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1:38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走向

近年来,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媒介融合变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须走出固有的狭隘的人才培养思路,建构全新的育人、育才理念,主动融入时代大潮,服务社会。其中,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发展走向。

一、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

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闻传播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够比较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就不需要了,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仍然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主导。因此,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仍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头戏”,这也是其学科价值所在。

(一)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具备“全套”传媒技艺的职业新闻传播者。因此,加强传媒技艺教育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对于单一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而言,融合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多种媒介业务操作技能。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常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广泛领域。记者、编辑只有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视野,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和把握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更有成效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我国不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认为记者应该是个杂家,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实践表明,单纯注重媒介技艺而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将使学生在专业上缺乏长远发展潜力。新闻工作者业务上的专、精、深,往往需要多学科素养作铺垫。特别是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弱化了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性要求,使得普通人略微花点时间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一般性技能。但是,将新闻报道做精、深、透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却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迅速堆积起来的,而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久长时间的消化、吸引和积淀才能形成。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时需要将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

(二)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兼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随着非职业新闻人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增多,职业新闻传播者更加需要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精、深的业务实践能力以体现比较优势,确立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兼顾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今后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势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工作者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履行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职能,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教育要向学生传递新闻职业信仰,教给他们应该遵守的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要让他们树立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传承前人优秀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风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和使命有明确的认识,才可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各类不正之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另外,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杜绝片面的理论说教,要让理论与实践以合适比例相结合,重视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成为新闻院校的重要课题。”[1]不仅要培养和锻炼学生采、写、摄、录、编等多项业务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建构新闻传播职业修养。

二、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媒介的融合发展消除了传媒业固有的业态分隔,有利于我国传媒业的资源整合和资本重组,从而为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传媒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过,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传媒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保证。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传媒业已经由依赖名记者、名编辑的时代进入了更加需要出色的媒体经营者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关注传媒业发展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关注传媒业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业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消除了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行业壁垒,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电子通讯间的产业融合。习惯了“划地而治”和有等级差别的中国新闻媒体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进行改革,突破现有的体制束缚和区域限制、行业限制,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以推动整个传媒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理论界能够及时给以指引。我国现有的新闻媒体中报刊部分是事业单位部分是企业组织,广播电视都是事业单位,出版社和网络公司则基本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组织。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之间存在着角色冲突,二者融合到一起,该怎样发展?传媒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又如何划分监管权限、履行监管职责?这些都需要有相关的对策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无疑可以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有效地分担上述难题,进而导引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二)培养媒体职业经理人,推动传媒经济走向繁荣。从国际趋势来看,中国传媒业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杠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金、加速扩张。同时,中国传媒业运行的侧重点也要由新闻采编、报道策划转移到经营管理上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传媒业日渐意识到经营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显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滞后,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短缺。“而我们当前新闻媒介缺乏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高层管理人才、既擅长新闻采编又精于策划组织的中高层新闻人才。”[2]中国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完全意义上的优质传媒职业经理人来为媒体服务。在当今中国,传媒业往往既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又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任务,还履行着产业经营主体职责,传媒业在发展中需要兼顾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媒体利益等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因此,中国的传媒经营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有政治头脑和国情意识,具备把握政策走向的能力;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采编业务的具体运作;三是媒体经营管理的能力,深谙管理、营销、财会、金融投资等经管知识。特别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中国传媒业越来越需要熟知国情,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主动顺应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将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三、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由传媒系统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系统。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而媒介融合的推进,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使得人们对媒介环境的依赖度继续增强。人们不知不觉间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势下,媒介素养即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对于生活于媒介化社会中的每位公民来说日益变得重要。近年来国内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中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让人们见证了公民媒介素养缺失的可怕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大众,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因此,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在目前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的情况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机构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责任,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早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使用语言文本的能力,随着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介素养逐渐从使用声音、视频媒体的能力发展为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尤其是使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媒介素养的层次也从当初简单的读写能力,发展到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和形式后面的权力关系,能够赋予各种符号以意义,并使别人能够理解。在媒介融合时代,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掌握了一套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意味着具备了一种把握世界和介入世界的理想方法。它要使人们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既能理解其意义,又能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以解决他们如何与媒介相处的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在资讯日益发达、人际网络日益紧密、媒介生产环节日益为受众所熟悉的今天,受众不仅仅要行使自己作为媒介内容消费者拥有的反馈的权利,而且要行使一定程度参与媒介制作的权利,至少在某个制作流程上可以发挥一定作用”[3]。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高,不仅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件幸事,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综上所述,面对媒介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进取,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2

关键词:传媒职业经理人 培养模式 传媒职业经理市场

在我国,不少从事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员是有行政级别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传媒是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现在虽然已承认媒介具有产业功能,但是观念尚未改变,仍然按照行政干部的级别要求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者。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也就有权随意更换任何级别的媒介经营与管理者,并且在观念上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必须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于仍然是事业性的传媒组织,仍按照事业性机构的办法实施对人事的管理;对于已经产业化的媒介实体,要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经营与管理者不仅具有媒介产业的知识和经营与管理技能,而且其职权和任职资格完全由董事会决定。

现在,虽然在传媒组织内部还没有大规模地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但这是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华商报》以及其他一些新的都市报,已经开始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过,这种传媒经理人制度还未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媒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究竟什么样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优秀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归根到底是人格魅力、商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结合体。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乐观、成熟、正直是一个合格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根本特征。另外,传媒职业经理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商业道德。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遵循商业道德,以诚信为原则,强化传媒的形象和声誉;确保安全性和效率,获取合理利润;不做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等。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预见和策划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能够准确洞察市场、捕捉和策划商业机遇,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沟通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与政府、与媒体、与同事、与社区、与股东、与客户、与用户,甚至是与对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出色的决策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出色的决策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传媒走向成功。

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通过长期的传媒管理经验积累,而组织实施能力实际上取决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意志力和沟通能力。

营造和谐气氛,创造蓬勃向上、组织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首先是团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团队发展目标深入人心并成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再次是团队中每个人追求的差异性与团队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熟知体制环境和新闻传播业务。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熟悉行业政策,内容供应和经营管理方面绝不能“踩红线”。

经营理财和资本运作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高效地组织、运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了解财务管理和风险投资,善于盘活资金、资产进行资本运营。

制度管理和执行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执行传媒发展战略,提升竞争优势。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功

传媒职业经理人既需要媒介经理学知识,也需要业务知识,这包括传播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新闻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公关学知识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指出,不管是事业性传媒实体,还是产业性传媒实体,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功:

传媒产品定位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明确定位传媒产品消费者,制定传媒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策略。

传媒产业盈利的基本功。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传媒产业运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价值的增值。

开放传媒市场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对服务市场进行科学细分,认识开放传媒市场的条件,研究传媒产品的经营技巧。

服务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健全服务受众的制度,培育传媒人与受众沟通的能力,养成了解受众的工作习惯,重视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

开发传媒资源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了解传媒资源的范围,加深对已开发传媒资源的认知度和利用度,积极寻找未开发的传媒资源,分析当前对可开发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版权保护的基本功。对于传媒产业而言,谁拥有了更多的版权,谁就能登上市场的制高点,开拓新财源。知识产权同时身兼战略性资产与竞争性武器双重角色,这便使传媒产业处在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位置。如果说以前传媒职业经理人是害怕竞争对手的生产量或市场占有率比自己更具优势,而如今他们则担忧对手捷足先登申请版权登记。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构建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成熟应当在适应体制和适应实践的平衡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在推动进行。从当前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现状来看,如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传媒经营管理实践性很强,良好的竞争机制、适宜的管理政策和人事制度都很必要。解决传媒职业经理人匮乏的矛盾,必须健全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让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高校传媒emBa学历教育模式

自2002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国内32所重点大学开展emBa教育以来,emBa以其在学费、学员条件和培养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而颇受关注。西方国家有不少经验值得国内借鉴,例如华盛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媒管理”(mediamanage-ment)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通常使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在课程的要求上,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或者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思想,学习过程中要求必须从在位的传媒经理人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提交专业的“项目报告”和研究结论陈述。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定制培养模式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校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

能力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

人才定制培养的模式就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个概念起源于商品交易中的交换环节,卖方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减少流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节,而与买方进行的一个“期货”的交易。借用新的营销理论来说,它是人才市场上的“定制营销”。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异质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高校与传媒合作的人才定制模式已经开始实施。

建立传媒产业内部导师制度模式

百事可乐的安利可在任总裁的前18个月内一直着手培养新一代领导人,为百事可乐的未来做预备工作。安利可每次招9个公司主管前来,安排每期5天的密集课程,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开始,安利可讲故事给他们听,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事业历程和成功经验,并仔细聆听他们对自己企业的建立、成长和转变的看法和意见。他辅导每位主管树立起个人的企业经营风格与观念,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人。

