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9:47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1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电力资源应用范围扩大。现代电力资源供应技术逐步创新,实现电力资源应用结构全面优化;资源管理结构进一步变革,智能化电力信息资源安全性管理问题,成为电力资源管理的突出方面,智能化技术在实践中升级,是推进电力管理安全的有效途径。

1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安全性相关概述

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是指电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电力资源控制与用户应用实现信息资源自动化对接,应用现有计算机程序,构建电力信息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人工电力信息管理的局面,具有操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随着现代智能化系统的全面升级,智能化系统在电力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并实现电力资源综合拓展,为我国电力应用平台的升级提供更可靠的信息资源。智能化电能表信息管理,是现代电力资源应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管理形式。笔者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作用归结为:

1.1程序化

电能表主要对电力供应传输的电压、电流进行检测,确保电力输送安全,同时也对用户电力应用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电力应用情况,实现电力供应,电力应用程序化管理,是促进我国电力应用体系完善有序分配形式。

1.2自动化

智能化电能表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电能表信息处理应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推进我国电力输送体系全面优化。1.3安全性这也是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基础作用。电能表信息管理具有独立的数据库,计算机防火墙系统信息自动升级,为现代社会资源传输提供了保障。

2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相关理论分析,对智能电能表在电力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初步了解。随着社会电力供应范围逐步加大,基础性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供应的实际需求,尤其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例如:用户信息泄露、电能表信息核实准确低等问题,都会对电力资源管理带来阻碍,针对当前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应对策略。

2.1数据库升级

电能表数据库升级,是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加强的表现。现有电能表的信息管理,直接借助计算机平台进行数据存储、收集、传输以及电力信息整合,这种电力资源传输方式,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电力应用信息存储,实现电能表应用信息的综合性传输,电能表数据库信息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电能信息存储保障。但这种直接存储的信息管理形式,外部接收信息的过滤能力较低,智能化电能表数据管理信息综合性较强,管理人员直接进行信息管理时,电能表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存在的信息风险性较高,容易出现某一管理区域的电能表信息受到病毒侵害,出现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瘫痪。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在现有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库资源过滤,设定区域电能资源信息过滤程序,优化电能表接收的信息,使用户电力信息可以在信息存储前,实现信息系统资源过滤,降低数据库存储资源存在病毒的风险,这也是电能表智能化程序安全管理的应对方式之一。例如:新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加密后,电能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传输安全性从20%增加至37%,电能表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2.2传输网络安全加密

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应对策略,实现传输网络安全管理加密,是电能表信息传输安全性保障。一方面,智能化电能表管理系统,依靠计算机自身安全管理程序中的防火墙进行信息保护,系统资源传输能够将其整合为有机体,全面延伸防火墙安全管理措施,实现网络传输资源的综合处理,确保电能表信息收集与传输中,电力信息具有良好的输送程序,为现代电力信息传输,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管理保障;其次,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于信息传输数据结构,在信息传输网络平台下,构建全方位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也就是说,电力安全信息在其应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保护,例如:ip地址自动加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传输系统50%的数据加密码自动生成,结合后期人工程序操作,实现电能表信息传输百分之百加密。电能表信息传输程序进行信息传导中,也自动并建立起信息保护数据程序,确保电能表信息传输过程信息加密,资源传输系统的自我传输安全性提升。

2.3信息资源自动整合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实现电能表信息资源自动整合。现代智能化电能表信息安全存储,是在电能信息应用基础上,实施电力信息资源自动收集,但并不负责传输信息的整合,而基础性智能管理程序,主要依赖计算机存储硬盘进行信息存储。随着电能表信息资源逐步增加,计算机硬盘存储空间饱和状态下,自动进行信息取替,管理人员进行程序存储过程中,只能确保近期电能表信息数据的完整,从而无法建立完整的电能表信息数据库。电能表信息传输中,新系统的信息安全性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传输相同信息的相互整合,使信息综合整理的程序规划率提升了30%,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效果全面性提升。保留现有程序信息存储形式,同时开辟电能表信息存储云空间,现有电力资源计算机暂时性信息存储,云空间数据综合存储,确保电能表信息存储完整性,同时云空间信息整合存储也会降低电能表信息遭他人窃取的机率,是现代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或者,电能表信息自动整合与数据库过滤程序同步应用,达到了电能表信息内外安全同步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安全性升级的作用。

2.4系统程序更新

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程序更新,能够确保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的整体更新。一方面,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可以实现其管理程序对的综合优化,实现电能表信息与电力输送资源信息资源的合理对接。例如:确保电力输送中电流、电压等信息的资源控制,从而发挥电能表信息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能表信息程序更新,电能表资源控制结构,资源处理程序,在更新中自动弥补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实施程序运行问题的自检,优化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确保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实践中优化。

3结论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分析,是我国电力应用系统创新实践的代表。基于智能电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提升智能化电表信息安全性管理略的技术中数据库管理、信息传输加密、系统升级等方面进行探究,对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有逐步性理解,促进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现芳.提高智能电能表数据通讯安全性的策略研究[J].通讯世界,2015(03):126-127.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2

