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4:51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智能化;综采工作;机电设备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国其他领域的发展也逐渐被带动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采煤行业。为了有效提高煤矿开采的实施效率,在合理应用智能化综采技术的同时,还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更加稳定、安全地运行。

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相关技术的理论内涵

智能化综采技术主要是以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为基础,将科技信息和工业充分结合的一种开采煤炭的技术。这种智能化的综采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煤炭开采技术,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工作中来,这种技术可以智能化感知煤炭开采地周边环境,还可以有效调控开采的设备、装置,将实际的开采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获取。比如,开采的流程,开采的机械设备所处的位置,开采周边的地质地形环境等。根据获取的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开采工作,每个开采的设备都分别进行各自的开采任务,互不干扰。运用智能化的综采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煤炭开采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和财力。

2.项前我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

近段时间,随着智能化综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对智能化综采技术的实际应用。这种技术通过将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和远距离的监控设施充分有效地结合,实现对开采现场的远程监控,进而有效保证开采流程顺利、高效地进行。除此之外,煤矿智能化是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核心要素,目前,煤炭开采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工和机械协作开采煤炭的技术,人工和机械协作高效开采煤炭的技术,以及全面智能化开采煤炭的技术。以上这几种煤炭开采的技术之中,在煤炭行业应用范围最广的就是智能化的综采技术[1]。煤炭行业不断加强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应用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的整体机械自动化水平。但是,在对其应用的初期阶段,智能化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适应与磨合,如果厂家的设计出现一些漏洞,或者相关的管理工作者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相关设备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故障,进而导致设备受到不必要的损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生产的进程,同时也会增加一定的费用成本。

3.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

(1)优化作业人员培训理念,综合性提升员工作业能力在全面应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之前,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使用、维修、管理制度,确保在设备投入使用之后,能够顺利作业。同时,要求相关设备操作人员具备专业性的操作技术,熟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基础应用性能,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现问题时,快速找到故障根源所在,并采取高效的措施进行维修、补救。从根源上加大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运检、维修工作要求,确保有序、高效地进行系统管控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安排熟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各项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作业,明确其具备专业的技能与操作知识,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内容,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设备作业管理效果。为了系统地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优化其自身的作业理念,必须从人员培训的多个方面入手,整体性进行人员技能管控。首先,要明确技能培训的理念,融入多样化、创新性的元素进行人才培训工作,以推动培训进程。例如,可以结合当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培训活动,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系统地进行技能培训。高效地将培训内容和网络相融合,开创新型的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培训人员的参与度。在网络中进行技能培训,适度结合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传统的人才培训大多倾向于系统集中培训,即利用相关人员空闲时间或者下班时间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由于工作人员劳作一天,身心俱疲,并不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技能培训,而且,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由于各种突发状况不能参与集中培训的情况,这样一来,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培训质量,出现人员培训效果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基础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训的质量,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网络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才系统培训工作,让参与人员通过“微信群”进行培训内容交流,帮助工作人员拓宽自身的技能理解层面,加深对操作技术的记忆。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建立有关培训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更新的培训理念、培训内容等,从多个角度不断优化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率。相关部门倡导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自主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部门优质的数据资源库进行阶段性培训,以确保基础高效的培训效果。其次,利用“一师带一徒”或者“一师带多徒”的培训模式进行阶段性培训[2]。利用以师带徒的优势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培训,系统提升单个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这样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基础较为薄弱、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但有目标、有想法,想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工作人员,让老师傅进行一对一指导,直接点出学员问题所在,快速提升培训质量以及培训效率。对工作人员的薄弱之处进行系统指导,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2)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大部门管控力度,加强管理质量落实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结合现场的作业情况切实引入noSa安健环管理理念、管理系统,有条理性地编制现场管控制度,优化风险判别流程,对于岗位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了解“noSa安全辨别管控”与“noSa不安全辨别管控”手册的相关内容,强化员工的安全作业意识。与此同时,要严格规定责任落实到个人、岗位风险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条例,让作业员工明确自身的作业内容,能够实时根据作业环境进行作业风险辨别,提升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障基础的设备运行稳定性,还能为员工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结合设备管控制度,适当引入全生命安全周期管理模式,提升设备管控的安全性、稳定性、科学合理性,确保作业人员能够根据不同设备的运行特性、运行状态以及其自身磨损情况转换操作技术。(3)引入创新性技术,优化各个设施设备,完善设备缺陷在实践应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过程中,适当强化部门智能化信息分析能力,引入新型的信息精准感知技术,优化相关的使用开采条件。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地质勘测,实时对所勘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具体的设备放置位置,根据现场勘测情况进行设备精密度的实时调整,以确保作业开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融入优质的数据管理技术,落实新型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数据融合能力,全方位集成并实践数据清洗、过滤目标,优化数据系统管控制度[3]。

