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59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一、贵州山区艺术教育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传统文化沿袭,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经济发展滞后,广大农村还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基础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艺术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

1.艺术师资严重匮乏。其一,在贵州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小学由于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较差,许多有才华的艺术专业人才留不住。其二,在广大的乡镇中小学由于受到办学规模、教师编制以及地方经济各方面的影响,艺术师资配不齐,也养不起足够数量的艺术教师。因此,需要配备一专多能的艺术教育师资,吹拉弹唱、能写能画的多面手。

2.硬件设施条件差。在乡镇中小学由于经济因素,教学校舍只能满足正常教学开班的需求,那些艺术教学设施如琴房、画室、多媒体教室、教具、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配不完善。因此,需要培养具备掌握和灵活运用学校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的综合型人才。

3.需要富于“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教师只教要考的书,学生只学要考的书本知识的现象。因此,艺术学科成为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课程,再加上社会评价及认识不够,艺术学科成了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冷门”学科。这就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思想引导,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去开拓生活中的艺术教育,挖掘本地人文资源和他们身边的艺术资源,从专业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转化为生活艺术教育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因此,需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师资。

二、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牵动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藤守尧教授在《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中提出:基础课程艺术教育目标是“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杨立梅教授主编的《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中关于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为目标。“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提高艺术教育的价值,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神的提升和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

作为中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基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它现行的课程体系偏向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干线,这样的课程体系难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相互适应。因此,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意义的实际出发,通过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厚基础、宽知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是对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在贵州山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贵州本土文化资源构建一套“合身”的课程体系,造就具有贵州特色的艺术教育亮点高校。

三、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结构

从上述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结合贵州区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地域特色的课程结构(附表一)。

1.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专业口径,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设计师。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必须厚基础、宽口径,内容涵盖面要宽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学科本位,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生活艺术、人文艺术的整合。其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应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关注个性发展来认识、梳理、构建美术课程的学科结构。其三,可根据贵州区域文化以及院校自身的独特教学资源和条件,以多种形式构建校本课程来填补和加强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课程。

2.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结构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构成的:即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也不能适应我国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作重大性、探索性、实验性的调整。

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师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崴教授在《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文中提出“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根据贵州教育实际情况和贵州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毕业去向。本文对课程结构、内容提出建设性思考:

(1)文化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英语、公体、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它是我国专科课程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拓宽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

(2)学科专业课程由主修学科课程、兼修课程、校本课程三大部分构成。其一,主修学科课程包含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将来要教学的内容。要求掌握美术学科的面要广、基础要厚、知识要宽。其二,兼修学科课程是主修美术学科的姊妹艺术课程,它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门类艺术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门类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今后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提供知识基础。其三,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设置的特色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和调整,也是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它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特色。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习能拓展学生对多种文化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将来从事艺术教学工作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两部分:其一,教育学科课程把美术学与教育学融合为美术教育学,这样才体现美术教育的针对性特点和美术教育学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对美术教育的深入研究,认识美术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的共性与区别。在课程整合中把美术学与心理学融合为美术心理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心理学的正确解读,有利于未来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服务。其二,美术教育技能学科主要包括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教师口语表达与普通话、书法与篆刻、美术字等,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师的知识技能,是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课程。

(4)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毕业创作等。它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科专业创作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教育实践是师范教育专业的核心内容,它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教学方法、规律。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素材、整理生活素材、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毕业创作服务。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策略的独立思想。毕业创作是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是艺术能力的综合测试。

四、课程设置解决方案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应走出专业美院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多门类学科的融合,由技能性转向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掌握,要求在人文关怀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课程目标。根据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本科为2800—3200学时,可上下浮动10%)的学时分配数据为参考,结合专科课程及贵州教育实际情况,制订出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见附表二)。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上述拟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是以普通文化课程、主修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为主干,兼修课程、校本课程为辅的相并存的多元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开创出新的教学理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供教学探讨:

1.基础技能与个性探索的结合

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应重视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基础专业学科中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角色既是主持者又是创导者,学生是在主持者和创导者的引导下开创自我表现,凸显自我个性,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自我艺术。

2.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

在基础艺术教育中新课程《标准》是加强生活美术教育,广泛引导在人文语境中去学习,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也应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在课程教学中如基础设计学科与应用的结合,传统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活美术之间的联系,即传统图案与服饰、家居用品的结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标志设计、广告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的结合;立体构成与包装用品、建筑模型、工业产品的结合,使它们血与肉相连,不能将它们孤立地分开。

