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社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18

线上社区教育篇1

一、总体评价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区委第*督导组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社区党工委,采取面上谈话,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调研,反馈意见,座谈测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近6个月的督导工作,多次到 社区与**书记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分别与党工委班子成员及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就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进行了深入地谈心谈话,并对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进展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陪同区委联系领导走访了联系点,全程参加了党工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督导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 社区党工委态度坚决,高度重视,以贯彻落实中央8项规定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以反对四风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果和明显成效。

一是党工委主体责任履行到位,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工委对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始终把教育实践活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先后多次召开党工委会议,亲自安排部署,狠抓推进落实,社区“一把手”坚持树标杆、做表率、亲力亲为、亲抓亲管,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也积极深入基层,不搞权力下放,不当甩手掌柜,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听意见、实打实找问题、心贴心办实事,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表率,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建立领导带头,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上级带下级,班长带成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二是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注重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活化学习载体,以中央规定的必读篇目,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为重点,认真开展集中学习,切实把“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新意多,实现了学习的全覆盖。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坚定决心;

坚持开门搞活动,多层面、多渠道征求意见,累计与上级领导谈心二人次,上级督导组谈心五人次,与分管的各支部书记谈心三人次,与班子成员谈心三人次,深入居民区时与居民谈心30多人次,累计谈心谈话时间270分钟,累计征求意5条,向谈心对象提出建议6条,查摆并找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以整风精神开展认真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前广泛多次开展交心谈话,反复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民主生活会上紧紧围绕四风问题,自我批评敢于揭丑亮短,相互批评能够开门见山。民主生活会开出了辣味,起到了红脸出汗治病排毒鼓劲的效果。基层党组织认真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认清了四风的严重危害,思想受到深刻洗礼、灵魂受到了深刻触动,信念得到深度唤醒,受到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增强了贯彻群众利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是“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专项整治取得了实实在在效果。坚持用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查摆和解决突出问题。对照提出的四风问题25种表现,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集体议等方式,认真查摆班子和个人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和典型事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制订了整改方案,列出了整改清单,作出了整改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党工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上下联动一起抓,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整治四风问题,使文山会海、检查评比过多,办事效率低下,三公经费开支过大,超标准配车、超面积配房、超标准接待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扎实推进中央确定的21项专项整治任务,和省委“七查七治”定向专项行动,持续打好专项整治攻坚战,使公款吃喝、节日送礼,超编超配、吃空饷、收红包,干部走读等问题得到集中整治。针对上级制度规定,强化配套衔接,结合地区实际,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点进行重点防范,用制度规范权利运行,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通过真抓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按规矩办事、依制度用权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四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按照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要求,积极回应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边查边改,边学边改, 坚决矫治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开展了“进千家门,知千家事,交千家友、解千家难,暖千家心”为主题的“五千”下基层调研活动,为一户残疾人夫妇维修了住房,为25名视力残疾人联系义诊,为20户低保户申报了廉租房,为三户生活困难的居民申报低收入。通过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 ,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取得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五是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同步推进,为建立群教工作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党工委紧紧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本着维护群众利益、注重规范具体、强化制度执行的基本原则,健全完善11个方面的制度,初步实现了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应该说,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拆除了过去干群之间的隔离墙,建立了直通车,搭起了连心桥,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谋划,严督实导,奋力推进的结果,是 社区党工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率先垂范的结果,是社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广大群众热情支持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问题的整改还没有完全到位,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用力,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几点建议

一是要牢固树立群教工作常抓不懈的思想。明确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集中教育活动结束,只是群教工作阶段性成果,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现在广大群众最担心的是四风反弹,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和区委书记在全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深入贯彻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勇气和决心,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二是要继续抓好现存问题的整改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不能因活动结束而对整改落实有丝毫放松,要持续保持整治“四风”的高压态势,我们已经向群众公布了整改清单,做出了整改承诺,做出了承诺就要兑现,不达目的不罢休,整改落实特别要把功夫下在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布置的专项整治任务和向群众承诺事项的落实上,要把刹住“四风”新问题和新变异问题和正风肃纪防止“四风”反弹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整改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同时曝光反面典型,发挥警示作用,要特别注意宣传群众对整改的评价和感受,真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抓好制度建设是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作风问题相当顽固,易于反复,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既要重视外科手术似的随时清理,更要注重党员干部免疫能力的持续增强,制度建设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务实管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符合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际,符合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实际的制度,防止制度建设中的形式主义。要强化制度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以铁的纪律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务必形成改作风、转作风的新习惯、新常态。

线上社区教育篇2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梳理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管理与运行机制。该研究力求在我国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从社区教育的本质、定位、发展模式以及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中找寻自身发展的规律及其对问题的求解,其中很多思想、观点与措施颇有启发和较强的工作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关系紧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标志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翻,这对应社区教育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回顾2010年社区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从国家统计局监控的经济发展的五个指标看,当年人均GDp为29,992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城镇人口比重为49.95%,失业率(城镇)保持在目标范围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及城市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化化融合的非均衡变化中,正在由熟人群落向陌生社区演变,很多基础性事物由我们熟悉的单位组织转向社会管理,“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家属区”转向“居民区”,即国家原有的通过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的基础正在发生着变化。五年过来,我们或许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其中社区教育的状况,正像沈光辉所说,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内涵、外延以及发展形态、治理结构、运行机制、途径载体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新态势、新特征。社区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从社会与教育的边缘地带逐步进入中心地带。