4.智能化综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融合多个传感器,优化设备技术虽然在目前的煤炭开采工作中,应用的相关测量方法已经达到了显著的效果,符合了大部分的开采要求。但是由于井下开采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采用智能化开采技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导致相关的传感设备会出现一些故障。所以,未来还需要不断开发和研究更多的传感器,同时与智能化综采技术充分融合,有效提高开采作业的后续续航能力。(2)引入创新技术,搭建煤矿物联网体系由于运用智能化综采技术进行煤炭的开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运用的机械设备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三者有效结合,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搭建物联网体系。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识别相关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开采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进而实现对开采过程的动态掌控,在保证开采工作的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还能有效保证煤炭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3)总体趋向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控制发展方向随着煤炭开采条件的实时变化,以及对开采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将智能化开采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充分有机地结合,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融合多个技术,即远程操控的技术,三维模拟实际的技术,智能化的信息集合技术等,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优点,全面实施开采过程的智能化,可以有效地将智能化开采的目标落实到实际上[4]。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面对这种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对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智能化综采技术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与多个传感器进行有效融合,不断搭建煤矿物联网体系,在未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文文献

[1]刘冠男.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管理研究[J].冶金管理,2020(23):49-50.

[2]赵宇明.千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智能化升级与选型配套[J].煤,2020,29(08):43-45.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2

智能楼宇是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大量高新技术竞相在此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通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改革,学生才能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不仅能使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更加倾向于重点,对学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时不盲目,更有方向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跟上时代要求不被淘汰,也能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从而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楼宇智能化人才。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1.理论知识的教授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涉及技术领域广泛,知识面广,要求投身于该领域的人才属于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还会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智能楼宇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时刻更新知识技术信息库,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

2.课程教学的改革要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基本原则

智能楼宇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社会对相关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实现对知识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素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立刻投入到专业的工程建设中去。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方法的初步探索

1.对教学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拆分及拓展,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针对性,适当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涉及广泛,知识繁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专业。若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技术不加区分侧重,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宽泛而感到压力大,导致学习方向、目的不够明确,毕业后的适应能力不强。所以,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中应对一些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2.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应用,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吸收理解,更要在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境界。对于高职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学生到实训基地里去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不仅能最快地实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还能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巧进行实训培养,真正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即能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

3.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将课程项目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注重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培养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单一靠自身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部分课程由安防行业有施工经验的经理或工程师讲解,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增加校外实训基地见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师傅化,学生要工人化。教师需将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需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项目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相互协作,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教师交予的项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职业氛围下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得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环境氛围。

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高职教育下培养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是需要毕业后直接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人才,即以技术为主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于管理员及助理管理师层次。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量力而行,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而增加学生的压力负担。

2.充分考虑社会市场需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在进行楼宇智能化教学时,不可盲目推崇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应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企业能力等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企业市场的需求下,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国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教育界,2009(2)

[2]蒙朕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1(4)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3

智能变电站概念

所谓智能变电站,也即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简介

为方便教学培训,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初开始在校内构思筹建110kV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并于2013年年底通过项目验收。考虑到该基地教学用途以及校内场地、项目资金的局限,该智能站结构设计较简单。

实训基地本着同步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选取110kVSF6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氧化锌、避雷器母线等设备建设一个出线间隔和一个电压互感器间隔。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气二次组件及后台系统。后台控制室主要布置交直流电源屏、控制屏、监控后台及工器具、仪表柜等。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110kV采用智能终端+常规一次设备方式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就地安装在各间隔智能组件柜内。

(2)110kV采用常规互感器,通过合并单元输出数字量采样信号。互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经合并单元a/D转换后,通过ieC61850-9-2或ieC60044-8协议送至各ieD。

(3)操作控制方式。变电站监控系统按无人值班要求,操作控制功能按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考虑。操作权限由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顺序层层下放。

(4)系统网络结构。鉴于基地线路结构简单,为节约成本,此处系统站控层与间隔层直接经过站控层网络连接,未设置过程层网络。将保护设备直接融合在一次设备场内的智能终端柜中。同时为满足学员对比观测常规站与智能站,该实训基地智能终端柜做了特殊处理。

职前职后双模式教学探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更有助于职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开拓发展职后培训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充实学院工作双赢的目的。

职前教学改革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高校,数年来为电力系统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主打系部电力工程系,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毕业生。学生多数从事电力相关行业:电力系统、企业、能源、建筑单位等。故对于电力设备的基本认知和动手能力必须具备。变电站作为电力行业中的至关重要一环,其了解必不可少。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校企合作或组织学生到不同的变电站、发电厂等站点参观实习。

