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主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57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1

关键词:集体;集体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新内涵

集体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马克思把个人理解为处于具体历史境况和一定社会关系,从事一定感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遵循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即集体,具体表现为班级、社区、集团、民族、国家等。在同一集体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权利是相同的、义务是共担的、利益是共享的,在本质上集体是代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的,集体是每一个成员开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个人价值的场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却经常发生矛盾,集体高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与个人对立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桎梏。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集体作了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的划分,指出进行阶级统治的国家是一种虚幻的集体,集体不能代表每个成员的利益,只是经济政治上占优势地位的少数人的代表,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集体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集体中的弱势成员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依附于这个集体,所以这个集体是与个人对立的而不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个人在集体中的活动和发展是不自由的。相反,在真实的集体中通过个人的自由联合,"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把个人在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这个集体中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而不是生存需要选择职业,能够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存条件,能够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财富,这种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视野下的自由人联合体实质上是一种理想意义上的存在,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马克思理想意义上的真实的集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处于从虚幻的集体向真实的集体的过渡阶段。在现实中虚幻的集体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存在、政治腐败等一些以集体的名义的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从法律上规定了个人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人在集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合法权利都应得到平等的维护。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从根本上说是为每个人的利益服务的,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导致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只要能够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就可以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理想目标不断迈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私有制社会虚幻的集体主义,主要指封建的整体主义。封建社会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为核心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血缘家族,血缘家族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以政权、专权为主要内容的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反映到文化和价值观领域就表现为以维护国家、民族和贵族权力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个人要绝对服从宗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虽然形成了中华一体的凝聚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但却是一种被极度扭曲了的价值观,因为它忽视了个人作为感性生命存在最基本的生命意志和生活需求,个人在实现整体利益的过程中自我已经不存在了,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的集体主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是一种单向度的关系,国家统包集体、集体统包个人、个人依附于集体、集体依附于国家,这样的利益关系使所有的利益必须依附于国家利益,过于强调集体利益,片面强调个人单方面的义务,集体主义只是个人的行为原则,集体主义过去往往只是用于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很少用集体主义对人格化的集体进行道德评判,使人们产生集体主义只是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而集体可以完全不顾个人利益的错觉,由此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强调个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人主义理论是与集体主义的针锋相对性。个人主义者认为集体主义反对个人、轻视个人,必须以个人主义来取而代之。个人主义总是标榜自己在强调个人至上的时候仅仅是强调个人在价值、尊严、自由及平等方面的独立性,不以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者往往以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来满足一己私利。而集体主义并不因强调集体而无视或压制个人,个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平等也是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它不是像个人主义那样抽象地谈论个人问题,而是把这一切放回到社会历史中,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谈论这一系列问题。

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困境及其实现途径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对于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一部分人心中是相当淡漠的,特别是在今天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竞争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缺乏吸引力。

集体主义价值观理论本身缺乏说服力。我们对集体主义的内涵和表述,总是简单的归结为几个方面,不断机械的加以转述。

集体主义价值观缺乏可操作性,人们常常把集体主义当做是一种说教的形式,没有进入人的实际生活,与人的切实利益相结合。集体主义的实现更多的是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道德只是起到约束指导的作用,不具有强制性,集体总是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常常是空的口号。要优化集体主义的这种现实境遇就要加强制度上的约束力,把集体主义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制度和法律上,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个人与集体的权利与义务,对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划界,使个人行为要一定可靠的节制和约束,使集体对个人需要的满足能够落到实处。

集体主义的宣传没有广泛的群众性。现在我们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大多数场合下就是以个别英雄榜样做例子进行说明,这就给人一种印象,集体主义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现象,仅仅是对个人的表扬,没有情感上的共鸣,集体主义与大多数人分离了,给人生硬说教的感觉,久而久之,人们就对集体主义的宣传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不会自愿的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向导。

我们不可否认,集体主义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之一。在集体中要保证办事效率,必须设立一个领导,在实际的操作中领导的存在,往往造成了权力的过度集中,领导的智慧代替了集体的智慧,领导的决定代替了集体的决定,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一切事情都以集体的名义堂而皇之的进行。集体全体成员的财富被集中,对这些财富进行再分配时根据的不是民主公平,而是领导者手中的权力。要克服这种现象首先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理解体会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并能够把集体主义的要求付诸实践,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的执行力,强化法律监管,再次,以合理的制度来保障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是集体主义的原则制度化、具体化,使集体主义的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使腐败分子孤立无援,真正感到人言的可畏,没有胆量勇气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敌。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蒋旭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5).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2

理论和实证分析具体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国有企业经营偏离效益目标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第二是坏账风险由国有企业软预算带来。

国有企业偏离效益目标与政府干预

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弊端

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企业天生的宿命几乎背道而驰,政府的目标是政治目标,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与盈利似乎是平行线,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企业的盈利或是亏损的需求完全不同。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之所以存续的宗旨。当政治要求经济飞速发展时,政府支持企业利益为先。但是政府还有其他的目标要完成,诸如社会稳定,充分就业等,为了实现政府的目标,在政府的权限范围内,控制和干预国有企业是其得心应手的武器。政府可以从侧面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比如税收,法律法规,甚至直接管理。这样,企业发展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了利润效益的目标,成为政府的所属部门。这一点,从国有企业冗员过多就可以看出,这是政府为达到充分就业的管理目标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在中国悄然变化

人均产出的水平低下是冗员过多导致的不良后果,若想提高人均产出水平,首先影单解决冗员过多的问题。可见,判断国有企业冗员的变化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参考人均产出水平的变化得出结论。通过国有企业人均产出水平在我国工业领域的比较,得出:以2000年为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即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人均利润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两项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相比之前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利润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1年到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还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了差距。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08年,人均利润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5.1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工业总产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达到了80.24万元。当然,这样的数据可能对国有企业在部分行业中产出水平偏低的状况有所掩盖,日后的研究还可以对人均产出在各大类国有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净值进行分别分析。

从利用资产效率的的指标来看,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一直处于整体水平之下,以2008年为例,整体总资产收益率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达到7.1%,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有4.8%。

坏账风险由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带来

国有企业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就是软预算约束。政府不能承诺不去解救国有企业的亏损。从而形成了软预算机制。尽管软预算与政府补贴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二者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软预算约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补贴。这对形成坏账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伟大目标。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道德人格,是进行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体道德人格的基本要求,进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

一、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与开拓进取为基础

纪律是社会的各种组织规定及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证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手段。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各项法令,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更为必要和迫切。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具备较强的法纪观念是现代社会对道德人格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社会主体能知法、懂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有效地保护自己,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它既要求按照经济规律运作,有法可依;也要求交易的双方必须诚实守信,以减少交易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求其主体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以诚实守信将自己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求通过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为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高效运行的特征,客观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个人,不仅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做到勤劳、勇敢、节俭、忠厚、善良等,而且更应具有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树立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敢比高低的竞争思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观念、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思维,等等。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客观地立足现实,乐观地放眼未来,敢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并在实践中锐意进取,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以发挥主体性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相统一为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成为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主体素质和主体能力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就要求个体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市场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道德义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独立思考,自主地决定自己的道德生活,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受他人支配和影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使之合乎道德规范,自尊、自爱、自强。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个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才能理智地创造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其实践主体必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循集体主义原则。这里的集体主义,不再是过去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把集体共同利益绝对化、抽象化,否定个人特殊利益的“绝对集体主义”,而是在保证集体共同利益这一前提和遵循个体特殊利益从属于集体共同利益这一原则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确认个体的特殊利益,寻求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1〕(p68)??这种“新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功利、公正等道德意识相融相通,使功利、公正、竞争等一些调节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规范准则,从根本上也在体现着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调整。这种融入时代特征的“新集体主义”,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发挥主体性和弘扬集体主义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使人们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尊重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重强调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为社会的进步尽责尽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作为其主体的个人必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并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三、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寄托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作为其主体的个人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同爱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二者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和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爱国主义是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它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促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价值中介。我们知道,商品生产是一种为了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2〕(p54)??这决定了商品生产本身包含着一种为他的、服务的属性。作为现代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同样也具有这一属性。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被私有制异化为私有者,私人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得商品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为他的、服务的属性被压制甚至扼杀,“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只是为自己服务;每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3〕(p196)??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为他的、服务的属性才能凸现出来,并把服务的对象指向社会全体成员。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现代道德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个体必须具有科学的理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它对主体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如下三项基本要求:

第一,主体必须正确处理远大理想和现实理想的关系,善于将远大理想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理想具有阶段性,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中国人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决不排斥共产主义理想,相反,作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紧密联系的。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5〕(p86)??

