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10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摘要】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型的经济政策,它使得信贷与环保相联系,在促进信贷发展的同时又注重环境保护,是“赤道原则”的具体体现,也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从绿色信贷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本地区绿色信贷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政策发展策略政策建议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及意义

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型的经济政策,它使得信贷与环保相联系,在促进信贷发展的同时又注重环境保护,是“赤道原则”的具体体现,也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绿色信贷本质是实现资金的“G色配置”,处理金融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是是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一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满足监管要求;二是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打造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三是商业银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昌吉州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昌吉州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速发展和绿色发展,坚决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昌吉州全面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将其作为深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五个昌吉”的重大举措。两年来,昌吉州已累计完成各类治理项目439个,完成投资140亿元。其中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1个,包括淘汰兰炭焦化项目、小火电机组、小铸造项目、活性炭、碳素项目、砖瓦项目、水泥、石灰、小造纸等项目,累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848吨、氮氧化物31256吨。下一阶段,随着“花儿昌吉”的全面启动,昌吉州还将对“蓝天行动”计划全面升级,努力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标淘汰、烟粉尘污染综合整治等污染整治行动,全力改善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把昌吉州建成花儿一样令人羡慕的地方。

截止2015年末,工行昌吉州分行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达18.6亿元。2012年以来,建行昌吉州分行按照建总行下发的《关于落实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将“绿色信贷理念”纳入本行核心信贷理念,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行已经建立了一套覆盖全部业务流程的绿色信贷政策,包括风险偏好、客户准入标准、项目评估标准、信贷审批标准、贷后管理和信贷退出等。截止2015年末,建行昌吉州分行共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发放绿色信贷6.5亿元。另外,昌吉交通银行及其它中小银行也及时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变化,普遍在项目授信审批中推行了“绿色信贷”标识、名单式管理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并制订了行业信贷客户分类标准,将行业项目细分为重点支持、适度支持、限制支持和市场退出等不同类别,对客户授信实行了差异化管理,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昌吉州地区各家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35亿元。

几年来,通过发展绿色信贷,昌吉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环境脆弱且趋向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控制,局部地区尤其是玛纳斯、阜康、准东三个重点区域的环境有待进行综合整治,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压力仍然繁重,主要表现在:

1.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

近年来,昌吉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支撑。特别是随着准东煤电煤化工大型能源开发项目的陆续投产,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增大,在州域内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将进一步加大。因昌吉州污染物的“总量基数小,增幅大”,致使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结构性污染短期内根治较为困难,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

2.缺乏推进绿色信贷的有效激励机制

当前地方政府虽然对绿色发展非常重视,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问责制等,但现阶段金融监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剩”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远远不及“三农”、“房地产”等行业。由于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等补偿政策,难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加大对环保节能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形成在节能减排支持上的商业信贷缺位。加之辖内一些县、市以往对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不够重视,“环境红利”逐渐被透支,多年积攒的环境欠账在当前集中显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日益紧迫。

3.金融机构与行政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协作意识较差,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各自为政,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早在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就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但该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全州环保政策和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机制尚不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商业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其真实情况,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绿色信贷的深入推进,尚需环保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构间更为有效的联动配合。

4.绿色信贷规模偏小。长期以来,受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高碳型”贷款客户结构。这一点在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商业银行短期内如大幅度减少这类客户贷款,势必影响营业收入,因而这种客户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加之金融机构对于因环境因素而带来的金融风险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绿色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差,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5年末,全州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仅为4.29%,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5.绿色信贷品种较少,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线涵盖的产品品种少,且存在较强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由于时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大多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进展迟缓,绿色信贷领域蕴含的巨大的产品发展创新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有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三、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从政府层面及金融机构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政府层面

(1)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集合绿色金融领域的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了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应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制定可量化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统计口径,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环境监管指标。

(2)制定出台绿色信贷优惠政策。一是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提升商业银行促进绿色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引导和撬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绿色投资与绿色产业领域。二是建立绿色信贷担保机制,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商业银行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三是对一些推广有困难的无污染、低耗能、利国利民的项目或产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绿色GDp”的积极性。四是对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污染治理的企业,在新建项目准入、污染减排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否决其上市融资环保核查、环保专项资金补助、评先评优等资格。

(3)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监管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应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相互协作,及时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录、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及时更新企业日常环保执法信息和年度环保审核报告等,并按照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对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便于商业银行贷前审查和客户选择。二是建立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将金融机构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对于表现良好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绿色信用评级,并在新设机构、产品创新、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从社会责任形象、区别监管政策等方面调动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三是制定环境违法放贷责任追究制度。把信贷支持绿色信贷情况纳入监管评级和监管考核,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业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相挂钩。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问责,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保证绿色信贷政策在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有效运行。

2.金融机构层面

一是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是商业银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战略转型发展规划的现实选择,也是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经营理念,将绿色信贷提升至全行发展战略层面,严格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加快推进全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二是强化绿色信贷准入。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订科学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并细化金融支持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节能减排、节能环保服务、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能低碳园区等领域列为信贷重点支持对象,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列入信贷“黑名单”,坚决予以限制或清退。

三是实行绿色信贷审批。即在审批过程中,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守风险底线。要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对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服务公司可以给予优惠贷款;对于纳入环保不达标、环境违法违规、高污染、高环境和社会风险、落后产能及工艺等严控范围的客户和项目应坚决退出,不得给予新增授信支持。

四是严格绿色信贷管理。对未达到国家环保总局整改要求的挂牌督办企业实施信贷退出,对“双高、产能过剩、产能潜在过剩”行业,从严控制贷款投放。同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对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i确定行业贷款限额,对于新增贷款接近风险限额的行业,其新增贷款要予以严格审核和管理。

五是加强绿色信贷考核。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考核力度,从优化、完善绿色信贷相关内部政策制度、业务流程、监督考核等方面着手,采取纳入综合考评、给予优先信贷计划安排、资源分配适度倾斜、评选绿色信贷示范行等细化支持措施,建立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分行加大信贷投放。

参考文献:

[1]崔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

[2]郭曼姝.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商场现代化,2016,(20).

[3]郭鸣轩.浅谈碳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港澳经济,2016,(26).

[4]范应胜.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经贸,2016,(7).

[5]高清霞,吴青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绿色金融;理论研究;实务探究

绿色金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以资源集约型为主要发展方式,而国际社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迈进了环境节约型社会金融体系,所以要完成与国际金融接轨的过程,就要从金融形式上改变既有的金融管理和业务实践。绿色金融又可以称作环境金融,主要表现就是金融行业从政策、指导思想以及扶持业务方面更倾向于绿色环保产业,从信贷、利率、理财等等方面帮扶支持绿色环保产业。

一、绿色金融主流模式

绿色金融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总量明显增加,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在全球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新时期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具体措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金融体系而言,“绿色金融”正是一种科学全面、系统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办法。

西方国家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虽然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有别,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概括的讲,绿色金融“以绿色生态建设为目标、借助信贷、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市场规律为原则,通过节能减排等具体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国内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具体含义和科学界定也未形成统一认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金融进行研究分析,都一定程度反映了绿色金融的本质特征。比如,学者和秀星认为,绿色金融就是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金融服务的优先和倾斜,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建良则认为绿色金融其本质是金融营运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金融机构通过针对性的业务和服务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对现阶段的发展实践进行总结分析时可以看出,我国绿色金融战略更倾向于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来实现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既定目标。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绿色信贷。金融机构以国家宏观经济和环境政策为依据,通过贷款政策的倾斜和优惠,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现。具体来讲,就是对从事新能源研发、污染治理技术及设备研发、绿色产品生产及生态型农业项目等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执行低息甚至无息优惠政策;同时,对能耗较大、污染较重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严格把关,限制贷款额度和提高审核标准,必要时可以执行高于平均标准的惩罚性贷款利率。

(二)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险,具体以生产企业可能发生的污染问题对第三方造成损害时,企业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

