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6:43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1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制定了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2012年以由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对外。即:《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JR/t0071-2012)、《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JR/t0072-2012)、《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安全指引》(JR/t0073-2012)。其中:

第一,《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JR/t0071-2012)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涉及技术要求标准》,结合金融行业特点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需要,对金融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采用分区分域设计、对不同等级的应用系统进行具体要求,以保障将国家等级保护要求行业化、具体化,提高金融机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第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指南》(JR/t0072-2012)规定了金融行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评估的要求,包括对第二级信息系统、第三级信息系统和第四级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评估的单元测评要求和信息系统整体测评要求等。根据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定级情况,不存在五级系统,而一级系统不需要去公安机关备案,不作为测评重点。

第三,《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安全指引》(JR/t0073-2012)总结了金融行业应用系统多年的安全需求和业务特点,并参考国际、国内相关信息安全标准及行业标准,明确等级保护测评服务机构安全、人员安全、过程安全、测评对象安全、工具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系列管理标准应用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在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技术和方法,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规范》(简称《规范》),作为落实等级保护管理要求的检查标准。

(一)以标准化方法细化检查依据

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与内容复杂庞大,研究表明,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规范涵盖金融机构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基本管理要求和基本技术要求,应以信息安全等保制度作为检查依据。目前,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和公安部的统一部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定级、评审、备案、测评和整改工作。

(二)以标准化技术明确检查内容

以金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要求为基础,同时,从实际工作出发,需要增加以下内容:

1.增加信息安全概况的内容。按照统一的标准化方式统计各银行机构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员资金投入、开发建设、专项治理、安全保障等情况。便于检查人员掌握了解被查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层面。

2.增加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管理的内容。当前,银行卡犯罪呈上升趋势,人民银行总行高度重视银行卡联网联合及其带来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规范》中应增加相关检查内容。

3.增加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的内容。金融机构代码在我国实施的金融标准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人民银行通过检查金融机构代码证申领、年检、变更和撤销,确保金融机构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因此,在《规范》中应增加相关检查内容。

(三)以标准化手段细化检查流程

一是标准化的检查方案。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分为法人和非法人机构,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省、市、县、营业网点金融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制定的《规范》作为通用工作规范,并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分别标注出来。检查单位要根据被检查银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情况,在通用规范的基础上定制检查方案。

二是标准化的检查内容。由于各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投入、核心系统等不同,导致各行信息安全管理具有独立性,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资料名称、归聚存在差异。检查单位应关注被检查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质内容,忽略具体表现形式。

三是标准化的机房核查流程。网络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是业务开展的基础,机房属于银行核心区域。因此,检查人员进入机房应注意按照相应管理制度执行。

四是标准化的协查规定。信息安全涵盖机房、网络、系统、安全、银行卡、机构信息等,检查人员需要与不同的技术人员交流,被检查单位应指定专人全程陪同,负责协调。

五是标准化的禁止规定。为了避免检查人员登陆被查单位信息系统出现误操作,造成重大损失,检查人员应与联络人进行充分的沟通,由被查单位人员具体上机操作,严禁检查人员直接登陆被查单位信息系统操作。

六是标准化的通报格式。检查人员应分析查出问题的性质,标识风险隐患的类别(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分别以限期整改、风险提示、暂停服务进行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时限。

三、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系列管理标准实践

(一)首次实施统一的监管标准

2013年5月,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制定并对全省《规范》(昆银发〔2013〕139号),首次统一了金融信息安全检查标准。全省16个地区人民银行各级机构依据《规范》,组织了综合执法检查金融业信息安全调查,对机房及基础设施管理、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管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管理、网上银行信息安全管理7个大类254个调查项,204个检查项实施了信息安全检查。

1.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发现问题统计。

2.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结果处理情况统计。

3.2013年依据《规范》开展检查整改情况统计。

全省首次实施上下统一的监管标准、统一的检查尺度,首次在一个标准下实现全省检查发现问题数、检查结果处理方式的统计、对比分析,使上级行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辖区信息安全状况。

