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0:32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优点问题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作为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辅助,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误用、滥用等现象也随之产生。使教师设计的初衷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相悖离。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利与弊

(一)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科学课堂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

(1)激发并增进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多媒体的辅助,自然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与常规手段相比,多媒体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是依靠教师的外力作用形成的,而是在接受性和适应性上,更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有些实验器材无法准备,这时多媒体就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执教《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变化。像地震、火山等一些较为强烈的表现;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等一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的较为缓慢的表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比较差。他们对概念及一些实验的掌握和理解,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形象。而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的重点得到落实,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这两个名称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电路,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分别是怎么流的?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一看。于是,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电流在不同电路中的流向。利用多媒体的影视效果让小学生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二)小学科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不仅给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而且也丰富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但多媒体技术在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不足,加之部分教师对其运用不当,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演示取代了师生的互动操作。多媒体的参与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则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可许多教师盲目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有些只需进行简单的实验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却也要想办法制作成课件。如在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篇课文时,文中涉及了石头是否占据空间,水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些问题。一些老师就是用课件演示,将事先准备好的动画及素材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致使整个课堂成了动画欣赏课,老师在电脑前按鼠标,学生坐在下面观看,从而失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反之,教师若在课前准备好瓶子、小石子、水、注射器,让学生们通过提问、猜测、制定试验计划、反馈实验结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们有所收获。

(2)多媒体展示代替了板书。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怪现象,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却往往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许多教师在整堂课中,几乎没有一次板书,把多媒体当成“粉笔+黑板”的替代品。也有的老师把板书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下完事。这些都是一堂不完美的课,使得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机考作弊作弊现象防范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逐步加大了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接轨,尤其是实践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随之而来的就是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考试形式越来越多样,其中大部分课程实践类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考试无纸化、客观并且高效,已经成为广大院校和老师采用的一种重要考试形式。但在上机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铤而走险,实施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极大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和成绩的公正,严重败坏了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有损学生的诚信。目前,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如何防范机考作弊行为,成为广大教育管理者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实践类课程机考作弊现象分析

由于上机考试一般来说环境比较复杂,学生更容易采取各类手段实施作弊。在投机心理、不平衡心理、讲义气心理、功利心理、盲从等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作弊动机。常见的作弊行为有:(1)替考或指使他人代考;(2)交卷时乘机作弊,趁监考人员管理不严,乘乱抄袭他人答案;(3)交换试卷;(4)考前在桌子椅子墙壁等处作标记;(5)场外作弊,携带高科技作弊设备,如“针孔摄像头、无线接收器”,等等。在上机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远远不止这些,尤其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作弊者,作弊会更有计划和隐蔽性。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要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说明作弊的后果的严重性,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明白作弊对其自身是极其有害的,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作弊。采取技术处理措施,在考试的各个环节中仔细巡查,将作弊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对于敢于作弊的学生毫不客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以警示其他考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远离作弊,讲诚信,不弄虚作假,对自己负责任。

(二)建立健全上机考试制度。

大部分学校还采用普通考试制度等同上机考试制度的运作方式,没有针对机考这一特殊形式作特别处理,使得考试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且缺乏针对性。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类课程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试各环节的管理,加强考试中的监考管理,从制度环节上减少作弊。

(三)惩罚制度。

在考试过程中,只要发现作弊行为的学生,就要严肃处理,使其不敢再作弊。完善考后的作弊处置环节,这一点在很多学校已经做得相当好,基本上都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处置机制。

上机考试作弊的防范,不但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教育,从制度上加以落实,还需要在上机考试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1]

二、实践类课程机考作弊防范策略

(一)使用专用的考试软件环境进行上机考试。

使用专用的考试软件进行上机考试,使计算机工作界面只针对考试内容变化,而其他内容处于“锁定”状态,从而有效防范上机考试作弊。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相对上机环境比较“干净”,避免学生利用较大的计算机权限实施作弊。目前较为成熟的专用考试软件种类较为丰富,但依旧难以满足多学科的个性化需求。一般而言,要求在考试期间,每个用户用各自的独立账号进行网络登录,每个考生只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互不联系,且无法看到其他考生的目录等功能。同时还要锁定必要的权限及相应的运行图标等,保证考生在当前考试机上只能用固定的考试软件考试。一般情况下,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够避免绝大多数学生利用计算机作弊,有效保障考试公平进行。

(二)上机考试中网络作弊的防范。

上机考试一般使用的计算机机房都会带有局域网,一些学生“绞尽脑汁”,利用DoS系统或是黑客技术网络进行文件复制,甚至窃取别人的考试结果。为了避免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作弊,上机考试用的计算机机房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除了利用防火墙,对“网上邻居”进行封锁,禁止考试机之间的文件共享,防止使用网络Ftp、电子邮件等进行作弊之外,还要切断网络的物理连接,关闭交换机,切断考试机房内考试机之间、考试机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讯联系。

(三)最好有专门密闭性较好的机考环境,严禁考试交流。

上机考试较一般卷面考试,场面会有一定混乱,有些学生会假借调试计算机而“交头接耳”。从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种作弊行为较为普遍,严禁相互交流,有问题只能与监考老师沟通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绝不给作弊考生以可乘之机。我们要做到考试前要严格清场,除了课桌内外和考场墙壁不得放置和张贴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以外,更要在考试中严肃考纪。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专门的机房设置防护隔板,将考生密闭在独立的空间内,杜绝考生之间的一切交流。

(四)利用U盘作弊的防范。

受专业所限,试题库的内容很容易利用U盘将答案、设计作品或是操作步骤事先存储起来,带入考场,在监考混乱时趁机加载考试内容当中,实施作弊。当代U盘等存储器发展迅速,高速、大容量、小体积见长,携带方便,作弊时监考老师很难发现。一般实施过程:考生对模拟考试软件的题库进行整理,或者直接把源代码答案拷贝出来,做简单的索引,拷至U盘。考生进入考场后,趁开考时的混乱或者监考老师不注意,把U盘插到考试机上,从而通过考试获得证书。

