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十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十篇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0:25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1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内在性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63-02

二元论唯物主义者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原理,认为内在性是从自身出发的思维,并把内在性当作哲学的基本原则。经过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建构,思维内在性原则真正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基础。内在性即从自身出发的思维意识是人类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作为历史和社会活动主体价值的认识。自我意识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创造世界,改造自然,同时以求“自我”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中得到确认。

所谓内在性,指的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其出发点“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1]。人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的首要条件”[2]。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标志着文明的进程与文化收获,标志着人的自觉和自主的程度与范围,成为每个人,也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表现。“内在性”既可以观照一个民族的共性,共同心理文化特征,伦理道德风貌,也能表现出作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圈子中的生存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体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审美理想。从中西方文学发展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可以看出不同传统背景下文化心理的特征对文学施加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差异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民族个性的差异。

本研究将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人物来探讨中西方文学中内在性的差异和自我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致能够更好的研究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学在相互借鉴、相互排斥、相互交融等方面有所益处。

一、群体意识与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多种关系中的人。体现出个人与社会诸多关系(家族、家庭等)、伦理道德关系或自然宇宙万物相生相灭的联系。自我意识就明显地体现出群体意识的特征。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在多种关系中进行的,自我发展的观念体现了社会性,即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对于维持社会各种关系的平衡有帮助。正如在孔子的著作里所强调的“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论语》里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3]。强调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小我”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行动。“大我”是指小我生存的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人类。[4]或者是“文以载道”,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作家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外化。怀着对国家、民族和社稷民生的强烈关注之情,展开以“国泰民安”为中心内容的忧患主题思路,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将小我融汇于大我之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个体精神的发展,离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5]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希腊神话的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对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形成有促进作用。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内在性表现为强调独立的自我,“个人奋斗”成为西方文学一贯的主题。西方文学表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诸多关系的冲突,强调的不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而是崇尚小我,小我是个体存在价值的根本。个人奋斗的目的是让大我承认小我存在的价值。崇尚个人主义的内在性体现为对个人的名誉、利益以及个人感情的追求和渴望,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希腊神话中神、英雄和人的追求有物质上的――财物,有精神上的――荣誉,而最为突出的是对女色的追求。希腊神话中,个人情感不仅是刻意追求的,而且视之如生命,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在希腊人眼中,一场严肃的战争,也被解释成为争夺一位美女的一场情杀,伟大的特洛亚战争就是被这样解释的:爱神阿佛洛特忒为了得到金苹果,不惜一切手段,让特洛亚王子骗娶了斯巴达王妃海伦,斯巴达国王为此组织了十万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亚,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由此可见,在希腊神话中,个人情感是幸福之源,万事之本。

二、忠君意识与英雄主义

“忠”的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结构的我国奴隶社会,实行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统治。整个国家机器就是一个以天子为大宗的等级分明的大家族组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在这里,族权统治采取了政权统治的形式。家族统治中维护家长权威的意识被机械地移置于政权统治中。既然国君就是全国大家族的总族长,那么,以维护父子关系为宗旨的“孝”的原则自然会演变为以维护君臣关系为宗旨的“忠”的原则了。“理合君亲,孝忠一体”,“孝”和“忠”是维护宗法统治的两大精神支柱。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5]还有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击元兵是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从容就义。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也为后世做了忠君的典范。

在西方文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和英雄史诗中,虽然在诸神和英雄身上代表着部落氏族利益的集体意识,但在自我意识方面英雄主义已经初露端倪,英雄之间的斗争和相互残杀也掺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希腊神话强调个人价值,崇尚个人神力,个别英雄决定部落的命运。阿喀琉斯体魄矫健、勇猛善战,这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所拥有的共性,除此之外,还具有鲜明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凶猛残忍的同时又重荣誉、讲义气;坦率、磊落的同时又横蛮、心胸狭窄和自私。在他的性格特征中,主要体现了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及个人价值所在。阿喀琉斯因此成为荷马史诗中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个人价值体现的典型代表。阿喀琉斯公认是“希腊最优秀的勇士”其生命经验和追求最能体现《伊利亚特》的英雄主义主旨,那就是追求荣誉。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人价值体现的执着追求和对英雄主义的充分肯定。

三、自由旷达与反叛扩张

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还有一个方面是自由旷达,“旷达”在《二十四诗品》中的解释是超越人生忧困的自由审美。“旷达”一品也与“超诣”、“飘逸”较为接近。旷达,就是大度、超脱,而不拘泥于小节。但《诗品》中的“旷达”具有道家达人大观、摆脱“机心”、“机事”缠绕,超尘拔俗的精神。就《旷达》品来看,旷达即人在面对人生诸多困境时,以旷放通达的胸襟态度超越之,转而进入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在对美的自由观赏中优游卒岁。[6]确保自我精神存在必须从具有多方面规定的现实关系中逃离出来,自我的存在不能以世俗的价值观来判断,自我的自由是脱离现实,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美境界,注重个体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自由旷达为自我存在的最高境界。防止自我“丧己于物,失性于俗”。[7]庄子以逍遥自由,使自我完全超越外在依赖的社会关系、功利关系、自然关系,摆脱天下的一切束缚。在《齐物论》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无谓有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样自我只有摆脱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才真正能保存自我,自我不被命所愚弄。要想保存自我,不是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受,也不是追求圣哲圣贤的人格完善,而是对于世上的万物差异性不必太在意。自我可以等视一切就不会为生而烦恼,为死而恐惧,为通而骄人,为穷而沮丧。以庄子为代表的内在性形成中国文学另外一种境界。作家以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摒弃物欲,自我逍遥自适当作永恒的追求。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这种物质与精神条件的限制。这就在客观上使人与自然压迫力形成矛盾对立,不断冲突。类似的冲突千万次重复,千万次刺激着西方人的感官和大脑,势必导致觉醒,导致反叛扩张意识的产生。西方人迫求自我,始终没有从现实世界中脱离出来,离开了所占有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没办法获得自身价值的确认。因为自我总是“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所以为了表现自我意识是将自我扩张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征服自然,征服社会,以竞争扩张为主题的自我意识贯穿于西方文学之中。从最初的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造福,就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偷走了一个火种,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到《圣经》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表明人类开始利用上帝赋予自身的自由意志去做某些违背上帝旨意的事情,从此人类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已不再完全受限于上帝的旨意。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始明晰,有了羞耻之心,产生了“自我”的概念,开始可以分辨善恶,开始有了智慧,并用这智慧做想做的事情,用这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些都体现出西方人对物质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中世纪教会文学生命短暂就是因为限制了自我在物质世界的进取,在精神世界的自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8]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人的体魄所具有的创造力。罗曼・罗兰也在他的作品中强调自我对于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个体要发展,就要扩张自我,超越先人的经验。“在我的意识深处,在我的狭窄的心胸中,沉睡着神圣的我,绝对的自我。只有自我存在着,这个自我就是罗曼?罗兰,在他的每一个感觉之中。在我无边无际和不停运动的现在之中,自我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在无休止地进化着。”

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内在性的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历史经验的艺术表现和感受。内在性往往直接来自感性生活,带有不自觉无意识的性质。他们往往沉淀在集体潜意识里,经常体现为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9]情感结构和欲求指向。人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创造了自身,而文学又在人的自我创造中获得了存在。由于西方文学的内在性强调独立的自我,自我依赖于自我,与社会其它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最终导致自我的丧失,独立的自我成为孤独的自我,进而失去自我。这与中国文学中强调自我顺应社会责任的命题形成明显的差异。中国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社会性的特征,强调社会责任和家国的概念,这种特征投身到作家身上是群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外化,将小我融汇于大我之中,注重个体的精神和自我修养,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西方文学的内在性表现为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提倡个人奋斗,突出个人价值。反对社会强加于自身的种种束缚,体现在对社会传统、道德、宗教力量的反叛。在具体作品中批判阻碍自我发展的种种阻力,封建的王权,种族的不平等,贫富的等级制,宗教的种种桎梏。作家的任务要扫除旧世界,建立适合自我自由生存发展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2]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03,02,01.

[3][4]孔丘《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10,1.

[5]《九辩》转引《中国文艺思潮史稿》[J]第43、6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6]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7]《庄子・缮性》,中华书局1961年版《庄子集释》.

