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7:49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1

关键词:词切分;学优生;学困生;眼动

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25-06

1引言

词空格在拼音文字的阅读中起重要作用:词空格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觉信息帮助读者切分词,促进词汇识别,还能引导读者的眼睛运动,计划“何时”眼跳(when)和下一次眼跳的位置(where)(perea&acha,2009;Rayner,Fischer,&pollatsek,1998)。在英文阅读中,删除或用字母、数字等替代词空格,读者的阅读速度会显著下降(malt&Seamon,1978;morris,Rayner,&pollatsek,1990;Rayneretal.,1998;Rayner&pollatsek,1996;winskel,Radach,&Luksaneeyanawin,2009),眼跳幅度会变短(Rayneretal.,1998)。另外,西班牙语和德语的研究结果与英文研究一致(inhoff,Radach,&Heller,2000;inhoff&Radach,2002;pereaetal.,2009)。

有研究者采用空格研究范式考察在无空格文本语言中插入词空格是否会促进阅读(Kohsom&Gobet,1997;Sainio,Hyn,Bingushi,&Bertram,2007)。Sainio等(2007)考察空格在日文阅读中的作用,发现当读者阅读纯假名文本时,插入词间空格可以促进词汇识别;而阅读平假名和汉字混合的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没有促进阅读,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汉字提供了词边界线索,所以空格的效应没有显现。Kohsom等(1997)发现在泰语词之间插入空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第32卷第6期闫国利等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与学困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年汉语书写系统中,汉字是基本的书写单元,缺乏清晰的词边界标记(如空格)。汉语词的词长不同,对《人民日报》语料库中的词进行统计,双字词所占比例最多,为64%,使用次数占所有词语使用次数的比例为56%;单字词比例最少,只有5%,但使用频率较高,为40%(李江波,,陈祖舜,2006)。因此汉语读者无法根据字数找到词切分线索。汉语没有明显的物理线索标记词边界,读者如何进行词切分和识别呢?探讨词间插入空格能否促进阅读,可以理解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词切分和识别,有利于探讨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有研究采用空格范式考察了词空格在成人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Liu,Yeh,wang和Chang(1974)发现词间插入空格不仅没有促进阅读,反而使阅读速度变慢。而Hsu和Huang(2000)发现词空格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对难度较大文章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影响阅读理解正确率。分析认为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仪器和测量指标),结果很难直接进行比较。有些研究者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探讨词空格在句子阅读中的作用。inhoff,刘伟民,王坚和符德江(1997)让被试阅读三种呈现方式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和随机空格,发现三种方式下的眼动模式没有差别。针对inhoff等(1997)研究中使用仪器采样率偏低(50Hz)和空格过小(半角空格)的缺陷,Bai,Yan,Liversedge,Zang和Rayner(2008)作了改进,使用采样率较高的eyelinkⅡ(500Hz)记录读者的眼动轨迹,让被试阅读四种呈现条件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非词空格的文本(均为全角空格),发现词空格没有干扰也没有促进阅读,并认为这是因为文本呈现方式的不熟悉导致的干扰与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作用之间发生权衡,还发现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干扰了阅读;另外,为了消除空格改变文本信息的空间密度对阅读产生的影响,改用阴影标记产生相同的四种条件,重复了空格范式研究中的结果,由此推论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词。

也有研究者进一步探讨词空格在汉语初学者阅读中的作用。Bai等(2008)以阅读经验比较丰富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也没有干扰阅读,但对阅读经验较少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空格文本和无空格文本的熟悉度差异不大,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是否明显呢?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和范晓红(2010)使用与Bai等(2008)相同的文本呈现方式,考察空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与成人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还比较小学三年级学生中阅读技能高者和阅读技能低者阅读空格文本的差异,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但非词空格对阅读技能低者的干扰大。Blythe,Liang,Zang,wang,Yan和Bai(2010)考察小学生在正常无空格和有词间空格阅读条件下学习新词的眼动特征,表明在词间空格文本下学习新词更有助于他们对新词的掌握。这些结果表明读者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词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沈德立等(2010)关注词空格对汉语初学者阅读的作用,“初学者”采用小学三年级学生,原因是他们阅读经验相对有限,以此来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对丰富(语文阅读学习有两年),对文本相对熟悉,不能很好地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因此,以下研究采用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减少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已表现出差异,这可能与他们阅读中能否正确切分词有关。因此,假设(1)在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因为插入空格能帮助他们划分词边界,提高词汇识别的速度,从而提高阅读速度。(2)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干扰阅读。(3)同时给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提供词边界线索,词边界线索对学困生的帮助更大。

