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满意度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56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1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环境质量满意度

一、引言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①,从此,长株潭三市进入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的新阶段,2016年,湖南将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在“湖南十三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同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推广两型改革经验”。然而,彭文斌、李昊匡(2016)认为,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受到利益激励约束,环境规制政策偏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监督作用,构建共同治理的规制模式。同时,郑思齐等(2013)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治理问题,通过环境治理投资、改善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是否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怎样参与其中?这类问题都亟需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②,通过probit模型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及政策建议。

二、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95.5%,形成含有382个样本,三部分调查内容的社会人士问卷调查数据库。在社会背景调查中,受访对象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03人,占总体27%;偶尔关注环境保护的有164人,占总体43%;没有关注环境保护的有69人,占总体18%;对具体情况不确定的有46人,占总体12%。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选用“政府环境保护行为到位”情况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环保技术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的防治举措、噪声污染的处罚措施和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手段,选用“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水体化学污染、水体放射性污染以及水体悬浮物污染,“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2),包括烟尘污染、雾霾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程度”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3),包括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由于不同变量中存在多个选项,所以对单个被调查人的同一变量选项值采用算术平均值处理,得到落在集合a={1,2,3,4,5}反映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和环境规制效果强度的数值,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变量gbp为政府行为偏好强度,变量X1表示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2表示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变量X3表示噪声污染乐爻潭龋εi~n(0,σ2)为随机干扰项。

从表1中可以知道,如果水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64、0.0861、0.1100和0.1563;如果大气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113、0.0674、0.0988和0.1397;如果噪声污染严重程度越大,则样本中个体平均选择“基本到位”、“不确定”、“到位”和“十分到位”的概率相对于选择“不到位”的概率分别下降0.0267、0.1005、0.1453和0.1704。因此,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强度对环境规制效果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其一,从“不确定”选项来看,对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说明公众对噪声污染更为敏感,噪声污染严重程度的变化将会对满意度结果产生影响,即噪声污染的严重程度越高,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价越低。其二,从“十分到位”、“到位”以及“基本到位”三个选项来看,其变化幅度呈现收敛状态,即环境污染的细微变化对“十分到位”选项的作用大于“到位”和“基本到位”选项,说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认为政府环境保护治理行为执行力度不够,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不满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成效为背景,由政府环保力度和政府环保效果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建立probit模型回归来分析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噪声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中,噪声污染对公众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不满意,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度需要加强。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强化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切实履行政府管理、监督、控制职责,充分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冲突,继续加大环境规制力度;第二,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结合的手段,运用问责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压力层层传导,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治理模式;第三,发挥公众参与激励相容约束,支持、鼓励环保nGo等自发型公益组织及网络社区等监督型舆论媒体对污染企业、污染问题和污染源头的揭发和举报,营造良好的民众基础。

注释

①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

②本问卷调查含:社会背景调查、政府环保力度调查和政府环保效果调查三个部分,共9页71个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未能向读者汇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咨询。

参考文献

[1]彭文斌,李昊匡.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果:基于利益激励下治理逻辑[J].社会科学,2016(5):33-41.

[2]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罗党论.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6):72-84.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2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自始至终做到以民为镜,一切工作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其实质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九龙坡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来看,坚持以民为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

问题要到群众中去查,认真倾听民意。找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保证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要找准问题,必须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征求群众意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九龙坡区级四套班子及成员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征求到对区委常委会班子的意见537条;各单位也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到干部群众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共5116条。这些原汁原味的群众意见,让党组织和党员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而换位思考,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

办法要到群众中去找,善于集中民智。针对收集到的意见,九龙坡区委要求各有关单位到实践中找答案,到群众中找点子。如,针对少数党员、群众日常生活和就医困难的问题,区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采取了建立扶助资金制度、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等有效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困难党员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又如,针对党员、群众提出的干部作风不够深入和会议、文件过多的问题,区委深入党员、群众进行调研后,建立、健全了全区区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要求每位区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少于2个月;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定期听取镇和街道领导汇报工作制度,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全区会议申报制度》,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建立检查评比审批制度,规范全区各类检查评比活动,这些融合了基层党员、群众智慧的措施推行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党员、群众纷纷表示满意。

效果要到群众中去看,努力满足民愿。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只有取得实效,群众才会满意;只有群众满意,才算真正取得实效。九龙坡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泛开展了“四看”活动,即:深入基层,看查摆出的问题改了没有,改得怎样;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群众对整改落实情况是否满意;看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否向群众解释清楚;看基层对党员干部还有哪些意见建议,及时了解他们对整改效果的意见。“四看”活动结束后,区委组织各单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开展了一次群众满意度测评,全区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64个单位,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除一个单位的群众满意度只有88%外,其余单位的群众满意度均超过95%。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3