近年来,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自1998年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为此召集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与研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间委员会,即“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就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在此,统称为对传统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法律上的知识产权相对应。一、传统知识的概念和特征“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的。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术语的使用与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讨论与研究传统知识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主要难题。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上,可能采用的术语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传统知识、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基本上可以分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三类,但是不穷尽于此。之所以要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讨论,就在于这三个主题具有内在属性上的关联性与共通性。首先,这三个主题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commonheritage)”。从“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三种共同遗产中核心的要素,即无形要素都已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新的创造性成果赖以产生的基础,从而给使用这些要素者带来可成为私权对象的“知识产权”。出于对这些处于公有领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认可,国际社会最初的政策取向仅仅是“保存(preservation)”这些要素。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极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极地“保存”这些遗产。各国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均已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利益平衡”问题进一步上升到了权利人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所要解决的就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在利用这些资源完成的知识产权中分享利益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历经代代相传的努力,原生境保护了相关资源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分享问题。第二个共同特征就是其都属于群体智慧与贡献的结果,超越了知识产权保护所关注的个人智力成果的范围。“传统”虽然更多地属于人文要素,但其肯定不是任何特定的人刻意安排达成的结果,而是一定规模的群体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在基本无意识的情形下逐渐培育起来的。尽管人的努力与创造性活动可能对遗传资源及传统的形成与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可享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在讨论保护相关资源与利益分享问题时,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显然已不合适;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制度,或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这些特殊资源保护的特别要求。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每一主题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所创新和进步;而这种创新和进步中既有正规革新(formalinnovations),也有非正规的革新(informalinnovations)基于请求保护的对象所具备的这种介于正规与非正规创新之间的特征,有人提出了一种“等同(quid-pro-quo)”理论来支持非正规革新者的知识产权主张。依据这种理论,既然在特定对象上的正规革新得产生新的知识产权,那么与相关或者相似的对象相关的非正规革新就应该导致一种类似权利(cognaterights)的产生。这种理论最早可见之于1989年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讨论,且在当时促成了两个决议的同时诞生:一个决议要求承认农民的权利;另一个决议则要求保护植物栽培者的权利。二、传统知识权利与现代知识产权的联系和区别传统知识根据现展中国家的观点,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知识具有资源主权,因而对传统知识的获得和利用,必须经过一国的事先知情同意、遵守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法律、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所认可的方式进行进出口,遵守国家关于对传统知识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同是传统知识是和某一定的地域、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代表着共同群体、社区、民族等的利益。而有别于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现代的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是国家为了鼓励私人将其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公诸于社会公众,以促使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并相应地赋予该特定的主体一定的法律上的垄断性的权利。可见传统知识和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存在属性上的一些相似特征的。(一)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和专有性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是为各国法律所确认的。它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定。日本的学者也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分为独占权和禁止权。这种垄断性是为法律所严格保护的,也是权利人凭借该垄断性获得市场获益的手段。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来源于法律的赋予,来自于权利人对其独立创造的智力成果的权利。传统知识也具有其垄断性和专有性。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不仅是需要法律的确认,也来自于对创造这些传统知识的智力成果的保护。这种垄断性、专有性导致了两种后果:一即在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上,都要防止的是其垄断性的被滥用,导致其在产业上形成垄断,影响了公平的交易和自由的竞争,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两种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二是两种知识之间的垄断性如何协调的问题。不能一味地强调现代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而无视传统知识的专有性,甚至将其视为公共领域的自由资源,可以任意攫取和滥用,这不仅是对传统资源所在国的资源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不利用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的。因而在法律上确认传统知识具有和现代知识产权相当的专有性和垄断性,是传统知识得以良好保护、有效利用的法律保障,也是使国家资源主权得到实现的法律前提。(二)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权是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一般仅限于其国内。这种地域性是源于知识产权是来自于一定国家法律的授予,对于其他国家则需要一定法律程序,才能得到承认和保护。而传统知识的地域性更强,其不仅是需要资源所在国家的法律程序上的确认和保护,更需要通过国际协议、条约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甚至需要国际组织的来共同协调和保护。同时它是和一定的地区、民族、国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就需要相应的地方的法规、地方政府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性上,传统知识更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因而所制定的传统知识保护法律、法规等需要的是国际法、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三个层次,尤其是地方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传统知识实行特殊的、有效的保护,起着具体的作用。尽管传统知识和知识产品的法律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但在其特殊性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法律所保护的知识产权,仅在法律所规定的保护期内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一定超过有效期,相关的知识产权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人类所共同使用。这在于知识产权是社会利益和权利人的利益的协调,否则会影响着知识的更新和利用,毕竟每项知识创造成果是有一定的价值寿命的,并从其注册或使用时起计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是建立在对受保护客体可利用价值实现的时间预期基础之上的法律设计。这正是导致专利、商标与版权作品受保护时间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时间性是鼓励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这和知识产权大相径庭。不仅在法律上不能确定相应的法律保护的有效期,一旦在法律上确定其权利,则永远都应当是有效的。并不因为其长期的使用,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形式的创新的知识产权,而减少对其的保护。这是由于传统知识是各地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的保护,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知识的价值会不断的上升,在时间上其价值的预期是不可确定的,对其保护的法律和技术的措施就更加重要。如果说法律保护的时间性铸就了现代知识的不断再生,那么这种时间性则将导致传统知识走向万劫不复的毁灭。(二)确定性知识产权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权利主体的确定性和智力成果客体的确定性上。知识产权的主体需要具备何种资格及如何确定,法律上都是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达到某种资格和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则成为某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而且知识产权的主体往往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具有个体性、明确性。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某些智力创造成果,也是符合法律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形式和类别的,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统一的确认智力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确认某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而传统知识的则不具有这样的确定性。传资源、传统知识与非属于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都属于在外延上不确定的概念。即使就某一个主张保护的“单位”(包括个体与群体)而言,其可主张保护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等等,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先在主体上,它不是某个个人、组织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某个社区、民族、地区等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群体生活、民族文化、共同习惯的反映,也是为群体内的成员掌握的,并通过不断的历史流传、繁衍而继承下来的。同时这样的传统知识往往不具有相应的载体和传播形式,只是通过人们的记忆保存、口头流传、制造产品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种对象的不确定性还在于,三类主题都将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类主题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均会有所不同。任何将其以现代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保存、利用和转让都是属于现在知识产权所调整保护的范畴。传统知识所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即主体、客体、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应当有别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在法律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前者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多样性、原生性、维持其完整性,以防止其失真和流失。其次才是其被其他主体所获取和产业应用,而且这样的应用不能损害传统知识的完整属性、更不能评价通过传统知识的衍生品——新知识产品,而取得知识产权以对抗、排斥传统知识的保有、维持和世代繁衍。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其在法律上是不能纳入到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范围的,而是应当根据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特征,而确定相应的保护机制。三、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法律分析传统资源是现代技术与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而发达国家却一直在强调:任何对传统资源的保护都不应妨碍相关资源的正常流动与获取,也不应阻止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因而坚决反对向传统资源授予垄断性的私权。这是一味强调保护创新,忽视传统资源保护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大量传统资源的破坏甚至灭绝,进而使创新失去了基础,中断了源泉。保护传统知识就是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传统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目的就是要与现存的知识产权保护相抗衡。一方面,设计一种机制,使那些技术与知识创新能力较弱,但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资源方面拥有相对优势的群体获得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授权体系,防止那些本应属于全体社会公众的知识与资源被少数人通过知识产权而垄断。保护传统资源的目的在于,一为维持人类传统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为作为传统资源保有者的弱者和其他利用传统资源者之间的利益安排和分配。