再过五年,到2020年时,我国要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获得感,此时的社区教育又是何等的面貌?在此过程中,沈光辉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教育从单一性管理转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新格局。但当下,在社会组织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强调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政府积极主动地推进。随着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融入生活,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工作和愉快生活将成为时尚,社区居民将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从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看,人们有着通过学习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生动力,驱使每个家庭从关心子女的校内外教育,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的多样化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沈光辉认为,社区教育会从以往服务部分群体转向服务全体社区居民,会从传统的“唱歌跳舞”、办班上课转向社区学习共同体。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教育形态、方式、结构的演变更加迅速,包括扩大线上学习的社会空间、开放线下活动的物理社区等。对此,我在北京深入体验社区教育活动中颇有感触。以北京的一个街道社区为例,其组织了很多有特色的教与学项目,教师和绝大多数的学员不是本辖区的居民,而是来自北京的四面八方,他们多数是60岁左右的老同志,每周参加两次学习活动,有些人坐公交车要花3个小时才能到达活动地点。课后,学员们利用微信交流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资料。这些居住在不同社区的学员都是依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聚集到线上和线下的。对此现象,沈光辉解释为,因地缘关系的因素形成的社区教育,居民对事物的关注度相对趋同,大家容易聚集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传统观念下的基于物理社区的教育活动。但是在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学性,使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的释放,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定了数字化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我们知道,人的社会性,在无地界约束的网络社会里,尽管线上信息分享使互动得到最大化,但无法适应不同学习群体面对面动脑动手的学习交流需求。因此,会有各式各样的“领袖”式人物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圈,并且在组织的引导下,就有了跨物理社区的居民不辞辛苦,聚到某个社区参加线下的学习圈活动,乐在其中。这种线上分散、线下集中的集散现象,或许也是传统社会与互联网社会融合的过程中现代社区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毕竟现代社区不仅有物理空间的邻里守望相助的属性,也有网上天涯若比邻的属性。

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很多,沈光辉教授以问题为导向,把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也实证了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提出的社区教育工作需要三个创新,即“创新社区教育的载体平台,创新社区教育的资源供给,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方式”。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未来五年社区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这个时点上,沈光辉教授的研究可谓及时雨,让我们再次从原点上反思社区教育,并从中获得创新发展的启迪。

相信,今后他还会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

是为序。

张少刚

线上社区教育篇3

随着当前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重视,江苏省常州市诸社区居民学习十分高涨,他们也热切盼望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和有效,学习安排更加灵活和便捷,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和丰富。在传统教育中,融入新媒体学习,为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也是社区教育引导城市之一,于2014年开始打造“常州终身教育在线”改版升级工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工程、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工程四大工程,全力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力争在2016年30%的镇、街道建成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目前,从常州市2014年的数字化学习社区推进来看,常州市的数字化学习推进状况良好,根据《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意见》,就获得11家的单位申报项目,根据最后的考评,以包括天宁区青龙街道的8家社区依托良好的学习装备条件、注重应用的基础上,获得2014年常州市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此次评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广大社区注重信息化运用。根据笔者参与的课题组的《常州社区居民学习需要与社区教育数字化程度现状调研报告》来看,常州社区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采用新媒体学习”效果更佳,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网学习会越来越受欢迎,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会成为社区居民、信息技术、社区教育共同推进与发展的成果,也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学习的重要路径。

二、新媒体应用于社区教育的实施途径

广义的新媒体学习是学习者在新媒体的作用而发生影响的过程,狭义的新媒体学习是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化学习以及网络化学习。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学习者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学习,本文所讨论的新媒体学习主要是指狭义的新媒体学习。系统化的新媒体学习需要社区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并进行针对式服务。所以,硬件设施与推广服务就成为新媒体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两大重要条件。其中,新媒体学习的硬件设施除了基本的网络平台,也需要系统的学习资源,推广服务包括新媒体环境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系统支持服务。

1.学习平台的搭建在新媒体飞速发展之时,各种互联网纷纷建设,诸多网站、微信讯息都有一定的学习功能,多多少少能提供一定的学习功能。但对希望得到实质性教育的社区居民而言,一般化的数字网站往往功能局限。社区要提供相应的整合式的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特定的服务。目前,在常州地区,常州市级层面提供了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各直属区,包括钟楼区、天宁区、新北区、武进区、戚墅堰区都纷纷开通了区域式的终身学习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新媒体服务。新媒体教育应该做好一定的需求分析,做到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保证居民学习的方便与快捷,不要降低社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数字化学习应该一般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与作业、测评、互动等多项功能,包括学习资源、名师答疑、学习测评、相互评阅、交流互动、个人设置等多个环节。

2.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新媒体学习资源是新媒体教育成功的重要硬件保证,也是社区居民进行新媒体学习的一大基石。社区大学设立信息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终身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和管理、服务信息渠道。[4]常州市教育局也意识到学习资源的重要,在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推出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的资源涵盖了道德讲堂、文化素养、现代生活、教育辅导、职业技能、休闲娱乐六大资源,其中既有生动的教师讲课视频,也有不少课件、文字材料。对于整个社区新媒体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常州仍然在探索建立过程中,还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大市的网站来看,资源较为丰富,但就各区来看,并不是每个区的资源都十分丰富,这就导致了整体的新媒体资源建设各个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过正因为新媒体资源的共享性,优质资源仍然能互通有无,相互共享。在建设学习资源库时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目前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的资源较多,但也存在个别资源较为粗糙的情况,因此,资源进库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体制。目前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上大部分资源对社区居民很实用,当然也存在少部分资源中,教师讲授过于抽象,不符合社区居民需要,需要建立良好的反馈体系;另一方面,社区新媒体需要动员广泛的社会教育力量参与,并不断扩充资源库。

3.教学方式的支撑新媒体学习平台的搭建,为当前的社区学习者打造了优良的新媒体学习环境,但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方式支撑。教师在通过新媒体平台给社区学习者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和一般给在校学生讲课不同,因为社区居民往往来自不同的社区群体,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素养、职业经历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人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的学习需求也不同,相应的新媒体学习探索也不同。经过2014年的有意识的方式探索,尤其加上2015年名师社区联合工作室的推动,目前常州也已经基本具备几种社区新媒体学习方式:自主新媒体学习方法、讲授式新媒体学习方法、合作型新媒体学习方法、活动式新媒体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不同的讲课内容、不同的教师特长等进行比较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4.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是能够保证社区的学习者顺利完成新媒体学习,同时保证学习质量效果的重要组织条件。学习支持服务是在市教育局、网站平台、市社区合作教师、相关管理人员等诸多人、物支持下进行的。所以,当前的社区教育基本分为以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1)宣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利用各种宣传资料进行推广;(2)培训,对一些不会使用新媒体的群众进行新媒体培训服务;(3)导学,教师直接针对社区居民学习进行指导,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4)热线,提供专门的电话、邮件、贴吧、QQ服务,并对常见的社区学习者不懂的问题进行归类;(5)评价,建立一定的学习归档制度,对擅长进行新媒体学习并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2013年,常州会计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培训一结束,为鼓励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培训和学习,常州市财政局就评出了“常州市2013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优秀奖”,通过各直辖区县参加培训的比例、考试总成绩、考试成绩相同情况下的累计在线学时等进行评比。这种奖励目前在常州各社区新媒体学习中使用还并不多,应该大规模进行推广。

