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47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保

引言

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于人们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由于过度发展经济而忽视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人们所居住的地球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新的科学统计资料显示,北极冰川正在逐年融化,极地冻土和高原冻土层都出现了绿色植被,地球上的高寒区正在向着人类是以居住的温度扩展。这些显著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而产生的,因而也必须由人类来恢复居住环境的本来面目。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测定和研究环境的质量,是实现环境的科学研究的必经途径和重要前提。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滥砍滥伐、过渡畜牧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1]这些都给人们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许多手段与措施,甚至是多种有效措施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保工作收到显著的效果。环境监测是开展环保工作的有力手段,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重要性,注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始和落实,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只能导致人们社会中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计划和规划的落空,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开展各种活动和计划的基础。当前,全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生活废物排污超标、新型病毒抗体侵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进行环境监测,提倡和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环境监测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许多的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一定的能力范围,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环境的监测与保护。一方面,国家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指标和要求越来越高,在环境监测的项目、范围和频率方面在不断的扩展和增加;[2]另一方面,对于污染源的监测质量要求也在提升,这体现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之中,企业的排污申报制度在逐渐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更多的企业关注环境监测,尤其是涉及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水文、化工、室内环境监测等,都成为个人和企业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话题。

二、环境监测的相关介绍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进行时时的监督与管理和控制。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应用的,它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主要发挥着对于具体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事故的监督、认定、调查、测定等工作,通过具体的检测数据得出环境值,从而为相关的环境科学保护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作出相关的环境保护评估、开展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以一定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已经逐步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它从传统的单纯的环境监测扩展到了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大的环境背景的监督与测定。环境监测机构按照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监测标准、监测程序,对于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监督和管理,以实现环境监督信息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准确及时的反映人类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效果。[3]

2、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

环境检测的内容按照监督和测定对象可以划分为对于污水的检测、对于噪声的监测、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检测、对于放射性污染监测、对于生物污染的检测、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检测、对于电磁辐射监测、对于震动监测等多项监测。

3、环境监测的分类

①监视型的环境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又叫做例行环境监测或者常规环境监测,是对于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经常性或者是定期的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是监测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于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②特定目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按照监测目的又可以具体划分为环境考核验证监测;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环境咨询服务监测。

4、环境监测的工作原则

①服务规范的原则

服务规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以用户的要求最高的工作服务准则,严格的履行相关的合同文本规定,向用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环境检测服务。

②数据准确的原则

数据准确性原则要求环境监测站所采用的标准数据和资料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的标准规定;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应该在监测标准所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值允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允许出现监测数据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值之内,不允许超出特定的测量无擦范围。[4]

③方法科学的原则

方法可行原则要求环境监测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尽量以国际通用的环境检测方法为准,或者向这些标准靠拢;优先使用国际、行业、国家等以被证明是有效、可靠的的环境监测方式。

三、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环保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在城市规划中的环保作用

在社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发展经济与保护可以统一进行、二者相互促进。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国相关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三同时”、“三同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三同时”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投入;“三同步”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在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发展规划就必须基于城市环境的现状,结合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整合。参考数据最科学、最直接的来源于城市环境监测的数据库,它是环境规划的基础。[5-6]

2、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中的环保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大力宣传与贯彻落实,对于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监测在落实污染企业的整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环境执法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明察暗访。依据调查结果,对于超标排污企业予以警告;对于污染效果治理不佳的企业予以关闭停产建议;对于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上报政府职能部门予以停产治理;对于超标排污、没有按照正常的污染治理规定进行污染物处理的企业,予以罚款警告处理。

3、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纠纷仲裁中的环保作用

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时,要依据环境仲裁监测处理工作细则,对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作出仲裁,这一权利是由环境监测部门来保障实施的。环境污染仲裁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环保执法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和矛盾,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数据参考,是环境部门作出公平、合理的仲裁的重要依据。作为环境污染仲裁的主要定性者,环境监测部门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有权作出环境污处罚决定,提出整改建议,确定主要的污染企业黑名单。

4、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的环保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跨越式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依赖于一定的文献资料、人类的长期的努力。如某些特定的科学研究领域往往是以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的。[7]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研究调查;工业新产品研制和工艺改革中的生态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中的环境监测;微生物利用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这些科学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

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和部门众多。在进行环境保护中必须依靠和结合各个部门、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全民的行动中来。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加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是政府落实具体的环保政策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8―9.

