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十篇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十篇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6:12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有工业;经济增长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其次,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一直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要改善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需要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金融发展也不能靠金融资产在量上的扩张,而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还获得质的提升,要增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都和人才是息息相关的。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一直比较严重,因此要构建高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配置机制,保障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的数据计算而得.

[2]King,R.G.,Levine,R,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717-738.

[3]neUSSeR,KLaUSandmaURiCeKUGLeR.,manufacturingGrowthandFinancialDevelopment:evidencefromoeCDCountries[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8,80(4):638-646.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5]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6]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

[7]王晋斌.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0).

[8]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陈灵,徐云松.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研究,2011,(9).

[11]臧玉淼.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财政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4,(4).

[12]李钊,王舒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2005,(23).

[13]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中国、日本、韩国的经验[J].金融研究,2005,(10).

[14]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

[15]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1.

[16]潘青木.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金融体系效率[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1.

[17]俞海.现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1.

[18]张志杰.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1.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XwQ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2m511909)。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2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业;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3)10-0077-07

自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金融业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不断加大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三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促使金融业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和健康发展趋势。

一、东北振兴十年金融业发展情况

(一)银行业资产质量和资金规模不断提高

1银行业资产质量得到根本性改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及实施后的最初几年,东北三省是我国不良贷款状况比较严重和集中的地区。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统计,三省金融机构2002年末和2003年末本外币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56%和26.36%,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76和8.56个百分点。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支持,就是配合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不良资产进行核销或剥离。其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04年核销或剥离,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分别在2005年和2008年被剥离,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也在近10年内陆续被妥善处置。

随着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核销或剥离处置的基本完成,三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有了实质性下降,不良贷款率也逐级降低,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13.57%下降到2008年的8.02%。在此后的几年内,东北三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好,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例也基本呈不断降低态势。截至2012年末,三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04.3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6.17%。其中,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和0.93%,均低于全国平均1%的水平,只有辽宁省高出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见表1)

2银行业资金规模快速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东北三省银行业资金实力快速提升。截至2012年末,东北三省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为64656.30亿元,是2003年的3.61倍,年均增长15.32%;银行业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45836.90亿元,是2003年末的3,03倍,年均增长13.1%。(存贷款余额各省情况见表2)

分阶段看,2003~2007年东北三省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基期为2003年)分别为12.39%和6.48%,均低于这十年的全国年均增长率,特别是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明显偏低,其原因主要是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较差,这一时期正处在逐步变革中,影响了银行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而2008~2012年由于各项振兴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日益显现,再加上2008年四季度以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出台,使东北三省存、贷款新增额和增速连创历史新高,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基期为2007年)也分别高达17.71%和18.70%,明显高于前5年乃至整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

(二)证券业步入规范化运行轨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的这段时间乃至战略实施后的前几年,东北三省证券业一直处于低谷,不仅连续多年没有企业上市,而且有不少已上市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退市,证券经营机构也大多因违规经营而被关闭。随着2006~2007年间三省企业上市工作陆续恢复及证券经营机构综合治理工作的圆满完成,整个证券行业开始步入正轨,并取得明显成效。2003~2012年,东北三省非金融机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累计5614.02亿元,其中2008~2012年占89.28%,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例也由2003年的2.87%大幅度上升到2012年的22.53%,近3年也稳定保持在10%以上(见表3)。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2年的股票债券融资比例分别为26.40%、12.80%和18.90%。

(三)保险业的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东北三省保险业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的综合实力不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也不高。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保险市场秩序不断好转,保险市场主体日益丰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保险业改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全面推进,不仅使保险业自身进入稳定发展轨道,更使保险业成为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东北三省保险经营机构实现原保险收入合计1139.74亿元,是2003年的3.08倍;全年赔款及满期给付支出合计352.65亿元,是2003年的4.76倍,十年间累计为东北三省提供了2197.28亿元的风险损失补偿及满期给付(分省情况见表4)。

二、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全国占比总体下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渐加大了对东北三省的信贷支持力度,使东北三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屡创新高。但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三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新增额及增速依然落后于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存、贷款余额全国占比也出现整体下降。截至2012年末,东北三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在全国的比重为7.12%,比2003年末的8.14%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其中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分别下降0.43、0.15和0.44个百分点;同期,东北三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在全国的比重为7.24%,比2003年末的8.91%下降了1.67个百分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分别下降0.33、0.55和0.79个百分点。分阶段看,2005年之前三省存、贷款余额处于明显下降态势,2006年之后则呈现为平缓下降并转缓慢盘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分省变动情况与之基本类似。

(二)金融相关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金融化程度即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地区层面也反映了金融业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其计算公式为某一时点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国内学者的分析一般以存贷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据此计算的东北三省及全国2003~2012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变动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东北三省2003~2012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东北三省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业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尽管东北三省和全国的金融相关比率时有下降时有上升,但与全国的差距却总体上呈现扩大态势。三省2003年末的金融相关比率为2.60,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7,到2012年末下降到2.19,差距扩大到0.78,差距最大的2011年末相差0.86。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2年末的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为2.48、1.85和1.96,而2003年末则分别是2.85、2.58和2.24。

(三)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依然较小

金融业增加值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业拉动经济增长力量的大小。为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12年,东北三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48.36亿元,是2003年的7.62倍,年均增长25.31%,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1.60%增加到3.0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全国平均水平是5.51%,比东北三省高2.44个百分点,而2003年仅相差2,03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这表明东北三省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分省情况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本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2%、2.05%和3.1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1.09、1.28和2.23个百分点,但辽宁和吉林两省的提高幅度均低于东北三省1.47个百分点和全国1.8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四)金融业在东北地区缺乏比较优势

