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14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机械;实训基地;实训;安全

1.问题与原因

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给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机械类实训基地而言,目前普遍缺少类似生产企业的生产安全保障措施,给操作者、仪器设备的安全乃至社会的安全带来隐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现阶段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关于机械实训安全保障措施,暂时停留在根据现象、根据经验出台的规定及措施,系统化的实训安全体系及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实训基地的使用部门与分管部门安全责任不清,具体执行时出现扯皮等现象,使实训安全具体落实效率不高。

缺少关于人身、仪器设备、水电火及其它等安全预案。

潜在或产生实训教学不安全行为的四种主要原因是:对实训安全的认识态度不正确;缺乏安全知识或操作不熟练;管理上的欠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环境。

2.实现机械实训安全的基本途径[2]

对设备工作位置的要求:如,设备的位置应安全可靠,使操作者的动作合乎生理要求;设备的工作面高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

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对加工区易出事故的因素进行约定。

实训教学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如,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安全督查;仪器设备的检查。

3.体系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存在的问题,宜制订既能符合实训基地的安全实训教学,又能兼顾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实训安全体系。基于此,宜由实训基地所在部门承担起内涵管理责任;学院根据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相应政策及资金扶植,建立起一套专业的保护操作者、设备及环境体系,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3.1安全范围的划分

主要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空气污染及噪音环境及其它配套设施,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定人、定机的管理制度;空气污染及噪音是多数院校忽略的,应从源头及监控上做起,担当起社会责任。

3.2仪器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危害及安全操作规程两个方面的内容。仪器设备危害包括:机械危害的因素,机械伤害的形式,机械伤害的结果,机械事故的原因,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等。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规程、使用守则[3]、设备的维护管理等。根据仪器设备操作特点及实训教学要求,制订上述两方面的规章制度。

3.3加强操作者的劳动保护措施

根据各职种的安全操作要点,结合实践教学要求,重点强调与监督“三个要求”,即工作前的要求、工作时的要求、工作结束时的要求,落实三个要求到实训教学过程中。

3.3.1规范各工种劳动保护用品范围

如,车床、铣床及磨床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口罩;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钳工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电切削工程:绝缘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

3.3.2规范各工种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标准及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自己配备的部分,二是学校给学生配套的部分,并细化学校配套部分的管理办法。如:学生自己配备的部分:劳保鞋(或绝缘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学校配备的部分:口罩(标准:一个学生一次实训一只);手套(标准:一个学生一周一副);防护眼镜(标准:定学时更换,一副眼镜寿命标准按单个学生累积120学时计;意外损坏由使用者负责,自然损坏不计)。管理方式:购置口罩、手套及眼镜的经费纳入实训耗材费用之中,由学院库房统一管理;或学校统一采购及统一管理。

3.4目视化管理措施

主要是通过视觉传达作用,利用人的大脑对所看到的进行简单判断而产生“对”或“错”的结论的管理方法[1]。图示标识机械实训场所安全提醒及应注意的问题,加强实训现场实训安全的目视化管理主要实施手法包括:示意图形,颜色标识,数字化识别,展示牌及声音提示等。其主要管理的对象包括:整个实训基地的目视化管理,如整体颜色、道路规划、文化宣传及区域划分等;实训现场的目视化管理,如实训班级与实训工种管理、实训教学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具管理及物料管理等。参加5S管理办法,进行目视化管理的推进。具体到机械类实训基地上,目视化管理的内容如下:

机械设备类:设备名牌及状态的标识;电气控制箱的标识;电力安全警示;设备清扫与维护方法;设备注油点标识与管理方法;油供给标识等。工具类:颜色标识不同用途的工具;防尘物品放置方法等;安全规范类:禁止类标识;保护性标识;警示性标识;消防栓标识;消防疏散标识等,如通道、油品存放、用水用电用气等其它提示性标志。

3.5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建设

实训安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制度及规定要融入到日常的实训教学过程、课程实施中。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训安全相结合,实训指导老师宜在几个方面重点强调:一是把握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安全教育与总结;二是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着装符合要求;三是把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与实训操作步骤、产品生产实训结合起来;三是安全有预案机制。

3.6其它配套条件的安全建设

配套实训基地主要仪器设备实训室的,还有其它辅助装置,如空气压缩机房、砂轮房、下料房及油品存放区等。这些辅助装置有压力、噪音、灰尘、异味、电及火等隐患或危险。除了要有专门的存放位置之外,还要与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一样,定期检查及维护保养,对不符合国标安全的,要立即整改。

职业院校机械类实训安全与工业企业生产安全一样,都涉及到人身及设备的安全。要做到无事故或少事故,在参照企业及5S管理的基础上,制订符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下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切实履行这些,是保障实训安全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胜军,刘海亮主编.制造业目视管理标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突出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已达成共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搞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一种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能力训练。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实施的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

本文结合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该专业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在相对完善的工作环境下通过实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职业性、生产性、开放性”,建设目标是在职业或准职业环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或者模拟实际业务操作,边做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职业情景,获取职业经验,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1.1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我院不断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积极探索“专业+公司”、“校中厂”等实践教学模式,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办公司就是我院积极吸引企业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企业经营实体。学院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管理和营运。企业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一部分,为学生实训提供岗位。我院充分调动职工和成功学子的积极性,将他们兴办的经营良好、具有一定特色的符合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要求的企业引进校园,开办影子公司或仿真公司。目前,已引进长沙将旺电子贸易有限公司,在我院兴办长沙将旺电子贸易有限公司的仿真公司,开办了长沙新万物工业有限公司影子公司。校内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即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同时又是仿真公司或影子公司的总经理和指导教师,公司的实际经营业务又是仿真公司或影子公司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同时,做到教学过程和公司业务进程同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全过程的一致性、同步性和真实性。