(二)首次统一各类金融信息安全检查

目前,人民银行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信息安全类检查工作,包括执法检查、信息安全调查、新设机构准入审批、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及银行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自查。各类金融信息安全检查都将《规范》作为一个基础性规范,在使用《规范》时,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检查内容。如:信息安全调查内容可酌情增加,新设机构准入审批和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的检查内容可酌情减少。专项信息安全检查同时遵守专项信息安全检查要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具有统一性,连续性,有效提升了人民银行对全省地方法人机构监管的透明度、程序的公开化,对促进全省地方性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管理向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首次集中解决检查中的难点

基层人民银行对于检查结果整改及处理一直是金融信息安全检查中的难点,与现金管理、征信、国库等人民银行传统监管业务相比,梳理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后会发现相关处罚规定模糊且操作性不强。对于屡查屡犯、造成城市金融网严重安全风险等行为,缺乏处罚措施。《规范》首次提出检查人员应分析查出问题的性质,标识风险隐患的类别(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按照限期整改、风险提示、暂停接入人民银行网络和信息系统服务、暂停新设机构准入审批及新业务系统开通审批等方式分别处理,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解决了金融信息安全检查中的难点。

《规范》的实施是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应用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贯彻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列标准规范的实践,也是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应用金融标准化方法构建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的初步探索。这一模式,对于金融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具有借鉴价值。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3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创新;应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活动的监督通过信息化管理,金融企业能够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整合,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分析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判断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对金融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二)信息化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金融企业信息化管理摆脱了传统金融行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潜在市场进行有效开发,实现业务的拓展。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散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加快金融活动工作效率,提高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信息化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升级,发挥出互联网便捷和开放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用户的发掘,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地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防范,进而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奠定金融经济管理基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现代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经济管理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了金融企业和客户之前的距离,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

(二)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金融企业市场交易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在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扩大金融市场范围。

(三)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服务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是金融服务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用户通过网络信息获取金融机构所提供金融产品信息,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进行注册,从而享受到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实现征信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金融企业市场形象。

三、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金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金融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金融企业要扩大人才吸纳和培养渠道,扩大人才资源渠道,从而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实现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要推进金融企业经济管理事务处理系统建设,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获取更多实时信息,提高经营管理的时效性;此外,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金融企业不同部门和分支机构信息交互,对金融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技术升级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金融经济管理涉及的信息量庞大,将金融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相融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将促进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不仅加快了金融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快金融业务拓展,还实现了服务的不断升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先进科技完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4

(一)信息系统众多,信息源相对分散。

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管理信息源主要有日常监管业务系统、“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等。近几年,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基层央行对外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开发推广新的业务管理系统。以辖内某一分支行为例,业务单一的部门至少有一个业务管理系统,业务范围较广的部门则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全行相关业务管理系统众多,难以集约化使用。同时,“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相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

(二)信息关联度较低,信息共享水平不高。

基层央行承担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各对外履职部门所使用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分头从监管对象获取信息,且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度低,导致基层央行的信息采集渠道难以集中,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日常履职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工作信息的重复采集,一方面增加了自身工作量,另一方面加重了监管对象的工作负担。

(三)信息采集率偏低,信息利用程度有限。

由于基层央行需关注日常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对经济金融信息要求较高,同时缺乏足够的手段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质量进行甄别,导致采集的信息,实际效用有限。如从近几年的综合检查来看,金融机构报送的分行业、分大中小类型等统计数据,均存在较高的差错率。同时,在金融管理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的情况下,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管理信息的挖掘利用程度有限,相关金融管理信息闲置,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在日常监测评估时缺乏高质量的金融管理信息支撑。

