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4:49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建筑,楼宇智能化

 

引言

在国内建筑智能化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研究不足,系统集成商在技术上的不足导致了智能化项目施工不规范,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智能化的健康发展。论文参考网。工程施工是设计成果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如何将设计和施工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要注重的是综合技术实力及总包服务管理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较大的设计单位没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资质,有的具有资质的设计院又缺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人才,对智能化系统设计不重视,将很多设计的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商或施工单位,造成了智能化系统设计不合理,设计质量低等问题,例如系统集成性差、监控点、信息点配置不合理、设备配置方面技术性能差、控制精度低、综合布线不规范等。

建筑智能化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目前,很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程都是由系统集成商来承担。论文参考网。但有大部分集成商除有几名不懂工程管理只负责智能化各个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施工力量。承接工程后将安装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群体施工,而这些施工单位又不懂什么技术,其结果就是工程质量差甚至不合格,工程存在很多质量隐患,可能会给开发商或业主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在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智能系统的系统集成商虽有少数的智能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但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数对工程管理缺乏了解,加之缺少基本的施工力量,难以承担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

(2)大多数施工单位虽然有一定的项目管理人员但又缺少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智能化缺乏综合的实施能力。

(3)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没有完善管理制度,只有搞好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资质审批、审查制度,才能依法治理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的混乱状况。

另外诸如管理和审批体制不协调,加之有些行业不合理的规定,使之有些系统单独设置,造成建筑智能化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整体智能化的效果;建筑智能化的配套产品绝大多数是进口产品,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很少,且有些产品技术性能差,集成化不良,使各系统不能相互协调动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智能化效果;虽然工程实行监理制,但国内的大多监理公司缺乏智能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专业监理人员,使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由于物业管理或业主部分缺乏对建筑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对己投入运行的设备管理不善、维护不良而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是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论文参考网。

2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使建我省的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建筑智能化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

(1)由政府建设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和行业参加的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对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教育,以扩大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队伍。建立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经济咨询机构。

(2)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及专业咨询机构的资质审批、审查制度和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政府统一分工管理,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智能化的分类和分级规定来制订和修改设计标准、工程验收标准及设计、施工规范,使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都有据可查。

(3)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商是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为规范建筑智能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对系统集成商进行良好的行业管理,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使集成商的经营行为合法化、规范化。建筑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将由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因此,该阶段必须进行优化施工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管理,首先必须选择信誉好、重质量、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的施工,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施工,应将试验检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程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设计和监理工作程序做好工序和质量控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质量把关工作。

(4)系统集成商应该充实自己的技术实力,培养一些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做到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安全,质量及工期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培养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学习,使得能够把智能化的新技术从理论变为实践,更好的应用到建筑智能化的项目当中去。系统集成商还应当提高自己的总包服务管理的水平,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没有足够的施工力量,也不适合建立庞大的施工队伍,总包服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体现了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实力,很多大型的系统集成企业都是把工程分系统、分项目的包干给其他的企业,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

3结论

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先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户需要的设备产品。未来的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应该重视it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只有这样,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65

[2]王浩,魏旻.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讨[J].建设科技,2010,(01):74-75

[3]文方,孙敏.集散型楼宇自控系统的实现[J].科技广场,2010,(01):159-161

[4]张久.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59

[5]朱占琴,李学革.对智能建筑系统建设、构成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01):207

[6]谢后贤.建筑智能化系统安全技术实施[J].建设科技,2010,(01):73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思维;技术元素

1基本概念界定

1.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产生的学科,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从而用机器代替人类行使某些方面的职能。人工智能是通过探索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规律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电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媒介和基础。阿伦・图灵说:“如果一台计算机能骗过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机器,那么它就应当被称作有智能。”如果以此为标准来界定机器的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1.2人类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与能力,是综合、复杂的精神活动功能,是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知识和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活动往往和记忆力、感知力、思维、判断、联想、意志等有密切的联系,人类的智能表现在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演绎,人类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以及处理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是下意识的反应。

1.3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理解、判断、推理等。思维往往借助于语言来表达,由直接的感受即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普适性的规律。芒福德说人类是“精神的制造者”而不仅仅是“工具的制造者”,因为人类具备思维能力。

2基于“技术元素”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技术元素”这一说法是凯文・凯利提出的,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类意识中涌现出的一切东西,包括技术具象的工具,也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一切智能创造物。凯文・凯利说:“科技是人类的发明,也是生命的产物。”居所是动物的技术,是动物的延伸部分,人类的延伸部分是技术元素,科技发明是我们基因创造的躯体的外延。

2.1人工智能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凯文・凯利认为人类的延伸由思维产生,因为思维具有创造力,才促使了技术的进步,才创造出了以往没有创造出的东西,所以,“如果说科技是人类的延伸,那也与基因无关,而是思维的延伸。因此科技是观念的延伸躯体”。

技术元素伴随着语言、工具的诞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从古至今,除了极少的例外,各种技术都没有消失,而是进化成不同形态的技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技物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发展,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2.2人类与技术共同进步

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借助外力的本领,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或者说是进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从来都与人类相伴相生。“技术元素”赋予技术以生命,人是技术进化的动力,而技术的进化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技术元素”的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意志的体现。人作为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技术元素”同步运动。

3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人工智能必将取代人类,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沦为机器的奴隶;二是对人类的主体地位有着极度的自信,认为机器始终都是被人控制。前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其快速,超越了人类智能的进化速度,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只是时间问题。后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命特征,无法融入生物圈从而和自然发生联系,只能作为人类活动的工具而存在。我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3.1缺乏创造性的“特长生”

