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0:19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现状口译特点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也相应地日益受到重视。日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其应充分了解口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认真分析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地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拟从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作了粗浅的探讨。

二、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究竟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生的因素,又有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因素,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简单分析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相比本科生,高职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因为文化素质不高而出现自卑心理,以至于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极态度,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口译课程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紧跟课堂节奏,否则将事倍功半。

2.教师方面。由于高职日语专业开设时间短,日语教师尤其是口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本科毕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少口译教师跟上精读课一样,喜欢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忽视口译课上应有的课堂训练和教学实践。一些老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充分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仍一味地依赖教材或讲义,以致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年轻教师则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教学,或者沿用自己大学老师的陈年教学方法,这样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日语口译教材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供本科院校使用的,面向高职院校的教材寥寥无几。这些口译教材,或者理论性内容的比例太大,或者仅仅是对话或短文的中日文互译,多数没有涉及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并且教材基本局限于文本形式,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片或音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日语口译教学的需要。

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口译课程开课人数超过三四十人,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控制课堂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院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提供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程,或者将其设为选修课,甚至干脆没有口译课程,等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三、日语口译教学的特点

日语口译,就是译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种信息在日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转换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日语口译就是实现日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工具。日语口译的这种交流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归纳起来,日语口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的实战性。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基于笔译的理论而提出的。由于口译具有即席性和实战性的特点,因此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按照笔译的标准,既要做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按照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去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类似的口译标准,即“准、顺、快”。“准”与“信”相对应,它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灵魂所在。但是“准”只是译文与原文在信息方面尽量做到等值,在语法和风格方面无法完全对等,显然跟笔译的“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译员还要顾及“顺”,即译文要顺畅、流利,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人明了,才能达到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口译的第三个标准是“快”,即快速反应、即席翻译,因为口译的现场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过程不能过长,要求译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要迅速果断,这样才能使双方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口译的现场实战性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语言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离不开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但似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听、说、读、写的目的是“译”,也就是说“译”是融合前面几项内容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听或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经过脑袋的加工和处理,最后才能以说或写的输出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所以日语口译是一项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它要求译员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处理能力。其中的“视”指的是译员要注意观察口译现场的情况,读懂当事双方的表情和举止,及时应对突况;“听”就是考查译员的会意能力,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双方提供的信息;“说”是指在译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经短暂思考后说出必要的内容;“读”要求译员把记下的要点准确读出来;“写”则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因此,口译是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灵活应变、快速记录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

3.个体的操作性。口译的现场实战性决定了口译必须讲究一定的速度,跟上当事人讲话的节拍,以保证商谈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日语口译人员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捷的反应、果断的态度等。为避免措手不及,译员在事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关键内容、准备专业词语等。译员平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掌握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未雨绸缪。除了心理素质外,译员的个人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承担的口译任务中,译员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当事双方的一些观点看法或商业秘密,日语口译人员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另外,日语口译人员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基本礼仪常识,做到衣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得当。

4.跨文化交际性。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密切,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两国之间的语汇特征、思维意识及生活习俗等仍然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无疑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绊脚石。在日语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因两国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麻烦和误解,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与困惑。为此,译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认真分析和研究两国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在口译中力求准确、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四、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提供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大量实践和操练中提高口译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动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激发求知欲,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运用在口译课堂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做同声传译的练习。比如可以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互动,先由一名学生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日语文字材料,另一名学生充当翻译进行即席翻译,每读完一句或者一小段,就立即由第二名学生译成汉语,然后由第三名学生还原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坚持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口译的基本素质,为将来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法。口译教师可以开动脑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口译现场,让学生置学于活泼生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由教师事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发挥和创作。比如设定一个中日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会谈场面,先由教师将谈判的主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的两组分别扮演中日谈判的双方代表,第三组则扮演译员。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在真实、直观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实践证明,用这种情景交际的方法进行口译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体验式教学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以一些日本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日语口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或者跟班见习,也可以分组或分批地去观摩口译现场,让他们真实感受口译活动的现场氛围,实地了解口译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校内的口译模拟实训室开展类似的模拟训练。另外,口译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各种场面的日语口译录像资料,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边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口译技巧、译语得失、现场应对策略等,这样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4.开放式教学法。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开辟第二口译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训练机会,多渠道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强化其口译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有限,这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口译教学非常不利。引入开放式的柔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训练。网络资源层出不穷,而且更新及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海量的口译训练材料,还能随时与在线的其他口译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口译水平。

总之,我们在日语口译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现有条件等,分别运用或穿插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强化口译课程教学效果。

五、结语

日语口译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它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口译技巧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研究并实践与口译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日语口译译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7):77-80.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1):42-4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31.