(四)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信息化既需要熟悉管理的人才,又需要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专业人员。这对于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现状而言,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人员结构逐年老化,系统化的金融知识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有限;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较差,金融业务运行分析能力有限,缺乏金融管理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对金融管理信息化认识停留在日常操作管理层面,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与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深入规范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基层央行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建设、规范发展、效力提升的过程,既是包含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职能在内的金融管理工作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又是包含管理法规边界、管理方式边界、管理协作边界和管理效能边界等金融管理工作外延得到逐步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在进一步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金融管理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及时有效整合金融管理各种资源,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这就客观上要求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而且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前瞻性思考与金融科技先进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金融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从而全面推进金融管理工作。

(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现实需要。

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是金融管理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既要规范发展,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金融管理规范化建设,又要提升效力,不断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和手段,重点是要抓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一方面,基层央行金融管理工作由各层级人行具体的业务部门执行,相应的信息也存在于具体业务部门,形成横向信息分散。另一方面,上级行对各分支机构的金融管理信息多采用汇总上报的方式搜集,无法直观地看到各分支机构具体的金融管理信息,导致信息漏损,形成纵向信息分散。信息分散化导致基层央行在整体上无法全方位地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并依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三)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的重要举措。

基层央行在日常工作中所承担的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等职能都离不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基层央行既要及时监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节奏及结构变化,又要准确监测判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既要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辖内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又要了解和掌握消费、投资、物价等领域变化走势情况。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金融基础信息的支撑。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有效整合和集约金融信息资源有助于推动金融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具有集基础性、社会性和管理性于一身的特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央行和金融机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随着金融业跨行业经营、交叉合作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系统传染问题不可避免。只有充分发挥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和漏损,拓宽金融信息获取渠道和来源,加强金融信息的分析与预警,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基层央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

以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的依法合规地推进“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金融管理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为工作总要求;以信息化为依托,强化金融管理大数据的使用,将管理信息系统化、管理决策智能化贯穿于金融管理全过程;坚持金融管理与服务并重、以管理促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促进金融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提供信息支撑与保障。

(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按照依法行政、统一规范原则的客观要求,有效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辖内各级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支撑与决策机制;按金融管理工作项目优化业务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分析信息,推进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通过金融管理内在监测指标,核心是通过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金融管理方式改进与效果提升,从而推动辖内金融管理工作迈入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轨道,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协调有方、运转有序、行为有制、手段有力、管理有效的目标,切实推动金融管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金融管理工作与对外履职工作相融合,不断提升基层央行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响应力和落实力。

四、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与路径选择

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建立完善以“一台两库”为主要载体的金融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一台”即金融管理工作平台,“两库”即金融管理信息库与金融管理人才库。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开展。

(一)建好信息载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建好信息载体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是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按照“先简后繁、留有开发空间、运行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建成金融管理工作平台、金融管理人才库。金融管理工作平台的建成有利于夯实信息基础,增强非现场监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从而推动金融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金融管理人才库按管理、检查、调研三个专业特长要求,初步建成并筛选入库金融管理各类人才,努力培养成为辖内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按照“总体设计、先易后难、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目前已获得的基础信息为数据源,逐步开发建立金融管理信息库,力求实现基础信息收集、金融管理信息整合、金融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和金融管理科学决策等不同层次目标。确定金融管理信息库总体思路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金融管理信息库需求设计调研与论证,形成金融管理信息库设计方案。

