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8:15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1

一、*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

(一)征收范围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凡江阳区划、龙马潭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均应按规定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江阳区建成区指城区半岛、瓦窑坝、蓝田、茜草、城南开发区(重湾)等城区范围;龙马潭区建成区指小市、大驿坝、城北新区、高坝、鱼塘等城区范围。

纳溪区城市建成区依照本办法执行。

(二)征收标准

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与*州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相适应,既要考虑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又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垃圾处理厂运行初期按"保本微利"原则核定收费标准,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详见附表。

二、征收方式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主体为*州市森泰垃圾处理有限公司。由*州市森泰垃圾处理有限公司直接征收或委托有关单位代收。委托代收应与被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委托代收可按2-5%计付代收手续费。城市垃圾处理费原则上按月计收,也可以按季、半年或按年计收。

三、有关规定

(一)收费单位应及时到市物价局办理《收费许可证》手续,实行亮证收费。

(二)收费时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并须注明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所属时间、收费金额等。不按规定使用票据或收费不开发票,交费单位或个人有权拒交。

(三)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储存。全部用于支付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费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四)涉及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及享受"低保"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五)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后,不再收取垃圾清运代运费,与此有关的文件同时作废。

建筑垃圾和弃土费仍按原规定执行。

四、处罚规定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2

第二条凡在我市城市规划区内产生生活垃圾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城市居民(含城区暂住人口及环境卫生纳入城市同步管理的村民)。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相关部门要认真搞好配合,共同做好征收的各项工作。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下列标准征收:

(一)城市居民(含城区暂住人口及环境卫生纳入城市同步管理的村民)按每户每月4元标准征收。

(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由其法人单位缴纳,征收标准按工资在册人数每人每月2元征收。

(三)经营性行业,由其经营主体负责缴纳,分类征收标准为:

1.饭店(含机关、社会团体对外营业的食堂)、餐厅、酒店、小吃部等按营业面积征收。30平方米(含30平方米)以内按每月20元标准征收;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含60平方米)按每月30元标准征收;6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按每月40元标准征收;100平方米以上按每增加20平方米加收10元标准征收,最高缴费每月不超过1000元。

2.大众浴池按衣箱数征收,每箱每月征收0.5元;桑那浴按床位数征收,每床每月征收1元;美容院、理发厅(店)、按摩中心、足疗室等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

3.宾馆、旅社(含机关、社会团体对外营业的招待所)等按床位数征收,每床每月征收1元。

4.商场(厦)、集贸市场、露天市场经营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及干杂品类的摊位、柜台,按每个每月10元标准征收;经营其他种类商品的柜台、摊位按每个每月8元标准征收;购物中心、超市、家电商场及各大企业对外经营的网点,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

5.经营性服装、鞋帽、化妆品、音像书籍、通讯、眼镜店、鲜花店、照相彩扩、烟酒糖茶、保健品、体育器材、打字复印、电子产品、对外出租建筑机械、器具、煤炭、焦炭等的经营场所,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0.5元;批发零售业的五交化、机电建材、装饰业、电气焊加工、土产、杂品店及粮店等门市,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

6.车站按候车室的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1元。

7.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室)、旱冰场、保龄球场、站、室等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影剧院、录像厅等按座位数征收,每座每月征收0.1元。

8.机动车维修店、洗车店、汽车美容店等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1元。

9.占用公共场所、城市道路设立的临时停车场,每处每月征收100元,昼夜停车场每处每月征收150元。

(四)国营企业、私营企业、金融、保险业、电信、电力及其它企业由其经营主体缴纳,征收标准按工资在册职工人数每人每月2元征收。

(五)药房按营业面积征收,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医院按住院床位数征收,每床每月征收3元;个体诊所(含兽医诊所)按每个每月10元标准征收。

(六)中小学、幼儿园、各类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学校及其他社会办学机构由其学校缴纳,征收标准按在校生数量每人每月0.2元计算;高中以上院校住宿学生,每人每月征收1元。全年按10个月计征。

(七)排放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单位和个人,按建筑垃圾排放量征收,每吨征收3元。

(八)在本办法未规定的其它缴费行业,根据实际按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征收0.5元。

第五条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应当分别到市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办理非税收入征收委托证、收费许可证。

各部门按照征收标准确认被征收对象应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测算数据和征收额度,报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使用垃圾处理费专用票据进行征收。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下列方法征收:

(一)居民由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卫生自己管理的物业小区由物业公司负责。

(二)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由市财政局代为扣除;国营、私营工业企业由市地税局负责;金融保险业、电信、电力、石油及其它企业由市建设局负责征收。

(三)经营性行业:

1.火车站、宾馆、兽医诊所、药房、粮店、大众浴池、桑那浴、美容院、理发厅(店)、购物中心(超市)、家电商场;批发零售业的五交化、机电建材、土产、杂品店;集贸市场、商场(厦)以及露天市场的摊位、柜台;服装、鞋帽、化妆品、通讯器材、站、音像书报店、眼镜店、鲜花店、照相彩扩、烟酒糖茶、保健品、体育器材、打字复印、电子产品、对外出租建筑机械、器具、煤炭、焦炭及各大企业对外营业的经营性网点等由市建设局负责征收。

2.游戏厅(室)、网吧、旱冰场、保龄球场、台球室、室、录像厅、影剧院等由市文体局负责。

3.长途客运站、个体客运站、机动车维修店、洗车店、汽车美容店等由市交通局负责。

4.歌厅舞厅、的吧、按摩中心、足疗室、旅社(含机关、社会团体对外的招待所)及占用公共场所、城市道路设立的临时停车场和昼夜停车场由市公安局负责。

(四)中小型饭店、餐厅、小吃部、快餐店、烧烤店、个体诊所等由市卫生局负责。

(五)中小学、幼儿园、各类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学校及各类社会办学机构由市教育局负责。

(六)排放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建设局负责征收。

(七)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缴费行业由相关职能部门参照本办法执行,并合理收费。

(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原则上按年收取,跨年度征收必须征得负责征收工作的主管部门同意。

第六条征收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全额上缴市财政,用于支付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市政府将定期调度并通报各单位征收工作进展情况。对年底完成征收任务的单位,市政府一定给予奖励,没完成任务的单位,其主要领导要向市政府书面说明情况。对市内五个街道办事处,其征收工作情况要列入市“三增一保”考核内容当中。

第七条征收对象属于低保户的居民住户和福利性敬老院可视情况给予适当减免。

第八条新闻单位应定期通报各单位垃圾处理费缴纳情况,对无故拒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应缴单位或个人,新闻单位应给予曝光,有关部门要依相关法律规定严肃处理。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3