线上社区教育篇4

“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网站是非营利性社区教育网站,它既体现了政府的期望,也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服务的纯公益性网站,是为居民提供愉快学习、轻松学习、趣味学习、寓教于乐的学习平台。

提档升级网站的意义

在进行网站提档升级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到底要不要在网站建设上投入?这是不是在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因为现在全国各地数字化学习网站很多。为此,我们专程去北京、上海等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调研后,我们认为,提档升级玄武社区教育网站势在必行。

因为之前的网站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是第一要素。其次,我们提档升级网站,本着实用的原则,现在建成的网站,硬件、软件投入约20多万,比其他市或区投入要少很多,但硬件力求达到全国数字化平台建设用户规模、接入带宽及数据容量的基本标准,能支持千余人同时在线学习。软件上资金投入不大,因为我们没花更多的资金购买课程,而是利用玄武现有的丰富资源,自己研发富有玄武特色的社区教育区本课程、微课程,作为我们网站建设的一大特色。所以玄武区提档升级社区教育网站是紧贴居民需求,不搞花架子,既节约了资金,又呈现给居民一个实用的数字化网上学习平台。

网站建设实践探索的切入点

1.自主创建微课程、微视频

微课程、微视频的开发切合居民利用碎片式的时间学习的特点。它们已成为社区教育“热点”,深受居民欢迎。因此,我们觉得这是网站建设很好的切入点。微视频是指以课程知识点为单位,对课程进行1个重、难点讲授的视频课件,一般每讲不超过10分钟。社区居民学习不太可能有很多的、整段的时间坐在电脑面前,所以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居民用短平快的学习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某知识。玄武区“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网站就在微课程、微视频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网站从智慧工作、幸福生活、修身养性和自建课程四块子栏目来呈现微课程。首先,玄武区社教办及社区学院组织居民,先培训微课程、微视频的相关知识,如写出详细的教案。在技术层面强调拍摄视频,一定要抓拍到居民参与的场景。因社区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一般性课程,它更强调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然后组织专家团队对各街道上报的特色微课程进行认证并评比表彰。除集中培训微课程制作技术之外,还派网站技术顾问到各街道予以指导,街道的主要任务是挖掘本街道的特色教育资源。譬如,梅园新村街道通过赛课的方式开发一批微课程。这几个微课程都是梅园新村街道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该街道的特色亮点。所以,“博学玄武学习在线”微课程来源于基层社区又惠及社区居民。

2.研发学习超市栏目

学习超市栏目作为网站建设的重点,有视频,有文本,还有“电子书”。学习超市含有四个子栏目:在线课程、区本课程、博学玄武、博雅玄武。玄武区社区教育的精髓“三博”,即博学、博雅、博爱,在该网站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超市下开设了“博雅玄武”和“博爱玄武”栏目,“博爱玄武”是玄武的魅力所在,它用各种形式呈现广博、宽厚的玄武精神。

在线课程就是一个大的学习超市,目前有近千门课程可供居民学习,课程内容能满足各类人群,小到刚出生的婴儿护理,大到老人保健。我们还计划每年逐步增加新的课程,真正让居民做到各取所需。区本课程栏目更是该网站一大亮点,它以“电子书”形式将近年来由玄武人自己编撰的“博学玄武”、“玄武区社区教育”两套系列读本呈现在网站上。“博学玄武”系列读本是充分挖掘、收集、整理玄武历史文化遗存,以史明鉴,弘扬玄武精神,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目前已呈现“十二五”以来编撰的十多本网上读本,有《玄武文化场馆》、《玄武古街名巷》、《玄武社区教育学习体验馆》、《烘焙基础教程》、《蒋鹏老师教中国画》等。“电子书”的呈现就像自己在翻书的样子,只不过是用鼠标点击一页一页地翻书看,很逼真也很方便。

3.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南京市玄武区是国家重要的科研、电子、信息、文化、商务中心,是华东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机关所在地。紫金山、玄武湖、明城墙,山水城林绘就了绿色玄武;十朝宫阙、皇家御苑、帝王陵寝、民国建筑积淀了文化玄武;珠江路科技街、新街口高端商圈、徐庄软件产业基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了信息产业发达的数字玄武。江苏省拥有的70多名两院院士,在玄武区生活、工作的有31名。珠江路科技街3万多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1万余人,硕士以上学历的2000多人,相当于一所大学的规模。将玄武区这么丰厚的资源通过网站建设加以整合就是一种实践探索。

优质资源栏目有三个子栏目:“学校资源”、“文博场馆”、“社会组织和办学机构”。“学校资源”链接了玄武区内所有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你想了解哪所学校,直接点击这所学校就能进到该学校的网站。“文博场馆”链接了玄武区所有建立网站的文博场馆,如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你想了解玄武区任何文博场馆,都能在这里找到。“社会组织和办学机构”子栏目整合了玄武区所有社会办学单位;在学习超市栏目中的“博爱玄武”栏市民可以了解、学习辖区内中山陵等重要历史文化。

通过该网站,身为玄武区的居民乃至全球的居民会更了解玄武,就会更热爱玄武,仰慕玄武,做一个幸福的玄武人,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4.建设名师课堂栏目