[8]尼采《善恶的彼岸》,转自尼采著《快乐的哲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2

[关键词]流动;民族性;公路电影;美国文化精神;传承与变革

游走在好莱坞帝国的边缘与夹缝之中,美国公路电影在大多数时候都未能引发研究者的特别关注。除了一些横空出世的经典之作——如《逍遥骑士》《邦妮和克莱德》《德州,巴黎》以及《塞尔玛与路易斯》《我心狂野》和《天生杀人狂》等——被一再提及和评论之外,“作为一个电影类型,公路电影常常被最好的一些类型研究所忽略”(timothyCorrigan)。的确,公路电影是美国少有的现代电影类型之一,它是二战后美国现代化进程加速、欧美青年反文化运动、欧美现代电影运动浪潮等时代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其叙事模式的渊源则可追溯至《奥德赛》和欧美流浪小说传统。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美国公路电影自成型之初便具有现代影像革新和政治文化批判的双重特色,它的出现终结了经典好莱坞时代,拉开了新好莱坞运动的序幕。作为一个现代电影类型,美国公路电影与历史及时代文化关系密切;围绕着现代性流动这一美学主题它建构起自身风格化的影像体系,并以其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在传承西部片概括、提炼和表征美国文化精神的传统的同时,又有力地表现了现代/后现代时期美国文化精神的发展与变革。并以积极而热切的姿态参与到这种变革当中,成为现代/后现代时期美国文化精神的表征之一。

诚如早期公路电影研究者马克·艾勒韦所言:“和音乐片或西部片一样,公路电影是一种好莱坞电影类型,它抓住了美国人的梦想、压力和渴望的精神物质。”①而当波德里亚在他游记式著作《美国》一书中将美国文化概括为“空间、速度、电影和技术”时,最能涵盖和凸显美国这四大文化特征的,显然是非公路电影莫属。事实上,美国公路电影不仅是现代/后现代美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其多元民族特性的影像化表达。它对美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空间与文化精神的传承

地域辽阔的西部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的历史文化象征,也是美国“最美国化的部分”(波德里亚)。对西部地理空间的倚重和对西部片影像风格的传承几乎是所有美国公路电影的共同特征。而文德斯专程到美国西部拍摄他的《德州,巴黎》(1984)的举动,也表现了这位德国公路电影导演对美国文化和源于美国的公路电影类型难以言明的乡愁。

无论是类型元素还是文化精神,美国公路电影各方面与美国西部片都渊源不浅。在巴赞看来,西部片所表现的“开发美国西部的征程就是奥德赛史诗”,它在描写西部拓荒故事时“强调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边界的不稳定性和含糊性,且经常将旅行作为叙事手法加以运用”②的特点显然也切合了公路电影的主要特征。而“在广袤开阔的高原,孤独的骑手长途跋涉,穿过浪漫而满是凶险的荒野——西部片用这些影像预兆了公路电影的视觉效果和主题”③。另一方面,尽管有夫妻或情侣搭档的犯罪公路片存在,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公路电影是一种男性倾向极鲜明的电影类型。男性长期作为主导性的主人公出现,而女性公路电影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且数量极少。可以说,作为美国类型电影中的民族性经典模式,西部片在对美国文化精神、西部自然景观的展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依附与抗争以及性别形象的塑造上对公路电影都影响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西部片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工业文明、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和质疑也日益强烈,作为主人公的牛仔形象,大多都是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的流浪者或逃犯。约翰·福特的经典西部作品《关山飞渡》(亦名《驿车》,1939)和《搜索者》(1956),从人物设置到情节发展的安排,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批判意味。因此,在人物边缘性和文化批判性特征上,西部片亦是现代公路电影的精神渊源之一。而公路电影标志性的影像符码:旷野、公路、车辆、流动中的人,在和公路电影的基本模式——寻找与犯罪相结合之后,有意或无意地都指向了与文化反思、身份认同、自我寻找和挑衅边界密切相关的叛逆性主题。这种流动的、始终不停歇、不妥协的影像形式与主题,在精神上与西部片有着一脉相承的执著与坚韧。

在空间和地域特征上,美国公路片中人物的流动不像欧洲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穿行于乡镇、国界之间交错密布的建筑之间,难得看到一块开旷的空间。这个国家辽阔而极富变化的西部地区,高耸的山脉、广袤的高原和奇幻的大峡谷,赋予它的西部片和公路电影以粗犷风格和狂野气息,从而在它们身上打上鲜明的美利坚烙印。西部片无疑是美国先民的拓疆史诗,是这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经典表达,是使民族身份形成、认同和统一的神话。在拓荒者面前显得无比雄伟巍峨同时也代表着艰难生活的西部自然环境,便是这一民族身份认同产生的文化地理空间,它赋予了先民们以勇敢无畏、崇高悲壮的英雄气概。今天的美国公路电影对这一切,既有深远传承,也有渐变与革新。

二、空间意义与文化精神的革新

“道路长期以来都是美国文化中一个持久的主题。其象征意义——包容着大众神话和社会历史两者——可一直回溯到这个民族的拓疆精神,但(现在)已被20世纪电影和汽车的技术叉所改变。”(史蒂文·科恩)20世纪50年代纵横全美的洲际高速公路体系,构建了一个新美国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这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的美国。往昔西部片中打磨拓疆者顽强意志的恶劣环境,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公路电影中任人悠游观赏的地理景观或一闪而过的窗外风景。但这并没有削减西部高原和大峡谷长期以来作为美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空间象征的厚重力量,无论有意还是无意,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美国公路电影,仍将主体空间坐标定在了辽阔的西部,大峡谷依旧傲然地默立延亘,为漂泊天涯的浪子迷惘的身影抹上一缕沧桑的诗意,或给飞驰过境满身尘土的亡命之徒增添几分叛逆者的狂放与悲壮,一如《塞尔玛与路易斯》那末路的凌空一跃,刺眼的白光将她们定格在那最高点,永不坠落。对这一区域人文地理面貌的客观展现,让美国公路电影成为与西部片类似的,美国文化和美国气质的一种标志。“大多数评论……认为只有美国才有拍摄严格意义上的公路电影所需要的地理学上的和象征意义上的条件”(艾娃·麦泽尔斯佳),电影和汽车改变了美国道路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却没有剥夺它所具有的象征功能,它依旧在包融大众神话和社会历史,只是内容发生了变更。正如《逍遥骑士》中亨利·方达背上的美国国旗,长长的移动镜头中沿途景色的诗意化展现以及它在海报中宣称的,这是“一个人去寻找美国却在哪都没找到”的故事,无不提示了再塑认同的企图。到70年代中后期,社会运动热潮消退,寻找和认同的重心由家国民族转向自我思考,西部旷野上往来的车流人影失去了目标和激情,在一无所求的狂飙之后,幻灭般地冲向路障,换来彻底的《粉身碎骨》(1971)。在旷野中求证自我,用生命挑衅秩序的边界,寻求精神上的自由,这种反英雄的英雄到底是解构还是在建构新神话颇可质疑。在传承与变异之中,民族文化精神及身份认同上的功能和意义——即使不是主观或主导意图——在公路电影的旷野影像中依然以鲜明的美国特色存在。

当然,将广阔空间铺垫为背景,极力表现一种在苦闷、挫败和压抑精神之下风驰电掣地狂飙,让速度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消除现实社会与生活对自我的束缚,这也是公路电影所极力表现的主题之一。有如当年的摩西在旷野与山峰中离群索居,默想耶和华的旨意与规训,现代旷野里垮掉的新摩西一代通过不减速的车轮直接体验被神放逐的自由。

在路上遭遇成功的美国梦,在公路电影类型中变成了在路上遭遇自我和自由。金钱、地位、社会规约、超出需要的消费欲望在20世纪60年代的消费社会中正是青年反文化运动所要反对的东西。这些以中产阶级子女为主体的主人公们在进入社会接受规训与逃离家庭反抗体制之间选择了后者,在驾车飞驰的旅途中不断挑衅。沿着公路电影发展的轨迹,这些需要确认的自我连接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判断。在公路上流动的各色人物中,不仅有相随走天涯的青年男和情侣罪犯,他们是公路电影发展早期最常见的人物组合;还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渐次出现的女、同性恋者、印第安土著后裔、黑人、老人和儿童。这些人物的流动,包括他们在影片中生死结局,指向了更为丰富且现代的性别、民族、文化根源等社会内容。它们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权力抗争、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的问题。多元化的流动人群和他们批判社会秩序的行为,也与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进一步拓展了公路电影的流动空间和影像主题。这些新的空间和主题正指向着美国文化精神与思潮的多元化变革,指向一个流动开放的民族文化与影像叙事的不断延绵与更新。

三、结语

公路电影所指向的流动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尽管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不同形式和状态的流动,它也是各类社会形态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但唯有在现代社会,流动才成为一种决定性力量,它使“速度、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由此产生的移动的自由,一起构筑了权力的金字塔”④。愈是处于顶端的流动自由,就愈具有冲决一切的力量,“因为权力是自由流动的,世界也必须是没有樊篱、没有障碍、没有边界和边境检查站的”⑤。于是,“在现代性的流动时期,占有多数地位的定居人口为游牧的和疆域以外的精英所统治。公路保持对游牧人群的免费开放,并分阶段地取消保留的边防检查站,这已经成了政治和战争的超效用”⑥。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美国都已毋庸置疑地居于这一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成为一个最具有自由流动权力国家。

