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绪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56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1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在1908年《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一般认为,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情感作为文化、社会结构、认知和生物力量复杂交互的结果,其社会功能在人际层面的体现则是在有意义的关系中如何组织人际间的互动[1]。本研究关注人际层面的情感运作和发展,并将组织情境作为解释框架,按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过程展开,包括人际互动的情感唤醒,人际互动的情感传递、人际互动的情感效应三部分。情感(affect)的范畴,包括了情绪(emotion)和心境(mood)以及特质性情感(traitaffect)[2]。

一、人际互动中的情感唤醒

(一)认知评价与情感唤醒情感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appraisaltheoryofemotion)和情感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ofe-motion)认为认知评价是情感产生的前提,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情感反应。评价的指标一直是理论的关注方向,涉及刺激与自身目标的关联程度,自身应对形势的潜力、预测的努力(主动、被动),初始归因导向(自我、他人),当前的控制(自我、他人或无能为力)、确定性(可以理解、可预测与否),感到的目标阻碍,与规范或社会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等指标[3]。针对人际互动的组织情境,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eventstheory,aet,weiss和Cropanzano,1996)描述了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经历的情感事件,是在工作的自主性、能否得到晋升机会、福利待遇、领导风格等构成的工作环境特征影响下的特定工作事件:与积极情感反应和工作目标实现相关的令人振奋的事件,以及与消极情感和妨碍工作目标实现的负面事件。这类事件包含对互动过程的评价,如与顾客的不公平交往能引起员工的情感反应[4],也有对互动者的评价,Dasborough’s(2006)通过访谈研究,列举了能引起员工情感反应的一系列领导行为,包括觉察和尊重、动员和激励、授权、沟通、奖励和重视以及有责任等[5],领导的权力地位被交织在评价过程中,会导致生气和蔑视、悲伤或者自豪和感激。

(二)交易需要与情感唤醒个体对社会互动中刺激事件的评价,源于个体对于互动者及过程的需求特征形成不同期望,而引起情感反应和强度的不同。turner指出围绕互动过程中自我、他人和情境的特征体现了人们的“交易需要”:依次为证明自我需要,获利交换需要、群体归属需要、信任需要(可预测、尊重和忠诚)、确定性需要(获取真实感)[6]。组织情境下,mignonac和Herrbach’s(2004)通过大规模调查发现最经常引起积极情感的事件是成就和来自领导和员工的赞赏,而最经常引起消极情感的互动事件是和相好的同事分别,和领导或员工发生人际冲突[7],Boudens(2005)验证了员工为建立和保持平衡的关系,和同事、顾客、老板互动时刻,维持人际间的边界和身份是尤其容易唤醒情感[8];Dasborough,ashkanasy,tee和tse(2009)的研究发现领导的情感表现及其对员工的偏好,导致员工知觉领导的无理偏袒以及不坦诚的程度更高,引起员工的负面情绪反应[9],对于奖惩引起情感唤醒的实证研究,nifadkar,tsui,&e.ashforth(2012)是从新入职员工的视角,发现新员工在职场社会化的初期,领导的支持行为和言语的压制是对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形式,员工积极或消极情感反应由特定的互动对象领导引起[10]。这些研究都展现了员工在人际互动中普遍存在的交易需要。

二、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

(一)情感表达作为信息载体Lawler(1993,1996)将情绪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时,认为交换的情境铺设、交换过程以及交换结果,无不具有情绪的介入,而在交换过程中情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号,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减少不确定性的依据[11]。在工作情境,Goffman(1969)的策略互动研究表明个体可以通过操控情绪性的表达来促进他们自己的利益[12],Rafaeli与Sutton针对工作中的情绪表达进行了一系列论述与研究为组织情境的情绪表达建立了框架[13],研究早期侧重员工情绪表达以体现行业要求,之后研究转向组织内部,领导的情绪表达对于下属员工和团队的意义开始显现。情绪表达的信息包括:(1)表达的情绪类型信息:以领导的情绪表达为例,研究多采用角色扮演的实验室研究或团队互动的现场研究,选取积极情绪(高兴等)和消极情绪(生气、悲伤等),有研究指出领导必须结合具体情境体验展现出各种情感,即在频率、强度、种类和持续时间都存在差异[14];(2)表达的策略信息:Hochschild(1983)针对航空服务人员对于顾客情绪的表达作为职业职责的一部分,引入“情绪劳动”的概念,区分了表层扮演(外在的情绪表达与实际体验不符)和深层扮演(员工尽量去体验组织需要表达的情绪)的情绪调节策略,早期以服务行业员工为中心的研究倾向于表达策略引起个体工作满意度下降、出现职业倦态的现象,近年来转向领导情绪劳动后,研究更关注策略所传递的真诚性程度以及对互动方的影响[15];(3)表达的方式信息:在服务行业,那些在招聘中表现出微笑、保持眼神交流和频频点头的员工更容易得到雇佣,而领导的情绪表达性(emotionalexpressivity)通过反映非言语行为的呈现频率,与领导风格结合促进了下属对于组织变革的认同[16]。

(二)情感反应、情绪推理作为传递路径情绪传递的过程,有研究者从意识参与程度将其分为内隐和外显的过程,外显的意识过程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通过推理,比较自己和互动对方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展示,或通过情绪印象管理,影响其他团队成员的情感;内隐的过程则包括自动化的情感转移过程,比如情感感染(emotionalcontagion)等[17]。学者VanKleef从情感表达的感受,目标,动机和行为指向方面整合了以往研究,提出“情感即社会信息”模型(emotionsassocialinformationmodel-ea-Si),指出情感性的表达会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到观察者,一方面引起观察者的情感性反应,一方面是引起观察者的信息推理过程,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社会情境将影响两条路径的选择,该模型已经在谈判、领导力、态度改变、顺从要求和团队一致五个领域进行了验证[18,19]。情绪感染是人际间引起观察者情绪反应的主要方式,通过观察他人情感的公开展示,个体模仿和反馈他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动作及行为,最终形成与他人情感一致[20]。组织当中情绪感染研究最初集中在服务行业员工对于顾客的情绪感染现象;在领导力的研究中,Bono,J.e&ilies,R(2006)采用受过训练的演员操控领导的积极情绪表达,发现领导情绪与员工心境之间的积极联系,Sy&Saavedra(2005)通过现场模拟团队任务中领导的不同情绪反馈,表明领导情绪感染的存在[22]。之后的研究大多以测量员工与领导一致的情绪反应作为领导通过情绪感染影响员工行为的中介机制,并与领导风格(如魅力型领导)联系起来,如erez等人(2008)研究发现领导的魅力、积极情感和行为的展示都和更快乐的员工有联系[23];研究者也发现当员工的积极情感和高工作满意度时,同样会影响到领导,双向的情绪感染有助于生成团队积极氛围[24]。除情绪感染外,情绪表达也通过社会比较、诱发补充情绪等引起观察者的情感反应[25]。情绪表达传递的另一条路径被称为情绪推理,Fridlund(1997)指出面部表达交流的是意图,而非主观感受,人们习惯从其他人那里采撷到情感信号而指导他们的行为[26],虽然早先研究表明情感提供了表达发出者的内在状态、社会意向、对于接受者的态度、对于情境的评价等与认知和行为相关的线索和动机,但VanKleef从信息加工的路径角度明确了情绪推理过程及对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其操作性定义可以通过考察观察者对表达者信息的推论和内涵。在组织情境中,有研究者针对营销零售环节顾客的情绪表达提出了可能带来的推理陷阱,表明顾客的真实情感和他们的情绪表达的关系,会受到利益计算的情境、表达性、社会地位、表达规则的影响[27]。在领导力的研究中,领导的消极情绪表达引起员工的推理,认为领导不满意结果,反而引起后续更加的努力[22]。回顾之前的组织情绪研究,大多数研究者习惯用情绪感染的理论解释人际间的情感互动,忽略了情绪感染的无意识加工特点及情绪一致的限制性要求[28],采用情绪反应和情绪推理路径无疑是解释情绪社会效应的新路径[29]。情感即社会信息理论指出社会互动中,观察者的信息加工动机、能力和情境性因素将影响情绪反应路径和情绪推理路径的选择[19]:信息加工动机高(认知需求多)的个体更易进行情绪信息的深加工,那些提升观察者信息加工动机的情境(和个人利益有关、竞争情境、绩效被低估、个体要担当责任时)也会引起情绪推理路径;反之则情感反应的影响路径为重;情境因素强调了当观察者通过社会—文化规则判定互动对方表达不合时宜时,将会引起情绪反应路径优势影响,反之情绪推理路径占先;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人际互动的情绪影响路径也需要表达者情绪有一定强度,以及观察者对情绪感染的敏感程度也决定了路径的可行性,Cheng,Yen,&Chen(2012)的研究中提到领导的情绪感染力和员工的受感染程度将是调节变革性领导和员工工作卷入度关系中的调节变量[30],同样有研究者发现相对于内群体成员,外群体成员对于目标个体者的害怕表现出积极反应,而对于目标者的高兴表现出消极的反应,表明身份对于情感差异的边界条件,这些因素是否可以整合到上述的理论模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三、人际互动的情感效应