第二,主体应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树立积极、进取、健康、文明的个人理想。人的理想追求是多样化的,除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外,个人也有自己的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工作理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空前增强,使个人理想追求的多样化成为现实。个人的理想追求虽具有正当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个人理想都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低级庸俗、贪图享乐的个人理想,还有些人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分割开来,只追求个人理想,这都是一些错误的理想观。在理想追求中,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个人,不仅应树立积极、健康、进取的个人理想,还应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三,主体在树立正确的理想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追求理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要实现理想,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断努力。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更应立足本职,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道德人格追求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本质为前提。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即人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人的本质属性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人作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应不断改造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人格追求既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也不能脱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要义

把握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要认识它的特殊规律。对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邓小平提供了重要思路。他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总体上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个核心问题。“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同上)

历史和现实表明,市场经济总是依附于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它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曾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但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弊端。它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将会带来生产力更高的发展,并能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之所以会有这个优势,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最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且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坚强组织系统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完善,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完善及其优越性的发挥。

完整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行的市场经济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要义。

总结历史,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没有改革开放,当然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决定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特殊要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定受政治方向的规导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等各个方面,有其特有的经济基础。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适应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邓小平说:“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同上)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巩固,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四个坚持”包括党的领导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属于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服务于以先富带共富的宗旨。若是离开了整体要求,离开了党的领导,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必然改变自身的性质,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纯经济问题,怎么与政治扯在一起?有的学者称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这是违背常理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商品经济都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列宁在20世纪初就指出,商品经济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市场经济也是有领导者的,属于阶级利益的政治是决定其性质的重要因素。美国参议员伯尔・桑德斯说过:“有人认为国会控制着华尔街,然而真相是华尔街控制着国会。”(引自《人民日报》2015年7月26日)大金融资本家及其政治代表控制着美国的市场。而且凡是实行“纯”市场经济的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一旦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也会受到很大牵连,有的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有的一年到头陷入竞选争票的循环圈中,动乱不休,冲击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事实上,资本主义市场有固有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对内保护大垄断资本的利益,形成两极分化;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垄断,同时动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制裁(可谓经济领域中的政治战争),很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研究“中国模式”,却不得“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要领。只感悟种种现象,很难有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整体自觉。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样做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自发产生和完善的客观规律,必须依靠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党的领导来完成这一伟大进程。而运用好市场这一“手段”,正是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服务的。所以,坚持党的领导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性规律所决定的。

三、“两只手”协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市场经济并非只有市场机制一只“无形的手”自发调节。它必须与“有形的手”即政府作用相配合。这就是“两只手”的协同。而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能使之协同得好,这就要靠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市场原教旨主义),只要一只“无形的手”,认为它具有解决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中一切问题的“自组织”功能,其结果造成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经济波动,甚至造成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上世纪30年代中期,有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和凯恩斯的“经济学革命”,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利用财政、金融改革,增加有效需求,熨平经济波动,就是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节。但因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扭曲市场),在实践中有碍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果上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滞胀并发症(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互相作用)。于是新自由主义粉墨登场,并成为统治世界的政治性“意识形态”。上世纪9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使得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形成经济灾难,直到新自由主义始作俑者的美英等国发生国际金融风暴。这表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必须用好“两只手”,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使“两只手”协同。

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走向另一个极端,取消、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举措虽然在特定的时期产生了很大的激发功能,但由于体制的僵化,使得经济关系不协调,甚至畸形化,缺少活力,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虽然有共产党的领导,却由于还不能够驾驭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生产社会化运行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做法,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协同运用的有效机制。经过30多年的探索,使之日臻完善,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带到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功效。可见,没有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就会走上僵化的老路。

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中如何才能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志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谈治国理政》,第116、118页)党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面力量。这些论述进一步发挥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的重要观点。

党的领导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于它的先进性和统一性,集政治、思想、组织等一系列优势于一身。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主要是通过政府发挥指导、协同功能。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又能矫正、弥补它的缺陷。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市场依法管理,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政府职能。即使是微观层次,有些方面的资源配置也不能主要依靠市场,如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最重要的也得靠政府职能。市场中的风险,也必须运用政府的力量来规避和弥补。前一段时间,政府采用得当措施,有效化解了股市的风险,就是明显的例证。

四、惟有坚持党的领导方可深化改革、不断进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进程。在中国,整个改革进程,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党的领导,深化改革这一历史性系统工程便会停滞,或者走上邪路。这里可以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例子。

1.实现市场、政府职能及其运行的法制化。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制的完善是其日臻成熟的标志。党的领导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2.深化市场主体的改革。简政放权,何度为宜,要探索。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形式的企业,都面临着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任务,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如何通过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环境的创造,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正确领导需要继续探索。而新自由主义也是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以深化改革为名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鼓吹私有化,借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名,企图吞食、削弱、取消公有经济,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对大量的民营企业,怎样把支持与规导有机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刚刚破题,实际上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党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下积极探索。

3.完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方式。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论断,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并继续深化。事实表明,这个结合释放了巨大活力,尤其进入新常态“三叠加”时期,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也遇到新的挑战,需要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创新领导方式。

4.完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制。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开放性,因为市场与国际市场互相沟通、彼此影响交易和竞争领域十分广阔。国际市场仍然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一方面国际市场变数很多,另一方面垄断资本有意作祟,有很多风险和陷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发展、竞争制胜,就必须在扩大开放中有防风险、化冲击的机制和能力,把握开放的限度和方式,适应国际交易规则。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加强和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进一步引导改革的深化。

5.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它存在鲜明的两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突出地表现在思想道德领域,它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参与竞争、敢于进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也必然使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泛滥。因为市场经济是逐利的经济,个人主义必然肆行,财富占有欲的驱使、“一切向钱看”、“一夜暴富”的念头和功利意识日益强盛;奉献、牺牲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压抑,一些违背道德的不良风气趁机流行,乃至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以致多年被消灭的东西死灰复燃。邓小平同志早就警示,开放之后蚊子苍蝇也会趁机进来,必须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现在看来,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尤其要警惕西方国家向我国推行的“街头政治”、“”。这个领域尤其要加强党的领导,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新的形式发挥好我国的政治优势,而教育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则更为重要。

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构建从严治党和加强领导的互动机制

中国共产党的活力之一,在于它本身有一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机制。这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长期艰苦磨砺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免疫系统,是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能否超越兴亡更替的“历史周期率”,如何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党是一大考验。从现实分析,市场经济中的趋利冲动,资本势力对权力的诉求,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加上执政党许多新成员缺乏战争、劳动和艰苦环境的锻炼(很多人从校门到校门),为人民服务意识薄弱,就很容易在执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俘获从而悄然变质,乃至形成某些利益集团。面对新的执政任务,全面从严治党与加强党的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自身建设的强化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职能,也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领导的必备前提。所以,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从这一辩证关系出发,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成为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生态市场经济;生态与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6-0018-05

党的“十七大”科学地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指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指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必须“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这就是形成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体制。