(二)加强信息维护,注重系统运行管理。

加强信息维护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务。重点是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金融管理工作平台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工作平台目录,及时更新维护工作平台相关信息,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共享,为金融管理日常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结合实际,根据金融管理制度要求,统一表格,统一格式模板,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归档要求,完善台账和工作记录,推进基础资料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人才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已有金融管理入库人员的基础上,结合金融管理实践,通过以岗代训、以查代训、以会代训和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分批次、分层次加强对遴选金融管理人才库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培训范围,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效果。对金融管理人才库人员实施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充实人才库成员,提升金融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金融管理信息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主要内容包括:在不断更新新设金融机构基础信息的同时,应通过开业管理、营业管理、综合检查、综合评价、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即“两管理、两综合、一报告、一保护”)等日常金融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历史信息资料,更新完善现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背景资料、从业经历,金融机构经营理念、股东构成、机构与业务规划发展等情况,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金融机构全貌,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高效运用夯实基础。在加强金融管理日常信息维护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外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的管理,尤其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重点是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信息系统工作要求,规范金融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明确对口部门和专人负责系统信息的维护工作,从而确保信息系统信息的及时更新、完善与动态反映。对内应加强部门及系统上下的协调与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成果共享、资源共享。重点是通过制定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明确各部门、各级行信息维护和使用的工作职责及使用范围,界定金融信息的工作用途,设置信息系统使用权限,明确金融信息的要求,切实落实好使用金融管理信息的保密规定,从而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三)突出信息使用,提高系统运用效率。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5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07-03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信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第二,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第四,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国外金融业发展得比较早,与此相适应,金融业信息化的起步也很早。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开启信息化之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并创造出不少新的金融产品。其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通过这一步步的演进,国外金融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内部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信息分析、新型产品及业务建设。

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H.allen统计,1980―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另据数据显示,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0余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客户关系管理)的项目;市场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42%的欧洲银行在2002年继续加大了CRm的投资力度。

第二,国外金融信息化特征。放眼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尽管各自进度不一,但是综合看来,他们的金融信息系统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点:

(1)使用面广,设备先进。自从iBm公司的702型计算机首次被安装到美洲银行后,各类新颖的计算机设备便不断被引入金融业。这些大银行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更新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积极大胆地采用最新的计算机产品,采用最新的软件技术。这些设备的普及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2)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发达国家建成了三个层面的信息系统。首先,金融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以银行会计为依据的银行内部业务的处理系统,即技术先进且相互协调的柜台业务服务网络,以及以银行经营管理为目标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其次,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随着各项业务之间交往的频繁,银行间的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业务急剧上升,资金清算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成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发达国家银行之间纷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以实现快速、安全的资金清算。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BoJ―net)、美国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HipS)、环球金融通信网(SwiFt)等,这些系统的建立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加快了交易速度,还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新的银行服务。最后,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银行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各类自动服务,建立了自动客户服务系统网络,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客户建立企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与社会大众建立电话银行、家庭银行,通过各类终端为客户提供各类周详、多样的金融服务。

(3)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网络信息系统中都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一个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都有各类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如主机系统、通信系统的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明显,发达国家金融业对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比如,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和办事处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此外,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95%的金融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使这些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因此,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4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第二,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第三,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第四,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第五,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第六,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第七,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第八,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第三,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第四,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2]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2(8).

[3]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4]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5]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2(3).

[6]付亚东,张焱.从金融信息化到信息金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

[7]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6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

(一)含义。所谓金融管理信息化,人们的解释多种多样,没有明确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有的学者则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是人们通过网络,计算机等传送数据、语音、图形,然后将金融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管理模式。

(二)现状。金融业在现代信息化建设下发展较快的,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了计算机达标改造,加入了网络资源整合等各种活动,已形成了基本的金融信息化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完成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数据关系的搭建,进行了科技管理。目前,我国已有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建立并运行起来,从而提升了金融业的工作和服务质量,提升了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加快了金融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得相关的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我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影响

1.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业务,方便用户办理业务,减少了部分手续,客户可以在家,在办公室办理业务,获得金融服务。电子货币、网络货币、信用卡、数字钱包等被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兴的网络银行摆脱了传统银行某些弊端,具有安全、高效等特点。

2.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前提,而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信息化将为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金融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的能力,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络的速度发展迅速,利用网络进行交易,手续费较低,成本较低,网络交易的方式将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易方式。

3.如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这一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不断发展,信息化交易技术加快了流通速度,使得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用时仅需几分钟,也扩大了资金流动的总量。全球金融网络上跨国银行业务国际证券交易外汇交易急剧增长,金融信息化促进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金融管理信息化措施

