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十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十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3:23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1

某初中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劳动能力,学校政教处精心策划,每周安排七年级或八年级一个班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教工指导下参加校园义务劳动: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清扫绿化景观带,打扫教学区外的公共区域;定期更换、更新黑板报、宣传栏;走读生在学生公寓模拟体验宿舍整理……后来,该校八年级多名家长相约到校,要求取消上述活动。他们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园义务劳动,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面对这场失败的校园义务劳动,政教处主任陷入了沉思:劳动教育,学校何为?

从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文字表达来看,“德”与“劳”的育人重要性等量齐观。然而事实上,学校劳动教育有别于社会劳动培训,前者的侧重点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构建,后者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更多“德”的功能。“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基于教育实践的论断,精辟地归纳了劳动教育的崇高道德意义。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劳动传承是教育的起源。无论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是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劳动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政教处主任“劳动教育,学校何为”的沉思,是对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追问,值得全体教育人共同关注并为之“负重而为”,重建劳动教育生态,回归应有教育常态。

一、理念生根之为

“精心策划”“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课”“不得不妥协”,案例中的这些词眼,昭示着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课程地位和育人地位,委身为德育智育的临时候补。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表中,不再有“劳动”二字,“劳动”隐身,说明学校教育理念的残缺。

劳动教育复苏,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理念重建开始。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神奇力量”,坚定“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的信念,向往劳动、崇尚劳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活动中。

同时,作为育人工程社会引领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契机,营造尊重平凡劳动,做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氛围,凝聚各方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参与劳动的主动意识,能够劳动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真正“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创新之为

“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案例中陈述的“劳动”,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劳动,也许这正是家长们强烈抵制的原因。

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资源无限;劳动课程,丰富多样。

请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讲述创业故事,启示学生劳动改变命运,技术始于最基本的劳作;参观工地、工厂、种植地、养殖场,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实现人生价值;组织诸如案例列举的狭义劳动实践,使学生享受到传统劳作对身心健康的调节功能;家校结合开展家政行动,让学生懂得劳动使家庭生活更美好、更温馨;有针对性地到行业基地参观访问和劳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职业印象,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改变着劳动教育“苦脏累”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落地之为

案例中,家长们抵抗的理由是“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场七、八年级校园义务劳动以前,该校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甚至在这班学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早就退出了课程舞台。因为过去劳动教育活动长期缺位,无形推助了家长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劳动教育在今天复现时,家长接受不了,“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从青少年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应该进入他们所受教育之列,早进入,低起点,慢渗透。学校要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情况、社区资源调研为依据,详细了解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点,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等要素,构建与本校生源实际情况相适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规划教育内容,从学生熟知可感的地方入手,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地方着力,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生态化持续推进。

四、评价导向之为

案例中,家长强烈抵制校园义务劳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劳动无用”功利思想作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并未真正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更没有与中、高考直接挂钩。事实上,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报告单上,“劳动评价”普遍是信手填写的“优”,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考评单大多也是经由“上网搜索――抄录填写――找人盖章”的程序完成,劳动含量极低。

为改善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模式,需建立各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品质标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促使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善创造的新一代生力军。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2

【关键词】劳作教育服务式学习工作记录单工作细则

劳动是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美德,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系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了“创建绿色教室”的劳作教育。在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劳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带动等,对大学生劳作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劳作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一些困惑。

一、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

1.劳作教育的意义。目前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各项工作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道德面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敬业、自尊、合作等个性品德。正确认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工作的欲望和兴趣,学会服务式学习,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培养自立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形成与人友善、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

2.劳作教育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劳作,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高效的学习作风。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贡献所长来服务社会。

3.劳作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劳”在现今的教育中却渐渐缺失。学生们养成“好逸恶劳”和“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整理好自己的宿舍、不愿意打扫和维护学习生活环境,继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责任心,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