3,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的整合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整合”的概念用得较广泛,它不是数学逻辑学上“1+1=2”的概念,而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意义上的“1+1=2”的思想理念,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真正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相加,“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正如高师美术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并不是将美术学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简单拼盘,而是将艺术学科的各门类艺术与教育学科及学生知识层面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整合。

4.本土资源挖掘与教学利用

贵州省是多民族的山区,它蕴藏着丰富而又灿烂的民间美术文化,在挖掘、发现、认识、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成为艺术课程异彩纷呈的景观。高师美术教师可以依据本区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编写教材,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引进大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传承民间文化。

5.姊妹艺术学科的渗透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主修美术学科专业要加强与其他血脉相承、相通相联的姊妹艺术的联系,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抓住他们的艺术通感,如节奏、韵律等,应广泛接触认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提高鉴赏能力。只有通过广泛领域学习使学生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架起通往综合艺术课程教学的桥梁。

6.突破校园。围墙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不完全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取。它可通过社区资源、环境资源、活动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获取,教师在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利用各类潜在的素材,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应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利用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热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地方特色,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

7.毕业创作与毕业教学设计的综合评定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艺术教师,他们需要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专科毕业学生要求做一系列的毕业创作和毕业教学设计汇报。毕业创作用四周时间完成它的作品,教学设计用两周内完成设计策划,最后一周举行毕业汇报,每生用15分钟向考试委员会进行多媒体展示并阐述。毕业创作是测评学科专业知识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设计是测评教育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要紧紧围绕这两项测评来评定学生的毕业成绩,这样有利于提高艺术教师综合素质和艺术能力。

六、小结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专业学科课程,以主修学科为主,兼修学科为辅,校本特色课程相补充的多元课程体系。同时,要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精神的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价》代序中已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所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藤守尧教授主编:《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页、第34页。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一、后现代课程理念的提出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后现代”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用来指称那些比较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此后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建筑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文化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课程观就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它不仅关注课程的目标、实现以及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更关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发展过程和课程对人类文化、生态领域、社会结构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中,吸取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自然科学中的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和怀特海的过程论,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4R原理,即回归性、丰富性、严密性、关联性。

二、美术教师角色转换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师作为知识的来源之一,其自身的地位与知识修养均对学生有很大教化作用。因此,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对于美术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美术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利与学生结合为伙伴关系,美术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从而使美术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通过这种关系共同参与讨论,一方面,更有张力,更有助与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这种角色的转换促进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的实施,通过与学生们的讨论,有利他们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中得到启发,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而美术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亦能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更好的引导学生。

其次,在后现代课程理念的影响下,美术教育更偏向为一种以教育为取向,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挖掘人所具有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师是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素质的影响者、塑造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而当代美术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使其本身不仅懂得艺术专业技能,而且也具备了艺术理论修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开发学生的各方面潜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人格品质和综合素质。

三、如何运用后现代课程理念实现美术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策略:

1.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习的引导者:

在后现课程观中,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是构建现代课程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即美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转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创造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

2.从个人主义者到群体合作者:

传统美术教学强调美术教师应独立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后现代课程观则认为美术教师应与不同教师、专家、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与大众展开对话,可以把握以下几点:(1)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后现代思潮下,要求美术教师要关注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设计类的老师,要关注新的软件、新的创作手法和社会上新的时尚话题等。善于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2)参加学校的组织活动:美术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启发自身,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视野。

3.从“资源复制者”到“资源建构者”:

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灌输给学生,美术教师成了教材、教案的复制者。在后现代课程理念中,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美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进行交流性建构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客观知识”传递过程,教师成为资源的建构者。

(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美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教案、教材、等课堂教学的资源,美术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分析、整合和重新构建,然后与学生互动,形成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形态。

(2)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外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如民间艺术资源等,这些资源具备非常鲜明的特色,容易吸引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民间工艺、文化遗址等,让学生的亲身体验,共同将其引入课堂,转变为动态的资源,通过与学生共同的、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其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知识资源的建构者,教师更要把自己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4.从单一学科到多元学科:

后现念对课程的要求,大大的扩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也使得美术课程减少了标准化、统一化等特点。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学科,给美术教师对学科领域的把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远远超过了只具备美术知识和技法的掌握。因此,美术教师需要扩大其文化内涵,关注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5.从“传道授业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后现代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师从“授业者”转为“终身的学习者”。加之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抛弃旧的信息获得的理念和知识,不断的更新知识,将当前的先进理念应用到教学中。那就需要从“做一辈子老师”转换到“一辈子学做老师”,不断学习,而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下,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要求: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因人而异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文意识

