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起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27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1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是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中被首次被出以来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同时兼具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特点的绿色经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以及哥本哈根环境峰会的惨淡闭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碳排放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低碳经济这一始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考虑的理念正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处方”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催生出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全球第五次科技浪潮,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不容小觑。在这个大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纷纷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对其自身的国内、国际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以期掌握行业制高点和全球主导权,低碳经济已跨出单纯的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范畴,更是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多重任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加快建设低碳经济服务和管理平台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目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还很薄弱,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和促进功能,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推广扩散企业,低碳经济技术信息咨询和规划、管理服务机构,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平台,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尝试性开展低碳经济标志制度。低碳经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使低碳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实现重点突破。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3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7—0156—02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采取行动密切相关。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随着人类对气候问题的不断关注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影响认识的不断提高,人类大量排放二氧碳(Co2)对气候的影响问题得到重视。近代瑞典科学家阿累尼乌斯早在1896年发表的“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将带来全球气候的变化”理论,已经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随着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低碳经济被提上重要的位置。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英国发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是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观的改变。

(二)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财政、社会和环境上的影响。《斯特恩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报告按照常规经济模式预测,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从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难看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是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因此,低碳经济一开始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提出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四)中国低碳经济前景广阔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我国要加快实施低碳经济模式,从国内角度看,可以降低国内资源过度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从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围绕碳排放交易标准和体系的博弈,是主要经济大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获得一定相对优势及避免未来出口贸易受阻,低碳经济必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青睐,愈加受到政府重视。中国的低碳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二、国外金融体系支持低碳经济模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为实现其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在政府制定一系列法案、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融资,尽可能的调动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的热情。同时,作为金融机构自身,其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注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和低碳技术实现本国产业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

(一)英国模式

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为此,英国先后引入了碳信托基金、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多项创新性措施。其中,碳信托基金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其目标是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有效减少Co2排放和寻找低碳技术的商业机遇,从而有效促进英国节能减排和走向低碳经济。碳信托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项目孵化器等领域。另外,英国的伦敦是“气候变化资本”的发祥地,出现过第一家专门办理与碳有关业务的银行。“碳托拉斯”也起源于伦敦。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英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各项金融支持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为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

(二)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积极参与碳排放、氧化硫、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及天气等衍生产品开发对气候相关的各类交易市场进行股权投资。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机构纷纷投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值得借鉴的模式

巴西近年来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巴西将在今后30年内利用美国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发新能源。另外巴西通过电力基金支持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为此积极利用外资、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低碳领域。

三、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将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金融支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机遇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将有效实现了低碳经济和金融业的共赢发展。从外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

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通知,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目前,绝大多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信贷领域的环境准入条件,在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资金来源的同时,加大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有效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低碳行业投资周期较长、经济效益缓慢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商业银行对低碳企业、低碳项目的信贷投放积极性。因此,建立并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当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促进银行低碳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推进低碳信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大力推广低碳抵押贷款,为低碳、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融资,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低碳经济间接融资的长效机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发展。

(二)推进“低碳资本市场”的建设

低碳经济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积极推进“低碳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优先支持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企业在主板上市融资,积极发展“低碳创业板”,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在优先核准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低碳债券”的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低碳金融债券”筹措资金,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低碳产业,加强低碳信托基金的培育和开发鼓励私募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减排、低碳项目的资金投入,促进低碳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三)大力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壮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碳排放权已经衍生为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由于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出现。因此,在完善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和低碳资本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着力加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掉期、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助推低碳融资和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四)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

it、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一直是风险投资青睐的领域。但国际上新的动向表明,众多风险投资越来越看重“低碳舞台”。节能环保、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国际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新热点。目前,我国节能环保科技企业多是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获得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将技术商业化,而真正利用国际上流行的风险投资却很少。原因之一在于风险投资是一个舶来品,传统观念对其持怀疑态度。但从长期看,风险投资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真正利用市场规律的运作手段。对此,中国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扶持和规范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运行,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引导风投资本投资低碳经济,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宏观分析;理论

