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41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1

(一)网络教育体系改变培训结构英国学者彼得斯将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和信息化的教育。由此意义引申,现代网络教育体系,是一种基于强大的学习资源优势和围绕资源学习所提供的多种媒体及服务的支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服务的连续性、服务的标准化及服务过程的集成化。显然,这种网络教育体系特性的彰显,将对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优化与调整“行业化”和“市场化”培训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益于“行业化”培训结构的生成。一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开展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活动时,总会单一地甚至片面地解读培训的现实意义,往往把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学需求作为培训的主体结构,而忽略了师资培训应当以适应基础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要求为前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教育发展亟需的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较强计算机教学与科研能力高级人才的主旨,导致培训结构的板结与僵化。而网络教育所特有的“实现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际间的交流学习”社会体系,尤其是这个体系所具有的实现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成果互动与交流的社会职能,有效改变了传统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格局,为培训结构由以往的学校化向行业化的跨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市场化”的培训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工作纳入市场轨道,按照市场要求开展培训组织工作,培训形式照搬市场,培训项目依照市场需求,培训方式借鉴市场。尽管这种市场化的培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校节省培训投入,并为学校提供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的便利,但它极易忽略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行业化、事业化、个性化的特征,很难从市场的层面上体现和反映这种特征。而网络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不仅要关注市场方向,注重培训与市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创新要求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把每一所中学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纳入国家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架构中去,实现市场化培训结构向社会化、全局化、整体化培训结构的调整。

(二)网络教育机制变更培训方式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多种现代化媒体的高效率服务系统,具有跨时空的教学运行机制,即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离的状态下,能支持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双向教学活动。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机制,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而言,有着变更乃至创新培训方式的作用。换言之,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引入和运用网络教育机制,不仅能有效激活各类培训元素的潜能与功能,更能实现不同区域培训要素一体化、不同时段教学过程一体化、不同层次资源整合一体化,推动过往那些固态性、局限性甚至陈旧性的培训方式,向互动性、整体性、创新性的培训方式变更。具而言之,这种变更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单一性”培训方法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以“培训场所单一、培训师资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单一”为特征的“静态”培养方法总是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师资队伍多层化,教学场景多形化,教学媒体多类化”的特征,将有效改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单一性”问题,生成一种集“交互性、集成性、动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培训方式,让受培训者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间,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自我发展、系统知识学习与自我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学习与自我工作实践”的三个结合,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的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有助于“重复性”培训形式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总是摆脱不了“培训情境重复、培训项目重复、培训课程重复”的局限,以至培训资源浪费、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效果低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延伸性、灵活性”等功能,有利于社会培训资源的理性聚合,改变目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重复性”的固疾,在“非实时教学与实时教学”的互动中,生成一种集“线上与线下、固定与移动、异步与同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现代交互式培训方式,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更为合理、适时、高效。

二、网络教育问题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困惑

尽管现代网络教育个性鲜明,特色显著,为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培训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问题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惑。

(一)网络教育认识缺憾困惑培训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网络教育还存在着认识缺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教育发展取向的认识偏失,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将取代传统教育,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以至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对网络教育发展定位的误读;二是对网络教育性质的认识模糊,一些人不能正确区分网络教育与网上学习的差异,对网络教育是“适合于网络时代的一种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忽略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评估、教育质量监控诸多要素,只是简单地把有关网络教育的教学理论视为关于学习手段的理论,认为把一门课制做成课件放到网上去,学生上网学习,就是网络教育,结果造成网络教育庸俗化认知蔓延。显然,现代网络教育的认识缺憾将严重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取向。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制约了师资培训的发展取向,一个时期来,不少学校受“网络教育代替论”的影响,把网络教育作为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唯一形式,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传统培训方式一概采取排斥态度,在培训过程中“非网不训、因网而进、随网而行”等现象时有出现,淡化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多样化、多层性、多元性”的发展诉求,以至网络教育的优势被人为地退化为制约发展的套圈,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发展取向;另一方面,它还制约了培训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受“网络教育庸俗论”的干扰,仅仅把网络教育当作一种传播工具和学习手段,过度强调它的“应时性”价值,追求培训“功效性、应用性、技术性”价值的力量,超过了关注培训“推进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个人素质”价值的力量,直接引发“装饰性、政绩性、应检性”现象的泛滥,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屏蔽。

(二)网络教育资源缺憾影响培训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缺憾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主要有二:一是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数量与社会教育需求数量还相差甚远,根据2011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课程仅有500门左右,而美国网络教育课程数量则多达54000门,尽管近两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数量有所增加,但仍远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受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按照网络教育的个性要求,系统化地制作高质量的核心教育资源,只是一味仿袭传统教学形式,照搬传统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传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既缺少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品质的精耕细作,更缺乏创新性的网络教育资源,粗制滥造、重复陈旧的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教育优势的发挥。实践表明,网络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质量。首先,它影响了培训的教学质量。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表现明显,有限的资源不仅很难满足专项师资培训需要,造成培训内容的缺失;而且还鲜见个性化与特色化的教育资源,使得受培训者难以按照个人能力水平和岗位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我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教育资源,对参培学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两种情形的叠加,成为提升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其次,它滞顿培训的人才质量。现阶段,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深受“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困扰,在培训过程中,播放单向的授课录像、浏览电子化课件与教案、网上师生讨论答疑等状况十分普遍,甚至成为某些学校计算机师资培训的主线。而这些通过电脑和网络演绎的传统教学资源,不仅内容陈旧,且形式高度雷同,极易造成人才培训素质结构的失衡,进而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人才质量培养的结构缺陷。

