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十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十篇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1:38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1

关键词:会计诚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经济学

1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分析

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从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应该是会计行业、乃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基本内涵和扩展性外延两个角度分析。

1.1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人员在使用专业技能服务于从业主体过程中,能够依据客观、真实的经济业务内容为依据,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准则的相关要求,能够遵守伦理诚信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能够在对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面满足相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全局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呼声越高,就越是能够给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以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说,失真的会计信息市场一旦消失或者减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市场就会越宽广,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选择诚信、选择遵守职业道德。笔者认为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会计信息的供需关系中,供给方能够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给需求者,需求者则能够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满足供需平衡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2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则是以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以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专业人员诚信品质和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为目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通过专门的、高质量的、有效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为行业提供更加可靠、更加诚信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提供高诚信、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2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

从对象角度分析,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是面向专业学生的,可以是面向已从业人员开展的继续教育的,也可以是由单位组织开展的针对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的专门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则应该是指教育的组织方面、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所放弃的其他产量价值。

2.1收益性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收益性机会成本指的是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其他最大收益。如果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不用于教育,而专用于其他投资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所构成的机会成本。由于当前我国用于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一般情况都是伴随着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开展而开展的,专项投入微乎其微,这样便导致了所有可能产生的收益性机会成本很小。

2.2时间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机会成本则是指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能够从事其他事业的时间所有可能创造的时间价值。如教育组织者所放弃的其他行政、事业事务的可能;教育者所放弃的其他教育、学习生活时间的可能;受教育者放弃的学习其他知识的可能以及用人单位所放弃的其他时间价值的可能。

3结论

当前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虽然不能够构成实际意义上的收益、成本,也不能够记入企业的账面,但它是却是组织开展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者进行最优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一方面,决策者必须要积极分析机会成本,对各种教育组织方案进行考察、分析,全面了解各种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最优教育决策的确定奠定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另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势必要对其机会成本的视角分析成果进行合理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的最优化,以充分发挥其时效性。

作者:赵婧一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2

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描述各有不同,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①,“献身教育,甘为人梯”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民主、教育人道主义”③,“乐教勤业、教育民主、教育公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依法从教、教育人道主义”④。就字面表述而言,不同的说法都包含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要求,但就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确立的依据以及目前存在的多种表述来说,应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道德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反映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应当体现一般社会伦理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并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道德中,明确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并且在1996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良的师德传统也需要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要求。虽然前人不可能站在今天的教育高度,但我国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献身教育事业的先贤和典范,都可以成为我们确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历史依据。

特别是多年来党和政府为改善广大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出了诸多努力,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党和政府也在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特岗教师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祖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加之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复杂,工作周期长,见效又比较缓慢。教育的对象也都是一个个各有特点的独立个体,需要教师花费极大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种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是很难搞好教育工作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内容当中应当体现出对人民和集体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征,并且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化。所以,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原则应当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

其次,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教、依法从教既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也是其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包含依法治教,并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来贯彻执行。只有依法治教、依法从教,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知法、懂法、守法和执法素质的公民。所以,依法从教是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应当体现一般社会伦理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还普遍存在着甚至是违背教育人道主义的行为。体罚学生、填鸭式教育、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等野蛮教育的方式仍然不绝于耳。而人道主义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便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出现并倡导。从本质上讲,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事业,必然要致力于对人的普遍关怀和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和自由的追求,致力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道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以最纯粹的形式和最简单的办法把最深刻的人生内容交给青年”⑤。因此,应当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教育人道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发展需要,主张个人的全貌发展,并从教育制度及社会环境上最大化的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因此,在从反映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来看,应当包含“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从教”和“教育人道主义”三方面的原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教师职业活动及教育过程的特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在职业活动当中要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民主的特点。并且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教书育人,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还要时时刻刻体现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这也是教师明显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教育活动的一种伦理导向,其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这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从教育民主而言,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且要收到以政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调节。不同的上层建筑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是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民主需要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民主规定了全民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同时也是作为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必须信守的道德原则和教育措施而存在的。它能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协作的开展教育活动,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不论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既包含知识的培养,也包含道德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不仅要具备所处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及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还要在道德方面具备时代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既要探究科学可行的教学规律,还要积极培育能够参与各方面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人才。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实践当中用优良的道德品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做学生的榜样。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3

关键词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著作;职业教育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5-0073-06

民国时期,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兴起并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此阶段是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著作多达数十部。朱景宽、朱元善、黄炎培、庄泽宣、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是当时职业教育倡导者和研究者的主要代表,其职业教育学专(译)著代表了当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思考。本文以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学著作为基础,分析著者的职业教育目的论,以为当前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提供参考。

一、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目的论要义

职业教育目的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预期,反映一定社会对劳动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所涉及职业教育学代表性著作成书于1916~1941年间,包含了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和代表人物思想,这些著作主要有:朱景宽译述《职业教育论》(1916),朱元善编译《职业教育真义》(1917),庄泽宣著《职业教育》(1929),杨鄂联著《职业教育概要》(1929),廖世承编《中国职业教育问题》(1929),熊子容著《职业教育》(1931),江恒源、沈光烈编著《职业教育》(1937),何清儒著《职业教育学》(1941)。这些著作不同程度都涉及教育目的论这一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有共性也有差异。