因而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在这方面的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有:保护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saftyDiversity,以下简称CBD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具体规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的惠益的波恩准则》(以下简称《波恩准则》)等国际法律文件。(一)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CBD公约承认各主权国家对作为其自然资源一部分的生物资源的主权,认为各国有权依据其本国立法,决定如何获取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生物资源。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所确立国家的经济主权的体现。而这样的原则和主张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国际实践所接受、认可和遵循,也是传统资源国际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外在CBD公约及其议定书中,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事先通知的aia机制、预警准则等都是保护生物安全的重要机制。在具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粮食农业、文化资源等领域也都有相应的保护传统资源的规定。然而对这些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国际层面上,传统资源国应当主动地实施其资源主权,进行积极的国内立法、实施相应的措施。主要体现在:1、建立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制度对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是源于传统知识的地域性和客体的不确定性。由于其具有地域性,和一定社区、民族和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习惯、传统风俗等具有历史的紧密联系,这是其他的地区和群体所不具有的,这使得在技术上进行确认和登记是可能的。传统知识的不确定性,即所保护的资源散布于各个地区,并且不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和流传形式,有效的登记、保存、注册有利于对这些传统资源的确定化、成型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确认该传统知识属于某特定的地区、民族、部落和社区群体等,实现权利主体上的确定性。对传统知识的注册和登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册和登记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专门机关、地方的政府部门、地方的社区、各个研究机构、群体部落等的主体,或者是几个机构的联合进行。由其代表各个传统资源的群体来具体行使这样的资源权利,将所得的收益用于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以及群体共同所有。二是确认传统资源的技术标准以及数据库等。这样的数据库及标准并非在于使尚未公开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进入公共领域,应当包含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内容防御性的和积极的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目的,进而使管理者持续控制和享有其知识与利益的权利通过对数据库和注册登记的汇编、运行和使用得到确认。比如中文版的“中国传统中药专利数据库(tCm)”包括含有超过12,124份有索引的中医药专利文献,其中含有32,603份中药配方。对传统资源的登记和确认是其进行法律上的保护、进而实现其资源拥有者权益的前提,是实现法律定份止争、防止和减少权利冲突、发挥资源保护激励机制的功能。2、对传统资源权利的权利的法律确认对传统资源的权利范围的确认,包括对其所属群体赋予什么样的法律权利,以及这样的权利怎么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进而实现传统资源权利的应用、转化、授权使用等方面。如前所述,传统知识资源和知识产权是有一定的共同性质,而又具有其特殊性,这就影响到了法律对其进行权利设置。由于传统知识资源不具有时间性,因而对其所确定的法律权利也是无期限限制的,法律应致力于保护该权利的永续性和价值性,而不能规定一定的保护期。但是对这些权利的实施及监督状况、资源的适当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措施,应当按期限、事项等经常的进行。由于传统知识资源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这就是决定了基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的专有性,这个知识产权具有共同性。因而在权利的保护和防止侵犯时,在归责原则上应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一旦发生了损害,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在权利主体主张其对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在不知情或保护不利的情况下被侵害时,应当由被控告的一方负责举证,证明其对所使用的知识资源具有合法、有效的权利,其权利来源和权利本身是没有法律瑕疵的。否则就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权利的侵犯,应当承担法律上的侵权责任。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权利内容的确定是法律保护资源的必备内容。除了财产权利所应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绝对权利外,对某项具体的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范围、权利主体、权利的利用和保护制度、法律措施的监督制度和侵犯权利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应当由法律或相应的规章做出规定,使该项具体的而又不具有确定性的传统知识得到法律上相对确定的保护。3、建立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基金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知识在维持、保护、利用和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任意性,这和法律保护权利的确定性是不符的。而只有利用和获益,而没有保护和治理的传统资源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根据谁获益谁治理、谁享权谁担责的法律原则,要求权利的主体、实施者、授权利用者等承担相应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义务是适当的,也是促使其正确地利用资源、实现传统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法律激励手段。同时对传统资源的利用而获得的收益,应当首先运用到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维持和发展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收益也属于特定的群体、组织、民族和社区等,而非由某个人或组织机构所有。同时也需要对由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授权使用、及所获得的收益分配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腐败和公共利益的私人化。因而可行的办法是对某项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所得的收益建立相应的基金,以促使对传统知识保护的以上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对传统知识资源为群体外的其他人所获取、进行惠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实现传统知识资源的产业化和技术化应用等方面,是良好的制度保障。4、确定管理传统资源的相关部门纵然传统知识资源是属于某特定的群体、社区、民族和地区的,也是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的。但是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措施是需要由相关部门来监督的。同时私人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传统知识的保护方面,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法律和机制上的指导,这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对其境内传统资源的主权,其中对内的监督管理、法律保障是必要的,这样的职能是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具体的实施的。而在对外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和与国外相关机构、法人组织的建立和具体实施惠益分享制度时,所确定的制度安排、具体的分享机制、教育培训、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是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认可的。目前,在中医药、农业、生物资源等方面,我国已经逐渐确立的相关的政府机构,来履行相应的保户传统知识资源的职能,也是我国通过相应的国际协议来积极地争取国内的资源管理主权的体现。(二)传统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CBD公约在尊重缔约国的资源主权的前提下,要求各缔约方努力为生物资源的获得创造条件,以使其他缔约方能够为了在环境意义上可靠地加以利用而获取有关的生物资源,而不要设置有悖于本公约目标的限制。而不论是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不能单方面为遗传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设定不合理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设定了遗传资源的获取和转让、技术的获取和转让、信息的交换和科技合作、利益的分配和财政资源的提供等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并形成了传统资源的惠益分享制度(accesandBenefitSharing,以下简称aBS)。可见,作为遗传资源主要接受方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波恩准则》对aBS过程中的步骤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这包括“事先知情同意制度”和共同商定条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要求获取遗传资源需要取得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内容包括:给予知情同意的主管部门,时间规定,用途说明,取得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机制等等。共同商定条件则是遗传资源提供方和获取方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遗传资源的类型、数量、活动的地理区域,对材料用途的可能限制,原产国的主权,能力建设要求,向第三方转让的规定,尊重土著社区的权利,保密资料的处理,如何分享惠益(惠益类型、惠益时间性、惠益的分配和惠益分享机制)等等。然而这些国际条约及协定所侧重的都是关于传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即使关于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的规定,也都非常的原则和宽泛,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和保护方法,因而这些具体管理和执行方面的计划、方法和步骤,则不仅成了相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继续进行开展工作的事项,也成了作为传统资源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利用传统资源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发达国家之间,讨价还价和反复磋商所乐此不疲的话题。2009年2月的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临时会议的关于aBS实施战略计划书表明,针对各国对aBS的实施进展状况、及所确定相应的指标选择上统计了各国的意见。其中巴西等国反对对aBS确立强行的指标和计划,而应由各国进行自主确定,这反映了资源国对其主权的主张。这样的指标可分为进度指标和效果指标。其中进度指标是帮助缔约方衡量制定国家制度、解决aBS问题的进度指标,包括已建立aBS的国家联络点和国家主管机构,处理国家一级的aBS运作机制的国家数量;已经制定相关的措施,便利其他国家获取资源的国家数量;确保管辖范围内的使用者遵守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和据之获权的国家数量。效果指标是指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框架,用于衡量aBS的运作和实施效果的指标,包括:与资源国主管机构签订合同,以获取遗传资源使用权的外国使用者的数量;附有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国家加入到aBS机制中的数量,以反映从资源国获取权利工作更容易;每年签订aBS协议的数量;未经授权获取的案例的数量;以及受训人员的数量、传统资源的转让数量、授予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和技术的专利数量等等。可见在aBS机制的遗传资源的获取利用方面的进展,要比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设计要相对成熟、迅速,可见技术发达国家对传统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和分享是何等的迫切,而对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关注又是那样的无暇顾及,这也是资源国在建立相应的aBS机制时所不能忽视的,是其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和主权的前置程序。通过对aBS运作机制的谈判达成的结果和最终形成的方案,将直接影响着这些条约所规定的制度和机制的进展状况和实施效果。同时传统资源国家在主动地争取国际上的权益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援助时,更应当积极地加强国内的传统资源相关立法和管理,协调国内的传统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技术体系,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两个方面将自己的资源主权从国际层面的口号转化成国内的具体权益。四、我国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展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多民族、多人口、宽地域的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传统资源。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较弱,至少在短期内不大可能通过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获得与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传统资源的保护,不仅可以延缓甚至阻止各种传统资源的消逝,而且可以使那些弱势人群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利益。为此,应当建立自己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并积极地通过aBS机制与更多的用于传统知识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建立相应的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协议。如今发达国家为了攫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资源、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无视资源国的主权。相应的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大国,中国应当积极应对,在传统知识资源的对内外保护方面,都应当加强立法和技术措施,主动行使自己的资源主权和对传统知识资源的管理和支配权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3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1x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CDma2000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eV-Do于2001年被itU-R接受为3G技术标准之一。