区位商系数是衡量一个区域内部某一产业或行业发展水平和优劣地位的重要指标,其数学含义为区域内某产业或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该产业或行业总产值与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之比。当区位商系数大于1时,该产业或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属于专业化部门,在该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地位。2012年,东北三省金融业区位商系数仅为0.56(见图4所示),而第一产业系数和第二产业系数均已超过1,金融业甚至远低于第三产业整体0.83的系数平均值。从图4所示的变动情况看,东北三省金融业十年来尽管取得快速发展,但区位商系数始终小于1,系数最高的2009年也仅为0.60,这表明金融业在东北三省区域内仍不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三、东北区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努力完善东北区域金融体系

着力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国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政策着力点。东北地区过去十年间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发展与改革主要以外延拓宽为主,内涵机制的培育相对不足,无论是相对发达的辽宁省还是相对欠发达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过去十余年均不同程度地处在外延式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阶段,这既制约了金融业自身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也影响了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功能的有效发挥。

未来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为逐渐消除制约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创造前提条件。一是努力完善以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区域布局合理、城乡覆盖广泛、多种所有制机构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金融体系。二是努力完善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和产权市场协调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现代区域金融市场。三是努力完善服务优质高效、竞争规范有序、开放创新兼备、功能不断提升的现代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努力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金融安全和稳定运行、有利于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代区域金融发展支持体系。

(二)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应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金融关键领域改革及促进金融创新,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东北地区过去十年间金融发展与改革的一系列成就,与坚持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覆盖下的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密切相关,而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也需要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东北地区在深化金融改革进程中,特别需要以强化系统协调性为原则,在国家整体金融改革框架内深入推进地方金融体制的综合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总部基地建设。在金融创新方面,重点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产业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要深化产业发展基金、债券融资、低碳金融、信用担保、融资租赁、民间金融等欠发达金融领域及农村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等相对薄弱环节的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实现不同金融领域和不同金融环节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东北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综合提升。

(三)加强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协调互动

区域金融的协调互动发展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国内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先进经验。东北地区过去十年间金融发展与改革的一系列成效,与国家以卸掉历史包袱为核心的金融支持政策及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紧密相关。但进入实质性振兴阶段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工作重点已从各项政策的支持转向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就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和改革来说,应从过去更多地寻求国家政策援助,转向以省际问及其不同区域间的全面战略合作为主,争取国家的金融政策支持为辅。在全面战略合作方面,按照《东北四省区(含内蒙古自治区)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总体合作原则和金融领域合作方向要求,在四省区(含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建立金融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协调本区域金融发展和改革的总体部署。同时,要建立各省金融机构间的经常性联系机制,并通过振兴东北区域金融论坛、金融行业联席会议等平台,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在国家金融政策支持方面,重点要争取“一行三会”等国家金融管理和监管部门对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在机构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协调与支持。同时,进一步密切政银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本地区的有效融资需求。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Ja790002)

作者简介:任曙明(1973-),女,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刁虹(1986-),女,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史晓芳(1984-),女,河南鹤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和财政学。

摘要:结合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分析了一国或地区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将整个服务业分为金融和非金融两类部门,以规模和效率指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将金融部门效率纳入非金融部门的生产函数中,通过构建两部门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增长的直接带动作用和间接溢出效应,并以2002~2009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键词:金融发展;服务业增长;两部门模型;SBm-Dea-windows

中图分类号:F0629;F2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31-05

一、引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近年,我国服务业虽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落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因此,许多学者对影响服务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Fisher等从需求角度的分析认为,人们最终需求的层次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上升,而这些高层次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服务业,所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层次提升将促进服务业增长[1]。Francois等从供给角度的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技术变革和劳动分工深化,促进了以满足中间需求为主的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增长,最终表现为服务业快速增长和其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上升[2]。

以上关于影响服务业增长因素的研究可称为服务业发展阶段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一国或地区服务业的增长和比重提高就是其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应该说,这一解释总体上符合人们的直观经验。然而,在现实中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增长水平和所占比重反而较低。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一国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呢?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增长水平受到以该地区金融规模和金融部门效率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企业能更及时得到充足的项目投资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其服务业增长较快。

已有大量文献充分讨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基本都是针对金融发展对一国或地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水平影响的研究,关于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增长影响的研究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在已有研究所处的时期中,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逐渐由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情况下,研究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金融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机制

已有研究中关于金融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Goldsmith等提出的资本积累渠道,强调金融体系通过吸引国内外资本而汇集储蓄,加速企业的资本积累而推动经济增长[3];二是由Schumpeter等提出的技术创新渠道,即金融体系通过提高储蓄的配置效率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支持技术创新而促进经济增长[4]。

与工业不同,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和资金需求特征使金融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机制也存在差异。首先,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间差异大,包括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新兴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5],不同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特点研发创新性金融工具,为不同行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mattoo等的研究证实新企业自由进入对于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6],而新企业的进入势必涉及一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当其所需的必要资本量大于其自身拥有的财富总额时,就需要从外部融资。然而,在低效率的金融体系下,存在着信贷规模约束、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等政策,导致融资成本高昂,提高了新企业进入壁垒。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金融效率减少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降低其进入壁垒。所以,在金融体系效率较高的地区,新企业进入服务业市场的可能性越高,越有利于服务业增长。

类似于金融发展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也会通过支持技术创新而促进服务业增长。但与之不同的是,金融发展不但能够通过提高储蓄的配置效率而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并能够通过促进服务业集聚加速技术创新和扩散。首先,在服务业集聚区内各创新主体能够形成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同时,服务业技术创新易学习和易模仿特征使集聚区中的弱势企业更易借助强势企业的创新优势完成自身的创新。弱势企业的成功模仿又会使强势企业在集聚区内失去竞争优势,从而激励强势企业加速技术创新步伐。而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独立的,需要依赖一定的外部条件。事实表明,金融发展在服务业集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金融体系能够通过提供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兼备的金融工具,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服务业集聚产生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效率的金融体系能够降低劳动力从原有部门流出建立新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家的显现速度,使区域内产业集聚的规模得以扩张[7]。

综上,在金融促进服务业增长的过程中,对金融体系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开发适合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的多样化、差异化金融工具,提升资产转换速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所以,本文认为金融促进服务业增长与金融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不同之处在于,服务业增长对金融的要求更多集中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改善。所以,下文将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三、计量模型