防U盘作弊技术目前还是有很多方法的,首先就应该在制度上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移动存储设备。还有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关闭或是控制考试机上的USB接口,即使安插也无法使用。具体办法有:(1)BioS禁用法;(2)组策略禁用法;(3)禁U盘启动法;(4)“隐盘符禁查看”法;(5)禁安装USB驱动法;(6)USB设备禁用法;(7)利用还原卡自带功能;(8)利用一些控制USB接口的小软件屏蔽(例如:U盘禁用小精灵;三名USB端口管理工具;USB安全存储专家等)。

在技术上防范的同时,也要加强监考人员巡视检查。监考人员考前必须接受培训,特别留意考生考试系统右下角的图标,当有USB设备连接到电脑上时,系统右下角会多一个USB连接的图标,这个图标非常明显,监考人员稍微留心就能发现。[2]

(五)考试形式多样化,试卷随机化,实行教考分离。

根据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在计算机考试的考题类型上大做文章,借此丰富考试形式。试卷由计算机随机抽题生成,使每个人的试题各不相同,在技术上早已不是难事,这也会在本质上杜绝考生之间由于试题相同,相互交流的可能性。所有需要上机的考试科目应建立试题库,试题库中的试题命题应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减少纯记忆的内容。考试前由考务管理部门随机抽取考题,并且试题库定期更新并扩充相应内容。

(六)完善考试制度,提高监考教师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对于实践类课程考试,考前组织监考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加大监考力度,提高监考老师的责任心,教务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组织考生学习监考须知、学生考试行为准则及考试违规处罚条目等,尤其要认真学习相关实践课程上机考试注意事项,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心,提高监考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2)对老师的监考工作加强监督,监考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监考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原则性,保证考场纪律严肃,考核公平;(3)上机考试监考人员还应熟悉考试软件的有关知识及考试过程,不经培训不得上岗。让监考人员熟悉监考守则和监考操作流程,以便做到尽职尽责,全面而规范地完成监考任务。健全实践类课程考试制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性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配合下,明确职责,做到考试监管不留空白。

(七)针对新技术、设备的及时发现与应对。

实践类课程学习内容会经常升级,设备更新也不断催生新技术作弊的出现。通常一次软件的升级、操作系统的提升,作弊设备和作弊技术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往往会体现出更加隐蔽,难于发现的特点。考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对作弊新设备、新手段有敏感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快速反应。学校考务部门应定期组织学习,相互交流经验,把作弊新设备新技术有效防范在考场之外,切勿有麻痹大意的思想。

(八)加强考务管理,严抓考场纪律。

通常考试监考老师在考场内按一前一后分布,要求监考人员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认真组织考生入场,必须禁止学生携带教材、笔记及其他相关纸质材料、手机、电子记事本之类进入考场。要让学生凭考试证和学生证入场,对号入座,监考老师要一一查证核实,严防替考。对作弊考生,监考人员一定要根据考试规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此之外,实践类课程上机考试要坚持考场巡视制度。考场巡视对考场、考生和监考人员具有“三位一体”的检查和监督作用,要密切观察考试过程中的细微“小动作”。充分重视和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在考试管理中的作用,应针对目前考试的特点,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增加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积极利用现代化硬件手段强化对考场的监督能力,不断加强和完善考场管理职责和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考试实施全过程管理。[3]监考教师要统一思想,认真严格地抓好考场纪律,假如没有一个考生考试作弊成功,那么就绝不会还有考生敢作弊。

考试是一种严格地对学生所掌握知识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是检测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增加大量实践类课程,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是我们一个新的课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考试作弊现象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一些有作弊愿望的“技术高手”,仍然会寻找新的作弊方法。我们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施严厉的作弊处罚制度,遏制作弊的蔓延,减少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还校园一个优良的学风。[1]

参考文献:

[1]丘晓平,李艳琴.《会计电算化》上机考试舞弊的防范对策.福建电脑,2011(9).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考生;考试作弊;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2)04-060-02

从近几年来全国的教育考试中发现,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考试环境十分严峻。

从考试作弊方式上,群体协同作弊现象较为突出。从这几年的考试中,考生考试作弊人数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案件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作弊方式复杂。有的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寻找作弊“空间”,有的考生与社会人员由于相互利益驱使,双方一拍即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弊链”,有的有组织、有预谋、分工明确服务“一条龙”的群体协同作弊。

从考生认知心态上,心理方面发生偏差较为明显。由于受社会上营私舞弊现象潜移默化的熏染,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在道德标准上产生模糊认识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的荣辱之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最突出地表现在考试作弊方面。有的作弊考生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作弊考生抱有侥幸心理,仍然愿意冒着“一门作弊被发现,当年全部成绩作废的风险”;有的对学习的功利性太浓,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使用作弊工具上,快捷隐蔽,作弊手段“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考生作弊的手段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逐步走向高科技、智能化。考试前,一些作弊考生便开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策划、制定“作弊方案”,以便在考场上大显身手。考试中,他们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神奇作弊[镜、作弊笔、作弊表、钱包接收器等先进的作弊设备器材在考试中派上了用场。利用数码拍照技术迅速地将试题复制下来,通过电脑网络和短信群发技术将试题答案在短时间内发给不同地区的众多考生,使作弊变得更加简便迅速。

国家的教育考试,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强化对考场舞弊行为的防范,减少和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考试的具体行动。针对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从强化教育考试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净化考场环境等方面遏制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1.强化考试管理,扎实打好教育考试工作的基础。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打好教育考试的基础,是防范考试作弊的重要环节。第一,成立考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考、副主考职责,并根据考务工作需要设立各方面的工作机构。对各类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任务、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效防止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任务不落实等现象;第二,加强考生的档案、网报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者、计算机操作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严禁监守自盗,不能履行职责,从制度上、技术上堵塞各种漏洞,加大监管措施力度,使不法之徒无机可乘;第三,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组考队伍,从选聘监考、巡视人员工作上入手,切实选聘政治素质高,负有责任心,熟悉考试业务的人员担任监考、巡视工作,同时要积极抓好岗前业务培训工作,做到熟悉本次考试的操作规程、考试要求,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挂牌上岗,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参加监考工作。