自从有了在我系开展劳作教育的想法后,我们注意吸取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台湾劳作教育已成为了现今的教育特色之一,笔者曾亲自去台湾高校走访:台湾东海大学在1955年开始实施劳作教育制度,把劳作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正式必修课程。1957年,台湾地区教育管理机构公布了“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台湾许多高校正通过劳作教育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教育收效非常明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劳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沟通,在为他人服务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也会赢得尊重,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劳作学生能够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而激发对他人、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劳作教育考验着人的敬业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专注而认真地完成劳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劳、善良的健全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劳作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关心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劳作任务,那么相信这位学生也会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作业,进而乐于承担社会工作,或者是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从而按照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提到的对青年的“三点希望”那样,更加积极、富有热情,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系在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我系开展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在系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与指导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学分中心商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分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劳作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分以下几个层面:由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创建绿色教室”的倡议;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在每周学生干部例会上宣讲劳作教育目的、意义、要求等,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我贡献,所以我快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全系所有班级轮作的方式。为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的高效工作方式,各班由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7至8名学生为一个劳作小组,每周的劳作教育由一个劳作小组完成。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次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不多,不仅便于任务划分明确,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表现的差异容易显现,同时利于同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便于对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每周根据各班课程安排,学生按劳作小组次序轮流,利用当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根据劳动地点的卫生状况,每周的任务量由于课程多少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劳作地点为全系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实验室和机房。

2.实施方案。结合我系劳作教育开展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以下简称为《记录单》)。《记录单》用于记录每组学生的劳作任务、各劳作小组长及实践教学分中心对劳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填完后交至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系学工办定期召开各班团支书会或劳作小组长会,进行阶段工作的总结、奖惩。根据学生劳作的情况,我系还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另有文件)。《细则》中规定了每周劳作工作完成质量由实践教学分中心进行评价,并认定合格与否。若不合格则该小组或当事人需要在当周内重新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直至合格。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我系在开展劳作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①劳作教育工作逐步系统化。我系劳作教育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党小组起草了倡议书,学生党员到每个班做宣讲,让学生们了解了劳作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主旨。在号召和带领下,我系所有的班级都参加了此活动。一年多来,各劳作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但前段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参与活动、整个工作体系中各方面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等。为改进这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系先后制定了《劳作教育活动流程表》、《劳作教育规程》,从而使每个学生了解了劳作教育活动开展的流程;划分和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制度,分清了小组负责人和每个小组成员在工作中担任的角色和责任;制定了《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用于监督每个小组的工作质量。形成了完成劳作工作后先由小组负责人自查,认定合格后再由实践教学分中心的教师检查,并给整个活动书写评语的做法;对于工作不积极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或个人作不合格处理,需要另约时间重新进行打扫工作;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对劳教工作的宗旨、基本劳作教育方式、劳作教育规则、劳作教育的评价与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过本学期出台的相关制度,使参与劳作教育活动的学生做到有章可循,使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系统化更进一步,并且更加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②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我系的劳作教育是在全系各班开展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系教师们的拥护和积极响应。不仅是学工办、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们,包括所有的班主任、导师在内,一起行动起来为劳作教育献计献策,协助进行劳作教育的宣传和督促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而我们对学生们进行劳作教育是在一个层面弥补道德缺失;给学生提供的劳作机会正是实践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一种渠道。③培养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劳作教育,我们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他们根据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在带领同学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工作方法,学习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协调、沟通,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下是学生劳作教育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学生小组负责人a):我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和实验室老师约时间,老师会给我们2~3个时间段和实验室使用没有冲突的时间。但一个小组7~10名同学很难在这几个时间都有空。为了完成任务我就需要找个别同学做工作,让他们牺牲一下个人的活动安排。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我又组织大家一起开座谈会,把每个人的困难讲出来讨论。了解了个别同学的困难后大家做到了相互理解,为了完成集体任务愿意调整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组织同学参加劳作教育活动,使我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知晓了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是每个人参加工作后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劳动教育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④强化了学生身体力行、尊重劳动的意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讲索取的多;从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看,我系多数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优越感使他们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劳作教育,强化了学生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服务式学习的意识。从以下学生们的收获中不难反映出他们在此方面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小组负责人B):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是我和班里7位同学一起来的。我之前为大家作了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做的又快又好。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给我们布置任务后,我们马上开始打扫。需要40分钟的任务我们没到30分钟就做完了。我兴冲冲的跑到办公室找老师检查工作质量。老师看了看我们打扫的实验室,摇了摇头说:不合格。不合格?为什么?实践教学分中心的老师把一张电脑桌往外拉了一些,说你们过来看看。我们凑过去一看,两个电脑桌中间有很多垃圾。我当时真的感到惭愧,对于我们来说在家做家务太少了,一般都是父母代我们做了本该自己做的事。通过劳作教育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可贵,不能轻视简单的劳动。要把简单的事做好同样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普通学生):我第一次参加劳作教育工作被分配和几个同学打扫画室。工作中我才感觉到我们平时太不注意爱惜自己的学习环境,更没能体会到实验室老师工作的辛苦。画室中打扫出来最多的就是同学们吃的零食包装和画画用剩的纸屑。我平时也有在画室中吃东西的习惯,包装纸随手就扔掉了。看着清扫出的一大堆垃圾,我体会到我原来的行为是可耻的。公共环境不仅需要大家共同清理,更需要每个人来自觉维护。这不只是公德心的体现,更是对劳动的尊重。从学生们的感受可以看出,我系的劳作教育工作已初现成果。通过近一年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学生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相互理解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增强奉献精神和如何做人做事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劳动;创新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了学生教育是一个“劳动”和“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的过程。劳动和创新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劳动的结果;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是学生通过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亲自体验与验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因此,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意。[1-2]

