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1:36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37-04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带着好奇、喜悦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教给他们复杂的科学概念,〔3〕等等。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纲要》颁布几年之后,当前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时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的指导目的会对幼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作了调查,以期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想法,正确认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了“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由北京市14所幼儿园的154名教师填写。问卷调查维度包括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指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对一些指导行为的理解等。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编问卷有效。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不同指导目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从问卷调查被试中选取16名指导水平不同的教师,同时在每名教师所在班级选取4~5名幼儿,共计70名幼儿,把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这些幼儿的指导及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重点观察内容。本研究共观察了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进行了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

1.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指导目的的重视情况

从现有相关研究以及各国教育政策中可以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是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的三种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中,我们考察了教师对上述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根据教师对不同指导目的重视程度的排序,我们由低到高依次将其赋值为1~3分。结果发现,教师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的得分为1.06分,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为1.31分,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的得分为2.19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教师对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教师对这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教师最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最低。

2.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复合指导目的的聚类分析

我们在观察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三种指导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能同时持有多种指导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观察到的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各种指导目的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了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之后,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教师的指导目的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教师复合指导目的划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较高;第二类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得分较高,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得分属中等水平;第三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属中等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教师指导目的的这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命名为并重型、知识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均较为重视;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偏重帮助幼儿获得和积累科学知识;平均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指导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目的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对幼儿来讲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指导目的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持有的指导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因此我们分别分析三种复合指导目的类型,即并重型指导目的、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1.从幼儿的科学学习表现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学习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对应于教师指导目的将其分别进行编码,编码都采用5级计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对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创新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的独立性、坚持性水平都显著高于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表现,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并重型指导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的发展。当教师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不够重视时,无论教师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高低,幼儿的学习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幼儿的科学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根据活动观察录像,我们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三个方面,也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结果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并重型、知识倾向型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显著优于平均型。在促进幼儿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方面,并重型显著好于知识倾向型与平均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越有利于促进幼儿相应科学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越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教师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则与幼儿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教师忽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无论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如何,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当教师同时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也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据此,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优先考虑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是否关注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这是影响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将精神态度培养、研究方法获得放在首位,让“每个儿童不论他到哪里,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由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不少教师常常将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指向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喜的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正在悄悄转变,“未来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由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因此仍有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口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还是选择易量化、利于评价的知识增长程度作为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指导观念。

2.科学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宜的指导目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设定指导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确保指导目标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学科性质”。〔7〕首先,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社会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方向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要求,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要求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知识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其次,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科学概念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某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和层次,哪些科学概念能为幼儿了解与掌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再次,指导目标应适宜于幼儿发展。过高的目标幼儿难以达到,过低的目标则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只有具有适当挑战难度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才具有发展适宜性。

3.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秉持三种指导目的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还是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师的适宜指导下,幼儿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时发展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过分关注科学知识这一载体,而忽视了其承载的培养幼儿其他科学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适宜培养幼儿的哪种科学精神,能引导幼儿获得何种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有章可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不容易忽视或者忘记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指导目标。

4.科学教育活动后教师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幼儿的科学素质

活动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既是对当前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也可作为将来活动的借鉴。但很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之后对幼儿的发展不作分析与评价,或者评价时偏重于外显的、容易量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关注较少或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导致教师在下次确定活动目标时继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应作全面、整体的评价,一一对应于活动前设定的具体指导目标,分析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儿全部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下次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果幼儿没有实现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提高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K.exploringscienceinearlychildhood:adevelopmentalapproach〔m〕.newYork:Delmar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G,RiVKinm.teacherandscience〔J〕.YoungChildren,1992,47(4):9-16.

〔3〕KimJ,CHoH.preserviceteachers’perceptionofscienceeducationforyoungchildren〔R〕.LasVegas,nevada:46thnationalConventionofnationalScienceteacherassociation,1998.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8.