(一)职业教育目的的个人-社会论

首先,职业教育为个人职业生活作准备。朱元善《职业教育真义》从产业革命带来农、工、商业的发展及其社会生活的变化入手,依据“适者生存”观点,引用斯奈登“教育即顺应”的说法,提出“适应于生活之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实必不可离者也”[1]。其次,职业教育要更好考虑国家的职业生活和经济能率。教育不可但使个人为自己而有为,尤当使其为社会而有为。“吾人非主张孤立之职业教育,乃欲施组织复杂国家的职业生活之教育耳。”“要之,使国民各个人有能有为,增高经济产业的能率,而又泯除私心,尽瘁效忠于国家社会,以国家之经济能率,进国民之公共福祉,使实现一大伦理的国家社会,此职业教育之最高目的也。”[2]国家的繁荣与否,关键在国民实业能率如何。农、工、商为国家社会全体的基础,从事其业之人当有准备,并且也是从事其他职业不可或缺的。为个人的职业和生活、为国家经济能率的提升奠基,是职业教育目的一体两面的过程。黄炎培在阐述什么是职业教育时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的原理,是造成社会上优良的分子,能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3]此目的论既考虑到个人生计又重在具有社会责任职业教育意义的引入,个人和社会通过职业融合为一体[4],尊重自己的职业,就是担负国家(社会)职务一部之责。

(二)职业教育目的的知能-道德论

职业教育不仅使个人获得从事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职业,还需要在能力之外考虑职业道德的陶冶。朱景宽译述的《职业教育论》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提出,“教育当以养成完全人格为目的”,“所谓职业教育者,尚当扩其范围,不得仅以职业二字为限也”[5]。朱元善在《职业教育真义》中提出了知能与道德并重的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发达农、工、商初步之基础的知能,其在女子则增进母及主妇的职务之知能,更进而图职业道德之陶冶焉。”[6]相对于职业知能作为职业教育专门性的目的外,代表性专著都强调不能忽视职业道德,强调职业教育对公民的道德意义和国家精神的价值。“……是故养成工人一般之品性最为急务,须厉行含有职业道德之职业教育,而使之发达。”[7]在黄炎培看来,要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必须认识职业的社会意义;职业教育是兼具修行和功利的教育,职业在于个人,实有道德的及知识的意义,而于社会亦然。《职业教育真义》还列举德国国民从事职业而努力发舒爱国精神、巩固国家意识,以完成真正的人格为例,说明“吾人对于理想的全人,以具体的论之,则必职业之技能卓越而识见高远,而心情温顺、意志巩固、体力刚健者,又必能以此等识见、心情、意志自其一身一家进而实现于国民团体诸关系之中者也”[8]。具体言之,职业道德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个人的、利己的职业道德;二是社会的、利他的职业道德。利己的职业道德首要的是职业能率及职业知识之卓越;利他的职业道德即以自己从事之职业共享于社会的精神和努力。有利他的职业道德方可限制利己之心,更多顾及社会公众之利益。

(三)职业教育目的的专门-普通论

职业教育不但具有专业教育价值,也具有普通教育的意蕴。朱元善《职业教育真义》特别突出职业教育之于个人不仅有职业专门教育的意义,还有知能、心理和道德发展等普通教育的意义。知能上,因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多者相同,故需择其代表以教养之即为足。心理上,因为儿童的自然活动多再现人类实业活动,职业教育充分发展儿童的活动主要使其理解社会活动,陶冶其意志。道德方面,以技能练习和共同作业等,养成受教育者爱重勤劳、勤勉职业的习惯,是职业教育具有的道德意义。“职业教育之目的,凡有种种,而其主要则在授以生产品之一般知识,使理解现时之产业组织,使知国家产业发达之如何,以涵养职业上之道德性,且与以农工商职业初步之基础知能,使为实际职业及职业教育之准备也。故于职业教育,不可不要求一般之知识教授与职业特别之教授。其增进职业道德上之识见者,当由一般教科之教授。……其授以职业之知能,使为实际职业及职业教育之准备者,则为农业、手工、商业、家事及簿记等之特别教科。”[9]“由如斯事实观之,则职业教育,非唯为职业之教育而已,实于职业以上含有种种之价值者也。”[10]“职业教育,……简言之,用教育的方法使全民获得生活的工具与情趣,以尽其群居生活的义务,实为职业教育。”[11]“职业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为狭义的功利主义与生产主义,即自由教育、文化教育、人格教育,亦都包含于其中。”[12]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除了传授职业知能外,还对公民的训练、体格的锻炼、休闲的教育等负有相当责任。

(四)职业教育目的的职业-生活论

职业教育首先在让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职业和从事职业,以职业解决生计问题,进而实现生活的丰富和提升生活质量。自古以来职业就是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职业能“治生”“生业”,职业是个人生计的依靠和生活的主体(某种程度上职业-生计-生活同义)。朱元善、杨鄂联等提出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皆有“治生”的观念与知能;庄泽宣则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养成能从事有益职业的人,教人一种生活技能。民国时期最重要、最困难的社会问题是生计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不但关乎个人生活,还影响国家民族存亡。“个人自立的生活的存在,实为万事之基础。若常动摇而不安,则个人之道德生活,亦必不能稳固,更何由尽瘁于社会国家乎……衣食足而知礼节。”[13]江恒源、沈光烈著书中直接把中华职业教育社“三大准备”(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奉为职业教育目的;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固在教人习职业以谋生;其第二责任,还须能服务社会,注意做人的道理。二者的关系,如鸟之翼、车之轮,不可或缺”[14]。职业教育者,要用科学方法教育群众,解决其衣食住行问题,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体育生活、智育生活、精神生活、社交生活等。