[4]李传坤.日语口译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J].科教导刊,2013,(9):209-210.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2

1.高职法学的生存现状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原则。主打四张牌:一是发展特品专业。如文秘、安保和计算机专业,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自主编写专业教材,加大实训课程比例。二是教师团队牌。努力打造全国同一领域名师团队。三是服务平安北京。围绕和依托平安北京建设工程,优化格局稳步落实,为政府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产生社会影响力。四是具有政法特色的学生素养。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民警教育训练并重发展,教育为公安政法队伍建设服务,科研为公安政法事业的发展服务。计划于2015年举办本科教育。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设有五系四部,刑事执行、司法警务、法律文秘和社会工作等13个专业。在高职教育方面,学院采取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按照高职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警学深度结合,对45周岁以下教师赴基层实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出具体要求。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000余人。设有法律事务、律师事务、刑事执行、司法警察、法制新闻、法律文秘、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13个专业。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以对人才的需求为客观依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和梳理了警察类人才、基层一线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与安全相关的司法技术类人才等三大类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在专业结构布局上,以政法类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强“警”字类专业,拓展“司”字类专业,办好“安”字类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维持在4000人左右。

2.生存现状之反思

总结上述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法学院校总体的特点,培养基层应用型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这一目标,对我国传统的法学的法学教育进行了全面大胆的尝试,面对困境,迎难而上。其主要的改革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并行发展,既体现出作为政法系统的干部培训职能,又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法对紧缺型应用性法律人才需求的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二,干部培训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也是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的蓄积力量,蓄积成熟的高职院校想做强做大做出特色,或者抓住机会升为本科教育院校。第三,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为地方培养紧缺型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并且为地方培养梯队式的司法警察储备人才。第四,强调根据专业性质,自编教材,自设教学内容。由于在法律事务、律师事务、刑事执行、司法警察、法制新闻、法律文秘、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专业的设置上,没有适合高职法学院校的统一的国家教材,地方教育部门也没有编写相应的教材规划。因此,在这样的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必然要体现出适合紧缺型的法律专业相配套的教材。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体现出高职法学教育的优势,而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第五,强调一线教师要有基层实践经验,定期到基层学习。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要“知行统一”,知识技能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学,本身就应该秉承这一特点,即真实的法律运行在社会生活中,在高职法学的专业性上要比普通法学更有针对性,因此,更应强调相关专业的教师要有相关行业的完整的实践经验。第六,建立教学实践性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3.与普通高校之对比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单调、刻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具体人才培养方向脱节,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通病。而高职法学教育在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体系里,列为地方教育体系,因此,对于高职法学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这对于在艰难中求生存的高职法学院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于能否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类法学院校,将是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极大挑战。高职法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稳固、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以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引领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例如,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就业方向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科以司法考试的考试方向编写教材,改变大学期末一考模式,各科进行阶段性考试,加大课时量,做到每部法律精讲、细讲,各科重点法条按条编写实例、案例,并规划具体社会实践内容。同时编写各科实践性的法律技术性操作课程,这就形成各法学学科实践性的实例、案例教学与技术性的实践课程的综合式的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改变各科以一本教材加法条的传统、单调式授课。在这一总体思路里具体规划,分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的编写、阶段性考试与训练、技术性操作规范的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的安排等。

二、高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之出路

1.战略目标要清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研究我国中长期社会发展对高职法学人才需求的特点、方向,既要总结高职法学的一般特点,也要根据我国国情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结合国情、省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高职法学院校的发展模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多是根据自身特点、省内情况,适合国情的应急性发展模式较多,带有临时性、易变性、不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教育资源的配置都难以适应专业调整的变化节奏,使得教学效果的职业特点不明显,不能凸显高职法学教育的职业特点。教育自身的特点和法律一样,本身带有滞后的特点,今天的教育是学习以前的知识,而学习却是为以后的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校的发展规划,并逐步推进。