(三)网络教育法制缺失困窘培训空间从现阶段看,我国网络教育法制建设滞后。就我国立法建制整体而言,网络教育的立法建制存有不小的问题。一是国家层面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法规供给不足,从上世纪末的《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意见》,到本世纪初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基本上是政策层面上的指导,缺乏专门针对网络教育的、与国际接轨的立法,其它教育法中网络教育的规定难以规范和促进网络教育多元化发展。二是互联网近些年发展迅猛,但国家相应的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互联网上法律空白点太多,以至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制度体系难以确立。现代网络教育建法立制的缺失,必然限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空间。一方面,限制了培训的发展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工程,在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尤其是涉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置换、交流等关系时,就必须以树立法律至上、尊重国家制度、依法依章办事的理念,以国家法律、政策、制度为准绳,突出依法培训的原则,做到培训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国家网络教育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就会造成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在培训技术引进、培训资源援用、培训方式借鉴、培训内容更新等方面的无所适从,产生种种纠结与困顿,往往只能屈于一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培训的价值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空间的制约,将直接影响价值空间的拓宽。由于培训发展“空间”的不足,特别是培训所涉及的领域的变化,所体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人们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地位、作用、意义产生认识上的负变迁,致使培训应有的价值空间受到强力挤压。

三、网络教育趋势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策应

(一)确立“大网络”培训认知目前,人机交互更加自然与和谐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所突出的网络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理念,将有力促进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和谐”培训机制的建设。“大和谐”培训机制张扬两大特色。一是强化社会协作机制。以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总是以“独家经营”为主要形式,虽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激励,但也没有社会协作的冲动与诉求,使之失去了动力与激情,沾上了自以为是、意懒心慵之暮气,没有合作伙伴,只会上传下达,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学计算师资培训难显成效的主因之一。通过引入网络教育的人机和谐机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可以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既可以根据培训要求与高师院校,或是名牌大学,或地方培训机构合作,也可以依据培训的目标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民营机构协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互动,变封闭式培训为开放化培训,从而切实突出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强化业内统筹机制。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多是上级部门指定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学校和教师没有选择余地,这种行政垄断导致培训效率低下,学校和教师对这种强制性的培训普遍持有抵触情绪。强化业内统筹机制就是要在关注学校发展要求与注重教师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变单一的行政指令性培训为学校与个人的双向选择性培训。一方面,要健全行业内培训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中学领导参与的业内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事务。这不仅可以对领域内各相关学校的培训工作给予必要的监控,也可以为培训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对业内的培训项目与资源进行统筹兼顾。由相关学校根据校本教育创新的要求,以及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为广大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提供条件,让“订单式”“移动式”“自助式”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以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需求,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师从被动的“受训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化。

(二)确定“大素质”培训目标人人享受优质教育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目标既强调了网络教育“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发展理念,更表明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然,这种发展理念与核心任务对促进中学计算机师资“大素质”培训目标的确定,具有明显的引导意义。这个“大素质”培训目标,一是要求以“全纳培训”为范畴,覆盖全体教师。以前,受培训资金、资源、时间、空间等多重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领导或校内优秀教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素质,其目的是参加校外、区内、市内或省内的教学技能比赛,以此为学校争得荣誉,提升知名度,树立品牌。然而,一个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依靠的是全体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活动。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跨时空的教学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难以覆盖全体教师的难题,使每位教师都享有提升专业素质的教育权利。二是要求以“全质培训”为导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然而,既往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只重教学技能,忽略综合素质”做法,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只有技能的培训而缺乏素质的培养,参培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学技巧,并没有真正提高相应的教学素质,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语言层面而非实质。因此,如何与网络教育发展目标衔接,把提升素质作为发展目标,就成为转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标最为关键的任务。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2

我们学校举办的这次培训班是经过教育部财务司同意,在中国教育审计学会指导下进行的。教育部财务司教育审计办公室主任刘宜同志原准备到会讲话的,但因公出差在外,中国教育审计学会郑君礼会长也准备来的,也都因公不能来。他们都委托我向大家问好,感谢大家在审计工作中作出的贡献,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的支持、关心。刘宜同志虽然不能亲自到会,但她传来一个发言稿,我简单讲一下。

同志们,要作好审计工作困难不少、难度大,但我们又必须把审计工作搞好。在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复杂的今天,审计工作更显重要。我们大学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校级领导对审计工作历来都十分重视,我们学校的审计处在机构调整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单独的机关处级单位,单独行使审计监督权,配有一名处长、两名副处长。审计处下设三个科:综合审计科、企业审计科、工程审计科,有审计人员16名。审计工作由校长主管,我协助校长分管,校长经常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审批签发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工作文件,不定期的组织召开校务会议听取审计工作情况汇报和审计建议,学校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任命干部时都使用和参考了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的权威性。

对如何搞好高校的审计工作,我想谈两点体会:''''''''

