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检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3:48

纪律检查制度篇1

党总支部纪律检查委员在党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总支部的纪律检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经常了解并向支部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反映本局党员执行纪律的情况。

二、协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向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三、管理群众对党员的检举、控告;检查、处理党员违犯党纪的案件,同各种违犯党纪和败坏党风的行为作斗争。

四、对受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考察教育。

2、党支部宣传委员的职责

党总支部宣传委员在党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总支部的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了解和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

二、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时事政策,组织党课学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围绕本局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活跃党员和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

四、充分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开展宣传工作。

3、党支部组织委员的职责

党总支部组织委员在党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分工负责总支部组织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了解和掌握总支部的组织状况,根据需要提出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检查和督促所属支部和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

二、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宣传委员、纪律检查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收集和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总支委会提出表扬和鼓励的建议。

三、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正确掌握党员发展工作方针,了解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具体办理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定期向党员公布党费收缴情况。

四、做好党员和党组织的统计工作。

4、党支部书记与副书记的职责

党总支书记、专职副书记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党员大会和委员会决议,负责主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召集总支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结合本总支的具体情况,认真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示;研究安排总支委员会工作,将支委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总支委员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检查各支部的工作计划、决议执行情况,按时向总支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四、经常同总支委员会委员,同行政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流情况,支持他们的工作。

五、领导和支持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开展各自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六、抓好总支委员会的学习。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总支委员会集体领导作用。

党总支部副书记协助党总支书记进行工作,书记不在时,由副书记主持总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5、党务公开监督制度

为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促进党务公开工作,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制定本制度。

一、党务公开监督员面向社会聘请。

二、党务公开监督员主要职责:对全局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收集、反馈党员、群众的建议、意见,并向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参与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评议考核活动;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务公开的内容。

三、由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党务公开监督员联络工作,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及时向监督员通报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关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为监督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四、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监督员对全局党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员在日常工作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组织人员进跟踪督查,要求有关部门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向监督员反馈。

五、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党务公开监督员的工作,认真听取监督员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指出的存在问题要根据有关规定认真办理和落实。

6、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党员必须带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群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员必须带头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钻研本职业务,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三、党员必须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坚持定期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

四、对党员的纪律处分,须经支部大会讨论,按照处分党员的批准权限逐级上报,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经得起历史考验。

7、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示、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到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8、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

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9、党员电教工作制度

一、党员电教播放工作制度

1、认真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检查电教片的质量、设备是否完好,清点参加人数。

2、要维持好映场秩序。集中精神,领会电教片的教育精神、

内容、观点。

3、每年党员观看电教片要达到8部(次)以上。对上级党组织下发的电教片,要及时组织党员观看。做到播前有提示,播后有讨论,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认真做好情况记录。

4、要注意收集信息,做好反馈工作,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党员受教育情况。

二、党员电教工作人员职责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工作、电教工作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服从分配,团结友爱,吃苦耐劳,认真工作,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3、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认真完成上级要求上报的有关材料。

4、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党性锻炼,廉洁奉公。

5、爱护电教器材、设备,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搞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三、党员电教设备使用保管制度

1、电教设备只能用于党员教育,一般不外借或挪作它用。如有特殊情况需外借的,要经领导批准。

2、电教设备实行专人保管与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和技术要求保管,防止器材损坏、发霉、变质。

3、要建立和健全设备入库和使用登记制度。人员变动时,应办好交接手续。如发现设备去向不明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及经济赔偿。

4、对电教设备要定期保养,出现故障要及时停机检修,对自己无能力解决的故障,应及时向上级报告或送有关部门修理,不得自行拆卸。

10、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登记和发证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总)支部必须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登记册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时间、籍贯、学历、入党时间,流出和流入时间、从事职业、外出外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同时应向外出的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外出在6个月以上,且具有固定地址的,应将其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应建立临时党小组。

2、行前教育制度。党(总)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进行出行前的教育。教育他们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学习党内法规,在思想上、行动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联系人制度。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党(总)支部根据本(总)支部流动党员的情况,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一般由党(总)支部委员担任,也可以由党(总)支部指定责任心强、联系方便的党员担任,联系人每季度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并做好联系的情况记录,作为联系人工作职责和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依据。

4、学习制度。流动党员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总)支部要及时将有关党员读物寄给外出的流动党员,使流动党员及时地、经常地受到教育。

5、汇报制度。要求流动党员每季度用信函或电话与联系人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回乡必须到党(总)支部汇报情况。联系人每季度必须向党(总)支部汇报所联系对象的情况。各项汇报必须有记录。

6、交纳党费制度。按照规定,党员必须按期交纳党费,鉴于流动党员较为特殊,原则上要求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最迟不能超过半年交纳一次党费。

7、组织生活制度。党(总)支部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节假日外出流动党员回乡探亲的机会,组织他们学习上级有关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收集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对外来务工、经商流入的党员,要积极接受他们的组织关系和党员身份证明,并指定专人做好联系工作,安排他们参加党的活动和过组织生活,并根据需要向对方党组织反馈该党员的表现情况。

8、检查督促制度。党(总)支部每季度进行一次自查,党(工)委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区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年终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年度党建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11、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程序

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分“学习教育、自我评议、民主评议、组织鉴定、表彰和处理”等五个步骤,具体可分为准备工作、学习教育、民主评议、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工作阶段:

由党(总)支部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支委会,传达学习有关文件,分析本单位党员队伍的状况,明确民主评议党员中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并根据上级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制定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计划,提出贯彻落实措施。

二、学习教育阶段:

1.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由党(总)支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思想动员,使党员明确民主评议的目的、意义、计划安排及要求。

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及有关文件,深入进行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和优良传统教育。

三、民主评议阶段:

1.每个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和年初制定的争当优秀党员计划,结合本人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从坚持理想、信念、宗旨、世界观的改造和在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任务中的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自我总结,找出差距,明确方向。

2.党员应主动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党员领导干部要征求分管部门群众的意见。党组织要及时把

群众对有关党员的意见转达给本人。

3.召开党员大会。在每个党员本人进行认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对照党员标准面对面地进行互相评议,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指出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4.党支部召开支委会。根据党内外群众意见及党组织的日常考察,对每个党员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做出实事求是的鉴定。

5.召开支部大会,报告并通过民主评议结果,评选出优秀党员和不合格党员。

四、总结提高阶段:

1.组织党员对照党员标准,针对本人的缺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和下一年度做合格党员、争当优秀党员的计划。

2.党(总)支部针对党员队伍在民主评议中所暴露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找出工作差距,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并制定下一年度的创先进党支部计划。

3.召开本单位党员大会,总结评议党员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党员提出新的要求。对发挥模范作用突出、党内外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在党内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氛围。

4.对发挥党员作用差的要进行教育和帮助。对不合格及犯有错误屡教不改的党员,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予以处理。

5.各单位党(总)支部应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完成后的半月内,将工作总结和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措施报上级党(工)委。

12、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一、发展党员以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坚持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二、党(总)支部要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认真抓好落实。年初由支委会研究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每半年要研究一次发展党员工作,年底向上级党(工)委汇报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支部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体由组织委员负责落实。

三、党组织要指定2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党支部至少每半年对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并将考察情况载入考察表。

