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9:39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3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3.2.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2.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3.3.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3.3.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3.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3.3.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2

关键词:滨水城市;水系;坪山河

1滨水城市特色规划建设设计理念

在我国,很多传统的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人们认为依山傍水风水极佳之地。如今,滨水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化的现象。从马来西亚kcching市的“开发海岸”到日本“复兴大阪”,或者从英国伦敦“再造牛津港”到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将滨水城市的建设列为重头。其核心建设理念就是:用滨水之便,升城市品位,促经济发展,造全新风貌。另一方面,今天的城市对周边水系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城市与水系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滨水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再次成为重点。通过总结,可将滨水城市特色规划建设设计理念概括为以下几点:

1.1水系功能完整原则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传统水系抗旱、防洪、排涝的功能的基础上,应满足改善城市周边水域环境和优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目标,使滨水城市更加环保,周边环境更加生态,市民生活更加舒适。

1.2水系生态丰富原则

水系生态的建设对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注意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首先,应该保持滨水水系的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其次,对滨水水域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合理的自然化设计方式,按照生态学理论进行布局。最后,在滨水护岸方面,应采用非可视化护岸方式,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护岸结构。

1.3水系环境优化原则

一方面,应该大力控制水系污染,从源头防范污染水系的发生,禁止一切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水体,从根本上优化水系环境。另一方面,在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尽量将城市内部水系与外部水系想连结,使死水变活水,为城市水系营造一个流动的循环体。

1.4水系文化延续原则

在滨水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在滨水城市建设中应发掘滨水区资源,保护特有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明。二要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水域的存在,建设近水、亲水的环境。

2案例分析

2.1国内外滨水城市建设动态

国内外滨水城市规划建设中对水系的规划设计进行着不同的实践。国外优秀案例有:英国的伯明翰市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以运河作为目标,充分利用运河提纲的资源,合理布局城市建设。欧洲的莱茵河流域通过对滨水城市的治理优化了当地水系建设,为市民提纲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加拿大的多伦多滨水城市合理调整工业化流程与水系的建设,充分利用水系实现了城市多元化价值。在国内,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通过“环城水系改造两江四湖工程”建设,合理规划水系与城市建设,不但促进了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展现了地方特色。在沈阳,通过多年的努力,沈阳市实现了“春有水,夏可游,秋可观,冬可戏”的目标,建成了城市良好的生态骨架。天津通过修复水系工程,恢复了天津的生态系统,使天津成为“北方水都”[2]。

2.2坪山河流域规划

坪山河作为深圳的主要河流之一,自西向东贯穿坪山新区。此次坪山河流域规划范围主要为坪山河流域核心地区,包括坪山河干流和南部支流流经的区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图1为坪山河流域规划范围图。

坪山河流域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到建设生态示范区,合理布局坪山河流域水系与城市的发展,进行资源重构,建设理想社区中心的空间模式。为此,坪山河流域规划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以塑造城市滨水气质——建立坪山河开放空间体系、营造滨水生活方式为规划目标。主要内容是以坪山河为城市肌理,自下而上进行城市空间重构,通过城市特色的营造,体现城市价值。规划重点内容有:水体治理、绿色生态城市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文脉延续、特色城市景观塑造、城市价值营造等方面。

对坪山河流域水体治理,主要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重点是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构建生态、自然的滨水地区意象。改变目前坪山河两岸工程设计思路,结合两岸的公园、湿地,将人工化驳岸转变为具有野趣的自然生态岸线。

绿色生态城市构建首先建立“滨水生态安全格局”,确保最大限度地共享坪山河滨水资源。然后根据滨水地区生态敏感性划定城市“滨水生态界限”,即“滨水核心区、滨水缓冲区和城市建设区”。在防洪工程、市政管网、场地环境建设中融入低冲击开发理念,尤其是需要规划必要的城市空间,将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统筹考虑,建设低冲击生态示范区。采用低碳城市的理念优化城市结构,引导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并在社区内建设慢行系统,满足各功能区相互之间的可达性,构筑慢行社会生活体系,共建低碳理想社区,共享低碳宜居生活。

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具有滨水气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地区-社区三级服务系统,强化城市基本结构单元-社区的建设,构建理想城市社会的空间组织模式,强调社区的地域、社会、服务、交往、认同感等特性的建立,以及居住、工作、休闲、购物等多功能的综合平衡。

城市文脉的延续主要针对坪山河周边深圳客家建筑的聚集地区,沿线分布有三十多处客家建筑,是坪山历史文化遗产廊道。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结合客家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创造有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城市文化场所,带动城市文化发展。如图2所示为坪山河流域客家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特色城市景观塑造结合坪山河流域的景观特征,建立“一横两纵主轴线、三类景观风貌区、四大公共服务空间核心、四大绿化核心”的滨水城市意向。构建坪山河滨水空间景观和南北核心区景观主轴线,串联各类景观区和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形成坪山河流域树状景观轴线体系。