市委组织部

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是中组部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打造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按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调研的通知》(组通[20xx]49号)文件后,会党组、理事会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党组会认真学习,分析我会干部职工对组织工作满意度不高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提出了提高满意度的对策与措施,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影响对组织工作满意度不高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今年年初,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统计局,来我会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抽样问卷调查。市残联党组、理事会高度重视,责成会办公室及时做好抽样问卷调查的组织、协调及人员的安排等相关工作,引导干部职工端正对问卷调查的思想认识。从目前组织部门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会干部职工对组织工作满意度不高,会党组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会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队伍主流是好的,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队伍作风建设是硬的。但是,我们党组、理事会在团结带领市残联党员干部为全市的残疾人事业建功立业方面还有待加强与完善。特别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关心力度不够。从市残联“四代会”以来,六年多间也只解决了一个正科级的干部待遇,干部的激励机制发挥不够。在平时工作中,关注业务完成的多,交心谈心是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不够。

(二)市残联干部长期得不到提拔与重用。市残联自1990年6月组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的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但是,市残联历届领导干部都是从外单位调入,近20几年没有提拔一个领导干部,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影响,市残联的干部对会党组及市委组织部是有想法的。客观上认为市残联党组对单位的干部关心不够,主观上市委组织部门对残疾人工作者关注不够,没有为他们的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一般干部对组织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内在原因。

(三)组织部门对残联这一弱势部门的残疾人工作者关心不够。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我会原副调研员同志退休之后,会党组向市委组织部打过报告,要求给我会解决一名副调研员。会党组又反复多次向上级组织部门反映这一问题,但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二是9月份干部届中考察时,会党组将我会干部的提拔问题及时向当时考察组同志作了反映,10月份我们又向当时的市委组织部的部长反映,后来,干部提拔工作也没有任何结果。三是20xx年市委组织部下文,给我会配备了一名副调研员职数,全市很多单位,只要有副调研员职数的都先后予以解决。但是,我会的副调研员一事长期得不到落实,使一般干部认为组织部门根本不关心残疾人工作者,应给的干部待遇以各种理由予以推逶。

二、对市委组织工作部务作风建设的建议。

根据市委组织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们残疾人工作实际,现就对组织工作及部务作风提出如下建议,供组织部门参考。

一是在竭诚为党员干部服务。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组织部门是党委(党组)抓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组工干部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施工力量。组工干部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群众意识,自觉把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人、分好忧。要扎实做好为干部服务工作,制定和落实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服务群众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对凡是来办事的干部群众,始终做到“一张笑脸迎人,一把椅子让人,一杯开水敬人,一句好话暖人”。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广泛与干部群众交心谈心,了解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干部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要突出抓好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等现代知识学习,帮助和引导组工干部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本领。坚持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大力加强组工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树立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形象。要强化公正意识,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地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要强化纪律意识,严格执行组织工作纪律。

三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组织工作首要的是选准人、用好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问题。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把什么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干部心里在想,群众眼睛在看。做好了是推动前进的力量,做不好就是影响发展的障碍。应坚持站在群众立场评价、识别和任用干部,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尺,使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群众评价组织部门的最大标准,就是组织部门用什么样的方式选用了什么样的人作干部。因此,要把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最大的工作取向,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体现群众公认原则,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扩大选任干部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度和工作透明度,依靠群众把干部选准用好。要坚持干部标准,切实配强选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完成重大任务、解决复杂矛盾中考察识别干部,重用经受住考验、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好配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大力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评制度,探索科学合理的干部考察、考核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大力选拔使用靠得住、敢负责、肯实干、口碑好和严以律己的干部。

四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切实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努力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党委、群众、干部“三满意”。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全程监督,建立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函询、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畅通信访举报等监督渠道,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措施。

会党组经过学习讨论认为,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措施有多个方面,我们一致认为关键要把握以下点。

一是推行“阳光组工”。公开是公信基础;阳光是透明的关键。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必将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群众对组织工作意见较多、误会较大的,往往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工作不透明造成的。在组织工作中,无论是干部工作、人才工作,还是基层组织工作,都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为此,必须让干部群众了解组织工作,只要是适合公开的事项,都应当尽量让党员干部、各个层面和职工群众知晓。特别是要努力破除选人用人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感,建立健全选用工作公开制度,比如把程序和环节告诉职工,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压缩群众质疑和灰色想象的空间,真正落实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是狠抓服务。组织工作必须服务于全局、服务于党员、服务于群众,唯有服务到位,在群众的心目中才地位、才有满意度。必须围绕中心、紧扣中心、服务中心,自觉将组织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实现组织工作自身价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在服务基层党员群众中赢得群众赞誉。要真正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始终,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下级、基层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要当好党员干部的“贴心人”,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体现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党员和人才“娘家”的人文关怀。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4

