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15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1

从“神五”到“神十”,我国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国上下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股“航天热”,很多高中毕业生希望报考航天专业,将来从事航天事业,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奉献终生。

那么,航天专业有着怎样神秘的内涵?若想投身于航天事业,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在大学时代要做好哪些职业准备?航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专业设置特点

航天是个令人向往又神秘的职业。为了推出本期专题,记者在做了充分案头准备后进行了调查采访,现在,就让我们按照航天器的发射程序走进航天类专业。航天器升空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很多交叉学科与专业,本文中所列举的,是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比较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中有些专业既涉及航空类,也涉及航天类。

小贴士:载人飞船升空分几步?

第一步,随着倒计时口令,点火升空。逃逸塔分离。

第二步,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一级坠落。

第三步,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5次变轨控制后,航天器进入预定椭圆轨道。

第四步,太阳能帆板打开。

第五步,航天员执行空间任务。

第六步,返回大气层。

航空和航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前者是研究近地面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而后者是研究大气层外高空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中国有7所国防院校,11家央属国防企业集团。涉及航天领域的专业,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尤属哈工大的航天专业实力强,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等。

“关行器设计专业,一共包括三个方向:卫星、火箭和导弹。最开始觉得火箭和导弹都比较‘暴力’,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紧密相连的卫星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大四的小和介绍说,北航宇航学院下设三个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主要负责航天器送入太空后,对其进行制导和各种变轨姿态调整控制;而飞行器动力工程主要负责研制火箭发动机。据宇航学院的学生介绍,这三个专业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最热门,而选择探测与动力专业的人数则要少一些。

航天专业的学业与素质要求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如果你想学习航天专业,那么,除了一腔热情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呢?

由于航天职业的特殊性,从事航天职业需要三种精神。

1.刻苦学习精神

航天专业要求高、课程多、任务重,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诸如发动机设计、自动控制理论、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一个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仅力学就要学习20几门,学生们每天自习到11点已是习惯性作息。

同工科专业一样,航天工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很强。学生除了修完课程、掌握理论,还要懂技术。因此,动手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考生学这个专业很适合。

2.吃苦奉献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被誉为“载人航天精神”。神舟成功发射,被大众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飞行工作更多的是辛苦,而不是神秘。工作人员需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在航天一院702研究所做航天测试测量技术与设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时间上朝九晚五,但是来了试验任务,就要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把它完成。具体到个人的职业,航天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制造需要反复测试某些零部件、程序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比如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之类的东西,以保证飞行器、导弹等执行任务时万无一失,并获得飞行中或执行任务时所需要测量的参数。

此外,航天工作人员会经常去酒泉、西昌的靶场执行任务,而靶场是炮弹爆炸或飞船起飞、卫星发射的地方。

3.团队协作精神

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团队协作精神在航天领域体现得更为充分。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有的时候自己的成果仅为别人做嫁衣裳而已,因此,在航天领域里少不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个人只能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绝对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工作。正如一位在航天一院工作的孟先生所说:“航天是一项既神秘又平凡的事业,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行业、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共同协作,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安于自己平凡的岗位,做一个螺丝钉,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需求趋势与就业前景

近几年,随着神舟飞船的频繁发射,航天专业进一步升温。有媒体报道,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中,航空航天专业名列其中。

据哈工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该校航天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录取分数在全校最高,集中了校内的“尖子生”;在就业方面去向也非常好,主要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输送航天人才。学生毕业时国内的航天科研院所都抢着要。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唐国安教授预测,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载人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准备开始对外空间进行和平开发,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党总支书记孟庆春介绍说,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许多应该用到飞行器的民用领域目前还未开发利用,在私人使用上也几乎是空白,因此,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会是我国将来急需的人才。

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等方向,其中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我想以后在航天五院好好发展,做一名总体设计师。”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小和2012年6月份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去了航天五院深造,完成了他儿时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的梦想。

据小和介绍,宇航学院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也能找到工作,比如他们班当年就有人去了航天火工、东航、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现代、东风日产、陕西鼓风机等企业。也有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或读博,并且几乎都去了十大航天院所,如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和八院、沈飞、成飞、西飞等等。“飞行器设计专业是国家自建国以来持续扶植的产业。我国的火箭技术相比于美国俄罗斯还比较落后,为了日后的载人登月计划,必须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我很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未来十年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加强对航空工程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航空专业技术队伍,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航空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学年7000~11000元不等,以支持立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同时,除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专业外,航空航天事业还涉及信息、能源、制造等技术的综合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已不仅仅应用于航天飞船上,也在逐渐向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渗透。也就是说,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同学一样能在其他领域大展才华。

报考注意事项

航天人才≠杨立伟

高校航天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航天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培养宇航员。形象地说,航天专业出来的人才可以当戚发轫这样的总设计师或袁家军这样的总指挥。要是想当杨立伟一样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现阶段在我国只能报考飞行员。

身体条件要求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2

【关键词】培养现状;航空机务;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70―03

“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是指毕业后主要从事民航飞机或飞机附件、机载设备等的维护、保养、测试和修理的特种专业技术人才。[1]

“航空机务”工作作为一种特有工种,目前因其良好的就业形势和较高的薪酬为广大上海市民所青睐。作为一种特殊专业及其所对应的正蓬勃发展中的民航运输业,有必要对上海高校目前该专业的办学和培养现状做一个总结并对未来五年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决策者参考使用。

一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经查阅大量资料,目前上海市办有“航空机务”专业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联合、产学合作于1993年挂牌成立的,航空运输学院下辖的航空维修工程系共设有两个专业,均属于“航空机务”的范畴,即“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本科专业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科专业。

目前航空维修工程系2006年以前(近5年)均是每年招收一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的学生,大致招生总人数略高于60人,但由于招飞、退学等原因每年实际毕业生人数约50名(2007年该系毕业生为54名)。在2006年,该系第一次扩大招生规模,即在原一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又增加招收了一个专科班的学生(30人左右),从而2006级“航空机务”专业学生总人数达109人。