这些被安利可培养好的企业领导人,之后也将学会如何培养新梯队的领导人。很多企业都把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聘请的外部学者和顾问,而忽略了企业每一阶层的领导人都是生产人才的发动机。一个有成就的领导人教导和培养职业经理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成功的领导人都直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如Ge公司总裁威尔奇每两个星期就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前往Ge的领导发展学院,与新员工、中层主管和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通常以半天的时间传授领导方法,15年来风雨无阻。

2 成功的领导人身体力行,让企业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的目标和行为中。此外,成功的领导人对于市场竞争、组织发展都有一套清晰的想法和理念,但领导人的想法一定要随时代的转变而更新换代。

3 领导人将自己的故事融入“传授心得”。如将做人的方法、价值观、决断魄力等融入其中,传授给职业经理人。

当然,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需要较长的周期。面对不同背景、经历的职业经理人,传媒必须制定长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做好人才储备。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职业教育模式

据有关调查分析,在所有投资回报率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一般可以达到1:20。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观认为在培训上每投入1亿美元,就有30亿美元的回报。iBm的核心理念认为:19世纪靠资本,20世纪靠技术,21世纪靠培训,培训杰出尽职的人才组成团队是成功之本。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部分有30%是由于教育培训投资而获得的。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首先是引入市场认可机制。传媒职业经理人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全球统一标准,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考证书”来认证,而须通过市场的流动体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是在市场认可下的行业协会认可。在2002年12月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的国内首次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安排”的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魏杰等都强调了组建行业协会在职业经理人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纯市场行为的行业协会在培训传媒职业经理人上的作用,这些作用受市场认可,官方不插手认证。

1 开放培训市场,为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提供参考。目前来看,各类新兴的传媒教育公司,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传统咨询机构,如央视调查咨询中心、aC尼尔森、新生代等,以及一些资深传媒人成立的独立顾问公司都可以投身传媒咨询培训服务。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3

关键词新常态报业转型聚焦战略

媒介形态的多元趋势,稀释了报纸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经营能力;加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报业经济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新常态”:广告、发行“断崖式下滑”,不再有广告客户排队在广告部交款的场景,费心费力策划组织的活动也不如过去那样吸引关注与广告投放;读者减少,一些早报下午才投递到,却很少接到投诉电话;即使报纸有明显错误,也不会有人发现;一些发展不好的报纸甚至亏损裁员休刊……

面对新常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报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强调“做大做强”“跑马圈地”的发展思路,采用新的发展战略――聚焦战略。

一、目标聚焦:致力于舆论传播能力建设

当前的媒体格局呈现出媒体职能单一化的趋势。报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前者是报业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而后者是报业生存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使报业在意识形态属性之外,经济属性得到强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出现,更是以都市报的经营能力助推报业持续繁荣了二十多年。而当时的媒介环境使大部分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之外,都拥有较强的赢利能力。报业的普遍运营模式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媒体同时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运作。

但最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稀释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特别是经营能力,导致传统主流媒体运营收入利润“断崖式下滑”;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全新模式也彻底改变了媒体的运营格局,一个媒体不再那么容易兼具赢利与舆论职能于一身。赢利平台与影响力平台不同体是新媒体时代媒体赢利模式的典型特征,网易、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主营业务是新闻,这是这些新闻门户影响力的重要组成;但是它们的主要赢利来源却是网游业务。主体业务不赢利,衍生业务或辅助业务成为赢利主平台。现在一个单独的媒体平台已经很难同时承担起赢利与舆论两个职能,媒体单职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强化,比如党报,而经济属性却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迅速地被弱化。

报业所运作的那些新媒体也是如此,通过手机、pC、微博、微信公号、客户端等数字终端看“报纸”的人比原来更多,在受众数量、接触率、传播力等方面甚至已经超过原有水平;但是,所运作的这些新媒体在获得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同时,在赢利方面一直很难突破。

从近几年的报业实践来看,很多转型举措仍然固守媒体多职能化时代的思维定势。pDF电子版、报纸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报业新媒体都以多个媒体职能作为目标,试图同时实现拯救报纸、占领舆论阵地、获得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三个目标,比如在pDF电子版、报纸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上原版样呈现报纸版面,试图吸引读者到网络上阅读报纸,以拯救报纸版面形态;或者希望这些新媒体在占领舆论阵地之外,还能成为另一个经济增长点。

目标的多向导致转型举措的矛盾与转型效果的互相掣肘,一些新闻客户端为尽快提升赢利能力,在最短时间内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以扒粪揭丑作为卖点,小道消息、政治内幕满天飞,这与中央对媒体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的要求不相符合,与坚守舆论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核心诉求更是背道而驰,值得警惕。

为获得市场认可,成为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部分报业新闻客户端都使用各种非常规手段片面追求客户端的下载量。比如抽奖、让采编人员在朋友中推广、层层分解下载任务等。一些地方还直接通过行政手段推广本地的新闻客户端产品,要求像重视党报党刊发行一样重视新闻客户端的推广使用工作。如此方式获得的用户数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飙升,但是一般都黏性不够,日活跃率较低。这些虚夸的数字并不能增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不能履行主流新闻客户端的职责和使命,对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国家战略并无多少价值。

报业存在的更多理由是党委政府舆论宣传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当前复杂的舆论格局下,在社会思潮多元繁杂的情况下,最需要报业做的是真实权威新闻信息的专业收集者、传播者和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以经济效益作为指向的经营实体。坚守党的宣传舆论和文化阵地,是报业的根、报业的源、报业的本,离开这一“根本”,转型就是忘“本”了,转型就转锚了方向,最终只会让报业陷入困境。

报业转型的目的不仅仅是做大做强,繁荣发展;而是在当前的舆论格局下,更好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舆论宣传的合力,更好地坚守舆论的主阵地。报业的所有转型举措,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影响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等等,都应最终聚焦于这个目标。

在媒体职能分化的趋势与报业目标聚焦的要求下,报业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并增加赢利平台,以赢利平台来支撑舆论平台;二是通过新媒体来强化整体舆论能力,将之作为最终聚焦目标;三是形成以舆论阵地建设为核心目标,打造以赢利平台支撑舆论平台的报业架构。

二、定位聚焦:不忘初心,坚持媒体风格与特色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4

运营总监/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产品总体运营的协调、规划、管理工作,针对产品特点以及市场状况制定产品运营规划、战略、布局并实施;

2、负责产品(线上线下)定位、媒体宣传、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和客户服务的整体策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负责制订、完善、贯彻实施(线上线下)运营管理制度、流程、分析各类数据,提出改进方案,对业务流程等的分析和改进,品牌、市场的规划;

4、与公司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带领团队为公司项目运营、市场拓展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专业、系统强有力的支持;

5、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及流程并不断优化及完善。

任职要求

1、金融、经济、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

2、有较强的分析规划能力、洞察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

3、具备从市场到产品、客户、营销、推广等金融产品全程调研、分析能力;

4、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团队管理能力,能带领团队完成线上活动和线下专题活动策划,线上线下推广计划执行及效果优化;

5、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优秀的职业素养,能及时关注同行业运营情况及市场最新动态。

公关总监/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对外pR工作,拓展和维护公司媒体资源,与重点媒体及记者时时沟通,及时反馈媒体合作意向;

2、建立媒体档案库,并能根据需求,联络、邀请各类媒体,与各界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3、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新闻点和创意点的策划、组织,撰写媒体稿件;

4、建立并维护日常新闻稿件的媒体,监控、评估媒体的宣传效果;

5、策划、指导、控制、协调并参与公关活动、市场活动,协调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

6、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体系、机制与应急处理。

任职要求

1、具有很强的营销创意策划能力,对传播有洞察力,有很强的执行力;

2、具有广泛的财经/互联网类媒体资源、丰富的人脉资源;

3、文笔好,熟悉公关活动流程及pR运作流程,具有优秀的公关活动项目策划及执行与拓展能力;

4、能够独立组织新闻会、专访及其它公关活动;

5、拥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撰写新闻稿、发言稿以及其他公关所需文件。

网络营销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电子商务销售业务的策划、执行和监管;

2、及时对同类产品的营销策略、市场及同业电子商务动态进行调研、分析;

3、负责公司网络渠道资源的维护、推广和沟通;

4、负责合作伙伴关系维护,研究了解合作伙伴和主流客户的需求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5、跟踪和分析引入的Seo流量以及相关关键词的排名,形成阶段性数据报告并提出后续优化方案;

