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4:21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1

一、保税物流园

在提出“区港联动”以后我国的保税物流园区才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是针对当时保税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对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区位优势进行整合,在港区和保税区直接开辟通道,并将物流仓储服务环节转移到口岸环节,来达到促进口岸增值,保证物流业务的发展和转口贸易发展。能够让港区和保税区直接“功能集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政策叠加”,让二者联动发展。从2003年我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至今已经有十余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新园区。很多的保税物流园区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已经并入保税港区。除此之外,各种特殊的监管形势的区域共同存在,新环境下我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研究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二、研究保税物流园区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来研究新的商业模式,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也是企业不得不思考的一项,如何规避自身缺点,突出优点,研究出能够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所以,企业应当严格根据商业模式规律以及生产和发展情况,系统分析,深入的研究符合自身情况的评价方法和设计方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商业模式能够明确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利益,其次商业模式还能够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进而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让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强化。再则商业模式能够提升企业的长期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方法与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制造企业,能够显著提升竞争优势,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研究保税物流园区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

满足客户的最大化价值是商业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满足客户价值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展开,主要包含了营销、生产等一系列的活动,客户最大化价值不仅是系统、整体观念,同时也是企业战略应用组合的表现。商业模式注重的是应用怎样的战略组合实施系统运营和价值创新,构建起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创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目前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引入社会体系中,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促进企业成功的各个关键因素不可小觑。在现实中,当获取成功的因素被类似产业共同认识并且付诸实践的时候,趋同现象便会出现,除此之外竞争主体间还存在模仿趋势。所以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产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逐渐的了解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因此相比企业战略更加注重商业模式,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战略与商业模式之间的联系。企业战略应当包含商业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在缺乏资源或者商品的状态下,便会出现战略性机遇。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就是选择产业机遇或者市场机会,让其能够与企业自身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其次,战略的成功是保证商业模式发挥效益的前提条件,所以良好的商业模式对企业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则,成功的企业战略必须要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实际上是说企业战略必须和商业模式间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具有宏观指导的作用,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有关,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四、保税物流园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建议

良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让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商业模式应当立足企业自身价值创造,来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

1.整合有效资源

企业在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时应当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充分利用每一项资源,利用企业存在优势来弥补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转型时期企业不能盲目的舍弃现有资源,如果一个企业在转型时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必将失去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错过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企业在进行创新实践前进行Swot优势分析非常重要。

2.持续发展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就是该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一个企业所设置的任何发展目标都必须给予持续发展智商。如果企业决定不能将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不能以大局为重,那么这个企业迟早会走向灭亡。

3.最大化客户价值

是否能够让客户价值最大化与企业能否长期应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一个商业模式不能满足客户价值,即便是有盈利,这种盈利也是暂时的、偶然的,不具备持续性的盈利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反之,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让客户的价值最大化,即便短期内没有盈利,但是只要坚持到底,比较取得最终的生理。所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注重客户价值最大化。

4.风险控制

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与实施方面风险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再完美的商业模式,如果不具备风险抵御能力,如同是一座大厦没有根基,依然经不起风浪。在激烈的市场环境竞争中,面对各种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不能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所以商业模式创新时必须对各项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与预防。

5.政策引导

企业要持续发展需要积极、稳定的政策给予支持。政策需要进行引导,对于有意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政府可以提供实质性的补助,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顺利进行。同时政府还应当制定相对应的鼓励政策,降低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安全的度过转型期。如果是中小型的制造业企业,管理与技术的创新如果缺乏资金支持,便会止步不前,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政府应当增加资金支持力度。

6.基础设施

对于制造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提高技术与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对项目配套等进行统筹规划,为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强有力的保障。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四、结论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钟莉.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3

   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的意义。

   随着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产品市场上的巨额亏损事件屡屡发生。这些巨额亏损事件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外部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大大弱化。相对于不断飞跃发展的银行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外部的监管措施明显的跟不上步伐。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事件的风险干扰,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商业银行破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不断创新的现代市场经济中,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措施之外,外部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银行业实现有效的监管。

   国际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表明,稳定和高效的商业银行监管目标对于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使商业银行的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使商业银行既能提高经营效率,又能保持稳定发展,使两者实现动态平衡,并且实施有效和最低成本的监管,是目前商业银行监管创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银行业业务监管模式。

   在银行业监管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政治法律环境以及不同的金融发展状况,使得不同国家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各国财政部进行监管,二是由各国中央银行进行监管,三是由专门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予以监管。

   而且,各国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并不一定都直接对商业银行执行监管职能,是否直接执行监管职能要视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而定。因此,各国商业银行监管执行机构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以上介绍的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来直接执行监管职能。实行这种监管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第二类是由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和其他机构一起共同执行具体监管职能,如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就是这种情况。第三类则是由商业银行监管机构授权监管执行机构来对商业银行执行具体监管职能,如英国就属这种情况。那么,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的数量和性质来划分,各国商业银行监管可区分为三种模式。

   (一)一元化监管模式。

   一元化监管模式主要是指由一国单一的中央银行或者是专门的某个监管机构来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管理,权利较为集中。属于一元化监管模式的国家既包括像英国、新西兰、葡萄牙、荷兰、奥地利、卢森堡、意大利等这样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巴西、印度等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体制,金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内部未曾专门设置监管机构来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才纷纷开始建立专门的中央银行,并由央行来对国内商业银行实行监督和管理,所以,也属于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多元化监管模式。

   多元化监管模式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监管机构共同对国内商业银行实施监督和管理。根据监管权限的范围是归中央还是地方所有,又可将多元化监管模式划分为两线多家监管模式和一线多家监管模式两类。

   两线多家监管模式。

   两线多家监管模式中的“两线”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多家”是指有不只一家的监管机构来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行监督。全世界实行这一监管模式的国家并不多,主要是些实行联邦体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采用它。在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权对国内商业银行发照注册并实施监管。

   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共有八个之多。它们分别是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住房放款委员会、国民信贷公会管理局、国民信贷公会保险基金、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其中,联邦储备体系负责管理在州政府注册的属于非会员银行的商业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管理在州政府注册的属于会员银行的商业银行,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负责管理在联邦政府注册的国民银行。这三个主要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基本相同,只是负责的范围不同而已。

   2.一线多家监管模式。

   一线多家监管模式是相对于两线多家监管模式而言的。这种监管模式的权利较为集中,由中央统一管理。中央一级又分别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的机构来具体执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日本、德国、法国等国。

   日本财政部的银行局和国际金融局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管机构,但日本中央银行与这些机构紧密协商,共同完成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任务。在德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联邦财政部代管的德国联邦信贷机构监督局和德国中央银行密切合作,共同行使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法国财政经济部和法兰西银行作为管理全国金融业的最高政府机构,行使对整个金融业的决策和管理,但商业银行的具体监管工作则由国家信用理事会、银行规制委员会、信贷机构委员会和银行委员会分工负责。