(一)观察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人际互动中,表达者可以通过互动行为、表达的情绪信息以及情感特质影响对方的情感,然后通过个体内部的情感渗透(affectiveinfusion)或情绪启动(affectpriming)模式,使情绪的社会效应转化为个体效应。于是在组织情境中很多研究都以员工情感状态为中介,考察由领导行为及情感表达引起下属行为的变化,如领导互动的支持行为和言语攻击、领导情感(积极和消极心境)引起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10]、创新活动[14]以及绩效表现的变化。领导表达的情绪也可引起员工推理,如认知需求动机高的个体面对领导的生气情绪反而引起的更加高的创造成绩[17],领导的悲伤情绪表达促进员工完成分析性任务。领导的情绪劳动策略以及特质性情感(如:情绪智力)等研究也作为探索领导风格影响员工行为的情感因素,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

(二)互动双方的关系变化Lawler(1993,1996)指出重复的社会交换在与对方完成共同的任务后产生积极情绪,最终引起交换的关系聚合,表现为互动双方的相互承诺。在组织情境中,领导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员工对于领导的评价和吸引力积极相关,而消极情绪表达与领导低效率有关[16];相应地那些表达积极情绪的员工,也得到了领导更高的绩效评价。领导表达的情感与事件不匹配,会通过引起个体的消极情绪感染传播到整个团队,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或者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整个组织对于该领导的不喜欢和玩世不恭的态度[9]。情感的互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如积极情感和帮助行为、宽容、信任合作相关。另有研究者关注表达者特质情感特征对于互动关系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性会限制互动对方的自利,Schug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对方的情绪表达的维度如积极传递了在亲社会情境中的合作和分享的信号,领导和成员的情绪智力也在促进领导和成员社会交换则更有预测性。

(三)群体和团队的情绪及行为影响Hareli和Rafaeli(2008)提出了组织情境下的情绪循环(emotioncycles)理论,即认为个体的情感反应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态度行为,同样又会影响其他人的想法与态度行为,而其他人的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自己的情绪体验,构成循环。由于领导在群体当中的突出地位,研究表明了领导的心境引起团队情绪格调出现同步效应:拥有积极情感表达领导的团队表现出更多地协同;团队成员较少地冲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拥有消极情绪表达领导的团队相比拥有积极情绪表达领导在任务完成上会倾注更多的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围绕情绪互动过程的理论与实证的梳理,可以看到组织情境下人际互动层面的情绪研究不仅衔接了情绪从个体内部反映到外部影响,而且已经有专门的理论描述情绪传递过程和机制(如eaSi模型),说明情绪的社会功能已经得到组织行为研究者的重视。目前,人际层面的研究取向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研究主题并不均衡,侧重单一方向。在现有研究中,关注员工个体的情绪居多,以领导为中心的情绪研究较少,情绪领导力(emotionalleadership)作为新的领导方式,确立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将有助于带动对领导层面情绪特点的关注。现有领导与员工的互动,研究关注领导对员工的向下影响,而缺少反向地从员工向上情感传递研究,虽然领导的权力地位使其情绪更为凸显,但随着自我管理团队的形式,领导也必然会受到员工的情绪影响。

(二)以往研究忽视了情绪感染的无意识特点。大部分研究将互动双方的情绪一致都归结为情绪感染,这显然忽视了情绪传递的认知成分,研究对于积极的情绪感染机制积累研究较多,对于消极效价的具体情绪引起的积极行为结果可能需要从情绪推理路径解读;而且影响情绪推理的路径选择的边界条件,以及推理的内容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将成为未来人际互动层面探讨的主要方面。

(三)以往研究情绪互动,习惯使用实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视频截图,存在实验方法外部效度较低的质疑,为还原情绪动态特点,新的方法如日记追踪法(dailydiarystudies)、经验取样方法(expe-riencesamplingmethods)、质的分析和案例方法将是研究动态情绪研究青睐的手段,从情绪的个体效应到社会效应,完成了人际互动的衔接,将有助于推进情绪研究向更高的团队层次、组织文化层次的发展,所以跨层次分析的统计方法,也将更适合组织情境下的情绪研究。

五、结论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2

音乐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音乐如何对情绪产生影响,却需要用神经科学的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这是由于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其功能和作用远不止是对情绪产生的影响。根据神经科学的理论: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存在的基础④。而音乐可以通过对情绪的影响,调节和改善机体的稳态,增进人类的生存和生殖机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音乐在神经性医学治疗干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成立了音乐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力求推进神经音乐治疗学中帕金森病的研究;2012年8月4日—6日在新墨西哥召开的“音乐、大脑、医学和健康科学研讨会”⑤中一项重要学术内容就是“音乐怎样可以被用于神经性医疗干预”;2011年12月9日在纽约召开的“神经科学在音乐治疗和康复潜力方面的研究”研讨会等⑥,其目的正在于此。尽管过去科学家在情绪理论的更迭、纷争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难于达成共识,但是随着近年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对脑科学及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也日新月异,科学家们终于殊途同归,认识到要解决情绪理论之争,最终需要研究并了解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⑦。

值得我国音乐界关注的是,神经科学领域对音乐情绪进行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认识成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音乐影响情绪认识的需要,而必须在音乐情绪研究中引入神经科学的认识成果,对音乐情绪进行科学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音乐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之一,而思维和行为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在本质上受神经生物过程的制约,而神经生物过程的产生,受到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信息的影响,尽管在外环境音乐信息刺激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对音乐信息进行的神经生物加工、处理过程也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歌曲《忐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既没有歌词,也没有完整优美的旋律,更不具有动人的曲调。这样一首歌曲如果用神经科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它缺乏形成悦耳、动听“音感觉”的神经科学基础,因而会对许多听者带来负性生理唤醒,形成负性音乐情绪。但是,一些听者在对歌曲《忐忑》听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时,导入新颖、刺激、有趣等信息内容,形成特有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体系,于是产生了正性生理唤醒,形成了正性音乐情绪。歌曲《忐忑》为什么会带给听者褒贬不一的评价,及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如果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科学地解释,就需要运用神经科学的原理及理论进行研究。下面就以歌曲《忐忑》为案例,简要阐述神经科学视野中音乐情绪的形成原因,及神经生物过程。

⒈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神经科学基础

音乐音响发出的声波作用于内耳基底膜引起振动,其振动的位置与听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音调拓扑图(tonotopic map)⑧,而音调拓扑形式是听神经纤维向脑干、丘脑、大脑皮质的听皮层进行投射,形成“音感觉”的基本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一首歌曲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和谐的节奏,在听觉神经系统中,所构成的音调拓扑图就优美、丰满、圆润。因此,悦耳、动听的“音感觉”依赖于音乐音响所引发的音调拓扑投射形式,以及利用这种形式构成音调拓扑图的优美图形。事实上,耳蜗基底膜上整齐排列着3行外毛细胞,就如同3排调在不同音高的电子琴“琴键”,每侧数量约12000个。当音乐音响的不同频率作用于基底膜引起其不同位置振动时,机械刺激“弹动”在这个位置上的“琴键”(毛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听觉中枢的特定部位,从而引起某一音调的感觉⑨。这一听觉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电子琴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尤其是二者的机械-电转换(cochlear transduction)原理如出一辙。藉此可见,音乐是通过声波有组织、有规律的频率(音调);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振幅(响度);优美、瑰丽的波形(与音色有关),使毛细胞翩翩起舞,带来“音感觉”美妙、悦耳、动听的感受,产生喜悦、愉悦、欣快的情绪。与其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打动了人,不如说代表不同声波频率的听神经纤维勾画出美妙的图形,通过神经脉冲电信号的方式刺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在生物电的放电活动作用下,诱发悦耳、愉悦、舒服的感受。

然而,歌曲《忐忑》发出的声波频率忽高忽低,振幅落差忽涨忽跌,声波发放速率变化急促,致使基底膜受到声波振动的位置,与听神经纤维的最佳响应频率之间构成的音调拓扑图杂乱无章,混乱而繁杂,导致听神经纤维发放的生物电电流和电压的骤然改变,就如同一根可以变频的“电棒”刺激肌肤,时而发麻,时而颤抖,最终形成刺耳、局促、紧张的“音感觉”。由于“音感觉”表现为性质上相似的感觉印象,或好、坏和不清楚三种感觉模态(modality),而某种印象或模态将被中枢神经系统编码成神经脉冲信号,经听神经纤维通过与之对应的神经通路投射至不同脑功能区,因不同脑功能区司职不同的情绪反应控制,所以对歌曲《忐忑》形成不好“音感觉”的听者,将会在司职负性情绪控制的脑功能区神经生物加工过程的作用下,产生负性情绪。从听觉神经纤维的发放原理视角看,此歌曲缺乏形成悦耳、动听“音感觉”的神经科学基础。