2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目前共有工程力学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虽然这两个专业不属于所谓的“航空机务”范畴,但其学生近两年就业时每年有20人左右(注:该数据来自于民航用人单位)进入民航系统从事飞机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即机务。

3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运输系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东海学院)创建于1993年,后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该学院下辖航空运输系,其航空运输系于2006年开始招收“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科层次的学生,招生人数在40人左右的规模,目前尚未有学生毕业。

4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民航上海中专)成立于1985年,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领导,是一所面向民航、服务社会的经济管理类、工科类和服务类兼有的全日制部级重点中专学校、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技术学校。该校面向全国招生,建校20年来,已经为东航、上航、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及全国各大航空公司、机场及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近7000名毕业生,不少学生已成为业务骨干。该校每年98%以上的毕业生被推荐就业。

该校网站上的数据表明“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规模大致每年150人左右。

5其它

目前,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上海户口的落户问题)在上海的民航企、事业单位不仅在上述高校中招收机务人员,而且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工科类学校中招收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学生(上岗前进行短期飞机机型知识培训),每年大约30人左右(注:该数据来自于民航用人单位)。

统计上述各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可以认为上海市各高校每年所招收和毕业的学生数约为300人。

二上海市“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在总结了上海市各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后,需要进行上海市飞机维修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在上海,“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趋势离不开国家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飞机维修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航空维修服务业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发展转折关口。由于航空维修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全面开放的行业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入世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国航空维修厂商到中国投资办维修服务业,而且它们将不再受与中方合资的限制,也没有投资金额、投资年限的限制。中国航空维修业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据统计,2000年世界航空维修市场总收入约500亿美元,今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还会继续增加,中国民用航空维修企业若能分一杯羹,将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目前,我国的民航业处于持续高速的发展时期,尤其在上海,有着浦东与虹桥两大机场以及东航、上航等大中小航空企业数家,上海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对“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直接刺激了飞机维修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飞机维修人才的供求矛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比较尖锐,这个矛盾事关航空公司或飞机维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它也对“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握好“航空机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2]。

1“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单位分析

上海作为我国三大航空枢纽港之一,民航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民航重要组成部分的飞机维修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并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进行“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单位的分析是社会需求分析的基础,表1显示了目前在上海的航空运输维修企业单位[3]。

除上述维修企业单位外,在上海还有一系列的外国航空公司办事处、民营航空公司、中外合资企业等,外航办事处有美西北航、全日空、大韩、港龙、国泰、法航、英航等几十家办事处,主要从事其自有飞机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民营航空公司和合资公司如表2所示,毫无疑问,这些单位同样也将是“航空机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4]。

2未来五年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通过上述分析上海市高校“航空机务”专业的办学情况和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用人单位的概况,未来五年上海市“航空机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清晰可见、跃然纸上,在上述用人单位表格中已经列出每年这些公司大致的需求数量。

(1)宏观分析

勿庸置疑,未来五年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民航这个行业上,近几年中国政府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考虑从美国波音航空公司(BoeinG)、欧洲航空工业公司(aiRBUS)、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和加拿大庞巴迪工业公司(BomBaRDieR)大量的引进飞机。2006年2月14日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会,民航总局副局长高宏峰说:“‘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增加近一百多架飞机”,据不完全统计,每引进一架B737飞机,平均需要飞机机务维修人员30名(注:数据来源于行业统计资料和行业经验)来维护和保养飞机的安全与健康。另据中国民航总局预测,今后5年,民航将以每年不少于100至150架的增量引进飞机,到2010年全国民航运输飞机的总量将达到1600架,比2005年净增700架左右,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例,要满足未来五年因引进新飞机而增加的工作量所需要的维修人员的缺口约为1200人[5],因此,到2010年,我国“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共需2万人左右。而上海市民航方面的中外合资和民营企业较多,需要补充的人才数量是巨大的。

(2)微观分析

从目前上海地区的“航空机务”专业人才供求关系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人才短缺,以致用人单位不得已脱离上海而面向全国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招聘“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甚至出现了民航企事业用人单位到传统上非民航行业对口培养高校招聘人才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招聘飞机维修人员)。而作为在上海市该专业人才主要输出单位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其所培养的航空机务人才,毕业生每年年底前就较早的被用人单位所“定购”,由于毕业学生数有限,不少用人单位只能扫兴而归。

上述事实表明,“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在上海市社会市场需求量相当大,毫无疑问,如果学生面向全国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其就业前景将更加乐观。

三对策分析与结论

解决“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力气”的办法,加速人才的培养,满足“十一五”期间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综合上文,本文以某学校招生计划为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为满足“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而采取的招生对策。某校近几年的招生就业情况表明,其所培养的“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够满足上海市场的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校甚至出现了其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经短期飞机机型知识培训之后被航空公司大量录用的现象)。

面对这种乐观的就业形势,经过严格论证和缜密思考,该校制订的“十一五”期间“航空机务”专业招生计划如表3所示,仅供决策者参考。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对“航空机务”专业技术人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上海市高校有必要扩大该专业的招生量和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常士基.现代民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宋卫杰.民航机务维修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民用航空,2005,6(12):20-22.

[3]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网站.航空维修企业单位[eB/oL].[2007-01-04].