一、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特点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刚刚步入初始化发展阶段,我国国内的很多企业和相关组织都还没有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一种明确的绿色化发展模式,而且在法律方面我国也没有做到全面化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并不健全,造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失误,降低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而且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没有深入人心,目前在各地方政府虽然已经开展了绿色经济发展的主题活动,国内也从汽车低碳惠民政策、生产企业的节能税收优惠、对三废企业的高额罚款等措施改善了国内的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环境,但是目前还是欠缺更加全面的绿色化法制法规,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制体系去限制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去引导人们向着一种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前进,造成了一定的发展障碍,引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引起了很多其他的负面的社会问题。由此看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从宏观角度去分析,还需要做到更多的引导,要从基本点上不断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发展理念,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而且还要在国内相继开展低碳经济的全民活动,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让更多的人们亲身体验到低碳绿色生活的发展方向,了解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并投身到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管理和发展的方式上还要广泛的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了解国外的发展模式,要深切体会国际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低碳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动向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的首要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3]。《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应对这场挑战,目前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比较合理。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分析

3.1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相应战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政府、企业、居民以及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将传统的并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高碳产业转化为新型的低碳产业,同时要将这种新型的低碳技术不断进行研发与创新,最终能够在广大企业与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实现我国的低碳化发展道路。不过,首先就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调节能源结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就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详细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企业与广大群众使用低碳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通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这是我国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方向。

3.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两点:第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和运转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起着决定作用,这其中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运作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也起着推动作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的让我国与国家化先进国家接轨,在产品生产标准和生活品标准上实现均衡。第二,加强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一种新型手段,是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发展方式,改善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足的局面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多个问题,提高我国企业的转型速度,改善企业发展的不足。

3.3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低碳经济的运营与发展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辅导作用和引导企业转型的作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发展注重经济的均衡性,强调的是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要不断改善好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生态平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经济和环境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去,让环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最大化的收益和企业最大化的发展,推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前进。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球碳排放激增,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台风、局地暴雨、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演变成为综合性的发展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低碳经济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来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规律: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目前,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还得从中国实际出发,给出一个较切实可行的名词解释。

所谓“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四低三高”经济发展模式,即以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含量和高的碳生产力,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产、消费、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低碳经济不是“减排经济”、“零碳经济”,也不是”低效经济”、“低速经济”,更不是“道德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等于摒弃传统行业和产业。从宏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可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启发作用。

(1)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专家研究发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能源消费量剧增,同时还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以发展中国家为例,1970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37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8.06倍,碳排放量增长7.50倍。

图11970-2007年期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

数据来源:《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通过考察2008年8月到200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的国际能源价格、碳交易价格以及我国的总体经济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耗的上升,而能耗的上升又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同时,碳排放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购买碳指标的需求上升,同时碳价也会上涨,减排成本增加。

图2国际能源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3国际碳市场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4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对于少数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功实现了本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碳排放这三者之间相关度的削弱。

(2)低碳经济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其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我国目前正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加上煤价低廉,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进程。为了度量我们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

1、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能客观评价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总体特征的指标集合。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从认识低碳经济的性质、特点出发,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②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系统的观点对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等指标的构成要素进行客观描述。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要将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并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以有利于进行控制。

③全面性和主导性原则。一套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碳指标,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碳排放的主要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

④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对于一些在目前认识水平下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且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简单明确,计算所需数据应比较容易获得。

⑤时空耦合原则。评价体系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低碳经济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耦合过程,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又要反映其动态变化性;既要从时间序列又要从空间序列来评价和判定。

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相结合,重点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和指标内容

根据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采取纵横向比较方法,即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可从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四个维度来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①低碳产出指标:

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

根据我国2005年相关数据,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油、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亿吨,其中约50%来自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主要是电力),约35%来自终端工业部门,约15%来自交通、农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还有数据表明,建筑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30%。因此在评价时还要选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单位关键产品的单位能耗指标。

碳生产力: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单位能耗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等。

低碳消费指标:

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人均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消费的碳排放”可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这一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等相关指标来推算。考虑到居民(包括政府和家庭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中,既包括本国(本地)生产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其他国家(地区)进口的产品与服务,这里以人均碳排放水平代替人均消费碳排放水平。

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零碳排放能源和代表碳汇水平的森林覆盖率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其中,水力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资源,以及对于全球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的森林覆盖率,是一国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④低碳政策指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经济属正外部活动,需要国家从税收、技术、管理等政策方面来引导,从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来推动。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统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励措施和力度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下表:

4、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①统计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中,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算,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有些指标是正向指标,有些是逆向指标,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如果直接运用这些指标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②指标权数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权数的确定过程是综合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通常可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③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

常用的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形加权综合法、增益型线形加权综合法、理想点法等,笔者认为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即可。线性加权综合法(也叫“加法”合成法),指应用线性模型Y=∑wjxj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其中Y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表示发展程度),wj为与指标xj相应的权重系数。

④结果判断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建立起低碳经济评价等级标准。根据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计算出Y值。再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判断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推动下低碳经济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目前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对低碳经济认识有待提高、相关统计资料和计量手段严重欠缺等,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监测、考核,以便为国家为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2、梁燕君.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论文天下》2010-05

3、潘家华、庄贵阳等.构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浙江日报》2010-06-04

4、北京工业循环经济服务平台.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ttp://省略/control/2010-01-11

5、毕军.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减少碳排放news.nju.省略/show.php?id=105752009-12-17

6、陈乔第编辑.发展低碳经济须澄清十大误区《新华网》2009-09-08

作者简介: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6

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矿区社区生活区域大力倡导使用节能型、低碳型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时尚。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

在增强产业实力的同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贯彻,将低碳化、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在矿区方圆地域中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煤炭生产、销售集中地点、矸石堆放和污水排放等能耗高、污染重场所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以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在矿区建设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建设矿区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结合矿区生产、生活、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实现矿区低碳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是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则难得,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例外。要减少碳的排放,就必须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使节能减排达到最佳效果。总而言之,不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付出,就不会有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权衡利害得失,趋利避害。

二是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也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我们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截然的对立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取得双赢。毋庸置疑,多年来煤炭生产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较为严重的。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路子。如果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已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后人就无以为继。若生态恶化得不到扼制,我们以及子孙后代都将面对承受愈来愈多、愈来愈重的生态灾难。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也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发展低碳工业,打造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关。重要的是树立低碳观念,引导低碳消费,转变行为方式。要从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简单的亊做起,形成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局面。

3立足基础,真抓实干,改善优化矿区生态环境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煤炭企业普遍地处城乡结合部,区域占地面积广阔,人口集中,积极主动地推行建设矿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辟、利用、推行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集中力量研发氢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电、光伏电、混合动力能源的相关核心技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经济活动,使其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7

[关键词]低碳金融;低碳经济;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80-03

作者简介:张慧(1978-),湖南岳阳人,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服务贸易。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D11XYJ15。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和能源资源消耗的大省,进入国家首批低碳试点范围。这也意味着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珠三角,将再次担当起先行探路、引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

由于对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无论是碳排放权还是低碳技术的研发运用,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低碳金融也应运而生。

一、低碳金融的概念

低碳金融是属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金融独树一帜的发展分支,它是泛指支持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是一个以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绿色贷款、碳期货、碳期权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所催生的,低碳金融的本质是以低碳金融的观念去关注产业发展,将资源损耗和环境影响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引导企业的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从而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东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大力发展碳金融对于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已开始推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及开展交易机制的研究。另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已积极开拓各类碳金融业务。就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中碳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现状而言,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

截至2011年,广东省发放绿色信贷的银行有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等,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落实了绿色信贷的“节能减排、环保节约”宗旨,并取得瞩目成绩。广东省银行现阶段的绿色信贷实践主要体现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实行贷款分类和标准差异化,对法人客户进行“环保信息标识”,将企业进行分类,对“两高一剩”的行业进行限额,对未经环评审批、环评不达标、有环保违法受到严重处罚的企业均采用“一票否决制”,对存量客户发现类似的情况,进行压缩或退出调整。

除银行内部的措施之外,政府部门还制定并出台了有关绿色信贷的方案及

规定等,例如: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广东省的绿色信贷发展具有规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升级,因此,广东省已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保障和规范绿色信贷的体制。

(二)碳交易所的建设

碳交易所的建立可利用市场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利用碳价格来反映资源

稀缺程度和治理成本,从而使市场机制和金融机构发挥出对碳排放权管理的作用以达到为整个社会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确定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湖北、广东等7省市为全国首批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全面启动,各试点地区正抓紧制定本地区碳排放绝对量和强度两大指标方案,并建立各自区域内的排放交易体系。广东省也将力争在2013年3月前建立地区性碳交易体系,成为国内首个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面,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获批的CDm项目达到76个,其中35个