为切实加大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力度,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中心,以城镇建设上水平为抓手,把生活垃圾处理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处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其中设区市达到95%;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将和两个设区城市建成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各设区市开展餐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作,至少建成1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6个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其中市建成全国餐厨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处置示范市;和两个设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5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达到30%以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加快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50个县(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市)处理”体系;建立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到2030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镇、乡、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密闭化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三、方法途径

(一)通过减量化减少垃圾形成。通过政策引导,在生产和生活中强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倡导节约和低碳的消费模式,禁止过度包装,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狠抓源头减量,减少生活垃圾形成。

(二)通过资源化促进垃圾利用。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积极推广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以生活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热能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通过无害化提升垃圾处理水平。采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规范项目建设全过程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生活垃圾处理污染控制标准,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监管,保证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各种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切实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和能力。

四、重点工作

(一)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设施共享,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编制(修订)《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市、县、镇、乡、村”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统筹安排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布局、用地和规模,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各设区市于2012年6月底前、各县(市)于2012年底前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大力宣传和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制定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在生产领域、流通环节和消费使用等全过程开展垃圾减量工作。商务部门要研究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相关政策,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农业、商务和市场管理部门要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在中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省级对城市及县城周边农村地区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的范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等部门要有计划地推进燃料结构调整,在城市、县城、镇及乡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灰渣产生。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三)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广泛动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和两市于2012年底前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全省示范城市。其他各设区市要加快开展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

(四)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新建居民小区要在开发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配备不同用途的垃圾箱;已建成的居民小区,由当地政府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工作情况,逐步配备用途各异的垃圾箱,确保分类收集需要。加快老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补建步伐,新区开发同步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以上垃圾中转站(场),每个村庄因地制宜建若干个垃圾池。按照生活垃圾收运需要,配足配全收运车辆,做到城市、乡(镇)、中心村生活垃圾收集全覆盖。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大力推广使用密闭、环保、高效的压缩式生活垃圾收运设备,解决垃圾收运过程中的脏、臭、噪声和遗洒等二次污染问题。

(五)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根据本地生活垃圾成分构成及变化趋势,因地制宜选择先进适用、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完善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采用焚烧、堆肥及综合处理工艺的,要配建应急生活垃圾填埋场,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采用填埋处理工艺尚未建设渗滤液处理设施的,要尽快补建渗滤液处理设施,确保渗滤液得到有效处理。在科学合理的运输距离内,县(市)要建设覆盖全部镇、乡和村庄的第二、第三垃圾处理场。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尽快发挥效用。认真谋划、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立项、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等环节审批速度,尽早开工建设。强化建设项目管理,落实项目法人、招投标、质量监督、合同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等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健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落实《省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征收措施,落实征收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收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制定实行财政代扣、地税部门、燃气等公用事业代缴与环卫部门直接征收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处理费统扣统缴政策,增强缴费意识,降低收费成本。生活垃圾处理费须全部用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得挪用。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变化情况,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尽快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费标准进行调整。由于收费政策不到位,造成征收的垃圾处理费不能满足设施正常运行的设区市、县(市),要将不足部分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障。

(七)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安全、高质量运行。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制定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适时进行消杀除臭灭蝇,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实行渗滤液处理在线监测措施,防止渗滤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禁止渗滤液处理设施闲置不用或不达标排放。焚烧设施运营单位要足量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辅助材料,去除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重金属离子、二口恶英等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容环卫)、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程验收和污染防治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处理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依法制定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范对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系统,实现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状况定期上报、汇总和分析。建设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污染物检测设施开关状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监控。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为生活垃圾处理监管提供基础保障。

(九)强化生活垃圾处理监管。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巡视督察制度,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监测工作,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二口恶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1次,必要时加密监测,主要监测数据和结果要按照国家信息公开制度的有关要求向社会公示。对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达到设计服务年限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实施改造或封场治理;重点做好高温除臭、沼气导排、雨污分流、预防溃坝等关键环节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确保设施安全、规范、稳定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责任,牵头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编制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等综合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支持。财政部门要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研究支持生活垃圾处理的政策,落实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建立资金使用监管和保障制度。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科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农业部门负责生活垃圾肥料资源化处理利用标准制定和肥料登记工作。商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

(二)强化政策扶持。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资源化激励政策和废品回收补贴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鼓励对生活垃圾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按照《划拨用地目录》要求,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土地划拨供应,在年度用地指标范围内,优先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加大市、县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环卫工人工资标准,依法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改善环卫工人的作业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4

(一)生活垃圾减量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1.城市生活垃圾的界定。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活垃圾减量化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随着原生资源开采费用的增加和废弃物处理成本的上升,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活废弃物产生的问题;生活垃圾减量化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通过重新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可循环物资,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不仅是缓解资源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生活垃圾的“三化”内涵及社会经济效益。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狭义内涵分别是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的生成源头、生成后的中间循环处置环节、最终处置(末端处置)技术而言的。

生活垃圾“三化”目标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三化”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

(二)上海生活垃圾组成成分的分析与预测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生活垃圾的成分具有餐厨垃圾含量高、可回收物质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水分偏高等特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煤气普及率的提高,全市生活垃圾中可燃成分含量逐步提高,可回收成分逐渐增多。垃圾成分出现的这些新特点,要求与其有相适应的垃圾综合处理方法。

据预测,到“十二五”末期,上海生活垃圾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关系如图2所示。

图2“十二五”末期上海生活垃圾成分图

(三)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工作现状

1.垃圾的分类处理在上海的实施现状。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1995年,其间分类模式经历了多次调整。十多年来,垃圾分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一些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垃圾分类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垃圾分类标准设计不够具体,分类设施标准有待统一;垃圾分类城乡推进不平衡;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分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垃圾分类方式粗放,后续资源化程度不高;末端处置技术中填埋处置比例过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

2.垃圾的收费政策。美国、巴西、加拿大、台湾地区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垃圾收费政策,这些办法都有可取之处,但还无法直接“引进”到上海,因为对于垃圾收费,很多人从心底还未能接受。因此,上海暂不考虑用收费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3.垃圾管理立法。目前,上海与生活垃圾相关法规包括:《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餐厨垃圾自行收运管理办法》、《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对市民处置垃圾的行为缺乏约束。

4.宣传教育活动。上海生活垃圾减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在宣传形式上主要采用宣传栏开展平面宣传,利用现代的大众传媒较少,总体宣传效果不佳。

5.垃圾管理引进社会资本在上海的实施现状。目前上海环保治理的经费不足,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环保产业没有规范的政策加以保障,缺乏有效的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产业,不能形成多元投资机制。上海市在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主要瓶颈及其成因研究