〔7〕杨莉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

aResearchonthepurposeforteachers’instructioninKindergartenScienceeducationactivity

LiangYuhua

(Collegeofeducation,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2

【关键词】pCK;科学领域活动;幼儿园;实施策略

一、pCK的涵义

1985年,舒尔曼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学法知识,而忽略学科内容知识的现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舒尔曼认为,pCK是作为一名教师独有的专业知识,存在于教师参与的每一次教学实践中。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科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指教师如何将自己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转化成幼儿易理解的形式,并以适当的方法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对于pCK的具体组成部分,本人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上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掌握的科学学科教学知识包括科学学科知识、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知识、科学领域教学法知识和科学活动评价知识四个方面。

二、当前幼儿园开展科学领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具备完整的科学学科知识

教师不具备完整的科学学科知识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师对幼儿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到位。科学本质探讨的是“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具备暂定性、经验性、主观性、创造性、探究性等特征。而幼儿园教师会持有,如“幼儿接触到的科学知识是最简单的,得到的科学结论应该一样”等观点。其二,教师对科学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在于了解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为“探究”,却不知如何做到“探究”。其三,教师对科学领域核心概念的掌握不完整。为了能够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教师需厘清关于某个科学活动主题的系列关键概念,系列关键概念帮助教师厘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幼儿实施不同水平的科学探究活动。而幼儿教师多存在的问题为,只掌握关于某个主题某一个关键概念,而非系列、不同层次水平的。例如,儿童探究“光与影”会经历不同阶段:最初随意玩手电和材料,逐渐认识到制造影子的要素、影子的大小;接下来意识到物体特性与光、影之间的基本关系;经过更深入的探究认识到物体不同特性与光、反射面之间的关系。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会选择其一来组织,活动结束则意味着探究结束。

2、教师缺乏对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知识的认识

教师缺乏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知识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儿童已有科学经验的认识太笼统。幼儿教师多凭印象对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做出判断而非立足于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如“某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这样,没有将儿童的具体行为与科学核心概念、儿童探究能力水平相对应起来。其二,教师缺乏对不同发展水平儿童已有经验的认识。通过集体形式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依然是很多教师的选择。一次集体活动,选择一个科学主题,面对班级儿童制定一套活动目标,必然会忽视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已有经验。

3、教师缺乏对学前儿童科学教学法知识的认识

教师是否掌握科学教学法知识决定教师能否将学科知识以幼儿可以接受的方法传递给幼儿。第一,探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根据探究的复杂程度及教师的控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结构探究、指导探究和自由探究。其不同之处在于结构、指导探究的问题由教育者提供,自由探究的问题则由儿童提供;结构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由教育者提供,而其余二者由受教育者提供;对于活动结果都是开放的。而幼儿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探究模式多为,由教师提供问题及过程、方法,答案也常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答案。第二,缺乏对科学材料的分析意识。首先,幼儿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不能根据儿童的发展及时更换材料;其次,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多为高结构式材料,如哈哈镜、平面镜、天平等。高结构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但却不是在探究中认识到的,因为儿童很难体验到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完整的探究过程。

4、教师缺乏对学前儿童科学评价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前儿童科学评价知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不明确评价对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关注评价的甄别功能。如,教师根据儿童操作结果来判断儿童“会不会”,“知道不知道”。这样,教师很难将其直接融于教育活动,为接下来的活动开展提供直接信息。其次,评价主要关注儿童是否获得科学知识,而较少关注对过程、方法、态度的评价。

三、科学实施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的策略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及决策能力。对科学本质形成正确认识将有助于教师掌握探究活动的特征,理解科学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科学知识的记忆和过程技能的训练。只有正确认识科学本质,才能促使教师确定适宜的科学活动目标,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及有效的活动方式。认识越高的教师越倾向于使用探究式教学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学的培训首先要关注促进教师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提升上。

2、园本教研,研发适合本班儿童探究的科学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通常围绕某个主题,如沉浮、光和影、车辆等开展。现实中的教师容易选择和主题相关的某个活动开展,此活动完成则代表结束。而科学探究活动不是由单个的、零散的活动组成,儿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应该是零散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教师缺乏完整的科学核心概念知识有关。当然有关这一点也和职前教育没有帮助教师获得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园本教研的方式研发适合本班儿童探究的科学活动内容。科学活动内容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活动内容背后考查的是儿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探究能力。