1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呈现逆向运动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强调了实现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了,并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几年,我们按照《决定》规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又取得了新进展。这些表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已经初步实现。它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是近20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却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实际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基本上没有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高速增长,一直未能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痼疾。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它的弊端日益强化,其粗放程度不断加深。这种“高开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高的自然生态代价和人与社会代价,导致今日我国“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积重难返的严重问题。其体制根源就在于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体制的反生态性与不可持续性的根本缺陷,尚未形成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的可持续体制机制。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的。由此决定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根本一致性。因而,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应当是同步运动中协调发展。然而,国际国内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比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艰难得多,时间要长得多,是难以达到同步运动的。即使是这样,两者也不应发生逆向运动,至少也应当是同向运动。但是,在我国却出现了逆向运动:一方面,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确实是“物”的世界大大发展并增值了。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未能推进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使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功能与弊端获得了充分表现,导致自然生态、人身生态、社会生态的全面恶化,以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重大牺牲为代价来换取物质生产力增长,确实是“人”的世界贬值和自然的世界的衰败。尤其是我国经济快速高速增长过程中过度的资源消耗,过大的环境污染,过重的生态伤害,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与生态赤字扩大同快速积累的经济增长之间严重失衡,经济持续快速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矛盾加深,极大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撇开社会制度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传统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都属于传统经济体制,它们都是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基本上都是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物质财富无限增加为目的和动力,并且把实现这一目的视为传统经济体制运行的最高原则。因此,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都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贪婪地索取自然资源,大量地消耗资源环境与掠夺生态的基础之上。因而,与传统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以,传统经济体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安排与体制保障。10多年来,两个根本性转变逆向运动的事实表明,目前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能摆脱传统经济体制的窠臼,也就是说未能克服传统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一是不仅未能克服传统经济体制对经济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长目标的盲目追求,而且还为其提供了某些制度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为9.6%,从2002年至2007年GDp增长都超过10%;为盲目追求经济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长的“极端发展主义”盛行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与传统经济体制的扩张机制相结合,使我国经济发展没有改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那种数量速度型、外延扩张式的老路。对此,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抑制这种盲目数量扩张的制度和机制,显得勉为其难与无能为力。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第二轮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付出了高昂的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相当严重,国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多数民众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加深,使我们探索的新型工业道路并没有改变我国在传统工业化老路上前行的步伐。对此,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克服传统工业化那种牺牲生态环境和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显得无能为力。

(3)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总体来看,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都是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为基本特征的,使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往往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因此,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以生态与经济的脱离和对立为特征。它不仅没有保障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制度与机制;更没有为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资源与环境的制度与机制保障,由于在它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必然引起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在创造经济生产力的同时,削弱生态生产力,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从而导致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的一个根本方面,就是没有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这个根本缺陷。没有解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尖锐矛盾问题。在创造经济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日益富裕的同时,削弱了生态生产力,使我国生态贫困越来越严重。如果说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资源环境掠夺型的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初步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带有这种传统体制的痕迹,还保留着生态与经济相脱离和对立的特征,实际上是资源环境消耗型的经济体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一种非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美国著名学者R•布朗在《生态经济》一书中批评了主流经济学只是相信市场力量,尊重市场原理而不尊重生态原理,尤其是无视生态可持续性原理,使当今自由市场经济往往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将会导致现代市场经济崩溃。于是,他引用开发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总裁厄于斯泰因•达勒的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当今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实现环境掠夺型经济体制向环境保护型经济体制的转换,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身,应当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二是从市场经济体制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种体制的要义应是基于生态和人文关怀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生态市场经济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反映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它既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又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从发展趋势上讲,生态市场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如果说,现存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显著表现出超越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那么,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能是提供这一超越的机会。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超越与理论超越。是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与战略任务。

(1)从理论上看,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石。

首先,在马克思学说中,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理论,不仅为当今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生态内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是因为,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理论,其根本精神在于不是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视为分散的和封闭孤立的存在,而是视为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阐明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而且阐明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揭示了客观世界是由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这就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整体。人类文明发展就是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是如此,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与“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把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界定发展的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个基本要素发展构成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把经济系统看成为不依赖外部环境,其交换及运动发展只是在经济这个封闭系统的内部进行,因而可以不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而无限增长。这就使得传统经济体制既忽视了自然环境因素又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并使其本身具有“反生态”和“”的性质,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只有把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理论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真正成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其次,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生态环境内因论”,这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一块基石。生态环境内生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是当今世界系统中生态环境是可持续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要素,对现代经济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源泉。因此,生态环境已从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这是生态环境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内在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建立生态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再次,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并要求形成与建设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因此,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根本点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化”、“体制化”,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和与它相适应的可持续经济体制,它们不仅反映经济学的真理,而且反映生态学的真理。

(2)从实践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不仅是我国国情和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首先,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使当今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二是经济目标的人性化,三是经济形态的知识化(包括信息化)。这三大历史潮流的有机统一,是21世纪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所在。事实表明,能够适应三大发展趋势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就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它是一种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崭新的经济体制。它能够克服传统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和主要弊端,突出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和生态向度及其统一性,突显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和人与人协调和谐的根本精神。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这才是最根本的经济生态化、人性化、知识化的真谛。

其次,无论在当今世界还是当代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稀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严重地制约着现代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严峻的客观现实决定着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布朗都强调当今世界系统已经完成了“空的世界”向“满的世界”的转变,使现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演变已经从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时代,进入生态资本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时代,因而,世界各国生态系统提供的优良的生态产品越来越稀缺,日益稀缺的生态资本存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在我国,必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稀缺程度不仅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超过某些发展中国家。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短缺经济局面,物质资本日益雄厚,经济正在走向富裕。当今中国发展由经济贫困走向经济富裕,既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又付出了物质财富分配与占有的不公平的代价,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态短缺局面。因而,当今中国的发展正在由生态脆弱走向生态贫困。正如一位青年学者所说的:“我国的生态贫困状况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发展的基本特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保障我国不断走向经济富裕,而且要保障逐步消除生态贫困,努力改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态短缺局面。

再次,近几年来,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推进由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转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经济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生态化;与此同时,加大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海南、福建、浙江、江苏、黑龙江、山东、安徽、陕西等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在进入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使生态工业园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报道,目前在广西、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展开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覆盖各种传统行业和高科技行业,推动着现有工业园区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的生态化水平,从而加速了我国新型工业化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展示出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标志着我们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航程,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所有这些表明,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有坚实的、丰富的实践基础的。

3小结

如果说,“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工程。”那么创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攻方向与战略任务,就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德国学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围绕关注环境而组织的市场经济,德国也不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建立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上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实现由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要比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更加艰巨、更加复杂,而且要比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是非常宏伟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LesterRBrown.ecoeconomy

Buildinganeconomyfortheearth[m].Beijing:eastpress,2001.]

[2]孟宪忠.论生态市场经济[n].光明日报,2001-08-21.[mengXianzhong.theoryofecologicalmarketeconomy[n].dailyGuangmingRibao,2001-08-21.]

[3]刘思华.论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生态革命[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LiuSihua.theoryofecologicalRevolutionofeconomyidea[J].JournalofnorthwesternUniversity(SocialSciencepages),2005,(2).]

[4]柳杨青.生态需要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8,145.[LiuYangqing.economicResearchonecologicalneeds[m].Beijing:ChinaFinancialandeconomicpublishinghouse,2004.138,145.]

[5]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n].人民日报,2004-10-15.[thepeople’sDailyeditorial.Systeminsurancefor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anallroundway[n].

thepeople’sDaily,2004-10-15.]

[6]吴晓东等译.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6.[translationbywuXiaodongetal.HowBigworldtheHumanneeds:mipStheeffectiveScaleofecoeconomic[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3.146.]

[7]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YanFashan,LiuHuiqi.theenvironmentalinterestsinSocialistmarketeconomy[J].FudanJournal(SocialSciencesedition),2008,(3).]

[8]景维民,田卫民.市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演进与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Jingweimin,tianweimin.

onownershiptheoryinmarketSocialismfromtheevolutionalperspective[J].nankai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andSocialScienceedition),2008,(3).]

[9]袁小云.论马克思实践伦理与我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YuanXiaoyun.onpracticalethicsofmarxismandmarketeconomyinChinaintransition[J].Journal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2008,(2).]

[10]周德海.论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ZhouDehai.marketeconomyandSystemReform[J].JournalofanhuiBusiness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ogy,2008,(2).]

[11]夏瑞林.经济发展: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实践的历史比较[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XiaRuilin.economicDevelopment:aHistoricalComparisonbetweentheevolutionoftheDevelopmenteconomicsandtheeconomicpracticeofChina[dissertation].wuha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2007.]

[12]马德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maDecheng.ConciseDiscuss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D].Dalia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2007.]