职后培训特色

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同时,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隶属湖北省电力公司,自2012年正式挂名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培训部门,将重心由职前变为职前职后两手抓,双模式教学。不仅仅承接省公司部署的培训任务,更要积极主动开拓培训课程,紧随时代和职业需求,对系统员工开展新技术普及、实操训练、技能比武等工作。

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也是学院开展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教学改革、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训基地建设是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可使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应用技能,也是训练职后学员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平台。

(2)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职后人员工作适应期的根本保证。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前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职员通过电力行业新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新设备、新工艺,巩固职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5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mainfeaturesandmakesafewideasonthemanagementofthebuildingintelligence’strainingbase.wemustenhancethecooperationofbusinessandschool,abidebythe"enterprisemanagement,market-orientedoperation"andestablishtherunningmodeoftrinityforincreasingtheutilizationoftrainingbaseandguaranteeingtheeffectoftraining.

关键词:高职;实训基地;管理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trainingbas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68-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本校楼宇智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该实训基地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1楼宇智能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楼宇智能校内实训基地首先必须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校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采用中德合作的工学结合方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内的楼宇智能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专业要求的实训条件,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锻炼和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训功能:楼宇智能实训基地具有相对完善的实训环境以及技术人员,方便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提供条件。同时,基地承担着用工企业的岗前培训职能,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其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可为其培训技术工人,使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另外,实训基地还可为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

职业资格鉴定功能:楼宇智能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通过与行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可以实现社会人员和学生的技能鉴定。对于社会来说,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职业资鉴定功能可以承担社会人员的资格鉴定,对于提高社会人员的就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鉴定,使学生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楼宇智能实训基地利用其技术力量、先进设备等科研优势,可为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硬件条件,并可通过与行业、部门、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2楼宇智能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几点感想

2.1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一流校内实习基地品牌面对社会的竞争,学校要树立市场意识,明确自身能为企业带去什么,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主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寻求合作者,帮助提升合作企业形象,调动其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并依托校企合作的模式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基地品牌。实训基地除了完成学校的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拓展基地内涵,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与政府、部门、行业合作,成为楼宇智能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向校内、外承接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

2.2建立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服从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符合实训教学的基本特征,遵循实训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强化实训基地的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对实训基地管理树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思想,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形成以基地为中心,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一、实训与培训、育人与创收共赢“三位一体”的基地运行模式。“三位一体”是指在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整体中,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一、实训与培训同步、育人与创收同赢的“三位一体”基地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2.3建立科学的各项管理制度为加强楼宇智能实训基地管理,为实训营造优良的实训基地环境,必须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科学、有效、严格的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为保证实训工作质量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并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师资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等。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规范教学过程运行管理。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实训质量随着实训基地功能的扩大和设备档次的提高,拥有一批高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富有教学及管理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训基地发展的关键。除了从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中聘用一批骨干外,还需要从行业、企业中引进一批管理、技术水平高的一线操作人员。对于具备教育意识,具有独特教育理念的行业企业人员,学校可通过高薪聘请留住人才,经过专业理论培训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要的教育专业训练,为实训指导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实现“教师、师傅合一”。其次,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传授实践知识与宝贵经验。另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通过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深入学习及定期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这样,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能紧跟行业发展水平。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使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

3结束语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极易成为摆设,不能成为有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对楼宇智能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确保专业学生的实训效果将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61-62.

[2]陈辉,王俊.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有关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64-65.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6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以浙江省基层供电营业所中随机抽取的两个比较有典型性的单位作为分析样本,这两个营业所地处浙江省南北两端的一个大所一个小所。样本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份,人力资源现状如下:总人数为85人,按照年龄、学历、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表4和对应的柱状分析图如图1-图4。

表1按年龄段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年龄段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

人数6人43人25人9人2人

占比7.40%50.60%29.40%10.60%2.40%

表2按学历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学历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

人数22491040

占比25.90%57.60%11.80%4.70%0%

表3按技术职称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技术职称没职称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人数79人5人1人0

占比92.94%5.88%1.18%0%

表4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人数分布统计表

职业资格没有资格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

人数11843212

占比12.9%9.40%50.60%24.70%2.40%

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样本的人员学历、年龄、知识水平分布情况来看,相差较大,结构不够合理,对供电营业所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不利,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1)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1970年前出生人员比例占全体员工总数的58.%,年龄超过45岁以上共52人占全体员工总数比例高达61.17%,8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员比例严重不足,仅为11人占比13%。总体态势是“从年龄高到低成陡降型的曲线,而非呈正态分布的曲线”,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模型。按照电力行业特殊工种的要求,45周岁以上人员是禁止从事登高等高风险的作业,这些同志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但知识老化不满足现在智能化配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要求。而新生代员工从工作能力以及人数上不能及时进行工作交接,难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智能化电网需要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互动化方面的知识,需要高层次知识、高素质的人才。从表2和图2可以分析出,两个供电营业所员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缺乏高学历人才。高中、中技、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83.5%,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全体员工总数的16.5%,与国家电网实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不相匹配。