借鉴Feder等学者的研究方法,本文将整个服务业分为金融和非金融两类部门,以规模和效率指标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并且,分别从金融部门规模增长对服务业的直接带动作用和金融部门效率提高对服务业的间接溢出效应角度分析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假设Yt为t时刻服务业总产出,Kt、Lt分别代表整个服务业在t时刻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Ft、nt分别为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t时刻的总产出,KFt、LFt分别为金融部门t时刻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Knt、Lnt分别为非金融部门t时刻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则:

(5)

其中,FKF、FLF分别代表金融部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边际产量,nKn、nLn、ntF分别代表非金融部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金融部门效率的边际产量。

假定各投入要素没有得到最优配置,即部门间的要素边际产量存在差异:

式(12)中,(dK/K)、(dL/L)分别为整个服务业部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F/Y)×(dF/F)为金融部门产出在整个服务业产出中的占有率与其增长率的乘积,表示金融部门对整个服务业增长的直接贡献,(n/Y)×(dt/t)说明了金融部门效率通过与非金融部门n的弹性关系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出增长。

式(13)即为金融部门对服务业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的计量检验模型[8]。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

通过查询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发现各省每年统计资料内容存在差异,考虑样本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区2002~2009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金融部门效率测算

1模型选取

金融部门效率是指某一地区金融整体的投入与金融产出或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比较。由于金融部门的生产成果不仅体现为其自身创造的利润或增加值,还应包括其在促进资金融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所以,本文借鉴关于金融机构效率的测算方法,将各地区由国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视为一个总体,引入金融机构效率评价中常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并使用tone提出的基于松弛变量的效率测度模型(SBm),解决了由于忽略松弛变量的影响导致的效率测度偏差,模型如下:

(14)

其中,ρ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和产出松弛最小情况下的效率值;m、n分别为决策单元投入与产出的种类;λ是由各决策单元的权重系数组成的列向量;X、Y分别代表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向量形成的矩阵;x0、y0分别为特定评价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向量,xi0和yj0分别为特定评价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和第j种产出;s-、s+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向量,s-i、s+j分别为其中的元素。为简化求解过程,令:

(16)

其中,τ为效率评价标准,其他变量与模型(14)相同,则当τ=1时,说明决策单元有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此时s-i=s+j=0[9]。

更进一步,一般情况下Dea方法只应用于横截面数据,会掩盖很多DmU效率的动态变化过程。Charnes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类似于统计学中平滑系数的Dea视窗(Dea-windows)分析:将所有样本按照时间段分为不同子集,每一个子集中同一个DmU的不同时期视为独立的DmU,每个独立的DmU只需与其所在的面板数据子集比较[10]。本文将SBm-Dea模型与Dea-windows理论相结合,对视窗分析中每个DmU同一时期的效率值取平均数,作为DmU的最终效率。

2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关于金融机构效率的测算方法[11],测算各地区金融效率。金融部门具有盈利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双重属性,本文借鉴中介法,把金融部门视为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同时,考虑金融部门的盈利水平,构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各地区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为投入指标;各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反映金融部门中介作用的产出指标,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反映金融部门盈利能力的产出指标。

在Dea模型中,各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间必须满足同向性假设,对所选样本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样本省份金融部门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之间相关系数不仅为正,而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上的双尾检验,这表明本文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符合Dea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假设,具有合理性。

3效率测算

本文分别采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条件下的SBm模型测算金融部门的技术效率,分别用t1和t2表示。从导向方面考虑,产出(投入)导向是指在投入(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投入)最大化的规划问题,这两种导向是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对于金融部门来说,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较容易控制,而金融部门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能力上,即本文的产出要素。综上,本文采用产出导向SBm-Dea-windows模型测算金融部门技术效率,表2为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各省金融部门技术效率平均值。

(三)金融部门对服务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及溢出效应测算

1指标选取

在金融部门对服务业增长作用的计量检验中,涉及的变量为gi、gk、gl、gf、gtsn,分别表示各地区服务业的产值增长率、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增长率、服务业劳动增长率、金融部门对服务业增长的直接贡献以及金融部门效率变化通过非金融部门对服务业产生的溢出效应。其中gi选用我国各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计算;gk选用我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gl使用各地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计算;gf代表金融部门对服务业增长的直接贡献,使用金融业生产总值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金融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乘积表示;gtsn1和gtsn2分别代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情况下金融部门效率变化通过非金融部门对服务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使用非金融部门在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总值占有率与金融部门效率增长率的乘积表示。

2两部门模型测算

本文使用eviews60对2002~2009年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部门效率变化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由于面板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考虑到31个省区间的个体差异,各序列具有相同单位根过程的可能性非常低,故采用不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如表3所示,各序列都是平稳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情况下均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直接回归。同时,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情况,如何选择的一个经验性原则是:当不能把观测值当作从一个大总体中随机抽样的结果时,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把样本当作一个总体的随机抽样,并且关心总体状况时,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12]。本文以我国所有地区服务业为研究总体,选取样本包括全部母体,并非随机抽样的结果,故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并且,通过似然比检验可知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情况下的个体时点固定效应的统计量F值分别为4129780和4091813,伴随概率均为0,故采用个体时点固定效应。考虑样本个体和时间上存在的异方差问题,选择Cross-sectionweights加权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并选择periodweights(pCSe)方法估计协方差,从而给出稳健的t统计量,如表5所示。

(四)结果分析

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情况下,对应解释变量前系数符号完全一致,且系数值相近,调整后的方程总体估计可决系数分别为0536248和0540667,方程拟合优度较高,Dw值接近2,而且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

变量gtsn1和gtsn2的系数估计值为金融部门效率对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在两种规模报酬假设情况下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证明金融部门效率提高对其他服务业部门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变量gf的系数估计值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金融部门对整个服务业增长的直接贡献十分明显,估计值分别为510%和505%,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金融部门产值变化100%,整个服务业总产值将变动510%和505%,金融部门对服务业整体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并且,由C3=[θ/(1+θ)]>0可知θ>0,这意味着金融部门边际产出大于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效率的溢出效应在两种情况下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但溢出弹性分别为24%和06%,溢出水平微弱。此外,劳动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说明,资本投入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投入。