[2]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4):26―27.

[3]郑惠君.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5):4950.

[4]杨卫芳.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检查的开展与作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

[5]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和仪表分析检测,2004(4):44-46.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2

1、工作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对于公司而言,好的办公环境体现了它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情绪。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在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环境中达到员工与员工的和谐;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愉悦、紧张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振奋员工的精神。

2、工作环境影响着工作进度。在职场中,如果说办公氛围是工作环境的软件部分,那么电脑、桌椅、打印机、绿植等等就是工作环境的硬件部分,这些硬件部分也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3、环境因素的作用:人对一定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的竞技状态,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

(来源:文章屋网)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3

摘要:大渡河是甘孜州泸定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重要性

一、会计档案的作用

1.会计档案直接影响经济工作

从宏观来说,国家利用各企事业单位、各机关的会计档案反映的数据逐级汇总,可以考核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关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制订更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和决策;从微观来说,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利用会计档案提供的原始数据,科学地预测未来,制订最优化的管理方案,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会计档案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改革开放给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原有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政策上的漏洞,巧立名目,随意提高开支,铺张浪费,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流失。而会计档案将这些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及时发现问题,阻止腐败的产生、蔓延,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解决经济纠纷,从而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内容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止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

三、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

电算化会计虽已实施,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作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还在使用老的针式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修改,因此在没有及时修订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档案保管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人才

众所周知,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软件设施建设。

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在一定层面上而言,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四、如何改善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1.完善会计软件

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有联网,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2.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各项制度

(1)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2)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4)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电算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3.提高会计部门人员素质,完善人员配置结构

会计系统是由人来操作的,一个系统是否安全,不但取决于系统本身,更应该注意操作使用人员的素质,未经有效的业务训练和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本身,对系统的安全是一种威胁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各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用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对会计档案管理的思考.辽宁经济,2008(3).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保治理措施;生态环境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141-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72

1概述

近年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雾霾,部分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但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监测尽早发现环境污染的状况,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提前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保护提供准确而有力的数据支持,还能预测环境保护的效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2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分类

2.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个数据进行测定,据此对目前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掌握,然后再对环境污染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环境监测的步骤一般包括现场调研、优化布点、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测试等,监测的设备一般是高端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便做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环境保护方案。

2.2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以按照监测的对象、部门、区域以及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分类,包括对生物、光照、土壤、水质、空气进行监测,对卫生、噪音、放射性进行监测等,其中对卫生方面的监测主要是对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疾病进行监测,如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监测对象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第二,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部门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部门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卫生监督、气象和资源监测部门等,这些部门主要是对各个领域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并获取相关的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三,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分类,当环境监测部门对某一工厂或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抽检时,可以根据监测区域进行分类,在监测的过程中分为厂区和区域监测两类,获取更为详细真实的监测数据;第四,环境监测可以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分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将环境监测分为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和监视性环境监测两类,监视性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内容是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等,根据分析监测出的数据,环保部门不仅可以对污染问题和质量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还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属于常规监测。

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

随着我国工业化生产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中,环境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让环保人员对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有一个实质性的掌握,并预测污染状况的变化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除了对环境污染的预测,处理污染物质工作也不能离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可以对污染源、污染物质进行科学分析,让环保部门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因此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帮助。

3.2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切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就必须要了解h境污染的程度、范围等情况。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城市的雾霾状况进行治理,那么首先就要派遣环保人员进行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派遣统计人员对近年来雾霾产生的地点、时间、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统计,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出适宜的治理方法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此外,对环境进行监测有助于让环保人员及时了解环境状况,比如空气质量状况、土壤状况以及水质状况等,根据环境监测中得出的结果,环保部门对目前环境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掌握,随后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应对。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工作中会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科学的监测方法,不仅使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污染状况、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有实质性的掌控,检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有没有符合相关要求,也可以确定企业污染物的种类和特质,帮助企业治理污染。

3.3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大量关于环境状况的数据,这是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呈上升趋势,数据监测设备基本和发达国家水平相同,大大提升了监测数据的精准度,让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在开展对某个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之前,环保人员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环境污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范围进行监测,这样环保人员就能根据监测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污染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例如,环保部门要对某个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进行空气治理,环保人员首先需要通过环境监测得出空气污染指数,然后对该城市企业污染气体排放量、市政建设产生粉尘量、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垃圾野外焚烧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进而确定主要的空气污染源,针对污染源的性质采取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空气保护方案,最后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指明工作方向,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测出污染物在指定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其迁移转化的状况,还能够预测污染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3.4环境监测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有效应对突发污染事件

