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十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十篇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32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1

第一次变革:双轨制取代单一制后的媒体经营观念变化

1.单一制下的媒体浅经营观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在全民所有制以及发展中国家报刊理论的影响下,新闻媒体是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一切工作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开展,承担社会政治表达工具和教育引导工具的角色。与当今新闻媒体75%~95%依赖广告实现留存利润相比,当时的新闻媒体基本不考虑广告的投放,资本运营更是空中楼阁。媒介缺乏经营思想,更多的是着重于运作,这一时期可称为浅经营观念时期。浅经营观念就是指实体运行无需或者极少考虑运营资本、盈利,精力分配上以执行事务性工作为主,缺乏整体运作思维和经营思想,在制度或者规范框架下完成主管部门交付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单一事业单位性质时期,媒体的经营观念存在根本上的缺位问题。

2.双轨制下的媒体半经营观念

浅经营观念,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限制着媒体内容、形式以及受众信息接收的质量和数量。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同样孕育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的起点”。①以上海电视台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为起点,中国媒介体制的第一次变革提上日程,开始探索“事业”和“企业”的最佳结合方式。奠定中国媒介30年改革基调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二元操作模式出现。“企业化”概念的引入,首次将盈利视为媒介的发展方向之一,试图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和强制的传播方式,使传媒具有双重身份和角色。②依靠广告实现盈利获得运营和发展资金的经营方式开始建立,遍地开花的广告成为媒体生存的关键词。

然而企业化经营不等于企业经营,作为事业单位的媒体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环境中。双轨制下中国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受上层建筑的行政权力支配,权力代替资本贯穿媒体运营始终。“所有大众传媒均为具有相同的商业目的和经济逻辑体系的企业体系。”③按照西方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应该是资本力量,在双轨制时代,我国的大众传媒却扮演者半官半商的角色,与完全的企业运营方式相差甚远。

相比于单一制阶段的浅经营观念,我们姑且将这一阶段特殊化的经营思维定义为半经营观念:它是指在国家财政支持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所有制不变,媒体为进一步生存发展,在探索解决财政困难,谋求更广阔的受众范围的道路上而采取的媒体自身介入却不能完全介入自主经营时期的媒介经营思想。

半经营观念下的大众媒体并不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真实市场主体,媒体的内容提供以及营销渠道、策略上,依然缺乏自主性、开放性,传媒资本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资本——专业的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缺位问题也开始凸显。

第二次变革:集团化进程中媒体经营观念的日渐成熟

1.破冰之旅:传媒集团化的开启和进程

随着双轨制媒介经营环境下媒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资本概念、产业化概念在传媒领域被提及的频率日益增多。双轨制的企业化运营格局所表现出的各种局限性以及媒体经营思想的日渐成熟,促使了国家将传媒集团化提上日程。集团化注重媒介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具体运作过程以媒介资源的拆分、剥离和重组为基础,以资本导向和价值形态为中心。将媒体的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进行整合。从1994年国家主管部门表态可以组建传媒集团到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成立的短短两年间,中国媒介开启了集团化、产业化的进程。

传媒集团化现象以及传媒集团资源配置方式、运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采编和经营的首次剥离。但是,“传媒集团组建后的第一次剥离,即采编资本与经营资本的剥离,仍然不是一种充分的剥离。我们认为,传媒集团在转制与扩张过程中急需第二次剥离,即整体转制剥离,也就是传媒集团内部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相对独立”。④这种不充分的剥离和对整体转制的憧憬,证明了媒介集团化趋势可行性以及未来改革的空间。

2.传媒集团化下的准经营观念

媒体经营,观念先行。传媒集团化意味着传媒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在广电和报纸领域,意味着采编和经营的分离,媒介一改往日“内容为王”的核心主张,将经营也独立地放置到与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对事业单位单一属性时期内容为主的“浅经营观念”的根本变革。但这种微观的体制内变革也并未能实现传媒走向“完全市场化”之路。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更多的是体现了形式的转变。传媒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以及传媒子公司买壳上市、借壳上市,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虽然都引发了巨大的新闻效应,但因不同媒体运作方式、经营观念尤其是对经营核心把握的不同,给媒体带来的回报有喜也有忧。

尽管集团化一时带来正负兼有的社会效果,但这一阶段传媒集团对传媒资本的运作和对媒介产品、品牌的塑造、运营,真正体现了媒体经营运作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媒体经营正式进入准经营时代,体现了媒体经营的准经营观念。

所谓准经营观念,就是媒介提高对实体经营的关注度,初步融入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但由于媒介体制的限制和媒介本身的整体性无法真正割裂,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更多是从媒体内部改革过程中探索经营之路。

由半经营观念向准经营观念的转变,标志着媒介经营时代的来临,在准经营观念的指导下,多元化经营、传媒集团上市、跨媒体经营、跨区域经营等市场化形式应运而生,中国媒介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第三次变革: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媒体经营观念的设想