作为一个诞生于现代、成长于现代,并引领着现展趋向的现代超级强国,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核心特色,便是在发展经济的动力下保持永不停息的流动性。无论是在路上遭遇成功的美国梦,还是在路上迷失身份与方向的垮掉派宣言,或者是在路上的激情叛逆与逍遥追寻,以及在路上重新思考归家之路:总之,就像两百年来形态与意义不断变更的美国“边疆”一样,无论“在路上”的意义与方向如何变化,它们所表征的流动性特征,都始终居于美国文化的中心地位。正因如此,所以公路电影尽管向来以独立姿态和边缘关注为特色,但因其对“在路上”的美国文化的执著关注,而成为最能表征以流动和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文化精神的影像方式与类型。这种以边缘直指中心的特质,必将长久地留存于美国公路电影类型中,持续地传承、发展与变革下去。

注释:

①[美]马克·艾勒伟:《旅行与车轮:〈66号公路〉的存在主义研究》,《公路电影论辑》,劳特利奇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②③[美]卫·拉德曼:《沿途风景:公路电影扫描》,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3

[关键词]诗意;理想;悲剧;现实

《湖光山色》是一部“结构严密充满悲情和暖意的小说”,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尽管见仁见智,但暖暖――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是人们在解读这部作品时不可绕开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暖暖,写楚王庄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乡村变革发自内心的渴望和期待,是一个有见识的作家洞穿历史后对今天诗意的祈祷和愿望”。

周大新曾说:“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罪恶和苦难都是男人制造的”,因此“想把温暖的、深情的颂歌唱给女人”。“我对女性充满同情,是因为女性身上有着我们人类得以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东西:爱和温情。”正是这样一种贾宝玉式的女儿情怀,使周大新的小说常常出现一些集美丽、善良、刚强、聪慧于一身的女人。在这些女性身上,无疑寄寓着作者的理想情怀。《湖光山色》中的女主人公暖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暖暖是充满理想和诗意的。在“楚王庄”的故事里,主人公暖暖美丽善良、多情重义、朴素智慧、自尊且心存高远,她几乎是楚王庄所有男性青年的共同梦想。为了争取属于自己和旷开田的幸福,暖暖毫不畏惧村主任詹石磴的权势,拒绝与其弟结婚,甚至还不惜和自己的家庭决裂,执意嫁给了贫穷不堪的旷开田。从此,这个见过世面、性格倔强、心气甚高的女性,开始了她漫长艰辛的人生道路。尽管有遭受詹石蹬的锥心痛苦,但作品更多展示的是她的聪明才干和步步成功:把握机遇,利用楚长城遗址,吸引海内外的游客,从旅游业找到致富的突破口。为摆脱詹石磴对自家旅游经营的干扰,出谋划策帮助旷开田战胜詹石磴竞选当上了村主任。暖暖的勤劳善良、机敏能干在艰难的创业中一步步凸显。她不但自己勤劳致富,也带领全村共同富裕。暖暖的事业一步步走向兴旺发达。在充满艰辛的创业路上,暖暖始终没有屈服于詹石磴所代表的乡村丑恶势力,她始终在反抗。只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暖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与旷开田和薛传薪这些恶势力抵制和斗争上,小说以暖暖的斗争取得胜利而告终。小说给出的结局也意味深长,暖暖的旅游一条街正在开业。

在暖暖身上,既有乡村传统文化痕迹,同时更多的是吸纳了势头强劲的现代文明的一些因素。暖暖是一个富有改革开放气息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暖暖续写了她母辈或姐姐一代的生存链条,以20世纪90年代一个试图游离于乡村却又回到乡村并最终成为乡村变革的真正主人,刷新了一百年来文学中的中国农村女性的传统形象。”暖暖的成长与发展,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不乏艰难和曲折,但每到关键时刻总是如有神助。而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当詹石磴不久于人世之际,暖暖仍能以德报怨,以仁爱之心替代往日冤仇,不仅救了詹石蹬的女儿,甚至为詹石磴送去了医治的费用。这一笔使暖暖深明大义的形象光焰万丈,同时也完成了暖暖这个新世纪圣母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作者在暖暖这个形象身上寄寓的理想主义情怀。她既有传统中国女性的优良品质,宽厚仁爱甚至可以包容和原谅像詹石磴这样严重伤害过她的人,又有新时代的精神和胸怀,她的奋斗和追求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她身上不仅汇聚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寄寓了当下中国建构和谐社会的全部理想。读《湖光山色》,读暖暖,我们能够体验到作者内心深处流淌的那种纯洁、温柔和可以被称之为宽恕的感动。周大新是很有诗意、很浪漫的。“我理解的文学创作是用文字创造一个新世界,读者可以从这个世界得到美的享受,领悟一些道理,这就足够了。”周大新说自己倾心于前辈作家沈从文,而在《湖光山色》中我们也可以看见。

周大新在谈到《湖光山色》创作时,说:“人类生活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寻找幸福,表现这种寻找过程是作家们的义务。我于是把笔对准了一个名叫暖暖的女性。

和一般的乡下女孩一样,暖暖对贫穷闭塞的家乡楚王庄没有好感,打工对于她的意义是开了一扇窗,使她对精彩的城市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她幻想通过婚姻留在城里。暖暖的幸福之梦从开始就和寻找一个可心的男人画上了等号。这是中国乡村传统女性最原始最朴素而又最具共性的梦幻。但她的梦想却因母亲病重而中断。心气高远的暖暖,不甘心永远困在家乡,然而当她以为旷开田失去自己就可能会去寻死的时候,她放弃了再次外出打工的想法。暖暖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被不少女性视为生命的爱情,其实常常不过是男性潦倒时的调味品。但是,在楚王庄里,她最可心的情感对象依然是旷开田。为了争取属于自己和开田的幸福,暖暖毫不畏惧村主任詹石磴的权势,甚至还不惜和自己的家庭决裂,执意嫁给了旷开田,完成了自己以为可以共度一生、地老天荒的爱情。暖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赢得了婚姻的自主。同样,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幸福,她一次次地做出牺牲,甚至包括自己的尊严和肉体。但是她没有想到,痛苦的付出和巨大的牺牲最后却成了丈夫背叛的导火索。种瓜而得豆,严峻的现实生活和暖暖开了一个巨大的、残酷的玩笑。

当暖暖以自己的机敏和才干将平庸的丈夫扶上村主任的宝座后,在作品一次次的伏笔性叙写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旷开田的一步步蜕变,权力的魔力使他与先前判若两人。现实中他也俨然把自己作为楚王庄中的“王”。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二人关系的微妙变化。暖暖当初仓促的“未婚同居”与愚昧的自我牺牲,已经为后来的不幸埋下了隐患。当有权有势、今非昔比的旷开田得知暖暖曾失身于詹石磴时,便开始在外面找女人,以至于对暖暖大打出手,恩断义绝终至离婚。作为暖暖幸福的承载者――丈夫旷开田最终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暖暖的爱情梦幻破灭了。从这个方面看,暖暖对于个人幸福的追求失败了。

暖暖依托谭文博对楚王庄历史文化的探究,抓住商机大力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贫困的煎熬。但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当整个楚王庄的人都在千方百计挣钱的时候,金钱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在原本淳朴的乡村里像瘟疫一样蔓延。而这种危机从她与薛传薪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时就已经开始。薛传薪投资的赏心苑开始聘用人员以获取暴利,尽管遭到了暖暖等人的坚决反对,但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薛传薪的商业经营与旷开田的权力结合为一体,互为表里,狼狈为奸,祸害乡里。这是一场城市贪欲与乡村权力的恶的苟合。它不仅从物质的表层破坏了乡村的基本组成――良田被占;也在精神层面损伤着乡村的人际伦理结构――夫妻不睦、邻里不和、清白被污、民风难继。当暖暖竭尽全力以司法的力量,亲手让自己选择并扶持的丈夫戴上手铐之时,一个硕大而凝重的问号也同时画在了读者的心上。暖暖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被现实抹上了悲彩,最终以失败告终。作品对暖暖追求及其失败过程的叙写,显示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清醒和深刻。

当然,暖暖的意义不独在此。在33万字的长篇作品中,暖暖既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同时她又是一个中心人物。围绕着暖暖,生活着一群男性,他们对暖暖起着众星捧月的作用。借助暖暖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眼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真实状态,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善变。

较为典型的是旷开田、詹石磴、薛传薪。这三个男人,一个是她自主选择的丈夫,一个是借掌握她命运而污辱她的村主任,一个是精明能干却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合作者。暖暖在旧有的封建势力与新生的资本运作之间,仍要承受来自至亲的道德背叛和情感伤害。这三个男人,塑造得最充分的是旷开田。