   3.跨国化监管模式。

   跨国化监管模式是指对跨越国界的经济合作区域内的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跨国的西非货币联盟和中非国家银行。如西非货币联盟,它独立于各成员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坚持统一的银行条例、统一的准备金率、统一的外汇储备,并统一规定各国商业银行的贴现总量。此外,它在每个成员国的机构还负责各有关国家地区性业务,并监督和管理该国商业银行体系。总之,各成员国执行统一的金融章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模式。

   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主要是实行以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为主,商业银行行业自律管理和社会中介监督管理为辅的监管模式。银监会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间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规定,以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定期监管与非定期监管等手段,通过商业银行管理档案、风险监管档案、风险状况的定期通报以及特殊情况及时通报等形式,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同时,通过建立同业公会,强化行业自律。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的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银监会2003年4月才正式履行原本由央行承担的对银行金融机构统一监管的职责,因此,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银监会在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手段缺乏灵活性、规范性,同保监会、证监会两大监管机构的协调监管方面仍未取得实际的效果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在内涵上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表外业务进行监管创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放松管制,而是应该对其重新建立新的管理规则。监管机构在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创新产品进行监管时应该在全面、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更多有利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走向规范化的监管创新手段。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创新的日益活跃,金融监管创新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原有的运作机制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金融运作需要,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和发展表外业务的障碍。因此,要想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对那些落后的监管体制、运作体制、人力资源配置体制进行改革,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立新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监管—放松监管—再监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表外业务监管实践中的深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而应该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的金融监管调控体系。这个监管体系应能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实现监管目标的超前性、监管手段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监管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等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创新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外业务监管体系。

   构建功能性创新监管模式,强化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制建设。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业务范围已涵盖证券、保险及银行各业。而对于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的监管,目前在我国是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进行分业管理。当存在表外业务创新产品的交叉业务时,三大监管机构就存在着无法实现共同协调监管的问题。为此,应该考虑构建一个专门的裁定机构来对表外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定性,以便能够及时地解决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功能性创新监管的组织架构见图1所示。

   这种组织构架的创新也符合国际银行业经营日益综合化的客观要求,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就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由金融监管委员会领导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统一的综合监管体制。

   另外,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体制的构建,还应该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法规的建设,增强表外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保障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4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上升明显,商科作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及商业活动研究的现代性学科,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有着较强的联系,社会对于商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对于学生就业入岗的考核也日渐苛刻,商科类高职院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在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之余,如何通过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为国内商业活动的组织开展注入新鲜血液,现已成为界内人士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国内商科专业简述

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专业,商科专业与社会其他专业门类类似,是国际通行学科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之中将“商科”表述为“Commercial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即“商业和商业管理”,教科文组织相关定义也为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商科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界内研究学者已对商科专业给出了更为全面的定义,将商科专业视为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基础,对个人或组织的产品经营或管理涉及相关活动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国际商务、金融理财、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及会计学等专业,其人才培养宗旨则是持续为社会各大企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技术能力过硬、文化素养较高的实用型及复合型人才。

综合商科专业的课程内容来看,商科专业的设立目标是为社会企业培养及输送更多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一线管理人才,为社会企业提供管理、营销服务。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趋势下,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此,各大企业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日益苛刻,要求管理人员除应掌握一般专业技能外,还需具有特殊能力、素质及知识。具体而言,对特殊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观察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方面;人才素质要求方面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除应具备自身岗位应有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政治、人文、经济及法律等相关知识。各商科类高职院校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理应在发展之中为各大企业输送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为此,在发展之中通过对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提升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各商科类院校常年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展?_讨论,归纳及总结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将培养目标、制度、施行及评价作为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四大要素,如图1所示。通过对全国18所商科类高职院校2014―2016年的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表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多数商科类高职院校已开始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对校内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为此,笔者从目标、制度、施行及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对18所商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析。

(一)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对各商科职业院校人才模式具有决定性与导向性影响,思路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既能为各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方向,又能有效提升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效率,在发展前期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尤为重视自身培养目标建设。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及学生自身基础条件等。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所制定的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除此之外还要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情况相契合。

综合18所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各学校在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开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情、自身教学资源情况对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细究各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可见:培养目标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地域特色影响,从人才流向来看,各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流向第三产业,主要为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发展目标[1]。例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以培养“能财会商、负责任、讲诚信、有爱心”的顶级技能型人才为发目标,致力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面向国际、依托行业”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管理型、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致力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服务、管理、建设及生产第一线的高素养、高技术人才;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是以培养文化素养较高且专业技术过硬的复合的技能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为山西新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做出贡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以培养具有博爱之胸怀、敬业之精神、社会之责任及国际视野的高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为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紧随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能力强、素质文化高且能持续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发展目标;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三外两高”型人才为发展目标,“三外”即“外贸、外经、外语”,“两高”即指“高素质、高技术”。

(二)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

实践表明,高校若想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中取得显著成效,除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作为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主要包括修业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及专业设置制度等三个方面内容。其中,专业设置制度的建立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现实为依据,在社会各大产业发展推进之中会根据其发展现实进行调整;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根据师资力量、各大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及巩固,确保校内商科专业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重大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事故。

(三)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施

商科类高职院校若要实现各项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就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校内所有资源、设备为载体,通过不同专业课程构成、体系、培养途径及培养方案对校内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过程。各项教学活动实施可细分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制定等多个环节。其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作为各项人才培养实施的核心内容,各商科类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的教学周期安排制定;专业设置主要根??产业结构及高职院校的学科分类来设置;在培养途径的选择方面,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传播载体也朝多样化发展趋势进行,除传统的课堂教育外,电子教学设备及网络信息渠道都可成为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载体;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施行的前期准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关键环节,主要涉及培养定位、教学日程安排以及非教学途径(第二课堂)等内容制定。目前,根据国家教育局相关文件的规定,各商科类高职院校综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再次对其人才培养施行进行优化,根据18所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内容来看,其人才培养质量进步明显。

(四)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

评价体系建设是各项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亦不例外。建设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既能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给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与质量给出客观、科学的衡量标准,为下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目前,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评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涉及评价标准、内容及方法三个方面。根据各阶段客观评价结果,学校能及时了解到现阶段自身发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及落地施行做出调整,最终确保学校培养出来的商科类专业人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三、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为加快国内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脚步,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大高职院校在发展之中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重点强调“工学结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各商科类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鼓励社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技术领域的相关需求,对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教、做、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各大高职院校育人首选模式之一[2]。该教学模式既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又对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认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迅速。相关文献调查显示,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2+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几种形式。除此之外,部分商科类高职院校还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提出了职教集团、创业模拟等人才培养模式。

(一)从院校发展角度分析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若从院校发展角度分析,在笔者研究的18所商科类高职院校中,所有院校都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指导下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但鉴于自身实际情况不同,不同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该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商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校内人才培养计划,在学生结业或步入实习期以后企业将根据合同协议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高职院校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该种模式强调了市场经济现状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也是各高校发展实践成果最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除以上两种模式的运用以外,各商科类高职院校还尝试了厂(企)中校、校中厂(企)、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商科职业技术学校都在发展中实现厂(企)中校或校中厂(企)的建设,并将其投入到商科学生的教育当中[3]。

