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7:58

观舞记读后感篇1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这篇中篇小说之前,看人评价《第一炉香》诉说了张爱玲的爱情观。倘若真是这样,作为读者,作为张爱玲才华的粉丝,先是要骂胡兰成几句的。之前也浏览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他的薄情给我留下较深的映像。如今,把胡兰成带入到《第一炉香》男主人公乔琪上,倒有几分相似,感慨张爱玲爱情不顺的同时,也对女主人公葛薇龙多了几分怜惜,更厌恶乔琪了。书评最好不要加入个人情感色彩,读书笔记则不然,我也开始信口开河了。

  读《第一炉香》,首先是叹服张爱玲的文笔,她汲取了女性作家善于描写感情、善于描述细节的长处,又毫无女性作家叙事过于繁琐的习惯。小说里处处是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其实大多出于张爱玲用心的构造。例如她写梁太太勾搭卢兆麟这儿,“梁太太双肘支在藤桌子上,嘴里衔着杯中的麦管子,眼睛衔着对面的卢兆麟”;又比如“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巢”等。小说细节越是有趣生动,越体现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

  其次是小说篇幅虽然小,但构造严密,情节相互呼应,读者在行云流水的阅读中,能停下来深思。同时小说既写出战前香港大的社会环境,又对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入微,让我想起气势恢宏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眼神刻画。杰作必精于细节,推敲细节也常有物外之趣。

  故事写的是一位名叫葛薇龙的“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一步步走向物欲洪流的过程。看完小说,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满橱柜的衣服、会想“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纯真的薇龙,唏嘘不已。彼时的她,先是替姑妈招待她的情人们,后来爱上了浪子乔琪,最终成了一名为了金钱自愿出卖自己的女人,再也不是那个心里呐呐“试试就好”的薇龙了。

  如果张爱玲把薇龙的堕落原因写成环境所逼,那么这篇小说便会落入俗套。张爱玲的高明在于,她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薇龙,一方面是她赚钱养家的不得已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她心甘情愿进入了姑妈的花花世界,并心安理得嫁给浪子乔琪,最终成为姑妈、乔琪的敛财方式。正如薇龙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薇龙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读者看到了她的思想从面对华服“看看就好”的纯洁到“自愿赚钱”的无下限,如同看到一朵白莲凋零,是展现给读者的悲剧,让读者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感。

  同时,张爱玲在小说中体现了对爱情的讽刺。心软的薇龙飞蛾扑火般爱上浪子乔琪,反观乔琪,在“几分犹豫”和薇龙结婚后,还与姑母谋划,过了七八年等薇龙收入减少,便离婚。薇龙的情真意切在乔琪的薄情面前化为乌有,也包含了作者对爱情巨大的讽刺。

  读这本小说,不免想起张爱玲那张孤傲的侧脸,弥漫在小说中的,是对时代的拷问、对爱情的深思、对世俗的不屑。作为男性读者,我自然不能体会薇龙在面临满橱柜华丽衣裳的欣喜,不能带入感情中女性的视角,写下的读后感也欠深刻。只是在葛薇龙身上,仿佛看到风华绝代的张爱玲,那个能写出“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女子。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是我国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从事《红楼梦》研究,写出了《张看》、《流言》等作品。张爱玲的散文内容比较博杂,情感流露自然,给读者以酣畅淋漓、汪洋姿肆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笔法细腻,内容琐碎,读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别是要心平气和,不求快,求情调和意韵,不这么做,怕是参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谈跳舞》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阅读《谈跳舞》时,起初总想看到张爱玲对跳舞的观点,结果文章读完,也没有找到什么具体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回过头来想,张爱玲的观点显然就在文字里面,那些优美细腻的描述,已经明显地说出了她对跳舞的看法和认识。其实阅读这篇散文,我感觉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很随意,也很从容,洋洋洒洒,枝枝蔓蔓,文章内容很丰富厚重。《谈跳舞》中,张爱玲开篇从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谈起,先说了唐诗里“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泼辣姿态,接着又叙述了明清歌舞形态,感叹浩浩荡荡的国土,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可怕的。并且张爱玲进一步戏言: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这恐怕也与不善跳舞不无关系。

  正当读者的思绪随着张爱玲的描绘走到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张爱玲笔锋一转,又写起了当下中国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说,社交中除了麻将、扑克式的“手谈”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脚谈”,这虽然比麻将、扑克好优雅些,高贵些,但是这“脚谈”毕竟还是出于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还是缺乏“写意相”,缺乏情调,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张爱玲感叹中华的文明很淡薄。

  感叹之余,张爱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忆引到了国外。在她看来,跳舞的真正情调是浪漫。在张爱玲的心里,写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诃夫那里,她不惜笔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关于跳舞的描写文字,读后确实让我们心动和佩服。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跳舞是深艳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双方心目中国王和王后角色的转换,是心情与性情的和谐乐意。走出契诃夫深艳的舞美,张爱玲又谈起了来源于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国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这三种舞的介绍中,张爱玲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细腻的笔法,在描写中分析,在分析中点评,非看文字才理解体会到三种舞的特点。

  说完了国外舞,张爱玲的目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香港和上海。在香港,张爱玲先写了一群修道院附属小学上学的女孩子在他们宿舍里歇夏的生活故事,那些女孩子天真活泼、无理散漫,使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喜怒哀乐。加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同学金桃、月女的曲折故事叙述,使文章看点增多,内容更加饱满而丰富。而在上海的回忆里,张爱玲谈起了上海跳足尖舞的情景和感受。既而又谈到了根据拜论长诗编排的舞剧《科赛亚》和话剧《海葬》。随后张爱玲又漫不经心地谈起了她看中欧女孩阴蒂拉黛薇表演的两支印度舞的详细经过和感受,回忆中穿插着议论。特别是关于“母爱”的议论,借题发挥,点到为止。从从容容的六千多字,使我们的视线从国内跳到了国外,从跳舞说到了跳舞人背后的故事。