1、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

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键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首先是提高校领导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和其他校领导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反复讲审计工作职能和作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学校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呈多元化,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复杂,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学校内部审计监督就更加重要和迫切。并对以下三个问题达成了共识:一是重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的当务之急,如果忽视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失去监督约束,导致腐败和经济犯罪的产生;二是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维护财经纪律、规范经济秩序、依法治校、依法理财、加强内部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淡化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失去紧箍咒和威慑力,导致假和乱等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三是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内部管理、纠正工作失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防止和遏制违规事项发生,为领导及时提供信息,当好参谋助手的迫切需要。有了这样的共识后,大家都认为高校审计工作不是可有可无,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稳定,审计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所以在大学年和年的两次机构调整过程中,在其他机关部处室人员都精简20%的情况下,审计处的人员一个也没有减少。

2、高校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开展,这是高校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高校的审计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对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群众议论的热点以及财经管理中的难点和薄弱点,不断加大审计力度,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群众的理解,才能有自己的地位。这一点我们学校审计处作得很好,多次受到学校党政的肯定和表扬,得到了校内各单位领导和群众的支持、理解。现在我校的审计工作,从过去我们要去审计到各单位、各部门主动我们对他们进行审计。这个转变不简单,是我校审计处全体同志多年辛苦工作换来的。可以这样说,大学有关经济的各种委员会、所有项目的招投标、所有大宗物资的招投标,我们学校审计处都有同志参加,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我校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我校审计处的同志们一定要利用这次机会,虚心地向各兄弟单位的同志们学习,力争使我校的审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同志们,对审计工和的重要性,我们大家是清楚的,中央领导也多次进行强调。朱镕基总理年1月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审计工作十分重要,是政论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宪法确立了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讲话中对审计队伍也提出了明确,朱总理指出:“要建立一支廉洁公正、大公无私、铁面无私的审计队伍,要加强审计队伍的培训。要搞资格认证,达不到条件的,就没有资格进入审计机关。”总理在审计署考察工作时也提出了“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

根据中央的精神,中国教育审计学会在讨论制订年工作计划时把“抓好教育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教育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列入了工作计划,按计划今年办两期培训班,一次在华南理工大学,一次在我们大学。从现实的情况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十分重要。国家审计署在—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对这个问题,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年就组织部分部属高校作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大学“高校财务审计软件系统与应用”的课题就是年3月份教育部财务司批准的,并下达了经费。我校的这个课题组与中审软件公司联合研制了“审易高校版财务审计软件”,现已完成并经过专家验收合格,建议推广应用。从我们自己和一些兄弟院校的同行使用的情况来看,效果较好,既能保证审计质量,又能明显的提高审计效率,大家在这次培训中也要学习了解这套软件,也请大家多提建议和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它。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沟通;子女性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9-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现代科技不断向家庭教育进行渗透,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到猛烈的冲击,一旦改变它的形式,也将改变人们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片面失衡、教育观念守旧、教育方法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家庭教育功能缺陷。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用于家长教育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领域学科,它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现状

全国妇联调查组织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反映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成功;9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如何教育孩子苦无良策;近80%的家长在喂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只是用经验法教育。面对儿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需要迫切地解决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伴随着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国家教工作“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家庭教育越发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尽管如此,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仍寥寥可数。

另外,调查显示,在中国,教育软件已经占领了整个软件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而现今的教育软件也主要分为家用教育软件、校用教育软件和远程教育软件。但是,大部分软件都是以孩子学习为目标,意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几乎很少出现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软件。尽管存在少数的家长培训机构,但因为大班教学的模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价格高昂,费时长,难以保证效果,也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覆盖面低,推广性不强。

再而,家长获取教育方法的渠道一般为杂志、教育网站、论坛等,家庭教育知识零碎繁杂,家长难以抛下工作或者无法在如此浩瀚的网络和大量的杂志中获取相关有用的知识。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无法保证其科学性。

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人们都很难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去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很少从怎样培训家长及其教养素质的角度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这是家庭教育领域研究的一种缺陷,也是本培训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水平的局限以及家庭教育方法对策研究的片面性,目前的培训系统仍难以做到针对特殊儿童的家长教育。同样,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适合在6至18岁的儿童的父母,旨在引导家长们发现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并给予科学的方法对策。

在设计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前,我们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与架构。本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更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与教育孩子。对于系统的架构:1.我们通过调研提取家长关注的重点内容,即亲子关系沟通与孩子性格培养。2.针对其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用来准确评估目前用户与子女之前的沟通状况和子女性格。3.根据测试系统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4.将教育方法规划到日程安排上,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并跟踪家长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情况。5.最后家长根据效果调整教育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设计200多条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以任务的形式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周期显示在日历中,旨在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习惯,能持之以恒地运用。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所需的内容,目前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网络的日益普及与资讯、论坛,特别是家庭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料来源十分丰富。为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具有大规模的资料库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的技术支持,采用新的界面框架wpF(windowspresentationFoundation)来实现友好的交互体验,提升培训效果;利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实现了亲子沟通关系评测、子女性格评测、教育方法筛选和教育方法任务规划等基本功能,不存在难以冲破的技术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难点分析以及对策

计算机辅助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构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这个库包含有关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测试量表,并且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难点剖析

利用计算机建立系统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目前对亲子关系沟通的测试量表种类繁多,题目分布散乱且缺乏系统性,不能明确地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哪方面的沟通问题。而本培训系统旨在将亲子之间的沟通细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让家长能够对症下药,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

2.子女性格量表。用于对性格测试的量表诸多,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然而,本培训系统需要一份能够专门针对孩子性格测试的量表,能够权威准确地测试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不同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现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非常多,但是不一定每种方法都适用于每个孩子。本培训系统要求其教育方法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保证科学合理性,这需要通过查阅、整理一系列资料,最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对策研究