2.突出高职法学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高职法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其职业性,而职业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法学教育具备以下的特点:(1)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消除学校教学与行业实务之间的差距,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2)其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确定专而精的职业发展方向;(3)在职业教育上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灵活性,准确预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使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应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方法之改革,法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合理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真正地做到具有职业特点;(5)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落实教学实践环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6)高职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使学院教学更适应社会的要求,由知识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转变,让学生在技能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工作。

3.强化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稳定性,应突出其技能性,由知识性学习向技能性学习转变

高职法学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职业性,而职业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因此,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对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职法学能否办好的首要问题。在专业设置上应按照下列原则与程序进行:(1)每一专业的设置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专业设置的法律属性,未来对该职业法律人才的需求特点等,至少可以预见未来10年的职业发展方向。(2)在每一专业设置同时,要组织聘请专家、优秀职业人、任课教师共同编写专业理论课教材与实践技能课教材,并编写专业性职业特点所需的其他必备技能训练课程,这些都要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3)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推进职业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方针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带有一定的研究性、预测性,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授之以渔”的方式,教给学生获得技能型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

4.加强符合职业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

几乎在所有的高职法学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职业特点方面,“双师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体现出转型时期学校体制内面临的尴尬问题。一方面,学校需要发展;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又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因此,高职法学院校应舍得投入,高度重视在职法学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培养,以适应高职法学教育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外聘相关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很多学校只是简单地设置了新型专业,而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不够重视,其结果是最后砸了学校新设的专业品牌,使学校失去竞争力。

5.建立专业实训、实习基地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3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一定的人本特教环境场里面发挥的。高校特殊专业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分解为特教情感态度价值观,特教过程、方法和能力,特殊教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很显然可以看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施都是与上面的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的。情意使高校特殊教育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专业理念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指明方向,明确这样教的原因;而专业技能则是让高校特教专业教师懂得怎样去教。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的大小,都是由这四个要素决定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其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要发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求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要素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各个主要要素的子要素在层次上平衡发展。形成专业情意是动力,理念的转变是关键,专业知识的构建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发展完善是核心。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结构系统在日益多变复杂的人本特教环境下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结构系统动能的最大化。

二、高校特教专业教师素养结构新视角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2]。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见图2)。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3];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8]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四、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4]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5]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4

[关键词]改革创新精神;党校教育;党校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党校工作要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发点;以深化党校体制改革,以全面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简政放权,明确职责,转变职能为契机,全面加强改革创新工作,提高创新水平;同时又要培养职工队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人,启发人,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党校的整体素质,增强党校的活力。

党校教育要使高校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党员意识,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推动者”。党校培训要使学员能够自觉地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党员意识。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国家机构的分支,如何做好和谐发展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建设一支适应构建和谐单位的高素质政工队伍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政工队伍能够既懂政工业务又懂专业技术;即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党校的管理;既有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针对不和谐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又能不畏困难,勇于探索,有所作为。

党校要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来确定培训内容,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校培训体现高校特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与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一致的。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要紧跟形势发展要求,自觉地接受党校的教育培训。党校的培训大多是不脱产的,因此教学安排要以人为本,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教学内容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教学方法要适合培训对象的特点。高校党校培训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培训目的和不同的培训对象,又要结合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总之,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中心,是高校党校的特色所在,也是高校党校改革创新的根本。

“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使高校党员、干部能够运用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使科学理论内化为高校党员、干部的理念。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培训形式体现出创新性。要将理论教学与理论研讨、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研究式教学,切实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式教学是包括课堂讲授、学员自学、小组讨论、双向交流、学员论坛、社会、问题研讨以及案例分析、答疑式、模拟教学、辩论等多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群。研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教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高校党校培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组织研讨、论坛、辩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员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党建知识。高校党校培训要关注党员、干部、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6