1.文化体制改革前景预测

媒介生态环境面临着市场环境、技术变革、以及媒介经营管理体制滞后的挑战,在破旧立新的根本变革行不通的情况下,唯有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2003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传媒业上市和融资方式均有所放松,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颁布《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决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媒介产业化问题,国内学者黄升民指出:媒介产业化变动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是媒介大市场的形成,二是对应大市场的存在、媒介内部规模化的趋势,三是作为纽带的大资本的需求作用。在媒介大市场、大资本的框架下,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方向也应该是进一步完成对媒介市场和传媒资本的整合,并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制。

但我国的媒介作为,整体转制的现实可能性并不乐观。在广播电视、报刊传统媒体领域,我们探索“1+n模式”推广的可能性,1+n即是指,继续推进集团化、产业化进程,以广电、报纸为分类基础,媒介集团内保留一家主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党报为事业属性,集团内部其他频道、子报实行整体企业化转制,可经营非新闻类所有媒介业务。

2.变“媒体经营”为“经营媒体”

“1+n模式”在集团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媒介的整体转制,除保留的主频道和党报外,允许其他媒体实行自主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真正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这种趋势下,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无论是投融资、多元化经营还是实现企业上市,都将承担市场化、产业化带来的一切风险和契机。

媒介自身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变“媒体经营”为“经营媒体”。将媒介看做是一个企业实体,在媒体经营管理的宏观、微观领域都能自主、大胆、创新地以“经营”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媒介。与前两次变革相比,它更注重自主性、整体性。

“经营媒体”观念就是指用经营的理念和方法来运作整个媒体,按照经营规律实现产品、品牌、资本、数字化之间的互动,整合媒体的定位、产品、广告、资本、渠道、品牌、整合营销、关系、网络和活动,实现对媒体运营并获得最大化利益的统筹指导。以“商务台”差异化定位的澳门莲花卫视,以“经营媒体”的指导方针进行服务差异定位,并整合内外资源进行推广,获得了品牌效益和现实收益。“经营媒体”取代“媒体经营”,其本身是实现了一个理念上的转换,但可以更深层次地引发一系列媒体变更的行动,指导媒介的产品、品牌、资本以及数字化运营。

国内学者对“经营媒体”也有不同主张,有人认为,“公司办媒体是经营媒体,媒体办公司是媒体经营。”也有人认为,“所谓经营报纸,就是要把报纸当成一个特殊的商品来经营,把报纸的生产过程当成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来运作,要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⑤

笔者认为,“经营媒体”有两个层面,一是媒介自身经营理念和方法上的自我改造,顺应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趋势,二是民间资本投资甚至创建媒体的现实可能,放宽传媒市场的准入,扩大传媒市场主体范围。将媒介完全交给市场,融合“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为“经营为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以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是符合媒介产业化进程的。

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发展之路并无太多借鉴对象,“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正在一步步地推进着中国媒介体制的完善和进步。在媒介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媒介资源配置的道路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如何有效地经营媒体,吸引受众,传播信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媒介观念,既是媒介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又会成为时代变革的特色坐标。

注释:

①胡正荣张磊:《时代之印——中国媒介三十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②孟繁华:《众生狂欢: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④黄玉波、张金海:《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一一当前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趋向初探》[J],《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2

内媒体在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在媒体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积极创新,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提升舆论话语能力。

一、组织机构的创新:内部的市场化

媒体融合发展所要求的是新闻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舆论传播还是媒介运营中要形成1+1大于2的优势。但是,大部分的媒体融合所形成的子媒介、子单位都主要是依靠行政力量建成,内部并没有形成预期的“化学反应”,而仅仅是物理的堆砌。媒体集团内各子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方式还是停留在硬性指令上,依靠指令发生的资源共享行为,效率低下,各子单位之间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发挥。

推进媒体融合,将在原来集团架构基础上成立更多的新媒体子单位,这些单位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那种集团指令型运营机制,将不利于新媒体子单位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集团整体运营效率,更不利于媒体融合发展大计。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2013年开始,理顺组织构架,在采编经营、子报子刊的关系上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建立了从集团党委、董事会、编务会。下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处、党群、纪检审计等九个公共部门为整个集团服务的体系。把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资产、人员、财务做到产权清晰,经营单位实现自负盈亏。各子媒体,特别是新创媒体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强化内部控制,把核算的任务交给各个子单位,组织人事、财务、公共服务有内部的流程控制,都要和集团签订经营目标书,建立经营指标和利润的双向考核。