(五)职业教育目的的生活-人生论

在代表著作作者看来,职业教育不但要为职业的获得、生活的丰富作准备,还为主体的个性发展和存在价值奠定基础。黄炎培指出:“教育之目标,非为知识而为幸福。幸福者何?依近今心理学之解释,不外各各适应于自然的及社会的环境之谓耳。以此目的而各自从事于适宜之职业,实为必要。”[15]“教育的总目的,是使生活更加充实……教育和人生的关系是双方面的:教育以人生为对象,人生以教育为工具。”[16]“教育即人生”,一个人人生的总目的,可以概括为个人福利及社会发展两方面。“凡用教育方法,使人获得生活上之供给乐趣,同时尽其对于人群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17]人生的活动单元包括体育生活(凡衣食住以及行动、卫生等活动,都包含在其中)、智育生活、精神生活、社交生活、职业生活。职业教育是专以职业生活为对象,目的是供给职业的知识技能,并培养职业的精神、道德,以充实职业的效能,满足职业的需要,使人从事对个人及社会有益的工作。何清儒概括为,职业的知能、体格的锻炼和性格的培养。职业的知能(职业教育主要的使命,即在供给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使个人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体格的锻炼(若求职业生活的圆满,必须将身体的锻炼包括在职业教育之中)、性格的培养(对人的态度,对事的心理,都是于性情品格的事,都应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18]。

(六)职业教育目的的多元统整论

代表著作不但涉及职业教育目的的不同维度,突出不同重点,也试图给出职业教育一个统整的目的观。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黄炎培、庄泽宣、熊子容、杨鄂联、江恒源的著作不但论述职业与教育的关系,还从职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出发界定职业教育的目的。“盖职业与教育,本有密切之关系。无教育价值之职业训练,往往流为狭义的功利主义,致陷于机械化之境地;而无职业目的之教育,又往往带有贵族色彩,而变为有闲阶级之专利品。”[19]“职业是对于社会间接或直接增加生产力的一种役务”;“职业教育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获得适当的职业,俾成社会健全分子”[20]。职业教育培养能获得职业的健全的社会人,体现个人-国家-社会三维一体、职业知能培养和道德形成统一、促进生计-生活和人生完满及社会和谐的价值。中华职教社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即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己治生”与“为群服务”的统一、“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以及职业工作与“完满生活”、“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结合,呈现了职业教育整体性的功能和价值。

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目的论的特点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对教育产品总的设想和价值选择,具有理想性、现实性、动态性、系统性、具体性等特点[21]。民国时期代表性职业教育学著作中的“教育目的论”蕴含了教育目的的基本范畴、体现了职业教育目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层次性特点,对当前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目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蕴含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范畴

民国时期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蕴含了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范畴。一是反映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作为个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作为培养个体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职业素养的教育,首要目的是促进个人谋生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好“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取向的矛盾,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二是职业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均不能偏废或只突出某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还要会“用心”做事,是“做事”与“做人”的结合。三是超越简单的功利主义偏向,在生计、生活、人生三个层次上体现出职业教育独有的价值,且三个层次并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在不同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整合”发展的意义。同时正是由于对个人完满生活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全面的社会价值才得以体现。四是体现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即职业教育除了专门外,还具有通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这些著作的具体论述各有侧重,但著者都能用动态的、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目的,提出较为全面客观的、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目的观。

(二)呈现职业教育目的的发展线索

职业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其发展历程大致相似,总体可概括为:生计目的论-实业振兴目的论-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论[22]。代表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目的,展现了其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发展的历史看,职业教育起初是因从业需求而产生,施教者与受教者完全为了适应和从事某种职业而自发进行,因而“治生”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工业革命后近现代职业教育产生,其对国家经济和实业的支撑作用更为直接,职业教育“生业”、“利群”的目的得到凸显;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职业教育也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其目的也发展到谋求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论者首先看到职业教育对个人生计和国家实业的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其目的不能仅限于为个人“治生”和为国家“利群”的工具价值,其作为促进人本身发展和对人生意义的本体价值也需得到重视。论者虽然也力图展现全面和谐的职业教育目的观,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但由于当时社会所限,真正能满足需求和落实的只能是有限目的,即论著中呈现的职业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三)体现职业教育目的的复合性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目的具有复合性,表现为多重性和多层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被突出的方面和内容有所差异。民国时期的相关论述重视职业教育对人的职业素养培养的全面性,突出职业教育在满足个人生计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论述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通识教育的价值,进而展现职业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本体价值,并赋予受教育者实现人生意义的教育理想。从职业教育目的的内涵看,涉及到多重目的,且突出了深层次的本体价值。以外,职业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即期望或要求的水平和范围存在差异。相关论述都涉及职业教育在生计-生活-人生三个层面的目的(中华职教社的教育目的论成为共识),既注重低层次的“谋生”,又注重高层次的“乐业”,力图实现“谋生”与“乐业”的统一。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文化交往活动,其核心是“人性”,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家都强调了职业教育的“人性”发展价值,“人性”是多重和多层目的的统领和精神旨归。虽然当时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更多被迫切的生计解决目的所代替和掩盖,但教育家们在职业教育目的建构中突出“人性”的发展无疑具有前瞻性。

