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00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1

植根于中国拥有最大用户群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hk0941),正在企图借着收购试水国际市场。继去年末完成收购香港华润万众后,今年又传出中国移动将斥资53亿美元收购millicom,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卢森堡、已在16个国家运营业务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与这种业务扩张冲动相比,中国移动近期的另外一项动作更令人关注。2006年6年初,中国移动与凤凰卫视(hk8002)、新闻集团及其旗下星空传媒达成一系列合作,尽管所涉金额不大,但潜在影响也许比国际收购更为深远。在这次合作中,各方一共签订了两个协议和一个备忘录:第一个乃是中国移动香港集团(为中国移动集团的子公司,是中国移动的间接控股公司)与星空传媒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第二个为中国移动和凤凰卫视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第三个则是中国移动与新闻集团和星空传媒的战略合作备忘录。

在第一个协议中,中国移动香港集团出价12.78亿港元,从星空传媒手中受让凤凰卫视19.9%股权,从而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原本并列第一大股东的星空传媒退居第三,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仍通过旗下今日亚洲持有37.5%股权,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控制力进一步加强,难怪有媒体评论此交易时认为“最大的赢家是刘长乐”。

但这份协议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区区12.78亿港元的代价与中国移动每年数百亿元的净利润相比(2005年为535亿元),实在是很小的投资,也并未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反倒是后面的两份合作协议,才清晰地透露出中国移动的战略企图。

根据中国移动和凤凰卫视的战略联盟协议,双方将在无线增值服务领域相关的五个方面深入合作,中国移动将优先并以优惠条件享有凤凰卫视或其控制的实体的新闻及其他内容。而中国移动与新闻集团及星空传媒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表明,双方有意在多媒体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并探讨不同合作领域,初步合作范围包括充分发挥新闻集团的内容库和中国移动的网络用户优势,进行多媒体内容及其他无线增值服务的合成、开发及推广。

至此,已拥有近3亿用户的中国移动的战略显露无疑,在传统业务增长极限到来之际,在3g服务即将成为现实之时,如何能将手握的巨量用户资源价值最大化?中国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球性地开拓无线传媒业务”。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手机媒体化,手机的确也已具备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全部条件——数量巨大、随身携带、可以计费,并且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转贴于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认为:“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是多赢之举,体现了电信、媒体和新技术融合的趋势,对合作各方都有益,这些协同效益将会随着各方之间的业务合作的增多而逐步体现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已经占全部营收20%的中国移动看来,自身已有实力和能力在全球范围推广自己的多媒体业务经验。有分析师认为,除了在海外收购移动通讯运营商外,中国移动更想把自己无线增值业务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传播到海外市场。

而一直想在中国扩大市场的新闻集团近年来并未取得如意进展,而对于包括手机在内的新媒体的崛起,默多克则认为将极大地威胁到传统媒体,并一直关注该领域的发展。目前新闻集团在全球拥有大量新闻与娱乐内容资源,包括福克斯电视台、charielv、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在内,也有如myspace这样的互联网个人平台。

对于以手机为基础的无线媒体而言,比技术更关键的是网络规模和内容(包括应用)。在这次合作中,一家是用户群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一家是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之一,中国移动和新闻集团将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很可能诞生出一家最大的无线传媒集团。王建宙如此表示,“我和梅铎先生(即默多克)的观点一致,手机是一种新媒体,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并加速电信业与媒体业的融合。”

《财经》;默多克退,中国移动进,但刘长乐和凤凰卫视是这宗交易的真正赢家。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2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

3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3

8月4日,以“研究政策、讨论市场、达成共识、共同发展”为目的,以“和谐、发展、崛起”为主题的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会2007年度全体理事会在长沙举行,本届年会由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会主办,湖南电视台承办。来自全国三十六家省级电视台广告经营单位的逾百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就中国省级电视台的经营压力与发展难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交流。

会议由上下午两个论坛构成,上午论坛由湖南电视台副台长刘向群主持,湖南广电集团总经理、湖南台台长欧阳常林,协作会理事长、陕西台副台长张晓先后为大会致辞。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副司长任谦副司长大力强调了广告监管,从“增强责任、呵护形象、守望收获”三个层级谈了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品质提升问题。任司长表示,广电总局将于近期加大广告监管力度,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国家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坚决抵制违法广告和不良广告。

国内著名电视媒体专家袁方博士、央视―索福瑞总经理王兰柱,湖南电视台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李浩各自从“电视创新动向”、“2007年上半年度收视”、“广告营销中的总编室系统支持”等角度精彩畅谈。出席上午论坛的领导还有国家广电总局广告管理处处长杨峥、湖南广电集团副总经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主任罗伟雄、广告协作会荣誉理事长罗贵生以及山东、湖北、云南等电视台的领导。

湖南电视台副总编辑、广告部主任樊旭文主持了下午的论坛,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咨询公司崔振燕总经理发表了以《市场营销新格局与卫视广告运营新趋势》的主题演讲,任谦副司长再次对17号令及其修订办法进行了政策解读,指出17号令作为暂行管理办法运行三年以来对促进广播电视广告的正常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局将吸纳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在新的法规中有所体现。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4

最近,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王仲伟就论坛的有关事宜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上海要举办传媒高峰论坛?

答:去年,在研究上海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上海新闻界要进一步创立新品牌,就必须通过论坛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推动传媒业深入探讨,积极拓展。我们认为举办传媒论坛有这样几个意义:

第一,目前,传媒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上海的新闻界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同志,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又进行了共建,上海市记协、市新闻学会也进行了换届。近年来,许多新闻界同志钻研新闻传播、传媒经营的理论,也写了许多有分量的调研和理论文章,所以完全有条件举办这样的论坛,表达我们的主张。

第二,加入wto后,海外对上海传媒业的发展很有兴趣,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制度化的安排,作为与国内外媒体交流的平台。

第三,最近,全国南北方关于新闻传媒的会议很多,上海作为被邀请方,到兄弟省市去“汇报”情况,而我们上海却没有自己的军团,没有“上海板块”的声音,没有形成自己的气候和有上海特色的抓手。目前,从学科建设、队伍培养考虑,我们都有必要并且有条件举办这样的活动。

问:举办这样一个论坛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答:第一,这个论坛能定期检阅上海传媒界基于上海和全国的实践,对传媒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的成果,促进当前的新闻实践。

第二,这个论坛能展示我们传媒业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工作成果。

第三,论坛能促进中外传媒业的交流对话。

第四,论坛能锻炼和提高我们的队伍研究问题的能力。

问:本届论坛为什么要以“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为主题?

答:我们这次论坛以“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为主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目前,我国传媒业发展非常紧迫的问题是经营创新。传媒业队伍现在正发生着转型,处于新的成长阶段。传媒业将来的趋向是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要培养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专长的人士来进行团队管理。

第二,现在我们的传媒十分需要科学的经营、科学的管理。但在新闻学院的课程中还没有系统的传媒经营管理的课程,传媒经营在理论上也要有所创新。

第三,在中外交流方面,容易引起共同兴趣的也是这个题目,而其他方面学科的交流范围相对而言就比较有限。通过论坛可以使我们了解西方传媒的经营理念,借鉴西方成功的做法,从而提高自己。

问:这次论坛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答:第一,希望论坛能真正集中上海从事传媒业的所有力量,表现我们理论界、学术界的思考深度和力度,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第二,通过论坛,使上海与全国的传媒集团、传媒教学和研究机构及理论界有一个对话的机制。

第三,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邀请一些有分量的海内外媒体人士做上海传媒论坛的嘉宾。

第四,在论坛上,希望大家做一些平等交流,以探讨、研究问题为主,不要作简单的相互点评,不要强加于人,主要还是作学术、理论的探讨。

问:您认为怎样才能办好这个论坛?

答:为了搞好这次论坛,组委会同志要向上海媒体的党政领导做好动员,希望媒体做好论坛的后援,并做好选题、发言、论文、研讨等各项准备工作。

据了解,国际上论坛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介绍性发言,介绍最新动向,这类发言要有学术眼光、理性思考。

第二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三是主题讨论,组织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讨论。

第四是主题演讲,请一些具有相当国际影响、有相当权威的嘉宾进行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的报告。

问:您对论坛的筹备还有什么意见?

