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感恩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9:20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1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2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3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日益复杂,新旧观念之间相互碰撞,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正受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青少年冷漠、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与思想薄弱的重要原因无疑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但是,感恩教育的实施并不是单一手段就能解决,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性的过程。无论社会及学校、家长及青少年个人都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薄弱的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感恩过于在乎成绩

现今,提到报答父母或老师,青少年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成绩来回报。同时,成绩好意味着父母的物质奖励,老师的鼓励表扬,学生的满足感随即膨胀。由此可见,成绩对于父母、老师、同学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感恩应该不只停留在成绩上,也不应该是感恩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在感恩教育中这种观念的转变非常必要。

(二)精神层面上的感恩方式少

青少年在精神层面上对父母与老师的感恩较少,尤其是对于老师,更是处于比较低的意识水平。但情感、精神层面的回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感恩教育中应该更加强调情感及精神层面上的回报方式,加强这种方式的感恩意识。

(三)青少年团体、社会层面的感恩意识不足

对父母、老师及同学,青少年的感恩度较高,但是对于班级与社会,青少年的回报感恩却比较少。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而对团体与社会层面扩展不足,所以,感恩教育在对象上的扩展应有待深入。

二、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活动开展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利益分配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这使得人际关系物质化,同时也淡化了人情味。长此以往,在物质主义与利益主义横行的年代,传统文化的报恩、施恩观念在青少年中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与实利主义。

第二,由于对封建社会的片面看法,再加上受到国外平等开放风气的影响,当代社会中对带有封建痕迹的思想往往避之不及,并且其中有益的感恩思想也一并被抛弃。这对于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如今感恩意识淡薄的局面。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并未得到彻底的推行与落实,大多还是停留在口号上面,学校、老师都普遍忽视了品德方面的教育,即便学校深知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也无法抵御家长和社会对于成绩的要求。重智能、轻品德,素质教育在学生个人责任感、智力、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培养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使学生缺少感恩的教育,使学生感恩思想局限在如成绩等某个因素上,而忽略了其他应有的因素。

(三)家庭教育因素

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存在片面性。家长过分看重成绩,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局限在学业中,迫使孩子产生“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片面想法,使感恩思想变得非常狭隘。另一方面,家长娇宠溺爱的教养观念也有负面影响。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却忘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要“养”,同样需要“育”。重“养”轻“教”,无原则的溺爱,只会一昧助长孩子们的恶习和任性,对于孩子们感恩品质的形成必须有极大的阻碍与影响。

(四)青少年自身因素

现代青少年很明显地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也这就是个体在行为和观念上都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人处事都以自我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考虑。这不仅是观念不成熟的表现,其实也是自私的表现。固执己见,易对小事计较、易怒,对他人疏远、冷漠,人际关系不和谐,都使其逐渐丧失了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更难以用心地体会别人的付出,感恩的心也就淡薄了。

三、增加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建议

(一)社会对策

首先,应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感恩教育体系。家长能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与重点,逐渐摆脱学生依赖、骄纵的心理;学校通过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反思、关注精神需求,强烈感恩思想的树立,让学生建立从他人角度思考、体谅的意识,从而培育起对父母、老师、朋友、班级、社会的感激之情;社会应减少不良的风气,减少功利主义,创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温暖关爱的人际关系氛围,使青少年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由此调动各方力量,构建起上下一体的、互动的感恩教育体系,让社会人人关心感恩教育,积极参与感恩教育。

其次,应开展各类社会化感恩教育活动。党中央、团中央、少工委和教育部门应牵头,做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首先,应大力引导素质教育的开展,不能让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其次,应努力转变学校、家长的观念,使起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另外,应建立好德育基地,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入各方力量积极配合,多开展青少年感恩教育活动,如多为青少年出好书、好电视、好电影、好节目,以及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广告与活动,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向其灌输感恩思想,使青少年在感恩情感的熏陶下逐渐培养起感恩的意识与品质。

一是要建立感恩课程体系与感恩考核标准体系。学校应建立起一套考核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而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应更多地注重学生个人责任感等道德修养,并将道德素质量化,作为考核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保障感恩教育的规范化与有效实施。

二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开展各种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参与其中,接受感恩教育,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并得到锻炼。比如,开设感恩必修课;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课堂辩论与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回味亲情、重温感动;播放感恩有关的电影,寓教于乐;开展亲情调查,引导学生思考;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感恩晚会、感恩征文大赛、感恩、歌曲、诗歌、演讲、朗诵比赛等。

