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十篇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3:19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teamcenter;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工艺管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集成

引言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制造企业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定制模式,生产手段也逐步从机械化过渡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不仅需要先进的CaD及其它软件快速高效地产生图纸和文档,也需要pDm、Capp/mpm、eRp、meS等信息系统高效协同地开展各种数据的信息管理。

国内制造企业已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产品研发及工艺规划的各种数字资源,pDm、Capp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具有结构化工艺设计数据管理功能的mpm、Capp应用较少。结构化工艺规划数据管理系统是在细化工艺数据类型、强化系统集成的基础上产生的,采用结构化工艺设计系统能更好地实现数据与pDm、eRp、meS的集成,同时能提高工艺规划设计的重用效率。目前市场上支持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国外系统有Siemens的teamcentermanufacturingprocessmanagement(tCm)、DassaultSystèmes的DeLmia、ptC公司的windchillmpmLink等,国内支持结构化工艺设计的系统有清华天河t5-Capp2014、华天3D-Capp、天喻3DinteCapp等。

1teamcenter构架与功能简介

1.1teamcenter的特点与功能

teamcenter是基于一个单一的、开放的、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是业内首个将单个软件应用转变为在Soa的基础上建立的,跨专业、跨项目阶段和计划的真正集成化的pLm解决方案,为大小制造企业平台提供可扩展性、应用丰富性以及可配置性[1]。teamcenter将各种工作流程统一在单一的产品和流程知识源内,保证了单一数据源,为并行协同工作提供保证。

teamcenterpLm针对产品研发到制造的三大模块的简要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了pDm、mpm、eRp/meS三大部分。

teamcenter主要功能模块包含:(1)系统工程和需求管理、(2)产品组合和计划及项目管理、(3)工程过程管理、(4)物料清单管理、(5)法规符合性、(6)可持续性和环境合规性、(7)内容和文档管理、(8)配方、包装和品牌管理、(9)供应商集成管理、(10)机电一体化过程管理、(11)制造流程管理、(12)仿真过程管理、(13)维护和维修及大修、(14)报告和分析、(15)社区协同、(16)企业知识基础、(17)平台可扩展、(18)生命周期可视化。其中“制造流程管理”也称作“制造工艺管理”,是工艺数据管理的专业功能模块。

1.2teamcenter软件构架

teamcenter系统根据应用需要可采取两层构架或四层构架,采用四层构架对中文的支持、易用性比两层的较好,四层构架包括客户层(Clienttier),网络层(webtier),企业层(enterprisetier),资源层(Resourcetier),如图2所示。

teamcenter8是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的解决方案。其中的每个应用程序(比如说myteamcenter、pSe、workflowDesigner)都是一个eclipse插件(plug-in),而整个teamcenter8实际上是改装过的eclipse,因而系统配置及定制开发较为灵活,且易于实现跨平台移植。

2企业tCm应用需求及规划

2.1mpm简介

学术上将以mpm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系统定义为:连结设计和制造之间的桥梁,它通过一系列工厂、工艺设计及管理工具,仿真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实际产品制造之前用可视化的方式规划和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案[2]。

制造工艺过程管理(mpm),是一种贯穿计划、设计、制造和管理全过程的协同工作环境,旨在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信息进行协调的统一管理。

2.2企业tCm应用的功能模块筛选及规划

teamcenter平台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pDm和mpm部分应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并与eRp/meS集成应用。某企业teamcenter应用的功能规划构架见图3。

由于tCm需要利用产品设计数据并和产品设计数据保持关联,因而在实施次序上应先实施pDm部分后实施mpm部分,或者pDm和mpm同时实施。

2.3企业产品和工艺结构树模型

teamcenter系统提供以Root为根的类层次结构,通过为类增加属性、在不同类之间建立关系,为类或者对象定义消息(message)以及处理消息的方法(method)来组织整个系统,系统中各业务对象或数据对象都是类的实例。另外它还提供菜单(menu)、菜单选项(option)以及动态类pdmDialog等来建立用户交互界面。

某企业的工艺结构树(processtree)模型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为pppR模型,即自制产品(product)及零部件为制造目标、工艺(process)与制造目标相关联、工艺与工厂(plant)和资源(Resource,包含材料、工装工具等)相关联。

3tCm实际应用效果

3.1系统部署及用户使用体验

企业实际应用中采取了C/S构架,tCm胖客户端的安装一般不超过30min,但配套软件如nX、autocad、msoffice的安装时间较长,采用普通方式单台客户端的总安装时间一般需要2h以上,并且需要人为排除安装错误。在引进了Citrix虚拟桌面系统后,部署工作量大大下降,新增单个用户的软件环境部署由原来的2h下降到1min以内。

在操作易用性方面,tCm胖客户端的操作友好性比office、nX等工具软件要差,tCm系统内的操作鼠标点击次数较多,缺乏编辑回退功能,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功能区间切换,如工作时需要根据工作场景在“更改管理器”、“结构管理器”、“工作流查看器”、“制造工艺规划器”等功能模块中切换,如不通过培训,用户很难摸索软件如何操作。

在响应速度方面,tCm胖客户端较一般的工具软件的响应速度慢,由于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对运行速度有一定影响,tCm胖客户端的操作响应速度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如打开客户端、工艺流程编辑、调用相关程序、界面切换、可视化启动等的响应时间在不同的计算机硬件上相差较大,在一般的办公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及虚拟桌面上执行相同操作的测试耗时分布如表1所示。

对比于国产Capp,虽然部分操作不具备可比性,但整体上tCm的响应速度较慢,某企业应用tCm以来其响应速度一直受到工艺人员的指责。

tCm系统内置可视化(teamcenterVisualization)功能,可在查看器中直接查看图片(jpg、cgm等)、dwg文档、pdf文档、三维轻量化模型(jt)等,可以对支持的模型开展精确3D测量、制作基本3D剖面、pmi显示、显示3DCae结果。teamcenter8.0内置的teamcenterVisualization不完全支持查看msoffice文档,系统安装mSoffice2003并设置为默认程序时能在查看器中直接查看.doc、.xls等文件,但对只安装了msoffice2007及以上高版本msoffice程序不支持,文档管理时需在服务器上将msoffice文档转化为pdf文档以供系统内查看使用。在产品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纳入项目的工艺人员能直接利用系统可视化工具查看产品图纸,但未纳入项目的工艺人员无权查看。

teamcenterVisualization内置注释功能,可以在文档工作流程中对pdf、cgm等文档批注,但当文件的页数较多时,编制者不能定位批注的具置。

3.2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集成

企业级应用根据实际需要与eRp开展数据集成,集成的数据主要有工艺资源(工装、工具、原辅材料)、工艺明细表(pBom),工艺资源的集成较易实现,pBom的集成难度较大,由于企业应用中在eRp中的工艺集合规则和tCm中的工艺集合规则不一致导致变更的后的逻辑关系不易处理,因而pBom变更后的集成暂未实现。

3.3非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实用性

非机构化工艺设计以文件管理为中心,在tCm中的应用操作较为简单,包含工艺文件(如指导书、工艺卡片、工装图纸)的文档管理、变更管理、审核流程(签字流程)管理、编码管理、权限管理、资源分类管理等。

某企业实施tCm后,已实现50多种工艺文件的管理,实现了二维和三维工装的数据管理,实现了tCm和相关办公编辑软件(word、excel)、CaD软件(autocad、nX)的集成。

其中工艺文件和二维工装图纸的管理在tCm中实现编码的半自动化,即申请编号借助系统辅助生成,但文档内部的编号和系统辅助生成的编号需要人工控制,未实现自动化,实际应用中出现过文档内部和系统中的编号不一致的情况。tCm中的审核流程支持串行流程和并行流程。nX三维工装设计已实现编号和其它属性传递的自动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非机构化工艺设计在企业内部有较强的适用性,由于基本不需要改变原来的工艺设计方式和习惯,因而能被广大工艺人员所接受。

3.4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实用性

结构化工艺设计需要较完善的工艺资源库(工装、工具、设备、原辅材料)、规范的设计数据管理(如Bom结构及物料编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相关设计数据对工艺人员开放权限)、规范的工艺知识及分类管理、规范的工艺设计流程管理,结构化工艺设计才能顺利开展并发挥效率。