在建设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中,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

1.对于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的设计,我们首先引用亲子沟通的5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处理。其中,“发起交往”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用于考察父母是否能够引导孩子进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用于测试沟通双方是否愿意沟通、提供帮助、互相倾听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测试双方对互相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施加影响”考察家长能否以身作则,说服子女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以及父母能否尊重孩子的隐私等;“自我袒露”旨在说明一方能否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语言或行为向对方传达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冲突处理”指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否用合理的方式处理冲突,包括亲子间能否换位思考等。根据这5个维度,系统能够生成量表同时给出每个方面的沟通等级,让家长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阶段,哪个方面还做得不足等信息。

2.对于子女性格量表的设计,我们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它自七十年表以来,研究证实其信度和效度较好,也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是目前被公认为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一款面向家长的教育软件,而CBCL也是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填写的量表,符合系统的需求。CBCL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分属9个综合征,分别是抑郁、分裂、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行为。家长完成这份量表后,系统会给出孩子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够使得家长了解子女在这九个方面的性格表现。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特点匹配教育方法的原则。

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的培训:由于沟通细分成5个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反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因此系统会依据不同的情况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均遵从以下几个教育原则:定时沟通;尊重子女人格;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

关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训:系统会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也将遵循美国的《父母》杂志和“保持孩子健康”网站相结合的10个训导原则: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父母要保持一致,态度要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立规矩要趁早;家长要少对孩子说“不”;家长要表扬孩子的好行为;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时候要“忽视”他们,千万不能让步;家长不要打孩子,不要体罚;家长要分清奖励和贿赂;父母要讲究说话技巧。

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更加行之有效地使用这些教育方法,系统会以日程安排的形式,使家长按照日程表实施。不仅令家长有“法”可依,还能为家长的实施提供了监督机制。实现了操作简单、科学教育、方便快捷的目标。

四、结语

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家庭教育也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养系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使家长学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系统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教育方法,既可以让家长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信息,又可以让家长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从而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63-66

[2]Buhrmester,D.,Furman,w.,wittenberg&Reis.(1988),Fivedomainsofinterpersonalcompetenceinpeerrelationship,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5(6),991-1008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199~204

[4]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06):49-53

[5]张卫民.美国家长训导孩子培养好性格的十原则[eB/oL].

,2010,2010-04-21/2011-11-25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培训模式创新

一、远程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远程培训实施以来,暴露出了远程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1、硬件条件的发展制约着远程培训的开展规模。远程培训的开展基础是参训教师独立拥有完整的计算机环境。在我区开展远程培训的这几年来,各校开展远程培训均积极主动,城区校学员的学习条件好,参加远程培训很方便,乡村校的计算机环境不如城区校,大多只有一所机房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在远程培训的开展上,参训学员因为没有适宜方便的环境以供学习,故多选择集中培训方式来完成继续教育周的培训任务。

2、参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影响远程培训的学习。远程培训是利用计算机开展远程学习,所以参训学员计算机水平是远程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环境再好,但学员不懂使用,不能利用计算机开展学习,只会浪费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这种情况下,远程培训的效果就不能体现。

二、远程培训模式弊端的存在原因

(1)城乡环境差别造成学校条件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环境况且差别大,更何况教学环境与教师的教研环境了,城区校的远程培训安排名额常常不够,是因为每个教师的学习环境都十分良好,而乡村校的远程环境比较有限,这也是城乡的差别之一。

(2)教师计算机操作的水平需要平时的不断应用来加强。教师计算机培训我区已经完成了轮训,但对于培训后的继续培养加强,则是一个需要各学校单位配合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使用是一个长期应用熟练的过程,教师经过培训,只是一时掌握,而要应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尚需要工作单位在制度以及校内活动中来督促使用。

(3)教师缺乏终身培训的意识。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教师来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需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而育人,更是需要教师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了解,有新一代学生有认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三、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职业认识,培养教师对培训的需要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一步就是给教师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加深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提高,有上进提高的需要,才能投入地参加各项培训、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在培训、学习中努力地提高自己,这样的培训才会有意义。除了说教,校内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各种制度作为保障。只有从根本上使教师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对国家、省、市提供的各项培训有了需要,才能使他们自主、自动、投入、积极地开展培训。

各种培训训均是如此。只有领导从观念上以及制度上重视教师的素质建设与专业提升,把教师的终身学习放在校内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师们才能引起对培训的重视。

(二)利用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各种活动来促进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我区有这样几个特点:(1)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2)城区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强于乡村校教师。(3)中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强于老教师。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并不是讲教师都不会使用计算机,而是指,他们只是会动计算机,而不是会用计算机。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局限于初级应用。对于这种现状,增加办公室与教师备课室内计算机的数量是提高教师计算机使用水平的前提,当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时,在校内或是校际组织一些有计算机应用需要的活动是很有效的促进方式。

不仅是远程培训需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也是需要不断提高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的,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多的投入日常教学应用,就要求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际活动中多做一些电子报呀,或者教师博客的评比等活动,让教师在使用中学习,加大信息技术培训的后续使用工作才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建立远程培训监管机制。远程培训监管难一直是远程培训开展过程中一个瓶颈,网络上各种专用于网络学习的"小工具"比比皆是,现阶段的远程学习,完全依靠教师的自律与诚信,但不能因为信任而不监管,除了培训网站方面要从技术上更新一步外,在培训的县区及校园管理上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远程培训的沟通渠道是网络,既是网络就容易产生信息沟通的延迟,原因就是人机分离。其实一味追求网络培训的"全网络化",也是一个极端,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尚且不能保证网络学习,又怎么能保证在学情通报中随时在线呢,往往十天半个月都没有更新学时的教师,通常都很久不会上网,这时的网络监管对他就是真空地带了,只有把学情通报到学校,在他每日必到的地点提醒他,也通知校方参训学员的参训情况,依靠学校面对面的督促,才能把培训做实。