2.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4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微视频资源库教学改革

普通本科院校主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方式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型课程将在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迫切需要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用型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上与理论型课程教学相比需要更高的灵活性。利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可通过微视频的特点突破时空等限制,为解决应用型课程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建设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提供资源管理、使用和评价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为校企合作教学提供互动平台,对提高应用型课程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视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视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视频资源库,如网络课程视频资源库、图书馆视频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等,这些传统的视频资源库在建设和使用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1)资源数量增长缓慢,缺乏精品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不足。传统视频资源库建设缺乏长期维护的人力,视频资源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同时缺少精品资源,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料来源单一,多以课程的课堂教学录像为主,只符合对理论型知识学习的需求,内容平淡,对学习者缺乏吸引力;在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上也缺乏整体思考,如资源库中资源单一,仅包含视频资源,没有与其他教学资源如课件、练习等相关联;有的同一专业下不同课程视频资源库互相独立,查询使用时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资源库中多次切换,为视频资源的使用带来不便。

(2)分类方法单一,检索不方便。传统视频资源通常以课程或授课章节等单一组织形式进行分类,不能适应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基于项目、基于问题解决等教学形式的需求,在需要跨章节、跨学科查找视频资源时耗费过多时间。同时在视频资源检索中通常只能以标题关键字进行检索,不能实现如时长、清晰度、视频作者、相关学科、视频关键帧、评论等多种检索方式,面对数量众多的教w微视频,要实现准确的查询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检索方法。

(3)互动功能不强。传统视频资源库的视频都由教师或者系统管理员进行上传和管理,不能实现多方参与上传的形式,不利于资源数量的扩充。同时只注重考虑对资源的查询、展示功能,对视频资源使用评价、互动讨论等学习者参与的功能考虑不足,不能满足学习者的互动需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2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应用型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课程教学通常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实施教学过程,对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工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可参照以下思路去进行:

2.1建立微视频教学资源统一数据平台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多个产生教学微视频的信息系统,如学校中的各种技能训练系统、技能训练录播室、网络教学平台、实习实训管理系统等,设立在企业或单位中的工作现场视频系统、远程指导系统、面试招聘系统等。这些系统生成视频的类型、质量等参数各不相同,数据库管理的方式相差很大,各类微视频资源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为了实现对课程所有微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需要建立一个微视频教学资源统一数据平台,形成微视频资源的数据中心,在平台上通过各视频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用。微视频教学资源库以该平台为基础进行搭建,学校原有的视频信息系统都可继续使用,所产生的视频资源可直接被资源库调用,无需另行再做上传操作,大大提高微视频资源入库的效率,使用过程中产生新的视频标签、评论等相关信息也可以进行相应记录,实现视频资源信息的增值。

2.2制定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和标准

微视频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内容必须是符合应用型课程的教学需要,以启发、引导、点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支架,微视频教学资源库中除包含教学微视频以外,还应当包括相应的文本、网页、动画资源、案例、仿真、企业生产实况等资源,以提高资源整合程度。微视频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短、小,围绕单一主题进行表现,如传统课程教学时间较长的课堂录像,需要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相对完整的描述,重新制作成微课视频资源方可收录。

微视频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开发技术需要进行标准化。如视频的格式、时长、压缩方式、码流率等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是从不同的平台中进行调用的视频,需要考虑通过视频转换服务器进行转换,对视频资源元数据格式、视频文件参数等进行统一,保证视频资源在存取、浏览等应用过程中效果一致。

2.3根据应用型课程需求设计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体系

根据学科划分科目和内容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课程教学的需要,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应当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将资源内容与实践应用进行集成,建立面向应用的资源体系。以传统的网站建设课程视频资源库为例,相关的网页语言、数据库、界面设计、服务器部署等四个内容通常分为四类资源,彼此互相独立,缺乏综合运用的内容组织和设计,学生单独浏览各类资源后仍无法将几类知识结合起来独立完成网站的建设和开发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微视频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从实践应用的项目需求进行分类和编号,并注明该资源与其他附属资源的对应关系,当学习者选择了不同的课程或项目任务时,资源库管理系统将按照相关知识点或项目流程进行组织,快速构建出为特定项目服务的微视频资源体系,极大地方便和促进应用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开展。如学生选择了网站建设课程中“网页用户登录设计”的知识点,资源库将会通过资源分类的编码关系,提供与之相关的如登录页面设计、页面数据传送、数据库查询语句、密码及安全、实践案例等有关微视频资源及附属资源,相比传统视频资源库更为系统和全面,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2.4提高微视频资源的开放性

传统频资源库中的资源来源相对较少,主要通过翻录光盘、整合网络资源、购买优质资源和开发校本资源等形式,资源侧重于知识讲解、操作演示等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而应用型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为获得更好的实践体验,需要获得大量来自实践过程的实况视频,如实训视频、企业生产现场视频、设备监控视频等。如师范生技能训练,传统视频资源库中只有教师选取的课堂案例或个别同学的训练录像,大多数学生的实习、实训录像没有上传至资源库中,而这些视频资源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如能总结常见问题、能观察学生改进和成长过程等。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应当加大资源的开放性,除原有的教师上传通道外,一可通过视频资源统一平台自动采集各信息系统的视频数据;二可通过开放微视频资源的上传途径,如开放学生、企业等上传通道;三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视频也可以作为资源库的资源,如教学直播、微视频问答、远程互动等过程中产生的视频经过整理也可以加入到资源库中,使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数量和类型得到更快的增加,满足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

2.5增强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互动功能

传统视频资源库主要实现的是视频资源查询的功能,面向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需要提供更多的互动功能,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设计时,要增加相应的互动和评价功能,如对微视频资源评分、讨论、添加弹幕等,开辟相应的讨论区对视频资源或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在使用资源时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对资源检索的方式也需要增强灵活性。在微视频资源入库时,建立标准的视频资源元数据信息,同时可在使用过程中允许使用者为视频资源不断增加新标签,如由使用者添加时间标记、内容标记、评论标记等,不断补充完善视频资源的元数据信息,便于其他资源使用者对微视频资源进行快速和精确检索。视频资源被使用的情况,如浏览量、收藏量、评论数、浏览时长、停顿区域等用户使用数据也可作为检索依据,使检索的方式多样化。并可利用用户的内容选择、浏览习惯等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关及最新资源推送。还可根据视频资源使用情况及时删除无用资源或补充需求量大的资源,促进库中资源的不断优化。