(三)家庭对策

一是开展全面的感恩教育内容。家长应扩大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理解与关心他人,生活节俭不浪费,学习努力不懈怠,体察长辈亲人的恩情;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尊师重教,体察学校、老师的栽培之恩;引导孩子珍惜身边同学、朋友,以真诚待人,不伤害他人;教育孩子将对父母、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爱推广、延伸至社会,推已及人让孩子跳出只追求个人利益的狭隘观念,看到社会的养育之恩,通过尊纪守法、志愿活动等方式回报社会等等。

二是营造温暖而充满感恩氛围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在家庭氛围上注重温暖如春、而又不失感恩教育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形象,给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渐渐从“受恩”走向“施恩”,并逐渐从让父母少操心、让父母放心、开心而推广至其他感恩对象,从而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

(四)青少年的自身践行

青少年首先应虚心接受感恩教育,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一是,懂得知恩,懂得换位思考,知恩图报;二是要突破狭隘的感恩观,而不能仅仅将报恩限制于回报恩人,应从小小的受恩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将之推己及人,真心以善行回报社会。

其次应付诸实践,多参加感恩活动的社会实践,感受报恩情怀。如多主动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志愿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造福社会。除此之外,更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等。通过实践将感恩教育成果从内心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知恩、感恩、谢恩、报恩,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感恩品质的人。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努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弥补当前感恩教育的不足,解决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路东.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03).

[2]王秋.浅议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2(03).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4

一、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教育活动多样化。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图书阅览室为青少年设立教育图书角,共有青少年读物400余册,保证广大青少年的学习。还配置电视机、DVD机等电教设备,开办青少年道德教育课堂,利用好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的优势,组织好放假的青少年观看革命影片。社区定期请专家、民警、社区“五老”等给青少年讲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卫生保健、爱国爱民、尊老爱幼、等知识,不定期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讲座、青少年维权知识讲座、环保知识讲座等思想道德教育,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保护法规知识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使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和“社区父母学堂”的作用,开展“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题活动,倡导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新理念,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呵护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

2、假日活动系列化。社区以“快乐假期”为主题,按照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寒暑假活动。每逢“元宵节“、“五一”、“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猜灯谜”、“我爱社区我爱家”主题征文、书画比赛等活动,并向社区青少年发了低碳环保倡议书、让青少年积极参与低碳环保活动。每逢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我为社区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开展社区中小学生“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唱一首好歌、交一名好友、献一份爱心、办一件好事活动,邀请“五老”人员免费为青少年进行书法、剪纸指导,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暑假我们与四方小学联合组织青少年亲手制作了环保购物袋,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寒假我们组织青少年为社区居民发放社区报、致居民的一封信,为居民送上贺年卡、送上新春祝福。让青少年假日生活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有意义。

3、实践活动经常化。我们成立了社区红领巾理事会,下设雏鹰小队、白鸽小队、蜜蜂小队和啄木鸟小队。四个小队分别认养了绿地并挂牌,同时深入开展当小保安队员、小巡逻队员、小绿化环保队员、小卫生队员“四小”体验活动,服务他人,锻炼自己,提高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孩子们都说:“实践活动虽然很累,但是有意义、有收获、有长进”。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青少年文明风尚。让他们清扫垃圾、清理绿化带内的白色垃圾等,积极参加绿色环保活动。

二、积极开展感恩教育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5

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学业成就问卷和感恩问卷对15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感恩在其中的补偿和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低家庭SeS与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焦虑抑郁为指标)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2)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补偿效应均显著;3)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低家庭SeS对青少年发展具有跨领域的不利影响,而感恩在其中具有显著“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风险缓冲作用有限。

关键词: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社会适应;感恩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61-06

