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十篇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6:46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变。经过不断总结,教师发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以教学课堂为媒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1.确定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确认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这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教学目标的性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可以提高课堂质量。在历史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课堂上应该开展怎样的活动还有怎样开展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前也有所准备。教师在课上准备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也应该同初中历史课本密切结合起来,同历史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授“中国古文化发展”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古代生活图片或者生活环境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2.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新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史实、真实的图片来增加历史课的真实性。因此教学都是以人为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要像教材一样贴近学生。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的探究与活动及每一单元的活动课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华夏之祖”,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选择古代神话故事素材来讲述神话故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劳动、正直无私、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高贵品质。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用教材内容进行历史知识拓展,根据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就能开发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3.抓住历史活动的特征

历史课堂活动有几个基本特征,只要抓住这几个特征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历史知识,要想掌握它首先要了解它。一是历史性。初中历史活动的主题,一般都是与历史史实相关,因为历史知识要结合历史事件,因而历史活动应当与教材相结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均取自于初中历史教材,活动课的内容都与一个历史事件或是某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有关系。综合以上可以知道,初中历史活动课具有历史性特征。二是多元性。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在历史课本上,我们也能看出初中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三是兴趣性。初中历史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历史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四是自主性。历史活动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重自我显示聪明才智,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4.历史活动要与历史知识相结合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还原历史,这是对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真实的情感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语言进行正确使用,即无论是在课程导入还是在对主要和重点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为学生描述历史史实,让学生觉得历史知识贴近生活,形成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为学生列举战争时期各个事件、战役,并以此来形成一个详细的,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争大事年表”,同时以“年表”为基础通过语言进行富有感染力和带入感的描述,从而使学生这个主体融入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建构的历史大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学生也能根据教师所讲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5.关注学生个体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被动方一说,因此,教师要在过程中时刻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关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表现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学生既是整体又是一个个个体。因而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学习进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历史,更好地为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历史素养的培养服务。与此同时,不同的学生又是各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人具有差异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班级主体对学科的感受,又要关注各个学生个体对学科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人为中心,为学生服务。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历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提高一定的文学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历史活动让学生能得到感情的释放当然能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活动课对于自身的影响。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才会开展得更加有意义。

作者:颜清忠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活动

一、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趋势。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动设计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内容和场所的开放性。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是受教材限制的,要结合实际,深入拓展,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

笔者认为,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走出去,把课堂的活动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中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收集有关史料、撰写某一历史问题的调查报告等等。

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实现自然过渡

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设计出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的方法和步骤,这就是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设置得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学环节设置一要结合实际,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要有条理性,即环节设计清晰明了,形成有序递进的教学过程;三要有趣味性,即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五、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注重树立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促使学生探索与反馈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对历史物证的调查和记录,只要学生做了,作为教师就要予以肯定。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助于教与学互动进行。新课程标准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师在课前要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大家讨论。

六、活动设计要立足初中生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有针对性。预设的课堂活动应该尽量地让所有学生或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活动中要进行适当、合理的分组,既要立足所有班级成员,又要体现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强,九年级学生比较成熟稳重。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针对性,采用多样化方式有效开展教学。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就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尹恒勤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1,(64)。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60106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对新课改理念领悟不到位,教学成效提升不快,成为制约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启发。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虽然新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强劲动力,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总是以应试作为教学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初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培养学生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任务,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开展。

2.教学模式方面。完成应试目标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灌输,部分教师仍然以这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缺少互动参与的平台,整个教学设计也没有能够完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导致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低下,对历史理解感悟的深度严重不足。

3.教学手段方面。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不够重视,没有将教育现代化要求与历史教学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缺乏生动的演示设备,教学信息量相对匮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有效性。

4.资源整合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抓住课堂这一重点,还要善于整合资源,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生的立体化教育格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在这一方面下工夫,完全局限课堂教学模式,许多能够为教学所用的素材、资源,未能有效得到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二、紧扣新课改要求,扎实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也与教师自身对教学钻研不足有关。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从思想上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究,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为抓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扎实推进初中历史教学。

1.从思想理念上反思,真正将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位。思想转变是一切工作得以深入开展的原动力。首先,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引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教学方案设计还是具体教学环节的开展,都要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将教学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体现这一要求应当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研究能力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汲取教研教改的经验,从他人的成功实践之中汲取精华,站在巨人的肩上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课堂效率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出下面三个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学生“学”,认为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错误的行为,这部分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人,教师的任务应该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来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出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制作课件、上台讲授等学生,做好任务的指派。在学生上台讲解、分享备课感受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疑问和进行经验总结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参与授课的过程,学生本身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也能明白教师备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当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尽量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添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课后活动等,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7