远程培训有远程培训的优点,但集中培训有集中培训的长处,培训模式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两种,还有很多,比如"英特尔"模式,就很值得我们教师培训借鉴。从2011年国培远程部分的培训模式,我们依稀感得就有"英特尔培训"学习与产品模式的影子,这也是我们所亲身体验到的培训模式创新的实证。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我们要辩证的看。不能只追求明显利益一种,而摒弃其它模式,多种培训模式的结合使用,才能从多个方面来做实继续教育的培训。培训模式的发展更是走向结合、统一的方向,只有在各个方面协调促进下,培训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才能使培训项目为教师服务,真正各取所需,各尽其用。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5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师进修

引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法也强调创新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和普遍。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全球一体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成为教师不能忽视的一点。而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来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但现在还存在一些中老年教师不懂电脑,更不会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情况,哪怕年轻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也有些过时,不能将之更好的推向课堂。为此,教师信息技术的进行就非常重要了。

一、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

新课改的推行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之可以终身受益。在当前的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第一,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社会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了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和生活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走在潮流的最前端。但有一大部分教师有计算机恐惧症,对计算机敬而远之,觉得计算机不过是打打字,对更深层的技术一点也不了解,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对学习计算机毫无热情可言,也难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技术的兴趣,培养高素质,学习型人才。为了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识,进修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第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有助于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互联网上有巨大的知识,信息库供学生的教师进行学习吸收,如果教师不懂得学习和与时俱进,那在很多思想方面就会落后学生,导致不理解学生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计算成为帮助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育领域,如果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抛在后面。通过计算机培训可以让教师有效的掌握课堂教学,文字处理,使用网络寻找资料等基础技能,方便学习,备课的工作。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点

教师进修信息技术是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新情况,新理论的重要途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有益的内容运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计算机培训和其他培训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无学历要求,不强迫,和教师工资,升迁不挂钩,是教师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培训。只有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参与到信息技术培训中来,提高培训的效率。所以进行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时候,内容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强化他们的操作能力,知识为辅,实际操作应用为主。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在自身的学科中,熟练掌握学科软件,适应课堂变化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传授给教师们需要的知识,改变教师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计算机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趋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培训年龄,专业,思想等上的差异性,培训时间的业余性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突出实用,精选内容。对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可能存在很多教师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兴趣不浓,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选择要注意要投其所好,重视实际,有选择性。在讲课时要择优进行讲解,内容上还有新和精,突出计机技术的价值,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对于数学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运算执行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巨大运算工作。对于化学,物理老师可以教他们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完成操作难度大的试验课件,帮助教师加深对直观的理解。对语文老师,可以给他们演示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教他们自己制作课件,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具象性等。在教学中大大激发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体会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紧扣目标,增强培训效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主要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教会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运用计算机文字,图像,数据,声音等功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效能上有增大信息量,提高信息的反馈,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活动空间,方便信息分析统计等优点,在教学体系和结构上有助于使素质教育取代过去的应试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些优点,是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贯彻。三,优化基础。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通过说明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知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哪怕技术再怎么发展,总离不了基本原理,管理方式,基本操作技能,只要帮助教师掌握了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的自学。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进修是一门必修课,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联系实践教学需要从基础抓起,应该多给他们实际操作的时间,加强单独指导,教会他们最基本的操作原理,并使用一些课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知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进修的必要性,特点,方法的分析,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教师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

参考文献

[1]黄九勤;浅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

[2]陈科夫;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6

教师是计算机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保证,他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规划组织作用、课程教学作用、教材编制作用、资源建设作用、教学评价作用、总结研究作用、合作竞争作用、榜样激励作用。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需找准认清自身定位,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角色:终身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同事、师生间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

(一)专业能力方面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欠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教学效益较低。这跟计算机课程是性质特殊的新兴学科,尚无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靠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提炼有很大关系。另外,计算机教师的科研成果尚不丰硕。

(二)计算机教师专业化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立计算机教育(学)专业,现在从事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如信息电子等)的毕业生。而这些专业并没有专门开设有关计算机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因此他们走上教学第一线后,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计算机知识扎实一些,操作技能熟练一些,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以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特点、方法和模式等,同其他教师一样。许多学校为了追赶形势,大搞表面化的计算机教育,没有师资,就“赶鸭子上架”,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行,在有些学校,计算机教师甚至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来兼任的,其专业化水平可想而知。调查表明,“准科班”出身的计算机教师约占58.5%,转行教师达到了41.5%。可见,计算机教师专业化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培训

计算机教师培训不到位,专业发展无保障。教师计算机培训应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对一般学科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二是对其他专业的转行教师的入门型培训,三是对专职计算机教师的进修和提高性质的培训,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当前一般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后两类教师的培训关注度不够,或者培训档次低,或者没有特色。这样一来,专职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教师就被剥夺了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其专业发展失去保障。

二、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计算机教育及其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计算机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教师有着更高的职业要求。