城市价值营造城市价值体现的核心内容为滨水地区的土地潜力挖掘,原则为:城市滨水核心地区,即水面、公园系统,需政府收回进行公共服务空间塑造,包括水面、滨水空间、城市公园、城市各级服务中心、公共场所等;城市开发地段,是城市经营价值直接体现,结合现状特征,加大力度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城市景观建设的附加值,整合后土地可以用于拍卖、拆迁安置等,功能以居住、商业、办公、商务、公寓、酒店为主

3结束语

“水为无物之源”,在城市建设中水系关系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随着城市的建设扩张,很多城市水系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自然水系生态,当城市发展到今天,需要重新重视水系对人、城市的重要性,水是城市的灵魂,重新构建滨水城市的自然生态特色。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是当前人类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对策,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市建设领域,走生态城市之路亦是大势所趋。因而,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予以实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使生态学思想深入人心。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4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心区主要指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

2.1核心区控规现状分析

根据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4.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开发总量达820万平方米左右,尤其是钱江路以东集中规划了约100幢高层、超高层建筑,以街区为单位成组布置,承载着CBD的主要商务功能。

该区域城市轴线明确,道路系统完善,视野空间开阔,水系、绿地等环境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江滨城市特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中仅道路、广场、公园、水域等用地占总用地的50%以上,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塑造城市活力的角度出发,为加强城市空间的功能互动和人性化尺度,避免过于松散孤立而走向消极,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结合该区域内已建、在建、拟建及规划各项目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构成,为进一步深化调整奠定了基础。

2.2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

核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特征为:以贯穿钱江新城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富春路和毗邻的生态景观河道——新塘河沿岸为主要发展纵轴,该线性主干公共空间带动了与之垂直的沿多条东西向横轴展开的线性副空间,并结合局部重要节点形成开放的树状公共空间网络系统。

横轴分别涉及中央公园、城市广场——波浪文化城——城市主阳台、解放东路与新业路林荫大道、森林公园与世纪花园——城市辅阳台江滨绿化带。

3.主要规划设计策略

3.1城市设计的技术性研究

3.1.1明确公共空间的整体系统结构,对相关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严格控制并积极引导,强化性格特征和功能互动;城市主轴线上保持与老城区的空间呼应。

3.1.2挖掘现有公共空间的潜力,发掘新的空间用途,根据道路、绿地系统的空间级别、功能和尺度建立立体化、多用途层次,创造具有可达性、可用性、人性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3.1.3以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为节点,塑造丰富而有趣味的大型公共空间与绿化环境。

3.1.4重视街道空间的尺度调整和街区内部功能、交通及环境的互动,激活城市生命力的基本单位,系统而全面地积极规范城市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

3.1.5强化城市水道系统沿河、沿江区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满足视觉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商业的需求,形成新城特色区域。

3.1.6建立科学适用的城市设计表达模式,提高对公共空间的人工物理要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及各类公共设施(路灯、栏杆、天桥、通道、候车亭、坐椅、雕塑、垃圾箱、指示牌、广告位等)的控制引导,提高空间视觉质量。

3.2规划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3.2.1加强用地的混合性,增加可居住功能比例,减少潮汐交通量;鼓励大中小规模多样性投资并存,促进建筑群落的“生态平衡”,保证全周全时的生活、工作、娱乐的连续性,增加人气与城市活力。

3.2.2进行核心区公共空间总体水平和具体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效评估并科学指导核心区公共空间建设。

3.2.3重点研究制定核心区附属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投资、运行管理办法,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的市场价值,落实资金保障方式,加强公众参与力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4、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建设要领

4.1街道系统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活动行为发生的基本空间必须根据街区功能和人的行为特点建立适宜的尺度关系,而非单纯从满足机动车通行量和沿街绿化效果出发割裂街区的内在活力。应区分不同级别道路实际使用的功能层次,条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合理动线,形成饱满完整的街区轮廓,弥补原规划空间稀疏的弊端,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生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4.2水道系统

水系丰富是江南城市的特色,历史上的杭州曾因河桥纵横而著称。河道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同样扮演了空间纽带的重要角色,往往成为都市中表情丰富、性格突出的魅力地带,也体现了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关联。城市水道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商业资源必须加以有效利用和发挥,与周边建筑外环境充分结合,体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所具有的人工化和亲水性特征,不宜类比于自然山水间的做法一概绿化了之。

4.3绿地系统

绿地具有支持休闲、游乐等闲暇活动的实用功能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也提供了多方位欣赏中心区城市景观的必要视距。核心区的绿地系统强调适应中央商务区街区格局特色和商业分布规律,通过多种模式加强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商业渗透,加强绿地本身的活动引入,提高公园的安全性和可参与性,避免过长的纯绿化街面对周边街区商业活力的割断作用。