⒉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的基本方式是神经生物电的电活动

神经活动以生物电的产生、变化和传播为特征⑩。音乐声波振动频率作用于高、中、低频毛细胞群,可使其产生多种交流电位或直流电位。由于电位是电能的强度因素,所以,音乐声波振动频率将直接影响毛细胞所产生的电能,电能也将直接影响毛细胞的放电活动,从而影响听神经纤维发放的电峰电位。音乐声波振动的机械刺激,就如同“电开关”,控制着听觉感受毛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开或关。也就是说,音乐声波振动频率由低频到高频和谐、协调,逐级有序、规律性地升高,具有神经科学的普遍意义,至少不会被音乐声吓到。但是,歌曲《忐忑》发出的瞬间高频刺激,致使代表高频的毛细胞通过听神经纤维突然性放电,导致生物电的电流和电压瞬间升高而增强,表现为对神经系统电刺激的骤然“爆发”,致使强直电刺激所致的心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瞬间改变,从而引起心电峰电位的变化,诱发耳鸣、颤抖、心悸等生理不适感,带来自主神经系统的暂时紊乱,最终使许多听者形成“一惊一乍”的感受,于是产生了负性音乐情绪。这是由生理唤醒诱发音乐情绪反应的典型案例,它证明生理唤醒可以对音乐情绪产生影响。

⒊歌曲《忐忑》作用于听觉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情绪反应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功能”{11}。音乐音响的声音振动刺激,引发“听觉毛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并释放神经递质,最后使得支配毛细胞的听觉神经产生兴奋和冲动,将声音信息传到听觉中枢”{12}。机体内神经递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自成系统,可引起生理功能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就与这类化学物质制造的化学反应,带来的化学效应有关,因此神经递质在情绪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忐忑》为什么会带给听赏者褒贬不一的感受,带来不同听者的情绪反应,这与神经递质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听者在聆听歌曲《忐忑》时,根据不同听者的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中枢神经系统会释放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从而影响不同听者的情绪反应,而且神经系统通过控制释放的神经递质,以及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保持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曲《忐忑》在对听觉神经系统产生刺激时,由于其声波振动的频率、振幅和速率,缺乏有规律、有秩序、和谐的运动,致使听者的听觉神经系统在对其信息分析、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电活动也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控制释放儿茶酚胺和分泌肾上腺素等的功能活动,朝着不利于机体稳态的方向发展,无法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将会对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根本区别于动物、高度发达的脑”{13}。这种具有思维功能的脑可以改变上述结果,产生可逆神经性生理和情绪反应。不少听者由于对歌曲《忐忑》带给自己的强烈刺激有较强的期待意识,神经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一旦进入大脑的眶额皮质,就会产生愉悦感,并在其他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参与下影响精神活动,从而产生正性情绪反应。因此,音乐除了自身的神经基础可对情绪产生影响外,音乐以外的思维、意识、认知等,神经生物加工过程也可对音乐情绪产生影响。

⒋歌曲作用于听觉系统,大脑皮质神经通路介导意识的听知觉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任何音乐音响信息都必须经神经通路,通过大脑皮质与丘脑进行折返交互活动{14},以及皮质自身与皮质下结构进行的交互活动,才能形成音乐听知觉。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皮质神经通路需要介导意识的听知觉{15},完成对音乐音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整合,最终形成音乐感知觉,而此过程对音乐情绪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些听者,在通过大脑皮质神经通路介导思维、意识及认知,对歌曲《忐忑》听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时,导入新颖、刺激、有趣等信息内容,形成特有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体系,由于“认知评价总是发生在情绪反应之前”{16},因此,产生了对其惊喜、愉悦、喜爱等情绪。以人在不同场合下看见黑熊产生不同情绪反应为例加以说明:当人在野外看见黑熊,如果认为黑熊会对自己安全构成威胁,就会将自身的生理唤醒解释为恐惧和害怕;当人在动物园中看见黑熊,如果认为不存在安全问题,就会将同样生理唤醒解释为高兴或惊讶{17}。从这一情绪反应过程看,人脑在对音乐音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个体所选择的音乐神经认知评价,以及采用的神经通路对情绪反应起关键作用。

⒌歌曲《忐忑》成功之处的神经科学基础

歌曲《忐忑》作为音乐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新、奇、特”,即样式新颖、结构奇妙、方式独特,而这正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神经元兴奋的源泉。神经系统对“新异刺激”响应最为敏感、强烈,这是由于行为神经可塑性极易带来“习惯化”{18},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多而逐渐降低反射反应。歌曲《忐忑》对神经系统的“新异刺激”,致使许多听者在神经生物电的放电活动影响下兴奋不已,成为“中枢兴奋剂”,除茶余饭后作为谈资,调剂生活外,更为重要的是成为许多人宣泄情绪、解除忧愁、减轻压力、舒缓紧张的“催化剂”。从这一点看,歌曲《忐忑》的确体现了其音乐的功能性,发挥了神经性干预作用。当然也不可否认歌曲《忐忑》对神经性干预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毕竟大众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群需要这样的歌曲对神经系统进行干预,以调节情绪,调剂生活。歌曲《忐忑》带来的社会影响,源自于其对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刺激,及个体不同的神经生物加工过程。就神经系统而言,刺激强度越大感受就越深,由此带来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也就越强烈,情绪的体验可直接影响行为的表达,最终因群体行为的改变产生对社会的影响。一首歌曲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群体的需要,关键是音乐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可对部分人群的生活起到改善和调节作用。因此,对歌曲《忐忑》的认识,不应拘泥于简单的评判形式上,而应关注这样一首歌曲是怎样通过神经性干预,发挥其音乐的功能性作用,特别是人脑的功能活动在神经系统协调下,是如何改变相同音乐刺激,结果却不同的神经生物过程,这一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也可能将为音乐多元化发展提供神经科学的依据。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3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1.2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倾向

在工作场景中,情感倾向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Spector等人认为,由于人际冲突是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压力源,态度和行为研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态度的形成特别是态度的情感层次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密切关联。积极情感的个体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支持,更满意于人际关系,因而可能会积极的面对引发事件,成功地处理压力环境,通常会具有较高的工作和组织认可度。Levin等人研究了情感倾向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反向关系,Cropanzano等人发现消极情感反应以情感倾向为基础,不仅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而且与组织承诺负相关,但与流动意向及流动率正相关。George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这一过程受到个体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积极情感的个体对工作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情感倾向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urke和watson等人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个体容易产生压力感和不满意,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倾向于思考环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特征,因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情绪智力通过情绪过程和情绪状态同样对这一过程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判断结果)。因此,高消极情感的个体面对困难时,会作出相对悲观的判断结果,并感觉到压抑和较低的心理幸福感。

1.3情绪智力及其内涵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ardner的著作里,尽管没有用到情绪智力这个词汇,但其含义与今天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十分相近:即知晓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行为。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正确、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包括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与情绪识别、情绪构建、情绪调节控制相关”,Salovey和mayer指出情绪智力体现于情绪的感知、吸收同化、理解和管理过程,其结构包括四个要素: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调节规制;有助于成长的情绪知识;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情绪的能力等。Gole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胜任力模型”,即: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会感知(移情思考)和社会技能(关系管理)。可见,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感知并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绪及意图的能力。

1.4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

在情绪智力与个体成功的关系的研究中,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在个人成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个人成功的80%应该归功于情商,而智商只有20%的贡献。Salovey和mayer认为如果从学术成就和职业地位两方面评价个人成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个人成功的10%到20%,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iQ)与个人成功存在相关(r=0.45,mayer、Salovey和Caruso,2000。他们同时指出,单一个性因素只能解释个体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关于情商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的结论仍然缺乏实证支持。Jordan和ashkanasy研究了团队情绪智力水平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发现高情绪智力水平的团队在研究期间一直保持高绩效水平,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小组初始绩效不高。Lennox和wolfe认为,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自我表现的调整修正能力和对他人敏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有效促进自我地位的改善,获取相关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任务效率。

2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工作行为选择中的缓冲效应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是多维且复杂的。wallbott和Scherer的情绪经历五步骤模型对这一过程的解释为:个体随时监控并评估着环境,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理应激水平的提高,一定的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就会出现,个体因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是情绪经历的基础,如果感知到环境事件能增进自我福利,则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情绪所激发的行动会降低先前的消极的、负面的感觉,这些行动要么意在直接改变环境,要么回避摆脱环境。在工作场景中,有些行动可能对组织是有利的,有些行动则是有害的。在工作场所,比较典型的员工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和反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CwB)。分析框架如图1。

2.1环境及情感反应

环境是引发行为的刺激因素,环境的引发因素复杂多样,可以简单的分为工作引发因素和生活引发因素,但其应激行为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一些因素容易引发消极反应,而另一些因素更容易引发积极情绪。高强度引发因素和低强度引发因素对个体环境评价结果有不同影响,Geddes和Baron研究发现低强度引发因素如消极的绩效反馈或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委屈和气恼,导致敌对性挑衅反应;而高强度引发因素可能导致阻碍目标实现的挫败感和压力的产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感与敌视、人际挑衅和工作撤出意图等显著相关。