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行内研讨,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大赛与研讨活动,听到一位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对本次竞赛的同课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共鸣: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味儿”。联系这次历史课堂研讨活动的课例,与会历史教学同行深感这个点评看似直白平常,也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但却一语中的,耐人回味。

怎样理解这里的“历史味儿”?笔者的解读是,一节好的历史课,设计思路尽可以独具匠心、教学目标尽可以丰满深刻、教学内容尽可以大胆整合、教学模式尽可以鲜活开放,教学媒体手段尽可以丰富多彩……但无论如何巧妙构思、怎样整合设计,都应以不破坏甚或凸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为前提,诸如历史的时序性、线索性、具体性、阶段性、联系性、综合性、故事性,等等。其中,就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时序性(含空间)和线索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为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从时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历史知识的学习一定以时间顺序为基础,“脱离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①这些应是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基点,唯有围绕这些基点来设计和施教的课堂,才可谓靠谱的“历史课”;唯有这样的课堂,方可使即便不大懂历史的人,也能被历史课堂所吸引、所打动,不经意间品味到足足的“历史味儿”。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在新研制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继承并发展了有关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教学的思想理念,2011年修订版初中历史课标分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须遵循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更为鲜明地阐述了以时序性、系统性、联系性为基础的历史基本特征,以使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②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本身是积极的、先进的,值得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逐步实践、贯彻。但不论贯彻实践什么理念,不论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抑或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整合等等,均须以保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为前提。若失去历史学科的特色,失去历史课堂的“味道”,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意义。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须时刻关注学科自身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紧紧扣住这个属性和特征来考量和设计教学,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思考历史,在此前提之下,再根据实际与可能适当考虑与其他因素的综合、整合。

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围绕着《交通工具面面观》进行了同课异构,基于多种原因,在把握与彰显历史学科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设计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分别从交通工具发展历程、发展原因、意义影响几个方面,以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材料情境内容也很丰富。但在本应重点铺陈的“发展历程”的设计上太过简单,课堂上仅通过几幅交通工具的图片,进行了简单的浏览式解读,缺少相应的历史材料,尤其看不出历史的时空的“发展线索”,因而无法落实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历程(时代、时间、地域、环境等)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无法形成明确、清晰、具体的关于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表象和概念;本课教学的另一重点之一――“意义影响”,也没能按照历史事物的逻辑设计――即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分别带来哪些不同的历史影响。由于对交通工具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联系性的表现揭示不足,因而,尽管整堂课问题情境设计不少,材料运用也较丰富,也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设计,但最终给听课人的总体感觉还是欠了“一口气儿”――即缺少了一点儿“历史味儿”。

设计2的突出特点是紧密联系授课教师所在地――海南,课题表达为《交通工具的变迁与海南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历史材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是很有意义的,这既是历史教育的传统做法,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理念和要求。但笔者认为,处理这样的课题,须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处理好课程本身内容与地方史、地方材料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要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更好地落实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为前提。然而,本课设计恰恰在这里出现一些问题:在整合海南地方史讲述交通工具演变历史的意图下,既想突出海南地方材料,又要考虑交通工具发展历史本身的内容;既要从史实中分析出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整体影响,又想从海南地方材料中挖掘出某些特殊认识,而又缺少一个符合本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统一系统的整合思路,从而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首鼠两端,既破坏了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时序性、联系性、整体性,也没能贴切地彰显海南地方历史的特殊教育意义。

设计3之所以被行外学者认定为富于“历史味儿”,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执教教师富于“历史味儿”的生动语言,朴实、自然、本真的教态,巧妙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间生动的互动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历史学科基本特点。

第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教学思路与定位准确。交通工具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交通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教师确定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探究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以及交通工具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教学重点是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及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交通工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对这个课题内容的理解以及中心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比较准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运用、师生互动的设计,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地方史内容的嵌入等,都紧紧围绕对本课内容的这个理解与把握。这也成为本课设计与教学凸显历史学科特点的基础。

第二,着力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基于对历史学科特点和本课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教学对象认知能力水平、兴趣特征的把握,将有关交通运输工具发展演变的基本历史知识作为本课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如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是:初中学生“大多数对交通工具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汽车、轮船,喜欢看电影中汽车特技,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旅游,但他们通常缺乏对交通工具纵向演变的相关知识,缺乏对交通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有关交通工具演变、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第三,紧扣历史时空、时序要素,创设情境,具体呈现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的具体史实和历史过程。本设计明确地将交通工具“演变与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并在课堂上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空(本部分内容约占到教学设计篇幅的4/5,课堂时间的2/3)。