四、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考察后,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五、对发展对象,要进行政治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发展入党。

六、发展对象须经为期5-7天或不少于40个小时的短期集中培训,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培训的,党组织应安排他们学习指定的文件,并搞好辅导。未经培训的,不能发展入党。

七、发展28周岁以下的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团组织推荐。

八、发展新党员以“一线、一流、青年”为重点,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以上。凡新发展的党员,应按要求实行公示制和票决制。

九、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由党支部组织仪式的,须请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

十、党支部每季度听取一次预备党员的工作思想汇报,并进行讨论和反馈。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后,党支部要及时讨论其转正问题,不得拖延。

13、“”制度

一、支部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主持,每月召开一次以上。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研究决定重大事情;总结部署工作;研究党员发展、转正和自身建设问题。

二、党员大会。由支部书记主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不设党小组的支部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主要内容是:学习上级党组织有关文件、传达会议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部署工作;讨论通过党员发展、转正。

三、党小组会。由党小组组长主持,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学习上级组织有关文件:汇报党员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酝酿党员发展、转正情况。

四、党课。每半年上一次。参加人员为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授课重点是: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纪党规及党的有关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及实用技术业务;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等课程。

14、“三好”党支部标准

一、班子建设好。领导班子能够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干净干事,班子成员结构合理、后继有人;带头改进作风,真心实意为基层、为群众服务;带头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党组织书记政治素质好,驾驭全局能力强,群众威信高。

二、工作业绩好。基层党组织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较好地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使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排头兵。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制度健全,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得力,企业守法经营,健康发展;机关和事业单位作风优良、精神面貌好、服务意识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和业务环境。

三、群众评价好。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基层干部和党员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爱护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得到群众满意,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基层单位面貌好、党风民风正、社会稳定。

15、党支部的主要职责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五、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七、协助党组(党委)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

纪律检查制度篇2

   论文关键词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准司法职能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违纪及腐败现象水火不容。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党内腐败工作,强调不管是谁,不管职务多高,只要出现腐败现象就坚决处理,绝不手软。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党中央查处了薄熙来、刘志军等人,充分表明了党做好反腐败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态度和决心。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决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工作要紧抓不懈、拒腐防变工作要警钟长鸣,向全党提出了“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号角。在这一背景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准司法”职能的行使就特别重要。

   一、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性质及职权

   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依据党章党规成立的,是党内的“执法”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检查监督,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受理违反党规党纪的案件,独立调查违纪案件,配合其他部门侦查案件、报告并移交司法机关等。纪律检查委员会涉及“准司法”性质的职权主要包括:

   一是查处党组织及党员违纪案件。根据党章的规定,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维护党的权威,监督党组织及党员干部行使权力,检查和处理党组织及党员违反党章党规的案件,发现党组织及党员有违纪现象可以对其核实调查,决定对违纪党员的处分,并把重大或复杂违纪案件的问题和处理结果向同级党委会报告,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向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

   二是党纪处分权。纪律检查委员会享有依照党章及党内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违反党章和党内法规的党组织及党员给予相应党纪处分的权利。这种处分权主要包括做出处分权、批准处分权和改变处分权。

   三是上级党委对案件处理的复查权。根据党章的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把处理的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违纪案件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向同一级党委会报告,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向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如果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不同意同一级党委会对违纪案件的处理结果,可以请求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案件进行复查。

   四是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案件处理的改变权。根据党章的规定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监督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批准和改变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于处理案件做出的决定。如果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改变下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做出的已经得到其同一级党委会批准的决定,则这种改变必须经过它的上一级党委会批准。

   二、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准司法”职能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其“准司法”职能是在宪法体系范围内行使的党内监督职权,因此具有其合法性,合法性依据包括宪法依据和党章党规依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具体实施办案查处违纪违规案件的过程中运用了与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办案类似的办案程序,其办案程序和办案结果具有有效性。

   (一)合法性依据

   1.宪法依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政策和国家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整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腐败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符合我国宪法价值取向的。《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处分条例》是党章党规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宪法的认可。纪律检查委员会所行使的“准司法”职能是中国共产党赋予的,而这一权力又是宪法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因此,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在宪法体系内行使其职能的,其职权具有合法性。

   2.党章党规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章党规和国家的法律一样都体现着统一阶级意志,都是为了维护党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社会关系,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准司法”职能,通过监督、教育、调查、查处等活动行使职权,约束党组织及党员的行为。在该“准司法”职能的行使中,体现出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行使职能中的调查权、检察权、巡视权等一些权力概念,由此,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的是一种党内司法职能,这就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准司法”职能的实现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二)有效性依据

   1.办案过程有效性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从立案到给予党纪处分或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每一程序都遵守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必须得到预计的办案结果,否则,案件就无法进入下一个程序,影响案件的进展,进一步影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及其权威性。党章党规规定,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对举报或发现的案件享有初查权,该权力的行使分别有纪律检查委员会不同职能部门负责,各个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相互监督,这样就形成一种权力制约,保障了权力的正确行使。

   2.办案结果有效性

   据统计,2011年全国纪律检查委员会共接受举报1345814件,其中检举控告960461件,核实违纪155008件,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处分142893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118006人,给予政纪处分35934人。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查处了宋晨光、刘卓志、张家盟等大案要案。十八大召开前又查处了薄熙来、刘志军、黄胜、田学仁等违法乱纪案件。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办这些案件既维护了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准司法”职能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又维护了党纪的严肃性,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纪律检查委员会“准司法”职能行使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查办违纪案件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但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查办案件,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严重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查办案件的质量,影响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威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党纪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有些纪律委员会在查办违纪案件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很多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惩办。部分办案人员思想上存在着私心杂念,不敢如实查处案件。还有些办案人员法制意识淡薄,不严格依法办事,致使党章党规没有真正贯彻执行,纪律检查委员会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二是对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处工作的透明度认识不一致。有些办案人员认为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处案件应当秘密进行,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干扰,有利于案件的查处。还有一些办案人员认为办案程序应当透明化,把查处工作置于阳光之下,这样更有利于党内党外的监督。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其职能的实践操作上,存在着职权界限不清、工作方法弹性过大难以掌握等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立案程序中存的问题。立案是调查、审查、处理等程序的前提,只有经过立案其他程序才能依次开展,未经立案,纪律检查委员会不能行使诸如扣留涉案物品,暂停支付存款等权力。目前存在着很多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办案件时,未办理立案程序就采取了其他措施,不符合规定程序的要求。

   二是证据收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纪律检查委员会收集证据主要依据的是《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和法学上的“违纪构成四要件”理论。两者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局限性,两者都侧重于事实层面的判断,没能兼顾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查办案件收集证据时简单地套用《规定》及“违纪构成理论”,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三是违纪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对违纪责任的认定缺乏统一性,任意性太大难以实际操作。对违纪案件的处理过分注重执行时的问责而忽视决策时的监督,责任追究上也过分强调惩罚机制。另外还存在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办案件后对责任划分不一致问题,如对同一违纪行为的不同人定性不一或只追究其中一人的纪律责任等。

   (三)解决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尽快解决。

   一是严格执纪,建设高素质的纪检队伍。严格执纪是指按党规党章办事,实事求是地查清问题。只有严格执纪才能确保“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统一,才能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清除违法乱纪分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严格执纪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殷切希望,只有严格执纪,严肃处理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有说服力。严格执纪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纪检队伍。如果纪检干部的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立场不坚定,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则体制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建设高素质的纪检队伍。