  本来散文大多是以精短为佳的,可是张爱玲的许多散文却是非万余字不尽兴的,不过这倒没有影响她的散文质量,许多的读者阅读她的散文是想离开又想听的感觉。在《谈跳舞》末尾,张爱玲还是用了1600多字的笔墨,把读者的视线又引到了与跳舞唱歌相关的剧团及舞剧表演上,她轻松自如地介绍了她熟悉的日本东宝歌舞团的跳舞表演,品味了日本电影《狸宫歌声》和《舞城秘史》,使我们对跳舞的感知和情绪达到了高潮,推向了极致。

  通过梳理《谈跳舞》一文,使我们不难看到,张爱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行文就像平时人们逛公园一样,走到那里算那。她的语言文字是酣畅淋漓,从头至尾都是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说到尽兴处为至,使人要离开又想听(贾平凹语)。她的散文风格是平俗,俗得好看,俗中见雅,俗得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散文构架,总体上是一根线,但这根线从来都是波浪起伏的,而每个波浪则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时空交错,古今结合,中外穿插,人事交融,叙议推进,旁征博引,如唠家常,令人不能不为她的博闻强记和津津乐道所折服。

  古今中外,文艺不分家,在张爱玲身上尤其突出。从《谈跳舞》中不难看到,只要是与跳舞有关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著名大家,张爱玲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方方面面体现着张爱玲深厚的艺术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张爱玲谈穿衣,谈美术,谈音乐,谈唱歌等等,将是无从谈起的事情。所以,想写出有深度厚度的文字,非热爱生活不可,非艺术的修养不可。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

  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观舞记读后感篇2

尽管在13岁已经在刊物上正式发表文章,但我真正喜欢上这种感觉是在初中毕业那年,开始主动用文字记录下令自己感动的人和事。从此,我用不同的本子将能够公之于众的文章和较为隐秘的日记分开,使用各异的叙事口吻,字迹潦草程度也有所不同。前者往往在创作时就带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后者则更天马行空,显得随意得多,这几篇散文自然归于前列。

出于对文学的满腔热爱,我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用笔写作的传统习惯一样,我读书也相对保守。小学似懂非懂地读中国古典名著,中学读余秋雨、贾平凹、周国平,大学则按照老师列的书单逐一找来读,均是文学界公认的知名作家作品。相比当今片段式、世俗化的文学快餐,我还是欣赏那些有厚度、有分量文字。一直觉得,好的文章不看内容仅看文字的排列,视觉上都十分舒服,粗糙的语言呈现出的铅印效果则是杂乱跳眼的,恰如我笔尖或柔美、或蹩脚的舞蹈一样。

自中学起,父母每年会带我外出开阔视野,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回家后,我会将特别的感受记录下来。随着岁月的沉淀,游记变得不仅仅是单一的旅行记录,逐渐形成了类似文化散文的东西。

这组文化散文是我近年来比较满意的作品。文章大都从我感悟最深的某个点切入,形成脉络,调动我所知与其相关的素材,力求恰到好处。因为崇拜白居易,所以有了《踏歌行》;因为同情孟子,所以有了《第二的寂寞》。行至周庄,决定用文字勾勒出江南小桥的姿态;观赏佛像,感悟到其中蕴藏的哲理以及被人曲解的用意。《木塔寨》相比于其它四篇更倾向于写实,侧面抒写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的功臣,却也同兴盛一时的木塔寺一样,不得不让位于新时代的建设。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填补木塔寨的历史,若干年后,当它完全融入西安高新区现代化的建筑群时,后人还知晓有过这样一群人,曾经寄住在脚下这方土地上。

史实可以使文章变得厚重,也可以出自文章,由此成为新的历史。发生过的瞬间在影像和文字的定格下成为永恒,文字能够重新架构起一个时空,赋予他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许这就是它的独特力量所在。

观舞记读后感篇3

【关键词】分享对话操作策略

传统读书笔记的被动与封闭让不少学生处于“不害怕阅读而害怕笔记”的境地。在现代语境下,读书笔记究竟该被赋予何种内涵?我以为,立足阅读学对“阅读就是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定义,着眼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读书笔记也应从积累式、感悟式走向“对话型”。

对话型读书笔记是学生在阅读辅导者创设的多维交互式阅读情境中,借助新颖、别致的对话方式,既与整本书(作者)展开阅读对话,又与阅读辅导者、阅读同伴进行续进对话,从而促进个体阅读不断生长的一种样式。对话型读书笔记分别围绕学生与整本书、学生与阅读辅导者、学生与阅读同伴之间创设了交互平台。

一、与整书对话:提供笔记样式超市,邀约作者友情参与

对话型读书笔记最先立足的就是学生与整本书之间的对话。对话型读书笔记需创设不同的对话情境与对话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与整本书展开对话。我围绕语言积累、意蕴感悟、参与创作、策略习得这四个维度设置了近四十种与整本书展开对话的样式。以“集体共读《小王子》,小组循环笔记”为例,我从读书笔记样式库中择取了适合与《小王子》一书进行对话的样式,提供给学生,具体如下:⑴猜想型:在阅读之前,可以写一写对今天阅读内容的猜想;⑵采访型: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也可以问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回答;⑶感受型:描述一下你读某个故事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⑷质疑型:提出2―3个问题,自己尝试解答,还可以提几个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⑸策略型:我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因为与整本书对话样式适切、有趣,所以学生的笔记内容才易呈现了多元的态势。