制约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的瓶颈主要包括:

(一)对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缺乏研究

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生产——居民购买与使用——垃圾产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填埋或焚烧”等环节,其中垃圾减量化自“设计”开始直到“回收”结束。“改进产品设计与提高”与“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两个关键抓手。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机制应重点围绕两个关键抓手展开。而“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的核心是垃圾分类环节,只有将可循环利用物资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回收利用才有保障。

(二)目前的上海垃圾分类制度尚待完善

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已有一段时期,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分类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进——常见的公共垃圾桶含糊的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垃圾”与“不可回收利用垃圾”,且对居民培训工作不贴切、不到位,很多居民对分类标准一无所知,分类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垃圾分类在中国属新生事物,缺乏习惯与传统,而目前的宣传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类工作的开展。

2.居民自发进行垃圾分类意识明显薄弱。除部分想分类但不清楚如何分类的居民外,尚有一部分居民习惯于传统的丢弃垃圾方式,认为垃圾分类增加工作量,拒绝开展。因此,加强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是今后实现上海垃圾减量化中的重要一环。

3.缺乏对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目前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缺乏有针对性的直接或间接的奖惩机制。垃圾分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居民自发实现,缺乏制度保障。

(三)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缺乏有效的平台进行系统整合

目前,关于生活垃圾减量化方面的制度与规范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衔接,亦缺乏统一平台将其有效整合,致使各种制度各自为政,难以产生工作合力。

三、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形势分析

1.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分别与上海市总人口数及上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对未来上海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进行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影响。

2.“十二五”期间上海人均生活垃圾量的预测。RtCe(与生活垃圾产出相关的人均消费支出)指与生活垃圾产出密切相关的人均物质消费性支出,如在食品、饮料、衣服、鞋类、家具、书本、报刊等方面的消费支出。RtCe数据可以通过细化、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tCe数据得到。通过分析历年RtCe与tCe之间的关系,得到RtCe预测方程如下:

通过分析历年RtCe与生活垃圾产生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以下预测模型:

利用上式及“十二五”期间各年RtCe预测值,可以计算出各年生活垃圾预测值,其变化趋势如下图3所示:

图3基于RtCe预测法的“十二五”期间各年上海人均垃圾预测值变化情况图

由图3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上海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以0.88公斤水平增长,2015年突破1.25公斤/人日,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形势严峻。

(二)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生活垃圾减量化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全体市民,实践证明仅靠政府某个部门和单项法规难以取得成效。生活垃圾减量化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还需要订立相关的法规制度,这些离开政府主导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的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高层领导主管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政府应给予生活垃圾减量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主导立法工作。

2.强化“二次处理”原则。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的“二次处理”是垃圾分类与终端处理的中间环节,是在垃圾分类收集后,对其中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更深化的处理,“厨余垃圾”本地完成最终处理,不需再运入填埋场和焚烧厂;“其他垃圾”经过二次分类,最大限度筛选可循环物资;不可循环废弃物经压缩后运入终端处理场所,实现最大限度的减量。国外很多国家在垃圾分类与终端处理的之间也都具备强大的“二次处理”能力。实践证明,有效的“二次处理”是生活垃圾减量化的重要保证。

3.“厨余垃圾”本地处理原则。“厨余垃圾”具有污染性、刺激性、腐败性等特点,是人们对生活垃圾避而远之的主要原因。目前“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50%左右,一旦“厨余垃圾”与可循环垃圾混合将极大地增加分拣的难度。因此,利用“厨余垃圾”的腐败性在区域内对其进行生化处理,不仅减少污染其他垃圾的机会,也减轻了最终处理的工作压力,具有重大的减量意义。

4.循环经济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是实现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即减量化的重要途径。分类后的可循环利用物资必须由较为便利的渠道进入流通市场,作为次级资源进行重新利用,才能有效减少终端处理量。

(三)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总体思路

解决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产品设计)开始直至垃圾焚烧、填埋,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设计;通过对生活垃圾产生的流程分析,从生产商、零售商、居民小区、垃圾收运场所直到焚烧厂、填埋厂,开展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全流程减量化设计;通过对生活垃圾产生、处理的所有相关方进行分析,构建政府规范、部门执法、企业自律、群众监督、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全方位减量化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一横一纵”的生活垃圾减量化综合处理体系。其总体思路如图4所示。

(四)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阶段性目标

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要有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长期准备。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各项工作,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养成习惯、有序开展。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3年工作进度,如图5所示。希望经过全市人民3年的共同努力,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

(五)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技术路线图

我们设计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整体方案主要体现在源头控制、分类收集、二次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在上述三个环节中,通过各种方法、设施、技术手段减少垃圾终端处理量,其技术路线图如图6所示。

1.生活垃圾减量的源头控制。商品包装是这两类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生活垃圾减量的源头控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出台相关法规,鼓励企业简化商品包装、采用可循环材料比重,提高包装过剩及其部分一次性商品进入上海市场的门槛,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塑料、纸类等包装材料)产生量的目的。参考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源头减量措施预计可以实现提高可循环材料的比重约20%~40%,减少包装过剩10%~15%左右,预计最大可实现减少5%的生活垃圾排放量。

2.生活垃圾减量的分类投放控制。分类投放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地找出生活垃圾中的可循环物资,重新作为物资资源投入流通领域。通过分类垃圾桶,要求市民在垃圾投放时分为玻璃、织物、家用电器、有毒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六类。通过分类,可以直接将玻璃、织物、家用电器、有毒有害垃圾从其他垃圾中分离出来,避免污染,提高重新率,并通过专业回收机构进行回收,作为物资资料重新利用,不再进入最终处理环节,减少终端处理压力,实现生活垃圾减量的目的。如果垃圾分类制度能够较为顺利地实施,保守估计至少有垃圾总量5%~10%的减量。

3.生活垃圾减量的二次处理机制。二次处理是一次处理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一次处理的不足,还可以减轻终端处理的压力。要求在垃圾分类收集后,无法利用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必须运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进行二次处理。其中“厨余垃圾”进行生化处理,预计可以实现“厨余垃圾”90%~95%的减量;其他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分离其中可循环物资,剩余无法利用废弃物经过压缩后进行终端处理。预计其他垃圾可实现50%的减重与75%的减容。

四、完善上海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机制的重点领域研究

(一)上海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研究

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性。全生命周期(LCa)可预测某一产品或某项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它是一种促进环境管理的工具。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垃圾管理,评价环境的可持续性。

图4上海生活减量总体思路图

图5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进度图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产品不同,城市生活垃圾LCa与产品LCa对比如表1所示。