3、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是教师提升其关于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科学评价知识的基础。只有借助于对儿童行为的观察,教师才能更明确儿童已有经验。只有在对儿童已有经验熟知的情况下,才能够选择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同时,对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实施有效评价同样是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之上。因此,在对幼儿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关注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能力的提升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园科学教育;趋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4-04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趋势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推动中国当下以及未来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理应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指导。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1.科学方法论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科学发展观不仅蕴含了科学的方法,更把科学方法论提高到用以指导全局工作的高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方法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使幼儿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学习”,〔1〕既要在教育目标上突破“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陈旧思想,也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科学方法去主动探索客观世界,从而促使幼儿在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实施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就是要准确把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教育是否与儿童天性发展规律相互一致。”〔2〕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和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特有的规律。一方面,科学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有自己特定的年龄特点,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通常是感性的、具象的,幼儿需通过主动探究,例如直接操作材料而获得新知。因此,科学探究是把幼儿与科学连接起来的纽带,它应贯穿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激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以促使幼儿经历从探究到发现,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3.兼具科学性与综合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幼儿的科学天性,培育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既不能离开科学学科内容来设计,也不能为科学而科学,从而把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传授科学知识的活动。

4.科学兴趣、知识、方法、态度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此考察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应把幼儿的科学兴趣、知识、方法、态度和精神等统一起来,促使其内化为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幼儿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实践探索也不断深入。但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对幼儿的科学经验挖掘、开采不足

“生活即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反映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就不可能是生活化的课程。”〔3〕但要将这一共识转化为实践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很多教师往往依据教科书或教学参考资料来设计幼儿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完全吻合;另一方面,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生活经验的关注普遍不够。例如,有一个叫“小路不怕水”的科学活动,教师试图通过让幼儿做一个在白纸上涂石蜡然后滴水的实验,引导幼儿感知石蜡和水不相融的特性。尽管幼儿对涂石蜡的活动很感兴趣,但幼儿生活中并不常见到石蜡,终因缺乏生活经验,对这一科学原理的认识仍较模糊,因此很难说这样的科学活动能达到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目的。又如,有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瓶宝宝的比赛”活动。教师先出示装有相同重量的水、米和黄豆的瓶子,然后引导幼儿在相同坡度的坡面上进行滚动比赛,以期让幼儿获得水是液体,对瓶子的内壁摩擦较小,所以滚得最快;黄豆、大米是固体,对瓶子的内壁摩擦较大,所以滚得慢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还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黄豆和大米的不同,让幼儿看到,黄豆因表面较光滑,相互接触面积较少,摩擦力相对小些,所以会比装有米的瓶子先滚到终点;而米的表面较粗糙,相互接触的面积较多,摩擦力相对大些,所以最后滚到终点。但是,幼儿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要理解物体内部摩擦力这一概念和现象并不容易。另一位老师设计一个叫“有趣的鞋底花纹”活动就较好,教师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观察汽车和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

2.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整合性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4〕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是科学小实验或小制作,难以形成科学主题活动或向区域活动等延伸。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相对封闭,幼儿获得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53-01

21世纪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竞争世纪,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因此,要想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主力军,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必将越来越受重视。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幼儿的呼唤。

通过多年在幼儿园调研,我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一些问题。因为幼儿教师科学知识基础不扎实,所以在设计幼儿科学活动的时候就体现出了畏惧心里,设计的活动不合理、不完整,达不到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成了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着力于解决好这些问题,相信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一、提高幼儿教师科学基础知识理论水平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幼儿教师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中就会体现出:1.不敢设计过多幼儿自主观察提出问题的活动,因为幼儿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把老师难倒;2.不敢设计一系列的完整活动,因为太深入的探讨一个自然现象老师可能解答不了。这些情况应该是我们在幼教学习阶段就可以解决的。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有别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了解自然现象,并且能够解释它的成因,并最终运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其次,我们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因为,自然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发展性,科学知识随时都在更新和发展中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更新知识。最后,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如:物理学中的光、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二、提高幼儿科学活动设计能力