答:对于论坛的各项工作,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要将本次论坛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和国际性的论坛。

第二,论坛的准备可以尝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市场运作。

第三,最好为优秀的论文设置奖项,或为参与嘉宾发证书以作纪念。

第四,要对提交的论文或演讲稿进行文献评价,要查文献,防止一稿多用和抄袭现象的发生。

第五,要很好地选择论坛各阶段的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不但在此领域有威望,而且在主持论坛方面有一定经验。主持人最后的归纳和点评十分重要。

第六,论坛主办方出面的是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方不是固定的,进行市场运作,择优选聘。公司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论坛筹措经费,为愿意参与传媒发展的企业牵线搭桥。

第七,在内容把握上,要注意几个敏感问题:

1.谈传媒经营创新,可以涉及资本运作,但在宣传上要把握好度。

2.中外传媒经验借鉴,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接轨、移植,而应是了解、学习和借鉴。

3.论坛的背景是入世,但我国并没有承诺入世后将传媒业放开。

4.集团化、规模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管理中,分业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讨论“传媒经营创新”时,必然会谈到传媒内部融合、跨行业的问题,要注意不能使人觉得传媒业已走向完全的跨行业。

第八,会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举行,这样就能对许多问题的把握更准确一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总之,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上海传媒业在实践上的理论思考,培养新闻界领导的理论素养,使上海传媒不断创新,在理论支撑、智力支持下推动上海传媒业的发展,推动新闻教学和新闻理论建设的发展。

附:凝聚全球同仁的视点跻身世界传媒的行列

2002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即将举行

欢迎参加接受报名

本届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共同协办,上海易扬文化传播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该论坛是上海唯一的常设性、国际化的传媒论坛。首届论坛即日起接受报名。

一、主题

中国入世与传媒经营创新。主题报告人为全球著名媒体经营名流和代表。

二、时间和地点

2002年12月5日~7日,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三、报名对象

国内(含港、澳、台地区)传媒业(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的主要负责人;

传媒学术研究和调研机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内)的研究咨询人员;

已经投资参与或准备投资参与传媒业的其它业界代表;

对传媒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

四、日程安排

两天会议(主题报告一天,分组研讨一天);一天参观或游览。

五、费用

每位人民币1800元。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平台;标准化;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internetmediaplatformBasedonStandardization

ZhuBin

(HuizhouQualityandtechnicalSupervisionStandardsandCoding,Huizhou516003,China)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onstructionofstandardizedmediaplatforminthenetwork'sroleandsignificance,through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harmonizationofpersonalizedmediaplatformforbuildingthenetworkismoreextensive,suitability,

sustainability.

Keywords:onlinemediaplatform;Standardization;Specification

一、网络媒体平台建设的意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如何把内容分布式的网络媒体平台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宽带应用如视频点播等通过全媒体中心的普及和分布及其智能网上网的技术支持,高速有效的传送到千家万户,使每个参与者成为既是制作者又是消费者,真正实现广播电视与宽带网络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实现数码的无限选择。

二、网络媒体平台建设的状况

目前,我国开展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困境,左边是外部环境中,包括传统语音业务停滞不前,同时维护宽带和语音业务两套网络导致成本大大增加,比方说移动运营商已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增值业务圈,每年增值业务超过90个亿,只是短信增值业务超过90亿,宽带增值业务在过去几年,无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有所探索,很难讲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右边是一些实际市场上的问题,包括宽带业务的业务模式不是很清楚,包括很多私有的技术在系统里边在部署,所以导致整个系统升级以及系统扩张都有很多问题,另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国家对于网络上,特别在宽带网上开展视音频业务的政策,应该说已经有一些政策出台,还并不是很清楚。综合这些因素导致固网运营商开展宽带的多媒体业务还有很多问题。

很多运营商之间有过交流,包括实际在这个市场中已经有探索的厂商有交流。发现如果解决前面的问题,除了政策因素要国家给更多的支持,就目前运营商自己的选择或者技术来说,我们看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值得来做,第一个业务创新,第二个终端创新,第三商务模式的创新,第四也是很重要的,开放标准和协议,这四个问题会大大有助于解决刚才那个问题。

三、标准化在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

信息标准化是利于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是适合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为大众所公认和用法令形成予以推广应用,容许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技术先进性的发展周期性修订和更新。同其他产业类似,标准化是影响网络媒体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态势,前景很好,非常乐观。但同时挑战也非常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标准化问题,今天在门户及其他网站上,网络内容的格式都不一样。一些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站修改很多次。任何行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标准化,如果没有基于开放标准的技术来支撑,无论是系统的可扩容性,将来都会有一些问题。中国有几百万个网络媒体,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网络媒体的投放成本。美国有iaB来负责整个行业的标准化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四、网络媒体平台的关键标准

所谓标准,是对一个技术进行分解,使之可以进行产业分工,实现开发专业化,并减少产业上下游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对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分解时,必须考虑公共的部分、需要放置在上游的部分和可以提供给下游的部分。但是,做标准并不意味着需要公开任何技术秘密。从原理上讲,保证标准和技术的独立性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标准不能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相反,标准也是技术保护的手段之一。网络媒体平台是一个包含多媒体及数据业务的综合业务平台,混合了实时业务和数据业务的特性,具体的来说涉及了媒体的编解码、传输、分发、存储、播放、数字版权管理(DRm)、元数据(metadata)、电子节目菜单(epG)、浏览器(Browser)等多方面。它们的标准化,在继承传统通信业务和数据业务特性的同时,赋予了传统交换网络上可承载实时多媒体流业务的功能,为三网合一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目前,与网络媒体相关的标准化组织主要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流媒体联盟(iSma)、开放移动联盟(oma)、数字音/视频联盟(DaVi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交互式电视联盟(itV)、宽带业务联盟、tvanytime、互联网过程任务组(ietF)。网络媒体平台相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一)框架类标准:框架类标准研究和标准化的重点是根据技术、网络、政策、演进和商业等因素,如何将各种编码标准、通信协议、安全和控制技术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为网络媒体产业界(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业务运营商)提供一个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二)编解码类标准:编解码类标准研究和标准化对音视频的编码与解码问题。尽管网络媒体内容编解码标准有很多种,但在中国主要是采用mpeG-4、H.264技术以及中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aVS。

(三)协议接口类标准:主要是在ietF完成的,如:实时流控协议(SCtp),编码封装协议Rtp/RtCp,运营支撑协议RaDiUS/Snmp等。

参考文献:

[1]通信世界网.漫谈iptV标准化实践iptV标准化的关键和基础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6

从管理制度而言,电视机厂商要发展互联网电视产品,都要与上述牌照商合作,获得进入互联网电视的“入场券”。下面我们来细数发生在互联网电视牌照商们身边的那些事。

CntV

2010年3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向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颁出了第一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2010年3月,CntV与清华同方签署战略合作,并于2010年5月31日,推出装有“央视国际集成播控平台”的LeD网络电视——尚网电视,这也是首台合乎规定的互联网电视机。

2010年4月12日,CntV正式与tCL与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互联网电视研究院,旨在共同促进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0年5月,CntV携手海尔将CntV高清数字节目资源加入到海尔模卡LeD电视产品中。提供央视全频道覆盖、央视高清内容免费收看、标清和高清资源任意选等全套的高清服务内容。

2010年6月,CntV和三星合作,三星作为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与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合作的外资品牌加入到互联网电视竞争。

2010年6月29日,CntV携手济南广播电台,打造通过广电有线数字机顶盒来接收互联网电视的新模式。

2010年7月,CntV联手中国华录,推出首款中国网络电视台媒体高清播放机HmC810,内嵌央视国际平台。

2011年底,央视国际携手腾讯、易视腾等公司,在天津成立专注于运营互联网电视的公司,借助合资公司的方式,追求和市场更灵活的接轨,机顶盒形态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百视通

2010年7月3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式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互联网电视牌照。