与整本书对话,如果我们能邀约作者参与其中,不仅能验证学生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拥有一种与整本书对话的真实情境。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将学生部分读书笔记拍成照片发送给该书的作者程玮老师,程老师给孩子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点评了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学生展开了对话(以下摘录信的部分内容):

你们那些针对《会跳舞的小星星》所写的感想、思考和建议,都写得太出色了。比如说,姜奕帆同学笔下对圣诞老人的期盼,范思敏同学对人类使命的思考,钱钰同学对孩子和父母关系的审视……特别想说的是,吴葛一同学在作文里对米兰去森林散步,为什么走过蔷薇街,却没有看见爱丽丝的小屋进行的假设和思考,令我大吃一惊。吴葛一同学分析说,也许爱丽丝根本就不存在,是米兰与理性的自己在聊天,与想象中的爱丽丝在沟通……吴葛一同学,说实在的,我刚开始构思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写着写着,爱丽丝慢慢地生动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物。你真的猜到我的心里去了。

二、与辅导者对话:采用即时观察,随时介入阅读

阅读的辅导者,也以互动的姿态参与着对话型读书笔记的撰写与完成。凡是具有阅读辅导能力,并参与了对话型读书笔记过程的,都可以称之为学生阅读的有效辅导者。阅读辅导者参与对话型读书笔记主要有以下三项任务:

1.观察学生“关注了什么”。发现整本书秘妙并与之对话是对话型读书笔记有效展开的关键。但学生限于阅读能力,是不易发现整本书秘妙的。当学生还未能真正“参透”整本书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意蕴点”。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真正有意义的话题“视而未见”,于是在“小组循环笔记”之前,我带领学生集体聊阅读发现,在“你发现了书中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这个问题情境下,我和学生一一将书中“有意思的内容”梳理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撰写读书笔记。

2.观察学生“能够对话吗”。一般而言,学生与整本书对话会出现以下几种“意义滞涩”的情况:一是“敷衍型”,这类情况并不是说学生不会与整本书对话,而是态度不够积极,这时可以通过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及加强评比的方式,将其态度引上正轨;二是“跟风型”,即跟着别人的形式与内容写,对于这类情况,可以将笔记样式超市拿出来和学生重温,强调各种方式的特点,让学生明晰并挑选;三是“漂浮型”,即不能深入书本内容的核心,只是围绕整本书的“意蕴点”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生活,联系曾读内容,或采用认同式阐述,或采取批判式理解,让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纵深。

3.观察学生“还能坚持否”。在笔记撰写的过程中,学生“溜号”的现象会时常出现的,或是笔记本忘带了,或是随意应付等,这些都需要阅读辅导者及时观察及时应对,否则容易出现“破窗效应”。加强评比是让学生保持对话的好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小组间的评比,给每个小组成员的笔记都进行量化打星,然后借助积分制对各个小组进行排名,根据排名发放奖品,这是从环境上营造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组内自评,评一评自己的笔记写得怎样,评一评小组成员写得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在因素上加强自我反思。

三、与同伴对话:促进多维互动,分享阅读智慧

1.互动模式:多维交互,构建立体网络。

对话型读书笔记立足构建多维交互式的模式,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话型读书笔记除了“生―生”单向循环(图示1)交流外,还可以组织小组内交流(图示2)或组际(图示3)或集体交流的样式。只有这样,阅读的意义之流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流淌。

2.交流目标:意在分享,达成意义共建。

要达成与同伴共享阅读意义的目标,除了可以按照以上交流模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外,还可以围绕某些有价值的话题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共读《会跳舞的小星星》,小组循环笔记”中,我发现学生对“用力保护起来的幸福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存在着争议,于是,我将这个话题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与此相关的数篇读书笔记,让学生讨论。他们发现,用恶作剧的方式“蛮干”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用智慧、用情感保卫起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3.对话管理:基于兴趣,培育自觉意识。

观舞记读后感篇4

我在这六年里,光在艺校就学了不少知识呢!我参加过阅读班,奥数班,拉丁班,民族舞班,写字班,剪纸班,电脑班。在这些班级里,都学到了不同的知识。

其实以前我是一个讨厌写作文的女孩,一见老师布置了作文的作业,脑袋就像装了多少泥沙似的,特别的重,真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自从报了阅读班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

记得三年级时,刚刚开学时妈妈就马上帮我报了阅读班,那时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作文很差了,但是,却不知道给怎么样帮助自己,所以我也同意了妈妈帮我报阅读班的意见了。在第一堂阅读课上,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教我们怎么写作文,而是让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贴鼻子。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老师让我们认真观察:同学们的表现,老师的反映,大家的表情等等。记得有一位同学把鼻子贴在嘴上,把老师和同学们乐地开怀大笑。

游戏完了之后,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看见的,想到的,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然后修改一下,交到老师那儿。我轻松的写完了作文,满面笑容的教给老师。

在几年来的阅读班学习中,我的作文有了很大的长进呢!现在我的作文还长被老师当做例文读呢!想想看,从曾经讨厌作文的女孩,到如今喜欢写作文的快乐女孩,这又是一个多大的变化啊!

我不仅在阅读班里进步,找到了快乐,更让我喜欢的应该是拉丁班了。

记得当初我是一个十分喜爱舞蹈的女孩,对与舞蹈有一种偏爱,因为舞蹈不用说话,只是用自己的舞姿展现美丽,让我找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快乐。但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我去参加拉丁班。因为那时,大家都不懂拉丁舞,更不用说学了,再说对与当时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来说,只想着能有更多玩的时间,当然不想学咯!