4.4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公共活动的中心和人流集散的主要场地,是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节点。人们使用和体验广场以步行交通为主要方式,只有形成舒适、宜人、便捷、安全的步行系统才能提高广场的空间品质。

4.5街区内部附属公共空间

以多种形态散布于街区出让地块内的附属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节约用地、集约功能、资源共享,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步行交通网络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脉,是创造城市积极空间的必由之路。利用地面人行步道、商业街、不同标高的楼层步道(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铁站、城市广场(包括下沉广场和屋顶花园广场)和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相互连接通达,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网络化、立体化系统,把由于交通的阻隔而分散的公共文化设施、商业设施、绿地、广场、步行街和交通枢纽等联系起来,成为中心区的商务、商业、休闲链,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CBD地区的商业活力和城市地位。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5

【关键词】绿径输氧系数指状规划绿道绿带

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熟悉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

1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就是闻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如同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摘要: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使它们和环线相接,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以快速有轨电车和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和交通干线沟通,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假如能够坚强立法,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功能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功能不同,可称之为输氧系数,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大,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小,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大,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假如绿地的产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摘要:Si=Fi*Ui

式中摘要: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Ui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m/s)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摘要: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功能。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绿带(GReenBeRG)概念

随着人们熟悉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功能。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功能,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划和政策框架。

2生态规划概念的实践

2.1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和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联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在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和克里夫兰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由此可见,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2.2广州的总体规划

广州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探究院提出了一个“巨型绿心”规划方案,以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广州”。

这一规划由绿心、绿核、绿廊三部分组成。绿心即都会生态核心区,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东南部生态农业保护区等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地区;绿核指地区生态调控区,包括陈家林风景名胜区、芳村花卉博览区、大夫山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香江野生动物园等;绿廊指生态联系廊道,包括珠江及其支流沿岸绿带、组团绿化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等。

方案以巨型绿心为生态核心,以珠江、白云山为生态主廊道,以珠江支流、城市组团间绿化分隔带为生态次廊道(绿廊),以主要风景名胜区为地区生态调区(绿核),形成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广州市的概念规划也提出摘要: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摘要: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3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绿地效应的了解,可以强化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绿地规划的重视,规划师、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

参考文献

[1《城市绿的生态环境分析》.曾洪立.《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2月.

[2《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王祥荣.《中国园林》1998年14(2)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6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digitaltechnologyandtheglobalizationoftheeconomy,thesuccessorfailureoftheenterpriseisoftennotdeterminedbyitself,largelydependsonthebusinessecosystemwhichtheylivein.thispaperexploresthebusinessstrategyfromthecoreenterprisebusinessmodelandresourceplatform,with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businessecosystem.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资源平台;商业模式;顾客价值主张

Keywords:businessecosystem;resourceplatform;businessmodel;customervalueproposi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41-03

0引言

众所周知,基于资源的战略观认为[1],公司及其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以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培育、积蓄和更新资源。显而易见,此种观点将企业看作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分析对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日益复杂,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由单一产品的身心满足上升到内心渴望的深度支持,表现出的是无尽的苛刻与刻薄;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则逼迫企业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产业上下游基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外面日新月异的环境,无法满足顾客日益苛刻的需求。

基于上述论述,企业不应仅靠自身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联合一批关联机构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为顾客服务,而这个系统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兴衰。因此,探讨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

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型企业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从其自身来说,它是系统中成员之一,是向顾客提供核心利益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将影响到其业绩的高低;对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它是资源平台的提供者,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核心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将决定生态系统的吸引力,生态系统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核心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以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从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资源平台构建两个维度去探讨其经营策略。

1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含义、结构和功能

1.1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和功能商业模式作为近十多年来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践活动中,都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广泛的实证说明,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综合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两者,一项具备较好商业模式的普通技术可能比一项具备普通商业模式的高技术更有价值[2],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商业模式含义观点甚多,本文引用逻辑学派定义: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提品满足顾客的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匹配的要素构成,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功能在于澄清客户的价值主张、识别目标市场细分、定义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说明收入机制、估计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3]。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众多,而其中首要基本要素或者商业模式形成的起点是顾客价值主张,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顾客价值主张可以说是和缝隙企业最紧密的联系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核心企业商业模式时着重讨论其构成要素之一顾客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目标客户是谁?②满足客户什么样的需求?③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4]

1.2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结构和功能商业生态系统观念最早来源于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想类比,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实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松散联结的网络,每个实体是该网络的一个结点,担任了特定的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备受关注,是因为该系统中成员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组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合作面向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比与传统的标准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满足顾客来实现系统成员的共赢,而非你赢我亏的零和游戏。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两类成员构成:核心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5]。核心型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资源平台,它不但能使庞大且分散的商业网络如何与顾客联结的难题化繁为简,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平台,还能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改进生产率、增强稳定性,并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够积极改进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并从中受益,使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的绩效。例如微软,通过提供视窗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使得成千上万个关联企业与之联系,微软面向顾客的提供物的价值不断提升。