1.1.2完善中央财政支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校内实训基地2010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我们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经费、湖南省商务厅支持资金、学院配套资金和企业赞助资金,建成设施设备达400万元,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配套有世界贸易博物馆、外贸谈判实训室、国际货代实训室(长沙华宇国际物流公司)、进出口保险实训室、报关实训室、报检实训室、外贸公司、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室(长沙盛元出口贸易公司)、保税贸易实训室、外汇管理实训室、国际结算实训室(单证)(中国银行)等包括进出口业务公司和外贸职能部门在内的11个相关机构,能同时容纳500人左右的实训,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的实训基地。并按照“理实一体”的原则,满足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和现场教学的需要,建成《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实务》、《外贸函电》、《外贸跟单》、《国际货运实务》、《国际结算》6个项目教室,以及《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2个现场教室,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

1.1.3完善国际商务仿真互动实训软件平台功能建设

国际商务仿真实训软件平台是由我院本专业教师与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已被湖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该软件平台的突出特点是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借助网络就可以实现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任务。

基于进出口业务流程,不断改进和完善国际商务仿真互动实训软件平台的功能。该软件平台将国际贸易业务三个方面的作业活动与网络数据化手段结合起来,内容、方法、手段融为一体,实现了复杂业务的可操作化——在仿真情境下,学生自行设定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并进行相应的组合,进行无纸化网络操作。

众多计算机工作站在实训基地承担外贸业务流程中的单位职能,如政府机构、国内外商务公司、银行、海关、运输、商检、保险等单位,标准业务过程将学生带入了仿真的无纸化电子商务场景中。该软件将包含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及其相配套的L/C、D/p、D/a、t/t等多种结算方式,同时提供知识性与操作性的在线帮助,并向学生提供交易情境信息。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的训练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拓展能力培养空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2.1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由我院牵头组建的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是国内外相关企业、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参与,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和经营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在自愿、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本专业以湖南国际经贸职教集团为平台,先后与、湖南亚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和学院深度融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实习期间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全过程,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资深员工在紧密联系、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任务进行指导,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工作问题、生活问题、思想问题进行解答,对顶岗实习成效进行评价。学生实习身份“双员制”,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员”和“职员”两种身份。一方面,学生以在校“学员”身份进入企业实习,虽然学习场所由学校转为企业,学习重点由专业理论学习转为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学习,但实习是学校安排的一门实践课程,学生仍然须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与管理,主动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以企业“职员”的身份参与工作,在企业接受业务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应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尊重企业的领导、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完成企业布置的工作任务。

1.2.2加强以校友企业联盟为平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外贸企业的规模一般都不是特别大,单个的企业也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作为实训基地来承接成批学生实习。在外贸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通过校友联谊会联络当地校友企业组成企业联盟,统一安排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例如我院在义乌建成的校友企业联盟等,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生就业、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以学院、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利益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企业可与其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其他学生也能在基地实习实训后做到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2.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构建“走岗认知、贴岗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我院组织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按照国际贸易高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系统化设计,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的“走岗认知、贴岗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走岗认知阶段。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外贸业务流程短片,安排学生参观校内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环境,增强对外贸行业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

贴岗实训阶段。以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国际商务仿真实训软件为平台,学生在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交易磋商、出口报价,签订内销合同、外销合同、保险合同、运输合同,缮制发票、汇票、保险单、运输单据、报检单、报关单等各种单据、办理通关、结汇等实践技能训练任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生成岗位操作技能,掌握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达到外贸业务员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岗位技能需要。

顶岗实习阶段。依托校内公司、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工作本位学习,进一步促进对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工作任务,逐步改进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以企业兼职老师的评定以及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毕业实践成绩的主要依据。

2.2“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合格的师资是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我院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建立“企业实习指导人员补贴制度”,选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实训教师;二是加大学院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学年派遣6名教师到校企合作建立的专业教师实践基地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规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2.3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

依据实训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院从自身情况的实际出发,制定《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管理办法》等制度,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训指导书已经完成,还有部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正在编写过程中。

3.结语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宜宾区域经济;投资与理财;实训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很多高职院校逐渐建立起了投资与理财专业。如何按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好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实训体系尤为重要。

一、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体系建立的困难与问题

1.缺少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娴熟的师资。职业教育不仅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很多老师都是在校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例如以我院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绝大多数都是年轻老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乏相应的实际经验。

2.缺少完整的校内高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设备。在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中,一方面,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基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实际操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完全可以做到高度仿真性,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就可以实现最接近真实市场的模拟实训。但是很多院校因为资金投入有限,要建立一整套高仿真模拟教学实践设备需要的投入较大,所以,很多学校缺乏完整的高仿真模拟实践教学设备。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利用设备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多实训就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健全的合作机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没有深入到课程教学里面,导致合作效果有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国家大力鼓励职业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大力的开展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但因为投资与理财专业对应的金融企业有严格的监管,不可能让学生深入实习,所以很多学校的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如邀请企业的有经验人士做讲座,让学生参观和学习企业的运作等。要做到顶岗实习的除了客户经理之外,其他业务基本不太可能深入实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其他业务内的岗位,所以业务操作的实习需要采取另外的合作模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思路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结合的一种保障机制。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和有相当实践技能的一线员工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适合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带领整个专业发展。

2.积极引入校外有经验的专业和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员

工,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并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着“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重视校内教师素质培养,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重视利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教育。积极引入企业一线有经验的员工作为专业的建设资源,聘请他们对相关课程进行实训课程的讲授,有利于带给学生更加切合实际的实际经验和技能,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与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吻合。在我们专业,积极引入中国平安宜宾分公司的有经验的讲师和销售精英在实训课的时候带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的实际经验和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大纲、计划,探索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让培养方案更加与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结合,根据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让实训内容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芳.论高职投资理财专业证券投资类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