2010年8月,百视通海尔联手首发上市模卡LeD电视产品。

2010年9月17日,百视通与康佳在上海宣布合作,将百视通的互联网电视产品BBtV(上海文广互联网电视统一呼号)搭载进康佳的LeD系列智能电视。

2011年3月17日,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成立“视云网络科技”新公司,互联网电视硬件生产由联想完成,而内容方面则依靠该合资公司提供。根据协议,联想互联网电视终端将获得百视通的视听内容,以及多种非视听增值服务。联想互联网电视终端(机顶盒模式)已于2011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第19界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iCtC)上亮相,但因机顶盒政策问题,其上市时间最早推迟到明年3月。

2011年4月6日,百视通和三星建立战略合作,成为其智能电视的内容提供商,提供百视通数十万小时的视频内容,共同构造全新的电视产业生态圈。双方又于2011年6月7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搭建智能化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电视机用户提供合法版权的视听内容及其他互联网的增值服务。

2011年4月12日,百视通和夏普联合打造互联网电视内容,夏普在成都推出五大系列液晶电视新品,其中X50a为互联网电视、LX830a系列为具备3D功能的互联网电视。

2011年4月15日,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海尔卡萨帝社交电视首次实现了家电物联在视听终端上的应用,电视可与电脑、手机、DV等家电实现内容互通,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家居视听影像解决方案,实现了“物与物”的交流。

2011年9月,百视通与丁丁网携手推出应用于互联网电视的生活服务类应用——丁丁优惠app,首次推出电视机终端下载优惠券的便民服务应用,成为智能媒体在信息化服务上的又一次创新。

2011年11月,百视通新媒体联手中国银联、康佳集团在沪共同了中国首款智能电视支付产品,这项业务能够提供最大范围的银行卡支付服务,用户即可通过电视终端遥控器进行付费点播、电视购物等在线支付。

2011年12月13日,百视通联合迈乐数码、杰科电子、SVa上广电、创维、海尔、海信、三星、联想、索尼、Realtech瑞昱、amlogic晶晨半导体、苏宁电器、淘宝等20多家知名企业,在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发出联合倡议,加强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内容版权管理,共同创建新模式,构筑开放、共赢的互联网电视产业链。

华数

2010年3月31日,华数正式获得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互联网电视牌照。

2010年4月,华数与tCL、长虹签署了包括技术、内容等方面在内的战略合作协议。

2010年4月底,华数与创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商业模式的运作。

2010年6月,华数携手tCL与长虹对互联网电视内容平台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将完全由华数来提供,后续为更多的新购机用户提供服务。

2010年7月,华数与长虹和tCL联合成立的广州欢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成了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合资公司——华数视联,其中,华数负责视频内容,欢网关注业务开发,双方合理分工,共同运营。

2010年8月,华数海尔联手首发上市模卡LeD电视产品。

2011年1月17日,华数和海信集团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互联网电视、面向下一代广播网(nGB)的交互式数字电视的产品、运用平台、内容服务以及运营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意向,并在资本层面达成实质性合作。

2011年1月17日,华数与LG电子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双方将共同开发国内智能电视市场。

2011年3月29日,华数与索尼签订合作协议,华数将为索尼互联网电视提供内容服务,索尼正式进入国内互联网电视市场。

2011年7月,华数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百度首先将在华数运营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及互联网电视播控平台上嵌入百度搜索等。

2011年8月,华数与盛大网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符合国家现行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机制,开展资本和资源、内容和渠道的战略合作,新成立的两家合资子公司将致力于游戏、文学等衍生内容多渠道的传播与发行。

2011年9月,华数与松下共同打造的智能电视网络平台在国内推出。

2011年9月,基于华数内容服务平台的索尼互联网电视服务正式面向中国大陆地区推出。

2011年10月,华数、欢网、东芝联合推出互联网智能电视产品。

2011年12月20日,华数召集来自全国互联网电视生产厂家、互联网电视芯片厂商等近200人召开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产业发展合作会。华数向产业链所有的合作伙伴发出呼吁: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已经启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聚合聚合再聚合、规模规模再规模”。

在电信运营商领域,华数和中国联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中国联通的互联网电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产品侧。双方共同推出的电视机+机顶盒的互联网电视模式,目前在山东、天津等地已经完成建设,并开始发展用户。

南方传媒

2011年3月16日,南方传媒互联电视“互联八方”集成服务平台、“云视听”节目内容服务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取得运营许可。

2011年3月16日,南方传媒和优朋普乐合资成立广东南广影视互动技术有线公司。同时南方传媒将和电视机厂家——创维开展合作,双方合作的一体机于2011年五一期间在全国同步上市。

2011年6月8日,南方传媒、优朋普乐、创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以及索尼影视等产业相关方,正式宣布共同拓展互联网电视业务。

2011年10月,有消息称,南方传媒和pptV接触,拟成立合资公司。

2011年12月21日,南方传媒和优朋普乐的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合作会在广州召开。

湖南电视台

2011年5月,湖南电视台开发的集成播控平台和内容平台通过广电总局验收,7月,正式获得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

湖南电视台以“和丰互联网电视”为集成平台播出名称,“芒果tV”为内容平台播出呼号,全权委托旗下全资子公司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开展互联网电视相关业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获得广电总局批准,开办了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

2010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得到总局对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申请的批复。

2011年6月2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平台通过广电总局验收,确定以“CiBn互联网电视”为节目服务平台的呼号,以“环球网视”为集成播控平台的呼号,同时获得了正式颁发的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

2011年11月18日,CiBn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国广东方公司)与汉雅星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汉雅星空公司)关于互联网电视海外合作进行签约。根据协议,国广东方公司和汉雅星空将合力打造中国一流的新媒体海外传播平台,针对海外华人进行有效覆盖。双方将在互联网电视业务领域,就电视节目内容、用户应用服务、渠道销售等方面进行合作,以有线网络、互联网网络为渠道,以机顶盒、互联网电视一体机、pC、paD等为终端形态,强强联合,共创双赢。

2011年12月3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CiBn互联网电视”上线投入试运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7

关键词:传媒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加拿大媒体巨头汤姆森集团和英国路透集团于2007年5月就合并事宜达成一致,两家公司合并成功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提供商。这一事件将近年来全球传媒产业集团化的发展推到了极致。在国内,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打造的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正式出版,标志着国内第一个跨区域、跨媒体的传媒形式的问世,由此,也将中国传媒集团化运作的探索引入一个新阶段。而近60家的报业传媒集团、广播影视集团的重组、合并实践表明,组建传媒集团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了诸如“有规模无效益”、简单化合并等问题。传媒集团正面临着采用何种组织结构才能更有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传媒集团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哈罗德·科兹纳认为,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各管理层次之间总是存在着等级和威望的鸿沟,在组织的工作单元之间,也存在许多职能的鸿沟。因为管理鸿沟和职能鸿沟叠加,公司及其所属业务的管理就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业务组织“操作岛”,并拒绝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项目管理则充分地使用了组织内的现有资源,通过使工作在水平和垂直两个职能方向顺畅地进行而将工作做得更好。

随着传媒集团的组建,集团内组织机构出现了一定的整合。如运用“加法”与“减法”,即在集团范围内初步实现了一定意义的“合并同类项”,如成立跨部门的新闻中心、编辑中心、制作中心等。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在组织结构的调整上缺乏战略性层面的运作,所以在新闻信息生产等核心竞争力领域,还没有形成有效地融合与共享的组织机制,从而难以体现出集团化资源整合共享的优势。

分析资源整合平台下的传媒集团资源共享项目,其依然满足项目的一性次、生命周期性、约束性、整体性等属性,适宜于利用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技术进行科学管理。随着传媒集团化的发展,项目将成为集团的基础。随着需求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集团发现自己的工作多以跨越人力资源、财务、出版、策划等多个部门的项目形式进行,比如,湖南电广传媒从媒体广告的单一主业扩张到旅游、地产、投资咨询、影视、会展、有线网络、网络媒体、期刊、电视节目、调查业等10个领域。“第一财经”期待其品牌下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出版等跨媒体整合、资源共享战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成长为中国强有力的专业财经信息供应商。200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五一”长假集中推出的《非常24小时》社会纪录片《我的太阳》,从选题创意到节目的经营管理,贯穿节目运作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方式在“幕后”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作用。光线传媒利用平均每周4位明星前来做客的机会,电视、广播、纸媒介等栏目4次利用,资源共享的操作大大降低了栏目的制作成本,同时增强了光线传媒在电视制作领域的竞争能力。