目前,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二十几个子公司。报社对它们实施独立核算,对利润进行考核,共有17个独立核算单位,都签署了经营目标责任书。9个公共服务部门,组织人事处、纪检审计、北京办事处,技术处等,也都提出了年度利润目标。包括每一个公司,年度要完成多少利润,每个公司都不同。每个子公司的所有人力成本、房租由各自承当,还有奖惩措施的明确规定。主要目的是提高节约意识,加强成本核算,细化管理措施。每年年终奖的发放都是按照责任书实施,一些职能部门,也有预算管理。结余开支的5%作为奖金子公司员工平分,超支部分也按照5%扣年终奖。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后,据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杨桂华介绍,有了几个大的变化:职责更清晰了,自主意识增强了,子单位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以前,各子单位都希望多要一些人员,而现在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费用,都在精打细算。大锅饭时,所运作的新媒体的生存问题就是集团领导的事情,现在的压力指标都在各个新媒体公司。子公司必须自己思考生存与思路的问题。

但是,媒体融合中实施这种内部的市场机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集团内部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集团运营的效率,但是,对于集团自身而言,这样的内部市场机制又使集团上交的利税增加很多。原来吃大锅饭的时候,资金流水都在里面,由集团统一交税;现在需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每个子单位都是独立的公司,之间的相互资金往来,都需要交税。杨桂华介绍,与之前的大锅饭机制相比,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一年要为此多交一千万元的利税。各个媒体集团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报业集团为了避免少缴税,就不会改革得太彻底,影响集团效率。因此,他建议:应该鼓励推动传媒集团企业化的方向,推动市场化的机制,鼓励独立经营,应该给予传媒集团适当的减免税收的扶持。

二、传媒集团新创信息平台的增量拓展模式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介质特性、运营模式、操作理念上都截然不同,如果在运作中硬要把他们“融”为一体,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竞争优势,也不符合媒体融合的初衷。在实践运作中,一些传媒集团探索出了“增量拓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新旧两种媒介的传播力与运营能力。

2011年10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建设新媒体孵化园――传媒梦工场。组建之初,采取全集团招聘,自愿报名选拔的方式;15名员工主动从事业身份转变为企业身份,加入到传媒梦工场中。全新的身份、全新的理念,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我们希望用一种文化的隔断,而不是原来内容为王的经验来运作全新的新媒体事业。”传媒梦工场Ceo蒋纯这样说。旧肌体长不出新媒体,改良成就不了新媒体,传媒梦工场这个全新的载体只能注入全新的基因。近年来,传媒梦工场牵头举办了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孵化了一批新媒体项目,包括知微、优微、虎嗅网等,都已经获得了较大成功。集聚新媒体资源和优秀专业人才的初衷正在实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高海浩认为,运作新媒体应该实施增量拓展模式,不能在旧楼里拆东墙补西墙,要实现增量拓展。旧楼不变,盖上新楼,然后打通它们之间。

为了避免新旧媒体之间融合产生的“两张皮”互相掣肘现象,也有很多传媒集团将新媒体另外单独组建成集团,用全新的机制运营。

2015年7月17日,山东大众传媒集团将旗下的大众网、齐鲁晚报网等网站剥离出来,成立了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通过整合收购齐鲁晚报网、鲁中网、山东财经网、鲁南网,收购半岛网股权而形成的省级大型媒体集团,注册资本为9000万元。据山东大众传媒集团董事长傅绍万介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成立后,希望能在新媒体领域形成竞争合力,而不至于影响传统媒介的运作,要如同中央媒体融合要求那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此长彼长”,而不是“此消彼长”。

2014年7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将原有的iptV、湖北网台、手机电视等单位进行重组,建立湖北广电长江新媒体集团。之后成立台(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由台长任主任、班子成员任副主任,作为媒体融合的领导机构,并出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湖北广播电视台培育了一批按市场机制组建和运营的企业,收到了良好效果。北京长江传媒公司是湖北广播电视台推行制播分离制度后成立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节目和电视剧,既可以卖给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频道,又可以遵循市场规则向其他省市销售。两年时间里,北京长江传媒公司整合了一批新闻制作、节目创意、广告、内容咨询评估团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登上tV地标(2014)“年度优秀节目制作机构”榜首。

2014年7月,荆楚网登陆新三板,2015年,荆楚网以楚天神码(全资子公司)和大楚网(参股公司)为试点,开展内部创业制度改革,提供多种模式,鼓励员工内部创业。比如项目负责制,员工创业的同时不离开单位,通过自聘或招聘项目经理的方式运营项目。同时,鼓励员工通过引进外部资本,成立合资公司,以更加市场化的形式运营项目。通过多种创业模式,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的活力。荆楚网海探索奖励激励政策,营造内部创业环境。2015年,楚天神码“Y车评”团队通过引进投资者的方式组建了合资公司,其中楚天神码占股51.02%,投资方占股40%,由投资方出资,两名核心员工共持股9%,成为集团首个员工内部创业、员工持股的案例。同时,荆楚网也在探索合理的技术参股、期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助推内部创业。2015年,大楚网在腾讯总部和荆楚网的支持下,投入5000万的资金和资源成立“大楚孵化基金”,通过大楚网在资源、技术、资金方面的投入,在城市生活o2o服务领域孵化有别于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企业和项目,为大楚网转型发展探索新的模式。2015年8月,大楚w“叮叮学车”项目内部试运营4个月后获得孵化基金,组建新的团队独立运营。