———拓民机关职能转变工作作风

*月**日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以来,直属机关党委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布置和具体要求,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党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机关职能部门点多面广,如何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研究,强调从拓展职能,改进作风入手,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在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上下功夫,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公司的年度任务和长远规划上来,切实加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性地拓展职能,改进和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呢?

第一、坚持思想先行,确实转变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一切实际工作都是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当前,集团公司建设亿吨级能源基地的长远规划,公司“稳住露天矿,发展井工矿,联合地方矿,打开东露天矿”的总体工作思路,对我们机关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思想建设、切实转变观念摆到机关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素质;通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责任感;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激发机关工作的创造性。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更是无止境。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落实到加快发展上来,落实到改革创新上来,落实到实现公司全年目标任务和总体工作思路上来。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机关作风的大改进,努力为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创造更加宽松、高效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第二、坚持素质工程,提高履职能力。庄子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公司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领导的重任。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公司推行的“素质工程”、“蓝青工程”,以及机关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机关人员形象”等活动,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每一个机关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促进学习与工作的交融、互动和转化,不要满足于“学了什么”,而要致力于“学会什么”,使自身的能力素质适应本职工作,并具备适应其它工作的能力,达到能文能武的要求,既懂管理、会经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能高于群众,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为公司的整体发展做好素质准备。

第三、坚持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求得实效。因此,机关各项工作,都要讲求高效、实效,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基层单位、是否有利于职工群众,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公司机关各级干部,一定要做精简务实的模范,切实改进领导方式,从繁文缛节中把自己解脱出来,着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变以会议和文件指导工作、落实工作的做法。同时将改进文风、会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减少文件和会议数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才能体察民情,了解实情,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及时解决职工群众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机关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借先进性教育的东风,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不好开展的地方去,了解职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并努力提高成事率,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要强化机关干部服务至上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增强机关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的能力,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自觉接受基层和群众的监督,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机关作风建设的成效。

第四、坚持服务群众,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开展先进性教育,改进机关作风,必须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目标。机关作风问题,说到底,是机关与职工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评价机关作风,关键是看机关为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看机关作风有哪些变化,看机关强化“三个服务”究竟有哪些新的举措。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必须把实现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始终,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机关作风建设的根本标准,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着力点,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努力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办成群众最满意的事。为此,机关部门要在与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接触多的地方设立“文明职能窗口”,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制度,并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同时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坚持“勤政”“廉政”,努力打造高效团队。开展先进性教育,拓展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一定要调动机关各个职能部门和机关干部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结合起来,把履行党内监督职能和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结合起来,既要解决不勤的问题,也要防范不廉的问题。要通过企务公开,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了解的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的问题以及容易“暗箱操作”引发腐败的问题,进行公开,特别要注意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公正、可信,并建立完善公开的审核制度、评议制度、反馈制度和备案制度,促进企务公开的深入开展,并结合各项制度来解决廉政问题。要把强调廉政和讲求效能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一切与公司的前途命运紧紧维系起来,做到“为之倾心,为之尽力”,同心同德,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树立高效团队精神,真正达到“恪尽职守、办事高效、清正廉洁”这一目标,为公司的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关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先进性教育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持久、长期的思想准备。要按照公司的统一布置和安排,联系实际,把拓展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作为一项制度,长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前进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出实招,求实效,把实践证明确有成效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之路,努力提高机关各部门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把我公司尽快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7月11日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以来,直属机关党委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布置和具体要求,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党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机关职能部门点多面广,如何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经过充分研究,强调从拓展职能,改进作风入手,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在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上下功夫,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公司的年度任务和长远规划上来,切实加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性地拓展职能,改进和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呢?