(一)制定金融管理信息化的计划。制订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重新组建管理架构和流程。该规划要详细,全面。需要多方面考虑我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以规划和部署。另一方面,金融电子化系统也需要更新和改造,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二)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金融信息技术标准化具有很多好处,标准化方便各项业务的进行,能满足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应用需求,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使系统易于管理,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方便快捷,便于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较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来说,标准化还是较容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期进行处理,分阶段实施。

(三)采取竞争机制,合理分工和协作。我国在分配任务和人才方面,没有有效的分配方式,而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分工合理,金融服务业都高度发达,这与他们的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分工合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金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竞争也能发挥作用,相互竞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四)注重与客户搞好关系,提供优质服务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要向金融业有所发展,就要依靠客户,因此金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注重与客户搞好关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在开发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将成为新的竞争因素,对客户的重视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客户管理有可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五)重视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工作人员只需要熟悉业务流程,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工作人员执行,各种业务流程熟悉了,自然就会做好事情。但是现在,随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则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懂得it技术,从业务到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所有领域,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且必须熟练操作。

(六)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确保金融信息安全。我国金融业要高度重视并建立完善金融信息的保密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监测,对客户作详细的身份认证,加强客户资料信息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硬件设备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财产安全,更要制定严密的安全策略。

三、结束语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迅速,并且发展潜力巨大,这些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尽管我国还不能与国外的金融机构相比,各个方面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面对网络的不断更新发展,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研发新技术,完善新方式。我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期待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顺.基于商业智能的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刘婷.云南物产集团物流业金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财经大学,2012.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7

金融管理信息化,指管理者在金融管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与通信技术,发掘各种资源,探究使企业经营能力与管理提升具体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信息化对企业经济全球化有重要作用,同时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信息化在金融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目前金融企业主要着力点是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it外包,信息化成为金融体系稳定度过业务寒冬的武器,金融危机时,金融企业中信息化有举足轻重作用。金融机构分类上来说有保险、银行和证券。一般,银行包含传统与高技术含量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融资、兼并上市和引进投资者等。当前银行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与国外同行相比有一定差距。

金融企业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它沟通社会经济活动成为经济核心。特别是信息时代,金融企业面临高科技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高科技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激烈竞争,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作为密集型产业,现代金融企业组织结构、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日益体现知识与信息的基础特征。

1.信息技术创金融行业神话。信息技术成为金融业务的基石,是提高控制和管理的基础。某银行建行之初,就提出科技兴行的战略,就是统一管理、统一需求和统一系统等研发原则。其他银行忙于开发本区域金融信息化时,该银行已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由于站在统一高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该银行电子一卡通,才能率先实现各个柜台通存通兑等,被誉为银行业在理财方面的创举。信息技术银行业务中效益巨大,初步树立该行技术领先的社会形象。

金融全球化是金融企业的一大趋势,而全球化实现前提是信息技术,如数字化与网络化等构建。经济全球化拉动下,金融服务要不间断提供。我国早在02年已经迈出全球化第一步,02年6月,银联是ViSa和masterCard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与这两大组织清算网络连接,银联成员机构通过清算系统可完成国际交易。经济发展今天,世界上最大金融企业,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开展了业务。

2.数据集中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行业基本完成数据集中建设,经过单机批处理、联机处理和管理信息化等阶段。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到银行再造和虚拟业务,走在国内行业前列。Sap公司金融服务业副总裁认为,整个业务流程可实现信息化,金融服务要有信息化支撑。各类系统激发传统金融业获利,为企业向巨头转型奠定基础。

3.电子商务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信息化对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人们深有体会。排对管理、银行卡、银行口令,使服务更贴近客户。依靠信息提供服务方面,网络新的生活促使银行推出新服务。利用信息抓住客户群,为其提供符合要求服务,赚取利润,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随着国内网络基础的极大改善和电子商务复苏,信息化服务将是金融企业发展的重点。