(四)彰显职业教育目的的和谐性

民国时期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体现了和谐的教育目的观。不管是个人-社会论、知能-道德论、专门-普通论、职业-生活论、生活-人生论,还是包含多个维度的多元统整论,学者们从教育的工具-本体、应然-实然、永恒-动态、个人-社会、专门-通识、职业-人生等角度出发,依据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和本体功能,全面客观地论述其目的,构建立体和谐的职业教育图景。另一方面,通过对职业教育起源及人类学意义的考察,对不同国别和类型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力图论证职业教育目的发展和实现的路径,将职业教育目的落实在可操作层面,体现了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家特有的胸怀与担当。但也正是由于职业教育目的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承载的责任越来越重,在应然层面,出现如黄炎培所言“在理论上,较从前圆满得多”;而在实然层面有多大价值,就值得商榷[23]。在民国时期以解决生计问题为首要目的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受众是普通劳苦大众,教育目的太丰满、太抽象,缺乏对当时实然层面职业教育情况的意义融入,实际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五)体现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目的的不断演变有其所处时代需要的合理性和适切性。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社会动荡和思想大交融时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虽有大致的主线,但也呈现纷繁杂陈,有时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现象,但正是通过零星闪亮的思想火花,让人们看到了关于某个问题论述的全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振兴和民众基本生计问题解决的手段被寄予厚望,但实然与应然存在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目的论也体现了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即既突出“为我”的功利目的,又重视“大家”的国家振兴;既重视专门教育的职能,又强调对个人修身和国家精神的体现;既突出实用主义的效果,又突出对受教育者人性的陶冶;既吸取世界多国发展的经验和理论观点,又体现本土化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当时在职业教育理论及实施上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论点,职业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沿袭了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的体例和框架,以介绍和引入为主,针对职业教育目的论述的具体措施,如职业学校办学、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论述,更多还是理想蓝图的描绘。

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目的论的启示

职业教育目的观与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以及理论方法紧密联系。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目的论包括的基本范畴和发展线索,体现的复合性、和谐性等特点,揭示了教育目的的主要矛盾,即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职业本位与生活本位的矛盾、专门性与通识性的矛盾,工具性与本体性的矛盾、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永恒性与动态性的矛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功利主义现象严重,过于强调社会功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偏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重视就业谋生,忽视职业发展对个人生活及人生意义的价值等,职业教育目的仍处于矛盾交织之中。有针对性地梳理这些矛盾及其在当前的主要体现和发展,将为职业教育实践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一)协调“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

无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对教育目的的论述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个体自身发展、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展开的。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教育目的中实现“人”的回归,即通过人的充分、自由、全面、个性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目的的统一。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及其自由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职业教育对“人”的忽视,已经从实质上改变了教育的本性,导致教育的简单化、实用性和功利性。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应体现人的本性,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的终极关怀,即对人的生命和人性的关怀;以人的全面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实现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二)认识职业教育的“专业”和“通识”价值

职业教育虽是专门教育,但并不排斥文化修养、人文道德等通识性教育目标,而是融知识、技术、技艺、工作任务与过程及行动、道德、价值、精神等于一体。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言,职业教育也具有通识教育价值,都是以促进人性提升为基础的个体能力发展,且通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如熊子容在论著中提出的:“普通与职业两种教育,综合言之,都是去培植个人活动能力,追随各种活动,分析言之,普通教育,为职业教育之基础,职业教育,为普通教育之效用。”[24]将职业教育理解为“二流”教育和“唯职业”教育,只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忽视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和专业教育的人文情怀,都难以使职业教育实现其应有价值。在专业教育加大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其“育人”价值的发挥。

(三)兼顾“谋业”和“乐业”目标的统一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当前职业教育更多地强调满足学生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片面集中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上。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沦为工作和生活的工具,难以敬业乐业、享受职业的快乐和人生的乐趣。从这一角度而言,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就业,而是实现“完美的就业”,即要使学生经过职业教育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某一职业,并乐意从事这一职业,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25]。谋业是基础,乐业是成长和升华,职业与个人完满生活和丰富人生意义紧密相连。职业教育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能力培育,也要兼顾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熏陶。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4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到很多团体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使会计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规等,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作出判定,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1.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老实取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职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2.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答应个人和各经济主体获取正当的自身利益,但反对通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治理,进步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任何社会和个人,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只能在熟悉的基础上,往主动适应、把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往改造它,更不能违反它。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和要求。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附于历史继续性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关系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

4.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治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必将受到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目前会计职员职业道德失范现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中国果汁行业三巨头之一,沪市上市公司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中鲁600962)的三季报一出炉,网上立即爆发出一片质疑声。一位看上往相当内行的网民留下刺人眼目的文章,直斥国投中鲁“惊天大造假”,称其为了增发目的压低股价。的确,相比该公司第二季度每股盈利0.42元,环比增长859%的抢眼表现,国投中鲁第三季度的每股收益0.01元的业绩实在出乎意料。不仅普通投资者感到失看,就连部分机构投资者也大跌眼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会计职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存在的题目。

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现实中,一些会计职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2、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一些会计职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最少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陕西省延安市公路治理局李渠收费站原财务职员李进军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截留不上缴的手段,将收费站收取的车辆通行费570余万元转移后存进自己的银行卡里,用于互联网,结果输得一干二净。近日,因涉嫌挪用***罪,被该市宝塔区***立案侦查。(来源:检察日报)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固然是少数会计职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3、违反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做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有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和故意造假的行为,却不予指明,并加以虚假的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三、造成会计职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1.社会环境对会计职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社会关系大大的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往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行贿受贿等等行为的泛滥。会计职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法规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

会计制度只是个别条款涉及到对会计职员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会计职员的职业行为,难以形成防范会计造假的自我约束机制;而有的单位财务部分内部职责不明确,内控制度不落实,监视检查不力,有章不循,循章不严,重查轻处,不能实现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使得监视制约弱化。

3.工作地位“服从命令”作用

会计职员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带来其职业道德行为上的从属性。会计职员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治理下进行,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职员只有通过单位任命才能上岗。由于这种从属性往往使会计职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职员处在两难境地。在工作中,会计职员经常会碰到领导的意图与财经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规定相抵触的情况,有时,会计职员虽提出公道建议,但单位领导仍坚持其做法,终极导致会计行为失范。

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采取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