某企业实施tCm后,结构化工艺设计功能已通过验收,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结构化工艺设计一直处于试验演练阶段,比较突出的原因有企业应用中相关数据的不规范性导致在开展新产品设计时teamcenter系统内不能及时获取完整的Bom结构和工艺资源信息、企业的工艺资源及其它工艺数据管理规范性的不完善、结构化工艺设计在tCm中操作复杂、材料消耗定额的应用操作易用性较差。

理论上结构化工艺设计能提高工艺设计的重用率、增加各系统间的数据集成性、减少重复工艺设计工作、缩短新产品的制造准备周期。但由于结构化工艺设计是传统工艺设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因而结构化工艺设计在很多企业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3.5tCm与一般国产Capp的应用对比

tCm与一般国产Capp相比有如下优点:功能面更广泛、可视化支持面较广、与三维软件nX的集成性更佳,结构化工艺设计细化了工艺数据的管理颗粒度,能较好地管理工艺知识、提高重用效率,能较好地支持三维及仿真数据,结构化工艺构架较为完善,系统基于eclipse平台构建,模块化和开放性更佳。

tCm与一般国产Capp相比有如下缺点:操作复杂,满足企业的运作需要开展较多的二次开发,操作易用性、界面友好性及反应速度上不如一般国产Capp,软件授权费用较Capp高。

3.6系统稳定性与维护

从某企业全面应用tCm管理工艺数据以来,系统运行基本稳定,大约每个季度会出现一次系统故障,需要管理员进行手工维护才能使系统恢复正常,排除异常的时间均在15min以内,异常排除对正常使用有较小的影响。系统故障类型主要有网络连接失效、服务程序异常关闭、数据库连接故障等。

4tCm增强适用性的建议措施

4.1提升软件的用户体验

teamcenter核心层软件构架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核心层应采取使用执行效率更高的编程语言、优化算法等措施提高软件运行速度,软件的操作友好性应得到改善,tCm客户端需要解决结构化工艺设计界面操作复杂、工序和工步次序调整不便、鼠标点击次数多等易用性较差的缺点。

二次开发方面,msoffice文档转化pdf效率低、耗时长,对于新建工作流程的工艺文档用户通常在3min之内无法看到pdf文档,且文档签字及转化为pdf时在服务器上存在等待排队现象,建议采取措施加快转化pdf文档的速度,如使用mSoffice内置另存为pdf功能、单线程改为多线程并行转化等措施。

结构化工艺设计方面,tCm应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对数个工序做工序合并,合并后的名称在系统中直观性较好,并可以更改,在eRp/meS系统中直接利用合并后的工序。工序合并模型图如图5所示。

4.2开展必要的管理变革

为适应信息系统的结构特点,企业的工艺管理应从以文件管理为中心向以数据管理为中心转变,数据管理从非结构化向结构化转变,数据分类分级应向国际国内标准靠拢,对于企业特色的工艺数据应建立企业标准。工艺资源应建立工艺资源分类标准,并对工艺资源名称、编码、型号、规格等属性信息进行标准化,避免一物多码。工艺过程应参照Din8580、JB/t5992.1等标准结合企业的工艺范围建立工艺分类标准并对工序名称等属性信息进行标准化。

工艺管理进行一定的变革,工艺管理应简统化,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减少工艺文件的种类,这些做法均有利于软件的推广应用。

同时软件使用的日益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专业或兼职人员对软件的推广使用做好培训及辅导工作。

4.3从管理上保证各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

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应仅局限于产品研发和工艺规划环节,应从产品研发至产品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考虑,产品制造、质量保证、维护维修甚至售后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能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增强可追溯性、降低成本的尽量采用信息化手段。从提高效率上讲,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应实现自动化、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因而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应逐步实现。

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tS16949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如iSo14001、oHSaS18001)、精益生产、项目管理等实际需求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和规划。

4.4从改善计算机硬件与网络、优化软件运行环境上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

服务器端及客户端采用固态硬盘等高速存储装置,缩短相关程序的启动时间,提高网络速度理论上可适当减少客户端的数据加载速度,客户端网速峰值限制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做必要的调整。

客户端软件环境应统一,操作系统及相关配套软件如nX、mSoffice等版本应相同,如采取虚拟桌面则可有效避免软件不统一的矛盾,同时也可减少软件部署时间。

5结束语

如企业不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采用tCm管理工艺文档,由于界面友好性较差及响应速度较慢,tCm较国产Capp而言总体上没有优势。

如企业需要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并实行设计工艺一体化、工艺仿真应用、数据集成,使用tCm,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工艺数据并和产品设计实现同步工程,tCm结构化工艺设计理论上能够提升制造工艺设计的效率、提高工艺知识重用率,结构化工艺数据理论上能更好地和后续的eRp及meS系统开展数据集成,在解决了前后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后理论上能实现数据集成的自动化,能提高产品研发整体信息化效率,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由于国产Capp大多从2013年以后开始开发结构化工艺设计的功能,国产Capp具备结构化工艺设计功能的历史比tCm晚得多,因而在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方面,tCm较国产Capp有较大优势。

如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优化程序算法、优化网络及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规范数据管理,tCm终将给企业的工艺规划工作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韩彩夏,文勃,夏清洁.基于teamcenter的机车车辆pLm系统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2,31(8):1-3.

[2]李险峰.从Capp到mpm,数字化制造与管理系统应用思考与实践[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9):21-25.

[3]周静.基于teamCenter的协同设计系统[D].河北工业大学,2006.

[4]李家鹏,王好臣,李玉胜,等.基于teamcenterexpress的产品结构管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85-87+90.

作者简介:沈小冒(1979-),男,湖北省浠水县人,工程师,本科,从事工艺技术及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艺信息化。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胀接工艺;胀接装置,液压胀接;换热器;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工机械行业领域在研究换热器时,开始将目光放在胀接式换热器的研究中。通过对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进行胀接,可以有效的保证接头的紧密性,防止介质泄漏,特别是在介质为易燃、易爆或毒性较大的物质时,胀接式换热器的应用更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胀接式换热器最开始应用到化工机械中时,一般应用的基本上都是机械胀接工艺,随着胀接技术的发展,液压胀接工艺开始逐渐被应用在化工机械换热器工艺中,并有逐渐替代机械胀接工艺的趋势。

1液压与机械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差异

机械胀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工机械胀接工艺。机械胀接工艺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电动、气动与手动。一般情况下,应用此种胀接工艺来开槽,通常遵循的是3-6-3,即槽宽3mm,空6mm,再来一个3mm槽。正常而言,槽深度在0.5-0.6mm之间。此种胀接工艺,通常应用于100mm以下换热器管板厚度中,但是现如今,由于化工装置运行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换热器管板厚度也越来越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0mm,因此传统机械胀接技术还难以对管板厚度比较大的换热器进行完全胀接,因此时常导致换热器与管板之间存留一定缝隙,长时间就会出现腐蚀隐患。

在实施液压胀接工艺时有专门的设备,即液压胀管机。正是由于有专门的设备,所以制造换热器的成本与机械胀接相比更低,劳动强度也更低,周期也更短,因此整体上讲,胀接质量更加可靠。现如今,液压胀接工艺在很多领域的换热器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不仅使得换热器设备的制造质量有所保证,也大大提升了换热器的制造效率。

液压胀接工艺与机械胀接工艺相比,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可以分为两种技术。一种是o形环法,即工作人员将芯轴两端都安装一个o形环,用来对胀管中的介质进行密封,胀接形成压力经过芯轴中心孔后,直接到达换热管表面,这样换热管塑性发生变化,最终与管板连接起来。但这种技术方法并不适用于国内,这是因为我国换热管尺寸精度不高,管子壁厚偏差比较大,粗略估计也有10%左右。也正是由于国外应用的o形液压胀接工艺不适合应用于国内,而进口成本又非常高,所以该技术在我国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另一种是液袋式液压胀接工艺,此种工艺应用的是弹性液压袋,将胀管介质与换热管有效的隔离开来,胀管形成的压力就会经过液袋直接传输到换热管内壁上,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胀接期间出现管口污染。此种液压胀接技术融入了国外先进技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目前在我国各个领域换热器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正是这种液压胀接工艺。