[4]民航资源中国网.民航招聘信息[eB/oL].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3

北航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李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记者道出了科技园的特色――

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北航科技园坐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4公顷,目前已聚集了近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机构,其中39多家研发机构,3500多名研发人员;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近千项,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近50项;2006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2000年5月,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成为北京市孵育协会创始单位;2003年9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获得北京创业孵育协会颁发的“2003年度持续发展能力最佳奖”;2004年10月,成立南通―北航孵化器;2004年11月,北航天汇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5年3月,北航天汇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了“北航双高工作站”;2005年5月,与云南省昆明科技创新园共同组建“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2005年7月,作为创始单位与海淀园等10家孵化器共同成立了创业孵化共同体;2006年2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认定为“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5月,北航天汇被海淀区认定为海淀区“电子环保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2006年北航天汇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

创新机制:“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各种服务平台。为了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北航科技园探索出了一套先进机制,形成了有别于一般科技园的特色。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企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在孵企业技术的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还借助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孵化器客户源。

孵化器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随着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孵化行业也将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北航天汇在已有的软件专业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化服务建设,整合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科技园、其他科研机构、企业等机构的资源,使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互补与合作,推动“官、学、研、产”一体化模式。使软件成为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最具孵化特色的优势行业。

北航科技园不仅给北航师生一个放飞理想的天空,而且源源不断地把北航的人力资源与科研项目输送到入园高新企业。清元盛康公司是第一批入园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总经理马杰告诉记者,他就是看到科技园拥有雄厚的实力,才入驻进来的。因为在北航科技园,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得到科技园有关部门的帮助。

创新服务:持久吸引力

“北航科技园最大的品牌价值在哪?在环境、在服务,在于拥有一个优秀创业企业可汲取丰富营养的沃土。”李军告诉记者。经过近10年发展,北航科技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对所孵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专业服务及阶段,促进创业创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使园区品牌具有持久吸引力,北航大学科技园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投融资服务解决方案。10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4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

专业化孵化一直以来都是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北航创业园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孵化器和创业园运行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科技园的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企业一直是在北航天汇前几年企业孵化的重点。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软件企业和越来越多软件方面合作项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软件企业已入驻北航科技园,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出口合作交流项目达多项。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阶段式孵化服务。

北航科技园在集群化发展方向上,加强同在园企业的联系,同时帮助园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交流。

由于园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初创中小企业,同时还拥友像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大企业。科技园一是帮助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信息、知识互通的交流机制,并希望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一定的联系,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与大企业交流中学企业显性、隐性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并建立商业上的联系,实现大企业、小企业、孵化器三方三赢。

展望未来:打造国内一流孵化器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4

关键词: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地方高校;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01-02

1引言

一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独立、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的支撑,而前景广阔的民用航空产业又将带来对各类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肩负民用航空产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除了航空航天院校,还包括众多常规的本专科高校乃至职业技术类院校,分布于各地市、为区域内教育部门所直属的地方高校正是其中的主力军。一部分地方高校虽然在办学水平上无法比拟专业色彩浓厚的航空航天院校,但仍有可能凭借现有资源和外部有利条件,培养出合格的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

2地方高校航空类人才培养定位的Swot分析

民用航空产业的门类、领域多种多样,产业链延伸甚广,所以相应人才的需求结构必然也是复杂、多元的,地方高校通常无法选择“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而是应根据内部资源、外部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定位,满足特定方向的人才需求。Swot分析正是进行上述目标定位分析的有效工具,所以本文将根据Swot模型展开本部分研究。

2.1优势与劣势(Sw)分析

地方高校,尤其是公办院校在教学的关键资源,例如场地、技术装备、图书、师资等方面,通常都已有一定程度积累,而且航空类专业虽非每所院校都有开办,但大多数理工科或综合类院校往往已开设了机械、电子、汽车等与航空存在关联性的专业,而且很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已开始推出具有鲜明航空色彩的项目,如基于航空电子设备的学生自主技术创新实验、基于航空公司业务的电子商务实验,等等。

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专科院校与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资源条件、办学成效上都无法与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的航空航天院校匹敌;更何况,由于民用航空产业的技术密集性特点,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较其他行业要大得多,而且民航法规又对部分从业人员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学历、技能、经验等),导致在研究、开发、生产、维修、空管等领域,其人才的成才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可以说,对于缺少航空类专业办学经验、相关软硬件资源条件不足的地方高校来说,仅凭自身的资源条件,要独立完成高素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相当困难的。

2.2机会与威胁(ot)分析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可知,许多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民用航空产业,形成有利于自身航空类专业办学的外部条件――以本文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拥有一个较为完整、以直升机为特色的航空产业体系,由于直升机是通用航空的主要航空器类型之一,随着我国未来我国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前契机来临,景德镇航空产业的直升机、无人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张,并有希望进一步打造包括融资、研发、制造、维修、培训、管理与租赁、物流、观光旅游等环节在内的完整通航产业链,伴随而来的自然是通用航空技术类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增长空间的扩大,区域内的景德镇学院等地方高校自然可以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使人才需求的扩张转变为促进校内专业建设工作的良机。另一个有利条件则在于,我国航空工业相关部委、企业所属的航空航天院校对通航人才的培养尚较薄弱和滞后,其毕业生也往往不愿意去待遇和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的通航领域就业,这种人才供给缺口同样会给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带来很大的机遇。

此外,近年我国民用航空场站的飞跃式发展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另一角度的机遇。我国不少省份的地级市已经建立起了民用航空机场,部分地区还正在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邻近地市的民航机场往往能共同组成庞大的机场群。虽然民航机场所需要的商业航空机务、空勤、空管等技术人才目前主要依赖航空航天院校的供给,但区域内机场管理部门与商业航空公司依然会对管理、服务类人才(例如行政管理、机场地服、客票销售、通航服务运营、航空旅游运营、航空物流管理等类别人才)存在较大需求,同样可能成为地方高校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不过,地方高校往往不能忽视来自区域内或周边地区的专业化航空航天院校的竞争压力。仍以作者所在的景德镇学院为例: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该省已设有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航空航天院校,且部分普通高校也已开设航空物流、空乘服务等专业,这都将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压力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兴办航空类专业、培养相关人才的另一威胁来源则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限制。同样以景德镇学院与景德镇市的航空产业为例: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以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为主的景德镇航空制造企业在民用航空器领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型号研发能力有限、产能扩张不足(昌飞公司在2007-2011年仅交付7架民用直升机,而且全都是引进自外国的型号),核心企业的产能与市场空间尚且如此,依附其上的通用航空产业链的构建、完善就更有待时日了,这使得景德镇学院的航空类专业所面对的社会人才需求将不会出现短期内的迅猛增长,而是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渐进式增长阶段,给相关专业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成效带来了挑战。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选择