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生产——居民购买与使用——垃圾产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填埋或焚烧”等具体环节,其中垃圾减量化自“设计”开始直到“回收”结束,如图7所示。因此,“改进产品设计”与“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两个关键抓手。

图6上海生活垃圾减量技术路线图

(二)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制度的研究

1.垃圾分类对于生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研究。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必由之路;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使废物变成再生资源、变成财富的有利条件;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能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封闭管理,杜绝垃圾中病菌的传播;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运输、处理、处置的工作量,减少环境污染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可简化后续处理工艺并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模式。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结合上海各区实际以及3种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模式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实行全市统一的分类标准。

“2+4”分类制度包括:湿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含可回收废弃物)、玻璃、织物、电器产品、有毒有害垃圾(电池、药品等)。

6种垃圾的具体界定如下:①玻璃:无毒的玻璃制品及其残损件;超50%为玻璃材质的物品;②织物:主要包括各类纺织物,包括衣物、鞋子、床上用品及其残损件等,以及超总重50%为纺织物材质的物品;③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废油漆、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废旧电器以及电子产品、各类盛放或残存有毒有害物品的容器等;④家用电器:家用的各类使用直流电或交流电的设备及其残损件;⑤湿垃圾(厨余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中的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和集贸市场有机垃圾等易腐性垃圾,如食品交易、制作过程废弃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等;⑥其他垃圾:除上述5种垃圾外的一切生活垃圾。

3.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步骤。①在垃圾分类时,因玻璃、织物、电器、有毒有害四类垃圾一般数量有限,易于分类,故首先应该将特种垃圾进行分类投放;②将湿垃圾(厨余垃圾)分离出来;③剩下的为其他垃圾,因其他垃圾中含相当数量的可回收废弃物,因此需相关人员进行继续分拣。

4.各类垃圾的流向。①有毒有害垃圾、家用电器:每隔一定时期有相关生产厂商负责到各居民小区回收;②玻璃、织物:由经营玻璃、织物回收企业每隔一定时期负责到各居民小区回收;③湿垃圾(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用塑料袋直接收集,投入指定垃圾桶中,采用电瓶车桶车对接方式运至各“垃圾处理站”,由环卫专业作业部门进行堆肥处理;④其他垃圾:又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部分,其中可回收部分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不可回收部分投入到收集站指定垃圾桶中,统一由环卫部门收集运输进行填埋或焚烧。

(三)上海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生活垃圾收费可以大幅度降低垃圾的产生量,如图8所示。

图8德国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前后排放量对比图

上海当前开展垃圾收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法律层面的不可行;收费标准难以确定,操作层面不可行;缺乏相关政策的配合,保障层面不可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技术层面的不可行。总之,现阶段上海进行生活垃圾的收费工作符合我国相关法规,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上海尚不具备开展垃圾收费的必备条件,如果强制实行垃圾收费不但容易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面向居民上海生活垃圾减量的宣传效果提升研究

1.加强宣传教育,赢得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借助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有实效的宣传;充分调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环保民间团体的积极性,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真正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

2.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市民的环保教育。除了加强学校教育、传媒宣传外,还可通过公布环境公报、垃圾处理公报,赋予利用可回收垃圾生产的产品以特殊标志和荣誉,鼓励市民使用这些产品等方式强化市民的环境意识。

3.目前,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布设的分类收集垃圾箱是很好的宣传素材,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还应在中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中增加分类收集的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分类收集意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分类收集的行为习惯。

(五)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研究

1.动员与整合社会力量,拓展公众参与层次和渠道。生活垃圾减量是一项需要全民积极参与的公益事业,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修正,都需要公民的积极配合与参与。“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基层性及灵活性使其在动员公民参与生活垃圾减量中都有先天优势。

2.公众环境权益意识和参与主动性。公众环境权益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环境索赔权、环境议政权。对待环境治理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转换思路,利用有效传媒,使大家对环境状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既不夸大情况的严重性,也不盲目乐观,这样会比单纯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更有说服力,既提高公众环境权益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公众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公众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主动进行参与,在参与权受到侵害的时候,运用法律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参与权。

3.补充政府一定职能,推动完善政策和优化效果。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垃圾减量工作,可以发挥非政府组织自身灵活、精干、专业、高效的优势,借用社会的强大力量来改变政府面对公众不断增加的各种需要而日渐力不从心的窘境,又能通过减少政府的具体管理事务,加强部门协调做好配套政策工作。

(六)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研究

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居民生活水平关系密切,上海市各区县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垃圾产量交易已成为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下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论证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如图9所示的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方式、交易制度以及实施细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潜在社会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七)完善上海生活废弃物有偿回收体系建设

生活废弃物回收体系的理想模式是结合社区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工作,依托社区合理布局,在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的小区建立方便居民的回收点,在垃圾收集的源头即把各类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分离出来。形成“废弃物回收—再生原料加工—合理利用—废弃物再回收—再加工利用”的循环体,逐步呈现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图9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模式示意图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应做到在3-5年的时间内,形成覆盖城乡便民服务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和现代再生资源信息网络,使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管理;90%以上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车;90%以上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交易和集中处理;80%以上再生资源(主要品种)通过规范的渠道,其流向、贮存、处置得到有效控制,如图10所示。

图10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示意图

五、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成立“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

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涉及环卫、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以往各部门之间就生活垃圾减量化问题缺乏足够的联系与协作。虽然各部门认识到生活减量的重要性,也开展了一些工作。由于彼此间工作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事倍功半,生活垃圾减量效果不佳。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成立“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以便能够协调各方工作,保证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目标的顺利实施。“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如图11所示。

图11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框架图

(二)制定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法律法规

 当前,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制定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促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为出发点,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的基本目标,本着规范与鼓励并重的基本原则,建议制定《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奖励办法》、《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两部法规。

(三)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垃圾分类”

上海的“垃圾分类”已在多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在全市推广的条件。鉴于目前上海城市生活垃圾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垃圾分类。

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具体推广过程中,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垃圾分类具体措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作相应调整。我们设计了“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学校、餐饮类企业和路边干道”等5类垃圾分类推广方案。

(四)强化生活垃圾二次处理能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运作方案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是“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下辖的基层单位,是集“可循环物品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排放收费、垃圾压缩脱水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垃圾综合处理机构,其具体处理流程如图12所示。

每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根据其日处理能力,负责处理某一固定区域的生活垃圾,其具置可选择城市公共用地、居民小区空地,或对原垃圾收集站进行改造实现。

(五)控制上海生活垃圾产生源头

1.通过加收“处置费”的办法抑制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与使用。目前,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从餐具、文具到各种建筑工具,种类繁多。一次性商品主要以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种类的一次性商品,按其垃圾处理成本为基础征收“额外的处置费”,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图12“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垃圾处理基本流程