3总结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5

电力电子技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应该追溯到第一个晶闸管(FGH)的诞生。“晶闸管”是美国一家通用电气公司的问世标志,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开了先河,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目前很多家用电源开关内部使用的都是FGH,是第一代半控型器件,不能自行关断,需要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操作。以FGH为核心的变流电路在电子能源转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是使交流变成直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全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电子技术水平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传统的FGH逐渐被“GtR、Gto”等新颖的电力转换器件所代替,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向“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转变。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也推动了当前电力行业的进步,使人们进入高频化和智能化的电力时代。“iGBt”的出现,更是实现了电网之间的非同期互联,解决了很多电源开关的不稳定问题,避免电路中出现短路和功损。很多家居用品和用电器等,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开关,才能为用户提供便利,有效的实现开关和电路互通。在电源开关系统中加入电力电子应用,是新时期的科技需求,也是每个家电设计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点技术。影响电力传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电路的距离、电压的大小、传输电线的质量、电路设备的品牌”等,这些都会影响电流在线路中的传输速率。如果电路距离过长、电压强度不够、电路设备不够完善,就有可能降低电源开关的反应灵敏度,增加电路能量的消耗。此外,有的用户不注意用电安全,反复使用电源开关,就会导致短路电流,烧断保险丝等问题出现,甚至产生漏电的危险,对用户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所以新时期的电力工作者必须事先预想这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有效的应对政策和解决措施,加大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源开关中的应用。传统的电力传输系统比较简单,不存在电容充电电流,电力的功率损耗也相对较小,这适合小家电的用户使用。很多大型的家用电器,比如“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跑步机”等,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电力传输系统,采用高压直流输电输送的方式,使电源系统拥有较快的调节速度,方便用户的操作,并且投入到市场当中使用。这些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电流的传输形式和传统的小电路不同,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建立有效的防范意识,逐渐改善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性能。

2开关电源的种类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各种各样的电源开关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根据电路类型和电流传输方式的不同,开关电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输入和输出的类型。由于输入和输出方式的区别,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DC/DC和aC/DC”两种变换器。“DC/DC”模式更注重电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aC/DC”注重的是电源开关的低耗和低噪声设计,给用户提供更提心的服务。根据两种电流传输形式不同,用户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电源开关,发挥“DC/DC和aC/DC”两种变换器的价值和作用。(2)可以通过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通过字面意思理解,“接触式”需要用户接触电源开关才能进行相关的操作,而“非接触式”则强调智能化和自动化,用户远程即可实现对电源开关的控制。“接触式”的开关比较传统,但是灵敏度极高,“非接触式”的开关虽然更加智能化,但助长了人们懒惰的思想。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电源开关,只要是用户需要的,都值得各大企业的充分研究和发展。(3)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将开关电源分为“pwm、pFm、脉冲宽度调制”三种。每一种电源开关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pwm是“脉冲宽度调制式”;pFm是“脉冲频率调制式”。只有把握电力电子能量传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电源开关的使用性能,有效保证开关电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地源热泵、空调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筑节能,同时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及其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条文的相继颁布实施的过程中;从建筑设计、施工入手,一大批的新建建筑工程在建设中使用了相关的节能技术。结合我公司在楚天传媒大厦项目施工实际情况,就“热泵”能源的利用方面,特别是在热泵能源利用方面中的“地源热泵”技术为解决建筑的空调系统热量交换中建筑节能方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热泵与空调系统

热泵(制冷机)是通过作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的装置。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采用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通常我们通过直接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建筑供热。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在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提高40%。因此,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是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二、空调热泵分类及优缺点和工程实例

以建筑物的空调供热制冷为目的的热泵系统有许多种,有利用建筑通风系统的热量(冷量)的热回收型热泵和应用于大型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水环热泵系统等。本文中主要研究利用周围环境作为空调冷热源的热泵系统,按其性质来分有空气源热泵(aSHp)和地源热泵(GSHp)两大类。地源热泵又可进一步分为地表水热泵(SwHp)、地下水热泵(GwHp)和地下耦合热泵(GCHp)。目前在我国对热泵系统的术语尚未形成规范的用法。

在以往的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这就受到许多限制,如对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与地下水层的深度、水泵的耗电及系统的效率有很高的要求。此外,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如何来保证地下水层不受污染也是一个难题。还有的地表水热泵系统的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在近江河湖海等大体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低温热源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型式。然而,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定的地表水体能够承担的冷热负荷与其面积、深度和温度等多种因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时也需要预先加以分析。

我公司施工的楚天传媒大厦项目采用的“地源热泵”中热泵利用消防水池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该项目中水池体积为268立方米,可作为公共部分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部分整体冷热源供给。对于水池中的水体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水体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水体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水体,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水体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楚天传媒大厦项目的空调系统中采用了开式地源外换热系统,利用消防水池来作为热泵的供热和制冷源,可以避免了上述的地下水回灌控制和自然水体总量限制,采用动态的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的消防水池水体(在日常工作时作为空调系统热量调节的冷热源,在消防救火时可作为水体的供给库),这是将前面两种做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后,使工程施工及后期的应用控制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可行性较强。

三、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消防用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地区、地质条件,不同能源结构及价格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性。根据国外的经验,由于地源热泵运行费用低,机组寿命在20年以上,地源热泵系统在整个服务周期内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我公司施工的楚天传媒大厦工程设计施工图中采用空调水蓄冷(利用消防水池),即地源热泵的室外热交换系统形式中的开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地下能源利用的技术。

本工程相关的配合系统还有自动控制、水路设有动态平衡阀,分层分区设置流量表及功耗表进行采暖(制冷)系统的调控计量系统,保证使用空调系统时的分配的合理性、经济性。

四、结束语

在建筑供热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Co2和污染物的排放,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本文中主要讲述的热泵系统中,地下水热泵和地表水热泵系统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楚天传媒大厦工程中采用的消防水池作为地源热泵的冷热源,运行费用低,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7

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而且可以避免学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一个统一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资源门户网站和资源库管理平台的系统模式,即网络用户(或学生)通过internet访问资源门户网站,可以下载和评价资源,而教职工等参与资源维护、管理的用户使用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可以进行资源的浏览、上传、审核以及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核心”,学校搭建特色校本资源库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扩大共享信息资源范围和更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教育资源建设从静态存放到动态建设的转变。教育资源中心集中管理各类资源,支持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各类资源的存储和应用,提供安全、快速的检索。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中心被设计成可以独立的功能模块,便于添加拓展功能,以满足后期资源型态变化的需要。教育资源中心还管理各学校资源建设,通过任务下发和资源审核将零散的资源搜集、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教育资源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可以接受的资源型态包括实体类资源(如图片、动画、文档等具有实际的独立文件的资源),信息类资源(以页面文字和图片展示的资源),课程类资源(如用于网上学习的课程包、精品课程包),数据类资源(如题库),引用类资源(如转载、网站链接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微软公司的开发平台“.netFramework”,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接口统一、访问简单、易升级、易扩充,符合当今it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教学改革特点、信息化建设进程情况来选择和组合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软件。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设计,满足国际标准化教育软件技术操作规范,可帮助职业院校实现与其它学校及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信息互连与共享。同时还要支持各个分系统内部以及分系统之间正常数据交互所要求的数据接口规范及操作接口规范。系统应该是基于B/S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器(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无需安装客户端,最大限度地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和管理。