人工智能开发出的机器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特长生”却不是全才。比如alphaGo是围棋特长生却不能唱歌,计算器是数字计算的天才却不能陪人聊天,情感机器人负责陪伴和情感安慰却不能真正懂得人类的喜怒哀乐,如此等等,它们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不会偏离轨道也不懂得创造。

塞缪尔说:“机器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也是依赖于软件运行,软件是通过人来完成更新升级,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人有特定的背景和生活习惯,人脑的发育会受到所经历的事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灵活运用,组合所接受的信息,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人脑的控制系统复杂和精密程度远远超过智能机器人,因此,人工智能在技术上不及人类智能,它依赖人类智能而进化,能够胜任人类制定的任务,却缺乏人类智能的创造性。

3.2不能思维的人工智能

在回答“机器能否思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对思维进行界定,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系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载体。“电脑思维”在功能上会向人脑思维不断接近,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可消除的界限,“电脑思维”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模拟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它在本质上区别于人类思维。人脑思维除了能够接受外部信息以外,还能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加工。人们已经能制造出类人机器人,可是它不能和人一样思维吗,因为思维不仅仅是人脑的生理机能,离开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是不能产生思维的。

3.3是辅助而非替代

人工智能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人类用来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是辅的工具,而不是对人类的替代。人工智能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前文说到了技术和人类的共同进化,当人类有能力利用工具来处理复杂繁琐的工作时,这是人类的进化,也是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被用于帮助人类进行某项工作,才能解放人力,人类智能才可以更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承担了人类活动中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复杂的工作,从而使人类智能转向更核心的科研创造以及思维和判断上来。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完全替代

4结束语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人与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目前人工智能的更新升级必须依赖与人类智能,人类智能的进化程度关系到人工智能的先进程度“技术元素”的进化也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一方面出强大的功能,但是它缺乏思维和创造性,这一点是致命的缺陷,工具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是人类智能的外化之物,被人类智能的发展程度所局限。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尹传红.当机器智能超越人类[n].中国科学报,2015,04(03).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3

完成这一升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得到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要素保障。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但由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对社会资源的统筹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全部承担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难以全面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与智慧成果的应用。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创新多渠道协同的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供给,以达到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本文以浙江省为例进行说明。

“号脉”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

在浙江省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的调研分析中,我们发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面临项目建设资金相对短缺、项目建设用地受到一定程度约束、项目推进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支撑项目发展的核心技术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而言:

首先,项目建设资金相对短缺。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项目资金紧张、筹措难度较高、补助难以落实等问题。例如,智慧健康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对县(市)区及下属机构的资金补助难以落实的问题。智慧交通项目在建设资金筹措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有限,使得智慧交通试点项目的建设资金更显不足。

其次,项目建设用地受约束。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建设用地不能落实、土地供应短缺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规划不能有效落地。例如,智慧电动汽车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用地不能得到落实。

再次,高层人才相对缺乏。尽管浙江省的技术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还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项目的发展前景不明,从而不能有效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参与到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杭州和宁波两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较大,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最后,核心技术相对薄弱。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需求的层次较高,当前推进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的支撑技术较为薄弱,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发需要进一步加快。比如,智慧城管和智慧安监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的应用开发不及时等问题,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专家委和项目指导组的职能,加大对各试点项目的技术开发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

给智慧城市建设“开方”

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存在的要素供给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商需要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机制,拓展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渠道,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投资扶持,拓宽融资渠道。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资金的缺口将会进一步增大,开拓资金来源将是试点项目推进的重要工作,加大投资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为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支持。首先,建立和完善适合智慧城市项目产业发展周期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产业评估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期的优化。其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等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切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投资。再次,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拓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最后,坚持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服务收费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第三方运营公司,支持项目运营单位合理收取服务费,实现可持续市场化运营模式。

统筹智慧产业的用地用电。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地和用电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统筹智慧产业用地用电,为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首先,鼓励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立智慧产业发展园区,智慧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智慧产业用房优先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其次,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但自身盈利水平还不高的智慧城市研发设计、数据开放应用等生产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最后,制定数据中心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项目用电优惠政策,对符合大工业用电条件要求的可执行大工业用电电价。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制定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措施,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第一,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第二,统筹建立智慧城市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将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4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酒店行业的互联网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有线无线融合技术等都在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酒店弱电智能化的迅猛发展。酒店弱电智能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研究。

1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概述

电力有两种,一种是弱电,一种是强电,前者主要用在酒店和一些智能社区的系统中,后者主要用于照明或机器运转。弱电系统主要包含电话通信系统、保安监控系统、音乐系统、收费管理系统等。

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在酒店的智能化弱电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办公室自动化提供了依据,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学校、餐厅、小区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音乐广播系统的传输线是由铜芯绝缘导线制成的,运用所在地区的扬声器完成音乐的播放。音乐、广播系统不仅为人们的生活营造美妙的音乐氛围,传播音乐文化,同时也是及时信息、通知的重要枢纽,在紧急情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保安监控系统在酒店、小区等建筑内广泛使用,是人们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弱电系统在现在的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对于提高人们工作生活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建立是以建筑为平台,在此基础上配置一些功能系统,建设一个投资合理、便利、舒适的空间环境。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要依据职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实际完备节约的功能系统,使系统的设计在经济上合理、功能上完备、技术上先进。

2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在酒店方面有相关的设计标准,但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就导致全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建设的技术层次不一,系统的设计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使全国范围内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局限性,难以实现全国范围系统间的互相运作。例如,在计算机局域网系统的设计中,全国范围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便很难实现区域间的信息交流、资料共享,这样便会影响办公的效率与地区的管理。