因为是学习网站,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作为培训主阵地,设置了学院概况、

组织网络、名师课堂三个子栏目。

其中“名师课堂”里的名师并非像大、中、小、幼学校教师,必须要经过层层考核正式评出的名师,而是只要在居民中开展社区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受居民欢迎的,都可以称为名师。目前我们的“名师”有来自大专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有来自教育系统自己培育的特长教师以及来自民间组织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手工艺人。我们实录这些名师上课情况,然后经过后期制作,推荐给社区居民。比如新街口街道袁裕陵老师,是南京市楹联学会会长,他对古诗词很有研究,经常在社区、在“诗词歌赋社”(玄武区首批十大社区教育品牌之一)把党的方针政策,把社区的好人好事等用简短的诗词吟诵出来,朗朗上口,很受居民欢迎。这样的老师就是名师。我们在网上就上传有《古典诗词楹联与民俗文化》的视频。像这样来自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有很多,譬如区社教办王信芳老师、梅园新村街道詹义春老师、锁金村街道许国春老师、新街口街道曹怡老师和邰劲老师、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沈青老师、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陈敏老师等等。

此外,我们网站还有以下栏目。

“精彩瞬间”栏目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玄武区社区教育活动场景。我们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居民学习培训活动照片,展现玄武居民积极向上、乐学好学的风采。

“街道在线”栏目下有七个街道链接,点击“街道”就能进入相应的街道社区学校网站。

我们还设置了网上学习学分银行,居民参加“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网上学习就可以获得学分,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给予奖励。我们还设置了“学习之星排行榜”,通过这种奖励激励居民学习,也增添了居民学习的趣味性。

为突出该网站的综合性特点,真正让网站为居民服务,使居民喜欢进入我们网站,我们将贴近百姓的网站全部进行“实用链接”,让社区居民真正感受到我们网站的作用,如公积金网、地铁查询网等等。

“博学玄武学习在线”改版升级近一年来,累计浏览人次已达5万多。

网站建设今后的设想

“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网站由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社区进修学院(依托南京广播电视大学玄武区分校)承办。随着时代的发展,玄武区电大战略转型为玄武区开放大学势在必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培训内容将更契合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有利于人的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社会安定、文明提升。

线上社区教育篇5

根据中央和省、市、区、镇委的统一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作风务实水平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满意,确保活动取得效果,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民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发挥服务人民群众工作重要作用。

二、目标要求

教育引导社区党员增强群众观念,践行为民宗旨,办好惠民实事,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清廉形象,达到加强支部建设,促进社区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努力使社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活动对象

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社区党员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

四、重点任务

围绕社区四大职能,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凝聚共识,提升服务水平。把解决“四风”问题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切实整治社区和村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主体意识不强;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下功夫解决矛盾和问题身为群众脱离群众,深入了解、直接面对、踏实服务群众不够;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不多,遇到矛盾绕着走,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社情民意掌握不够,工作业务底数不清,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足;不善于同群众打交道;“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工作干劲不足,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严重;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安心基层工作,工作不专心,在岗不在位,出工不出力;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党性不强。

1.解决突出问题。以抓班子带队伍为重点,加强对社区各项工作和两委的管理,确实转变“四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抓班子上突出聚,凝心聚力,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在带队伍上突出领,班子成员带头示范,带领党员在社区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增强群众观念。牢固树立为居民服务的观点,坚持居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居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切实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效解决党支班子成员和社区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的问题,拉近干群距离,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五、方法步骤

1.思想动员,开好一次动员会(3月10日前完成)。社区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召开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镇指导领导作动员讲话,抓好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发动工作,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区委、镇委和社区支委的要求上来。社区、村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涉及面广、人员差异大,问题多、具体情况复杂,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对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社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意义,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自觉、思路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整个活动取得实效。

2.学习教育,组织好一次集中学习(3月)。认真组织党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刘云山同志在浙江调研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精神。党员要认真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党支部对年老体弱党员可采取送学上门等方式组织学习,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活动。

3.公开承诺。社区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对照“四问”,对“四风”问题进行承诺,扪心自问,是否存在问题。坚决反对“四风”,并结合自身工作与职务实际作出自律承诺,以实际行动履约践诺,接受群众监督。其他党员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岗位职责,对反对“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作出承诺,在活动和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

4、开展“三思、三观”、“我们的群众观”和反对“四风”专题学习讨论。积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组织一次“严明党的纪律、抓作风反‘四风’”专题学习讨论,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教育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延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每个党组织都要围绕“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增强心中百姓的分量”、“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主题,紧扣群众路线时代内涵、本单位为民务实清廉具体要求、“四风”问题具体表现和危害,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思、三观”和“我们的群众观”专题学习讨论。在专题学习讨论会上,社区党支委要认真准备材料带头发言,为其他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4、全面开展以“走访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为要求的“基层走亲、连心解忧”活动。以“包村联户解民忧、三认服务促发展”为要求,广泛开展以“认人、认情、认事”为内容的“三认”服务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双报到”、“认领微心愿”、下访约访、包村联户等途径,帮助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着重走访社区困难党员、困难户,联社区干部要与社区干部一起走遍联系社区所有居民户,直接听取群众意见、查找问题。

六、组织领导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社区党支部成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严格落实领导责任,整合各方力量抓好活动的开展。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力宣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等,激发社区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资料、宣传栏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3、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把握重点,选好载体,创新形式,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线上社区教育篇6