1大学生劳动和创新教育内涵和途径

1.1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为荣的劳动意识,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并且生活技能得以提升,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3]大学实践教学正是以学生“做中学”为基本特征,劳动既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手段,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劳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劳动教育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4]组织安排日常生活劳动,如校园服务性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勤工助学等,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内容。[5]学生通过“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本领,深度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旨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和创新决心,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6,7]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不是向壁虚构的,而是源自于艰苦的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当然,这里的劳动并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所以,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类似,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其基本途径:一方面要设置创新理论类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技能,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要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将创新教育融入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去,驱使学生利用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开展创新试验、创新设计和创造性劳动等。[8-9]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2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

2.1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教育和受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上,对劳动和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劳动和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滞后。教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能力和水平不足、经验缺乏。学生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对自身能力培养、人格修炼和个性发展意识匮乏,对劳动和创新精神在自己未来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高校劳动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未建立,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要素缺乏,与劳动和创新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欠缺。

2.2实践教学教师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实践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比重不断增加,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保障实践教学中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求教师自身富有劳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因师资水平所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如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选题先进性、前沿性不够,有的选题脱离工程实际或背离研究趋势,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滋生惰性、敷衍情绪,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另外,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的不确定性,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个体间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能力的不同,使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受家庭、社会的一些消极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劳动素养不高、劳动技能不强等问题。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学生不愿参与如实验准备、实验设备维护、实验室卫生整理等工作,认为这是简单劳动,无助于学习成绩,实践教学项目的事前准备、事后整理工作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见习或实习走马观花,不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学生感受不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劳动纪律和劳动安全意识薄弱,进入实验室不按要求穿着实验服,进入厂区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同时,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关注知识积累多,关注创新能力少,习惯于循规蹈矩,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缺失,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实践教学中试验方案设计墨守成规,实践数据抄袭甚至弄虚作假。

2.4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普遍问题,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是有效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当前,多数企业对承担或参与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大学生实践教学规律和要求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即使接受了学生实践教学任务,限于安全或技术等考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相关行业龙头、标杆企业,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才能利用其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学生的劳动和创新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劳动和

创新能力的策略安徽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对本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开设有课程实验教学、CDio项目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中心秉执实践教学与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对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3.1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对劳动和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中心在学院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将一定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每位专业教师都成为实践教师队伍一员。既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更促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学观念大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造就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三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的新要求。中心建立年轻教师导师制,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并派出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学习交流,组织并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加大对教师教学过程督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力度。四是外聘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

3.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劳动和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等问题,中心着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中心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推行学生轮班管理制,在实验室管理教师协助下,由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轮流完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项目准备、设备使用登记、卫生维护等工作。学生以使用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劳动和创新热情。具体的实验或研究过程,如目标任务、方案拟定、试验仪器设备调试、原材料准备、试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或独立或团队自主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激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举,完成实践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劳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把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放在首位,与有条件、有能力承担高校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共建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基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根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应用性型人才培养要求,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尤其是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和科技活动,在直接的生产劳动和创新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创新成就,培养劳动和创新能力。以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目标来激励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劳动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从实习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管理咨询及人才联合培养、人员技术培训等,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平台。