旷开田,一个乡村中国典型的青年农民形象,目光短浅、胸无大志,遇事无主张、易于满足。就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暖暖以超出楚王庄所有人想象的方式嫁给了他。“女人是男人的学校”,旷开田是在暖暖的启发甚至是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暖暖于他是妻子、恩人,同时也是导师。当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时候,他对暖暖几乎没有任何疑义言听计从,并且发自内心地爱着暖暖。他不是那种阴险、狡诈的坏人,但唯其如此,这个人物后来的变化就更加触目惊心,从而具有其警示意义。当暖暖联合村民将他选上村主任之后,他的变化就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他曾和暖暖玩笑地说:“将来我就是楚王庄的‘王’。”这不经意的玩笑后来竟然成真。最初学吸烟、吃请酒、用公款买摩托车,作品真实地展示了旷开田的变化过程。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尤其值得玩味:开田饰演楚王庄村主任前后的心理变化,很能反映出人性深处的阴暗、权利对人的腐蚀和人对权利的迷恋。刚开始时,旷开田还推辞,但演出几次后,他便乐此不疲甚至陶醉其中。这时的旷开田已经下意识地将自己看作楚王庄的“王”了,言谈举止中自然有了“王”者之气。对企业的管理、对暖暖的情感、对民众的态度以及放纵自己与其他女性之间的性关系等,终于到了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地步。在旷开田的身上,“既有封建的专制与骄纵,又有资本带来的奢靡与放任”。

詹石磴,“楚王庄”的前任村主任,一个典型的横行乡里的恶势力的代表。在楚王庄“他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他“想睡的女人,没有睡不成的”。他城府极深,能笑着杀人。在暖暖与旷开田结婚、詹家兄弟前来闹事的那一幕戏中,詹石磴的表现比他的兄弟们要高明得多,也阴毒得多。其后对暖暖的打击报复,几欲使暖暖陷于绝境。“权力与性”在詹石蹬这里以极端的方式得到了体现。在失去权力之后,为报复暖暖,他将与暖暖发生关系的事情以歪曲的方式告诉了旷开田。这是导致暖暖婚姻破裂的开始,詹石磴内心深处的阴暗由此可见。尽管在行将就木时他有善的表现,但那也是在暖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的“回光返照”。读詹石磴,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的身上,有着乡土中国恶势力的积习。

《湖光山色》通过写人,写男人,写出了人性的恶,反映了作者对眼下中国乡村现实的清醒认识,作品也由此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刻和厚重。正如“阿Q”式的革命无法带来中国社会的根本变化一样,在“楚王庄”,旷开田取代詹石磴并不是福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封建性的更迭和轮回,还有资本带来的奢靡和沦丧。物质上的极大丰足非但不能带来精神层次的提升,反而会引发人性中的恶的泛滥。从这个层面上说,没有更高层次上的精神启蒙,詹石磴、旷开田们只是在不断更迭中轮回。中国乡村社会的文明步伐何其艰难和沉重,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薛传薪,一个和暖暖、旷开田有着重要关系的人物。他的存在,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来自城市,具有现代经营法则和管理理念,为了牟取暴利,不惜违法犯罪。权力和资本一旦结合,在作品中体现的就是旷开田和薛传薪的沆瀣一气,给楚王庄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他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类人。楚王庄的“湖光山色”终将在“招商引资”、在赏心苑按摩小姐以及薛传薪“现代”管理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下褪尽它最后的诗意,读者也将和当年的沈从文一样满含“隐伏的悲痛”,在为它唱一支哀婉的歌谣,痛悼它无可挽留的逝去的同时,不也同样会如作者一样,对中国乡村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清醒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吗?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n].文艺报,2006―05―16.

[2]李丹宇.让世界充满温情和美好――作家周大新访谈[J].黄河,2007,(1).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4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魏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49-02

嵇康(224~263),谯郡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又说:“思不清则俗。”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玄学之“玄”即深奥神妙之意,玄理本身就是一种“清”思,是让人遐思远想的。不仅如此,嵇康还是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生活趣味描述为“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志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七)嵇康想要在诗歌里构建一个诗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对诗中的形象进行了净化,而净化了的主客体便共同生成了嵇康诗歌清远旷逸的风格。嵇康一生淡泊名利,无意仕进,他所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所谓诗为心声,他的诗歌也往往呈现出一种清远脱俗的美学特征。诗人往往寥寥数语,便会创造出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清远旷逸画卷。《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和《四言诗》中的部分诗歌都能体现这种风格,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晋书・顾之传》载:(顾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图之,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再试看下面的诗句: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楫容裔。

猗猗兰蔼,殖彼中原。

绿叶幽茂,丽蕊浓繁。

馥馥蕙芳,顺风而宣。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

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这是何等的高远辽阔,何等的澄明虚静,何等的冲淡平和!诗中的意象看似平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都是日常所见普通景物,然而看似平淡,仿佛是信手拈来,轻描淡写,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这既不同于他之前屈原的博大华美,也不似他之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自成一格,自成特色。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二、峻切雄健

颜延之说嵇康“龙性谁能驯”。(《五君咏》)刘勰云:“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嵇康这种桀骜不驯、豪侠正义的性格,带给诗歌豪迈、雄壮、直率之气。这在《幽愤诗》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诗是嵇康因吕安事受牵连入狱后所写。干宝《晋书》载:“康有潜遁之志,不能被褐怀宝,矜才而上人。(吕)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己。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边郡。遗书与康:‘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然若定,轻肆直言,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时而哀怨低回,时而激越豪迈,然其大气凛然,光明磊落,情绪昂扬,节奏鲜明,犹如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曲。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嵇中散诗如独流之泉,临高赴下,其势一往必达,不作曲折漾回,然固澄澈可鉴。”这段评论形象地阐释了嵇诗峻切雄健的风格。再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

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山鸟群飞。

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

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诗句豪壮、伟奇,颇具魏武遗风。浩浩荡荡的洪流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气势雄浑壮阔。极目远望,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树木繁茂,百花争艳,鱼龙畅游,山鸟群飞。徜徉在美景之中,何等快意,乐而忘归。然而,面对美景韶光,却无心欣赏。良朋不在身边,亲人远离在他方,心情十分悲怆。正如刘履所言:“此叔夜自叙其与秀才别后之情,言见洪流尚萦带而相近,绿林且荣耀而悦人,鱼龙亦共聚而游,山鸟有群飞之乐,是以览物兴怀,思得同趣之人,相与游娱,以忘晨夕,今乃不获所愿,使我思之不己,至于悲伤也。《魏志》称其‘文辞壮丽’,观此诗,亦可见矣。”

三、雅润古穆

刘勰说:“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雅润指诗歌内容之醇正典雅,文辞之华彩润饰。嵇康是魏晋时期四言诗的重要,更有学者认为,他是四言诗最后一位代表诗人。试看《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一、其二:

鸳鸯,肃肃其羽。

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

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啸侣命俦。

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

咀嚼兰蕙,俯仰优游。

诗中生动描绘了一对鸳鸯振翼齐飞、悠闲嬉戏的景象,它们或飞或歇,一会儿相顾和鸣,一会儿又在水中嬉戏,好不快活自在!诗歌用语典雅华美,形象高洁脱俗,描写生动鲜活,深得风雅之韵味。

“古穆”可以理解为“雅润”风格的一个侧面。且看《代秋胡歌诗》其一、其二: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古人所惧,丰屋家。

人害其上,兽恶网罗。

惟有贫贱,可以无他。

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耻佞直言,与祸相逢。

变故万端,俾吉作凶。

思牵黄犬,其计莫从。

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

就诗歌内容而言,抒发的是安贫乐道等玄理,然其风格却显得古朴而又典雅,如朱嘉徵所言:“秋胡行歌富贵思寡过也,……乐府尚存古穆之风。”

总而言之,嵇康四言诗所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一般而言,传统美学将艺术之美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由此可以看出,嵇康的四言诗优美与崇高兼具,清远旷逸则属于优美的范畴,呈现出阴柔之美;雅润古穆和峻切雄健则属于崇高的范畴,呈现出阳刚之美。这些特点阴阳相辅,刚柔相济,正好应合嵇康所托好的老庄哲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5

【关键词】《三国演义》;宗教;历史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它所塑造的一些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对我国的文艺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学说浸染下的文化因子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夏乃儒先生指出,“儒家学派的忧患意识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倡超越个体价值而以群体价值为重的价值观。”一部《三国演义》从始到终无不融注着这种观念。刘备虽以贩履织席为生,但窃念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救困济世。再论诸葛亮,他自出茅庐,“遂许先帝之驱驰”,尽其所以,殚精竭虑,其一生事迹,莫不出于“匡世报国”之间。孔子认为挽救社会危机应施行德治,认为在德治之下,人民就可以望风披靡,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为政者本身应先修德才会以德待民,德化百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另有其他人物,如孙权、周瑜及姜维、蒋琬等,或力据江东以安邦定国,或各尽其能以中兴蜀汉,也不必言说。此种风范,已足以垂示后世。但此中臻美之处,却又还在于“旷怀”。“匡世报国”,这是不少仁人志士都愿意做的事,也是可能做到的事,但要做到既能“匡世”,又能“旷怀”,便不是那么容易了。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运筹征战,功可盖世,但他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待“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真可谓“凛然与日月争光”。既以天下为己任,却又能放开胸怀,旷远超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以无功无名无我之心,去做推动天下万物发展之事,这是何等超绝的人生境界!