1.引言

美术是在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所以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原编著者唯一视野和学术主张的分析与研究,还应当在有效获得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材料和及时补充、吸收他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将美术教学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积极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美术教学发展的资源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涉及的层面是广泛的,一切富有教育价值,并且能转化为美术教学服务的各种资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对高师美术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2.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是实施课程计划,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渠道,一切基于如此教学思想下的方法运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美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仅仅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能完全体现美术教学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还应该思考课堂以外如何实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1鼓励课外阅读,获得丰富体验。

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之后将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教学工作,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把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到对美术文化认识的更深层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在狠抓学生课堂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与美术专业有关的书籍和各种美学理论,通过阅读,开阔眼界,实现对美术文化和历史的领悟,加深对艺术对社会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生美术方面的思维、想象、设计、表达等意识形成于学生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文化,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如此的体验,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参与对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美术相关的报刊杂志,因为大多数报刊杂志中既有文字的描述,又有作品的呈现,可谓图文并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字中得到的是启发和感悟,从作品中获得的是对美术表现手法的学习。美术教学实践表明,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方式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机会,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敏捷,对美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应该说,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可谓一举多得,诸如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重蹈以往先辈只会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经验、方法,而缺少美术文化教育的覆辙;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对各种新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在自己学生面前捉襟见肘、顿然“失语”的情形。

2.2指导课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高师校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所以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美术课外活动,因为只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意义的认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树立信心。学生参与美术课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校园内活动和校园外活动两大部分。高等师范学校随着办学历史的推移和教学成果的积累,其自身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深厚的文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挖掘就会被荒废。因此,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引导学生亲近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既包括静态的图书馆、美术作品陈列处、美术工作室等,又包括动态的各类学校社团活动,诸如参加学校海报、黑板报、物美设计等活动,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评比活动或展出活动,等等。走出校门,学生所面对的是广袤的社会,并且遍布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美术资源都有着不一般的艺术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去品味和领略。诸如,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类美术文化遗址,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产、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表明,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而且实现了通过学生走进、利用、实践等方式使校内、外充裕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为美术学习服务的目的。

3.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整合者、投放者和最佳实践者,而且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师资源是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在高师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素质状况和能力决定着美术课程计划的实施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因此,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1立足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美术教师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体所储存的知识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因此,实现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重大。结合教学实践,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学习。毋庸讳言,传统美术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师美术课程理论相对淡薄的实际,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人们对教师“知识传声筒”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事实上,教师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对美术价值的判断能力、对美术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受制于自身知识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美术教学改革,惟有如此才能科学把握美术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树立符合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善于积累。随着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术研究领域在不断地丰富,美术教学的方式、手段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切都使得所有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大教师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在提升教学理论水平、科学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教学技能的同时,善于积累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夯实理论基础,以迎接各种挑战,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美术师范生。只有立足于美术课堂,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使在长期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专业研究、丰厚的知识底蕴成为自己最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

3.2放眼广袤空间,挖掘地方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不同地域都形成和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丰富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美术师资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承当着开发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呢?首先,理解意义。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和时代内涵,拓展教师内容的选择空间,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美术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和美术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形成的地方民族文化。其次,注重方法。具有地域性的美术资源丰富多彩,只有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有效诠释其中的美术现象,归纳其中的美术规律。因此,我们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只有体现广阔的视野,加强对本土美术的重视,表现强烈的意识,才能达到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中实现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拓宽美术教学内容的效果。当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还在更深层次上升华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对美术学习多样性的需求的同时,培养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美术教育人才,为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积极宣传地方文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4.结语

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师范性的特征,从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真正体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

[2]毛岱宗.关于办好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思考.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2.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从地方性知识的形成与构建方式的角度去创作民间美术,实现民间美术理论讲述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均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讲述民间美术与民间群体之间的种种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课堂的易懂性。

二、对美术教材的基本基础知识细致梳理

1.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应在课前树立让美术课堂中渗透进民间艺术的技巧和艺术理念。让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兴趣。所以,在美术课堂中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报刊、网络、文献等方式搜集相关民间艺术资料,编辑专门的民间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艺术的创新性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创新体验增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2.遵循《美术大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原则。首先,我们应清楚民间艺术资源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此外,学生也要自己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把每一阶段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写到笔记上。其次是提高悟性。美术基础知识记扎实之后,再结合学习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既渗透了民间艺术知识,又加深了艺术资源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构建开放、综合的新型美术学科体系