(三)绿色证券。特指上市公司的经营报表和信息披露中重点突出环境信息和环保核查结果的内容,通过政策约束下的资本流动,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限制和宏观调控,以强化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和环保意识。

(四)绿色风险投资。根据调控政策实现资本投资向能耗

低、环保性高的行业和领域的引导性流动,通过对新能源、新技术的重点投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绿色金融实践效果

绿色金融理念及其推广实践,通过金融工具和产品服务的选择,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绿色发展,对资源耗用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引导和约束作用表现为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既有直接和间接、当前和未来、潜在和现实等多种影响作用,又表现为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目标而执行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倾斜,保障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企业行为的资金需求,引导资本市场的绿色投资,全面提高我国产业体系的绿色含量,最终实现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绿色金融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企业经营的绿色转变。绿色金融对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其金融服务和产品工具组合来实现。例如绿色信贷业务,对低能耗、低污染企业提供优惠性的倾斜贷款,而对高能耗、高污染风险的企业执行惩罚性的贷款限制条件,引导企业经营理念的环保型转变;同时也可以为环保指数高的企业开展上市融资活动时提供便利条件,对污染排放过量、环境破坏较大的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企业的环保水平;保险机构对企业推行绿色保险,通过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促使企业排污水平的有效降低等等。

(二)引导投资资本的绿色流动。绿色金融的整体战略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经营效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客观上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创业及风险投资提供了有效判断依据。出于对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享受和惩罚措施的规避,创业和投资更倾向于环保指数高的绿色产业,通过这种绿色资本的流动引导,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三)推动生产技术的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的实施对高能

耗、高污染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客观上提高其生产技术的创新水平,通过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设计的改良和提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从而提高企业的环保评级,减少企业面对的惩罚性金融措施。通过环保硬指标的约束效力,在刺激企业绿色创新的同时,拓展绿色环保技术的市场空间,双管齐下,全面推动环保技术和材料的创新应用工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公众绿色投资倾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存

在,使得公众以消费者的身份无法对企业经营的环保情况产生有效约束。但当公众具备投资者的身份时,就能够在其综合考虑投资收益时充分评定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保状况提出较高要求。企业因生产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必然引发相应的行政处罚和经济赔偿问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上,就投资人对公司的信任下降,公司股价下跌和收益率的同步下降,刺激企业为扭转不利局面而进行的环保型转变。

三、绿色金融存在问题

(1)绿色信贷标准不清晰、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缺乏全面完善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力度不够、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方案不明确。(2)绿色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和强制执行手段,无法避免道德风险的客观影响和制约,限制了绿色保险的健康、有序开展。(3)资本市场尚未成熟,限制了绿色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结构性问题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市场配置功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限制了绿色投资的作用发挥和功能实现;同时,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风险因素,监管机构无法对上市公司执行环保核查和环保监管,无法保证企业践行环保目标和执行环保经营标准。

四、绿色金融解决对策

(一)加强法律保障,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体系。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的大力推行提供必要的保障作用。应当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环保政策,确保绿色金融工作有法可依、受法保护。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法律规范,加强绿色金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绿色金融的行政管理效力。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另一有效保障就是积极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绿色金融的战略要求下,虽然已经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监控力度及风险处罚力度,但由于体制结构的历史问题,国家环保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存在明显的管理博弈,影响和制约了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贯彻与执行。这就要求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效力,对地方政府、关联部门形成有力约束,强化协调统筹力度,有力促进环保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绿色金融的及时性和有效

性。信息工作是绿色金融战略的基础工作,是对绿色金融政策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我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力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管理失效和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加强各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结合机构组织的职责明确、合理分工等工作,共同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征信管理系统,完善相应的管理职能,积极有效推动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严格执行标准,加强绿色金融的标准管理。严格健全的体系标准是绿色金融广泛推广的核心要素,是我国现行绿色金融主流模式的基础保障。在行业标准的统一制定上,需要从以下环节进行强化: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和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信贷执行标准,打好绿色信贷的技术基础;二是国家在建立征信体系时,将环保因素同时纳入体系建设中,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三是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突出环保指标的重要性;四是重点推行绿色保险,完善和明确保险范围、费用、程序等相关环节。

小结: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刚刚起步,从政策上政府要进行方向引导,金融行业要以绿色环保产业为主要贷款对象和帮扶目标,积极促进我国金融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和实现资源整合重组,催生环保产业扩大规模,对整个金融行业起到改革和升级的作用。我国工农业节能减排受到绿色金融的影响,不仅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能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成本和运行风险,而绿色金融行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也能得以健康发展,实现工农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绿色金融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16-17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在国家大力强调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处于经济圈核心地位的金融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绿色金融可谓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入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谈论最多的是第一层含义,在本文中谈论的也只是第一层含义。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就发展形势来看,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银行领域,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但是目前我国中资银行中只有兴业银行是赤道银行,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的发展可谓是越来越迅猛,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作为项目融资的标准与准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所谓“赤道原则”,指的是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45条就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8月底,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更明确“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先后单独或联合出台多个公告、指导意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绿色金融”频频被提起,并且加入到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上。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但是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一定很快。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淡薄

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环境。但是通过金融这一虚拟领域来间接治理环境或者说是预防环境问题还并未大众所熟知。正如上文所述,尽管我国构建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但是人们对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领域。在我国众多银行中,只有兴业银行是赤道银行,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银行。金融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政府也还没有承担起向金融部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责任。人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普遍淡薄,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

(二)缺乏内外部激励、监督和测评机制

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且收益偏低,带来的社会生态效益难以用货币来衡量。迫于一些经营考核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诱惑,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并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地发展绿色金融,也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督促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同样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公正精确的测评机制以评估各个金融机构对发展绿色金融作出的贡献。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机与积极性。

(三)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已经开展绿色金融的机构的战略准备工作也做得不充分,进度也较缓慢,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其次,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大量复杂的专业技术,如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解决,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知识技术不成熟,发展缓慢。再者,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环境资源是公共品,除非有政策规定,金融机构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金融机构即使有保护环境这个意识,在利益面前,考虑到绿色金融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可能也会望而却步。

(四)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尚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现已颁布的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多为综合性的,缺少实际可用的业务实施细则。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细则与章程,这就使得机构在开展某些业务时缺少参考的标准与依据。其二,企业、环保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以及协调机制较差,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经验不成熟,可以合理借鉴其他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但是在借鉴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德国是国际“绿色金融”主要发源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我国可以合理借鉴其发挥国家和政策性y行作用以及与环保部门合作的经验。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应积极引导绿色金融的发展,因为“绿色金融”在某些程度上算是公共产品,金融机构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发展绿色金融,只有靠政府的合理政策来引导绿色金融的向前发展。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降低征税标准,加大财政在这方面的支持,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

(三)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金融

首先,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本机构内部的章程以及细则等作为其开展相关业务的依据。其次,金融机构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应该主动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主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再者,金融机构应该主动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以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此外,也应该派出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绿色金融方面的学习,提高业务操作技能。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苗田田(1995―),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山西省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及其模式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又称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Finance)、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Finance),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加突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利益,追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下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吻合,因此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

绿色金融的实践最早起源于银行业。上世纪70年代德国银行业在信贷业务方面开始出现“绿色信贷”。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生态银行,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的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在上世纪90年代,绿色金融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会后,由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在此基础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这就是赤道原则。目前,全球已有72个金融机构宣布接受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已经成为绿色金融在银行业的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目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绿色金融其实施模式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绿色信贷。这一模式应用最早、也最广泛。金融机构对建设高能效设施,研发节能技术,生产治污设施,研发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设备,开发新能源,从事生态农业和生态保护的机构提供低息优惠的贷款服务;相对地,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限制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的惩罚性措施。二是绿色证券。例如,环保产业指数产品、碳金融产品等。这一模式目前规模较小,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三是绿色保险,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它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制度。四是绿色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和技术研发,以期获得较高风险回报的投资行为。