2异构资源整合与共享

对于异构资源部分,可以通过审核机制对于不符合建设标准的资源进行筛选,同时,对于可以进行转换的资源,通过提供转换工具和资源打包工具建成符合标准的资源和资源包,对于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软件资源,可以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配合第三方做资源挂接。例如虚拟实训软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接口实现单点登陆的,不需要实现单点登陆则通过链接方式进行访问。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在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1)完成基于资源网格和CDn技术的教育资源整合,按照一定的调度策略将资源实体存储到合适的网格结点中,实现海量、分布、异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对通过多种模式采集的资源进行封装、注册、组织、管理和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同时,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还可以提供面向教育知识处理及服务系统、服务质量监管系统和接入与运营系统的高层访问服务接口和底层访问服务接口。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

3.1优质校本资源建设成为资源体系中的重点

优质校本资源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与本校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它具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校本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资源内容建设上,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特点,以计算机组和各教研组老师为主体建设校本资源,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同时购买、收集一部分实用的成熟教学资源。

3.2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识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多年来为教育届所高度重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作为专业特色强、学科分类窄的院校,大力发展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3教育资源整合成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发展的焦点

长期以来,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一直延续着一种直接引进原始资源的模式,而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往往需要对原始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成为素材资源后投入使用,素材资源具有教育针对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是未来教育资源平台发展的方向。

3.4合理的资源建设队伍为资源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育资源建设队伍的构成和运行模式是建立科学的资源建设机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教育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群体;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种相结合与组织上的协调成为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队伍中的基础保障。

4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存储格式、优化的系统结构、统一的属性列表和接口标准对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整合,既满足了资源上传、审核、管理、汇总统计、用户权限、系统设置等管理需求,也满足了资源检索、下载、预览及各种应用服务需求。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包含的模块应该有资源门户、分类检索、应用中心、交流中心、个人中心、系统管理等。

4.1资源门户模块的应用

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中,资源门户模块通过灵活多变的划分方式,对资源库所有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全部资源模块可以包含了以下功能:专业大类、格式大类、应用大类、下载排行、资源推荐、教育专题等。教育资源具有三层平行分类,一是专业大类-专科-课程线路,二是按照专业下资源组织和运用形式分类,如课件、教案、方案、规范、标准、素材、文献、电子书等,三是按照资源格式分类,如图片、文档、视频、音频、动画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的资源格式应该有jpg、gif、bmp、png、wav、mp3、wmv、avi、mpg、txt、doc/docx、xls/xlsx、ppt/pptx、html/htm、swf、flv、asf、rmvb、f4v等格式。

4.2分类检索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分类检索模块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类别、关键字、文件大小、上传人、运行平台、语言等划分方式进行组合检索。能通过不同类别交叉管理,实现交叉检索。快速检索条件要包括所有资源的属性,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列出类似检索条件。采用淘宝式资源检索方式,方便用户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实现资源的快速检索,也可以通过专业、资源组织形式及格式等三大分类进行检索,可以通过高级查询选择条件实现组合查询。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词语模糊查询,查询字段包括资源文件名、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者、资源来源出处、资源形式、资源格式、资源关键字等。能根据搜索项的输入内容动态列举最常用的相关搜索项提供参考。可以对检索的资源结果进行更新时间、访问量、下载量等多维排序,也可以对检索的资源进行预览,无需额外安装软件,能自动转换预览格式,上传和下载自动调用不同文件,仅需要一次上传,支持多种文档格式类型、支持更多视频类型。4.3应用中心模块的应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心模块主要用于和在线考试模块对接,起到支撑题库的作用。应用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试卷生成、在线测试等。

4.4交流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提供资源交流互动板块即交流中心,根据专业进行划分,共同探讨交流资源建设及使用相关情况,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交流中心模块主要用于用户资源信息交流和供求信息。交流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热点议题、最新帖子、最新回复等。交流中心的管理员可以对发贴进行管理。登录用户可以在交流中心提出资源需求,包括详细的资源要求描述。以方便实现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供需响应。任何人可以通过合适的资源响应需求,响应需求的次数不受限制,需求针对专业进行提交,只有自己和管理员有权利关闭需求。

4.5个人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个人中心模块主要满足用户对资源库的操作需求,根据用户角色权限和操作习惯会主动呈现相应的资源内容。围绕用户为核心进行服务,提供公共上传、收藏、下载、评价、积分、审核、浏览记录等功能,可自创无限级的文件夹管理。个人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我的首页、我的下载、我的上传、我的收藏、我的评价、我的积分、我的需求、我的浏览记录、我的私有资源、我的审核、我的日志。教师具有所有专业的上传权限,上传的资源必须审核通过才能在平台上展示。具有2种上传方式:即除前台上传资源之外,还可支持通过服务器目录实现批量导入。支持普通上传、下载资源和网络课程包资源以及网站链接资源。支持批量上传,上传的资源格式能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和自动归类,资源可以创建个性的缩略图也可以使用默认缩略图。用户上传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上传”栏目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跟踪资源情况,比如资源审核结果、推荐程度、下载量等。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登录的用户具有下载权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专业限制使用资源。通过下载和使用资源可以对该资源进行评价和打分。用户下载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下载”栏目可以根据需要重新下载或者备注信息。用户可以对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价和追加评价。资源上传者可以对评价内容进行互动。评价体现了用户对资源最真实的使用感受,上传者不可以对评价内容删除或修改。个人中心模块方便用户对个人浏览的资源情况进行再次操作,包括:收藏、下载等。可以对这些浏览记录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登录的用户均可以使用收藏资源功能,以方便日后对个人感兴趣的资源实现查看、下载等操作。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管理维护收藏的资源,可以进行下载或备注信息。

4.6系统管理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用户权限管理和系统日志管理,并能够对资源库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管理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配置、统计查询、系统日志。系统管理模块只有管理员和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以使用。管理模块提供了对资源服务器、系统用户、用户权限、资源存放、资源格式的种类、上传限制、数据库的管理,提供可对资源类别定义和配置、专业课程的同步管理、资源公告的和维护管理、资源需求以及资源评价管理、交流中心信息维护、资源导入、资源审核、资源下架及重新上架、资源信息编辑等管理功能。资源上传后需经专人进行资源质量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正式在资源库展示系统中呈现。审核流程如图2所示。图2资源审核流程图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根据职业院校常见权限,可以内置游客、学生、老师、专业负责人、管理员5种角色用户。同时,支持特殊权限角色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支持资源汇总统计功能,系统提供资源的各项汇总统计报表,可导出、打印等,并可根据设置,按用户的时间要求自动生成相关报表和统计图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评估的需要,也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报表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还要具备日志管理,记录用户在系统中的登陆、注销、上传、下载、审核、评价、删除等重要操作,并能反映该用户的ip地址,相关负责人可以查阅、删除、打印、导出日志。