环境监y通常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在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后,环保人员一般定期对环境状况进行再度监测,结合环境保护的进展和效果,将监测后的数据与监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有利于环保人员及时发现环保措施中的不足和遗漏之处,及时调整工作的重心、方法、手段,让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行为或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而环境监测则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及时监测受污染的范围和污染严重程度,同时找到污染源并确定其特性,为事故的处理部门提供必要的处理依据,快速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缩短处理时间,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5环境监测有助于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提升环保参与度

目前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不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环保不仅要靠环境保护部门实施,我们公民也要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公民都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雾霾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度还不足,人们对于环保仅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对于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预防不够关注。环境监测能够获取环境污染的各种相关数据,然后由环保人员分析整合并制作成比较直观易懂的表格、图示等,人们通过这种简单的展示方法,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自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4如何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保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保证环保工作的稳定运行。第一,环保部门要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监测报告的时效性;第二,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定期对环境监测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设备操作技能,鼓励监测人员随时学习,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优化人才结构;第三,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监测的数据是环保工作进行的依据,因此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对于监测报告要认真分析评估,避免出现严重错误;第四,完善环境监测部门的规章制度,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监测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升环境监测的服务能力,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提升环保工作的效率。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增强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做好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优化我国环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田萍萍,郭芝光.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6(7).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X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082-0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对保障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对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1],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保障环境监测质量。

1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1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并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但是人们对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强,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破坏环境,直接排放废水,使得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能够使经济和生态共同良性发展。

1.2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提高精准度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对建设环境进行监测质量管理则可以有效地保障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确保后期的环保工作取得成效。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获得监测数据[2],给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但是在监测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导致监测数据存在误差,从而影响后期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提高精准度,为后期的环保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

1.3增加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导致环境问题也出现变化,表现出综合性、连续性[3],根据这一变化,环境监测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先的周期性监测工作变为综合性、连续性的监测工作。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变化,监测技术日益提升,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增加环境监测能力,从而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环境监测水平不均,没有明确标准

我国环境监测水平高低不均,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监测水平相对较高,较为偏远的地区,受技术、资金限制,环境监测水平相对不高,严重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没有明确的环境监测标准,质量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指导工作,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2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法律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不完全,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虽然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律条文在工作中没有太大的可操作性,对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形成指导。

2.3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相较于西方国家,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专业环境管理人才缺乏。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较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许多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很少,有的甚至是其他部门调过来的,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环境监测工作设备仪器、管理模式都相对落后,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使得环境监测工作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

3.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环境监测工作

原有的环境监测管理条倒,已然不适应现在环境监测的需求,应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监管,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准确。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工作流程规范化[4],重视每个监测环节,细化监测工作,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环境监测水准。

3.2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建立监测标准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对相关工作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保障监测环境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监管工作能力。提升整体监测水平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流程规范化,监测技术团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对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有积极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新的监测设备,建立完善设备审核制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3.3提高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考核制度

相关部门应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学习,培养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致力于环境监测工作中。规范工作人员的设备使用,定期对相关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保障工作人员监测数据的精准度[5],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设立考核制度,管理人员应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3.4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环境监测工作会随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依照具体的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监管体系,更大程度上保障环境监测的质量。引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质量控制标准的调整,推行网络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需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达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祥,陈凯,陈求稳,等.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16(6):1928-1938.

[2]郭金瑞,宋振伟,朱平,等.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6(2):353-359.

[3]本刊编辑部.提高城市建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J].散装水泥,2016(2):8-9.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作用;规范;定位;技术

环境工程的施工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遵循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增强环境控制能力,有效制定监督与管理策略。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整体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于是我国积极开展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可以有效地指导环境工程施工,人们要合理地应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概述