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指导意见,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G20峰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绿色信贷方面,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现为环保部)、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紧接着浙江、江苏等20多个省市的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联合出台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细则。绿色证券方面,2008年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重污染行业如钢铁、火电等企业必须通过环保部的核查,才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和再融资,否则证监会将不予受理。这样,这些“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将无法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2008年,我国首家综合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2011年11月起,全国有七个省市陆续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绿色保险方面,2007年12月4日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导意见》,以防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此后,多家保U企业相继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2000余家企业投保,承保金额约200亿元。一些省份也出台了相应措施,探索建立环境责任保护制度。如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型省份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将本地区的重点污染企业纳入保险体系。

山西省是能源资源大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煤炭储量占到全国煤炭储量的37.75%,位居首位,铝土矿储量排名第三,铁矿储量排名第五,还有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很丰富。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和冶金产业成为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山西的焦炭年产量为8039.88万吨,位居全国首位,生铁和粗钢产量都位列全国第五,钢材产量全国第七。2014年,山西省煤炭消费量为37587.43万吨,仅次于山东省。相伴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雾霾天气频发、生态植被脆弱等问题。近年来,山西省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采取了政府干预、金融助推、社会监督的办法,多管齐下,强力治污,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纠正“唯GDp”式的粗放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光靠政府干预事后处罚不是长久而有效的手段。绿色金融既能撬动社会资本,又能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既可推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也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山西的绿色金融工作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在山西的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了包括太钢集团和潞安集团在内的一批企业的节能降耗项目,解决了项目融资问题,保证了资金供应。保险方面,自2011年山西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以来,截至2012年7月,共有来自煤炭、化工、钢铁、电力等多个行业的68家企业投保。2016年10月,山西省金融办、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等七个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山西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信贷、担保、保险、债券等多领域提出九项重点任务,不仅为山西省绿色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山西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提供了助力。

总体来说,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各方面已经开始起步,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发展仍较为缓慢。特别是山西发展绿色金融时间更短,以绿色金融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绿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三、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由于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也较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政策。虽然国家各部委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但这些意见仍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约束力较弱。山西省也仅有2016年出台的指导意见,并未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目前,推行绿色金融,主要缺少规定绿色金融各方参与者其权利、义务、责任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绿色金融如何实施和监管的政策规章。缺乏相关标准,绿色金融自然无法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政府的配套政策存在不足。许多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无法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在进行降低能耗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为经营模式的改变,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企业利润。此时,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政策不能跟进,影响了企业实践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规模小,形式单一。尽管国家在2012年就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但大多数银行绿色信贷总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仍低于2%,即便是最先实行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这个数字也只达到3.46%。目前,山西的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方面,其他方面是空白。而且,现有的融资产品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家庭和个人的产品少之又少,这也限制了绿色金融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不管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往往将发展绿色金融等同于发展绿色信贷,或是减少“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额度,很少关注绿色证券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这也是造成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第三,征信机制不完善,导致绿色信贷业务风险较高。即使是绿色金融体系中规模相对较大的绿色信贷,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比一般贷款更高的风险。央行《企业基本信用报告》中关于环保的信息较少,而金融机构自身又无法对不属于国家监管范围的企业进行环保方面的调查,很难获取相关的信息,再加上这类企业数量庞大,银行在扩大绿色信贷规模的过程中就要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承担较大的风险。这就是银行不愿开展绿色信贷的客观原因。

第四,缺乏专业人员。开展绿色金融,需要同时具备环保和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员。比如,对于企业提出的绿色信贷申请,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做出环境风险评估,还要有人员来负责各项审查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山西的金融机构缺少这样的专业人员,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十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的观点。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山西这样的煤炭能源大省,大力推进势在必行。

(一)加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订有关绿色金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完善从绿色金融基本法律到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制度和监管制度等一系列法律组成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体系。

其次,从政策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出发点,制定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配套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用担保等。可以适当调整现有的节能减排补贴政策,将现金补贴改为绿色信贷贴息,或者可以与绿色证券相结合,将补贴改为减排额度,以此为标的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提高企业实践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证其健康良好的发展。绿色金融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监管不足。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现有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环保信息征信制度和绿色金融监管制度,降低绿色金融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二)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银行业管理机构应该首先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绿色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金融机构应该将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融入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内部标准和业务流程中,针对绿色企业的特点创新信贷服务,如研发和推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允许低碳企业提供碳排放权质押,允许节能技术开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等。此外,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对本地区企业了解程度更高,相对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在保证风险管控的条件下,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绿色信贷产品。

(三)推进多领域绿色证券创新

2016年12月,山西省首只排污权金融产品成功落地,该产品已经为省内一家大型化工企业融资1000万元,这标志着山西省在排污权交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下一步,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开发,比如,推广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排污权、碳排放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权等权益有关的创新金融模式,也可以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债券、基金、远期、期货、期权等多种金融工具开发金融产品,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政府可以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和绿色发展项目通过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进行直接融资,也可以适当放宽节能企业的上市条件,为其上市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上市核查,对环评不通过的企业,应该禁止其上市。投资者方面,可以鼓励机构投资者如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进行投资。

(四)发展绿色保险

环保部门应该与保险监管部门合作,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制度。山西是能源大省,要将环境风险较高的地区的有关企业纳入投保范围。要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山西省的情况,开发针对性强的绿色保险产品。

(五)培养专业人才,建设绿色金融团队

绿色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人才和经验。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绿色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也可以从外部招聘这类人才。同时,要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金融专业技术,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156-158.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103-107.

[3]赵蕊.基于山西“综改区”建设中的绿色金融发展研究[J].知识经济,2015(17):42-42.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实现路径;多元取向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造成了能源过度开发、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系统失衡和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门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涉及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之一,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南。绿色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传统产业经济的基础上,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将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作为纽带,是实现经济、环境和谐共存的一种全新经济形势。绿色经济指的是以效率、持续及和谐为目标,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与我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绿色经济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长期持续发展,要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绿色经济具有循环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等特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同步进行推进。

二、农业“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前提

农业的绿色发展是绿色经济的多元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大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及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但之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是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目标,因此,造成了涵盖农药、化肥用量加大和土壤受到污染等等方面的种种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严峻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生产和进口数量的逐渐增长,我国开始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不再以简单的追求产量增长为目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并制定了具体的一些治理措施,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比如:“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料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这表明了中央是大力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当前,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步认识到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也开始呼吁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及可追溯系统,不断提高农产品、食品的品质,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等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及人们对绿色农业发展重视度提高的基础上,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形成规模,不少省份已明确要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且推行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绿色农业试点。当前,各地绿色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照生态发展的规律,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来缓解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科学合理的设计农业生产的布局,把小农业(如:多种经济作物生产)与大农业(如:林业、渔业等)相互结合起来,使得经济与生态效益良性循环,达到良性统一。我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我们应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及多样的生态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各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安排当地农业的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头支撑。

三、非农产业“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

非农产业“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基础绿色农业,更需要发展非农产业的“绿色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总体向绿色转型。据统计,我国每年Co2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3%,相当于3/4的Co2的排放量的产生是通过从城市中排放出来的,如果城市产业(大部分是非农产业)没有绿色化,发展绿色经济就更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展绿色农业,更要开启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绿色模式。为此,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进非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通过开展评估工作,对所有绿色经济发展示范试点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形成“三个一批”

一是验收一批。对已经建设完成、发展指标较好、建设成效显著的示范试点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将给予授牌表彰和奖励。二是确认一批。对尚未建成,但能够按照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组织建设、发展指标逐年转好的示范试点单位,进行重新确认,继续建设。三是淘汰一批。对未开工建设或主要指标超过国家限定范围、未按规定时间上报材料或违反有关规定的示范试点单位,予以撤销。

(二)突出重点、树立典范,以点带面加强宣传推广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纺织印染和造纸等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树立典型,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各项工作,取得以点带面的工作成效。对“验收一批”的示范单位进行认真总结,对“好做法、好经验、好效果”进行宣传推广,必要时可以开展现场交流、培训等工作。树立标杆,以开展能效领跑者、评选能效之星为抓手,以推进绿色经济试点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为平台,树立节能和绿色经济行业标杆。