2.出台“产品包装管理办法”。通过出台“产品包装管理办法”,提高过度包装商品进入上海市场的门槛,可以对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

(六)将垃圾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考核体系

明确垃圾减量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考核指标之一,对于有下列问题的追究领导责任:连续两个月领导区域内的生活垃圾月产生量超过规定标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状况不佳(以执法检查结果为准);违反市政府规定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相关规定;未按市政府规定有效开展生活垃圾宣传,或宣传效果不佳;未按市政府规定升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器材和存储场所;对生活垃圾执法检查配合程度不够。

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工作作为领导政绩考核标准,生活垃圾减量工作开展不佳的单位领导取消本年度各类评奖资格,其考核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七)配备“垃圾警察”,加强执法检查

加强执法检查,是保障各项生活垃圾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结合上海实际,建议上海在社区设立“垃圾警察”,加强执法检查,每处垃圾分类回收处配备一名督察员,以有效引导并管理市民配合实施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警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据相关生活垃圾法规,对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各项法规得以贯彻与实施。垃圾监督员的职责是监督居民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垃圾监督员属社区(居委会)提供的非正式就业岗位。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城市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改善。截至20*年底,全省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43座,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64%。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全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无害化处理率低,大部分县(市、区)生活垃圾采取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理,垃圾处理收费难,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对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呈现加剧趋势。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当前,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重大决策,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各级、各部门要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政府主导、配套联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经济适用、运行安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行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列入重要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根据《*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09-2011)建设规划》,用3年时间,全省规划建设96座垃圾处理工程,到2011年底各县(市、区)都要建成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转运站),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受选址等客观条件限制,不宜自建垃圾处理场的县(市、区),必须与相邻设区市、县(市、区)联合建设、共同使用,或有偿委托相邻设区市、县(市、区)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确保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现有不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和环保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应制定升级改造计划,2011年前完成升级改造任务。对使用期满的填埋场,在新场建成运行后,要做好封场工作,确保渗滤液的安全处置,并定期进行监测,防止二次污染。

(二)建设时限。20*年开工的29个项目必须在2009年9月30日前竣工投产;列入2009年度建设计划的29个项目,必须在年底前具备使用条件,2010年6月30日前竣工;列入2010年度建设计划的30个项目,要在2009年完成前期工作,2010年年底前必须具备使用条件,2011年6月30日前峻工;列入2011年度建设计划的8个项目,要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前期工作,2011年年底前必须竣工投产。

(三)建设组织。各地要合理确定场址和建设规模,做到规划设计一步到位,征地一次完成,分期分区组织实施。对卫生填埋、垃圾焚烧和垃圾堆肥等处理工艺进行论证和比选,科学选择处理工艺。目前,各地应主要采用投资省、运行稳定的卫生填埋工艺;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选择生活垃圾焚烧工艺,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要严格遵循国家和省有关建设程序,规范办理选址、立项、规划、用地、环评、建设等有关手续,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

三、全力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一)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已列入《*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09—2011)建设规划》尚未开工的项目,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年度计划要求,抓紧组织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做好前期工作,按计划开工建设,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效益。已开工建设的垃圾处理项目,要倒排工期,抓紧施工,确保工程进度。新建垃圾填埋场,要坚持人工防渗、渗滤液处理、填埋气导排、雨污分流、垃圾计量、环境监测和管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已建成的填埋场,凡渗滤液导排处理、雨污分流等设施不配套的,2009年底前必须完成配套建设任务。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要采用先进和可靠的技术及设备,严控烟气排放,防止环境污染。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城市和相邻的县(市)共同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节省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必须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和项目监理制。各地要选用具备相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参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依法进行公开招标。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标准、质量要求或投资规模。勘察设计单位、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建设项目峻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项目不经验收,不准投入运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分期分区建设的,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阶段性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全面放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新建垃圾处理场应统筹考虑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机制,推行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等模式,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对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并购和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促进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经营。

四、积极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

(一)完善和落实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872号)要求和省物价局《关于加快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通知》(鲁价费发〔20*〕217号)要求,进一步明确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和时限,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09年年底前,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市、区)都要开征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不低于城市家庭5元/户·月,单位职工2元/人·月;2011年年底前,征收标准达到城市家庭10元/户·月,单位职工4元/人·月,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基本满足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需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垃圾处理费足额征收,不得擅自减免。垃圾处理费标准调整不到位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保证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垃圾处理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垃圾处理费要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城市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地要把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进行安排,坚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级财政预算也要相应作出安排。要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和节能减排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项目规范运作、顺利实施。鼓励各地利用垃圾处理收费进行质押贷款和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形式,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省有关部门要制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激励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和奖励。

五、完善体系,加强监管

(一)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垃圾收集箱(站、台)、转运站建设,逐步建立“全面覆盖、设施完好、运行安全、保障有力”的城市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要加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封闭式收运车辆,广泛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实行垃圾收集和运输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坚决禁止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控制二次污染。要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从源头减量抓起,规范管理特种垃圾,降低处理成本。积极稳妥推进城市环卫管理模式向村镇延伸,逐步扩大“村收、镇运、县(市)处理”范围。各地要根据村镇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自然条件等因素,合理配备保洁人员,建设规范的垃圾收集池或专用垃圾容器;有条件的乡镇驻地或中心村,要加快建设垃圾转运站,采用密闭式运输,逐步使村镇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

(二)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各项改革。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74号)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各项改革。所有已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必须于201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企任务。今后,新建垃圾处理场一律不得新增事业机构和编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资本,规范垃圾场改制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多元化投资、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实施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制度,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招募等方式选择投资者、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协议进行运营和管理。同时,完善特许经营有关配套制度,有效监管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三)落实优惠政策,提高运营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和资源化的扶持政策,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用地、用电优惠、发电上网电价和享受减免税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垃圾处理企业要切实改进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垃圾处理监控系统,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岗位培训,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市长、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通报表扬;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实行责任追究。各设区城市要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监督,保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6

2019年以来,杜集区节能办积极响应省市区垃圾分类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进度要求,积极协调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各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努力向2019年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的目标奋进。 

与此同时,杜集区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亭、中转站、垃圾分类桶的科学布点,在垃圾分类试点高岳任庄村、矿山集南山村,各制作了2处垃圾分类收集宣传亭,并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配备了“可回收、其他、有毒有害和厨余”四分类组合收集桶。按照农村干湿垃圾分类标准给予农户配置小型户收集两分类垃圾桶400余组,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作墙体宣传彩画百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宣传抽纸300余盒,垃圾分类宣传袋2000余个。同时给予任庄、南山及各镇垃圾分类试点村拨付了积分兑换物品购买资金。