(一)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个合格的计算机教师至少需要三种知识以确保完成计算机教学的基本任务,即计算机领域知识、计算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有关学生的知识。

1.计算机教师必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可以保障其他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理论知识是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的一大支柱,比如,教育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管理等等。

2.计算机教师必须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比如,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office应用、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辅助教学、动态网站建设与开发、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等等。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对这方面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比如电子科学、技术科学等等。

3.计算机教育与艺术密不可分,图形处理、文字编辑、动画制作、网站建设、多媒体素材集成,无不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培养,也需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开展好计算机课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教学能力。教师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种媒体教材编制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这几大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也应该成为所有教师在应对信息化教学都应具备的能力。所以,计算机教师只有将其有效内化,同时提升一个档次,达到更专业的水平,方可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2.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其应用(其中主要指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计算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三、总结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7

为了培养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从而实现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利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才可能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我校培训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观点讨论、每月文摘、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人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而低素质的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我校的教师计算机培训经过部分教师带头学、全体教师参与学和不同教师分层学习三个阶段,经过前两年的努力,我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教师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统计,我校有90%的老师在备课、作业时能主动想到用计算机;57%的教师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书写工作已成习惯;所有年青教师都能利用平台制作课件并用于教学中。计算机辅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一出台立即被教师所接受,应用后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赏。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胜利小学师资培训五年规划为指导,以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展有效的活动,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 

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教材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简单维护,使教师能掌握和利用常规电教设备的一般功能和深层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教师制作常规电教教材的能力,制作出更高档次的常规电教软件。

另一方面继续对所有教师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培养一批有一定综合开发能力的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科软件开发的带头人。九八上半年我校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采用的是分层次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功能,具有使用计算机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甲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进一步掌握汉字输入、进一步学习word7.0的操作技巧,学会不规则表格的制作、图片的插入和艺术字的处理为主。由吴繁负责教学。

乙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学习windows95的操作技巧,学会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进一步学习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需要的教学投影片。一学期每位教师能制作2张教学投影片并在课堂上使用。由马防震负责。

丙组:每周三晚活动,内容以掌握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为主,由徐阿艳负责。

XX年年下半年采用的是青年教师专项培训,每周一例会为学习时间,内容以学习软件制作平台,交流课件设计原则,完成课件制作为主,坚持学习一个学期,使个个青年教师都能独立地、熟练地设计并制作课件,最后将教师们制作的课件刻成光盘。其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学习、使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

学校每学期均要专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具体安排详见每学期的培训计划。

3、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专项实验研究,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由校长主要负责开展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验,以中青年教师、主管教学、教研、科研的行政、学科组长、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教师为主,大胆实践,探索教改新路子。在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性研究的总课题指导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如: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杭州市级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工作,探索在学科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机交互式的辅助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屏幕投影式的辅助教学模式,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研究利用计算机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等问题(主要结合语文四结合实验开展);开展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效率,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还要巩固和发展投影、录音、录像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注意对发挥闭路电视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网上学习的研究等。『1

4、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每学期进行一至二次校内的自检工作,对课题研究、软件开发、教改试验课展示、教师培训活动等计划的实施情况作认真检查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情况的论文和总结,以便于各地交流。同时要做好软件资料的收集、推广和应用工作。

建立各学科的学习制度,各学科每学期安排一至二个单位学习时间,由电教组统筹安排,学习软件资料的使用;电教组要及时向各学科提供软件资料和最新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信息,将各学科的软件资料分别立册,把有关文字材料复印给各学科组,供老师参考和选择,所有软件资料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有针对性地选录教育教学资料,并整理编辑成教学软件,学科教师间合作编制一些简单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学校将教师们设计并编制的好的软件和课堂教学片断收集起来,争取每年至少出一张教学光盘。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教育培训与社会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科技发展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教育培训不断呈现新局面:教育培训理念与理论的发展创新,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培训对象综合素质与培训需求快速提高,培训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都包含着对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因此,在培训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受到了各国教育培训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

一、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

培训属于成人终身教育的范畴,泛指组织对员工的培养与训练,即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有所改进,从而使其按照组织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1]。从培训的概念中提到了“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就是指培训运用的方法与技术。

从狭义上讲,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的含义是不同的。培训方法是指将培训内容传授给受训者所采用的一种或多种形式,是培训的途径。培训技术是指在培训过程中使用的与培训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和手段,它是培训方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际应用中,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没有技术支持的方法,很难成为有效的方法。

广义上,可以把“方法”称为“技术”,视为同一事物。为此,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因此,可以概括地认为,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内容实施的方式和途径,是联系、整合培训项目各要素的媒介与载体,成为实现培训项目效果最优的重要手段。

完整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培训方法与技术、培训评估、培训师资、学习辅导资料、培训场所及配套设施、后勤服务、培训费用的支配等。其中,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其他各要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培训目标的确立,明确了培训的主题与类别,可以初步设计适宜的培训方法。例如,对技能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培训目标就是使受训者掌握操作技能,达到上岗要求。因此,根据培训主旨和培训类别,可以设计选用讲授、实操演练与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无论采用问卷调查还是访谈等方法,都应该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调查项,从而收集到学员较为欢迎的培训方法,更好地了解培训需求。

培训对象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也有所不同。选用适合培训对象年龄、资历、学历、工作环境、性格、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要求的方法与技术,有利于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是培训项目的核心,培训内容是培训方法与技术选用的主要依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充分体现了两者关系。培训内容一般由多个培训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根据模块和课程的要求与特点,选用最恰当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途径和媒介实施培训活动,使培训内容得到有效传授与获取。并且,培训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实施的重要表现形式。