作为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的传媒集团来说,既然引进项目化管理是可行的,那么,设置与项目化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就同样是可行的。

传媒集团项目化管理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高效的组织系统建立,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当前在传媒集团体制创新中,如何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所有传媒集团面临的共同难题。针对业内一直存在着的“条式”与“块状”两种不同整合方式的争议,通过引入项目管理,可以将各子组织同时进行的项目群进行系统性统筹,通过协同管理,从整体上平衡条式与块状整合优劣之争。

我国传媒集团基本上都是在行政方式推动组建下并沿袭着“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体制形态,多数传媒集团组织结构形式目前多停留在职能型和事业部型这两种形式。引进项目化管理,首要的基础任务就是对集团组织结构的调整,否则,没有机制基础,旧瓶装新酒,很难达到预期的资源整合共享的目的。

在组织结构各种形式中,直线式、职能式、事业部式和矩阵式各具特点,但矩阵式正是建立在项目的生命周期性、人力资源不均衡性、多项目并行、资源共享等属性之上,这一点与当前传媒集团的现状相适应。当传媒集团越来越基于项目化形式展开跨部门资源共享,以共享品牌优势实现成本最低产出最优时,采用适应项目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势在必行的。同时,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将过去传媒界沿袭多年的事业单位内向型“金字塔”式行政管理模式引向科学化企业管理之路。

在国际传媒界,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为了协同创造价值,专门化的整合和协调机构应运而生。维亚康姆的各个层面上都产生了整合协调机构,以销售为例,负责发行和跨平台交叉营销的机构就包括联合国际电影公司、派拉蒙家庭娱乐公司等7家公司。维亚康姆集团建有执行委员会,其娱乐企业、西蒙出版社、mtV、百视达等企业的最高主管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通过委员会大家可以了解彼此的主要业务和计划,发掘彼此之间的互利方式,就业务之间的联系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争论。

实行项目化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对于传媒集团而言,最大的收益在于将集团内重大跨部门的战略项目引入科学化的决策和计划机制。集团项目部将从项目化管理的角度,利用项目决策机制、目标优化矩阵、项目风险评估、成本分析、Swot分析等科学管理手段,对项目进行有效计划与控制。对于当前传媒集团面临的规模扩张、集团结构和财务管理三方面风险,可以从组织结构层面开始,在战略框架内,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进程管理等系统化、动态化管理中有效地化解。

项目经理在传媒集团中的设置和工作机制的确定

传媒集团引进项目化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的难点在于共享平台和机制的搭建与设置,即组织结构和项目经理在传媒集团中的设置和工作机制的确定。

从项目管理的关键路径理论出发,传媒集团建立适应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结构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矩阵式组织结构中选择强矩阵、弱矩阵还是平衡矩阵,二是项目经理的设置与选择。同时,应注意区分编委会与项目部的不同。

(一)矩阵组织三种形式的适应性

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弱矩阵、平衡矩阵和强矩阵三种模式。区别在于项目负责人即项目经理权限的大小设置。根据项目管理理论,传媒集团在建立共享机制时,首先应该根据集团内共享的程度、频度等现实情况,选取最适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根据当前传媒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对传媒集团进行资源共享项目化管理时,宜采用强矩阵模式。原因在于,目前传媒集团还未进行真正完全的企业化改制,相当多的集团下属部门还处在职能式的管理阶段,如果采用弱矩阵或平衡矩阵,因为没有项目管理基础,团队内的普通成员充当项目经理还缺乏认可与可操作性,而利用项目团队内的动态项目经理,也会在实际运作中遭遇同级其他部门负责人的阻力。

由于传媒集团内部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共享项目往往需要集团内各职能部门的通力支持,所以设置项目部,项目部负责人成为集团领导成员,并形成集团最高决策层直接领导项目部内各项目经理的强矩阵式组织形式更适宜于传媒集团项目化管理的现实需要。实行强矩阵组织形式既可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对集团内项目化运作的领导控制作用,中间环节少、决策快、效率高,又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加强组织控制能力,有效地在多目标、多任务共进的同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编委会与项目部

有学者认为,传统传媒组织中的编辑委员会就是项目管理中的项目部,其实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编委会一般是媒体各部门中层以上领导就报道内容、出版等具体事宜举行的定期联席会议。传媒集团成立后,编辑委员会产生了变化,有的扩大了范围,使得经营与编采更多部门加入,有的则分化为更多小的编委会。不管如何分化,编委会始终是一种会议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沟通手段,而不是职能部门。而项目部是一种正式组织形式,是以正式的制度明确下来对项目进行运作、协调、管理的机构。

其次,编委会重沟通与协调,执行并不是它的主要任务,而项目部则是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是它的手段,通过沟通协调要完成项目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传媒的编委会最后演变为统一大家思想为“一把手”意见的“通气会”的原因。

再次,因为编委会与会者大多是以职能划分的部门负责人,在会议上沟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各自部门利益最大化,这一点与项目部负责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以项目为指向的项目部,因为要完成跨部门的明确任务,其思维正是淡化部门利益,强调集团整体利益与战略大局。所以,传统的编委会有时会开成各部门利益“争夺战”,而共享、整合与沟通的作用因为没有制度化保障最后都流于形式。

(三)传媒项目经理的设置与选择

有人建议,设置不属于三方、直接隶属于总编辑的工作室或“自由人”,负责三方都难以单独运作且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工作,如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研究咨询;从“版内经济”到“版外经济”,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经营谋划;制定详尽的业务技术守则、编制年度策划报道计划等等。南方报业集团旗下奥一网的曾平治在论及传媒集团内报纸与网络协同共享问题时认为,需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项目牵头人机制等相应的机制。

其实,建议中的“自由人”、“牵头人”正是项目经理的角色及工作机制。有学者认为,矩阵式报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劣势是“管理成本高,各部门之间纠葛多,管理程序比较复杂,容易降低管理效率。”其实,这位学者担心的情况,正是因为在传媒集团内项目经理缺位的情况下推行项目化管理造成的后果。

在传媒集团内设项目管理部,可下设若干项目经理,包括采编、广告、发行、营销、公关等职能项目,并设置动态跨职能的项目小组。如以产品(频道、版面、稿件、栏目)为核心的项目经理,通过整合集团内资源,从可行性分析、策划、风险评估、计划优化到生产、销售、实施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高效、灵活地随时调度组织多兵种协同作战;也可以随时整合频道、版面资源,对重点产品项目形成内容规模效应,并辅之以营销、公关配合。在传媒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专设的项目部可以用最快速度启动事关集团战略的重大项目,及时整合集团多种资源协作流程,用组织机制确保整合共享的效率与效益。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传媒集团资源共享机制中,传媒项目经理将成为一种新兴而又重要的角色,同时,随着传媒集团逐渐采用项目化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将为传媒集团搭建一个更加顺畅、协调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美]HaroldKerzner,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8

【关键词】移动流媒体容错压缩编码H.264协议

1引言

现代通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得到各种媒体和信息的实时传输交换服务。流媒体是将连续的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经过压缩编码处理,在ip网上采用流式传输技术传输的时基媒体。由于在客户端缓冲存储,流媒体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对传输带宽、时延和抖动的要求。它是网络音、视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传输以及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流媒体技术应用到移动网络和终端上,称之为移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与移动通信结合成为了移动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和发展,移动流媒体服务将成为3G网络上的主要增值业务。流媒体、移动流媒体技术将对因特网和移动通信网的信息广播与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流媒体和移动流媒体

流媒体实现原理是将原媒体文件用高效的压缩算法压缩化后,采用合适的流式传输,通过配置流媒体服务器,按照各种实时协议传输流数据。

图1流媒体系统组成结构

流媒体按传输方式的不同分为顺序流(progressiveStreaming)传输和实时流(Real-timeStreaming)传输。顺序流传输基于Http协议,用标准的weB服务器就可以实现顺序流式服务。实时流传输基于实时传输协议(Rtp)或微软公司专有的多媒体协议,能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匹配,使媒体可以被实时播放。