2液压与机械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优势

因为液压胀接工艺与机械胀接工艺相比,原理、应用方式等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得到的胀接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液压胀接工艺的确比机械胀接技术更具有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机械胀接工艺因为对管径以及胀管长度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无论是胀接深度,还是胀管总长度都不能过大。但是液压胀接工艺却可以不受此限制,不需要考虑到胀接深度与长度的问题,就能够对换热器管板厚度实现全程胀接,保证管子与管板之间能够紧密相连,使得管子的抗振能力显著提升。

另外,虽然从大量的试验数据可知,机械胀管的胀管率也完全符合要求,而且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使各个胀管率相差不大。但机械胀管的胀接处管壁有明显的减薄现象,最大减薄量达到了0.13mm,这是机械胀管胀珠碾压造成的,而液压胀管却没有这种减薄问题,管子壁厚基本没有变化。这就决定了在胀管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机械胀管拉脱力已远远小于液压胀管。同时胀接换热管在产品热处理后管子发生收缩,从以前试验对管子内径测量上可以得到这一结论,并且机械胀管的管子收缩回弹较大,而液压胀管的管子较小,这是与两种胀管的原理有关系的。因为机械胀管后不仅使管子内径扩大,其胀珠对管壁还有一个碾薄的作用,使管子的内部金属组织产生了冷作硬化。而液压胀管只有一种压力的作用,在液体压力下管子发生塑性变形,不易对管子产生破坏作用。

当然,无论采取哪种胀接方式,在对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进行胀接前,都必须要有完善的试验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当换热器管板、管子材料、规格等参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应制作不同的胀接试验装置。通过预设多个胀接压力,得出符合要求的胀接率,进而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在确定合适的胀接压力后,可制作另一胀接试验装置,使用确定的胀接压力及稍大一些的胀接压力(一般大于确定压力的10-20mpa)对管子与管板接头进行胀接,必要时还要对胀接试验装置以某一压力进行验证性气压试验,以免产品在压力试验时出现泄漏现象。

3其他胀接工艺在换热器制造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种胀接工艺,换热器制造时还时常应用很多其他的胀接工艺,例如橡胶胀接工艺,其是在橡胶受力变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橡胶弹性体的轴向压缩产生的径向压力将管子胀接于管板上的。其工艺原理是:当加载拉杆施加拉力时,胀管橡胶便受到轴向压缩,并同时产生径向扩展,该扩展力足以使管子材料发生变形,从而实现管子与管板间的连接;爆炸胀接则是利用炸药在换热管内有效长度内爆炸,使换热管贴紧管板而达到胀接目的,但爆炸胀接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管径大、管壁厚、材料强度高的特殊场合。这些胀接方法都具有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等特点。

结束语

总之,在化工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化工生产对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化工机械换热器的制造过程中,应用胀接工艺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工机械换热器的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化工生产需求,对于促进化工安全高效生产有着积极意义。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胀接工艺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峰,马凤丽,桑芝富.先胀后焊连接中焊接对胀接连接强度的影响[J].压力容器,2010(12).

[2]段成红,钱才富.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拉脱力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支左,王亚军,韩学成.Φ19*2换热管爆炸胀接的实践管道与通风空调安装技术,2001(4).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3

摘要:经济的飞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速了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卷烟厂也不例外。卷烟厂传统的设备与工艺系统采取的是人工管理方式,目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质量,逐步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手段。文章介绍了设备与工艺管理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现阶段的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

关键词:卷烟厂;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071-02我国传统的卷烟厂通常采用的是人工管理设备与工艺的落后方法,这无疑包含很多不足,比如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质量较差,商业保密性不好等,而且若要查询资料及数据,很难及时将文件档案调出来,这对设备的维护及更新带来了不便。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工艺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为卷烟厂提供必要信息,规范管理各种行为,而且是一种快捷的查询工具,对于企业的领导者以及整个企业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国内外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研发现状

国外的设备与工艺管理系统因起步早,研究力度大,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的、现代化的设备与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现阶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并结合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研发出了许多高效的设备与工艺管理软件,实现了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的集成化、自动化、信息化。国外的设备与工艺管理系统偏向于预防与预测模式,实现成本的最优化管理。这种预防性的维护模式可以有效节省生产成本,降低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我国现阶段正在不断学习和研究设备与工艺管理的先进理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控制技术等逐步建立了基于网络及状态监测的科学化设备与工艺管理系统。这样不仅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而且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2设备与工艺管理的系统目标

根据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确定科学合理的系统目标,如下所示:(1)操作简捷,便于理解;(2)系统在管理方法上采用权限级别管理方法;(3)以企业已有的设备与工艺管理业务为基础,针对企业管理层次不同的员工,要分配不同的职责及功能;(4)加强企业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避免发生系统失调、设备丢失及账目数据杂乱无章等情况;(5)有效缩减设备与工艺管理的费用及成本;(6)制定一些必要的报表管理日常的设备运行情况;(7)为实现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现代化、集成化提供有效的数据

支持。

3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概述

3.1系统整体概述

设备与工艺管理子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对动力能源中心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处理、存储、查询以及统计等。借助控制系统实现对投入使用设备的信息共享,利用监控系统实现对运行设备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报表,加强部门的内部管理,使生产流程更加规范,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设备与工艺管理的具体特点,自主研发出功能先进、管理方便、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设备与工艺管理信息系统。

3.2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通过高效的生产效率及良好的投资效果来实现卷烟厂最终的生产经营目标,并获得期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针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点检及等工作进行记录分析。该系统的功能需求是实现设备管理中各个子系统的统一、集中、高效管理。设备管理融合了基础的设备信息以及现代化管理理念,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动力量。设备管理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促进计划调度的科学实践,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失,可以更好地促使企业在经营生产活动中发挥出更强能力。

设备管理的业务需求分析如下:(1)点检。能够按照设备点检的要求,确定点检路线、点检计划、明确点检人员、点检结果录入、点检统计报表、异常报警及信息推送、点检分析、异常进入缺陷管理;(2)保养对象维护。能够很方便地查询到设备的保养情况、维护人员、保养检查记录等;(3)备件使用。对维修时需要更换的备件进行记录;(4)对象维护。能够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间对检查人员及情况等进行记录;(5)设备维护管理。能够查询、记录设备异动情况,包括设备的运行记录、保养维修记录、设备故障及其处理记录等;(6)开关影响范围查询。能够对灯具的开关作用范围进行查询。

3.3工艺管理

工艺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工艺数据的管理,另一部分是温度和湿度的管理。工艺数据的管理是对卷烟厂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电、水、气等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工艺数据主要来自于监控系统。温湿度管理是对温湿度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结合多方面分析卷烟厂的温湿度情况。

工艺数据管理的业务需求分析如下:(1)动力供应标准管理。能够查询、设定工艺标准;(2)动力供应信息的查询。能够按照系统类型、状态和时间等对工艺数据进行查询;(3)动力供应趋势图。能够按照系统类型、时间段、采集点、合格状态、排除状态等查询工艺趋势图;(4)动力供应报表生成。能够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报表模板生成所需要的工艺报表,方便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查询;(5)动力供应报表查询。能够对保存的和自动生成的工艺报表进行查询。

温湿度管理的业务需求分析如下:(1)温湿度标准管理。能够查询、设定温湿度标准;(2)温湿度数据查询。能够按照区域、采集点、状态等查询温湿度数据;(3)温湿度趋势图。能够按照区域、时间段、状态等查询温湿度趋势图;(4)温湿度报表生成。能够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报表模板生成所需要的温湿度报表,方便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查询;(5)温湿度报表查询。能够查询保存的温湿度报表和自动生成的温湿度报表;(6)温湿度排除管理。能够对不进行考核的温湿度数据进行排除,排除的范围包括全厂、区域、机组、采集点,排除的操作规程按照卷烟厂操作流程设计;(7)温湿度对照查询。能够将温湿度数据中的温度、温度合格状态、湿度、湿度合格状态在同一页面中显示,便于使用者比对温湿度数据;(8)温湿标准变更查询。能够查询温湿度标准变更情况,记录变更数据、变更前数据、操作人、操作时间等。

4结语

卷烟厂的设备与工艺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行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现阶段的设备与工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确保企业的各项功能能够得到顺利实施,这有利于提高设备与工艺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生成及运营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总之,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卷烟厂设备与工艺管理的子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希望能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爱军,康艳.浅谈技术机构测量设备的有效管理

 [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38(9).