缝隙型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狭窄的细分市场,凭借专业化优势,提供独特性的互补性产品并获取价值,该类企业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平台,占据了系统的大部分空间,是系统的构成主体,其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2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核心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业绩,同时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实践证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庞大,其稳定性越高,抵抗外界环境剧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商业生态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整个发展过程是由核心企业所决定的。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周期中,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动态变化的。

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创建期、成长期和衰退期,本文主要探讨创建期和成长期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这两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体现[6]。

上图中,从o时刻到t时刻是系统创建期,从t时刻到m时刻是系统成长期,在这两个时段,核心企业经营策略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下将从企业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主张和企业提供的平台两方面加以说明。

2.1创建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顾客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海量客户的广泛市场,实践证明(如表1),市场越广泛,涉及的业务领域越多,对于缝隙性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后期系统中成员数往往越多。

由于核心企业提供的是核心产品,缝隙型企业提供的是互补产品,因此核心企业的价值主张将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企业加入的缝隙市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创建商业生态系统,因此在系统创建初期,要着重考虑顾客价值主张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顾客问题是什么。在解决方案方面,核心企业要避免提供单一产品,而是针对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也许刚开始,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但在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顾客价值会不断创新。

平台创建方面,核心企业最初往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平台的功能是为了方便缝隙型企业和核心型企业共同创造和获取价值,因此,核心企业创建的平台必须便于缝隙型企业使用,同时要低成本。由于创建初期,搭界平台的缝隙企业并不多,平台管理和维护相对简单。

2.2成长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在系统成长期不断进行顾客价值创新,通过和缝隙企业一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满足客户需求,例如苏宁电器,不仅销售家电产品,还提供物流、安装、咨询等多项服务。

共享平台方面,此时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平台使用、管理和维护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由于搭接平台数量的增大而超出了平台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开发平台技术,扩大平台容量。其次,平台上企业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类型形形,导致了平台共享混乱,因此需要制定平台使用标准甚至是契约。最后,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和升级,因此核心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3案例分析—以万达广场为例

3.1万达商业地产简介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2009年12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7.36亿元人民币,是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截至2011年底,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1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了87个万达广场,其中已开业49个万达广场,正在运营26家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店。作为率先实现全国布局的大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

3.2万达商业地产经营策略万达商业地产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商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视角,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具备这样的战略意识,现实中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商业生态系统。

如果把万达广场的开发和运营看成两个阶段,那这两个阶段即是上文所说的商业生态系统创建期和发展期。

在开发初期,万达广场即确定了包括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投资与运营;五星级及超五星级酒店的开发与运营;商业运营及物业管理;写字楼、公寓和住宅的开发销售在内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可见其目标客户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城市甚至外地居民,以核心产品城市综合体满足客户渴望的深度支持,其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住宅、餐饮、娱乐、办公等等。而万达商业地产提供的平台可以认为是空间上的万达广场,包含万达品牌、万达环境、万达的物业服务、万达停车场等等,以此吸引外部组织或个人到此投资。

在运营期,一方面万达广场不断完善其作为城市综合体所展现的功能,以便更全面的服务于客户,另一方面,万达地产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其提供的平台,例如,和租赁店铺签订相应协议,确保提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以此进行品牌管理;再如设置相应的广场形象环境维护部门,定期卫生评估、环境美化,以此进行万达环境管理。总而言之,万达需要对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其自身和投资者共同实现价值。

4结束语

本文是对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探讨,分别以商业生态系统创建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时期,从商业模式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经营策略,并用万达商业地产案例进行了说明解释。

参考文献:

[1]大卫·科利斯,辛西娅·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teeceD.Businessmodels,businessstrategyandinnovation[J].LongRangeplanning,2009,7.

[3]HenryChesbrough.Businessmodelinnovationopportunitiesandbarriers[J].LongRangeplanning,2010,43:353-363.

[4]张晓玲,罗倩.商业模式中客户价值主张生成的典型类型、障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3(2):58-63.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7

赋予城市生态市场属性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曾以“中国速度”之象征令世界刮目相看。然而,边陲小县弹指之间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严重透支了当地的生态资源。2005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归纳出四个“难以为继”,直指土地、能源、人口、环境都是深圳未来发展的致命瓶颈,而今时间已逾10年,形势未见根本扭转。

在深圳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盐田,情况似乎更加不容乐观――74.63平方公里土地68%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可开发的不到1/3且布局分散。如何在确保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甚至不断改良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盐田区委、区政府历任领导一直没有停止思考,2014年推出“城市Gep”当可看作此类思考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

盐田区委书记杜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城市Gep”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所提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通过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方式对人居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和提升所创造的生态价值。构建“城市Gep”的目的是建立一套能够计算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体现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凸显城市生态保护的成效、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状况的统计与核算体系。