近年来,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措施层出不穷,特别是大力实施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技术指的是提升环境质量、防止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其涉及众多学科,如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与生态学等。环境工程起源很早,环境工程最初只涉及水资源问题,伴随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研究范畴逐渐扩宽,现今已发展至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环境工程的概念不断更新与延伸,不断拓展施工技术和应用领域。然而,经过长期的发展,环境工程的核心目标并没有改变,即控制污染源[1-3]。伴随环境工程的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逐渐完善,旨在指导环境工程施工,有效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人们要大力开展环境工程,充分发挥环境工程的作用。当前,我国环境工程规范日趋完善,环境保护体制逐渐确立,环境保护工作获得了显著成果。如果环境工程施工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就不能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导致环境工程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环境工程要合理应用相关技术规范,保证施工过程科学合理,提升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伴随环境工程技术标准的提高,环境工程需要对污染防治项目的运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环境污染控制等进行技术规范。按照具体需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可以为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的环境工程提供指导[4-7]。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项目投资稳步增加,环境项目数量不断上升。随着环境工程的不断实施,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投资增加,有助于满足环境治理需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人们要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切实增强环境工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然而,我国环境工程起步较晚,潜存许多问题,使得环境工程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当前,人们要积极采取环境工程措施,不断提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价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实施环境工程的重要依据,可以引领环境工程的方向,保证环境工程的可靠性和标准化。人们要有效落实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推动环境工程有序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能有效地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工程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有效提升环境工程质量[8-11]。

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与作用

3.1定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开展环境工程的指导性文件,是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环境工程施工标准化,能够为环境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确保环境工程施工质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环境工程实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成果,采用成熟、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来指导环境工程施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不是封闭的,是不断更新、完善的,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有效整合新的工程实践经验,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指导,确保环境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很多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价值,意识到如果不及时治理环境污染,将会影响经济建设、生活质量与人体健康。其间,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人们要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将科学技术作为核心,有效完成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最终实现环境工程预期目标[12-15]。

3.2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是保证环境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要不断推广先进、成熟的污染防治技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环境工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环境工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拥有巨大的作用,不可取代。我国环境工程起步较晚,发展空间广阔,实施期间面临很多困难,致使环境工程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生产期间会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破坏环境,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前,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提升环境工程质量,推广和应用环境污染防治技术[16-21]。

4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过程中,人们应结合相关要求,收集环境工程方面的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与方向。同时,要不断完善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有效满足环境工程需求,保证规范的适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当前,人们要根据环境工程的性质和需求,合理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确保环境工程有序开展。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8-0033-01

引言

在經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会对其产生制约,分别为资源与环境。而绿水青山的建设号召也把环境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才能开展高效的环境保护工作,给人们一个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是当前环境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环境保护方案的制定,对环境监测工作非常地依赖,监测工作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加强环境监测可以有效地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良好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对于保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环境监测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环境保护是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渐提升,对于环保水平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加大,更需要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工作质量对于发展目标制定以及环境保护机制等内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应该对环境监测给予足够重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制,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有序,为环保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经济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我国环保的现状,探索科学的环境监测模式与管理路径,有助于提升环保综合效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助力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

2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分析

2.1提高监测基础质量

一是要注重监测地点的合理选择,这将关系到监测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备研究分析价值,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因素来选择监测点,监测点数量和位置都要予以精心设计,以便得到完整数据。二是严格遵循相关标准采集样本,保证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将样本装到合适的容器中,进行处理后运输到实验室进行后续分析,尤其是一些比较容易泄露的、具有毒害性的样本要用密封性好的容器保管。三是实验室分析期间要运用专业仪器设备来检定样本,仪器使用之前进行调试,工作人员也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将所得数据准确记录下来。四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一切以提高监测结果精准度为基准,对于所得结果应该多次验证,确定无误后才能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否则就要对产生失误的环节进行纠正,致力于将数据误差降到最小。

2.2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地确定某个地区发现出现了环境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给予治理方案,开展环保工作,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涉及到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工程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施工工程,要求在合理的位置安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才能够达到对监测环境作出准确的分析,从而必须要建立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大监测效果和效率,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建立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在制定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同时,加强工作人员完善体系的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技能,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经验,以提高自己处理环保工作的水平。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肩负着环境保护的重任,要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实行奖惩机制,以提升工作效率和主观能动性。

2.3提升环境监测基础质量

在实际中,为了保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就需要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基础质量。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环境监测地点,监测人员在选择监测地点时,要全面了解监测区域的状况,充分考虑到气象、水文、人文等环境,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其次要提高样品质量,对于取样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取样流程,在取样操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针对样品特性,选择适宜的取样容器,做好样品运输、保存活动,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再者要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能力,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实验设备,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全面提高实验设备的精密程度,并且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确保其稳定性,同时要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耐心,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分析方法,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