图2流式传输基本原理

一个流媒体服务器通常包含通信子系统、操作系统、存储系统三个功能子系统。流媒体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方式主要有单播、点播、广播、组播四种。流媒体业务支持多种媒体格式如mov、mpeG-4、mp3、wav、avi、au、Flash等,可以播放音频、视频以及混合媒体格式。流媒体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网络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进行传输,它的协议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流媒体服务器和客户端的通讯,流媒体传输协议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

移动流媒体业务系统结构一般主要包括:流媒体终端、移动通信接入网、移动通信分组核心网、ip网络、流媒体内容服务器、流媒体内容缓冲服务器、直播内容采集服务器、用户终端档案服务器、接入门户、综合业务管理平台、DRm(数字版权管理)服务器等。

图3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系统结构

3移动流媒体主要技术

3.1高容错性

移动通信使用的无线传输信道环境比有线信道复杂,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误码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缩的视频流对误码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高的误码率,也会严重影响终端回放的图像质量。为了减少误码,需要提高信源与信道编码的容错能力,增强信源编码算法的容错性,使用强有力的信道编码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检测技术来满足视频传输的要求。此外,承载流媒体业务的网络传输层及底层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媒体传输的抗误码性能。

3.2H.264视频压缩标准

无线信道的多径性、衰落性及带宽的有限性,要求算法具有很高的压缩比,压缩和解压缩运算的复杂程度要低。目前流媒体主要采用mpeG-4和H.264等协议进行压缩编码,其中H.264是最新、最有前途的视频压缩标准。H.264是由itU-t和iSo/ieC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Vt)共同开发的最新国际视频编码标准,能够提供强大的差错隐消技术,支持低延时编/解码技术。它将每个视频帧分离成由像素组成的块,采用空间冗余的方法,对视频帧的一些原始块进行空间预测、转换、优化和可变长编码;采用剩余空间冗余技术,对视频帧里的残留块进行编码。H.264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低处理时延,提供了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解决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其网络适应性强,提供了网络适应层(networkadaptationLayer),使得H.264的文件能很容易地在不同网络上传输。H.264编码结构如图4所示:

图4H.264编码结构框图

(1)帧内预测

对只采用帧内编码的i帧的编码是通过空间相关性而非时间相关性实现的。为了能进一步利用空间相关性,H.264引入了帧内预测以提高压缩效率:用周围邻近的像素值来预测当前的像素值,然后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这种预测是基于块的,对于亮度分量,块的大小可以在16×16和4×4两者之间选择,16×16块有4种预测模式,4×4块有9种预测模式;对于色度分量,预测是对整个8×8块进行的,有4种预测模式。

(2)帧间预测

H.264使用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来消除时间冗余,预测时所用块的大小可变。H.264一共采用了7种方式对一个宏块进行分割,每种方式下块的大小和形状都不相同,这就使编码器可以根据图像的内容选择最好的预测模式。在H.264中,亮度分量的运动矢量使用1/4像素精度。色度分量的运动矢量由亮度分量的运动矢量导出,由于色度分量分辨率是亮度分量的一半,其运动矢量精度为1/8。H.264支持多参考帧预测,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在当前帧之前解码的帧作为参考帧产生对当前帧的预测。这适用于视频序列中含有周期性运动的情况,可以改善运动估计的性能,提高H.264解码器的错误恢复能力。H.264中的抗块效应滤波器能够根据图像内容做出判断,只对由于块效应产生的像素值跳变进行平滑,而对图像中物体边缘处的像素值的不连续给予保留,以免造成边缘模糊。

(3)整数变换

H.264对帧内或帧间预测的残差进行DCt变换编码。为了克服浮点运算带来的硬件设计复杂和舍入误差造成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匹配的问题,对DCt的定义做了修改,使得变换仅用整数加减法和移位操作即可实现,在不考虑量化影响的情况下,解码端的输出可以准确地恢复编码端的输入。该变换是针对4×4块进行的,这也有助于减少块效应。H.264采用了三种整数变换矩阵,如图5所示:

(a)普通残差变换矩阵(b)亮度块直流变换矩阵

(c)色度块直流变换矩阵

图5H.264的三种整数变换矩阵

(4)熵编码

H.264有两种熵编码的方式: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变长码CaVLC和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aBaC。如果不是预测残差,H.264采用exp-Golomb码或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视编码器的设置而定。H.264具有很好的错误恢复能力和网络适应性,在压缩性能上比其他标准优越,在同等图像质量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H.264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

3.3传输协议

(1)实时传输协议Rtp

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是在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Rtp核心是数据包格式,它在包头中仅定义了数据结构,而不限制负载大小。Rtp通常使用UDp传送数据,也可在tCp或atm协议上工作。当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使用两个端口,一个给Rtp,一个给RtCp。Rtp本身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服务,这些服务靠RtCp提供。

RtCp(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与Rtp共同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在Rtp会话期间,参与者周期性地传送RtCp包,其中含有已发送数据包的数量、丢失数据包的数量等统计数据,服务器可根据这些信息动态地改变传输速率。Rtp与RtCp的配合使用可有效地进行反馈,从而减小开销、提高传输效率,适合传送网上的实时数据。

(2)实时流协议RtSp

实时流协议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是由Realnetworks、netscape共同提出的一种协议,它定义了如何使一对多应用程序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RtCp之上,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与Http相比,RtS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而不是HtmL;在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均可发出请求,而Http的请求是由客户机发出的,由服务器进行响应。

(3)资源预订协议RSVp

音视频数据流对网络的延时比数据业务更敏感,如何在网络中传输高质量的音视频信息,除了带宽要求,还需其它条件。RSVp(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是一种正在开发的internet资源预订协议,它通过预留一部分网络资源(带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传输提供QoS。某些试验性系统,如网络视频会议工具ViC就集成了RSVp。

(4)会话描述协议(SDp)

SDp只是一种用于会话描述的格式(协议)。它并不是一个传输协议,也不包含在媒体的编解码之中,而是在不同传输协议间传递消息的通知协议,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多媒体会话通知、邀请和媒体会话的其他初始化工作。

4移动流媒体业务及制约因素

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实现包括业务提供和业务使用两大部分。业务提供指流媒体业务系统要处理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的流媒体格式文件,向不同需求和不同终端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流媒体点播或直播服务以及流媒体广播服务。业务使用包括内容发现和业务使用两个基本过程。内容发现是指用户使用支持流媒体业务的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访问流媒体业务门户网站,通过页面浏览、分类查找或直接搜索等功能发现流媒体内容的过程。业务使用是指用户发现指定流媒体内容后进一步使用流媒体业务的过程,包括流媒体内容的在线播放、流媒体内容下载播放以及收看实时流媒体广播服务等。

由于移动流媒体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和运营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受带宽、时延、抖动、误码率等的限制,用户终端方面受限较多,导致流媒体业务质量较差,难以发展用户。不同运营商之间移动流媒体业务互通困难,是未来移动流媒体业务高速发展的障碍。从终端的角度来看,支持流媒体服务的手机终端不仅需要语音芯片,而且需要有处理视频的芯片,价格因素成为手机视频普及的一大瓶颈。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比较高。国内移动运营商虽然已经能够提供基于现有2.5G网络的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但受网络带宽所限,图像、声音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用户能够使用的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种类还非常有限。――网络带宽是制约移动流媒体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服务质量(QoS)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9

尽管公众对新闻机构和政府的不信任似乎是众所周知,但记者能否,或者是否应该致力于改变这样一种疏离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从诞生之时起,对公共新闻就有极不一致的评价。一位并非完全支持公共新闻的著名社会历史学家称公共新闻是“一个时代以来,新闻业内部对新闻实践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批判”(Schudson,1999)。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担心公共新闻从历史而言是幼稚的,即使不是一种愤世嫉俗的营销策略,对受众关注事务的强调可能会服务于发行、媒体所有者和广告主的利益,而不是公民的民主需求(Hardt,1999)。记者经常嘲笑公共新闻是一场布道者们宣扬的“类宗教”运动。其他则认为它仅仅代表了有道德的新闻业。此外,各种批评相互作用的同时似乎也相互佐证。mindich认为公共新闻是重新激发美国年轻人对新闻的兴趣,尽管这似乎是可以解决他提出的问题,但仅仅因为许多记者和媒体评论家反对,他也拒绝接受公共新闻。2003年皮尤公共新闻中心的关闭被看做公共新闻终结的标志。