2.2建设导向不切实际

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等都需要许多部门的相互合作,包括有关的政府部门、业主、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等。建设导向的不切实际,不能从实际从发考虑设计、建设,就容易导致设计者、业主、施工人员对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追求不同,因而对设计理念的理解不同,便会难以达致统一的设计方案,从而影响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工程的质量。例如,业主追求系统功能便捷、完备,设计者追求高水准,施工单位希望工程简单等,这就导致设计跟随潮流、施工的技术欠缺,使系统的设计成本高,工程运作困难等。

2.3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就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而言,设计者的专业知识欠缺,对于通信、计算机、电气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全面掌握,这就造成系统出现问题时,不能全面的分析整体系统,不能有效、全面的解决问题,而是使各系统独立运行,各部门单独管理。同时,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缺少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有经验人员,对于系统的设计便缺乏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性不健全,设计不合理,容易在以后的工程施工和维护中出现不便和安全问题。

2.4对国外智能化产品的过多引用

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起步较晚,在技术方面落后国外。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中,国外的设计单位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位置,国内的大多数有关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产品也引用的外国产品,这就大大阻碍了国内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产品的开发研制,影响了相关设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外产品、设备的价格昂贵,在产品技术方面与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存在某些出入,安全方面也存在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等问题,这就使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建设不能顺利开展。

3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优化对策

3.1提高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的技术规范

设计决定了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整体运行,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包括施工方案设计和功能设计两方面。设计方案要以经济性、实用性、科学性为原则,根据系统工程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建筑的使用功能,制定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整体的规划系统。对于施工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功能、设备进行制定,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系统设计,确保方案的准确性。

3.2完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管理、维护

在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前,要确保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熟悉掌握,把握施工中的重点,分工明确,施工合理、分阶段的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严格把控工程的每个环节,完善监测、管理制度,提高工程的维护效率,使工程中可能发生的隐患降到最低。在施工中,对电缆、电管的敷设,统计施工等做好数据记录,为工程管理和质量分析提供方便。

3.3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的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起步较晚,在人才、技术方面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在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中要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根据具体的功能、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学习、研究,开发、设计适用于我国的新理念、新技术。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对于专业知识及电气、通信、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外,还应不断培训、学习国外技术,培养设计者的前瞻性、创新性思维。

3.4对集成商进行谨慎地选择

对于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而言,工程的运作模式一般是弱电系统集成商、承包商对工程进行控制管理,或者是业主对各个系统进行整体管理控制。在工程运作中,系统集成商需要对整体的系统设计非常熟悉,能够根据有关智能化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审核,使产品符合设计、主体的需求。同时,系统集成商还需要负责施工、交付使用、服务、调试等工作,在系统设计、工程施工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的能力,对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审核,对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进行合理的把控。对于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酒店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开展、质量,谨慎地选择负责任的、专业的集成商是工程高质高效的关键。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工程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所占造价的比重和重要性逐年上升,已成为建设项目功能和使用上的一个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生活质量和品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概述

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同其他项目管理一样,“是通过项目各方相关者的合作,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经验、工具、方法以及各种资源,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即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期望。”项目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的目标控制,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规划和项目控制,以使得项目实现其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技术目标和成本目标。“项目规划”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确定项目范围、实现目标、工作任务、实施计划等。“项目控制”是在项目管理实施期内,通过管理与控制的策略和措施而达到预设目标的实现。预设实现目标包括:“质量目标”指的是智能化系统工程在施工、设备、系统等方面通过检测和验收达到事先确定的质量目标和要求;“进度目标”指的是智能化系统工程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本项目的所有内容和任务;“技术目标”指的是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技术应用、实现功能等方面,通过工程实施和检测与验收达到事先设计确定的技术应用和实现功能的要求;“成本目标”指的是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结束,并通过项目审计和决算后,整个智能化项目的成本控制在预设投资的范围内。通常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施工图深化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施工、系统运营管理。根据智能化系统项目特点,确定项目管理要点,为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做好每个阶段的过程控制。

2.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的专业性

智能化系统的主体核心技术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系统工程属信息系统工程的范畴,其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智能化应用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智能化应用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等,同时智能化系统综合采用多元信息传输、监控和管理,以及一体化信息与监控系统集成等高新科技,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融合、功能协同。另一方面,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一门全新的综合综合应用技术,在这个系统项目管理专业技术要求高,如果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难度和技术的复杂性、相关性、集成性认识不足,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步骤、模式、方法缺少了解,缺乏系统相关的经验,其结果可能因不够重视或期望过高,而导致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大大偏离原预期。

(2)项目管理的系统化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多学科、高新技术的巧妙集成。智能建筑具有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特点。因此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应以系统论为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注重把握项目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内部各要素、系统集成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项目于内外部环节之间的关系。

3、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要点:

(1)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及项目经理的选择是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通常由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较多,系统集成商是技术能力、工程管理、组织能力三者有机的“集成”。因此选择一个称职的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智能系统集成公司很多,有的系统集成公司有资质但没有集成技术设计能力,也有借用别的公司资质冒充。一般来说,这类公司他们系统集成技术水平非常低,甚至于根本不懂系统集成技术,他们不考虑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考虑子系统集成以后是否能够安全可靠运行,也不管系统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几乎不做任何修改原样照搬他人的弱电集成设计方案或者把设备厂商提供的单项子系统进行简单堆砌,完全依赖设备厂家七拼八凑做设计。为此,我们在选择系统集成商的时候,要从资质、技术、实力、业绩、信誉多方面进行考察和调研。成功的项目管理,重要的是项目管理的经验,特别在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管理中。项目经理不但要有类似项目成功管理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协调和协同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的策略和相互沟通的技巧。因此选择项目经理时,在考察项目经理业绩的同时,最好能针对本项目对各承包商的项目经理举行答辩会,在对各承包商的综合考评中,项目经理考察结果应占据较大比重。