据盐田区区长吴德林介绍,“城市Gep”核算体系包含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2个,即“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和“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价值”;二级指标11个,包括生态产品、生态调节、生态文化、大气环境维持与改善、水环境维持与改善、土壤环境维持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与改善、声环境价值、合理处理固废、节能减排、环境健康;三级指标28个,包括直接可为人类利用的食物、木材、水资源等价值,间接提供的水土保持、固碳产氧、净化大气等生态调节功能以及源于生态景观美学的文化服务功能,水、气、声、渣、碳减排、污染物减排等等。

“‘Gep’的概念本来不是我们的原创,2012年,作为与‘GDp’相对应、用于衡量生态状况的统计与核算体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Gep’,2013年,这一概念及其相关应用被引入我国部分地区,但到目前为止,考察对象仍仅限于自然生态。”杜玲说,“如果仅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降解、自我调节,那是不能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人的努力’也就是人的管理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及创造的价值必须纳入这一体系进行考察。这就是盐田在‘Gep’基础上深化和升华出‘城市Gep’的意义所在。”杜玲认为,城市经营是有成本、讲效益的,必须让城市的管理者、经营者认同并学会计算规划、建设、管理所需的成本和创造的价值,要将单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的测算拓展到自然生态价值和人居环境生态价值的综合“计量”,并给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误以为是“无偿提供”的城市生态要素赋予市场属性以达到可量化、可考核的目的。“比如说,盐田国际码头有150台龙门吊,我们对其进行‘油改电’以节约80%的燃油成本、降低50%的噪音和95%的废气排放;港区内280辆拖车进行‘油改气’以减少98%的污染排放;推广使用‘绿道自行车’减排大气污染物约150吨……几者相加创造生态价值约1.5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盐田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该区“城市Gep”为1081.73亿元,是当年GDp的2.4倍;按人口和面积平均计算,为49.96万元/人、14.5亿元/平方公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总价值占65.23%;人居环境生态系统总价值占34.77%。吴德林对这组数据的解读是:因为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盐田区自然生态功能维持在相当好的状态;而建造环境净化设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人为措施则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盐田国际创意港”是盐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因盐田老工业区“腾笼换鸟”而形成的深圳第一个“电子商务+

文化创意”双产业融合、双产业驱动复合型产业园区。

城市Gep成为官民共识

在盐田调研“城市Gep”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听闻最频繁的一个说法是“Gep”与“GDp”的“双运行、双核算、双提升”。杜玲告诉记者,与“三双”对应的是“三进”,即“Gep”的“进规划、进决策、进考核”,政府每年都会核算“Gep”指数并与“GDp”指标同时分解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和官员离任审计体系,“Gep不降低”则作为“底线”形成政府的决策指引和行为约束。对于普通市民,则采取教育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其积极参与。

吴德林认为,让所有干部乃至全体市民懂得并主动投身“城市Gep”体系建设,光有概念远远不够,必须拿出一整套既科学严谨又方便实用的核算方法。据盐田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副局长吴飞虎介绍,盐田区的“城市Gep”体系中,“自然生态系统价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4种,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条件价值法、成果参照法;“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价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替代工程法、防护费用法。上述6种核算方法中,除了条件价值法是主观方法,其余5种都是客观方法。“以处置餐厨垃圾为例,我们将其所创造的价值分为减量价值、处理价值和资源化利用价值。采用替代工程法计算,盐田区2014年餐厨垃圾治理成本为198元/t;100t餐厨垃圾经综合处理后大约可以产生5.56t生物柴油、5800m3沼气和16t有机肥料;生物柴油和有机肥料的市场价格分别为6000-7000元/t和1500元/t,5800m3沼气可发电22700kwh,由此得出:餐厨垃圾的固废资源化利用价格为783元/t。”吴德林认为,“如此直观的数据无疑会坚定政府加大餐厨垃圾处置投入的决心,市民的配合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盐田区城管局得到的材料显示――到2015年底,该区公共自行车租借量达到5322万次,骑行总里程为66525万km;将自行车行驶总里程数换算成替代机动车出行节约的汽油使用量,共节省汽油55881m3,等于减少碳排放量12.93万吨。

作为“城市Gep”体系建构具体操作层面的“牵头人”,盐田区副区长王守睿谈及区委、区政府近年来为该体系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可谓“如数家珍”:“在深圳市,盐田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率先举办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会、率先出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率先编制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同时,创新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研究成果、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创新公共自行车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港口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垃圾减量分类长效机制。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优质饮用水入户比例全市最高;排水达标小区覆盖率全市最高;省级宜居社区建成率全市最高;建成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全市最高;绿道网系统平均密度全市最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租借频次全市最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全市最好;空气质量及水环境质量全市最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田区pm2.5年均浓度已降至25微克/立方米以下,达到了欧盟的相关标准。”王守睿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几年间,盐田区荣获10个部级奖项、4项省级奖、7项市级荣誉。全市唯一4次夺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考核(原环保实绩考核)第一名,4次获得治污保洁工程考核第一名,唯一两次荣获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唯一连续3年荣获市容环境综合考核第一名,唯一连续3年获评查违共同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唯一生态类改革项目《运行完善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荣登全市改革‘超百分项目榜’,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福利促进机制改革获全市民生改革项目公众满意度测评总分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示范地位。”