[13]刘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LiuShuang.maoZedong'sSocialisteconomySystemthoughtStudies[D].Changchun: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2007.]

theoreticalthough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nomicSystemofSocialism

FanGShijiao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3,China)

abstractthefundamentalchangefromthetraditionalplanningeconomicsystemtothe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hasbeenprimelyactualized.Butthe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ofeconomicgrowthmodeinChinafromextensivetointensivehasnotyetbeenrealized.thereseemtobeoppositemovementsbetweentheformerandthelatterbothofwhichimpacttheoverallsituations.theoppositecomesfromthefactthattheeconomicsystemofmodernmarketprimelybuiltinChinahasthesamecharacterwiththetraditionaleconomicsystem,belongingtoakindofantiecologywithoutbasiccapacitytosustainabledevelopment.SothemarketsystemnowinChinamustbereconstructedintoaneconomicmarketsystemofsocialismthati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constructionisnotlackoftheoreticalandpracticingbedrockforthenonce,butitisstillalongrangeandformidablesystematicprojecttobedone.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6

一、信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1、从一起纠纷看诚信缺失。

2、中国的信用状况。

3、诚信危机的成因。

三、为信用社会打造法律基础。

1、信用是一种权利。

2、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遏制失信。

3、信用共享呼唤法律基础。

4、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5、完善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

6、促成信用开放与共享。

四、建立信用体系的内容。

1、加强市场主体-企业的信用建设。

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3、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4、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推进的重大问题。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诚信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产生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有形的财富。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轻视不得。

一、信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信用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它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与法律意识,它是整个社会交往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需要信用,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

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等价交换关系遭到破坏。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没有信用,就没有有序的市场;没有信用,一切经济活动就难于健康发展。如今,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由于出现信用危机,商品交易行为甚至倒退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状态,信用危机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如果市场主体在办理注册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虚假注册,“三无企业”混入社会经济细胞中;如果企业在有关经济活动中故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如果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做假帐、搞假破产等等,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变成一种无序的混乱经济。所以,当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时,市场经济赖于存在的基础就不复存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就会出现一片混乱。

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信誉,而拥有良好的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信誉是无形财富。这种无形财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却无法借贷,只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复信用。当然,个别不讲信用者可能得益一时,但不可能得益于长久;可能得益于一事,但不可能得益于全部。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1、从一起纠纷看诚信缺失。前不久,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沈阳时代广场酒店在全国秋季糖酒商品交易会期间与河套酒业集团的纠纷。诚信缺失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报载,2002年6月,时代广场酒店与河套酒业签订了2003年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的《会议租房协议书》,就河套酒业租用酒店和宴会厅场地作了明确约定。按照协议约定,河套酒业先后分三次将协议所规定的款项如数汇给了时代广场酒店。之后,河套酒业又分别于2003年8-9月共四次致函时代广场酒店,告之河套酒业所要使用的房间、会议场地及时间。到了2003年9月底、10月初,河套酒业要求进驻酒店布置会场时,时代广场酒店却将原本租给河套酒业的部分用房和场地“一女二嫁”,租给了第三方,并告诉河套酒业,如现在需要场地,只能安排在店内一桑拿洗浴中心进行,别无其它办法。

由于时代广场酒店未事先明确告诉河套酒业这一情况,在此之前,河套酒业已在许多媒体上刊登出新闻会、招待会的举办地址,因而,河套酒业无法接受这一突如其来的现实,交涉无果后,通过沈阳市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协调,但依然不能解决。河套酒业于10月4日上访辽宁省委和省政府,之后,又向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要求法院判令时代广场酒店赔偿经济损失112万元,并在指定媒体上发表致歉声明。

不难看出,发生沈阳时代广场酒店之风波,其诱因是钱在作怪,其本质是缺乏诚信。河套酒业与时代广场酒店的合同纠纷有待有关部门裁决,但此纠纷留给人们的思考值得重视。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社会无诚信不稳,市场无诚信就难以健康稳定发展。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当丧失品德和诚实时,就一切都丧失了。所以,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诚信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wto正式成员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市场规则方面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尽快建立起以诚实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秩序。因而,诚信问题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2、中国的信用状况。

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存在极其严重的信用危机。不少企业对诚信的违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故意违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就不具备诚信意识,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为了谋取自己的短期利益在经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违背了诚信的原则。(2)有些企业自身比较重视诚信,却能容忍其他企业的无信。据有关资料统计,对贿赂客户的容忍率为71.3%,对短斤少两的容忍率为55.4%,对打不实广告的容忍率为55%。这样的容忍度无疑为“无信”提供了温床,助长了无信之风的蔓延。(3)组织诚信与个人诚信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处于失范的状态,利益失衡。在企业与经营者,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职工,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均存在不平衡。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组织诚信往往会与个人诚信发生冲突,最终既影响个体又影响组织。

3、诚信危机的成因。

我国是一个讲究“德”的国度,很早就有“正其道以某其利,名其遭以计其功”之说。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用危机却表现的如此突出,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是信息的非对称性。交易双方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可能了解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信息,从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交易过程中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且在隐蔽成本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就会大量发生。

其次,是信用基础薄弱,产权改革不到位。市场主体的自有财产是他们承诺付还债务的信用基础。而在我国的产权结构下,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处于失范的状态。改革后,各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但是对国有企业而言,很大一部分还并不是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经济主体,他们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道德风险也就由此而生。

再次,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过渡的特定时期,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多是粗线条的,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及实际被遵守的程度均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其结果是诚实信用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陷入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各种市场法制规则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个人信用沦丧。最近接连发生“银广夏事件”和“仪科惠光案”都是信用危机的显著体现。更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

最后,政府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信行为。地方政府—方面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常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而一旦出现问题又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不少政府部门干扰执法,纵容包庇不如期归还债务的企业或个人,特别是本地企业和居民,客观上也助长了这一不正之风。

三、为信用社会打造法律基础。

1、信用是一种权利。

在美国,人们大可以“举债度日”花未来钱,没有人会动逃债、逃税的念头,因为他们不会拿自己一生的信誉开玩笑。

参与起草《民法(草案)》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民法学博士徐海燕谈到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发展颇有感触:在加拿大,滞交房租、保险费、医疗费,甚至坐公交车不买票都可能使一个人终生烙上不诚信的阴影,他今后做任何事都会受到质疑。在《民法》草案新增的人格权法一编中,明确规定自然人、法人享有信用权,禁止用诋毁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信用。

专家解释,信用权中的信用,是他人对本人在道德、经济上的一种信赖,信用权是本人在道德上、经济上值得他人信赖的一种权利。

已有的法律虽然要求诚信,但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上力度不够,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由于现代社会的信用纠纷多发生在经济领域,诋毁他人信用与失信违约一样会造成受害方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在1992年前后,湖南省浏阳市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要贷款,结果违反经济规律,造成贷款呆滞,信用环境较差,银行放贷十分小心谨慎,一度该市贷款只有四五千万元。1997年开始,在企业改制中,各级政府兑现了“不废银行、信用社一分债”的诺言,加速了银行和信用社债务的收回。由于信用环境的好转,该市去年金融机构投放城镇建设贷款一项达1.2亿元。该市副市长张建国深有感触地说:“浏阳缺的不只是资金,而是缺信用。有钱买不到信用,信用却可当钱使。”

《民法》草案信用权条款中还规定:“征信机构应当客观、公正地收集、记录、制作、保存自然人、法人的信用资料,同时应当合理使用并依法公开信用资料。”而什么是征信机构?人民法院建立执行法律文书等信用档案;金融机构建立还贷记录等信用档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资信档案-信用信息机制由此建立起来。把信用不良者锁入“黑名单”,把重合同守信用的人列入“红名单”。

2、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失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若参与市场经济交易的人不能扼守信用,必将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并影响社会交易关系的维系。

要建立真正的利益导向机制,使得重合同、守信用的人能从中收益;更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惩罚制度,即个人破产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弄虚作假、违规违法者无利可图,并为其逃废债务等严重侵权行为而付出沉重代价。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个人破产方面的法律规范。