[2] 申开旭.浅析监测设备的管理[J].云南化工,2011,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9-0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客观上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理念落后、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等问题。以下将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三个维度来呈现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憾以及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师工作环境

艺术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中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也是普通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却并不能像语文、英语老师一样获得同样的关注与对待,甚至不能获得和普通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在课程改革之后,艺术教师不仅面临教学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课程体系复杂、课时任务繁重等压力,还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经常被排挤在“评优”“评先”之外,这种不公平的外在环境促使了艺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艺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给予艺术教师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满足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调动起他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是目前艺术教师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方面。

(二)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唯知识与技能至上,忽视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尤为突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艺术知识的积累、基本的技能训练、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共生的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达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这三者割裂开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灌输知识,给学生示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爱好、需要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也只是模仿、练习和一遍遍重复,完全没有想象、创造的空间,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艺术课堂上这种照猫画虎的操练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压抑了自我发挥、创造的念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感受、体验、领悟、理解、想象、创造的机会和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日趋向着简单、生硬的方向演变。而现在的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对爱和责任的感知和热爱能力,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本可以从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缺失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2.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教育模式也获得了重新构建。现在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已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唱唱歌、画画图。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的知识灌输,用对外界事物的切身体验引发审美情感的认知和创造同样重要。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广场、公园、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共场所,一般的城市都有这类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和设施。与其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不如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和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仍然没有多少学校会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共艺术场馆进行教育活动,甚至在节假日,这种活动都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之,教育质量与效果仍不能达到。

(三)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建设缺失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表现为管理者观念落后、认识局限,只搞表面上、口头上的艺术教育,没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1]这表明了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也表现出当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仍处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较低管理水平。很多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由德育副校长分管学校艺术节、艺术社团,教学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活动,再由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管各的,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对学校艺术教育也没有任何章程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条块分割、分块管理的低效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的三个部分被分割归属到不同部门进行分块管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横向联系少,管理效能低,这也许符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但也是管理者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管理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其次,行政管理高于专业管理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权利由行政部门行使,而管理人员通常并非艺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未必懂得艺术,这样,非专业的管理者指导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外行管内行”的状态。

二、对中学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艺术教育效能为取向的教师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受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师管理并不应像传统人事管理那样以工作成果为取向,而要以教师的教育效能为取向。它一方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因此,在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应注重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其专业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努力为艺术教师创设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给予艺术教师以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为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唤起艺术教师最大的工作热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

学校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发掘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作为个体的人的教师也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以及平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优质的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承认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促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达成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其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中早有提及,但令人费解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仍然不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改观。教育方式不变革,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三维目标的实施针对的是所有课程,而艺术课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怀有“唯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态度。艺术教育中知识与技巧是必要的,是手段和基础,但其最终目的应回归促进所有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应与学生主动的情感表达和细致的审美感受相结合。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量,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三个维度获得综合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社会艺术教育指的是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大众公共艺术设施来传播艺术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国家,这种艺术教育方式普遍而大众化。他们除了在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使得众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也辅助和发展了学校艺术教育。这些公共的社会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画廊、音乐厅、剧院、宫殿、公园、地铁以及游乐园和马戏场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公共艺术设施,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观摩,把社会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好借鉴,也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把艺术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化建设

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一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对于管理者、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权限也非常模糊。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学校管理的经验,还需深知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内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少之又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认识片面、管理低效的现状。另外,管理机构的分散和制度的不健全,让艺术教育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进行具体工作时,真正富有教育经验,懂得艺术教育教学的老师不能主导教育活动,只能充当一个“棋子”的角色,教育过程、目标往往不能按预定轨道进行。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或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时,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不免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而丧失其原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应时、应景之作”。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发生了偏移,学生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难免沦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政绩单”。因此,学校亟待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制度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理念,调整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并健全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使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让教师的艺术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彻底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不严、不实、无章可循的状况。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给予艺术教育更多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4]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5

一、采用方案优化标准化,既作业方案的制定推行“标准化”运行机制,运行组每日召开作业运行例会,对方案的提出、编制、实施等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的优化论证,保证了地质设计、工艺设计、施工设计的有效率和成功率,加强了方案设计实施后的效果跟踪及责任追究,同时针对设计用料制定出了《采油厂油水井单井作业费控制标准》,明确规定了设计中主材费用不得超过作业预算的39%。

二、成本核算标准化,主材费用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我们在油管杆及井下工具的使用上多措并举,挖潜增效。油管杆使用方面在“分年限等寿命”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行“分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对等更换、升级更换和产量优先的使用原则。具体做法为:同年限油管按照壁厚分为五个级别,其中一级油管用于日产油大于5吨或泵深1500米以上井,二级油管用于日产油5吨以下井,三级油管投入合注井使用,四级管用于地面管线连接改造,五级管直接报废。2005年至2008年,全厂油管更新率由25.6%逐步下降到2008年9%,抽油杆更新率由22%下降到9.8%,年均减少新油管杆投入6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井下工具使用方面,坚持“四优化”“四不选”原则推广应用结构简单、功能成熟的自制产品,1-11月份使用作业大队自制气锚68台,工具队修复泵70台。针对以前注汽井使用的保温套无法重复使用的实际,我们与厂家合作在保温套外增加了钢丝护网大幅提高了保温套的耐温性能,改进后每套可重复使用2次以上,单井即可节约费用3150元,一年可节约12.6余万元。

在今年1-11月份完成总工作量909口次、同比增加82口次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的挖潜增效,单井作业费下降4.41万元,单井作业主材下降2.12万元。

三、推行质量监控标准化,就是对施工质量施行地质工艺设计部门指导、采油单位监督和专业管理部门把关的进行标准化监控模式。采油矿监督负责本单位施工井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地质所负责测试、测井、抽汲、试油等重点施工的监控;工艺所负责酸化、防砂、压裂、堵水等工艺措施的技术指导与监控,作业科负责对矿级监督的监督到位情况、作业大队现场三标施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考核,同时将设计及用料变更纳入每天的标准化运行例会,由作业单位在例会上讲明变更原因,涉及地质变更时由地质部门论证,涉及工艺变更时由工艺部门论证,涉及井筒处理由作业科论证,涉及主材优选和费用控制时由工艺、采油和作业科三方共同讨论确定,会议结束后签发变更单由作业大队执行实施,在保证方案变更最优化的基础上,加快了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作业运行效率。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2009年作业系统的各项工程技术指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11月份共完成各类作业交井909口,作业设计执行率达到100%,交井一次合格率97.2%,比计划增加1.2%;转大修率2.3%,比计划降低1.7%;大修成功率79.2%,比计划提高4.2%;油井平均免修期679天,比计划延长9天。

四、推广应用修井新技术,提高作业技术水平

1、套损井治理技术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套损井增加,治理难度大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套损井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引进,取得一定成效。套损井治理由单一的“机械卡封、技术套管内倒套换套、水泥封堵”工艺技术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裸眼内倒套换套、实体膨胀管补贴、小套管固井加固、侧钻、大通径管加固”等五大类最新配套技术,套损井治理水平逐年提高。今年共实施套损治理21口,其中利用裸眼换套技术换套1口,实体膨胀管补贴4口,工艺封堵6口,用各种堵剂封堵10口。其中高温成岩剂封堵加耐高温高压封隔器保护套管的套损治理工艺技术日臻成熟。该工艺方法施工简单、费用低、保持原套管内通径不变、遗留问题少,避免了其他处理工艺造成内径损失引发后续施工困难的弊端。今年共实施8口井,成功率100%。

五、出台关于加快作业设计运行、简化井下用料程序实施办法

为了加快井下作业设计及井下用料的运行速度,解决目前作业设计及材料运行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的不足,达到加快作业施工速度,减少作业占井时间的目的,为此制定了该实施办法。在规范设计运行程序方面,尤其是设计变更方面,要求一般工序变更4小时内完成,复杂变更8小时内完成,特殊变更需要论证讨论的,原则上48小时内完成,不但实现了施工方案最佳,施工质量提前预防,而且大幅降低作业成本。在材料运行方面,由原先8个节点简化为现在4个节点,并规定了各节点停留上限时间,切实加快了网上领料速度。