纪律检查制度篇3

(20__年12月12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两大重要战略决定,一是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二是恢复和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这是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下面,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恢复和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重大意义

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认真履行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重要保证。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不论对于党的建设还是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也必须有专门执行纪律的组织机构。不然的话,纪律检查工作就会落空,党自身会乱,国家也会乱。“”十年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30年来,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担负的职能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同违章和党的纪律、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行为作斗争。30年来,全国纪检机关共查处党内各类违纪案件300多万件,处分党员350多万人,有效地维护了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纪委,使从严治党才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实现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之后,始终把贯彻和维护党的政治路线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全力以赴地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初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坚决查处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案件,积极开展以打击走私、套汇、投机倒把、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一直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着重抓住那些打着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旗号搞、权钱交易,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对发案率较高、大案要案较多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批租出租、建筑工程和物资采购等领域,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党的十六大以来,更加注重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更加注重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更加注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切实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纪委,使党的政治路线和奋斗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实现党员权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权利问题是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根本问题。纪律检查机关重建时,面临冤案遍地、积案如山、党员权利受到严重践踏的突出问题,由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央纪委,既疾恶如仇,又视民如伤,在保护党员权利、冤假错案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陈云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定要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把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去考察,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中央纪委确定了冤假错案的三项原则要求:第一,不论是谁批示过,错误的就要纠正;第二,无论新案旧案,只要是错案就必须全部纠正;第三,不论案件多么复杂,都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原则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有力地扫清了冤假错案工作的障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冤假错案工作。仅“”中经过法律手续错误判处的“反革命”案件,就有17.5万多起、18.4万余人,全部得到或改正。纪委在冤假错案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保护党员权利,是纪委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纪委从关心和爱护党员、干部出发,对于工作中出现失误的,进行了耐心帮助;对受到错告和诬告的,在查清事实后予以澄清,并对诬告者进行了严肃处理。据不完全统计,仅1987至1997年的10年间,就为120多万名被检举失实的同志澄清了是非。20__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保护党员权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纪委,使党员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构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反腐败斗争也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总的情况是,腐败“这股风来得很猛”。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从成立那天起,就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担负起组织协调反腐败的工作。30年来,纪律检查机关查处的数以百万计的违纪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案件。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纪委坚决贯彻党中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反腐败斗争的态势发生明显变化,腐败现象蔓延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纪委,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思南县纪检监察机关的变迁和主要工作

(一)思南县纪检监察机关恢复前后的情况。我县1952年6月成立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10月更名为县监察委员会,1965年4月更名为县委监察委员会,1967年“四·九”夺权后被撤销,1973年4月恢复县委组织部,内设监察组。1978年8月恢复县委纪律检

查委员会,1983年4月为思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2月中央文件明确县纪委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1984年11月,内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1989年3月,按照中纪委、中组部和省纪委、省组部文件精神,县纪委的科、室一律更名为室。1990年底设立办公室;1993年增设宣教研究室、党风廉政室和执法监察室。

思南县监察局1952年8月成立,原为思南县人民监察委员会,1955年6月撤销,另设监察组,1957年7月改为县人民委员会监察室,1959年9月撤销。1987年8月1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行政监察机关的通知》,根据这一精神,1987年11月12日思南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思南县监察局,履行行政监察的职能。

1993年8月份,思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思南县监察局正式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行使两种职能。合署后,纪委监察局的内设科室变为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办公室、宣教研究室、党风廉政室和执法监察室。20__年,根据上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文件精神,中共思南县纪委、思南县监察局内设机构有10个,即:办公室、综合监察室、宣教研究室、党风廉政建设室、室、纪检监察一室、纪检监察二室、审理室、执法监察室、纠风室。

(二)30年来县纪检监察机关主要工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地区纪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纪律和政治保障。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1978年至1993年所做的主要工作。1978年至1993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开展严肃查处和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支持和保护改革,进行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对历史冤假错案进行纠正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等工作,在全县建镇并乡撤区工作中,重点查处了借建并撤之机贪污、挪用、私分集体资产的典型案件,对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用公款吃喝送礼、挥霍浪费,以及利用职权违反规定送子女、亲属参军、入学和安置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查处,有效地抑制了党内不正之风的滋长,推动了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有效地保护了全县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期间立案994件,结案973件,结案率为98℅。同时还对解放以来“四个时期”的冤假错案845件和历史老案423件申诉案件进行了复查,对错处理的进行了纠正。

2、思南县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1993年,我县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的职责,努力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反腐败三项工作,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保证和促进了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1995年以来,连续10年获全区纪检监察全面工作第一名,从1997年以来,连续8年获全区案件查办工作特别奖,20__—20__年获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奖,20__年被地委行署表彰为党风廉政先进集体,被省纪委表彰为1997—20__年度先进集体。特别是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来抓,1994年至20__年9月,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755件,结案1705件,结案率为97℅,受党纪政纪处分1688人,有力地维护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党内监督条例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得到有效执行,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反腐倡廉惩防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3、近年来我县反腐倡廉工作。近年来,全县反腐倡廉工作整体合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加大,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实施纲要》作用日益凸显。建立了外出培训考察学习备案制度、乡镇纪委和县直纪检组月报工作小结制度、申请操办结婚酒席备案等制度,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去年以来全县科局级干部述职述廉人数298人,诫勉谈话7人,新提拔、交流任用的党员领导干部均接受了任前廉政审查、任前廉政谈话;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1-2月重点对各乡镇各部门在雪凝灾害期间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和干部到岗到位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均能认真遵守纪律,坚守岗位,但对个别县直部门领导擅自离岗给予了立案查处;今年重点对移民工作组成员到岗到位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了跟踪督查。二是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20__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95件,结案95件,涉案103人,受党政纪处分100人,其中乡科级干部18名,查处大案28件、典型案件14件。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了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健全了全县网络。四是各项监察常规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并得到巩固和加强。纠风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和打击,20__年以来我县有11名干部因商业贿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开展执法监察项目12项;源头治理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巩固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效能监察,加强了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监督,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初见成效,“三公开”工作有序推进,现有21个单位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五是反腐倡廉建设“大宣教”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勤政廉政责任意识深入到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处,在全县营造了“崇廉憎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取得的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我县纪检监察机关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平演变等考验,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其基本经验有:

(一)坚持原则,服从工作大局。

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反腐败斗争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必须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动手反腐败的局面。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

(二)领导重视,建立责任网络。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县工作大局之中,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每年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党政班子成员和具体牵头部门,建立了有效的责任网络和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坚持把反腐败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一是每项重要工作,均采取严密的监督制约措施,尤其在财政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点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全程参与,对重点环节严密监控,严防腐败行为发生。二是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诫勉谈话、民主评议等制度,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三是深化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参与,让社会力量对各级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

(四)查办案件,措施具体有力。

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强劲势头。一是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案件查办工作,实行书记严格把关、副书记包片、常委包案制。鼓励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办大案要案。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对乡镇纪委、县直纪检组(纪委)纪检监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规定了对完成全面工作任务较好的乡(镇)纪委、县直纪检组(纪委)给予表彰;对差的给予通报批评。三是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