湖北广播电视台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取向,不断推进台与集团管理体制、独立制片人制、人力资源管理、股权与分红权激励试点等改革,在考评体系、奖励制度、人才管理与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推出一系列举措:湖北广播电视台为所有岗位设置全媒体背景下的操作标准,加快全员向全媒体生产人员转变。

长江新媒体集团借鉴创业型互联网企业管理机制。通过“赛马制”考核鼓励管理岗位员工创新探索,将部门经理作为核算单位充分授权,责权利清晰独立,按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于非管理岗位员工,长江新媒体集团试行星级员工计划,将员工按积分多少划分为十个级别。积分项目由员工绩效成绩、合理化建议、获得奖项等组成,采用终身积分制并动态管理,每年评定一次,评定结果与员工基本工资挂钩。

此外,湖北广播电视台出台《关于促进湖北广电微博微信(含app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终端发展的办法》,设立“长江新媒体年度传播指数排名榜”,对排名靠前的团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湖北广播电视台遵循市场规律,试点引进外部优秀团队。北京长江传媒公司的团队政策十分灵活,可以选择合资组建公司,也可以选择项目合作。薪酬制度与工作时间方面,可以选择年薪制,也可以选择利润分成制,可以选择全日制,也可以选择柔性工作制。两年时间里,北京长江传媒公司从市场上整合到了新闻、节目创意、综艺节目、大型晚会、电视剧、广告、新媒体、内容咨询评估等团队,建成了相当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策略

一、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的特点

就宏观层面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深入到社会群体的生活和工作中,该种数字化复合型媒体的出现,就其构成基本要素方面来看,其与传统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属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有高度可变性的数据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车载电视、门户网站、博客以及搜索引擎等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多样性,促进了广播电视领域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广播电视领域服务功能的完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电视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声音及图像的质量更高,节目内容与生活实际实现了有机融合,丰富了广播电视内容资源,从而推出了更具价值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满足了社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了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媒体通过多层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传播方式上更具便捷性和灵活性,促使社会群体能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来获取媒体数据信息,能够按照自身爱好和价值取向来选择节目。也就是说,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促进了经济增长点的开发,从而切实提高了广播电视产业化水平,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促进广播电视走向社会、走向开放。

二、探讨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的运营新策略

(一)坚持实施全媒体战略

就当前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全媒体战略有助于解决电视广播领域未来的发展问题。那么在实施全媒体战略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化的建设节目内容,为多元化的终端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真正实现全媒体发展。

也就是说,为了更好的提高电视广播领域新媒体的运营稳定性,应当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丰富,并深入挖掘节目内涵,促进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形成和传播。积极建设具有高度应用性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拓展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提高社会群体的兴趣。真正实现媒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了解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从而对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进行整改,切实提高节目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竞争力。

(二)积极拓展盈利模式,构建品牌体系

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应当积极做好广告投放工作,在传统广告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高广告创意和制作水平,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提高广告效果,保持电视广播新媒体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应当积极拓展购物平台,对电商物流体系进行完善,促进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收入来源的增大,提高新媒体运营效果。

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应当以企业运营思路来开展新媒体的运营,明确自身资源优势并进行合理的定位,积极树立自身品牌并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总体效果的提升。

1、合理应用微博。就当今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微博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新媒体的编辑记者应当充分借助微博平台来调整自身工作方式和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人的职责,利用微博来挖掘线索、获取信息,提高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着编辑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编辑记者应当对微博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整理成符合新闻标准的信息进行传播,以维护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2、充分应用新媒体,提高音频、视频作品以及图片质量的制作传播手段。那么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应当提高编导的思维能力,积极做好前期策划工作,并培养全能型编辑记者,促进其新闻职业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应当提高广播电视新媒体作品的艺术性,实现电视新闻与电影艺术的有机融合,突破电视新闻的框架模式,促进纪实作品的形成。

3、在论坛、贴吧等途径中寻找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对新闻工作者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新媒体应用过程中具有加强影响力的论坛、贴吧以及门户网站等也集中了一定数量的新闻线索,那么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编辑记者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网络等工具,完成新闻的生产,对其操作方式和编辑效率进行合理化控制,并借助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技术来对新闻现场进行还原。