第一、坚持思想先行,确实转变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一切实际工作都是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当前,集团公司建设亿吨级能源基地的长远规划,公司“稳住露天矿,发展井工矿,联合地方矿,打开东露天矿”的总体工作思路,对我们机关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思想建设、切实转变观念摆到机关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素质;通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责任感;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激发机关工作的创造性。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更是无止境。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落实到加快发展上来,落实到改革创新上来,落实到实现公司全年目标任务和总体工作思路上来。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机关作风的大改进,努力为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创造更加宽松、高效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第二、坚持素质工程,提高履职能力。庄子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公司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领导的重任。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公司推行的“素质工程”、“蓝青工程”,以及机关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机关人员形象”等活动,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同时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每一个机关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促进学习与工作的交融、互动和转化,不要满足于“学了什么”,而要致力于“学会什么”,使自身的能力素质适应本职工作,并具备适应其它工作的能力,达到能文能武的要求,既懂管理、会经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能高于群众,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为公司的整体发展做好素质准备。

第三、坚持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保持先进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求得实效。因此,机关各项工作,都要讲求高效、实效,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基层单位、是否有利于职工群众,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公司机关各级干部,一定要做精简务实的模范,切实改进领导方式,从繁文缛节中把自己解脱出来,着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变以会议和文件指导工作、落实工作的做法。同时将改进文风、会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减少文件和会议数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才能体察民情,了解实情,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及时解决职工群众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机关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借先进性教育的东风,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不好开展的地方去,了解职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并努力提高成事率,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要强化机关干部服务至上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增强机关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的能力,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自觉接受基层和群众的监督,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机关作风建设的成效。

第四、坚持服务群众,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开展先进性教育,改进机关作风,必须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目标。机关作风问题,说到底,是机关与职工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评价机关作风,关键是看机关为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看机关作风有哪些变化,看机关强化“三个服务”究竟有哪些新的举措。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必须把实现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始终,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机关作风建设的根本标准,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着力点,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努力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办成群众最满意的事。为此,机关部门要在与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接触多的地方设立“文明职能窗口”,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制度,并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同时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5

摘要:农村基层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生活状态,在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最真实地反映党的工作情况,群众工作到不到位决定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从党员干部建设角度分析,当下农村基层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依旧存在群众工作思想认识层面不高、群众工作作风不良、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调查研究工作不落实,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缓解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的实效性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党群关系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的意义

1.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官僚主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

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2.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更是开展群众工作必需的重要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当中“从群众中来”的主要内涵,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走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要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⑤只有走近群众,经过调查才能具体真实地了解基层群众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做得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大小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最直接地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正确、准确地实现和维护,从根本上决定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研究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生活当中,走近群众的心理,才能够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将群众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利于准确快速找到群众问题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是“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⑥再次,调查研究还涉及作风问题。有没有走村进户,有没有嘘寒问暖,话有没有说到群众心坎里,事有没有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深刻体现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务实的标准之一。干部慵懒散,调查研究无从谈起,求真务实更是空中楼阁。为此,当好党的干部,做好人民的公仆,必须积极主动、勤跑勤问地做好调查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群众工作当中,始终严肃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端正群众工作态度,将群众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担当敢于实事求是,有魄力敢于攻坚克难,才会推进群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文注释

①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②大别松涛.提“五条标准”当成“好干部”自觉追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630/c241220-22022184.html.

③杨玉玲等.群众路线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23.

④何录春.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2(2).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深化群众满意工程与繁荣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民多办实事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作风、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执行力明显增强、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建设“富而强、精而美”的幸福提供坚强保障。

二、目标要求

引导全区上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着力解决工作作风、服务效率、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凝聚科学发展之力,激发振兴崛起之心,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在办实事、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上下功夫,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三、内容要求

(一)完善机制、搭建载体,使民意反映渠道更加畅通

1、建立部门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解民困。每名班子成员要确定一个联系点,主动深入到所联系的单位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每月进行一次走访调研,深入到村居农户和企业店铺,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和企业单位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要每人联系一个困难户,通过观念引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方式,增强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其脱贫解困。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联系卡”并发放给所联系的单位和群众,注明个人岗位职责,联系方式,便于群众沟通联系、反映情况。要建立联系群众工作台帐,对联系活动登记造册,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做好梳理分类,保证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2、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走出机关,深入群众,扑下身子访民情,千方百计解民忧,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努力做到进企业解决难题、保项目进度,进万家体察民意、保民生民需,进村居化解矛盾、保和谐稳定,使部门单位的工作决策与发展大局统一起来,与社会稳定统一起来,与群众需求统一起来。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党员干部日常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定期通过上门走访、组织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及设立民情信箱等多种途径,广纳民言、广聚民意,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和民生难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通过日常沟通联系,进一步增强党群政群互信,畅通民意民情诉求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使广大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使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锤炼和改进。