1引言

社会经济地位的过大差异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不公正因素。在青少年发展研究中,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个体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研究表明,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严重妨碍青少年发展(Huston&Bentley,2010;matthews&Gallo,2011)。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我国贫富差异逐渐扩大,贫困和低收人口具有相当数量。因此,避免“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导致发展不利,发展不利又导致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恶性循环,促进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正是缘于此,考察了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我国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一般而言,指根据家庭所获取或控制有价值资源(如教育、财富、社会地位等)而对其进行的层级排名,它反映了个体获取现实或潜在资源的差异(matthews&Gallo,2011;张卫,李董平,谢志杰,2007)。目前,SeS往往从受教育水平、收入状况和职业等级三个方面进行测量,但由于地域差异,收入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购买力和生活标准,因而,有研究者建议采用直接测量家庭经济困难替代收入评定(matthews&Gallo,2011;wadsworth&Compas,2002)。此外,职业等级评价存在诸多缺陷,它不能用于测量无工作的人,且等级划分过于主观,当前分类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职业等级的划分也主要是依据职业所需要的教育程度、收入的高低等,因而研究者建议仅采用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两个指标也能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地位(matthews&Gallo,2011)。因此,研究采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困难测量家庭SeS。就社会适应而言,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达到人们期望的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群体相适应的发展标准的程度(王建平,李董平,张卫,2010)。积极青年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社会适应不仅仅是指问题的减少,学业、社会能力等积极结果的发展也同样重要(Lerner,phelps,Forman,&Bowers,2009)。因此,研究采用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学业成就来考察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家庭投资理论和家庭压力理论阐释了家庭SeS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Conger&Donnellan,2007;matthews&Gallo,2011)。家庭投资理论认为,高家庭SeS的青少年拥有较多的发展资本,如财政资本,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教养方式等社会资本等,从而促进了积极发展;而低家庭SeS的青少年发展资本较少,妨碍了其积极发展。家庭压力理论认为,家庭经济压力会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父母低温暖、严厉惩罚等不良教养行为,从而使得青少年发展不良。两理论均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matthews&Gallo,2011;Yoder&Hoyt,2005;张晓,陈会昌,张银娜,孙炳海,2009)。因此,研究提出假设H1:低家庭SeS与青少年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低家庭SeS的青少年均发展不良,有些低家庭SeS的青少年仍然发展良好,甚至比高家庭SeS的青少年发展得更好,这可能是由于个体或环境某些保护因子的作用(Huston&Bentley,2010;matthews&Gallo,2011)。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个体积极特性对促进积极发展的作用备受关注,感恩就是其中重要一员(Bono&Froh,2009)。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2010)。大量研究表明,特质/状态感恩均可促进个体压力应对、目标追求、心身健康等积极发展(wood,Froh,&Geraghty,2010)。因此,感恩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低家庭SeS的青少年得以发展良好的重要保护因子。然而,上述研究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大学生等成人群体以及临床案例而得到的,有待在青少年中进行检验。此外,当前有关感恩促进风险逆境下个体积极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很少,亟待充实。明晰感恩起作用的具体机制是科学预防和有效干预的基础,因此,研究拟考察感恩促进低家庭SeS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

第32卷第1期

叶婷等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感恩的补偿和调节效应

心理学探新2012年

感恩促进低家庭SeS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两种模式:补偿效应模式和调节效应模式(Huston&Bentley,2010;matthews&Gallo,2011)。补偿效应模式认为在控制了低家庭SeS后,感恩对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感恩可有效抵消低家庭SeS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不利影响(见图1)。调节效应模式考察的是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受调节变量的影响(见图2);研究的被试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面临相对低家庭SeS,感恩可能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起风险缓冲作用(Burton,Stice,&Seeley,2004;matthews&Gallo,2011),即对较低感恩水平个体而言,低家庭SeS会妨碍其社会适应,而对较高感恩水平个体而言,低家庭SeS的不利影响倾向于没有或相对小的多;研究指出感恩可能是人类的重要韧性因子是该模式的依据(Johnson,Gooding,wood,&tarrier,2010)。

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应对假说、成就动机理论和道德情感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喻承甫等,2010)。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可启动和拓展认知,扩大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同时,感恩也可建构人际支持等众多个体资源;因而,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资源提升了青少年在低家庭SeS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应对假说认为感恩个体在面临风险(如低家庭SeS)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应对评价,同时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以及失败后更持久坚持和更少通过问题行为逃避等。成就动机理论指出感恩有助于激发个体目标奋斗和追求,如学业成就动机,因而可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可强有力地促进亲社会动机和行为,从而问题行为较少。实证研究也表明,感恩与多种消极情绪、消极应对、风险行为等显著负相关,同时又与大量积极情绪、社会支持、亲社会动机和行为、积极应对、学业成就、幸福感等显著正相关(woodetal.,2010)。Johnson等人(2010)在分析自身研究和总结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感恩可能是人类的重要韧性因子,但有待实证研究证实。因此,研究提出假设H2: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的补偿效应显著;假设H3: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综上所述,研究拟考察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感恩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促进低家庭SeS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提供实证性依据和支持。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被试为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和东莞市多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1518人。其中,男生780人,女生726人,12人性别信息缺失;初一至高二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348、384、429、357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2.78、13.88、1604、16.93岁。

2.2研究工具

2.2.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测量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困难两个方面。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测量是在参考师宝国和申继亮(2007)研究基础上,采用两个项目分别测量父母各自的受教育程度,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研究生”、2表示“大学(专科或本科)”、3表示“高中或中专”、4表示“初中”、5表示“小学及以下”。家庭经济困难测量采用王建平等人(2010)使用的家庭经济困难量表,共四个项目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测量,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计算四个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家庭经济困难越大,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根据师宝国和申继亮(2007)研究,计算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均分代表家庭SeS,分数越高表示家庭SeS越低。