6、不断开拓网站的外部链接,保证网站pR值、alexa排名(网站受欢迎程度、网站排名);

7、分析网站排名,对站点及内链进行整体优化;负责制订网站本身的优化方案、有效达成网站平台的访问量等相关推广指标;

8、利用搜索引擎、相关行业网络媒体、论坛、bbs、blog、im等方式开展网站推广工作,策划执行软文、在线活动、病毒式营销等传播方案。

任职要求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5

认识与选择

行业媒体与其他各类媒体有着诸多的不同,比如在媒体定位、受众范围、媒体结构、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但差别最大或是区别最显著的还是行业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结构的不同,也由此导致其办报办刊办台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不同。行业政策的有力支持、目标读者的相对集中、行业信息的专业属性、经销市场的特殊结构、产业链条的紧密联系、征订发行的自成体系等等,构成了行业媒体特有的、独家的资源结构。

在一定意义上说,经营媒体就是经营媒体资源,那么经营行业媒体就是经营行业独家资源。有了这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行业资源,就为行业媒体生存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条件;也为行业媒体走入市场,深入开展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量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市场形态上看,行业媒体面对的是独特的、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三重市场:一是行业内部市场,二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及产品为依托的广域关联市场,三是社会相关大市场。

――不论市场份额大小,不论专业属性如何,目前的中国媒体(报业)市场依然是“三分天下”,由党的公益性媒体、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行业媒体分别拥有,各自的市场覆盖范围基本清晰且相对固定。在媒体间,同类或同一属性媒体的纵向竞争相对激烈,不同类或不同属性媒体难有横向竞争。特别是,由于行业和行业媒体的特殊性,行业内部市场和行业关联市场几乎是垄断的。

――各类媒体机构已经形成自己的媒体理念和经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基本客户相对稳定,大都期望在稳定既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

――党的公益性媒体依靠政策优势开发市场,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依靠市场优势整合市场,行业媒体依靠资源优势集成市场,应该是三者对市场战略的基本选择。在市场化经营中,优势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势;优势是独特的,没有相同的优势;优势是变化的,没有永久的优势。优势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劣势。

――受众需求的多元性、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市场形态的可塑性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媒体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于行业媒体基本不存在同质竞争所带来的价格损益和宣传成本,因此其有效利润率较其他两类媒体要高;又由于行业媒体有着相对垄断的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和受众资源,因此其开拓市场的成本和生存的风险相对来讲要小得多。

这就使得行业媒体能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为稳定既有市场、拓展关联市场、开发社会市场,构建行业媒体自己独特的市场网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

《人民铁道报》是一张创刊于1949年的老资格行业报纸。58年来,《人民铁道报》围绕铁路中心工作,服务铁路干部职工,以专业的语言、专业的内容、专业的术语和专业的流程,成为一张深受业内人士欢迎、业外人士难以看懂的专业化报纸,既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荣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时代的困惑。从2005年开始,我们选择了走改革创新、经营市场、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铁路行业和《人民铁道报》的特殊优势,构建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市场形态,为报社各种媒体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个宽阔、良好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稳定的客户资源。

一是300多万铁路和铁路行业职工构成我们的第一读者群,对应的是行业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人民铁道报》具有高度的政策解读和信息传递的权威性,起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传播和工作指导作用。

二是300多万为铁路运营工作提供技术装备的路外员工构成我们的第二读者群,对应的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为依托的行业关联市场。渗透产业链,联通上下游,服务精细化,咨询个性化,是开发、拓展、稳定关联市场的基本策略。

三是每天300多万旅客和数十万货主构成我们的第三读者群,对应的是社会化广域市场。特别是5万份《人民铁道报》作为铁路客运服务备品,免费在367个二等以上车站、464对2100列旅客列车上摆放,新创刊的2万份《旅客报》首先在京沪线23对92列旅客列车上免费摆放,具有广义上的受众普遍化特征,形成广泛的覆盖率。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媒体来说,都会有类似的市场空间,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认识、科学组织、能动发挥,使得行业特殊资源优势和行业媒体的独特优势得以集中的体现。

条件与策略

在行业媒体立足行业,面向社会,走入市场,双向服务的实践中,如何准确、完整地体现行业媒体的双重特性,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和社会读者的心声,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良好地完成媒体承载的基本职责,是行业媒体整体走入市场之前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实际的问题。

牢牢把握住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紧紧抓住国家报业改革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明确自身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行业媒体机构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

紧密结合各行业媒体机构自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以全面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长活力动力、增进资源凝聚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特殊优势和行业媒体综合优势,优化行业媒体市场结构,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是行业媒体依靠市场长期发展的基本目标。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是:

――充分开发并整合存量资源使其变成优良资产,并由此吸引外部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拓展目标市场。

――确立科学发展思路,转换观念、改革创新,使科学思路转化为科学方案,注重长期发展,解决现实需求。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并大胆使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发挥创造性,使单位内部充满活力。

――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系列制度,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让分散的力量和离散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坚强的凝聚力。

――重在有效行动,真正落实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方针,使思路、方案、目标变成效率和效益。

――优质服务,使读者和客户感受到真诚、温暖和价值。

解决不好这些前提性和源头性问题,不可能顺利走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也会维持不下去。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入手,整体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办报理念转换和全面预算管理,解决好人的活力、单位财力和发展动力问题,为行业媒体真正走入市场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按照这样的思路,《人民铁道报》社于2004年9月,结合铁道部关于推行报社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的要求,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以全员聘用制为先导的报社的整体性改革,其基本内涵是: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通过职位分析、岗位管理、流程再造、合理分配、全员竞聘等制度措施,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评价看素养高低、分配看贡献大小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建立三次销售、精细发行,广告为主、扰化结构,分线运作、点线配合、区域扩散、整体覆盖,多载体协作、整体联动,多媒体套餐、一标多用的经营理念,以深度整合、开发报社多种媒体资源为基础,开展大客户战略,处理好受众需求、媒体资源和市场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行业市场,拓展行业关联市场,努力开发社会相关市场,积极稳妥地参与市场竞争。

――转换办报理念。以进一步明确办报办刊办台方针为根本,以完善办报办刊办台理念为重点,以坚定办报办刊办台基本原则为中心,以调整媒体结构和内容为手段,全面提高媒体质量,促进专业性、社会化、数字型铁路传媒集团的形成。

――实行全成本控制。以优化业务流程为根本,以资金流有效控制为依据,以信息流分析为数据基础,以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实行报社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高效统一。

通过报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后走入市场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看,改革创新、资源整合和市场经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收益全面增长。2006年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征订发行收入增长17.13%,广告经营收入增长40.1%,其他经营收入增长82.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7%;盈利增长140%。

启示和任务

行业媒体机构应该有能力、有信心,通过对自身优势要素的整合运用和独特市场的开发利用,实现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做优,就是媒体质量、社会影响力、盈利能力要显著提高;做大,是使报社成为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新型传媒集团;做强,就是报社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装备水平、抵御风险能力要明显增强。

《人民铁道报》今后发展的任务是:

――在媒体资源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社内人民铁道报、旅客报、报林杂志、Dm、人民铁道网、铁路影视等6个媒体资源实现充分整合,与社外相关媒体充分互动,使媒体结构更加合理,媒体集约化功能更加完备。以社内两报两刊、影视网站、咨询展会为基础,铁路行业内报刊、影视、网站等媒体战略合作的铁路传媒集团基本形成,铁路传媒载体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市场能力上,以铁路行业和铁路站车为主体市场,以打开产业链,联通上下游为行业关联市场拓展重点,以铁路站线辐射区域为社会相关市场开发基础,构建成定位准确、利益相关、客户稳定、资源充足的报社经营市场网络。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市场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

――在技术装备上,依靠行业政策支持,采取新型的融资方式,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使报社在采编技术、影视设备、印刷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方面达到并保持先进水平。

――在报道水平上,全面更新报道理念,不断完善、创新报道载体,研究掌握新闻规律、报道技巧,在文字应用、体裁组合、内容结构、版面版式、图文处理、编校质量、印发水平等方面得到整体优化,满足读者对报纸信息精、深、细、全的需求。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铁道部的部署,适应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全面改革,实施全员聘任制,推进经营责任制,试行编采协作制,建立适应和谐铁路建设和报业改革发展要求的合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队伍建设上,推进人才成长机制建设,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发展,营造能够有利于名记者、名编辑、名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6