回忆起当时,是我最最喜爱的舞蹈课与拉丁课的时间冲在一起了,妈妈一定要我去拉丁班,我不愿意。妈妈先是骗,再是托,然后骂,最后都不行就用打。我一直反抗,直到最后完全没有力气了,只好顺着妈妈的意,到了学校舞蹈厅,上了第一节拉丁课。

上课不久,老师教了一个新动作,我跳着跳着感觉一点味道。不一阵,老师发现了我,便让我站到第一个,我越跳越兴奋,自然就越跳越好。下课了,老师把我留了下来,和我妈妈说:“这个小孩挺棒的,一定要坚持来啊!”妈妈微笑着说:“好的!”就这样,我跳到了中班,又跳到大班。从此,我爱上了拉丁!

现在我们拉丁班每个暑假都要集训,因为喜爱,所以我们努力着。现在,我在拉丁比赛中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了:福建省冠军,全国季军,全国单项伦巴季军,全国单项恰恰冠军。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我还会继续努力,希望在即将来临的六省一市比赛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观舞记读后感篇5

一、激趣是基石

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因材施教,应视教学内容而定,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设计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教学,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诗歌《小雨点》的教学片段: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读诗歌:放配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小雨点》。

3、试试看:你们想读一读吗?会几句就读几句。

4、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卡通小雨点,老师轻点鼠标,轻柔的雨声音乐飞入屏幕,并朗朗读出。

5、引一引:小雨点去旅游啦,我们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啊?如:多媒体演示:(花儿乐得张嘴巴)师:谁能用好看的动作来表示花儿高兴的样子?

6、记一记:小雨点啊,它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想把他去过的地方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那我们一起来念念这首儿歌好吗?我们还要加上好看的动作,这样啊,才能表现它很高兴的样子。

7、编一编:小雨点还到哪些地方呢?我们试着编一编。

在这个案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配乐、配图的诗歌,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欢快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幼儿,雨的意境让他们陶醉。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孩子的学习情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愿意展示,这样的课堂氛围,幼儿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学习热情。

二、领悟是关键

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一是要选择浅显的上口的诗歌引导孩子去学:二是将文本、声音、动画三结合,适当借助多媒体有效地烘托、渲染诗歌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三是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大多还是不求甚解的,这时作为幼儿教师不要求全责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自会有新的感悟。

如《风在哪里》诗歌教学片断: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风在哪里吗?

幼儿1:风在外面,门一关,风就没了。

幼儿2:风在天上,天一打呼噜,就刮风了。

幼儿3:风在手上,我一扇,风就来了。

教师: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做些小实验。(如风车啦,手鹿扇风啦……)

讨论后,教师配乐朗诵《风在哪里》这首诗,然后引读,如师引读“风在树上,它的枝叶——”幼儿接着说“翩翩起舞”“摇来摇去”然后让幼儿操作图片,朗诵诗歌。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头饰,哪些小朋友能上来演一演。(请幼儿带树、花、草的头饰进行表演,配以轻音乐朗诵诗歌中的优美语句。)

然后进入儿歌仿编,带幼儿外出观察吹风时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联想这些变化的形态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用诗歌的语言表达。

领悟是关键,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使用教学挂图、选择了视觉图像或者简单明了的图示,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意和诗情表达,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早期的童年记忆。

三、共鸣是提升

要和文本共鸣,吟诵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吟诵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方式。教师要引导孩子读,无论是真情迸发的诵读,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或低吟浅唱的回味都要能读出诗的韵味和意境。如《春晓》的诵读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韵脚:“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有吟诵的味道,“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让幼儿体会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语调: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吟前两句,像刚醒来的样子,后两句中的“花落知多少”,“知多少”渐读渐轻,表示惋惜;整体把握:音量不要过大,是早上醒来后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经过老师恰如其分地吟诵,让幼儿刚开始接触、欣赏古诗就受感染,表现出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导,也会在抑扬顿挫地朗读、吟诵中提升,在提升中产生共鸣。

要真情表达光会读还不行,对幼儿来说,最好能舞,歌舞不分家,这是幼儿教育的常识。如诗歌《摇篮》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一个布娃娃躺在小摇篮里,播放歌曲《摇篮》;活动二: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活动三:运用优美舞姿,将自己喜欢的部分配动作,达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观舞记读后感篇6

有声语言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以播讲人的情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声音塑造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将受众带入预设的艺术语境当中,使受众在心灵上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心灵上的精华。以有声语言为手段,以艺术化的表达为情感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音声化,对于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助推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特点、演出形式等两大层面全面解读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创新机制。

关键词:

传统文化;有声语言;演出特点;演出形式

就演出而言,从最早的古希腊戏剧到现代文艺演出,有声语言艺术都在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份量。根据维基百科的解读:“演出[perform],指演出单位或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所举办的文艺表演活动,把戏曲、舞蹈、曲艺、杂技等在观众面前表演出来。”在演出过程中,有声语言艺术的准确表达,对于表现情感,准备表述文本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以有声语言艺术为主体的演出活动众多,央视的新年诗会、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中华诵、全国大学生朗诵盛会齐越朗诵艺术节,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活动都与诵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整体呈现样态都以诵读为主,此类演出中的中华经典篇目屡见不鲜,传诵经典,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活动中的恒久不变的重要内容。有声语言艺术演出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重要样态,其覆盖面及公众性,无形当中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已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层层面面,对于全民文化生活影响深远。具体来说,其形式主要被划分为如下几种:

一、以诵读形式为主的舞台演出

诵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学仙》等古代文丛中都有所记载。从南宋朱熹到清代曾国藩都对诵读有着一定的阐述。“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些词句从读字、意蕴的层面上对于诵读有了很好的解读,诵读过程中的声音洪亮、疾徐有致,强调全情投入,我们以诵读的方式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以诵读形式为主的舞台演出,具备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的特质。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知识修养之外,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学、艺术、表演能力。从文学性而言,诵读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从艺术性而言,诵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表达样态,要求有声语言创作者具备一定文学修养的同时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诵读表情达意的前提;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从表演性而言,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舞台演出经验,在演出经验的基础上要具备相匹配的表演艺术功底。在舞台上诵读,动听的声音、庄重的举止、丰富的感情,适当附以灯光布景及配乐,从表演上而言,增强了诵读舞台演出的艺术效果。