Sarason于1974年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社区感(psychologicalsenseofcommunity)的概念[1],mcmillan和Chavis在对“地域型社区”与“关系型社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社区感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一版的Soi问卷,并在1996年对社区感定义进行修订,改良后的理论更加突出了社区感的心理本质,强调了以集体体验和记忆为基础的共同文化历史积淀和情感认同[2],并在此基础上形成Soi-2问卷,这些修改为社区感的心理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标准化评估工具。近年的相关研表明,社区感与个体的积极与消极心理都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社区感对身心健康都有积极影响[3-4],还能拥有更高的幸福指数与应对效能[5-6]。同时社区感的获得还能增加个体对生活环境中活动的兴趣[7],研究也发现低水平的社区感体检则会对个体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强烈的消极体验,如孤独体验的增加[8-9],抑郁的易感[10]、逃避责任、物质滥用以及其他问题[11-12]。这些研究充分地说明社区感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兴起,“社区”已不再只是在单纯的物理空间中存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13]。现在基于互联网空间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社会组织或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VC),绝大部分现代个体都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不同的虚拟社区的活动中,如在线社交、在线学习、知识分享等等[14-16],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作为获取和共享知识的途径。而虚拟社区感(senseofvirtualcommunity,SoVC)则是虚拟社区成员所拥有的一种归属感,是成员对彼此、对整个社区都能够产生影响的一种感觉[17]。有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中个体体验到虚拟社区感会直接影响其在社区中对知识贡献意愿[18-19],同时在对远程教育学生保持率的研究中发现,虚拟社区感是影响学生是否流失的重要潜在因素[20],虚拟社区凝聚力不足会导致在线学生的中途退学率提高。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虚拟社会感的获得能有效提升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21-22],但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后发现,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大学生群体或成人远程学习,对中学阶段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在线教育产品以及知识付费习惯的低龄化趋势不相符。本研究希望对有较高频率网络或在线学习经历的中学生群体虚拟社区感水平开展研究,并了解虚拟社区感中具体是哪些维度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为有效提升中学生学习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四川地区三所中学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在正式调研前首先对高中生在线学习的使用状态进行调查,要求大学生以采用Likert5级评分,根据“从未这样=1”到“总是这样=5”,对网络或在线学习的使用频率进行自评,将得分大于3的被试纳入正式的调查。最后发放问卷450份,现场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16份,回收率在92.4%。被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情况见表1。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社区感问卷

本研究选择的学生社区感问卷是在Chavis等人在2008年第二次国际社区心理学大会上发表的第二版社区感指数(SCi-2)基础上,由国内有学者进行了针对学生的中文版修订,该问卷可在题目中对不同社区进行针对性测量,本研究中的“社区”明确为在线学习社区,该量表根据mcmillan和Chavis“四要素”社区感模型,包括“需要满足”“归属”“影响力”和“情感联系”四个维度共24道题,问卷采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四点记分,Chavis等人的研究原始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修订后的中文版问卷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自我效能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进行评估,该问卷最早德国的Ralf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原始问卷有20个项目,其后修订为10个项目。中文版问卷由张建新等人修订。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回收后统一编号,数据统一录入,并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1.虚拟社区感各维度在性别、生源、学科3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在对虚拟社区感的分析中发现(见表2),女生在网络社区感的各维度以及整体水平上都显著低于男生,文科学生在网络社区感的各维度以及整体水平上都显著低于理科生,但是在城市与农村这一维度上学生并没有体会到明显的虚拟社区感的差异。

2.?拟社区感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

在对调查中学生虚拟社区感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在线学习中体验到的虚拟社区感与其学业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虚拟社区感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在虚拟社区感四维度中,归属维度与需要满足维度最终进入回归方程,两者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达到了11%。而影响力与联系两维度并未进入回归方程。

四、结果讨论

1.在线学习环境下虚拟社区感体验的性别差异

在同样拥有在线学习经历的背景下,男生在需要满足、社区归属、影响力、互动与联系四个维度的体验都明显强于女生,说明该阶段男生在在线学习环境中比女生拥有更强的社区意识,更能够在虚拟社区中形成更加稳定的社区或团队归属感受。调研还显示男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方面的满足,更加认同通过在线或在线学习平台获取知识,同时男生还体现出比女生更强的社区影响意愿和能力,希望自己在能在社区中发挥和传递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更频繁地参与互动与人际。

2.在线学习环境下城市与农村学生虚拟社区感的趋同

在对城市与农村生源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打破了原有学习资源的传递壁垒,城市和农村生源的学生都可以在在线学习社区形成有效的虚拟社区归属,这种体验能使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获得类似水平的归属、互动等积极感受。这预示着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在线学习的推广和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源匮乏区域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同时能打破地域限制,建立更加广阔的社区感念,并通过虚拟社区感的获得,促进学生的知识分享与互动。

3.在线学习环境下虚拟社区感对学习效能的促进作用

以虚拟社区感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归属感与需要满足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达到了11%。这说明学生能够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下对虚拟社区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虚拟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并努力调整自身使其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促进学生的学习适应,增加学生克服学业困难的信心。而且?τ谛槟馍缜?的归属感能赋予学生社区角色的同时也会给予学生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支持,已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感越强,学生对自己的地位和能力越肯定,对学业成就越发充满期待。在虚拟社区中学生会从同伴的鼓励和老师的帮助中得到爱与支持,从成果的认可和社区的奖励中产生高峰体验,获得在传统课堂上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因而更有利于积极效能知觉的唤醒。

五、反思与展望

1.网络技术逐步影响学习体验的交付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青少年知识付费习惯的发展,在线学习系统已变得越来越流行,它们提供了一系列被认为能够增强学习和指导的合力,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到在线学习系统中被认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教学优势。如可以克服传统教室中的教学时间和地点限制,可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主题的更广泛的信息,鼓励学生更多以“自主时间”的方式参与学习,并通过技术手段更密切监控、反馈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以知识分享促进更积极的参与和互动。可以看到在线学习正逐渐改变现代学生的学习体验的交互方式,学生在网络中能更自主地参与和控制学习过程,这会大大提升学习动机和投入,同时在线学习还有机会让学生形成相对固定的虚拟社区归属,更有意愿分享知识与经验,这既可以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其受尊重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投入,这些学习的交互体验与传统学习方式的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线学习环境具有传统学习环境难以企及的优势。平等的师生及生生关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交往的障碍,减少学生敏感、怀疑、焦虑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具备稳定且良好的学习心态。在线学习环境以其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乐群、兴奋的人格特质,使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感,在学习中大胆地进行更多的尝试与创新。互联网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各方面学习需求,使学生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正向的情绪体验、激发良好的人格品质、获得积极的认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

3.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在线学习环境作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一种典型形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不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具备个性化、自主化、研究化等特征,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蜕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同时具备合作学习、团队学习、教学和学习交往的特征,促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从独立到互赖的升华。