2.4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监测水平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可以更好的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相关的数据信息量比较大,所以信息管理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应用,可以更好的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对环境进行保护。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9

环境政策法制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今天召开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前一阶段总局组织的专题调研中各地反映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早在19*年,*同志就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他十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19*年就提出环境保护也要立法。同志在党的*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撑腰”。同志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在20*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强对重要资源供求的宏观调控”,“坚持依法办事,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强化法治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环境立法,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这些重要指示为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第一,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换取的,这样的发展必然是难以持续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这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纪*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实施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方面,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以尾气排放管制损失大于效益为借口,暂缓执行了19*年通过的“马斯基法”。日本果断实行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环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迅速提高了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是环境政策法规优化经济增长的真实写照。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升。一些地方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下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的趋势,如果不能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个别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普遍问题,局部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整体问题,环境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政治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月,科特迪瓦由于毒垃圾事件引发大批群众抗议和游行示威,过渡政府被迫集体辞职。这一事件再次说明正确处理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党的*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环境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武器,又是妥善处理环境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历史性转变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环保事业发展中实施的一项开创性的伟大工程。国外的经验表明,重大战略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出台、重要法规的诞生,是历史性转变启动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力量。*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美国以《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为标志,告别了唯经济发展的时代,开启了历史性转变的先河。日本19*年召开的*届国会,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原则,并体现在《公害对策基本法》中,从此启动了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从根本上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环境政策为先导、以环境法制为保障,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一步加大环境管理的力度。

第三,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贯彻“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总体思路的客观需要。今年*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举全局之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下决心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具体要求是:突出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落实三项制度,强化四项工作,加强“五大建设”,处理好六个关系。其中,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就是四项工作之一。这一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在党的*全会上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对环保系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当前,各级环保部门在贯彻落实这一总体思路的实践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政策法制不完善。这次大调研中地方反映的七个方面153个问题,环境法制方面有33个,环境管理制度方面有23个,超过总数的1/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的加强都是对整体工作的贡献。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贯彻总体思路中的薄弱环节,加强这项工作,对于贯彻总体思路至关重要。

第四,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顺应世界环境管理潮流的重要举措。*世纪*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不断创新,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公众的激烈情绪,着力强化法律手段,规范环境行为,重拳化解环境危机。进入*世纪*年代,随着企业环境守法意识的增强,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调整社会环境行为成为重要任务,环境经济政策的地位显著增强,借助经济杠杆保护环境,成为环境政策法规创新的重要方向。*世纪*、*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了凯恩斯主义,赢得了思想“霸权”的强势地位,也为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广阔舞台。*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环境意识显著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自觉改进环保工作,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选择。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鼓励公众更广泛的参与,成为制定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的重要选择。回顾世界环境保护30多年的历程,环境政策法规创新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步前进。总的趋势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护环境。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近30年中集中出现。破解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环境问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当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环境管理正处于严格法制的阶段,同时也需要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法制是基础,经济政策是先导。没有严格的法治手段,其他措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没有适宜的经济政策,就难以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护环境,是我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来,我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5部环境法律,制定或修订了10多部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10多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了《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分别对污染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案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打击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环保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20多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与有关部门联合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规章。组织开展了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脱硫成本计入电价等环境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地方立法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福建、广东、吉林等地创设了查封、暂扣违法物品等行政强制手段,深圳市将违法行为的处罚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实现了环境立法的重大突破。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还很不适应环保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环境保护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推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工作部署,以推进历史性转变为主要任务,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用10年的时间,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环境立法

“盛世修法”。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提高立法质量为目标,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突破口,以增强立法可操作性为关键,以规范政府环境责任为保障,抓紧制定修订一批当前急需的环境法律法规。

一要集中力量修改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颁布已经10多年了。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环境保护突飞猛进,《环境保护法》中的很多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大法,也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大法。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将历史性转变以法律形式凝固下来,并体现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力争突破长期困扰环境执法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将新兴的管理制度通过立法形式固定下来,特别要强化体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宏观制度。