韩立新,男,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高级记者。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新闻业务、舆论学、媒介融合、中国传播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主张对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以专业细分、学科融合为主要内涵的教育思路――新闻+,认为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仍然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本立足点。在研课题有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招标项目《实施文化艺术人才职业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课题《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河北省媒体跨界融合研究》等;近年来出版有《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新闻评论学教程》《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等著作,发表《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媒体的分化与重构》等论文20余篇。教学改革项目《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创新》2013年获河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1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专著《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韩院长,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您从2004年起开始从事传媒教育工作,传媒环境在“变”,传媒教育也在“变”,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传媒教育环境。

韩立新: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不同主体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从一般性来看,传媒业态变化是传媒教育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我认为,这一环境问题的要害之处表现在于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和社会美誉度下降,以及职业前景模糊等方面。传统媒体作为喉舌和守望者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很高的职业价值,并成为社会美誉度的源泉,也成为传媒教育的道德高地。然而,当前高度商业化和先进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将资本的欲望与用户的需求、媒介的先进性相融合,营造出一个社交化的个人化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机制,在这个新的业态环境中,资本和技术的合谋,借助媒介技术先进性的外壳,挟裹着商业信念,如奔泻的浊流,深入而严重地侵蚀了传媒业建构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的下降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深刻的环境危机。当前一些传媒机构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为新媒体恣肆的商业信念所惑,缺乏对传媒业职业价值的坚守和发展,缺乏考量地向商业信念的指向转型,这样很可能推进和加重这一危机的蔓延。

记者:依您看,目前的环境对我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利”和“弊”各体现在哪里?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目前来看,推进传媒业态变化主要有三个力量,一是传播技术的力量,二是资本的力量,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力量。传播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它必然调整生产关系。它给传媒教育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和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资本的力量作为一种市场要素,有利于汰劣和增强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作为一种逐利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规范,它可能会将媒体的公共性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和运营,这时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消极力量。如果资本和技术结合是一种业态,它通常会由资本的力量来主导运营,技术常常转化为资本逐利要求实现的工具,作为市场现象它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消蚀传媒业公共性的力量时,它对传媒业发展和传媒教育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也许会走一段弯路后,再回到它的专业性和公共性上来。

记者:当前的传媒环境对新闻评论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请您结合您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及实践,谈谈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反映到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两种性质评论声音高低的变化。现行教材讲的新闻评论,多持体裁观,即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体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新闻述评、专栏评论等。这就是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在很大的意义上讲,新闻评论就是媒体的声音。新媒体上的评论,大多并非新闻评论教材上讲的体裁,它常常只是网民的跟帖和转发的评论,这可称之为网民的声音。过去,媒体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声音响亮;现在网民的声音获得了主导地位,声音响亮。两者出现了声音由强到不强的角色的相对变化。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表达多并不意味着就能主导表达。出现这种声音强弱的转换,还应该从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或者说大众媒体自身找原因。以下这两点,是否值得思考?一是在社会注意力集中的新闻事件上说话不到位、不及时说话。回顾既往,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热议灼人的时候,主流媒体很少用“社论”这一代表大媒体声音的方式说话,这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失去职业价值呈现的机会;二是莫把对话变训话。媒介是对话的平台,媒体不易在话语之外影响受众对媒体态度的选择与接受。很多主流媒体的评论端着架子,一方面拍案定调,缺少对话和回应,放弃了新闻媒体公开讨论走向共识的态度和做法,使传受双方的共情难以产生;另一方面脱离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使对话的基础由事实转变为观点,这很容易受到读者援引反例的反驳。总之,在当前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共同构成的媒体格局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针对新闻事件,用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方式说话,是改变舆论场上“主流媒体声音稀缺”的意义之举。

记者:任何一种事物我们总是要正反两个方面的去看待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于现在所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您是如何看待它们在新媒体行业中的影响?

韩立新:作为内容的渠道和形式,微信和微博由于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拥有很强大的传播力,对新媒体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微信、微博等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表达信息的需求,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关系链和场景成为影响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要素;第二,微博、微信是应用广泛的社交属性的传播平台,关系网成为传播的渠道和基础设施;第三,微博、微信已积累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第四,作为用户量巨大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十分活跃,拥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移动+社交+社群+新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新媒体行业的生态。

另一方面,微信、微博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不实信息、语言暴力、标题党等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传谣转谣、内容低俗化倾向等问题给运营者和相关部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有效监管迫在眉睫。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这个概念也应运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也会出现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那么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您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如何看待?

韩立新:有效监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平台运营者、管理者、用户几方的共同努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自律?如何提升运营者和管理者的他律及用户的自觉?如何在最大限度满足自媒体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解决以上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管理者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则,完善内容和传播管理机制。关键词屏蔽等为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快速识别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识别技术、传播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有效监管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监管的基础。

记者:当今媒体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即将进入各个媒体工作的学子,希望您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或指导,谈谈他们需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媒体的发展变化?

韩立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业界的负责人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有益于人才的培养。我谈一些个人的管见,共大家参考。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形势发生了深度变化,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1]。在国有企业全局工作中,新闻宣传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从外部效应来看,可以向外界展现企业良好形象与最新发展成果,从内部效应来看,可以为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提升企业职工发展凝聚力和向心力,聚集发展正能量,提升企业发展效能。如何通过有效的新闻宣传,提升国有企业形象,激发企业职工发展活力,是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在企业全局工作中的意义

1.新闻宣传是国有企业展示形象的平台

在国有企业全局工作中,新闻宣传工作是国有企业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及时向外界展示发展新成果、新成绩,通过新闻宣传,国有企业可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传播发展正能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强化新闻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与保障[2]。通过新闻宣传,国有企业不仅可以进行商品广告的宣传,同时可以与媒体合作,展现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与状况,提升社会知名度,进一步吸引合作者,推动企业主营业务发展,促进企业发展提档升级。

2.新闻宣传是强化企业内部引导的重要手段

在国有企业中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既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内部性。现在的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期刊和报纸,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还拥有自己的电视媒体平台,依托自有媒体,开展内部新闻宣传,可以向职工传递发展正能量,通过树立企业典型,展示企业最新发展成绩和成果,进一步激发企业职工发展活力,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内部氛围,提升企业工作效能[3]。通过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可以有效减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担,通过新闻报道等“软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引导企业职工积极学习,及时传递企业文化精神和发展要求,最终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3.新闻宣传是企业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保障

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传媒得到了高速发展,一方面,各种网络媒体不断出现,传媒形式和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新闻宣传形式也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对国有企业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应急,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危机应对能力。通过构建完整的新闻宣传体系,当企业出现突发状况,需要舆情应对的时候,企业内部新闻宣传工作是重要的对接途径和平台。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可以为主流社会媒体提供信息和资源,成为国有企业与外部对接的重要通道。

二、国有企业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体现为外部形势变化,也体现在内部形势变化[4]。

1.外部宣传形式更加复杂

正如前文论述,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对的新闻宣传局面日趋多样和复杂。在传统的新闻宣传形势下,国有企业需要对接和应对的媒体数量有限,但是随着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宣传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设计多样应对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宣传形势的变化,外部对于新闻宣传内容的要求也是愈发多元,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2.企业内部受众需求变化

在企业内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也要应对新形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企业职工对于传媒信息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传统的“企业刊物+流媒体”的宣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5]。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内容上,呆板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状,提升新闻宣传的灵活度和时效性,是提升国有企业新闻宣传活力的保障。因此,让新闻宣传工作更加“接地气”,是满足企业内部受众多样需求的重要方式和保障。

3.国家新闻宣传工作基调变化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全国范围来看,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形势更加清明,这股“清风”同时也吹到了国有企业和宣传领域。在我国,由中央媒体引领,开展了大范围的“走转改”活动,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新闻宣传形势发生了很大?化,传统的鼓吹成绩作风宣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需求[6]。

三、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落后

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理念依然十分落后。很多国有企业领导对于新闻宣传和舆情控制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属于意识形态工作,不能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对于企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资源和人力配置上,明显存在着缺失的问题。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包括很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都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开展过多新闻宣传工作,会耽误企业正常运营[7]。在新闻宣传部门之外的其他业务部门,很多干部职工认识不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意义,认为和自己部门工作无关,在接待采访和报送信息方面并不积极。因此,在企业构建“大宣传”格局十分重要。

2.新闻宣传工作模式单一

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当中,都存在着新闻宣传工作模式单一落后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宣传体系,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报纸与电视台,这样的宣传格局多年没有改变。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国有企业宣传载体是企业职工了解企业发展动态的主要途径,并且深受职工喜爱,但是在新形势下,如果不创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模式,已然无法满足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需求。在很多国有企业中,虽然已经开展微信宣传等形式,但是大多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成熟运营模式[7]。