城市承载力是共享目标

“‘GDp’和‘Gep’看起来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发展经济必然要动用环境资源,因此我们许多干部都十分担心保护自然环境会影响经济发展。而盐田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这两者相辅相成而不是非此即彼,不‘唯GDp’不是简单地否定‘GDp’,更不是为了‘Gep’给‘GDp’做‘减法’,尽管‘盐田样本’从统计学的角度观察或许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认证。我们可以借用一句‘外交辞令’――如果矛盾的双方终极目标一致、具有共同愿景,不同的诉求也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向着共同的利益点接近,也就是所谓的‘相向而行’,‘城市承载力’的‘保值’、‘增值’应当就是‘GDp’和‘Gep’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发展是第一要务,双运行、双考核、双提升的最终目的是双提升。”杜玲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这样认为。

“‘离开Gep追求GDp不可持续;离开GDp空谈Gep没有意义’,盐田区历任党政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高度共识的。”吴德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业态落地生根,‘创造高端经济增长极’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盐田是我国现代黄金珠宝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区内集中了150多家黄金珠宝加工企业。黄金珠宝的加工过程似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污染,但盐田却没有简单地对其实行“关停并转”,而是提出要“把黄金做成绿色”。《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盐田看到了一份当地政府《关于加快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将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辖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环保节能改造升级。根据这一《决定》,黄金珠宝加工企业必须满足“无色无味无噪”要求,政府则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补贴。另据了解,盐田区正在依托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国家珠宝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力图打造一条“黄金珠宝总部走廊”。

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盐田区确定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时,盐田已聚集了一大批生物科技企业,形成了深圳独有的生物产业高地。华大基因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在基因组和生物信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海滨制药研发项目糖尿病类药物已完成阶段性试验,重点品种鱼油脂肪乳完成验证工作,在其新立项的4个品种中,吸入制剂为全新领域。安多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聚维酮碘口服液”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填补了国内外非抗生素药物用于动物肠道疾病治疗的空白。

盐田区经济促进局有关人士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了另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盐田国际创意港”――这是因盐田老工业区“腾笼换鸟”而形成的深圳第一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双产业融合、双产业驱动复合型产业园区。按照相关规划,该园区将充分利用深圳其他城区不可比拟的港口、物流条件,实现“电商港+物流港”交融互补,“文化港+旅游港”共同繁荣,成为“新品质新盐田”的转型载体和升级样板。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8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规划概况

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2万人。

2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辐射、推动桠溪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化调整。进而,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慢”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规划原则

4.1生态导向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优质的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

4.2“国际慢城“导向

“国际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

在慢城导向的基础上,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城旅游,简称“慢游”,包括以下规划要素:

4.2.1采用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多种绿色交通方式,构建“慢游”道路系统。

4.2.2策划多样化“慢”节奏旅游产品,开发多层次“慢”节奏休闲项目。

4.2.3保护自然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工景观。

4.2.4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包括地方特产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

4.2.5严格制定生态环保处理系统,防止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污染。规划区域内杜绝工业生产。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此外,在产品设计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游,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努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国际慢城”旅游区。

4.3市场导向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特色开拓市场,尽快提高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市场知名度,将其建设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4休闲导向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本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形象口号塑造等方面准确把握休闲旅游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休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等研究成果,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特色,实现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4.5特色导向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在。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5规划定位

5.1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自然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和乡村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农业发展和观光为核心;以休闲度假、艺术创作、运动养生、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旅游区,重点展现“国际慢城”的特色旅游,提供“慢游”新概念旅游模式。

根据生态之旅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旅游区功能定位为:

5.1.1观光与发现:特色地形,田园风光,特色文化观光(纪念、宗教、村镇)

5.1.2体验与劳作: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体验,风俗体验

5.1.3交流与拓展:自然教室,员工训练,产业互动,会议接待

5.1.4休闲与游憩:“慢生活”之旅,运动之旅,风情度假,节事庆典

5.1.5美食与养生:赏花品茗,瓜果飘香,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产品定位

以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拉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平台,主题旅游(“国际慢城”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商务社交游、户外拓展运动游等)为支撑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

5.2.1独树一帜的“慢城”旅游:如“国际慢城”金花节广场、国际慢城主题广场、自行车慢骑赛、亲子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5.2.1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如国际慢城、大官溪谷、七彩桥李、荆山竹海等等。

5.2.2科学优质的生态农业:以农林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流展示、农家乐体验、农耕田园观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发展加工产业,科学处理农业、景观、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花果飘香,山转水美。

5.2.3浓郁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油菜、夏荷花、冬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等。

5.2.4利用山水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养生美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