环境法是环境保护的生命线,要举全局之力抓好这项工作。各级环保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组织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富有实践经验的环保工作者和执法一线的同志们,全面评估,科学论证,集思广益,拿出有水平、有分量、有说服力的论证报告,为环境法的修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抓紧修订现有不适应历史性转变的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饮用水安全、饮食娱乐服务业污染扰民、城市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同时,围绕国务院确定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三是尽快填补一些法律空白,为地方立法与执法提供法律保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查,要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论证,切实将规划环评落到实处。尽快将《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条例(草案)》报国务院审查。抓紧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研究论证起草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臭氧层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是要抓好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配套立法。要尽快起草法律明确授权的饮用水源环境管理条例(草案)等法规规章。要把实践中探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尽快颁布《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用足用好现有法规的授权,抓紧制定地方性的实施法规。

五是全面清理环境法律法规。这是环保总局法制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环境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本着积极、稳妥、创新、实用、简洁的原则,全面清理那些不适应历史性转变、不便于基层执法、不能有效惩治环境违法行为、可操作性差的环境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提出“立、改、废”的建议。

(二)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战略研究是“谋全局”、“谋万世”的大事。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史。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需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国务院已批准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曾培炎副总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这项工作将于20*年初开始启动,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这是我国环境保护一项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宏大工程,是我国环境管理实现腾飞的重要根基。

与此同时,我们将组织两委委员和有关科学家、专家,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谋划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环境保护前途命运的宏大工程。两大工程的胜利会师,必将形成波涛汹涌的滚滚洪流,从而推动中国环保事业揭开新篇章,踏上新征程。

政策是先导。研究和制定环境政策,既要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转化为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又要将地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炼升华为国家环境政策,同时还要盯住世界环境政策的发展潮流,汲取人类保护环境的一切营养。要突破环境政策研究的传统束缚,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体现在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之中,形成保护环境的宏观政策体系;要拓展环境政策的覆盖范围,将环境保护的规定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要优化配置各种环境政策,既要研究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又要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国际环境合作政策和涉贸环境政策,形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的环境政策体系。

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要重点突破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一是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并纳入出口退税、加征关税、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等政策中,遏制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二是联合金融部门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我们已经与人民银行合作,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系统。下一步在总结山西、辽宁、江苏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环境保护情况,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严格控制重污染、不守法企业的资金来源;三是与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以及绿色消费等政策的制定。

(三)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严格执法,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必须贯穿环境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切实强化现场环境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等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开展旅游、违规采矿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

二是依法处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要依法责令停建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要依法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必须限产、限排,决不允许建设增加排污总量的项目;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必须实行停产整治;对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的,要依法严肃惩处。

三是提高执法质量,加强基础工作。环境行政许可、审批、收费、处罚等具体执法行为,必须做到事实查证清楚、证据调查确凿、法律适用准确、程序运用适当,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和文明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效能。要加快推进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污染源在线监测,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库,推行执法案卷、执法文书规范化,加强环境法制信息、统计工作,努力做到科学执法。

(四)全面强化环境法律监督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定是被滥用的权力。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环境法律监督:

一是强化机关内部监督。要建立执法依据公开、职责明确、时限严格、分工合理、相互制约、照章办事、严格要求的工作格局,确保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定的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执法监督程序,保证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实施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完善环保系统内部的督查机制,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要及时自查自纠,主动改正错误,对拒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加强环保系统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定程序,涵盖了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建章立制,完善行政复议的具体制度和程序,使环境行政复议工作有法可依;要建立行政复议与的衔接和协作机制,进一步畅通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要改革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深入实地调查、广泛听取意见,积极探索协调结案,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复议建议制度,对复议审查中发现的下级环保部门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复议建议,督促其依法行政。要通过行政复议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环境利益诉求,把解决环境纠纷的过程作为环境法制教育的过程,努力做到“办结一案,教育一片”。

三是重视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议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加强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定期公布执法结果;完善行政许可、处罚和其它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推动建立环境民事和公诉制度;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五)深入开展环境普法教育

普法工作既是提高法制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的当务之急。从中央“*”普法阶段开始,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纳入整个社会普法宣传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法制意识。

一是积极争取宣传、司法等部门的支持,把环保法宣传纳入普法教育的年度实施计划,做到年年有内容、年年有重点、年年有进展;二是依靠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法人和管理者的法制培训,提高其守法自觉性;四是运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将环境法律及相关知识送到机关,送到企业,送到农村,送到社区,形成浓厚的环境法治的社会氛围;五是切实加强环保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建立环保系统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对有关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和考核,取得统一执法证,获得上岗资质。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新局面

总理指出:“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殷切希望。各级环保部门要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把政策法制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