(二)从专业发展角度分析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若从专业发展角度来看,为落实及贯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期间还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自身商科专业发展角度进行了创新。为此,国家政府机关部门还在2011―2012年成立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职院校的创办及教学设备的筹办,此举也为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专业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查阅全国18所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现,目前国内各商科类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主要有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会计电算化、会展策划与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金融与证券、酒店管理、连锁经营管理、旅途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由于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对专业的认知存在差异,使得很多专业相同院校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苏经贸所开设的会计专业为重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主要采用“4个0.75”、“分阶段多循环”、工学交替及“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广州工商学院主要采用“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广州华商则以“12345”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为主,即“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三个抓手、四个对接、五个平台”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整体发展情况良好[4]。

四、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

(一)以企业需求、就业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理念

在商科专业的早期发展中,各商科类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培养经验及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社会对于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渐提升,学校也逐渐意识到传统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国内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再次走上发展创新之路,而创新方面较为明显的则是体现在培养理念的改变。综合18所商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内容来看,各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意见,将培养服务管理、服务领域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将“以企业需求、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要求商科专业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相关理论性教育之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三年学习中既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能尽快融入到社会岗位。各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为其后期人才培养模式各方面内容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模块训练”与“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素质技能

在课程建设方面,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的引导下,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业务流程对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5]。在教学运用方面,各商科类高职院校通过“素能本位”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结合,为学生带来开放性、职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体验,加强了不同侧重点的商科教学活动之间联系。在企业协助下,各商科类高职院校还为学生建立了学习、实习及素质提升为一体的学习实践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带来多方面促进。例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阶段,通过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合作,积极主动地深化“教学做”与“岗证学”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利用“模块训练”方式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会计入行标准,确保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能够入岗就业,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仿真模拟实训基地

进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指导下,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并根据相关文件内容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尤其体现在教学方式方面。与前期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在阶段发展之中,各商科类高职院校在政府机关的资金支持及企业单位的技术支持基础上,加强了校内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根据社会行业用人需求,为学生建立了仿真模拟性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广州华商学院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建设,目前广州华商电子商务专业拥有国际贸易项目中心、电子商务实战中心两大实训基地,分为a、B、C三大地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投入资金高达210.68万元,学生实训电脑320台,现已可以在校内实训中心为校内电子商务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广告实务、网站运营与管理实务、报检与报关实务等多项实训教学,通过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提升广州华商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较为完善的商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5

关键词:o2o商业模式盈利能力风险建议

一、o2o商业模式下携程盈利能力分析

携程o2o商业模式具有高度创新性,并在缺乏借鉴的情况下探索性发展,走向成熟:由成立之初的纯网络式营销模式到发展线下业务;通过融资与并购等不断实现资源整合(至2003年末携程于纳斯达克上市,展开了新一轮并购与业务拓展);目前形成了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等在内的旅游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格局。

(一)携程盈利能力基本判断

从质量角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即企业竞争力。首先,携程注册资本175万美元,是我国领先的在线旅游服务公司;其次,携程主营业务涵盖酒店预订、票务预订、境内外旅游管理、商旅管理等,对注册用户提供全方位旅行服务;再次,携程2014年、2015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均超过30%,从侧面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携程的规模、业务结构及科技投入反映了其在网络旅游行业竞争领域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及其成果,其生命力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拓展与创新,拥有我国同行业公司目前无法撼动的规模效应。

从数量角度分析,2011年之前,携程与艺龙形成垄断在线旅游行业的局面,并超过艺龙,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如图1所示)。

权益净利率均保持在20%以上。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2010年之后,去哪儿网、途牛等同质性竞争企业大量出现,携程市场份额受到明显冲击,权益净利率于2011―2015年下降且波动幅度加大,盈利能力下降;截至2015年,其市场份额仍处于优势地位,但存在被去哪儿网、途牛等赶超的威胁,如下表所示。

(二)携程o2o商业模式对其盈利能力影响路径分析

1.携程o2o商业模式具有“先入”的时间优势,模式本身具备成功性。一方面,携程是我国最早实现o2o商业模式的在线旅游企业之一,2011年之前,携程与艺龙实现垄断在线旅游行业的局面,较小的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压力为其创造的天时地利的盈利机会;另一方面,该种商业模式将“鼠标”与“水泥”结合,摆脱完全虚拟化的网络模式,将网络与实体旅游消费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依托于实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旅游价值链的整合,克服了由于地域、信息获取方式及成本限制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损失的市场效益,导致携程商业模式创造财富的必然。从而,携程在确定并实施该种商业模式的发展阶段,能够保持较高的权益净利率,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2.携程当前商业模式存在可复制性,模式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科技的普及,在线旅游业的进入门槛降低,携程的进入时间优势逐渐减弱,面临同业竞争、竞争同质化压力日益激烈的冲击,其曾经通过开拓新业务(如后来增加的度假、商旅管理业务)的手段摆脱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局面,并获得新的盈利点,但该种业务全面化盈利模式仍迅速被模仿,因此携程权益净利率近年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市场细分程度的提高同样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携程具备成型的集酒店、航班、景点门票预订以及度假、商旅管理等于一体的旅游价值链,但目前仍未做到旅游链各环节的精细化与极致:如其机票预订业务提供机票/航班动态查询、值机选座、退票改签、机场攻略等服务,但未提供类似前序航班起降、机场天气特情等信息推送服务,在航班预订的速度、信息准确性等方面也未做到极致,而目前兴起的专业化航班信息服务类app(如航旅纵横、航班管家等)在精细化方面胜出携程;其次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对独立,并未发挥协同效应,诸类因素导致携程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二、o2o商业模式下携程的风险管控

(一)携程现有风险基本判断

1.资产运营效率与销售收入获益水平降低。相关数据显示,携程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幅度基本处于0.2―0.4之间,但其总资产增长率2011―2015年变动幅度为0―5(其中,非流动资产增长率增加近5倍),因此,携程资产运营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营业收入增长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产(尤其是非流动资产)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2011―2014年,携程净利润增长率普遍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且2012年、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甚至为负,说明携程虽然具有较稳定的营业收入,其收入盈利水平却在下降(虽然2015年净利润增长率实现高速增长,其增长却因建立在2014年低利润的基础之上不具有足够说服力),这可能与价格竞争策略相关:同质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携程为保持市场份额相应展开多项价格优惠活动,从而影响净利润;同时由于成本限制,携程不可能将其全部业务做到价格最优,而网络使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权利,从而使携程存在价格竞争效益不足的风险,影响收入获益水平。