3.4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从培养学生劳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中心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进行了全面改革。在考核内容上,实行多角度、多方位考核:对学生的劳动参与、团队合作、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等进行量化考察。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考核: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各阶段,根据具体实践教学特点设置考核节点,如实验、实习包括预习成果、过程记录和总结报告等,毕业论文、CDio项目包括课题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报告)评阅、答辩等,各阶段成果考核均将创新性作为重点。在考核组织上,实行指导教师自评、互评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基地工作人员评价综合加权,实验室和基地管理人员参与考核,对学生劳动热情和劳动纪律养成形成了有效激励。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4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5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素质策略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担任高一的班主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层次的学生,颇费心机。最令人头痛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温室中的花朵。在家很少劳动,在小学、初中时,值日马虎草率,随便涮几下便走人,甚至不参与。

环顾社会:70、80岁的老人奋战在田头,山头,忙得不亦乐乎;而18、19岁的青少年闲混在室、老年协会活动室,闲得不亦乐乎。他们喝酒不醉;麻将不睡,美其名曰:社交活动。

据统计表明,现在的刑事犯罪有年轻化的趋势,二十多岁的青壮年三五成群,无所事事。有的组织涉黑团伙,靠收“保护费”来“潇洒”地生活;有的经不住黄、赌、毒的诱惑,走上了偷、抢的不归路,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我校曾3位学生毕业后,因好逸恶劳,找不到好的工作,又不愿参加农业劳动,开车抢劫,其中一人被判死刑,一人死缓。

总书记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综上所述事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小缺少劳动教育,劳动锻炼,尤其是艰苦的体力劳动教育和锻炼,没有劳动习惯,害怕体力劳动,好逸恶劳,以艰苦奋斗为耻,骄奢淫逸,不珍惜劳动成果,浪费财物,比穿戴,追名牌,攀档次,赶潮流,花钱如水,月光族,刮老族,铤而走险,酿成恶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重要途径是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勤劳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通过劳动使学生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即古人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其益所不能。”

二、劳动教育是新型劳动者的必然要求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人类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日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仍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最高之创造。假使人类把双手束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我们要在头脑指挥下用双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武器打仗,使用仪器从事发明。”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同样教育了人类,也一定能培养人类良好的素质,正因为有的人不劳动、怕劳动、厌恶劳动,由此产生了赌、毒,走上了偷、诈、抢等犯罪道路。劳动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不劳动是好逸恶劳之源。香港成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明珠,这同“香港无闲人”不无关系。香港的繁荣昌盛正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消灭赌、毒、偷、诈、抢等不劳而获之犯罪,还是要从劳动入手。殊不知解放60年来,对于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感化教育是劳动改造,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就是靠劳动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从劳动入手,解放孩子的双手,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孩子们的素质全面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在新时期仍有其现实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体力活动较少,学生体质下降:操场上跑不了几圈就不行了,体能大不如以前学生;军训了几天就有晕倒的;近视率居高不下……。在校期间,增加文体活动,如打蓝球、踢足球等活动,需要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田园劳动,达到动静搭配,四肢运动,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一个弱不禁风的学生不可能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也不可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服务和贡献。

(二)劳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良好情感形成

俗话说“家务劳动是知识小百科”。我们可以从家务劳动中学到许多知识,使我们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通过体力劳动,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使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劳动效率的同时,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劳动实践,又学到新的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培养意志品质,促进智力、情感的发展。情感主要依靠后天培养。良好的情感能促进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劳动实践中,尤其是艰苦的劳动,为实现劳动目标,需要自信,情绪调控,不怕挫折,要有理论指导,从感性到理性,又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反复实践,熟能生巧,创新、取得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培养劳动习惯性,培养钻研技术的兴趣,动手、动脑的能力,真切体会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文化自觉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劳动可以使身体的各种器官机能更趁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劳动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学生一旦有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就会自觉地做好自己各项该做的事,有责任心,善于动手、动脑,有自己个性、特色,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劳动任务;通过这些劳动又巩固了学生自主、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遇到工作量大,复杂的劳动,需要同学的分工、合作,就如简单的教室卫生劳动,就有擦门窗、洗门、扫地、除灰尘等七、八种类型,需要全班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又好又快地完成,争取学校检查,获取优胜,培养集体荣誉感。

在劳动实践中,会碰到疑难困惑,需要与同学商量控究,要向有关专家咨询,要借、买相关书籍、报刊,自学、模仿、探究,在反复实践基础上,熟能生巧,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活动量越大越复杂的劳动,探究的问题越多,学生收获越大,全面素质提高越快。

开学的第一天,小王带几分自豪地告诉我一件颇有感受的事。暑假他和他爸爸到风机厂去切割钢板,在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材料上要割下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钢板。我爸爸及一些工人师傅只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割下后几次次修改,既化费了工时,又浪费了材料。

于是他量了它的边BC=120,高aD=80,根据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的知识求得pn的长恰好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此时得到的长方形面积为最大。

开始师傅们好象不太相信,当师傅们按我的方法截下的钢板固然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师傅们竖起了大拇指,他爸爸在一旁偷着乐,别提有多高兴。没想到数学还真有用着呢!