2.2监控评价

环境的监控评价是一个感知识别过程,这一过程对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起着关键作用。个体持续的监测环境,是自我体验和经历的活跃行动者。由于个体差异如监控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评价结果也会有差异。比如在绩效反馈中,对于低绩效水平的反馈,有的员工认为找到了以后行动和努力的方向,因而受到鼓舞,而有的员工认为受到挫败,感觉很沮丧,士气受损。毫无疑问,背景条件是一个影响因素,消极的互动背景能导致敌对的感知和判断,组织行为和文化可能毫无意识的引发消极行为。个体因素对判断结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作为预设的判断模式和框架影响判断结果。Felson认为“对事件的主观反应不仅与事件本身而且与反应主体有关”。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监测、感知和理解,从而影响判断结果。

2.3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

个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对控制的理解和个性影响环境引发因素的判断结果,Spector和Fox认为,判断结果反过来影响情绪状态,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Bies等人认为归因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个体将外部压力(或引发因素)视为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挑战,在自我概念和忧虑不断堆积膨胀的情况下,会采取攻击以保护自尊。特定的组织事件(引发事件)会导致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报复行为。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情感变化方向、情绪经历强度和水平。消极情感特性的人更容易外部归因经历不安、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等情绪,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恰当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

2.4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

情绪引起行为倾向,增加了某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引发行动,即使行为发生,也不一定是紧随其后。个体经历强烈的消极情绪时,会有激烈而直接的行动冲动,情绪经历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意图和准备,当机会出现时这些行为会被实施。从组织目标角度来看,员工的行为可分为oCB和CwB,Lazarus把有利于组织的行为称为建设,否则为破坏,认为“这些破坏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目的,只是觉得达到了平衡让个人感到好受些”。哪类行为会发生,不仅与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高低有关。aspinwall和taylor发现,当面临压力时,积极情感的人以一种健康的、可被接受的方式克服负面认知,表现得更积极和合作、更好的社会支持和调适,应对压力环境不会显得很困难。Fisher研究发现工作背景中改善和增强情绪状态可能会提高整体工作态度,而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由于不能有效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很容易转化为挑衅,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薄弱的个体很可能做出不体面、不文明的举动。:

以上分析框架表明了从环境引发因素到行为选择过程中,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缓冲效应。情绪智力的界定告诉我们,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情绪认知和判断、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技能的运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mandler指出,在组织完好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打断而被迫关注与心理需求相关的或扰乱认知关联的紧急事件的情景下,情绪倾向是一种功能性机制,调节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效应,情绪特质的角色是激发生理活动,诱发相应行为倾向。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4

关键词:情绪;个体员工;情绪管理

情绪是指人对来自外界刺激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和感受,由特定事件引起,通常伴随显著面部表情,本质上是行动表现。在心理学上,情绪主要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情绪及泛化的情绪即心情对员工行为影响很大。积极情绪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而消极情绪则不利于人发挥出正常工作水平。

情绪管理是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针对员工个体及群体情绪变化波动,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随着对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不断探索以及大量管理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组织管理者开始认识到情绪已经成为一种资本,与知识、智力、财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情绪管理也越来越被重视并提到组织管理的重要地位。

一、情绪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人的情绪是内心的可知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对个人来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即是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资源;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员工消极的情绪需要管理,员工积极的情绪也需要引导其发挥更大作用。

情绪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员工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1、积极情绪可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现代组织需要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充分合作、共同努力。“踢猫效应”说明情绪具有传染性,员工的积极情绪在影响其个体工作效率同时,也牵又芪同事的情绪和工作进度,进而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管理好员工的情绪,在提高员工个人绩效的同时,组织的绩效也会随之提高。

2、积极情绪易让员工融入组织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不再像过去那样无论组织好坏、经济效益高低,“困”在一个单位不挪动。在员工流动率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管理者更应适时实施情绪管理,让员工融入组织这个“家”,与组织产生共振效应。

二、情绪对个体员工的消极影响

1、过度的情绪影响健康

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情绪是“从可察觉的身体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所谓身体变化就是指肌肉、血管、内脏及内分泌腺随着情绪而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就是情绪。

我国古代对情绪与疾病的相互关系早有研究。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所谓七情,就是指过分喜悦、愤怒、担忧、过度思虑、悲伤恐惧和惊吓。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过度情绪易引发心身疾病。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如有位美国医生调查了250多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有156人在发病前曾受过强烈精神刺激,通过调查分析还发现,情绪急躁、缺乏耐心、易激动、竞争性强的人容易患冠心病。等等。

2、消极情绪影响工作行为

(1)消极情绪使人思维不灵活,创造力下降。消极情绪意味着人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压抑,压抑使人思维不够活跃。如今创新在组织发展中相当重要,而创造力极为可贵。所以组织力求保持员工心情愉快,也是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必须之举。

(2)消极情绪使人心情不好,缺乏热情,工作不够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绩效。尤其是做客户服务工作的员工,不仅会影响客户服务的质量,而且还会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客户,影响着客户满意度。

(3)消极情绪易使员工出现异常工作行为,即会表现出违反组织规范并危害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行为。同时,消极情绪也容易导致员工工伤状况的发生。因为消极情绪往往使人感到焦虑、紧张,面临危险时难以做出快速应对反应。

三、情绪管理的具体策略

1、正确的认知调控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与认知有着密切关联,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往往是人们非理性地看待那些引起其情绪的事件。是我们对某件事的认知评价引起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而非事件本身。

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

改变人们的非理性认知,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情就会得以改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2、情绪的宣泄排除情绪垃圾

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积压了太多的消极、负面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就像垃圾,积存越久,越毒化人们的心灵。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一旦有了消极情绪,可选择寻找适合的对象倾诉,倾诉是一种对消极情绪的宣泄。倾诉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也可以是专业咨询机构专家,或者可以通过写作等方式。总之不能让消极情绪长期占据心灵。

3、有效的行动化解焦虑情绪

现代组织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员工焦虑也越来越普遍。过分紧张焦虑,会削弱行为能力;而缺乏有效的行为,又会加重紧张焦虑。化解焦虑的良药是采取有效的行动。当人们紧张时,可以列一张表。问自己:在目前情势之下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按轻重缓急将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立足一个最主要目标,立刻行动去解决问题,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潜意识也明白事情正在解决之中,会令人心情很快放松下来。

4、接纳自己带来内心平静

有进取心的人往往致力追求完美,而完美意味着有标准,不能出错。达不到标准就不完美,就会产生焦虑。但凡事都要做到完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存在对“犯错”的恐惧。所以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优点,更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不能处处、时时把工作做到完美的事实。内心才可能会有平静。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杨春晓译.情商[m].中信出版社,2010

[2]张立玮.浅谈企业员工情绪管理[J].中国商贸,2011(2)

[3]邱蕾.人本主义理念下的员工情绪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5

关键词:情绪;情绪反馈;在线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20-04

一、引言

情绪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亦能起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什么是情绪?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就对情绪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本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纵观不同学者的不同界定,本文将情绪综合定义为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的心理过程。随着在线协作学习领域的兴起,研究者逐渐发现情绪在网络协作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情绪信息在计算机为媒介交流(CmC)中表现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像面对面一样获得丰富的情境化非言语信息,这可能会影响在线环境下的协作效果。在过去几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情绪与在线协作学习之间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大范围或是小范围都将充实在线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此,本文就情绪对在线协作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反馈方法以及情绪反馈工具的设计和开发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研究铺垫基础。

二、情绪对在线协作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无论是面对面的学习环境还是在线学习环境,情绪对学习都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情绪和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情绪状态对思维、记忆、判断和信息加工策略都具有重要影响。wosnitza等人(2005年)也呼吁应更多地研究在线环境下,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作用。他们指出: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当师生处于永久性的隔离状态时,学习者的情绪唤起方式、情绪指向类型以及情绪状态对学习过程都有影响。当被问及学习者有关在线学习的经验,尤其是在特定的在线教与学的背景下所经历的情绪变化以及这些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时,与在线学习联系最广泛的情绪包括:挫折感、焦虑、紧张、担心、害羞、兴奋、自豪感等等。而且这些主要情绪影响着他们在线学习的效果。当然,这些情绪的产生与网络本身的性质、学生的性格、课程内容的设计、讨论组等等也是有关的。除此之外,annJones等人(2005年)也研究了情绪因素在三个协作领域的作用:传统的协作学习环境,在线社区以及支持和发展社会情感技能的在线协作环境。考虑这些领域的相关进展,已有的成果,并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还指出社会和情感对评价过程、交互以及学习技术相关的纵向研究这三个方面很重要。

有研究指出:情绪指导并影响在线协作学习中学习者的行为投入,不同的情绪对投入的影响不同。例如minnaVuorela等人(2004年)研究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情绪体验以及情绪调节。研究者的目的在于确定:

(1)当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环境(wBLe)进行协作活动时,什么事件引起情绪反应。

(2)当使用与协作活动相关的wBLe、情绪调节策略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时,情绪如何经历。