3、拓展网上定期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民声网有关功能,依托“在线访谈”栏目,定期组织区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上线,通过网络平台,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解答群众难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会同区电视台进行跟踪回访,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群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加大群众留言办理质量督导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未决,需多部门协调办理的问题,实行相关部门联合调研办理制度。进一步强化考核通报,将民声网群众留言办理情况与年度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评议、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相挂钩,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群众关心的苗头性问题抓起,努力将民声网建成干群沟通的“连心桥”,群众办事的“直通车”。

(二)转变作风、强化执行,使民生保障服务水平更加提高

1、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围绕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全区强化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以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为重点,把强化执行力、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改进干部作风的突破口,着力解决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纪律涣散以及、等突出问题。积极拓展“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限时办”服务平台,加大对禁酒令、上下班纪律等规定执行情况的明察暗访力度,切实改进干部队伍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

2、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按照“审批收费必须全部公开、审批时限必须压缩到最短、公开电话在规定时段必须有人接听办理”的要求,建立健全部门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值班备勤制“三项制度”。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着力实现公开的规范化和内容的全面化,在公开中拉近干部群众距离,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各单位经批准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向社会公开,凡是有幅度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执行。

3、进一步打造优质发展软环境。开展“百项办件提效能促项目”活动,对涉及行政审批类、行政处罚类、行政确认类以及公共服务类办结件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情况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回访,听取有关负责人的意见,对行政行为进行跟踪监察。继续实行环境监测点制度,坚持明察暗访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借执法、服务为名强行搭车收费,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强迫企业购买指定物品、参加协会组织、参加学习考察和评比达标等行为。

(三)突出重点、评建结合,使工作落实更加到位

1、把握活动重点。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项目建设进度、社会事业成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验活动的“试金石”,把精简审批收费项目、服务企业等工作情况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尺,把群众评价、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活动的重要标准,认真研究为民服务新举措新办法,坚持干字当头,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用机关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强化日常检查。制定深化群众满意工程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标准,定期调度通报。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根据各自实际分解立项,建立台帐,实行销号制度,狠抓落实。区活动领导小组要采取单位自查、分类抽查、集中观摩、社会评价“四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办公情况和项目审批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违犯工作纪律和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追究责任,严肃查处走过场、搞形式行为。

3、坚持评建结合。开展重点科室评议活动,选择与群众生活、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科室,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广泛征求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组织有关科室认真抓好整改,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好政风行风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让群众对活动开展成果进行公开评议。

四、方法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年3月)。制定下发深化群众满意工程实施意见,调整充实相应工作机构。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召开相关会议,认真传达,广泛动员,制定实施方案,并通过对自身实施群众满意工程以来的总结回顾,切实提高对深化群众满意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调研查摆阶段(年3月—4月)。根据各项机制的建立情况,党员干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与广大干部群众和项目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悉心听取意见建议,以民生需求为标准,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剖析、查找原因,建立健全查改问题台帐。3月底以前各单位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为民办的各项实事,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通过电视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整改提高阶段(年5月—10月)。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逐条逐项进行整改,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那些事关全局、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加以解决。整改落实方案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工、有检查,而且还要定时限、定标准、定职责、定奖惩。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充分吸取群众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总结评比阶段(年11月)。根据日常活动开展、督导检查、季度点评等情况,对全年活动进行总结验收、评先树优。组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深化群众满意工程情况进行述职,向群众报告各项实事好事完成情况,并与年度政风行风评议相结合,接受全区人民的评判。对行评后三名的单位,取消当年政绩考核先进单位资格。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区委、区政府成立深化群众满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纪委,主要做好活动的材料起草、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情况通报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各级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迅速开展工作。

(二)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把活动带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抓项目、办实事、惠民生、促和谐上。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不走过场。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主动选准目标求突破,创造性地完成“自选动作”,确保整个活动既主题突出、达到要求,又特色鲜明、富有成效。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7

全运赛事体育素养居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市居民大众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沈阳市辖9个区,结合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的意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和平区、大东区和苏家屯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运用网络,大量收集大众体育、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资料和数据,给本文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

1.2.2访谈法

走访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了解沈阳市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沈阳市大众体育需求的主要建议和意见。

1.2.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等媒介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调查对象为政府体育管理官员、大众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居民等。

1.2.4数据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eXCeL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基于体育需求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调查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素养本体的研究,笔者比较认同余智所提出的体育素养内涵,余智(2005)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人先天具有和通过后期教育获取体育信息,并运用这些体育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能力,并提出体育素养主要体现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素养的外显性主要表现为体育行为,而体育需求又成为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体育素养的量度应以体育需求为基础。对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应以居民体育需求为基本测量点,通过对参与型体育需求为主进行调查,进而反映出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的客观现状。