将上述Swot分析综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地方高校面对的往往是机会与威胁并存的环境,处在优势不足、劣势明显的资源状态下,而它们所面对的外部机遇实质上又是千载难逢、不应错失的。所以,典型的地方高校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可以选择劣势―机会(wo)战略,也就是说,要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克服劣势、获取更多优势。在这种战略下,高校必须确立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思路,选择可行且有潜力的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景德镇学院为例,根据前述景德镇市航空产业的产品结构特点,以及通用航空领域人才供给相对短缺、准入条件通常低于商业航空的现实,学院可以将民用航空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于:以培养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地勤维护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此类人才应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通用航空器运行、维修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在通用航空的制造、维修、运营企业中从事机身结构维修养护、机械部件修理、电子系统维护、通用航空器整机装配调试、地勤支援,以及生产技术管理、通航作业管理等工作;同时,考虑到管理部门对此类人才的存在准入门槛限制,其学历起点应为本科(可以先申报并设立小规模的专科专业,同时通过校际合作实现学生的专本衔接与行业从业资质获取,而后再力争申报本科专业、扩大招生办学规模)。而根据景德镇市周边民航场站设施较为完备(景德镇市及周边多个地市均拥有民航机场)、将逐步构建较完整的通航产业链等有利条件,民用航空管理与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则可定位于:面向航空运输企业、机场和客票企业、航空物流服务企业,培养掌握商业航空、通用航空等多领域的运营管理工作技能的第一线工作人员,具体可分为航空旅游管理、航空客票营销、机场地面服务、航空物流管理、通航业务管理等方向,其学历起点可以稍低于技术类人才,设定为专科或专本结合。

在确定了上述人才培养定位后,景德镇学院便可有的放矢地与区域内航空企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等主体开展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克服自身实训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劣势,令专业建设措施与区域内民航产业的发展水平更加匹配吻合。总而言之,如果上述目标定位能够与合理的培养方案、办学措施相配套,就能充分实现wo战略的意义,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5

昨天,神舟九号于北京时间16日18时37分发射。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中旬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乘组航天员将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面。对接过程中,航天员将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相比前三次载人飞行,此次神九任务的飞行乘组特点是“新老搭配、男女配合”。一是作为航天员景海鹏是第二次参加飞行任务;二是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同时她也是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参加飞行任务的。首位“神女”刘洋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备受各方关注。

“5、4、3、2、1,发射!”“发射成功!”顷刻间,举国欢庆,人们载歌载舞,科学家们喜极而泣。天地间到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氛。这一次,神舟九号上有2男1女,他们分别是刘旺、景海鹏、刘洋。他们都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6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杂志社紧跟国家的战略部署,以期刊影响力和策划团队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成立各类工作室、举办特色活动、参加境外交流等措施,实现期刊和航空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航空文化的国际交流,大力推广中国航空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1成立宫浩钦工作室,以航空文化为纽带加强国际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宫浩钦是中国航空绘画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因《航空知识》而对航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已出版和展出多种航空绘画作品,如《画布上的中国航空》。2016年正值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援华参加中国抗日战争75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瑞德福大学计划联合举办“飞虎队”主题画展,以文化为纽带纪念中美两国人民的情谊。杂志社承接了这一任务,策划绘画的展现形式和内容,宫浩钦主笔作画飞虎队的故事,杂志社将绘画背后的故事译为英文,与北航出版社合作出版画册,于2016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弗吉尼亚瑞德福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飞虎情缘—宫浩钦航空绘画展”,展览反响热烈,极大提升了期刊策划团队的声誉和知名度,为后续进行国际参展奠定了基础。

1.2成立魏福波工作室,展示中国元素的航空文化

在发达国家,航空文化常以平易近人或大众易接受的形式公之于众,航空知识杂志社受到这一启发,着力挖掘航空文化的展现形式,与国画名家魏福波教授合作成立工作室,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展现看似神秘高端的航空文化和艺术,凸显中国元素,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化创作。魏福波教授在中国国画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曾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出版多本画集和专著。杂志社与其合作,将编辑的策划水平、专业知识和对航空的理解融入其国画的创作,进行多次开发,形成文化艺术商品,还将计划进行版权输出,参展、巡展。杂志社将魏福波创作的展现中国历史以及近现代航空大事件的国画推荐给国外有关人士,引起了英国相关展会和博物馆的收藏兴趣,目前正在推进中。

1.3成立影视工作室,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展现

影视工作室包含两部分:一是影视制作工作室,二是影视脚本创作工作室(王亚男工作室)。首先,利用新媒体运营团队的技术资源、期刊编辑的策划能力和航空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影视制作机构合作,进行航空题材相关的影片、宣传片和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其次,成立影视脚本创作工作室(王亚男工作室),进行影视脚本的创作。《航空知识》的主编王亚男同志在科幻题材创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擅长撰写科幻小说并多次获奖,如《邮差》获得第12届科幻奖三等奖;《盗墓》获得2001年第13届银河奖。其中,《邮差》的宣传片版权已被一家美国影视公司购买,将拍摄成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展示。《航空知识》团队中的其他人对创作也情有独钟,利用集团的新媒体技术资源,已自编自导自演《航知神聊》等多部视频短片,在军迷、航空迷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对拍摄的亲自体验、写作功底、创意和航空知识的结合,为撰写出色的影视脚本奠定了基础。除上述三大方面的融合发展措施以外,2017年杂志社将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合作。利用期刊编辑对航空文化的解读,以及该学会在美国的影响力、场地资源、文化资源,将其与中国爱好者的需求相结合,策划适合不同人群和年龄段的旅游路线,进行国际航空夏令营活动,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2科技期刊与所在集团和学校资源的融合发展