自那以后,原来数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小王,对数学更有兴趣了,更有探究的劲头。08年的高考数学取得了高分,总分上了一本分数线。

(四)劳动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源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应该说我国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还是体力劳动者。我们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还需要有相当体力劳动者,没有这些体力劳动者,交通的发达、城市的文明、市场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就无从谈起。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条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笔者曾对2005届所带班级53位学生作了抽样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体力劳动与学习成绩、热爱父母、勤劳节约、思想品质形成的关系。

调查对象:家在农村,学习成绩平均分以上、下各10人。

调查形式:问卷,电话采访,家访,个别访谈等。

通过调查情况看,能主动做家务,参加田园劳动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都位于中等以上,由此看来,适当的体力劳动不影响学习,通过体力劳动,他们更了解父母、尊重父母;自带菜上学,节约零用钱,折射出学生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的形成;适当的家务劳动、体力劳动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四、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策略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据统计8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其父母、祖父母大部分是勤劳质朴的农民,劳动意识较强。但因子女较少,独生子女占了相当的比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劳动观念日趁淡薄,本人深感劳动教育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上,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措施进行劳动教育,这关系到学生成长大事。

策略一树立科学劳动观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揭示了“教育”结合的实质。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果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教育应作为德育常规,使劳动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策略二教师做好劳动表率

教师除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外,更要牢固树立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形象,成为崇尚劳动的典范。

还记得2005年的第一学期,我担任了高一(2)的班主任。在第一个月学校的卫生考核中,我班卫生量化分在全校十四个班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原来总有四、五个学生,值日马虎草率,轮到值日,不是忘了就是逃了,部分学生劳动技能也很差,扫地不干净,不会整理。

周五放学了,我走进教室,值日生早已逃之夭夭,室内桌椅凌乱,遍地纸屑,……。我先把教室打扫了一遍,然后将门窗擦干净,桌椅摆放整齐。

周一早自修,我早早地来到教室,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留心溜走的小王、小李等同学的态度。刚一进教室,学生好象发现什么似的,四处张望,继而是相视而笑,还不时有同学低声议论:“今天教室怎么这样整洁?是谁值日?”。没值日的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若有所思。

见时机成熟,便说:“值日工作,既是整洁学习环境,又是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术,同时也是培养你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要不然,小小的一间教室,不足百平米,何劳你们五十三位同学,我一人不就足够了!……”

下午,没值日的几位学生主动地找我对值日的事表示了歉意,并表示今后会认真负责。我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诚恳地接受了他们的歉意,也没有对他们作出处罚。不过第二天我将值日不认真的学生分散重排值日表,以认真负责的学生为组长,及时监督检查。并且在这二周内我每天亲自动手,认真指导。在学校的一次大扫除中量化考核分排在了全校的第一位。全班拍手称快,劲头十足,那种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

几周后,学生都不逃值日了,并且都很认真,一个年下来,我班的卫生量化分居然一直保持前二位。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行动的榜样,远比一味地指责或说教有力的多!

策略三父母做好劳动楷模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主动与家长沟通,引导父母做好劳动楷模。

1.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充分利用家长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坚定的劳动观念,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子女,身体力行。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样做”。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劳动教育学校一肩挑的被动局面。

2.引导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应该注重言传身教,注意家庭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孩子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一个怕劳动,厌恶劳动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勤劳的孩子,不懂得教育子女,一味地溺爱子女,只能害子女,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3.重视家长的反馈

在家庭教育上,我重视与家长订立约定,对一些劳动观念淡薄,劳动知识缺乏的学生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洗衣、做饭或参加一些必要的田间劳动。及时与家长沟通,保障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步与和谐,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策略四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陶行知说过:“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的家里学起做起”。我们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劳动内容,进行劳动训练。笔者构建了学生体力劳动教育资源五大系列:

类别内容要求劳动建议

自我服务洗衣,打扫教室卫生自洗衣裤,要注意探究季节不同,材料、质地不同衣料,洗法的不同。洗完后写说明文《怎样洗衣服》

家务劳动烧饭菜,打扫庭院卫生,布置庭院烧饭菜,有变化,平时外出就餐,注意观察。如豆腐有几种烧法,庭院布置,讲究艺术。

班级劳动打扫教室,校园;布置教室,校园环境。打扫卫生要讲究合作,又好又快,校园布置,教室布置讲究艺术,可观察别班或书上探究,完成后写《校园为什么这样美》

社会劳动敬老院打扫卫生,清扫所村(街)垃圾死角,保护母亲河清理敬老院劳动后,可访问老人,感觉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乡村卫生劳动,为母亲河洗脸,事后,可写文章呼吁社会讲文明、树新风,保护母亲河

田园劳动帮父母、亲戚、邻居种庄稼,种树、养鸡、鸭、猪。注意观察动植物习性,探究病害,怎样减少成本,探究市场行情,取得最大劳动效益,通过种树,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

策略五建立常规,培养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时间有80%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认识、行为、习惯、品质”四者之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抓习惯,“用计划去管理,用好习惯去指挥,领导越干越高明”(魏书生)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须将劳动教育,训练过程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强化到习惯,减少随意性。

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城乡差别、是否住校等不同情况,制定必要可操作性的常规,把劳动作为一项重要德育内容列入行事历。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以高一年级农村通校生为例,共19点,简称“三三一三”劳动常规:

一日三件事:1、自烧早饭;2、傍晚打扫班级或家庭卫生;3、晚餐洗碗。

一周三件事:1、周五班级大扫除;2、周六烧晚饭;3、住宿环境劳动、清除垃圾等,保证两小以上。

一年月日13件事:

1、正月初一承担父母家务职责、洗衣、扫地、烧饭、洗碗;

2、三八妇女节,为女老师做一件好事;

3、母亲节,为母亲做一件好事;

4、3月12日植树节,种3-5棵树,成活率要高;

5、“五、四”青年节,参加公益劳动一小时以上;

6、“六、一”节为幼儿园小朋友做一件好事,(剪贴制作小朋友喜欢的礼物);

7、“七一”节为老党员爷爷做一件好事;

8、暑期保证参加体力劳动,不得少于假期时间三分之一;

9、9月1日,开学、参加全校大扫除;

10、9月10日教师节,给老师,尤其是老师做一件好事;

11、重阳、老人节,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

12、国庆节为村里或街道做一件好事;

13、元旦参加班级学校大扫除,迎接新年到来。

要注意三点:

1、考虑学生是消费者,做好事是体力上的好事,不要增加经济负担;

2、要注意安全,身体力行;

3、要注意积累劳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五、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的引擎,真诚评价、激励性语言,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让评价作为激励的载体,伴随劳动教育的始终。评价结构表如下:

劳动教育评价记载卡

四项评价原则:

诚信原则:要求学生如实记载劳动有效时间地点、内容、中肯评价劳动成果;一方面避免劳动教育,蒙混过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从小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品质。

自主性原则;小组评价时,要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性,听他说出对劳动的真实感受,注意主动劳动观念的培养。

合作性原则:要看学生在劳动中,是否合理分工,发挥合作者各自特长、优势、达到互补。通过合作劳动效率是否提高,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探究性原则:要注重学生对劳动内容的探究、创新,在碰到困难时,有没有动脑筋、查资料、访专家,多角度、多方法探究。任务完成后的反思情况。

六、收获与感想

劳动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教育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笔者对所任教两批学生的作了抽样调查,劳动教育效果良好。98届的102名学生,99届的107名学生,共209名学生,未出现犯罪人员.有186名学生,占89%,有稳定的工作,其中有一人获得当地”十佳民工”称号.有5位是种养植专业户,占2%,有2人利用农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办起了生态休闲家庄,有6户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企业老板。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白手起家,勤劳致富,获得村民的好评,政府部门的嘉奖。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6

幼儿年龄虽小,但身心发展的水平已具备了参加劳动的条件。再加上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他们会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幼儿劳动教育得不到全面实施,致使幼儿缺乏为他人、为集体劳动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一、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的观念

教师认为劳动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足。许多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劳动教育为时过早,而不注意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2.幼儿劳动的内容较少