4、利用新媒体进行网上采访。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给新闻采访和写作带来较为快捷的方式,既丰富了采访的方法,又提高了采访效率,产生了全新的采编理念。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所以进行网上采访时,可以和新闻事实同步,速度更快。网络的交互性决定了采访反馈的互动性更强,网民可以直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记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声音。网络具有海量的资源,容量大,范围广泛,内容广泛、全面,可以进行超文本链接,所以采访的内容可以图文并茂,视听兼备,形式新颖、灵活。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4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5

【关键词】ip化运营;媒体内容;融合发展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13]张辉锋,刘庆楠.影视剧产业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5(2).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6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接近3亿。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小时,这一人群基数孕育着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纸质书、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特点也日渐显现。

期刊领域如何准确把握用户的改变?如何才能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过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基于多年来在期刊字体、内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内容生产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经验与研究,方正认为,这一平台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是基础;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关键。同时出版商还可以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辑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领域迈向信息服务提供商

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现有纸刊出版流程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写稿、编稿、定稿、审稿、配图、校稿、校对、签发、组版等稿件编辑、加工、审核及版面制作的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飞翔期刊排版软件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通过全媒体媒资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再与新一代动态引擎结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动网刊、手机期刊、移动阅读格式等多种新媒体应用数字期刊产品,实现与纸刊的同步出版。

如图,这套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全流程、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同时实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的快速制作。这一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编系统、方正飞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软件、方正飞阅多媒体期刊制作软件以及方正新媒体动态出版引擎等内容制作的基础软件与工具,完成各种内容加工的高质高效,以支持内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种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汇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个以期刊社的核心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全媒体媒资管理系统,以实现存储于媒资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帮助期刊社实现面向未来的多种应用,实现数字期刊的自动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多渠道应用。

最后,是一个数字内容新媒体应用平台,该平台将以方正刊社网站系统、网刊系统、移动出版平台、基于文房手持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为核心,为期刊社提供多种新传播媒介,为刊社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沟通及交流方式,让信息内容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到读者面前,并把读者对内容的评论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为案例来看期刊领域的变化,那么不难发现,期刊跨媒体所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其运营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当然,期刊跨媒体出版也为期刊带来了诸多价值。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减少编辑部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在关注稿件内容的同时,告别传统“告别笔和纸”的工作方式;通过规范整个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期刊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现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内容资源采集、编辑、生产、、互动运营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来科技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即云计算、三网融合、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的产生,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再加上第三个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都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7

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创造了“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全新的上市方式,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国有股权划拨等形式控股上市公司,由此实现主要媒体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成为国内省市级党委机关报媒体集团上市“第一股”,媒体集团取代政府部门逐渐成为新华传媒的主导者。新华传媒这种连环借壳上市方式,是现有体制下媒体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对我国传媒业探索适合自己的资本运作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推进改制与借壳上市

新华传媒的前身是上海新华发行集团,集团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由上海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上海书城、上海音乐图书公司、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等34家企业经过资产重组而成。集团从2004年起分三步走完成了企业改制,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我国图书发行业首家混合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集团51%的股权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所属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持有,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于2006年4月剥离部分优质资产,并融进上海故事会传媒有限公司、上海联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久远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炫动卡通卫视传媒娱乐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组建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传媒是新华发行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职工分流安置方案》改成了《职工权益保障方案》,为了支持企业改制,从国有股权转让款中划出2亿元人民币作为改制职工权益保障资金,专款专用,这为其他企业改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改制成功之后,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借壳“华联超市”上市。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著名的以销售物质产品为主的大型超市公司,1994年2月上市交易。2006年5月华联超市公布资产重组及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公司将持有的除尚未使用完毕的募集资金48331.33万元以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与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的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置换。同时,公司吸收新华传媒并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新华传媒实体不再存续,公司承继新华传媒全部的资产及业务。根据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新华集团将采取“资产置换+现金对价”的组合方式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执行对价安排。资产置换方案为: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重大资产重组相结合,即新华集团与直接和间接持有100%股权的子公司上海新兴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将其合计持有的新华传媒100%股权与公司除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以外的全部商业类资产(含负债)进行资产置换。

“新华传媒”的上市,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和上海市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华发行集团推出了“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具有创新意义并多方共赢的方案,通过资产重组与置换方式成功借壳上市。2006年8月,上海新华集团收购华联超市1.18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5.06%,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经过资产置换,公司主营业务由原来的经营连锁超市业务变更为经营文化传媒业务,公司名称变更为新华传媒,其商业模式也发生相应改变,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类传媒股票。