[J].消费导刊.2009(4)

[2]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6-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此可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成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与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的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涉及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建设与运行、体制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虽然目前国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多为定性研究成果,定量评价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就实训基地建设提出定量指标,为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评价依据。

1.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体系有利于对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量化评价。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必需对其建设成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建设成效。而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了量化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了定性评价带来的主观色彩。

2.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庞大的工程,对于准备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参照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来构建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使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

3.为教育主管部门了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总体情况提供依据。依据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体系所施行的评价活动,能够使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各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建设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利于各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特色、需要来筹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涉及到评价内容确定、表格设计等。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内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经过广泛调研论证以及实际应用,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10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为: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评价:专业顾问委员会或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门的管理部门设置情况及管理文件等。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师资队伍评价:师资整体培养规划、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兼职师资队伍;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设置评价:专业设置是否紧贴行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培养;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课程设置评价: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特色、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性课程的位置;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训设备、实践教学体系、试验开出率;⑥行业资源利用评价:行业办学经费、行业政策支持、行业技术支持、行业物力支持;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对外技术服务评价:固定的人员交流计划、技术研发项目、社会岗位技能培训、合作办学项目;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产业化程度评价:组织机构、实训基地员工来源、实践教学情况、赢利情况;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实训基地管理措施、实训基地数量、实训基地拥有的硬件条件、实践指导师资队伍;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培养评价:实施订单培养情况、学生技能培训获证率、学生一次性专业对口就业率、学生成才典型。

2.评价表格设计。评价表主要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涵说明、评分权重等组成,见表1。表中一级指标主要指前述10个指标,二级指标则是一级指标所含的几个具体内容,内涵说明则是指每个指标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而评分权重则是专家根据所测项目内涵及所测单位的资料检查结果给出的具体分项指标的分值。最后根据评价得分情况,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等级。主要设以下四个等级:a(85~100分)、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优秀;B(70~84分)、实训基地建设状况良好;C(60~69分)、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一般;D(60分以下)、实训基地建设状况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操作

1.评价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分为自评价和专家评价两个层面,自评价主要是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对建设成果的自我评估,专家评价则是实训基地建设主管部门或相关单位对投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成果进行的评估。评价工作由相关实训基地管理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小组在实训基地的配合下具体组织实施。

2.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方法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收集相关评价信息所使用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可采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的特点,主要采用:现场考察法,即评价者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从而界定实训设施、实训环境等硬件设施以及现场教学情况等;访谈法,即通过与评价对象进行谈话来收集信息,从而了解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访谈法适合于当面了解情况时,一次对一人或少数几人的小范围进行;问卷法,即通过设计一定的调查问卷,评价对象对实训基地的单位领导、教师、学生等进行大范围的评价。

3.评价程序。实训基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资料准备、自我评价、专家组评价、确定等级。

4.评价说明。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指标分为材料评审及现场实地考查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材料评审占60%,现场实地考查占40%。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权重系数,a、B、C的系数分别为1.0、0.7、0.5,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对各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给出了量化评价指标,为主管部门区分各校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以及今后的投资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运用本评价体系时,对其置信度、效度等质量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3]郭家星,曲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4]王贞.职教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1,(10).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

实践教学一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高职贸易类专业群中较为突出。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以期为高职贸易专业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高职院校贸易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较快发展,获得了社会的赞赏和认可。其中尤为社会所称道的是,高职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不无关系。作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训室(基地)建设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反观高职实训室建设,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功能单一到满足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探索、起步、快速成长的发展历程。

1.贸易类专业实训场所建设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

(1)对贸易类专业实训室建设认识不清

贸易类专业实训室建设与工科实训室建设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相对较少的生产性或操作性设备、设施,更多需要在商业氛围下对业务流程的开展和服务的提供来实现。因此有人认为贸易类专业的实训室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贸易类专业实训任务在教室里、甚至黑板上就可完成,不需要建立实训室。在高职发展初期,存在对贸易类专业实训室建设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的思想。可想而知,在高职发展初期,贸易类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相对滞缓。

(2)校内实训室(基地)功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高职发展初期,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职贸易类专业建好的实训场所未能提供满足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要求的环境和设施,实训室当作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使用,并未发挥实践教学场所应有的作用。因此有人对高职贸易类专业实训场所的印象是“除了电脑还是电脑”。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徒有虚名

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签有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实训周期与企业业务周期不吻合,交通安全保障差,企业接待实训学生能力有限,企业商业信息的保密,政府对企业支持学校实习的优惠政策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实训基地的合同实质性内容少,双方约束力不足,学生校外实训不是难以落实就是难以达到实效。

2.高职贸易专业实训场所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室缺少规划,资源分散

很多高职院校以专业或专业的某项核心技能为基础建立各专业实训室,这一方面造成实训室功能单一,甚至不能满足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技能实训要求,以致成为专业装点门面之需,或为提供参观的摆设;另一方面造成相近专业群之间实训室功能相近甚至重叠,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2)实训室开放共享不足,利用率低

由于实训室建设面向各专业实践教学所需,因此只适合该专业学生训练。即使外专业教师希望使用,也因功能不符而放弃。实训室管理一般交由各专业分散管理,并无专人管理,这也造成了人手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其它时间的实训安排。这使得实训室开放和共享不足,总体利用率偏低。

(3)实训项目开发不足,效果不显著

与理工科实训项目相对固定有所不同,商业贸易类专业因工作情境的多变性,业务流程中任务和角色具有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根据现代商业环境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才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但实训项目的开发需要对企业进行调研,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往往是既要完成大量日常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科研工作的教师所不易做好的。因此,贸易类专业需要精心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才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