二、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声语言艺术公益演出沙龙

通常我们概念说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往往联想到的是舞台性质的演出活动,但往往舞台演出是针对于广大观众的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艺术化展现的层面,广大观众通过观看演出达到一种艺术化的共鸣。处于一种“你说我听”的状态,舞台演出结束后,受众情绪得到感染及鼓舞。此种状态下,观众的主动参与度受到限制,完全由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者单方面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公益沙龙强调有声语言艺术志愿者、受众、交流互动为核心,以有声语言艺术作品为切入点,以当今社会发展同传统文化的结合为落脚点,面对面,心贴心的进行交流。公益沙龙当中,含有演出作品、观众参与表达、志愿者引导表达、专家点评的环节,排除舞台的限制,真正使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深入到大众、社区、人民群众当中。

三、以文化论坛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从文学、戏曲、舞蹈、美术等各个层面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圣先贤智慧结晶、圣贤教诲对现代公民的教育意义对于当代公民而言都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的语境下下,文化名家的集体参与对于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有着非凡的启发。为此,以文化名家为主的文化论坛此时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期望,系统性的以文化论坛为主导,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经典作品,启发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从2008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名家,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科院、中国作协、诗刊、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位文化艺术名流来到我院开展文化论坛活动,当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为我们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琴名家李祥霆先生介绍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瑰宝古琴艺术的传承流变;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评书艺术的魅力;著名戏剧理论研究家傅谨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传统戏曲的当代境遇……。在文化论坛的带动下,广大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有了普遍提升,受益匪浅。自此,在文化名家论坛的带动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作品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态势。

四、结论

体验缘自创作者的生活体悟,缘自创作者的知识内涵,体验作为创作者的灵感来源,赋予技巧及想象,作品才能完美的展现在受众面前。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艺术演出概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广大有声语言创作者以体验为出发点,为广大受众展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使广大受众体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艺术魅力。

作者:陈卓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美)齐亚乌丁•萨达尔《文化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2](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观舞记读后感篇7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唐朝女性;以胖为美;以瘦为美

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语言精髓,自然也成为很多学校选修课学习和鉴赏的内容。一般说来,唐朝女性“以胖为美”的观点已经被我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环肥燕瘦”,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唐代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史书记载她“方额、广颐、风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称呼,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郦山记》写到,“肌丰而有余,体妖而婉淑”,《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唐朝绘画是以人物画为主流,而仕女画又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点睛之作。仕女图中多为形象丰腴,色彩艳丽的女性形象。《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张萱的代表作,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与宫女侍从在春天乘马出游的场面。中间两位贵妇衣着华丽,肌肤细腻,体态丰满,骑着三花骏马,豪华气派。

然而在细细品读和鉴赏唐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另外一种与“以胖为美”相反的审美观。

刘希夷《公子行》中有这样几句“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以男性口吻,充分表达了自己爱的情愫。而从“细腰”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子的审美观是偏重以瘦为美的。

李贺在《将进酒》中用“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写宴会上的歌舞音乐,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将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代指美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了舞姿的美妙。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我们都熟悉的诗句,说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个小妾:樊素和小蛮。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因此很受宠爱。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就有“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记载。在白居易的其他诗作里我们也经常发现用来形容美女的“细腰”、“窈窕”等词语被频频使用:“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续古诗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和春深二十首》)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马以肥为美,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辞去宣州幕职,路经陕西时,在酒店里看见一个女招待胖而又害怕讲话,便赠诗道:“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棍。尾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神。”因为胖要把一车白土都涂抹在脖子上,把十幅红色旗布补在破裤子上。尾官寺里能遇到她的行迹,华岳山前可以见到她的双掌,极尽嘲讽之意。

教师可以先抛出“你觉得唐代人以何为美”的问题,让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各抒己见,然后结合这些诗句逐步引导,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唐代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是以胖为美的。

获得这样的新体验以后,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唐诗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接下来就是课后的探究了。可以将学生分组,课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收集资料,一起讨论,形成研究性报告,然后利用上课或班会时间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手段进行成果展示和陈述。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人欣赏含蓄内向、窈窕淑女的传统审美观,文人更是如此。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需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写诗作赋也需要熟读古代经典。《诗经》开篇《关雎》篇“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窈窕,是指身材苗条娴娜。上文提到的“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候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文人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观舞记读后感篇8

本文从审美要求、思想内容和矛盾塑造、消费价值角度几方面分析比较了《红楼梦》文本接受与舞台剧接受的异同点。认为舞台剧与文本在接受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舞台剧带有一定的市场消费特色,而文本具有持久的魅力。舞台剧的欣赏效果需要与文本相配合,才能领略和感受到《红楼梦》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真谛。

【关键词】

《红楼梦》;文本内涵;舞台剧表现;异同比较

随着我国学者对《红楼梦》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体现了我国对《红楼梦》研究的重视以及对它所反映的深刻现实性的剖析。由此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对文本阅读的鉴赏和评点文字,也有很多对它的改编,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越剧红楼,70、80年代的黄梅戏红楼和80、90年代的影视红楼以及新世纪的舞剧红楼。这些舞台剧具有视觉冲击力比较大,比较直观,把矛盾外化,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跟文本接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着重分析探讨造成舞台剧和文本接受不同的原因,以及两者所体现的效果差距。