2.1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

沈阳市居民体育生活满意度调查包括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内容满意度达到53.3%,一般满意达到41.3%,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达到55.5%,一般满意达到39.1%,较不满意达到1.1%,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活动时间满意度达到45.7%,一般满意达到48.8%,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3%;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达到30.2%,一般满意达到63.9%,较不满意达到1.2%,很不满意达到4.7%。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知道,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不断深入,居民逐渐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活动场所满意度较比其它满意度较高,对体育指导人员水平满意度较低。

2.2体育锻炼频率、时间、时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每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数量达到83.2%,居民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数量达到16.8%。每周参加1次以下体育锻炼的数量占32.6%,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2.6%,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数量占19%。可以看出,参加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所占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人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集中在一小时以内,其中15分钟以下占18.9%,15-30分钟占23.3%,31-60分钟占44.4%,61-90分钟占7.8%,90分钟以上占5.6%。调查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多为晚上,占据58.9%,选择清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8.9%,选择中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7%,选择下午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2%,时间不确定的占28.9%。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依次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占32.4%),缺乏余暇时间(占19.3%),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占19.1%),懒惰(占13.2%),场地不方便(占10.5%),缺乏体育兴趣(占10.3%),没兴趣(占8.8%),家务繁重(占7.4%),缺乏体育设施(占4.4%),身体很弱,不适合参加体育锻炼(占2.9%),缺少运动群体(占1.5%),身体很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占1.5%)等。

调查得知,沈阳市居民余暇时间分配依次为:家务劳动(占43.2%),看电影、电视(占35.8%),逛商场(占20%),看书报、杂志(占11.6%),辅导子女学习(占11.6%),打麻将、跳舞、唱歌(占10.5%),养鱼、鸟、花(占8.4%),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占7.9%),旅游(占7.4%),参加社会活动(占5.3%),业余文化学习(占4.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占3.2%),美容美发(占2.1%)等。

2.3体育锻炼地点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中,利用公园、社区内的免费锻炼场地及设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60.9%,在自家庭院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4.1%,前往免费体育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为12%,利用周边学校体育设施和单位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所占比例均为10.9%,有5.4%的居民会去经营性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

2.4体育锻炼伙伴与形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依次为:朋友(占54.3%),家人(占25.5%),同事(占20.2%),没有锻炼伙伴(占8.5%),锻炼地点的伙伴(占7.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依次为: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占84.9%),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占14%),社区活动(占2.6%),加入体育俱乐部或辅导站(占2.2%)。

根据调查结果,反应出与朋友、家人、同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相当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自发参加体育锻炼为主。可见,大众体育的发展尚且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社会上体育的指导站、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场所也尚未形成规模,这种现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众体育工作者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46.8%的沈阳市居民在2014年至少参加了1次以上由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也有53.2%的居民未参加过社区或单位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其中参加1-2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3%,参加3-5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8.5%,参加6-1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2.1%,参加11-20次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占3.2%。

2.5体育锻炼动机调查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理情况、物质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因此大众体育需求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例如16-25岁年龄段,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为了配合体育课提高体育成绩而进行的自我锻炼,以提高运动能力的比例较大。同时,青年人也把在运动场上的竞赛作为满足自己身体活动、满足自己成就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为提高机体对抗环境的适应能力、防病治病,逐渐成为他们的体育需求。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减少由繁重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焦虑以及疲劳;达到愉悦感官、陶冶情操、调节情感的作用。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可以满足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等精神上的需求。

沈阳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人们对大众体育的需求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强身健体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61.1%,减肥塑身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20%,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的18.9%,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娱乐消遣占体育锻炼动机比例均为10.5%。

2.6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目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排名前10位分别为羽毛球(占41.9%),散步慢跑(占35.5%),游泳(占28%),乒乓球(占21.6%),篮球(占15.1%),器械健身(占15.1%),足球(占10.8%),太极(占9.6%),网球(占8.9%),排球(占7.2%)。这些项目基本属于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场地、器材等要求比较低,容易学习和控制。由此可见,沈阳市居民对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项目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2.7体育参与的其它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居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获得相关体育知识,这些获取方式依次为:电视节目(占64.5%),网络信息(占36.6%),与体育爱好者聊天(占8.6%),体育报刊(占6.5%),体育广播(占3.2%),购买体育(占2.2%)。