2.财务风险加大。由上表可知,2012年之前,携程权益乘数一直非常稳定,基本保持在1.4左右,但2012年至2015年,权益乘数增加幅度非常大,2014年甚至达到2.89。2012年之前,携程筹资渠道主要为股权投资,因此基本不存在财务风险问题;2012年及以后,携程将融资渠道的重心转向债权融资,2015年负债增加逾150万元,占当年流动资产增加额的65%。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竞争趋势的加剧,携程需要足额资金流支持各项优惠政策以及研发工作的进行,而保证日常活动的融资具有紧迫性的特点,因此该种资本结构的变化是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x择;但当前在线旅游消费的动荡性使携程难有稳定的客户群,经营收入及现金流量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而使其在较高财务杠杆的情况下还款压力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二)携程现有o2o商业模式下风险因素分析

1.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下同质化竞争激烈,与业务链相结合的价格协同效应被忽略。除携程外,目前我国综合性在线旅游公司包括艺龙、途牛、去哪儿、驴妈妈等,同行业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使携程在未能进行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下通过大量优惠活动等价格战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但其未将价格战略融入存在联系的业务链,即业务之间价格优惠相对独立;另由于成本限制,其未能在全部业务领域实现价格最优的竞争优势,而信息化加强了顾客对消费项目的可选择性,因此对于未能产生价格优势的业务,携程存在丧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2.未通过改进商业模式提高盈利能力,高财务杠杆具有高风险。携程融资方式由股权融资为主到偏好债权融资,在当前商业模式同质化竞争激烈及股市融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债权融资有利于迅速融得资金弥补公司现金缺口,并起到一定的抵税作用;但携程融资的效果并未作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未从本质上通过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冲击的盈利能力可能使携程不能覆盖高财务杠杆下的还款压力。

三、结论及改进建议

携程作为o2o商业模式应用的领头羊,在2011年之前与艺龙形成垄断在线旅游业的局势,盈利能力走势良好,说明该种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发展,行业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使其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观其商业模式,虽具备成型的集酒店、航班、景点门票预订以及度假、商旅管理等于一体的旅游价值链,但仍未做到各环节的精细化与极致;商业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在非创新下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与业务链相结合的价格协同效应被忽略等,种种因素使携程盈利能力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另外,携程当前的高财务杠杆使盈利水平具有不定性,需加以调节。

(一)提高商业模式下各现有业务板块的精细化程度与创新水平,摆脱同质化竞争

更加精细与人性化的板块设计会创造企业价值。以携程酒店预订业务为例,该业务按位置、价格、星级、特色等分类的行为满足了消费者基本消费要求,但顾客对商品性价比的理性选择与市场细分程度的提高使其偏向于在其旅游时限内能实现最优性价比的旅游网站,携程由此损失部分市场份额;如果携程将该板块进一步极致化,如使每一级别的酒店预订价格具有纵向可比性(即将价格走势加以展示),旅游时限具有可选择性的顾客方可依据价格变化趋势在该网站上自主选择旅游时间切入点及时限组合,引导消费者通过时限组合的选择而非通过网站的切换实现最高的旅游性价比,从而减少市场份额的损失。此外,携程各板块的支付模式上可借鉴西南航空公司的常客奖励积分购买模式(即累计积分可抵用部分消费款),将顾客对携程的忠诚度转化为公司对顾客的回报,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商业关系。因此,携程当前商业模式虽然实现了旅游价值链一体化及各旅游模块的资源整合,但每一模块精细化程度及创新有待提高,即需转化通过扩张业务板块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转向内部极致化,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模块设计不断提高客户的应用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调整价格战略方向,实现业务竞争的价格联动效应

在当前各业务间价格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携程(或其他在线旅游网站)某一业务的价格最优并非意味着其他业务环节也是如此,导致消费者在各旅游网站之间按旅游环节实现跳跃式预订,因此携程未能被价格优惠涵盖的业务将丧失客源量。若基于业务整合理念制定有竞争性的价格,即弱化当前某些单项业务价格的影响效应,将各业务价格进行整合,实现业务间的价格联动效应(如将订单价格与订单中包含的业务数量相挂钩,多项预订业务订单的统一预订意味着比单项业务预订更多的价格优惠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价格竞争效应最大化,形成规模经济。

(三)明确发展路径,企业并购与战略合作相结合

2011年后在线旅游行业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环境以及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加大了携程差异化竞争的难度,但毋庸置疑携程仍处于在线旅游行业的领头位置,并拥有其他企业当前未能超越的规模,因此其拥有足够能力并购同行业某些企业,通过并购消除竞争因素;对于并购时机尚未成熟的企业,建议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在线旅游行业的共赢,缓解竞争压力。

(四)调整资本结构,吸收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股权融资

携程当前的债权融资水平较高,在权益净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将有较大的还款压力,从而导致财务风险。股权融资下为提高企业的盈利后劲,携程要加强商业模式改进力度,需进一步调整资本结构,吸收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股权融资筹集资金满足长期发展需要。Z

参考文献:

[1]柳冬梅.o2o模式转型下的企业财务战略应对[J].财务与会计,2015,(17).

[2]简兆权,肖霄.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与价值共创:携程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1).

[3]邹卫新.我国实体企业商业模式转型浅析――基于苏宁案例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5,(3).

[4]刘晓红.中国电子商务o2o运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6

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2003)教授基于对一些国际大型企业发展的研究,针对原有的封闭式创新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同时,他又提出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客观价值,一项新技术的经济价值是潜在的,直到以某种形式将其商业化后才能具体体现出来。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教授(2006)在《开放式商业模式》一书中提出了适应开放式创新技术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开放式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在实施一项技术创新项目时首选要了解外部环境中是否已有成型的技术或者已有企业在研发该项技术,然后选择合适的企业或团体进行合作开发,也可选择在其他企业已有研发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国内一些学者,比如王翔(2011)提出开放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技术研发及商业化的全过程中跨越自身的边界与外部伙伴进行创意、技术、知识及其他资源的交流、交换和交易以创造出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高欢(2012)等认为开放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最大化商业价值,打破组织的界限,整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所有知识和资源(创意、技术等),通过内外部资源的耦合,从而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和利益的一种商业模式。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开放式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边界要有弹性和透气性,使技术知识资源交流顺畅,形成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模式。