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1.活动内容的选择: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相关的意义,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应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实操性的原则;2.材料的准备: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让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建构自主的知识经验。准备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多样化、严谨性、可对比性;3.灵活调控活动过程: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做到: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称赞幼儿的发现、共同解决幼儿的质疑、分享幼儿的成功。

三、提高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6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测量采用教龄这一指标,因为大量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表明,教师的教龄与专业发展阶段存在紧密关联,随着教龄的延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测量评价学科教学知识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自我报告量表、访谈、概念地图、图片排序等方法来进行内部认知的外化。[4]但是,学科教学知识是内隐性的实践性知识,使用这类方法进行测量可能会出现教师虽然已形成并能应用某些学科教学知识,但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述的现象;另一类是通过课堂观察由外在行为进行推论。这类方法虽然可以避免语言和言语的制约,但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行为之间建立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能会出现推论错误。本研究借鉴陈杰琦、仲杨等的研究,[5]综合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和概念地图两种方法来测量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地图绘制的目的在于考察教师对特定年龄段儿童应该学些什么数学知识/关键经验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在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中,视频既是一种视觉形象刺激,可以帮助被试激活、提取、组织内隐的学科教学知识,同时又提供了话题,可以弥补单纯地开放性问题所导致的无从谈起的困难。本研究的视频为一位优秀年轻教师围绕按规律排序组织的中班数学教育活动。所有被试均在看完同一个视频之后立刻对相关问题进行作答。本研究的问卷在芝加哥埃里克森儿童研究所设计的9个题目基础上做了以下修改:(1)增加一道概念地图绘制的题目;(2)对题目的类别归属进行了调整,把了解儿童数学知识的发展轨迹(如果儿童要参与这个活动,需具备哪些数学准备知识?)归为儿童发展知识和能为儿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设计课程(如果是您在教这些儿童,同是这些概念(知识点),下一步您会如何教?为什么?)归为教学法知识。[6]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所调查的80名被试中有40%的被试在题目如果是您教这些儿童同样的概念(知识点),您会如何教?为什么?上都没有作答,同时,进一步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一题的因子负荷难以解释,可能的原因是缺失值过多,故在后续分析中删除该题。

(二)编码体系

1.编码方法问卷前八题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编码,依据教师回答与学科、主题、活动、儿童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具体程度划分为0、1、3、5四个层次,如表1所示第三题的编码方法。2.编码信度为保证编码评分的信度,本研究首先通过学前教育专家和三名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共同讨论商定编码体系,然后随机挑选若干份问卷进行预评分,并对评分有分歧的题目进行讨论,最后确定评分标准。本研究所有被试的问卷均由两名研究生独立编码,在编码时依次完成同一教师所有题目的编码,尽量做到对该教师某个题目的编码不受其它题目的影响。由于数据性质的不同,所以采用等级相关分别计算前八道题上两名评分者评分的相关,用积差相关分别计算第九题五个维度上两名评分者评分的相关,作为评分一致性指标。如表3所示,两名评分者在每道题上的评分均在0.01水平上达到极其显著的相关,两名评分者评分具有一致性。

(三)对象选择

在北京城八区抽取一个教育发展较好和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在这2个城区的15所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了80名教师。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综合使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因素分析

根据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结果,Kmo值为0.709,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说明原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相关关系,依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对这些变量做因素分析是可行的。采用最大方差法对9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4个因子可以解释66.266%的总变异,因素分析效果较好。根据题目考察内容,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C-S)、活动中的学科内容知识(a-S)、学科相关的儿童发展知识(S-D)、教学法知识(p)。这与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维度的理论预设基本一致。其中,活动中的学科内容知识和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累积解释率达到41%,这两个因素对于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差异分析