一、从审美要求来说

首先,舞台剧的审美主要局限于动作、声音、唱腔、舞台、对白、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给人的感觉。文本则要求读者具有比较高的审美能力、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等,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舞台剧的接受群体较文本的接受群体更加普遍化。以舞剧红楼来说,一是它的背景音乐的设置有三条线索;二是它的蒙太奇舞台设置,在电影中,这种手法叫做意识流;三是舞剧《红楼梦》的舞台布景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残酷性。这些手法的运用都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也使舞台剧达到了一种要让读过《红楼梦》的人,调动出内心的情感,在舞台剧中充分想象,感受到舞台剧的情感,体会到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精神渴求,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古典名著,把中国的文化、人文、情感用不同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而文本则不同,由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以及对创痛文化了解程度高低的限制,有很多人即使读红楼,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之“味道”。所以说,《红楼梦》是雅俗共赏的,一般高小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读,但是你能不能理解它其中的味道,这才是关键。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研究和解读《红楼梦》的文本。但是你可以去欣赏戏剧、黄梅戏、舞剧、影视等等。

其次,舞台剧的语言经过改编和加工,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那个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同时,舞台剧一方面为了吸引观众,增加市场价值,在舞台布置上更是增添许多道具和多种元素。比如,在舞剧《红楼梦》的场景、道具等设置过程中,要求舞台霓虹美轮美奂。导演尝试着用花代替枯树、用云代替和尚,并从京剧中吸收了水袖的元素,在舞台上制造出如霓虹一样美轮美奂的效果,以此来达到更加直观的效果。而且舞蹈也迎合现代审美,他们为让舞剧的舞美迎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为了在抽象与具体中寻找一个切合点,舞剧中的道具也非常多,既有古时的铜门、廊柱、香炉,也有充满着现代感的自鸣钟。此外,剧中灯光的运用也尤为丰富。

再次,舞台剧的舞台布景简单,需要调动我们观众的积极性和想象的空间,这是空间的虚拟性。但是文本中用的是空间叙事艺术,对各个动作都描写得很具体,能够让人们很清楚地了解各个动作的程序。比如:《红楼梦》中对门的描写最能体现其空间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叙事角度就是从园林的门切入。文本中关于门的动作的词语,也有四十余种,且据统计《红楼梦》文本中共有一百一十六回书的开端和结尾都是由门和门的进出来连接的。由此可见,整个《红楼梦》的叙事有一座门连接起来,门成了叙事切入的一个角度。所以,一部《红楼梦》就由红楼的门把她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一个关于门的纵向建构。这些都体现了文本的空间叙事艺术。但是在舞台剧中这么多门是不可能一一塑造的,舞台剧中的场景比较简单,甚至有许多是通过动作来虚拟的,他达不到文本中的特有的艺术感觉。

二、从思想内容和矛盾塑造角度来说

其一,舞台剧由于受时空以及形式的限制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相对于文本来说比较的单一。例如:越剧《红楼梦》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黄梅戏《红楼梦》突出的却是宝玉的成长历程。而黛玉、宝钗和宝玉三个人物的爱情“三角恋”成为贯穿90分钟舞剧《红楼梦》的主线。舞台剧主要通过这一主线或表达爱情,或表达成长历程,或是表达一种悲剧。而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关于《红楼梦》的思想,是一个长期有争议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王国维先生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於吾国人之精神。”“《红楼梦》者,悲剧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因此《红楼梦》的一个最大的诱惑是人们不懈的追求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个神秘的世界。

其二,舞台剧中的人物刻画仅限于所要体现矛盾和主旨的较少某些人物,但是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包罗万象,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对细节的特别注重描写,从细节中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文本中仅仅正钗、副钗等十二钗就有108个,而且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对《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高超艺术,脂砚斋评语:“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400多人的艺术呈现,体现了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三,舞台剧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将其要表达的矛盾外化,使它集中而尖锐,表达的中心突出,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原著《红楼梦》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暗藏在琐碎的小事中,象平静湖水下的暗流汹涌。而舞剧红楼采用二度空间的方法,将暗藏的尖锐矛盾外化,达到舞剧刻画人物的要求,让观众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充分的心理想象空间,感受到心灵的震憾与悸动。而文本中的矛盾都是隐藏在文本的各个细节当中,虽贯穿其中,但并不容易发觉,让人读起来有时会思路混乱、脉络不清。特别是对文本中大量人物名称、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记忆更是阅读文本的关键所在。

三、从消费价值角度来说

第一,舞台剧可以跨越国际和文化的界限,观看舞台剧对欣赏者来说是一次美好的享受。而文本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因为舞台剧中所需要的那些音乐、舞蹈、动作等都是中西方可以共通的东西,比如现代舞剧《红楼梦》以现代的手法去演绎这个古老故事,舞蹈元素中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经典的甩水袖、踱方步等形式,又加入不少现代西方舞元素,大大突破了中国古典舞的表现范畴。音乐中糅入民乐、西方摇滚乐和交响乐以及电子音乐等多重手法,艺术语言也十分国际化,这些都说明了舞剧《红楼》是完全可以走向国际舞台的。但是文本由于语言、文化的局限,将其推向西方的读者并使它国际化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第二,舞台剧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利益要求和市场特色。但文本的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不带有半点商业利益的。记者在采访舞剧《红楼梦》的编导赵明创作舞剧的原因时,他说:“我要把这个剧介于深刻性、商业性和能懂性之间”。而且该舞剧的投资制作与市场定位,除瞄准本地和全国演出市场,更瞄准了国际演出市场。制作和演出方将力图依照国际演出市场的需要,运用规范的国际化运营手段,将舞剧《红楼梦》成功地推广到海外。舞剧《红楼梦》亮相是检验其艺术水准及市场价值的重要事件。这也正是舞台剧能够发展和体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从上述中的异同中我们能够看到现代对《红楼梦》的改编,无论是越剧、黄梅戏还是舞剧,均带有一定的市场消费特色。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红楼梦》文本的持久魅力所在,它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同性格、不同心理、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心情下看《红楼梦》的感受是不同的。虽然舞台剧与文本的接受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舞台剧的欣赏效果要求文本来配合,如果一个连文本都没有读过的人,他也很难从舞台剧中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的真谛。所以,舞台剧是要以文本为依托的,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每一次对文本的改编,都是在浏览原著不下百次的情况下,在汹涌澎湃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然后,他们才能用自己编排出的舞剧,去震撼观众的心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舞台剧应该是文学性、观赏性、艺术性三者的巧妙融合。无论何种形式,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红楼梦》的爱情的确是卓然不群,自然、真实、丰满、不流于陈腐、不流于轻薄。所以,我们相信,文本的生命力远比舞台剧的生命力要长的多。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a].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