3.新闻宣传工作各自为政

在很多国有企业当中,都存在着新闻宣传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对内部宣传、新闻管理、外部宣传采取分开管理的方式,这样的工作格局,不利于国有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的提档升级。各个管理和运营部门,存在着信息上隔阂与壁垒,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有效沟通和利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现象。

4.缺乏新闻宣传专业人才

在国有企业宣传工作当中,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国有企业新闻宣传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颈。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很多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是由其他部门调来工作的,因此缺乏新闻宣传的专业性,很多国有企业也没有自己成熟的传媒人才培养体系,工作人员既没有经历过专业媒体工作环境的历练,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存在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人才缺失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从人才引进方面来讲,很多国有企业有着较高的用人门槛,一般都是从985和211学校直接引进人才,很多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传媒人才没有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机会[9]。另一方面,在人才的激励上,国有企业一般都采取固定工资制度,而在成熟媒体中,一般都采用的是浮动绩效工资制度,这样有利于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对于优秀新闻宣传人才,可以让其获得更多工资收入,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收入上的“一刀切”和工作上的“大锅饭”。

四、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是国有企业依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一方面承担着经营任务,要通过企业新闻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为企业打开市场。同时,国有企业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要为社会发展聚集正能量。国有企业不管是在内部宣传还是在外部宣传过程中,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渗透党政系列会议精神,为企业发展把好方向。

2.坚持创新原则与“内容为王”原则

在新的新闻宣传环境下,国有企业固守传统新闻宣传模式,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新闻实践工作中,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坚持创新理念,不断转变新闻宣传模式和路径,通过企业内部的“走转改”活动,让新闻宣传更加“接地气”,为企业职工提供更优质的新闻资源。在报道过程中,在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不管是新媒体宣传还是传统媒体宣传,都要优化新闻宣传内容,提升新闻宣传质量。

五、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改进路径

1.转变传统新闻宣传观念

在国有企业中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要转变宣传理念,提升国有企业重视程度。要通过企业内部的“顶层设计”,提升领导重视程度,通过专门领导主管的方式,提升整个国有企业对于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新闻宣传理念,多措并举,整合新闻宣传资源,将国有企业新闻报道提档升级,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提升新闻宣传工作实效。

2.强化国有企业宣传人员培训

强化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深入开展企业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打造专业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开展企业宣传工作,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方面,让有经验的社会媒体人员来企业开展讲座,为企业职工进行培训,进一步帮助企业宣传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程度,完成“企业职工”向“媒体工作者”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开展“走出去”培训活动,通过外出交流学习的方式,让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到当地媒体去学习锻炼,通过师徒教学模式,学习先进媒体的运营模式,提升自身文字表达能力和新闻报道能力。

3.提升新闻宣传敏感度

国有企业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富矿”,有很多优质的新闻宣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强化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提升国有企业职工的新闻敏感度,在面对优秀职工和感人事件时候,企业职工要有新闻意识,及时报送信息,让专业新闻工作人员进行采写报道,进而激发企业发展正能量,提升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水平[10]。

4.打造国有企业“大宣传”格局

强化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通过部门整合、资源整合的方式,打造新闻宣传的“大格局”,现代很多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中心”,通过组建中心的方式,将原有散乱的新闻宣传工作格局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工作实效,实现了新闻宣传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提档升级,打造国有企业的“大宣传”格局。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8

按照塔奇曼的观点,新闻的专业主义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报业的“职业化”和专业新闻教育的诞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黄旦先生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他认为,正是19世纪30年代产生的以独立、中立为追求的便士报之发展以及19世纪60年代前后独立报刊之出现促成了其形成。新闻专业主义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职业价值理念,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套系统化职业组构方式以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包括专职工作、专业培训、专业协会、法律保障、自律精神等等,它的形成标志着新闻行业从政治权力、利益集团为主导的宣传模式走向了以中立、客观为尺度的信息模式。从内部来看,新闻专业主义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正是在专业新闻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之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新闻人将被普遍性认可的新闻价值标准作为工作尺度,并以新闻伦理为基本的精神指向和道德规约,才能保证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新闻的基点一公共利益。

一、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新媒介技术推动了新型传播交往关系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为代表的非专业型新闻生产撼动了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使专业传媒机构的专属权力扩散化、弱化;新媒体技术造就了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消弭了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成为重要问题;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泛化以及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的旁落。

1.专业传媒机构:权力危机

职业传媒机构是新闻专业形成的首要保障。正是在职业传媒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下,新闻生产才形成了一套专门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运作模式及流程。可以说,职业传媒机构为新闻生产的自主性、独立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第一,专门化的机构设置确保了新闻生产不再依附政治机构或利益集团,从而摆脱了政治权力及经济权力对于新闻内容、新闻话语组构方式等方面的干预和操控。第二,职业传媒机构的出现意味着新闻生产朝着制度化、常规化的方向迈进,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以及新闻产品、广告营销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标准和惯例,这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第三,专业化传媒机构的运作属于市场行为,而市场逻辑决定了公众利益是新闻生产的立足点。媒体只有向公众提供他们欲知而又未知的新闻信息,吸引他们的关注,才能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售给广告商,获得经济来源。在这个售卖大循环当中,公众利益是决定整个媒介生产是否能存续和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这从根本上框定了新闻生产的专业立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职业传媒机构的存在确保了新闻生产的基本秩序和品质,并有效地维系着它的客观立场。然而,传播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涌现赋予非专业机构和个人组织新闻生产的权力,这首先撼动了职业传媒机构的地位。正如鲁曙明、洪浚浩他们指出的那样:“传统的新闻由科层式的新闻机构制作,其商业模式奠基于广告及发行。但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维基百科、Youtube等草根媒体则由社区网络组成,内容由公众提供,重视对话、协作、平等多于利润,是下放式及民主化的运作模式……”职业新闻机构与非职业化组织或个人的并存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新的传媒生态,组织新闻生产的既有报纸、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网站等专门机构,也有公民新闻网站以及作为个体的广大网民、手机用户等等。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新闻生产权力不断分化,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介入新闻生产领域,他们可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运作:有类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比如部分公民新闻网站,将新闻生产日常化、稳定化;有个体化的运作模式,比如在个人博客、播客、网志上连续或非连续性地新闻信息,以兴趣为指向;有更为松散的运作模式,比如非常规性地在某些网站、论坛、BBS、贴吧新闻信息或通过手机短信传播新闻。在这些草根式的新闻生产当中,盈利不是主要目的,因此他们不需要广告和发行的支持来维系运转。

2.职业新闻人:身份危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撼动了科层制的专业传媒机构,而且极大地危及到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在人人都拥有信息传播渠道的电子媒介时代,普通公众可以自由地出入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传者、受众,甚至传受双方兼备的角色,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欠缺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些业余爱好者或偶然介入者。但是,新媒体技术却为他们逾越单纯的受众身份,变身传者准备了基本条件:首先,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功能齐备的手机(特别是3G手机)、电脑终端等技术设备的普及使普通公众拥有了采制新闻的基本工具,这些设备不仅操作越来越简单,而且便携性能不断提高。利用它们,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新闻”拍摄、录制、记录下来,并经过剪辑、处理等环节制作出“专业级”或者“准专业级”的新闻产品。其次,在电子媒介语境下,一种新型的传播交流结构正在形成:单向性的传播方式逐渐被取消,代之以一种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传播交流结构。具体来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赋予人们的不仅仅是信息接近权,更是信息权。这种权力曾经是专业传媒机构和职业新闻人的专属权力,而如今,权力的主体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公众。在庞大的网络空间中,人们不仅可以随意地浏览、下载信息,还可以在特定区域上传文本、音频、视频,留下自己的痕迹,比如在专业新闻网站的新闻后面可以跟帖,在论坛、BBS、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区域可以原始新闻帖,抑或作为“二传手”转载他人的信息。而且,这种跟帖、发帖、转载即时、快速,并可以随着事件变化不断更新。

以传者为中心的交流结构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时空范畴当中失效了,传统传受关系中的时间序列性、中心一边缘扩散模式及分离机制被颠覆。这一方面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体范围,但另一方面也瓦解了职业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身份。在以播放型媒体为技术表征的第一媒介时代“传”总是先于“受”而发生,反馈是末位环节;“传者”通常是作为少数的中心,发散性地抵达分散、广袤的“受众”“传者”与“受者”之间存在着明晰的界限,各自具有独立的身份,这有利于新闻主体权威性的树立、“意见领袖”作用的发挥及“主流信息”的传播、认知和接受。而以网络等新媒体为技术表征的第二媒介时代,传、受、反馈的时间秩序被打破,三者可以同时发生、交替、叠加,甚至反向运行;传受身份融合,中心失却,