在职业活动中,对会计职员进行系统的会计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把握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辨别是非,明确方向,再结合实际工作,形成高尚的社会主义会计道德品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取典型示范与正面组织相结合:

从进步熟悉,明确责任的高度进手,以会计领域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会计职员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3.采取自律和***监视相结合: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5

关键词:aeCt2005定义;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技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2005年正式教育技术新定义。定义中首次引入“ethical”一词,反映国际教育技术专家对本领域的发展有新的要求。鉴于中美文化差异及我国学者间学科背景的不同,教育技术研究者对“ethical”一词有不同的见解。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中得知“ethical”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有关)道德的,伦理的;伦理学上的;第二,合乎道德的。根据这两种释义,我国学者对定义做了不同的翻译,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定义翻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的翻译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1]笔者比较倾向于焦建利教授对定义中“ethical”一词的解释。教育技术领域的“ethical”与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伦理”、“人伦关系”之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而将该词理解为“合乎道德的”,则正好表达了教育技术从业人员需要“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向,这是从领域人员的职业维度进行考察的。因此,在定义中引入“ethical”一词是合适且必要的。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缜密的再思考。

《职业道德准则》内容简析

aeCt《职业道德准则》旨在为协会会员提供基本的行为指导原则和道德评判标准,使成员维持高水准的职业道德,保持高水平的专业行为。莫伦达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一书中的第11章明确从“对个体的承诺、对社会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三个方面列出该道德准则。以下简要阐述、分析这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1.对个体的承诺

首先,充分肯定会员个体可行使的权利,如原则1:鼓励个体求学时的独立行动,并为个体提供获取知识的开放通道,而不管知识凭借何种媒介传递,也不管知识在观点上的差异如何。[2]互联网为人们提供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会员个体可以自由获取、使用研究资源,进行独立、平等的研究活动。

其次,明确提出会员在履行义务时应严格遵循的规章制度,如原则4:履行专业使命以保护隐私并维护个体的诚信。[3]互联网带领人们进入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极力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变得尤为重要。会员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式发生永久性转变,为此,研究者需特别注重自身研究行为的规范严谨。

从服务教育的角度出发,会员应合理选择、评估用于构建教育环境的资源,保护个体远离有害健康的环境。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可能永远成为日常教学工具的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例如,投影仪设备的性能与装置、视频显示器的分辨率、学生使用计算机等设备的时间,都可能危害学生的脊椎发育、视力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并严格控制这些因素,尽量避免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伤害。在课程设计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也要避免出现含有性别、民族或宗教偏见的内容,禁止出现任何带有歧视性、骚扰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强调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2.对社会的承诺

会员在陈述个人观点时,应真实说明其所在机构代表的观点,如有必要,需明确区分个人观点与机构观点。对待教育问题,会员必须给出准确、真实的公众声明。会员不得使用组织赋予的特权谋取私利,不得实施或接受任何贿赂行为,必须严守职责、廉洁奉公、公平公正地从事本专业的实践活动。原则6特别强调教育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协会会员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扩大教育技术造福于人类的裨益之处。

3.对本专业的承诺

会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强行制定和实施决策以谋取私利;不得利用特殊身份进行商业宣传;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进行专业实践。原则4期待会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能,并与同事共分享,同进步,这特别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和知识产权过度保护问题。会员对同事及其论著应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不得发表任何恶意或错误言论。

原则8及原则9从法律角度要求会员及用户认真学习、严格遵守版权法等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条款。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交流之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知识产权问题。人们时刻处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过于便利的信息使用会造成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无意识侵犯。因此,作为知识信息的享用者和受益者,应在增强主观保护意识的同时,学习版权法,了解其在网络等信息交流环境中的应用规则,自觉做到知法、用法和护法。[4]原则10提出会员要遵守本专业所承认的程序和指南从事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关于保护参与人员和其他动物不受伤害的要求。[5]如在新技术研发中应严格杜绝进行人体实验等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活动。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诚信会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传媒互联网

分析近年来美国的安然事件和中国的银广夏、St猴王、三九药业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会计教育体系的缺陷。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承担审计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违规者中不乏会计界的高级人才,有的甚至是会计专业的精英人物,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却用来钻法律的空子,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最直接的联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专业。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民参股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已经震惊地看到了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损失。朱容基总理2001年视察上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十六字诤言,至今仍然振聋发聩。教育治本,法纪治标;教育治远,法纪治近;教育和法纪,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举,才可能从根本上遏止造假行为。

不可否认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是我们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虽然安然事件终结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历史,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律不重要,相反,这恰恰是因为自律做得不够。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

二、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

会计学原理就是会计教学体系的启蒙阶段课程。会计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会计一般原则之中,而会计一般原则通常是在学生不具备任何会计基础知识的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学生能否透彻理解其含义,教学效果确实值得怀疑。会计的基本原则应用于整个账务处理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人缺乏实际经验,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意识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根据披露的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不象近年来这样猖獗,所引起的危害也没有如今这样严重,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暴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这一行业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分量举足轻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即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做到在账务处理中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极为抽象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最难做到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如果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来说,会计的基础理论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透彻理解,更别说如何运用诚信原则了。这就恰恰需要教师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信息正是对会计学原理的最好诠释。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会计信息,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传授的是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理念。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教材远远不及处于时代前沿的各种传媒。首先,书本上的知识,五年十年之后就需要更新。马克思说过,“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理变成谬误,这在自然科学领域尚不鲜见,更何况社会科学领域。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崭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会计理论的根基——四项基本假设一律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历史成本假设,在信息失真的时代,账面完全成了某些企业的数字游戏。如何识别会计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会计信息来进行正确的决策,这在书本之中决没有现成或统一的答案。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核算。作为时代的喉舌,传媒所传递的无疑是与时代同步的信息,这一点,是教材永远无法企及的。其次,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如果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将很快被遗忘。学无止境,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所学的知识不过是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在一生的时光中运用大学所学的方法论可以去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再者,书本上的知识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授,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有时候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毫无疑问,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教师的引导在职业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担负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二)、革新教学方式。