(2)施工图深化设计是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大量工程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深化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部分项目系统集成商参与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招投标时,建筑施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单位急于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系统集成商在方案设计中标后即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及其评审这个重要阶段往往被忽略,造成许多设计上的许多缺陷。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他工种配合失调及返工浪费和整体功能效果上的缺陷。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全过程应与建筑设计一样,应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是最佳做法。方案设计后经评审进入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后经评审进入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经有关部门质量审查,然后进入施工招投标,由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设计,则设计过程基本完成。而且智能化系统施工图深化设计与建筑物及室内装修密切相关,建筑物内安防报警监控点、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摄像机安装位置、门禁读卡机安装位置,以及办公室、商业区、公共区域、会议室、设备机房等网络、电话、电视信息点布置的位置都需要与装修设计配合。在整个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图深化设计和装修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设计沟通和协调,才能保证智能化系统监控点、信息点位置和装修设计相配合,达到智能化系统功能与装修美感的一致性。#p#分页标题#e#

(3)做好系统集成、工程施工过程的严格控制管理和协调,是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在交付施工图设计成果后,进入系统集成和工程施工执行阶段。通过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系统集成和工程施工阶段的执行、控制和交付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进入智能化运营管理执行阶段。作为智能系统承包商的项目管理来说,只涉及前三个阶段。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是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抓不住这个重点,将会使得整个智能化系统难以实现其综合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同时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也很难充分体现。智能化系统阶段性成果验收与评估,是保证系统集成的重要保障。智能化集成系统阶段性成果验收与评估的内容包括:集成系统深化技术方案审查、显示页面的标准化(包括集成门户网站页面、电子地图、图形图标、文字等)、集成信息内容和信息流向的确认、集成系统与第三方系统集成通讯接口和协议的确认、搭建系统集成连调测试环境、集成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应用软件和集成通讯接口的测试、集成系统联调与试运行、集成系统的竣工验收、集成系统运营管理、集成系统技术应用提升与功能扩展。施工阶段应做的具体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安装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根据土建及其他相关专业的进度,做好配合协调及本工程的进度安排,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根据设计图纸、相关检测、验收规范,做好各项性能、功能检测和调试试运行工作,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建筑;热点问题;探讨

前言

建筑电气技术是以电气工程技术为基础,融合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多元化的应用技术。它具有电气工程的明显特征,同时又吸收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因此难以将其简单的划分到电工、电子、信息或控制类别中去。建筑电气技术的内容贴近时代又极具实用性,在我国当代建筑领域,尤其是智能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谓的智能建筑并不是指以智能化的电脑控制的特殊建筑,而是综合运用控制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出一个舒适、高效、可以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人性化建筑。目前我们所指的智能建筑主要建立在通信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这三大系统均与建筑电气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1、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

智能建筑建立在建筑技术的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的产物,但其具体功能的实现却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建筑需要依靠数量庞大的电子设备才能实现其全部建筑功能。而想要维持这些电子设备正常运转,就离不开布线技术、电源技术、屏蔽技术、抗干扰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静电技术以及防雷与接地技术等多项电气技术的支持。可以说,在相关的多项电子技术的背后,建筑电气技术才是保障智能建筑基本功能全部实现的基础。

智能建筑中采用了数量众多的弱电系统设备,在此类设备的设计、安装于施工过程中,均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由于弱电设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干扰现象,而在智能建筑中,弱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如果依旧对每套设备进行独立安装,不仅是对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更主要的是,大量设备之间的成复杂干扰会造成众多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而使用建筑电气技术对电子设备的安装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减少安装过程中对资源的损耗,还能够让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电气技术的作用并不只局限于解决弱电设备之间的冲突,它同样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帮助智能建筑实现智能化监控、加强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智能建筑间的信息传输等。

在电子监控技术方面,建筑电气设计摒弃了老式的计算机集中监控以及集散式控制的办法,转而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在现场总线系统模拟、以太控制网络开发、网络的集成控制以及各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应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推动了智能建筑监控技术的发展。

与监控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便是安全防范技术。在安防技术发展的初期,安全防范系统中包括电视监控、通道控制、入侵报普、人员巡查、无线对讲、边界防越等子系统均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难以在同一时段内做到对智能建筑进行全面的监控。而当代建筑电气技术已经实现了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协作,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系统的严密度、可靠度和实时度,为智能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同时,随着各个子系统的相继数字化,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不断向着数字化、规模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建筑是为人们的办公和生活提供便利的人性化建筑,所以发达而完善的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设施。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网络和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等。而网络的布设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离不开建筑电气技术的支持。新兴的以太网络传输技术以其灵活的布线技术、优越的使用性能、高效的传输速率、方便的维护手段和合理的安装价格成为了当代应用最广泛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采用以太网络进行数据传送,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建筑内部的信息交流,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

2、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智能建筑兴起之前,建筑电气技术就已经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的方向众多,但是由于传统的建筑中很少会同时使用到多种弱电设备,使得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较为独立,很少会遇到需要协调不同弱电设备运行的技术问题,令建筑电气技术缺少系统间协调配合的经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弱电设备的结构与功能不断地复杂化,加之智能建筑的逐渐兴起,传统建筑电气技术使用方式复杂、节能效果不佳、管理效率低下、安全性不高限等缺点开始不断显现出来。智能建筑需要使多种使用功能得以共同实现,因而温控设施、空气调节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照明设施、运输设施通信设施和安保设施等,均要实现安全可靠的不间断运行,就要求建筑电气技术解决所有设施的供电问题和设施间协调运行的问题。因此,现代化的建筑电气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开发出了现场控制总线技术、以太网络传输技术、弱电技术、强电技术等多种实用高效的新型技术,保证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功能得以完整实现。