【关键词】美国;焦点学校;类型;特征

美国的焦点学校(FocusSchool)是美国一种特殊学校类型,包括专门学校、磁性学校、选择性学校和天主教学校四种类型。在美国,虽然综合高中得到普遍认可,但是长期以来专门学校(SpecialtySchool)或主题学校(themeSchool),如波士顿的拉丁语学校就是受到广泛青睐的专门学校,再加上专门招收特殊学生的学校,构成了美国的特殊学校类型。这些专门化高中都渴望取代综合高中成为中等教育的学校模式。

一、焦点学校的产生

(一)美国综合高中存在很多问题是焦点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

分析焦点学校产生的原因需要追溯综合高中的历史。古老的综合高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当时,为了反对专门为经理、工人、特权阶层和穷人分别设立学校,人们经过了不断的努力才取得了成立综合中学的胜利。近一个世纪以来,综合中学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挑战,被人们尊称为普通学校。然而,后来综合高中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它更像是购物中心,而不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教育的机构。也有事实表明综合中学中大量学生辍学,而且毕业生中文盲增多。这样的学生很多集中在城市地区,结果城市高中毕业率一直仅仅在50%左右。此外,相当多的高中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在很多学校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许,教师不会过多要求学生,学生也不会做很多。同时,暴力、吸毒、街头犯罪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社会安全稳定。因此公众非常希望有学校可以帮助缓解或者完全消除这些事情发生。

(二)焦点学校产生的间接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期,废除种族隔离的努力产生了新一代的专门学校,称作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这些学校专门招收不同种族的学生。自从60年代以来,选择性(alternative)学校一直不断增加,其中很多学校专门接收被人们认为不可能完成学业的学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在美国专门学校这一说法已很普遍。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学校优于综合高中。也是由于这项研究使得焦点学校思想获得了法律上的广泛认可,很多城区相继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焦点学校。兰德公司创造了焦点学校这一新名词,用于指有专门目的的学校,把这些学校称为“有特色的中学”。[1]焦点学校包括高中、小学、和初级中学。焦点学校要么是天主教学校,要么是有特殊目的或特点的公立学校。这种由两种结构组成的新式学校明显不同于标准化的区域性综合高中。事实上大约44%的学区现在都有焦点学校。因此,焦点学校或许是最好的对高中进行重构的学校形式。

二、焦点学校的类型和特点

(一)焦点学校的类型

实际上,所谓的焦点学校明显地包括四种类型,专门学校(SpecialtySchool)、磁性学校(magnetSchool)、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和天主教学校(CatholicSchool),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学校都包含焦点学校的所有特征。这些学校都有各自的独立性,是非公立的学校,很多私立学校不属于焦点学校。这四种类型的焦点学校就其焦点而言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

专门学校包括最古老的焦点学校,如1635年成立的波士顿拉丁语学校。这些学校的主题明确,焦点广泛。尽管这样的学校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对综合中学产生了很大压力,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他们的入学标准很高,是仅仅录取高成就学生的独特机构。很明显,去这样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杰出的年轻人和奖学金获得者。事实上,这些学校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不是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而是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家荣誉、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数量。

磁性(或有吸引力的)学校就其主题而言看起来像专门学校。这些学校提供独特的课程或者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职业磁性学校向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找到工作的课程,一些学校与社区的公司形成伙伴关系以方便学生实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专家的指导。”[2]

选择性学校是焦点学校的第三种类型,组织形式特别明确,典型特点就是课程具有广泛和计划性。为了满足在此就读的学生需求和兴趣,需要不断改进学校标准模式,这样其变化空间更大,创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天主教学校与其它类型的学校相比有不同的焦点:强调为学生上不同的大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准备,并且通过树立榜样和培养学生一系列的价值观念来发展学生个性。现在的天主教学校与过去相比其焦点早已远离了宗教教育,并且他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于尊重人,并重视社区人口和社会公平。

(二)焦点学校的特点

“焦点”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以前各种类型的学校。人们之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因为焦点学校的这些特色可以给出学生之所以成功的完美解释。