2.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态度。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应考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信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层次的人格水平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考试上有不良心理的,要通过上心理咨询课、心理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心理上的输导和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等心里方面的不利因素,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考试,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考生考试作弊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把思想教育和考试法规教育结合起来。考试法规是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要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同时在思想教育时,也要重视抓好考试法规教育,自觉把考试法规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要加大考试法规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辅导讲座、案件分析、学生座谈等形式促使学生真正对考试法规的理解,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考风,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3.净化考场环境,创建和谐教育考试平台。考试安全是高校招生工作的第一要务。各级招生委员会要始终高度重视,继续完善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对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细化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考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进一步提高考试安全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考试安全、平稳、顺利进行。为考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做到考前认真清场,统一编排考场、摆放桌凳,统一发放草稿纸,以清除作弊的种种客观诱因。积极配合公安、无线电管理、通信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对有组织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利用互联网及无线收发装置等通讯手段传播涉嫌泄密或诈骗信息、非法兜售高科技作弊工具等行为的联合防范和治理;要加大高科技反作弊设备的投入,采取技术手段,对考场实施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外非正常的无线通信联系;要专门成立由考试管理机构、无线管理委员会及公安部门组成的防范高科技作弊无线信号巡视小组,分赴各考区,在考点周围巡回检测。及时屏蔽和干扰不良信号,尽可能杜绝考生作弊,把考试作弊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扰乱考试秩序的不法分子进行查处和打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Z].教学[2009]2号.

[2]蒋极峰.严惩作弊维护考生权益高考需拿出法律武器[n].中国教育报2007-09-5。

[3]茆琛.重庆女教师贩卖英语四级试题答案被判4年刑[oL/eL].新华网,2004-12-14.

aBriefDiscussiononFeaturesofandCountermeasuresagainst

Cheatingoneducationexamination

JianGCheng-yu

(XiangyangeducationexaminationsauthorityofHubeiprovince,Xiangyan,Hubei441021,China)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中国;审计路径;交易实质分析法

财务舞弊是财务主体对实质性和重要性财务事实等会计信息进行故意谎报、错报的一种行为。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国内某些企业,甚至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超常规发展和获得超额利益,接二连三地出现财务舞弊的丑闻,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属于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们的财务报告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同时,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披露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大众的公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该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揭示财务舞弊问题,深究财务舞弊原因,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提出财务审计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为审计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重现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信心,切实实现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舞弊原因分析

当前,财务舞弊通常是利用会计信息的披露或者虚假会计信息等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信息蒙蔽。舞弊行为多种多样,如对于重大事件的不披露或延期披露、费用舞弊等,不管何种舞弊行为,大多是以“利”为其终极目的。

(一)上市公司自身利益的需求

通常为了提升公司对外形象,上市公司把二级市场的股价状况看得较为重要。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成长业绩、管理者决策水平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等呈正相关。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做手脚来提升或维持公司形象。

(二)上市公司高管个人利益的满足

因为在很多企业中,薪酬激励机制等直接和公司的业绩相关,有的高管或员工还会持有公司的股票。有些高管在高额配比指标的诱惑下,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惜进行财务舞弊,铤而走险。

(三)当地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

当前,上市公司所在地域的地方领导为了个人政绩和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以保护伞的角色,对上市公司进行操控,进而满足当地政府或领导的私欲。如政府帮助“带病”过关的云南“绿大地”丑闻、五粮液集团的关联交易等。

(四)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动机

美国企业的融资特点较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对于直接融资较为偏好。在金融体系的相关背景下,美国企业较为倾向于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美国早在1971年创建“二板市场”(naSDaQ股票市场),以大规模资金支持或直接融资途径对相关高科技企业进行扶持。我国的相关历史表明,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也是融资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较为青睐的融资渠道也是通过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可以带来较为充足的现金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

(五)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亟待加强

一些会计人员热衷于追求经济、物质等利益实属社会的诟病。正常工作中,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的会计人员,由于不能端正职业操守,逐步放弃了职业人格的尊严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参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随意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变造、伪造以及毁损等,此外,大肆挪用公款、监守自盗等也不乏其人。长此以往,不但会使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逐渐弱化,而且企业自我约束力也会逐渐下降,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经营和发展。

二、惯用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由于利益驱使,上司不顾及公司形象和长远发展,实施财务舞弊,如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瞒报关联方之间巨额资金占用及拆解行为;虚增资产;虚假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事项;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本文以虚构收入、虚增利润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公司业绩,最具有表现力的当属收入构成中的主营业务。因而,利用主营业务进行财务舞弊也显得是司空见惯。通常流程是:上市公司杜撰故事客户诱骗注册会计师起草正常销售合同。

例如:银河科技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间,连续在本部和关联方企业运用虚增销售收入、按比例虚增销售成本等舞弊手法粉饰其财务报告(见表1和表2)。

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路径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财务丑闻的连续涌现,审计业务也不断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尽管审计方法各异,但亦有其科学的共性所在。我国也审时度势,于2006年颁布了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经过对国内外相关经典案例的研究,结合从业实际,笔者认为,做好审计应对策略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总体应对策略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业务也相对复杂,因此,仅仅依靠对审计准则的严格执行,不能够规避巨大风险。由于舞弊、误报以及经营的不规范等常隐藏在审计技术和利益取舍之间。对于利益的取舍,我们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措施加以降低或消除;而对于审计技术,则需要我们利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正如经典论断,即“现代审计是一种循环递推的、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

1.克服经验主义,审慎评价风险

作为注册会计师,应该始终保持着审慎的职业怀疑态度去面对审计业务的每一个过程,要竭力克服依赖于财务经验这一惰性心理。在接受相关委托时,要严格考察和评判被审计客户的信用,这对于审计风险的降低具有较好的效应。

2.质疑审计证据,确定高风险领域

随着客户经营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行业经验以及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能力。尽管财务及审计舞弊的行为一再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但是舞弊行为由于利益的驱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作为财务审计的主体,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告等进行审计时,一定要以质疑的思维、审慎的态度去评价相关证据的有效性。审计过程中,通常要对下列情形引起足够的警觉,如审计证据自相矛盾,审计证据明显造假以及需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外的其他审计程序等情形。因而,注册会计师为了确保审计质量要具备适当的职业怀疑精神以及高风险领域的识别和评估能力。