2.2.2外化问题行为问卷

采用Zhang等人基于以往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和问卷并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实际编制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问卷。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李月明,王姝君,2011)。该问卷共16个项目,如:“喝酒”、“打架斗殴”等,要求被试对最近半年来自己在这些行为上的发生频率进行评定,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外化问题行为越多。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

2.2.3焦虑抑郁量表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achenbach,1991)来测量内化问题行为,共16个项目,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等,要求被试根据最近半年来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评定,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内化问题行为越多。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

2.2.4学业成就问卷

采用文超等人(2010)研究中使用的学业成就问卷,要求被试对自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科上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很不好”,5表示“很好”。计算3个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学业成就越好。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5。

2.2.5感恩问卷

采用喻承甫等人(2011)修订的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的感恩问卷GQ-6,共6个项目,如“我的生活里实在有太多值得让我感激”,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上根据最近半年以来的实际感受进行评定,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对其进行反转处理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

2.3问卷施测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表示知情同意,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问卷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相关分析表明,低家庭SeS与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即家庭SeS越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就越多,学业成就越低,因此,假设H1得到支持。

相关分析数据为剔除性别信息缺失数据后的1506份数据。

3.2感恩的补偿效应检验

以低家庭SeS和感恩为预测变量(预测变量均中心化处理)、社会适应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检验感恩的补偿效应。如果在控制了家庭SeS的作用后,感恩仍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那么感恩的补偿效应即得到支持。如表2所示,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β=-006,p

3.3感恩的调节效应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检验感恩的调节效应,将自变量(低家庭SeS)、调节变量(感恩)、调节项(低家庭SeS×感恩)同时纳入回归方程(见表3),若调节项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则表明感恩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果发现,低家庭SeS与感恩的调节项对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4讨论

4.1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研究表明,低家庭SeS与外化、内化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即家庭SeS越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越多,学业成就越低,这与研究假设H1一致。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过程、教养方式是家庭SeS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路径。家庭投资理论指出,低家庭SeS通过贫乏的物质、经济资源、更少与孩子的相处时间、低水平的教养能力等妨碍了青少年的发展;家庭压力理论也认为,家庭经济压力会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父母低温暖、严厉惩罚等不良教养行为,从而使得青少年适应不良(Conger&Donnellan,2007)。具体而言,低家庭SeS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经济良好的家庭而言,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的学习资源较少,且其父母往往忙于生计而疏忽了对孩子的行为管教、情感关怀和学习督促,因而孩子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较多,学业成就偏低。此外,低家庭SeS的父母由于高家庭经济压力使得心理压力较大,而这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亲子关系较差,低温暖、严厉惩罚等消极教养较多,积极教养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孩子适应不良。

4.2感恩的补偿和调节效应

尽管低家庭SeS不利于青少年发展,但并不是所有低家庭SeS的青少年均适应不良,有些低家庭SeS青少年仍然适应良好,甚至比高家庭SeS青少年适应的更好,依据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观,这可能是由于某些个体或环境因子的保护作用(Huston&Bentley,2010;matthews&Gallo,2011)。鉴于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考察了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的保护作用,探讨了其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学业成就关系间的补偿效应均显著,这与假设H2一致,但其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这与研究假设H3不一致。换言之,感恩可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消低家庭SeS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不利影响,但其风险缓冲效应不显著,这初步阐明了感恩保护低家庭SeS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具体机制。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喻承甫等,2010)。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感恩可拓展个体注意范围、认知灵活性等认知能力,建构身体健康、人际支持等个体资源,也可促进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目标追求和成就动机。此外,感恩还可以促进个体亲社会动机和行为(Bono&Froh,2009;Fredrickson,2004;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Larson,2001;wood,Joseph,&Linley,2007)。就研究所探讨的问题而言,感恩通过促进上述个体和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补偿来保护低家庭SeS对青少年发展的不利影响,表明感恩是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此外,Johnson等人(2010)研究指出感恩可能是人类的韧性因子,但研究中感恩的风险缓冲效应不显著,这表明感恩可能不具有韧性效能,或可能感恩的韧性效能发挥在低家庭SeS与家庭过程、教养方式等家庭SeS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中介路径的关系上,有关感恩的韧性效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4.3教育启示