二、道家温润恻怛之情怀

道家所谓“致虚极,守静笃”,“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乃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极具特色的一种人生观念。它教化世人,应当使心灵永远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从而才不会为外物所诱惑,才不致蔽塞幽昧,才能以空明的慧觉去认识广大无边的世界。中国古人,缘此而留下了无数绝美的人生诗篇。诸葛亮即是作者竭力刻画的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他肩负着“历史的要求”而最终未能完成,无论是厄运还是宿命,他的悲剧格外具有震撼力。这样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悲剧命运,不是他个人造成的。诸葛亮之忠高不可及,三顾茅庐认定一代明主之后,便用一生的智慧和忠贞来报知遇之恩。隆中对最能体现出诸葛亮非凡的智慧,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为刘备稳定西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强烈反对,调发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在彝陵一役中,七十五万人马歼灭殆尽,至此蜀汉元气大伤,群龙无首。诸葛亮极力维持,七擒孟获巩固了根据地。诸葛亮北伐未果,自败于东吴后,蜀汉一蹶不振,后主无能朝政荒废,蜀汉大势渐去,诸葛亮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辅佐刘备兢兢业业,尽心竭力,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私心和野心,后主贪恋酒色,重用宦官,诸葛亮谨守君臣之礼,没有取而代之。华容设伏,火烧新野。六出祁山,连连北伐。这些战术的运用都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然而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人才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

淡泊宁静,并且豪放旷达,不拘礼俗,这种境界,在诸葛亮密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人身上表现得最令人钦羡。他们或对言于林间石上,或畅饮于路旁酒店,纵论天下,放达不羁,无意功名,恃才傲物,真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是世界任何其他文化观念难以企及的,更是当今工业文明社会中难以寻觅的,它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又怎能不说它是一种生命存在之美?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礼”与“仁”相结合的道德规范,其崇德、仁义和治世的精神不仅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也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领域。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中,自然无法阻断来自客观的、根基深厚的“儒教”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操,无疑便是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精神。闪射着“道德艺术文化”的灿烂光辉,体现了伟大而优美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古典小说十讲[m].中华书局,1992.

[3]三国演义论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4]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91.

[5]明清小说论丛.[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7]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6

这时,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女“医生”,拨开人群,坐在了床边,只见她有条不紊地洗净双手,娴熟地为产妇按摩,十分钟、二十分钟、四十分钟……石头般坚硬的渐渐变得柔软并富有弹性,“哧”的一声,洁白的乳汁就像喷泉一样涌了出来,围观的人群目瞪口呆,接着热烈鼓起掌来。

宝宝哭声戛然而止,大口大口地吮吸起母亲甘甜的乳汁,产妇脸上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

大概很少人能相信,这位从天而降的美丽天使,其实不是大夫也不是护士,而是一名家政服务员――催乳师旷郁。

记者联系采访旷郁的时候,她刚刚回到宜昌的老家,陪儿子过六一儿童节,但仅此一天,她第二天还得飞回武汉,去各大医院、培训课堂忙碌。

如果没有培训安排,那旷郁肯定是在各大医院奔波;如果培训班开课了,那么白天的时间是要留给学员和讲台的,下午五点之后,她要赶到一些合作医院做回访,随机寻找接受过康乃馨服务的产妇,了解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忙到夜里十二点,旷郁才从医院回到住处,开始整理当天的工作日志、学习最新的相关知识。

旷郁常笑侃自己,“忙得就像一个停不下的陀螺”。

挑战世俗:

大学讲师甘做产妇“催奶工”

旷郁曾经是一名大学教师,站在讲坛意气风发地“传道授业”,生活安康,事业顺利。2000年3月,还在月子里的旷郁胀鼓鼓的万分疼痛却没有一滴奶水。孩子饿得哇哇大哭,旷郁顾不得疼痛对反复挤压,结果奶水非但没有下来,反而形成淤积,最终引发了严重的乳腺炎。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她身心俱疲,长病不起。

2004年,舅妈从台湾回武汉探亲,听完她这段痛苦无助的经历后连连叹息:“早知道当时让你来台湾,那有专门的催乳机构和催乳师,很多产妇会找催乳师帮忙,像你这种情况是一定要找专业催乳师的。”这是旷郁第一次听说催乳师。

一次,她去医院妇产科看望朋友,发现很多产妇因为没奶无法喂养孩子,孩子在一边饿得哇哇直哭。从那些母亲无助的眼神中,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感觉到一种切肤之痛,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

突然,她脑中闪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去学习催乳,做一名专业催乳师!帮助这些母亲摆脱痛苦和无助!”

2005年暑假,旷郁先后去了上海、北京、深圳,在当地几家著名的家政公司专心学习催乳技术。两个月下来,她大开眼界:在大陆还没有催乳师这个职业,催乳属于月嫂工作的一部分,大多数公司只把催乳当作辅助业务,不仅方法传统,用药也不规范,成功基本靠运气。她还了解到,中国每年有1600万左右的新生儿,城乡婴儿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6.4%和64.6%,与联合国提出的85%的喂养率差距很大,而低喂养率多是因为产妇身体原因。这一切都暗示着国内催乳行业的不成熟,也让旷郁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舍弃了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奔赴台湾学习先进的催乳技术。

学习过程繁琐而疲惫,仅练手法这一项就异常艰辛。当时旷郁拿自己的膝盖做教具,日复一日的频繁练习使得膝盖被磨破,之后结疤;再磨破再长疤,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但是想到自己当初遭受的痛苦和许多产妇正面临的困扰,她咬牙坚持,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催乳技术。

柳暗花明:

妙手催“奶”赢得第一份青睐

2006年春节过后,旷郁学成归来。她立刻来到宜昌第一人民医院产妇病床挨个推销“催奶”,并承诺“服务见效收费”。当时很多产妇对催乳闻所未闻,纷纷拒绝。

旷郁依然记得当时遭拒的一个场景:“我正和一个产妇推销催乳时,恰巧产妇的婆婆拎着一罐鸡汤进来。当她明白情况以后,脸色马上一沉,‘你什么钱不好赚,偏要赚帮人揉奶的钱!你没听人说媳妇的奶被别人揉搓,老公一定会倒大霉吗?你快给我离开,我儿子马上就回来了,他脾气很不好!’”

几天下来,旷郁一无所获,白白忙碌了还被视作瘟神,从东床赶到西床,人人白眼质疑。那些日子,旷郁整宿无眠。

周末,不服输的旷郁再次来到宜昌第一人民医院。刚进门就看到一位产妇病床周围全是人,原来她的胀得难受,奶水却下不来,孩子饿得直哭,产妇也疼得掉眼泪,一家人着急得团团乱转却束手无策。

机会难得,旷郁灵机一动,以一种不容质疑的口吻喊道:“她老公在吗?快去打一盆温水来,我帮她催乳!”见有人站出来帮忙,产妇丈夫马上去打了一盆水。

旷郁洗净双手,擦上早已准备好的按摩油,用她专业的指法,由产妇四周又是点,又是按,又是揉的,不断朝着乳腺方向推抚,缓解产妇胀痛,将产妇的乳腺管疏通。就这样反复推抚按摩,产妇的变得柔软并富有弹性,旷郁将产妇凹陷的拉出来,用大拇指和食指在乳晕四周挤压一番。经过40多分钟的不懈努力,旷郁创造了奇迹:真的有白色乳汁流出来了。

当这场“表演”结束时,全场的人都惊呆了,产妇的老公马上拦住她:“太谢谢您了!你是医院哪个科室的?我要给你们领导写感谢信!”

“抱歉,我是一名个体催乳师,刚才只是临时帮帮你,不用谢!”她终于不用再躲闪什么了。

“不管您是不是医院的,帮了我的大忙,我就得感谢您!”产妇老公一直追到医院门口,硬是将200元感谢费强塞给了她。

自挣到第一笔钱后,旷郁更坚定了信心。她采取“第一次服务不谈价格,第二次服务才收费”的服务策略,只要遇到焦急的产妇,就以陌生人帮忙的身份,直接上前提供服务,为那家医院的10多位产妇免费提供了催奶服务。那段日子,旷郁辛苦又快乐!因为她不仅在圆自己的梦,也是在圆所有妈妈的梦!

两个月后,旷郁接到一个电话,打开了人生道路上一扇新天窗!原来,接受过催乳服务的产妇出院后,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到这家医院生孩子,理由是医院里有一位热心又专业、能为产妇催乳的好心人。医院的门诊量大增,尝到“甜头”的院长赶紧给旷郁打电话,希望和她长期合作。

与这家医院签订协议后,旷郁又琢磨出一个双赢的点子,陆续与宜昌其他8家大型医院合作:她负责提供专业催乳服务,给医院带来客流量,医院妇产科的护士负责帮她“推销”催乳服务。就这样,请她催奶的产妇络绎不绝,甚至很多人在没生孩子之前就开始提前预定,她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月下来,收入竟有一万多元。

攻克难关:

敢为丰胸产妇催乳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多次成功处理过棘手案例的旷郁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催乳专家。

旷郁还曾为一位做过丰胸手术的女性做乳腺疏通。当时,那位产妇躲在洗手间偷偷地给她打电话求助,还没说上几句话,产妇的声音就哽咽了:“旷老师,我知道自己的乳腺堵塞很严重,奶水怎么也下不来,孩子就在我旁边一直哭,现在很需要催乳师的帮助,但是我又特害怕老公知道我做过丰胸手术,您可一定要帮我呀!”