2实验

2.1被试

对于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该研究采用如下方法筛选出的被试作为学优生和学困生:

(1)统计天津市某普通小学二年级学生(共四个班)的两次学期语文成绩,找出每个班语文成绩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共40人。请该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了32名学生,其中语文学优生16人,语文学困生16人,这些学生年龄在8~9岁。母语均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不知道该实验的目的。

(2)将每个学生的两次重要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平均,对两组被试的语文成绩进行t检验。表明学优生的语文成绩(m=97.9)显著高于学困生(m=86.5),t(30)=-8.1,p

(3)对这32名学生进行瑞文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所有学生智力水平正常。

2.2实验材料的编制

(1)根据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水平编制103个句子。所有句子由两名小学语文老师认真阅读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评定,标出二年级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删除被标记的句子。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词进行切分。如果句子中有些词的切分有分歧,则删除该句子。

(3)根据(1)和(2)筛选,选出48个实验句,句子长度为9个字。24名不参加后续眼动实验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3点量表上对句子的难度进行评定。删除两份无效量表,难度评定结果为1.078(1=我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3=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2(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4(呈现方式: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文本呈现方式:(1)正常无空格是指句子以正常文本形式呈现;(2)字间空格是指在每个汉字之间插入空格;(3)词间空格是指在每一个词间插入空格;(4)非词空格条件,在不同字之间随机插入空格,使相邻的字构成非词。空格占一个汉字的空间。研究发现,采用阴影和空格标记词边界的研究结论一致,所以研究只使用空格范式(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实验材料举例见表1。

表1实验材料举例

正常无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字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词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非词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材料呈现:正式实验共48个句子,包含四种条件,每种条件下有12个句子。实验条件按照拉丁方顺序进行轮组。每一组内句子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只会读到一个句子的某一空格条件。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读8个练习句以熟悉实验程序。另外,根据实验句内容设置12个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或“否”的比例各占50%。

2.4仪器

使用SR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ii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采样率为500Hz。实验刺激呈现在19英寸的CRt显示器上,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85Hz。被试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75cm。刺激以宋体形式呈现,每个汉字的大小为1.2cm×1.2cm(在正常的无空格条件下字间距为0.1cm),每个汉字成0.91°视角。

2.5程序

对每个被试单独施测。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后,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每次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句子,要求被试认真阅读,理解后按键翻页。有些句子后有一个理解判断题,需要按键做出是否判断。”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0分钟。

2.6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对3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

2.7结果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首先,反映句子整体加工的时间指标总阅读时间在正常条件、词空格条件、字空格条件均没有差别,表明读者阅读这三种文本一样容易,非词条件干扰阅读。其它指标如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次数受文本单位空间信息密度的影响。其次,学生类型主效应在所有指标上显著,即语文学困生比学优生需要更长的平均注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平均眼跳幅度短,总注视次数多,这表明理解率相同时,学困生比学优生对句子的加工困难。再次,阅读时间的交互作用表明非词空格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讨论

3.1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在沈德立等(2010)探讨的词切分对汉语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影响,因为与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更少,阅读经验更少,容易排除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小学二年级学生已表现出学生类型的差异,猜测这可能与他们能否正确切分词和识别词汇有关,因此重点探讨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的影响。

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词空格能否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条件的总阅读时间相同,这表明词间插入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与Bai等(2008)成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字空格条件和词空格条件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上也没有差别,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字空格文本和词空格文本效果相同,这与以往研究(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结果并不一致,他们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比字空格文本容易。总之,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假设(1)并不一致,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的效果相同。

Bai等(2008)解释了为何词切分没有促进阅读,认为词切分产生的促进和对空格文本不熟悉产生的干扰之间发生权衡。该研究采用年级更低的被试,降低对正常文本的熟悉程度,减少文本熟悉性的干扰,按照Bai等(2008)的逻辑,似乎词空格应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但结果与该假设并不一致。那么,如何解释研究结果呢?笔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甚至是成人阅读策略可能不同,小学二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阅读水平比较低,更倾向于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因此表现出正常、词空格和字空格文本没有差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模式与成人相似,他们倾向于采用以词为单元的阅读策略,因此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阅读没差异。