我国目前在美术学科上对于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过去区域性的特定环境缺乏深度挖掘。为此,依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有助于为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教师要积极拓宽美术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民间美术资源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是对艺术教学的极好补充和完善。地方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控制作品的数量,提高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是增加一些民间美术背景、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讲解、评价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请民间工艺师跟学生进行零距离的谈话和交流,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这些方法对民家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制,从而不断拓展实践技法表现;二是拓宽教材编写途径,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教材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民间美术正是使这种文化与精神得以实现的载体。五、构建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求新创意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要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美术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要凸显本土化和民族性,用自己的方式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仃.民间美术资源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0):123-124.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培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可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大学生对提升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求,开设特色科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积累宝贵经验。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通过艺术知识教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艺术实践等教育,它具有欣赏性、参与性、实践性,是一种将艺术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其得到美的体验、掌握审美的经验,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能给大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投入了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感染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使他们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很多大学生最突出的不足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多年来都以“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就是专业课程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基本只在本专业范围内学习活动,忽视了其他学科、专业的学习,从而导致视野狭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因此,艺术和科学是相互协调发展的,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1.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承受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美”的教育为主,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予大学生美的享受,舒缓大学生的紧张情绪;通过经典作品赏析,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能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通过参加艺术实践,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重塑自我,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得到解决。

2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窗口,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就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西部地区的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地域民族文化优势,切实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2.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具有科学性

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严格区分开。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培养热爱艺术的普通爱好者和欣赏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通过艺术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同学们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虽然都是普通艺术教育,但程度上有很大区别。高等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高、思想较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将艺术与专业、人生、情感、社会相联系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智慧、人格、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2.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等方面的融合。公共艺术课程大致有理论知识、作品欣赏、技能实践、文化史论几大类。高校应根据年级不同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循序渐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如:大一开设《音乐理论基础》、《美术基础》、《中外艺术史》、《书法艺术》等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著名艺术家及一些经典名作。大二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内容涉及音乐、美术、影视、设计、摄影、动画、书法等,满足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学开设唱、跳、演、画等内容丰富的艺术技能课,让他们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艺术美,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要邀请著名的艺术家到学校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国内外艺术动态,与学生交流演艺经验和艺术心得,充实学生艺术知识,丰富艺术体验。

2.3将本土民族艺术资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

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从狭义上讲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我认为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下一些流行音乐、摇滚、街舞、个性化的服饰等所谓的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用传统经典艺术文化和本土民族艺术文化来引导学生,弥补学生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会更加亲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会吸引他们,优美的欢歌热舞会给予他们亲切感,这些艺术就在他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四川的变脸、皮影、川剧;云南红河的海菜腔、丽江的纳西古乐、景洪的傣族歌舞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民间乐器有葫芦丝、巴乌、芦笙、象脚鼓、笛子,美术有壁画、蜡染、建筑、民族服饰等等。特别是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本土文化剧目《云南印象》、《孔雀》、《云南的声音》等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少数民族丰富而优秀的艺术资源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具有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2.4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现代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能以灌输书本知识和传授技能为主。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为了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艺术技能,教师则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体验。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努力用网上和远程的艺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使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更加现代化、规范化。

3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保障和课程延伸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实践性教育等方面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3.1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体系和教学规章制度

学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研室,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性、多样性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要及时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把公共艺术教育适时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中,从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做规范,从而形成科学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要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做工作,不能重传统、热门专业而轻艺术教育。在引进和选用人才时要注意老、中、青搭配,使教师年龄向年轻化发展;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让更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担当起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通过考研、考博,国内外访学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建立公平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职称评聘机制,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要提高其科研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团体和社会上的知名艺术家到学校讲学,聘请一些艺术大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3.3加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达到艺术课程的有效延伸