[2]王国维等.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

[3]胡德平.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新解红楼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5]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6.

[6]梅敬忠.红楼梦与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下)[J].刊授党校,1999.10.

观舞记读后感篇9

【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老师们、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当四月的雨季滋润着五月的花蕾时,我们开始吟唱我们的季节,

【女】当四月的雨季催生着五月的花蕾时,我们开始讴歌我们的青春。

【男】我们用器乐敲击五月的节奏,

【女】我们用歌声吟唱五月的甜美;

【男】我们用曲艺演绎五月的多彩,

【女】我们用舞步旋转五月的欢欣。

【男】我们荡起心儿的双桨,欢庆在五月的花海中,

【女】我们摇响心儿的铃铛,欢聚在五月的月色下。

【合】沙市五中第九届“五月的花海”艺术节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1、【男】快乐因我而在,生命因此而精彩,青春在一瞬间迸射,热情在这一刻绽放!动感、奔放、激扬,共同汇成这闪亮的光芒。请欣赏舞蹈:《快乐因我而在》表演者:高一(7)班魏天等

2、【女】黄河的水流过我祖先的面庞,传载我黄色的皮肤,

【男】长江的波涛滚过我祖先的胸膛,传载我奋进的斗志;

【合】我们的心中装着祖国,我祝福你祖国。

【女】请欣赏独唱《祝福祖国》。演唱者:高一(1)罗玄

3、【男】是谁呼唤我遥远的歌?是谁等待我异地的烟火?永久的爱,不是海市蜃楼,那是我的成就,我的所有。请欣赏初二(1)班邹亚亚等为我们带来的舞蹈《海市蜃楼》。

4、【女】曾有一种声音演绎那驰魂夺魄的爱情故事,那琴弦上飘飞的两只蝴蝶,执着历史的弦弓,拉出亘古不变的悲情。我们读这段情,读了多少年,读了多少代!琴音依旧,舞者翩翩。我们从蝴蝶的翻飞中读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请欣赏独舞《读梁祝》,表演者高二(1)班吴莹莹。

5、【男】有人说,我可以一顿吃十斤米饭,有人说我可以一步跨过长江;也有人说我一岁大学就毕业了,也有人说我下嘴唇挨着地、上嘴唇挨着天。观众朋友们,你们说他的脸在哪儿呢?你们不知道吧。不过有人知道,看,他们来了。

6、【男】感谢高一(5)班蒋寿义等给我们带来的笑声。

【女】人生如梦,一个美丽的梦,

【男】十七岁正是美梦的开始,

【女】我们是充满活力的一代,

【男】我们是一代追梦人,

【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迈向成功。

【男】请欣赏舞蹈《start》表演者:高一(4)班文柯等。

7、【女】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日子的生活天天有,我们幸福地生活在这美好春光里。尽情的歌唱,欢快的舞蹈,祝愿我们的每一天,请欣赏舞蹈《好日子》。表演者:初一(4)班胥金谷等

8、【男】青春的自由,青春的动感,青春的世界充满梦想和希望。有爱的地方就有梦想,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年轻的我们!今夜的舞台那耀眼的光辉会在夜空下更加闪亮。请欣赏舞蹈《唯一的我》,表演者:高二(4)班李雅等

9、【女】人的一生中,总有些记忆我们不再拥有。生活中有些东西是需要忘记的。我们在憧憬着未来时,挥别那些该忘记的。请听独唱《记得要忘记》,表演者:高二(2)班李琴等

10、【男】朋友,你到过土家人生活的地方吗?那里不仅有旖旎的风光、淳朴的风情,更有那美如水的山妹子和壮如牛的放排汉,那十八弯的山路弯出了多少土家人的情和爱。请欣赏舞蹈《山路十

八弯》,表演者:高一(8)班熊霜等。

11、【女】十八弯的山路上弯出了土家人数不尽的情和爱。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可曾听说,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请欣赏,初三(2)班谢晶晶等同学带来的舞蹈《一个真实的故事》。

12、【男】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请欣赏独唱《在那东山顶上》演唱者:高二(1)班唐倩

13、【女】我们在孤独寂寞后,会变得勇敢;

【男】我们在痛苦失意后,会变得勇敢;

【女】我们在经历了胆小怯懦后,会变得勇敢。

【男】在我们人生的词典里写就的是勇敢,生命也惟其勇敢而变得无往而不胜。

【女】让我们勇敢的心燃烧起来吧。

【男】请欣赏有高二(4)班、高二(5)班带来的舞蹈《勇敢》表演者吴雨杉、徐茜等。

14、【女】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却丢掉了某些宝贵的东西。我们呼唤文明,我们祈求生活的美好。请欣赏萨克斯独奏《天亮了》。听听那个刻骨铭心却本不该属于我们的故事。表演者:高二(1)班李明。

15、【男】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竹叶的清香在空中弥漫。听,歌声响起来了,看,六只美丽的孔雀正向我们翩然飞来。请欣赏舞蹈《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表演者:初二(2)班向丽萍等