(五)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廉洁从政。

我县纪检监察系统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一是根据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严格具体的制度规范、约束、监督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二是深化政风行风建设,通过健全完善行风建设相关制度,全面提高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为大局服务为指导思想,把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解决基层和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作为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整改。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根据中纪委第十七届二次全会、省纪委第十届二次全会和县纪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结合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我们要狠抓以下工作:

(一)狠抓执行力和作风建设。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对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并以此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弱和实际能力的重要标尺,确保政令畅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尊重民意,继续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作风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切实纠正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行为,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文风。

(二)把反腐倡廉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思想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净化和改善反腐倡廉建设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党纪国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实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上。

(三)扩大党内民主和群众参与,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重大问题的监督检查,对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积极探索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切实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四)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制度。要以为核心、以已有廉政法规为基础,加快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使党员干部能够自觉遵守各项法律、纪律和制度,养成慎独、慎初、慎微、慎行的良好习惯。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制度。认真规范领导干部公费外出培训考察、购买公车、公务接待等职务消费行为。以初始提名、客观考察和坚持德才条件为重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保证公共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从严治党,严格执行纪律。切实查办违反政治纪律案件,重点查办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权钱交易、失职渎职案件,认真查办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深入研究治理商业贿赂。严格依纪依法办案,加强对办案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执纪水平。在进行党纪政纪处理的同时,探索辞职、免职、辞退等组织处理的有效办法。抓住典型案件进行深刻剖析,切实堵塞漏洞,不断完善制度,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作用。

(六)保持自身良好形象,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面临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必须增强党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要带头遵守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讲操守、重品行、树正气,努力成为加强学习的模范、真抓实干的模范、廉洁自律的模范,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纪律检查制度篇4

当前,随着媒体网络的曝光和社会舆论监督,作为企业内党的专门监督机关的纪律检查机关,一直努力落实监督工作,使党永葆先进性和企业的战斗力。但是,随着实践发展,其监督职能仍未得到根本落实,体制运行出现一定的弊端。可喜的是党的十再次吹响“努力落实党的监督”的号角。那么具体如何落实,笔者在此文进行探析。

一、企业内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运行现状

现今,通过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反映出企业内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从两个方面对其运行现状进行剖析。

第一,体制透视:企业内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为双重领导体制。

党的十二大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依此可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为双重领导体制,但是实践中其并未真正落实。主要体现在: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基本停留在业务指导上,而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按照规定,纪委委员虽然由党代会选举产生,但纪委全会上选举的纪委领导机构还要经过党委会通过。纪委干部的工作会受到党委主要领导的干涉。由此可见,双重领导体制下的纪委会向同级党委倾斜,各级纪委不能真正的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问题透视:企业内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存在一定弊端,“监督”触角难以延伸。

近年来,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国有企业案件等,都反映出企业内党的监督职能难以真正落实。究其原因,双重领导下的纪律检查体制存在一定弊端,易出现权力寻租或滥用。主要表现:监督主体难以真正独立,即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在权力与地位上不对称,监督权力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双重缺失,严重制约了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完善企业内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之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如今党的十再次吹响“努力落实党的监督”的号角。这些能够充分的证明我们党落实监督的决心,同时,在宏观上党中央也正在推行一系列举措去推进纪检体制改革和完善。那么笔者为此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路径之一:科学定位企业内党的监督体制,增强纪律检查机关的独立性。

一是双重领导体制转变为省级以下垂直领导体制,即类似于如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等。中央纪委管理体制不变,仍然严格履行赋予的职责,接受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而省级以下实行垂直领导,即省级以下的地方纪委的人事、财物等全部由上级纪委管理,不再归同级党委管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进一步提高纪委的地位。

二是从目前的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主要实行业务指导改为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地方党委领导为辅,特别是省级以下级纪委的干部人事均由上级纪委提名和任命。财政由同级政府每年一次性按标准付给上级纪委,上级纪委统一拨付工资和福利。

路径之二:落实纪律检查机关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让“监督”触角得到延伸。

依据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纪律检查机关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派驻机制的统一管理”的决定。目前,虽然中央和地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进行了对派驻纪检组实行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市县一级,各部门纪检查机构的负责人一般又是该企业党政领导班子的成员,同时扮演被监督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监督机构依附于部门行政权力的情况下,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大多数纪检检查机构负责人倾向于站在部门利益的立场上,宁愿扮演“班子成员”的角色,而不愿充当监督者的角色,结果有意无意地废弃纪检检查的职责。因此加大力度落实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路径之三:从制度上保障纪检机关依法相对独立的履行“准司法职能”。

面对党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以及某些法规的起草过于滞后,完善制度来保障纪检机关的依法独立履行“准司法”职能是十分必要的。就纪检机关的“准司法”职能而言,有法有纪可依是前提,纪委独立是核心。进一步研究起草配套法规,及时修订、制定相关法规。同时,针对违纪行为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等情况,进一步健全举报、证据、证人保护等制度。防止纪委侵犯人权,加强对纪检机关履行“准司法”职能的过程的监督;防止纪委因片面办案而损害企业稳定。

三、结语

纪律检查制度篇5

在党的历史上,随着权力监督制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曾经几次发生变化。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纪检领导体制的发展演化历程,从中发掘制度变迁与理论演进的逻辑脉络,对于更准确认识纪律检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严明的纪律以及健全的纪律检查制度在建设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胜利并且获得执政地位后,要警惕共产党人“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的可能。初步的胜利的取得往往会带来放松自我约束的危险:“一个政党宁愿容忍任何一个蠢货在党内肆意地作威作福,而不敢公开拒绝承认他,这样的党是没有前途的。”进而,他们论证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是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是解决统一领导与民主监督、组织权威与权力制约之间关系的理想办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过程中,限于历史条件未对纪律检查作系统的论述,但他们提出了民主集中制以及权力制约的基本思想,这些成为后来党内监督制度设计的重要理论来源。

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执掌国家政权的实践机会,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实践纪律检查理论设想的实践机会。工人阶级政党从革命的党变成执政的党之后,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920年列宁告诫全党:“我们党目前可能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即陷于骄傲自大的境地。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党在它失败和衰落之前,往往会骄傲自大。”列宁认为,针对党内出现的、骄傲自满以及腐化变质等消极现象,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胜利之后必须加强执政党党内监督。在列宁的提议下,俄共(布)在1920年俄共(布)的第九次代表会议上开始建立党内监察制度,并在1921年党的第十次代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确立了党内纪检监察的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中有关纪检监察领导体制的设计影响深远。

根据列宁的建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都由党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二者共同对代表大会负责。监察委员“像一般中央委员一样……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监察委员在任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委员或行政职务,在任期未满之前不得调任其他工作。这些主张从制度设计与实际工作机制等各方面提高了纪律检查机关的建制级别,确保其在党组织内部的相对独立地位。列宁设计的纪检监察制度同时体现了权力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在分工方面,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执行机关,其工作不受中央监委的约束;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党的最高监察机关,中央监委参加中央全会、政治局、书记处的会议时只有发言权。。在制约方面,如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涉及监察职责范围,中央监委可以行使表决权,可以提请召开联席会议或上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加以解决。