公共艺术教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途径。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学校开展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艺术文化氛围浓厚、崇尚真善美、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育人环境。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创作和实践中学以致用,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要以重大喜庆节日为契机,积极开辟服务阵地,丰富活动内容,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行送文艺下乡,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举办摄影、书法、美术、手工艺作品比赛,开展合唱、校园歌手、舞蹈、诗歌朗诵会、戏剧、演讲、辩论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长和爱好并能很好地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此基础上,选拔艺术水平较高、艺术技能娴熟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辩论队等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通过艺术展演活动再次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建成学校最高艺术水平的学生团队,带动全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3.4加强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给予学生培训,才能让学生达到艺术知识的内化。要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序开展,就要求学校配套相应的教学设施,如音乐欣赏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厅、多媒体教室、小型剧场,这样才能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应建造大学生会堂,这样既能满足本校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汇报需要又能满足国内外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条件要求,从而吸引他们来学校演出,让大学生走近大师,感受经典,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形式。

英国赫本・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因此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滋养和开发,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又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思维等任务,它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能开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大门,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开创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典范,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691.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37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24汤爱芬.高校

[4]黄小明等.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5).

[5]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6]赵琳.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7]王长喜等.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2).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教育部2002年5月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了发展目标: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100%。由此看来农村地区艺术师资的培养时间紧、任务重,关系到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继续中文兼美术班的教学科研探索,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悉:我省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匮乏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虽然我国师范院校基本上已按地域性分布,但艺术类师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需要,农村学校担任美术课的教师多毕业于师范学校(中专)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专业学习,但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担任过两门学科的教学;

2.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由于分科太细,专业性太强,知识面狭窄,不能“一专多能”,同时他们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及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无法适应;

3.虽然有一些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自农村,但他们从思想上也不愿再回到农村。上大学是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源来自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一时扭转不了。导致很多毕业生流向城市打工行列;

4.农村学校规模小、数量大、学校分散、经费和编制都受到限制,加上其他原因,“养不起”只能任一门课的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只有让一些“副科”老师兼任;

5.在一些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部分兼职美术教师具有民间美术传统绘画技能,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培养,学历不高。

教师的培养一般分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长期以来教师的职前教育基本是一种学历教育,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相对而言,职后教育受重视程度要逊于职前教育。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明确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我国教师培训的基石和精髓之后,在重视职前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后教育,也是师范院校教学改革中新的发展思路。针对我省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贫血”现状,我校成教院针对皖南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以“成人夜大”、“函授”的教育形式在一些较偏远的县城设立教学点。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合。针对农村学校在职教师提高学历的需求,已培养了一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兼职艺术教师队伍,为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来源拓宽了渠道。

笔者在担任几年农村在职教师“函授”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农村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一大批热爱农村孩子,善于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熟悉农村学校的教学规律,熟悉地方文化,掌握一定民间艺术技能的教师和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培训完全能胜任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因为他们有高师课堂培养不出来的教学经验,他们热衷于教学工作,能因陋就简地寻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农村学校现有的潜在力量。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善农村艺术教学的薄弱环节,需要大量的艺术师资。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潜在人才资源,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无疑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最有效方法。

二、针对文科类教师培养农村美术师资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朝着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前进,从而调整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总结过去师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过多强调学科本位,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等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根据我校中文兼美术班的教学经验和文学与美术理论互溶互通的原理,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的文科类教师中培养美术兼职教师是为农村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其理论依据是:

1.美术与文科同属社会科学范畴

它们之间的理论知识体系息息相通,从古到今绘画艺术与人文学科更有着相互融合、相辅相存的亲源关系。如中国画就是诗,书,画一体的艺术门类。在普通教育领域中,美术与文科共同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教育任务。在文科类教学中离不开美术的配合,如教材中的插图、诗配画和连环画、黑板报、教学挂图、幻灯片等。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如教学中的教案编写,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对绘画理论的解释和作画过程的表述及对创作思想和审美意蕴的解析等。

2.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方面看

文科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识,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以工具性、知识性为主,后者以认识性、创造性为主,因此两者存在着互补性,即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审美能力的辅助。在美术基础教育中需要语言的启发、解释、表述。而且语言艺术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造型艺术的感受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对普通教师的全面素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具有一定文科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自然会与其自身文学知识相交融,文学与美术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技巧有助于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完善人格、实现自我

就人才培养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现代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材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长。文美兼习,融汇贯通完全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文科教师再学习美术专业并不是仅仅让学员多掌握一门不同学科的知识,两个专业简单相加只能形成油与水的关系,而文科与美术可以是互溶互渗、相辅相成的。

三、针对成人教师认识水平确定教学思路和课程框架

以我校在皖南山区黟县教学点的“美术特色班”为例。

美术特色班性质学制:师范类成人大专班学制三年。

美术特色班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文科类教师(由当地教育局和学校推荐)及一些兼职美术教师(多为中专学历)。