听完她的叙述,旷郁心情沉重:这位产妇的病理非常复杂――丰胸使用的硅胶留在乳腺中,遇到硬块很难分清到底是硅胶还是增生、肿块。如果贸然下手,会对乳腺经络组织造成伤害。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病例,旷郁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在治疗过程中,她小心翼翼地逐条疏通脉络。经实践体验她发现:丰胸的硅胶是大且硬的死块;而乳腺堵塞则是不均匀的肿块,相对而言比较柔软;而纤维瘤则质感,会移动。

有了这个发现,旷郁心里有了底,经过前后三个多小时的经络疏通,这位产妇的乳腺终于通了!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抱着旷郁又哭又笑。产妇家人只以为她是为催乳成功而高兴,只有她自己和旷郁明白催乳成功对她意味着什么。

经历过类似上述难关的考验,旷郁对自己的“功夫”越来越有底,即便是情况极其复杂的产妇,她也能自信地处理。

有一位这样的产妇,既是剖腹产,有很多产后并发症,又存在凹陷的问题,经络堵塞,产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是乳汁分泌高峰期,宝宝吮吸不出乳汁,淤积在里的乳汁越来越多,硬得像石头,一碰就疼。

仔细观察产妇的症状后,旷郁决定晚上8点至12点进行催乳按摩。“一般催乳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但是这位产妇的情况太复杂,需要逐条推开筋络,指上力道的把握需要格外到位,需要四个小时,而且期间不能停,否则前功尽弃。”

每次做到一半,旷郁全身就已经被汗水浸透,双手酸痛,累得几乎支撑不住,但一看到产妇痛苦的表情,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就挤出笑容和产妇相互勉励:“不要着急,不然影响乳汁质量,心情放松点”,“你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成功”。

夜里两点,旷郁拖着疲惫的身躯才回到家里,倒在了床上,浓浓的倦意涌上心头,可是心始终悬着不敢酣睡,电话也不敢关机,生怕这位产妇夜里有突发状况。

做完通乳的第二天,情况未见好转,宝宝也还是吮吸不出太多的乳汁。在旷郁赶去做第二次催乳的时候,产妇家人发火了:“还需要多久才可以啊?你到底行不行啊?”

疲惫不堪的她只好一边按摩一边承诺:“做完这第三次,肯定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如果没有,我绝对分文不收。”

到了第三天,产妇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变得无比柔软,乳腺也不胀痛了,把塞到宝宝嘴里,宝宝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发出满足的呢喃声,宝宝的爷爷奶奶高兴得老泪纵横,站在一旁的旷郁也噙着泪花笑了。

风雨彩虹:

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

成功之花的绽放离不开汗水和泪水的浇灌。在最初的跋涉路上,旷郁无数的艰辛付出换来的只是苦涩的回报,提供了服务收不到费用,还遭到别人的误解甚至辱骂。

最大的阻力来自老人们对催乳的强烈反对。旷郁在产妇生产后第二、第三天为产妇进行催乳,疏通脉络,看到乳汁通过按摩被挤出来,老人们非常不理解,反应很激烈:“初乳多珍贵,你这么做初乳都没了,糟蹋!行不行啊你?”

旷郁只得耐心解释:“乳腺堵塞了,再珍贵的初乳也流不出来,堵塞在里,还有发炎的危险。产妇生产后的第一天到第七天,分泌的乳汁都属于初乳。我挤出来的只是少许堵塞的乳汁,乳腺疏通后流出来的才是大部分初乳,所以催乳不会影响孩子对初乳的吸收。”

有一次,她接到一个产妇的求助电话,说自己情况紧急,邀请她上门通乳,当时正值盛夏,号称“火炉”城市的武汉炎热无比,考虑到产妇和宝宝正在遭受的煎熬,旷郁果断地答应:“好,你说一下地址,我马上赶过去。”

倒换了三四趟公交车,她终于大汗淋漓地赶到产妇家。不料刚进门说明了来意,产妇的公公婆婆就开始轰人:“现在社会上做什么的都有,我们就是没有听说过们这个的,居然是给刚生完孩子的女人挤奶的,到底是什么歪门邪道!”

产妇拧不过公公婆婆,只能说:“旷老师,对不起!让您白跑了一趟!”旷郁心里非常委屈,产妇觉得非常抱歉,亲自跑到门厅来送她:“我公婆说的话您别往心里去!”旷郁强颜欢笑,说没关系,叮咛产妇还没有出月子赶紧回床上去,并嘱咐了一些保养和正确母乳姿势的技巧,让她有问题随时再联系。

“跟老人争执只会徒增产妇的苦恼,做这行受点委屈在所难免,但是能让对方得到帮助,这些都不算什么。”

直到现在,旷郁在为产妇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依旧会被冤枉、受委屈。很多产妇情况复杂,第一次看不到效果,就对旷郁大发雷霆,骂她是骗子。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耐心解释,更多时候旷郁分文不收,鼓励产妇只要坚持几次就能看到效果。

“同为女人,其实我也有感觉熬不过去的时候。”旷郁坦诚地告诉记者,“心里那个委屈啊,就想自己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是想起学习催乳的初衷,想起每次看到在自己的帮助下,产妇抱着宝宝哺乳的幸福场面,旷郁咬咬牙,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件事,而且敢于将自己置身悬崖,痴心去做那件事,成功将不再遥远!”

精益求精:

专业人做专业事

旷郁认为,一名优秀的催乳师要具备综合素质。首先,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有职业素养,具备专业的知识,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信心,要善于把握患者心理,懂产妇和婴儿的肢体语言。专业知识除了专业的催乳技巧、手法外,还包括一些医学常理,能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分辨病理状况,掌握乳腺堵塞的原因,对症治疗。

旷郁补充道,“催乳师一定是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因为会面对太多状况。常见问题是分娩后不能正常分泌乳汁,郁结不下或泌乳量较小。也有很多其他状况,由于挤压造成局部结节、乳腺不通,或突发疼痛,甚至产妇情绪导致的乳汁分泌不稳定等等。对不同的产妇一定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比如有的产妇乳汁少,催乳并不会增加乳汁,必须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学习的知识很多,生理学、中医学、营养学、心理学……”

“这一点,尤其要感谢我的母亲,她是一位资深中医大夫,教会了我人体穴位等很多中医知识,她还经常帮我配中药,一些口服配方特别受产妇们欢迎,内服外调之后效果更好。”旷郁说到自己的母亲满是自豪和敬佩之情。

旷郁所带领的团队给用户提供的是目前市场上最全面、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催乳服务。首先,是无痛的疏通乳腺;其次,有一系列的专业配套服务提供,包括教给产妇及家属正确的哺乳习惯,科学的饮食配餐,专业的哺乳期护理技巧,甚至产后塑身、母婴护理知识等,保障产妇奶水充足,健康,心情愉快,宝宝顺利吃上健康母乳。

据旷郁介绍,由于目前催乳师培训、催乳服务都缺少相应规范和监管,催乳师水平良莠不齐。真正吃香的还是那些经验丰富、手法老到、知识全面、服务到位的资深催乳师。根据调查,现在一名优秀催乳师的月收入多在8000~10000元,经验丰富、口碑好的资深催乳师月薪还会更高,突破两万元的也并不少见。加盟商月入三万也很常见。

作为新兴行业,催乳行业在监管和规范上还有很大欠缺。许多负面新闻也让人不得不冷静思考。旷郁表示:“这些都是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联合起来组成协会来制定标准进行自律。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催乳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成为一名实用性、复合性的专业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要做就做no.1:

“催乳工”成全国“总教头”

为了帮助更多母亲实现母乳喂养的梦想,2006年,旷郁决定创业,成立专业催乳公司,招聘和培训催乳师。在首批加入的十多位催乳师里,竟然有三位是曾经接受过旷郁服务的客户,她们被旷郁的人品以及催乳师的职业魅力所打动,辞去了本职工作跟着旷郁开始了创业生涯。不到一年时间,旷郁就带领她的创业团队迅速占领了宜昌90%的催乳市场!

2007年10月,旷郁和助手来到武汉,选择了同济、协和等几家大型医院附近的安顺家园小区安营扎寨,并斥资买下一套办公室,建立了武汉康乃馨催乳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因为康乃馨代表给伟大母亲无私的爱,象征着热情、健康、幸福,用它为催乳公司冠名,再合适不过。”

公司成立不久,“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发,武汉乃至全国要求母乳喂养的客户几乎呈几何级增长,旷郁一下子忙得不可开交,面对突然扩大的蛋糕,旷郁认识到,在奶粉质量危机频发、高调提倡母乳喂养的今天,仅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必须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大中国的催乳事业。扩大系统化培训规模,广播种子,把“康乃馨”的技术撒到各个角落!