来自7个芬兰大学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与者此次研究,他们从事三个与课程材料和作业有关的辅助讨论。研究指出:当学生使用wBLe进行协作时,学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的体验和调节影响学生如何有效地参与协作讨论。结果表明:情绪体验和调节与面对面环境一样,指导和维持wBLe中学生的行为投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知识和经验,他们也需要对彼此的理解,因此,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协作学习的核心。VanKleef(2010年)认为:接收来自合作伙伴表面上生气的反馈,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协作解决问题过程中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的意愿。michael(2011年)认为:当个体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处理对方的情绪时,有利于协调、共享共同的目标。UlisesXolocotzineligio(2012年)在探索计算机支持协作期间的情绪理解的研究中,也认为相互的情绪理解有利于协作学习。由此可见,在线人际交流中,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对协作学习显得尤其重要。

以往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极性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积极情绪对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消极情绪对学习产生抑制作用。例如tainyi(ted)Luor等人(2010年)对具体的表情符号在以任务为导向的im交流中的影响做了探索性实验,确定最常用的表情符号表达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测试接收到的带有或者不带有表情符号的文本信息的情绪效果;检测im中表情符号的意图。结果表明,消极的表情符号在简单和复杂的面向任务的交流这两方面都可能导致消极效果;积极的表情符号在复杂的交流以及在简单交流中对女性员工创建了一个积极的效果;而是否有中性表情符号对两种任务的信息交流没有区别。但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也有研究者指出:拥有负面情绪的人更倾向于寻求新的材料,从事分析信息处理以及产生更高质量的决定。而Gwennoteborn(2012年)在探索虚拟情境中情绪与任务价值的作用中,得出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在个人层面上测得的厌烦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虽然有点难解释,但是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在线情境中感到厌烦时,对团队任务仍然执行的很好。

综上可知,情绪对在线协作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情绪、情绪反馈、情绪极性、情绪体验以及共享情绪影响在线协作学习的效果。但对于不同极性的情绪究竟是如何影响学习绩效的,由于存在相左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在线协作学习中的情绪反馈方法

为更好地促进在线协作的效果,深入理解情绪与在线协作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提出了情绪反馈方法。通过情绪反馈,缓解在线协作环境中情绪交流的缺失或者限制,从而提高协作者之间的交互频率,甚至延长交互时间。这里笔者介绍几类情绪反馈方法,分析它们在网络协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1.自我报告式的情绪反馈法

UlisesXolocotzineligio等人(2012年)使用自我报告情绪的方法来研究本地协作者和远程协作者同步玩游戏后,对彼此情绪的理解和绩效。结果表明远程和当地的合作者在分享他们的情绪之后,都提升了他们的绩效。证明了通过分享自我报告进行情绪反馈,对在线协作学习有益。Gaellemolinari等人(2013年)”也使用自我报告式的情绪反馈方法来研究情绪反馈对交互质量和绩效的影响,并验证了它的有效性。

2.积极的情绪发音

tanghe等人(2010年)认为积极的情绪发音可以增强团队的协作和效益。作者研究情绪与信任以及协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两次实验得出如下结论:低信任的人更愿意与那些具有高激活情绪状态的小组成员合作,而对高信任个体来说,合作并不取决于其他小组成员的情绪展示。因此,他们认为:当信任处于衰竭状态时,积极的情绪发音在组织和小组工作中可能起到保持协作的作用。

3.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language)

manuelaDelfino等人(2007年)指出,运用比喻性语言,有助于相互参与意义建构,在建立说话者之间更紧密的亲密气氛中起到核心作用。比喻的力量促进分享个人经验和创建参与,交流意义和情绪。(ortony&Fainsilber,1989年)强调具体生动性是隐喻和比喻性语言在表达情绪方面的主要特点。基于此,(manuelaDelfinoetal,2007年)调查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参与者如何通过使用比喻性语言这种方式创造性地来使用书面语言。内容分析显示比喻性语言是表达社会维度的一种方式,指的是自我,感受和情绪,或概念化的虚拟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研究背景是一个10周的课程,通过远程计算机会议系统递交,参与者为57名实习教师。这项研究有三个不同的目的:调查在课程期间比喻性语言的分布:探索参与者的教育背景和比喻性语言使用的关系;检测比喻性语言和交流线程的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有意义或关键事件发生时,参与者更倾向于使用比喻性语言。情绪参与更高时,采用的隐喻语言更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比喻性语言的使用与个体的态度而不是其他因素相关。最后,比喻性语言出现并没有集中在特定类型的帖子或线程,也没有鼓励进一步使用比喻性语言。

四、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反馈工具的设计和开发

情绪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情绪的交流,在面对面的协作中,协作者可以通过观看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运动、眼睛注视等等非言语线索来感受来自合作伙伴的情绪,但是在计算机为媒介的协作学习中,由于这些情景化的非言语线索的缺失或者是严重受限,同伴间的情绪交流和反馈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有研究者从技术的角度开发了情绪反馈工具,以弥补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反馈的缺陷。

1.情感按钮

JoostBroekens等人(2013年)设计了一个新的数字互动自我报告法测量人类情感。情感按钮(Broekens&Brinkman,2009.aCii2009:ieee)是一个按钮,使用户能够按照知名的三种情感维度――,唤起情绪反馈。情感按钮是一个接口组件,它的功能和外观像中型按钮。该按钮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面部表情图标,基于按钮上的用户指针坐标改变。为了得到情感反馈,用户按一下按钮,选择最合适的表情,能够1次点击,对应三个情感维度。研究者介绍了情感按钮的优势,并分析了8个情感按钮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情感按钮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用性。

2.情绪意识工具(eat)

Gaellemolinari等人(2013年)设计和开发了情绪意识工具eat,来共享协作者的情绪,以此为依据,提供情绪反馈,促进同伴情绪的共享。结果显示eat促进参与者参加一个共同的情绪模型。在情绪意识工具的作用下,参与者将时间更多地花费在情绪模型上,并且显示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情感辅助系统(atSs)

情感辅助系统,全称为affectivetutoringSystems,简称atSs。它是一种智能辅助系统,它能够适应学生的情感状态。“隋感辅助系统”这个术语可以追溯至Rosalindpicard1997年出版的书籍――情感计算。atSs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的嵌入式设备来检测学生的情绪和其他的生物信号。它将会适应学生,通过一个逼真的eve来展示情绪。abdolhosseinSarrafzadeh等人(2008年)介绍了atSs及其执行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上的实时性能,以及结果对一般的人机交互和在线学习的影响。

五、小结和展望

以往在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的协作学习中,无论是基于面对面环境还是基于远距离环境开展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行为、认知以及社会功能,很少考虑情绪因素对在线协作活动的影响。而根据KathyRobinson的研究发现,在基于文本的在线协作中,由于缺乏物理线索以及情绪表达的非言语线索,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很大的影响。在持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增加两个方面的信息――知识、对学术问题的理解以及情绪上的支持。由此可见,对在线协作学习中情绪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议题。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在线协作学习环境下的情绪及情绪反馈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难点与挑战。

(1)情绪反馈类型的选择。

由于情绪定义和分类的不同,情绪反馈类型可以不同。将它运用于在线协作学习中,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如何选择合适的情绪反馈类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情绪反馈途径的选择问题。

在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的学习中,如何获得自己和对方动态的情绪信息,这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使用的运用量表测量主观体验并告知对方的方法,因为需要中断正在进行着的任务,故而会影响协作的结果。虽然可以运用生理指标间接测量,但生理指标一方面存在一定的精确度问题;另一方面双方交流起来不方便。因此,寻找其他更有效的途径进行在线协作过程中的情绪反馈值得思考。

(3)先前情绪的影响问题。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6

关键词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大脑反应,差异。

分类号B845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划分

在情绪类型的划分上,存在多种分类方式。传统的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通过几个维度进行区分,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效价―唤醒度”的划分方法:依据效价(valence)将情绪分类为正、负两极,位于正极的称积极情绪,通常带来愉悦感受,位于负极的称消极情绪,通常产生不愉悦感受;同时依据唤醒度(arousal)区分情绪的强弱,唤醒度越大,所产生的情绪就越强烈。

情绪的这一分类方法在当前情绪研究中仍在广泛应用,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等先进实验手段的研究中也在使用。人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使研究者没有对情绪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首先,在实验情景下,诱发积极或消极情绪比诱发具体某种情绪要简单得多。其次,诱发某种具体情绪时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被试很可能不能被恰当地诱发出研究者所希望的情绪。再次,从研究者的目的来说,并不一定非得诱发某种具体的情绪,因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有其特性,诱发出积极或消极情绪就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因此,在当前研究工作中效价―唤醒度划分情绪的方法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情绪的产生总是会伴随着相应的躯体反应以及心境的改变。那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生理反应和情绪表达上存在哪些差别?随着先进研究手段的应用,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Barrett等认为,一旦控制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反应与表达上将会具有很强的两极性[1]。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和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

2从生物进化角度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个体进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进化的适应性使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

消极情绪,像愤怒、恐惧和厌恶等,被认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面对威胁时的适应行为:愤怒产生攻击行为,恐惧促使个体逃跑,厌恶产生驱逐行为等等。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往往聚焦于引起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心态变得警惕而紧张,肢体血流加速,以备随时的“争斗或逃离”。可以说,这些功能都有利于我们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2]。