破产制度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样的人构成个人破产制度的主体人。凡是具备民事权利能力的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中与交易相关人,向债权人举借债务无力偿还,或拒不履行经济合约中约定的交易义务,有恶意侵权或欺骗行为的,一律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若是法人企业在举债后不按合约规定履行偿债义务,却有意转移逃避债务,或者不合法规的废债造成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其中的主要责任人应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法人企业债务人虽没有欺骗行为及转移逃废债的不合法规的行为,却在投资经营经济交易中具有谋取个人私利,以权钱、权权交易接受贿赂、损公肥私等行为,或不按管理规章造成个人决策重大失误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其责任人也应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

在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债权人有权按规定程序向法院申请冻结除破产人基本生存保障条件之外的所有财产,让其“入穷籍”。法院受理后,首先核实查封其财产,限制其高消费行为,并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让社会各方面协同监督。其次,实行公开的法律听证会制度,破产主体人有法定义务公开向听证会陈述有关破产的一切询问,并提交相关的文件材料,若有拒绝或伪造,按破产犯罪从重处罚。对债务人严重侵害债权人权益,造成债权人巨大经济损失的除追缴其个人财产抵偿给债权人外,还应设立具体的刑事责任的量化标准,追究其破产犯罪的刑事责任。此外,从法律规定上限制破产人今后从事某些职业的资格。例如破产人不能从事公务员、会计师、公证人、银行职员、公司法人代表等职业,以加大个人从业的机会成本,使破产人不仅受法律责任制约,而且还受破产后从事职业的约束。

3、信用共享呼唤法律基础。

美、英等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信用信息是征信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规范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征信企业公平、合理采集和使用信息并为全社会提供征信服务的基本制度保障。

目前,征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至今行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信誉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未确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征信企业无法稳定、合理地从银行、工商企业、政府机构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信用信息,因此很难掌握和了解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全貌,并提供令人信服、权威的信用报告,征信企业在获得和采集信用信息方面仍然处在弱势地位。所以,政府在促进征信体系发展和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信用信息共享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合理使用。

4、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包括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社会保险、个人银行账户和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等,都未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个人财务信息分散在申请人所在单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有关个人资信的资源共享体系尚未建立。另外,我国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个人信用评估和调查制度,个人信用难以把握,这就很容易导致债务悬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5、完善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央行只公布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但个人信用评级办法等尚未出台,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一些法律虽然已颁布,但到具体实施时,由于我国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往往不能实施,比如借款人抵押了惟一的住房时,银行操作起来就十分困难,法院也难执行。

6、促成信用的开放与共享。

法律是建立信用体制的有效保障。银行要呼吁尽快出台关于信用的法律法规,界定数据开放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关系,使信用体系建设获得国家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根据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一些信用信息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被禁止公开或流传。要建立信用体系,必须要提前出台相关法律条规,保证征信信息开放,即对征信数据的采集、统计处理、现场核实、电子数据存储和依法商业化传播的全程开放。

四、建立信用体系的内容。

要建立健全全国信用体系,当前必须把着力点放到企业、个人、中介组织、政府这四个层次的信用建设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

1、加强市场主体-企业的信用建设.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国现有企业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也确有一批企业因不守信用而被处罚。所以,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关键。

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为此,除对企业经营者加强培训和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外,税务部门要加强企业守法纳税的监督检查,人民银行要引导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质检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检查及信息工作,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规范,等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用途和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资信数据库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征信数据库、企业付款信用数据库、坏账(黑名单)信息库、依法缴税信息库、产品质量信息库、合同履约信息库、环境保护数据库,等等;按照数据库建立的层次,又可分为政府主办的企业(包括国外企业)资信数据库、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和征信公司资信数据库等。建立这些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守信用企业的激励作用,即增大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二是对不守法企业的惩罚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制度。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规范做法,尽快研究制定企业信用建设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企业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制定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各类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等。

严格执行《证券法》、《公司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中期年报、年度报告和重大事件报告、并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监督,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个人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负责,提高上市公司在国内外投资者中的公信力。

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建设信用体系的难点。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首先是要对全民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氛围,使讲信用和遵纪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要依据国家法律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特别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因此,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找准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人民利益的结合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尝到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对发展经济的甜头。例如我国一些地区实行的农村信用社对评为“信用村”(即还贷款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拖欠利息纪录的行政村)的“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小额农贷无需担保的措施,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3、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各级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建筑师事务所,包括即将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机构等,都担负着为全社会提供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他们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真实的,就能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利益。如果这些中介机构中的一部分丧失职业道德而向社会提供假信息,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在大力清理整顿中介机构的过程中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建立完善的法规规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所有从事中介服务的经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认定,做到持证上岗。各中介机构都应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提供假信息。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机构。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见》已从去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编制会计报表和审计服务,不得担任审计客户的董事、独立董事、经理和其他管理职务;不得从审计客户中谋取审计收费以外的其他经济利益。事务所不得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恶性压价,也不得采取向客户支付佣金、压价、回扣或利诱等不当手段争揽业务。这对规范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同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的领导人蓄意、合谋出具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及其个人严加查处,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者要追究双方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从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全局来看,政府信用是影响全局、推动全社会的信用。因此,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及时纠正那种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的失信行为,对进一步完善各地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有着重大作用。

在强化政府信用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提高行政和司法公信力。要紧密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政府“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权,促进公务员、司法人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的规范化。

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团、法律顾问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继续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承诺、市长电话、价格听证和政府采购的政务公开制度,拓宽政府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渠道。

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部门、全社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行政问责、行政投诉等制度,加强公务员和司法人员的诚信教育,建立行政过错和司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司法人员的信用档案,作为提拔、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构建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发展。然而,我们也日益感到有一种不和谐的现象正在滋长蔓延,这就是道德失范的问题。如何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有效地建设精神文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的道德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深刻变革引起了原有的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道德状况亦是如此。

1.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带动道德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发展制造了混乱:原有的各种道德观念之间和新旧道德观念之间。在社会转型期相互碰撞和冲突日益明显,由此引发出各种道德问题。

(1)道德理想、信念的迷失。

目前,传统的旧的道德观念还有遗留,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想观念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较大冲突。如一些人渴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又怕吃苦,追求享乐,信奉拜金主义,坚持“金钱万能论”的错误价值观;大家都希望彼此能重效益、讲实惠,而又缺乏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没有真正的务实精神,等等,都是人们价值观念矛盾与冲突的反映。

(2)道德评价标准的困惑。

在市场经济“双刃剑”效应的影响下,新旧两种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双重价值标准,使得人们往往使用长期沿用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今天出现的现象与新事物,因而在面临许多问题时充满困惑。比如,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也要开展竞争?对于“人情交易”、“关系网”,人们一方面对其加以否定、表示反对,另一方面对部分人不徇私情、公平交易斥之为“不通人情”、“没有人情味”。

(3)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困惑。

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失衡是人们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评价标准困惑的必然结果。如人人都谴责见死不救的行为,然而当见义勇为的行为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时,大多数人又往往会视而不见,等等。

2.道德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1)传统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历史,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强大的历史惯性,又由于建国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使得当时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可能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立刻瓦解、彻底消失,它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妨碍社会改革的进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去的那套价值观念来评价事物、衡量是非、决定取舍。

(2)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观念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共富意识、创新意识、环保等意识增强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诚信等意识提高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讲求效率、崇拜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一些旧的道德观念,如安于现状、平均主义、重义轻利等受到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果夸大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否定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会助长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如果把赢利这一目的绝对化,就会导致拜金主义、坑蒙拐骗、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等不道德行为。

(3)西方文化对我国道德思想观念的冲击

不可否认,西方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对人生的真理性的认识。然而,我们在学习和吸收西方优秀道德思想的同时,必须把它与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和本质,其中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看作是唯一的目的,把社会和他人看作是满足个人目的和欲望的手段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这些腐朽的思想会影响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构建新时期道德体系的可能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关系决定着道德的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一方面,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道德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如一些音响设备、多媒体软件、传媒载体等,极大地提高了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2.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为构建道德体系提供精神支持