二、煤炭企业开放式商业模式之路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3》(国家能源局网站:/2013-07/18/c_13255235htm)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煤炭产量为78.645亿t,同比增长2.0%;消费量为76.289亿t,同比增长2.5%。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7.5%和50.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不仅是世界产煤大国,同时还是煤炭消费大国。我国煤炭50强企业(根据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2年公布数据整理)的产煤量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66.58%。而这50强几乎都是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他们的商业模式选择问题直接关乎我国能源战略是否能顺利实施。1煤炭企业商业模式发展历程新中国自成立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煤炭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完全封闭的商业模式阶段(1949年~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煤炭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煤炭企业完全在国家控制下,按照计划经济的安排进行生产,与外界几乎没有互动交流,是一种完全封闭的商业模式。2)不完全封闭式商业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活跃,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使得煤炭企业得到了改革的契机,企业边界逐步打开,吸收了一些外界的技术知识为己用。3)半开放式商业模式阶段(1998—2007年):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相当低下。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2封闭还是开放煤炭企业多属于国有企业,有着国家及各地政府的强力支持,享受着各种便捷条件和资源。不可否认,这种封闭式发展的商业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企业带来了收益,也使得企业稳步发展壮大,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封闭式商业模式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小,甚至带来了负向影响。一些企业注意到了应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合作,引进人才和技术,但是他们只开启了向内吸收的模式,而并没有开启外向输出模式,仅仅是一种单向互动机制。在企业到了抉择的路口的时候,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提出,给了企业一个选择。开放式商业模式要求企业不仅开放吸收窗口,也要开放输出窗口,建立双向或者多向互动机制。3煤炭企业封闭式与开放式商业模式比较开放式商业模式要求企业边界具有弹性和透气性,能及时察觉外部新的技术知识,选择、吸收并加以利用,同时也要求企业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机制。开放式商业模式使企业具有了更好的适应性,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选择开放式商业模式有以下优势。1重视技术创新封闭式商业模式下,企业关起门来自己研发,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企业自身的能力有限,不能顾及到所有方面,再加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从信息源上就落后于其他企业。这使企业处于一种滞后的境地,技术水平越来越落后,发展受阻乃至消亡。开放式商业模式下的煤炭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研发上的投入。企业的边界富有弹性,能够更好地吸收外部先进的技术知识资源加以利用。在信息源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决策层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会加大对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加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得以发展壮大。2强化同外界交流封闭式的商业模式由于没有打开企业边界,所以交流基本都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与外部的互动几乎为零。这种模式在20世纪80~90年代之前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但是在信息时代来临后,这种模式就显得不适应社会发展了。各种理论和实践交流日益密切,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企业边界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桎梏。高校与科研机构等都从理论上入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同时也渴望加强与煤炭企业的交流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当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这对煤炭企业是一个重大契机,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把这些理论知识引用到企业来,结合生产实践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带来竞争优势。3采取纵向一体化封闭式商业模式在纵向一体化战略上的劣势很明显,因为企业的边界没有被打破,没有弹性,所以在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时候,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资源的不足就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贸然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就会把企业的运营战线拉得过长,而资源配置不到位,企业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发展泥潭甚至走向灭亡。而开放式商业模式下的煤炭企业应当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笔者认为,煤炭企业因为其特殊性,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和技术壁垒很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但是单一的采煤卖煤受制于煤炭价格、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不是十分有利。煤炭企业应当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使企业产品配置更合理,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已有资源,加大同外界的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大竞争优势为企业谋利。

三、结论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7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企业;商业模式;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些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商业模式得到了认可,例如美团、滴滴等。这些新型的商业模式展现出一种现代化思维模型,也就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思维对其运营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稳定地位,需要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实现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

1商业模式创新基本概述

商业模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学者关注。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清楚展现出企业发展价值和价值链结构,同时评估企业发展潜力,描述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组成的整体网络结构,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顾客之间、渠道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和连结方式。从经济学及管理学角度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应根据市场发展方向进行,也就是从收益比较和战略协同等方面创新[2]。要想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流通、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优化,让企业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整体运营模式的改革。

2互联网思维核心要点

2.1把用户需求导向当作主体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用户主权、运营用户等,也就是时刻关注用户体验感受,把用户当作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用户主权是指用户自身权益,让用户了解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自主选择产品。运营用户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可以直接和企业联系,在让用户了解企业情况的同时,也能让企业知道用户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用户,通过应用C2B用户驱动平台,了解用户更多资讯。C2B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在消费者提出需求后,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让企业生产运营更具针对性[3]。

2.2把互联网思维当作基础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时性及平等性。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但要求企业合理引进互联网技术,还要具有较强的互联网意识。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互联网营销平台,及时与合作企业进行交流,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重建企业价值链,创造协同效益。

2.3把价值模式当作创新途径

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4项内容,即消费者需求、产品类型、销售模式以及持续盈利策略。在企业运营发展中,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从销售价值入手,也就是把价值模式当作创新途径。其中,价值模式是对整个消费者利益点和满足利益点所需资源进行整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思维下,能够让企业具备更加明确的商业模式,是实现创新的主要要素,例如体验式设计、社会化营销等。体验式设计是把用户当作主体的设计形式,主要展现出互联网思维把用户需求当作导向的核心思想。社会化营销是利用微博、社交网络、直播带货等平台形成的一种现代化营销模式[4]。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要求企业注重员工个人价值,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的主人,发挥自身价值,共同满足用户的价值需求。

3互联网思维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对策

3.1引进信息技术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给传统企业创造了更多资产整合机会,促使企业改变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平台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引进,要想全面挖掘互联网技术思维和价值,充分发挥其高效科学的作用,就要及时调整商业模式,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中。同时,企业的员工应该建立数据思维模式,提升自身应用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2充分展现用户需求导向

用户需求导向是指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顾客价值为出发点,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对顾客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创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了充分展现用户需求导向作用,企业要给用户提供消费主动权,转变营销模式,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中。与此同时,企业应该了解用户的需求,注重用户满意度,与用户建立良好关系。坚持创新运营理念,转变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重视用户体验和技术开发,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得到用户的认同。以某企业为例,在销售某产品过程中,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秉持“用户定义产品”“社会化营销”的标准,让企业快速发展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3.3领悟互联网思维理念

互联网思维中包含的4个核心观念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也就是用户驱动产品且快速迭代,提供免费和增值服务,并以用户体验为先。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中,除了要关注产品质量,还要对用户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根据用户要求生产产品,而传统企业则重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要突破“大鱼吃小鱼”的局限,朝着“快鱼吃慢鱼”的局面改变,在增加企业运营速度的同时,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该消除各种阻碍交流的因素,例如中间渠道,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减少产品投资成本,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给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例如某企业领导人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中众包模式及盈利模式创新构建企业平台,开创自主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以后,企业利润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品牌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真正实现了企业增值。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8

关键词: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企业绩效;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18-04

引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取关键资源,满足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重要问题。面对诸多挑战,创业导向逐渐被企业所采用,以此不断创新,增强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并能采取超前行动,打败竞争对手,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1]。从创业导向战略实施到绩效得到提升,受到多种类型变量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根据价值主张进行价值创造,最终实现价值获取。而这一路径转化机制如何运行,正属于商业模式构念的解释范畴。