网上运行增加了材料使用透明度,减少了作业队持计划表来回签字时间

六、修订作业系统精细管理检查考核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我厂井下作业管理水平,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作业方案及运行管理、井下用料、现场管理、井控管理、资料管理、结算管理等六个主要方面,讨论制定了作业日常管理监督检查考核标准,并纳入月度管理考核兑现。

七、中途材料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压裂管、隔热管、中途使用管、注汽井口、压裂井口、酸化井口等中途材料在油管厂、工具队挂牌标示,填写投入时间、使用井号、使用次数,通过实施分项分类管理,以上材料在生产中得到充分发挥,节约了资金投入,也便于跟踪监督检查存在问题。尤其是注汽井口,由

八、推广应用修井新技术,提高作业技术水平

1、针对不同套损井,选用不同堵剂及封堵方式。采油厂套损井以每年20-30口井数量在增加,其中以封堵方式治理套损井最为常见,其中04年施工14口,05年施工9口,06年施工11口,07年施工0口,08年施工9口,09年施工8口,10年施工16口。历年采用封堵剂封堵成功率不断上升:06、08年成功率分别在45%、72%,09年成功率78%,10年成功率87.5%,

2、不断探索,增强复杂井筒处理打捞能力,作业科与作业大队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在前几年成功实施复杂打捞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疑难井落物打捞的技术研究,改进打捞工具,形成成熟打捞经验,提高疑难井打捞成功率。例打捞纯56-11、梁50井电泵管柱,尤其是纯56-11井,利用切割弹,选择合适药量,上提合适负荷,在将油管切断的同时,使电缆受伤加上上击力,瞬间将电缆拔断,为该井成功打捞奠定了基础

6、铣通工具在获得部级专利基础上,通过使用,得到不断改进,由原来铣通一体工具改为铣通分体工具,通井规筒体加厚前铺钨钢,而且筒体内上下直通,除加大除垢能力外,而且更不易卡钻,得到普遍使用,年平均使用156口,缩短占井时间3744小时,减少作业费用109万元。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大学篇.石油技术词典: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6

文章导读:他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刻苦钻研岗位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自觉的锻炼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岗位技能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成东辉,1998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电机专业,天威保变工艺处工艺主管,主要负责变压器装配工艺技术工作。多年来,他极钻研技术业务,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产增效的同时,在公司多项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及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方面均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天威集团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质量标兵等称号,连续三年入选天威保变“双百核心人才”。

近年来,他主管的重点产品主要包括国网向上±800kV、±600kV换流变压器产品、三峡左岸地下电站SFp-840000/500kV变压器产品、国网日月山oDFpS-700000/750kV变压器产品、加拿大tX-650000/230kV调相变、杭甬pQYS-S-63000/220kV平衡牵引变等。在这些重点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他不断深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跟班作业,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问题与难题,为生产一线保驾护航。

此外,他争取在产品图纸会签阶段便积极介入,针对产品设计结构提出多种工艺改进意见并被采纳应用。在产品生产前,编制审查详实的工艺方案,委托设计适用的工装工具,确保产品生产顺利进行。

向上±800kV换流变是公司继云广±800kV换流变后制造的又一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作为国网公司特高压换流变示范工程项目产品,此台产品的生产周期非常紧张。而本台产品外形尺寸大,电压等级高,绝缘结构复杂,产品装配后的总重量已超出了公司现有2x280t气垫车的额定承重。为此,他针对本台产品转站方案进行了周密考虑,提出了增加中间气垫车进行辅助支撑的转站方案并成功实施,确保了产品顺利转站试验,有力保证了该产品的生产进度。

此外,作为主管工艺员,他在产品产前、产中做了大量技术准备、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仔细会签图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图纸反馈;详细查阅西门子tpD文件、技术交底资料,针对该产品的难点、重点编制产品工艺方案;委托制作专用工装工具;产品试制中在秦变现场跟班作业、处理生产问题等,为本台产品的一次试制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积极进行工艺科研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公司工艺制造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变压器现场组装是公司以前未曾深入涉及的一个生产范围。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公司必须拿出自己的现场组装变压器制造业绩。为做好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填补公司的生产空白,他通过广泛查找相关技术信息与文献资料,紧密结合产品设计思路,编制了变压器现场组装工艺方案,绘制了现场组装厂房工艺布置图,并对组装厂房生产能力提出工艺要求。结合神化店塔变中标项目,对现场组装工艺方案进行细化与完善,提出适用于公司的现场组装厂房委托及所需设备工装委托,审核了神华店塔现场组装变压器项目工艺评审报告,为产品投产打下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他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刻苦钻研岗位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自觉的锻炼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岗位技能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结合产品积极开展QC改进、合理化建议方面的活动。他根据提高线圈幅向套装紧实度工艺研究,根据公司生产现状,编制了《提高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可行性报告,积极推进将变压器主绝缘纸板统一改为1mm对接,撑条提前进行干燥淋油处理等工艺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抗短路能力。为提高操作人员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他还根据在国外安装变压器的工作经验,提出制作高空作业安全装置的合理化建议。此建议经过工艺评审,今年已完成工艺委托并在出口苏丹的产品上得以应用,受到总装操作人员的好评。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工艺技术;工艺管理;工艺文件;工艺规程

1概述

1.1工艺的内涵

1.1.1工艺的历史概念。

工艺是把人们的设计变为实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例如过去手工打铁这类传统的手艺等。所以,工艺在人类文明史中已经存在很悠久的历史了。

1.1.2工艺技术的发展经过。

工艺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进器,到手工业时代,工艺技术就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很多工匠主宰着先进的产品生产和制造。到了工业化时代,由于产品经济的发展,工艺技术有了史无前例的技术进步和模式、管理等这些带根本性发展,现代工艺技术才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支撑和动力。

1.1.3现代工艺技术的特点。

为适应产品的社会化需求,工艺技术逐渐变成一门制造技术,不再是少数能工巧匠的“专利”,变成了用文字总结记载下的文件化了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产生对此的管理,形成了不同作用的“工艺文件”。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工艺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也就出现了工艺门类的区别,一般来说,现代工艺技术分为五大类。一是通用工艺技术:车、钻、铣、刨、磨、镗、刮。二是热加工技术:锻、铸、焊、轧制、压延、热处理等。三是表面处理技术:吹沙、喷漆、喷镀、化学表面处理等。四是特种工艺技术:超声振动光饰、激光加工等。五是电子工艺技术:电火花、电子切割、电脉冲等。

1.2企业工艺工作的内容

1.2.1开展工艺技术研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编制基础性工艺技术文件。

1.2.2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的总体策划和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论证和技术方案分析、形成工艺性报告,编制型号工艺总方案、提出生产线建设或技术改造总体方案等。

1.2.3分析新产品工艺技术特点、研究新产品试制工艺关键和难点,形成产品的工艺技术措施进行工艺技术攻关。

1.2.4开展工艺试验。

1.2.5工艺技术准备:开展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审查、流程设计、进行工艺分工,形成成套工艺技术文件,进行工艺试制和工装设计。

1.2.6试制和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

1.2.7人员的工艺培训、考核。

1.2.8开展适合产品工艺技术质量特点的工艺管理活动。

2工艺管理

2.1工艺管理的内涵

2.1.1组建属于企业管理层面上的工艺管理机构,形成适宜的工艺分级管理模式。

(特大型企业为三级管理,中等企业为两级管理,小型企业为一级管理。)

2.1.2明确各级机构职能:工艺管理、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研究。

2.1.3制定管理制度和程序,形成运行机制。

(工艺制度:工艺文件编制管理规定,工艺评审管理、工艺纪律检查、工艺试验管理、奖惩。)