3.深挖客户经营信息,抵制利润操纵行为

诸多审计失败的案例表明,充分了解客户的经营信息,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行业、公司规模等的差异,各公司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等各异。审计师在最初的审计阶段不能把重点仅限于对客户经营风险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客户详细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如客户诚信度、行业背景、管理者动机以及经营战略等的分析。在此后设计执行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分析力度,以对前期的评价结果进一步验证或。审计中要充分调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警惕,从企业经营的不同方面进行判断,以利于发现企业的舞弊痕迹。

4.详测内控制度,深挖舞弊端倪

从众多舞弊案例总结来看,它们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存在着漏洞。而当前提倡的效率审计则是基于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在审计执行中,审计师要通过内部控制评级标准有效评估、审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从中发现其是否有舞弊行为。与此同时,对企业内控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还要尤为关注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适时打破所谓的“姻亲关系”。审计分析中,如若发现企业内控存在重大漏洞,应该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舞弊识别技术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中,通常的舞弊识别技术有多种,如期后事项分析法、税项分析法、分析性复核法以及交易实质分析法等。本文以交易实质分析法为例加以阐述和分析。交易实质分析法是在审计实施中,通过公司的经济业务现象来分析发现其经济实质的一种方法。相关舞弊行为如调整会计科目、财务记录复杂化以及关联交易等,以东盛科技为例:

在东盛科技2007年报审计意见称:该公司由于持续受到资金紧张的困扰,未能按照预期计划投入资金,市场推广及促销活动受到限制,广告策略难以实施。这实际上有力地戳穿了东盛科技的舞弊行径,即东盛科技想通过归还的占用资金支付数亿元或市场费用及广告费的假象。实际上,这种舞弊行为可以从其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通过表3可以看出,东盛科技从2006年到2007年在“主营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却激增了20069万元。通过交易实质分析法分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所带来的赊销款项的增加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在其2007年报表中也不难发现,东盛科技在拖欠员工工资等近亿元的情况下,竟然还允许供应商的欠款,不得不让人生疑。

根据表4中显示,应收款名下的差旅费、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东盛科技在对外公告中声称由于广告费用未及时投入和支付影响了品牌的推广。该公司不顾公司业务的发展却依然允许大量个人欠款的拖欠也不合乎逻辑。同时,在该公司经营中,曾经出现过大量资金被大股东侵占的事实,因此,在审计实施中,应该重点审计它的资金流向。

(三)对容易发生舞弊项目重点审计策略

1.针对虚增收入的审计方法

上市公司在财务造假时,虚增收入是其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时,其公司现金流则会表现为非常态化,笔者就现金流相关项目予以解析。

(1)现金的审核程序

盘点现金是审核程序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上市公司如若发生现金销售行为,就应穿行测试分析公司的薄弱环节所在,如收款控制措施以及现金收款制度等。对于当前所存在的虚假银行回单舞弊行为(上市公司与开户银行合谋),不但要进行穿行测试,还要有效查阅其电子银行信息。

(2)分析应收账款项目

企业经营中,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常要进行扩大销售,而扩大销售的前提就是赊销。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信用的一种体现。在现实中,一些企业通常会利用应收科目及相应的坏账准备科目等进行财务舞弊。笔者认为在审计执行时,第一,要严格关注企业的应收款项是否居高不下或急剧膨胀。如若始终居高不下,账面利润的可靠程度则令人怀疑(有坏账嫌疑);如若是急剧膨胀,则可能存在大量的赊销现象,因而要确认收入状况。与此同时,还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如若存在较大差异的话,则存在舞弊的成分较高。第二,要看大股东是不是企业应收款项的主要债权人。审计中可以依据财务信息附注中的披露情况,查看每一项重大收入的金额及现金流向和交易对象。如果发现大股东就是主要债权人,则可能该企业财务存在舞弊行为,即大股东为了转嫁财务风险、获取流动资金而进行了关联交易。此外,函证应收款项时采取余额函证、发生额及销售条件函证等方式进行。

(3)分析存货

鉴于企业繁多的存货、复杂的交易成本以及较为分散的存放地点等特点,部分上市公司则会利用存货这一途径实行财务报表的舞弊。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业务的难度。笔者认为在审计存货科目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审计中若发现某些存货账户、成本核算账户以及相关原始凭证有异常现象时,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二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可聘请审计师或审计专家进行虚假存货的识别。

2.针对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公司外担保的审计方法

在对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公司外担保进行相关审核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程序:一是函证借款信息,落实借款是否存在,函证时应列明完整信息;二是利用上市公司所申办的“银行贷款卡”核查贷款明细。

3.关联方资金占用舞弊行为的审计方法

在整个审计环节最重要的一环是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最终控制人)基本情况的详细掌握和了解。因为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师对客户及客户所处的环境有清楚的了解,以识别和发现其中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这里所指的外部环境恰恰是指大股东及关联方。相关案例表明,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风险高,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册会计师可通过查阅董事会会议、股东大会以及其他较为重要的会议记录等审计程序对关联方交易进行识别;二是实质性测试被审单位的关联方交易,相关内容可包括交易价格的公平性、原始凭证、劳务支出、购销活动以及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对关联方交易予以披露,披露是否完整等;三是对以确认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各国证券市场的财务舞弊行为极大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营。当前,尽管财务舞弊行为变化多样,错综复杂,但是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随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会逐渐透明,大众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也不断会得到应有的保障,进而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促进和维护作用。

【参考文献】

[1]anupagrawal,JeffreyF.Jaffe,Jonathanm.Karpoff.managementturnoverandCorporateGovernanceChangesFollowingtheRevelationofFraud[J].JournalofLaw&economics,1999,42(4):309-342.

[2]JCBurton,wRoberts.aStudyofauditorChanges[J].Journalofaccountancy,1967(4):6-31.

[3]BeattieV.,FearnleyS.auditmarketCompetition:auditorChangesandtheimpactoftendering[J].BritishaccountingReview,1998(30):261-289.

[4]FrancisJR,wilsoneR.auditorchanges:ajointtestoftheoriesrelatingtoagencycostsandauditordifferentiation[J].theaccountingReview,1988,63(4):663-682.