二、金融经济中应用信息化的问题

1.如今,金融企业在管理方面,还延续陈旧的理念,没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与更新。有一部分管理者只是关心盈利与收入,却没对成本合理控制,这样导致常出现入不敷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没重视运用信息化,而是坚持粗放管理,在扩大收益上,仅靠增加资本来追求利益,没有做好优化资源。

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发展与进步,高质量与快捷服务成人们要求,因此,企业采用提供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统一消费和支付、送货等服务,满足人们的服务要求。然而,统一的平台没有建立,使系统间信息很难同步,数据不精确,企业经营不具备信息基础,无法保证数据科学性与有效性。

3.我国金融企业管理方面,人才缺失问题,任职管理常常一人兼多个职位,这样虽减少了劳动成本,却阻碍了提高效率。另外,我国金融企业有所提高在信息化重视上,产品改造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有些企业在自动化方面效果不错。然而大多数金融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没有完全信息化。

三、金融经济中创新信息管理的途径

1.优化配置。金融管理中信息化有重要作用,金融企业要让信息化真正显示优势,就要建立统一系统,实现组织从内到外协调性。对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各自做好工作和承担职责。要重视财务与会计部门,使企业管理者能对投资与运营进行及时了解与分析。

2.建立先进的平台。要对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强化意识,并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管理数据与信息的整理,让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全面了解,进而把握发展趋势与基本走向。这样管理人员能对企业经济作出判断与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达到市场需求。

3.加强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做好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和理性与准确性。还要重视信息化制度建设,对信息化流程、要求和内容等明确规定。

4.推进信息标准体系与应用。标准化中,可先期推进容易部分,如网络和基础软件等。有的标准化要依据不同时期,并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等。标准化降低系统复杂性与管理难度,减少冗余和简化操作,节约资源,重要的是还能达到不同时点需求。

5.信息化搭建多元化业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数据仓库,金融业务开展更有针对性,多元化业务具备更多可能。这样业务多元化,服务综合化和全能化,从分业到混业,金融信息化发展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达到综合经营。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8

 

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挑战、对策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9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金融发展;VaR模型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16-02

一、引言

十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不断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四化”相互促进,四化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一对“孪生子”,其深度融合决定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个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更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发展。总而言之,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表征;信息化更是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金融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发展提供理想的土壤。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西气东输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也因其资源丰富、民族复杂、地域广大而备受关注。新疆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相比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较低,作为边缘地区更需要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和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为城镇化、信息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因此有必要理清新疆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不断推动深层次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新疆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维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国内外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研究较多,姜爱林(2002)认为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1];吴敬琏(2006)指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2];俞立平(2009)研究得出现阶段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影响速度大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影响速度,且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影响更加稳定的结论[3];谢康等(2009)认为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研究较为零散的原因在于我国二者融合的环境和基础与欧美不同[4]。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更多地是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也有一些是单独探讨金融发展与工业化或信息化的关系,很少把三者放在同一范围内进行研究,黄海清(2012)利用VaR模型对广西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5],但本文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虑西北落后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指标与数据选取

(一)工业化指标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不断上升的过程,也跟从业人数在总从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密切相关。但是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与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一般用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表示工业发展水平[6]。

(二)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结构重心的转变的过程,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通讯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一些研究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来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但由于数据的繁琐和公认程度不高,我们一般用邮政与电信业务总额占GDp比重替代,是典型的信息化指标[7]。

(三)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一般分为金融增长和金融深化,涵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行业。国际上常用金融相关率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但由于新疆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银行业占据主要投融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年底存款余额加贷款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

本文选取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来源于1996-2012《新疆统计年鉴》和2012年新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为统计数据具有年度一致性,所以未做转化。为了统计方便和消除异方差,本了对数化处理,结果不会对时间序列产生影响。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aDF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要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消除虚假回归等问题,一般可以通过散点图、样本自相关函数和aDF检验。本文对新疆工业化、信息化和金融发展指标,及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1的aDF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与金融发展指标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显著,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一阶差分序列后,三者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nind、Lninf、LnFin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时间序列上的统计特征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曲线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通过平稳性检验。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一阶差分使得时间序列变得平稳,但也容易丢失一部分总量的长期信息。而协整检验研究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和共同的随机性趋势。从aDF检验得知Lnind、Lninf、LnFin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我们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Lnind、Lninf、LnFin指标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通过LR、Fpe、aiC、SC和HQ准则选择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采用第四种形式(有线性确定性趋势,有截距项,有趋势项),得出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一)Granger因果性检验