2.1.4组织新产品研制生产的总体工艺策划,工艺性审查、评审、审签。

2.1.5组识工艺攻关和工艺改进。

2.1.6日常工艺管理(工艺技术工作开展的管理、工艺纪律检查考核)。

2.1.7不合格品审理。

2.2工艺管理的系统性要求

2.2.1建立统一的、专门的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工艺工作涉及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涉及对内对外的众多方面,又是一项专门技术管理工作,

2.2.2企业总工艺师和工艺系统应当在总工程师或技术厂长的领导下,承担起工艺管理、工艺策划、工艺控制和工艺设计等所有工艺工作。

2.2.3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适合产品研制生产的规章制度和程序等,使每一项工艺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4建立起一个工艺文件体系,包括工艺管理文件、工艺技术文件、型号工艺文件和生产工艺文件等。

2.2.5形成产品论证、设计开发过程中,设计和工艺有机结合,并行开展的管理机制。

2.2.6建立起适合的工艺分级管理模式,明确生产单位、设计研发单位的工艺技术管理职能。

2.2.7充分的工艺工作资源:人员编配、工艺设计手段、工艺试验设备等。

2.3工艺管理的基本原则

2.3.1规范性:工艺技术、工艺设计、工艺过程等是有关产品设计的实现和产品质量,必须一丝不苟、十分严密、规范到位、执行到位。

2.3.2先进性:工艺技术、工艺装备、工艺方法等都处于发展之中,工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保证设计技术实现,满足成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要始终追求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

2.3.3连续性:工艺制度、工艺技术文件、成熟工艺方法等,应尽可能保持适度稳定,不随意变更、更改和超越,也应保持其追溯性。

2.3.4稳定性:追求和尽可能地使工艺过程趋于稳定和保持稳定,这是工艺管理、工艺控制、工艺执行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工艺过程的稳定是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3工艺文件体系

在企业工艺工作中,为了保证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工艺管理,必须设计编制一系列的工艺文件,形成工艺文件体系。

3.1工艺管理文件

3.1.1规定工艺机构组成及管理职能、工艺工作领导分工和相应职责权限的管理性文件。

3.1.2规定工艺文件编制的种类、规格、格式、内容以及编制、校对、审核、批准、更改等要求的管理文件。

3.1.3规定工艺规程编制的专门管理文件。

3.1.4工艺纪律检查制度。专门规定组织实施工艺纪律检查的管理文件。

3.2工艺技术文件

工艺技术文件是指规范本单位已经掌握的工艺技术的通用

要求和基本规定的技术文件。是适用于设计人员学习工艺技术、工艺人员编制工艺规程时参考及培训操作人员掌握工艺知识时运用。

3.2.1热工艺通用技术规范:规定锻、铸、轧、热处理、焊接等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2表面处理通用技术规范:规定表面保护工艺如喷、刷、涂及表面化学处理等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3特种工艺通用技术规范:规定诸如线切割、电火花、激光、超声等特种工艺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2.4特种检验通用技术规范:规定X光探伤、超声波探伤、红外探伤等特种检验技术基本要求的技术文件。

3.3生产工艺文件

生产工艺文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文件。这是工艺文件设计的重点,也是工艺工作和工艺管理的重要方面。

3.3.1工艺规程:规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方法、生产操作行为和质量控制、检验要求的规范性、指令性工艺技术文件。

3.3.2工艺卡:是工艺规程的组成或可以单页独立执行的工艺文件。是执行一序(工序)一卡编制要求或单工序操作需要的文件。

3.3.3工艺超越单:是指为了临时改变工艺规程规定的工序流程、在不影响、不改变规程其他要求前提下的编制工艺文件。

3.3.4临时工艺规程:适用产品试制或超出规程要求进行产品返修而临时编制的工艺规程。

3.3.5工艺更改单:是指需要进行工艺规程更改而设计一种工艺文件。

3.3.6数控加工软件程序:是指适用各类数控加工设备的软件程序。

4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

工艺规程是产品试制、生产的基本依据,是规范生产流程和工艺规则的技术文件,是工艺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工艺管理状况和产品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文件。由于该类工艺文件对规范工艺流程、工艺技术等的重要性、对工艺过程稳定性的特殊作用,所以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要严格的管理。

4.1设计、编制工艺规程的管理要求。主要应规定如下内容

4.1.1规程的种类(筛选、机加、电装、装配、调试和试验工艺规程)、

4.1.2格式、编制、校对、审核、会签、批准及权限、更改等;

4.1.3工艺规程的内容要素(输入、人、机、料、法、环、测、输出等);

4.1.4工艺规程的编制要求:规范工艺流程、工艺技术要求、操作规定、检验和控制要求等的管理文件。

4.2工艺规程的要素和内容要求

4.2.1工艺要素:过程输入、人、机、料、法、环、测和过程输出。

4.2.2内容要求:齐全、规范、完整、正确。

4.3工艺规程编制的程序

4.3.1资料收集。

4.3.2图样的工艺分析。

4.3.3确定材科或毛坯。

4.3.4制定工艺流程(工序划分、工序顺序、工序内容、工序需求、外协工序等)。

4.3.5选择工艺技术和方法,确定工序尺寸、定位要求。

4.3.6选择工艺装备、计量器具等。

4.3.7设计或申请工装设计。

4.3.8初编规程文稿。

4.3.9评审(关重件的工艺规程需提请组织评审)。

4.3.10协调、完善、审校、报批。

4.4工艺规程的管理

4.4.1归档、借用、分页封装。

4.4.2工艺文件的标识。

4.4.3修订、更改。

4.4.4和设计图样的关联性。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GCr15滚动轴承工艺要点关键参数热处理

1概述

无缝钢管为原料生产轴承套圈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之一,鞍钢无缝厂-Φ140自动轧管机组(苏联援建)投产,当时在我国是先进、唯一的无缝钢管厂家。由于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钢管需求量极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作为当时急需的航空机构管、石油用管、枪炮军用及一般结构管都是这套Φ140机组来生产。由于轴承钢工艺要求特殊,热处理复杂,受设备所限,在1955年后,轴承钢管生产量较少,主要用于军工等要害部门。鉴于轴承钢管产量低、周期长、工艺复杂、热处理设备要求高等特点,至今鞍钢已经不再生产轴承钢管。1956年后,成都钢管厂建成Φ216、Φ318周期轧管机,包钢Φ400,到1958年全国建成40余套Φ76小型无缝机组,80年衡阳建成Φ108三辊穿轧机组,随后大冶(黄石)、天津Φ250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我国无缝钢管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2GCr15钢的特点及冶炼要求

滚铬15钢(GCr15)至今为国内外公认的标准牌号轴承钢,为什么常用不衰呢?我们可从它的牌号和化学成份中得到答案,见下表1

从表1看出:它含碳量在1%左右,含Cr量在1.5%左右,含p.S量≤0.025(属于优质钢),所以GCr15钢准确说叫高碳低合金优质铬钢。

其特点:

①用高碳(1%)增加硬度和耐磨性;②用铬(1.5%)增加强度和耐腐蚀性;③加热时要防止脱碳:钢管内、外表面每边总脱碳层深度应符合高碳铬轴承钢标准(GB/18254-

2002)见表2。④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不均性等要求应符合GB/t18254-2002的规定。特别是p.S含量尽量少。因为p易造成冷脆,而S易造成热脆。

3GCr15工艺要点与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应用最多、最广的轴承钢管,仍旧是Φ114以下的中小轴承用管,多用穿-拔(冷拔)工艺完成,而大规格轴承管可用Φ170~Φ460assel机组热轧生产工艺完成。

本文主要用穿-拔(冷拔)工艺生产GCr15的工艺要点加以阐述和理论分析。

3.1加热工艺

①加热速度。GCr15属于高碳低合金铬钢,导热性差。因此,加热速度不易快,要缓慢加热,确保加热不均匀性。一般使用10~11min/cm速度最佳。②温度。GCr15为高碳(1.0%)属于过共析钢。在Fe-C平衡相图中固熔区较窄,为防高温(上限)脱碳和下限抗力大、塑性差等综合考虑,用下表加热工艺,见表3。