该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非词是否干扰阅读。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的句子物理长度相同,结果发现词间空格条件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少于非词条件,平均眼跳幅度大于非词条件,表明与词间空格相比,非词干扰阅读。另外还发现字间空格的阅读时间少于非词空格,也表明非词干扰阅读,与以往研究(Baietal.,2008;沈德立等,2010)的结果一致,也符合该研究预期。

3.2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所有眼动指标上发现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文本时,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平均眼跳幅度更短,注视次数更多。这说明学优生阅读策略好于学困生,帮助其迅速识别单词,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这种阅读水平的差异,在初学阅读阶段就明显表现出来。这与以往研究(沈德立等,2010;Hiki,Bertram,Hyn,&niemi,2009)的结果一致,阅读技能低的读者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尽管语文学困生加工句子比学优生困难,但他们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是否相同?在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空格条件和学生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语文学困生和学优生在这两个指标上眼动模式相似。而在平均眼跳幅度、总阅读时间上出现交互作用:学困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与字间空格文本平均眼跳幅度的差异小于学优生,表明学困生阅读时区分这两种文本的能力差,词空格并不比字空格更容易阅读。总阅读时间上的交互作用发现,对学优生而言,词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他们阅读这四种文本一样容易;对学困生而言,非词空格条件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无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后三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非词对学困生阅读的干扰更大。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语文学困生在阅读任何条件下的句子时,效果都不如学优生。非词空格的设置对语文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3研究结果对汉语阅读基本信息单元问题的启示

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词是基本的书写单元和意义单元,自下而上的物理线索——空格提供词边界标记帮助读者切分词和识别词。而汉语文本则不同,它是由等间距的汉字构成,缺乏可见的词边界线索,增加了读者描述词边界的难度。

该研究对阅读基本单元问题探讨的贡献。Bai等(2008)和沈德立等(2010)采用空格研究范式,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而字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则会干扰阅读,由此推论词是阅读的基本单元。该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考察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发现他们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效果一样,非词空格干扰阅读。这说明对初学者而言,在阅读经验相对有限,文本熟悉程度低时,字或词都可能是他们的信息单元。这可能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有关,与阅读熟练程度高的成人相比,由于他们阅读水平低,有可能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词单元的优势很难表现。

由此可见,读者阅读基本单元的探讨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字或词哪个更基础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4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三步策略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3-050

英语阅读教学属于英语教学中的关键部分,且不能仅限于课内阅读,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从课外阅读中吸收知识、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英语阅读方法、技巧,通过英语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网络,建构完善的知识与能力框架,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一、从易到难,图文并茂

第一步是坚持从易到难,图文并茂,选取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小学生年龄小,单词、短语和英语语法储备少,在课外阅读时,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从易到难,选取故事、童话类的图文并茂的英语课外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与道理。结合学生个性差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一般选取精简、有幽默感的故事、童话、笑话等。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起来阅读,通过猜想、分析、观看,之后查阅资料,进一步掌握新知识。

教师推荐给学生《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共10册,其中《寓言故事精选》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学生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图书配合起来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关于《themonkeyinthelion’sskin》这个寓言故事,学生积累英语词汇notatall、closeto、tryiton、looklike、runaway等。随着故事的发展,学生将书中图文结合起来,了解故事的大意,并记录重点词句,之后反思与总结,得出这则寓言的中心思想“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告诉人们要有真材实料。借助幽默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从阅读中探寻乐趣。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讨

第二步是加强自主阅读,合作探讨,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后,展开阅读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第二步是阅读中的合作交流阶段。新课改下,合作学习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合作交流、互助探究能够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发现与解决问题,并且交流知识、思想,促进共同提升。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学习,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选取适当学习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在阅读中总结与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其次展开合作交流与讨论,把握阅读材料,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例如,选取《轻松英语名作欣赏》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这套素材包含了20册,都是英文经典名著,符合学生阅读视角。《HanselandGretel》这则故事,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展开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展开角色扮演。这则故事可以分割为几个小游戏,学生互助合作,深入理解故事后,展开趣味游戏,表现出兄妹勇敢战胜女巫的智慧与机智。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第三步是促进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写作、交流能力。小学生词汇量少,他们在进行课外英语阅读时会觉得存在很大困难,通过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英语阅读材料,还需要掌握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一是结合图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猜词技巧;二是找出核心句子,记录下重点词句、短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三是拓展多元知识,在课外阅读时将英语知识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地理等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视野,展开思考,收获丰富的知识;四是读写结合,在阅读时创新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英文小故事。