这里我们对最值得注意的学者和相关新闻从业人员的批评做一分析和回应,从一般理论质疑开始,转向更具体的指责。尽管针对公共新闻的批评经常是矛盾的,我们使用它们来大致描绘出公共新闻是什么和可以成为什么样。换言之,为促进关于新闻业在民主社会中角色问题的辩论,我们对哲学批评的回应既是描述性的,又不失规范,同时对公共新闻的长期发展提出建议。

指责一:公共新闻缺乏明晰界定

最常见的是,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仅仅贡献了公共新闻作为一场运动的模糊概念,其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公共义务和对民主进程的参与。在公共新闻产生初期,这种笼统的界定可能是战略性的,但定义的含糊仍旧是公共新闻受到的最根本的批评之一。与记者们认为公共新闻被过度理论化不同,学者们,甚至是那些对公共新闻的精神实质抱有同情的学者,都批评公共新闻的倡导者未能阐明公共新闻是一种新闻哲学或具有一种新闻哲学,批评其未能说明公共新闻如何区别于其他新闻样式。一些学者抱怨,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公共哲学,倡导者就不能对批评做出回应,或评估其效果(Glasser,2000;meyer,1998)。也就是,必须先有明确的公共哲学,从而加强与具体实践的勾连。

当然,知识和历史资源可以用来帮助提出一种明晰的公共哲学,尤其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对哈贝马斯的批判,如Fraser。早期的资源包括李普曼-杜威对新闻业的民主角色和责任的辩论,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对新闻自由的报告,Siebert(1956)的社会责任理论。此外,其他新闻改革运动,如揭丑运动和发展新闻学,都与之相关。

指责二:公共新闻的操作性定义及它如何区别于主流新闻实践仍不明确

一些学者较少关心公共哲学的缺失,而是担心公共新闻是否可以或已经有效操作。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批评者认为公共新闻仅仅是一套新闻实践和技巧的集合。但是另有批评者认为公共新闻的倡导者未能阐明在公共新闻的框架下,公共新闻报道如何区别于传统的主流新闻(Lichtenberg,1999;Voakes,1999)。

我们认为公共新闻代表了一种与传统主流新闻的明显反差和质疑,公共新闻记者强调对公民的倾听,了解其所想,体现公民视角而不是政客、专家或其他精英,在实践中致力于公众如何处理问题。除了个别例外,大量关于公共新闻选举报道的实证研究、专门项目,以及日常新闻报道显示出这样的显著差异。相对于传统新闻机构的政治报道,公共新闻:(1)更多选举相关的报道;(2)新闻故事包括更多的主体参与;(3)更关注实质性竞选议题、候选人的任职资格以及候选人的政策记录;(4)不再强调民意测验、竞选活动、候选人竞选策略以及形象管理策略;(5)包括更多的动员性信息;(6)更依赖于非精英的信息来源,包括妇女、少数民族。(Haas,2001;Kurpius,2002;massey,1998)。

公共新闻并未改变那些仍然反对这场运动的新闻机构;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报道就充满了大量赛马式报道,记者们互相辩论竞选策略,抨击竞选双方的辩论和演讲。

尽管如此,公共新闻报道仍产生了影响。不完全的小规模研究表明,前述特征增加了公民的:(1)对选举和社区事务的知识和兴趣;(2)对候选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立场的了解;(3)参与投票;(4)人际间就重大问题的讨论;(5)对解决社区问题的参与;(6)就社区问题与政府官员联系的意愿。

更多的研究需要完成,包括公共新闻报道如何对特定社区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还应该论述公共新闻报道是否帮助改善低社会经济阶层人群的政治知识和参与的匮乏。我们还需了解,谁从中获益,以及民主参与的政治收益如何在社会中分配。此外,长期的评估需要由外部研究人员来系统进行,如果他们可信而且能够不受皮下注射理论的影响;如果更详尽的概念性研究由于更关注争取专业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的支持而陷于停顿,现在强调进行短期的评估则会使建立一套基本原理的尝试淡出视野。

指责三:公共新闻忽视它自身的商业语境,或者更糟,它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取向的策略

一些学者接受公共新闻旨在加强公民参与的哲学取向,但鉴于商业媒体所受之限制,他们也质疑其在实践中促进这一目标的能力。公共新闻的倡导者们被指责忽视了绝大多数公共新闻的商业语境,更具体地说,他们不承认促进公民广泛的参与民主进程的机会天然受到媒体所有者和广告主商业旨趣的限制,他们迎合人口统计学上引人注目的受众,这些受众的需求并不一定是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iggers,1998;pauly,1999)。其他学者认为,诉诸编辑和记者的个体公共意识,以及将新闻业的问题描绘为写作层面而不是结构上的,公共新闻的倡导者既不能要求也不能促成新闻机构商业逻辑的根本变化(peters,1999;Schudson,1999)。甚至有学者嘲讽,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公共新闻强调对受众的关注并非是革命性的,而且可能服务于发行以及媒体所有者和广告主的利益。

即便激发了许多由公司官员首创和主导的新闻业改革,学者和记者们仍可能视公共新闻为增加收益的策略而拒绝接受。实际上,甘尼特报业集团,公共新闻的长期支持者之一,于2004年启动“真实生活,真实新闻”行动。通过各地方媒体市场部发起的读者调查,这一行动目的很明确的指向增加发行和收益,这一行动鼓励各地方媒体更重视新闻故事对读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公共新闻强调公民作为大量的参与政治的公民群体成员,参与协商和解决问题。与此不同,这一行动将受众视做单独的新闻消费者,更关注其对受众私人生活的影响。至少,这表明商业利益和民主追求共存于新闻机构的公共新闻实践中。而且,鲜有倡导者明确考虑到在商营体系内公共新闻运动追求其目标的能力。因此,良好愿景可能天真了些。换言之,公共新闻运动的效果充其量不过是读者人数和订阅数的适度增加。在至少一个案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共新闻的先锋Davismerritt,thewichitaeagle的发行量都下降。没有证据表明公共新闻增加收益,实际上这一运动代价高昂。

同时,市场至上未必妨碍新闻机构促进公众广泛参与民主进程。证据表明公共新闻运动所关注的议题和公民群体在商业上并不受欢迎。2002年进行的650个公共新闻项目中(绝大多由商营新闻机构主导,其他由公共广播机构主导),超过1/5的项目面对的主要议题包括种族关系、贫困、城市犯罪(Friedlandandnichols,2002)。其他的公共新闻议题特别是与弱势群体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相关的议题包括酗酒和滥用药品、儿童看护、家庭暴力、医疗保健、无家可归、移民、公共住房、种族定性、失业、福利(Friedlandandnichols,2002)。也就是说,新闻机构耗费相当大的实质和象征性资源,来记录部分被剥夺的公民困境。在其他活动中,新闻机构发起针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审慎讨论,如小组座谈、圆桌会议、市政厅会议。这些群体并不是受到广告主和媒体所有者青睐的公民分子。因此,与指责公共新闻代表迎合相反,公共新闻计划并未迎合富有的、强大的,即对新闻经营颇具吸引力的公民成员。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传统观点相反,超过90%的公共新闻项目围绕长期的、植根于社区的议题,而并非个别的短期事件。同时,迄今为止已经实施的650个公共新闻项目中,不到10%的项目聚焦于竞选运动(Friedlandandnichols,2002)。当公共新闻项目涉及竞选运动或类似事件时,新闻机构常常(但并非总是)将其与社区事务相关联,例如,邀请当地居民参与形成报道。反过来这也表明,公共新闻的主题式报道(基于议题)避免了商业媒体对情节式报道(基于事件)的依赖。

商业新闻机构超越有限的竞争性议程的意愿还源自大量多媒体的合作经营。在截至目前进行的230个合作公共新闻项目中,超过160个项目是报纸与商营及公营广播机构合作进行(Friedlandandnichols,2002)。与媒介间联盟使新闻报道同质化的说法相反(e.g.Grimes,1999),参与公共项目的新闻机构协调报道,相互补充而不是重叠,以使到达率和影响最大化(Dentonandthorson,1998)。无论如何,竞争并不确保多样性,连锁式的所有制方式对意见多样性的影响远大于这种合作。