项目在联合国注册,14个项目获联合国签发的减排量。

(三)碳基金的发展

2011年3月,广东首个碳汇基金正式成立,首批启动资金1000万元由广州长

隆集团捐献。该基金将用于省内生态造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并成为企业建立“碳信用”的平台。广东省碳汇基金的成立是广东省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跨出的一大步,一方面广东省碳汇基金可以为建设碳排放交易所筹备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碳交易活动,从而加快碳排放交易所的建设速度。

(四)低碳保险的开拓

在碳金融市场中保险业承担着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保险业应该把碳金融

运行中可能易发的风险纳入传统保险业的承保范围,这是低碳保险发展的关键。2012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通知,由广东保监局等单位负责实施绿色保险政策,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对涉及重金属排放等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保险。广东省内的一些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等低碳险种。另外,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正式启动森林保险工作,林农参保后,凡遇自然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都可获得承保机构的赔偿。这些都标志着广东省绿色低碳保险业务已步入发展轨道。

三、广东省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8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新的总体布局,即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此举又一次掀起了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的热潮。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具有高碳特征的重工业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中部地区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从低碳增长的角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由此可见,湖北省目前的发展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低碳发展的约束。国内从低碳视角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多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入手。梁少华(2009)从能源边际产出入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研究发现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能源消耗最少,边际产出最高;徐博等(2006)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降低能源消耗双重目标;邵忍丽等(2006)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能耗来自于第二产业,且经济活动中能源需求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尹春华等(2003)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刘满平(2007)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协调性问题,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双重约束下的湖北省产业结构

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湖北省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等。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迅猛增长,为湖北省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部崛起的进程。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即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是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的,由此可见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以人的意志迅速转移,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结构的惯性,另一方面由于诸如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的发展需要一些高耗能的原材料生产行业的投入,特别是当下湖北省仍处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品。如今在低碳经济的大浪潮下,很显然老工业基地的“顽疾”羁绊着湖北省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发展脚步。一方面,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但产业发展重化工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向环境友好型优化;另一方面,湖北省应抓住低碳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解决老工业基地摊子庞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也为湖北未来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应把高科技产业、新能源、生物工程以及服务业和商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于原来老工业,如钢铁、化工(尤其是即将开工的乙烯工程)、汽车、烟草、重机等行业,则要探索一条“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还能增加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国际浪潮相吻合的。

三、低碳约束下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为了促进湖北省在时代潮流下发展低碳经济,加速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政策出台及实施力度的加大。我国低碳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机遇下,湖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出台更多环境友好型政策,切实落实到高污染产业的治理。(2)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以突破低碳技术。大学与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与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不但可获得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科研机构成果的商品化、研究的市场化。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不力的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和发展潜力。湖北省高教优势突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应充分利用湖北省是国内高校密集区的优势,通过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促进低碳经济技术的突破,更好的服务于湖北的低碳经济事业。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起点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来,全球各地温度不断上升,冬天不冷,夏天过热,已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地球升温约为0.5度。在20世纪,最热的年份是在1995年,而其余11个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来自工业界的大量数据表明:人类快速工业化,使得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许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1.32倍,到202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为了人类将来更好的发展,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强省―广东省,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正是本文思考的切入点。本文结合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远景分析,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广东省2000年至2015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服务。低碳经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是一种清洁经济和环保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合理追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种理性权衡,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低碳经济比较晚,中国学者从2003年5月份开始提出要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区域分方法对各地碳排放进行测算;二是对各地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对区域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2008年,李俊峰、马玲娟介绍了丹麦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减少碳排放?二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三是具体的措施和目标。①中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张坤民先生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要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二是经济体制层面,要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时开发新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积极引导低碳消费。②2005年,庄贵阳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在于改变我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剧烈矛盾,促进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一书中,主要研讨了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及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要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有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和路线”。③2014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在《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④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省份的特别少,研究广东省低碳经济的更少,笔者整理了一下,研究广东低碳经济的主要有:2010年,周月鹏采用区域差异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研究广东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2012年,张武英、徐伟嘉、刘永红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定性分析了广东省能源消费及能源构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尚少梅、乔梦梦利用LpCC计算方法对广东省1990年~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碳排放量对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⑤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排放目标、排放内容、影响因素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但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前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这种均衡具有多大的依存度?以往文献研究极少,也极少实证分析。本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初步构建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证明广东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因此,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的大发展框架之下,正从以前的生产制造型向服务经济型转变,而中国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重要的发展周期。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前沿的经济强省,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具有市场创新和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大瓶颈。据有关数据统计,广东省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