[5]刘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监督与约束对策[J].会计之友,2012(8).

[6]刘明辉,韩小芳.“谴责”能否促进财务舞弊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09(2).

[7]尹平.论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J].会计之友,2011(34).

[8]翟胜宝,郑洁,盛明泉,陈小君.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9]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后续治理及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莫觅达.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高管财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5

(一)数据挖掘的含义 数据分析本身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目的是用于科学研究,但随着全球信息化大潮和网络、存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传播和积累的速度不断提高,数据采集和存储技术的进步导致庞大的数据库日益增多,能否从这些已有的庞大的、杂乱无章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数据拥有者和数据使用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一门新兴学科,称之为“数据挖掘”。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Dm,Datamining)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与此定义相近的、实际应用中的术语还包括数据分析、知识提取、模式分析、数据考古、数据采集等,国内有些学者也将Datamining翻译为数据采集或数据开采。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它不仅是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调用,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企图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

(二)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 数据挖掘技术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分为六类:数据描述(Datadescription)、关联分析(Dependencyanalysis)、分类和预测(Classificationandprediction)、聚集分析(Clusteranalysis)、离群分析(outlieranalysis)和演化分析(evolutionanalysis)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一是分类和预测。数据分类是指在数据库的各个对象中找出共同特征,并按一定的分类模型对其进行分类。通过建立“分类器”的决策制定系统,把基本单位分为几组,分类结果典型的表现为一个具有行为可预测性的值。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决策树分类法、统计方法,粗集方法等。分类和预测是数据挖掘中发展最充分的领域。二是聚类。聚类是指将资料数据中较接近的划归一类。通过聚类,可以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使属于同一类别数据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数据间相似性尽可能小。三是离群数据挖掘。离群数据是明显偏离其他数据,不满足一般模式或行为的数据。离群数据挖掘包括离群数据发现和分析。其中,离群数据发现可以使人们获悉一些真实但又出乎意料的知识。而离群数据的分析则可能比一般数据包含更有价值的信息。四是关联和序列发现。关联发现是通过分析资料,找出某一事件或资料中会同时出现的东西。序列发现和关联关系密切,不同的是序列发现中相关对象是以时间来区分的。

二、数据挖掘技术诊断会计舞弊的优势

会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恣意违背会计准则,践踏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采取伪造、掩饰等手法编造假账,从而向资本市场进行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虚假会计信息传递。会计舞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会计舞弊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因为会计舞弊“使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遭到破坏,使经营管理者需要用来考核、分析、评价、预测的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另一方面,会计舞弊使国家宏观调控失误,导致资源配置失效,市场经济程序混乱,这是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据的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纵观中国的上市公司,从原野公司股票财务作假第一案曝光,到琼民源、银广厦、蓝田股份会计舞弊的狂风骤雨,这些财务丑闻沉重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整个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信心,形成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美国学术界继安然事件之后,扎比霍拉哈・瑞扎伊出版了一部关于会计舞弊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的力作,书中将会计舞弊的手段分为六类:不适当的收入确认;夸大除应收账款外的其他资产;少报费用或债务;资产滥用;不适当的披露;其他五花八门的技术。可见,会计舞弊的手段多种多样,并且较为隐蔽,无法进行门类齐全的罗列;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业务,会计舞弊所借助的客体也更加复杂多变,会计舞弊手段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抗审计性等特点,使得国家反会计舞弊的斗争更加艰难。KpmG(1998)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舞弊事件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

目前诊断会计舞弊的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核对、查询、抽样、内控测试、实质性测试六种方法,其中用到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科学。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是以发现数据间隐藏的关系为目标,但其之间也存在不同:一是应用的技术不同。数据挖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大量的复杂数据集的自动探索性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不仅涉及统计学原理,而且包括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学科。二是驱动因素不同。数据挖掘是数据驱动或称发现驱动,从数据中发现知识;而传统的统计学则为假设驱动或称人为驱动,通常由分析人员提出假设,然后使用统计技术分析数据,进而验证或假设。三是处理的对象不同。统计学以分析连续性和线性关系为主,数据挖掘则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线性和非线性关系融为一体,在海量数据和众多变量中寻找潜在的模式和关系。四是数据规模不同。传统的统计分析主要局限于小样本,而数据挖掘则以处理海量数据、复杂数据为目标。但应该看到,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它是统计分析方法学的延伸和扩展。数据挖掘不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而且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技术,如神经网络、决策树等。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会计舞弊诊断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是数据挖掘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是生理学上真实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若干基本特性的某种理论抽象、简化和模拟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面对一个待解的问题首先对它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全面分解,最后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而人工神经网络是建立在人脑神经网络仿真基础之上的自上而下的方法,通过采集数据样本进行学习的方法建立数据模型,系统靠样本不断学习,在此基础上建立计算模型,从而建立神经网络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及其丰富和完善的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耗散性、不可逆性、高维性、广泛连接性与自适应性等特性。因为神经网络需要的经验知识相比其他方法少,适应性比较强,并行速度比较快,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同时评价个体数据信号评价舞弊的风险,分别为舞弊和非舞弊财务报表创建一个分析行为模式模型化的行为模式使得未来的输出数据可以划分为舞弊或者非舞弊。神经网

络经过训练创造一个工具支持资源分配决策,这并:不要求决策的制定者是否在该方面熟练。利用神经网络的会计舞弊诊断系统需要构建两个子系统:会计舞弊知识学习子系统和会计舞弊诊断的子系统。整个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会计舞弊知识学习子系统: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已经确定的会计舞弊学习样本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用神经网络来学习舞弊诊断的推理知识,充分利用神经网络良好的容错性、记忆性、动态推理性能,来改进模糊判定过程的可操作性较繁琐的特点,提高舞弊诊断的可操作性。当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时,可以再利用模糊判定模型来增加一定的学习样本,保证网络推理性能的可靠性。

通过学习样本构造神经网络时,可以选择一个三层逆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实验来决定神经网络的结构,将Sigmoid逻辑函数作为每个神经元的传递函数,因为它在输出结果为分类形式时,效果明显。构建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的过程包括试验多个配置来发现哪一个拥有最小的错误率。由于缺乏选择最优隐藏神经元数目的正式理论,最终的数目取决于使用者的实验构建。