指责四:公共新闻缺乏一种明晰有效的对公众和共同理性的观点

一个更具体的辩论着眼于何种公众概念可能促进公共新闻。有学者假设公众共享一个对公共利益的愿景,认为公共新闻应置于社群民主的框架内。另有学者认为公民共享的仅仅是自由选择的兴趣,他们只是凑巧生活在一个特定国家,公共新闻应置于自由民主的框架内。然而,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没有为公共新闻提供民主上可行的框架。社群主义低估了矛盾的存在,如果不是相抵触的,对公共利益的愿景存在于社区内部和外部。自由主义缺乏一个共同目标以加强公民参与共同协商和行动。

我们认为从“理性公众”概念开始,假设公民共享对“共同理性”的诉求。毕竟,在650个公共新闻项目中有近一半包括公众协商的形式,如焦点小组、圆桌讨论以及市政会议,这些协商由新闻机构发起(Friedlandandnichols,2002)。此外,通过鼓励公民深入讨论报道涉及事务以及鼓励其参与解决问题,许多公共新闻项目激发了公民对共同理性的意愿。如哈贝马斯所表达的,公共记者有这样的义务,使每个人的意见以及赞成特定意见的根本因素能服从于理性批判评估。这暗示记者应该帮助创建和维持一个开放的所有公民都可进入的公共领域,所有公民关注的议题和所有有效的意见均可在公共领域内明确表达并协商。

此外,GlasserandCraft(1998)认为面对面的对话和以媒体为中介的协商指向不同的民主形式,并因此暗示了记者的不同角色。对话模式代表了一种直接参与民主的形式,记者提供公民参与实际社会互动的机会。协商模式代表了一种协商民主,新闻报道旨在激发所有公民的审慎判断。为实现此目标,记者需要设计议题而不是事件,不考虑对话者在社会中的权力和特权,鼓励辩论及评论。如前所论,公共新闻项目满足这两个要求。几乎所有的项目聚焦于长期的社区议题,更多依赖非精英信息源,包括妇女和少数民族。

公共新闻的实践表明,对话和协商是共同理性必要的、互为补充的方面,可以融合为连续的循环。简言之,新闻机构通常召集公民小团体进行焦点小组讨论,以确定公众乐于看到的报道议题;将公众在社会互动中能够用到的焦点小组讨论作为新闻故事的基础;为了更广泛的受众利益反馈报道公众的社会互动。因此,以大众媒介为中介的协商显示出一个广泛受众群体的各种观点。面对面的对话使辩论成为可能。此外,在面对面对话中形成的判断可以回馈至大众媒介为中介的协商过程中,经由更广泛受众的考虑。

指责五:公共新闻不当地预设共识

个别学者指责公共新闻项目错误的预设所有社会群体同等程度地遭受某些问题,进而努力寻求可达成共识的解决方式(e.g.HackettandZhao,1998;pauly,1999)。这些批评者声称公共新闻对共识的追求可能会压制对公众间相冲突利益的认识,妨碍公开的公众协商,甚至支持伪装成代表所有公众利益的议程。我们承认对共识的重视是有问题的,因此鼓励记者培育一个包含若干领域的公共领域,在达成共识前,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相互协商。公共新闻应该促进公共协商,这有助于作为个体和社会群体成员的人了解他们有可能相互冲突的利益,以及某些利益相比其他应受到更多保障。因此,记者应促进公共领域中的参与平等,保证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社会群体具有与优势社会群体同样的机会表达他们的具体关注。记者凸显低社会阶层群体的议题,强调显著的社会不平等,提供给公民机会思考其特定社会定位以及这些社会定位如何影响其对问题和解决方式的认识,通过这些,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研究表明公共新闻项目是否一贯地使低社会阶层人群在公开表达其关注方面享有同优势社会群体一样(更不用说加强的)的机会。一方面,至少一些新闻机构致力于促进低社会群体和优势社会群体间的参与平等。另一方面,theBeaconJournal倾向于请教专家而不是居民,来阐明种族不平等的原因、结果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

指责六:公共新闻放弃其专业责任,或者相反,未能正式对公众负责

一贯是针对公共新闻的最有说服力的批评之一,Glasser(2000)指责公共新闻放弃设置媒体议程的专业权力和责任。他补充,由公众设置媒体议程,用社群的判断代替记者,这混淆了社群价值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阻止了记者阐释他们的价值观如何与社群价值观一致或背离。记者承认由公众来设置议程损害了记者保持对社群批判的编辑和报道立场的能力,迫使记者为使不冒犯特定社群成员而掩盖社群冲突。

但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的记者已经和公众共享议程设置的权力,尽管这对公共记者而言更具系统性和策划性。许多公共新闻机构制定了将公众纳入议程设置进程的规范方法(即便是非正式的),例如在确定公众感兴趣的议题前,针对公众进行焦点访谈或市政厅会议,公共新闻记者强调公众作为协商团体成员,关注那些超越其切身利益的议题。与此相关,与将读者仅仅想象为信息接收者不同,公共记者将读者设想为有兴趣努力将既定议题付诸实践的公民。此外,公共记者必须明确表达其自身议程以区别于特定社群的议程,如果他们能够证明,为了司法和民主的平等,为何他们凸显某些社群成员的议题和意见是正当的。

讽刺的是,Schudson(1999)批评公共新闻保持了记者作为托管人和专业人士的权威,认为他们比公众自身更了解公众所需。Schudson嘲笑公共新闻是进步的时代传统中一种谨慎甚至保守的改革运动,认为公共新闻未能摆脱记者的控制。Schudson批评公共新闻远未打算赋予公众权威:它没有建议更正式的媒体问责制,比如国家新闻委员会、公民媒体审查委员会或公开选举的发行人和编辑。

我们同意公共记者未能培育出一些学者所称的新闻业的公共领域(e.g.Rosen,1991),也就是,向公众提供根据明确阐明的新闻价值来公开批评新闻报道的机会,和保持记者的责任。公共新闻仍然需要更好的回应公众批评的机制。尽管一些非正式的措施比如读者意见反馈(通常是积极征求的)可能会使记者对公众的观点敏感,更多正式的措施会确保公众持续的有意义的参与。

指责七:记者解决问题是不合适的

认为记者应该帮助解决问题的观点触发了学者和媒体批评者出于不同原因对公共新闻的最激烈反对。学者们认为公共记者夸大了他们作为政治变化动因的重要性(e.g.peters,1999;Schudson,1999)。同时,记者认为这样的参与损害了他们的独立性,模糊了不偏不倚的报道和鼓吹政治的界限。公共新闻迫使他们偏袒政治冲突的某一方,掩盖那些没有简单解决途径的负责问题。学者和记者都认为只有特定的政治行为主体和机构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重申,记者可以而且应该参与问题解决,问题是如何参与。在着手解决任何问题前,记者需要仔细考虑,这些既定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公众的自愿介入得到充分讨论,或者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更深层的系统的介入。这些问题通过当地社区的介入是否可以得到充分讨论,或者还需要地区、州、国家、甚至是国际范围的介入。简言之,对那些经由当地社区介入可能解决的问题,记者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对那些需要更广范围介入的问题,记者可以鼓励公众加入大规模的公民组织,鼓励公众争取更大范围的系统介入。两种情形下,如果公众不愿行动,媒体报道应向相关行为主体和机构施加压力。

这一问题解决模式的意图在于避免夸大记者作为政治变化动因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认一些问题通过积极的公众参与可以得到解决。有时公众参与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而其他问题需要大规模的系统介入。至少,为确保有效的公众介入,新闻机构应当发起更多的协商论坛而不只是特定的讨论或者会议(Glasser,1999;iggers,1998)。总之,批评新闻机构进行公共新闻实践时很少争取当地社区外的系统介入是公平的。同样,如Glasser(1999)andSchudson(1999)强调,记者应当同时关注公众协商的进程和效果。记者应该确保协商是公开和平等的,协商结果提倡的介入应符合特定问题的本质要求。