焦点学校包括两方面特征。一是计划性特征,“焦点学校具有明确而又不复杂的使命,这种使命集中在学校打算为学生提供的经历上,以及影响学生的表现、态度和行为的方式上。”[3]二是像分权、选择性以及可以提升教师自的校本管理的组织特征。“焦点学校是一种强有力的组织,这种组织在追求使命、保持自我的加倍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外部关系等方面,有能力做出创造性的行为。而且,它们的显著特色使它们的教师在头脑中将它们的学生和家长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每所学校都有一种鼓舞忠诚感和共同承诺的特定的认同。它们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全体学生的发展――全力投入教育。它们诱导价值观,影响态度并整合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它们虽然也传授事实和技能,但它们主要是尽力把青少年塑造成负责任的、富有成效的成年人。”[4]

三、焦点学校的课程和公平原则

(一)焦点学校的课程

一种特殊类型的焦点就是课程问题。“焦点学校拥有各种‘向心的课程’,该课程把所有学生引向学习一套共同的学程技能和学程观。焦点学校将所有努力和精力都集中在学生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和应当懂得什么的观念上。它们在传达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互相职责方面有很强的社会约定。它们让每个人都明白,什么是有益于忠实地履行这种约定的。它们在代行家长义务和努力塑造学生的态度及价值观方面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焦点学校的学生也要学习常规课程,其中重点学科有,如英语基础、阅读、数学、社会研究与科学。学生们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要达到州为这些学科制定的标准。此外,焦点学校的学生有专门的深入学习某些特定主题的机会。

根据一项最近的研究,尽管许多中学有职业生涯课程,但38%的国家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有数学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人类学,最经常的选择是多文化研究。一个主题必须足够深入能够包括全部的学校计划:课程内容与选择,教学法,活动,教学计划,甚至是学校的组织。这一主题能够指导和覆盖的学校方面越多,它提供的一致性越大。在有吸引力的主题学校中主题的选用范围从仅仅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到融入全部的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内容与主题的一致性。

焦点学校为了加强学校的学术效能和促进公平,吸纳在某一专门化的教育计划中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和教师。焦点学校的拥护者认为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家庭优势与能力水平相比可以对学生发展计划和把学生分组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没有理由让人相信一般的或者甚至是穷学生的教育需求与有才能学生的教育需求有什么不同。也没有理由让人相信仅仅因为一个年轻人与另一个年轻人有共同的兴趣而说他们一样聪明。”因此,是学生在戏剧、技术、或者民主生活方面的共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不同能力是产生有效课程的基础。

(二)焦点学校的公平原则

国家给定了公平的承诺,学校的焦点是没有把学生按照民族、种族、、性别或者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离。也就是说,那些旨在吸收有才华和有天赋即表现好的学生的学校已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不过,有各种方法可以阻止地位低下或者表现不好的学生被排除在焦点学校之外。明尼苏达州的学校选择法律废止了以前以学生行为表现为基础的入学指南。在蒙特克莱和新泽西,尽管被贴有有天赋的和有才能的标签仍旧存在,但是希望把孩子送入这样学校的任何家庭都可以这样做,即假定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另外一种方法是纽约市的做法,在具有半选择性的高中里1/4的学生名额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即使这些学生不能达到要求也可以上学。

四、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特征

(一)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目标

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UnderwoodHillsFocusSchool)位于西部大街中部9030号,它是道格拉斯(Douglas)和萨皮(Sarpy)县学区内第一所联合学校,面向11个学区的学生。这所学校有令人激动的教学观念,从课程到学年计划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来帮助学生获得高的成就,通过技术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这所学校由三所学校组成,艾尔克豪恩公立学校(elkhornpublicSchools)、奥马哈公立学校(omahapublicSchools)和西边社区学校(westsideCommunitySchools)。学校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尖端技术课程。为了这一目的,学生们要学习正规的学术科目,同时还可以获得领导能力、技术和交流能力的专门指导。学校的使命就是运用技术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使命就是这所焦点学校的主题。他们相信:价值的多样性;个人才能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伙伴关系;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使用有效教学策略和创新。这种信念会确保该校的学生成为积极思考整个社会的领导者。

(二)安德伍德丘陵焦点学校的录取与教学

来自道格拉斯和萨皮(Sarpy)县学区内的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申请程序都可以申请来这里上学。具体的申请过程和详细的申请信息学生可以从学区中心办事处或者学校的网站上获得。他们规定在2008-200年要上三、四或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家乡学区的批准将有资格上这所焦点学校。如果申请的学生数量超过了这所学校的容量,将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选择。