2.8体育消费情况调查

沈阳市居民2014年有69.9%的居民没有租用过体育锻炼场地,参加过俱乐部、培训班。

3全运赛事影响下的沈阳市居民体育素养提升建议

3.1丰富运动健身项目

政府是大众体育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唯一供给主体,需要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在大众体育服务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独断者向主导者转变;有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由划桨者向掌舵人转变。政府的存在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因此,政府提供大众体育服务要把满足居民的大众体育需求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实际,并听取民众呼声,为本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在社区增设符合居民需求的健身器材,增加新兴体育运动器材,请专业人员指导、传授运动技巧。政府可以开设新兴体育运动体验馆,让居民对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了解、体验的渠道,加速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更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健康生活”这一宽松政策下,企业可以创新产业链,抓住民众猎奇的心理,更新运动健身项目,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在新的运动项目上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活跃了体育市场。

3.2.稳抓消费增长点

沈阳市政府应根据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宏观调控市场,做到平衡市场消费,满足供需平衡。未来5年里,居民对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表演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迎合居民的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表演的次数,建设专业场地或者利用专业院校已有的运动场地,举办或外请体育比赛、表演、表演赛等,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平衡政府收支。企业应稳抓未来5年里居民的消费增长点,增加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的供给,把握市场先机,创造利润,活跃经济市场。

3.3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

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文化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调动居民参与大众体育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在各个社区等地增加体育宣传语,提供免费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专业的裁判人员以供社区或单位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或者为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社区或单位提供经济补贴,提供奖品,让更多的社区或单位愿意举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全民健身。企业可以提供高端的体育场地、器械租用,价格可以根据租用次数和件数的增加相应的降低。

3.4增加专业人员指导

沈阳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大众体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各类大众体育人才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需要。亦可以在专业体育院校寻找指导人员,在体育场馆或其他体育场地中免费指导居民参加基础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举措既可以保证指导人员的专业度,能够针对居民锻炼时的不足之处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居民能够更加专业的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因为无人指导、不知如何锻炼的人群参与到大众体育运动中,使大众体育贯彻的更加深入。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指导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端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来满足精益求精、要求更高层次体育运动的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猛.城市居民大众体育发展潜力巨大――来自中部刘生省会城市的调查[J].中国统计,2013(4):53-54.

[2]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宫怀宇.论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及行为方式[J].焦作大学学报,2009(7):131-132.

[4]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1-4.

[5]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

[6]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8

[关键词]党;企业;群众路线;分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F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16-02

一、新时期党群路线分析

1、对“从群众中来”的分析认识

一是,要有正确认识群众利益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正视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实际利益。二是,要有及时发现群众需要的敏锐性。要善于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最需要的决策,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三是,要有充分依靠群众民主决策的主动性。工作中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交给群众讨论,请群众献计献策。同时,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典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对“到群众中去”的分析认识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一切要以满意度为评判标准,一方面,敢于自我查找问题,剖析原因,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深入群众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倾听最基层的声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3、对“融入群众之中”的分析认识

要使决策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主体融入群众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党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领导行为只不过是联结这种关系的手段。其次,必须忠实履行职责。把决策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用来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法宝。为此,一是要准确把握决策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端正决策动机。是为谋求个人、小团体或某个组织利益而决策,还是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决策,是判断是否真正走群众路线的分水岭。决不能利用权力优势,去干那些利己主义的决策行为。三是保证决策落实。再好的决策产品,不能到达人民群众手中,就不能实现其价值。

二、新时期党群路线在企业的实践

1、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服务本领

要永葆党员干部先进性,担当起时代的重任,走在时代的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信念坚定,思想敏锐,作风正派。以我公司为例,我公司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重点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以及近期的重要讲话精神。每个子公司都设置阅览室,党组织还专门购入学习书籍及相关资料发给每位党员干部。学习分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和利用工余时间分散学习等多种方式。除了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外,还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谈学习感悟、学习收获。真正做到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具备服务群众的本领。

2、要强化调查研究工作,切实摸清群众想法

走群众路线,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一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民主决策的必经程序来抓。坚持不做调查研究、不摸清情况就不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二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来抓。针对工程建设管理和职工群众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找出内在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措施,创造性地推动工作。三是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作风的基本要求来抓。认真总结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抓好一批典型进行解剖分析,找问题、找差距,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使职工群众满意。

3、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规范有序

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建设必须着眼于解决现有制度方面存在的体系不健全、设计不符合实际、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要在增强制度规范性、操作性、权威性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注重针对性。从职工群众呼声最高、最为关切的方面抓起,从制度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着手,创新工作制度,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二是要注重科学性。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主动向同行业制度建设搞得好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认真研究分析,做到内涵清晰、严谨,体系完备、合理。三是要注重可操作性。既要健全实体性制度,也要健全程序性制度;既要做到各项制度相配套,也要做到制度建设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套,确保制度执行顺利。