考试方法:由我校组织辅导美术专业课,统一参加省成人高考。

2001届美术特长班学生情况调查

作为职后教师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美术特色班的教学对象都是有一定教龄的师范院校大专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所以教学大纲中的相关公共课可以压缩,集中教学。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针对成人在职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调整美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其思路有以下几点。

1.特色班的教学计划主要根据大专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有一定文科基础的学员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针对入学时学员美术水平不整齐的情况,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调整,试行把美术课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技法课。主要是绘画基础技能训练。绘画技能是普通学校美术教育中区别于其他学科特点,也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在美术基础技能训练中,我们试行以素描写生和水墨画为重点,要求学员对两种技能的有关知识和具体技能掌握得较熟练,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技能,这时原有的美术技能就会产生正迁移效果,就会使学习新的美术技能变得容易和迅速。教学中,注重发挥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把绘画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弱的组合,互帮互助。二是阅读课:针对有一定文科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采取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后,师生共同交流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为中外美术史、美术评论及当代名画欣赏等,课前由老师确定内容,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因为美术史的发展和文学史的发展有很多相关联的历史背景,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具有较丰富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鉴赏水平之上。教学中主要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师生共同讨论。三是辅导课:对那些在中小学教学中涉及但又不可能开足的技法课,采取课余时间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辅导和评讲的方法,同时借助电视台的美术讲座、美术技法大全VCD等现代化手段,聘请当地学校的美术教师定期辅导。定期举办作品交流会,充分利用美术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2.在理论课的设置上力求文学与美术的贯通

如在“艺术概论”的教学中注重了文学和美术的共同特征,即从两者不同的创作过程和鉴赏方法的比较中得到了更深的理解。再如增设“诗画鉴赏”专题课,将文学欣赏与美术欣赏融为一炉。以历代大师诗画作品为教材,用艺术概论为理论,去认识文学与美术的相通与不同。以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的交叉学习开阔艺术视野,拓宽欣赏知识面。

3.开设特色课

在皖南山区,古建筑群是保存较完好的天然艺术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木雕、石雕、园林景观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品,蕴含了祖先们的文化渗透和发展,是学习民间美术,研究传统美术文化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就地取材,将写生课、史论课、创作课都围绕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让学员能深入研究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以此为基点,把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提到一个较高层次。并鼓励学生深入当地的美术雕刻工艺厂、文化馆、民间木雕艺人的作坊,拜师求艺并聘请民间艺人上堂教学、传授技艺。

四、美术特色班的作用

美术特色班的培养大力加强了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为教师队伍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如:

1.在不影响农村学校编制的情况下,扩大了美术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培养了三四名能担任美术课的教师,改变了过去美术课只有个别人可担任的状况,学校可择优录用;

2.一些原来担任美术课,对美术有一定专长的代课教师因此获得了学历,使他们安心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上精力集中。这些代课教师中大多对美术或民间艺术有一定特长,有的就是民间艺术家;

3.农村学校的一些学科由于招生数量改变,而多出了一些超过实际需要的教师,特色班的学习使他们有了重新学习转岗的机会,虽然他们的美术专业水平较弱,但他们更珍惜新的教学机会,工作更努力;

4.为了提高学历,农村学校的一些领导也参加了特色班学习,懂得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为美术教学管理提供了保证;

5.对本地区文化遗产中的木雕、砖雕等民间美术的欣赏与学习培养了教师们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为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溶入地方美术遗产内容打开了思路。

实践告诉我们: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成人学生的经验积累是必要的;同时要使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这样容易建立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展开,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要通过学科内容的结构化调整,处理好系统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关系,把教学内容,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三者辩证结合起来。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0.

[2][德]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0.

[2][德]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0.

[2][德]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0.

[2][德]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15.