教学设计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的具体时期和阶段进行了清晰的划分界定,即分为古代、近代(19世纪上半、19世纪末至20世纪)、现代。通过明确的分期,给出属于哪个时代的情境,并感受特定时代交通工具的特征。其中,教师将古代、近代(两段)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内容处理上,巧妙运用“时光机器”(多啦a梦―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上又吻合了历史时序性的特征)的形式,创设了历史时光的“三站”情境,通过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围绕时序、时空要素,一步步完成由远古到近代(20世纪)交通工具演进过程的教学。在穿越之旅“每一站”的教学手段上,注重历史细节的设计与呈现,通过有关交通工具真实的历史照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境。如古代的交通工具,通过古代水陆战争、战事场景的视频,判断当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马车、轿、船等,其动力是人力、畜力、风力等;视频及图片展示19世纪上半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开动、人们兴高采烈乘坐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工具的名称、发明人、发明时间、发明背景、驱动动力等问题,紧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逐一讨论解决。随后,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推导出这一时期以蒸汽为驱动的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这一时期交通工具得到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意义)等;呈现20世纪初欧洲街头的视频(汽车等),观察探究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学生通过自制课件展示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导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及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良等,学生展示介绍飞机的发明发展(莱特兄弟),及现代飞机的发展;轮船――动力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火车――由蒸汽机改为内燃机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内燃机的优势:效能高、体积小、速度快等。

在讲完交通工具发展历程之后,教师在做课堂阶段总结时,还注意交通工具演进发展宏观时空概念的交代:即指出人类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历史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机到飞船,只用了短短两百年,从而揭示科技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加深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第四,注重历史细节展示和历史的故事性。如讲到最早蒸汽机车时,播放了当时火车开动的真实视频,呈现火车汽笛声、机车排气的声音和画面。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最早的汽车、火车,没见过蒸汽机车燃煤冒烟、烧水排气的现场。设计这样的教学细节,就将孩子们带入真实形象的历史情境,直观感受从古代到现代交通工具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讲到瓦特改良蒸汽机,教师补充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过程中的故事细节,自然渗透了品德教育。

第五,适度贴切地嵌入地方史知识。在不打断人类交通工具发展演变整体历史进程教学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地方史中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史事。如在进行19世纪交通工具发展的教学时,适时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设的史事,让学生感受作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学效果恰到好处。

第六,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与学的课内外活动。古代、近代的内容,因为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故而通过教师创设历史情境、问题,由教师引领着学生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而现代、当代的内容,由于交通工具大多是近代以来的改进及更新换代,学生大多比较熟悉了解,包括第二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发展演变带来的影响,主要设计成学生课前、课上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得出报告并制作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如学生调查某路口一小时内通过的交通工具的数量、种类,唐山开平铁路道口一天内通过的列车数量;调查50名唐山居民家中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家庭或学校附近容易堵车的路口、堵车的时段及时长,现代交通工具优势的分析等。从而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教学贴近了学生实际,贴近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第七,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本课的媒体课件制作并不华丽,但注重直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时代色彩;在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媒体的同时,没有丢弃像粉笔板书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如在上述总结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宏观时间概念即人类以人力风力为驱动的交通工具发展用了几千年,而从蒸汽到飞机的发展只用时二百年内容时,教师以图示板书的形式,标出两个对比鲜明、差异很大的历史时间段,简洁、直观,并固着于黑板上,给学生留下历史时序、时空变化对比的深刻印象,直观地揭示了科技的力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历史课堂设计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努力上出“历史味儿”,按说这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起码的、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中学历史的实际而言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若干新理念,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课堂上也出现了教与学的一些新气象、新面貌。但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历史课堂不但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反属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的、富于特点的东西,也被有意无意地丢弃了。新理念的东西没整明白,原来看家的东西也给整没了。我们希望历史教学同仁在继续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冷静反思一些问题,审慎地厘清一些误区,努力恢复和重拾属于历史和历史学科自身基本特点的东西,并依托新课程理念,彰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儿”。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创新运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展开创新教学成为一大亮点。那么,什么是历史教学情境呢?《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对历史教学情境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将历史生动的复原,让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授课方式变得更加有趣味,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效并且是切实可行的。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条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途径:

一、利用图文资料想象历史情境

苏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文字阐述中穿插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材料既是历史学科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创设历史情境的“桥梁”。图文材料是教材所学内容的充实和拓展,对教材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合理的利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诸多历史事件中的配图就是最好的发挥想象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配图的背景、反映内容以及与所学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事件当中。总之,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可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从而能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借助背景音乐营造历史情境