5.3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等为主的基础市场;以珠三角、环渤海为主的机会市场。

国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港澳台、日韩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基础市场以及其他地区的机会市场。

5.4形象定位

“国际慢城,美丽乡村。”

6规划总体构思

6.1规划概念主题

“慢城为核,美丽为心;

旅带为轴,生态为核;

丘陵为型,植被为画;

民俗为神,文化为魂。”

规划概念主题以打造“国际慢城”旅游模式为主核,以彰显特色美丽乡村为中心,以生态之旅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色为基础,以一条串联整个旅游区的带状中心景观道为轴线,以展现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蜿蜒辗转、连绵起伏的丘陵景观特色,描绘一幅幅五彩斑斓、自然秀丽、明快流畅的风光画卷。同时,以地方民俗风情渲染旅游区的景致神韵,塑造赋有内涵和灵魂的历史人文景观。

6.2规划构思理念

6.2.1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

在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慢城”旅游新体验。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是增强资源吸引力和游客关注度的催化剂。在空间分区布局规划中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体验参与项目等来塑造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给游客形成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

6.2.2合理布局,集中功能单元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观光、休闲、康体、住宿、餐饮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以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连续控制,使敏感区域得到有效的保护。

6.2.3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

本规划倡导“结构优化”,强调“整体联动”,构筑功能完整、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6.2.4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

旅游区以山地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环境本底和资源依托,重视生态保护是旅游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也为旅游区预留了发展空间,宝贵的生态空间资源必将使旅游区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2.5丰富项目,强化参与性

增强采摘类、游乐类、文化类的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实现“百米能停。千米能游、万米能留”的完善功能体系。

6.3旅游规划总体格局

规划格局反映着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区、结构、地域等形态规律和特点,也影响着旅游区的有序发展及环境关系。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生态之旅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要点、服务为关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旅游区构筑“一轴、四区、四景”的旅游开发格局,其内容包含一条中心发展轴,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四个核心景区。

6.3.1“一轴”――生态之旅中心发展轴

整体旅游区依地形地貌,沿一条7米宽的一级车行游线,呈带状空间蜿蜒伸展,这条一级游线将各分区及其内部的核心景区进行串联和沟通,是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得以展示的主心骨和战略轴线,演绎了整个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生态景观特色、乡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风情。

6.3.2“四区”

“国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区、“美丽乡村”生态观光度假区、“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区、“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区。

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功能各有侧重,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丘陵为型、文化为魂、一轴延展、全面联动的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生态旅游区。

6.3.3“四景”――

本规划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集中优势资源和炫美景观,在四大功能分区中划分了若干特色景区。其中提炼出四个核心景区,在所有景区中处于最高等级,是生态之旅立足市场的亮点,是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四个核心景区包括:“大官溪谷”景区、“国际慢城主题公园”景区、“红枫昭华”景区、“竹海寻幽”景区。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 生态资源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87-02

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人类总是试图控制并改造自然,并将自然环境其纳入自己固有物质资产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但创造出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将自然生态环境逼到了崩溃边缘。当代人类文明的核心主题开始由如何控制和改造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愿景,即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本质上强调生态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在培养地方支柱经济链的同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达到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平衡发展。本文将以新疆布尔津县总体规划为例,探讨沿边城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中人、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和谐问题。

1 新疆布尔津县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分析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是对基础性资源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布尔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形成对地域生态资源开发方式、品味特质以及开发价值的客观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布尔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地位及开发序列,并为制定生态旅游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1.1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齐全、单体数量多

县境北踞阿尔泰山,南盘科克逊山,襟抱布尔津河与额尔齐斯河冲积一洪积平原。境内一、二类资源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从南到北依次为雪山:冰峰、森林、草原、绿洲、湿地、荒漠等;北部景点较为集中:处于重要的规划旅游线路上,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也是布尔津县的“城市名片”。

1.2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空间上组合有序

由于布尔津县是全国唯一与哈、俄、蒙三国交界的沿边城市,其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将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布尔津县境内有包括喀纳斯湖羊背石、图瓦民俗村等在内的文物古迹,有达升依不拉克墓地、乔拉布拉克古墓群、喀纳斯湖石堆墓等具有神秘外域色彩的古墓群,有古老动情的岩石壁画以及栩栩如生的草原石人。县域北部的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拥有原始奇特的自然风光,同时该乡也是中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地,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图瓦人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人文景观,蕴藏着原始的文化特征。

1.3独特的旅游资源。品位高、具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关键性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作为新疆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区的接待基地,布尔津在地区旅游空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点。布尔津县与阿勒泰地区其他县市协调组织,重点开发和宣传以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区、以生态旅游、科考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为主,将沿边西域的自然及人文风貌作为差异性竞争的核心。