(一)切实加强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领导

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社会影响大,各级环保部门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带头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及时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机构、人员、经费方面的困难,为政策法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在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案件或者实施重大执法行为前,要充分听取法制部门和法律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加强政策法制工作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做好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以强化法制机构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环保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定位和职责。要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骨干、参谋和助手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机构。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独立的法制工作机构,配备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员。要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尽早解决机构和人员问题;三是加强政策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总局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法制干部培训给予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基层法制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四是增加投入。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技术性强、工作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各级环保部门要舍得在政策法制工作上花钱,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必要的倾斜,确保把政策研究和环境立法工作做深做透。

(三)转变工作作风

作风问题事关人心向背、事业成败。要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意识,在拟定政策法规的过程中,要从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政效率的大局出发,克服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深入基层,充分听取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听取公众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听取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意见,从程序上切实保证环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要牢固树立严格执法的程序意识,在具体实施环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行政行为时,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序、法定文书格式、法定时限要求,绝不能疏忽大意、草率行事,更不能随心所欲、超越程序办事,坚决杜绝程序违法的问题发生,避免环境监督管理处于被动局面。要牢固树立有错必究的监督意识,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坚决撤销,对不合理不适当的行政行为坚决变更,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层级监督的作用,将环境行政争议解决在环保系统内部,促进依法行政。

(四)加强环境政策法制的科学研究

要深入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强政策法律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加强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成本和效益研究;要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对党委和政府领导批示的、列入人大和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的、环保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立法和政策研究项目,要开展专题研究,做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开展国际环境政策法律研究,及时跟踪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要抓紧建立环境政策法规研究成果的信息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提高研究水平。

工作环境重要性篇10

1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情况

1.1工作概况

为暴露在研和已投产型号在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积累型号产品在海洋自然环境下的试验数据,为促进相关型号产品对海洋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迅速提升与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储备,对型号产品策划和实施了海洋自然环境试验专项工作,表1是对多个型号海洋环境试验中故障原因的统计分析。海洋自然环境中,防护措施不当或不到位造成的问题最多,另外在设计、选材、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方面都可能造成故障。此外还存在一些偶然的原因,如运输的磕碰、污染等。

1.2环境工程的特点

从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情况看,环境工程有下列特点:1)考虑装备实际的服役环境是环境工程的出发点环境工程以分析武器装备实际使用服役环境为出发点,开展环境试验的剪裁、环境适应性设计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确保武器装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环境适应性问题。在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中,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按照装备的实际服役条件剪裁制定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条件,从严格意义上说,实验室选取的典型条件实际上是不能完全模拟自然环境的,所以自然环境试验获取的故障数据更能够反映装备服役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例如一些电缆通过了加严8倍以上的实验室环境试验,半年后在自然环境试验中依然出现锈蚀破坏,对其功能的实现有较大影响。这说明实验室试验不能完全代替自然环境试验。2)故障的微观机理分析是环境工程的基础早期的环境工程以环境试验为重心,但是随着环境工程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试验方法的剪裁、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等都需要通过故障的微观机理分析来支撑,因此分析环境在微观上对产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机理是环境工程的基础。例如某局部基准设备样机结构件出现密封故障,通过多次分析故障的机理,发现不锈钢箱体结构件存在缺陷、对外电连接器水密性能不良、形密封圈存在局部损伤等问题,这为环境适应性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通过微观机理分析,可以从设计、制造、使用、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寻找故障原因,并指导产品的改进。3)强调多领域专家经验以及技术基础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和共性的工作,环境工程中基础环境数据的收集分析、环境试验的设计与剪裁、环境损伤机理及其控制等技术需要大量的技术基础研究和专业知识,因此环境工程中强调组织来自于不同专业的专家(如工艺专家、试验技术专家、元器件专家等)形成环境工程专家组,支撑型号环境工程的技术工作,避免粗放式设计。在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中,为了解决某型号出现的环境适应性故障,组织了元器件专家、材料专家、工艺专家提供咨询,从材料选择、工艺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进型号环境适应性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收集自然环境试验的结果形成数据库,为未来型号研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4)环境适应性设计经验是环境工程活动最宝贵的成果环境工程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环境试验。随着环境试验数据的积累,环境工程人员和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环境适应性设计素材,为指导装备设计提供了条件。例如在某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中,专家针对出现的故障提出了环境适应性改进方案,这些方案是实际工程经验的总结,极为宝贵。再如波音公司等国外航空航天公司的设计手册中许多环境适应性设计都是多年环境工程活动的结果,并成为航空器适航性认证的重要内容。