(三)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动“硬绿”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对煤炭、电力、冶金、钢铁等一些传统高污染产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加强转型升级,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将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要积极做好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以及绿色经济相关数据库的维护和建设。

(四)要推动“软绿”产业的发展,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进一步落实绿色经济各项政策,加强绿色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引导“软绿”产业不断扩大范围、壮大规模,不断产生更大效益。

(五)要形成合力加强各部门绿色经济发展

联席会议和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形成绿色经济发展工作合力,集思广益,凝聚力量。建立项目能评后期监管机制及调整专项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激励机制。绿色经济是全面发展的经济。因此,我们要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宏观层面上对绿色经济进行制度设计,实行全面“绿色化”,把发展绿色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激发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四、金融“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助力

绿色金融,指要求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把与绿色产业发展融合到银行日常业务之中,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助力,要实现现代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绿色金融。尤其是在当前金融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撑。传统金融业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或者是以政策任务为职责,而绿色经济是着眼未来的经济形态,其效益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除非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不然金融机构也不大可能会主动考虑和满足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的需求。换而言之,绿色金融的实施需要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视、倡导与支持,“绿色金融”的概念逐步受到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重视。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有所侧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较高但是收益偏低、金融机构缺乏专业技术识别的能力、政策不够完善及信息沟通不够顺畅等。为此,要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国家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企业融资服务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按照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的组织和调度,努力推动信贷规模的稳定增长。鼓励各银行机构将信贷资产转出,腾出信贷规模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推广“无间贷”“连连贷”等无还本续贷产品,帮助绿色经济发展相关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要组建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并尽快开展运作,为发展前景良好、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绿色经济相关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土地、房屋登记机构要优化银行续贷土地、房屋抵押权登记服务,规范办证流程,提高办证效率。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相关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加强政府增信服务,支持更多绿色经济发展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及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基金、保险、投行等方式,参与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其所属子基金,拓宽绿色经济发展企业资本金筹措渠道。

五、立法“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保障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涵盖绿色经济在内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我们必须通过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绿色经济法律体系来解决当前在很多环境资源保护的领域仍然存在空白区域和经济领域立法还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绿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善于用法治的眼光审视绿色经济发展,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规划绿色经济发展,用法治的手段来突破绿色经济发展瓶颈,用法治的规范来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方面,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绿色经济发展涉及的能源使用、资源保护和防治污染等各方面都能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我们在生产、物流、消费等各环节要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防止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或者问题的重复出现。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鼓励与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生产投资企业和消费群体。政策支持和鼓励,能有效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能激发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

[2]诸大建.解读生态文明下的中国绿色经济[J].环境保护科学,2015.

[3]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

[4]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5]聂玉立,温湖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3.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58-02

一、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是现实需要,具有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针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态势,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2007年国家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绿色信贷政策。2010年银监会又《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进一步规范银行的业务行为,推行绿色信贷政策。

二、绿色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不强

商业银行是商事主体,这一性质使其在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大打折扣,要向公司股东负责、谋求经济利益等经营宗旨注定银行自利性与绿色信贷公益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石油、电力、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虽然是粗放型经济行业,存在众多环境、社会问题,但却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客户资源,而绿色信贷对两高企业贷款的严格限制与压制无疑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背道而驰。另外,商业银行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价值理念和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弱化了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2.缺乏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银行执行难

目前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时并无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特别是欠缺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标准。由于法律实施标准的缺位,造成银行在接受企业或个人贷款时,即使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环保信息,授信审查时也只能凭借简单的定性依据做出判断,审查标准不一,随意性强。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规定:“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可以看出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企业耗能排污状况的审查只能凭感觉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支持。目前国家对绿色信贷中涉及的相关标准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也就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内部配套细则发放贷款。

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少,缺乏创新性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由政府推动,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无论扶持性的还是限制禁止性的均缺少市场机制支撑,这种政府主导性使得商业银行大多被动践行政策,更不要说在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国家扶持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单一渠道实施,缺乏商业银行的参与与竞争,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对“双高行业”的贷款限制以及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并无其他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开展碳金融衍生品创新,也无推广低碳生活的绿色信用卡、绿色租赁和绿色存款等相关绿色产品。

4.环保信息沟通不足

2006年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展示在企业信用报告中,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2007年人民银行在《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环保门的沟通和合作。虽然在国家层面和一些省市已经建立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但环保部门信息更新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影响了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企业的环境状况是动态的,而且企业的贷款行为很多不是一次性的,每次贷款应该根据当时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来进行审核,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一些“改邪归正”的企业就得不到贷款,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充分的。

5.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中国绿色信贷在政策设计上有一定强制性特点,但具体执行中更多呈现出自愿性特点,强制力不够,根源在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因此,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还是更多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仍给予信贷支持。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造成各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挫伤了认真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为主体,以《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其他部门规章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中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看,三部法律对节能减排形势下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不够充分。

1.明确将信贷补贴纳入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中

由于节能环保项目公益性强、见效慢、回报低,各国普遍通过政府政策性银行的介入给予节能环保项目直接低息贷款,或通过商业银行的参与来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绿色信贷的实施。我国政府通过贴息等政策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但这些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太弱,使政策变为无实际用处的装饰。

目前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英国的《家庭节能法》、日本的“环境评级贴息贷款”、德国的“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等,对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进行信贷补贴,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保障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

商业银行按照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国家财政可对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额与实际贷款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盈利水平。法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巴黎国民银行、农业信贷银行、里昂信贷银行等进行绿色贴息贷款的利率投标,由利率最低者获得发放贴息贷款的资格。居民如果通过绿色信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可享受折扣或较低的借款利率,其差额部分由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2.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避免商业银行执行难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存在着随意性,没有统一审核标准。存在贷与不贷的模棱两可时,银行往往很难做出决断。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能够使商业银行审核贷款时有章可循,可避免银行贷款的随意性,保障绿色信贷的高效实施。

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中,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可规定在《商业银行法》第四章贷款与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一章,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基本准则。也可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单独的部门规章,具体规定商业银行贷款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关乎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质量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定在《商业银行法》中更为适宜,使之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准则,切实推动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

3.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应用只限于加强贷款项目的环境审核,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证利润还不会更积极地调动更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领域。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与绿色信贷政策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发,是以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基础的。如德国信贷扶持政策,不仅很好地处理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客户之间的项目利益,还运用多种融资金融产品开发和销售手段推进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效应的绿色金融政策,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我国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由国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各银行开发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欧美国家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普遍参与炭交易的金融服务,纷纷开展排放额度和排放许可的交易与经济业务,达到了银行盈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目标。如加拿大城市银行推出了一项“清洁空气汽车贷款”套装产品,为客户提供3%~4%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大推动了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

4.完善政府、银行、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一是环境保护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人民银行、银监会、金融机构通报环境违法企业名单。通报时企业名称要规范,要将其组织机构代码证号一并通报,这样利于金融机构准确确定环境违法企业,并有效避免环境违法企业可能在违法曝光后更名注册逃避信贷制裁。

二是银行总行要与环保部建立定期沟通渠道,加强双方互利合作。各分行也应与当地环保部门增强沟通,争取环保部门的支持,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网络信息交流系统。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网站,将有关的文件、经验材料和数据资料等信息网络共享,同时从庞大的信息数据库筛选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优化和整合,使三者联系变为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确保录入数据准确和查询的双向畅通,使信息交流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5.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法》作为商业银行基本法,其对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对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责任更是无从规定,只有在违背第74条第3款、第7款和第8款(三)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七)违反国家规定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八)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的)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对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贷业务的法律责任有一丝参考作用。对此,有必要在《商业银行法》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银行的环境污染连带责任。通过这一法律规定,规制银行向“双高行业”发放贷款,迫使银行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绿色信贷中资金导向的无可替代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商业银行相关法律规定进修必要的修改,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