商业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2],是企业以资源和能力投入为基础,通过构建其所处的价值链和外部网络来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方式,能够解释企业如何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构念[3]。在之前关于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已经由二者的直接关系,转变为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4]。学者们试图打开这一转化机制黑箱,挖掘其作用机理。商业模式与创业导向密切相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将尝试引入商业模式,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进而探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1.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人们意识到存在着新的创造价值的方式,商业模式概念也逐渐流行起来。最初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论证商业模式的普适性,并试图将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推广至传统行业。虽然商业模式概念持续受到效度关注者的质疑,因为其经验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混乱,但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新方式,并且已经经历了大伞构念生命周期的“初始时的兴奋”和“效度受到质疑”这两个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商业模式在被概念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定义,国外学者morris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划分为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5](见表1)。经济类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盈利模式,解释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运营类视角则更加关注公司内部结构与外界要素的互动转化,将商业模式视为连接公司内外要素的运作系统。战略类视角将“价值”概念纳入商业模式范畴,把商业模式描述为组织通过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式。

通过对商业模式主要定义的梳理与归纳,不难发现,虽然学者们关于商业模式概念本身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但关注的焦点均为商业模式中的价值问题[6],并且认为,商业模式具有系统性[7]。因此,本文倾向于将商业模式理解为企业为满足客户价值主张进行价值创造,并最终获取价值的一系列活动模式,包括客户价值、内部价值与合作价值三个维度。

2.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

在创业导向研究早期,miller认为创业导向型企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打击竞争者,在此过程中,需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能够主动预测环境变化情况并率先采取行动与之相适应,承担可能因此带来的财务风险[8]。因此,他认为创业导向应该从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三个方面进行测量。之后,很多学者沿用了miller提出的概念,并据此进行研究。之后,Lumpkin与Des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治性和竞争主动性,认为创业导向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自治性和竞争主动性这五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这五个维度在特定的情境下是不相关且没有相互作用的[1]。这种定义方式和维度设计目前得到了创业导向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直接考察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例如,Zahra和Covin对3个样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正向相关,且关系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明显[9]。wiklund以瑞士小企业为目标,发现创业导向有助于促进绩效的提升,并且创业导向战略实施时间越长,这种促进作用越强[10]。

中介变量的引入,是学者们关注公司创业过程的结果。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创业导向能否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转移到创业导向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促进绩效[9]。学者们开始探究创业导向与绩效的中间转化机制,试图通过中介变量挖掘这一“转化黑箱”的作用机理。Barrett和weinstein提出,创业导向在向绩效转化的过程中,市场导向发挥了中介作用[11]。matsuno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搭建了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桥梁[4]。张玉利对185家位于渤海地区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创新性、先动性通过机会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中介作用提升企业绩效[12]。对中介变量的研究,丰富了创业导向的理论体系,从新的角度解释了创业导向型企业是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

3.商业模式、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通过对商业模式、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的文献回顾,创业导向可以直接促进或者通过某些中介因素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商业模式解释了公司内外价值转化的作用机理。因此,商业模式有可能是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的“黑箱”。但关于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直接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少数学者从侧面提及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关系。比如,崔楠和江彦若在实证研究中,将商业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型和驱动市场型。其研究表明,与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相匹配的市场驱动型商业模式,有助于绩效的提升;驱动市场型商业模式则更加需要与创业导向的高度匹配,来帮助企业获得高绩效水平[13]。夏勤伟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创业导向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的观点[14]。

二、研究框架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了继续探讨其中的作用机理,本文将尝试构建研究框架,帮助解决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将从理论方面、方法方面和实践方面对研究目的做出解释。

在理论方面,通过研读、分析现有文献,构建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证明将商业模式嵌入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转化黑箱的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对二者关系产生影响的方式,为企业战略调整及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在方法方面,根据上述构建的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选择合适的量表,分别测量三者维度,并对其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在实践方面,厘清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解释三者运行方式,并为企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研究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此研究框架应包括四部分内容,即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验证。为了验证商业模式是否是影响创业导向及其发挥作用的结构性权变因素,进而进一步探究创业导向影响绩效的转化机制,关于三者关系的研究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思路开展:第一,进一步对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文献进行研究,建立三者关系模型。第二,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方面的量表,分别确定维度,进行小规模发放,并通过Cronbach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信度检验,以保证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要从区别效度和收敛效度两个方面来考虑问卷的效度问题,以保证其有效性。第三,验证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商业模式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建立转化机制模型,同时考虑引入环境调节变量与组织调节变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施创业导向战略需要消耗企业资源,因此企业从中受益将是长期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从而解释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根据研究结果,为企业创业导向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及商业模式变革提出合理建议,确保企业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高度匹配,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者的研究框架,本文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设计。第一,继续研读相关文献,厘清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框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为调查问卷设计和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基础。第二,通过整理文献,深入了解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维度,总结和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查问卷》,来进行数据收集工作。第三,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分别分析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验证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与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着重探讨商业模式在创业导向与绩效转化机制中的作用。第五,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对企业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运作情况进行仿真模拟,为企业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建立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见图1)。

三、结论

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旨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商业模式在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打开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的作用“黑箱”。该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LumpkinGt,DessGG.Clarifyingthe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ConstructandLinkingitto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172.

[2]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龚丽敏,江诗松,魏江.试论商业模式构念的本质、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1-8.

[4]matsunoK,mentzerJt,Zsomera.theeffectsof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andmarketorientationonBusinessperformance[J].

Journalofmarketing,2002,(66):18-32.

[5]morrism,minetSchindehutte.theentrepreneur’sBusinessmodel:towardaUnified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2005,(58):726-735.

[6]ChesbroughHw,RosenbloomRS.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

Corporation’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J].Business,2002,(3):529-555.

[7]magrettaJ.whyBusinessmodelsmatter[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2,(5):86-92.

[8]millerD.theCorrelatesofentrepreneurshipinthreetypesofFirms[J].managementScience,1983,(7):770-791.

[9]ZahraSa,CovinJG.Contextualinfluencesonthe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Relationship:aLongitudinalanalysis[J].

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5,(10):43-58.

[10]wiklundJ.theSustainabilityofthe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performanceRelationship[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

1999,(1):39-50.

[11]BarrettH,weinsteina.theeffectofmarketorientationandorganizationalFlexibilityon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

shiptheoryandpractice,1998,(23):57-58.