(3)表3和图3可以反映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占比偏低,仅1人占1.17%;助理工程师5人占5.88%;无职称人员却占比偏高为92.95%。不能满足技术密集的供电营业所对技术人才的高度依赖。

(4)表4和图4折射出,专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短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占比偏低,分别为24.7%、2.4%和0%;初、中级工的人数比例偏高,为60%;无技能等级证书的为12.9%。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储备与电网事业的蓬勃发展所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人均素质当量是衡量供电营业所员工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或专业技能水平指标。通过样本分析可看出,目前供电营业所员工素质当量普遍偏低。素质当量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技能单一的现象,极大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开展供电营业所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需求对技能培训的客观要求

供电营业所员工的素质当量要满足电网的蓬勃发展,配电网的智能化运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大规模的高级量测体系(ami)和智能用电服务的需求,因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供电营销配电职业技能人才已显得刻不容缓?企业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在为员工提供个人升值的机会和发挥潜能的舞台的同时,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做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贡献。

供电营业所员工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要求

对于供电营业所员工自身来说,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现实的需要。因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员工个人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很快就会被淘汰。员工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具有了对抗社会竞争威胁的有力盾牌。

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人力资源当量的操作要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成为供电营业所发展的第一战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方法。

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的内在要求

激励是调动供电营业所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主要动力。供电营业所不仅要运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更要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将获取培训机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并更多让员工参与供电营业所的目标管理,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员工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模式的实践

供电营业所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现有的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和脱产培训等模式,已无法满足员工培训需求的快速发展。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必须采用更为灵活的模式,提高员工的培训参与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因此通过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

“岗前培训”的培训模式

“岗前培训”是院校毕业生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入职或上岗前进行的岗位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安全风险,防护知识等。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规定新进大学生的6个月集中培训,除岗位技能外还包括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使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院校毕业生,不仅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技能需求,并且从心理和能力上完成了学生到员工的华丽转变,受到供电营业所的欢迎。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训模式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以劳模先进人物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方向,有效搭建劳模领衔、员工广泛参与、创新功能突出、管理规范有序的劳模示范引领平台。通过创建劳模敬业示范岗、技能教学点、创新课题组以及各类先进和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强化人才培养功能、强化创新创效功能、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一种培训模式,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的职工队伍。

国网浙江电力公司某地市单位供电营业所成立了以劳模姓名命名的工作室,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培训模式,带动一个团队进行创新工作,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同时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相应的专项培训不少于2期,培训人数不少于30人,通过辐射的作用,将劳模的技能进行传递。劳模工作室采用“n+1”的松散型团队组织模式,进行教科研工作,2012年全年发表专业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出版教材2本、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个,极大地激励了职工创新的热情,提升了职业技能教学能力。

“职业导师制”的培训模式

供电营业所“职业导师制”来源于传统的“师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除了强调具体技术和业务的传授和讲解,还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职业导师制”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供电营业所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使新员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从思想上、感情上尽快地认可供电营业所的制度和文化,有效地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从而完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挥团队竞争优势。

“以竞代培”的培训模式

供电营业所职业技能竞赛是面向基层生产岗位的活动,突出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发挥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作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地推动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在供电营业所营造了崇尚技能、学习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了应急救援竞赛,我们湖州分中心承担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的选拔、集训工作,并最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三、第十名的优异成绩。这次竞赛不仅是参赛队员得到了提高,同时促进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职工的全员应急救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竞代培”在供电营业所职工能力培训中的作用和地位。

“测试”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竞赛是“竞技体育”,那么测试就是“全民健身”。国家电网人力资源正在开展“三考一竞”活动,所谓“三考一竞”就是指考试、考核、考勤和竞赛。供电营业所调考就是指通过调考的模式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的一种培训模式。以测试这个形式来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潮。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连续四年在核心工种上开展全员调考,就是把某一工种相应技能等级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先进行自学形式展开培训,根据测试情况进行学分累积,综合提高员工技能素质。

以上几种培训新模式,虽然在人员结构上不能得到快速的彻底改善,但在近几年供电营业所职业技能培训实践中,培训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老员工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有所加强,新员工能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能。这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经实践和分析总结如下:

(1)快速提升供电营业所员工素质当量必须采用职业培训中心集中培训和新模式松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职业培训中心集中培训能快速改善专业技能人才结构,新模式松散培训能切实提升团队的实战工作技能。

(2)大体量培训应采用集中培训,如“岗前培训”“竞赛集训”。人数不多则应实施“职业导师制”和“劳模工作室”的培训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7