这所学校有小的班级规模,其生师比例大约20:1。此外,这所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延长学习时间并从中获益。官方规定的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留到下午5点来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支持核心课程,加强基本技能,提供多种机会并且丰富焦点区域的知识(领导力、技术、和交际能力)。这一附加教学时间目的就是满足学生需求,确保学生达到基本的标准。

综上所述,美国的焦点学校是美国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包括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类型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这适应了美国的教育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要求,在学生个性塑造和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3][4][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J.Sergiovanni)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2]Schwartz,wendy.willaFocusSchoolmeettheneedsofYourChild.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4/8d/09.pdf.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高校;特殊性

一、外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高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实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即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由二者对其经费、布局、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遵循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又要遵循国家根据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专门措施,例如,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语言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在少数民族高校的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语言充分自由使用的宽泛要求、“降分录取”和“从宽、优先录取”的政策,均体现了这一政策原则。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特殊性

凡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后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我们都称之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因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地普通高校学习,主要指设在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或集中分布地区的的普通高等院校;一是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的民族学校和部分高等学校特办的民族班,这也就构成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的多元结构。

4、少数民族高校区域分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沿海、内陆集中分布的现状,少数民族高校大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区,以便培养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二、内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特殊性

最大限度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的办学方针。比如,为发展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采取必要的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又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门设立的预科班、民族班。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高校主要的服务地域,一般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宗旨,这也就要求少数民族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更加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和物质条件、特殊的政治稳定性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坚定和鲜明的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与意识。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主要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其次,民族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族别多元、宗教多元的特点:少数民族高校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同时,为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民族学校还会招收较多的非少数民族学生,因此,生源呈现族别多元化格局,而生源的多民族性也就决定了其的多元化。第三,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较大不同。第四,学习、认知、知识背景不同。由于汉语基础、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等差异,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

4、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学科设置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传授优秀的民族和主流文化,又要重点开展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一般会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专业教育,即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等专业,以此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①

5、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学科结构方面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以民族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的结构特性。同时,民族高校教师的素养结构也较为丰富,除应具备基础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外,还须具有民族学的文化素养和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素养。②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发展策略

(一)宏观上

1、坚持“多元一体”原则,积极整合民族高等教育与主流高等教育间的关系。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积极地保持和弘扬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同时避免过分地排斥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也应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支持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发展特色高等教育。

2、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全方位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应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招生、分配、投资、教学、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采取特殊的多元化发展方式,以适应和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和立法工作。国家应将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策略,从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其高等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强相关民族教育的研究以及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探讨,加快少数民族法制进程和法制法规建设,以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平等权等。

(二)微观上

1、首先,在办学定位上,少数民族高校要把自身定位为民族院校,把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其次,在办学特色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在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一方面,普通高校中的许多现代科学的基础课,民族高校应该设置;同时必须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学科,尤其是开设民族地区急需的诸如财经、政法、理、工、农科等实用性学科。

3、加大投入,坚持自我培养。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把本校教师送到重点院校去进修,并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教师请来对校内教师进行短期讲学与培训,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鼓励政策和机制,从而让教师教有所得。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招揽贤才。

注解: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8

[关键词]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性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5]田学军.外国语学院(系)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9

 

当前,我国近一半的理工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增强了该类高校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但不可否认,与专门的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相比,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验、学术底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再加上理工院校固有的专业环境和办学传统的影响,使得理工类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理工院校的多学科优势为其法学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法学教育的机制创新,对理工类高校办好法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思路的创新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成为理工类高校法学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定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发展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间的界线逐渐淡化。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教育应强调法学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以传统法学专业教学模式为基础,以理工类高校专业为依托,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如果只设有工科专业……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应逐步实现法学与工、理、经、管、文等领域学科的结合,尤其是法学与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领域的结合。在法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对特定领域法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办学思路的更新

 

结合本校特点,实现特色办学。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教育的发展,要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凭借所在学校重点优势学科,依靠现有资源,于学科间交汇点上将一个或数个优势学科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法学发展的新兴领域和研究方向,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布局,创设既符合自身条件,又体现学校特色的法学专业,有侧重地培养具有自身的独特品格与不可替代性的法律人才。

 