例如,译林版五年级《thefirstdayatschool》、《afterschool》这两个单元的学习,都是关于学校的相关内容,为拓展学生思维与知识,《小学英语课外阅读100篇(5年级)》中的“aholidayfromschool?”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重点的字词句和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学生记录下twins、saveup、sneeze、headache等,并着重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tommytriedtofindexcusesfornotgoingtoshoolbecause?tommyspentmostofhistimeat?whendidhegotoschool?Hedidnottellhisteacheraboutthetwinsbecause?结合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和领悟这个小故事,并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写下自己的小故事或创编小故事,与同学交流。通过掌握课外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三种教学模式都关注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讨论与练习。虽然直接解释教学模式较多地侧重在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但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的小组活动中,儿童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轮流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理解文章的过程。针对汉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比如“whenireadthesecondsentenceintext,ithink…”;也可以用汉语,“当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我联想到了某某课文,某某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猜想现在的这篇课文可能主要讲了(猜测下文内容)……下面我开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儿提到了一个人名……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句子不十分理解,这个‘it’是指什么呢?(自我提问)…一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总结)。对于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阐释疑难)……”这使儿童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理解、应用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儿童对多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解决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水平有关键性影响的阅读是语文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说、读、写中,有三项都与阅读密切相关,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对小学语文阅读给予了足够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努力和实践,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典型性问题。

1.忽视了“阅”与“读”的关系,偏“读”轻“阅”

教师在教学中,单纯注重字、词、句和内容的分析而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错失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机会,导致阅读课成为识字课。

2.“以生为主”成为形式

小学生刚刚走出启蒙阶段,具有求知欲望强、精力却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一味地讲解阅读内容而忽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阅读课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重视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查阅工具书和通读两部分

任何学科,预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更是如此。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极其有限,文章中的生僻字、词是阅读的一大障碍。课前预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查阅不认识的字、词,可以读通、读顺文章。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设定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授课效率,避免了无效劳动。

课前预习也能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接受任务―查阅―通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学习的途径,即使他们意识不到,这也将成为他们渐进积累的模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进而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

2.采用总―分―总的教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课堂实践,体会到总―分―总的学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按照此种学法的逻辑顺序,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阅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层层剖析,寻找支撑观点的句子、段落等,最后经过详细分析课文,重新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同步阅读中的文章《一个苹

果》,通过课前预习,整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一个苹果,体现战友之间的相互关心、谦让。然后,让学生寻找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词语,最后再次总结全文,重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此种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教育界一直在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上,片面地认为拓展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致使课堂上“热闹多于知识”、条理性缺失的现象频频出现,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学习极为不利。通过这种总―分―总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正规的学习模式,同时有助于在挖掘文章内涵、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下保证阅读的趣味性。

3.重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实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出精彩的文章,离不开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广博、高效的阅读。同时,写对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借此布置相关写作题目,通过学生的写,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与所阅读文章的关联性,使读与写有效结合。

总之,阅读是沟通学生、文章以及日常生活的纽带,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宽松的课堂环境、灵活的阅读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化三探.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2]李旭.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小学语文,2008-07.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真实材料

二语习得研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潜意识的完成。而真实的阅读材料提供了语言学习者和文章的写作者之间真实且自然的语言习得平台。相信,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运用真实材料不仅让中国中学生潜意识地更接近真实的目的语文化,也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激励人。

一、文献综述

1.真实材料

真实材料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是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的人提供的材料”(wilkins,D.,1976:79)。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并在外语学习中得到积极提倡。语言交际教学法认为,真实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获得(Little,Devitt&Singleton,1989:26);真实材料和媒体能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课堂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Bdnton,1991,cf.,GailK,2001:65);真实材料被视为一个具体化语言的方法(Gebhard,1996,cf.,GailK,2001:68)。因此真实材料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