列宁认为,人们应该“逐渐习惯于遵守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2]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对于抑制因价值规律而滋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果和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大力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道德规范,并且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为道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法制保障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建构原则之一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这正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法治与德治同属于精神文明,一个是政治文明,一个是思想文明,它们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三、对构建新时期道德体系的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必须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合理的道德建设的途径,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此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构建新时期的道德规范体系。

1.重视道德的内在建设

(1)加强道德引导,真正落实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3]为此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和界限,进而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把道德教育落实到实处。[4]

(2)加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道德历来就有注重道德实践的传统。从道德的目的来看,道德规范是来自于人类生活的实践需要,又服务和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中。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归根到底也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崇高而坚定的信念,才能将以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

(3)重视党政机关的作风建设。

各级政府官员是各种权力的行使主体,他们的行政级别越高,权力就越大,所掌握的影响别人的资源就越多。权力腐败现象不仅会导致政治腐败,干扰经济社会的发展,毒化社会风气,而且会严重影响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削弱党的公信力。全体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改变价值观不确定、善恶不辩等不良现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内心深处筑起一道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2.强化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机制

(1)推进道德的制度化进程。

道德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要有制度适时有效地支撑。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道德制度化可以从三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一是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秩序;二是通过各种制度设置,使一切道德规范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落实到实处;三是通过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建立利益制约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德行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2)推行道德的法制化。

进行道德建设还必须与法律相适应,要以法律作保障。道德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法律靠外在的强制力量,二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法律为道德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规范,它将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二是为道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严重违背道德、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以保障道德规范的实行和社会的基本秩序。

(3)建立一套稳定的、完整的、有效的道德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调控道德的一种有效机制。一是将道德奖惩社会化,即建立道德的舆论宣传机制。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充分利用现达的传媒技术,建立广泛的舆论监督机制,弘扬道德精神,对损人利己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与鞭挞,使道德奖惩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将道德奖惩制度化。即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既有扬善的奖励制度,又有违反道德的惩恶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道德建设因形势的变化或人为因素而有所削弱和淡化。

(4)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是一种人文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成为人们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其中尤其要注意加强和优化社会性的道德评判。社会性的道德评判对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肯定某种行为,众人仿效;谴责某种行为,会使人们自觉扶正祛恶,进而达到道德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永泽,朱冬英.中国市场体制伦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9-10.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公民道德建设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8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诚信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产生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有形的财富。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轻视不得。

一、信用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信用是人类文明的果实。它体现了最根本的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与法律意识,它是整个社会交往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需要信用,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

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等价交换关系遭到破坏。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没有信用,就没有有序的市场;没有信用,一切经济活动就难于健康发展。如今,在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由于出现信用危机,商品交易行为甚至倒退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状态,信用危机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如果市场主体在办理注册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虚假注册,“三无”混入社会经济细胞中;如果企业在有关经济活动中故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如果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做假帐、搞假破产等等,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变成一种无序的混乱经济。所以,当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时,市场经济赖于存在的基础就不复存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就会出现一片混乱。

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信誉,而拥有良好的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信誉是无形财富。这种无形财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却无法借贷,只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复信用。当然,个别不讲信用者可能得益一时,但不可能得益于长久;可能得益于一事,但不可能得益于全部。纵观,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1、从一起纠纷看诚信缺失。前不久,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沈阳广场酒店在全国秋季糖酒商品交易会期间与河套酒业集团的纠纷。诚信缺失问题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报载,2002年6月,时代广场酒店与河套酒业签订了2003年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的《会议租房协议书》,就河套酒业租用酒店和宴会厅场地作了明确约定。按照协议约定,河套酒业先后分三次将协议所规定的款项如数汇给了时代广场酒店。之后,河套酒业又分别于2003年8-9月共四次致函时代广场酒店,告之河套酒业所要使用的房间、会议场地及时间。到了2003年9月底、10月初,河套酒业要求进驻酒店布置会场时,时代广场酒店却将原本租给河套酒业的部分用房和场地“一女二嫁”,租给了第三方,并告诉河套酒业,如现在需要场地,只能安排在店内一桑拿洗浴中心进行,别无其它办法。

由于时代广场酒店未事先明确告诉河套酒业这一情况,在此之前,河套酒业已在许多媒体上刊登出新闻会、招待会的举办地址,因而,河套酒业无法接受这一突如其来的现实,交涉无果后,通过沈阳市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协调,但依然不能解决。河套酒业于10月4日上访辽宁省委和省政府,之后,又向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起诉,要求法院判令时代广场酒店赔偿经济损失112万元,并在指定媒体上发表致歉声明。

不难看出,发生沈阳广场酒店之风波,其诱因是钱在作怪,其本质是缺乏诚信。河套酒业与时代广场酒店的合同纠纷有待有关部门裁决,但此纠纷留给人们的思考值得重视。诚信是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无诚信不稳,市场无诚信就难以健康稳定。西方一位家说过: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当丧失品德和诚实时,就一切都丧失了。所以,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作为wto正式成员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市场规则方面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尽快建立起以诚实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秩序。因而,诚信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2、中国的信用状况。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存在极其严重的信用危机。不少对诚信的违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故意违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就不具备诚信意识,不根据诚信准则行事。为了谋取自己的短期利益在经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违背了诚信的原则。(2)有些企业自身比较重视诚信,却能容忍其他企业的无信。据有关资料统计,对贿赂客户的容忍率为71.3%,对短斤少两的容忍率为55.4%,对打不实广告的容忍率为55%。这样的容忍度无疑为“无信”提供了温床,助长了无信之风的蔓延。(3)组织诚信与个人诚信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处于失范的状态,利益失衡。在企业与经营者,企业与职工,经营者与职工,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均存在不平衡。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组织诚信往往会与个人诚信发生冲突,最终既个体又影响组织。

3、诚信危机的成因。

我国是一个讲究“德”的国度,很早就有“正其道以某其利,名其遭以计其功”之说。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用危机却表现的如此突出,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是信息的非对称性。交易双方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可能了解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信息,从而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交易过程中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且在隐蔽成本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就会大量发生。

其次,是信用基础薄弱,产权改革不到位。市场主体的自有财产是他们承诺付还债务的信用基础。而在我国的产权结构下,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处于失范的状态。改革后,各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但是对国有企业而言,很大一部分还并不是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经济主体,他们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道德风险也就由此而生。

再次,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过渡的特定时期,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是,这些法律多是粗线条的,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及实际被遵守的程度均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其结果是诚实信用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陷入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各种市场法制规则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个人信用沦丧。最近接连发生“银广夏事件”和“仪科惠光案”都是信用危机的显著体现。更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

最后,政府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信行为。地方政府—方面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常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而一旦出现问题又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不少政府部门干扰执法,纵容包庇不如期归还债务的企业或个人,特别是本地企业和居民,客观上也助长了这一不正之风。

三、为信用社会打造法律基础。

1、信用是一种权利。

在美国,人们大可以“举债度日”花未来钱,没有人会动逃债、逃税的念头,因为他们不会拿自己一生的信誉开玩笑。

参与起草《民法(草案)》工作的社科院民法学博士徐海燕谈到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颇有感触:在加拿大,滞交房租、保险费、医疗费,甚至坐公交车不买票都可能使一个人终生烙上不诚信的阴影,他今后做任何事都会受到质疑。在《民法》草案新增的人格权法一编中,明确规定人、法人享有信用权,禁止用诋毁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法人的信用。

专家解释,信用权中的信用,是他人对本人在道德、上的一种信赖,信用权是本人在道德上、经济上值得他人信赖的一种权利。

已有的虽然要求诚信,但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上力度不够,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由于的信用纠纷多发生在经济领域,诋毁他人信用与失信违约一样会造成受害方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在1992年前后,湖南省浏阳市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要贷款,结果违反经济,造成贷款呆滞,信用环境较差,银行放贷十分小心谨慎,一度该市贷款只有四五千万元。1997年开始,在改制中,各级政府兑现了“不废银行、信用社一分债”的诺言,加速了银行和信用社债务的收回。由于信用环境的好转,该市去年机构投放城镇建设贷款一项达1.2亿元。该市副市长张建国深有感触地说:“浏阳缺的不只是资金,而是缺信用。有钱买不到信用,信用却可当钱使。”