另外,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23条规定中明确规定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的监管,制约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我们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绿色、开放与创新。开放和创新是债券市场永恒的话题;而近年来在环境持续恶化、污染日趋严重、倡导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债券的应运而生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各方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指示精神,审时度势、勇于探索而推出的一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创新举措。从这个角度来说,绿色与创新、开放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正如大家共同经历的那样,过去一年来,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以及债券市场本身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去年第四季度以后,大家都很关注债券市场怎么走?“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如何理解?以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怎样创新、开放以及发展绿色?绿色债券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出台哪些政策来促进市场更好地发展?怎样在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等等议题,请各位专家与我们分享你们的真知灼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部总经理刘优辉:

债券市场今年的走势是从去年延续过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现在大家主要依据会议在安排各个条线今年的工作计划。总体来说,从去年来看经济总体是趋于平稳的,对今年应该有信心。但是也应该有危机意识,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存在的。2016年GDp增速为6.7%,在上一年的基础上下降了0.2个百分点;根据权威人士预测,今年增速不会超过去年,应该在6.5%左右。

从去年来看,经济运行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总体经济平稳,GDp达到6.7%。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深化改革是今年的主线。三是从几个指标来看,经济有触底迹象。第一,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因为这几年服务业发展比较快,而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与工业化相比是1.6:1,比工业快很多。按照计划,我国每年要解决1000万人的就业,实际上这几年每年都解决了1300万人,已超额完成任务。第二,工业企业利润开始正增长,“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效开始显现,尤其是去产能、降成本方面对利润增长贡献较大。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在提高,过去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去年不同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8%,GDp增速为6.7%,财政收入可能只有5%多一点。第四,生态环境出现改善的苗头,这也是环保部门的一个基本判断。最后,收入差距在缩小。

从国际形势来看,去年年底以来,包括英国脱欧、美联储加息预期和各种黑天鹅事件,让大家心有余悸,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在国际上,特朗普上任后有一种说法叫做“特朗普变数”。特朗普的政策和行动,将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基建来拉动美国经济增长。二是降税,通过降低所得税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从美国的税种结构来说,直接税占到75%,所得税(间接税)占25%,降低所得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太大,而中国恰恰相反。三是提高关税,通过贸易保护,发展本土经济。这三个方面对整个世界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方面,会带来美国企业的回流。另一方面,资本也会流向美国,引起新兴市场流动性偏紧,资金利率上升。

从国内来说,今年的重点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三点:一是稳,一是改,一是防。

稳首先还是要稳经济,经济增速预计在6.5%左右。政策要稳,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货币工具,调节好流动性的闸门,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这些都与今年的债券市场息息相关。

防就是要防范金融风险,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我们看到,去年的信用债违约、代持等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政策来看,今年要偏紧一些,监管也会偏严。监管部门目前已经开始“亮剑”,而且是组合拳,从查代持到查委外、理财进表内等,对市场已带来相应冲击。应该说今年债券市场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另外,“三去一降一补”的压力还会很大,尤其是债市去杠杆,会直接影响资金的供应量。要使资金脱虚向实,防泡沫,在这方面预计今年监管部门还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会有阵痛,大家要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今年债券市场走势是供给量会继续增加,去年是30多万亿元,今年应该不会低于35万亿元。今年还有一件大事,还有6万亿元的地方平台贷款需要置换成地方政府债券;需求可能会萎缩,政策调整和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叠加,都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与能力,利率会抬升。同时,市场监管会偏严,市场运行会更加规范,投资者也会更加趋于理性。这是我对今年债市的基本判断。

农发行本身支持的就是绿色事业,对此我们也是很看好的。清华大学贺客斌教授曾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在研究环境问题时,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技术性的治理层面,如果经济学家开始动脑筋了,我们的环境治理就可能动到根子上。”

从绿色发展来看,中国以至全球都面临环境问题。在这方面,去年农发行实际上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存量债券的绿色认证,这也涉及到创新的问题。农发行和中央结算公司、中节能咨询公司三家一起创新开展对存量绿色认证的机制,原来没有贴标的债券,就是债券信息里面找不到“绿色”两个字但实际上是绿色债券的十只债券,约500亿元,通过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债券,涵盖的领域有水、森林等多个方面。

第二件是农发行去年12月发行了60亿元3年期绿色金融债券,这是我们通过市场化公开发行的首单农发行绿色债券,发行很成功。在当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家共同努力,认购倍率比较高,发行利率也比预期要低,且明显低于前一天的收益率曲线。

在绿色债券发行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相关部门给出了很多支持政策,但可能并没有落地。有很多政策是需要政府拿钱的,包括减税也好、a贴也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觉得可以先出台操作性较强的政策。二是绿色债券定价的问题,有的投资人认为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一样。从募集资金支持的范围来看,对绿色债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符合评估和认证的要求,要持续跟踪,即便绿色债券的发行利率低于普通债券,但是绿色债券整体成本高,包括债券的手续费、评估认证费等。对此,农发行也配合央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做了一个课题报告,主管部门相关规范意见也在制定之中。下一步,农发行会加大绿色债券的发行力度,希望市场继续给予支持。三是农发行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呼吁,建言献策,共同把绿色债券市场建设好。四是绿色也有开放创新的问题,绿色环保并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有国际基础的。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的绿色债券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将在加入绿色债券的基础上,探索或尝试在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指数基金,并鉴于碳汇交易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探索发行碳债券的可能性。

从各方面政策措施来看,目前高层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同时,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到改革的一个推进、深化领域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预见,农发行和农发债在今年应该大有作为,也很有潜力。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唐凌云:

关于2017年债券市场的大趋势,我认为需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要把握好趋势,二是管理好波动。

作为市场主体机构,把握好趋势相当于在大概率上保持了投资交易行为运作的正确性。那么有哪些决定趋势的要素?我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可能有去杠杆、通胀预期升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利率中枢上行、外部冲击和突发事件。比如最近大家热议的去杠杆,我感觉今年金融领域的去杠杆相对于实体领域要更加深化,特别是金融界跨业嵌套应该得到合理的抑制,挤出金融领域过度的杠杆和泡沫是降低实体经济部门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的本源,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有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升温,全球发达金融市场所在地区的通胀预期已有所显现;还有我国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的变化等等。我们做债券的可能更关心利率走势,我认为这个大趋势也包括利率中枢上行和市场利率的振荡上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关键期限和品种全年平均利率水平上行幅度可能不会很大,这与中国经济仍处于筑底回升过程以及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环境有关,但阶段性、时点性、流动性错配压力下的需求失衡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对市场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将加大。此外,在大趋势中我们还要考虑服务实体经济和去杠杆、去产能,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的总体要求。

为什么说要管理好波动?因为除了把握好大趋势外,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决定胜负甚至命运的可能是那些波动,波动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特定环境下的小概率事件可能产生系统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就是俗话说的“阴沟里翻船”、“一次折腾一年白忙”等等。比如说突发事件、预期外的因素等等。我认为今年的波动事件和波动频率会多于2016年,包括来自于外部的波动,比如美联储加息成为确定事件、美国特朗普的刺激性政策,还有欧盟多个国家政治选举方面带来的波动等。此外,还有国内经济走势的一些波动。管理好波动需要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有具体可行的交易策略和行为机制,一方面是考虑怎样在波动中把握好机会;另一方面是如何加强内控和风险防范,使机构能够在不同环境下风险可控,正向成长。比如2016年债券市场发生的一些风险事件,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一些机构在内控和风控上的软肋。管理好波动,也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练好内功、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永远是门必修课。

