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的管理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9:37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1

农村小学小学管理中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为家校合作管理奠定基础。(1)在宣传中要找准对象,由点向面拓展。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不到位,参与意识极低,让全体学生的家长都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管理的重要性较为困难,故而在宣传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具有进步思想、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为宣传对象。如与村委会合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借助村级会议等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宗旨等进行宣传。由点向面逐渐展开,通过长期坚持让大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2)在宣传方式上,学校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自居,而要和家长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座谈、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在对家长宣传学校的管理理念、方法时,不能以机械的“讲听”方式进行,而要辅以各种案例,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中也应广泛地收集家长的意见,家校双方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只有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才能让家校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二、拓宽途径,引导参与,广泛引导家长参与管理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三、优化方法,及时沟通,形成家校互动监督机制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计提折旧;科研经费

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财政部对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拟定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是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实现固定资产的补偿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要求高等学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下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固定资产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实现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征求意见稿将会计核算基础从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调整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增设了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类项目的“累计折旧”、因设备修缮及安装而暂时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在建工程”、因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等处置核算的“固定资产清理”、反映固定资产清查结果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等科目。并考虑到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增加了“文物文化资产”一级核算科目。同时,在原有“固定资产”科目核算中增加了“出租出借或作为担保的固定资产,应设置辅助簿进行登记”的内容,并要求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评估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等在“其他收入”科目中进行核算。征求意见稿同时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补充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报表项目,规范了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使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内容更完整、更真实。上述内容和规定从会计核算的价值方面体现了固定资产配置、使用、补偿、清查、处置等管理环节,是对固定资产的全面、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价值管理。有利于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结合,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真实性和教育成本合理性的反映

首先,计提折旧是为了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把“固定资产”的对应科目“固定基金”归在净资产类,由于不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校的净资产。其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为了合理确定教育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培养学生的固定资产消耗程度。最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为固定资产的预算提供必要的编制依据,是实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有效手段。因此,征求意见稿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同时,在相对应的支出科目下增加了“资产折耗”二级核算科目,用以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情况。

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设计上已经有所突破和创新,内容也更加全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深化和进一步完善,以下是对相关方面问题的分析。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问卷调查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的信息冲击,思想开放,且自主意识较强,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硬性要求,有时不执行或变向执行,基层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突出。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模式、工作理念已显示出明显的管理弊端,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势在必行。鼓励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是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方法。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对于高职学校目前的管理方式,高职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参与校园事务管理,对于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进行了访谈,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探索提供数据上的参考。

一、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象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日制在校大专学生。调查方法上问卷调查为无记名方式,问卷包括26个题目。调查问卷共发放210份,各年级抽取70人参加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71份,其中大一和大二各60份,大三学生51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为171份,有效率为100%。访谈对象主要是主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处长、干事及辅导员。

二、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参与程度、参与内容的分析

在本次171份调查问卷中,95%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且有必要参加学校管理。首先针对学生在不同参与内容中实际的与期望的参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题目涉及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三个参与内容。1.总体参与情况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实际参与程度方面,人数最多的是发表或反馈意见的学生,表示了解详情的学生是其次,直接表示不参与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0.02%。2.不同参与内容中的参与情况学生在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和活动管理三个不同参与内容中实际的与期望的参与程度总体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学习管理不参与的是1.69%,生活管理2.81%,活动管理是3.37%;在了解详情方面,学习管理占28.09%,生活管理占36.52%,活动管理占35.39%;发表和反馈意见中学习管理所占比重最大为53.93%;通过调查学生也是在学习方面参与决策比重较大为26.40%;学生在活动管理中的直接决策参与最多。学生在活动管理、生活管理、学习管理三者不同内容的实际参与程度差距很小。参与程度都集中在发表或反馈意见的弱参与项,学生对学习管理及活动管理的参与热情高于生活管理。

(二)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

收到有效问卷的171名学生中有65.12%的人在班级学生管理中参与时间最多,在系级学生管理中参与时间最多的占30.24%;校级学生管理中参与时间最多的有4.65%的人。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校级管理、系级管理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时,会选择不同的参与渠道,结合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在问卷中设计相应的题目。学生选择“会见相关管理人员”这一渠道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向学生会反馈”,再次是“参加集体会议”。但学生主要反应的参与效果较好的渠道却与各级管理渠道中的调查结果有所出入,主要是:“参加集体会议”、“会见相关管理人员”、“向学生会反馈”。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主要采用参加集体会议、会见相关管理人员和向学生会反馈这三个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每个参与层次中向班委会反馈都被采用,班级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学校的网络论坛的人数相对较低,而院长意见箱的使用效率也不是很高,这种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反应意见和需求的信息渠道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三)高职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行为分析