《民法》草案信用权条款中还规定:“征信机构应当客观、公正地收集、记录、制作、保存自然人、法人的信用资料,同时应当合理使用并依法公开信用资料。”而什么是征信机构?人民法院建立执行法律文书等信用档案;金融机构建立还贷记录等信用档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资信档案--信用信息机制由此建立起来。把信用不良者锁入“黑名单”,把重合同守信用的人列入“红名单”。

2、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失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若参与市场经济交易的人不能扼守信用,必将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并社会交易关系的维系。

要建立真正的利益导向机制,使得重合同、守信用的人能从中收益;更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惩罚制度,即个人破产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弄虚作假、违规违法者无利可图,并为其逃废债务等严重侵权行为而付出沉重代价。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个人破产方面的法律规范。

破产制度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样的人构成个人破产制度的主体人。凡是具备民事权利能力的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中与交易相关人,向债权人举借债务无力偿还,或拒不履行经济合约中约定的交易义务,有恶意侵权或欺骗行为的,一律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若是法人企业在举债后不按合约规定履行偿债义务,却有意转移逃避债务,或者不合法规的废债造成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其中的主要责任人应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法人企业债务人虽没有欺骗行为及转移逃废债的不合法规的行为,却在投资经营经济交易中具有谋取个人私利,以权钱、权权交易接受贿赂、损公肥私等行为,或不按管理规章造成个人决策重大失误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其责任人也应列为个人破产的主体人。

在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债权人有权按规定程序向法院申请冻结除破产人基本生存保障条件之外的所有财产,让其“入穷籍”。法院受理后,首先核实查封其财产,限制其高消费行为,并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让社会各方面协同监督。其次,实行公开的法律听证会制度,破产主体人有法定义务公开向听证会陈述有关破产的一切询问,并提交相关的文件材料,若有拒绝或伪造,按破产犯罪从重处罚。对债务人严重侵害债权人权益,造成债权人巨大经济损失的除追缴其个人财产抵偿给债权人外,还应设立具体的刑事责任的量化标准,追究其破产犯罪的刑事责任。此外,从法律规定上限制破产人今后从事某些职业的资格。例如破产人不能从事公务员、师、公证人、银行职员、公司法人代表等职业,以加大个人从业的机会成本,使破产人不仅受法律责任制约,而且还受破产后从事职业的约束。

3、信用共享呼唤基础。

美、英等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信用信息是征信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规范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征信公平、合理采集和使用信息并为全提供征信服务的基本制度保障。

,征信行业在我国的已有近10年的,但至今行业规模依然较小、市场信誉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未确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征信企业无法稳定、合理地从银行、工商企业、政府机构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信用信息,因此很难掌握和了解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全貌,并提供令人信服、权威的信用报告,征信企业在获得和采集信用信息方面仍然处在弱势地位。所以,政府在促进征信体系发展和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信用信息共享的。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合理使用。

4、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包括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社会保险、个人银行账户和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等,都未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个人财务信息分散在申请人所在单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有关个人资信的资源共享体系尚未建立。另外,我国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个人信用评估和调查制度,个人信用难以把握,这就很容易导致债务悬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5、完善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央行只公布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但个人信用评级办法等尚未出台,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一些法律虽然已颁布,但到具体实施时,由于我国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往往不能实施,比如借款人抵押了惟一的住房时,银行操作起来就十分困难,法院也难执行。

6、促成信用的开放与共享。

法律是建立信用体制的有效保障。银行要呼吁尽快出台关于信用的法律法规,界定数据开放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关系,使信用体系建设获得国家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根据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一些信用信息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被禁止公开或流传。要建立信用体系,必须要提前出台相关法律条规,保证征信信息开放,即对征信数据的采集、统计处理、现场核实、数据存储和依法商业化传播的全程开放。

四、建立信用体系的。

要建立健全全国信用体系,当前必须把着力点放到企业、个人、中介组织、政府这四个层次的信用建设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

1、加强市场主体——企业的信用建设。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我国现有企业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也确有一批企业因不守信用而被处罚。所以,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关键。

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为此,除对企业经营者加强培训和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外,税务部门要加强企业守法纳税的监督检查,人民银行要引导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质检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检查及信息工作,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规范,等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用途和信息内容的不同,企业资信数据库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征信数据库、企业付款信用数据库、坏账(黑名单)信息库、依法缴税信息库、产品质量信息库、合同履约信息库、环境保护数据库,等等;按照数据库建立的层次,又可分为政府主办的企业(包括国外企业)资信数据库、行业内的资信数据库和征信公司资信数据库等。建立这些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守信用企业的激励作用,即增大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二是对不守法企业的惩罚作用。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要在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规范做法,尽快制定企业信用建设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企业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制定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各类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等。

严格执行《证券法》、《公司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中期年报、年度报告和重大事件报告、并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监督,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个人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负责,提高上市公司在国内外投资者中的公信力。

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是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建设信用体系的难点。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首先是要对全民进行诚实守信。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形成全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氛围,使讲信用和遵纪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要依据国家法律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而市场的又特别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因此,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的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找准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人民利益的结合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尝到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对发展经济的甜头。例如我国一些地区实行的信用社对评为“信用村”(即还贷款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拖欠利息纪录的行政村)的“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小额农贷无需担保的措施,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3、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各级中介服务机构,如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建筑师事务所,包括即将建立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机构等,都担负着为全社会提供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他们提供给社会的信息是真实的,就能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各个市场经济主体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利益。如果这些中介机构中的一部分丧失职业道德而向社会提供假信息,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在大力清理整顿中介机构的过程中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建立完善的法规规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所有从事中介服务的经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认定,做到持证上岗。各中介机构都应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提供假信息。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机构。例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见》已从去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编制会计报表和审计服务,不得担任审计客户的董事、独立董事、经理和其他管理职务;不得从审计客户中谋取审计收费以外的其他经济利益。事务所不得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恶性压价,也不得采取向客户支付佣金、压价、回扣或利诱等不当手段争揽业务。这对规范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同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的领导人蓄意、合谋出具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及其个人严加查处,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者要追究双方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从建设全国信用体系的全局来看,政府信用是影响全局、推动全社会的信用。因此,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及时纠正那种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的失信行为,对进一步完善各地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有着重大作用。

在强化政府信用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提高行政和司法公信力。要紧密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政府“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权,促进公务员、司法人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的规范化。

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咨询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顾问团、顾问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化、法制化水平。继续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承诺、市长电话、价格听证和政府采购的政务公开制度,拓宽政府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渠道。

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部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行政问责、行政投诉等制度,加强公务员和司法人员的诚信,建立行政过错和司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司法人员的信用档案,作为提拔、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9

论文摘要:诚信,试实宁信的缩略语。“信”,信用之谓也。因此,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信用管理制度的系统。现代市场经济足信用经济.现代文明社会足信用社会,都在以诚信为本。移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制度与行为的良性互动。经济杖序和运行规范足整个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迫切。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意义非常重大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条件。

市场交易以诚信为前提,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以信为本.无信不立。因此,必须把社会诚信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管理制度,作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好,规范信用秩序,消除信用缺失,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度,就可以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健康的环境中不断完善。比如工商局检查工商秩序,如果凭体力去检查,不是办法,但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登记管理,承诺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

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中,扩大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规模,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上海人均Gpp已经接近5000美元,消费结构出现明显的升级趋势,家庭消费重点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领域转移,客观上要求信用消费快速增长。上海2003年8月底各种信用卡总量4131万张。其中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只有58万张.而美国2002年平均每人8张。因此,随着新一轮发展,上海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的空间非常宽广。依托现有的信用基础和社会需求,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展各种新型信用工具,一方面可以信用服务行业规模,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拓宽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渠道,扩大居民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需求层次,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信用支撑。

(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承诺、守信用、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诚信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要依靠思想道德教育来推厂,更需要现实的制度载体来规范。只有把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信用制度相结合,才能保证全社会更好地守信履约。社会诚信体系是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但承载了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还承载了信用有价、社会自律、责任政府等现代文明要求。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实现诚信制度化,就可以让诚信意识如同守法意识一样,真正深人人心,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培育城市精神提供养分。