3、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1)经济方面。建筑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要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做到经济节约、技术可靠、质量过关。在实际的工程中,建筑电气设计的方案应符合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合理选用新技术,保证技术的安全可靠,选用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利用新型的技术来简化系统的设计,从而减低工程造价,保证经济上的合理,降低投资的成本。

(2)设计方面。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应该做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智能建筑的功能全面、设施复杂,对设计和管理的要求较高,不同设备均有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功能和性能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想要盲目追求最新和最全是不切实际的。若片面的追求设备的先进和功能的齐全,不仅在设计上会存在意想不到的难题,还会加大项目实施的难度,并抬高投资成本,增大运行所需的费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难以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电气设计应该从每个项目的基础出发,选取适合的设备和系统,采用恰当的技术,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满足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也降低了运行管理的难度。

(3)质量方面。首先,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认真审阅和校对设计图,确保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其次,操作的过程要严格遵循电气施工质量规范,采用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严禁使用伪劣产品,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窦志,赵敏编著.建筑师与智能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颖.论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7

1.1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在建设的区域有相关的设计标准,但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就导致全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建设的技术层次不一,系统的设计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使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局限性,难以实现全国范围系统间的互相运作。例如,在计算机局域网系统的设计中,全国范围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便很难实现区域间的信息交流、资料共享,这样便会影响办公的效率与地区的管理。1.2建设导向不切实际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等都需要许多部门的相互合作,包括有关的政府部门、业主、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等。建设导向的不切实际,不能从实际从发考虑设计、建设,就容易导致设计者、业主、施工人员对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追求不同,因而对设计理念的理解不同,便会难以达致统一的设计方案,从而影响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工程的质量。例如,业主追求系统功能便捷、完备,设计者追求高水准,施工单位希望工程简单等,这就导致设计跟随潮流、施工的技术欠缺,使系统的设计成本高,工程运作困难等。1.3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就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而言,设计者的专业知识欠缺,对于通信、计算机、电气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全面掌握,这就造成系统出现问题时,不能全面的分析整体系统,不能有效、全面的解决问题,而是使各系统独立运行,各部门单独管理。同时,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缺少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有经验人员,对于系统的设计便缺乏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性不健全,设计不合理,容易在以后的工程施工和维护中出现不便和安全问题。1.4对国外智能化产品的过多引用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起步较晚,在技术方面落后国外。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中,国外的设计单位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位置,国内的大多数有关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产品也引用的外国产品,这就大大阻碍了国内智能化弱电系统产品的开发研制,影响了相关设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外产品、设备的价格昂贵,在产品技术方面与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存在某些出入,安全方面也存在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等问题,这就使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建设不能顺利开展。

2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优化对策

2.1提高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的技术规范设计决定了智能化弱电系统的整体运行,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包括施工方案设计和功能设计两方面。设计方案要以经济性、实用性、科学性为原则,根据系统工程进行规划,通过分析建筑的使用功能,制定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整体的规划系统。对于施工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功能、设备进行制定,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系统设计,确保方案的准确性。2.2完善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管理、维护在工程施工前,要确保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熟悉掌握,把握施工中的重点,分工明确,施工合理、分阶段的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严格把控工程的每个环节,完善监测、管理制度,提高工程的维护效率,使工程中可能发生的隐患降到最低。在施工中,对电缆、电管的敷设,统计施工等做好数据记录,为工程管理和质量分析提供方便。2.3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我国的智能化弱电系统起步较晚,在人才、技术方面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在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中要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根据具体的功能、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学习、研究,开发、设计适用于我国的新理念、新技术。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对于专业知识及电气、通信、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外,还应不断培训、学习国外技术,培养设计者的前瞻性、创新性思维。2.4对集成商进行谨慎地选择对于智能化弱电系统而言,工程的运作模式一般是弱电系统集成商、承包商对工程进行控制管理,或者是业主对各个系统进行整体管理控制。在工程运作中,系统集成商需要对整体的系统设计非常熟悉,能够根据有关智能化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审核,使产品符合设计、主体的需求。同时,系统集成商还需要负责施工、交付使用、服务、调试等工作,在系统设计、工程施工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的能力,对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审核,对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进行合理的把控。对于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开展、质量,谨慎地选择负责任的、专业的集成商是工程高质高效的关键。

3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8

关键词:人工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是未来会计领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财务会计注重数据核算,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现代管理会计主要是充分利用智能化财务数据,结合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分析对比进行事中分析决策。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之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始终存在。人工智能时代,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为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会计课程转型改革迫在眉睫,未来会计课程教学需要把培养创新型管理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一、智能化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2017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普华永道、德勤以及安永先后推出财务机器人方案,在会计行业引起很大轰动。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基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形成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智能财务软件的出现能够实现企业常规性经济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以及凭证账表的自动生成,例如企业职工的报销、企业间往来账款的结算等,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财务处理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助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计岗位向着智能化、深度化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已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的各项技术被综合运用,替代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会计领域,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与时间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冲击了传统会计工作岗位,造成大量会计核算人员裁减。人工智能技术顶替了传统低端会计核算工作,只具备传统会计技能的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渐失去就业竞争能力,这就意味着传统会计人员需要实现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会计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转型升级,以财会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决策的建议。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融合,推动了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变革,高校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会计教育+人工智能”模式。[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指明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信息技术合理运用,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培育人才过程中,大量引入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培养满足智能化时展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结构单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很多高校会计课程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重财务、轻管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财务会计课程为核心。缺乏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管理会计课程结构单一,只设置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缺乏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撑。课程内容资源匮乏,缺乏创新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会计领域,例如经营预测与决策、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等,对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知识扩展不够,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战略成本管理等。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很少高校将相关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少大数据、云计算、财务共享等内容,信息技术无法与管理会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学生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了解程度不深,没有真正体会到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管理会计带来的变革。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满足智能时代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