可以看出,列宁设计的纪检监察制度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党内监督的制度架构与运行机制,在确保党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科学地解决了制约机制问题。俄共(布)纪检监察制度建立了一套决策权、监督权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为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内的地位及其与党的其他组织之间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列宁的纪检监察思想以及制度实践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工作。

二、纪检监察领导体制与工作模式的演化

(一)准备阶段:直接监督、统一领导(1921-1927年)

从1921年中共一大正式建党到1927年中共五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纪律检查思想,并且逐步开始完善相关的纪律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作为党内监督的实质内容开始体现于党成立时确立的各项纪律,以及有关党的建设的各项原则规定中”一。在中共五大之前虽然党内没有专门纪律检查机关,但是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根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特别是有关纪律检查的经典学说的指导,摸索党内监督与纪律检查的客观规律,为后来探索纪检监察制度框架准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问题时就已经涉及了党的纪律与监督问题。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了党员政治立场、保守党的秘密等方面的纪律要求。关于党内监督,《党纲》中的制度设计思路是由中央和各地方的执行委员会来直接履行监督职能。第九条规定党员人数超过30人的地方委员会,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第十三条规定:“委员会的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同一地方设有五个委员会时,应由全国代表会议委派之十人组成执行委员会。如上述要求不能实现,应成立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活动受到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比如,第十条规定,党员人数多的地方党组织可派党员“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一定要受到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监督”,而第十二条则明确规定:“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到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中国共产程》,在第四章单列了“纪律”一章,开创了党的章程中以单独章节规定党的纪律或纪检监察机关的传统。党的二大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了党员政治立场方面的纪律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纪律原则,也继承了党纲中有关保密的纪律要求。在制衡方面,《章程》提出“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在全国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并且明确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大会的各种决议,审议及决定本党政策及一切进行方法;区及地方执行委员会执行上级机关的决议并在其范围及权限内审议及决定一切进行方法”。党的第一份《章程》突出强调了党的纪律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纪律执行情况由党的执行委员会直接监督与检查,统一进行领导。1923年党的三大和1925年党的四大对党的章程进行了两次修正,但没有对以上内容进行修改。

在这一时期,党的纪律检查由执行委员会直接负责,党的决策权、执行权及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执行委员会。一方面,由最高权力机关履行党内监督,反映了党对纪律检查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权力集中、直接负责、统一领导的纪检监察制度适应党建立初期所面临的残酷外部环境,是党在内外客观条件下采取的一种过渡性制度选择。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党内监督越来越需要建立拥有组织独立

地位的纪律检查机关。

(二)建立阶段:党委领导体制(1927-1956年)

从纪检监察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严格按照列宁的建党学说来建立的”,而事实上党对于列宁党建思想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正式建立之后。从1927年党的五大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期间,党参照列宁的建党学说全面建立纪检监察制度。这一时期纪检监察的领导体制是纪律检查机关受同级党委的领导。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党的专门纪检监察机关。随后6月份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在第八章单列了“监察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参照列宁模式全面制定了纪检监察制度。在机构产生方面,监察委员会同党的委员会(原执行委员会)一样由对应的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监委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省监委由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决策与监督的制衡方面,“中央及省监察委员得参加中央及省委员会会议,有发言权但无表决权。中央及省委员会,不得取消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之决议;但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之决议,必须得中央和省委员会之同意,方能生效与执行”。在任职条件上,各级监察委员不得由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在权责关系方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与批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的报告,改选中央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决定党委和监委的人员组成。

党的五大第一次建立专门纪检监察机构,最初的制度设计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列宁在俄共(布)的实践经验。同时,党的最初探索准备赋予纪检监察机关以高度的独立地位,监委与党委都由党代表大会产生,对党代表大会负责,任命专职人员以及制衡机制设计在事实上都决定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独立的监委完全不同于党委下设的其他职能部门,而是更接近于一个跟党委平行设置的机构。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制度探索还没来得及沿着列宁的道路走得更远,在严峻残酷的革命现实面前设计初衷就不得不作出改变。

党的五大后,党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设立“党内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会”作为党的纪检监察机构,纪检监察的任务不断被调整,直到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的纪检机构才重新统一为“监察委员会”。其间,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明显弱化,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没有机会得以深入研究。

1945年4月,党的七大通过新,对纪检监察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党的七大重新确认监察委员会作为“党的监察机关”,但其中的制度内容却与党的五大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选举方面,监察委员会从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变成了由党的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成立,由本级党委会的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与之相对应,党的七大在中规定,“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该级党的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工作”。领导体制的变化带来党的整个纪检监察制度的重大改变,进而影响到纪检机关的党内组织地位与工作方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并且明确规定纪委是各级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直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上下级纪委之间仅保留工作上、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1956年党的通过的《中国共产程》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上下级监委之间可就业务工作进行指导或报告。“”期间纪检监察制度再度遭到破坏,党的九大、十大通过的都取消了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内容。党的十一大开始为恢复纪检监察做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79年1月中央纪委召开第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工作”。

在探索阶段,党虽然已经意识到应该在党内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但监察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始终处于同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虽然其间也有短暂的加强纵向垂直领导的尝试,比如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规定纪检监察领导体制为“上级监委领导、同级党委指导”;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建立了“监察组(员)派驻制度”,同时规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有权不通过同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和监察委员会直到中央反映情况。但这些不过是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采取的带有权宜性质的尝试,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党委领导制”的大趋势。

党委领导可以确保党组织权力与资源的统一使用,维护党内团结,但是从属于同级党委的纪检监察机构缺少独立性,在实践上无法对同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缺少纵向系统内部协调配合机制,纪律检查工作无法切实提高业务工作的专业性与统一性,由此带来的弊端很快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来。

(三)发展阶段:双重领导体制(1982-2002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纪检监察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党在经过党委领导与纵向垂直领导的长期探索之后发现:纵向垂直领导时机不成熟,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而党委领导体制导致的纪检监察工作软弱的问题又无法回避。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二大之后的20年中,纪检监察开始沿着“双重领导体制”这一总体方向向前推进。

1980年党中央根据工作形势需要,批准中央纪委的建议:将中央纪委以下的各级纪委的领导关系,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的双重领导。党的十二大通过把这种领导体制正式确定下来:“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纪委协助党委整顿党风,上下级纪委之间保留业务指导关系。如果上级纪委要改变下级纪委做出的、经由它的同级党委批准的决定,那么该纪委还需要经过自己的同级党委批准。这样的规定在此后的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以及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纪检派驻制逐步确立,同样也是采取双重领导体制。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规定中央纪委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中产生,以此提高纪委的组织地位。1983年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印发纪检机构组织建设的文件的通知》,规定“各级纪委的书记一般应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相比党委领导体制时期,双重领导体制下的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内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双重领导体制使纪委所从事的监督一方面能够与党委的中心工作密切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党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接受上级纪委的领导与支持,从而在行使监督职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可以较少地受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对党内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揭露、处理更为超脱,更为客观。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