根据Green和Calderon(199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会计舞弊识别中具有良好识别效果的识别指标包括:五个比率,即坏账准备/净销售额(aDa/nS),坏账准备/应收账款(aDa/aR),毛利润/净销售额(GS/nS),净销售额/应收账款(nS/aR),应收账款/总资产(aR/ta);三个账户,即净销售额(nS),应收账款(aR),坏账准备(aDa)。利用这八个指标构建的会计舞弊识别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现代技术手段;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35-0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专本衔接”是普通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助学辅导作用,在校高职专科生学有余力的同时考取自考本科,提高学生的学历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但是,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入学学分均不高,学习习惯欠佳,基础知识薄弱,独立性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普遍缺乏自信,心理问题较多。如何在使他们顺利完成专科学业的同时,又能通过自学考试本科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充分运用学生能够并易于接受的现代技术手段既是时代迫切要求,也是有效实施学生管理的必然。

一、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对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学生进行思想干预

(一)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提高需要现代技术手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要引导考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对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考生锻炼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引导考生在自学的同时,注意自身思想品德的锻炼,从而健康地成长。对于自考学生来说,既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在自学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逐步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目的等,需要运用现代宣传手段在自学考试中渲染功能。

(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形成对自考生思想良性干预的现代技术网络

自考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宣传工作要充分挖掘潜力,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一是利用部级或省级自学考试教育主管部门门户网站以及自学考试“专本衔接”主考院校,助学院校的门户网站宣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有关方针、政策、办法和规定,毕业生待遇问题,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典型宣传。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归化。二是设立自学考试信息咨询信箱,开通自学考试教育网络,开通自考学生QQ群,使同学们能有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属于自己的交流平台,交流学习经验,探讨人生价值,近朱者赤,相互鼓舞斗志,分享成功喜悦。三是利用自学考试报刊进行宣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报刊是沟通考试机构与考生之间的信息桥梁,固定栏目、专题,生动活泼地向考生传递自学考试的各种信息,使自学考试的报刊成为考生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四是充分利用媒体无形却广大的力量,经常在新闻媒体上开展有关自考的宣传报道,零距离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干预。

二、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的日常管理

(一)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的特点

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学生入学成绩不高,学习习惯欠佳,基础知识薄弱,独立性差,普遍缺乏自信,心理问题较多。这些学生在中学教育以前几乎在学习方面很少有成功的表现,也没能从成功的示例中找到自信,导致了自考生自卑心理较重。但他们都是年轻人,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想找到一个重燃希望和信心的良机。他们希望在新的起点上重塑自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他们进行最有效的日常管理。

(二)利用现代技术创建师生共享的管理交流平台

1.利用助学单位网站消息。由于学生人数很多,分布分散,因此仅仅通过上课的时间来有关通知,效率不高,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收到通知。在助学网站上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试时间、考场安排,以及补考名单和补考安排等,既快捷、又方便。

2.建立公共邮箱。通过建立公共邮箱,可以把课件或复习资料发到邮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邮件及时拿到资料,老师可以在信箱里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3.建立自考助学班QQ群,交流学习和生活。利用大家熟悉而又非常流行的QQ网站建立本班QQ群,大家可以在这里聊天,交流学习、工作上的经验和烦恼,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QQ还可方便快捷地传送资料。由于学生忙,相互之间很少有时间面对面交流。而通过QQ则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行交流。

4.建立飞信群,直接发短信给学生。这样可以将短信有选择地发送给某个人,也可批量发送给每一个人。这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进行学生论文答辩,毕业申请等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答辩毕业时间,人员各不相同,所在地点天南海北,采用飞信方式能够既经济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通知。

5.关系较好的师生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师生直接进行语音沟通。

自考管理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适当引导,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简单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找到自信,重新燃起青春之火,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给自考生安排学习任务,从自考生被迫学习开始,一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防止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考试作弊

如今高科技产品也用于了考试作弊,除了米粒大小的“耳麦”外,还有手表式接收器、缝在衣服上的扣式摄像机等。

(一)学生作弊的主客观原因

1.学习只为通过自学科目考试,不为学习知识,学习风气差,没有自控意识。

2.考试模式不科学,考试形式单一。目前的自学考试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3.考试管理不严格。教育行政部门、主考院校、助学院校片面看重机构部门利益,为了使招生人数不断壮大,避免生源流入其他学习模式,将自学考试的考场设置在助学院校,对学生作弊采取放任态度,考试组织松懈、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有效防止学生作弊

1.综合利用网站、QQ群、飞信群、课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学风,使学生不愿作弊。不断进行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考试,考核次数多次化,通过小作业、大作业、研讨、论文等方式进行,并把这些环节综合运用于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把考试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难以作弊。

2.实施标准化考场考试,严格考试纪律,使教考真正分离,自考学生不是在自己学习的助学院校考试,也不是在主考院校考试,而是完全陌生的其他考场,考场内部还配备有全程的录音录像设备,考生的一言一行将被保留下来,将使考生顾忌自己的形象而远离不文明的作弊行为。

3.针对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发现的现代技术作弊方式,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屏蔽系统、无线电监测车、金属探测器和第二代身份证阅读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在防止代考、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和群体性作弊行为发生,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四、现代技术手段有助于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的档案管理

(一)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档案的特点

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档案内容庞大,种类繁多。考试组织工作的各环节从专业计划制定、报名、教材征订发放、考场编排、命题、评卷、成绩统计、转考、免考和毕业审定等均需专门管理。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档案保密性强。自考命题等档案属绝密材料,内容均需专用设备管理。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的档案查询量大。每年考后,成绩查询、转入转出成绩证明、留学成绩证明、免考、成绩档案遗失证明、证书遗失证明、用人单位毕业证书验证等极为繁多,需频繁调阅档案。

(二)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档案的管理要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自学考试“专本衔接”考籍档案是自考生从首次报名、考试到最后毕业这个过程中各种情况和各科考试成绩等的历史记录,内容包括考生报名登记表,合格课程试卷,免考、转考材料,犯规舞弊材料及奖惩材料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数码摄像、网上阅卷和毕业生网上电子注册的广泛应用,将学生这些信息采用键盘录入、光电阅读、数码照相等方式输入计算机,以数据库和图像等形式存入存储介质,供查询、转考和毕业审定等使用,彻底摆脱原始传统纸质档案,人均一袋,低效率的手工操作,改变了以往每次考后建档工作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公场所多数被考生档案所挤占的局面。随着考务考籍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推广,电子档案的高效管理、快速查询、节省档案存放空间和能长期保存等优越性被逐渐认识和接受,它满足了自学考试事业发展日益频繁的档案查询需要,最大限度为考生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勇.论宣传工作在自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2]谢海丹.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管理科学研究,2010,(6).