根据省市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文件精神和杜集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进度要求,区城管局已部署朔里、石台、段园三镇分别设立了2—3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全面提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相结合,完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现全区范围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已实行市场化承包管理模式营运。

城区主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垃圾分类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民参与为核心,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垃圾分类,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精神,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而努力奋斗。现将杜集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体举措及实际成效作出总结:

一、成立相关机构,高位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区委、区政府对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建设美丽幸福村居、实施杜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我区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杜集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印发杜集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杜政办〔2020〕2号)等相关文件:各镇办、村居层层建立垃圾分类管理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了监督机制,确保2020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工作目标有序开展。

二、坚持以点带面,做好垃圾分类各项工作。

2020年,我区按照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以“共同缔造”活动为切入点,以高岳社区、博庄社区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共同缔造”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年初实现杜集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重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垃圾分类桶的科学布点,在试点镇和试点社区,各行政村(社区)收集点不少于2个,自然村不少于1个,宣传收集点垃圾分类桶分为“可回收、其他、有毒有害和厨余”四桶组合,在村(社区)巷道或十户一组不少于“可回收、其他”两桶组合。已有垃圾分类公司进驻的社区有市场化运行公司负责,其他未进驻市场化公司的社区有物业公司或居委会负责,责任人对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进行宣传、垃圾投放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杜集区垃圾分拣中心已选址,位于杜集区经济开发区山河大道西侧,现正在进行设计、环评、用地审批等工作;工程正在走招投标程序。

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台账制度。监督收集人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及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要求实施分类收集作业,作业过程中严禁随意倾倒、抛撒和堆放生活垃圾,作业完成后及时清理场地;区垃圾分类办日常督查中发现不符合垃圾分类要求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至管理责任人,要求及时整改、纠正。为更好的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协同多个部门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杜集区节能办协同团区委、城管局,在区党政机关、城区主要干道及各试点单位分别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收集点100余处;共发动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16000余份;盒装抽纸、纸杯宣传品11000余份;环保垃圾袋3万余个;全区在各镇办设置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5处;发放垃圾分类调查表15000余份。

三、坚持四个分类,坚决做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更好的开展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杜集区采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措施。可回收垃圾鼓励居民自行卖给回收机构,有专业化回收公司回收利用,运往再生资源利用加工企业制造再生产品;厨余、餐厨垃圾由国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淮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采取密闭专业餐厨垃圾收运车辆进行定点、定时回收餐厨、厨余垃圾,运往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至指定暂存点暂存,暂存点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警示标志,达到一定数量后,移送至环保部门进行统一处理,对接收、移送的有害垃圾进行检验并填写有害垃圾转移交接备案表。其他垃圾的收运,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抛洒滴漏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其他垃圾的运输全部采用密闭压缩式转运车辆运往旺能热电厂焚烧发电或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7

关键词:城市垃圾填埋焚烧堆肥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中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历史性地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数量激增,垃圾产生量随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呈稳定上升趋势。城市生活垃圾作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已摆在城市管理者的面前,“垃圾围城”成为城市管理者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8-1.1kg垃圾,并且每年仍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主要城市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0×108吨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4.09亿吨,到2050年将达到5.28亿吨。历年累积堆存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更是高达70亿吨,全国月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城。[1]

目前国内的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3.5%,其中进行集中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的百分比分别为77%、18、和5%(注:占无害化处理总量的百分比)[2]。

(一)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长期以来被我国大多数城市作为处理垃圾的首选方式。随着城市的扩容,城市人口剧增,这一路线越来越难以为继,以寸土寸金的北京为例,目前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本来土地资源就紧缺,然而90%的生活垃圾还要依靠填埋解决,每年约占用500亩土地。

在广州,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比例高达90%,早在2011年2月,广州市城管委就消息称,新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用尽1.8亿立方米。广州最大的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实际进场垃圾量高达每日6970吨,几乎为设计处理能力的3.5倍,这个填埋场设计使用寿命到2024年,按目前的形势,到2014年就会因填满而封场。[3]

在新疆乌鲁木齐,大浦沟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10年填埋城市垃圾的总量达600多万吨。按照这个速度递增,填埋年限会大大缩短[3]。

(二)垃圾焚烧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垃圾量产生量大的城市地区,填埋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国务院在2011年4月25日批转的《意见》中明确称,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4]。

目前在我国,公众对垃圾焚烧项目抵触情绪很大,尤其是焚烧场周边的居民,普遍担心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近年来,许多地方因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开工引发了大规模的。2009年广东番禺居民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兴建的风波吸引了众多中外媒体的跟踪报道。截止到2012年10月20日,因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的经中外华文媒体报道的总计23件。

公众对垃圾焚烧的担心主要在于二英这种致癌物质。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达到垃圾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英含量不超过0.1纳克这一欧盟的排放标准。2014年4月9日,环保部原则通过新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由原来的1纳克每立方米空气提高至0.1纳克每立方米空气,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垃圾焚烧处理厂要想被公众接受,仅靠成熟的技术控制二英的排放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及时向公众公开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真实情况,以消除公众的顾虑和恐慌。

尽管对垃圾焚烧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的比例却是逐年上升。对于垃圾焚烧首先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目的一是减少厨余垃圾,降低垃圾的含水量,提高燃烧效率和焚化炉温度以降低二英的排放(研究表明,二英等物质在85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停留超过两秒即可分解);二是减少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的含量,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垃圾堆肥

垃圾堆肥是处理厨余垃圾和庭院垃圾以及其他可被生物降解利用垃圾的最好方式,处理垃圾时可减容70%左右。堆肥法对垃圾分类要求较高,但我国垃圾分类做的不到位,堆肥处理场的运行费用较高、肥料销路困难等原因导致堆肥处理垃圾占总处理量的2%以下。

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目标。到2015年全国范围要有超过200个城市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广州市计划到2015年实现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无论是垃圾焚烧还是垃圾堆肥都要求首先进行垃圾分类。2000年6月,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等8个城市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由于种种原因,8个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部分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一项调查显示,垃圾分类之所以很难推行,受访者眼中的最重要原因是“人们难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63.6%)。其他原因还有:政府不重视(62.1%);政府投入不够(61.4%);分类标准复杂,很难掌握等。

垃圾分类处理,这不单是环保、环卫部门的工作,它体现了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社区、城市中所有公民的参与。

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发展的对策

从多年的实践以及各地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就必须对垃圾进行全过程管理,逐步发展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

(一)提倡简单生活,杜绝过度包装

从源头开始,提倡简单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

(二)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重要前提。城市管理部门要广泛宣传,让市民明确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义务和标准,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效方法和制度。