2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融合

2.1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互补性

从可靠性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概念上看,二者在方法和技术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表现在:1)产品环境适应性的定性要求和可靠性定量指标的互补性。例如,可靠性定量指标从概率上描述了装备的可靠性水平,这种概率允许一定概率的环境故障;而环境工程则尽可能消除环境因素导致的故障,为产品在服役环境下的可靠使用提供了保证,并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水平。二者互相补充。在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中,有的型号尽管通过了可靠性试验和鉴定验收,但是在自然环境试验中依然暴露出了环境适应性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可靠性得到了增长。2)微观分析和宏观综合的互补性。在型号产品海洋自然环境试验工作中,为了控制故障,研究了各种环境因素在微观上对产品的物理、化学的损伤过程,提出了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改进措施;而传统的可靠性工程是通过从宏观上查找产品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来加强对故障的控制。所以环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具有微观分析和宏观综合上的互补性。3)还原论和整体论上的互补性。为了工作的方便和经济,进行可靠性工作时必须满足3个规定的要求,在简化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的方法;环境工程中把服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既考虑环境条件的边界,也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这是一种整体论的方法。二者在方法上有互补性。

2.2环境工程与可靠性工程的有机融合

由于可靠性工程是控制产品故障包括环境适应性故障的技术和管理活动,所以它必然在技术方法上同环境工程能够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表现在[4]:1)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的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可靠性试验都是环境试验,而环境试验技术的提高可使可靠性试验更接近实际情况。确定可靠性试验的环境条件是环境工程的研究内容之一,所以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可以统一筹划,互相融合。2)环境适应性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融合环境适应性设计是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应用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它的许多内容与可靠性设计相互重合。当采用一般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无法满足要求时,必须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密封、干燥剂等)以及专业性设计来加以解决,这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3)环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可以统一管理环境工程工作和可靠性工程工作都贯穿于产品研制、生产的整个过程,甚至部分工作有重合,因此环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可以统一管理。例如GJB450a与GJB4239的工作项目都对计划、试验、设计、信息收集做出了规定,所不同的是关注的重点有差别。在研制工作中,有些环境工程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被可靠性工程工作所覆盖,例如FRaCaS系统,但是某些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则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如环境预示技术、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相关性技术。所以型号研制过程中形成了可靠性工程和环境工程两套工程体系,环境工程管理大纲和可靠性大纲都是在产品研制、生产甚至使用过程中分别对环境工程工作和可靠性工程工作进行规划,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的顶层文件。但是由于它们控制产品故障目的的一致性,以及工作的互补性,所以它们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把环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工作互相融合,制定出统一的工作计划及管理大纲,这将更有利于保证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4)技术发展上的融合在可靠性技术发展初期,易于使用、见效较快的基于概率统计的可靠性工程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工程日益得到重视。故障物理方法从微观上、物理化学上探求产品故障的必然原因,使可靠性从对故障数据处理的“黑盒艺术”变成了一门可以对故障过程进行描述的“白盒科学”。例如美国圣迭戈国家实验室就发展了以失效物理为基础的可靠性工程方法,称为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可靠性工程方法。由于环境工程重视微观分析和故障机理的研究,这和故障物理方法的思想完全一致。可以预计,通过技术的融合,可靠性工程和环境工程将逐步融合,成为一门综合多专业的工程。

3进一步讨论

由于装备及其研制活动这一复杂系统的特征,导致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形成了可靠性工程和环境工程两套工程体系。型号可靠性工作中大量采用还原论的方法,选取典型环境来简化环境条件开展工作,这就“把模糊性约化为清晰性,把非线性关系约化为线性,把混沌运动约化为周期运动”[5],但这也导致一些技术细节的丧失。而环境工程则把整个服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把服役环境视为整体,从而实现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互补。受到传统还原论的影响,人们依然“偏爱无益的精确性,眼光短浅与方法的局限性而非普遍存在而又处处可见的新颖和优美”[6],无论在技术研究还是在型号研制中,由于环境工程缺少所谓“数学性”、“定量化”等“科学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和技术研究工作中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技术在方法论上的区别,并通过大力发展环境工程,促进环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的融合。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