[3]涂永生,吴峻,叶瑞云,黄宇翔,曾卓群,谭广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高效管理成人教育班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

[4]张向华,粟梅.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7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指在连成小型局域网的计算机教室内进行的课堂教学(以下简称“网络课”)。网络课的技术特点包括:一人一机,可独立操作软件;可上因特网或校园网查找资料;可发帖子或切换任意学生的操作。

网络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不足,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现象一:网络信息资源不良

学生上网进行了一次网络学习,去浏览有关中学生动画制作的网站,查找有关动画制作的信息。但无论是在“百度”里面搜索,还是在“google”里面查询,所得到的信息是广告泛滥成灾,大量网站内容粗糙,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诸多严峻的事实迫使教师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搜寻找好有价值的信息,再提供给学生。现在,信息技术从教育的角度看来,无疑已经成了一把双刃剑,在利于教育教学的同时,其实又在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教学的效益。

对策:

当教育界都对信息技术大加褒奖,形成了信息技术会对教学带来新气象、新变化这些共识的同时,我们是否从根本上考虑了去建立一个支撑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平台。与美国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相比,我国网上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这种无须争辩的事实已经制约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很多可用的信息资源,还不时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如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等等。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要紧紧的依靠国家的扶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在全社会的关心下,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以此消除“网络信息资源不良”的尴尬,从而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

现象二:信息技术=聊天+游戏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给教师的感觉就是“乱”,诸如男生玩游戏、女生聊QQ、上课纪律随便等等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对策:

1.加强教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也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的维持。但当前信息技术课的定位,对学生动机的培养不利,大多数学生把其当为副科,或者是紧张主科学习的放松方式,再加上网络的诱惑,自然会造成课堂的散乱。为此,课程的定位是改革的重点之一。另外,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科学的教学设计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型知识和操作型知识,然后对它们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理论型知识,学生不太感兴趣,学习动机也不会很高,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对网络始终有强烈的兴趣,为此,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为依托展开教学是可行的,对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很有帮助。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师教学之处告诉学生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搜索资料,通过自主探究或是合作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对学生问题较多的地方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软件集体指导。另一种是教师先对概念或原理进行讲解,再提供一些资源或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或实践来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操作型知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基础好的不想听,基础差的又跟不上,采用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为达到不同层次目标,本文采用了任务分层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2.加强管理。

有效的管理可以带来良好的效应。任何事物都其两面,一定的措施往往能把事物不利的一面转变为有利的一面,为此在开通网络的前提下来改善目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民主管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方面,当事人及时进行交流。

现象三: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诚信危机

课程实施与考试评价的集体作假

对策:

1.“看似充实”的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表与“营养不足”的教学现状

课程表上信息技术课大多赫然在目,但实际上信息技术课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更是经常成为其他高考科目补课、备考的备用课时。信息技术被部分区划为非高考科目,导致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被歧视的弱势科目。

2.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集体作假:学校和教师在用考试教孩子学坏

很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但又不愿在信息技术会考中落后于其他学校,所以,很多校长就“顺理成章”地犯起了他们一再教育学生不要犯的错误――作弊,而且作弊的花样也绝对达到了校长水平,包括集体作弊:即以学校为单位甚至以地区为单位整体作弊;教师帮助学生作弊:即教师帮学生提前搜集题目,或者考试时教师帮学生答题;校际协同作弊:即在学校相互交换监考老师时校际协商相互帮对方学生作弊。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现代高校

20世纪之前,人们对多媒体的认识比较狭隘。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在教育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模式已经向现代的多媒体模式转变。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具有实用性。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形图像、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动画的集合,使高校课堂成为一个集语言、信息、实践于一体的实验室,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课堂老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具有目的性。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能够引导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媒体观,从而促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提高老师驾驭多媒体资源的能力,达到科学高效的教学目的,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最优化,以此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教育技术学专业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在课前,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提前对所学内容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教材之外的知识延伸,以缓解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创新性的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较差的状况。

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具有节时性。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一改传统高校课堂的费时性。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课件、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对老师所给的资源进行浏览性的阅读和学习,相比以前“老师读学生听”的方式,极大地节约了时间,自然而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所以,在高校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立以及为教学工作和学习者的高效率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手段在现代高校课堂中运用的弊端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影视效果比较强,太强的画面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比如:老师以一个游戏型的课件来讲述Flash的相关知识,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于Flash的动画效果,注意它的画面感和生动性,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该动画的创作思路及手法,这就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还有就是有的大学生还不适应多媒体教学,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很多学生反映:在抄写投影仪上的教学内容时,忽略了教师讲的内容,自己抄写完返回去听讲时,老师讲授的内容已经基本听不懂了,于是又赶紧抄写。这样,一堂课中根本没有时间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更有甚者,由于老师切换幻灯片的速度大于他们的抄写速度,导致他们每个知识点都只抄了一部分,不仅当时没有理解,也失去了课后复习资料,这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再者,课堂上,课件中突然出现的声音或动画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也扰乱了学生的听课节奏,这不仅没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反而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暴露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在自己之前的一次科研实践中,我们对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等多所兰州高校进行了“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运用的利与弊”的调查,其中高达70.9%的兰州高校学生认为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中的使用利大于弊(共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数量达1800份)。

多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起着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和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多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以及更多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改善中国高校课堂的运转情况。

参考文献

[1]唐智娟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2]蔡霞韩建华帅学明高校文科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信息,2009,(20)。