1、跳出会计学会计,跳出会计教会计。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需要利用核算所得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管理决策。很难想象一家制造业的会计人员不懂得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也很难指望该企业的会计主管不懂得不同材料的差异却能做好成本控制。会计学不光可以联系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来教,而且还可以涉及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职业道德而言,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尤其适宜穿插哲学的教育,除了在会计学中运用方法论、实事求是等哲学思想之外,还有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的塑造。我们的学生应该树立严谨的职业人格,日后一旦选择会计职业,成为一名会计人员,就应以诚信作为做人之标准,把诚信视同生命一样珍贵,宁可不干,也不违背良知。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的学习首先就要明白,会计就是责任,只要干了会计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2、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一般运用于会计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程当中,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的初学者,传统上很少运用案例法,然而,会计学原理又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只能靠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于初学者分析的案例。所谓“适合”就是指明显违反一般原则的案例,或者在重大方面违反一般原则的案例。例如2001年7月网易在纳斯达克的停牌风波就是源于网易在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中包含了未提供实质的广告合同收入以及一些根据美国会计准则不能确认的易货交易的收入累计420万美元,导致网易调整后的净收入减少53.2%。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如果未销售产品或提供相应服务,预收的收入即便是已经收现也只能确认为负债而不能计入收入,网易显然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我们并不需要很细致地向学生解释和剖析网易的具体收入内容和详细计算方法,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权责发生制的含义,教学效果显然比让他死记硬背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好得多。类似的案例其实不胜枚举,象《广州日报》这样大众化的报刊,其财经新闻版经常有相关报道,更不用说众多的专业刊物了。

3、在教学中倡导实证研究的精神。

虽然说规范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基本上属于研究范畴,但是在教学中倡导研究精神,尤其是实证研究的精神,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会计研究的方法广义上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而实证研究主要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会计教学其实类似于推广规范研究的成果,将漫长社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以及实务操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免于经历实证研究的艰辛过程。然而,正是因为一味地接受,学生几乎丧失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当他们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时,面对眼花缭乱的会计事项,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在适当的时点以适当的金额来处理会计事项,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也不存在标准答案,一切都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然而由于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缺乏思考分析能力的锻炼,又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很容易让私欲和个人利益凌驾于原则之上,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尤其是实证研究,旨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有助于他们日后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

4、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

在会计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开展会计专题的辩论赛,中级和高级教育可以针对具体准则的命题进行辩论,而初级教育可以针对会计一般原则的命题开展辩论。学生乐意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当中,尤其是对传统提出挑战的命题,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说服对方。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就企业的广告费开展过辩论。一般原则要求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传统上将广告费归入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示在利润表内,然而,广告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广告费用无疑会与企业未来各年的销售收入相关,为什么不能资本化为商标这种无形资产呢?学生通过激烈辩论,不仅深刻理解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这一基本原则,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资产、费用这些会计要素的含义。会计事项中的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之争可谓俯拾皆是,学生今天对广告费的属性进行了辩论,明天就将对企业的各种实际支出做出资本化亦或费用化的抉择。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判断,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任重道远。

5、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多为单向交流,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除了课后争分夺秒的问问题,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以及可以抄袭标准答案的课后练习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反馈渠道。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状态。在任何大众化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信箱是一种最快捷和简便的做法。我曾经在21cn上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在教会计学原理的班级公布账号和密码,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班级留言板。任何时候都可以将我认为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文章转贴上去,学生浏览之后同样以邮件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触,参加讨论。平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布置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财经网站上关于如何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如何完善监管体制,如何正确运用一般原则一类的文章数不胜数,向学生推荐如全景网、财会世界、天润财经、会计资讯网等权威的专业网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会计资讯,当然也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最新资讯。电脑的普及极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体系。

会计学原理的评价体系是由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由于前述的种种革新的教学方式,便产生了诸多革新的评价方法。

1、平时成绩。

传统上,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出勤率高的同学不一定认真听课,认真听课的同学或许理解能力不强,而出勤率不高的同学也许是因为已经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知识而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全可以从参考书上或其他同学处找到标准答案,这样得来的平时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教师可以邀请非发言组队长共同构成评审团,根据发言组的观点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如果设立了班级信箱,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及发言的水平考核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案例的选题以及向学生推荐的文章中增加职业道德类的选择,学生必然会增加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职业判断的能力。

2、期末考试。

会计学原理期末试卷的题型一般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以及综合等。名词解释和简答所占的分值一般占到20至30分,这其实是一个不适当的比例。专业名词的定义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在试题库建设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尤其是针对一般原则的题目。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账务核算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一般原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诚信兴企,失信败企。不仅对于会计行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无庸置疑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7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⑵教育内容现代化

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

⑸教育素质现代化。

(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

⑵教育的全民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

⑷教育的多元化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

⑵教师向学生学

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

⑵非正式性

⑶多样性

⑷互补性

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与其他意识形式是相互影响的平行性关系。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应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区别开)

⑴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⑵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论述:

1、教育有哪些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⑶遗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从可能性转变为了现实。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⑴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做到循序渐进。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⑷个别差异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4、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或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患得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三章

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⑴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⑵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⑷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⑶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⑷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⑴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

6、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⑷人口发展状况

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⑸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

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⑵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经,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⑶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9、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⑴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⑵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⑶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0、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⑴改变教育概念。⑵转变学生观。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⑷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⑸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章

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⑴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⑵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⑶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⑷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⑸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教师应如何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第一,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第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如何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全面关怀学生。(4)关爱全体学生。

(5)积极、稳定的情绪。

3、赏识教育的原则?如何做到赏识教育?