在绿色债券发展方面,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绿金委等相关部门的主导下,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已超过40%。从发行人这端来看,相关政策落地、标准制定、有利于发行人的机制建设等都取得很多进展。我认为投资人这端相关政策落地还有进一步推动的空间,这方面我们也曾经向相关主管部门做了汇报。因为投资人这端是确保绿色债券顺利完成发行融资和筹资行为的核心环节。从政策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在监管标准、风险权重、资本占用、税收优惠和贴息等方面有新的政策推动。因为绿色所涉及几大领域的共同点是体现了建设更人本生态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投向。相对来说,绿色债券的投资回报期可能比较长,所以需要完善一系列市场化机制使得绿色投资也同样可以获得正向回报。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在环境治理、绿色发展方面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我们首先应该有这种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推动在政策层面上将这些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世界范围来看,此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累下来较多流动性,这些流动性的吸纳也需要有路径和渠道。特别是全球性的资金会追逐投资回报而流动,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绿色债券吸引这些国际资金,也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本外流的压力。我也关注到相关政府部门近期的环境质量考核目标,明确提出要改变GDp至上的传统考核体系和办法,这也是大家形成共识的体现。

在绿色债券发展进程中,除了监管政策落地以外(比如将绿色债券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选择),可以在中介机构层面推动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更快的并轨和融合;有严格的第三方认证;充分的信息披露等等这些资本市场有效的金融手段和机制。在宏观上使绿色金融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能被真正赋予其应有之义。在微观上也可以保护投资者,使其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有可靠的本金偿还和投资收益。从工商银行来说,我行一直奉行履行社会责任典范的经营文化,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按照绿金委的标准,我行绿色金融资产达数万亿元,因此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也会积极努力,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张继强:

截至去年10月份,过去三年的债券市场都可以看作是牛市,这三年的牛市得益于三个因素。第一是海外的低利率环境,第二是中国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微弱,第三是理财和中小银行的配置行为导致债市需求的扩张。

但目前债券市场出现了四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市场环境变了,去年讨论最多的是海外负利率,今年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在减少甚至消失,现在已经开始讨论流动性的拐c了。我不相信这个拐点会很快到来,但流动性也不可能再继续进一步放松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带来了很多政策和美债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的利率走势会有一些牵制。我们的外汇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汇率和利率都是人民币的价格,外部价格受制,内部价格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变化了。有两个特征,一是政策的执行力在变化,地方政府通过发展ppp、产业基金、扶贫基金,活力在增强。二是经济存在一点类滞胀的感觉,表现就是价格上涨,相信今年3月份ppi会达到6%~7%,是比较超预期的水平了。然而,产出水平不一定很强,从企业融资角度并没有看到从投资到开工的明显上行。以前的价格上涨往往源于总需求刺激,但众所周知,今年的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供给约束导致的。这种类滞胀的影响不像总需求扩张对债券市场的打击那么大,但显然偏负面。

第三个变化就是货币政策。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有很多变化,以前是靠外汇占款,现在靠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工具。在流动性覆盖率(LCR)和mpa两个关键指标的影响下,市场资金进一步出现分层,比如小银行和非银机构受这两个指标影响较大,融资成本提升,资金面波动加大。

第四个变化就是配置行为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开始,金融领域去杠杆已经变成了政策的主基调。在此过程中债市需求在压缩,一旦进入到去杠杆过程中,带来的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杠杆的某些方式的断裂,从而引发债市需求的萎缩。目前去杠杆刚刚开始,对债市的冲击还值得持续关注。

按照这三大因素和上述四个变化,我认为今年全年的债券市场很难用多空去形容,管理好波动是今年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今年总体基调是防守反击。而金融去杠杆还在途中,在基本面和海外市场仍有隐患的情况下,防守无疑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但相信今年一定有反击的机会。防风险、去杠杆在执行过程中会表现为紧信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体现出来。按照这个思路,今年债券市场底部将会明显提升。今年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彻底的好转,海外的加息速度也没有那么快,经济内生动力不强,债市仍有顶部。在配置品种方面,我认为短端还是对利空反应最充分的点,比如同业存单和短融在12月份的反应就比较充分了,国债期货等在去年底也曾透支一定的利空,提供了阶段性的基差交易机会。现在这个时点还是以短久期的高等级信用债和利率债作为底仓品种为好,这样一方面吃票息,同时未来一旦有机会,可以及时腾挪仓位反击。

下面我谈谈创新和监管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的问题。监管制度好比栅栏,可以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也给市场留出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今年来看,监管是主题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把防风险当作一个主要的任务,尤其要加强金融领域的防风险。去年债券市场最后两个月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包括代持及一些违规操作。未来防范于未然的监管政策仍值得市场关注,而目标和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加强监管对市场来讲并非坏事。因为一些违规操作确实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但金融体系的链条已经较长,稍微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非常考验监管的力度、节奏、技巧。创新方面,围绕着市场更健康的发展,或者是品种更丰富所进行的创新都是需要的。比如债券品种的创新,绿色债券有利于市场也有利于社会。还有这几年做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其中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就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此外,股债结合的产品亟待发展,这类产品既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杠杆,又有助于企业完善从权益到债券之间的空白区域,这些创新都是大家期待和欢迎的。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所谓资本市场的绿色化是希望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核心作用,把资金更多地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

2015年底以来,中国的绿色债券表现优异,我们2016年年底做了十大绿色新闻评选,有3万多人投票,结果其中有8条入选新闻都是围绕绿色债券,可见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亮点。2016年中绿色债券境内发行量约2050亿元左右,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7%,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如此迅速,源于几方面因素。一是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领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第一次把绿色金融作为国家战略纳入进去。“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016年中国作为G20轮值主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纳入G20讨论议题。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非常全面地提出了如何构建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这在全球都是绝无仅有的,目前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的绿色金融引领国。领先的顶层设计给了绿色债券特别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债券市场的政策环境向好。近年来债券市场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债券市场发展,也营造了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就绿色债券政策来说,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公布绿色金融债券公告,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也公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接下来其他监管部门也陆续推出了相关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支持也是绿色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发行人较为积极踊跃。2016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53只,其中绿色金融债券21只,发行额约1550亿元,占76%,绿色企业债和绿色公司债分别发行约141亿元和182亿元。无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对于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发行人的积极踊跃助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四是绿色投资者基础初步形成。绿色债券鲜明的概念性更受责任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一些机构投资者坚持可持续投资的理念和原则,在资产组合中有相当的比例需投向绿色项目,对绿色债券的需求较大。目前国内也出现了“绿色投资人”的概念。此外,对投资者来说,绿色债券相比于普通债券具有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募集资金的用途也更具透明性,从而投资者可以用一种低风险的方式把资金投到环境事务上,既获得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满足,又能以较低风险获得一定收益。横向比较来看,在2016年已发行的同等级债券中,贴绿标的比没有贴标的利率低4~100Bp,这也说明了投资人对绿色债券认可度比较高。

五是国际合作基础良好。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并持续保持与国际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标准制定者及市场主体的合作与交流。在政策体系构建之初,各债券主管部门、绿金委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等绿色债券国际标准的推行者进行了深度沟通,绿金委在制定项目支持目录时,参考借鉴了绿色债券原则(GBp)、气候债券原则,并采纳了部分国际合作者的专业意见。

下面我总结一些绿色债券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绿色标准统一问题。目前不统一的绿色标准给市场带来较大困惑。希望下一步会出台统一的绿色标准,统一定义什么是绿色的项目,这样我们所募集资金的投向就能比较精准。

第二,激励措施问题。税收优惠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激励措施,但是目前看来不容易实施。目前有些地方财政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比如通过设立绿色担保基金,对绿色项目做贴息或增信,以此鼓励更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此外,发行绿色债券可能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这也是后续需要做的。

第三,信息披露问题。目前我们多数绿色债券发行企业还未进入定期披露的阶段,但是一些发行绿色债券的银行的信息披露做得相当不错。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推动信息披露的标准出台。目前,一些从事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的机构拟推动形成行业自律评估标准,以此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绿色债券评估报告。

第四,投资者认可问题。投资者是否认可是最重要的,这取决于绿色债券本身是否有投资价值。绿色项目是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的,同时一些新能源企业可能有比较固定的补贴,因此它的投资价值具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绿色项目的风险是依然存在的,配合相关的激励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应该是下一步市场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开发银行战略与协调部协调人詹树:

新开发银行可能被很多人称为“金砖银行”,因为它是由金砖五国领导人共同倡议,于2015年7月银行章程生效后成立、总部位于上海的一个国际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创始成员国是五个金砖国家,目前也是五个金砖国家在共同建立和运营这个机构,但未来按照我们的章程,新开发银行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开放,也会有一个渐进的成员扩容的过程。

作为国际多边开发机构,新开发银行的战略重点跟其它机构有所不同。从融资端看,就绿色债券来说,当前无论是金砖国家或者是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来自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压力,我们认为发行绿色债券向市场传达了非常清晰的信号,很好地表达了新开发银行对可持续发展事业支持的决心。而从贷款端看,大部分国际开发机构的贷款货币是美元,而新开发银行在首批贷款项目里就尝试利用本币贷款。上海临港项目就是以人民币贷款计价的太阳能光伏项目。这也有助于人民币由贸易货币向投资和资产定价货币转变。而从我们的对外协作看,除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结成或即将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外,我们跟项目所在国的商业银行也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发性机构不是站在“空中楼阁”,必须要“落地生根”,有很强的项目储备和多元的项目信息,我们也期望新开发银行能探索一个新的南南合作或是由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的国际开发模式。

去年,新开发银行发行了第一批绿色金融债券,也是其成立以来发行的第一只债券。这期债券的发行利率跟五年期国开债的二级市场利率基本持平,而且得到超三倍的认购倍数,发行效果非常好。对于这期债券,我们结合了国际资本市鲂会的标准,参考了人民银行2015年12月出台的绿色金融债券标准,也请了第三方的咨询机构做独立认证。另外,在这期债券的信用评级方面,我们按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规定,请国内领先的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对我们的债项和机构进行评级。客观来讲,我们认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内债券市场有很高的公信度和知名度,这也使我们对国内的债券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结合国际金融的角度,我想谈一些个人的观点。第一,我认为要对中国经济和国家的治理能力有信心,举一个量化的例子,比如2015年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推动G20国家机构改革的政策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最后的政策清单里占了近半数或者更多,这说明我们经济治理的着眼点是中长期的。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去产能和法治化的步伐在加快,结构化改革还在稳步推进,改革的步伐和执行力是到位的,因此我们对宏观经济应该有信心和决心。刚刚卸任的美国国务卿克里认为,十年内,中国这一经济体的规模和体量将成为全球第一。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总量的规模,但这种讲法并不是特别正确,因为往往我们用人均概念看问题时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片面。我们要从大国经济体的高度,大国金融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我们的财政和金融决策,以及未来经济、金融市场的规模化效用。

第二,从建设性的角度和我们的努力方向来讲,以债券市场发展和绿色金融发展为例,我觉得不应仅仅着眼于一些非常简单的数据,更应去建设相关配套的政策体系,譬如信用评价体系。我不认为国际信用体系全部正确,或者国内信用体系标准非常宽松,这样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例如按照国际评级,即使中国或金砖国家的个别企业信用再好,资产负债表再优良,其信用评级都不能超过国家的评级,这其实有一些片面。

第三,我想谈绿色金融市场的概念。我们要解决绿色金融两个潜在的经济学问题,一个是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信息披露和风险识别的问题;另一个是按照契约模型,产权能否得到明晰的问题。在绿色金融中,绿色的着眼点更多是环境和社会效应,与金融的着力方向不同,所以要实现两者的兼容。根据发行金融债的经验,我们认为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科学地细化绿色金融项目目录标准,例如有深度、中度、浅绿色的概念。对于深绿色的项目应有更大力度的激励措施或是公共财政的支持。其次,在会计方面能否尝试建设绿色会计体系,比如有一个基于绿色排放的会计核算。第三,从信用评级来讲,除了关注绿债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外,是否还应该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绿色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污染物过量排放、资源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等做法,导致了空气质量和水质的恶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出现。由种种现象可知,在看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的过程和方式,关注生态变化,做到可持续的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措施,应该得到重视。

1绿色金融的内涵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流通。从字面上来看,如今金融的“金”意义减淡,但其“融”的流动性却越来越强,金融已经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金融业将大部分的眼光聚焦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的保护,那么经济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环境的日益恶化反过来又会为经济发展造成阻力。所以金融业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

绿色金融也被称为环境金融,是将可持续发展与金融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发展方式。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作为日常业务要考虑到的基本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和融资。

“绿色金融”具有两层含义。其一,金融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将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等手段,不断促进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金融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2绿色金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绿色金融逐渐从小众思想转化为全民共识,绿色金融思想不断融入主流的金融机构。中国目前在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如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过“两个坚持”和“一个坚定”,表达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和对资源与环境的重视;国务院也在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发展绿色基金、建立绿色保险制度、明确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益性项目环境效益评估系统、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

虽然国内绿色金融意识已行,但实践较晚,绿色金融与绿色证券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问题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不完善、市场秩序紊乱、国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不足、银行借贷体制不支持等问题也渐渐露出端倪。

3绿色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

31绿色金融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来保障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各省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本省绿色金融法规。但就整体而言,政府仍处于指导阶段,整体政策支持体系还较为薄弱,配套政策缺位。只是宏观提出建设性意见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没有推出一套自上而下的强制有力的执行方案来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以至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无法落地而陷入瓶颈。同时,节能减排领域也缺乏政府扶持政策,导致对节能产品供给和消费激励不足等。

32绿色金融市场秩序紊乱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还未能推出一套环保企业监管标准,市场秩序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相关部门对环保信息的收集处理不充分,使有关企业及其生产单位未能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绿色环保生产活动,部分企业甚至无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完全忽视社会效益,随意扩大生产,打乱了市场秩序。

33我国绿色金融创新程度低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及发展绿色金融措施大多来自对欧美国家的借鉴与学习。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欧美等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发展现状同中国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措施不适宜在中国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跟上,未能大量开发出适宜自己国情的绿色金融产品。

34银行放贷问题

由于环保企业投资风险大且需要的投资高,技术研发周期长但短期内回报较低,放贷的银行可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重点着眼于短期内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而减少对环保型企业的贷款,使环保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又由于政策的支持不够,环保企业的贷款无法可依,更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来进行生产等活动。

4建议

41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国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一套符合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强制有力的行政方案,来解决我国绿色金融业起步晚、水平低、对国外依赖性大且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政策支持方式,如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对于部分绿色企业进行奖励,鼓励企业朝绿色企业发展;也可以从财政投入和补贴方面着手,如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对部分绿色企业加大财政贴息制度,减少对绿色信贷的限制等。

42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场监管

相关部门应明确规定细则,加强监管力度,依靠监管来稳定市场。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令公司重视其对社会公布信息会带来的责任。需要树立一套适宜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环保企业监管标准,稳定市场秩序,减少因秩序紊乱造成的发展阻碍。

43鼓励金融创新

应当鼓励国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多层次、全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后,融入中国思想,创造出中国式绿色金融体系。比如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在形成规模后再加以规范,最终形成体系式的金融服务。

44银行调整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实践主体,需要树立良好的态度和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以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作为银行的方向。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部门,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加大对自身技术创新,以技术、管理手段的提高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形成绿色银行形象。银行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国外经验的学习,中国也可以在符合自己情况的前提下对欧美发达国家银行模式进行借鉴,树立绿色银行专门部门、成立相应的政策性环保银行,由国家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67-71

[2]葛察忠,翁智雄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现状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2):32-37

[3]郭沛源,蔡英萃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5(2):44-47

[4]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8-60

[5]李贤,沈美怡,赵妍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探析[J].金融观察,2016(10)

[6]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1):78-87

[7]瞿亢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国策略[J].全球视线,2016(7)

[8]杨帆,邵超峰,鞠美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

[9]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引言

在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主题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有三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最大,一是补贴,有真金白银的现金收入会对新能源汽车产生很大的作用;二是充电设施的普及以及充电桩的方便使用;三是行车便利和优先权,比如在中国可以在公交道上开车,或是摇号的优先权利。”