五、结论

本文首先借鉴金融在促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合服务业的特点分析了一国或地区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包括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检验金融对服务业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并且建立了综合反映金融部门中介作用和盈利能力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Bm-Dea-windows测算了金融部门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情况下的效率值,进而基于我国31个省区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服务业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远大于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说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资本是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也就是说,我国服务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部门作为资金融通的媒介,能够通过资金的筹集和再配置促进服务业的增长。

其次,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直接贡献在两种情况下均大于50%,并且间接溢出效应显著,说明金融对服务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溢出弹性较小,说明考察期间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扩张所带来的量的贡献,而金融效率提高对服务业增长产生的质的贡献不足。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观察了样本金融效率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本文发现,考察期间金融部门效率变化微弱,大部分省区变化幅度在005以内。且观察金融效率数据可知,所有样本金融效率变化不稳定,即考察期间没有任何省区的金融效率呈现持续增长或下降趋势。再者,多年来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多向工业部门倾斜,金融部门受到传统观念和政策因素影响,更倾向于为工业部门提供服务。综上,不难理解我国金融效率对服务业增长溢出弹性小的问题。

以上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量性发展有余,质性发展不足”的现状,并且证明了金融在服务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服务业增长中的作用,首先应注重提高金融部门效率、完善金融功能,使其真正具备促进服务业增长的能力。其次,应改变金融部门观念,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为资金密集型服务业提供创新型金融服务,实现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FisheraGBtheClashofprogressandSecurity[m]London:macmillan&CoLtd,1935

[2]FranciosJF,KaReinerttheRoleofServicesintheStructureofproductionandtrade:StylizedFactsfromaCross-countryanalysis[J]asia-pacificeconomicReview,1996,2(1):1-9

[3]Goldsmith,Raymondw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m]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1969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

[6]mattooa,RRathindran,aSubramanianmeasuringServicestradeLiberalizationanditsimpactoneconomicGrowth:aillustration[Z]worldBankworkingpaper,2001,no:2655

[7]张小蒂,王永齐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连接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0(5):59-67

[8]GFederonexport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82,12(1):59-73

[9]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30:498-509

[10]Charnesa,ClarkCt,Cooperww,etalaDevelopmentStudyofDataenvelopmentanalysisinmeasuringtheefficiencyofmaintenanceUnitsintheUSairForces[J]annalsofoperationResearch,1985,2:95-112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4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6]张宇飞.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J].现代商业,2016(23)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5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中部崛起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5―0044―04

金融生态即金融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有机系统。金融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区域之间的资金流向和区域的金融稳定。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金融生态有所改善,但因曾遭受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中部地区金融生态失谐。因此,构建和谐的中部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自2004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第一次提出“金融生态”一词以后,李扬等分析并评价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对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的贡献弹性进行了测度并排序。中国人民银行洛阳中心支行课题组及陈哲明、彭耀辉等学者则对评价金融生态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事实上,“金融生态”是对金融业的一种拟生化概括。在金融生态中,各因素相互联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金融业的“生命性”、“竞争性”和“自适性”等生态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运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金融业本身如何持续发展,以及运用和谐发展理论研究金融业主体间及其与外部环境间和谐、共同发展。但对具体的、局部地区的金融生态(如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研究还不够。下面以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为契机,分析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进一步探讨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

二、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审视

近年来中部地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及河南六省)的金融生态有所改善,但相对于遥遥领先的东部地区和迅猛发展的西部地区,它们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出现了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资金吸纳能力低下、金融机构结构欠合理、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整体金融效率低等。中部塌陷是多方面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良的必然结果。

(一)自然环境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中原腹地,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是全国农业人口最集中、“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2006年,全国粮食总量49746万吨,中部六省粮食总量就占全国粮食的32.16%(见表1)。但长期以来,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干预较多,市场化程度极低,粮食亏损挂账不堪重负,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

同时,中部地区地处内陆,不靠海、不沿边,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制约了对外开放工作的进展。再加上东部沿海省市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的好处,因此,在对外开放方面,中部地区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外向度不高。2006年,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96亿美元,仅占全国比重的9.7%。

(二)经济环境

1.经济基础薄弱。中部崛起战略出台时间最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从各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中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2005年分别为55%、19%和17%,2006年为55.6%、18.7%和17.1%;东、中、西部地区GDp加权平均增长率,2005年分别为13.1%、12.6%和12.8%,2006年为13.9%、12.8%和13.2%。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比上年略有下降,减少0.3个百分点。

2.中部地区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储蓄存款,企业存款较少。中部地区在国有经济改造的同时没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非国有经济融资模式,市场化程度低,外资企业少,企业经济行为欠活跃(见表2中的存贷款余额地区分布)。

(三)政策环境

因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诸如各种各样的“特区”和“试点”地区的设置等经济体制的差别,直接形成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首先,中部地区的资金通过“政策性溢出”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积聚。其次,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即“商业性溢出”,致使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部金融资产总额只占14%,低于西部(见表2中金融机构地区分布)。

(四)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发生。中部地区深处内陆,是传统计划体制贯彻最为彻底、统治时间最长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法制环境不健全,对风险和债权人保护不够,严重制约金融信贷投入水平,结果造成银行惜贷现象严重,银行有效信贷载体稀少,金融体系非常脆弱。

(五)信用环境

由于积淀下来的历史遗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部地区社会网络的脆弱性――较难形成一种作为主体行为规则的诚信规范或规则。农民高负担问题,毒米、毒油、黑心棉等恶劣社会现象在这一区域较之全国更为严重。

由于法制环境不健全和信用缺失,导致债权和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中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低。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03年和2004年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评分,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西部次之,而中部的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比东、西部差(见表3)。

三、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方向选择

中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中部地区区域经济与金融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政策环境