(三)逐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制度的关键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这种经济刺激手段,可以使垃圾产生者承担部分环境外部费用,增加市政垃圾资源化处理经费,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迫使他们通过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推动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四)做好垃圾处理的末端监管

对各种垃圾处理场要加强监管,要让处理处置过程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同时加强信息公开,避免公众将垃圾处理“妖魔化”。

相信在政府及公众对垃圾问题有了痛感与压力之后,综合整治会逐步化为现实,“垃圾围城”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魏国忠.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近况及应对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3):32-33

2别如山,宋兴飞,纪晓瑜,陈佩,刘茜茜.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9):33

3郑大成.突破“垃圾围城”的艰难探索[J].环境,,2013,(9):14-15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8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设施建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有一部分城市已经受到生活垃圾的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已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出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出路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迅猛,城市数量已达近700座,其中90%为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中小城市的近郊到处堆满垃圾,“垃圾围城”的态势相当严峻。如何处理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垃圾中的有用物质,最终实现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需要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2001年全国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量4173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211%,垃圾年处理量7835万吨,处理率达到5812%。1998年以来,全国环保资金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就投资131亿元,建成了147座垃圾处理场。四川广汉市于1996年7月建成一座现代化垃圾处理工厂,垃圾处理已突破了堆肥、填埋、焚烧的传统模式,通过垃圾筛分、焚烧取热、发酵、无害化处理等过程,最后与氮、磷、钾肥混合制成颗粒复合肥,同时回收废塑料作为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将一度令人发愁的城市垃圾重新带入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之中来,两年多来,每天平均处理生活垃圾100吨到150吨,处理率达100%,利用率98%,基本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广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确定为在我国实施的“21世纪议程能力建设项目”之一。虽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我们对这个问题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历史欠帐太多,加上社会经济各方面原因,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一)从源头抓起,实现垃圾减量化

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要控制垃圾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减量化。减量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可采取限制垃圾产生的相关政策,如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使用清洁燃料、改变生活方式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

(二)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等环节,要形成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过程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减少垃圾填埋量。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市民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费等措施,进行大规模环境法规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建立公众举报监督热线,设立垃圾监督员,由社区居民自治团体组织本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垃圾管理,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四)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

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任、权利,以及责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等。使垃圾处理企业和监督部门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不按国家的技术规范处理垃圾,或处理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处理要求时,垃圾处理企业不但得不到垃圾处理费,还应被罚款。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还应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这样把垃圾处理行为和监督管理行为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综合处理

所谓综合处理,就是将堆肥、焚烧、填埋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成一体的垃圾处理方式。该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先将垃圾进行初步筛分,去除其中的灰分或不可堆肥的无机质用做填埋或生产建材;然后对筛上物进行严格的分拣,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机质运至发酵仓进行高温堆肥,可燃物运去焚烧,焚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堆肥的烘干和复合肥的造粒,实现这种思路的措施就是建造垃圾综合处理厂。可见垃圾综合处理是集中了填埋、焚烧和堆肥的优点的一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它解决了各单一处理的缺点。与单纯焚烧处理方式相比,综合处理由于焚烧量减少使得焚烧方便,二次污染少,焚烧设备寿命长;与单纯堆肥处理方式相比,采用综合处理后堆肥的垃圾成分得到了合理控制,使肥质有了良好的保证,所以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大高于单一处理方式。

(六)新型垃圾处理技术

新型垃圾处理技术有热解技术、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及气化熔融制气技术、垃圾衍生燃料(RDF)、蚯蚓分解等。热解又称为热裂解,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热源切断大分子量的有机物、碳氢化合物,使之转变为含碳数更少的低分子量物质的过程,经冷凝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资源化的角度看,热解比焚烧有利:由于热解温度相对较低,气体生成量仅占焚烧法的几分之一。故只需小型气体处理设备。热解时的温度、反应时间、加热速度、反应气氛和原料组成是影响气体、液体和碳的混合物产率的主要因素。英国利用高温热解原理,将有机垃圾、废塑废胶、下水道污泥放入反应炉,然后在无氧条件下加热到700~800e高温,分解为可燃气体,使垃圾中89%的能量转化为燃气。与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相比,城市垃圾热解具有资源回收率高、二次污染小、占地面积少、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尤其是投资费用较焚烧大幅度降低,约为焚烧的1/3,热解焚烧炉是一种较为适应我国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焚烧技术。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垃圾的处理,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个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迅速的清除,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尽可能的加以合理利用,那就很难解决好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问题,垃圾就会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姚瑞珍,康西,叶繁,赵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形势与前景[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06).

[2]高秀花,潘玉玲,李海明,丛丽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思考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5(03).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清洁工程、建设幸福家园为目标,按照“生态绿化、卫生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健康”的标准,采取市级引导、乡镇主抓、村组联动、农户为主的方式,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卫生清扫清运机制,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将我市四个乡镇公路(S306、S205)沿线涉及到的行政村都纳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范围,通过集中整治,在各乡镇、村建立布局合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力争村庄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同时建立和健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确保我市农村环境卫生有一个明显改善。

三、运作模式

1.推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机制。要求农户对自产垃圾先进行科学分类。对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树叶、菜叶等有机垃圾采取在自家屋后就地堆肥或倒入沼气池作为原料;对建筑垃圾采取就地利用作为平地或修路的原材料;对乱渣乱草采取就地焚烧制作火土灰;对橡胶、塑料、玻璃等难以分解的垃圾倒入门前垃圾围;对可回收垃圾采取交回收公司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

2.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户分类”:农户对自家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科学分类,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垃圾围中,要求每户垃圾池建在房屋后面,同时负责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村收集”:各村负责将农户放在垃圾围的垃圾收集到每个村的垃圾收集箱中。“乡转运”:每个乡镇负责将各村垃圾收集箱中的垃圾清运至乡镇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市处理”:市环卫处将各乡镇压缩整理好的垃圾清运至垃圾填埋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健全长效的运行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级负责大型清运设备的添置,并给每个村配备一辆垃圾清运车,各乡镇要建立保洁员队伍,对垃圾保洁清运人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等加大保障力度,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筹集一定的保洁清运经费,采取“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一点,发动热心人士捐助一点,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户筹集一点”的方法,确保农村环卫机制的长效运行。

四、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设备建设要求

1.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备。①四个乡镇在每个乡镇所在地建设一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与公厕配套),并建立配套的排污管网和水电设施,中转站统一由市规划局进行选址、设计,市政府统一购置压缩机,各乡镇提供建设地点,并负责建设和使用管护。②市政府给市城管局配备1台密封式垃圾转运车;每个乡镇自配一辆可卸式垃圾转运车,并给每个村配备一个垃圾收集箱,各级负责使用和保管。③公路沿线两侧100米内每2—3户修建一个固定的垃圾围,统一规格,统一颜色(果绿色油漆),统一喷字,由各乡镇负责修建。④以上设施设备由市乡两级出资,市财政统一采购。