而积极情绪却不能从这样的适应角度进行解释。Fredickson的“拓展―塑造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认为,从进化的角度说,积极情绪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问题:积极情绪具有更长远利益上的适应意义[3]。它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系列的个人资源,比如身体资源(身体技能、健康)、社会资源(友谊、社会支持网络)、智力资源(知识,执行控制)和心理资源(张力,创造性和乐观)等。积极情绪具有拓展我们的注意、认知和行为,开阔知觉、思维在脑中反应倾向的功能: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思维开阔、心态积极而放松,更容易发现事件的积极意义[4]。它促使个体产生探求更为广范事物的想法和行动(玩、探索、统合),而这一切又反过来给个体带来积极的情绪反应[5]。

3行为趋避系统

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脑中的生理基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approachsystem,BaS),负责组织脑中与趋近奖励和逃离、回避惩罚的反应,负责对环境诱惑的刺激做出响应。第二是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inhibitionsystem,BiS),负责对令人厌烦的惩罚和刺激做出响应,或者促使个体对奖赏刺激做出延迟反应[6]。

Depue等认为BaS是一个在进化中具有驱动个体行为,能够产生趋近意义的搜寻行为和获得奖励为目的的情绪系统[7]。神经科学家用eeG,pet,fmRi等研究手段,探索了个体在充满诱惑和令人厌烦过程中的行为的神经―解剖学的基础。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cortex,pFC)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回避系统的特定形式相关:左侧pFC区域与积极情绪和趋近行为相关,右侧pFC区域与消极情绪和退缩行为相关[8]。另外,Sutton和Davidson应用eeG对额叶前部激活程度进行测量时发现:具有更明显左侧额叶前部激活的个体相对那些表现出更强烈右侧额叶前部激活的个体,在BaS上的得分要相对高于在BiS上的得分[8]。但是,也有神经科学家证明情绪活动涉及中脑(midbrain)的许多部位,而不仅仅是前额区域,并且这些部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9]。并且,前额叶功能不对称性是不完全的:BaS和BiS都能各自驱动趋近和回避行为,也就是说,各自具有产生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部分潜能[10]。

4脑半球差异

在情绪的脑半球问题上,目前仍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其中重要的就是效价假说(valence-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左半球支配积极情感而右半球支配消极情感,也就是倾向于认为左半球处理积极情绪,右半球处理消极情绪。

这一学说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支持。ahern采用eeG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对比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大脑的额区具有单侧化效应,积极情绪在左半球有更高的激活[11]。Davidson和ekman的实验结合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面部表情分析的方法,实验者有目的地拍摄了Duchenne症患者对两个“高兴”电影片断和两个“厌恶”电影片断时的表情反应,同时用eeG记录脑生理电反应。结果表明Duchenne患者表现出的高兴反应与大脑左侧激活相联系,厌恶与大脑右侧激活相关。Davidson认为eeG显示的alpha波段(8~12赫兹)的不对称性标示着个性特质,具有左侧半球激活的个体通常使用更积极的方式,而那些右半球激活升高的个体倾向于用消极的反应方式[12]。Davidson另有研究发现,具有更多左侧前额叶激活的个体相对于那些右侧激活更多的人,可以更迅速地从消极情绪或者沮丧情绪中恢复正常[13]。ashby提出,适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会使中脑区域、前扣带皮层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而多巴胺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个体克服习惯化反应的能力增强[9]。

很多学者对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Silverman和weingartner认为两个半球的差异来源于他们信息加工的方式:右半球分析感官信息的早期成分,负责防御,通常暗示着负性情绪。左半球分析随后的成分,特别是探索、趋近和人际交流内容,通常暗示着正性情绪[14]。Borod认为,负性情绪与生存相关,消极刺激通常需要个体对外界威胁的输入信息进行加工与合成,当然其中更多是在右脑进行。积极情绪更多与语言和交际行为相关,也就是左侧半球的任务[15]。

但是,在大脑半球优势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声音。tucker等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左半球处理消极情绪,右半球处理积极情绪)。究其差异原因,许多学者认为可能和左右利手相关。最新应用pet和fmRi的研究也表明大脑绝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大脑的许多部位被激活,在大脑的左右、前后部位都会产生活跃区域[16]。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5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相关大脑区域差异

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情绪的大脑定位的研究不再宽泛地定位在某个半球,而是进行更精确的空间定位。有许多应用eRp、fmRi、pet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某些情绪活动的脑定位。尽管这些研究结论还很难使我们得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5.1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位于脑的最前方,额叶的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的前部。它接受来自丘脑内背侧核的投射。它主要通过背外侧、腹内侧和眶部来执行和发挥不同的作用。pFC是情绪中枢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情绪加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pet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形成时在右侧眶前回、额下回、额中回、额上回等部位发现葡萄糖代谢率增高,而正性情绪则导致左侧中央前回及后回的葡萄糖代谢率增高[17]。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切除pFC是方法之一,但手术后往往发现患者出现许多情绪变化,不能有效控制情绪,情感冷漠等。患者几乎无例外地出现消极情绪,难以被诱发积极情绪[18]。对正常人及焦虑症患者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pFC诸多区域的活性增长可反映消极情绪的加重。对心境障碍或焦虑障碍患者的脑电测量结果显示:pFC活性左右不对称使得情绪反应调节过程显示出个体差异,左侧pFC活性强的患者有可能比右侧pFC活性强者更快地从消极情绪和应激状态中得到恢复。左侧pFC兴奋常导致积极情绪(如快乐),而激活右侧pFC导致消极情绪(如厌恶、悲伤、恐惧)。

5.2杏仁核

杏仁核是人脑情绪网络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它由13个核团组成,杏仁基底外侧复核和中央核被认为是恐惧学习和记忆的重要中枢:杏仁基底外侧复核涉及感觉信息输入和加工,而杏仁中央核涉及恐惧行为的表达。

长期以来,对杏仁核损伤病例的观察和研究一直是探讨其在人类情绪记忆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研究显示,杏仁核毁损可阻断大鼠对敌人和新异事物的恐惧[19]。在面孔辨别任务中,双侧杏仁核损害的患者认为陌生面孔容易接触,他们辨别恐惧表情的能力较差[20]。这些研究都显示杏仁核在消极情绪中发挥作用,而很少参与积极情绪的加工。有的研究直接用电刺激人脑杏仁核,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大量的厌恶性情绪反应和恐惧情绪,反过来,在厌恶性情绪反应时杏仁核神经元的活动也明显增强[21]。Breiter等人用fmRi研究显示杏仁核在情绪信息处理过程中表现快速适应现象,厌恶条件反射任务中可观察到杏仁核的早期激活。这一结果提示,在情绪记忆的处理过程中杏仁核可能仅在初期发挥作用[22]。

5.3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位于前脑皮层下的前部,包含着多巴胺和类鸦片传递系统,因而具有诱导积极情绪的作用。多巴胺是“脑的愉快神经递质”。因此,这个部位经常被脑神经科学家认为是奖励和愉快系统的一般流通渠道,被称为“正性奖励的感情通道”。采用药物或药物成瘾的研究都支持中脑边缘系统起着产生积极情绪的刺激作用。ashby认为积极情绪产生时,会导致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一些脑成像研究发现了在伏隔核的脑活动与多巴胺水平和自我报告的积极情感之间有积极关系,表明伏隔核与积极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9]。

6与情绪有关的eRp成分

事件相关电位虽然不能进行精确的脑定位,但作为具有毫秒级时间分辨率的脑电记录仪器,可以从时间角度精确记录情绪过程瞬息变化的状态,是非常好的情绪研究工具。

尽管目前还没有特定的情绪eRp成分,但研究者通过对情绪相关eRp成分特征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有人发现在正常被试中消极刺激比积极刺激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提示消极情绪能调动更多的神经结构参与情绪信息的加工[23]。Dolcos研究发现在记忆上,快乐和不快乐的图片相对于中性图片在脑电活动晚期阶段(400~600ms)会有更强表现。结论表明情绪信息对加工资源的占用上具有更多的优先权(优势),进而可能导致更好的记忆效果[24]。Schupp等研究发现消极刺激比中性刺激在早期p300上会产生一个更强的波幅[25]。

Keil等利用iapS系统的图片诱发出事件相关电位,统计发现情绪图片(积极和消极)诱发的p3和慢波明显高于中性图片。也有人用带情绪色彩的脸部图片进行eRp研究,让被试看一组恶心的脸与中性的脸混合的照片,结果发现,看恶心的照片的被试在刺激后120ms时在大脑前部到中央部引起一个正电位,在250ms以后则是一个持续的正电位。相反,脸部识别成分n170却不受脸部表情的影响。他们认为情绪表情分析和脸部结构特征分析是两个并行的处理过程[26]。

7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由于研究者在情绪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差异很大,包括实验设计、任务、刺激特征、采用的记录点的数量和位置,所评价的eRp成分和分析方法的差异等,造成当前研究者在情绪研究的结论上存在差异。但情绪的大脑研究毕竟只处于探索的阶段,这些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7.1寻找较敏感的情绪反应指标

当前对情绪研究遇到的困难之一在于相关的情绪生理指标非常少,特别是能够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区分的指标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情绪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因此,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探索比较敏感的能够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反应指标,进而通过对相应指标的测量来评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大脑中反应的异同,推进对情绪的相关研究。