第一,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构建完善的金融产业政策环境。以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使政策性银行从设置到贷款投向向中部地区倾斜,支持欠发达中部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建立中部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借鉴东北地区试点经验,推进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自2007年

7月1日起,中部地区六省份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个行业中进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试点范围企业的税费水平,提升中部企业融资水平。第三,打造中部城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带,扩大金融外向度。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武汉“1+8”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合肥芜湖沿江城市带、江西昌九工业走廊、山西太原城市群等的建设,将大大提升中部地区经济金融产业链。

(二)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和谐的中部金融生态经济环境

第一,各金融主体要深化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加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引人民间资本参股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银行债务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第二,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经济环境。针对中部农业占比较大的特点,要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三农”。同时要针对中部地区正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总人数占全国的43.6%),外出务工收入成为中部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特点,以发展农民工银行卡为切入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经济环境。

(三)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法律环境

第一,加大金融立法,制定与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问题涉及到现行的法律条件、会计准则、外部审计、信息披露、司法执法完备与否、市场信息获得的便利性等。中部地区非正规金融仍处于不明不暗的灰色状态,非公有制的金融主体发育不健全,因此,要加快推进金融立法,完善金融产权制度,促使中部金融生态主体能健康成长。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环境,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采用专门针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促进风险投资更好的发展。第二,加强金融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中部地区存差较大,惜贷现象严重,这对经济正常运行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加强金融执法力度,改善地方金融司法环境,提高违法、违纪、违约者的成本,以有效遏制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节约交易成本,优化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第一,推广信用社区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区的建设,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乡村银行建设结合起来,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结合起来,建立农户信贷担保基金,成立信用担保共同体,创新信用担保的新模式。如山西、安徽等地积极探索的“龙头企业+农户+信用担保”的信贷方式值得推广。第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同时,政府、银行系统等在完善我国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应始终以适度控制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为出发点,以扩大覆盖面为担保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为金融体系注入新的资金,化解金融风险。第三,加快区域征信体系、评估监测体系建设,促进信用经济发展,这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和必经之路。金融部门要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借助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实现中部地区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运行和企业征信新系统试运行,构建整体联动的金融生态维护机制,努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激发中部区域内部经济金融活力。

(五)加快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中部地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的现状,要适时引导和鼓励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按照市场化原则强化并整合中介机构市场竞争,着力培育和完善高效运行、服务规范、种类齐全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并以法律形式规范其行为。同时,严格中介服务行业准入、退出等行业监管,形成良好的中介服务行业执业规范,提高公信力,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链。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6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的金融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区际差异,影响到金融运行的效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由于马太效应,区际间的差异会逐步拉大。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成败的关键,而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无疑为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金融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对统筹区域发展作用显着。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1.经济增长理论。各类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时,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认为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不同的因素,然而,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达成共识。决定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的融资体制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两个效率”的提高又是由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决定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必须靠国家政策倾斜,实施区域金融政策,完善落后地区的投融资体制。

2.金融压抑、深化与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与肖相继提出了“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只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造成的,而消除这些障碍需要金融创新。欠发达地区金融压抑体现在:金融组织体系设置较为单一,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少,信贷分配政策与发达地区没有差别,政策资源的作用受到压抑,金融市场机制对社会资金配置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金融管理与资源配置受到体制上的影响而被压抑,金融体系对外不开放或开放程度很低,等等。由此,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会给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深化造成伤害,压抑其金融创新的动力,阻碍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发挥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在欠发达地区制定并实施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以加快其金融深化进程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为经济的腾飞营造金融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3.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的地区经济,制度安排对金融发展举足轻重,由政府制定实施特定的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比竞争性的政策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着眼点在于,政府为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部门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金融政策来使金融机构获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有利于本地区资金吸纳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西方的信用理论。西方的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及信用调节论都强调金融对区域经济的调整意义,即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货币、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调整要求,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程度的差异可能会使金融调整的效果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只有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集聚全国的金融资源,启动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才能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因此,通过制定区域性金融政策,利用政策资源和工具来促成资本的形成,促进资本的区域性流动,提高区域金融相关比率,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统一金融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然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10693.4元、5380.8元、4283.3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59.9%。截至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20109.73元、8207元、6656.42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66.9%,可见东、西部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虽然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与各自的区位条件、工业基础、文化背景和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但统一的金融政策无疑对差距的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统一的金融政策在东部和西部产生的效果不同,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就不同。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控力度不同

1.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相关比率高于西部,而且金融市场较西部成熟,货币传导机制较为灵敏。因而,东部地区的货币乘数大于西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效果强于两部。

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体现了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是衡量货币化进程的一个核心指标。如表l所示,西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小于东部地区,而且金融相关比率的增速小于东部地区,两者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被经济货币化进程所吸纳,货币乘数因而小于东部,同样的基础货币所能实现的货币供给数量东部地区大于西部。

另外,东部地区银行间的拆借、质押式回购、现券交易额占有绝对比重,各项指标基本都在80%以上,而西部地区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较少,因而东部地区货币传导较为顺畅,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传导机制极不灵敏(如表2所示)。

可见,西部地区货币乘数较小,而传导机制又不灵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的效果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部地区资金的供不应求。

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国有经济,而且非国有经济经济效益高,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其内源融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自我发展能力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附程度低,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有经济,对银行的依附程度较高。紧缩性货币政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创新

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差异性。经济决定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适应,金融发展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金融发展的东西差异尤其显著,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不足。

(一)西部地区组织创新不足且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滞后

一是金融网点不足且布局不合理。20世纪中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分支机构,2004年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1995年比较,减少了49.8%,被撤并的机构大多数是传统农区、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二是西部地区国有银行的比重太大,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比重过小。2005年底,西部地区国有银行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9.5%和8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1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金融业务大量集中在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很小。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中信、招商、深发展等布局有限,西部地区或者根本没有。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较多农村地区仅有农村信用社。因此,地方金融的发展滞后,是西部地区金融竞争力不足、金融服务整体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创新不足