(代表人物:周虹)

1.赏识教育的原则: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提醒学生

2.在教学说中如果正确的进行赏识教育?

⑴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⑵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⑶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⑷激励学生、学会给学生加油。

⑸提醒学生的错误之处,讲究批评的技巧。

⑹不能虚情假意表扬学生,不能笼统表扬学生,不能过度表扬学生,禁止表扬的泛化。

4、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⑴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⑵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可能性。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5、学生的义务?

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⑷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6、师生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⑴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⑵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

⑶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7、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8、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内容:⑴教师理想的建立

⑵教师专业人格

⑶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⑷专业能力的提高

⑸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⑹专业自我的形成。

途经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9、现代学习观?

⑴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⑵从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⑶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⑷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⑸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⑹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论述:

1、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如何构建?

1.教师方面

⑴了解和研究学生

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⑷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⑸发扬教育民主

⑹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⑻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⑴ 正确认识自己。

⑵ 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生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

体现的具体表现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2)精深的专业知识。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③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3、教师劳动的特点?

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⑴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教育目地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育机智

㈡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

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第五章

1、编写教科书原则要求?

2、简述泰勒原理?

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泰勒原理可概况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⑴学生应当追求的目标。

⑶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⑵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⑷理论与实践统一

⑶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⑸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⑷课程评价。

⑹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

⑴安排课程表

4、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有哪些?

⑵分析教学任务

⑴“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⑶“全员参加”的合作精神

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⑷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⑹组织教学活动

5、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⑴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⑵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⑶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⑷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6、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⑵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课程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⑷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现学校及社区的特色

7、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⑴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⑶凸现学校特色

⑷重建学校文化

8、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⑴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⑵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⑶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⑷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⑸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9、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10、课程评价的功能?

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⑴促进发展的功能。

(是最基本的功能)

⑶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⑵鉴定的功能。

⑷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⑶选拔淘汰的功能。

⑸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第六章

1、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4个基本问题?

⑴制定教学目标。

(最关键)

⑵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⑶教学任务的分析与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⑷对教学的监控和评价。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⑵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⑸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哪些?

4、中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⑴直观性原则

⑵启发性原则

⑵领会知识(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中心环节

⑶巩固性原则

⑷循序渐进原则

⑶巩固知识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⑷运用知识

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⑸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⑻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5、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

要求:1、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讲知识创造性的作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7、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目标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的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10、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2、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哪些?(或:教师该如何上好课?)

从教师教的方面看,⑴教学目标明确

⑵教学内容正确

⑶教学结构合理

⑷教学方法适当

⑸讲究教学艺术⑹板书有序

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⑴学生注意力集中

⑵思维活跃

⑶积极参与

⑷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局限性

②有利于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③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⑤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⑴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⑵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⑶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⑷探索个别化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备课的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期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8、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⑴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⑶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⑷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⑸要求明确,具有作业完成时间。

⑹专业反馈清晰、及时。

⑺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⑻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⑼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论述:

1、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解?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真题卷p1540)

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㈣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到的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什么是德育原则?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

⑴导向性原则

⑵疏导原则

⑶因材施教原则

⑷知行统一原则

⑸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⑹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⑺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⑼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⑵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⑶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也称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⑴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⑶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的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⑴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⑶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⑴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是思想道德认识;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⑷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机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求:⑴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⑵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⑶加强个别教育,并提供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求:⑴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⑵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⑶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要求:⑴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⑵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⑶建立健全学校规章有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⑴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乐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⑵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⑶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要求:⑴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⑶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

10、德育的途经?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①说服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⑥品德评价法

⑦角色扮演法

⑧合作学习法

1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论述:

1、试述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第八章

1、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功能:

⑴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目标)

⑵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目标)

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终极目标)

2、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计时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的生活准则

④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班集体的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⑴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⑵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⑶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⑷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⑴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⑶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⑷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⑸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⑹建立学生档案。

⑺操行评定。

⑻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⑼个别教育工作。

⑽班会活动的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7、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⑴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

⑵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教广泛的兴趣爱好。

⑶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8、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工作?

⒈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⒉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⑴不适度的自尊心;⑵学习动力不强;⑶意志力薄弱。

⒊作为班主任应做到:⑴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⑵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⒋转化后进生应遵循的原则:①扬长原则;②对事不对人原则;③潜移默化原则;④合理原则;⑤可接受原则;⑥偏爱后进生原则。

论述:

1、如何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⑴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⑵建立得利的班集体核心。一个得利的班集体核心非常重要,它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那么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护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

⑸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第九章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的步骤?