二、我校高职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思路

目前,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使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实践教学任务的建设。在新时期,贸易类专业实训场所建设已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一些高职院校也从资源整合和共享的角度探讨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以下称我院)提出了贸易类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1.雪岩贸易学院实训基地状况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现有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经纪与和信息图文5个专业,分别建立了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欢迎。其中,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在2005年就注册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肥茂源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由学院控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运营,为学生提供营销与策划实训项目,并为社会提供部分服务功能。2008年,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获得安徽省特色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获得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任务。近几年来,该公司引入了合肥蓝蓝科贸有限公司、安徽双赢集团、合肥荣事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投入,建设了具备从销售技能训练到策划能力培养的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2010年,沃尔玛(安徽)商业零售有限公司在我院建立校内企业研发基地,成为营销与策划综合实训中心开展组织间营销实训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项目平台。

2.贸易类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思路

随着我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多次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的参加,我院实训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面临安徽省示范院校建设任务契机之时,我院适时提出整合集中现有6个贸易类专业分散的实训资源,建立校内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向本院和学校其它院系提供贸易类实习实训项目。经过多方讨论,确定贸易专业群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企业参与、资源开放、协同共享、贸易实训”。具体来说,在学校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汇总贸易类专业的建设方案,引入企业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七大实习实训区,复合使用为15个不同功能的实习场所。在各具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教学平台上,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实现专业融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以提高实训资源和行业要求的一致性。贸易专业实训中心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建设:立足贸易类专业,面向多行业;以企业对国际商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类、商务经纪与等岗位群人才需求为标准;坚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集商务认知、商业实践、实际操作与模拟实训为一体的,实战性、高仿真性、实训效果好的贸易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中心,提高贸易类专业学生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水平。

三、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在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我校从实习实训环境、课程体系、教材、信息化平台、质量保障和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分阶段、逐步推进完善的建设。

1.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贸易专业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是在充分考虑现有贸易类各专业特色和实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参与、资源共享、技能实训、全面开放”的建设原则,将各专业的实习环节和业务流程充分融合,分别建设1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教学区和5个基础实训教学区,并通过协作开放、资源共享,实现专业融合、技能实训的教学目标。建设方案分为三步实施。

首先,将雪岩贸易学院5个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确定各实习区主要实习内容。其次,分别对实训教学区进行规划设计。即按照各实训教学区担负的实践教学任务及主要功能,进行规划设计。第三,进行实训区商业环境建设。现代商业环境和优秀企业文化氛围能彰显贸易类专业群特色,是构建真实岗位实训情境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贸易专业一体化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在美化和完善实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贸易专业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体化、多层次、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训课程新体系。实训课程体系包括:

(1)课程实训。主要解决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实际行业的了解和认知过程。

(2)专业综合实训课。主要解决学生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的部门和整体业务流程的了解、应用和掌握。

(3)模拟实训课和创业培训课。通过教师对实训课程的设计,利用课程网站、实训软件及模拟沙盘,组织学生研讨,调研实训报告和综合实验报告,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此外,还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等。

3.实习实训教材体系建设

实训教材是我校对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精心设计并推出实践系列教材。教材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践课程为依托,以相关专业和岗位的实际业务流程作为教材主体结构和教材体系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性与岗位性的特点。

4.实习实训教学信息化平台与流程建设

实习实训教学信息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理念、应用模式、组织方法的变革。实习实训教学信息平台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互中完成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并实现从应用信息产品的教育发展到基于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教学应用。通过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开放教学、开放管理、开放实验,在互联网(部分)和校园网中均可实现,使实习实训教学活动和管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5.实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贸易专业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建立的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只有建立多途径、多形式、多措施、全方位的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训教学改革评价和实训教学过程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心依据国家和学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对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实训教师及管理人员更加规范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学生信息反馈,收集实训教学的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6.实习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eRp实训中心;建设;注意问题

一、引言

应用性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用性高校要与时俱进,凭借信息技术,整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促进管理类专业快速发展,科研上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重要的、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学生素养、满足信息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的必要。西安思源学院管理学院以eRp实训中心建设为载体,开设了工业工程(eRp方向)专业,调整管理类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二、西安思源学院eRp实训中心介绍

西安思源学院eRp实训中心,建于2010年底,eRp实验教学软件是引进我国著名软件制造商金蝶公司的金蝶K3教学软件。中心使用面积为140平方米,有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共计81件,固定资产28万余元。中心借助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与技术,主要为基于eRp平台的课程实训、专业综合性实训和设计创新型实训提供可靠服务,并可承担全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eRp、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三、以eRp实训中心为载体服务本科专业组

1、服务本科专业组

本着“为中国青年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应用型本科为方向,管理学院不断加大对本科专业的建设力度。经过十年的努力,管理学院已形成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物流管理等六个高职专科专业。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需要,服务本科教学,管理学院搭建了以三个本科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组。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管理学院在学院领导和各部门的配合下,于2010年底顺利建成了eRp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的建成,为本科专业组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根据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和不同特点,管理学院将三个专业群有机的结合起来,调整师资,整合资源,充实本科教学力量,带动高职专科协调发展。现在eRp实训中心陆续开出了eRp生产管理模块、eRp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和eRp供应链模块,分别服务于工业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

2、eRp教学过程设计

eRp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服务本科专业组,其教学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应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eRp课程体系不仅需要系统的介绍eRp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虚拟企业环境,根据实际管理流程与岗位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课程设置及内容要充分体现eRp实践性。在校学生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体验,因此要增加培养学生实际经验和能力的内容。管理学院建有企业沙盘实训室,可通过沙盘企业模型分析、案例分析来进行。在eRp教学中要融合管理与技术,突出能力培养的的特点。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目前教学效果良好,初步达到了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教学环境也是模拟企业环境,像计算机的摆放采用圆桌式,便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沟通学习。