二、教育模式的创新

 

纵观全球法学教育的模式,一种是通识教育,另一种是职业教育。从目前专门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思路和做法来看,中国的法学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法学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为主的通识教育,而是更加注重以案例教学和法庭教学等实务教学方式为主的职业教育。

 

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教育也是以之为效仿对象。但问题在于,理工类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在法学专业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术影响、社会资源等各方面,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职业教育上存在短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通识教育如果在课程设置上不体现差异化,则无法显现出竞争力。

 

鉴于理工类高校法学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公检法系统的比例较低,绝大部分是进入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的事务。因此,本文认为,基于理工类高校的特殊情况,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不应只是针对纯法律职业而进行知识储备,而应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学校特色探索一条有竞争力和广泛发展空间的道路。在通识教育方面,除了向学生讲授法学基本理论和制度,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法律思维之外,可根据各校理工科背景专业的特长,确定一到两个特别法专业方向进行教学。

 

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毕业后从事法官、律师之外的非传统法律职业作好知识储备。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说案例分析、法庭旁听等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方法仍然只是针对传统法律职业进行的技能培训,虽然目前很多理工类高校职业教育都是以司法考试为核心进行课程安排和教法更新,但这并不是理工类高校法学职业教育的全部。基于其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特点,我们认为理工类高校法学职业教育还应着眼于法律专才的培养,不仅要强调传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关注法律职业技能在其他职业领域中的运用。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尤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理工学科相关职业的特点、内容、工作程序等,为学生毕业进入非公检法单位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创新

 

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在传统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基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定位,理工类高校院校法学专业教育适宜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进行法学专业基础教育,后一年进行法律职业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分为两大部分,法学基础课程和法学特色课程。课程设置应以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基础课为主干,既要保持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结合本校的优势专业,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度。此外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特色,重点是结合理工类课程,体现出层次性和方向性,可以部分设为选修课程,由学生依兴趣自主选择。

 

实践课程体系方面,应设置一套以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提高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和以目标就业岗位为指针的实践课程体系。规范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年论文(阶段论文)、毕业论文、实习三种。教师通过指导和评判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从而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习则是法学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又可分为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专业见习是组织学生到法律实务部门见习,了解法律工作的方法和程序的学习活动。毕业实习则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综合考察。实习应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值得注意的,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应该更加多元化,不能仅限于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还应当向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空间。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教学方法是当前法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在理工类高校法律教育的机制创新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类高校法律人才培养以应用复合型为基本目标定位,故而实践型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贯穿于法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思维,形成分析和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力争专业知识同步转化为职业能力。同时,倡导互动式教学,以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疑案辩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学生因被动接受灌输形成的学习惰性。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辩论教学,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其一,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从一个法律人的角度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思维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观摩法庭庭审。庭审观摩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使学生对庭审程序有直观的了解。其三,模拟法庭教学。通过模拟庭审,可以增强学生对诉讼参与人的了解和认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于实践,对提高其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大有益处。其四,诊所式法律教育。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让学生亲身参与真正的法律实务,真切感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掌握基本的法律实践操作技能和法律职业精神。

 

五、师资建设的创新

 

为适应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实施机制创新,其核心在于:加强理论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实践型师资的队伍建设。理工类高校,尤其是地方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的现象。缺乏具有深厚法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会直接影响法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也影响专业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无法进一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成为制约理工类高校法学教育上层次、入主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加强理论性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一是要引进高端法学人才。我国部分重点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国内著名法学教授等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

 

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因此理工科高校应将的法学人才的引进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鉴于普通理工类高校相对于名校在学校级别和声望上存在差距,且国内高端法律人才稀缺,因此在人才引进上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和配套政策等方面要高于其他学科,这样才能吸引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加盟。二是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理工科高校的理工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已趋于合理,而法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仍有提高的空间。因此理工类高校在教师的培养政策上同样也需区别对待,法学专业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资、福利,以及职称评定都应享受与理工专业攻博人员不同的差别待遇。

 