2.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与真实材料的选择

Krashen(1981:100)指出:“只有学习者理解了(通过听或阅读)难度上比他现有水平高一些的输入语言,才能习得语言。假设学习者英语水平是i,他能理解的输入就应该是i+1。”换句话说,仅达到学习者已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习得语言毫无意义;相反,太难的材料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者接触的真实材料应该是足量的、可理解的、分级的、在他们“i+l”舒适范围内。

二、大学英语真实材料阅读法研究设计

这个实验已在三届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一次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该研究历时三个月,24人组成阅读组,25人组成非阅读组,两组水平相等。非阅读组只是一个对照组,没有参加阅读项目。项目的目的是:(1)创造一个自然的、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习惯;(2)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习得多;(3)扩大背景知识面,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阅读中心,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充足的真实图书资料。资料丰富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中心备有9种英文原版期刊和350本原版图书。“充足”也意味着时间的充足:中心每周开放三个下午,并且允许每周借出两本书刊。(2)轻松的环境(tension-free)。中心是利用一间空闲教室建立起来的,内有6个书架及一些桌椅,这有利于创造阅读的氛围。学生自己选择材料阅读,没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要求,以此鼓励他们注重内容,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但是要求他们每两周作一个口头报告,内容包括:他读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值得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资料?为了引导参加者真正进入状态,也为了掌握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过以下几种做法:

1.进行了三次阅读理解测试

阅读组和非阅读组同时接受三次测试。每次测试均由5篇短文和30个多项选择题组成。第一次测试是研究开始的第一天,第二次测试是研究结束日,第三次测试是研究结束后两个月学生所参加的全国英语四级统考。这便于比较真实材料阅读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

2.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这只是在阅读组进行。第一个问卷――“阅读兴趣”是在研究实施前一周进行的。这便于教师为中心准备资料以及能了解到学生现有的阅读背景。条项包括:(1)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4)是否喜欢阅读。

第二个问卷――“你对真实材料阅读法试验研究的意见”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以便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赞同、非常赞同、没意识到、反对、非常反对中选一答之。

(1)帮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使我对阅读感兴趣

(3)对我的写作有积极影响

(4)让我对阅读产生厌烦

研究结束后两个月,阅读组接受了第三次问卷调查“坚持自读阅读”。我想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培养了阅读习惯以及试验的长久效果。调查项目包括:

(l)在这两个月中,你是否一直坚持进行真实材料阅读训练?

(2)你的英语能力是否有提高?

(3)是否提高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3.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档案包括两个表格。表1:“每天用于真实材料阅读时间”,它要求受试者标出每天阅读时间,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坚持下去。表2:“个人阅读纪录”,它要求受试者把每天所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刊名(书名)、作者、页数、资料难易程度、阅读方式。这便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自读进度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哪些刊物(书)受欢迎。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只是偶尔单个查看所填内容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实验结果

为了清楚地了解真实材料阅读法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分析前面所提到的测试、问答调查及表格的结果。

1.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是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分数。

从表中结果可以清楚看出:阅读组进步比较明显。在第一次测试中,两组水平相差很小。第二次测试中,两组距离显著拉大,在第二次测试中,对照组几乎保持原有水平,而阅读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该项目结束后两个月,两组学生都参加了第三次测试一一英语四级统考,第三次阅读测试成绩实际上是统考成绩。阅读组平均高幅度很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实材料阅读法在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力及其应试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来逐个分析三个问卷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学生平时只花非常少的时间进行以兴趣为日的的自读。问题(l)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问卷统计结果为:18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5%每天阅读1~2小时;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每天阅读2~5小时;1人占总实验人数的4%每天阅读5~8小时。

B.学生阅读兴趣非常广泛。问题(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学生偏好的顺序是:报刊,短篇小说,读者文摘,侦探小说,经济新闻。

C.科技读物是他们感到困难的读物。问题(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测试所有学生一致认为科技读物,和国际时事类材料很难;6人自身在进行经济内容读物阅读有难度。

D.学生其实对自读很感兴趣。问题(4)是否喜欢阅读。该问题统计结果为:19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9%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兴趣;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觉一般;没有人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不感兴趣。