新华传媒成功上市只是其整合上海市委宣传部下属文化传媒资源的开端,新华传媒上市后确定的发展思路,就是从现有图书主业向综合传媒集团拓展。

定向并购整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性资产

新华传媒借助于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展开资本运作。2007年4月24日新华传媒公布定向增发公告,公司计划向特定对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其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将按照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把政策允许进入上市公司的所属传媒经营性资产全部注入新华传媒。此次发行规模不超过1.3亿股,拟收购资产的价值估算为20.6246亿元。新华传媒向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股票购买其资产主要包含:上海申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晨刊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人才市场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上海地铁时代传媒发展有限公司57.5%的股权,上海房地产时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解放教育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100%股权,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40%的股权,上海解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51%的股权。而新华传媒拟向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则将主要用于收购其持有的中润解放60%的股权。增发公告指出,重组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借助新华书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报刊、中润解放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进军全国市场,成为跨区域的传媒上市公司”。

2008年6月16日,新华传媒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已按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要求进行股权调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新华书店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无偿划拨受让新华发行集团23.46%的股权,从而累计持股50.8%,实现了主要媒体经营性资产的借壳上市,进而成为新华传媒的实际控制人,新华传媒的演变将更多反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新华传媒主营业务将从图书发行业务为主转变为图书发行、报刊经营、广告、物流配送等,为构建综合性上市传媒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华传媒作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唯一的资本运作平台,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承诺将所拥有的消费服务类、专业类报刊的经营业务和人员,与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相同或相似的报刊发行业务和人员,与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相同或相似的广告业务和人员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还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党报、党刊和时政类报刊经营业务注入新华传媒。2010年7月31日,新华传媒公告,拟将所持上海嘉美信息广告有限公司100%股权以股权增资方式对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上海新闻晚报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投资。投资完成后,新华传媒将持有新闻晚报传媒部分股权,新闻晚报传媒将持有嘉美广告100%股权。

新华传媒将其发展战略调整为“打造无线阅读体验的数字平台和实体平台”,盈利模式也调整为分账模式。新任董事长陈剑峰表示,新华传媒要以现有的两大业务为核心,完善数字平台与实体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创新业务形态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以低成本或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全国性扩张。新华传媒通过了以手持移动阅读终端的硬件作为切入点投资数字发行平台暨阅读器项目的议案。2010年4月29日,新华传媒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易狄欧合资成立上海新华数字阅读传媒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亦墨”电子阅读器,正式进军移动手持阅读终端运营领域。着力打造网上数字内容发行平台――“新华e店”,启动与实体书店的全面联动,逐步拓展外部渠道。公司现已完成与110多家出版社全面线上、线下图书发行以及500多家出版社单项合作协议的签订。

新华传媒成为上市公司后,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经营性资产的注入,业务范围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华传媒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8年4月,新华传媒正式组建了股份制的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又考虑到各下属独立公司自主运行的需要,新华传媒确定了总部的8大职能: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本、法律事务、绩效考核、投资、信息管理、品牌管理,这是一种偏向战略型的集团管控模式,即对关键人员及财务进行管控。如何发挥集团整体的协同效应,同时又保证众多子公司在各自所属领域颇具优势、充分竞争,是新华传媒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华传媒的主营业务与经营业绩

新华传媒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报刊经营和广告为主体资产,其主营业务为文化传媒市场运作,目前形成了广告、媒体经营、图书发行、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五大业务板块。

一是广告:公司下属的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是《解放日报》、《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等报刊的广告总商,公司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资的上海新民传媒有限公司是《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广告总商,通过上述两大平台实现了不断整合上海平面广告市场,拓展跨地域、跨媒体的业务。

二是媒体经营:公司拥有《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人才市场报》、《上海学生英文报》、《i时代报》、《晨刊》等“五报一刊”的独家经营权。

三是图书发行:拥有全资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其中公司所属的新华书店连锁是上海地区唯一使用“新华书店”集体商标的企业,在全市拥有大型书城、中小型新华书店门市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直营网点近200家,拥有中小学教材的发行权,今年新获得上海市中专职学校教材的总发行权,图书零售总量占上海零售总量的65%以上。

四是物流配送:所属上海风火龙物流有限公司建立起“投递、信息、销售”三位一体的现代平面媒体直销网络,开创了“发行+物流”的全新配送模式。

五是电子商务等其他业务。

新华传媒主要收入来源于报刊经营、广告和传统发行业务,根据8月27日公布的201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净利润8925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10元,收入略有下滑,综合毛利率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是报纸广告业务下滑,上半年报纸广告及发行业务实现4.62亿元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2.2%,毛利率同比下降1%,进而导致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9%,依赖于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公司业绩下降幅度为11%。而传统发行业务稳定增长,仍是公司重要盈利来源,上半年图书、音像制品、文化用品销售收入总额增长4.6%至4.69亿元,其中图书销售收入增长7.7%至3.89亿元。新媒体业务正在探索和运营中,对公司业绩贡献甚微。

控股集团向上市公司注入传媒垄断经营资源并展开关联交易,使之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支撑,新华传媒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合理的关联交易,根据2010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内新华传媒向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关联交易总金额1,522.88万元。新华传媒前三大股东分别是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上海新华传媒股份公司网站

②③资料来源:《新华传媒2010年半年度报告》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8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1-01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007年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变化,为提高我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而科普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且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对科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需求什么样的科普信息化人才?