4、要加化党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党组织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是进一步发挥党委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有力保证。要将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及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及时通过有关会议、文件、简报、墙报、网络、电子屏等方式进行公开,使包括一线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群众都知晓、了解,自觉接受监督。同时,还可设置党群联系信箱、公布联系电话,接受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党组织的工作搞得更好,从而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

5、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廉洁工程

一是要加强廉政教育。当前,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廉政建设的法规、文件,提高廉政法律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工具广泛进行廉政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此外,还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组织参加廉政摄影图片比赛、廉政征文比赛、廉政知识竞赛等,促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二是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每个党员干部、每个重要岗位都要列出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的点,认真进行分析,寻求防范办法,制定防范具体措施,定期检查和考核执行情况。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岗位的变动,还要及时调整风险点和措施,确保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发生。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9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实现“干部缺什么补什么、干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目的,我校指定一系列措施,规定和鼓励教师要主动下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倾听干部群众的声音,了解基层发展实际,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一是完善《中共区委党校教学科研综合奖励(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教师每年必须下基层开展调研不少于1次,调研报告或调研论文获奖的,学校同时作出相应的奖励,其中获省级一等奖奖励1000元、二等奖奖励800元、三等奖奖励600元;获市级一等奖奖励500元、二等奖奖励300元、三等奖奖励200元、四等奖奖励100元。

二是充分利用“干部下基层”活动契机,组织干部下基层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全面、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缺、所需、所为,了解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等等,做好民情日记,梳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等,真心实意、扎扎实实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11年9月以来,我校组织干部职工总共14人次深入9个村(居)62户居民了解社情民意158人次,共帮助协调解决问题3个;共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件次,合计金额13700元。

群众满意度调研篇10

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党员主题教育问题清单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民生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过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项目,但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6.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7.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8.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9.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0.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1.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

12.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3.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4.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5.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分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16.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分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17.“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18.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19.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0.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1.缺乏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2.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3.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24.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27.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虽然手机内存有上千名上访群众的号码,然而有时上访群众的诉求缺少耐心的解释和引导,没有坚定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

28.在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29.基层调研不深入。自己联系×个乡镇、×个企业、×个社区,平时到这×个联系点去的多,到其他乡镇、企业去的少,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了解情况的少,听汇报多、看实地少,存在“隔着玻璃看”的现象。

30.联系群众不紧密。与基层群众联系少,在抓工作、谋发展时,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牢,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不多,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够全面准确。

31.工作方法较简单。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还是按部就班,在与时俱进地将群众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还有待提升。对群众基本需求等问题重视不够,解决办法不多,还只停留在“送钱、送物”上,帮助基层和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力度不大。

32.听不进意见。下级和职工群众的话听不进去,有时下级和职工群众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不让下级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下级和职工训斥一顿。结果是下级有话不敢说,有不同意见不敢反应,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

33.调研不深入。在工作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时,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让执行者左右为难不说,严重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4.对下负责少。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组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不差分毫的贯彻领导的意图,领导一句话语、一个眼神自己就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怎样能干好,但是,有时对于职工和群众反映的情况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有时甚至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去满足对领导的高度负责。

35.科学决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同志在重大决策中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不够,对部门和基层干部提要求多、布置任务多,对思想、工作和生活关心少,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需要改进。

36.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7.在工作决策部署和精力投放上,偏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工作,对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投入精力偏少。

38.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上,还没有完全从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够。

39.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解决多、主动解决少,解民难、纾民困、化民忧的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大。

40.对全县困难群体,还停留在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层面,多数是安排有关部门按政策搞好救助,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深入跟踪帮扶少,“群众提出要求、党政解决问题、群众进行评价”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41.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虽然也经常深入村居,但是由于调研时间限制,与群众沟通交流不深入细致,有时候只注重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对一些深层次问题挖掘不够,分析不透,没有真正做到解剖麻雀、举一反三。

42.随着阅历增长、环境变化,不自觉地在思想深处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认识出现模糊,潜意识中在处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上出现偏差,以至在工作中考虑上级满意不满意的时候多一些,考虑群众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就相对少一些。群众观念淡化、为民情怀弱化,没有实实在在地站在贫困群众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43.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没有树牢群众立场和群众观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结合分管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较少,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准确。听取群众意见不多,工作争先创优意识不强,还不够积极主动。

44.自己认为来自于基层,对问题比较了解,对情况比较熟悉,因而,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