(二)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欠佳教学模式创新性不够,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授课仍然采用单一的“ppt+板书”形式,按传统的授课方式“填鸭式”地照本宣科,很少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的讲授产生依赖性,懒于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活动呆板没有活力,缺乏思想的碰撞,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抬头率低。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并无差别,只注重讲授管理会计相关的计算方法,教学生如何计算,缺乏对最新管理会计前沿知识的解读。教师缺乏良好的思维引导,学生为了应试,掌握的知识大多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经营决策等基础性知识上,很难形成管理会计意识,不会加以运用。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化。管理会计课程选用教学案例内容过于陈旧,鲜有与教学时段相匹配的最新案例,案例综合性差,大多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割裂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案例教学沦为习题练习,以致学生案例处理能力匮乏,学习深度不够。教师对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针对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过程点评和总结不到位,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而言,由于课前没有充分阅读相关资料,课堂中难以进入案例情景、不积极参与讨论、定向思维比较严重。

(三)管理会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除了具备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适应的智能财务共享、模拟实践、大数据财务数据分析及云会计平台等知识。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与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尤其中老年教师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知识储备基本上是传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不具备管理会计意识和前瞻性,不了解管理会计发展前沿信息,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未能对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财务共享、云计算等应用建立正确的认知,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更无法通过学科融合合理化拓展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如果不能主动增加自身知识结构及层次,很难适应新时代管理会计教学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我国的市场需求,还需要与国际接轨。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学应该响应时展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这是未来管理会计岗位最需要的技能。外语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与学生学习掌握新管理会计数字化工具,对此,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外语技能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教师职业培训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四)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被广泛地应用,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评估等活动时,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会计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及教学软件更新不及时等现象,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即锻炼学生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却忽视了会计审核、会计信息分析运用、会计预测和决策,不利于会计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时,通常会感受到学校所学和岗位所需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或者认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缺乏会计信息化授课所需的硬件与配套设备。校园内的智能教学设备也未引进或未做到及时更新,以致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来体验新兴科技给会计领域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仅仅停留在基础层次,对跨级软件操作不熟练,显然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2]

四、优化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偏向信息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加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适当弱化财务会计课程所占比例,增设人工智能模块,开设相关拓展性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大数据财务决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对信息技术以及管理决策能力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能够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管理会计人才。合理拓展与丰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资源,应能将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解读。例如,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时间作业成本法等,都是目前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中缺失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社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跨职能的技能融合,突破现有会计专业的局限性,帮助会计人才多维度学习多学科知识,掌握包括财务共享、区块链、大数据、企业供应链等管理知识。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资源能够实现网络化,教师要善于发现优质资源,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跨校相互借鉴的一种共享学习环境。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管理会计课程的经典视频、课件、作业、案例分析等,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在管理会计课堂上,教师授课方式应从单方面灌入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教学,教师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信息获取渠道等,将翻转课堂融入教学中,除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案例分析、理解知识拓展,改变以往传统会计课程学习模式,树立管理会计意识。[3]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具体讲授管理会计职能的过程中,应能将其与当下的行业发展背景进行联想。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若能熟练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可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与应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大数据思维,处理相关学习任务。结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需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包括国内外经典案例库和与教学年度相匹配的近期案例库。可以借助大型集团公司的典型案例,全面讲解全面预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内容在集团公司中如何实施运用,通过剖析管理会计应用的案例,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学校应积极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满足学生课下时间的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学习。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入智能化过程考核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

(三)提升专业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不与时展相脱节,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注重培养教师的跨界意识,高校应举办会计学相关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叉学习与培训,为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打下基础。不能将授课思维只局限于本专业,会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关注会计准则、税法的变化,还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趋势,才能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思想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给学生。注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是管理会计的行业趋势,高校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比如:聘请国内外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软件升级培训,学习云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操作,丰富其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教师更需要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会计行业的影响,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反哺课堂教学。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将教师送往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全程跟进企业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所需的各项技能,为后续培养专业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管理会计教师双语能力。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双语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性质,开设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高校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保证管理会计教师能够获得双语交流机会,为教师多提供一些进修机会,也可以选派一些英语实力较强的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访问学习。

(四)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教学环境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及硬件,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实施与运用。例如:引入具备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数据库,数据分析的SaS、SpSS和Stata等软件,管理决策的“用友沙盘模拟实验”和“企业管理决策模拟实验”等教学软件,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智能财税”“财务共享”理念的提出,共享服务与大财务理念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未来会计行业方向为“会计+”或者“+会计”综合实践教学,高校应切实跟进共享财务专业平台建设。[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校企远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高效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升级,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对接、课程内容与真实动态业务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5]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9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节能技术;应用

1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及其特点

1.1智能化建筑的概念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建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包括信息化、公共安全、建筑管理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整个系统进行整合,达到最优的效果,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将被用来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来处理相关信息,这些高科技手段构成了智能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对整个建筑物的有效管理和监控。

1.2智能化建筑的特点

由于建筑行业对能源运用在资源利用中占有很大比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节约资源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资源节约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智能建筑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既安全又方便的生活环境,同时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损失。因此,智能化建筑中节能建筑倍受欢迎。