⑴选择研究课题

⑵查阅文献资料

⑶制订研究计划

⑷收集研究资料

⑸分析研究资料

⑹撰写研究报告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1、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改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⑶教学重过程甚与重结论。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⑷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四)学生是完整的人。

6、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论述: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国家、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地方济经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规

1.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教师享有的义务?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行政处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受教育者的权利有哪些?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片资料的。(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5.学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处分:

(1)拒绝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2)分舍重点班和非重点班。(3)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4)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①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④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⑤教师职业道德行走的典范性

⑥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①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坚持真理、秉公办理、奖罚分明)

教师荣誉(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征、崇高的人格形象)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论述: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要求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一大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要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要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师德的灵魂、核心。

(4)教书育人。要求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5)为人师表。要求1坚守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要求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2、师该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一、概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宏扬社会主义风尚。

三、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学习教师道德理论。(3)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实现师德修养的目的。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义务师德

1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 [2] 

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9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方案

一.会计职业道德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到许多集团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规等,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作出判断,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2.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关系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4.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状与原因

(一)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会计人员中极少数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为了追求奢侈生活、个人享乐,经不起金钱、权力的诱惑,采用欺诈、弄虚作假的手段大量侵吞国家财产,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枣庄市造船厂原厂长蔡某某和该厂会计孙某合伙贪污案,他们相互勾结,随身携带单位公章、财务专用章,打着国有企业的旗号,大肆骗取银行信用,侵吞金融资产,供二人玩乐享受。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二)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做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有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和故意造假的行为,却不予指明,并加以虚假的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三)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社会关系大大的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行贿受贿等等行为的泛滥。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四)利益驱动,会计人员缺乏自律

利益驱动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承认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而且以经济利益为驱动,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达到最后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在整个社会商品意识活跃起来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伦理迷失和思想混乱,滋生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不少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为:讲效益就是唯利是图,讲竞争就可以不要规则,讲发展就是要不择手段。

(五)法规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

会计制度只是个别条款涉及到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难以形成防范会计造假的自我约束机制;而有的单位财务部门内部职责不明确,内控制度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有章不循,循章不严,重查轻处,不能实现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使得监督制约弱化。

(六)工作地位“服从命令”作用

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带来其职业道德行为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下进行,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单位任命才能上岗。由于这种从属性往往使会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处在两难境地。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采取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占用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采取典型示范与正面组织相结合

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的高度入手,以会计领域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会计人员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三)采取自律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调自律,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舆论监督起着抑恶扬善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对遵守会计道德的人的褒奖,对违反会计道德的现象的批评教育,开展经常性的会计道德讲评活动,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念和会计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会计道德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从爱护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明辨是非美丑,自觉改正。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篇10

最近些年来,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评价下降,在我国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上市公司做假账的地雷陆续爆炸,使人们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产生疑义,而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更是达到了低点。接下来,笔者将对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职业道德一词看似简单,但却隐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它对社会公众的重大责任。因此,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可信赖的专业服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从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来看。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方面。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的关系而言,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的注册会计师,有其特殊行业性质,其行业制度是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除了与投资者、债权人、单位的等各方的利益相关,也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不可分割。首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产生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基础经济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应深刻认识和领会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有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一经建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主要体现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发展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总体水平低下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当前我国的现状提出有效对策,促进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加强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我国现行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但这两项规范文件只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关于职业品德和执业能力的总纲,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指南。因此,现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需要尽快进行完善,指导职业道德的具体操作。另外,还应建立一套有效与职业道德机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职业道德体系的执行能力,增强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心。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加大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

第一,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门槛。改革现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办法,严格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条件。例如规定只有获得大学本科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报考资格;对于非财会类专业的考生应增加考核方式,增加考试科目等。还应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增加职业道德内容,并加大分值。

第二,严格落实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包含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与执业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德、行业操守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应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学习过程中还应精选职业道德案例,树立典型,供学员学习。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严格履行检察与考核的职责,争取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力度来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三,加强宣传,提升认识。通过系统有效的宣传和学习使注册会计师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应尊重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审计准则应当作为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做到职业关注的基本标准。如果注册会计师严格地遵循了审计准则,就应当免除责任。使审计准则具有法律权威性,保证注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能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坚决予以严惩,体现法律的威慑力,不给有意违法者以可乘之机,起到规范和整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作用。

(四)加强道德监管和行业监督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监管的主要部门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行业自律性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监管的执行情况成为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使监管职责的时,应按照事务所的人员的规模、组成及管理水平等因素设立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模式,对注册会计师建立执业诚信考核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行业外部监管为主、事务所内部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同时,中国注协还应联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等部门,形成稳定的政府部门承担行政监管职能,注册会计师协会承担自律监管的监管体系。

另外,应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通过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来监督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程,对于弄虚作假行为,社会大众应担负起揭露和曝光的责任,使违法事件无处可藏,给企图违反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施以无形的压力,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执业质量。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

健全有效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是保证事务所执行客观、公正审计的前提,也是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的基础。完善的事务所内部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稳定而不乏灵活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知道事务所发展的核心,它引导事务所的发展方向,是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的灵魂。理想的经营理念应该讲求以人为本,有注册会计师组成强大的合作团队。合作者之间要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真诚相待。

第二,分配和激励政策。在处理分配关系时应着重注意合伙人间的分配关系、业务开发和执行者的关系、管理人员和业务部门的关系。在处理激励政策时,可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采用和重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方式。分配和激励政策是制定其他具体制度政策和前提。

第三,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管理层要身体力行,对制度要严格遵守。要将奖励与惩戒落到实处。加强员工对于制度理解的培训和教育。认真研究执行效果并采取行动改善。

(六)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收费制度

导致注册会计师不重视职业道德操守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逐利性。若完全由市场供求去决定审计服务价格,只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低价恶性竞争。建立完备的审计市场收费制度既能科学的防止审计市场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又能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迎合客户心意,审计造假。按照以下办法可以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审计收费定价机制。为了防止委托人向注册会计师提出无理要求,可采取间接付酬的方式或者将付酬放在审计前。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一个权威的审计监督与收费基金会,在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签署审计约定书后,由企业向其交纳审计费用。待审计结束后,注册会计师发表相关审计意见后,扣除一定的手续费后再转交会计师事务所。科学合理的审计计费标准可以维护审计市场良性运作,防止注册会计师受利益驱使违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