四、eRp实训室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eRp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知识,还要精通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系统的实施具有相对丰富的实战经验。现在高校又对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简单地认为就是“计算机+软件”,学生实验完,没有具体的事物效果,不像理工类明显。所以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直重视不够,在相关的配套评价体系方面还存在跟不上实训室建设步伐的情况,无法充分调动相关实训课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多数教师都抱着能讲就好,能开就行的想法进行实训教学工作,使得实训的开出效果无法保证。

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一个方面,扎扎实实做好培训工作,使得实训相关教师能够不断得到充电的机会,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实训教师开出实训项目的能力。同时,要与软件供应商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特别是系统的实施师资培训方面的内容,定期参加软件供应商组织的各种会议。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关支持办法,能够引导实训相关教师进行相关研究和推动进行实训教学的主动性。如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科研课题的申报和教师的多元化配置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实训在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多个问题,其中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基础课程中没有对eRp系统有支撑作用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强化。这样就造成有些同学在学习相关内容的时候,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档,对于理解实训的相关内容就比较吃力,影响实训课的上课效果。因此在课程体系上需要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得相关课程的内容能够相互衔接,加强作为基础内容的部分。

另外,eRp软件系统的几个模块既能组合开设实训课程,同时各个模块也能独立开设实训课程。就现阶段实训室开设实训项目来看,独立开设的情况比较多,而几个模块综合运用开设实训的情况几乎没有。为了提高eRp实训室的综合效用,在本科专业组所有专业专业课都结束的时候,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各个模块的协同实训,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

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限制了实训室的发展。学校缺乏相关eRp师资,加之建立实训室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技术要求高,学校普遍缺乏积极性。学校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实训室发展。金蝶、用友等知名软件公司要主动和学校建立互利、稳定的合作关系,除了建立实训室外,还要帮助学校开展教学培训认证、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高校教师也提供了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良好条件,同时eRp实训中心教学软件的后期服务工作也能够得到保证。企业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并为以后的发展解决了人才瓶颈问题。

五、实训中心建设目标

实训中心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服务本科专业组,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标来确定。建立以实训教学为核心体系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拓展实训空间,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开发,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应用型研究。同时,建立动态弹性机制,进一步创新实训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应用型科研能力,为培养具有西安思源学院特色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生萍.eRp实验室的硬件维护.科技实训,2006.7.

[2]丁辉.高校eRp实验室实践探索.科技咨询导报,2007.1.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7

一、前言

士官院校要想培养敢打仗、会打仗、能打赢的军事人才,就必须创造适宜的实践教学条件。

一方面,大量高新技术装备投入使用,操作维护要求高,对士官岗位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士官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装备属于特殊化装备,具有任务定制、价格昂贵、种类多、数量少(甚至某种装备仅有单台套)等特点,作为面对装备的一线操作人才和士官的培训,呈现出专业差异大、种类多、人数少、实装训练保障难度大等特点,为提高培训效益以及培训质量,往往采用小班教学,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等组训方式。现有实践条件是基于学历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设而成的,与目前的岗位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还不十分适应,也无法与士官培训特点相适应。为此,结合部队任务需求,针对士官培训特点与实战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需求,如何对士官院校实战化实践条件进行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士官院校实践条件现状分析

士官教育条件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现行的条件相对军队建设和部队作战训练发展和实战化的要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军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实战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未来作战是信息化条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现代军事实力的对抗。为让学员能更好体验和适应这一环境,军事人才的培养应置于信息化条件复杂电磁环境中才能达到训练目的。但目前全军各院校多数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其训练难以满足部队需求。学员在院校所学的一些知识和掌握的能力,难以达到部队训练要求。

二是在种类和层次结构上,军事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室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逐步构建以少量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专业实验室(专修室)为主体,辅以基础、专业基?a实验室为支撑的结构层次。

三是在功能结构上,要逐步将目前以教育、训练为主,以科研为辅,逐步构建以科研为基础,以教育、训练为主体,能够进行信息化作战指挥、训练和综合保障的功能结构。建设中要根据各类院校新的培训任务和学科专业设置,分别确定建设重点。

四是按照“中心化和综合化”的模式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中心化,就是要从学科建设的需求出发,将实践教学从系、教研室中分离出来,建立起自属校、院,支撑整体学科建设的实践教学中心。所谓综合化,就是要将相近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归类合并,按学科群设置,对学科建设提供综合性支撑,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实战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实战化实践教学条件要为演练的对抗性、实战化提供条件。对抗训练是培养实战化军事人才的必要阶段和有效途径。军事训练环境要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对抗演练的基本要求。要能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各类实战化对抗条件,让学员切实感受信息化战场的实战氛围。同时,与学历教育不同,士官任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鲜明特点,更加强调对专门技能的掌握,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从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本建设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应打破学历教育痕迹较重的以课程为主体的模式,按照岗位上怎么用,教学中怎么训,训练中缺什么,教学中学什么的设计思路,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训练的“无缝对接”。即从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逐步细化解析岗位任职能力组成,加入工作过程技能训练元素,综合运用岗位分析法、课程分析法和培训分析法,突出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训练的“无缝对接”,按照岗位任务流程和装备操作内容,形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紧贴实战要求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培养具有驾驭信息化战争、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推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要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士官的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士官岗位任职和发展所需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针对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结合部队设备的特点和保障需求,构建科学合理、整体优化、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培养具有岗位实践能力、岗位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士官人才。

2.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注重实效

按照“实战任务怎么用,人才培养怎么训”的思路,围绕岗位需要与装备发展,以切实提高士官岗位任职能力素质需要为目标,规划实验(专修)室建设,建设内容和建设程度以满足岗位任职能力需要为前提,突出实践训练中的重点环节,提高建设效益。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做到边试点、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

(3)注重创新、培育特色

把满足基本需求与突出部队特色相结合,突出建设部队特有专业实验(专修)室,立足部队试验任务岗位实际、试验装备特点,大力发展模拟训练器材,科技主导,适度超前,突出实验(专修)室建设特色。