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呆滞,金融工具创新不足,金融手段落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容量小,股票、债券的发行规模较小,不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额,西部地区都远远落后于中部与东部;而且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本身的融资能力不强,约束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西部地区缺乏区域性资本市场,致使资金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建设资金的缺乏。

(三)西部金融机构业务创新不足

西部金融机构机制老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业务交易制度创新、工具创新、经营手段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同时存贷款业务品种单一,对存贷款新方式、新品种及中间业务的运行机理层次的研究远远不够,金融业务发展不够深化,居民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存款资产,其他新型金融资产的持有量极其有限。

(四)金融机构规模小且金融资源不足

2003-2005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居民储蓄余额分别仅占全国的17.4%、17.5%、15.5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比例与1997年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同时,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还存在较大的存差,金融机构资金利用不充分,资金外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

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地区投资需求更大,资金短缺现象更加突出。不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或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事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讯、广播电视、中小学校舍和卫生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均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支持,其资金投入需求是巨大的。因此,新农村建设时期,西部资金短缺现象将更加突出。

解决西部地区金融供给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金融体系的重构,不仅包括金融机构体系的重构,而且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的重构。要解决西部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网点覆盖率低、服务满足程度不高等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金融机构体系的重建问题。

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区域差异性、层次性特征,农户和微小型企业是其资金需求的主要源泉,并且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需求更多的产生于村镇和社区,很多方面的需求不是有效的市场需求,有较多的投资需求不能通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得到满足,所以重构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坚持五个“并存”的思路: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并存;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银行与非银行并存;官方推进与民间推进并存;现代金融服务机制与传统金融服务机制并存。

目前,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有限,很少与农户和微小型企业发生信贷业务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过分强调抵押和过度依赖财务状况;合作金融机构经营上的商业化倾向严重,合作性不足。所以,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是一个农户和微小型企业导向型的金融机构体系,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路径

解决西部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网点覆盖率低、服务满足程度不高等问题的重要思路在于,按照“低门槛、严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市场准入“绿色通道”。但是,在西部经济总量和流量有限的地区,在商业和利润主导金融市场的时代,即使降低门槛,金融竞争局面也很难形成。所以,需要同时推动西部地区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

(一)推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推进西部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发展西部地区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促进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加快西部地区金融改革步伐,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在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可以通过组建西部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西部地区开发贷款规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二)发展“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

进一步放松农村金融市场管制,实施民间资本阳光化工程,发展“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在制定市场规范和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扩大现有“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的试点。

(三)促进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转型和整合

例如增加正规金融领域内的竞争要素;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转型,增强其社区性和地方性;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小额信贷的提供机制,开展针对农户、社区、村镇、微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建立一些区域性、地方性小银行,以满足当地居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需要。地方性金融机构虽然资产规模、资金实力不大,但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经济学家robertn.collender(2001)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即使在金融发达的国家,家庭住户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主要依赖地方性的金融机构,这就意味着地方性的金融发展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的研究甚至得出了地方金融发展决定了地方经济绩效的结论。因此,西部地区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从根本上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保证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强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四)发展社区金融合作组织

促进社区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如社区担保基金、资金合作社、互助保险组织、社区发展基金。尤其要注意培育那些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关系基础上的合作金融组织,要在充分总结现有民间资金合作社、社区发展基金等案例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框架,促使其合法存在。

(五)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实行有利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要使存款准备金起到调节资金不平衡的作用,可考虑按地区差异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即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缴纳较低的存款准备率,这样可以使东部地区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的调节“回流”西部。

(六)提升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层次

提升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层次,特别是贷款业务创新层次。资金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要充分发挥信贷对西部经济的支持作用。一是政策性银行可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二是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开展农村电网收益权质押贷款、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也可以探讨以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质押贷款。三是金融机构可以探讨支持西部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机制,特别是有选择地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贷款,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一些有还贷能力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山野菜、中药材开发以及个体苗圃等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四是运用信贷杠杆支持西部优势产业发展,例如支持电力、天然气、旅游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等,促进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七)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22-02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金融结构不平衡

1.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包括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本文仅分析银行贷款(银行债权)政府和企业债券以及股票,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问题。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例,从有效配置资源角度看,短期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中长期融资以证券市场为主比较适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0.4:1左右,而美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外源融资中20%左右是银行信贷,80%左右是证券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更高。2007年,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0.3:1,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偏低。在直接融资内部,股票融资额远远高于债券融资额,2007年股票融资是债券融资的3.6倍,

而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中固定收益工具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与我国情况正好相反。

2.金融机构。

本文借用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中介比率指标来分析我国金融业的机构化程度,该指标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可将金融中介比率指标细分为银行金融中介比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中介比率。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比率,该比率可用各金融机构持有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来表示。下表列出了2007年末我国金融中介比率各项指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金融机构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但仍然没有改变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占据银行体系半数以上金融资产,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11.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57%,但30%以上集中在县城,乡镇银行营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营业网点,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较低,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2个。

2.农村金融服务匮乏。

在我国,城市金融创新步伐较快,金融工具较为丰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金融衍生产品。理财服务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基本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十分匮乏,金融工具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只能从事基本的存贷款服务,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以及高科技含量的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落后地

区农村金融机构结算手段落后,手工仍为其主要操作方式,侧重于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

(三)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1.资金配置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整体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金配置的不平衡,而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又是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的结果。本文仅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来反映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情况。截至2007年末,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都在60%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5%

左右,东北地区则在8%以下。

2.金融机构分布不平衡。

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所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和30%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聚集了89.9%的保险公司,60%的证券公司和63%的期货公司。同时,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人民币业务逐步放开,这些机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金融机构云集加剧了东部地区的金融竞争,而竞争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造成各区域间金融效率差距拉大。

二、实现我国金融业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发展证券市场,调整融资模式

一方面,要规范发展股票市场。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对违法者予以严惩,让市场投资者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运作。其次,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防止审批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让经营效益差甚至亏损的企业及时推出市场。第三,要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标准,,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监督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各子市场间,要重点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并打破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向其适当开放短期融资市场。同时,要加大债券市场金融创新力度,丰富产品结构,可适时推出地方债券、市政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债券品种,并探索建立债券产品远期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风险规避工具。