1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

该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朋友圈及微博粉丝关注将信息进行了二次组织和传送,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强的网络生态中谣言泛滥、知识盲点多、缺乏权威声音等特征,对科普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在科普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如果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无疑会一定程度上阻滞科普工作的总体进程。

对照新媒体运营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其对新媒体运营人才是要求应聘者知识面广,关心热点新闻,有良好的编辑功底,熟悉互联网,善于科普资源合作拓展,兼具内容选题及产品策划,并善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如信息量大、便捷性强、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随意性强等,能使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善于分析数据、监测舆情、设计用户体验、巧用活动及互动等,改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运营人才集传者与受者于一体的运营方式,需善于对社会热点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甄别冗余伪信息,善于运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精英资源,把握话语权及信息流在网络世界里的导向,用多方求证、公益科普的态度,把握权威科普力量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净化影响,拓展科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始面向全国、面向未来,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希望在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支科普人才队伍里面,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普人才,在媒介变化和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2013年及之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培育适应新媒体、跨媒体的科普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变化。

2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

在现有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中要求,科普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制作方,能够把概念、知识点等转化为教学实验器材和课件。

现阶段的科普人才,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求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属于知识型的科普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型科普人才积极转变,更加适应科普信息化要求,将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为符合网络科普传播的内容。2012年,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色专业,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普信息化是为了让科学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传播的人才配备,科学传播型人才需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二是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三是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3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具备适应传播渠道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到多渠道;适应媒体整合形式的变化,从富媒体到全媒体;具备“口碑传播”的策划能力,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通过优质科学内容的口碑传播,能极大程度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左右。

4结语

探寻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发展新思路,共谋网络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促进科普信息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微传播人才特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科普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人才进入社会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科普转型的需要与更替。

参考文献

[1]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9

1宣传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神圣职责和永恒的主体

1.1坚持以宣传为中心

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作用和思想保证。组建媒体集团,就是要形成新的新闻宣传强势,来促进节目,拉动广告,拓展与广播电视媒体相关的产业,这才是组建的意义所在。否则,就失去了组建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大、做强,从新闻创新到塑造新闻的品牌,特别是在新闻独特内涵上更要功夫。

1.2把宣传与经营分开

除新闻宣传外,要节目市场化,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多出舆论正确、制作精良、感染力强、社会影响强烈的精品,接受观众监督。组建集团的目的,就是对新闻资源的重组与调度,是对宣传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有效调控,使之更科学、更高效。深化节目改革,推进频道和频率的专业化建设。更加严格的控制频道,大力发展专业频道,不断推广共同频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这是广播电视媒体工作的基石。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对听众或观众的引导能力和引导效果,使节目主线突出、思想鲜明、主调唱响。另外,还要注意新闻宣传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新闻宣传工作是否体现这几个特性,要从它的影响力和收听率来评估。舆论导向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的指南针,只有牢牢的把握舆论导向,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才能使我们的集团化经营改革顺利实现。

2加大播电视媒体集团化产业经营的力度

2.1形成集团优势

我们要加大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经营的力度,才能使其健康的发展下去。广播电视媒体多年来的运行规律充分表明,传媒产品是高智力、高技术与高财力相结合的“三高”产物。事实证明,这“三高”结合的水平愈高,它们的产品附加值和品位也就愈高。所以,广播电视产业化,其实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全行业形成一股合力,以长远发展的蓝图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提高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我们确立以电视发展为龙头,以网络传播为依托,以有线台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携起手来,形成集团经营的整体格局,打破传统的体制,全面打入市场,以资产为纽带,形成整体合力,走集团化、集约化的路子。

2.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产品同样也要当适应社会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成为文化消费商品。精神产品也要有占领市场的意识,尤其是对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产品,要力争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这是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产业优化的必然要求。当然产业化也并非就是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那种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是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中应当努力避免的。我们应该正确的确立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的双重取向,建立起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的互动机制和模式,也就是把文化传播视为媒体首要的根本的角色行为,并把它看作媒体产业经营的基础,又以媒体产业化经营所生成的新资源补偿机制所获取得新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来促进和发展媒体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能,更好实现和履行其职责,以确保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

2.3扩大产业经营规模

利用频道和版面经营是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报社经营的主战场,要整体策划与设计。要根据观众口味的变化不断调整结构和布局,要准确把握观众和听众的收听、收视的喜爱,设计出匠心独具的节目。其次,利用广告经营来提高电台、电视台经济收入,这是广播电视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广告要有创意,能让观众和听众入耳入眼,广告信息要真实可信,不搞虚假误导。要不断提高广告设计能力和创作能力,创造性的开展广告经营。最后,利用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媒介的特殊优势,广开门路,广泛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扩大信息的经营范围,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科技信息等都纳入我们经营的范围。