信息传播的方向性被削减“主流信息”淹没在庞大的信息流之中,难以形成“信息强势”,难以对广大的公众施以影响,难以形成“主流意见”。传受主体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传统意义上作为“把关者”的职业新闻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他们的专业身份可以被普通的新媒体使用者随意攫取、盗用。公众不仅可以自由采制新闻,还可以及时地将这些新闻加以传播,且这种传播不再局限于亲近的个人或群体,而可以轻松地通过电脑终端或者手机终端传输到相应的网站、论坛、BBS、博客、播客或传递给特定的人群,普通公众生产的新闻有时甚至可以左右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比如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70码”事件等等,都是网民在网络社区、论坛首先新消息,继而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关注的。

3.新闻价值:泛化危机

非职业机构和个人涉足新闻行业挑战的不仅是传统的新闻生产程式和惯例,还有既存的新闻理念本身。这直接体现在关于“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的判断重新成为问题上。首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再次成为矛盾的焦点。在新媒体语境下,舒德森所论及保障新闻领域客观性的两种社会控制机制都变得更加困难,其一是通过高级教育和职业培训,用科学知识和客观态度,使受教育者放下个人的喜好和情绪。如果说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勉强可以纳入这种控制机制的范畴,通过大学、职业教育等系统学习,他们可能形成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将一种客观性的判断和选择标准贯穿于自己的工作过程,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等。那么在人人都拥有“信息权”的当下,通过论坛、BBS、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新闻的主体更多是未曾接受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理解采集、制作、新闻,甚至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置于信息话语之中,这就无法保障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其二是通过与公众绝缘来形成一种摆脱市场和大众意愿束缚的业内客观性,舒德森认为科技语言、行话术语等便属于这样一种绝缘机制。但是,新闻业自始至终都无法与大众绝缘,并且在参与性、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传播语境中,新闻与大众的联系不是疏离了,而是拉近了。大众不仅能够通过市场间接影响新闻,而且可以通过参与新闻生产直接影响它,将其引向更加个体化、极端化的方向。这意味要想建立一种自主的新闻专业团体内部的客观性机制和话语体系变得愈加困难。或者可以说,新闻生产正在朝向远离客观性的方向行进,其结果必然是走向自我否定。

其次,新闻边界发生游移,新闻的外延不断扩展,更多的信息被“泛化”为新闻,比如服务信息、生活故事、身边琐事等等。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硬新闻不再是媒体争夺的焦点。动态新闻的地位被撼动,因为人人拥有采集动态新闻的设备、渠道和能力,很多原来难成为新闻的“故事”、街头巷尾的琐事也在包装后以“新闻故事”、“民生新闻”的面貌出现,这一方面是当下媒介文化的延伸,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大众参与新闻制作的必然结果,这些“新”新闻虽然在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诸多方面并不契合原有的新闻价值标准,但是在接近性、生活化的审美倾向和高参与性、互动性方面却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4.新闻伦理:参与危机

新媒体以开敞的姿态将新闻生产大门向所有人打开,赋予了主体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为参与式民主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保障,营造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理想交流情境”。然而,非专业机构和非职业新闻人的介入,正在使新闻业日渐背离那些基本的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因为,这些新型的“信息主体”缺乏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制度规训,甚至缺乏理性精神和自律意识,他们往往以一种游戏、娱乐态度自由、随性地参与到新闻制作当中,而且先进传媒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不必负责的庇护。“如果很容易发表和传播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传播诽谤、谎言和色情信息。如果很容易即时复制和共享数字化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侵犯版权。如果很容易与用户建立个人联系,那么就很容易监视用户的行为,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当下,新媒体这些被滥用的权力便在侵害传统的新闻伦理一理性与责任。新闻伦理中的理性向度要求新闻报道的事实真实、客观、全面,观点、态度公正、中立,不带任何倾向性。这是对新闻制作者自律性的要求,也是对其理解能力、知识及经验、观察及推演能力等做的规定。新闻伦理中的责任向度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就微观层面而言,新闻报道 须敞开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他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就宏观层面而言,新闻报道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社会动员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电子媒介环境中扩大的主体,使新闻理性与新闻责任受到巨大冲击。首先,他们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大量虚假新闻充斥于各大网站、论坛、个人主页、博客、播客、SnS等。其次,他们带来更多新闻视角的偏斜。近年来的各种“门”事件,比如艳照门、兽兽门、香烟门、日记门等就充分暴露了非职业新闻生产者的个人趣味和独特偏好,他们对于晾晒各种色情、隐私、仇富信息情有独钟,并假以偏颇、极端化的言论。其后果往往是侵犯个人隐私、传播淫秽信息,甚至造成网络群集和网络暴力。再次,知识产权问题浮现。互联网便捷的复制、粘贴、下载、上传功能为使用者盗窃别人的新闻信息铺设了路径。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新媒体语境确实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困境,致使它作为一种专业的独立性、权威性被分权化运动所消解、拉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彻底失败和沦陷,也未必预示着新闻业的全面衰落或消亡。换一种视角来看,新的传播语境召唤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及新一轮赋权,这主要体现于传统新闻业的集体转型、专职新闻工作者身份的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的重建。

1.传媒业的转型:深度融合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的重构首先依赖于新闻业的全面转型,以维持它专业的独立性和合法性。这种转型具体化为四个向度。

—是深度融合。在“全民记者”全民监察员”的自媒体崛起情境下,专业媒体机构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是走向深度融合,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力量重建专业水准更强的组织机构。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theconvergenceofmodes),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专业传媒机构重塑职业权力的“融合”应在三个层面同时展开:第一,“内容融合”,即非职业新闻信息的有效内容,整合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优势,打造强势的新闻矩阵。第二“形式融合”,即集合文字、声音、图片、Flash、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打破或以文字为主、或以声音为主、或以图像为主的单一式报道模式,制作“全景化新闻”。第三‘媒介组织融合”,即建立各种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专业媒介组织之间应主动汇聚、联合,甚至超越这种联盟关系,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工作模式,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整合资源,尤其是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上联动,最大限度降低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

二是从渠道控制走向内容提供。在“媒介内容融合”、“媒介形式融合”和“媒介组织融合”的大趋势下,专业媒体机构的位置逐渐后移,更多不应是充当传播渠道控制者的角色,而是充当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这是伴随新媒体而来的分权化趋势对专业媒体最大的冲击之一,传播渠道已经不是大众传媒独占的资源,手机运营商、网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传播渠道。那么,要在新闻竞争中胜出,关键点不是拓展渠道,而是制作具有专业水平的媒介内容产品,不仅在自己的传播平台上传播,还要将它们提供或销售给渠道占有者。

三是从大众化走向真正意义的分众化。传统意义上的分众化是指媒体根据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进行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其分众程度有限,针对性不强。新媒体在内容分化以及定位传输技术上的成熟,为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市场细分提供了条件。因此,专业传媒机构的分众化路线应体现在这样一个序列过程中:首先是根据需求和偏好的不同进行受众的分划,比如足球爱好者、娱乐新闻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等等;其次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受众群体定制不同的系列新闻产品;最后是利用先进的传播中介,比如手机短信、RSS订阅、电子邮件等方式传输产品或打包发售渠道运营商。

四是从“封闭符码”向“开放符码”转变。所谓“封闭符码”是指传播机构清楚地对内容作出分类,而且按照重要性来组织内容,版面之间的科层区别很强,传递资讯时又有严格控制,权在传播者而不是受众。这显然已经是第一媒介时代的内容模式。当下的内容模式应结合网络新媒体开放性等特征,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对资讯内容进行严格分类,弱化版面之间的科层区化,取消传播者的单方面控制,为受众预留充足的表达时间和空间。⑨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身份:意见领袖

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平台,也使新闻信息的内容得以拓展,形式得以丰富。但是与此相应也有新闻的泛化,套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来说,一种反新闻的趋势正在蔓延。这是否意味着不再需要专业新闻工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新闻信息数量急剧增加、内容涉及面广、形式多姿多彩的情况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鉴别和利用不是更容易,而是更困难了,这对专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诉求一他们应成为新型的“意见领袖”,专司新闻信息的整合、筛选、管理及引导。首先是信息筛选,即在庞冗复杂的信息流中选择、提留有价值的新闻,为受众提供认识周遭世界、进行话语实践的参照体系。其次是信息解释,将工作重心从抓动态消息转向深度解读、意见引导,进行意义的阐释和观点的表达,帮助大众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理解、利用资讯。最后是主持公众论坛,比如成为BBS、论坛的“斑竹”,聊天群落的管理员等,引导公共议题的讨论以及公共领域的建构。