1.维度上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只在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两个维度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事后检验(LSD)结果表明,在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方面,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的水平显著高于0-2年和3-5年教龄的教师,工作2年以内和3-5年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教学法知识方面,3-5年教龄的教师的水平显著低于0-2年的教师和6年以上的教师。2.题目上的差异在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方面,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在各教龄段中,都有一半人能识别活动中蕴含的关键概念,但无法给出解释,另有近30%的教师不仅能识别还能给出意思相近的解释;都有40%左右的教师无法准确识别活动中蕴含的其它相关概念,或者仅能识别一般性认知经验,如观察能力,另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能够识别2个左右的数学相关概念/经验,如分类、形状。在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方面,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在层次数量、领域数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能够形成两个层级的知识结构,但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只有一个层次的概念,存在不够细致、具体(如在数学之下仅列出数量、方位、形),或者缺乏组织结构(如上下、大小、颜色、方位、排序、左右、数量、比较,将不在同一层次的概念并列)的问题。多数教师列出的概念能够涉及数、量、形三个主要领域。60%以上的教师能够列出4-10个知识点,但只有3-5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和类别归属是完全正确的,且只有2-4个知识点具有年龄适宜性。其中,工作6年以上的教师平均能列出6-7个关系正确并符合年龄特征要求的知识点。在儿童发展知识方面,不同教龄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初入职教师,还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都集中在水平1和水平3上。总体来看,70%以上的教师不知道该根据怎样的行为线索来评价判断幼儿的经验掌握情况,例如给出根据幼儿反应或幼儿可以有规律地排序等笼统的解释;近一半教师无法说明幼儿的错误类型;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只能笼统回答排序错误,而无法从从识别、描述、延伸等动作层面或规律结构角度做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在教学法知识上,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显著优于5年以内的教师。总体上,40%左右的教师能够识别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一般性特征,如材料丰富多样、互动时间长,60%左右的教师只能给出笼统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来说明如何适应能力不同的儿童的需求,如改变难度。相比较而言,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能够结合学科主题、活动、儿童来识别和调整教学行为的人数有所增加。其中有60%的人能够具体说明有效教学行为特征,如用魔法圈、正方框把规律圈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有30%的人能够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来适应能力不同的幼儿,如材料增加,排序方式难度加大。

(三)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性质的不同,本研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与其它维度的相关,采用肯德尔相关系数分析了其它三个维度之间的两两相关。结果表明,在不区分教龄的情况下,总体样本在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相关的儿童发展知识均与教学法知识存在显著相关。但是,在区分教龄后,只有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在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相关的儿童发展知识上的掌握情况与教学法知识存在显著相关,其余教龄段各维度知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三、讨论与建议

(一)有必要对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做进一步划分,并加强教师对儿童相关的数学学科内容知识的反思与应用

本研究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将学科内容知识进行了细致区分,划分为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活动中的学科内容知识。前者指向某一年龄段儿童应该学习哪些学科内容知识,后者指向某一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学习哪些学科内容知识。对80个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对总变异的累积解释率达到41%,并且都与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虽然这两个因素都是内容知识,但是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异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两个因素,对这两类内容知识的区分是恰当的、必要的。相比较而言,教师在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上的表现相对好于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就特定年龄的儿童应该学些什么,多数幼儿园教师的内容知识体系缺乏全面性、层次性和适宜性,甚至有教师提出中班幼儿需要学习曲线、射线、不等式等内容。这一结果为解释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组织无序、小学化倾向严重等现象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教师缺乏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致使其无法适应儿童的学习能力和顺序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因此,为改善幼儿园数学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必须加强教师对儿童相关的数学学科内容知识的反思与应用,帮助教师明确到底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教些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二)教师重教不重学的现象明显,应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对学与教的反思和整合

学科教学知识的本质是融合,强调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整合。仲杨(2010)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在关于内容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教学法的知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7]但是,在本研究中,总体样本上只有教学法知识与其它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儿童发展知识与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之间并不存在相关,这说明教师没有从儿童角度来审视到底应该教些什么。而且,只有儿童相关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存在显著教龄差异。教师的儿童发展知识并没有随着教龄的延长而有所提升,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因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反思并改善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明显存在重教不重学,没有将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教进行有效整合的现象。本研究所发现的这一现象在其它有关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中也有出现。例如,黄俊的研究表明,教龄对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没有显著影响。[8]Rojas也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内容知识与儿童发展知识之间以及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并且经验并没有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分。[9]彭爱辉(2007)总结指出,多数关于职前教师或新教师的研究都表明,职前教师或新教师不知道他们的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职前教师或新教师缺少学习者的知识。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哪怕是有经验的教师也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或学生的错误缺少足够的知识。[10]这些研究表明,教龄的延长并不必然会促使教师对学科内容、儿童学习、教学法的知识的融合,因为教师不一定会在实践中自发地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获得提升,从而实现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应当重视引导教师关注儿童如何学数学并加强对学与教的反思和整合。