4.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等几大要素,而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化的学习特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数据为学生自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大部分的互联网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成为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常规路径。以主动构建替代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线上社区教育篇7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概念,它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教育公平也不必然地与教育效率相冲突,这需要放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多维性决定了教育均衡的差异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模式是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的合理化模式。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把握好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底线均衡、过程均衡和特色均衡等几方面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实质上就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1]基础教育作为各级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尤为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正确把握教育公平的思想,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正确推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教育公平思想内涵的梳理,结合基础教育自身的特性来对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所启示。 

一、多维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代,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就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2]但是对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动态性的。 

1.教育公平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层面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3]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的受教育权利是与其所属的社会等级相一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判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人人平等”的公平观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却受着金钱的限制。如今,人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不可让渡的权利,不应受财富、权力、家庭等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应以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追求教育的“能力”公平。总之,公平的内涵及与其他诸多问题的关系只有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社会结构变动之中,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此,对待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看到它的动态性、时间性。 

2.教育公平是个过程性的概念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公平也应当是一个过程性的,具体可包括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要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又叫参与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质量,以保障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公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经由教育过程然后才进入社会的,因此个人的教育公平就是其日后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个人教育公平的终点就是其社会公平的起点,如果教育公平无法保证其全过程的公平,那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对教育公平的把握也要建立在对其过程性的全局理解之上,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做到了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既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各阶段的实现,也要认识到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搞大跃进,盲目发展。 

3.教育公平的倡导并不必然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过于强调教育公平的实现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则会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保障社会起点公平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让所有适龄人群接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最基本素质,而这些则是现代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所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完全统一的,教育公平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真正贯彻和实现就是教育效率最大的发挥。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里会“失灵”,因而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效率概念也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之上。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其必然需要由政府进行供给,因为其有很大的外部效应,但同时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其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还是会出现竞争和排他性的,所以,效率问题还是存在的。不过从教育的层次来看,基础教育因为其基础性,公共物品的属性更强,在这一阶段之上保持教育公平,社会获得的正效益更大,因此这一阶段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受到教育是最重要的;而在高等教育层次,其私人物品的属性更强,个人因此获得的正效益更大,所以这一阶段实行的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教育效率的强调也更重一些。 

二、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的差异化均衡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同样,在教育公平指导下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应该是静态的、线性单一的。在中国搞基础教育均衡更是忌讳简单的平均主义、一刀切,因为各个地区都是不同的,有一些还差别很大,所以杀富济贫式、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发展都是不对的,也是与教育公平理念不合的。要想真正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现实和理论上的分析。 

首先,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也较低。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历史条件、社区环境、师资水平等的不同决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彼此差异的存在。但差异不是差距,差异是和谐的前提,正是学校间彼此的差异才使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有了可能。因此无论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还是基于均衡发展的本然意蕴,基础教育的均衡都应该是一种差异均衡。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底线合格”的教育而不是“培育英才”的教育,是“打好人生成长基础”的教育而不是“社会分层流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考试选拔教育”。[4]基础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基本生活能力的人,是为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当然,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最杰出的人才”,但那不是它的本然目标。对基础教育的“基础”要有科学的理性判断,促使基础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良性均衡发展。 

实行一种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即以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底线,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它在现有经济条件下保证教育质量底线发展的均衡,追求教育发展基本条件的满足和基础教育最低目标的实现。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模式奉行“合格即优秀”的教育标准,它将目标定位于基础教育的底线,而不是将目光定位于所谓“优质”、“第一流”发展的顶线。它不仅重视政府对基础教育适当的经济投入,更重视基础教育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它重视的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底线,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要达到一个底线标准,每一个基础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在底线上合格。同时,这一发展模式还更多地着眼于以差异的特色来研究基础教育,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寻找特色,通过特色实现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追求一种在现有物质条件下的“低位高水平”(物质条件的相对低位和学校发展的高水平)的发展。差异均衡视角下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贵族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应该保持教育基础底线的一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管理评价都应该具有共同的底线标准。这一发展模式也正科学地诠释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5] 

三、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在多维教育公平观指导之下的、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基础教育基础性之上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把握好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部分。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是其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均衡。因为这三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均衡与否都直接决定了下一阶段的起点公平,而每一阶段的均衡也都会对上一阶段能否均衡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如果不均衡,有的学校特别好,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多,而有的学校却十分薄弱,这必然会产生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想向优质高中涌入,从而造成优质高中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无人问津的情况,这反映在中招考试中就会使得初中教育受制于中考的指挥棒,不得不实行应试教育,推行“重点班”,讲求“效率优先”。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必然也就导致了整体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偏向于优质学校,产生马太效应,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当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还无法实现这种整体的均衡,但是以义务教育均衡为主体,向上下延伸的均衡发展模式在各地都已经推行开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一定能够实现。 

2.基础教育的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应该是底线均衡。我国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各不相同,不能整齐划一地划定一个均衡发展的线,但是基本的教育公平是要保证的,因此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就要实行底线均衡。 

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这一底线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底线均衡就是在保证学生底线合格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均衡。基础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质合格的社会公民,学校要保证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后实现底线上的优质合格,合格底线上的优质就是优质学校的主要特征。夯实基础、保证底线是基础教育底线均衡的基本任务。底线均衡的内容包括:学生具有优良的公民素质;学生在优良公民素质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自由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学校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成长提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的合适的课程和教学。课程设置要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彻底落实的基础上建设好有差异的校本课程,选择运用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育人成人,它不应当过分承担人才选拔和输送的任务,但它并不排斥培养知识基础牢固、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学生”,这些“精英学生”的成长是在底线均衡发展上的有差异的发展。不过,基础教育学校不能为了“精英”而实行所谓的“精英教育”,更不能为了“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 

3.基础教育的过程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每一阶段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包括基础教育内部各阶段的公平与均衡。这就要求我们秉持一种内生性的面向过程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注重教育过程的监测与反馈,保证教育质量的全面均衡提高,坚决杜绝目标导向的只重物质条件和考试结果的教育发展观。 