3.新闻价值标准:高品质互动信息

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破碎的主导性原因是“自媒体新闻”的产生,即非职业新闻机构及业余人士涉足新闻生产领域;而潜藏其后的深层原因,是新媒体海量的信息容纳能力及随时更新的技术特征改变了新闻观念本身。所以,我们就有理由、也有必要对新闻价值的标准进行重建,将其推向高品质的互动信息。这意味着必须在原有新闻价值标准基础上注入两层新的含义:一层是“高品质”,在新媒介环境中,普通的新闻信息完全可以由非职业机构、非专业人士提供,那么职业新闻机构和职业新闻采编制作的新闻只能是“高品质”的信息,以其内容、形式、服务的高端化来体现其专业性,征服受众。一层是“互动性”,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滚动性,新闻事实不可能是静止的、终结性的,而新媒体技术有能力将新闻事实作为一个过程来展现,而不仅仅是给定一个结果。在这种情形下,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就不再是将新闻固态化、终结化,而是展现它作为一个过程的方方面面、层层叠叠。其次是交互性,在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人拥有信息权的条件下,要想把受众排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之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增强新闻的交互性设置,比如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开展调查、开通直播间等,既是吸引受众的手段,也是构建“理想的言语情境”的有效路径。

4.新闻伦理:事实与人文关怀

在新闻专业主义岌岌可危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失范不仅威胁着新闻作为人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窗口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而且其负面影响已波及到更为深广的社会层面,比如社会道德的沦丧、传统价值的失落、现代教育的困境等等。重塑一种新闻伦理不仅是拯救新闻专业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信息生态健康、有序,整个社会和谐、平衡的助推因子。在传统的新闻伦理中,理性和责任的向度更多是从“事实”层面来加以表现,即在追逐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不偏不倚的诉求中彰显理性和责任。如今,这种取向应转变为“事实”和“人文关怀”的并重。因为,新媒体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主体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对人的价值之重拾。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9

广电媒体的社会角色及“角色冲突”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①在社会学中,“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在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难以协调,从而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②同样,作为法人组织的大众传媒,也在社会中承担特定的角色,具有自身的社会角色。那么,我国广电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又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又有哪些规范要求与行为模式?

舆论的监督者。我国广电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传播媒体,具有舆论引导和监督的社会职责,这是无可非议的。而社会和受众,对这一社会角色的规范和要求是,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全面、公正、客观地传播信息和报道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广电媒体及媒体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谋求赢利的经济组织。现阶段,我国广电媒体在没有财政拨款或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从市场上谋取利润以养活自己,求得发展。广告经营创收,已经成为广电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广电媒体事实上已经成为具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经济组织。“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成为广电媒体内部管理的通用模式,广电媒体每年都有一定的经济创收任务也已经成为媒体内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连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也往往将经济创收指标或市场份额作为评估体系中的一个子项目,体现在总得分中。

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尽管我国的广电媒体在形式上已经实现“管办分离”,成为公益类或准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有的还成立了集团或总台。但在实质上,各级广电媒体,还是同级党委、政府下属的一个工作部门,这一性质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十条明文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时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这说明我国的广电媒体只能由县以上政府设立,作为广电媒体自然只能从属于各级政府的广电行政部门,承担起该部门的具体业务职责,干部由同级党委或同级党委的组织部门任命的,享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从运作机制上看,各级广电媒体在新闻宣传业务上,直接受同级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和管理。这种指导和管理不仅是宏观上的、导向性方面的,而且是微观层面的,或者说是相当具体的。比如界定一定时期的宣传报道要点,甚至细化到新闻节目中开设什么小栏目、小板块,栏目名称叫什么。

实践中,当上述三重社会角色在面对某一事项时,由于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的不一致,就会发生“角色冲突”,“伸张社会正义”与“自身广告收益”的矛盾便是其中最多见的一类。由此,也不难理解某地发生后,中央及外地媒体争相报道,本地媒体却集体失声的现象。因为本地媒体系同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听命于当地领导,很难发出独立的声音。当然,有时“谋求赢利的经济组织”角色与“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角色也会发生冲突,但媒体负责人权衡利弊,大多会倾向于“工作部门”角色行事。

广电媒体“角色冲突”的弊端及制度根源

我国广电媒体由于兼具三重社会角色,“角色冲突”显而易见。首先,严重影响了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本来,广电媒体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可以起到传播信息、监测社会、引导舆论、协调社会的功能,同时也是社会正义、正气的维护者和代表,在受众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可信度。但是由于“角色冲突”这一角色受到其他两种社会角色的抵触与干扰,因此,一些地方发生群体性公共事件后,当地政府部门便通过新闻会的方式,指令当地广电媒体官方公布的新闻通稿,来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后来真相暴露,当地广电媒体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其次,“角色冲突”也束缚了我国广电媒体的手脚,拖延了广电媒体的产业化进程,阻碍了广电媒体的发展与做强做大。由于“角色冲突”,我国广电媒体的产权主体不明,或者存在着严重的“所有者缺位”问题,运行成本昂贵,运行效率低下,其资产总额、年经营总量等数据,根本无法与一些国际传媒大鳄相比。而且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广电媒介制度下,各级广电媒体长期享受独家经营的垄断保护,轻松地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形成了养尊处优的惰性,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处于四级广电媒体下层的地、县级广电媒体,竞争力更弱,如果失去政治优势的保护,能否生存下去还很难说。

第三,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履行对广电媒体的监管职责。例如,对广电媒体的低俗化倾向,广告的违法、违规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本来应该给予必要的监督管理,甚至严格的执法监管,但因为广电媒体具有多重角色,相关的管理、执法部门往往网开一面,在监管中以“善意的提醒”为主,鲜见动真格严加处理。以致目前我国广电媒体违法违规广告,特别是药品、医疗广告泛滥,电视直销购物活动混乱不堪,诚信缺失。

我国广电媒体存在着多重社会角色,乃至经常发生“角色冲突”,是有着深刻的制度性渊源的。首先,源于传统体制的遗留问题。新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设立之初,在体制上就属于公共国有制,即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经费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由各级党委、政府来领导并任命广播电视媒体的负责人以及规定其工作任务;并且长期实行局(厅)台合一、管办不分,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传媒产业化进程,我国各级广电媒体从“吃财政饭”演变成“吃市场饭”,广告等经济创收超越财政拨款,成为最主要经济来源。在经济来源上,与西方国家“私营商业”类广电媒体大同小异,同时广电媒体也被赋予“谋求赢利的经济组织”这一新的社会角色。于是,我国广电媒体在体制上,几乎成为私营商业、公共服务和公共国有等世界上三种广电体制的混合物,具备着三种角色身份。相应地,这三种体制模式的一些特征和要素,在我国广电媒体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

其次,是广电媒体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在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得到了跨越式的进展,在政治领域却相对滞后。在广播电视这一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的滞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管办分离”,或者还没有实际分离,或者“貌分神合”;即使机构、人员分离了,但各级广电媒体实质上还是同级党委、政府下属的一个工作部门。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广电媒体区分公益事业与商业产业的分类管理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启动,各级广电媒体仍然处于混业经营状态。

第三,我国广电媒体普遍实行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制度和机制。一方面是我国广电媒体在政府管制现实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反而使“角色冲突”更加常态化,甚至加剧了“角色冲突”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制度下,广电媒体利用政治优势拉广告成为一种常态,一些畏惧广电媒体强大政治力量的企业,不得不花血本巨额投放广告,以换取广电媒体舆论监督的“睁一眼睛闭一眼睛”。而对自身广告经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广电媒体又以“把关人”的身份捂盖子。还有,近年来广电媒体普遍采用频道制运行模式以后,将整个频道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平台,频道的节目生产、播出与经济创收的关系更紧密了,因此广告等经济创收对弘扬正气、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闻节目的干预更频繁和直接了,而广电媒体新闻从业人员要想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也更难了。

消弭化解与减少广电媒体“角色冲突”的对策

我国广电媒体的“角色冲突”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管制的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消弭化解和减少“角色冲突”,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所能采取的对策,只能是尽量让公共广电媒体回归本质属性,让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能够有一个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平台,同时让商业广电媒体也有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平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首先,厘清我国广电媒体的属性,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的分业运行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让公共的回归公益,让商业的回归市场,让媒体角色趋于单一。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借鉴。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公共服务媒体,靠的就是收视费生存。既然公共媒体拿着老百姓的钱,那就得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为老百姓的公共利益服务。做的节目都很干净,有教育性,而且真的是让人们的智力、心理和品德都能够提升的节目。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条件,要关注老百姓关注的话题。③我国也可以把广电媒体分为公共国有的公共台和股份制的商业台,实行区别化政策。让一部分广电媒体完全靠国家拨款生存发展,明确公益事业的定位;让另一部分媒介在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明确其产业定位。让广电媒体的属性、角色单一,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多重角色属性带来的“角色冲突”。