(三)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较多停留在一般性知识,应加强与数学学科、活动主题和儿童相关联的特殊知识方面的教学与培训

本研究所调查的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各个维度上的回答集中在一般性知识水平,多是笼统的或原则性的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没能与学科、主题、儿童相关联,如根据幼儿反应、材料丰富多样、互动时间长等。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如黄瑾(2013)的研究发现,中儿园教师的数学领域教学知识普遍处于笼统有限水平,有关内容知识、儿童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的回答都比较笼统,不够具体。[11]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特点具有领域特殊性,幼儿的数学学习有着与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习不同的特点,教师对某一年龄的儿童在特定领域和主题的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具体教学策略的了解将有助于教师做出更为适宜和有效的教学行为来支持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挑战儿童的数学思维。由于幼儿园教师缺乏具体的、特异性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因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幼儿。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应改变仍然侧重在讲授一般性的学科知识、儿童发展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模式,加强与数学学科、活动主题和儿童相关联的特殊知识方面的教学与培训。

(四)入职五年是个关键的分水岭,应重视工作三至五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7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softhenewreform.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

[4]陆敏.幼儿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9.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8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那么,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呢?

1.预定目标,选择、设计科学教育内容。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前可先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时代特征,确定各阶段的分目标,明确在这一阶段要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能力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展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①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服务;②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贴近幼儿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③各阶段内容循序渐进,呈层次性,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④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是教师在幼儿活动前预设的,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偏差和不适宜性,因此,教师要更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育目标与内容,以顺应幼儿即时的发展需要。

2.巧妙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能力。

①魔术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如《神奇的图画》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朝画上一喷,奇迹出现了,画面上呈现出一只蓝色的可爱的小兔。幼儿十分惊讶:“哇,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幼儿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②惊险法:这种方法扣人心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科技系列活动《圆的本领》前设一个“踩鸡蛋”表演,教师慢慢踏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幼儿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寻找科学的奥秘。

③设疑操作法: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一一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幼儿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尝试“沉得东西能变浮?浮的东西能变沉吗?”。幼儿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当然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科学内容,灵活编排、设计相应的、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完成科学启蒙教育目标。

3.开设区角,给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条件。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如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小小阿凡提、问号区等,提供各种活动、实验、操作材料,如:平面镜、凹凸面镜、三棱镜、磁铁、铁钉、回形针、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小苏打、醋、小汤勺、大中小玻璃杯、不同质的纸、物……,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大蒜长胡子、蜗牛吃什么、让乒乓球转起来、谁跑得快、搭纸桥等等,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在地探究。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教育目标片面,崇尚知识的灌输

幼儿教师对常识的崇尚和灌输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虽然在制定科学活动目标方面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目标,但是因为社会的激烈竞争,在实施上还是有所欠缺。在科学教育目标上它主要考虑的是行为目标和对幼儿科学知识的灌输这两方面,而弱化其他方面的目标及价值取向。

(二)部分科学教育内容难度偏深,脱离幼儿的现实经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是实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主要环节,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但是实际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有一大部分是来源于社会需求,内容还是比较适合幼儿成长,但是过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而忽视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需求。

(三)科学教育方法单一,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所谓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是指教师和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方式方法一般包括:观察、科学小实验、劳动、参观、散步和采集、科学游戏、分类、测量、早期科学阅读及交流讨论、谈话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经常让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很少让幼儿自己动手,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四)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学习意识不强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来说,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专业学习的自我意识较低差。

二、改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的教育策略

(一)综合考虑,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和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和谐、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向,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概括层次在高的标准。