幼儿劳动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理、为他人服务等。在家里,有的家长工作忙,嫌孩子动手能力差、动作慢而耽误时间,包办代替太多,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家庭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脱节,多以成人劳动代替幼儿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得不到实施。

3.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过于简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总结性谈话,采取的一般方法是“说教法”。而幼儿没有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教育也空洞无力,教育意义并不深刻。现在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并不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对于幼儿自发的劳动,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适当,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全面发展和实施。表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需要教师帮助,上厕所后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衣服等;幼儿劳动意识差,家长经常包办代替,使幼儿误认为事事都由家长做,如搬椅子、收拾整理玩具等;幼儿对玩具图书不知道爱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正确认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1.加强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克服以往重教育、轻劳动的思想,要认识到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幼儿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实施和发展。

笔者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到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要处处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条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协作,让幼儿学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2.使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在幼儿园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餐巾摆放活动中,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今天我要摆毛巾。”在参与生活劳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劳动技能。

笔者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在“看看谁能干,谁的本领大”的活动中,笔者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告诉他们:“我们要比赛穿衣服,看看谁能干。”到最后,幼儿兴趣可高了:“老师老师,你看我穿得多整齐!”“我把扣子扣好了,还没有错呢!”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忙”。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讲解法

创设情境,增强教师语言讲解的感染力,利用各种方法、谈话、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习,增强劳动的意识。

2.示范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方法,教给幼儿自我服务和其他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供幼儿直接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

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要让幼儿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全面劳动,使幼儿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感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其劳动习惯。

4.正面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7

一、劳权意识是时代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要求

劳权,是指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处于现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利的总称。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劳权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其二,劳权的具体内容是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其三,劳权所涉及的是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的比劳动权利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劳权又有个别劳权与集体劳权之分:个别劳权是指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和行使的与劳动有关的权利。其权利的内容主要是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等劳动标准方面的权利,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与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集体劳权,又称团结权或劳动基本权,是指劳动者运用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包括组织工会的权利、集体谈判的权利、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等。是否具备劳权意识,关乎劳动者权利保护成效的高低。劳动者较高的劳权意识,有助于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劳动者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善,促进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乃至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步入21世纪,我国大学教育也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想一步到位越来越难。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职业教育很有必要。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受过职业训练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经济结构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中都存在共通点:培育大学生劳权意识不可或缺,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理想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几个方面。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教育有其深刻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把重心放在培育大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之上,强调目标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的职业,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劳权意识的培育,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就业陷阱时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诱惑下,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往往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以就业协议签订代替劳动合同签订。此时,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懂得依据《劳动法》,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此外,试用期的滥用,合同的短期化,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都使得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宣教,使之具备劳权意识。

二、劳权意识养成有助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次,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

职业能力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重点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由上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我们培养的人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而,我们在不断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将其外化为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权作为基本人权,是人权的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市场化、货币化的产物,是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作为公民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许多行业已经或逐步走出计划经济篱笆,教育业、中介行业和部分农民均已走向市场,劳动者的市场观念、自由选择意识和劳权意识的加强,将促进社会的发展、法治国家的确立。劳权的确立与保障,为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化大生产中,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低下或存不良记录的劳动者都将难以生存。而劳权意识淡薄会产生面对就业陷阱束手无策或非理智解决纠纷的窘境,劳动者漠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信用缺失,劳资关系矛盾尖锐,劳动力市场畸形发展。因此,需要注重培育并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劳权意识,促进大学生内在基本品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其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劳权意识培育与职业教育契合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并涉及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环境中,人的需求不断满足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又应该包括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应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一支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爱岗敬业、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努力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赢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信任,既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又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学校教育。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课程结构,强化劳权意识培育。在专业知识上,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劳权意识培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去。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可以满足生存、温饱、发展的需要,是谋生的手段,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实现生存的需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安全需要。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获得职业必须通过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利用专业素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为载体,使劳权意识与职业课程契合作用大学教育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我教育。虽然每一个体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人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直接的动因。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准备积累阶段必须注意劳权意识的养成,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劳动者。通过包含劳权理论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学习与探讨,将会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个体力量与劳动群体力量的差异,为了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其自身竞争力;而为了能够尊严且体面地劳动,需要有勇气通过自身或集体的力量去争取。可以说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实质上也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9