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二是师资力量;三是学生素质。这三个因素中的第一个因素主要是由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性和外部性,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能左右的;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第二、第三个因素也是推进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所要重视和着力把握的。 

4.基础教育的特色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差异中的均衡,而不是千校一面、整齐划一、平均主义的均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杂居、城乡二元化发展的社会之中。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应该顺应这一差异,凸显出有特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统一和标准化。例如,新农村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不必也不应该简单效仿城市化,而是可以凭借农村学校文化与城市学校文化的差异创造特色均衡。更重要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未必就意味着它的教育也欠发达或者贫困,这些地区的教育完全可能凭借特色优质发展,纵横考察古今名校,许多恰恰与经济不发达相关而许多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出了享有盛誉的学校。 

教育差异也可以是人才培养特色的不同。首先,基础教育在严格履行教育责任,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因全面合格而优秀,实现底线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人发展的不同特色实施差异教育,形成培养不同人才的特色发展。其次,我国基础教育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均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客观存在的教育个别差异人为地制造成了教育群体差异,把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学生差异制造成了不同学校的差异。应该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让不同学校承担培养不同人才的教育责任。例如,对一所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成绩较差的学校可以确立“考试成绩合格就是优秀”的评价标准,激活“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发展趋向,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理直气壮地报考职业技术学校;而对一所生源质量优异、学生成绩较好的学校,在“全面合格才是优秀”的底线评价标准基础上,可以让它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报考普通高中。 

总之,如果教育评价部门能够以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发展标准来评价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各类高等院校能够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不同人才公平地敞开大门,那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线上社区教育篇8

一、融合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学。

针对社区在家党员,通过每月15日,固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按照“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模式,以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社区党委召开《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启动仪式》、邀请**同志上《党史》专题党课,组织**名党员观看了红色记录片**、**、**并结合实际开展讨论交流,同时社区党委以“学党史、讲廉洁”为专题为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及院落支部成员开展党课学习**次,教育广党员把学好党的廉政史作为“必修课”贯穿始终,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各院落支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活动,**、**新村、**支部分别以“学党史、守初心、跟党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为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活动,通过讲主题党课,观红色影片,听老党员讲述青藏公路的红色故事,温入党誓词等丰富活动方式内容形式,扎实开展党史教育主题活动,实现党史教育学习“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

二、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线”上学

针对外出务工、经商等流动党员,面对疫情防控特殊形式,探索创新党员学习教育新路径,依托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远程教育等平台,将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搬上“云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专题讲座,微视频影院等形式,让党员学习由“面对面”变成“屏对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不脱节、不断线。

三、党史学习教育入家门,家中学

针对年老体弱,卧床不起等特殊党员,开展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党员家中发放红色文化书籍、讲红色故事、走访慰问等形式,与党员在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读与思,说与听的形式,交流党史学习所思所得,实现党员在家门口就近学党史。

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学

线上社区教育篇9

一、活动对象范围情况

全体党员共71人。其中副科以上党员干部19人,非党员副科干部1人。参加单位有局机关、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农保局、人才交流中心以及劳动监察大队。

二、落实了组织机构

1、成立了机构。3月3日,以党组名义下发了《关于成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从各股室和局属各单位抽调了13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办公室,分别设立了综合督导组、材料联络组和宣传意见组,并明确各组职责。

2、落实了办公场所。按照“六有”要求(即有场所、有人员、有牌子、有制度、有电话、有电脑打印机)落实了办公场所,活动办公室设在局长室,3月5日挂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并上墙。

三、制定了实施方案

3月5日,以活动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对象范围和时间安排、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把开展“转作风、进园区、强服务”主题活动作为自选动作,并将改善窗口服务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作为人社系统开展活动的重点。

四、召开了动员大会

3月6日,在六楼会议室,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参加会议的同志有: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副科级以上干部、退休的党员老同志,系统的党员干部及机关、经办局其他干部、部分服务对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局“活动办”全体工作人员。市督导组组长以及县活动办、县督导组的相关同志到会指导。

五、浓厚了活动氛围

会前,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会议精神,进行了思想预热,提高了干部认识。在局办公室找醒目位置制作了宣传栏,在局大门口临街处悬挂了宣传横幅,浓厚了我局开展教育活动的氛围。

六、开展了学习教育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教育,抓好学习教育就是擦亮镜子、就是照镜子。自中央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局党组就高度重视,及时印发了“同志重要讲话选编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学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及有关会议精神,注重原原本本学,注重联系实际学,对全局党员干部进行思想预热。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后,我们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县委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精神进行学习传达和专题研究。制定第一环节工作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知识测试和聘请“”监督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制定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体学习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安排,3月17日上午8点,在局长的率领下,全局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股室负责人和活动办工作人员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埠农民暴动旧址、江口革命历史展览馆,开展为期一天的“重温苏区精神、践行群众路线”革命传统教育;3月18日上午,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专题片《信仰之光》、《筑梦之基》、《永恒的信念》和《红色故事会》;18日下午,专门请来了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卿均教授给全系统党员干部上专题党课,我们想利用“学习教育”来克服思想障碍、来打牢思想基础,让镜子擦得更亮、让镜子照得更清。3月20日上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对本本主义》、《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在中纪委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和《中共省委关于开展向龚全珍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及《龚全珍日记选》,下午以“学习龚全珍,我该怎么做”为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以理论经典再学习浸润思想,以先辈精神再讨论涤荡心灵,确实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提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性和主动性。3月26日,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在二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了新华社通讯文章《面向未来的赶考》以及在兰考调研的重要讲话。

七、征集了意见

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征求领导班子及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方面意见,并且每个星期不断收集并上报,截止目前,梳理收集班子意见24条,班子成员意见30条。

八、开展特色工作情况

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努力体现人社工作特色,坚持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引导全系统进一步整合工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开展“转作风、进园区、强服务”主题活动,由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人员进入园区、进入企业,宣传政策法规并征求意见建议,努力破解当前工业园区招工难、稳工难、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两难、两低”问题,二是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探索建立人社部门主动作为,园区企业广泛参与,企业员工积极响应的服务园区工作长效机制,努力破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与人社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以人社工作实际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线上社区教育篇10