2.1举办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和集团下辖的致真文化公司利用各自优势,开展融合发展。杂志社的两本学术期刊均为顶尖期刊,具有相当大的行业影响力,已形成品牌效应;文化公司具有人员、场地和资质的优势,二者开展合作,举办行业学术会议,可共赢互惠。近两年来,已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度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学术交流会、2016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2016机载机电系统国际学术会议等数场会议,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通过合作,增加了文化公司创收渠道和期刊的宣传窗口,扩大了期刊的受众面和稿件来源,扩展了集团的经营范围,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2.2策划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是科普期刊和集团资源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普期刊编辑对航空的历史和发展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普期刊拥有的平面、网络等立体化宣传平台不仅能提高活动宣传力度,还能提供报名入口,方便统计报名信息,对客户群进行分析;文化公司具有公司运营资质和专业的市场、协调和运营人员,便于对活动的实施进行把控和协调。二者合作策划专题活动不仅能为编辑提供全新的活动体验,增强编辑的专业素养,还可提升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而文化公司则可形成系列品牌活动,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航空旅游便是杂志社策划的专题活动之一。国务院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12]。杂志社深刻领悟这一方针,将编辑对航空文化和专业的理解融入旅游路线的制定、旅游地点的讲解、旅游经历的分享之中,实现期刊、旅行和文化的融合,带给参加者不同的体验。目前,已开发“法国巴黎航展”“美国飞来者大会(eaa)”“俄罗斯莫斯科航展”3条线路。十三五期间,还将开辟“英国范堡罗航展”“澳大利亚墨尔本航展”等新线路。同时,计划增加驻校营地、naSa体验营、知名航空航天研制机构交流等多个适合不同层面需求的主题线路,构建多样的用户体验,力求将这一品牌塑造成国内首家涵盖全部国际知名航展的特色旅游提供商,成为国内航空爱好者赴国外参观航展的主要窗口。同时,还将策划和举办国内航空航模类夏令营、训练营、航模制作、模拟飞行体验等活动。

2.3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意见中指出,应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集团结合学校和行业需求,创建了高校中少有的航空文创馆,将科普期刊团队和航空文化、艺术融合起来,共同发展。聘请艺术家担任艺术总监,运用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将航空元素、北航元素以及艺术创意有机结合,开发文化衫、口杯、明信片等航空元素作品,以及北航特色纪念品,深受师生喜爱,也成为行业活动采购纪念品的首选。同时,还为北航师生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辅导、设备场地支持、展示及销售平台,帮助其将创意转化成产品,成为北航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也成为杂志与行业爱好者联系的另一纽带。

2.4成立人才聚合型工作室

利用北航的人才优势,与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颜新元教授合作,成立“绘画一家人”工作室,将油画、茶画、摄影等艺术分工融合起来,设水墨、书法工作部,油画、绘本工作部,北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讲习所等多个工作单元。将期刊编辑的策划能力、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和绘画一家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展现能力相结合,原创壁画、雕塑、摄影、绘画、绘本等多种形式的航空元素艺术作品,进行展览、宣传、收藏,还将创作航空航天科普或重大题材的动画短片、微电影、宣传片等,宣传航空航天文化,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在学校资源的配合下,还可进行航空绘画、摄影相关的教学活动;开办“北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举办不同绘画类别的研修班;面向社会,承接商业性公共艺术项目,诸如公共空间的雕塑、摄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策划设计等业务。这一举措是对科技期刊与艺术结合新形式的有益探讨,将丰富杂志的宣传内涵和展现形式,使航空科普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灵活化;对于北航来说,“绘画一家人”的品牌效益可带动、培植北航名下的人才群体品牌,提高学校文化艺术层次,创新人才聚合的模式。

3科技期刊与行业需求的融合发展

3.1承办行业相关赛事,彰显航空品牌

杂志社紧扣行业需求,积极承办国际组织、知名航空企业、国内学会、协会或地方相关单位主办的各项行业赛事,发挥编辑的策划能力、专业讲解和点评优势,以及英文期刊编辑的语言优势,在活动中担任讲解嘉宾、裁判或翻译,展示了期刊的整体实力和形象,有效宣传了期刊,增加知名度。2009年,为庆祝中国人民成立60周年,杂志社与中国航空学会联合承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航空模型表演活动,邀请来自美国、英国等近20位航空模型大师参加航空模型飞行表演。现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空军司令亲临现场观看,该活动目前已升级为中国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另外,杂志社和集团市场运营部联合承办的“创新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也取得巨大成功,每届参赛人数约3000~5000人,范围几乎覆盖全国各省市。其他活动还有CaDC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摄影大赛、2016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中国梦航天梦—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论道通航”系列沙龙等。今后,期刊的融合发展力争打破只能承办外部赛事的现状,着力打造自主产权的航空航天类赛事。

3.2打造航空创客实体,创新发展理念

借助杂志社多本期刊在科技内容及专家资源上的优势,与集团文化公司合作,策划了使用面积1600平米的众创平台—致真创享空间,内设咖啡馆、文创馆、飞行模拟体验中心。这一融合实现了几方面功能的集约。第一,科技期刊可利用场地方便地举办期刊相关的活动,如读者见面会、专家评审会、颁奖活动等,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的一些会议即在此召开。第二,飞行体验中心既可为北航的飞行员上课提供场所和设备,也可为大众及航空爱好者提供飞行模拟体验,进行科普教育;第三,咖啡厅、场地和相关设备可以承接沙龙、主题活动、新闻会等,例如,中国商飞的新闻会、英国范堡罗航展中国区新闻会即在此举行,极大提升了科普杂志《航空知识》的品牌知名度;第四,作为培育中国创客、集航空文化传播、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平台,可以进行资本化运作。这一举措不失为杂志社发挥科技背景下文化优势的创举,也有效落实了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这一发展理念。2017年,该空间成功申请成为北京市科普基地。