(二)优化金融组织休系,实现金融机构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布局“东多西少”的现实情况,应制定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机构准入标准,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推动该地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同时,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应考虑制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向该区域发展分支机构,加大区域内金融竟争力度。

(三)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保持区域间资金投入的适度平衡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分文机构设置采取的是大区行制,这为实施独立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能。因此,可考虑按照不同区域设定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低一些,并给予各分行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限,允许其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确定合理的准备金比率,从而起到平衡区域间资金投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应配合中央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相应降低欠发达地区分文机构上存资金比例。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9

摘要:创建北部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依靠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才可能促进金融积聚。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金融聚集动因,文章提出了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管理两方面进行倾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积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目前广西提出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水平和金融业发展现状,单纯依靠自然渐进模式必定是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有可能促进金融积聚。

一、金融积聚动因分析

关于金融积聚的动因,金融聚集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积聚的现象。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Geh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无论对信息是否敏感的金融交易,都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积聚。

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解释金融聚集现象。韩国学者pak(1989)认为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某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2)、冯德连、葛文静(2004)均认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例如,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市场流动性提高、投资成本和风险降低等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风起云涌。例如,北京云集了国内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深圳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洲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金融积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同时,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政策倾斜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形成与产出能力给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推动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应用到省区层面上,如陈莹(2002)、黄湘雄(2004)、曹廷求(2006)分别对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实证研究,都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金融约束来达到金融深化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区域金融政策为金融部门和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得它们采取有社会效益的行为,弥补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及市场本身的缺陷,实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表明,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指出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

三、促进金融积聚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等多层次发展区域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金融积聚的根本因素,也是金融政策倾斜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倾斜加速金融机构聚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金融机构设置倾斜

1、建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蒋升湧(2007)主持的课题“建立北部湾银行问题研究”中提出,参照徽商银行模式对广西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兼并重组,在其基础上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北部湾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应以支持环北部湾经济圈特别是北部湾三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为主要目标,其信贷资金的投向重点应是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外,就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北部湾银行应重点吸收境外、东部资金,在成熟时,应将业务和分支机构延伸至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使之成为一家国际性银行。北部湾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尽可能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行业、地域(包括境内外)、所有制成分(包括自然人)等方面,多元化的好处是分散风险、保障资本金的长效稳定,并且可以发挥地缘优势,为今后引资多元化奠定基础。资本金可以采取阶段性扩充办法,在建设初期可以考虑只吸收境内资金,后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针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部湾银行应该承担起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或担保的责任,通过争取国家给予类似渤海银行的新业务试办权,例如开办股权抵押贷款,一方面避免与其他银行业务同质化,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市场机会,彼此形成合作关系,以利于资本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有差别地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和分散市场风险。因此,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或项目。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

(二)金融业务管理倾斜

1、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根据规划,广西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壮大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海洋等产业。对资金投向广西上述产业的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在税收、财政补贴等予以优惠,同时,允许贷款利率适当浮动。

2、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原则,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放宽利率浮动等措施促进资金及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聚集。对于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允许其以低于全国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开展业务,这样有助于该区域的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吸纳来自全国的资金,促进资金向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重点产业流动。同时,可以将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区域,允许本地区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存贷利率,或者对本地区以外的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的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及地方政府担保,以保障重点产业的资金来源。

3、增加政策性银行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资金投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规划层次,在金融政策及资金层面应尽早落实。因此在资金额度分配方面,跳出西部大开发的限制,从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多层次发展战略交汇点考虑,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者增加原来的额度,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为重点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对政策性银行贷放的专项资金所需的配套资金实行差异化待遇,例如,对来自北部湾经济区及广西本土金融机构的部分实行国家财政补贴利差及地方政府担保的双重优惠政策,带动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北部湾经济区。

四、金融政策倾斜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政策倾斜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对于金融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经济起步有着刺激作用。但是,政策倾斜往往以牺牲国家或地方财政为代价,并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因此,金融政策倾斜应该考虑时效性,防止微观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并且,金融机构积聚、资本流动最终取决于市场因素。因此,金融倾斜政策应着眼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为微观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于金融产业积聚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金融机构云集、资金流动活跃的热土。

参考文献:

1、姜爱萍,武晓斐.金融企业集群:金融地域运动的新动向[J].西部金融,2008(6).

2、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6(11).

3、隋庶.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J].新西部,2007(2).

4、左科华,实行倾斜性金融政策,促进西部开发[J].贵州商专学报,2001(9).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篇10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度自信;金融学科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数量的迅速增长,市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借助过度自信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旨在通过金融学科平台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寻找有效突破口。

一、金融市场中的过度自信行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如何以通过投资行为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近代新兴学科。在行为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它不断地挑战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过度自信原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理性模型与现存金融市场环境不相符的关键性问题,使其成为了行为金融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所有市场决策都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而在通常情况下,参与者们无法有效地控制个人在投资决策过程的过度自信行为,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也会在因为过度自信的失控而导致投资失败。独立研究公司portales的合作人,分析师查尔斯·皮博迪曾指出,雷曼兄弟破产事件的发生,要归因于其Ceo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减值并没有赋予相应重视。因此,近年来Ceo的过度自信指标也逐渐步入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视野,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度关注对象。当然,除了大企业外,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运作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基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认真考量,有效落实相关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二、样本采集

(一)调查对象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60份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分别来至两个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专业知识背景: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以及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每组各有30人参与调查。各组分别被安排在完全隔离的空间内,在限定的10分钟内完成问卷。被调查者分别来至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BS组),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nF组),均为全日制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二)问卷设计