【国网技术学院苏州分院揭牌】7月9日,国网技术学院苏州分院揭牌仪式在江苏苏州举行。根据协议规定,苏州分院成立后,每年承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1000名左右新员工岗前集中培训和500名高技能人才轮训任务,培训任务量10万人天左右。(国网技术学院)

【国网苏电大学正式揭牌】7月18日,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2013年年中工作会议召开,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单业才与党委书记胡玉海共同为国网苏电大学揭牌。国网苏电大学是公司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的,为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培训、教育的组织模式和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学与现实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省级公司首个体系化组建的企业大学。下一步,公司将按照“实现一个转变、建设两个平台、构建六个体系”的总体思路,系统建设支撑企业大学发展、运行的网络大学和校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构建“制度、研究、课程、评价、设施、师资”六个核心体系,更加突出整个培训体系的全员化、系统化、集约化、合作化、现代化。(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校与管理学院揭牌】3月29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在北京顺义培训基地举行了中国核建党校与管理学院的揭牌仪式。中国核建党校是集团各级领导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中心。它将坚持“开门办学,全员培训”理念,整合集团公司的“国际核电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信息共享。它将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培训开发原则和“开门办学,宽进严出”的办学理念,围绕企业管理概论和制度设计方法、领导能力与创新思维、企业发展态势分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务、管理会计与企业经营等内容打造精品课程,突出办学特色。(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广核大学水电培训中心(筹)挂牌】12月12日,中广核大学水电培训中心(筹)挂牌仪式在广东深圳举行。成立中广核大学水电培训中心是中广核能源公司为适应集团及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加快水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步伐的重要举措。水电培训中心以能源公司培训中心为基础建设,作为集团水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与水电专业培训体系建设的管理机构,承担集团水电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将集团成熟人才培养与培训管理机制向各水电项目快速复制的重要责任。(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国网智研院美国研究院在硅谷揭牌】12月20日,国网智研院美国研究院揭牌仪式在美国硅谷圣克拉拉市举行,标志着国网智研院美国研究院正式成立。国家电网公司顾问孙佩京在致辞中表示,国网智研院美国研究院的成立将有利于国网智研院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司开展更紧密的技术合作,构建先进创新机制,吸纳硅谷地区人才和技术研发资源,成为国家电网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国网智研院美国研究院为国网智研院海外创新技术研发机构,未来将努力打造成为公司前沿技术的海外创新基地、高端科技人才的海外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机制的海外试验基地。(国家电网报)

【重庆市电力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起航】4月1日,重庆市电力公司将该公司特聘科技顾问的聘书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双方今后将在多领域谋求深度合作。这也是重庆电力公司进一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举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将有助于推动该公司开展研发项目合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该公司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成果转化模式,助推集体企业发展。(国家电网报)

【江西省电力公司申报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8月,国家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文,批准江西省电力公司申报的“曾庆汇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获得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资金。这是该公司首个获批的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曾庆汇技能大师工作室”共有成员7人,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1人,工程师1人。(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

【国网技术学院电力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技术协会揭牌】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8

2013年3月16日-18日,由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主办的“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在北京全国政协中协宾馆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历时三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十位集成商与技术人员参与。

培训开班仪式由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秘书长周军主持,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张永刚副主任到会致辞。本次培训共分为八讲内容,在对智能家居基本原理、系统理论、产品设备、设计实践进行了深入浅出讲解的基础上,培训讲师还与大家共同针对别墅、公寓、酒店等智能化项目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并针对wi-Fi、3G、蓝牙、GpRS、ZigBee、6Lowpan等无线组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进行逐一分析比较;同时,根据集成商日常的项目设计需要,将人因设计课程融入整体培训内容。此外,产业联盟培训处还特邀了企业导师在晚间专场中与学员们分享“经销商如何快速提升”和“电商趋势下的智能家居业态”,令三天的培训更加充实。在此期间,多位学员也与大家一同分享了各自的多年来的从业心得。

此次培训以智能家居弱电系统工程集成企业、设计与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公司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等为主要对象。围绕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设计实践和具体应用4大部分进行展开,内容涵盖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灯光控制系统、家庭影院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领域,并介绍相关工程项目管理、产品选型、施工、调试验收等内容,让培训者熟练了解智能家居系统及设计理念。

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建设,提高智能家居弱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通过此次培训,一方面可以让学员掌握智能家居设计理念、熟悉智能家居系统功能、学会用户需求分析方法,可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工程产品选型。另一方面,学员通过培训可以清楚地了解智能家居各项功能应用,包括智能照明、家电控制、影音娱乐、监控防盗、别墅应用、高档住宅应用、智慧酒店应用、商业办公应用。此外,学员通过专家的案例解读指导,可以胜任现场的施工、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3月19日举行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2013年会上,原国家质量监督总局标准化司姚世全司长、中国自动化协会智能专委会主任郭维钧教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杨士元教授分别代表产业联盟向完成培训课程并通过毕业考试的学员颁发“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证书。据悉,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年内计划将在上海、广州等地巡回开班。