(4)系统论证,持续发展

对实验(专修)室建设进行体系化、系统化论证,配合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体系、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体系及院校“十三五”建设规划等一体化论证,确保实验(专修)室建设与学校中长期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校内外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实验(专修)室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三)实战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围绕实践结构、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各类实践环节建设展开阐述。

1.实践结构体系

为满足士官“小班化教学”需要,实验室建设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和效益。打破学历教育模式下学科专业限制,突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结合学校新的组织结构,集约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实验室(专修室)归类合并、撤销、调整和重建,按照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个层次规划建设校内实验室体系。

以预选士官教育为例,按照“4+1+1”模式组织教学,即院校与部队联合制定训练计划,用4个月时间在院校集中进行理论学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1个月时间在基地完成实装操作等任务保障能力训练,另1个月回到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此外在结构体系方面,除校内的三个层次外,应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用于学员任务保障能力的培养。士官实验室结构体系与学员能力培养关系,如图2所示。

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内容

按照“原理验证与技能??践相结合、模拟仿真与实装训练相结合、功能分区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原则,以实践课程体系为依据,将条件建设内容规范为“五个一套”,即一套教材(含数字化教材)、挂图、资料,一套检测维修设备、工具,一套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一套半实物仿真示教器材,一套装备部组件、模型、典型实装,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融实验、演示、模拟操作、综合训练于一体的试验教学内容体系。由于装备不仅价格昂贵,且种类型号繁多,即便有实装保障也难以完成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利用虚拟仿真与模拟训练,将是实装不足、提高训练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建设内容从虚拟到半实物再到实装,充分体现了士官实践教学特色。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式

根据士官实践教学的需求及目前的情况,进行实践条件建设应跳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才能最高效率地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1)课内外结合

除了教学计划内的实验以外,应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参加部队或地方组织的一些竞赛或实践项目或研究项目。利用这些竞赛或项目给予的条件支持进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和快速上岗创造了条件。

(2)校内外结合

除在校内建设各类实验室外,还需积极建立院校和部队试验基地及院校和工厂企业的合作关系,邀请适宜的部队试验基地和工厂企业加盟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和参观基地,使学生通过部队试验基地的实习了解真正的岗位设备,锻炼岗位操作能力。通过参观基地的见学开阔眼界,了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岗位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4.各类实践环节建设

依据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不同,须建设不同类型的实践场所来满足要求。如图3所示。

(1)基础实验室

基础实验是士官培养的基础,重点培养了学员的理论修养,为后续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打牢基石。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对整个士官的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

基础实验室的特点是:承担的教学对象多(多个专业均需使用);层次要求不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要求学员的理论知识较为系统扎实、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具备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期培训要求懂一部分理论、建立初步的概念和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强(基本原理的验证,基本工具、仪器仪表和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实验过程的同时性高(要求每个学员都能同时进行操作)。因此,在建设中应本着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进行。实验室主要从事演示验证型实验和操作验证型实验。

(2)专修室

士官是操作使用型人才,提高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具备实装特点的设备进行由外而内的不断剖析,对具备实操特点的设备进行反复熟练的操作,以实装为主的训练是士官培训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以实际设备作为实验装备的专业教室能够解决士官岗位任职能力的问题。专业教室设施配备应既满足理论讲解的需要,又满足实践操作的需要。其内部划分为教学功能区和实践功能区。教学功能区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设备部组件和仪器教具展示柜或台,实践功能区应配备与体现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的关键实装设备。士官学员在配备了实际设备的专业教室中,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设备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操作。专业教室的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配备的实验装备。

(3)装备实训中心

由于试验装备具有种类繁多,科技含量高;系统庞大,地域分布广;费用昂贵,非标设备多;关联性强,协调要求高等特点。经过认真分析士官“操作使用、维护修理”等技能培训的教学需求,专家们建议大量应用半实物模拟和虚拟仿真与典型实装相结合,来弥补试验装备种类繁杂且单台独套非标,不能全型提供实装教学的不足。因此,装备实训中心的建设按照“虚实结合、实装为辅”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模拟化训练手段,以数字化教学训练平台为基础主要解决装备全型号覆盖以及训练装备先进性的问题。

(4)综合演练中心

实战化实践教学条件要为演练的对抗性、实战化提供条件。对抗训练是培养实战化军事人才的必要阶段和有效途径。军事训练环境要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对抗演练的基本要求。要能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各类实战化对抗条件,让学员切实感受信息化战场的实战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真打实战”条件下制定作战决策和临机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让“仗怎么打,就怎么练”落到实处,要让对抗演练对得起来、抗得下去,努力为最大限度贴近实战、磨砺学员指挥作战能力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综合演练中心的建设应突出系统性与协同性,在校内可以将已建成的专修室、装备实训中心的实践功能区各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互联,建立一个集中管理的监测控制中心,在中心既可以实现对各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又可以模拟实现各系统协同完成任务的工艺流程进行“软演练”操作。具体网络结构参见图4。

(5)部队实习基地

在有装备的试验部队建立实训基地,利用任务间歇期实现全系统的参观见习。基地实习是士官任职岗位能力训练中的最后一环,对于培养士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士官制度改革的深化,这一作用将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因此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这一环节的条件建设。

5.实践条件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现实施主体的任务目标。随着军队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士官学校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已经逐步形成。在总部军训部门主导下充分发挥各军兵种及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士官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已经成为士官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方向。实施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必然结果就是,学校作为实践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军训部门作为实践体系宏观管理的主导者,都要尊重多元办学主体各方的意见和利益。

二要满足服务客体(部队武器装备技术保障部门)的特定需求。专业实验室如何满足部队需求,不再以能否完成总部行政计划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主要以是否适应多事变革需求为评价标准。专业实验室设置及结构调整的依据就转化为在总部军训部门宏观调控下是否能满足多事变革需求。