研究结论对于促进低家庭SeS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方面,中国文化背景下低家庭SeS对青少年发展具有跨领域的不利影响,如研究中的风险行为、焦虑抑郁、学业成就等,可见,低家庭SeS的影响相当严重,这提示人们,全社会都应积极关注低家庭SeS青少年的发展,尽可能减小贫富差距、完善儿童青少年福利保障制度等。另一方面,感恩对低家庭SeS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不利影响具有“滞后的”补偿作用,“同步的”压力缓冲作用不显著;然而,尽管调节效应不显著,但大量研究表明,补偿作用和压力缓冲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同等重要(Huston&Bentley,2010;matthews&Gallo,2011),这提示人们,通过感恩教育可促进低家庭SeS青少年积极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到感恩在风险缓冲上的局限性,即将感恩与重要韧性因素结合培育,则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

5结论

5.1低家庭SeS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

5.2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的补偿效应显著。

5.3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

师宝国,申继亮.(2007).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3(1),30-34.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2010).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2-32.

文超,张卫,李董平,喻承甫,代维祝.(2010).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6(6),598-605.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2010).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18(7),1110-1121.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李月明,王姝君.(2011).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7(4),425-433.

张晓,陈会昌,张银娜,孙炳海.(2009).家庭收入与儿童早期的社会能力: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心理学报,41(7),613-623.

张卫,李董平,谢志杰.(2007).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04-160.

achenbach,t.m.(1991).manualfortheYouthSelf-Reportand1991profile.Burlington,Vt:UniversityofVermont,Departmentofpsychiatry.

Bono,G.,&Froh,J.J.(2009).Gratitudeinschool:Benefitstostudentsandschools.inR.Gilman,e.S.Huebner,m.J.Furlong(eds.),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inschools(pp.77-88).newYork:Routledge.

Burton,e.m.,Stice,e.,&Seeley,J.R.(2004).aprospectivetestofthestress-bufferingmodelofdepressioninadolescentgirls:nosupportonceagain.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72(4),689-697.

Conger,R.D.,&Donnellan,m.B.(2007).aninteractionistperspectiveonthesocioeconomiccontextofhumandevelopmen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58,175-199.

Fredrickson,B.L.(2004).Gratitude,likeotherpositiveemotions,broadensandbuilds.inR.a.emmons,&m.e.mcCullough(eds.),thepsychologyofGratitude(pp.145-166).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Huston,a.C.,&Bentley,a.C.(2010).Humandevelopmentinsocietalcontex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1,411-437.

Johnson,J.,Gooding,p.a.,wood,a.m.,&tarrier,n.(2010).Resilienceaspositivecopingappraisals:testingtheschematicappraisalsmodelofsuicide(SamS).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48,179-186.

Lerner,J.V.,phelps,e.,Forman,Y.,&Bowers,e.(2009).positiveyouthdevelopment.inR.m.Lerner,&L.Steinberg(eds.),Handbookofadolescentpsychology(3rded.)(Vol.1,pp.524-558).Hoboken,nJ:wiley.

matthews,K.a.,&Gallo,L.C.(2011).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pathwayslinkingsocioeconomicstatusandphysicalhealth.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2,4,1-4,30.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J.(2002).thegratefuldisposi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topograph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2(1),112-127.

mcCullough,m.e.,Kilpatrick,S.D.,emmons,R.a.,&Larson,D.B.(2001).isgratitudeamoralaffect?psychologicalBulletin,127(2),249-266.

wadsworth,m.e.,&Compas,B.e.(2002).Copingwithfamilyconflictandeconomicstrain:theadolescentperspective.JournalofResearchonadolescence,12,243-274.

wood,a.m.,Froh,J.J.,&Geraghty,a.w.a.(2010).Gratitudeandwell-being:areviewandtheoreticalintegration.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0(5),890-905.

wood,a.m.,Joseph,S.,&Linley,p.a.(2007).Copingstyleasapsychologicalresourceofgratefulpeople.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6(9),1108-1125.

Yoder,K.a.,&Hoyt,D.R.(2005).Familyeconomicpressureandadolescentsuicidalideation:applicationofthefamilystressmodel.SuicideandLife-threateningBehavior,35(3),251-264.

RelationshipbetweenLowFamilySeSandSocialadaptationin

adolescence:GratitudeofCompensatoryandmoderationeffects

Yeting1,2,wuHuiting3

(1.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

2.Schoolofmanagement,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

3.mentalConsultationCenter,GuangzhoutechnicianCollege,Guangzhou510410)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6

一、只有知恩才能感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就要创设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她的付出。应该知哪些恩呢?