5结束语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8

关键字:时间参数触头转换时间、转换动作时间、总动作时间、返回转化时间传统测量方法新型检测测试装置模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电力供应的要求也相应的越来越高。其中,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成为最关键的指标。高层建筑、小区、医院、机场、码头、消防、冶金、化工、纺织等不允许停电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供电的持续性,往往配置了两套以上的电源。保证因一路电源发生故障(停电、欠压、过压、断相、频率偏移)时,进行电源之间的自动切换。如何对转换质量进行考核,也就成了质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国家电器标准GB/t14048.11-2008中,详细规定了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各项性能指标应达到的要求及相应的测试准则。本文仅对其中的转换性能方面进行研究。

标准中规定的轮换电器时间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触头转换时间、转换动作时间、总动作时间、返回转化时间;触头转换时间为测定的从第一组主触头断开常用电源起至第二组主触头闭合备用电源为止的时间。转换动作时间为测定的从主电源被监测到偏差的瞬间起至主触头闭合备用电源为止的时间。不包括特意引入的延时。总动作时间为转换动作时间与特意引入的延时之和。返回动作时间为从常用电源完全恢复正常的瞬间起至主触头组闭合常用电源的瞬间为止的时间加上特意引入的延时(1)。

可依据上面的定义,可作出如下的时间分布图:

传统的测量时间方法主要原理为:引入对应于“第一组主触头断开常用电源”“第二组主触头闭合备用电源”“主电源被监测到偏差的瞬间”“常用电源完全恢复正常的瞬间”“主触头组闭合常用电源的瞬间”的无源开关量(电源状态由检验电路中的接触器辅助触头指示,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各种参数可由产品上相对应的状态输出辅助端子指示),通过监测开关量变化,测出各个过程的时间。

传统的检测时间方法由于原理简单,设备投入少(仅需一台数字多用表,一台三相调压器,及连接导线),得到了各个测试站及厂家的广泛应用。但随着,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切换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20世纪以来新技术对双电源的影响,传统的检测方法已不能良好地评估转换性能,或者根本无法使用。

首先,传统检测方法精度不高,数字多用表最高量程级别仅到毫秒级,对切换时间仅20ms或更低的双电源来说,明显不能满足要求,同时,传统检测方法并非直接检测变化量。都是通过检测变化量相对应的开关量的变化来得出具体时间。变化量转化为开关量的过程时间也计入的双电源的时间参数,当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反映越灵敏时,相应测出时间误差也越大。

其次,变化量必须转化为开关量也导致了传统的检测时间方法无法适用于新型双电源。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状态输出指示有了明显变化。电子的,数字的,及远程等输出方式都能在新产品中见到身影。传统采用辅助触头输出的方式在新产品中已经越来越少见。获取传统检验方法所需要的开关量往往需要拆开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研究产品的具体构造及原理。并有可能因为对产品的处理,影响产品的功能。

最后,传统检测方法效率极为低下。不仅一个厂家的一个类型的产品就确定一种接线检测方式,而且对每一个切换时间的测量,都需要重新进行接线。这显然不适合大批量检验的需要。

通过对传统检测方法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对变化量的间接测量是传统方法的最大缺陷,同时对数据的低效处理也是影响检测的一个关键因数。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缺陷,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我们设计出了以下系统:

使用隔离变压器将测试系统与主电路分开,防止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采用电压及电流传感器直接从双电源处取得所需要的信号数据并将之送到单片机,由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个切换时间。在液晶屏上直接输出电压,电流波形图及各个时间具体值。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9

关键词: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025-0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在很多方面都采用网络通信,通信网络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庞大。随着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电力通信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系统结构也复杂多变,传统的电力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网络通信资源的需要。因此,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实现通信网络的高效运行,还能准确的、快速调度通信资源等功能,使科学实用的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在电力行业中有效的利用发展。

1传统电力通信系统

首先,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电力通信系统中,通信设备各种各样,通信网络结构复杂,各种通信业务无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导致电力通信结构错综复杂,以至于电力通信系统无法有效的发展。

其次,传统的电力通信系统大多依靠人工管理,自动化管理的利用程度较低,这样对设备和系统的动态变化反应就很迟钝,也无法实现通信网络的更新换代。信息系统设计没有合理化,在进行用户资源查询和统计时难度较大,无法正常的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度,这也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程度持续增加。

最后,传统的电力通信系统采用人工管理的模式,不利于提高通信业务的工作效率,其工作特点就是将各种通信线路记录在图纸上,测绘出来的信息数据大多都是过时的,在处理实际情况的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数据利用价值,而且修改较为麻烦,不利于通信业务的发展。

2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2.1系统结构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是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来设计其结构体系的,系统的数据信息在系统的数据库中,并使用计算机建立资源管理软件,通过网络通信结构域系统的数据库建立通信方式,完成数据的转换和资源的共享。

2.2数据库设计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设计基础,数据库在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以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和保证应用数据的稳定性为设计的目标。还要根据应用信息的需求进行描述和综合,便于用户理解。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一些地图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工程管理数据,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数据分开存储的方式,以便于系统处理数据更加灵活。

2.3地理信息系统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绑定,并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地图的各种选择功能和对图层进行控制,还能够在地图上查询地理信息,并显示处该地信息的窗口。进行地物查询时,能够将查询结构定位在地图上,并提供放大显示的功能。

2.4硬件设备管理结构

硬件管理结构是对整个通信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资源的配置、修改、查询和维护进行统计分析,并提供准确的硬件设备数据。其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其端口来实现的。

2.5电路资源管理结构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传输基本单位就是通过电路来实现的,根据传输网中各种传输通道来连接而成,电力通信资源传输要完成传输需要申请传输电路。在设计过程中,电路资源管理结构是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传输电路调度、电路管理等功能。其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实现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意义

第一,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通信速度。在一般的家庭通信网络系统中,其通信资源相对独立,信息数据处理和网络管理不够明确,各种资源重复,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它能够科学合理的整理各类数据,避免资源的重叠,并提高网路管理的能力,实现通信网络资源的共享,不仅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进步,也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步伐。

第二,改善传统人工操作和管理的落后通信形态,电力通信系统不仅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速度,其在电力行业中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实现通信线路完整有序,快速进行网络的转换配置,减少对通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在社会生产生活角度来分析,其降低了电力行业的成本,提高了电力行业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降低用电价格,提高而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从系统的效果来分析,可以快速有效的整理通信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管理上实现了自动化操作,避免了人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对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到电力通信中,有效的优化了通信资源的配置,并逐步向着智能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实现其系统智能胡、自动化,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能力,并实现通信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刘新展.电力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电力系统通信,2011(4).