定》,提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中的制度核心正是“双重领导体制”。

但是,双重领导体制所设计的制度平衡是很不稳定的,因为取消了双重领导中以谁为主的明确规定,所以它为实际领导权的分配留下了很大的弹性空间。经验证明,多数实际情况下纪检监察仍然是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上级纪委的领导主要是业务方面的指导。所以,双重领导体制下的纪检工作依然难以保证纪律检查与党内监督的独立性,同体监督以及监督难、难监督等问题依然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部门或地方针对双重领导体制的改革探索又提出了新型双重领导体制,强调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但是这种体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试图改变纪检部门独立性不足的状况,但并未真正成型,而相关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创新阶段:直接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2002年之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进入创新阶段。针对双重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弊端,党继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纪检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的独立性,加强纵向垂直管理,改进纪委检查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在这一时期,纪检监察领导体制由双重领导向上级纪委直接领导转变。

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深化改革的突破点是派驻制度上的创新。早期的纪检派驻实行典型的双重领导体制,派驻纪检以及各部门党组纪检组(纪委)受中央纪委和所在部门党组(党委)的双重领导,人事安排与后勤保障由驻在部门党组(党委)负责。中央纪委从2000年开始加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管理,领导体制在原来的双重领导基础上增加了“以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为主”,而且派驻纪检组的领导干部的任命也变成中央纪委、监察部主要负责。2001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纪委检查机关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思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中央纪委、监察部先后两次在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八个部门进行了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的派驻机构不再受同级党组的领导,而受中央纪委和监察部的直接领导,派驻纪检机关领导干部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管理。

与双重领导体制相比,统一管理、直接领导的派驻制为纪检监察创造了更大的独立性,垂直管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直接领导加强了纪检监察系统内部资源整合,有效提高了纪律检查工作的业务水平。但是纪检人员直接参与决策导致职能重叠,严重地制约了监督作用独立性。另外,派驻制带来的客观结果是纪律检查人力分散到各个单位,在面对重大工作任务时难以形成合力或集中资源。事实上,派驻制并没能把纪律监督工作真正统一管理起来。

针对派驻制留存的问题,一些地方(或行业单位)开始探索派驻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直接领导。从2008年9月开始,河南省三门峡市成立“大纪检组”,对市直单位的纪检监察派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大纪检组”的人员编制、行政关系、组织关系及后勤保障全部由市纪委统一管理,以确保派驻纪检机关的独立性。“大纪检组”改变了“一对一”的派驻方式,实行“一对多”的分片派驻,派驻大纪检组的规格提高,使人力资源实现了有效统筹使用。

纪检派驻制的改革所取得的进展正在带动巡视制度、效能监察制度等一系列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整体上,纪检监察领导体制从直接管理到党委领导、双重领导再到直接领导,其变迁脉络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历史趋势。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党内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思路相对明确,即根据社会发展变革的形势需要,建立并改进党内纪律检查专门机构,加强对党员和组织的监督,加强党的建设。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模式演进的趋势是:

纪检监察机构在党内的地位不断提高,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关系趋向平行;

纪检监察机关独立性越来越大,从领导权限、人事任命到后勤保障都有独立运行的倾向;

纪检监察系统纵向垂直管理增强,业务资源统筹使用的程度越来越高,纪检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纪律检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所有历史,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演进的趋势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内在逻辑脉络:其一,学习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以及列宁建党学说的相关经验,特别是在1979年纪检监察体制全面恢复重建以来,党的建设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其二,结合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近年派驻制领域进行的“大纪检组”改革探索正在释放领导体制改革的信号。从领导体制演进轨迹概括出来的改革逻辑将为整体上纪检监察制度变迁路径提供有力的解释,从而使人们可以对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作出更可靠的预期。

概括纪检监察领导体制设计方案,大体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平行式”,各级纪检机关都与同级党委平行设置,都由对应的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这一思路与历史上列宁设计的苏联党建模式比较类似。二是“垂直领导式”,在党的中央层面,中央纪委受中央委员会的领导;除此之外,各级地方的纪检机关由上级纪检机关直接领导,近年的派驻制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一设想。三是“简单复合式”,发挥各级党代会的监督功能,理顺党委与纪委的关系。四是“多重复合式”,县级以上的党代会设立常委会、党的执行委员会以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个机构,分别对应党的权力机构、行政机构以及司法机构。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垂直领导(直接领导)的相关探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进而带动相关理论研究开始呼吁设计“平行式”的组织结构。如果根据历史的梳理对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发展框架作以预期,那么它应该涵盖以下几个要点:纪检机关与党的委员会之间平行式的组织设计;平等地位上的对称分工,党委决策、纪委监督,决策行为也要纳入监督之内;纪检监察系统内纵向垂直管理的工作机制,职业化干部队伍与专业化业务水平,独立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以上制度设计方案背后,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改革的根本动机在于平衡党委统一领导与纪委专业监督双重目标,合理界定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之间的权力边界。除了应然预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实际还要求纪检监察制度设计必须能够规避现有体制中的潜在矛盾。

第一,提高纪检监察机构在党内的地位,要注意避免党委与纪委之间的权力交叉及其冲突。近年纪检监察人员涉及腐败案件的事实证明,不是党委领导体制下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纪委直接领导下得以解决的。

第二,强调纪检监察系统内部垂直管理、直接领导,要注意纪检监察机关与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局、预防腐败局、审计机关以及公安系统的经济犯罪侦查机关之间的合作,合理设计党内纪律检查与司法及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构建全面的廉政建设制度系统。

纪检监察领导体制以及更广义范围内的纪律检查制度设计,注定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党内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及权力资源的配置将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客观实际加以调整,而党对于内部监督的普遍共识将成为制度变迁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王韶兴.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5]曾繁茂.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

[6]赵力文,刘飞.一对多派驻三门峡“大纪检组”模式探索[n]河南日报,2010-05-20(7).

纪律检查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纪律检查;策略;方法

一、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的调研和分析

这是企业纪律检查的一个基础步骤,也是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的前提,在掌握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员工工作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解决。在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调研和分析时,应该要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比如采用对当前的人力资源档案进行查阅、发放调查问卷、与员工进行交谈等方式,从而对员工的整体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应该要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审核与管理,对信息的真伪进行辨别,从而筛选掉错误的信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汇总,使得纪律检查人员能够对员工的状态进行分析,从而采取下一步行动,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创新

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企业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纪律检查工作进行有效地创新,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第一,做好观念创新。纪检人员是与企业员工接触较多的人员,纪检人员的观念如果不能创新,如果没有意识到新的经济时代下纪检工作的重要性,则会导致企业纪律检查工作止步不前。在现代化管理理念下,应该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目的以及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才能找对纪律检查工作的发力点,促进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有序发展。第二,做到管理手段创新。企业纪律检查是为了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规范,使得企业发展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违纪违规行为,传统的企业纪律检查,只是将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揭露出来,没有深入对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研究,所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企业纪律检查是维护企业发展秩序的关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做好管理手段的创新。