音乐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些具有特定背景的音乐能渲染氛围,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情境。在近现代历史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一大批与时代相关的革命歌曲,激荡了几代人的心,我们现在来听这些经典的歌曲,依然能让心情变得澎湃。因此,围绕相关的历史事件,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成功的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可以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的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营造的历史情境当中。再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学生能较快的进入状态,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表演短剧模拟历史情境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来表演短剧,既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能模拟历史事件,渲染课堂气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想要让学生表演短剧,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然后根据需要设计角色,编写“剧本”,最后把经过排练的短剧搬进课堂。例如,我指导学生表演“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张学良、杨虎城、等中心人物,然后对劝说和“兵谏”的过程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台下的学生看的聚精会神,对他们设计的精彩对白也不时报以掌声。通过这段历史的“模拟”演绎,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还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参演的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没有参演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准备下一次演出的登台,课堂效果非常理想。通过让学生表演模拟短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让学生在精心的准备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掌握。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为重现历史情境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现历史事件,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学生在重现的历史情境当中,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现代教学手段的兴起,拓宽了教学道路,已经成为教师重现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兴趣,还能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认识那段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开展课外活动“带入”历史情境

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外活动,也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把课堂上相对抽象的说教,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真正的实现把学生“带入”历史。

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当学生面对这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遗迹时,能在想象中呈现出特定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带给学生丰富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我每次组织类似活动时,都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这些活动既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技能导入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就像是一首乐曲的“引子”①,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刚刚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课前导入如何?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导入技能的一些看法。

一、导入技能的概述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时的一种教学行为,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②。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历史这一学科特有的性质,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会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会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③。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导人方法的正确选择,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导入方法的选择尤为关键。通过笔者近来的观察与总结,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旧课或原有知识对新课进行教学导入的方法④。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从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中,这样不仅回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复习导入法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点,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旧知识,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而是要与所学新课相关的一些知识,对新课学习有一定帮助的知识。

比如,我们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商鞅变法》一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秦朝商鞅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宋朝有一个人也进行了一种变法?为北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王安石。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北宋,领略一下王安石是如何进行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得以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王安石变法。”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商鞅变法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设置悬念,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老师讲:“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4号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说道:“五四青年节。”那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吗?是为了纪念,那什么是呢?就这样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好奇心。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效果事半功倍。

3.热点事件导入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格等已经广泛普及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了解新闻时事也是极其方便的,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热点话题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利用热点话题进行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与当前热点相结合使遥远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们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利用去年我国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日”盛大阅兵进行本节课的导入。现在的初中生兴趣比较广泛,对于当今国事也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新课导入。

4.故事导入法。相对于枯燥乏味的阅读历史课本,学生更愿意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可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故事有很多种,比如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古代神话传说等。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要尽量简单化,导入时间需合理,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从故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5.影视导入法。如今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比较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已经通过众多影视作品逐渐呈现出来。现在网络,电视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把有价值的一些影视作品带入历史课堂中,把学生的兴趣变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比如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历史教师在讲有关秦国的历史时,就可以以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作为历史课堂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视导入法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比较难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课前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决定选用哪种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上这几种方法更为合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课前导入极其重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有如下积极的作用。

1.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将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遥远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在课堂一开始,要将学生从课间闲散的状态中迅速拉回课堂中,一个精彩的导入设计是极其有必要,它将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3.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前导入不仅会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而且会为我们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埋下伏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后续的历史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4.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会为学生清楚地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导入技能的有效运用,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轻松学习历史。

四、课堂导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使日常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对于导入技能的使用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控制好时间。初中一节历史课是40分钟,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如果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则会影响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完成进度,最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导入要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简单明了。导入的设计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性强。

3.导入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中。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入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4.课前导入方法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并且要紧扣所要讲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主题,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容易接受、理解的材料。

5.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与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强烈好奇心。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堂导入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将关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务必特别关注导入技能的研究,不断加强课堂导入的训练和方法的选择,努力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注释:

①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

②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4.

③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

④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6.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朱汉国,郑国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叶小兵,姬秉新.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3.

[8]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9(4).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激发兴趣;积极参与;提高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应注重所有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呢?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效率。由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切实通过巧妙的设计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如,进行“人类的形成”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导入:请学生讲讲女娲造人以及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然后思考:人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此,必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为之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活动,积极参与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教学效率的提高根本无从说起。因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相关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好充分准备。

三、合作探究,提高效率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众所周知,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因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采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进行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很多,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注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荣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