由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得知新疆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存在共同趋势,存在关联性。现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性检验探讨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该检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提出,但检验结论只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而不一定是一种真正的因果关系。

表3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

滞后两阶的Granger因果性检验结果表明:检验接受工业化不是信息化Granger原因的假设,但概率仅为0.06652,若在10%的置信区间下则工业化是信息化的Granger原因,信息化也是工业化的Granger原因,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为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检验工业化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也接受金融发展不是工业化Granger原因的假设,但10%置信区间下金融发展是工业化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但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相互不是对方的Granger原因,因果关系不明显,可能和数据样本的选择有关。

(四)VaR模型估计

通过前面的aDF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认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就此构建VaR模型,对新疆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时间序列的关系进行估计。通过LR、Fpe、aiC、SC和HQ准则选择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在一阶差分下新疆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指标时间序列下平稳,通过估计得到VaR模型如下:

从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工业化指标受到滞后一阶的工业化指标影响明显,受滞后一阶的金融发展和信息化指标影响不明显;信息化指标受到滞后一阶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指标影响明显,受滞后一阶的金融发展指标影响不明显;金融发展指标受到滞后一阶金融发展和工业化指标影响显著,受滞后一阶的信息化指标不明显,与前面Granger因果分析基本一致。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VaR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圆内,VaR模型稳定,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得出脉冲响应分析的合成图。左图中,工业化指标对于自身的响应最大,后一直下降,对信息化指标的响应先上升后下降但作用一直为正向的,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响应起先为负向的,后转负为正。中图信息化指标对自身响应最大,随时间推移不断趋向于零,对工业化指标的响应先上升后下降,先负向后正向,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响应趋势相反。右图中,金融发展指标对自身、工业化指标、信息化指标响应的程度与趋势基本与中图信息化指标对自身、工业化、金融发展的响应保持一致。

(六)方差分解分析

对所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考察变量扰动项对变量变动的贡献度。图2中横轴代表滞后期数,中轴代表贡献率。左边的图中,Lnind的方差在1990年工业化指标贡献率为87.6%,之后不断下降,2012年为60.6%;LnFin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12.4%下降为2012年的6.8%;Lninf的贡献率从无到有一直上升到32.5%。中图Lninf的方差分解中信息化指标的贡献率一职保持在90%以上,但一直呈下降趋势,LnFin、Lnind贡献率虽小但却上升趋势明显,保持在较低水平。右图中,1990年LnFin的方差贡献率全部来自于LnFin,后一直下降到92%,Lnind、Lninf上涨缓慢,影响不大。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VaR模型对西北民族地区新疆地区1990―2012年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性检验,同时根据VaR模型估计结果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平稳性与协整检验发现,新疆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指标之间是平稳性时间序列,并长期保持均衡状态。通过Granger因果性检验发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是高度融合的过程,是新型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力。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作用、信息化和工业化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均不明显。

2.通过对VaR模型估计结果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对工业化都有正效应;金融发展对信息化具有正效应,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对金融化为负效用。

3.通过对VaR模型估计结果的方差分解分析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工业化、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率都有弱微增长,但在低水平处徘徊;工业化对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在显著增强。

通过建立向量自相关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新疆地区工业化、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推动新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互为因果,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增长引擎。必须要在继续推动工业化的同时,发挥后发优势,着力推进信息化,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推进金融深化和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专业化进程,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金融服务功能,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加强创新与监管,加强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7):36-41

[2]吴敬琏.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1-7

[3]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34-40

[4]谢康,肖静华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4-16

金融行业信息化篇10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