(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上海新一轮的发展,必须围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这条发展主线;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不仅取决干产业竞争力,基础设施条件等硬件因素.更取决于诚信环境等软件因素。“商无信不盛.市无信不兴”。诚信城市是一个城市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水平的综合体现,诚信体系这“四个化”都要体现。哪个地区诚信环境好、市场机制完善,资源就会向哪个地区涌流、集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上海作为先行先试城市,按照国际信用管理规范,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环境,降低商务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从而更有力地积蓄国内外资源,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为科教兴市构筑高效的服务平台。同时,守信用、讲规范、讲法治的市场诚信环境,可以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整体形象和企业整体信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竟争力。

二、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迫切

(一)市场经济必须建立起人才市场诚信体系。

1、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人才中介诚信体系。

人才中介是人才市场诚信体系的主体,由于其负有对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资格审查的责任,建立良好的人才中介诚信体系对于建设人才市场诚信体系至关重要。

人才中介作用的发挥,雄厚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不可少,但从业人员素质,更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着这一行业和个体的荣辱兴衰。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根本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中,诚信犹如积木,搭建起来非常困难,但只须轻轻一碰就会坍塌。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全球知名中介公司安达信,仅仅因为假账一个事件,公司精心构筑的数年历史就此终结,整个行业的形象也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其中的教令人深省。在我国传统的商业文化中,视名誉和品牌如生命,是我们必须珍视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市场经济越发达,中立、自律、诚信为上,越应该成为每一个中介机构始终秉承的基本原则。每个人才中介和从业人员要有自觉行动起来,建立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自我监督机制,搞品牌经营,从而使整个行业建立良好的中介诚信体系,以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

2、必须建立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诚信体系。

人才中介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执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诚信体系。诚信体系的重要工作就是建立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诚信档案”或诚信数据库,对弄虚作假者实行“黑名单”制度,作为对其违反诚信的惩罚。

对于用人单位,可由人才中介单位建立招聘方面的单项诚信档案,也可与工商、税务、金融、劳动、质监等部门一道建立单位综合的诚信档案,比如企业经营状况,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纳税、还货情况,有无不良的招聘记录等,作为人才中介资格审查的依据,同时供求职人才查询使用。

(二)、营造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必须有法律支持环境。

法制是信用的保障。人才市场各个主体要做到守信有规范,失信要有惩罚,就必须加强人才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法规对人才中介、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的信用行为进行规范。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诚信建设。诚信是用人单位要集优秀人才的法宝,是社会人才寻求事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市场创立品牌形象的基石。人才市场要坚持以“诚信、创新、专业”为经营理念,决不失真信息,同时要求用人单位不设置违背政策的政视性条件,客观介绍招聘职位及待遇,求职人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我们将和用人单位、求职人才一起努力,一起努力构建人才市场诚信服务体系,促进我市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净化市场秩序

(一)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和重要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使交易活动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各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社会普遍关注。

社会经济的主体篇10

一、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

信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理论界对于其内涵的界定颇不统一。托马斯?图克说过:“信用,最简单的说,就是信任,这种信任不管有没有充分的根据,都会使一个人以货币的形式或商品(其价值按事先约定的价值计算)的形式,把一定量的资本托付给另一个人,并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在规定的到期日予以偿还。”《经济学百科全书》中给信用下的定义是:“信用一词,指的是延期交易,比如在一项交易中的一方可将应付的款项推迟到将来某个时间再偿付。”这些理论上的阐述反映了信用的一些特征,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对信用的本质作出说明。如托马斯仅仅从借贷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信用,而后者却简单地把信用等同于延期交易。

从人类以物物交换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开始,信用就已产生并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因此说,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产生的,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范畴;它又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础的特殊借贷行为,反映了一种债券债务关系;它还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支付的价值运动形式实现的。

社会信用体系按其组成部分可以划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出现国家和企业以前就已经有了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是伴随着国家或政府和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个人信用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诚信,包括接受强制性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和接受非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具有的诚信。政府信用则是指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诚信,表现在政府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承诺能否兑现,政府能否严格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是否会损害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利益等。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是基石,企业信用是商品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政府信用则是个人和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意义

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社会诚信不足、信用关系扭曲屡见不鲜。个人信用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开始淡化,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追求个人私利的欲望不断膨胀。诸如信用卡恶意透支、个人恶意骗取意外伤害保险赔偿等现象都是个人信用缺失的事实表现。企业信用方面,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损害其他企业和社会利益,并以自身企业信誉为代价,如债务拖欠、合同违约、恶意逃债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5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政府信用方面,由于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或政府在执行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到位等,致使执行法律法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社会信用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等价交易存在的基础。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交换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而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对商品的价值量进行保证呢?一方面要依赖于交易双方的信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和法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但由于法制要想取得预期效果,仍然建立在社会个体信用的基础上。如果社会个体丧失了信用,那么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道德舆论都不能够对其行为形成约束,更不用说要求其遵循公平的等价交换原则了。正如西方制度经济学家所说,信用是在非确定世界中促进交易、合作和学习等活动的一种粘合剂,运转良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共有信用之上的,信用的普遍匮乏结果是机会主义的盛行。

2.信用是企业取得市场交易资格的必要条件。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垄断而产生了高额利润,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存在,人们丧失了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动力。然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交易是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企业要想取得市场交易的资格,必须具有良好的诚信。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必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退出历史舞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良好的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商誉,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对名牌产品的信任度较高,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信用的肯定。而且,依托于企业信用建立的企业品牌价值往往数倍于企业的实物价值。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philipmorris)收购卡夫(Kraft)公司花了129亿美元,出价是Kraft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4倍,雀巢公司以45亿美元收购Rowntree公司,出价是该公司账面价值的5倍多。这里所依据的主要是品牌价值,收购一个知名品牌就等于收购一个市场。反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信用,又怎么能够获得好的品牌效应,其品牌的价值又将如何获得提升呢?

3.信用是政府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的重要保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怎样保证制度得到公众的认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呢?这就要依赖于政府的信用度有多高。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必然能够更有效的实施政府方针和政策,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更易于被公众所认可和遵循,反之,弱势政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制定的制度只不过是些空空的白纸黑字而已。而且,政府信用强弱和政府制度的实施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的制度更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而一个弱势政府因为所制定的制度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较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弱化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造成恶性循环,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

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信用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之中,但现有的信用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几个特征:(1)形成时间短;(2)政府推动性较强;(3)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这样的社会信用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1)应尽快加快有关信用的立法和执法,健全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对信用的约束主要依赖于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而在法律上的强制约束相对较弱。“信用和法律作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二者相互补充”。因此,要保证社会经济良好运行,必须健全有关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基础。其一,在立法上,应尽快制定有关信用的专门法律,保护合法守信的公民和企业的正当权益,明确不守信用的公民和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二,应大力加强执法力度。根据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个人和企业守不守信,关键在于衡量两者的收益和成本,当不遵循信用规则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时,个人和企业就会选择不守信用。加大执法力度,就是要大大增加个人和企业不守信用的交易成本,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信用关系的有力工具。

(2)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机构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中介机构作为其组织保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包括经营征信数据、信用评价和资格认定等组织机构。

(3)要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实心联合征信制度。具体说来,就是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向银行、公共事业单位等征集个人信用交易记录,对其作出信用评价和定级,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其他单位如果需要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考察,就可以向信用服务机构付费获取服务。

2.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信用政府,这对树立一个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和营造信用市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表明政府在自身能力限度内的实际“践约”状态。它是一种非利润刺激的信用,存在信用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用方和信任方权力非对等基础上的特殊信用。当信用方即政府一旦发生失信行为,信任方即公众由于其权力支配上的明显劣势而显得孤立无助。因此,政府信用的建设应从优化信用动力机制和完善约束机制两方面着手,具体说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实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度;要建立信用政府管理组织体系;要建立政府档案管理系统;要完善政府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机制,程序公开化和透明化等。

3.倡导诚信的社会理念。首先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最后,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经济学百科全书[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

[2]李少林:信用与市场经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