3.3投身航空公益事业,普及航空知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航空、热爱航空,热爱中国的航空事业,科普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近年来加大了公益科普力度,从不同的形式开展公益活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储备后续人才。科普期刊编辑走进学校,深入活动现场,参与中国科协、中国航空学会等组织的各类科普讲座、航空模型飞行表演、书刊捐赠等公益科普活动数百场,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等10几个省区市。其中“用航空的眼睛看世界”、“飞虎传奇”等主题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术期刊编辑深入飞机研究所、航空航天生产制造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对科研人员进行过50多场、上万人次的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相关培训和座谈,解决科研人员写论文存在的实际困难,促进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技术推广和交流。

3.4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搭建产学研平台

为了引领行业的学科发展,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服务行业和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学术期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比如,《航空学报》中英文版的编辑深入走访科研院所,了解最新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相继策划和出版大飞机专刊、飞行器总体设计专刊、流体传送专栏等多个专刊和专栏。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所出版的专刊专栏受到行业广泛好评,多篇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科技期刊与文化资源、行业和社会需求的融合,在出版行业,尤其是以期刊出版为主的杂志社、期刊社尚不多见。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实践发现,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行有几点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

4.1吃透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融合的根本

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出版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需要经营管理人员吃透国家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先明白去哪里,再思考怎么去。如果仅凭主观判断,易造成无的放矢,不仅浪费单位资源,也会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作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潮流。其中,出版物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便于我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结晶,并且有利于与同样拥有优秀文化成果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学人之所长[10]。期刊发展与文化产业大政方针政策结合,还能在申请文化专项方面取得突破,为期刊拓展办刊经费来源。比如,创享空间部分创办经费即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期刊的运营而申请到的国家文化专项“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航空体验中心建设’”。

4.2正确认识科技期刊的功能—融合的关键

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是服务社会和服务行业,社会效益是其主要属性。在办刊过程中,可以用期刊品牌衍生其他的经济效益,但始终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要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与各方资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方向,立足于提升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服务功能。比如,学术期刊要牢记学术交流的使命、学术评价的功能,科普期刊要加强科学普及,唤醒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有时,科技期刊迫于生存压力,在融合发展时也难免受到诸多诱惑,容易产生一味地用品牌换资源、换经济效益的过激行为,并不可取。

4.3出版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融合的保障

近年来,科技期刊的整合和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仿照国外成立大型出版集团进行集约化、集团化运营的模式,国内成立了多家出版集团或机构,然而,这些集团多是杂志与杂志的整合或杂志与出版社的整合,鲜有杂志、出版社、文化公司、场馆等多元化的整合。北航文化传媒集团堪称国内高校率先成立颇具特色的文化传媒资源整合机构,机制的创新为整合文化、校内外资源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搭好架构,理顺关系,才能统一调动资源,发挥激励机制,统一目标,确定朝向,为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努力。

4.4对新技术新概念的紧密追踪—融合的抓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杂志社时刻注意、紧密跟踪新技术,探讨适用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可行性。比如,两年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集团层面审时度势,成立了新媒体战略发展部,进行期刊微信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以及视频和短片的拍摄和制作,有效促进了期刊的品牌宣传和运营。自2016年区块链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以来,杂志社密切追踪,探索将此技术应用于版权保护、盈利渠道拓展、学术诚信建设、科研成果鉴定等方面的可行性,促进期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始终能引领潮流,抓住先机,一手抓不变的内容为王,一手抓变化的运营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洲际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围绕承担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立足国情突出顶层谋划和设计

发展航天必须立足国情,从战略大局出发,突出做好顶层谋划和系统设计。中国航天依靠独立自主地发展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再到独立自主地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创造每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印证了这条宝贵的基本经验。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中航科技的航天专家从国家需求、基本国情、任务拓展和后续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和系统论证,提出了“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实验室、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在如何选择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一关键问题上,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决策把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起步,创造性地制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事实证明,这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道路,也保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进。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抢占战略制高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始终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把握国际航天科技发展趋势,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发展快、效益高、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工程创新途径。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航科技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突破了三舱结构飞船、高可靠运载火箭、载人返回、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一批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掌握了完整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北斗导航工程中,中航科技基于自身实际,提出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国际一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目标。经过8年发展建设,自主可控、覆盖亚太地区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区域导航定位系统成功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能力的国家。在探月工程中,中航科技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提升了嫦娥二号可靠性和任务拓展能力,在完成绕月探测主任务后,开展了深空和小行星探测,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明年下半年,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的巡视勘测任务。这也是中国第一个飞行器能够软着陆在地外天体上。它主要的任务是实施落月巡视勘查勘测,包括对月球土壤的勘查、勘测,以及月球环境的勘查、勘测,也包括要突破一些新的航天技术。在月球上,它完成一个作业要15天左右,将为中国的深空探测奠定好基础。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坚持以系统级研发中心和专业研发中心为核心,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为基础,与高校共建的合作创新平台为拓展,不断完善“系统集成创新为主导、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前沿领域创新为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机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以来,共获得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申请的一万多件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80%。我国已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航天科研生产制造体系,运载火箭的年产数量从4~6发增加到18~20发,卫星年生产能力从5~6颗增加到25~30颗。明年下半年将实施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巡视勘测任务;而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预计在2014年底实现首飞。一旦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低轨道运载能力有望提高到25吨,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好的运载火箭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今后可以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等。

集成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带动相关科学领域协同创新

中国航天科技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公司特别注重发挥作为系统总体单位的牵引带动作用,凝聚国内各方面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带动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全国共有30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参与研制,涉及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诸多行业,在工程的带动下,不仅促进了空间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生物医药、农业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养造就年轻一代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凝练了“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通过设立航天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等,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中航科技着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他们信任、赋予他们责任。目前,我国已拥有了一支极具创新力的高科技航天人才队伍,35岁以下的人员数量已占到了50%以上,而美国、俄罗斯50%的航天人员在50岁和60岁以上。正是因为凝聚和造就了一批年富力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打硬仗的年轻科技人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和蓬勃活力。