培训评估与培训项目运行是互为嵌套的双循环,在培训项目运行全程都有评估活动的参与。因此,培训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其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都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培训师资的构成与培训技能水平决定着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取与应用。反之,培训方法与技术也影响师资的构成。具体说,如果从事培训项目开发和授课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培训技能,能够掌握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这样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择上就更丰富、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当然,培训方法与技术越丰富、越先进,对师资的能力水平要求越高。

因为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要求的学习辅助资料、培训配套设施和培训环境都是不同的。例如,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都是放在网络平台上、场所是在网络畅通的计算机教室。如果采用面授法,课件等辅助学习资料就多是纸质的,而且学员应该集中在教室上课。

后勤服务以及培训费用也与培训方法与技术有关。对于集中面授式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为大量的受训者提供食宿,食宿费和学员的差旅费占据了培训费用的很大比重。现在,远程培训等现代培训技术的逐步应用,在增加技术装备投入的同时也会减少后勤服务以及差旅费用的支出,缓解了工学矛盾。

二、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促进培训发展的持续变革

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采用直接关系到培训的结果。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外因是科技进步与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的必然结果,大量的现代新技术被运用到教育培训中,不断产生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内因源于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培训目标提高、培训对象高层次化以及培训内容复杂化、难度大等多方面的适应,并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满足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现代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创新出先进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二是指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组合创新,为增强培训效果而将不同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形成混合式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由于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对培训结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培训项目诸要素的变革,使培训得到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组织的培训多采用集中授课为主的形式。虽然讲授式有形式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传输信息量大等优势,但因为传输单向、形式枯燥等不足也确实影响了信息的吸收和学习成果的转化。

创新培训方法,将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能够激发受训者积极主动性的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将研讨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方法合并使用,使培训内容的输入形式丰富多样,不仅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而且使受训者感受到培训好比是生动活泼、收效显著、轻松愉快的旅程。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要求培训项目开发及授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及施教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培训教师要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提高现代科技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具备科学选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并将其熟练应用于培训实施的能力。所以,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培训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所以,现代培训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提高授课水平,还要掌握电子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随着培训形式与方法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受训学员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学员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更能全身心投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机械学习”到“灵活学习”的转变;利用网络参加远程培训,可以不必脱岗进行“按需学习”,减少因出差培训产生的大量费用支出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混合使用,改变了学员学习方式单调、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工学矛盾的不良状况。学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求知”,并能在培训后自主地开展“按需求知”、“学以致用”的持续学习,真正使培训成为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孤立于岗位工作的附加负担。

为了能够适应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培训机构必须要对培训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促进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很多企业的培训中心在教室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投入,加快了培训中心的现代化进程。例如,教室配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在容纳空间、内部设计、特殊功能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充分满足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条件;拥有足够的网络畅通计算机教室;具有完备的远程培训系统并设有远程培训教室和视频会议室。可见,先进的培训环境及设施是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培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学员的学习方式及培训效果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对培训的控制与管理也必须随之应变。对学员的管理,不能只是简单的考勤与考核,而应把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员参与多种培训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提升绩效作为管理宗旨。对培训运行的管理要在保证配套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关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过程及效果,出现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法与技术进行完善或更新。因此要求培训管理过程化。由只追求培训结果向“全程跟进式”、“参与式”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三、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培训新技术是现代科技在培训中应用的新产物,随着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不断产生,培训不再是孤立单一的领域,而成为多领域复合的开放性产业,而且带动了培训及相关产业的系列变革。目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在培训中的应用,不仅孕育了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而且使现代培训发生了巨大变革。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Keegan根据学习的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D-Learning(DistanceLearning)特点是已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教与学的活动不再是同步的,为学生开发学习材料和提供学习支助服务的远程学习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是实现了远程的面授教学,补偿了D-Learning的一些不足。主要使用卫星电视、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集语音、图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于一体的交互式学习模式[2]。e-learning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80-90年代,英国的开放大学、中国的电视大学,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全球500强中大多数企业也都以e-Learning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方法。

m-Learning(mobileLearning)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

从m-Learning诞生至今,相关的研究项目已经有很多。不仅有英国的和德国的开放大学,nKi等远程教育机构,还有ericsson、nokia等通讯巨头,都在开展研究。在aStD2011年国际会议会展上m-Learning学习(培训)技术成为会议会展最热门的主题之一,全球各大网站和it公司都在做这些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也吸引了大量的课件制作商和服务商开发大量的通用课件,并提供开发和定制等多项服务。可见,m-Learning的产生不仅促进培训产业的变革,而且为相关的系列产业创造了丰富商机。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的概念以及教育培训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从住宿、集中式的学习到非住宿、分散式的主动学习,学员能够在单位、在家中、甚至旅途中都可以接受教育培训。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下,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将VR技术应用于培训教育,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员置身于虚拟培训环境中时,虚拟环境中的仿真设备使得学员具有多种感知,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相互作用或参与到虚拟事件中,如同真实环境中参与真实培训。在接受虚拟培训时学员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自主选择虚拟培训环境、培训内容,自主控制培训学习的速度和进程,使学员处于培训学习的主导。VR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风险、高危险、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技术建立远程虚拟培训系统,可以形象直观、无危险、方便有效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培训,相对传统的培训教育显示出突出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更是相对落后。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而来。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从2008年,我国的云计算开始发展,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但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活跃,许多it公司相继推出了教育培训相关的各种云服务。Google创先启动了在中国大陆的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通过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普及。