2.垃圾收集清运处理队伍。市级清运处理工作人员由市城管局、环卫处负责调配,镇、村保洁员队伍由各乡镇负责组建,统一服装、统一管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乡镇2—3日要收集清理一次中转站的垃圾,市城管环卫部门及时调配工作人员将各乡镇的生活垃圾运至市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

五、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

公路沿线所涉及的四个乡镇及行政村充分利用标语、横幅、广播等多种手段,开展声势浩大的“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及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宣传活动,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踊跃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同时,镇、村两级成立生活垃圾清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工作,通过召开乡村干部、党员骨干和群众户主等层面的会议,层层推进,全方位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组织实施阶段

全面完成户垃圾围、村垃圾收集箱和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布点、建设、安装工作,各级垃圾运输车辆和各乡镇中转站工作人员、各村保洁员配备到位。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卫生清扫责任制度、配备垃圾收集员制度、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制度、考核评比检查制度等制度,在实践中推动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全面有效地实施。

3.总结完善阶段

月上旬,各乡镇要将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进行试运行,同时召开村保洁员会议,进一步明确村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制定各村垃圾统一收集工作考核细则,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

六、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志炜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姜正才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农村工作部、市住建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水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公路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市整治督导考核办公室,办公室设市新村办,由市新村办主任刘德忠任办公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程友忠、市城管局局长王文军任副主任,各成员单位指派一名专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的督导、考核、评比。各乡镇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做好村保洁员、垃圾运输车驾驶员及清运人员的选聘工作,制定人员、车辆和设备管理制度,搞好各村卫生保洁情况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确保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篇10

问:目前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生活垃圾分类,请简要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制定垃圾分类制度列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完成。去年12月,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轻清运压力和终端处理压力,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于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方案》编制工作,委托中咨公司、中国城建院、住建部环卫中心、杭州环境集团等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和国内外资料收集,研究起草了《方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多次征求专家学者、行业协会意见,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了省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同时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经国务院审改后最终形成《方案》稿。

问:请您介绍一下《方案》的总体思路。

答: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提出的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目前价值相对较高的可回收物基本进入不了垃圾处理系统,且在终端处理设施无法满足分类要求的情况下,无需再对现有生活垃圾过多细化分类;有的认为应向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进一步细化分类类别;有的认为应对居民进行强制分类等等,这说明社会各界对如何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仍存在较大争议,也充分反映了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此,《方案》在总结此前试点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协同推进,有效衔接”的基本原则,《方案》总体设计如下:

(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看,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进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强指导;各城市人民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完善相关法规,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检查;责任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做好带头示范,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二)循序渐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方案》提出强制分类和引导分类同时开展的总体思路,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先行实施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仍以引导分类为主。

(三)因地制宜确定分类方法

我国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不同,生活垃圾成分差异显著。为避免各地“一刀切”制定分类方法,《方案》提出由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强制分类的品种,细化分类收运处置等方面的要求,给地方政府较大灵活性。

(四)注重系统配套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分类后续的收集、回收、处理等环节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能否顺利实施。因此,《方案》对分类后端的收运体系、回收体系、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使其更好地与垃圾分类品种相衔接、与资源回收利用相协调。

总体来看,《方案》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今后,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逐步对《方案》进行调整,使之c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问:《方案》提出在部分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分类,请您介绍一下,具体如何实施?

答:(一)关于实施强制分类

一是强制分类的实施范围。《方案》明确在以下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实施强制分类,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共46个城市。主要考虑这些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市民素质普遍较高,且多数已先行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具备实施条件。对于其他城市,《方案》也鼓励由各省(区)结合实际,选择具备条件的实施强制分类,同时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各地新城新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二是实施强制分类的主体。上述区域内的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是实施强制分类的主体,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等相关企业。这些机构和企业主体责任清晰,实施范围明确,适宜先行实施强制分类。

三是强制分类方法。《方案》强调首先必须要求强制分类主体对有害垃圾进行分类,主要考虑有害垃圾环境污染风险较大,如与其它垃圾混合处理,可能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其次,各地可根据当地生活垃圾成分、收运和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等,选择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类别进行分类。

四是时限要求。《方案》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

(二)关于引导居民自觉分类

从此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情况看,居民形成分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法律法规正在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对居民个人要采取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分类,只使用强制手段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方案》提出“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尽管没有提出强制分类要求,《方案》对引导居民分类提出:一是城市人民政府可结合实际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二是此前已制定地方性法规、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的,仍按原规定继续实施。三是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完善地方性法规,逐步扩大强制分类实施范围。四是引导居民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它生活垃圾,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干湿分类、深入分类。

问:《方案》如何解决分类、收运、回收、处理等环节的系统配套问题?

答:垃圾分类确实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如不能打通后续收运、利用、处理等诸多环节,垃圾分类工作将难以持续。《方案》因此着重强调了收运、回收、终端处理等设施建设与前端分类工作的配套衔接,避免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分类效果。《方案》要求:一是要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在收集阶段要完善垃圾分类标志、改造垃圾房、转运站等。在运输阶段要配备专用收运车辆,避免将分类好的垃圾混合装运。此外,由于目前有害垃圾收运系统还不够完善,《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有害垃圾收运系统。二是要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我国历来就存在规模庞大的废品回收网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垃圾分类工作,但这些回收点还需规范。对此,《方案》提出要健全再生Y源回收利用网络,合理布局布点,推进垃圾收运系统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衔接,便于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全口径管理。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回收种类、交易价格等信息,以便各方面能公开、便捷的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三是要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根据《方案》提出的强制分类方法,为确保终端处理设施与垃圾分类相衔接,《方案》要求在有害垃圾处理方面,要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在易腐垃圾处理方面,要鼓励利用易腐垃圾、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可回收物处理方面,要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四是要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能力还需加强,设施选址难的问题急需突破。因此,《方案》提出应对终端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探索建立集焚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填埋、有害垃圾处置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也便于对各类垃圾集中、高效的运输处理。

问:保障《方案》实施的相关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领导方面。《方案》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对强制分类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同时,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卫生城市等创建中,逐步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列为考核指标。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方面。法治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目前,垃圾分类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方案》提出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三是完善支持政策方面。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处理费费率标准和收缴率仍然很低,收费与处理成本之间还存在很大缺口,还难以保障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因此,《方案》提出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的引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