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包括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设计实践和具体应用4大部分的内容。

(1)基本原理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通讯原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因工程学、云计算技术。

(2)基本理论

家庭自动化、智能家居系统、家庭网络、数字家庭、家庭通讯协议、家庭感知设备、信息家电(空调、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家庭影院等)、场景设备(灯光、安防、可视对讲等)和家庭服务平台。

(3)设计实践

别墅设计、商住设计、公寓设计、人因设计、可靠性设计、设备安装、综合布线和工程验收。

(4)具体应用

物联网数字社区应用指导、金牌设计案例分析、有影响力产品、经典方案。

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培训内容

1智能家居基本原理

智能家居在英文中常用SmartHome,最初的定义为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安防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HBS)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系统上,进行集中或异地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1)智能家居的本质——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技术以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以微机为控制核心,综合计算机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实现生产技术的精密化、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控制器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自动化的任务通常是通过控制器执行特定的程序来完成的。一般来说,家庭控制器可分为两种:工业pC机和嵌入式专用控制器。

(2)数字量与模拟量

(3)常见传感器原理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

门磁窗磁

烟雾探测器

(4)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和混合型拓扑。

(5)智能家居技术的基本问题

采用何种通讯介质?

传递哪些种数据?

如何建立网络?

如何让家庭网络知道新设备加入或退出网络?

如何让家庭网络知道是什么设备,提供何种服务?

如何让家庭网络知道如何操作?

如何保证网络安全?

(6)家庭网络技术

Upnp协议

Zigbee协议

KnX系统

智能家居网络技术

智能家居是一个集成性的系统体系环境,而不是单单一个或一类智能设备的简单组合,传统的家居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1以太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目前以太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已经非常的广泛,许多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固定终端,如门口机、室内机等和服务器的连接采取的是以太网的组网方式。以太网的特点决定了它无可比拟的优势,虽然以太网在实时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的这些方面将来会得到较好的解决,智能家居中采用以太网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案。

23G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智能家电设备借鉴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通过蓝牙、wLan、wimaX、家庭网关等作为家庭局域网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段融入3G网络,构成智能家居服务泛在化的网络基础。利用3G技术解决小区业主互联网宽带及语音通信的需求,并加强小区重点区域和公共区域的wLan网络覆盖。

3蓝牙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目前几乎每个移动终端都具有蓝牙功能,通过蓝牙与家庭网关相连,在不必联接外网的情况下就可以方便和稳定的控制家居系统。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通过蓝牙控制智能家居系统,是使用蓝牙将指令和数据传输到家居控制器,再由家居控制器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家居进行控制并获取数据,最后再由家居控制器通过蓝牙将数据反馈给智能移动终端设备。

4GpRS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在智能家居中,GpRS通信系统用于智能家居的远程通信系统。家居安防,家庭内部出现盗抢、火灾、燃气泄漏等紧急情况,能自动将报警信息传到物业管理中心或主人手机。除此之外,还可实现可视对讲、家庭信息服务、增值服务等功能。

5wiFi

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0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米到122米,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

6ZigBee应用前景

ZigBee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发展一种易布建的低成本无线网络,同时其低耗电性将使产品的电池能维持6个月到数年的时间。在产品发展的初期,将以工业或企业市场的感应式网路为主,提供感应辨识、灯光与安全控制等功能,再逐渐将目前市场拓展至家庭中的应用。

76Lowpan技术

每个家庭安装一个家庭网关、若干个无线通信6Lowpan子节点模块。在家庭网关和每个子节点上都接一个无线网络收发模块(符合6Lowpan技术标准的产品),通过这些无线网络收发模块,数据在网关和子节点之间进行传送。

设备解读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终端/安防对讲

智能灯光窗帘系统

智能背景音乐系统

智能影音系统

智能燃气控制系统

人因设计

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

1什么是人因工程学?