艾斯纳认为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的过程学生所能达到教育结果”,它也称为预期结果。她认为:解决问题的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和高级心理过程上。行为目标注重的是结果。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所以要综合考虑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抓住契机,寓科学教育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幼儿学习的契机,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良好的契机,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学到东西,重视偶发性科学教育。例如:在户外活动时,一幼儿发现了地面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幼儿:“看这车印都是花纹,多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纹干什么呀?”另一幼儿说:“好看呗。”这里幼儿已观察到了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现象,但因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探索就此中断。

因此,对于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要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指导,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善于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操作

皮亚杰把儿童比喻成科学家,意指儿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自己建构关于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对环境的认识和探索是人类的本能,幼儿也不例外地喜欢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比如:在区角投放装有水的水盆、塑料泡沫、石头、铁片、铁钉、玻璃瓶子、乒乓球、积木等不同性质、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材料让幼儿操作,看看什么东西能够沉下去,什么东西能够浮起来,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如何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这样材料的投放既体现了可操作性,又体现了可探究性,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究科学的奥妙。

(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个别教师专业知识不高的状况,教师培训机构应给予个别辅导,保证培训内容上学用结合,真正起到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作用。比如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教师创造的教育教学知识为重点,汇集各个教师的知识、经验,经加工,并配以校外相关专题知识的链接,供教师检索,完成知识的积累与集成加工;将网络信息技术系统运用于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群体知识共享,增加每一位教师直接的接触。

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篇10

2016年市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科学保教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二、活动主题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宣传时间

集中宣传时间:2016年6月1日至6月30日。各县区及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宣传时间

四、宣传重点

1、宣传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增强社会共识。大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X〕41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1X〕51号)、《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X-201X年)》(陕政办发〔201X〕13号)、《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的指导意见》、《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陕财办〔201X〕93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XX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中、省、市和各县区学前教育政策措施,宣传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推广各县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2、宣传管理制度,促进规范办园。重点宣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教育部令第76号)、《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陕西省物价局关于认真做好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XX市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中、省、市学前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及各县区的相关管理文件,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行为。

3、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纠正小学化倾向。广泛传播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广大家长育儿能力,引导家长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五、任务分工

1、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政策文件,宣传县(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重要举措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代表。

2、学前教育机构: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县(区)在规范办园行为、实施科学保教、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学习笔记、心得、论文,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游戏开放日等活动,宣传幼教政策法规,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家校共育理念。

六、组织领导

为确保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特成立XX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苏永兴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吴燕玲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王传宝市教育局党组成员、调研员

刘焕明市教育局副调研员

王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沈宏军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饶宏斌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魏丽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刘西安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中心主任

马巧珍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科长

王宗举市教育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张志林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

七、宣传方式

1、开拓渠道加大社会宣传。各县区要通过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印发宣传册、宣传单、现场解答市民问题等方式,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要积极主动与当地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联系,结合网络,采用滚动字幕、公益广告、新闻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2、多措并举开展园内宣传。各幼儿园在宣传月期间要组织教师通过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专家解读等方式,逐条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深刻理解规范办园、科学保教,以及幼儿园办园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增强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科学实施保教活动。在宣传月期间,各幼儿园至少组织1次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召开1次全园家长会,重点宣传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知识。结合本园实际,通过校讯通、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介绍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和幼儿园科学办园理念。结合我市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工作要求,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八、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随着学前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教育理念,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部决定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时间定为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活动首年,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宣传月的各项活动组织好、实施好。加强对本县区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县区实际,紧扣主题,精心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系列宣传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2、强化主题,突出科学保教。

要紧紧围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防止小学化倾向,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让科学保教的观念和方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月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制作了系列谈话节目《回归快乐童年》,将于5月25日至6月1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教育部和联合国儿基会驻华代表处还于近日共同开通了双方开发的科学育儿网(),请各县区、各幼儿园及时组织教师、家长收看节目,并登陆网站学习科学保教知识。

3、创新形式,注重宣传实效。

各县区和幼儿园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民俗资源,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要深入基层,面向社区,广泛传播幼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为广大家长释疑解惑,为广大教师开拓视野,为所有幼儿园提供借鉴,努力扩大宣传月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县区教研室的资源优势,根据各有关单位职能和特点,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学前教育宣传月系列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