[12]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探索能力与开发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创业管理研究,2006,(1):133-154.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9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在新常态下要继续拥有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保持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必要,也是必然。

一、物业服务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以传统的物业服务价值增值为基础进行定位。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很多物业服务企业在实践中遇到了大量问题。根据笔者对长沙地区物业服务企业不完全调查的结果,目前物业服务企业遭遇的典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物业服务产品更新时间慢、周期长。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停留在“供应商――用户”的商业模式上。物业服务企业作为服务产品的供应商主要是向业主和住户提供常规性公共服务,在满足业主的特种需求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有少数企业压根就没能力满足特定业主的正当服务需求。

第二,整体上物业服务产品的产能萎缩。就企业个体而言,在产能方面表现不一,有些企业甚至于依托自身的强大实力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物业服务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地域条件、企业资质等级的限制较多,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东高西低的格局,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整体处于产能萎缩的状态。

第三,内部管理僵化,效率低下日趋严重。35年的发展让物业服务行业焕发了勃勃生机,但同样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模式,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引发企业内部管理僵化,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物业服务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才能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的描述,创新需要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组结合,引入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理论已经到目前已经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学派,这些学派虽然观点各有千秋,但均一致同意创新是企业获得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因此,本文基于理论的总结和物业服务企业实践的归纳,对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如下诠释: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价值增值环节,整合企业资源,为实现企业盈利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创新行为的集合。

三、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本文在参考供应链管理和物业服务企业经营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物业服务行业的实际,将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界定为以下三种情况。

1.通过业务聚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业务聚焦创新商业模式,是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上未通过服务集成,而直接从服务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种定位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通常适用于企业创业初期或小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直接面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一些常规项目,如保洁服务、维修养护、绿化美化、安全服务、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以及一些力所能及,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合同外服务。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业务高度集中,除了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业主委员会之外,物业服务企业很少甚至不和外部其他主体主动发生业务往来。

正如产品创新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技术更新也是如此。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激进型技术来主导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其管理的对象――建筑物及其相关设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自然磨损,从而导致物业空间服务质量降低、收益能力下降;设备设施的运行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等,从而严重影响物业服务的整体效率,因此,技术更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物业服务企业的技术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应用,一是设备更新。

(1)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出现了井喷的态势,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市场,物业服务企业有着巨大的选择空间。以近几年流行的云计算技术为例,物业公司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开发物业app应用平台或微信运营平台,适应了业主的需求,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究其原因,第一,特定的app平台或微信平台通常是在熟人之间进行传播的,传播的有效性更高,这一点微信平台的优势更加明显,根据腾讯公司的2015年中期报告,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在2015年6月30日达到了600000000,很显然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已经为公众所接受。与其他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微信平台建立的社交网络通常是熟人网络,基于熟人网络的传播,其信任度和到达率是任何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第二,信息传达的快捷性。手机等移动终端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装备之一,借助这一天然的优势,app平台和微信平台可以更加迅速地将企业营销信息传达给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目前,很多物业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已经开始建立或完善自己的云运营平台。除此以外,app平台和微信平_的便利互动性及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使得用户更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技术。

(2)设备更新。设备更新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能否为企业增加收入,带来效益是我们进行设备更新的出发点。考虑到时间产生的资金价值变化时,我们将设备运行的有关费用支出折算到初始购置该设备的时间点上,以此计算出设备等额年总成本,评估设备是否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是否需要进行更新。计算方法如下:

公式中,n为设备使用期限,i为各年的折现率,j为设备使用年度,aCn为n年内设备的年等额总成本,p为设备的购置成本,Cj为在n年使用期间的第j年度设备的运用费用,Ln为设备在地n年的净残值。

以笔者所调查的某物业公司的经营实例为例,其管理的一个出租型的商场经过多年的运营,电梯已经老化,虽然能够正常运行,但能源费用、维护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电梯维修期间对用户的正常使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导致用户意见增多,^续租赁和支付租金的意愿下降。经过该物业服务公司的统计,该项目电梯的运行费用约为20万元/年,经过调查后,物业公司测算的可能的潜在租金损失为15万元/年,新电梯的购置费用约为150万元,年均运行成本为10万元/年,电梯更新后可以解决用户对电梯的抱怨问题,扭转由于电梯带来的可能的租金损失,甚至还有可能增加潜在的租金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按照静态方法分析,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我们会发现电梯不更新,则年费用为20万+15万租金损失,总额为35万元。而更新后,年费用为新电梯的折旧费150万元/15年+运行成本10万元/年,总额为11万元。很显然,更新后的年费用小于更新前的年费用,进行技术更新可以为物业公司节省14万元的成本支出。同样,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按照上述提供的动态更新计算方法,我们同样能得出这一结论。

2.通过业务拓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拓展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是以传统的常规物业服务项目为基础,在房地产业内进行拓展,将企业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向外部其他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化服务企业和其他行业扩展而形成的。

在这种商业模式中,物业服务企业既扮演着服务供应商的角色,也扮演着服务集成商的角色。物业服务企业更多寻求业务范围的扩宽,由于业务量的增加和类型的复杂化,物业服务企业很难在每一个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不改变其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中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即改变企业模式(enterprisemodel)。物业服务企业改变企业模式,实质上就是改变其企业价值中“产”和“购”的搭配,一部分由自身制造(产),其他的合作者提供(购),主要通过垂直策略整合或出售和外包实现。在物业服务领域,最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开始认识到保洁服务、安全服务等常规服务项目具有服务人员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风险低利润的特点,纷纷选择将这些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保洁公司或保安公司。事实上,物业服务企业的业务拓展包括业务对象拓展和业务内容拓展两个方面。

所谓业务对象拓展,是指物业服务企业突破传统的为业主和使用人服务的局限,将服务对象像其他主体延伸,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性经营企业、同业物业公司等等。所谓业务内容拓展,是指物业服务企业的业务内容从常规拓展到资产经营、营销、商品派送、商品代购和服务采购等领域,拓展的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低关联性工作和高关联性工作。

3.通过业务集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业务集成创新商业模式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物业服务为中心,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资源扩张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联合系统。

该商业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物业服务核心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平台收集客户的需求形成服务前台,再依据客户需求的内容像产品供应商采购服务要素,通过对采购流程、业务流程、监督流程、考核流程、改进创新流程等的流程整合,进行服务合成,实现对服务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最终向终端用户提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价值最大化的物业服务产品,并根据终端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实现企业运营的良性循环。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物业服务核心企业只是服务的集成商,主要依靠智力成果盈利,依靠契约关系形成利益联盟是其最大的特色。这种利益联盟存在于核心物业服务企业和竞合性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专业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实物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等等。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拥有成熟的战略管理体系、合理的服务流程和掌握核心信息技术。

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是改变产业模式(industrymodelinnovation),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重新定义本产业,进入或者创造一个新产业。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承接一个物业项目,实际上进来的是一个市场,围绕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及物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物业服务企业实际上大有可为。

4.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

客观地说,上述三种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他们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据企业发展状况选择的结果,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然。物业服务企业业务聚焦商业模式处在内核,意味着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因素即管理优化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物业服务企业业务拓展商业模式属于过渡阶段,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由于业务范围的拓展,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大,盈利渠道增加;物业服务企业业务集成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概念下的产物,企业的盈利范围更加广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地是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甚至是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联合来保障的。

参考文献:

[1]周向群.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的再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01)

[2]谷建宁.a物业管理企业物业服务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

商业模式创新情况篇10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的最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情、行业发展特征,探讨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思路以及课程开发内容等三方面进行了探索。重点是课程开发内容,主要从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课程项目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基础应用;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1、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与现实的脱节,不能快速适应工作,这给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带来了很多不便。

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开发都还是围绕传统的电子商务观念进行的,很少结合现实实际,从学生的职业能力角度进行研究开发,特别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因此,结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实际,结合学情以及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研究开发就非常有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最新课改理念及我院课改现状,经过我们课程团队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本门课程课改总体思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设计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辅助,进行项目化教学。