使机器适应人Fittingthetasktotheperson

提高用户友好性makingthingsuser-friendly

讲究工作技巧workingsmarter,notharder

讲究作业规律therulesofwork

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人身价值

2人因设计

(1)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所涉及的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而非个人,但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某一个体的测量尺寸显然不能作为设计的依据。

静态测量:身体保持固定不动

动态测量:身体移动(活动空间,伸展域)

(2)人体感知(信息输入与处理)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具有如下要素:适应刺激、感觉阈限、适应、相互作用、余觉)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

视觉具有如下要素:视角、视力、视野、视距、立体视觉、色觉、适应

信息处理系统

(5)生活空间设计

受限作业空间作业尺寸(餐厅设计、起居室设计、厨房设计、卫生间设计)

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包含人及其活动范围所占有的空间,如:人站、坐、跪、卧等各种姿势所占有的空间:人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占有的空间;通道的空间大小,运动中人和球所占有的空间;看电影满足视线所占有的空间大小:劳动时满足工作场所的空间大小。

建筑与空间

空间设计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空间、领域性问题)

3可靠性的定义

(1)可靠性基本概念

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简称为R。

(2)可靠性主要指标

失效率和可靠度

平均寿命mttF与平均故障间隔mBtF

维修度

有效度

(3)系统可靠性结构模型

系统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组成单元的可靠度

系统的可靠性结构模式

组成单元的数量

设计实践

1别墅设计

院门及周界设计

庭院活动室设计

入门、门厅玄关设计

客厅(地下室客厅)、餐厅设计

书房设计

厨房设计

卫生间设计

楼梯、公共区域设计

主卧室、卧室设计

视听室设计

储物间、酒窖、控制机柜

2公寓设计

综合布线及有线电视系统

智能家居系统(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公寓电子门锁系统、家居控制系统、家居安防系统)

保安监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及紧急广播系统

灯光控制系统、音响广播系统

3酒店设计

通讯自动化系统(CaS)(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话音通讯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会议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暖通空调系统、联网温控器管理、给排水及动力系统、供配电计量系统、照明控制系统)

安防自动化系统(SaS)(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智能卡系统电子巡更系统)

酒店专业智能化系统(酒店门锁系统、客房控制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客房VoD点播系统、酒店信息系统)

弱电配套保障系统(机房建设、防雷接地系统、UpS电源系统)

智能化系统集成

安装实践

1综合布线(三要素:功能需求、源(头)位置、终端(尾)位置)

2传感设备安装

3常见品牌安装

4无线网络覆盖

典型案例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9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行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tp39;tn9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6-0-03

0引言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1]圈定了10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智能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据工信部统计,智能农业在其领域五年内需要的人才约为1000万。从产业需求看,物联网人才[2]总体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类。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急需的人才。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物联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研究型和创新型,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高职学校或信息类本科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企业,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近几年大量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开始转向系统的实施与维护过程,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占比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研发型人才需求。巨大的市场潜力,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急待提高的人员素质,为职业学校办好此朝阳专业建立信心和决心。很多高职院校抓住此良好环境和契机,建设好该新兴专业,物联网实训室应用平台是保障此专业能较好完成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室平台的需求分析

1.1实训室建设意义

从教学方面来说,应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系统开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具备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及较强的物联网应用能力。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并结合实训室的实验,让学生、学员亲自动手,接触各种实训室设备。最终实现能让学生独立构架各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知体验与动手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结合来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水平。

从科研方面[3]来说,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包含RFiD射频技术、有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交换与网络异构、终端管理等关键技术。实训室物联网设备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过建设物联网实训室为教师提供物联网应用研究的科研平台,通过实训室设备促进教师与科研人员进行更好的科研研究。

1.2实训室的建设特点

物联网实训室设计以技术全面化、业务典型化、应用教学化三个方面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

1.2.1技术全面化

主要解决技术知识层面的问题,实训室引入物联网龙头企业工业化产品体系,融合产业发展趋势,设计模式吻合教学实训体系。实训室不仅可以全面支持物联网培训认证所要求掌握的技术,还全面涵盖了物联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4],如物联网概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均可在此完成并创新拓展。

1.2.2业务典型化

主要解决应用和就业层面的问题。众多教育集团公司将多年成功的商业模式及成熟的行业应用如车联网系统、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转化为典型的业务场景以用于支撑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了解、融入真实的行业产业应用。

1.2.3应用教学化

应用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培养和定位问题,通过物联网实训平台、行业应用实验箱、实训墙、行业应用实训场景等多种形态、多种应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物联网技术体验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知体验与动手的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的结合。

1.3实训室的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实训室,建设一个教、学、研、培训认证统一的实训平台,集教学、实训、培训认证功能于一体,围绕物联网主题,同时兼顾当前it流行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c灵活应用,既可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又注重项目实训及创新试验,各设备之间还可以灵活组合。学员不仅可通过实训室里的相关设备掌握物联培训认证所要求的所有技术,还可以基于各种模块,按照自身需求进行独特设计,融合各种技术进行创新试验及项目实训。建设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实训室,进行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视频技术等教学实验,模拟典型智慧校园、智能追溯等实际应用。通过实训培养物联网方面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学生、学员可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从事与物联网相关的工作。