本文将股票市场研究作为切入点,数据采集的主要标的物则是受访者对各股的主观预测价格。问卷中的3个问题分别要求受访者在指定时间内对国内外Bp、apple、中国工商银行3支股票五个工作日后的价格进行预测。以英石油(Bp)在纽约证交所(nYSe)的价格(美元)为例,受访者需要在2010年6月30日(被访日)预测Bp公司股票2010年7月7日在nYSe的收盘价,Bp公司近期的重大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历史最高(低)价会作为即时参考消息附上。实例如下:

问题一:至从4月20号以来,因为钻井平台漏油事件,英国石油(Bp)股价从$64.48跌至当前的$28.65,跌幅将近56%。请您预测英国石油(Bp)在一周后的股价。

答: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下,

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上。

(三)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引用了Soll&Klayman(2004)在其experiment1中的2-pointmethod(置信区间口径校对法)对受访者的过度自信进行定性分析。图一中,在1820(15.6)的环境下:区间i的置信水平为80%,即完美区间;区间J的置信水平小于80%,即过度自信区间;区间K的置信水平大于80%,即过度自负区间。以图一为例,假设受访者被要求以80%的置信水平来预测某支股票在未来一特定时间的价位区间,如果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为:

(1800,1840),即区间i,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完美校准;

(>1800,

(1840),即区间J,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过度自负;

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情况将会被定性为因认知偏差而造成的过度自信。

三、理论假说

本文研究着眼于不同的学科教育背景影响投资者过度自信水平的实证分析,其归因于在广义上教育对个人行为认知的影响,同样会制约投资者在交易中的过度自信行为。例如Deaves,Luders&Luo(2008),其通过建构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交易频率偏低,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金融教育背景、共同基金投资经验,交易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等影响因子。加以整合Sherin(2000)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能更好的掌控其在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水平。Gort,wang&Siegrist(2008)也同样地研究了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领域的冲击,其线性回归模型仅纳入了三个变量,即年龄、经验以及教育背景。他们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有效的减少过度自信。当然,至今为止世界上也出现了相当数量持反面观点的学术文献,例如odeanandGervais(2001)认为相关经验与过度自信成反比关系。Glaser,weberandLanger(2003)则证实了专业人士在趋势识别能力方面的过度自信要高于相对单纯的学生,因为他们并无法提供更精确的估算。

根据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以下假设的有效性:

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

四、数据分析

基于问卷采集的数据,本文首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两组受访群体在本次调查结果中的显著差异。纵向比较: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约3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nF组在三支股票未来股价预测中均有七成或以上的受访者表现为过度自信,而BS组的过度自信则维持在40%的水平左右。横向比较:nF组的内部性差异相对不明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整体表现基本一致,反观BS组在第三项预测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前两项,30位受访者中仅11人有过度自信表现,可见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在投资决策的过度自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确认此次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本文从两组受访者在三项预测中提取了区间中位数进行统计检验。首先,本文使用F检验分别对三项共六组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一致显示nF组和BS组的过度自信水平方差并无显著差异(见表一),即两方齐差(equalityofVariances)。虽然appL项目的F检验结果相对显著,但p=0.206的数值距离显著性临界值p=0.05还有很大差距。鉴于两个样本间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引入双样本t-test对现有数据结果进行真实度检验(统计学意义)。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两个样本在三项过度自信水平的t-test检验结果均呈现显著性意义。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本文上述的假说“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在此次实证分析中予以接受。

五、国内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国内现状及问题

1.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与产业投资创新的浪潮此起彼伏,广泛采用的新投资技术,不断形成的新投资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浪潮般地出现在金融与产业投资领域。由于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偏好发生了变化,投资股票、基金、权证、实物或股指期货、外汇、贵金属等等金融投资品交易活动已成为企业和居民个人防范风险、提高财富水平主要手段。而目前国内金融消费者还是以不具备基本理财知识的年长群体为主,基于本文以及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消费者群体的投资失利(包括金融产品与服务欺诈案件的发生)可以归因于其过度自信行为或基于认知偏差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投资理财业务的渗透已经成为解决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2.高速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伴随着金融机构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需求为中心”顾问式服务模式的转型,金融机构将大量减少柜台人员、增加精通投资理财的专业人才,对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对投资理财人才的巨大的需求缺口。仅以工行为例,大约一亿个人客户,按照“二八”法则预测,大致需要对2000万至3000万个利润贡献较大的高端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因而至少需要上万名理财人员。工商银行大约占国内银行1/4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简单地推断出国内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人才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涉及客户面相当之广,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的推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不用说从整个金融业来看,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也对理财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

3.高质量从业人员稀薄

与理财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投资理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目前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原来银行储蓄网点的员工,对专业的理财系统知识了解很少,保护消费者的意识相当薄弱。据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介绍,目前初步估计拥有国家理财师资格认证的人数大约是3000到5000人,按照中国理财市场来看,需求缺口大约超过30万。

(二)相应对策

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科学研发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核心任务,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可以借助金融学科平台通过以下两大有效途径解决我国在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中所面临的问题:

1.专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旨在培养具备健全消费者保护意识,既具有良好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金融和投资理财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投资理财业务技能,较高的投资理财综合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从事投资分析与咨询、风险投资、个人理财咨询、公司理财和各种金融服务等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短期内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多投身社会开展金融专业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宣传理性投资,避免过度自信的盲目投资行为,激励金融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2.着眼于系统化预防机制的研发

基于本文的研究理念,强化金融学科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改善研究方法、优化分析方式以及扩大影响范围等等。从而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评估系统,协助从业人员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规范金融市场的有效秩序。(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Deaves,R.,e.LuedersandG.U.o.Y.Luo,anexperimentaltestoftheimpactofoverconfidenceandGenderontradingactivity..

[2]Dittrich,D.a.V.,w.GuthandB.maciejovsky,overconfidenceininvestmentDecisions:anexperimentalapproach..

[3]Glaser,m.,t.Langer,andm.weber,2005,“overconfidenceofprofessionalsandlaymen:individualdifferenceswithinandbetweentasks,”workingpaper.

[4]Gort,C.,wang,m.&Siegrist,m,2008,arepensionFundmanagersoverconfident?,the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9,16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