7.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脑功能定位差异

尽管当前对情绪的脑定位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研究更多停留在相关研究阶段。当前研究所呈现的某种情绪过程发生时,特定的脑部位会被激活,这可能反映了这种情绪过程的原因,但也可能是这种情绪过程的结果。所以,这仅仅是一种相关性关系。因此,要想弄清楚某种情绪过程的神经生理原因仍然需要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比如要控制脑某个部位的激活从而观察是否产生这种情绪过程,特定脑区的毁损或缺失是否会导致某种情绪过程的缺失等等。

7.3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调节的生理反应差异

情绪的调节是个体情绪活动的重要方面。现实中,不但消极情绪需要调节,积极情绪也需要调节。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生理反应上存在差异,个体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调节的过程是否具有差异,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一过程伴随着怎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情绪进行调节的过程又存在怎样的差异?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BarrettLF,RussellJa.independenceandbipolarityinthestructureofcurrentaffec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4(6):967~984

2FredicksonBL.thevalue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Scientist,2003,91(4):330~335

3Fredickson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2):218~226

4FredicksonBL,BraniganC.positiveemotionsbroadenthescopeofattentionandthought-actionrepertoires.Cognitionandemotion,2005,19(3):313~332

5FredicksonBL,Joinert.positiveemotionstriggerupwardspiralstowardemotionwell-being.psychologicalScience.2002,13(2):172~175

6DavidsonRJ,JacksonDC,KalinnH.emotionplasticity,contextandregulation:perspectivesfromaffectiveneuroscience.psychologicalBulletin.2000,126(4):890~909

7DepueRa,CollinspF.neurobiologyofthestructureofpersonality:Dopamine,facilitationofincentivemotivation,andextraversion.BehaviorandBrainScience,1999,22(3):491~569

8SuttonSK,DavidsonRJ.prefrontalbrainasymmetry:abiologicalsubstrateofthebehavioralapproachandinhibitionsystem.psychologicalScience,1997,8(2):204~210

9ashbyFG,isenam,turkenaU.aneuropsychologicaltheoryofpositiveaffectanditsinfluenceoncognition.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3):529~550

10CarverCS.pleasureasasignyoucanattendtosomethingelse:placingpositivefeelingswithinageneralmodelofaffect.Cognitionandemotion.2003,17(2):241~261

11ahernGL,SchawartzGe.Differentiallateralizationfor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inthehumanbrain:eeGspectralanalysis.neuropsychologia,1985,23(2-3):745~755

12DavidsonRJ,ekmanp,SaronCD,etal.approach-withdrawandcerebralasymmetry:emotionalexpressionandbrainphysiologyi.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0,58(2):230~241

13DavidsonRJ,CoeCC,Dolskii,etal.individualdifferencesinprefrontalactivationasymmetrypredictnaturalkillercellactivityatrestandinresponsetochallenge.Brain,Behaviorandimmunity,1999,12(1):93~108

14SilbermaneK,weingartnerH.Hemisphericlateralization.offunctionsrelatedtoemotion.BrainandCognition,1986,5(3):322~353

15BorodJC.interhemisphericandintrahemisphericcontrolofemotion:afocusonunilateralbraindamage.JournalofConsultClinicalpsychology,1992,60(2):339~348

16tuckerDm,williamsonpa.asymmetricneuralcontrolsystemsinhumanself-regul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84,91(1):185~215

17CacioppoJt,GardnerwL.emotion.annualReviewpsychology,1999,50(1):191~214

18GrayJR,BravertS,Raichleme.integrationofemotionandcognitioninlateralprefrontalcortex.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2,99(6):4115~4120

19FoxR,SorensonCa.Bilaterallesionsoftheamygdaleattenuateanalgesiaincludedbydiverseenvironmentalchallenges.BrainResearch,1994,64(8):215~221

20adolphsR,tranelD,DamasioaR.thehumanamygdaleinsocialjudgement.nature,1998,393:470~474

21LeDouxJe.emotionalmemorysystemsinthebrain.BehavioralBrainResearch,1993,58(1):69~79

22刘鼎,姚树桥.杏仁核对情绪显著性长时记忆巩固过程的调节.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4~666

23anSK,LeeSJ,LeeCH.etal.Reducedp3amplitudesbynegativefacialemotionalphotographsin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Research,2003,64(1):125~135

24DolcosF,CabezaR.eventrelatedpotentialsofemotioalmemory:encodingpleasant,unpleasant,andneuralpictures.Cognitive,affectiveandBehavioralneuroscience,2002,2(3):252~263

25SchuppHt,CuthberBn,Bradleymm,etal.affectivepictureprocessing:thelatepositivepotentialismodulatedbymotivationalrelevance.psychopsysiology,2000,37(2):257~261

26eimerm,Holmesa.aneRpstudyonthetimecourseofemotionalfaceprocessing.neuroreport,2002,13(4):427~433

BRainReaCtionDiFFeRenCeoF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S

YangLizhu1,DongGuangheng1,JinXinli1,2

(1psychologicalDepartment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2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DalianmedicalUniversity,Dalian116011)

abstract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7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绪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R329,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49―02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开篇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初次见面。绪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因此,绪论课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所教的组织胚胎学,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上好组织胚胎学绪论课谈了几点看法。

1 重视组织胚胎学绪论课的特殊地位

1.1 组织胚胎学绪论课是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一阵地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机构,“人才”一词,先“人”而后“才”。对于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应该仅仅是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应该做的工作,这一点是很多组织胚胎学老师经常忽略的问题。把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绪论课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比将来学生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优秀的品行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前提。

1.2 组织胚胎学绪论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窗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趋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事实证明,如果绪论课内容生动有趣,提纲挈领,条理清晰,便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动学生的心,这无疑会使这门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给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学内容既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与时俱进”

组织胚胎学绪论课实际上是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的缩影,内容非常丰富,但往往只有1~2课时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将贯穿全书的主要内容概括总结,传授给学生。绪论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本门课的概念和内涵,二是主要研究方法,三是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方法。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的一门学科。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展的一门学科。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反之。功能的改变也可以影响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组织胚胎学知识零碎,难以记忆,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很多,最基本也是贯穿全书的方法是一般光镜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因此绪论课要重点讲述这两种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比如,在肾近曲小管,光镜下观察到的纹状缘和基底纵纹,即是电镜下的微绒毛和质膜内褶,不要死记硬背。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课的教学最忌讳的是抱着一个讲稿几年不变的错误做法,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克隆羊Dolly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图实施,胚胎干细胞系建立……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应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反映时代的发展。

3 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应在讲绪论课之前对自己教学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比如南方有些地区的学生,高中教育采取的是“3+2”模式,学生可以自选课程,这种模式造成有的学生学过生物课,有的没有学过,那么没有学过生物的同学对细胞的概念就很陌生,所以在绪论课就要给他们讲述一下细胞的基础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样,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有所区别。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结合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有侧重地讲授。

4 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应用

组织胚胎学属于形态学科,相对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靠老师的一张嘴和一根粉笔,学生理解起结构来比较困难。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到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当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五彩缤纷的人体微观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手段,彻底将教师从繁重的写板书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抽象或动态变化的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足,课件的演示大大提高了授课速度,学生像看电影一样,注意力都放在听课和看幻灯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笔记,一节课下来,脑海里的知识杂乱无章,抓不住重点。因此,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应当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教师仍然应该适当写些板书,帮助学生理顺条理,有利于记忆。

5 教师要注意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8

[关键词]有机化学;绪论;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26-02

Designforintroductoryclassmedicalorganicchemistry

LiShuang,wanGHaijun

(QiqiharmedicalCollege,Heilongjiangprovince,Qiqihar161006,China

[abstract]organicchemistryisabasiccourseinmedicalcollege.itissignificanttolearnorganicchemistry.theintroductionoforganicchemistryisthefirstlessontofreshmen.itisimportanttothemforthefuturestudy.Studentsunderstoodthepurposeoforganicchemicalbyintroduction“whatis”,“whattolearn”,“whytolearn””howtolearn”throughourexplainingofintroductionclass.Developtheirinterestinlearningorganicchemistry.