第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人生在世,最值得感谢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之爱,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创造了我们的人生,父母之爱,是我们失意时的避风港,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父母对儿女总有操不完的心,念不完的情。如今,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很难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和父母的意见稍有不合就离家出走,作为老师的,经常看到家长来学校寻求老师的帮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思想品德课要发挥她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对父母心存感恩,常怀孝心,常行孝道。

第二、要知老师的教育之恩。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教诲如暗夜指路的星辰,如大海航行中的灯塔,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老师不仅赋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第三、要知朋友的帮助之恩。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无论谁,要想成功,都离不开朋友的关爱、扶持和提携。朋友给你的帮助要铭记于心,并以感恩的情怀去关心别人,报答别人。

第四、要知祖国和社会之恩。有国才有家,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要树立为国家兴盛与富强出一份力的理想。尤其是身在珠海的中学生,由于政府在全国率先实行的“12年免费教育”政策,中学期间的学杂费全免。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更应该发奋努力学习。

二、创设感恩情境,丰富感恩教育内容,促进初中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都有体现。作为该课程教师,能够通过创设感恩情境去教育学生,比教师单纯说教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资源,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体验中学会思考。

创设感恩情景,既可以利用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也可以利用各种人际互动情境,笔者曾做了如下尝试:

1、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间及由来。与父母合作完成下表:

出生日期最爱吃的食物最爱做的事情曾做过让他(她)最开心的事情最想为他(她)做的事情

父亲

母亲

学了本课内容一周,已为他(她)做过的实事是

家长签名

相信每个父母都不会忘记自己子女的生日,但是有多少儿女记得父母的生日呢?此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感激父母。

2、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算算家庭收入帐。a、将自己易学期的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一学期多少,一年多少,长这么大又花了多少?B、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C、每位同学算出的帐形成书面文本,寒假回家后请父母批阅、签名,返校后交给老师保存。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多少,知道父母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艰苦的回报。

3、布置学生计算父母每天的劳作时间。让学生坚持两星期为爸爸妈妈做早餐等活动,让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付出有直观的感知。

4、感知师恩――采访老师。在八年级第二单元“老师伴我成长”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去采访自己的老师,详细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烦恼与快乐,使学生理解老师,感知师恩。

5、利用“感动中国”活动中的人物事迹来教育学生。由于该活动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对人物的背景、事迹等都有深入详细的报道,视频资料生动具体,说服力强。并且这些人物都是不计较代价与回报,为社会奉献的时代楷模,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在课上运用这些资料上课效果好。如在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教学中,笔者曾介绍了将青春的热情播撒在偏远山村的徐本禹、排爆治爆专家王百姓等人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感激社会,报效祖国的积极性。

6、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的教学中,开展感谢朋友帮助的活动。具体方式:首先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QQ等通讯工具表达自己的恩情。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无私的付出,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懂得将这种感激之情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对施恩者行为的肯定和赞美,会使他人获得一种心理平衡,以后更乐于付出。

总之,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堂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然,单靠一门课程只是杯水车薪,还需要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作用来教育青少年学会感恩。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能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齐东莲,论感恩教育,湖南商学院,2007年4月

[2]朱丹,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施,教学探索,2007年9月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子女跟随父母一方或其他亲人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儿童。学术界也用以下三个指标来界定留守儿童,(1)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2)留守的时间在半年以上;(3)年龄在16周岁以下而且处于学龄阶段。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在中国教育报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的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37.7%,占全国儿童总数21.88%。[1]留守儿童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其他亲人一起居住,对父母、亲人情感淡漠。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由留守儿童偏激行为造成的惨案,家长、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学术界普遍认同陶志琼教授关于感恩教育的定义。[2]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关于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培育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在心理学研究中,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24种积极人格特质之一,是典型的积极心理品质。[3]研究表明,感恩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举动,产生亲社会行为。感恩有助于留守儿童与他人更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形成留守儿童良好品质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恩情,培养其感恩意识,发展其感恩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其成长、成才。留守儿童的健全发展,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现状

1、情感淡漠,缺乏感恩意识、感恩行为

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感恩意识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部分留守儿童对亲人感情淡漠,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监护人对自己严苛,同学对自己歧视等,因而部分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较弱,人际关系较差。在一项调查中,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的感恩、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间接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4]

2、家庭关爱缺失,缺乏对父母、其他亲人的感恩

亲子关系影响青少年感恩。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他人帮助和支持的感知,形成感恩意识和行为。[5]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大都文化素质偏低,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与孩子的交流较少,缺少精神上的关爱。另一方面,父母觉得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在金钱和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使得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缺乏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恩。