虽然学生对自读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场地、环境及资料等原因使他们不能如愿以偿。所以试验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从第二个问卷――“对真实材料阅读研究实施的意见”,可以总结出:真实材料阅读研究积极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下表就是他们的意见总结:

这份问卷还有最后一个自由回答问题:“请你评价真实材料阅读训练”。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纳如下:(1)它提高了我的阅读灵活性。培养了我能根据阅读目的不同随时调整阅读速度。(2)这个训练应纳入教学计划中去。(3)培养了我阅读技巧。(4)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背景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语言书面文字交际能力。从个人阅读档案的两个表格中,可以总结出:研究实施期间,参加者大多数每天花2小时自读,平均为1.5小时。在项目完成后,虽然时间少了,但比项目实施前每天多出1小时,可见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可以看出,真实材料阅读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自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真实阅读,同时也为外语学习尽可能提供了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交际环境。

四、结论

真实材料阅读研究是在充分考虑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外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实交际潜意识获得语言习得能力。本试验项目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果:

首先,80%的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真实材料阅读,它让学习者在轻松正常的阅读环境下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提高了阅读的灵活性,培养了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这种注重语言内容而非语言形式的阅读使学习者觉得阅读不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摆脱了教师过于中心化的课堂局面,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不但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而且也潜意识地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获得语言习得。但是,本实验过程存在一些缺陷,如实验样本仅是来自两个班级的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等。为此,我们期待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阅读真实材料的可行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Languageacquis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oxford:pergamonpress,1981.

[2]Littlewood,w.Communication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3]nuttall,C.teachingReadingSkillsinaForeignLanguage.London:HeinemanneducationalBooks,1982.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86-0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词汇量。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在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备受大家的关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实施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在这方面的运用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加以探究,总结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方法及策略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更深远的意义。

1.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1阅读材料需精心选择。阅读英语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要做到并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阅读材料的选择,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要选择生动有趣,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材料,还要选择具有启发学生心智的材料或者书籍。小学英语的阅读内容要选择有一定的故事性,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内容,既能启发学生,又能让学生非常乐意地读与学,这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结合课本所学到的知识,编写并收集一些英文小故事、小短文等是有利的。给小学生选择材料,还要注重材料内容的生动性、有趣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材料的选择可以是自己熟识的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情景,还可以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生活文化,并进行介绍,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地享受,在欣赏文章中更喜欢学习数学,不再是呆板地读读文章。

1.2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小学生的阅读还处于基础认知的阶段,在阅读的方法及技能方面还有欠缺,学生掌握的还不够好,我们要加强训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还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在指导时,可以对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还可以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当学生阅读前,适当地介绍与材料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英语。

2.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做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3.在阅读中扩充信息量

3.1读有趣的文章。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准备有趣的文章,让他们在读这些有趣的内容中,获取了知识,也扩大了知识面,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兴趣。

3.2办各种小报内化语言。我会定期让学生办英语黑板报,有时通过英语手抄报、英语角内化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还通过办班级英语小图书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积累,各种小报的内容不拘一格,在各种活动中还要增加英语阅读的题材,比如,教材的疑难知识问答和学习方法介绍也可以是小报的内容,还给优秀的学生刊登优秀习作,让学生积累英语小谚语、小故事,在读小幽默中加强了练习。通过不同途径做大量的英语信息输入,轻松地扩大了学生的英语阅读量。

3.3在听觉上进行语言熏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用英语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刚开始是一些简单的语言,比如问好的,回答的句子。还要定期定时地播放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让他们看英语儿童电视节目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英语语言的熏陶,在听觉熏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4.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总体性探索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以上几个方面,是学生大信息量的阅读输入和输出,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耀民.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如出听说读写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突出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分析语文阅读现状,正视阅读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注意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的发挥,也意识到互动教学的重要。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不够科学的方面。

1.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过分发挥主导作用,不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一味通过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但是我们教师总是要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方案进行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的阅读,总是把学生引向参考答案的方向,否则就认为学生不会阅读,这样学生没有阅读发现和感悟。

2.手段单一程式化严重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合教学实情。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学习态度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总是就课文强调精读,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而教学过程互动方法僵化,提问程式化,忽视课文中蕴含的丰厚阅读资源,不能教会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懂得将经验与创新结合学习,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二、坚强阅读教学研究,突出教学效果生成