建设实践型师资队伍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加大实践型人才的引进。第二,教师应亲身参与法律实务,主动获得法律实践经验。有律师资格的教师可以通过案件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参与媒体、政府部门组织的咨询和培训和活动以获得实践经验。第三,深化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协作。可以建立与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岗位交流机制,使教师在实务部门的工作中获得实践经验。第四,建立法律实务人员兼职教师的机制。法律实务人员相比专职教师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让他们走上讲台,对于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大有裨益。但对聘任兼职教师的经费来源、教学管理等问题需要认真考量。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平面设计;改革对策

平面设计是一个重要方向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有着不能割舍的关系与各个艺术设计方向。因此,平面设计的专业设置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学科体系在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完善,也有着越来越成熟的教学手法和教学理念,高校平面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呈现出欣欣向荣。但是,仍然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存在于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

1我国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转变为平面设计教学并且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平面设计专业随着设计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陆续在高校开设,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以来不断的降低门槛,高校的毕业生和录取人数在不断的增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势不可挡、过渡膨胀的趋势,教学质量下降、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相继出现。

1.1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汇总教学大纲设计不合理是突出问题。各大高校缺乏特色办学意识在平面设计教学中,也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枯燥重复的教学内容等问题也存在。例如许多学生已经学过“色彩”和“素描”在高中阶段,但是在许多院校还是会在大一的时候开设这些课程,浪费了时间和资源。此外,一些专业知识会被在多门课程中提及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例如“构成理论”会在版式设计、色彩构成等课程汇总提及,这些都表现出了教学大纲设置的不合理性。

1.2教学中没有较高的有效性

有着较高的实用性要求在平面设计中,要求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区别于传统学科在实践课程、专业课程额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在造型艺术方面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专业教育与平面设计较慢手法、模式。因欠缺师资力量而影响平面设计的同时,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育手法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对设计原理、名词定义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会让学生使用操作室、专业配备设备等,使学生长期停留在书本和定义层面来理解知识,根本无从说起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1.3办学缺乏特色

平面设计专业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学科属性在与其他专业有一定共性的同时,这决定于它的专业属性。这要求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高校教师要尊重其专业特点,对平面设计教学的审视要用创新的眼光。但是,创意不足、思维老套等问题明显存在与平面设计的办学、教学中;模仿拷贝成风在教师和院校之间,如出一辙的教学方法没有一点特色,专业特点无法体现的同时地区教育和学校特色也无法展现。

1.4学生没有充足的实践能力

更多的学生因为高校艺术专业的扩招而获得了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生源质量难免会因为降低招生门槛而下降。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平面设计专业,每年很多基础水平为零的学生进入到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意识因为生源质量差和有限是教学实践时间而逐年下降。很多学生都会在作品设计技巧和美感传达上集中注意力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对作品的市场需求很少去考虑。因此,这些学生毕业后需要面对的是就业困难或者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

2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2.1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现合理化

高校应该针对高校教学大纲没有进行合理设置等问题积极的做出回应,使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高,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和基础理论学校要扎实的进行推进,同时在教学大纲中还要适当的增加建筑史、艺术史、美学和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比重,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尝试渗透商业知识、市场营销等社会学科和经济学,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用商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来丰富学生,使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市场观察能力不断提高。

2.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推进改革,对高校教学改革加大力度。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要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地位要认清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进行激发。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实用性要有侧重,注意从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共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2.3对实践教学进行完善,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在解决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和动手能力差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要转变思想,在平面设计汇总认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作用,对实践教学进行大力推进。针对平面设计实践学校要让广大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持、审批。此外,高校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借助校企合作,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设计水平及市场从多渠道进行理解。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尽量让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技能和感情经验通过实践。

2.4突出办学特色,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高校教育中突出办学特色才能长远发展。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高校务必要对专业教育的道路进行拓宽结合文化优势、学校情况和地方经济,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打造教育品牌,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可以采取的特色办学策略有:

(1)综合性办学。对相关学科要重视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在专业设置上,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在各学科之间。

(2)突出地方特色。加大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使专业教学内容不断的丰富。对当地的民俗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突出地方特色,这些都能为高校与地方市场、经济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设计院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已经把关注热点放在推进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学改革上。高校和教师要开展平面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要坚持平面教学的独特之处,还要对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大力挖掘,在人才的培养上探讨社会本校专业的方法,使专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还要积极的进行革新,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办法来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胜兵.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舞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