三、完善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内容,提高管理质量

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中,应该要积极完善企业纪律检查工作的内容,使得企业纪律检查工作可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可以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纪律检查,应该要丰富内容,比如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纳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来、将企业员工的日常表现纳入到企业的纪律检查管理中来,定期对纪律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从被通报批评的人的行为中学到一些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自我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该要制定详细的管理明细,确保企业的纪检人员能够熟知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纪律检查。同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优秀员工以及团队的评选,对于选中的人员要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要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得员工可以努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纪律检查活动中来,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四、完善企业纪律检查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对企业纪律检查工作中的成绩以及不足进行分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认真总结企业纪律检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企业纪律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并且进行跟踪问效,限时整改,使得各种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地落实。在企业纪律检查过程中,企业纪律检查队伍应该要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和了解,可以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结合;面上督促与暗访结合;普遍督促与重点督促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全面地认识,对企业纪律检查工作中的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解。第二,完善管理体制。在企业纪律检查过程中,企业应该要做到统筹兼顾,纪律检查要深入到各个部门,要定期召开纪检人员例会,将纪律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大家的商讨,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纪检人员也要将自己在纪律检查工作中的方法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制定出新的纪律检查内容以及方法,对纪律检查工作质量进行提升。

结语:纪律检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时期,企业的纪律检查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和手段也要相应地变革,才能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纪律检查工作中,首先要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企业员工的状态进行掌握,从而才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控制,在纪律检查过程中,则要加强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加强纪律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为企业的纪律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纪律检查制度篇7

第一,严明党规党纪,强化纪律执行。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以严格有力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自己,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要严格遵循组织程序,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要强化对党的各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不守纪律和规矩的行为。

第二,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各级党组织必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种好政治“责任田”。严格执行《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约谈、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责述廉等制度。实行下级党委(党组)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工作制度。加大推动乡镇和县直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力度,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出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把问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制定实施“一案双查”具体办法,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问题突出,腐败案件严重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并选择典型案例通报曝光。

第三,持续推进纪检体制改革,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创新,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抓好《县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制定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办法。完善案件查办机制,制定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具体办法。出台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完善派驻机关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规范派驻机构设置。启动向党群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加大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负责人交流轮岗力度,从今年起,对县直部门任职5年以上的纪检组长、纪(工)委书记进行有计划轮岗交流。

第四,聚焦突出问题,弛而不息纠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坚决防止反弹。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三十条”规定精神,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加大执纪监督、公开曝光力度,坚决查处公款大吃大喝、公款赠送节礼、公款旅游和利用婚丧喜庆敛财等问题。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厉行节约、公务接待、公车配备、办公用房管理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三十条”规定列入纪律审点,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方、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坚持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

第五,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依规严惩腐败。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县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整合办案资源,成立7个查信办案协作区,形成办案合力。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突出纪律审点,坚决查处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的行为;重点查办领导干部中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侵吞国有资产,买官卖官、、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继续重点查处党的十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查处力度。加强案件监督审查,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

纪律检查制度篇8

一、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强化纪律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敢于较真、勇于担当,坚决维护党规党纪的权威。把严格执纪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从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到执纪审查、调查谈话、审理报告,都要突出纪律特点,把监督执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以及市委《关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若干规定》,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注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针对执纪监督问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时俱进完善制度规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规制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中央和省市政令畅通。加大对工作中失职渎职行为的督察和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规问题,以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保障“十三五”规划的贯彻实施。

二、深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整治“”问题

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坚持日常监督不放松、节点监督不留空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整治“”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违规公款吃喝、公车使用管理不规范、违规发放奖金津补贴等问题。

坚持严党风、树新风。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结合学习贯彻《准则》,强化理想道德教育,发挥德治礼序、乡规民约、家规家风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带动作用,大力宣传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勤廉从政的先进典型,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环境。

三、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

加大执纪审查力度。紧紧围绕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目标,用“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坚持目标方向,把握力度节奏,形成持续威慑。坚决查处严重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行为;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突出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落实监管责任,督查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职责范围内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排查,特别是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监督,坚持盯紧盯狠,决不放松。实行台账管理,逐项明确责任主体,促进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

四、严格教育监督管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纪律检查制度篇9

第一条受理对党员、党组织的检举、控告和党员、党组织的申诉,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控告申诉工作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维护党的纪律、促进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党内外群众充分行使民利,对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是纪律检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纪律检查机关受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范围是:对党员、党组织违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败坏党风行为的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党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其他涉及党纪党风的问题。

第四条控告申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安定团结服务,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控告申诉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一)按照和政策规定处理问题。

(二)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

(三)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四)维护当事人的民利。

(五)分级负责、分工归口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六)解决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相结合。

第六条县以上(含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建立控告申诉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干部,设置接待群众的场所,公布有关的规章制度,为党内外群众提供检举、控告、申诉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的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处理检举、控告的程序

第七条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的检举、控告、应进行初步核实,需要立案检查的,报中央委员会批准。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上述成员的检举、控告,应及时报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八条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对同级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违犯党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应进行实步核实,需要立案检查的,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党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级纪委检查委员会批准。

第九条对第七、第八条所列范围以外的党员干部违犯党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属于哪一级党的委员会管理的党员干部的问题,就由哪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调查处理。重要的问题,应向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第十条对一般党员的检举、控告,由该党员所在的党组织调查处理;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第十一条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同级党的委员会的检举、控告,必须报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

第十二条对党员、党组织的检举、控告,需要立案检查的,按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的有关规定办理。不需立案而被检举、控告人确有缺点、错误的,可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责成被检举、控告人作出检讨或说明,或通过党内生活进行批评教育。

第十三条对检举、控告的问题作出处理后,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将处理结果告知检举、控告人,听取其意见。匿名检举的问题,必要时可在适当范围内公布调查处理的结果。

第二节处理申诉的程序

第十四条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党纪处分不服的申诉,由批准处分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承办。原批准处分的党的委员会已经撤销的,由申诉人现在的相当于原批准处分一级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承办。

党员、党组织对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由作出处理决定的纪律检查机关承办。

第十五条对党员、党组织的申诉,需要复议、复查的,按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办理。不需要复议、复查的,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对申诉人说明理由,做好工作。

第十六条经过复议、复查,如果原结论或处理决定是正确的,应作出维持原结论或处理的决定,并报原批准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结案;需要改变原结论或处理决定的,应作出新的处理决定,并经原批准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执行。如果复议、复查结论和决定是由原批准的党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的,则不必办理上述批准手续。

第十七条对党员、党组织的申诉,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复议、复查,也可以责成有关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复议、复查。

第十八条对申诉的问题复议、复查后,由承办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将处理意见或复议、复查结论同申诉人见面,听取其意见。复议、复查的结论和决定,应交给申诉人一份。

第十九条申诉人如果对复议、复查结论仍然不服,由批准的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将申诉人的意见及复议、复查的结论和有关材料,一并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决定。

第三节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的基本方法

第二十条对检举、控告、申诉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可采取适当的书面形式,及时向党的有关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反映。

第二十一条对本级党的委员会管理的党员干部的检举、控告和本级党的委员会管理的党员干部的申诉,分别由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案件检查部门和案件审理部门办理。重要的可由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批示办理。

第二十二条涉及下级党的委员会管理的党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检举、控告、申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转交下级相应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办理。重要的可函交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调查处理,有的可责成其报告调查处理的结果。

第二十三条对转交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办理的检举、控告和申诉,交办的纪律检查机关可采取检查、催办、参与调查、参与研究处理意见等方法,促使问题及时,正确地得到处理。

第二十四条对匿名的检举材料,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慎重处理:没有具体事实的,可不予置理;反映情节轻微的一般问题的,可将问题摘抄给被检举人,责成其作出检讨或说明;反映重要问题的,可先进行初步核实,再确定处理办法;内容反动的,可交公安部门处理。