于是,当过大学讲师的旷郁,又从市场回到阔别已久的三尺讲坛,不过两次上讲坛的意义不同,第一次上讲坛是讲授计算机知识,传授课本上已经有的东西,而这次她讲授的是催乳技法,那是旷郁自己在实践中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独门绝技!讲述内容不同,心情自然不一样。

一份自由、时尚、有爱心的职业,给众多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短短几年时间,旷郁先后培训了近千名合格催乳师,全国加盟商近200家,为几万名产妇圆了母乳喂养梦!

2010年12月,旷郁被推举为湖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理事、中国催乳护理协会会长,被誉为中国催乳职业的创立者。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7

侠是什么?是在人世与出世的夹缝中矛盾的人,“仗义”与“超逸”是他们的共同人格。而侠客的结局也大概可归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理想抱负而战死,另一种就是归隐山林。那么,在他们伤感式结局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精神色彩?

前者如郭靖、萧峰。“知其不可而为之”,郭靖因对大宋王朝的忠诚而选择了战死。然而,就是他用血肉为之捍卫的襄阳城,竟被守将拱手相让于蒙古铁蹄。昏君无能,奸佞当道,郭大侠的碧血丹心又有谁人能知?萧峰将断箭刺入小腹自杀的那一刻,他的脑海里回荡着的是对契丹父老的愧疚,还是对大宋故土的不舍?不,是渴望硝烟不再燃起,生灵不再涂炭,民族矛盾消弭于无形的济世情怀。但是,他伟岸的身躯倒下了,换来的只是痛惜的唏嘘,没有人聆听到这―惊天之举的实质。

后者则是大多数侠客们的结局。“天生是隐士”的令狐冲与一心要权力的武林中形形的政治人物斗争之后,在《笑傲江湖》的曲声中,何尝没有“高处不胜寒”?当袁承志在安邦定国的大志化为泡影,远征异域时,内心自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怆;当连城诀的宝藏被发现,所有人如狼似虎抢夺财宝时,狄云在师父的质问里“拔剑四顾心茫然”。

由此可见,无论侠客们的结局如何,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孤独意识。对于那些战死的侠客们而言,江湖险恶,个人之力注定了失败,但理想的追求要重于自我人格,因而他们选择了以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命运结束肉体生命,使灵魂超脱于这个世俗星球之上。为的只是对理想的极致追求。而后者的那些隐士们,面对江湖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仗义”变得无能为力,“超逸”使这些侠客们急流勇退,躲进山林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竹林七贤一般放逐个性。正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是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了不同的结局,然而,他们人格深处的孤独意识是重合的。

江湖,是中国文字中创造出的人类社会政治的缩影。《笑傲江湖》中的江湖世界,是其中的代表。正如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种形形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由此可见,侠客就是中国历史上那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屡遭贬谪的文人名士的写照,他们的精神个性尤其是孤独意识是相同的。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8

近几年,俄罗斯流行一首歌,《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可是各位可曾知道,在中国也流行过类似的话语:“娶女要娶祝英台,嫁人要嫁梁实秋”?梁实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

投影――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教学过程:

我们从这里比较笼统的介绍里面还不能完全感受到梁实秋令人倾倒的风采。我们常常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或许,我们可以从梁实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雅舍》(见苏教版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版)中约略一睹它的风采。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对“雅舍”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我们把题目还原成一句完整的语句,加上主语谓语,怎么表述?

答:《我爱雅舍》。

问:从文中何处能够看出?请在一段中用原文回答?

提示:“好感油然而生”“可爱”。

问:何以可爱?

答:有个性。

问:雅舍如人,个性分明。个性(特点)是什么?

浏览全文。分条概括,写成提纲交流。

交流。

――经济(简陋)。

――位置(独特、荒凉)。

――蓖墙不固、门窗不严。

――最宜月色,亦宜细雨。

――陈设(不俗)。

问:其实独特不等于可爱。雅舍地点荒凉为什么作者没有微词?

答:地点荒凉恰恰可以见证友情。

问:蓖墙不固、门窗不严老鼠、蚊子猖獗能说可爱吗?

答:否。

问:雅舍主人字里行间对老鼠、蚊子怎样的态度?

答:讨厌。

追问:讨厌是事实。讨厌之余,如何对待之?用文中话语回答。

补白:学会用文章某一句原话回答问题。这是一种轻巧的应试技巧。

答:“隐忍”“我仍安之”。

追问:“安忍传家”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如何理解?

讨论交流。争论。

――负面理解:自欺。保守。自我解嘲。

――正面理解:旷达。低调。自我保护。

教师点评:多元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问:很多教师解说这里的老鼠、蚊子有所类比,映射现实,同意吗?

答:同意。写于战争年代。直接称老鼠是“洋鬼子”,明确指称日本人。

追问:大家同意这样的意见吗?结合原文,仔细理解。

答:否。洋鬼子是幽默的说法。就是指前文“外国人”。

补白:文本理解不要牵强附会,不要政治解说太多。

启发:作者写“雅舍苦鼠”“雅舍苦蚊”以及下文“雅舍苦雨”似乎不能表现雅舍的可爱,作者为何不回避这些内容?

讨论。

提示:苦,是雅舍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苦本身没有欣赏的价值。但是,雅舍的苦辣和雅舍酸甜都是作者真实的体验,是作者应对苦难的见证,是作者流年岁月的证明,是作者豁达乐观旷达幽默心性的证据。所以,雅舍之苦,苦中有意义,有精神的积淀在其中。所以,雅舍之苦,不仅不需要回避,反而是隽永的回忆要素。

朗读“最宜月夜”一段。

鉴赏。作者如何写月色的?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直接、间接描写。

――直接:山头吐月……

如何直接描写?修辞(拟人、比喻)。渲染(天空、四野、犬吠、坐客)。对比、衬托。视觉听觉(声色)。

――间接:梨树。

问:“助我凄凉”如何理解?

答:人散后孤单。

问:很痛苦的抒情吗?

答:不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美。一种独特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补充:

投影――

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小思解说词。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小思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此夜,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

此夜,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追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捕捉几度留痕。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提议:朗读本段文字。建议摘抄,课后熟读。

阅读:“雅舍陈设”一段,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审美诉求?

――清洁无尘。

――翻新。

――疏落参差。

问:作者赞同李渔的观点,从文中看,李渔主张是什么?

答:求新,求活。

补充:

投影――

李渔认为在布置居室器玩的时候,要注重它们的位置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提出安置器玩与安置人才是同一道理,布置家庭与治理国家息息相关。由此,李渔提出陈列器物要遵从两个原则:其一是忌排偶;其二是贵活变。总结起来就是不要太呆板,要富于变化。

启发:你同意李渔的话吗?如果让你布置你的居室,你会如何布置?

小结:如何布置没有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有个性,要留下“我的印记”“我的气息”。雅舍就是这样的布置。

雅舍陈设就是个性呈现的窗口。作者说“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呼应了第一段那一句话?

板书:有个性就可爱。

问:通观全文,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个性?

分组讨论。写成发言提纲。有论点还要有论据,论据在文中找。

交流。

――安贫乐道。

――诗意栖居。

――旷达幽默。

――自由适性。

总结:

本文写于抗战非常艰苦的年代。面对异常艰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很多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流露出灰暗、萧瑟、绝望的心情。恰恰是在这样的艰难中,梁实秋先生的旷达与幽默、安忍与从容显示了生命的勇敢、风度与精彩,是对苦难的国人的善意的安慰和提示。

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梁实秋的个性魅力了。难怪“嫁人要嫁梁实秋”,也难怪梁实秋71岁还能激起台湾一代巨星歌女韩菁菁热烈的爱情。

雅舍早已荡然不存,但雅舍建构在民族文化之中,将历百世而不朽。作者已经作古,但他面对苦难而旷达为怀的雅舍精神将会代代传承。

让我们都在我们内心深处建构一间属于我们自己的“雅舍”,诗意的栖居,豁达面对无奈而有限的人生,热爱生活,珍爱自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投影作业: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9

一、品鉴诗歌的内蕴美

古代诗人不仅是技艺高超的文字巧匠,更是深远睿智的的思想家。

作为诗人,他们具备普通人不曾具备的高尚的道义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无论身处变幻无常的政治漩涡中还是身陷风雨飘摇的战争风云中,均能够从容不迫地聆听风雨、直面现实、书写华章。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无比旷达之心将自己遣世独立的孤独情怀与传说中的美丽神话巧妙融合在一起。在皓月当空、月圆人圆的中秋之夜,在月亮运行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中,渗进浓郁的哲学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使之成为一首将自然美景和社会现实高度契合的写景抒情名篇。

作为智者,他们所具备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能够使诗歌表现出“究天人之际,穷苍茫彼岸”之崇高和唯美境界,并以反复锤炼、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赋予古典诗词众心所会、世代流播的哲理与思想等美学意蕴。如宋代爱国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以激昂悲壮的语言抒写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激情与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诗歌结末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被古今中外读者视为千古名句而广为流传。