云计算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主要有:建立共享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创建网络学习新平台、打造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科研云、实现网络协作办公等。它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带来巨大影响。

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学与学习活动。它对教育培训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及培训机构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节省经费、人力和服务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的投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本和门槛更低,教育信息化管理更方便、安全。

二是可以帮助教师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

三是促进形成了自主式学习和协作交流式教学,前者是指学生根据需要订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后者是指为教师成长带来空间,使其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教师和学员可以在云计算虚拟技术的环境下直接通过画面进行交流,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当前,教育培训已经从简单式向混合式教育培训模式发展,混合式教育培训的发展与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互为依托,互为促进。

混合式教育培训就是混合应用多种培训模式与方法的培训,融合了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统方式,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混合式培训要求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整合上的创新,将应用成熟的与新兴的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融合,优势互补,增强培训效果。国内外一些高校通过Google协作平台,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结合行动学习、教练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收效显著,使混合式教育培训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创新与提高。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9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校本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及独特作用;在转变培训观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校本教师培训应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制订可行操作策略,从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设计校本培训内容,引领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发展。

    一、校本培训模式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校本培训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培训院校的弊端提出来的新概念,强调将继续教育从以培训院校为主转移到以任职学校为主;强调把培训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它由任职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自主设计培训内容、自主组织培训活动,其基本精神是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加快,打破了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格局,而计算机教师职业特色与社会因素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的机会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因而校内培训不愧为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再就是新近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

    二、校本培训的操作策略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突破口”,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完善校本培训,为我校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一)制订培训目标,落实校本培训理念

    1.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引领全体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动态,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

    2.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了解各学科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背景下的新变化,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把握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处理教材、创新娜学的课堂实践能力。

   (二)优化校本培训方式,构建校本培训特色

    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把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训的过程。基本形式有:

    1.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学科教师集中研讨会,提前拟定研讨主题及主题发言人。全体学科教师集中研讨提供的教学案例或片断;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学习,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同时,结合研讨主题组织教师个人搜集相关学习材料,或组成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写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2.课题带动式: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解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引领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

    3.外出观摩与回校汇报相结合。学校每学期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培训平台,组织多批教师外出参加省市级以上教研培训。外出观摩的教师回校把学习的收获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让全体教师都能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开阔全体教师视野,拓展研究思路。

计算机教育培训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在高职教学课程安排中越来越重要,计算机技能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被纳入教学体系,作为一种职业技能来培养。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教学认识不够。

计算机实训目标不明确,具体要求不规范,内容制定随意性较大;教学人员认为实验教学低人一等,不愿承担实训工作;学生轻视实训,更谈不上通过上机消化理论、掌握一技之能,对上机随便应付,迟到早退甚至借故逃课现象屡见不鲜。

2.实训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盲目添加计算机课程,导致内容重复,学生对实训不感兴趣。有些计算机实训在教学计划上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无法实训,从而对计算机实训产生厌恶情绪。

3.实训内容存在问题。

目前计算机实训大多是以验证性内容为主,而学生创新性、开发性的实训内容则不多,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另外,实训缺乏具体的内容指导,学生上机随意性较大,部分学生聊天、玩游戏。

4.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从所周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软、硬件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学生实训用的软件与教材往往有差别,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新功能教材没有,使得教材与实训内容不统一。

5.实训条件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计算机设备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换代,经常出问题,影响学生实训。

6.实训手段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实训手段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把多媒体教学、网络电子教室等教学手段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

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1)加深对实训教学的再认识。正确把握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主要是为实训教学服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高职计算机实训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计算机实训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进修,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其他院校学习和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技术;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加相应资格证书考试,实行持证上岗。教师只有自己精通了,才能让学生学得透,掌握得牢。

2.因地制宜,编制具有高职特色实训教材。

现行的计算机实训教材缺乏进行人性化教育的灵活性,且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缺少实用性和现代职业性,高职计算机实训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应有鲜明的职业实用性,要全面、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对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要引入相关实用案例,要引入计算机应用的最新成果,引入软件的最新实用功能,确保实训内容具有现代职业性。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一上岗就能适应、胜任岗位工作。

实训内容也应有灵活性,供不同水平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适当安排任务型实训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内容的灵活性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方式。

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应打破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模式,实训内容以任务项目的方式布置,类似课设或毕业设计,实施中应明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可以让教、学、练三合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新知识,遇到问题自己使用各种办法解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对计算机实训进行科学的考核。

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故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应有自己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上机操作考核、实结报告及平时实训操行考核相结合,也可以通过部级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获得的证书来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

对于上机操作考试,要做到量化,明确考核内容和分数。教师可以把考核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实训有明确有目的,从而达到掌握实际技能的目标,同时教师的评分也有依据,方便评分操作,可操作性强。

5.加强实训室的管理。

计算机实训室是学生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场所。计算机具有更新换代快、易老化、易受人为因素破坏等特点,这都将影响到正常的实训教学。为适应计算机实训教学要求,首先要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使他们树立为学生、教师服务的思想,掌握熟悉的技术,能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定期进行软、硬件的维修维护;其次是加强实训室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实训室的使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让实训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实训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搞好计算机实训才能为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艳林.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改革[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