3、学校教育目标错位,缺乏对教师、同学的感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三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使适龄儿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学校教育重知识,轻德育,尤其是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学校德育教育的缺乏,使得许多儿童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怎么去感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恩缺失主要表现为对老师、同学缺乏尊重和感谢。上课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校外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甚至存在殴打老师的儿童。与同学关系不好,打架斗殴。他们认为老师、同学们和家长一样不关心他们。

4、身心发展不足,缺乏对社会、自然的感恩

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的性格更加温和,学习成绩较好,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倾向于向父母和老师寻求帮助;而留守儿童性格有的内心孤僻,有的外向奔放,呈现两个性格极端。肖聪阁的研究中也得出如下结论,留守儿童当遇到问题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多地采用发泄的方式,而不是尝试问题解决或者求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6]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没有父母的帮助,又与监护人之间存在隔阂,缺少学校教师的引导,他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对社会存在敌对情绪,更加加深其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不满情绪。

三、加强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对策

1、加强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场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不仅是教会他们知恩、识恩,还应教会他们学会报恩、施恩,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感恩,将感恩之情投入到家庭、社会。这需要促进儿童形成一种感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内化,植根于心中。同时帮助他们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用行动去诠释感恩意识,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好好生活。

2、加强家庭关爱,学会表达感恩

从家庭开始感恩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帮助和指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关注和关爱,对父母产生一种依赖和感激之情。同时,父母也要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团结邻里,孝敬老人,感恩社会,一言一行树立起示范标杆作用。

3、加强社会熏陶,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

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感恩文化,在社会上树立以感恩为荣的道德观。其次,更新宣传手段,针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采取符合其年龄结构特点和对象特点进行宣传手法和方式。最后,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师、普通群众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营造关爱、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下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产物,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行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杨艳,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9-113.

[3]胡瑜,孙灯勇.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43-49.

[4]李霞.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60-266.

[6]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作者简介】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63-021.主题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书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书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感恩教育的书籍比比皆是。为了进一步推进阅读活动在学校及每个家庭的深入,发挥书籍、故事的教育功能,学校以读书节为平台每年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每个班级成立读书角,写作文比赛、参观图书馆、演讲比赛、评比"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对"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的优胜者进行表彰,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彩活动,让感恩存于你我他之心。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初中生情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凡事缺乏坚持性,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为使感恩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娱乐、活动、突发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坚持常规要求贯彻始终,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温馨、和谐和关爱。重点凸显以下两个方面: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培植青少年的感恩心,提高道德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良好的发展。教师有意识地选取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感恩影片组织观看。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有家就有幸福,亲情孝道的感人影片。针对青少年,老师节选经典的片断,并在观看影片前让学生了解影片的背景,为影片的观看埋下伏笔。然后在观看后让学生写观后感等。同时也可以组织家长观看完整的影片,影片结束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开展以影片主题为讨论的内容沙龙。在交流中探讨适宜的感恩教育方法、教育心得。

2.把握契机实践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仅仅靠几个故事,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感恩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宣传和口头说教上,而需要亲身实践。只有的实践中感恩情感才能得以提升,健康人格才能得以强化,健康心理也才能真正形成。学校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中去。

晨间活动体悟充分结合晨间谈话,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进行感恩教育。每周两次感恩谈话中教师将日常学生感恩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罗列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应该如何改变不良的习惯。同时将学生表现好的一面也罗列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通过庄严的仪式、讲述爱国故事、唱国歌,让学生萌发爱国的情怀。

感恩父母体验子女不体贴父母往往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知之甚少。我们就组织"周末我当家"活动,让孩子做一天"一家之主",通过"换位"来体验当父母的辛苦和劳累。倡导感恩父母亲养育之恩,在家的日子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以此来同时拉近跟父母的距离。

感恩故事体会学生每月收集的感恩事迹要给以推广宣传的机会,班级活动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报纸上,网络上收集与感恩相关的资料,新闻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同时老师及时反馈意见和见解。引导学生去关注新闻,更关注感恩,增强是非分辨能力。在班团课让每个学生讲自己的感恩事情,并评选出"感恩之星"。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感恩带来的自豪感,提高自尊、自信。心理也会走向积极、健康、阳光。以此来激励学生加入感恩行动的队伍。

征文演讲体现感恩老师、同学、他人,还可以通过开展"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可以进行"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班级文化体察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确实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他们――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渐潜移默化,――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一个班级也会形成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班级设立荣誉栏目、故事吧、展示台、感悟角的呢个等,都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都会对感恩文化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生慢慢地养成了向身边人感恩的习惯,同时对报纸、媒体报道的关于不顾孝道,不顾别人感受等等行为表现出一种唾弃,对感恩,知恩,报恩的人投以称赞的目光。