3.2穿孔工艺

①确保穿后温度在1110~1140℃;穿后温度=出炉温度+(10~30℃)。②顶前压下量=4~7%;一般在5%左右为宜,所以顶前压下量太大易出现内折,顶前压下量易弓顶杆,顶头磨损快(阻力大)。③椭圆度系数。穿孔一般钢椭圆度系数控制在1.03~1.18,因为GCr15变形抗力大,椭圆度系数大易产生内折,椭圆度系数小易包顶头、弓顶杆,所以椭圆度系数控制在1.1左右为最好。④调整与操作要过硬。

3.3冷拔(轧)工艺

3.3.1工艺过程。原料――检查(修磨等)――锤头

――退火――矫直――打捆――酸洗――水洗――高压水冲洗――中和――磷化处理――皂化――拔管(冷轧)――中切(过长)――重锤头――退火――矫直――打捆重复――成品热处理(淬火、回火)――矫直―切定尺――检查(超声、涡流)――火花与光谱分析――入库。

①原料(热穿毛管)

管料外径与壁厚要比成品稍大些

例如:外径D料≥D成+(5~30)mm

壁厚S料≥S成+(0.5~1.5)mm

②冷拔(轧)

GCr15钢管分为普通与高精密两种钢管。前者用在一般轴承上,后者用在精密轴承上。

一般轴承管用穿-拔工艺即可。

精密轴承管用穿-轧(冷)工艺来生产。

3.3.2冷拔(轧)工艺要点。①冷拔。由于GCr15系高碳低合金钢变形抗力高、塑性差,所以冷拔工艺最好采用短顶头拔制,尽量少用空拔。

a短顶头拔制

中式(圆柱形)顶头:因为管与顶头间摩擦大,所以变形量小,一般每道次延伸系数μ=1.4~1.6。

优点:减径量大,吃肉面在外部,所以外表面光洁,多用在头几道次上。

苏式(锥形)顶头:该顶头摩擦比中式还大,所以变形量更小μ=1.3~1.4。

优点:吃肉面在内,所以内表面光洁多用在中间和成品道次上。

b空拔

因外表与外模接触面而内表无顶头约束,所以空拔变形不均严重,易产生内应力,延伸不能太大μ=1.4~1.6,故GCr15钢管尽量少用空拔,如用可在成品道次上拔一道次μ≤1.4。

②冷轧。冷拔主要是减径其次是减壁。而冷轧相反,冷轧主要是减壁其次是减径。所以轧-拔配合时钢管冷加工最佳选择。目前,常用的冷轧管机有二辊和多辊式两种:

我国标号为:二辊式LG小型:LG30、55

中型:LG80、120、150、200

大型:LG450

多辊式LD小型LD8、15、30

中型LD60、90、120

冷轧特点:a因变形力学图示要好于冷拔,所以可提高金属塑性,有利于轧抗力大、难变形的GCr15。b二辊道次变形量:相对变形量≤80%,μ≤5;多辊道次变形量:相对变形量≤50%,μ≤2。

所以对GCr15钢精轧管头几道轧制在LG上,后几道(成品道)用LD轧制更好。光洁度可达>?荦8(LG>?荦5),由冷拔(轧)工艺过程可见,除关键的拔(轧)外就是拔(轧)后中间退火和成品热处理了。

3.4热处理工艺

GCr15为高碳低合金铬钢,为了能够满足轴承套圈的硬而不脆、强度高、耐磨、耐腐蚀、耐用等特点,必须采用较高的热处理工艺。

3.4.1穿后在线正火(常化)处理。为防止碳化物沿晶缓慢析出,而锤头后,喷水雾化处理。

目的:防止网状组织出现,降低晶界强度。

正火温度:900~920℃,时间30~40min后,待毛管颜色变褐黑色放入料槽中,保证雾化均匀。

3.4.2球化退火。为了消除正火后的片状组织,球化处理后圆球状的珠光体组织,即得到细而均匀的球粒状组织,为淬火处理创造条件。

球化退火温度:780~800在辊底箱状炉或连续炉上进行。

球化退火时间:辊底炉20~24小时;连续炉12~14小时。

由于辊底炉操作麻烦、晶粒不均匀难免,且时间长,所以除小厂子使用外,基本已经淘汰;连续炉投资大、占地广(一般炉长80~120米),但因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电脑控制、加热时间短、加热均匀等优点而广为应用。

3.4.3淬火。淬火温度:820~840℃,油淬成细针状马氏体;Rc=64~85;时间:2.5小时。

3.4.4回火(套圈)。回火温度:150~170℃,组织:极细回火马氏体。

回火时间:2小时左右,Rc=61~65。

3.4.5组织。GCr15经上述热处理后,其组织应满足:a低倍组织。经酸侵的试样应无缩孔裂纹,皮下气泡、过烧、白点及有害夹杂。b高倍(显微)组织。钢管的球化退火显微组织应在2~4级别范围内。

4结论

①GCr15钢管虽然塑性差、变形抗力大,生产难度大,但只要严格按照上述工艺要点去做,是完全可以正常生产的。②GCr15的关键是热处理,特别是球化处理,最好在100米左右的连续炉中处理为佳。③雾化冷却在生产线上,锤头后及时进行,确保冷却均匀。

参考文献:

[1]金如崧.论无缝钢管生产重组与连轧管厂的技术改造[J].宝钢技术,2001(04).

[2]胡占元,袁明,著.热处理基本知识[m].冶金出版社,1964年.

[3]浙江健力集团企业标准,2003-01-01.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项目施工;施工现场;焊接技术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在石油化工装置、大型钢结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工艺设备安装等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共同目标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施工。这就需要企业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的综合施工技术实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基于我公司石油化工施工工程总承包和综合施工企业的特点,焊接施工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中的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一直受到各级管理层和所有现场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极大重视。下面将项目施工中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分为项目施工策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质量检查和控制等三个方面来做以分析。

一、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意义和两者关系

(一)焊接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以较为合理和尽量低的成本,制造出符合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和规范以及质量技术要求的产品。

(二)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关系

施工现场的焊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焊接工程技术人员既是技术管理者,同时也是质量管理者。而焊接质量检查人员作为质量控制和检查负责人,项目施工中焊接施工工艺的实施离不开焊接检查人员的现场监督、检查和控制。而且能够最早发现和反馈现场施工中的各类问题,为保障现场的焊接施工顺利进行提供最可靠的资料。

二、施工项目中焊接技术管理

(一)项目策划过程中的焊接技术管理

在项目的施工准备期间,负责焊接施工的焊接工程师要对设计文件资料和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尤其要注意对焊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施工项目,例如,工艺管道的焊接、压力容器的焊接、锅炉的焊接等。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优选适宜的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和焊材的材质、明确焊接位置和焊接工程量、充分了解相关标准规范中的技术和质量要求、确保焊接场地满足焊接施工的要求等,通过对以上各点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再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编制适合项目实际要求的技术方案,从而确保焊接工程的顺利实施。在施工准备期间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1、在焊接工程中是否存在特殊的焊接材质,对焊材的材质是否有特殊要求;石油化工装置的材质通常以低碳钢为主,但是由于其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会对生产装置具有不同要求,会采用某些材质较特殊的钢材或者合金材料,同时,也会对焊材的材质具有特殊的要求。在焊接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些特殊材质的装置,对其进行焊接施工时要进行重点的控制管理。2、是否存在特殊的技术或检验要求;依据石油化工装置的性质和特点,在设计文件中要对此类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说明;若在设计资料中没有相关的说明要求时,可以参考施工图纸上的相关技术资料,对焊缝的检验要求和数量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例如,在进行压力容器的焊接施工时,要针对不同焊缝的工作和应力状态进行焊缝类别的划分。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焊接技术管理