物联网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在物联网的识别、感知、通讯传输、组网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方面,衍生至物联网整个产业链,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物联网核心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训水平为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实训架构体系。实训室的建设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满足农业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

(2)能够支撑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

(3)能够支撑学校物联网教学实训,实现物联网各知识点的实训;

(4)能够满足物联网产业综合创新的实训,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

2智慧农业实训室应用平台

典型物联网应用实训平台[5](智慧农业套件)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联网智慧农业设备为基础,结合可灵活部署的移动实训台。学生可通过应用平台实训产品的训练进一步了解各种农业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进行模拟训练;从实训产品中学习传感器、wSn及嵌入式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实验案例及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供多样化的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超强用户体验。让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看到农业物联网行业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特色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2.1实训室平面图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室平面设计图如图1所示。具置可按实地重新规划,根据教室实地情况,使用20+1套典型物联网应用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对20~40学生进行教学。此外,结合农业院校特色,新建一个农产品温室大棚,充分体现了智慧农业套件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丰富实训课程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2.2系统结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属于移动实训系列产品,主要由物联网网关、工控平板、数/模采集器等11个物联网典型部件构成。其中移动实训台、物联网网关、安卓工控平板是核心部件,采集器使用四输入模拟采集器和数字量采集器,有继电器i和继电器ii,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开关,通过风扇i和风扇ii完成。

2.3平台实现流程

智慧农业套件实训平台通过网关连接到公共网云平台,构成了基于感知层基础的物联网云平台。具体数据流转流程[6]如下所示:

(1)通过四模输入量采集器采集光照、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通过aDam-4150采集人体红外传感器数据;

(2)模拟输入量采集器通过ZigBee传输协议将数据传到网关,aDam-4150通过串口将数据传至网关;

(3)网关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或者工控平板进行数据逻辑处理;

(4)云平台或工控平板形成控制指令,并通过tCp/ip协议传给网关;

(5)网关通过串口将指令传给aDam-4150;

(6)aDam-4150给继电器输出指令,控制风扇的开闭。

3核心部件功能介绍

3.1网关功能介绍

物联网网关作为系统设备域的重要部件[7],集成物联网核心采集器、控制器,通过ZigBee协议、modbus协议等采集、解析数据,具有透传、控制命令下发等功能,可将数据实时显示于网关显示屏。网管功能截图如图2所示。具有采集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数据的功能并进行显示,还可手动下发指令,打开风扇,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工控平板或云平台,同时工控平板或云平台通过网关可下达对继电器的开关指令。基于这些功能,农业套件平台网关具有以下特点:

(1)LCD显示功能,可同时显示6路传感器数据;

(2)本地声光报警功能,具备超温、断电报警功能;

(3)通过wiFi/GpRS/以太网传输可将温湿度数据实时传送至后台;

(4)内置后备电池,断电后可继续工作2小时;

(5)支持断线储存功能,最大支持5000条记录。

3.2工控平板功能介绍

工控平板是智慧农业套件的数据处理核心,通过对网关传输数据的逻辑处理,可自动下发控制指令。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自动生成控制指令;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案例进行开发并展示;对网关下达继电器开关指令,或通过串口对aDam-4150下达控制指令。基于这些功能,工控平板具有以下特点:

(1)支持通过网关连接和通过串口与采集器直接连接两种数据采集方式;

(2)显示内容丰富,界面友好;

(3)多通道数据传输,支持wiFi、串口、RJ45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

(4)可旋转支架。

3.3云平_功能介绍

物联网云服务平台[8]以云计算架构实现系统的云平台管理,包含用户管理、数据存储、逻辑处理,设备管理、配置,资源管理、配置等功能,如图3所示。支持多个网关、传感器、执行器等物联网设备动态接入和管理;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存储;可远程手动或自动下达控制指令;BS架构可实现远程管理、监控;提供了丰富灵活的api接口,可通过api接口获取数据,组建具有逻辑功能的各种应用场景。

4结语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以移动型实训台为硬件支撑平台,所有部件可灵活调配,紧跟教学进度,可按需组合,平台系统安装部署灵活,方便教学,支持四种数据传输模式,学生可自由组合,了解学习数据传输的原理,掌握数据传输的方式和知识。平台的农业套件主要包括ZigBee无线组网相关的传感器、继电器等多种物联网设备,通过配套的智能农业应用实训及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动手进行安装调试,接触物联网技术在短距离传输领域的真实使用,最终实现感知体验与动手相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R].2011.

[2]蒋建伟.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解读[R].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2011.

[3]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DB/oL].上海左岸星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3.

[4]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关键技术实训室建设方案[R].2012.

[5]物联网智慧农业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DB/oL].CK365中国测控网.

[6]谢杨.基于云计算的现代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