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速发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党的十代表,马兴瑞说:“这是党中央的信任和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集团公司近17万干部职工的重托和期望,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要从党和国家发展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清十的重大历史意义,这是作为党代表履行好职责的思想基础。”马兴瑞表示,要履行好职责,必须牢记“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11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向所属各院、公司、直属单位党委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通知》,号召集团公司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专题报告会上,马兴瑞要求全体党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领会十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切实增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以国为重、以航天事业为重,坚决把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围绕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建设;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推动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8

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是指航空航天行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效率,最终提高我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的各个环节,诸如CaD,Capp,Cam,Cae,pDm,pLm和eRp等单项技术与系统的应用比较普及,产品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设计制造质量显著提高。

1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作用

航空航天行业方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研制与制造的协同及产品研制能力的提升3部分。

1.1 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航空航天企业中,由于需要涉及整体调动和资源整合很多,eRp作为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可以使航空航天行业达到整体的资源规划统一。

1.2 研制与制造的协同

在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主要为科研生产服务。该行业的重大工程是1个多学科综合、多专业集成、多个子系统集成和多单位跨地域协同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研制周期以及研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需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约束;其设计与制造中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并且需要在严格的流程管理控制下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以支持并行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设计研制过程中会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子系统、多种Bom表和多种变更管理。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数据分散存放在各承担单位,大多数分系统和单机的研制生产数据没有实现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上下游间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有效重用。同时,近年来航天企业的研制与生产并重,设计与制造间的协同需求也很迫切。如此众多的系统、流程以及异构的数据协同实现集成需要1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集成环境。

航空航天行业又与其他行业不同,对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零部件要能追溯生产制造源头。

pDm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数据管理。它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值处理过程、资源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技术。pLm则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全局信息的集成框架,可有效实现资源集成和协同研发生产及精益化管理。所谓集成框架,即在异构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能使企业内各类应用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软件系统。pDm和pLm可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制造创造协同工作环境。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设计人员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

重点需要实现下列两个方面的集成:(1)pDm,pLm与CaD/Capp/Cam的集成;(2)pDm,pLm与eRp的集成。eRp与pDm,pLm的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企业全部信息系统。将pDm和pLm技术引入航空航天企业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对改进现有技术和管理流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流程的集成与管理及协同。

1.3 实现航空航天产品的三维全数字化定义设计与制造集成,提升产品研制能力

CaD,Capp,Cam及Cae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及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的集成上提升产品的研制能力。从技术角度看,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涵盖现代科技的诸多领域,如机械、材料、电子、力学、声学、热学和能源等;多学科多性能的要求致使各种Cae之间需要协同,而在Cae仿真后进行的优化也需要CaD与Cae之间实现协同。

在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技术方面(CaD和Cae),通过数字样机的建立,可以实现部件或整机的虚拟装配运动机构仿真、装配干涉检查、空间分析管路设计、气动分析和强度分析等。总体而言,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中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三维数字化定义、三维数字化预装配和并行工程,建立产品的数字样机,取消全尺寸实物样机,使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研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幅度降低干涉、配合安装等问题带来的设计更改。

Capp与Cam则指航空航天产品的制造协同。Capp包括工装设计系统建立和工艺系统,在工装分类和典型化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工装设计资源库;开发基于工装族和有工艺知识支持的专用辅助工装设计系统,加强工装标准化、组件化和系列化工作,显著提高工装设计效率;实现产品模型在工装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提高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协同程度;进行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柔性化组合夹具工装研究,使工装快速组合装配,满足型号不同研制阶段和状态的快速工艺准备需求。工艺方面,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铸造、数控加工、钣金成型、焊接等关键工艺过程,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工艺方案的评估及优化;最终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Cam方面,运用CaD进行制造过程的前期设计,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Cam方式与过程的优化。

总之,设计人员通过CaD完成设计,由专门仿真人员利用Cae完成设计多性能之间的协同仿真优化,通过CaD得到最终设计;而后通过CaD,Cae与Capp,Cam的协同完成航空航天产品制造的过程。同时,运用两者之间的沟通,通过对航空航天产品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建立起CaD设计知识库、Cae仿真知识库、Capp和Cam的制造工装知识库,使其成为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发、制造方面的宝贵经验财富。

2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交互运用和协同,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行业的管理、资源、设计、制造的全方位信息化工程,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1)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速度,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2)确保整体信息流的畅通,如产品各方面性能的仿真协同、设计协同等,有效开展工艺与设计的网上协同工作;

(3)提高总体设计能力,建立航空航天行业的设计知识库、仿真知识库和制造知识库等;

(4)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工艺管理平台。实现制造过程计算机化,工艺流程管理及工艺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优化工艺和制造过程;

(5)建立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平台;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形成基于网络的、可视化的、高效的生产管理平台。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9

航天科工强军梦的内涵主要包括航天产业、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其中航天产业包括航天防务(国防武器装备)即传统安全和民用航天两个领域。航天防务就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民用航天就是把航天防务转化民用,搞好军民融合。从以下几方面可深入了解航天科工强军梦的内涵及其圆梦的强健步伐。

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放飞神剑,收获和平。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国防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为我国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很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多个辉煌的“第一”,极大地提升了国防实力,巩固了大国地位。经过航天事业50多年的积淀,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导弹工业的快速发展,航天科工基本形成了完备的航天防务装备体系,大幅度提升了核常兼备、近中远结合、多类型战斗部、精确制导的地地导弹武器和亚超结合、多平台、中远程、多种精确导引方式的飞航导弹武器研发生产能力,形成了全空域、多平台防空导弹武器研发生产能力。航天产业中的航天防务领域是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党中央赋予航天科工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最直接最核心的内涵。