关键词: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建设

1系统总体架构

结合我区农村和社区基层组织特点,从满足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一个基于电信宽带网络(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计算机)模式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系统。

系统建设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区级教育平台,包括区级直播演播室、节目格式转换系统、检测系统、直播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包含在市级平台内)、辅助教学网站(包含在市级平台内)等项目。二是终端站点,终端接收站点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用户端站点,主要功能是用来播放市、区远程教育平台播出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节目,以供基层农村和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学习时使用;同时可通过电视上网方式、辅助教学网站方式,为基层农村和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众提供远程教育辅助教育教学服务。

2系统的功能构成

2.1区级平台

2.1.1节目格式转换系统主要完成我区范围内各类远程教育教学课件的格式转换和简单后期非线性编辑制作工作。

2.1.2节目检测系统通过对上传或输入的流媒体内容进行数据信息检测、视音频编码检测、人工内容安全性检测等,确保教学课件节目内容的质量保证和安全保证。

2.1.3节目直播系统主要包括直播演播室改造和软硬件设备选配等内容。

2.1.4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网络系统对远程教育终端用户及其学习的详细情况进行日常管理的系统,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

2.1.5辅助教学网站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用户提供辅助教学功能、宣传功能、邮件功能、信息及其他网站功能。

2.2终端接收站点

2.2.1类型与组成我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分基本型、扩展型两种类型,其中扩展型终端站点又可分为扩展a型和扩展B型两类。

2.2.2系统功能①音视频流媒体类业务a视频点播b音频点播②信息类业务:可提供图文信息浏览、信息服务、信息交互等。

3系统实施情况

2008年初,区委组织部组织力量对全区农村和社区的党员电化教育活动场所、网络通信基础、设备设施存量、工作人员配备以及文化共享工程、351培训工程现状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和核实,做到了场所情况清、可利用设备清、改造任务清、队伍状况清。

3.1加快站点建设步伐在终端站点建设期间,区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提出明确要求。

3.2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在加快终端站点建设进度的同时,注意严把工程施工中的“三关”,即严把接入站点关、严把网络铺设关、严把设备安装调测关,保证施工质量。

3.3抓好组织终端站点验收成立了由区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农村工委、区信息化管理部门等单位组成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工程验收工作组,制定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安装工程(区级)验收方案》。截止2009年初,已完成了所有终端站点的验收任务,并通过全市监理机构抽查验收,建设安装合格率达100%。

4网络建设问题

4.1影响aDSL速率的因素aDSL宽带线路都具有速率自适应的功能,即根据线路质量动态调整,速率变化是以32KBps为单位的。

4.2单用户故障单用户最常见的故障现象就是断线和断流。断线故障一般有性能型断线和故障型断线。断流、掉线以及网速慢等问题相对复杂。

4.2.1用户端问题:用户计算机软件硬件问题主要是浏览器和通讯网卡、计算机和aDSLmoDem状态、线路分离器问题等。

4.2.2线路问题:包括终端站点线路的布置问题和局端问题。宽带拨号是通过电话线路来传输数据的,如果线路的传输质量不是很高的话,那么拨号上网的速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4.3终端用户自测分别检查计算机能否上网、电视终端能否正常收看,以防止网络通畅、设备单一故障造成问题,如单一设备不行,则检查相应设备线路、接口等,重新启动故障设备(电视机或计算机设备)调试。如两套设备均不行,则说明aDSL宽带网络不通畅,按照以下顺序依次检测:①aDSLmoDem电源是否正常、设备的指示灯是否正常②路由器电源是否正常、设备的指示灯是否正常③连接各个设备间的线路是否正常。线路检测,从aDSLmoDem中出来的网线应该接入路由器的wan端口,然后从路由器4个Lan口出来的两颗网线分别接入机顶盒的wan或Lan端口、计算机的网卡接口。

4.4出现故障及解决方法汇总

4.4.1故障现象:动态图像不连贯,显示出现马赛克甚至黑屏,声音断续不连贯。处理过程:增大aDSL宽带传输带宽后,运行正常。故障分析:视频传输带宽超出aDSL带宽。

4.4.2故障现象:动态图像不连贯,显示出现马赛克甚至黑屏,声音断续不连贯。处理过程:进行网速测定,速度低于设计带宽,对线路测试,线路环阻超出aDSL范围,对线路进行调线,运行正常。故障分析:线路环阻超出aDSL范围,线路达不到aDSL传输要求。

4.4.3故障现象:aDSL用户“断流问题”。aDSL用户断流通常指:用aDSLmoDem能成功拨号登陆,但上网的时候数据流传输突然中断,没有反应,过一阵子又自动恢复正常,表现为网页打不开,下载中断,在线收看或收听的视频或音频不连贯。处理过程:用户使用迅雷、快车等工具下载文件,造成与视频流争抢带宽,停止软件下载,保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节目的传输带宽。故障分析:防火墙、共享上网软件、网络加速软件等设置不当,偶尔造成断流现象;机器上存在可能引起断流的软件,如QQ软件等;aDSLmoDem旁放置有干扰源,如手机等。

4.4.4故障现象:aDSL用户反应上网速度时快时慢,并时常掉线。处理过程:更换室内电话线路后正常。故障分析:在局端检查线路确信没有问题后,现场勘查发现终端站点室内线路老旧,对线路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aDSL会有使用不稳定的现象。

4.4.5故障现象:aDSL用户有电话拨入时掉线。处理过程:调节线路信噪余度并进行限速,aDSmoDem稳定。故障分析:在现场观察到aDSLmoDem警告灯闪,但同步灯常亮,在有电话拨入时同步灯灭,此时aDSLmoDem掉线,判断是由于线路质量差,aDSLmoDem处于在线掉线的临界状态造成。

5发挥作用情况

5.1实行目标化管理将农村和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纳入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目标进行管理,区委有关部门同农村工委和各街道工委,农村工委和各街道工委同所属基层党组织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推动、检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