[3]胡飞黄敏熊伟吴坚强于长风朱小平高等学校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作用[J].科技信息,2009,(8)。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科学精神;规范;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63-02

根据瑞士洛桑1999年度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1998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本年的25位。而2000年的报告,则由25位降至第28位,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再次下滑。何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缺乏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何谓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精神有许多种讲法,很难给出一个完全的、标准的、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可以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群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它不能单纯依靠任何学术规定去简单定义或解释,而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来理解。我国大多数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的论述都认为,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怀疑的精神、严谨的学风、论证的意识、公开化、平权的讨论、学术自由和社会民主等。

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他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的规范结构》、《科学与社会秩序》等早期著作中都涉及对科学精神气质的探讨和论述。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对何谓科学精神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科学精神是指用来规范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科研行为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又表现为偏好、许可、命令、禁止等形式,是整个科学共同体都应遵守的制度性价值,其自身具有合法性。

默顿及其学派的成员通过深入的研究,他们把科学精神总结为四种惯例的规范。其一是普遍性:它要求无论对任何科学家所取得的成果的评价仅仅以科学自身的价值为准则,实事求是,而不应该考虑其创作者的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宗教、国家、阶段及个人品质等等,否则便不能客观地去评价该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

其二是公有性,默顿及其学派的成员认为一切科学成果的取得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很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奋斗,可以说它们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而最后这些成果不应该仅仅属于发现者和发明者,应该属于全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不受约束地无偿使用,科研工作者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公开,而且一旦公开后,其创作者或开拓个人不应占有这一新思想新理论。(如生物学中基因的研究,是否应该申请专利问题)

其三是无私利性,科研者以科学的目的从事研究,以追求真理真知为最高利益,而不是把研究工作作为名誉、地位、声望、金钱的敲门砖。反对诡辩、欺骗、夸夸其谈、滥用专家权威等等。

其四是有条理的怀疑性,即提倡怀疑精神,对一切科研成果,无论其来源如何,在使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前都应进行同样仔细的考察,用科学实验或理论检验其可靠性,决不盲从。这条科学规范,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具备怀疑的精神,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地迷信权威,而是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对现实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论证的意识,既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又要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坚持公开性和接纳验证。

默顿及其学派关于科学精神的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而且与社会精神文明和人的自我完善的理想是一致或相通的,这些带有情感倾向的、用来规范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家行为的高度抽象的价值规范,被内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外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意识。另一方面也为民主秩序提供了健全的发展机会,这是科学精神或科学价值最深邃的人文意蕴。

二、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如今,我们国家的科学精神极待弘扬,具体体现在:科学精神的内化方面,我国学术界的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精神与世界科学并不吻合;外化方面,中国的教育非常缺乏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社会的科学意识比较薄弱。

首先,在科学精神的内化方面,我们的许多科学家缺乏科学良知。我国学界的学术腐败正在蔓延,张颂之在《学术腐败的社会根源》中说,“现行学术体制自身的弊端。我们的学术体制无疑是教化的产物与机器,行政命令第一,往往是外行领导内行。各单位似乎都制定了种种量化标准,诸种行为数量化,连现在进行中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也是如此……如果说我们今天有学术规范的话,那最基本的规范就是不要违背基本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优势弊端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也是如此,并处在信息技术及其运用的最前沿。自从信息技术进入普通课堂后,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由于信息技术传输的信息量大,而且绘声绘色,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弥补传统的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多地使用也会产生很多弊端,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对此问题谈谈看法。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喜欢看多彩的影像,而多媒体可以播放生动、清晰的影像,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化学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引导学生思维的影像,或者播放一张张物质结构的图片,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碳单质的时候,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一时半会很难理解金刚石、石墨等原子的结构,更不要说理解C60的结构了。这些碳单质的结构,老师也不方便做出模型,即使向学生展示挂图,学生也是看得云里雾里,但多媒体课件,却能惟妙惟肖地向学生展现出来,甚至对碳单质的结构进行放大、旋转,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化学上有很多内容,在课堂上是不方便向学生展示的,比如,璀璨夺目的金刚石;工业上提炼氧气时,要液化空气;舞台使用的干冰营造的雾气腾腾的效果,这些都是在课堂上不好展示的内容,但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轻而易举地“展示”给学生看,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再学习能力,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比如,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老师在课堂上费尽口舌也讲不清楚,那就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告诉他们如何在网络上进行查询,如何就各种查询的信息与同学交流。交流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用聊天工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得更有劲,还能很快掌握什么叫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低碳”。化学实验现象是具体的,但化学原理是很抽象的,而且很多的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着

3.信息技术能扩容增效

课堂是师生交流、相互传递信息的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用语言、小黑板、讲义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这些传输方式,信息量小,清晰度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各种信息的优化处理,传输的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几何倍数,并能包含图形、声音、动画,还可以将文字做成各种效果,放大也行,闪烁也可,特别是在各章节复习的时候,可有很方便地归纳知识点的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必须用到的手段,它可谓是化学教学的利器。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没有条件进行的实验,比如,利用空气液化分离氧气,这是无法在实验室里做的,但学生很想看看淡蓝色的“空气”,也很想看见氧气是怎么从液体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此外,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结构及运动情况,钢铁的炼制,沼气的开放,等等,都是学生喜欢、关注的化学问题。这些在实验室里没有办法的实验可以用信息技术作处理,老师可以将此做成课件,进行逼真模拟,同样能给学生“想看看”的满足感,而且能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有些化学问题即使能做也无法做的,比如,Co的中毒,浓稀释的操作错误,等等,也最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这样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有利也有弊。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讲解化学题目的时候,尽管它有慢放、回放的功能,但它没有老师边写边讲引导学生的思维来得容易;用它模拟化学实验是可以的,但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更不能用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动手能力必须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才能逐步形成。当前,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包含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利用信息技术,弱化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时,我们要尽量扬其所长,避其短处。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十分强大,它具有现象、生动、直观、具体的特点,也能模拟各种的化学反应及化工厂的生产流程,真可谓无所不能,但它也存在明显弊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避其所短,发挥其所长,合理运用,就会为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广西2011年中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