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建立公共广播电视应该跳出目前四级办台的框架,成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网,播出平台分中央版和区域版,区域版以华北、华东、东北等大区域为单位。一方面减少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对公共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和干涉,另一方面,适应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的状况,有利于为本区域受众提供差别化的服务,特别是民生方面的服务。当然,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网,还应该与现行承担对外宣传、报道任务的中央三台相关资源相整合,设立公共广播电视网的国际版,以有效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各国受众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其次,建立广电媒体内部“防火墙”,防止“角色”之间的“串位”。在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分业运行和管理的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或者在实行台内“双轨制”的省、市、县三级广电媒体,在内部可实施新闻部门与广告经营部门分离。这方面,一些新闻媒体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其实广告客户也非常看重受众对广电媒体的信任度,因为只有把广告刊播在受人尊敬的媒体上,广告客户传达给用户的信息才会更有价值,并同样受到尊敬。在具体的分离和阻隔形式方面,在定位上,可以采取台内新闻公益频道频率与商业频道频率分开运营的做法。在内设机构上,新闻采编部门与广告经营部门应该独立设置,各自对台或频道频率负责。另外,应该在广电媒体全面实施广告制,由专业的广告公司承担广告的承揽与,从根本上阻隔或减少广告与新闻之间的联系或干扰。

第三,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所谓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有这样的概括:“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新闻)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最高理想和信念。法律专业的最高理想和信念是“公正”,医学专业的最高理想和信念是“救死扶伤”。新闻专业的最高理想和信念则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然而,问题在于,在人类历史上,真理的标准一直在不断变化,对谎言和真理判别也十分困难。因此,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可简单概括为“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等五个方面。

第四,要发挥社会监督和受众监督的他律作用。毋庸讳言,我国广电媒体“角色冲突”的种种表现,在受众心目中已经形成不良的印象,社会各界对此也颇有微词。事实上,一些部门和受众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来制约或抵制广电媒体偏离本质职责的行为。如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12月24日,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法院工作时,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公正审判的;接受一方当事人请托,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干扰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等情形时,可以向新闻主管部门、新闻记者自律组织或者新闻单位等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虽然有学者对这一《若干规定》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批评,但至少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由于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自律不够,行为出格,已经导致司法部门大为不满,以致要出台相应的钳制措施。至于广大受众,更是早已采用手中的遥控器或收音机的调谐器,来表达对某些频道、频率的不满情绪。客观的收视收听现状是,凡是社会责任感淡薄、虚假新闻充斥、媚俗现象泛滥的广电媒体,其收视收听率势必不断下滑,社会影响力日渐衰微,最终必将自食其果。因此,广电媒体必须正视社会和受众的监督,自觉接受他律,回归媒体本位,认真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在多媒体竞争的大浪淘沙中,成为生存下来的闪光的金子,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宁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②柴志明,冯溪屏:《社会学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02、109页。

新媒体运营求职意向篇10

关键词:转企改制思维转变市场营销

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过程中,报刊出版单位面临一系列具体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难点,是报刊企业的人员因为身份转变而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包括角色的重新定位,让很多人不适应。如果员工带着抵触情绪重新上岗,那么这对于转企改制后报刊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自上而下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重新为自己进行市场定位,从而让自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解决好了人的问题,转企改制后的报刊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思维从采编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改变着媒体行业格局和整个社会文化形态。面对市场的变局,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转企改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从“体制下”变为“市场化”,以及身份的转变——从“记者编辑”变为“公司员工”,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从“无冕之王”的姿态,转变为贴近事实真相、还原记者编辑最本初的职责、真正服务于受众的需要。

以笔者于2007年至2009年曾供职的《华夏时报》为例。作为中国残联的机关报,《华夏时报》在与万达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出资组建“华夏时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后,《华夏时报》也开始了公司化运营。总编辑和副总编辑同时兼任公司的总经理及副总经理,报社全体人员同时也是公司员工,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与员工签订年限不等的劳动合同,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实行绩效管理。

转企改制,管理层的思维方式要先转变过来。改制以后,总编辑除了要继续做好采编管理工作外,还需逐渐适应市场的要求,其思维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正如《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先生在经历了这种身份转变后所说的,报社老总是报社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营销员。报社老总思维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也是一个从采编专业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变的过程。这是改制对报社管理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二、提高服务意识,学会市场营销

转企改制后,报刊社成为企业,新闻从业人员成为员工。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内容营销、多媒体和新媒体整合业务发展等多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从这个要求上来看,采编部门更像是一个产品制造车间,即整个新闻产品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新闻产品需经过策划创意、采编编排等各环节通力合作才能在市场上与读者见面。各部门主任就像是各车间主任,不仅熟悉各自的生产环节,更是对每一个员工的专长、特点了然于胸,可以用人所长,强化团队建设。

上述感想,正是笔者于2009年应聘组建和运营海航集团下属的北京商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从事《商旅生活》杂志编辑部工作的体会。组建公司和编辑部时,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说服人才加盟,而是反复地沟通与交流,让应聘人员的观念从“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员工”转变,用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去吸引人才。同时,采编人员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转企改制后,员工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一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很有可能面临被末位淘汰的危险。

企业管理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和挖掘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上,放在创新竞争机制上,让员工通过激烈的竞争锻炼成长。此外,引进成熟人才也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和时间成本、取得快速发展的通常做法之一。因此,转企改制后,报刊企业更要放眼外部环境,吸收新鲜血液,使团队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

企业的发展还要借助社会上的各种专家资源的力量。专家资源是企业品牌得以获得民意口碑的重要渠道,要将这些人才资源经营好,丰富团队的智慧和创意,提升报刊企业已有产品的质量,延伸品牌内涵。

三、打造品牌价值,拓展衍生产品

报刊转企改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突出并强调品牌优势,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不断拓宽。报刊品牌不仅要靠内容吸引受众,还要以其行业地位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市场,引发市场持续关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刊企业不仅要巩固、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把已有的知名栏目、精品栏目延伸、扩张、升级,还要进行精心投入和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对其进行创新变革,通过机制保障等手段,将其打造成市场精品,形成特色品牌。

比如,《华夏时报》在转企过程中,顺应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合作伙伴万达集团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出《华夏理财》、《华夏汽车》等各种周刊,针对不同人群制作不同产品;同时推出年度企业、机构、人物的各种不同榜单评选……多管齐下,华夏传媒公司将不同业务做得风声水起。不到三年,《华夏时报》就实现了赢利,创造了一个业界奇迹。

打造品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市场认知,同时也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在与市场的密切接轨中,报刊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传统优势和市场短板,在市场化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发掘潜力,打造市场需求的产品。

四、数字化、国际化,追求可持续发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创作方式、生产方式以及阅读媒介、售后服务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形势,在技术支持、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元开发、多元经营。转企改制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让强者恒强,打造中国传媒企业的国际级航空母舰。纵观国际上知名的传媒“百年老店”,它们都是在做精做强自身品牌的基础上,开发出与自身品牌相适应的各类衍生产品,让原有品牌变得更大更强。

笔者曾于2010年和2011年两度到国际知名的传媒集团——“康泰纳仕出版公司”(Condenast)考察。作为一家有着近90年发展历史的出版集团。康泰纳仕坚持杂志的高品质,也确立了其广告的高端与高雅,形成了坚固的广告客户基础,从而保证了出版商与广告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康泰纳仕的广告业务。

康泰纳仕抓住新媒体时代特点,于2008年成立康泰纳仕国际互联网集团,将传统杂志品牌成功延伸。2011年5月,它首先尝试将欧洲Vogue的部分内容绑定ipad客户终端,供“果粉”免费阅读。

国际化拓展是康泰纳仕做大做强,直至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国际传媒航母的重要法宝。近10年来,它平均每年进军13个新国际市场,创办8本新刊,业绩骄人。它打开新市场的主要刊物就是其第一品牌Vogue和GQ(《智族》)。它在世界各地出版同一版本不同语言的杂志,仅对部分内容进行微调以使更贴近当地受众,并结合当地文化环境进行品牌推广活动。康泰纳仕出版公司的实践证明,数字化、国际化是媒体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我国报刊企业转企改制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与改变远不止上面所述。总之,转企改制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只有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走创新之路,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赵苗.出版业的本质属性是产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5-26.

[2]黄运来.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人事问题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