站提供的一些扩展业务获得更大的提升和更多的机会。

(三)mooCs网站的渠道通路

就目前来看,在mooCs网站商业模式中,渠道通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通过mooCs网站平台将其生产的内容价值直接向用户传递,如平台的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线上线下辅导等模块,让用户充分体验互联网在线学习,体会人人参与学习,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以及免费学习的价值主张。间接渠道则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特征大数据的有效分析,进一步挖掘价值链上的潜在盈利业务模块,让更多用户收益,也为网站带来更多收益。如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专门定制学习计划,以及根据企业招聘要求筛选员工等业务模块,向用户传递更多的体现mooCs价值的拓展业务。

(四)mooCs网站的客户关系

在客户关系方面,由于mooCs网站的用户包括学习者、企业或雇主以及高校或培训机构,因此mooCs网站商业模式中的客户关系包括如下几种类型:mooCs网站与互联网在线学习者的关系相当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习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学习者有选择退出与否的权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特征信息被及时记录;与企业、雇主的关系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关系,企业或雇主提出培训或招聘需求,mooCs网站对接需求;通过为高校或培训机构提供特定课程或培训,保持不同期限的合作关系,实现特定课程的中长期收益。

(五)mooCs网站的收入来源

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部分非免费课程的学习者为课程的内容、学习资料以及合格证书付费;针对大多数mooCs网站提供的是免费课程的情况,则可以从一些互补以及个性化的诊断服务中收取费用;针对有招聘和培训需要的企业和雇主用户为其提供特定服务并收取费用;在mooCs网络平台的规模效应影响下,还可通过在平台植入网络广告获得收入;以及通过与高校合作,为其提供特定内容的课程并收取费用。

(六)mooCs网站的核心资源

在mooCs商业模式中,核心资源描述了用户企业让其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必须的最重要的资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企业创造和提供价值,与客户群体保持关系并获得利润。对mooCs网站而言,其核心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平台、高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文本内容、拓展阅读、练习测试、wiki、协作论坛、可选的教学插件学习小组等。若各要素各自为政,互无联系,mooCs平台的整合优势则很难得到体现,因此这些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课程学习平台以及学习者的社会练习需要通过mooCs网站将其结合并重组,不断产生适应特定用户需要的业务模块。

(七)mooCs网站的关键业务

每种商业模式都有一定数量的关键业务,这是任何一种形态的企业成功运营所必须达成的重要事项[4],与核心资源一样,这些关键业务是获取价值的基础。mooCs网站的关键业务包括:建立和维护网站;收集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记录学习者在课程中的学习进度和练习结果,组织同伴互评,定期与合作机构座谈,组织线下活动,发放课程认证,wiki协作,审核并保证课程质量等。这些业务都与教育相关,也涉及部分宣传与营销领域的业务和活动。

(八)mooCs网站的重要伙伴

重要伙伴描绘了mooCs网站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必须的其他相关主体。就目前来看,mooCs网站商业模式的重要伙伴主要包括知名大学及教授,一些it科技公司以及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和组织。也就是说,其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两类,一类是提供教学和课程资源的组织,另一类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组织。

(九)mooCs网站的成本结构

mooCs网站创造价值和产生收入的过程中必将形成成本支出。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各类人员费用、营销成本、宣传成本、会议花销、夏令营等线下活动花销、网站建立与维护成本、奖励资金等。这些成本项目决定了mooCs网站的运营成效,决定了mooCs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的mooCs网站商业模式特征浅析

mooCs网站凭借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但基于商业模式画布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从长远来看,mooCs网站必须尽快找到更多的营利方式

mooCs虽然是面向全球范围的免费且开放的课程,但其本身的成本是始终存在不容忽视的。从长远来看,营利性是mooCs网站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应更加明确该类教育网站的营利性,并对其潜在盈利方式进行深度挖掘。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拓展业务,各类高质量的课程的持续提供是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的基础和保证,学习者的持续参与是能为推动mooCs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动力,因此高质量的课程和相关服务始终是mooCs的核心业务。伴随这些高质量课程而到来的将是社会的更充分认可和接受,以及学习者学习欲望和对相关领域产品或服务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又将反过来促进mooCs拓展业务的发展,提升其收入水平。

(二)mooCs的产权和定价难题应尽快得到解决

由于绝大部分mooCs的课程内容是在网络中无偿共享,因此课程内容迟早

会遇到产权问题。这类问题与电影业和唱片业相似,如何找到保护课程产品的方法是未来将会遇到的难题。与此同时,目前在mooCs网络的成本结构分析中,存在未被考虑的机会成本。mooCs的课程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课程背后有优秀的授课教师及课程制作团队,为了持续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这类教师及团队会要求获得应有的,区别于一般教师报酬的课程收益,这种收益会极大程度的影响mooCs的成本构成进而影响其定价。

(三)针对能力提升和岗位匹配进行mooCs网站核心业务的扩展

目前mooCs的主要用户中,有数量庞大的一部分用户分布于在校生和在职人员中。这两类人对职业教育相应模块的需求为mooCs网站的核心业务拓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对在校生而言,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岗位培训有利于在校生对就业前景、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一定把握;而对在职人员而言,与岗位相匹配的技能提升培训也是可以提供有偿服务的模块。

参考文献

[1]osterwaldera,pigneurYBusinessmodelGeneration:aHandbookforVisionaries,GameChangers,andChallengers[m].newJersey:Johnwiley&Sons,inc.,o10.