一、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两个重要工具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两个优势,既是绿色低碳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受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工具就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2016年杭州G20之前,中国七部委包括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明就要做环保、清洁的绿色交通,提出了很多方面,包括信贷、证券、ppp、保险、地方试点、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其中最重要也做得最靠前的就是中国银监会提出绿色信贷。绿色信贷从2012年2月开始支持低碳经济,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2013年7月份颁布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该《制度》就是行业目录,其中最先支持的是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银行对新能源汽车很重视,从绩效指标上要求每个银行都要对该产业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仅规模上要重视,体制上也要重视。2015年中国出台了《能效信贷指引》,绿色信贷开始实施之后,截至2016年6月,中国21家主要的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相比于2013年刚执行时的五万亿,贷款余额整体不变,其中1.69万亿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余下5.57万亿在其他产业。有趣的是,12个其他产业中有两个产业的叠加占了76%,一个是交通,一个是可再生能源,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还是很快的。银行的偏好和政策的支持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于绿色债券,主要是专款专用,有着很严格的评估和选择过程,需要有第三方的审计和报告。目前有两种绿色债券,一种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绿色金融债,由中央银行市场司管理,由交易商协会经营,分为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第二种债券是由国家发改委财经司所管理的,叫绿色企业债,共有12大项目的类别,其中在绿色城镇化项目中包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当前,从绿色金融角度来说,绿色信贷与绿色证券两个工具都可以用。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本身还是基础建设,都可以通过本身或是通过银行发金融债来完成。此外,新能源汽车也存在供给侧和消费侧的结构性改革,光生产是不行的,还要促进消费。在促进消费中,除了补贴以外,银行也会支持,银行业金融系统很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贡献力量。目前主要的汽车金融是由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一些小型的担保公司共同提供。2016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了《关于支持新消费的指导意见》,其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章节有三项,一是鼓励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产品创新,二是支持绿色消费,银行对新能源汽车可以给最低的利率。三是拓宽消费金融渠道,意味着以后人们贷款的渠道会很多,通过个人的汽车消费信用卡都可以贷。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支持,不光生产上去了,消费也上去了,整个产业就有发展的新希望。

二、产品、基础设施、盈利缺一不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产品,各种类型的产品。第二,基础建设,充电桩和电池都属于基础建设。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汽车的生产及购买,而是大家发愁买了以后没有充电的地方,或者是充电的地方不够。产业要发展,基础建设和充电桩非常重要。可是新能源汽车基础建设的投融资是一个大难题。据机构研究显示,建单个快速充电桩肯定亏,必须要挖掘一些间接的收益,也就是不仅限于做充电桩的收益,比如周边的商业或是有规模的经营,这些可能会赚儿点钱。研究同时显示,靠石油部门补贴做基础建设也会亏,后来做了一个实验,不用单个的充电桩,而是把充电桩连片,在两个城市中补充几个充电桩,依然亏。最后,经分析发现,如果有公共资金支持的充电桩可以用五年的时间回本,因此得出结论,基础设施投资一定要有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美国方面的支持政策有很多,且支持力度很大,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有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公路的政策,包括标准、补贴、基础建设。第三,可持续的盈利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各环节都需要钱,购买产品需要钱,产品生产需要钱,充电桩建设更需要钱,电池的发展也需要钱。其中关于电池出现了一种说法,有新闻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清洁的,因为中国用的电是烧煤电生产的,中国发改委能源所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表示中国的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可是用的能源还是煤电,产生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此,整个产业应从宏观产业链角度关注电的来源问题。综上三点可得出结论,有三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最大,一是补贴,有真金白银的现金收入会对新能源汽车产生很大的作用;二是充电设施的普及以及充电桩的方便使用;三是行车便利和优先权,比如在中国可以在公交道上开车,或是摇号的优先权利。

三、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

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黑龙江;低碳经济;绿色信贷

低碳经济,最早在2003年的英国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中出现。随着低碳的逐步发展,2007年,我国国家主席在apec中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令世人瞩目。到2008年1月,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上海首批入选为试点城市。而如今我国已有诸多省市及自治区开始发展低碳经济,黑龙江省也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金融业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新的概念因而产生。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一、黑龙江省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认为,低碳经济是关系到未来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化的巨大发展系统,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也要开展综合试点,不断取得经验,取得更大成效。而黑龙江省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连续5年gdp增长在11%以上,具有打造国际低碳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对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开放,拓展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欧美国家的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碳排放权,构建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基础的,其中包括碳基金、银行信贷、碳保险、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而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低碳金融体系以政府财政为引导,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系统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黑龙江省的绿色信贷来说,自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包括各级金融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按照国家的产业和行业政策的要求,各家银行努力优选客户,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同时,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能耗和环保监测,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风险。通过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大环保投入,逐步达到国家能耗和污染的产业标准。截至2007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330多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当年累计投放贷款3800亿元。信贷资金主要向节能减排的优质行业和支柱产业倾斜。农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领域新增贷款达340多亿元,超过全省新增贷款的总额。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跨跃了7000亿元阶梯。随着老工业基地发展步伐的加快,信贷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对于绿色信贷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黑龙江省各级金融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省2008年的数据为例,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我省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为13.1%,第二产业为52.5%,第三产业占34.4%。而我省的人均碳排放为1.91,高于全国的1.41。这也是长期以来我省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的原因。化石能源占我省整体能源结构的95.5%,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79.3%,石油占16.2%。电力生产中,水电比例只有3.5%左右,而“高碳”的火电比例高达90%以上。由于我省的高耗能、高排放,我省的人均gdp为21727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698元。所以我省在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省的低碳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低碳项目开发融资不足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能源较为丰富,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依靠特色的绿色金融活动,开拓市场。如虎林市的“绿色门槛”筑造“低碳项目”、双鸭山市低碳混合醇项目、我省农村校舍推广使用太阳能项目,等等。但由于碳金融在我国传播时间有限,企业对这些绿色金融项目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更因为,绿色金融项目开发时间较短,地域限制行大,风险因素多,金融机构不愿向融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二)碳交易市场不成熟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徐州等城市已经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始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但是黑龙江省内的各大城市的绿色金融项目仍然处于起步状态,碳排放项目交易较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中心。

(三)缺乏碳金融衍生品

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随着金融机构的介入,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碳排放权这种基本产品外,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国内市场上就没有如欧美国家的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存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信贷,但形式单一,构建不够完善,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少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

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制约了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虽然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也出台了一些纲领性指导意见,但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赢利能力下降,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却不明显,这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上升,不利于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三、提升绿色金融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度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投资

我省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宣传碳金融这种新鲜事物。要通过金融业这个窗口,倡导我省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如履行赤道原则,2009年3月28日的北京绿色金融论坛等,就为推进中国的绿色金融、低碳社会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增加国际金融合作促进碳交易市场起步

要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我省建立起国内较大的、成完整体系的碳汇市场或者是碳交易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间接为我们黑龙江省企业减轻一定的负担。而目金融业的这种合作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其他产业可以直接通过学习效应来发展低碳经济。

(三)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引进碳金融衍生品

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金融创新。在国外,已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进行了环保信托、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而黑龙江省更要关注什么是碳金融衍生品,设想碳金融衍生品在黑龙江省存在发展的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成碳金融衍生品的产生。

(四)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黑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需要依靠政府和金融机构促进,所以在目前阶段,更适合我省的绿色金融政策是绿色信贷,即在企业的信贷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对于那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而不符合的不予以考虑。在给予信贷支持的企业进行过程监督,一旦出现不符合标准的生产经营活动,就立即取消优惠或给予惩罚等。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领域的贷款发放。

参考文献

[1]王东,黑龙江欲做低碳经济先行者[n],黑龙江经济报,2010-3-8(001)

[2]李福军,钟成春,黑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0,(5)

[3]朱荣颇,金融支持辽阳市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