[Keyword]organicchemistry;introduction;teaching;interest

有机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等,对学好医学知识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1]。但对于一年级的医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未能了解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常认为只要学好那些直接讲授医学知识的课程就行,而对有机化学课不够重视,这给有机化学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并不断巩固和增强这种兴趣,笔者认为上好绪论课是关键。那么绪论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结合几年的执教经验,为了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几个问题,本文从有机化学绪论课如何设计与讲授入手,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2]。

1什么是有机化学

在讲解这个问题时,不要简单直接地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从教材内涵出发,引导学生。首先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及成就。在讲解这一发展史时可以引出“有机”一词的历史根源及它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过程。接着介绍一下不同时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家。如首先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分开的著名化学家柏哲里(Berzelius),打破生命力学说的韦勒(wohler)、柯尔柏(Kolbe)和柏赛罗(m.Berthelot),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woodward)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Hofmann)等。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和学习,能使学生领悟到一门学科发展的漫长和艰辛及这些化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3]。

2有机化学学习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方法、构造式的表示方法、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有机化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的问题,还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3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述,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要向学生解释的问题就是“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这部分主要是讨论医学与有机化学的关系。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是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的,而生命物质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表现,例如糖类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血液中还有0.1%的葡萄糖,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在组织中发生代谢,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人体能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原再水解生成葡萄糖,以满足人体需要。人的肝脏和肌肉中都储存有大量的糖原。核酸是人体内一类含有磷酸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它在细胞内常与蛋白质结合以白质的形式存在。一切生物体内均含有核酸。随着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命现象归结为最基本的化学过程。再例如,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及消除的失衡有关;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细微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某些知名疾病的诱因。此外,有机化学还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试剂和新反应的大量出现,对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以及外消旋药物的拆分方法研究已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及举例能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无论对现阶段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的临床工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视。

4怎样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一般都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面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刚入大学不久,对大学和高中的区别,尤其是教与学的区别可能没有深刻体会,会继续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白,大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具有课本内容多,上课进度快、信息量大、辅导课和习题课少、自习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要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必须做到三点:刻苦、自学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比如:归纳法、比较法、结构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等。这些学习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应,因为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介绍这些学习方法时,应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如介绍比较法时,可以结合甲烷、乙烯、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跟溴单质反应,但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都不同,学习时进行重点对比,加深记忆[5]。介绍复习记忆法时,让学生以烷烃或烯烃为原料合成羧酸及其衍生物,再将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成卤代烃[6]。不管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都要抓住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作为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在绪论部分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将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浅谈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体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4):312-313.

[2]张,尹战海,李霞.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608-609.

[3]李钦玲.有机化学绪论课讲解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1991,11(3):79-82.[4]徐春祥.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5]殷焕顺,周杰,钱萍,等.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07,35(2):61-63.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9

【关键词】积极情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世界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教育理论滞后、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效果欠佳的现实困难。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的理论宣讲,忽略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精神。我以为,“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以现实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导向,运用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个体体验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理解,从而形成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成果,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然而,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更能融入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参与体验?本文尝试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有关成果,探讨“快乐学习”的理念。

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水平已初步摆脱幼稚水平步入成人阶段。美国教育家马尔科姆・洛维勒斯曾提到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他们会把许多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带进学习中;二是他们希望学习能帮助自己很好的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不想单纯只是记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点;三是他们喜欢采用更加积极和自主的方式来学习。

与中学时期不同,大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单纯依靠机械记忆的方式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批判、思考和自主选择的特点,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重视这一点,将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对立和消极情绪,如对抗、反感、抵触、厌恶等,从而降低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要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教育目标,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安全”、“开放”、“愉悦”和“支持”的课堂氛围,帮助他们减少“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不适感,让那些积极情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

二、积极情绪成为“催化剂”的作用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体验,就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又称为情绪体验[1]。而体验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就像美国心理学加丹尼尔・戈尔曼所说,“当情绪不在时,知识将毫无用处”[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的体验过程,教育的效果不仅仅依靠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成就,还取决于能否充分引导被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而受教育者的投入程度又取决于他在课堂上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人的心理反应分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能降低个体的即时思想或行为,引起应激反应,主要应对各种威胁到自我生存的危险状况,其效果就是促使个体迅速采取最低要求的自我保护行为,以达到获得生存的目的。积极情绪则能提升个体的即时思想或行为,帮助个体建立长远的个人发展模式(包括身体、智力和人际交往等),其效果就是使受教育者摆脱“眼前利益”的诱惑和“现实生存”的压力,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力量。换句话说,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能主动的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三、基于积极情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填鸭式的理论宣讲,增强趣味性,结合同学们关心的事实新闻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鲜活的生民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还不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时候,应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帮他们明确学习目标,讲解知识要点,打好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高年级的大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对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教学方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文科生思辨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理科生思维逻辑性强,对问题喜欢追根究底,应多开展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和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法的灵活运用,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大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三是教师要采用正确的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角度,多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和激励。因为人无完人,大学生正处在不断尝试,在错误中成长的阶段。事物都有两面性,面对他们独特的视角、过激的言行,教师应抱着包容、理解的心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暗示和评价,要善于抓住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首先对他们勇敢尝试、勇于思辨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通过充分的理论和事实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对于有争议的话题,接受他们的异议,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并邀请他们随时来和老师进行讨论。

四是设置素质拓展训练、游戏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挑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亲自感受和体验。例如“奥地利女王圈”项目,要求每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同时坐在后面一位同学的腿上。在这个项目中要求学员充分的相信队友,并且愿意为团队付出。又如“领袖风采”项目,要求每组选出两名队长,带领组织团队进行游戏,失败的一组队长需要接受俯卧撑的成长。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目睹队长因为团队的失败艰难支撑的时候,学生们总能被深深触动。能深刻的体会到“责任”两个字的意义和分量。这些训练项目能帮助学生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工程绪论篇10

关键词:面部表情;时序知觉

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是情绪/情感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反应。面部表情不仅能为发送者传递信息,也能反映出接受者的内心状态和性格[7]。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被试的年龄、性格、焦虑状态、情绪状态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且面部的不同部位、人物的性别和表情的类型也会影响到对面部表情的识别[1],[8]。

一、实验材料

面部表情的实验材料可以分为两类:示意面部(schematicfaces)和面部的真实照片(realisticphotographsoffaces)。示意面部材料是以线条的方式呈现给被试的,没有具体的眼睛、眉毛、嘴巴,在识别的过程中,被试只需要看一种线条(代表嘴巴或者眼睛的线条)就可以识别情绪,这属于低水平的感知特征加工[2],[4]。

研究表明,眼睛、嘴巴和眉毛在不同的情绪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嘴巴在识别高兴情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眉毛和眼睛在识别悲伤情绪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所有情绪识别中,高兴是最容易被识别,恐惧不太容易被精确识别[1]。

二、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常常采用让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时序做出判断的方法,即以很短的时间间隔呈现两个情绪刺激,然后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时序知觉反映的是个体对短暂时间内出现的客观事件顺序的知觉[9]。如,2013年在antonio的实验中,选用中性、高兴和生气三种情绪类型的图片,以一定的时间间隔(Soa:10、30、100ms)配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哪张图片先出现[4]。这种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哪个刺激先出现,带有一种迫选的性质,因此可能会造成被试的反应偏向,影响实验结果[9]。

三、理论模型

面部表情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情绪图片比中性图片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产生优先登陆(priorentry)效应。该效应是1908年钦纳提出的,他认为注意到的刺激与那些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相比能更快的进入到意识[3]。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正性的情绪和消极负性的情绪。这两种类型不同的情绪,哪种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威胁察觉(threat-detection)适应性优势理论,另一类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威胁察觉(threat-detection)适应性优势理论认为,愤怒、恐惧表情被“战或逃”的原始本能打上具有威胁性的信号,因而与其他的表情相比能更优先的获取注意资源。研究表明,7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恐惧、生气表情的优先关注[6]。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Carstensen提出的,他认为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未来时间变得越来越有限,不同社会目标的优先性会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一类是情绪控制目标,要控制纷繁的情绪状态,关注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亲密性:表现为回避消极情绪状态,趋向积极情绪状态[5]。

有学者用眼动实验,对成年人和儿童的情绪偏好做了对比,发现儿童更多的先注意到恐惧或生气的表情,而成年人则更多的先注意到高兴的表情[6]。目前的研究被试大多是成年人,实验结果更多支持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四、研究展望

尽管以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来研究仍然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面部表情图片上人物的性别、特别是图片上人物表情的性质,被试的年龄、性格、焦虑状态、情绪状态、性别这些都会对时间知觉造成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

其次,人类对面部表情的加工是采用整体加工还是局部加工,面部表情加工所依赖的神经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采用脑电波或者眼动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最后,目前还不清楚面部表情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是基于外部线索,比如,被试注视的位置、屏幕的闪动,面部表情的特征等,还是基于面部表情对被试情绪的诱发导致的优先登陆效应,未来的研究需要排除外部线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oliviaBeaudry,annieRoy-Charland,melanieperron,isabelleCormier,andRoxanetapp,‘FeaturalprocessinginRecognitionofemotionalFacialexpressions’,Cognitionandemotion,28(2013),416-32.

[2]agnieszkam.Fecica,andJennifera.Stolz,‘FacialaffectandtemporalorderJudgments’,experimentalpsychology(formerly“Zeitschriftfürexperimentellepsychologie”),55(2008),3-8.

[3]CharlesSpence,andCesareparise,′prior-entry:aReview′,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19(2010),364-79.

[4]antonioSchettino,tomLoeys,andGillespourtois,′nopriorentryforthreat-RelatedFaces:evidencefromtemporalorderJudgments′,pLoSone,8(april2013).

[5]敖玲敏,吕厚超,and黄希庭,‘社会情绪化选择理论概述’,心理科学进展,19(2011),217C23.

[6]谷莉,and白学军,‘成人与幼儿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37(2014),101-05.

[7]刘宏艳,and葛列众,‘面部表情识别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