[7]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8]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共同行动纲领,而知识经济则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探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悄然兴起。

伴随着一系列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经济社会日渐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专家们有着不同的命名。直到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终于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1]。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以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全球化为基础的“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

在众多的对知识经济概念的各种提法中,经合组织的提法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在经合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界定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强调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

目前,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形成。国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已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初显苗头。我国的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解释为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是高新技术、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也就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知识产品的生产渐渐取代了物质产品生产的主导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人类劳动的重要形式。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产生,直接得益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也成为当今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经济产业。因此,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应用。就其核心而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表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的根本特征外,知识经济还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知识经济直接体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体,它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移,而更多的是劳动者脑力的对象化,所以知识经济也叫智力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中融入了知识、信息、网络等元素,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智力资本,逐渐形成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经济。

(2)知识经济是无形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这主要表现为资产投入的无形和虚拟。传动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除了需要基本的资金外,主要依靠投入的知识、智力、网络、信息等无形资产起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的多少、好坏,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前途。另外,虚拟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们对虚拟市场的操作,扩大了经济的空间。

(3)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指出,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精神资本”,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知识与掌握知识的人密不可分。因此,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4)知识经济是具有全球化的经济。从知识经济出现和发展的时间可知,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知识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国与国之间需要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知识经济中知识、信息等主要资源的流动势必会加快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在对自己行为反思和对传统工业化道路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人口问题、科技进步解决环境的问题、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以人为本是核心,科技进步是有效途径,政府作用和公众参与是重要推动力。

(二)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

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得以传播,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第二,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和传播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第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使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人是动态的载体。人类的长期存在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第四,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所以它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知识经济符合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业经济遵循的收益递减规律和经济增长服从增长函数的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知识经济社会出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是根本出路。这首先要求义务教育的实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知识经济主要以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其支撑,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高度认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和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要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设想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要振兴科技,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教与经济相结合,体现科教事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发挥科教事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开始。

2·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重,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知识资本国际竞争制胜的必要条件。国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高技术人才和看到潜在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对研究与教育一贯重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科研实力,但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我党中央也指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提倡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需要的因素。知识经济的创新特点注定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央《公报》中提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指出:“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是把创新纳入每个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挖掘全社会每个个体(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潜力,使各个个体的能力能够尽情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加强自身的能力。

就企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植,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特别重视投资新技术,进行高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占全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我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次是产品本身的创新,包括在产品的内涵、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入新的元素。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应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最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融入了许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

此外,还必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与知识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中心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调整国家战略,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以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4·加大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注重知识产业的培养。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与通讯技术、金融服务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多少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培养知识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不断发展知识产业。但必须指出,发展知识经济不等于就是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诚然,美国今日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及信息产业的大力培养。但是仅仅高科技的投资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所有的领域都增加了知识的含量,而其中大部分并非高科技。所以,加大知识和知识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光指高科技产业,还指其他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应当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高科技,不要一味地与发达国家比技术的高低,主要引进对我们适用的技术和方式,注重基础产业的培养,注重全部行业的知识投入,争取提高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

5·不断发挥政府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重视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政府对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和本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这主要表现于一方面,在推动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无力或不愿冒风险进行的活动,政府要视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投入资金或加大扶植力度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和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美国等已率先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如美国政府实施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曼哈顿”计划前后历时六年,共动员组织了15万人参加;“阿波罗”计划历时十年,共动员120所大学、两万余家企业共400万人参加。还有,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都是由政府进行组织的。就我国来说,应该认真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推进知识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教训,除了对传统的行业和部门的引导,还应在知识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部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报酬递增,这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要有新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做法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启示。我国政府应注意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优势,保证以发展知识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知识经济是一种包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新的资源变迁的结果。它的出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0.

[2][德]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20-130.

[3]汤子琼。知识经济简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8-220.

[4]国家报告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DB/oL].2002.

[5]刘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9.

[6]龚晓莺,王昆。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15.

教资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成为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可大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美术学科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成为美术教学的一项紧迫和必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服务美术课堂主体学习任务的现状与背景

教师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逻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的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美术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怎样使美术学科的信息化;美术整体教学的最优化;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七个优化模式,也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材择学、因材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课后可在网上课堂继续学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而借助于网络发表学生优秀作品,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规模。

三、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和自制的课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教材的编写,寻找有关的美术网站进行查询、访问,为学生提供各类网上美术信息进而丰富美术资源信息库。把平时在网上寻找的有关资料进行类化、细化、转化。以及把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料,如教学、教材、录像、图片、作品等资料进行整理输入电脑转化为数字信息。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

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它正好非常适合美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传达方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需要美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计算机让我们实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计算机还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是美术动手制作中手工无法比拟和达到的。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五、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任剑锋.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2顾泠沅,杨玉东.视频案例――校本研修的有效平台.北京: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7日.

3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北京:教育研究,2007.3.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8期.

5全.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陶增乐等.欧洲三国信息技术教育分析与启示[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