[2]ehrenberg,R.G.econometricstudiesofhighereducation[J].Journalofeconometrics,2004,121(1):19-37.

[3]王力,mooCs网站盈亏平衡点的人均成本预测分析――基于edX和Coursera平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71-76.

[4]李青,侯忠霞,王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站的商业模式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5):71-78.

商业模式中的关键活动篇10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 要】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分析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构成,及各方参与者如何基于同一个平台为共同的用户服务,并在移动电子商务竞合交易中获得共赢。另外分析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商业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104-0486)。

作者简介:姬睿(1979—),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实施、移动终端用户的激增,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被普遍看好,进而形成移动电子商务加快普及应用的发展态势。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广泛的商业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以笔记本电脑、手机、pDa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电子商务体系;也可理解为移动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网络交易增值服务的电子商务体系。当今移动通信网络正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

1 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构成

在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参与交易的主要有各种服务机构、企业、个人、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等,共同构成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链。

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如图1所示,通过该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是由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移动终端制造商、第三方物流、金融机构等构成[2]。价值链上的各方主要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相互联系,并提供产品服务,进而达成各类商务交易活动的完成。移动网络运营商作为提供交易信息的平台,与交易各方联系密切,从而成为该价值链的核心。它在实现移动电子商务快捷、安全交易的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关键作用。

移动网络运营商拥有覆盖全国的移动通讯网络,并且掌握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完善的移动通信设施,因此在移动电子商务行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终端设备制造商,主要负责开发、推广用户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从而保证用户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商为商户和终端用户提供商务交易技术平台,类似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

终端客户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wap来访问无线互联网,自从开通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后,终端客户通过访问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并交易。

内容/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主要提供丰富的移动电子商务资源,如产品信息、股市信息、票务信息等。服务提供商对已开发出来的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能满足用户需求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应用。

2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是因为其商业模式明确,比如日本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以移动运营商为中心,其他参与者辅助;在韩国是参与者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共同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国内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混乱,价值实现路径冗长,使得利润分配的矛盾频出,制约价值链发挥更好的商业价值[3]。目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该模式以移动电子商务为核心,不仅为产品交易和信息交流提供网络基础,还通过建立各种计费手段管理、控制各个合作伙伴的移动业务。在平台中,集成商开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移动运营商管理该平台。移动运营商通过该平台接触相关用户,从用户需求出发,完成整个的交易活动。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价值链内部没有形成统一联盟,导致服务提供商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整个价值链的参与,还需要进行业务模式创新。

2.2 以内容/服务提供商为主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该模式是将传统的电子商务接入到由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中,为广大用户提供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比如手机淘宝就是以传统电子商务服务的形式,实现选择商品、支付费用等,其中移动运营商主要提供管道,收取费用。这种模式是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运营模式,内容/服务提供商作为产品和信息的源头,能够准确分析市场的需求,在传统商业活动中控制着整个价值链,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使得内容/服务提供商在价值链的地位受用户互动、个性化需求等影响。

2.3 以平台提供商为主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该模式是由平台提供商自行开发、建设、维护平台,并向运营商提供业务接入的服务,通过丰富的服务和内容,吸引用户访问,而移动运营商只收取一定的接入费用。但该模式的缺点是平台提供商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但不具备强势的业务内容,运作风险比较大。

2.4 传统互联网巨头重新布局移动互联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推出,各互联网巨头竭力将原有的资源整合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并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进一步探索研究。该模式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会受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制约,还需互联网巨头整合渠道资源[4]。

2.5 终端制造商强势进入移动互联网

部分生产规模庞大的终端制造商不愿意仅依靠制造移动终端设备谋取利润,于是通过整合前后向资源,实施“终端+服务”的模式占据产业链上的稳定位置[5]。但是这种模式仅适合实力雄厚的终端制造商,对中小型制造商来说,则缺乏足够的实力与运营商抗衡。

3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是由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移动终端制造商、金融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等共同参与构成,各方参与者基于同一个平台为共同的用户服务,彼此间通过有效合作使价值链的上下游在移动电子商务竞合交易中获得共赢。另外分析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道斌.移动商务的价值链模型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9(9).

[2]赵干辅.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3]李庆艳,金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电信科学,2011(5).

[4]薛立宏,张云华,曹敏.移动互联网运营关键问题及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