2智能化建筑中节能技术应用的意义

2.1缓解能源紧缺的局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不断开发,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发展节能减排措施对缓解能源短缺十分重要。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节约能源的概念。而节能建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正好缓解了当前的能源短缺形势,促进了建筑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稳步发展。

2.2减轻了环境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建筑业一直是主要的产业,能源消耗和污染。因此,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的建设过程,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一般来说,智能建筑节能建筑在选材上会选择节能环保材料,从而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将节能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中,可以有效缓解环境压力,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促进建筑事业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使得建筑节能智能化建设对于今后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节能建筑节能理念的设计,可以不断改善建筑,有效地改善建筑的整体环境,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条件。

3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3.1外墙保温节能型技术

传统建筑施工中,利用夏天变冷、冬天变热能源时,依然有部分能源经由墙体、窗户、门等区域流失,造成能源损耗。同时,在围护结构中也存在着墙体能量的过度损耗。因此,采取节能墙体保温技术可提高建筑智能化和整体能源效率,为保证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应做好围护墙和外墙外保温设计和施工,应选择隔热效果好,保温时间长,耐用的墙体材料,保证较低的房屋建筑外部结构的能量消耗。建筑结构是无法改变的,可以采用节能外墙外保温的设计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主体结构的智能大厦之间的温度差减少,降低墙体的温度,室内温度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墙体结构本身的隔热效果,降低建筑运行的能量消耗。

3.2屋面隔热保温节能型技术

屋面作为智能化建筑中重要结构之一,对温度反应较为灵敏,同时也是和室外的接触面积最大的部位,因此,在屋面结构建设中采用屋面隔热保温技术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在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吸水率低,导热系数比较小,低密度式的设计方法,并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该方法扩展,原料置于屋顶和防水层之间,提高屋面节能。在实际施工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原材料,可采用高强度、轻量化、挤塑聚苯板的吸水率强,防火隔热材料,把铺法的方式铺设保温材料,屋面防水材料。

3.3照明控制节能型技术

照明系统是智能化建筑中重要的电气系统,也是主要的耗能系统,因此合理的运用照明控制节能型技术来控制系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照明系统可以在自动工作状态,系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一些基本条件的工作,将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切换,还可通过光开关规划面积以适应各种要求不同的场景。此外,智能照明管理系统采用可视化控制等方式,通过智能管理实现节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转为智能管理。它不仅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降低了能耗。

3.4中央空调节能技术

中央空调是整个建筑工程中耗能最多的系统之一。因此,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节能改造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在现代智能大厦中,应该广泛应用具有节能环保功能的空调,对于现阶段已经大量投入使用的传统中央空调,也可以通过下述节能措施进行技术改造:1)合理设计。在中央空调的设计、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综合测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室内和室外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设备,降低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2)循环利用中央空调排放的热量。在空调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是空调吸收的热量和发动机发出的热量之和。对空调系统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并应用热交换的物理原理。3)定期清洁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垢和污垢,会妨碍设备正常运行,增加电耗。因此,在中央空调安装相应的自动电子除垢仪时,还可以采用常规的热交换器、管道等人工手段;4)冷水机组群控。考虑到机组运行的有效负荷,根据空调机组有效负荷的变化对冷水机组的运行进行调整,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3.5新能源的利用

1)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一种自然清洁能源,是住宅建筑设计中广泛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从能源利用和发展的角度看,近年来太阳能从互补能源发展到“替代能源”。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代表性设备。2)低热利用。地热能是一种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使人们相信低热可以作为煤、天然气和核能的最佳替代能源。另一方面,地热能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能源丰富,在使用中不产生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能,可作为冬季供暖的热泵,夏季可作为冷源的空调。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缺点篇10

自2006年以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的发展迎来了第三次浪潮。谷歌、iBm、百度、腾讯等商业巨头的参与,使得人工智能方向的科学研究从学术界的沙盘模拟演变为大规模团体实战[1]。2017年是中国人工智能战略驱动的最为关键的一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重点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规划,即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10月,报告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方针。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这一系列政策与方针都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布局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层面地位已然举足轻重。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而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脑科学,数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这已经超出当前狭义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内容。为加快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储备,2018年4月,教育部要求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方向,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3]。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35所高校首批建设本科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9月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新生入学。到2020年,基本完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以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计算机大类专业下以人工智能为视角探讨本学科所应具备的新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采用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以至于高度浓缩到了仅仅给学生做高级科普的程度。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掌握人工智能知识技能,难以具备解决企业关键问题、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大类专业下发展人工智能学科体系,独立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卓越的领域人才是当下人工智能战略发展的刚性需求。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图1显示了2017年全球高科技企业ai团队的规模统计数据。从图1可以看到,谷歌,微软等国外高科技企业,在ai团队上均有千人以上的规模,相较于国内行业领军者百度或腾讯等企业,领先幅度达到数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储备上存在着巨大缺口,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工智能方向专业人才,是我国当前互联网、信息行业教育方向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图12017年全球高科技企业ai团队规模

图2全球ai领域高校数量分布

我国各重点大学早就展开了许多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究,只是当时人工智能一般会放在研究生教育中,作为计算机科学、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具体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教研成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响应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我国各重点大学责无旁贷。

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生和就业现状,提出在计算机大类专业下建设人工智能的专业内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有层次的课程体系架构。期望开拓出一条适应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布局做出贡献,有望为中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三、国内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生及人才就业情况