在焊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焊接的技术管理是为了确保焊接工程的质量符合合同要求,同时,也为焊接施工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负责整个焊接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现场的焊接施工有一个全局的控制,充分的进入到焊接施工现场,对整个焊接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发现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在焊接施工现场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充分的关注:1、工艺管道施工中合理安排和布置预制厂预制焊缝(Sw)和现场安装焊缝(Bw)。在有些国际工程施工中,图纸上事先标注焊口位置,明确区分预制焊口(Sw)、现场安装焊口(Fw)和各个预制段,并将图纸的所有信息(包括焊接信息)预先输入到计算机数据库中,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动。但是标注焊口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和水平的差异,难免出现焊缝布置不合理,给安装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影响焊接质量,造成浪费,直接影响经济效益。2、需要在预制厂内进行施工的部分焊缝,尽量在预制厂内预制焊接、并完成各项无损检测和热处理。通过在预制厂内完成焊缝的各项工作,不仅能够降低现场焊接施工的强度和难度,而且还能有效的对焊接质量予以保障。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管道的主管线与支管线之间的开孔焊接工作以及该焊缝的补强钢板的焊接工作、主管线与管座或其他附件之间的焊接工作、在管道附件较多,焊接量非常大的焊接管段、伴热管道中的分气缸或集气箱的焊接工作等;(2)焊接质量受运输影响较小的小型容器和小型钢结构等;(3)加热炉的辐射段炉管或对流段炉管的焊接工作。3、在满足现场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安装焊接接头避免或减少艰、难、险部位。所谓艰:是指因现场焊接施工条件艰苦,如焊接周围空间窄小、容器或储罐内焊接通风不好光线不足、地下管道在狭窄管沟中施工;所谓难:是指现场焊接操作上难度较大,操作困难、如在不锈钢管道的焊接中因留出的焊缝根部充氩气保护困难;因焊接空间窄小焊工难以接近焊口进行施焊;所谓险:是指在现场焊接处在高度危险的部位,如高空作业,管道内或在小口径的容器内焊接;其避免艰、难、险部位焊接施工的具体措施如下;(1)在预制作前要确认哪个焊口处于艰难险部位,在管道焊接施工中有些管段只要更换一个焊接部位(焊口号),有可能给现场的焊接施工带来极大的方便;(2)在预制不锈钢管道或高合金钢管道的过程中,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现场施工中要尽量减少焊口数量,对整个安装程序进行合理的规划。(3)为现场的焊接施工营造良好的焊接环境,从而确保现场焊接的施工质量。(4)大口径管道内侧的焊接施工要尽可能的在预制厂内进行,同时,在容器内进行焊接施工时,要提供足够的照明,确保视线良好,还要保障整个焊接过程通过良好。(5)在高空进行焊接施工时,要确保所搭设的脚手架高度适宜、宽度符合施工要求,同时设置防风棚,减小风力给焊接施工造成的影响。(6)在确保吊装安全的前提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现场焊接的高度,从而减少高空进行焊接作业的风险。(7)现场安装焊缝的焊接要设置较为密闭的防风、防雨棚,以保护焊接过程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4、管道或设备在现场预制厂预制时还要考虑其该现场的运输和吊装能力;如直管段的预制不宜过长,几何形状复杂,尺寸较大的管段预制深度不宜过大等。5、施工现场的材料代用:在焊接施工中常常遇到因设计变更、供货方或其他原因,涉及到材料代用的问题。这个过程中焊接工程技术人员要清楚地了解原来设计上选择的材料和拟代用材料的不同的化学成份、物理机械性能和焊接性能,并分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在材料代用问题决定以后还要根据代用材料的特性选择焊接性能良好的焊接材料,制定焊接工艺,并给焊工做必要的讲解和技术指导。6、为了进行工件预制、固定、夹持和定位需要什么样的工卡具或技术;这个问题不但是焊接件组对时所用工卡具或采取的其他技术措施,更主要的是为了预防焊接件在焊接时因受热产生的焊接变形。在现场焊接技术管理中经常遇到焊接应力变形和控制问题。在储罐、大型钢结构、容器等焊接施工中常发生纵向收缩、横向收缩、弯曲变形、角变形、波浪变形、扭曲变形等变形。除了考虑预防上述类型的焊接变形以外,还要考虑防止焊缝在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中变形等问题。为了避免和克服焊接变形,要分析发生变形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反变形工艺。这些有包括、坡口加工工艺和加工精确度、坡口角度、组对间隙、组对方法和顺序、防止强行组对、焊接工艺(焊接方法、焊条焊丝直径选择、焊接顺序、焊接层次、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大型容器或储罐施工中焊工布置、反变形工卡具的选择和固定位置等。为了防止焊后热处理的焊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变形,在热处理前也要采取将焊接件垫平、放稳,消除该工件上的一切外加应力,在热处理过程中禁止搬动等反变形措施。

三、项目实施中现场焊接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

仅仅依靠正确的焊接方法、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指导书,以及焊接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不足以保证项目焊接施工质量。还要有强有力的质量控制制度和手段来保障施工现场的焊接质量。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焊接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检查人员。(一)现场焊接质量控制和检验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1、工艺方面

(1)选择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合理可行性;(2)技术要求中焊接坡口形式和尺寸的正确性,加工方法以及加工精度;(3)作业人员对所选定的焊接方法、推荐应用的焊接工艺和材料在该项目施工现场环境中适应性的了解程度不够。

2、焊工

(1)焊工对新工艺技术不够了解或焊工的实际操作水平低,(2)焊工没有遵守焊接工艺指导书的技术要求(如预热);(3)焊工对自己所焊接部位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4)焊工对所选定的焊接方法、推荐应用的焊接工艺和材料在该项目施工现场环境中适应性的了解程度不够;

3、执行工艺纪律方面

(1)未按要求清理焊接件表面;(2)焊材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或烘干;(3)在手工电弧焊中的电弧极性错误;(4)在不锈钢或高合金钢的焊接中根部充氩效果不好;(5)没有按工艺要求进行焊前预热等;(二)在分包工程施工中焊接管理和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在项目施工中经常遇到几个施工单位分包施工的问题,而分包单位在施工中只追求施工进度和经济利益,忽视质量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有些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分包队伍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可放松,要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建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制度,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经常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一同为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出力。结束语处理好预期的质量目标和与施工进度、质量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情况是项目施工中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从事技术、质量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只顾眼前的形象进度而忽视质量,只会给项目施工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好的施工质量不但不会影响到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也会给项目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6(15).

[2]韩深希.发挥质量技术监督作用[J].《杭州年鉴》-2001.

[3]于志海.钢材变形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13.

[4]程君.平台钢结构焊接变形控制措施[J].《今日科苑》-2009.

化工工艺变更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管理模式

一、当前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艺术类高校学生个性特点突出。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学生性格外向,热情开朗,思维敏捷而富有自信。但这种性格往往容易造成其盲目自信而做事冲动。同时,有些学生更易产生首领意识,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如何培养这类学生,帮助其发挥特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艺术类学校学生往往爱好广泛但不稳定,生活态度比较自由,处事不够严谨,甚至容易出现学业懈怠等问题。

(2)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虽然管理条例众多,但配套的服务跟不上;虽然行政命令较多,但落实的辅导较少,这样的理念导致艺术类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弱。

(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艺术类学校往往重视教学而轻视管理工作,导致管理团队人员素质低下。管理队伍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低年级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理论修养,也没有经验。部分高校放松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

二、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创新

(1)制度管理。

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管理科学和规范的前提,对于校园打造和谐公正、具有活力的氛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在整体把握制度特点的同时,按照制度建设的原则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同时,在管理制度实施上,要善于从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和制造创新点,不断推出利于管理制度落实的新制度;要通过制度管理对师生进行创造性的激发,从而促进新举措的产生,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2)层次管理。

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表现出多样化、多极化的个性特点,因此,实现分层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分层管理措施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区分,一方面是以管理角度划分,分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和学生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人的需求层次进行管理层次划分。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管理,可以把人的需求总结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管理者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需求意识。这一点同样需要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实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人性化管理,而这也恰恰是新时期学生管理体系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十分有效而必要的管理方式。

(3)全员管理。

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难点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对学校自身的全局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变化需要艺术类高校从时代要求出发,积极寻求最适合学校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性,目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家长等的个人管理已不能满足学生管理的发展要求。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应当建立全员管理模式,对每个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管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管理作用。并保证各个环节协调统一,且使学生管理工作更有效率,人人、时时、事事地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4)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心理暗示、疏导等方式转变被管理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随着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下滑,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且较之普通院校学生,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容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不给予这类学生及时的心理指导和正确的管理,放任发展,极易形成心理障碍而导致严重影响学生发展的后果。因此,新时期高校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在研究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利益,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管理。在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过程中累积经验,提升管理效果,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心理管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学生健康发展负责。

总之,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制订出适应时代变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