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筑牢经济安全防洪堤。我国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航天科工是我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唯一指定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许可单位,是“三金工程”(金税、金盾、金卡)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航天科工研制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已推广覆盖了全国所有一般纳税人企业,它的广泛应用成功遏制了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骗税等犯罪现象,每年为国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亿元,写下航天高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光辉一页。战略资源储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航天科工在保障国家水利、粮食等资源安全、数字水利系统,为国家争得众多荣誉,作为国内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运行安全。

承担社会公共安全――做老百姓贴身安全卫士。航天科工致力于社会公共安全建设,充分利用航天自身优势研制的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成功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系列大型重要活动,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活方便、舒适、安全的向往。航天科工是中国首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项目第一中标供应商。航天科工放眼国内外城市发展趋势,将自身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全面融合,在国内普遍获好评。并在2013年6月第十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参展智慧教育、车联网等项目,引起强烈反响。

守护空间事业安全――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精于安全”的技术优势,成为我国空间事业安全至关重要的守护者。“精于安全”既是航天科工致力于我国空间领域发展的技术优势,更是航天科工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在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诸多系统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术。航天科工以此为起点,为我国空间事业全方位打造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助力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和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搭建人才成长安全――培育杰出人才。航天科工,不仅走出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和150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还诞生了无数优秀管理者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在第二届ipC手工焊接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航天科工青年技能工人陈洁获总冠军,ipC中国区总监彭丽霞感慨的称中国航天工业不愧为中国工业的脊梁。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的关键,强军必须十分注重强人才。

坚守文化传播安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航天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科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航天先进文化,不断深化具有航天科工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保密文化、廉洁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用先进的航天文化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为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柱。时代先锋、“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用毕生精力铸造中华“神剑”,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航天向社会输出的不仅是高科技产品、自信心、自豪感和优秀品牌,更有融合了民族特征、高科技特征、军工特征的优秀文化。

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的基本途径

加快充实完善强军梦战略目标。国外先进的军工企业具备5个特点:军品销售额高;军民融合度高;业务多元化;具备全球销售能力;具有知名的武器。航天科工2013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五大战略目标,即经济实力更为凸显、战略地位更加稳固、军民融合更富成效、科技水平再上台阶、和谐企业更具活力。航天科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主要指标应包括进入世界500强、军品收入在所有防务公司中进入前10名、总营业收入进入前20名等内容。为了加快实现航天梦、强军梦,航天科工还有待进一步将这个战略目标充实完善和细化。

把航天防务产业作为实现强军梦战略基点,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强军梦主线。一方面,把航天防务产业作为实现强军梦的战略基点。重点发展航天产业,不仅是企业的根本使命,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于航天科工的期望所在。为实现强军梦,航天科工航天防务产业在保持和提高传统已有优势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核心专业建设,积极拓展产业领域,丰富产品系列。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重点型号任务为着力点,着力提升武器装备的体系化发展能力,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和信息装备武器化发展,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体系配套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急需相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开拓相结合,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装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拓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市场,加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装备领域的研究,积极探索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另一方面,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强军梦主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军用成熟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成熟产品向民用市场的产业化,充分利用好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航天科工在2013年5月园博园建设中,“化腐朽为神奇”,造就了城乡环境“脱胎换骨”、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范例;高层楼宇灭火系统“导弹灭火”2013年7月初试验成功,在国内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将信息技术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做为实现强军梦的强劲两翼。当前,航天产业科研生产任务繁重而又不平衡,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星星之火尚未燎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航天科工要通过“三网融合”等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平安城市建设,逐步打造航天科工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柱板块。将航天科工打造成为国内具有突出特色和重要地位的信息集成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航天科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期间,将在航天防务产品精密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空间大的产品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拓展与主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航天科工主业与辅业之间的一体化良性发展。航天科工要充分借助和发挥航天科工在军用产业领域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和国家多年投入积累形成的资源优势,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和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航天科工装备制造业的支柱板块。这强劲两翼的大发展,一定会带来强军的大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和空间领域拓展工作。航天科工务必高度重视并积极争取这一领域承担抓总或系统级任务,多争课题、多争项目。切实完成好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和空间领域后续任务。

航空航天技术专业篇10

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的研发中心使用了mSC公司的SimXpert软件和adams软件进行结构强度与动力学分析,并联合应用两个软件对伺服机构齿轮传动过程中出现的碰撞接触进行分析,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一院十八所还采用mSC公司的marc软件对橡胶密封系统进行分析,大大改善了密封性能。

用户项目负责人指出,在航天密封结构中,由于压力较大,密封圈密封效果分析过程中会出现密封圈大变形产生的结构非线性、橡胶材料本身具有的材料非线性、密封过程中接触产生的边界条件非线性的情况。由于这三种非线性因素能同时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的分析办法无法模拟密封过程,marc软件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mSC软件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刘宏宇表示:“mSC航天行业解决方案在航天一院十八所的成功应用再次向业界证明了mSC产品的实力。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发展突飞猛进,mSC公司为航空航天行业提供了一整套仿真软件解决方案,集多学科仿真技术于一体,在多学科联合仿真、多学科优化等许多方面为航空航天业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mSC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产品及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与业界继续开展多方位合作。”

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介绍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北京航天伺服技术研究所)是航天系统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伺服技术专业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及载人航天飞行器研究、设计、生产基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的专业研制单位,是中国航天伺服专业技术中心。

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的研究领域包括燃气、液压、机械、电子等,从事智能机电及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在国际上大功率自足式完全整体化电液伺服机构,专业技术跨越了六大技术台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航天伺服控制技术理论体系;自主开发了34种伺服机构(系统),形成了以伺服阀、电机、气动机、传感器、超高速涡轮泵和伺服控制器等为代表的200余种伺服配套产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试验设施和配套体系。

2000年,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通过了GJB/Z9001-96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了GJB9001a-2001质量体系认证。

多年来,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的产品以其高质量,高可靠的卓越性能享誉中国航天领域。中国航天一院十八所成功参加了七十多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包括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和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