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份,广东担负着全国发展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的重任。目前,《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已经制定。广东全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设备和低碳服务业,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低碳行业的新标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上,广东把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2015年,在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广东省发改委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和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当前扩大内需相结合。广东将推动低碳产业扩张,并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发展。

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研究模型。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协整理论及其方法,协整理论对解释经济现象是否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可能就是非平稳序列,但是,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本身的不同组合,得出的结果有可能是平稳序列,且有可能是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我们称之为协整方程。因此,在现实中,只要存在2个或2个以上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他们之间的某种线型组合是平稳的,则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他们存在协整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研究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数据是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方便起见,我们对所涉及的数据取对数,取对数比较直观,得出的数据便于分析,使变量组合从长期来看线性化,同时也可降低异方差对数据的不同程度影响,下面对碳排放、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分别取对数如下:lnc、lne和lngdp,其中,lnc为碳排放指标,lne为能源消费排放指标,lngdp为经济增长指标。

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简记为eCm)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被称之为DHSY模型。根据Granger定理,若变量序列之间是协整的,则其产生的误差为均衡误差,主要结论如下:

Δlngdpt=β0+β1ΔlnCt+(β2-1)eCmt-1+εt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lne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β0+β1Δlnet+(β2-1)eCmt-1+εt

均衡误差修正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和长期调整动态平衡。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考察变量X是否是变量Y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引入变量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变量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还要考虑Y是否是X的Granger原因。其中滞后阶数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

以GDp和碳排放为例,我们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对上式中的(i=1,2,……m)=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如果拒绝(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同样对(i=1,2,……m)=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从而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有关学者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所采用的数据为2000年~2015年共16年数据,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均以万吨计,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其次,lngdp和lnC,lngdp和lne进行相关性分析方面,根据以上的数据,测算lngdp和lnC的相关数据为0.9645,lngdp和lne的相关数据为0.9786,这两个数据充分表明lngdp和lnC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lngdp和lne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第三,lngdp、lnC、lne误差修正模型方面,由Granger定理明确表明,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0.626+0.2753ΔlnCC0.0237ecmt-1+εt

lngdp和lne

lngdp=0.2482lne+0.8953lngdpt-1-0.1624lnet-1+0.8465

(3.47)(29.64)(-2.71)(4.21)

R2=0.9978F=7483.96

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gdpt=0.8455+0.2366ΔlneC0.134ecmt-1+εt

由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广东省GDp每变动1%,碳排放将同方向变动0.2753%,同理,广东省GDp每变动1%,能源消费将同方向变动0.248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从长期来说,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也就是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GDp贡献,从长期来说很大。

lngdp、lnC、lne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lngdp和lnC、lngdp和lne,都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再进一步思考,GDp的增长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加还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或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去进一步研究。

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10%的置信度下,广东省的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并不是GDp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

结论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两者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第二,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短期均衡关系,而且也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当前,广东经济面临前追后赶的局面,如何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广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型,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努力推进低碳革命;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第二产业转型。第二产业比重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最大,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要加快发展电气、电子等产业,要从资源导向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对重要产业,特别是冶金、水泥、建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升级,推动广东省低碳工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对煤碳和石油等消费较高的能源,要高效发展,清洁利用;四是规划碳排放权的确立和分配,建立健全碳排放市场,健全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五是完善政府监管水平,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社会调整相结合,在燃气普化率、城市绿化率、废物处理率、轻轨交通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机,生态、高效,引导全社会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六是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在节约水电、冰箱使用、低碳餐馆、低碳出行等方面大力宣传,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各种能源。

总而言之,广东省应通过产业升级、技术研发、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实现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广州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注释】

①邹晓蓉:“广东省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②王赣华:“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6~70页。

④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