2.4应用高新技术加快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领域,对广播电视的科技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努力掌握高新技术,以加快广播电视的进步。在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管理等过程中,都要使用高新技术。另外,我们要利用现有技术和优势,不断扩大技术服务业务,在做好设备保养维修的情况下,可全面承接广播音响、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宾馆饭店视频点播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与维修,开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音频、视频点播等功能。通过兴办与广播电视技术相关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进一步拓展经营范围,课开发网络经营,加速推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积极搞好多功能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运营的经济效益。

总之,广播电视媒体集团经营要面向市场,不仅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大市场。同时应该看到,进行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过程,需要对人才、技术、财力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分配,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化运作过程。过去那种简单的行政管理、简单的台部运作、简单的管理模式,与这种专业化、市场化生产是不相适应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力增强,更要求我们要以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来经营广播电视媒体。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方向篇10

[论文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临近,奥运营销将成为中外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奥运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寻觅新的商业契机,这是众多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奥运营销策略,以期为奥运赞助商能够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有效地参与奥运营销,和提升自身竞争实力提供参考。

一、企业品牌文化要融入奥林匹克文化

品牌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吸纳、转化生产力的结果,是不断组合有形、无形的经济要素的产物,是目标市场对它所表征的文化特征高度认同的结果。奥林匹克营销作为企业营销沟通的一种手段,要依托于奥林匹克文化活动之中,并将奥林匹克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系统工程。奥运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指企业经营者运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经营方式。奥运文化营销所利用的文化资源应该是精神文化资源———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文化有不同的要素纬度,如追求卓越、激情、科技、团结、超越、活力、拼搏、梦想、参与、自信等。互联网/通信行业可以借助科技、超越、卓越等要素,金融/服务业可以通过拼搏、奋斗、活力等要素和奥运建立联系。如可口可乐,作为世界饮料业知名品牌,它成功地将“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品牌精神与拼搏、自信等奥运精神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奥运精神和自身品牌的关联。总之,奥运营销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企业要充分挖掘奥林匹克文化深层内涵与企业品牌产生积极关联,实现品牌飞跃,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奥运营销人文关怀是诉求点

历经百年沧桑的当代奥林匹克运动正在新的社会人文背景下体现出追求人文的明显倾向。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奥林匹克主义,主张“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奥运营销要与奥林匹克理念融合,并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我们以奥运top赞助商强生公司为例:奥林匹克健康护理产品类别的全球合作伙伴强生公司的“因爱而生”及“抚摸计划”的企业形象系列广告既没有强生的具体产品,也没有加入任何奥运元素做注脚,却完美的将奥运精神与强生的产品线及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为强生的品牌打上了关爱与关怀的烙印。正如强生公司的信条“我们要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对整个世界负责。我们必须做好公民———支持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和慈善事业。”正是基于这个充满责任感和关爱感的信条,强生公司开展了大量的慈善和公益活动来回馈社会,以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凸显了一个奥运top赞助商的人文关怀精神,恰恰与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不谋而合。

三、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实现品牌的奥运全方位接触

奥运营销借助媒体传播企业形象,是营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整合各种媒体资源以获得更大的协同效应。企业需要做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媒体研究和媒体选择。

1.把电视媒体作为奥运赞助的首选媒体。在重大赛事的报道上,电视媒体的全程转播及其报道优势突出显现。据CtR奥运专项研究表明,超过70%的观众将对奥运投入极大的关注度,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奥运信息的比例为98.9%,而不论是奥运赛事信息还是非赛事信息,95%的观众都会忠实地收看CCtV。体育事件要与赞助品牌的形象最大结合,并且一定要完成由强势媒体引发的二次传播过程,只有电视媒体才能作为引发“多米诺效应”的第一传播媒体。

2.加强与各大门户网站的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成为与广播、报刊、电视并列的第四媒体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已成为赞助整体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与腾讯联合退出奥运倒计时及火炬在线传递,充分利用了门户网站的用户资源,为品牌积聚了大量的忠实消费人群,为提升产品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3.注意新兴的网络媒体和隐性传播载体。新媒体传播是未来时展的新趋向,新媒体传播平台包括手机、电子杂志、播客、iptV、网络电视等等,都为奥运营销提供了很好的策划依据。奥运会的隐性载体包括奥运代表团、奥运场馆、奥运运动项目等。奥运赞助品牌应该充分整合奥运会的隐性传播载体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媒介接触习惯,借以抵制伏击营销,实现品牌传播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年小山:品牌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

[2]江明华:把握奥运营销,提升品牌形象[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