2 生态旅游城市的人、自然环境、城市三者关系探讨

2.1布尔津生态旅游城市规划的系统构成

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涉及到经济学理论、美学原理、地域分异规律以及生态学原理等大量的基础理论,规划人员需要从大量的基础素材中挖据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在确定了优势市场后,对项目进行设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系统结构规划,通过清晰、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城市的生态绿后规划的核心内容与系统结构呈现出高度层次化和概念化。

2.1.1基础层面

对象城市的资源特色及其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条件,其中其资源特色是城市规划所要考虑到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未来城市的支柱产业,综合规划需要考虑到客源市场的分布及其需求特征。

新疆布尔津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其一、二类资源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县境内喀纳斯湖属于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地理区域上,布尔津县近邻新疆六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的阿勒泰,处于重要的规划旅游线路上,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2.1.2核心层面

生态旅游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目标市场和城市资源的为基础,规划未来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以旅游为支柱的地方经济产业链。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制造产业,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以有形的生态项目与无形的旅游服务组成的,规划工作的核心工作即是将这二者在空间上有机统一起来。

作为布尔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项目将西域沿边地域风貌为主体,以人文景观为陪衬,利用天然地域组合,充分挖据了西域古建筑群的设施功能,并遵循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设计原则,重点打造以生态观光旅游、科考探险旅游以及民俗旅游为重要产品的生态旅游项目。

2.1.3辅助层面

生态旅游城市的综合开发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城市交通、通信、能源以及城市功能性设施等作为生态旅游的辅助层项目,其完善与优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旅游服务体系的质量。

为形成生活的环境友好生态圈,布尔津的城市规划根据目标游客的品位、价值特色以及客源需求合理划定了其辅助功能设施的规模。在布局合理、完善和功能齐全的旅游生活服务设施的同时,尽可能得与地域环境形成协调和互补的关系。

2.1.4目标层面

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目标是通过对区域资源及建设项目的统一设计与策划,在凸显地方资源特色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利益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双向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将会对地域功能基础设施及辅助设施的规划建设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旅游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布尔津地区规划的最高目标,由于该地区独具特色的边貌风景,一旦其自然风貌遭到破坏,将不仅使得大自然亿万年的杰作毁于一旦,同时也失去了生态旅游经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而,布尔津在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采取原址静态保护,结合展陈的方式,将旅游区建设为良性循环、自然与人协调发展共存的区域空间。

2.2构建人、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生态圈

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以人与生态资源协调共生的观点为指导,在规划中突出区域性建筑特点,尊重民族的历史传统,并将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融入到社区建设单元。遵循可续发展观的理念,强调人、社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环境。

2.2.1构建和谐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建设和谐的循环生态系统是目前困

扰大多数旅游城市的主要问题。城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将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民族风貌等物质文化因素纳入系统规划范围,并将人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

在布尔津县的城市规划中,规划人员有限考虑到了作为生态系统血液的自然水系因素。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放在优先位置,在水自然的利用方面,在农业灌溉技术中引入滴灌、畦灌和竖井灌溉方式;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和城镇景观,以缓解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2.2.2社区参与的自然生态管理体系

协调并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维持并保护生态循环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非生态化的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无疑将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的参与不仅有利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持与发扬,也有助于改善居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从布尔津县的总体布局结构上看,居住用地按组团围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突出地方多元文化特色。在社区集中管理方面,建立社区环境指标的责任制度,将生态旅游资源的与社区文化生活进行合理组织。在居民生活管理方面,发展集中供热,改善民用燃料结构,控制煤烟污染,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促进城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的改进。

3 结语

布尔津县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县城以建设新疆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的中期规划,以人与生态资源协调共生的观点为指导,以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布尔津地区规划的最高目标,将旅游区建设为良性循环、自然与人协调发展共存的区域空间。

参考文献:

[1]洪剑明,冉东亚,生态旅游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

[4]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意见[Z],2006.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5)[R].2004.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2006.

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篇10

关键词:低碳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减少碳排放为规划目标,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它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不是某类专项规划,其编制内容服从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的相关规定。具体到技术层面,是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且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的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调控目标从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和功能定位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甚至是建成区扩大到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规划的空间形态从追求严格分区和秩序性空间转向兼顾生态优化和功能混合的多样性空间。

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朴素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汲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传承“朴素的生态主义”理念与设计手法。尤其针对城市生态增量成本,规划中应增加项目的经济分析与测算,谨慎应对高投入、复杂化的规划方案,尽量采用本地化、低成本的技术。

2、人文原则

突出城市自然和人文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其规划和监督作用,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3、紧凑原则

高效地配置空间资源。引导旧城区生态营建与有机更新,避免盲目的“新城运动”,避免低效的土地开发。针对现状城镇化发展中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审慎考虑新城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避免过于频繁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大规模迁移式的城市改造开发。

4、弹性原则

城市规划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对(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又要对城市的未来有足够的预见性,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5、平衡原则

城市规划要平衡社会资源的配置、对城市进行物质形态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四、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1、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结束语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增强城市承载力,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建一个生态环保,历史丰富,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2]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