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与其语感能力不无关系,而且通过学生发声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明晰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发生朗读,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可以齐读、自由读和个别朗读,或是进行检查性的重点内容朗读。如在《桃花心木》教学时,可以先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要求学生把认为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通过朗读几遍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如文中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或是带着问题思考: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学生经过朗读就能得出阅读的方法,找出相应的答题区域,概括出答案:浇树间隔时间、浇水量没有规律,总会带补种的树苗进行补种。学生在阅读中会生出疑惑,如此,他们才有兴趣阅读下去,并从中获得启迪。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知识面不够丰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他们能够理解或是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要生活化,问题设计要深入浅出,并在深挖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技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先让每个同学思考自己遇到的哪些“第一次”意义深刻。可以联系学生生活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一定有过许多“第一次”的经历,如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单独上学校,第一次被批评等等,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哪个“第一次”最难忘呢?为什么难忘呢?这时候学生纷纷思考、发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我们在肯定与鼓励中适时进行技法点拨,如讲清楚“第一次”的经过的过程,表达出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等等。在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述自己“难忘的第一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第一次,于是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同学的第一次的难忘,丰富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升华自己的情感,加深生活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四、重视阅读方法点拨,加强阅读能力运用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对文本有阅读兴趣,能够进入文本,通过生活体验感受文本,同是又能走出文本,在于文本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点拨,不断推进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1.带着阅读目标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他们规定目标,提出要求。如《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可以明确要求:老舍先生在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重要日子,这些日子有什么特点?如此学生能够在快速浏览课文有意识地找出写这些日子特点的词语:如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也会对“赶、到处、都穿起、贴上”这些词语有着深刻的感受,从而理解除夕的喜庆、热烈的特点。

2.感受文本语言的情感

我们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提高学生对范文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点的感悟和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时,引领他们阅读文中的描写的好处,语言表达的效果。能够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感悟虚实结合的特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及命运;并在最后三节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然,我们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巩固和提高。

总之,我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能力,推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任务型阅读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14-02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需要,任务型阅读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带着问题、任务阅读文章。也就是教师先提出和本节课文主题有关的问题,给出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这种阅读方法和传统的方法不一样,不是纠结在生词和语法,让学生枯燥的阅读,乏味的学习,而是有目的的设置任务,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主动学习单词和语法,化被动为主动。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一、任务型阅读法的分阶段阅读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对任务型阅读法的应用课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材之前,通过课件或视频资料对课文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课文大致有个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和课文相关的英语任务,先让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进行猜测。

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在阅读时先大体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注意新单词、语法和标志性句子等,然后再重点阅读,弄清单词和语法,文章的结构,然后再把任务带到课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语言组织写出答案。

阅读后教师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重难点进行解读,把课文总体分析,讲解单词和语法结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对这些有个大体的印象,在教师讲解的时候也更容易理解,而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对文章基本了解,然后教师再对课前设置的问题,也就是任务进行讲解。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语法结构也学会了,英语阅读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二、任务型阅读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把任务型阅读法在课堂中实际应用,教师讲解课文背景,提出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把任务给每个小组分发下去,小组内同学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回答预先设置的问题,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并且提出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课本,不能漫无目的的看,而且任务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例如在必修三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世界各地的节日)中,就可以设置在阅读课文之后做个播报新闻的任务,主要讲解各地的节日,并且尽量运用本节课的语法知识和生词,通过这一任务的布置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学生分组并给各组分发任务,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每人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进行分组,形成互补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在小组中组员合作完成任务,在组内任务分发,比如每个人负责收集不同国家的风俗,然后最后汇总。

小组内同学通过阅读课文合作完成任务,在阅读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相互沟通,总结每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把每个国家分类,再合作写出播音稿,把每个人的学习成果都融入播音稿里。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把任务分解完成再汇总。

每个小组回答预先设置的问题,每组派出一个人回答问题,根据小组内的播音稿进行朗读,阐述本组的观点,各组在听的同时和自己组的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这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培养合作意识。

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对各组的表现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点评并给出修改条件,把学生的语法错误进行纠正,在纠正的同时讲解本节课的生词,语法,课文结构,举的例子就可以是各小组在播音稿上纠正后的句子。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就是自己熟悉的通过自己努力写出来的句子,也保证句子的准确性,没有语法错误。学生也通过任务阅读法对文章理解透彻,对生词和语法接受的程度也更高。