16、【女】站在大丸前,细心看着我的路,台上任有着我的演唱,却无法明白那个肥皂泡的希望背后有着我多少的期盼和向往。请听女生合唱《下一站天后》演唱者:高二(7)班肖敏、李茜

17、【男】生活的原色是由黑与白组成的,生命的精彩也有黑与白演绎着,演绎着悲伤,演绎着快乐,演绎着颓废,也演绎着激情。请欣赏独舞《黑与白》表演者:高一(1)班张磊

18、【女】温柔多情的伦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激情热烈的恰恰,给我们带来青春的活力,让我们一起随之起舞,沸腾吧!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异国风情吧!请欣赏初一(3)班拉丁舞,表演者:黄振宁等

19、【男】爱是一万顷的森林,迷了路的人,一起在“练习”。人生需要多少次练习才能做对生命的那张答卷,生命也因练习而变的有意义。请欣赏独唱《练习》,演唱者:高二(4)班余磊

20、【女】现在看电视越来越多的要看主持人的,看他们撩拨生活,看他们演绎生活。看,这不就有一对主持人在疯狂的争抢着我们的眼球。请欣赏相声《挑战主持人》,表演者:高二(6)班蔡聪、徐锐

21、【女】好日子的生活天天有,今夜欢笑,今夜舞蹈,今夜欢畅,今夜流连。请欣赏舞蹈《好日子》,表演者:初三(1)班王筱恬等

22、【男】南亚的风,扬起七个精灵的面纱,飘飘渺渺,若起若伏;

【女】南亚的情,演绎七个精灵的衷肠,火辣辣,情绵绵;

【男】那扬起的手,那柔媚的指,

【女】那活动的身,那缠绵的腰,

【男】那一袭黄衫,那一对跣足,

【女】山水秀出印巴一段异族风情。

【男】请欣赏舞蹈《印巴出水秀》表演者:高二(3)班刘佳丽等

23、【女】现实扭曲着望而未及的梦,道别过去,留住美好的回忆,替代已疲惫的羽翼。这一刻,未知道路上的悲与喜,披上勇气的外衣,朝着梦想飞翔,留下永恒的这一刻。请欣赏对唱《这一刻》演唱者:高二(6)班吕亚琼、李晓琦

24、【男】红尘的天空,遗忘了他的梦,谁能够读懂我内心的悲恸,

【女】那个背剑傲立的少年,人影朦胧。

【男】那轮苍白圆满的冷月,来去匆匆。

【女】我提着灯笼,遥望我心中的英雄;

【男】我舞动长袖,颂扬他曾经的英勇。

【女】请欣赏舞蹈《英雄》表演者:高二(8)班张萍莎等。

25、【男】如果生命的过程是一条河,那欢乐就是她溅起的浪花;如果人生是一首歌,那么幸福就是她蕴藏的韵律;如果求知是一把琴,那么勤奋就是那一张弓。请欣赏舞蹈组合《如果》,表演者:高一(1)班、高一(2)班、高一(7)班陈栎等。

【男】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未来;

【女】我们是永生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男】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女】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老师们,同学们,

【男】今夜属于你,今夜属于我,

【女】今夜的欢歌笑语留在你我的心里。

【男】我们用五月的灿烂,映照五中的今天;

【女】我们用五月的光环,辉映五中的明天。

【男】五月多么灿烂,

【女】五月的五中必将辉煌。

【合】沙市五中第九届“五月的花海”艺术节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观舞记读后感篇10

一、通过话题导入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点拨,但是不能像以往那样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解,而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问题引领是语文阅读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和这个环节处理得好不好有着很大关系。所以教师要想保证整节课堂的质量,就要重视话题导入。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阅读和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前给学生布置自主阅读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彻底激发出来。但目前还是有很多教师仍保留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低下,阅读兴趣也不高。如果教师能够应用问题情境来进行话题导入,那么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基础。比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可贵的沉默》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父母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然后老师再问学生,在生日的时候父母都是怎么祝贺的,学生七嘴八舌地参与到话题中来,在愉悦气氛之后,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你们有谁知道父母的生日吗?”这时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教师问:“你们有祝贺过父母的生日吗?”学生纷纷左右张望,举手和回答的人也越来越少。沉默了一会,教师这时再将学生引进本课将要讨论的话题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给予祝贺,但是极少有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更别提祝贺了,通过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在w生的沉默中,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省:是不是要回家为父母准备一份惊喜,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呢?在话题导入后,学生会对此进行深思,对于之后的阅读是很有裨益的。

二、通过多维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验文章的感情,并对阅读方法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比如在叶圣陶的《荷花》一文中,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在读到“舞蹈”这个词时,学生可能一时体会不了作者想要描述的意境,我们所看到过的舞蹈,只是人在跳舞,荷花怎么会舞蹈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真正的荷花池去观赏荷花随风起舞的风景;如果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视频,让学生获得视觉的体验,从而通过多个角度来体验微风下雪白的荷花随风飘动,翩翩起舞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方式,“舞蹈”这一词就能够在文章中得到升华,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感悟能力也将会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真情朗诵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与语文阅读分是不开的,学生能流畅默读不一定能够流畅地朗诵,朗诵是靠大声念出来,要将作者的情感带入到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比如在朗诵《到期归还》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和黄炎培两个角色,进行对话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黄炎培和爱惜书的感情读出来,比如从黄炎培第一次催还书的语句中,要透露他惦记书的心情,还有就是在还书之后,黄炎培打来电话,要读出说话人介意的心情;而对的语气,则应该体现出两个人之间相识相知的关系。通过揣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以不同的语言组合方式来演绎不同的场景,突出人物的感情,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真情朗诵可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