基于课改理念(课程设计要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教学理念(学以致用,学生主体),确定了本门课程设计的二个创新点:

2.1改变传统理论课授课方式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又称为《电子商务概论》,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存在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的特征,这是理论课共有的特征。我们就尝试用实践的方式,利用更多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做中自己去感悟理论知识。

2.2创新课程内容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性质,结合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特征,结合行业特征,我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进行课程内容创新。

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项目15个任务。本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增加了开设网店项目,增加这个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学会如何开店,做好开店准备,为下学期《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打下基础,做一个很好的衔接和铺垫,这是好多院校《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没有的,是我们的一个大胆尝试和创新。

3、课程开发内容

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法。

3.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无先导课程。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网络营销》、《网店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法》课程的基础。

3.2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课程立足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群)需求,既强调对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强调对网络营销策划、网店开设、网络安全防范等技能的实际运用。课程以选取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设置的项目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知识目标

本课程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子商务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B2B、B2C、C2C等不同电子商务模式,了解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掌握网络营销基本知识;掌握网上开店流程、规则及网店装修、文案写作技巧;了解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

本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进行B2B、B2C、C2C平台会员注册,信息并能针为企业选择合适电子商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广告、博客、电子邮件等网上推广工具进行简单网络营销;能够独立开设网店进行在线销售,并能够将自己的店铺进行宣传推广;能够选择合适的物流渠道和服务公司并能进行运输订单处理和相关信息设置;能够防范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及隐私保护;能进行o2o、C2B平台的会员注册、商品订购及点评分享。

(4)素质目标

本课程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商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网络安全规则。

3.3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本课程目标、学生特征,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选取。该课程共设计了七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总学时56学时。除了项目七两个任务各占2学时,其余13个任务各占4学时。

项目一:认识电子商务。任务1初步认识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说明;电子商务相关概念;电子商务发展历史;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一个任务难易程度可视学生基本情况、接受能力做相应调整。任务2化妆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化妆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搜索引擎的选择使用;市场调研基本知识。

通过项目一的学习,让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准确查找资料;能对照电商人才的基本素质,进行自我分析。学习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自我评价。

项目二:认识电子商务模式。任务1认识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模式概述;B2B、B2C、C2C等概念;B2B、B2C、C2C等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几种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任务2为某化妆品企业选择合适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分析;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优化分析。结合学生能力,本任务选择的化妆品企业规模不可过大,任务要求不宜太高,学生选择模式有理由有依据即可。

通过项目二的学习,让学生能对B2B、B2C、C2C等模式特征进行表述;能熟练进行B2B、B2C、C2C平台会员注册,供求信息;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电子商务模式。学习成果包括平台体验心得、企业模式选择方案。

项目三: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任务1认识并运用网络推广工具,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营销、网络推广概念;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网络广告推广;博客推广。其客推广要求学生注册博客,并注意日常维护管理,可在期末有选择进行检查。任务2设计制作营销邮件,主要内容包括电子邮件营销的相关概念;电子邮件推广的基本步骤;电子邮件营销注意事项;营销邮件的设计和制作。本任务营销邮件设计制作应以某种产品,某客户群体为依托进行。任务3“双十一”购物节营销活动策划与实施(备注:该任务11月初布置,11月底结束),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策划基本概念;营销活动策划流程;产品货源的选择;消费者心理特征分析;促销策略制定;ppt幻灯片制作指导。本任务活动主要工作采取课下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小组自学为主,教师网上指导答疑。仅评比总结在课堂进行。

通过项目三学习,让学生能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广告进行识别和表述;能熟练在相关博客平台上注册个人博客并撰写博文;能进行电子邮件推广;能进行营销活动策划。项目三学习成果有营销邮件、策划方案、展示ppt、心得总结。

项目四:开设网店。任务1申请注册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申请开通淘宝网店,主要内容包括淘宝账号注册;支付宝账号注册;网上开店准备;网上开店流程。本任务以优秀店铺案例导入,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激发学生兴趣。任务2寻找货源,装修店铺,商品,主要内容包括网店经营商品的选择;利用网络平台寻找货源;阿里旺旺软件及淘宝助理软件使用;网店简单装修;网店商品。任务3店铺宣传及推广,主要内容包括文案写作(产品描述及标题写作);产品宣传及推广;网店宣传及推广;淘宝免费和付费推广资源使用。本任务要求学生描述产品、编写标题要做到客观、真实,培养诚信经营品质;店铺宣传推广途径要具有可行性,符合学生当前情况,店铺宣传推广,伴随店铺经营一直持续下去。

通过项目四学习,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开店流程,进行网上开店;能利用网络平台寻找货源,能对网店进行简单装修并商品;能利用淘宝资源进行简单网店宣传及推广。项目四学习成果有网店策划书、网店。

项目五:认知电子商务物流。任务1认知电子商务物流,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的涵义;物流的产生和定义;物流的分类和功能;仓储和运输公司的运作流程。本任务教师在机房利用相关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物流实践操作。

通过项目五学习,让学生能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合适物流渠道和服务公司;能熟练进行仓储平台中出入库信息设置;能熟练进行运输平台中相关信息设置;能处理运输订单信息。项目五学习成果有物流操作体验心得。

项目六:认知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任务1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防范,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安全概述;电子商务认证;电子商务法律与标准。任务2网络环境下隐私的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个人隐私保护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防范;网络骗局手法及防骗技巧。

通过项目六学习让学生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设置;能进行Ca证书的申请与安装以及企业信用认证申请;能进行个人隐私保护;能防范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项目六学习成果有计算机安全设置总结、网络防骗总结。

项目七:探讨电子商务新趋势。任务1探讨o2o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o2o模式概述;o2o模式线上和线下的对接方式;o2o模式的开展方式;o2o模式与移动商务的结合。任务2探讨C2B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C2B模式概述;C2B模式发展;C2B模式与移动商务的结合。本项目的两个任务内容可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做相应调整。

通过项目七学习让学生能进行o2o、C2B平台的会员注册;能进行o2o、C2B平台的商品订购和支付;能进行o2o、C2B平台的点评及分享。学习成果有o2o、C2B模式体验心得。

本课程可根据不同的任务,结合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操作演示法、

关键词法、分析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互评法等。

3.4课程考核方法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和电子商务基本理念的考核。

考评主体由教师、小组长、学生共同组成。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工作任务书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15%、40%。学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团队协作情况,由教师和小组长综合评定学习态度得分,小组长评价40%,教师评价60%;组织纪律主要考查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小组任务活动出勤情况,由教师评定得分;工作任务书主要考查小组任务的实施情况,成员配合完成的具体结果,小组提交的任务书等,由学生互评、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定成绩,学生自评20%,小组评价40%,教师评价40%。结果考核即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由教师评定。

参考文献

[1]孙悦.《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与开发[J].电子商务,2014,9

[2]李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