三要适应运作机制的变化趋势。士官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客体都发生了变化,其运行方式也必然要有相应的变化。无论士官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是总部对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调控,都应当由军兵种业务部门、部队参与,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专业实验室设置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应当由多数办学主体共同决定。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评价,更多的是要看多元办学主体的满意程度。由于不同办学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也不应只是学校的个别行为。为此,代表军队整体利益的总部必须及时给予指导,进行宏观管理调控,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正确方向和最大军事效益。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系构建;就业导向;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5-02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目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我国现行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体系结构不合理、实施方式落后、评价机制简单、资源配置不全和素质教育缺失等弊端。高职会计教学不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的教改大多是侧重于实训的某一方面,没有作为一个体系深入研究。吕秀娥、吴韵琴等提出:贯穿一条主线、设计两个层次、实现三个结合、达到一个目标的校内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在实施时必须面对实训基地建设和专家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教材建设三个大问题。李英教授认为:高职“2+1”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为两年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带来了难题。笔者强调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把实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构建。

二、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和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主体地位不明确

许多高职院校虽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没有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没有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训教学体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割,且课时结构不合理,电算化等实训课时偏低。只是把实训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延伸。开设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由一个学生完成企业模拟的业务数据的处理,学生没有对会计环境的真实感悟,一旦面临千变万化的情况就会毫无头绪。

2、会计电算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大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但实训教学的形式单一,缺少电算化软件模块教学和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和评价。《会计分项与综合实训》仍为原始的手工做账,没有相应地开设电算化综合实训,老师只是根据实训教材上给出的业务和印制的原始凭证,单纯让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实训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些虽两种实训都有开设,但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能通过实训认识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之间的关系。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环比重,但大多都是传统的“单科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实训模式。没有形成以培养岗位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大一缺少实训认知(企业参观、社会调查等);大二没有见习实训(技能训练,技术竞赛);大三的顶岗实习也流于形式(没有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更是缺少人文、健康、礼仪等选修课程。也没有多功能网络实训系统。学生难以得到全方位培训。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原则,走校企合作之路。

1、实践性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良好会计职业素养的养成,均有赖于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支撑。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偏低。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和规律,在体系整体设计时,将会计实训融入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之中,使实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理论用于指导实践。通过不同层次的多次反复的实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

2、职业性原则。会计实训按职业化的原则设计,根据会计岗位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训项目。如:针对出纳岗位设计出纳实训,成本会计岗位设计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训与岗位直接对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3、开放性原则。走校企合作之路,建设智能化(如网中网)会计技能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全真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训练。应用这种实训模式,需根据企业或者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先设计任务,学生分组、分岗位实训,每一个学生有相应的“职业角色”,通过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综合实训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为主导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课程体系安排应做到:一是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训与市场要求密切相关;三是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占专业课时50%左右为宜;四是必须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实训项目

从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着手,设计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分层次的实训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全真与模拟),并将实训过程与会计岗位流程有效对接。让学生通过系统、整体的校内会计实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实现与上岗零距离对接。

3、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紧密融合

实训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是融合为一体的,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训课程需增设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训,使整个会计学科知识完整系统。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会计职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训课时,使实训教学贯通教学全程,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设置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会计实训课程模块,包括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先进行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及财会手工账等基本技能实训,然后,开展专业技能模块训练,如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小企业eRp实训等训练。最后安排学生综合应用模块,包含手工和电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如下图1,包含三个层次实训课程内容。

图1实训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以外,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的实训课程,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课程。三者由简单到复杂,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

1、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与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会计基础实训:训练学生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出纳技能实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珠算、点钞、收银、票据填开、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计算器应用、真假币鉴别的方法与技巧。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使学生能独立地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能对企业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是较复杂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务会计、eRp沙盘等专业实训。训练登账制证和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能力。电算会计实训: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结账等。成本会计实训:是从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入手,训练其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的能力;税务会计实训:锻炼学生从事企业税务核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小企业eRp实训:使学生掌握eRp系统实施的流程、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的系统实施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会计专业技能。

3、综合技能(应用)

综合技能应用包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毕业轮岗实习。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包括:手工会计岗位实训和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开设会计岗位实训,包括出纳岗会计、成本会计岗、总账会计岗、会计主管岗四个岗位进行手工分岗和电算综合实训。毕业轮岗实习就是安排学生进有关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仓库、车间班组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以跟随或以助理角色或正式顶岗等工作方式,完成实习过程。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培养综合岗位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资源,以基本真实的环境与业务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融理论与实训、课堂与岗位为一体,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们在“干中学”“学中悟”中体会会计的苦与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零距离”。

(3)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教学平台建设、毕业设计相结合

积极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使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证书、电算化证书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2)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造素质。(3)依托校内教学资源与记账公司合作,由学生完成记账公司的部分工作。或通过兴办校办企业,比如记账公司、会计服务中介机构等,进驻大学生创业示范区。直接参与院校创业活动。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9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把工程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包括进来,课程设置应始终以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编程思想、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避免照搬其它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与其它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专业模块的划分要突出行业特点及行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互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

2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4解决的关键问题

(1)把握主线与特色的关系。目前已有多个示范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目标不同,有向高层次培养也有的向国际化目标培养。如何地足于地方,结合财经类发展特色,对课程群内容进行筛选和改革是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方针是首先确立以软件工程为课程群的主线,保障基础内容的涵盖和衔接。另一方面,结合财经学院特点,在开发案例、管理项目和课程选择上体现特色,如面向金融软件开发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开设《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内容。