一个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人工智能软硬件设计、算法设计、工程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稀缺。早在2016年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储备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500万人的缺口。全球ai研究及直接从业者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校、ai新兴企业、科技巨头以及其他领域。图2给出了截止2017年末,全球在相关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高校专业的分布情况。全球主要有293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高校较早地开展了人工智能研究,占据全球的57.3%,一枝独秀。加拿大、中国、印度、英国等国家位于第二梯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内外相关专业招生情况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认识与理解的渠道。斯坦福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它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本科教学涵盖的课程全面而前沿,包括计算生物学、语音识别、认知和机器学习等。学校授予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研究生设置了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学位,内置认知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拥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机器人技术,其计算机学院设有专门的机器学习系,包括机器学习辅修和统计机器学习专业。目前,国外高校还未直接将人工智能作为专业应用于本科学生培养。

人工智能的就业前景在当前相当广阔,人才市场需求亟大,但是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热门应用领域,造成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国内的信息产业升级,互联网行业的转型,服务业、工业的智能研发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自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以来,国内很多高校紧跟步伐,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争相布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相关科研机构,跟随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北京大学开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建设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新设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均是针对研究生集中培养。南京大学在2018年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由周志华教授任院长,建设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和智能系统与应用两个本科专业。

国内外大学本科教育阶段,都还未针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进行系统性、独立性地培养。我国每年人工智能方向的毕业生约2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市人社局的报告明确指出,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中,ai架构师、算法工程师、仿生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等9类人才紧缺指数达到最高级别。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科学思维、塑造人生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因此,电子科技大学在本科计算机大类专业下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进行优势提升和改进,直面国家战略需求,紧贴行业形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增强年轻的生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优质的平台和孵化园,为学生成材孕育强大的基础和肥沃的土壤。

四、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

(一)把握专业建设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人才缺口等宏观背景,是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必然因素。长久发展与传承,把握专业建设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在筹备人工智能专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在计算机大类下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意义。自1956年约翰·麦卡锡等科学家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以来,人工智能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广泛交叉的前沿科学。以计算机学科门类中各专业为基础,吸收生物科学、数学、哲学、文学等学科关键知识,不断促进人工智能学科的前向延伸和拓展。人工智能虽然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领域,但是它强调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具备影像辨识、语言分析、人机对抗等计算机领域典型应用场景,与其它专业区分明显。同样的,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特性明显不同于目前计算机大类下分的如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其他专业,应当作为计算机下独立的学科分支进行探索与研究。

aaa

图3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旨在模拟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智能信息处理是它的主流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方向。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等应用场景中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无论是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还是从当今新时代新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合理性、迫切性。国内的许多高校将相关专业设置于自动化大类下,没有考虑到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难以强调并突出人工智能自身理论和技术应用,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业界普遍趋势所提出的人才需求。

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大需求,本文详细剖析了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所需的各项基本要求,如图3所示。优秀的人工智能方向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个人素养,创新实践,领导才能以及专业技能四个基本方面的能力。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全方位引导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扎实的人工智能专业技能、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有效地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贡献力量。

(二)构建课程体系架构,明确毕业评价要求

人工智能专业规划必须清晰、目标明确。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素质为核心完成课程体系架构设置,构建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分配层次分明地落实在课程实施上,开发严整的教学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架构有四大类模块,详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和实践进阶课程。四个模块相互依赖,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基础课、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层层深入,筑起坚实的知识体系高墙,教学过程步步为营,培养学生从基础到专业的能力思维。公共基础课程扎实培养学生基础的人文素养和数理知识,掌握数理相关的建模、仿真、测试与评价过程,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自然衔接过渡。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以硬件类、软件类与计算工具类课程为类别划分,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核心知识。学科基础课程侧重于对计算机底层知识、人工智能数学基础能力、计算机原理的教学,为大二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下分为核心类、技术支撑类和平台类课程,核心类课程引领学生熟悉人工智能知识基础、行业技术和核心理论。在研究人工智能的众多分支领域中,学习技术支撑类课程力助学生把握成熟的技术和模型。平台类课程基于智能机器人研究创新开发平台,进行智能制造和设计。这些理论课程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之为从事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实践保驾护航。

实践进阶课程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实践课程与教学贯穿人工智能专业学习始终,以开发动手能力、发掘创新思维、塑造科研精神为目的,培养学生在理论实践、创新创业、合作领导多方面的才能。首先,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全面覆盖所开设专业的课程。其次,综合素质实践、专业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逐渐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换为科研与工程能力。此外,鼓励大二以上的学生加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使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促进。为学生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的实践实训机制保障了学生真实地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在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两方面都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尽早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高校学生为了快速迎合时代需求,对人工智能领域浅尝辄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与充分的研究成果,急于求成,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学校应提供最大帮助与支持,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有真材实料的人才。

国家社会的需求在动态发展,学生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也应有明确的规划。现阶段的专业培养,对学生的要求应当不仅局限于四年知识的系统传授,更多地要求学生锻炼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自我修养等几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

综合知识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正确的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备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具备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可能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全方面、多元化的科学素养。

人工智能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专业基础知识,能够针对典型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和需求,结合人工智能相关原理与技术,设计系统级或单元级的解决方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研究的状态及趋势,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模、算法设计、程序实现及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以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分析应用能力。

创新实践方面,借助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态度,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技术路线与方案,并具备较强的方案实现与分析能力。从信息产业、医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实际应用出发,锻炼学生结合面对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的理论结合、模型设计、实验分析能力。

自我修养方面,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的探讨与思辨,组织学生参与知识技术的分享讨论,培养学生在知识综述、工程设计和沟通辩论的能力。通过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学生具备充分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不断适应发展的意识,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最终成长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级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可选择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深造,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或是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行业就业,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系统研发以及工程管理和教育等工作。成为该领域的软硬件高端工程师、交叉学科的应用架构师、创新创业家、算法研究与理论创新科学家,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