三、任务型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在课前对本节课的阅读任务和教学进度要高度把握,对自己准确定位,做好任务的布置和小组的分工工作。对任务的设计要合理,不能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太多,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了小组讨论的价值。而且任务的设计也要和课文高度相关,不能脱离课文而存在,为了设置任务而设置。对学生的分组要公平合理,保证每个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大体相同,对任务的完成程度不能差距太大,让教师设计的任务在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同时要营造合作和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握小组讨论的节奏,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发挥,在小组中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其它小组良性竞争,快乐学习。

任务型阅读法抛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单词、语法、翻译,而是让学生完成任务,把任务和要学习的单词语法等结合起来,任务完成也就是完成了学习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种方法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也是英语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程可拉,刘津开.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9

关键词:叙事性;阅读;教学;策略;文章;效果

一、引言

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因素为载体,生动具体的写实为表现手法来叙述事情的功能,与其他写作文体不同的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比较抽象,侧重于反应客观世界的虚拟事物为题材内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叙事性文章,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效果,成为教学重点。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还能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的文学素养。

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构建多元模式的课堂

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工作现状,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较大,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单一。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展开教学,树立正确文体意识,理解文本,明确教学方法和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按照科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流程,通过渗透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构建多元模式的教学课堂来,营造情景和氛围,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1.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提高感知,概括核心

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脉络,概括重点。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取叙事文章六个基本要素概括总结;或者通过填写文章六个基本要素内容来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与组织,对于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

2.引导正确阅读能力,提升鉴赏和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文章通常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重点,通过对事情的描述和场景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谨记叙事文章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通^文章的细节来感悟理解人物的表现特点。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这篇叙事作品,通过细节描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方式。具体细节描写如:“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和“他赶紧叫……往回赶”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表达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直观表现出蔺相如不与廉颇斤斤计较,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格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和事情的细节研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模拟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心理,不但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启迪智慧和精神的熏陶。

3.通过阅读学会写作,提升灵活应用能力

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老师应教授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技能,理解和领会后在文章写作是灵活运用学习中的名词佳句。只有掌握阅读才能写作,叙事性作文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重点。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同时,还应导入作文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借鉴优秀的课文如何把叙事性文章写的生动具体。为此,叙事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理会文章思想的基础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叙事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1)叙事性文章段落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叙事性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倒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插叙,如:契科夫的《凡卡》、地点变换,如:《金色的脚印》等叙述方式。

(3)文章内容主次、审题和拟提: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这些叙事性文章写作规律和常识也应让学生掌握,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4.科学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和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自读和自悟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也是学好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感知,加深对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和理解,感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积累优美文学语言,提升文学作品审美观念。课堂阅读中尊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法,不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去左右学生的阅读时间和体会。形成课堂教学老师、学生和文本良好互动融合,老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感知体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营造文章的语境和氛围,从学生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思考,对疑难点勇于提问、对于创造性的部分要敢于联想,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叙事性文章中精彩的名词和佳句,通过背诵和抄写形式进行积累,理解后形成自己的文学根基。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以静制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多渠道的从视觉到感官的体验,进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老师,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形象导入,配合虚拟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老师通过疑问,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探究心理。情景导入可使阅读的抽象变得直观化,使学生思维进入情景中,与叙事性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融合容易产生共鸣,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提高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功效,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重要性;策略

G623.2

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1】。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合理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一、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有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低【2】。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通过讲解文章重点字词、划分课文段落,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讲解文章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自身的指导作用,没有让学生分析、思考字词含义、文章主题,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二、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合理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很难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3】。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轻松、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鸟的天堂》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榕树具有哪些特点?”“文章中哪些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欣喜之情?”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思考,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天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味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4】。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相关的图片、音频,制作成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含义,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与友人分别时哀伤、忧愁的心情,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以及侍卫等人物,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学需求,进行对话表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3.结合教学需求,科学选择阅读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教材内容,会缩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学习委员实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5】。例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下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4.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分享、讨论阅读的感想和体会,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追求本真注重实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6,02:228-229.

[2]李万敏,刘世明.浅析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03:142-143.

[3]张召旭.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57.

[4]魏文生,李晓颖.浅谈乡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4,1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