第三章受理机关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第二十五条在控告申诉工作中,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责任是:按照规定的范围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从中了解党风党纪情况和违纪案件线索;直接办理或向下级纪律检查机关和有关组织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指导和协助下级纪律检查机关做好控告申诉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控告申诉工作部门承担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日常工作,遵照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和有关规章制度,履行下列职责:

(一)通过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二)向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反映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情况和问题;

(三)承办上级和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交办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和其他事项;

(四)向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部门移送或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有关党组织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向有关部门转办不属于纪律检查机关职责范围的问题;

(五)调查研究控告申诉工作情况,拟订控告申诉工作的规章制度,对下级纪律检查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六)协调处理问题,疏导上访群众,维护政党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十七条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对受理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应及时办理,不得延误。对应由上级处理的问题,应迅速报告上级处理;对应由本级处理的问题,本级有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应及时处理;对应由下级处理的问题,应迅速转交下级处理。

第二十八条对于上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求报告调查处理结果的检举、控告、申诉案件,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党组织一般应在三个月内报告结果;不能如期报告时,要说明理由和办理情况,对于没有要求报告结果的检举、控告、申诉,也应及时调查处理,不得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

第二十九条向上级纪律检查机关报告检举、控告和申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材料齐全。

报告检举、控告案件处理结果的必备材料是:

(一)调查报告和处理结论。

(二)检举、控告人和被检举、控告人对调查处理的意见。在检举、控告人或被检举、控告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应附有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三)被检举、控告人有错误,组织上已令其检讨或给予组织处理的,应附有本人检讨或处理决定。

(四)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

报告申诉案件处理结果的必备材料是:

(一)原处理决定、复议结论或复查报告及结论。

(二)申诉人对复议、复查结论的意见。在申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应附有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的说明。

(三)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

第三十条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或有关党组织上报的调查处理结果审核后,对处理正确的要及时结案;对处理不当的,要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上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如果在重要问题上有不同意见,由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如果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处理确有错误又坚持不改的,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改变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案件所作出的决定。

第三十一条对检举、控告和申诉调查处理完毕后,承办单位交办单位应按档案工作的规定,及时立卷归档。

第三十二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对检举、控告人及检举、控告内容,应当保密。不准将检举、控告材料转给被检举、控告人;不得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歧视、刁难、压制。对打击报复检举、控告、申诉人的,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三十三条对如实检举、控告或反映情况的,应予以支持、鼓励。对检举、控告不完全属实的,除对不属实的部分不予以解释说明外,对属实的部分应予处理。对检举、控告不实的,必须分清是错告还是诬告:如属错告,应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消除对被错告者造成的影响,并教育错告者;如属诬告,必须对诬告者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三十四条认定诬告,必须经过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对于党员、党组织对党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必须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处理。凡属冤假错案,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

第三十六条发现党的组织或负责人对党员或党组织的申诉不认真复议、复查和对冤假错案坚持不纠,对受理的检举、控告不负责任,无故拖延不办,或为违纪者说情开脱,予以包庇的,都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追究责任。

第三十七条对检举、控告、申诉的问题已经得到正确处理,当事人仍无理纠缠,影响工作秩序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听劝告、屡教不改的,可请公安部门协助处理。

第三十八条受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坚持原则,执行政策、秉公执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对重要的检查、控告、申诉,应亲自阅批、接谈,进行处理;要支持承办人员履行职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四章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条检举、控告、申诉人在检举、控告、申诉活动中有下列权利:

(一)对党员、党组织违法乱纪的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二)党员对所受党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有权提出申诉,要求复议、复查。

(三)提出检举、控告、申诉后,在一定期限内得不到答复时,有权向受理机关提出询问,要求给予负责的答复。

(四)有权要求与检举、控告、申诉案情有关或有牵连的承办人员回避。

(五)对受理机关及承办人员的失职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六)因进行检举、控告、申诉,其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

第四十一条检举、控告、申诉人在检举、控告、申诉活动中,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所检举、控告、申诉的事实的真实性负责。接受调查、询问时,应如实提供情况和证据。如有诬陷、制造假证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二)遵守党的纪律和控告申诉工作的有关规定,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如有违犯,须接受教育、劝告,直至承担纪律责任。

(三)接受党组织的正确处理意见,不得提出、制度、政策规定以外的要求。

第四十二条被检举、控告人在党组织处理对他的检举、控告过程中有下列权利:

(一)对被检举、控告的问题有权进行说明解释。

(二)基层党组织讨论决定对他的党纪处分或其他处理时,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辨。

(三)有权要求党组织将调查处理结论同本人见面。

(四)对党组织认定本人所犯错误的事实、性质和所作处理决定有不同意见时,有权向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申诉。

(五)对受理机关及承办人员的失职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六)当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

第四十三条被检举、控告人在党组织处理对他的检举、控告过程中,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配合党组织查清被检举、控告的问题,如实提供情况和证人,接受检查和询问,主动交代问题。如有隐瞒、诬陷、抗拒等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二)对所犯错误,必须正确对待,认真检讨,接受处理,不得违反组织决定。

(三)尊重检举、控告人和承办人的权利和职责,如有利用职权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和承办人员的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是党内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规则、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和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

第四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本条例的细则或具体规定,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六条中国人民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可参照本条例另作规定。

纪律检查制度篇10

一、把握职能定位,自觉当好检察机关“反腐铁军”

一是找准定位转职能。聚焦中心任务,理顺突出主责与履行专责、组织协调与牵头主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积极主动向党组汇报工作,为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对纪检监察职能进行梳理,将过去负责的工作纪律抽查、车辆使用检查、案件评查等工作归还给主责部门;突出“监督、执纪、问责”重心,督促主责部门及时上前站位、把好关口、完善制度、扎紧篱笆。二是务实创新转方式。改变以往履职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工作做法,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当好党组得力助手,协助落实主体责任。围绕党组重大决策决议、重要工作部署和执法办案加强监督,紧盯“不落实的事”、严查“不落实的人”。把关注点从“盯违法”转向“盯违纪”,用好纪律这把尺子。三是率先垂范转作风。注重加强自身监督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高度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紧扣“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执法的再执法”角色定位,认真研究年度各科室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把握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二、坚持正风肃纪,自觉当好党纪条规的“守护者”

一是围绕纪律强教育。结合开展“三严三实”、“正风肃纪、争做好干警”、“守纪律、讲规矩、树形象”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挥纪检监察职能,积极协助院政治处、机关党委抓好教育的总体谋划,以坚强的政治责任和纪律约束保障活动取得实效。同时,纪检监察部门积极投身专题教育活动,自觉克服“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错误思想,真正触及灵魂,查找病根,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二是围绕司法重监督。突出加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紧盯制度执行,狠抓24项规范司法“倒逼”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升监督检查信息化水平,熟练运用《监控客户端系统》、《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对执法办案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抓好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禁令、禁酒令等检纪、检规的执行和检查,防止“破窗效应”。主动走访“两代表一委员”、人民监督员和律师,听取意见和建议,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围绕办案抓防范。始终把查办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真正使法规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绝不隐情不报。坚持惩防并举,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对重要岗位、环节、人员的监督,坚持抓小抓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