结论

15年前公共新闻作为偶然的专门项目诞生于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报业中,自此公共新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到1998年为止,有超过60%的日报已经尝试了各种公共新闻实践(arant和meyer1998)。Friedlandandnichols(2002)解释到:与公共新闻相关的项目中,45%的项目已经由新闻机构实施了5年及更久,这表明了其对公共新闻强有力的承诺。相反的,这些统计数据也表明无论是基于短期试验的基础还是哲学上的原理,许多新闻组织仍旧反对公共新闻而且没有为其所变。实证研究和概念分析表明一些对公共新闻的指责从来没有公平过,其他也不再公平。但是公共新闻实践仍然有缺陷,理论仍模棱两可。这些问题不仅是结构内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也对公共新闻的长期发展发起挑战。

同时,公共新闻运动面对互联网的机遇自身也在变化中。公共新闻网络主席,同时也是KennesawStateUniversity终身首席教授,致力于推进公共新闻的Leonardwitt认为公共新闻正在转向“公民新闻”。案例包括韩国网站ohmynews以30000名“公民记者”作为其职业记者的补充。BBCLeeds的whereiLive网站―BBC全国性“Voices”运动的部分内容――提供当地居民作为“社区通讯员”的工作机会。对这些网站特别是对日趋流行的博客行为的热爱,表明公众可以而且愿意使用网络进入公共领域。但这种“主动参与”的新闻模式是否可以视为“公民新闻”仍不明确。实际上,有理由质疑“公民记者”、“社区通讯员”或者博客是否能经过严格调查对重大公共事务进行持续原创报道。ohmynews绝大多报道内容充满个人兴趣和感受,BBCLeeds仅关注当地公众事务。网站可以使人们参与既定的议题,特别是在媒介批评方面。但网站并不促进某些议题的持续辩论、协商和行动,特别是那些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议题,这些读者的贡献似乎只是作为营销策略。

新媒体运营合作协议篇10

在各平台,百视通的推进逐步展开:向部分地方广电提供技术与内容服务,频频出手内容制作上游领域,登陆资本市场后,百视通又围绕互联网视频业务展开布局,以资本驱动商业模式进化——在pC端,百视通出资3000万美元增资视频网站风行,将后者35%股权收入囊中;在互联网电视和手机视频服务领域,分别与联想及中兴成立合资公司,初步完成多屏布点。

百视通搭台风行网上位

大型戏闯关节目《梦立方》自5月份起每周日21:15在东方卫视播出,风行网作为东方卫视首席视频合作媒体,独家承办了《梦立方》中国10城市游戏体验营活动,并独家播出所有现场活动花絮。主办方根据《梦立方》节目的闯关设置,在地面活动现场安排了稳定、弹跳、吹射、塔楼、掌握、障碍等和节目相关的模拟游戏。

风行网成立于2005年9月份,现在有员工600人,根据风行网提供的数据,目前风行网累计用户超过2.56亿,日均覆盖用户2200万。当前风行网主要以影视点播服务为主,同时做一些电视节目相关的网络视频。作为中国top10视频网站中惟一一家有电视台投资的视频服务商,百视通和风行网的目的显然是希望建成一个联合互联网视频、ott和电视台的新媒体形式。

自5月份开始,基于百视通的投资,风行网同SmG的合作项目陆续有:电视剧《心术》《风和日丽》等剧的网动,电视节目上有《梦立方》和即将播出的《中国达人秀》(第四季)的相关合作,原创上有《公益广告青年导演》和“百视通风行网微电影大赛”。奥运期间,借助百视通的资源,风行网开辟了“五星奥运”频道,通过与SmG的战略合作,尝试实现电视、pC、pad、手机在内的四屏互动。

事实上,在增资风行网之前,作为SmG旗下新媒体公司,百视通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平台就曾对多档真人秀和综艺节目推出过独家专区报道,如《中国达人秀》和《舞林大会》,并编排了系列节目点播和趣味策划。

最近,东方卫视打通了与百度的合作,在百度搜索东方卫视的热播节目,首选结果不再是之前的视频网站,而是来自风行网和看看新闻网的内容。

在百视通入股风行网之前,东方卫视与风行网并未进行过合作。东方卫视副总监徐晓艳是卫视对外合作的负责人,在她看来,东方卫视是面向全国的平台,对于合作的态度首先是“开放”,考虑到风行网与集团(SmG)下属公司百视通的联系,决定合作,“双方都拿出了最高级的资源。”徐晓艳说,“目前合作还在磨合阶段,更多是宣传资源上的互换,未来不排除进行一些内容合作。”

风行网Cto唐柯表示,“融合方面,我们今年5月份才开始做,电视台和互联网融合还需要一段时间,只有真正融合好才能体现出新模式的价值,目前更多是探讨和初步合作。相对同行,因为有资本方面的合作,所以我们走在了台网合作的前列,但文化的融合确实需要一些时间。”

据了解,目前东方卫视一些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会有风行网的人员“参观学习”。此外,东方卫视与风行网的合作,也暂不涉及经营层面,而是以资源互换形式展开。

对于收购风行股权,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大钟表示,这是传统电视媒体人对互联网“反向学习”,迎合年轻族群的新使用习惯。“台网联动”应当是“网带动台”,“希望风行带领百视通在网络视频业杀出重围。”

百视通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非“台前”公司,但作为SmG旗下公司,百视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iptV新媒体视听业务牌照的运营商、服务商,同时拥有东方卫视旗下所有视频节目资源。在入股风行网之前,其已经在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多渠道多终端上形成一定优势。

百视通入股风行网,已经不同于此前的“台网联动”模式——风行可凭借百视通降低内容资源成本,百视通获得了iptV及互联网电视以外的视频网站出口,同时,来自SmG旗下的东方卫视等众多内容制作平台,也为风行网提升自制能力做了铺垫,当然这一切还要取决于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东方卫视再尝试

东方卫视方面,除了协同风行网举行地面城市体验营活动,在视频网站、百视通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终端上铺开节目外,针对《梦立方》节目,东方卫视还做了诸多尝试,如推出《梦立方》手机游戏。截至7月中旬,该游戏下载用户已增至145万,注册用户62万。作为中国第一个与电视节目完全同步的手机游戏,这一尝试可谓初战告捷。

百视通旗下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平台,协同看看新闻网以专区形式播出《梦立方》节目,聚焦每期节目闯关者的精彩演出,并有大量幕后花絮独家播出。例如,点击百视通iptV首页-娱乐-专题,“梦立方”专区每期都会播出两位选手的精彩闯关过程,此外专区还有《梦立方前传》等内容。

大型美食真人秀《顶级厨师》亮相东方卫视以来。百视通新媒体再次成为该栏目台网联动的载体,不仅建立iptV专区进行细化报道,还获得独家新媒体分销权,并参与新媒体端的整体运营策划。

百视通近期还频繁参与内容产业上游运作。由百视通与新娱乐合拍的《天哪!我们变小啦!》是“中国第一档超现实体验的竞技真人秀”,该节目由SmG新娱乐制作。节目制作过程中,百视通不仅投入了资金,还参与节目前期策划和后期整体营销。

百视通上市以来产业布局

2011年12月29日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2年1月5日,百视通携手联想集团在上海推出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为用户提供基于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电视体验。这是行业主管部门关于互联网电视新规出台后,业界推出的首款互联网电视机顶盒。

2012年2月1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就iptV集成播控平台合并签署协议。以中央电视台开办,中国网络电视台建设和运营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为基础,将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为全国惟一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原上海广播电视台iptV集成播控平台成为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的备份平台。双方将把各自拥有的频道和节目资源投入到总平台。双方同时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负责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的可经营性业务。合资公司将与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技术公司在相关业务领域进行合作。

2012年3月27日

百视通3000万美元战略投资风行网。

2012年5月8日,百视通与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互联网电视运营商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国广东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战略合作。

2012年6月11日

百视通与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信息通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印尼电信在雅加达签署资本合作备忘录,并进行互联网电视机顶盒GrooBlue的联合推广,百视通将全方位介入印尼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直播卫星及有线网络等媒体业务的技术、内容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