关键词:弱智儿童;劳技教育;探索

劳动和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普遍应用的技能。基于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手工艺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途径,使弱智儿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为日后进入社会、进而自立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我校在对弱智儿童的劳动职业教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3年级)阶段以自我服务为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弱智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每个年级约安排16项劳动技能。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每学习3-4项内容,就进行一次综合练习。

中年级(4-6年级)阶段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料理家务,并适当地参加公益劳动及简单的生产劳动。

高年级(7-9年级)阶段,以学习简单生产劳动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自己生活和料理家务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技能。

以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教师要详细记录调整原因。

二、采用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渠道完成教学任务:

(一)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这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1-4年级每周安排2节劳技课,5-8年级4节。

(二)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在文化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行,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我校分别设立了编织、缝纫、书法、舞蹈、剪贴等多个兴趣小组。采用了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遵循多原则指导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一)适当性原则。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本身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所收获。例如学习《削铅笔》一课,较好的学生要学会用小刀子削铅笔的方法;较差的学生只掌握用转笔刀削铅笔;再差的学生能认识铅笔刀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削铅笔就可以了。

(二)激发兴趣原则。由于弱智儿童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趣。

四、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对劳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对劳动技术教育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测验的内容:

1、劳动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

2、劳动基本技能: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技能。

3、劳动态度和习惯:包括是否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劳动是否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等。

(二)测验的形式

分理论和实践及平时表现三部分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采用笔试、口试两种形式。低年级以口试为主,高年级以笔试为主;实践考核是通过现场操作比赛的形式进行,当场打分。平时表现是以日常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及劳动态度为主进行打分。

(三)计分方法

采用等级评定法。即优、良、中、差。三种考核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理论20分,实践40分,平时表现40分。三个分数之和达到90—100分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中等,59分以下为较差。

五、劳动技术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质和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树立了初步的劳动观念,懂得了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

3、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补偿和矫正作用。使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加深了,感知觉和动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还增进了弱智儿童与周围人员的交往,培养了交往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等良好的品质。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心得篇10

关键词劳技课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决定在普通高中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中生的素质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全民族的素质。我国高中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但动手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依赖性强,缺步艰苦奋斗精神。加上现在教育领域中旧的教育观点和思维方式,使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贯彻,以智育代替其它“四育”,将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埋在“题海”中,国家教委颁布了七年之久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在学校里得不到认真贯彻。高中劳技课教学总时数还达不到。大纲要求的1/5高中生实际接受劳技教育和培训的只有10%,每年近3000万就业的高中生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种轻视劳技教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缺乏教育改革紧追感的倾向,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劳技教育必须给予重视。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不言而喻,劳技课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如电工、制图、电脑、摄影、缝纫裁剪、毛线编织、果树栽培、花卉盆景、工艺美术及科技制作等,这些课程中就含有学生所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几何和美学知识。至于科技制作,当然要更多地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虽然并非难事,但这些知识都是高中其他学科教学中所不涉及的,因而,劳技课能够更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而且由于接触实际,贴近生活,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实际,认识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劳动技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劳动者光荣、劳动创造美”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使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大纲、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劳技课教案,准备好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具、学具,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醒目的地方镶嵌一幅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足以说明“做过”的重要性,有位名人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也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提供实践场所,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劳动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育者,我觉得首要问题是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关键使他们学会怎样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劳技课各项习惯的培养和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精尖科技产品,尤其是日常用品的不断涌现,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追求。劳技课上及时、通俗易懂和低起点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能令学生为可能达到而兴奋。恰当地引出并利用这些学习的动力和兴奋点,能有效地训练常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停留在单纯的兴趣阶段,此阶段只能作为教学的进攻点、突破口,提出并落实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将更重要。劳技课的要求可以从进教室到出教室落实在学生的每一个行动中。例如:进教室就立即在指定座位

就座,进入学习状态(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不允许将与学习无关的用品带入教室,尤其是食品;上课用品必须带齐;上课禁止随便讲话和做小动作;注意听讲、积极思维、认真笔记;严格按要求完成操作;课后所有物品检查、整理和还原等一些课堂常规,并有配套的落实措施。学生会对这些合理的要求表示理解和接受,在以后的一节节课中落实到行动,为劳技课和今后的全面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

六、结束语

今天的劳技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劳技课应发挥它的“偶联”作用,充当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与生产力的“活化剂”,把基础知识的概念形态转化为物化形态,使无形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有形的物质产品。所以,劳技课是全面贯衡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