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实践教学工程中心交通环境

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工科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开展以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教育改革,以改变以往的通才教育模式。近10多年来,围绕高职院校新的发展环境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相继成立各种“工程中心”,开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这些迅速发展的工程中心是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趋势和培养现代工程师的客观需要,在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目前,这些院校的“工程中心”改革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基层与顶层体系设计、实训室硬件平台深度与广度建设以及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层次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发展契机,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启动工程中心建设,在各二级学院组建多种类型的“工程中心”。我校交通与环境学院是这类“工程中心”建设的首发单位,目前已开展为期二年的建设,逐步建立起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多学科专业的“公共服务型”教学服务机构。

1、“工程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国内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尚属初步阶段,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意识,未能有效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加之国家缺乏相应的用人法律及政策,往往因为短期经济效益以及存在对学生实习安全隐患的考虑,对高校实习生拒之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工程中心”类实践教学部门的建设营运而生,弥补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工程试验中心”等相关实践教学部门,旨在营造现代技术实践训练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各高校的“工程中心”的教学成果来看,各学校的课程特色以及创新点比较雷同,缺乏系统理论指导,许多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实践实习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工业技术的基本要素,未能有效的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许多高校的“工程中心”的训练载体设计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大多数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以专业类群为出发点,对于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较少,实训室功能建设缺乏集约化规划,影响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效率。此外,高校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重视,往往是教研室专职教师来兼职担任,并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程序,管理部门不明晰,激励政策不明确,导致管理举步维艰。加之兼职实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实训设计、实训设备、学生安全管理缺少意识和责任感,致使学生实训沦落为课堂实验的重复操作,造成实训教学资源浪费,不能满足创新型、综合应用型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中心”自创建以来,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从定位、运行效果和评价来考量,还存在不足。以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为例,该部门在组建过程中受到校领导、院领导的支持,在形态意识上得到较高的定位,然而从实际的运营情况来看,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已然沦落为实训室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往往体现在实训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对于发挥实践教学的设计、实训室的建设、校企合作、科研服务、社会服务等职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交通与环境学院是新建设的学院,以交通类专业和建筑环境类专业整合而成,专业互通性低,加之经历新校搬迁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训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各专业现有的实训室场地日益局促、设备老化,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随着我校骨干校建设的推进,学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必须从行政职能划分,部门定位,人员组织建设、平台打造、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我校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

2、“工程中心”建设思路

根据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组建目标及研究的内容,将“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分为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四大板块,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组织框架图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基础实训教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创新实

训教学内容开展。实践建设平台,旨在打造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最终服务于城轨、汽车、建筑以及环境等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组建由专职实训教师、校内兼职实训教师(专业老师)、企业专家和实训教学助理(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重点进行管理制度、文化制度的建设。

“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实践教学设计、服务、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

建设是重点,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均围绕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服务。“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调动实训教学成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互动、开放的实训环境。

3、“工程中心”建设实践探索

(1)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主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均参与服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项目,致力于打造新型的实训项目与环境,为创新型实训教学服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工作思路,与多家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改变原来单一的训练模式,通过创建“环保及医药标准物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电子废弃物回收及环保处理实训基地”、“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斯维尔杯Bim模型大赛”、“地铁义工志愿服务基地”等项目来支撑创新实训教学。专职实训教师、兼职实训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上述具体的项目,结合实训硬件环境,共同设计创新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如图2所示。

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由“工程中心”统一规划,成立建筑项目部、汽车项目部、交通项目部以及环境项目部等实践教学小组,以项目驱动工程实验,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扩展专业知识领域,由“定制”向“设置”转化,促进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部设一名经理,由专职实训教师担任。自“工程中心”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德机电合作项目”、“广东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水质检验工技能鉴定”等校企合作、技能鉴定项目,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基础实训教学,与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技术手段相当,保持统一部署,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灵活设置,统一调配,资源共享通过项目组的形式,由专职实训教师来组织开展,根据基础教学课程、专业课堂实验来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作为把控。

图2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内容架构示意图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其功能定位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旨在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专业学科的产学研结合,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在实施的手段上,一方面通过发挥行政职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规划,促进各专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以“交通管理与运用”和“环境监控与建设”两大专业群为主线,将资源按照“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支撑群内共享专业核心各自专用”三层递进式结构进行配置(图3),统筹考虑全院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实训环境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共享,通过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节省办学成本。

图3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示意图

(3)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中心”实践教师队伍,由专职实训教师、校内兼职实训教师、企业专家和实训助理组建,共同完成“工程中心”的实践教学任务。其中,专职实训教师不仅仅负责实训教学的设计与执行,还要兼顾实训教学管理与监督,调动兼职实训教师,企业专家和实训助理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学院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促进各类教师开发新型的实训模式,建设创新型实训项目。建立实训教师的激励政策,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如图4所示:

图4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示意图

(4)管理运行机制

组建“工程中心”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工程中心”的章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激励措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工程中心”二级机构部门,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置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建设建筑项目部、城轨项目部、汽车项目部以及环境项目部等实践教学小组,落实“工程中心”的各项管理与运行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统筹、协调和执行部门的各项工作,完成实践教学的各项设计和管理任务,指导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工作。专职实训教师是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的骨干,参与“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等职能和实训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管理和调动兼职实训教师、实训教学助理以及企业专家,管理运行机制如图5所示。

图5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运行架构示意图

4、结语

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的建设,不仅涵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包括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运行机制等四大方面,并针对学院学科关联度低,工程和理学交汇的现状,运用行政职能、服务职能来执行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技能竞赛等行为来筑建公共服务平台。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的建设,将实现学科的交融,节约人力、物力、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燕飞,黄岚.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变”与“不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5(3):147-149.

[2]惠记庄,曹杰,纪真等.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11-113.

[3]周郴知,丁洪生.创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2):76-78.

[4]成琼,郝建平,刘牧众等.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0-132

[5]朱瑞富,孙康宁,贺业建等.综合性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发展模式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