因此,在教学上述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逆境甚至危难之境所拥有的旷达、崇高、唯美、坚韧之情怀。反复品读文本,让上述古典诗词中蕴涵的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内蕴渗透出开启学生美丽心扉的绵远之力,让学生美丽纯净的心灵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诗词阅读、品鉴中获得高尚品格的熏染与陶冶。

二、品鉴诗歌的形象美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人、物、景等各种现象进行艺术概括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具有某种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具体生动鲜活。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人、景、物等。其中,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在文本中创作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在文本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寄寓了诗人无限真挚的情感。因此,认知、感悟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品鉴诗人寄寓于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谈谈引导学生品鉴古典诗词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方法。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过零丁洋》文本,在学生基本读懂文本大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如下鉴赏: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自叙生平;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对山河破碎的国势和对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情境的具体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概叹;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叙说艰难的处境和凄凉的心境,流露出满腔的悲愤与惶恐不安;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然后再引导学生综合上述分析,一个心系抗金事业、满怀报国热情、视死如归的诗人形象便屹立在学生的面前。

三、品鉴诗歌的意象美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塑造意象,以此寄寓诗人内心的情感。故此,在古典诗词中,意象往往是诗人“心象”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物化形态。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委婉,诗人在文本中常常不愿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真挚、纯美的情怀投射到诗歌作品的具体意象中,使意象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学元素,使古典诗词文本呈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与联想,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意象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和作者情怀的了解与品鉴。

比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意象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之与周敦颐散文《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和“菊,花之隐者也”两句话联系起来品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文笔或者画笔描绘想象之中的唯美画面。结果,学生在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随堂练习中,几乎都能准确把握诗歌中“菊”的意象所蕴涵的丰富意蕴,“自然”、“悠闲”、“恬淡”、“隐居”、“闲适”、“隐逸”、“悠然”等词语频频亮相,描绘的画面也如恬静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一般。由此,我们感悟到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菊”所折射出的诗人的悠闲、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美好品质。

四、品鉴诗歌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语言的个性美,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语言个性美一样,是指不同古典诗词文本中各不雷同的语言独特美,是不同古典诗词作者在语言表达中所独有的风格与特性。

古往今来,真正优秀的诗人,无不是由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与众不同的文化熏陶铸就了独一无二、性格鲜明的艺术人格,并由这种独特的、鲜明的艺术人格所决定而创作的独具风格与韵味的古典诗词语言。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历史长河,愈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者,其语言的个性化色彩愈是鲜明和强烈。充满个性化的古典诗词语言,可以有效启迪和强烈影响学生,培养、发展、完善学生所拥有的、体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体生命和精神风貌的个性化语言,从而满足学生充分表达个体生命意愿和独特审美体验等诸多需要。故此,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古典诗词文本中极具个性化的语言美。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概要篇10

论文摘要:嵇康的《琴赋序》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

声有无哀乐,是正始时期重要的玄学论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连带他的《琴赋》因为是这一论题的代表性著作而备受后人关注,其中《琴赋》更因为其勾通文、乐的特性而屡为文论家所赞赏。何焯即云:“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完密。神解人微,当以叔夜此作为冠。”(《文选评》)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深为感叹地说:“赋必有关著自己痛痒处。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者同语。”其实光《琴赋》前的那篇短序,也堪称好文,不仅真情毕现。也不乏理论意义,兹作简要分析。

先看序文:“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辍叙所怀,以为之赋。”这篇序文的理论内涵,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关于音乐题材的作品,嵇康在指出“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的同时。又说“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并进一步将这种“体制风流”概括为:“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嵇康之前。确有不少人写过音乐赋,相传为宋玉所作的《笛赋》不说,单汉代就有枚乘的《笙赋》(据马融《长笛赋序》)与《七发》、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傅毅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与《琴赋》、侯瑾的《筝赋》、刘伯康(刘玄)的《簧赋》(据马融《长笛赋序》)等。它们确实表现出尚悲的共同倾向。枚乘《七发》将音乐写成“天下之至悲”。已开此先例。接下来王褒《洞箫赋》说:“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嘴毅《琴赋》云:“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马融《长笛赋序》道:“甚悲而乐之。”侯瑾《筝赋》说:“朱弦微而慷慨兮,哀气切而怀伤。”“感悲音而增叹,怆?广捕?吵睢!蹦?灰员??小?芍??刀砸酝?衾痔獠淖髌贰拔?唷薄ⅰ氨?А狈绺竦母爬ㄊ呛虾醺呈肥导实摹

此间原因。除“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这一普遍规律外。楚声、楚歌、楚辞悲怨风格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项羽为虞姬,刘邦为戚夫人,李陵为苏武所唱楚歌皆为显例。就物质材料言,楚声歌曲主要使用丝竹乐器,而“丝声哀,竹声滥”(《礼记·乐记》)、“丝竹之凄唳”(《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适合于演奏悲怨凄惋、悱恻缠绵之乐曲。楚声及其悲怨风格的影响不仅及于汉乐府,也关乎整个汉代音乐的特色。所以汉恒帝闻奏楚琴凄怆伤心。赞日“善哉!”汉顺帝上恭陵,闻鸟鸣而悲泣。言“丝声若是,岂不乐哉!”郭建勋师《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论及建安文人悲歌心态的成因时曾指出“悲歌心态之所以成为建安文士的普遍心态,与汉代以来‘以悲为美’的音乐特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联系。”

建安以来,不特辞赋,诗文也屡屡表现出此种好尚。如繁钦《与魏文帝笺》云:“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同坐仰叹。观者俯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文选》卷四十)潘岳《金谷集作诗》曰:“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文选》卷二十)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道:“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文选》卷三十)

然而在嵇康本人看来,“危苦”、“悲哀”之尚是不解音声的表现。因为嵇康是主张“声无哀乐”的,他也反对“一致之声”与“偏固之音”。所以在自己的《琴赋》中对前人的“体制风流”有所改变,比如写琴木的生长环境,便一改汉人赋极状其险恶、荒凉、凄苦之状的写法,将桐树置于雄奇、幽美,“自然神丽”的环境里。以醇和雅洁之尚取代凄楚危苦之好。写音乐的效果也不同于前人之赋一味以至悲为尚,而是说其既可使“怀戚者”伤心。也可使“康乐者”欢愉,“和平者”怡悦。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

后来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有“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句子,显然是从嵇康《琴赋》序变化而来,这种否定之否定。无疑是刻意的强调。

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伦理修养和政治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一开始就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标准,《乐记》则更进一步强调:“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在儒家看来,“礼”、“乐”的根本在于“同民心”而达“王道”,所以《乐记》讲:“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有“德音”、“溺音”,“乐音”、“淫音”之分。有“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之辨。

《乐记》中“声”、“音”、“乐”也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民心,化民心而后“治天下”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汉代音乐赋大多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王褒的《洞箫赋》云:“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癔,顺序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作者显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作赋的,他把声音比之为慈父、孝子、壮士、君子。可以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让凶狠的人变得仁善。体现出了鲜明的“移风俗、美教化”的儒家“乐教”思想。侯瑾《筝赋》称颂筝音“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马融《长笛赋》说:“若然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姓益。况笛生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赞,悲夫!”傅毅《琴赋》道:“明仁义以厉己,故永御而密亲。”莫不表现出鲜明的乐教思想与颂美精神。

与儒家的音乐功能观不同,嵇康把音乐欣赏与个人的修道养生联系起来,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可以“肆志”、“广意”,可以让你“处穷独而不闷”。

嵇康“声无哀乐”说,将音乐归本于自然之道,认为“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乐论。而嵇康自己关于音乐功能的观念,其实又是在相互关联的道家、玄学及个人有关养生的实践与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琴赋》里说:“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郄。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性絮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情情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及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要使精神得到保养。就必须“惩躁雪烦”、“体清心远”,以期“旷远”、“渊静”、心气和平。再看其《养生论》:“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以此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在嵇康看来,养生之道。一在“唏以朝阳”、“呼吸吐纳”以养形,一在“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以养神,以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平和境界。但人世难免有忧喜之遇与爱憎之情,因而琴又是解脱精神困扰,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工具。嵇康所论“琴德”,实已近于道家。至成公绥《啸赋》,则全为道家了:“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语。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19巨僻,仰天衙而高蹈。邈娉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文选》卷十八)

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从表现手法来看,王褒《洞箫赋》、马融《长笛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嵇康对此不满,因为它们“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从嵇康自己所作的《琴赋》来看,其中既不乏华美形象的语言,又有对音乐情理的独到阐发。这应该得益于嵇康个人的才情禀赋与魏晋思辨学风的影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便是专门讨论音乐思想的哲思之作。在这篇文章里,他也不满汉人对音乐的单一理解,认为:“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嗍当然。赋体的铺陈形式与玄学思辨的有机结合。更便于实现其赢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此后的成公绥。在其《天地赋序》也强调了丽藻与深思融汇的重要:“赋者,贵能分理赋物。敷演无方。”这应该是文体代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