3.树立榜样强化感恩教育

学生处于成长阶断,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强化和榜样是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生动的榜样,活动的范例,如果说语言的教导使学生信服,那么生动的榜样,活动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学生信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9

被忽视的教育——感恩教育

新疆喀什伽师总场中学陈永松

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现时代,世人都为自己的工作、职位、权利、金钱而奔走劳累。难免少了几分淳朴与善良,多了几分浮躁与功利……各种不良的思潮纷至而来,已侵蚀了青少年朴直而又纯洁的心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下滑的趋势,国人已公认不讳,现实严峻,令人堪忧,发人深省。是什么使现在的许多青少年变得有些冷漠无情、丧失诚信与正义、追求享乐与索取,不愿劳动与奉献……这样逐渐就变得道德失范呢?

仔细回味,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都没有离开“考试评价”这根指挥棒。所以我们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很多时候只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成绩的优与劣,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人性的教育引导与熏陶。感恩,即感谢恩情、恩德之意,它是世间一中淳朴真挚、最能唤起人性的一种情感,所以“羔羊跪乳、乌鸦返哺”的感恩之举,让世代的人们感动。可我们的学生却是:“优秀”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是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智慧换来的,老师好像没有什么功劳,学习不理想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没有尽责。所以他们与老师见面如同陌路,他们很少去找自己的原因!可叹啊!很多学生认为父母养儿育女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可他们却很少想到父母的期盼与心愿,所以每当父母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甚至是乞求流泪,希望他们努力上进,学习尽力而为……可结果怎么样呢?他们选择的是充耳不闻、逃避、麻木……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现在的孩子缺吃、缺穿的少,可缺道义、责任、良心、孝心、正义、上进心的孩子在增多了。

人性的回归,得从从学会感恩开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学生人性的一种熏陶和培养与升华。是一种人性唤回人性的情感教育。它是教育学生人性的一种自然回归。让他们懂得人要有情有义才能立于天地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教导之恩;朋友的扶助鼓励之恩;感恩自己生活啊美好的时代;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祖国,甚至与对瞧不起、冒犯过自己的人也要感恩之情(此时是一种宽容,他毕竟又使你学到一些东西)。

青少年感恩教育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暴力犯罪;原因分析;预防对策;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一个的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暴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让众多学生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从源头抓起,从“健心”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增强抗挫及自我调适能力,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治本之策。

一、目前“留守儿童”犯罪的心理类型具体表现

从近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性格严重内向。性格严重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难以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致使所有事情全部压积于内心,得不到他人帮助,最终易导致钻牛角尖或思维扭曲,一旦爆发极可能产生非常冲动的后果。

第二、畏缩型性格。畏缩性格的特征表现为:自卑、怯懦、孤僻、不合群等。“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关心和照顾,缺失亲情之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将会产生畸形的报复念头。

第三.自尊心容易受伤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同龄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相应生活待遇,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渐离渐远,最后产生仇视社会的畸形心态,出现与社会不和谐音。

第四,虚荣心强,具有好斗心理。一般情况下,好胜心应该是一种督促进步的心理状态,但由于有些同学性格孤僻,将好胜心转变为好斗、绝不服人,对条件比自己好,或者学习等某方面比自己更强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会采取暴力行为进行发泄。也有的同学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稍有不如意,就用暴力手段解决。

第五,辨别、自控能力差。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易激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冲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受到暴力袭击得不到正常的保护时,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求解决,这也是很多学生参与校园里隐性“黑社会”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校园和谐,我们采取如下对策进行预防: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健全人格相协调,造就阳光心态。“留守儿童”暴力行为,大多由不良的性格,消极的情绪,抗挫能力差而引起,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性格,造就阳光心态,是预防暴力行为的一人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做情绪的主人。引导他们要正确看待挫折,学习伟人“苦难是一所大学”,在这所大会里学习坚强,认识苦难,培养顽强的意志,最终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共筑爱的港湾。有些失足青少年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缺乏家长和老师们的关爱。这就要求父母和老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多与其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时教育青少年在与父母和老师们交往时学会讲艺术,如主动沟通、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等等。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打开健康心理之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因不适应内外环境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调控自己,恢复内心的平衡,提高自己应对各种人生难题的适应能力。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构筑心灵安全防线。学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及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接受“法”的教育,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开始思索自己的所做所为。这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结合,净化心灵。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正面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预防中学生暴力犯罪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是最快乐的人,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得尊重友情、亲情、师生之情,才懂得回报他人,社会。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源头”,只有从“健心”做起,防微杜渐,结合青少年的实际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校园的平安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