传统能源的应用篇10

【关键词】液压传动系统;节能;设计

当前,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峻,节能环保环保成为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是工业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传动技术,具有功率质量比大、工作压力和流量可调性好、可实现无级调速等优点,但另一方面,因液压传动系统主要依靠液体斥力克服负载阻力进行动力传动完成预定工作,因而传统设计中往往更侧重其拖动调节功能及可靠性,对能耗控制和系统效率重视不足,造成很多液压传动系统的运行效率较低,系统能耗较大,既影响机械设备的工作品质,又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我国能源和资源相对短缺,因此,为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如何在液压系统设计中做好能耗控制及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液压传动对资源及环境的不利影响

1.1液压传动工作过程中功率损失大,能耗高

根据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其在进行能量转换及传递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机械摩擦损失、液体流经管路产生的沿程压力损失及流经液压阀类元件产生的局部压力损失,同时由于液压元件内部相对运动的配合间隙,液体工作介质在液压元件内部引起的内泄漏,元件的外泄漏以及执行机构运动体之间的外泄漏所造成的流量损失。以上种种损失构成了原动机的功率损失,降低了系统效率。此外,因一些液压回路在设计上对功率匹配设计考虑不足,无形中增加了系统功率损失,降低系统效率。

1.2液压传动工作介质对环境的污染大

液压传动中采用的工作介质主要是矿物型液压油及难燃性液压油。前者是石油经精炼加入相应添加剂制成,极易燃烧,一旦泄漏到环境中则火灾隐患大。同时,这类液压油可降解率极低,泄漏的液压油或废弃油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加上当前石油资源供应紧张,而液压传统系统所用液压油量极大,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难燃型液压油虽不易燃性但毒性很强,一旦泄漏环境及人类的危害相当严重。

1.3液压传动中的振动及噪声大

当前,液压技术日渐向高压、高速、大功率方向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尤以噪声问题较为严重。液压系统噪声可分机械噪声及流体噪声两种。液压系统中的液压泵、电动机及液压马达的转速都很高,一旦转动部件不平衡,则会造成周期性的不平衡力引起的振动,传至油箱和管路时,在共振作用下噪声极大。机械噪声包括机械零件缺陷和装配不合格而引起的高频噪声。在液压系统噪声中流体噪声为主噪声,其引发的原因有油液的流速、压力的突变、流量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油泵的困油、气穴等。以液压泵为例,液压系统采用的是容积式泵,工作原理为依靠密封容积的交替变化达到吸油及排油的目的,这势必使泵输出的流量是脉动的。液压泵的流量脉动会引发整个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动和噪声。而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动可看作是液压振动,进而带来整个液压管路系统的机械振动,造成液压管路及接头松动,造成系统的破坏及液压元件的破坏,致使整个液压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此外,液压传动中的振动及噪声也污染环境,甚至损害操作者的听觉及精神,危害人体健康。

2.节能环保设计本质

液压传动装置作为一个用能设备,工作中进行三次能量转换,即电能一机械能一液压能一机械能,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损失,该损失包含如下几方面:1)能量转换元件的能量转换损失,包括机械摩擦、压力和容积损失;2)动力源和负载特性不适应而产生的匹配损失;3)结构布局决定的传输损失,主要为流动损失;4)系统设计缺陷或不合理导致的能量损失;5)工作介质选用不当导致的能量损失。因此,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能量浪费,保护环境,必须将能耗控制以及环境污染控制作为设计重点,基于此,笔者认为,液压传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求液压系统工作时对周围生态环境无损害,污染最小,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废弃物很少,同时也包括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再回收能力和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等内容。

3.节能环保措施

3.1改善能量转换效率,合理选用控制元件及管路系统

能量转换效率是能量转换过程的能量利用率,决定于能量转换元件液压泵、液动机的效率。主要从提高元件的质量及开发新型节能元件来满足要求。利用压力补偿控制、负载感应控制以及功率协调系统等现代液压技术,也是提高液压系统效率、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采用定量泵+比例换向阀、多联泵(定量泵)+比例节流溢流阀的系统,效率可以提高28%~45%。用于液压机的系统中定量泵+增速液压缸的快速回路,系统中的溢流阀起安全保护作用,无溢流损失,供油压力始终随负载而变,这种回路具有容积调速以及压力自动适应的特性,能明显提高系统效率。在元件方面,应尽量选用低能耗、高效率的元件,如选用叠加阀或集成块连接以减少管路连接的压力损失;选用压降小、可连续控制的电液比例控制阀;由数一模转换元件直接与计算机相连,利用计算机输出的脉冲数和频率来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的数字阀数字缸数字泵等都有节能效果。

3.2选择匹配适应性的动力源,提高系统回路效率

液压系统功率损失的根本原因是液压传动系统过剩的流量损失和过剩的压力损失,因此要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就必须使这两块值尽可能地减少。在液压系统中,执行机构输入功率与动力装置(简称动力源)输出功率的比值,称为系统回路效率。即:ηc=■,式中,pLqL分别为执行机构的输入压力、流量,ppqp分别为动力装置的输出压力、流量。

不同工况时,液压设备的能量消耗往往差别很大。供过于求,动力源的输出流量过剩和压力过剩,是造成能耗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回路效率,最有效办法就是选择匹配适应性的动力源。从节能角度分析,液压传动系统的动力源主要有如下四类可供选择:恒压源动力源、压力适应动力源、流量适应动力源及功率适应动力源。四种液压源的特性及比较详见表l。

表1 四种液压源比较

注:■表示有用功率;■表示损失功率表示节能功率

选用时压力源时,要先应对液压系统进行工况分析,查明一个工作循环中负载压力、流量及功率的分布及要求,从而为选择与之压力、流量及功率相配的液压源提供技术依据;同时,还要从传动效率及社会总效益两方面分析比较各种可行性方案,综合利弊作做合理取舍。

3.3采用节能回路,提高系统回路效率

图1 二次调节节能回路

节能回路的功用即用最小的输入能量来完成一定的输出。图l所示即为一种兼有回收、贮存功能的二次调节节能回路。二次调节系统的特征在于一次和二次能量转换器件间是通过压力来联系(常规的液压驱动系统是通过流量联系的),液动机从集中能源系统中获取运转需要的相应能量。其输出性能的改变,主要是通过二次元件的调节来实现。

带蓄能器的管路表示集中式的液压能源。附有变量调节缸3的变量液压马达2就是被驱动的二次能量转换元件。与马达同轴安装的计量泵1和变量调节缸3并联构成闭路,以便向变量机构反馈转速信号。马达的旋转方向由换向阀4切换变量机构来实现,进口节流阀6和背压阀5配合,实现马达转速的预选。当换向阀接通时,通过节流阀的液流同时进入计量泵和变量液压缸,当进入的流量与计量泵吸人和排出的流量不适应时,这一流量差值使液压缸产生变量调节运动,直到节流阀设定的流量完全与计量泵需要相适应变量动作才会终止,使马达保持在与节流阀调定流量相适应的转速下工作。若液压马达转速产生偏离时,同轴驱动的计量泵就会感受到此速差,并转换成流量信号馈入液压缸,使二次元件马达的排量增大或减少,直到转速恢复到正常。若把二次元件的摆角偏转到负方向,还可借助能源系统的阻抗起制动作用,外载动能或位能就可回馈到能源系统中去,并贮存在蓄能器中。蓄能器的加入,还通过回收、释放液压能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桑勇,王占林,祁晓野,白国长.液压传动系统中节能技术的探讨[J].机床与液压,2007(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