1.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动机学生对于参与学生管理的动机情况,统计结果为:58.43%的学生选择“为了提升能力”,18.54%的学生选择“为了维护学生权益”,15.17%的学生选择“为了学校的发展”,13.48%的学生选择“证明自己具备参与学生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通过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也有强烈的求知欲,很多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学校的行政决策,提高自身事务管理的能力。2.高职学生与学校各级管理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时会与学校的管理人员意见发生分歧,学生如何解决与管理者之间矛盾,统计结果显示:36.52%的学生选择服从管理;选择只要找领导、相关管理者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有38.76%;选择管理不合理,就不服从管理的占17.3%。3.参与学生管理的收获参与学生管理的收获情况统计结果为:52.8%的学生选择“能力有所提升”;14%的学生选择“与管理者的关系更和谐”。学生对于参与校园管理态度是积极的,普遍认为有意义,认为学生管理的参与权应归全体学生所有。但是,对于参与程度仍停留在管理比较初级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参与管理内容仍表现为发表或反馈意见或是了解详情的被动参与,参与意识缺乏主动性。在参与管理的层次方面,绝大部分同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参与较多的内容集中在管理的实施阶段。目前,参与管理的渠道虽然多元化,但真正被学生用来真正参与管理的渠道仍局限于集体会议,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学生参与管理的动机,大部分同学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积累管理经验的正向动机。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出现矛盾,大部分同学可以理性对待,靠沟通解决问题。在访谈中,学校管理者希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升管理层次,进入管理的决策阶段,但前提希望学生真正以学校发展为初发点,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杜绝管理中的功利化目的。同时,也需要一套完整的学生参与管理的方案、制度,用完善的方案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管理人才,用合理的制度约束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康翠萍,郭洁.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2]王春玺.参与理念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3]吴慧平.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角色的变迁[J].大学教育科学,2003(2).

[4]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修丽娟.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0(5).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4

治理校外线上培训将有法可依

2018年初,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以下简称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分三个阶段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突出问题导向,提出了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相关任务和政策要求。《意见》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作出的顶层制度设计,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最基本、最系统的政策依据。

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一年多来,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但是,在专项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深入,校外培训从线下向线上迅速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培训开到了线上,出现了“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情况;有的线上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有的线上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不符合教育规律;有的学科类线上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有的线上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外线上培训质量、增加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对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从政策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都要求对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的线上培训进行规范;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机构的备案工作,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今年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表示,对于新出现的“线下减负、线上增负”问题,教育部不久将出台文件治理。可见,同步监管线上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

刚刚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分五个部分,共十五条,这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规范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完善监管机制、构建长效机制、规范线上培训秩序、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意见》从依法规范、科学监管、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举措、相关任务和政策要求。

一、实施备案审查制度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开展备案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备案内容和要求,重点是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等进行备案。

二、开展排查整改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网信、电信、公安、广电、“扫黄打非”等部门制订排查方案,组织对在本省(区、市)申请备案的校外线上培训开展全面排查,于2019年12月底前完成排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明确监管重点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容健康、时长适宜、师资保障、信息安全、经营规范等五方面加强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日常监管。

四、健全监管机制

《实施意见》强调依托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动态监管,建立日常检查抽查制度。同时,在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建立负面清单,通过及时公布黑白名单巩固治理成果。

五、加强行业自律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5

【关键词】听证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听证范围程序设计效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对此,各高校也制定并完善了诸如学生申诉和诉讼制度等应对机制。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学生权利保护体系,除了事后的救济体系外,还应包括事前和事中的救济体系。因此,自华东政法学院在2000年3月建立了对违纪学生处分的听证制度以来,各高校正逐步将听证制度引入到学生管理体制中。将听证制度这种事前的救济方式引入高效管理领域正是寻求完善大学生权利保障最佳路径。笔者拟对此制度发表一孔之见。

一、听证制度的涵义及其法理基础

作为一项保障人权的制度,听证制度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法理来源。自然公正原则是英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普通法原则,它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参与裁判争端或裁判某人行为的个人或机构,都不应该只听取人一方的说明,而且要听取另一方的陈述,在未听取另一方陈述的情况下,不得对其施行惩罚。”前者是对独立法官的保障,后者被视为听证制度的依据。所谓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正当程序原则规定:未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并要求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作出不利的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虽然均规定了相应的听证程序,以保障作为弱势一方的行政相对方权利,但目前立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高等学校是具有一定处分权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处分权”的行使进行程序规范,也没有从根本上建立高校学生接受重大不利处分时的听证制度,学生的听证权得不到实现,致使行政诉讼呈上升趋势。因此,当前在高等学校当中建立学生听证制度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意义。

首先,建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听证要求学校把拟作出的处分内容事先告知当事学生,通过听证,给其陈述事实、发表意见并与调查人员当面对质与辩论的机会,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去寻求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案。这样一方面给当事学生提供了一次公正公开参与处分决定过程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校能客观全面的清查事实,从而保护受处分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建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有利于平衡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一方,而学生则处于相对弱势一方。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建立,在为学生授予程序性权利的同时为学校设置了程序性义务,以达致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最后,建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有利于顺畅学校内部管理。通过听证程序,学校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促使最后作出的决定民主、科学、公正、合法。学校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遵守《行政处罚法》相关听证程序的规定,一旦其所作出的决定不符合程序,即构成程序违法,会导致处分决定无效。因此,建立学生听证制度,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实现行政公正。

二、学生管理听证的范围

听证范围的存在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在作出之前都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界定行政听证范围应该考虑如下因素:其一,行政听证的功能在于行政相对人在接受不利决定之前,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因此,如果行政机关作出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决定,则不需要事先听取其意见;其二,行政效率是行政的生命,故此,有的行政行为(如在紧急情况下作出的)可以不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其三,行政听证意味着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之前公开有关证据材料,如果这些证据材料的公开将损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则可以将这些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听证范围之外。因此,行政听证的范围主要是:行政立法,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行政相对人,但它涉及“人”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有必要事先听取将来可能受到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行政行为,它是行政机关对行政事务做出的一种具体的、个案性质的处置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能纳入听证范围,只有对行政相对人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才有给予其听证权利之必要。

目前,从一些高校已经建立的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来看,听证制度的范围大多局限在个别、具体的行政行为上,即主要是针对学生违纪处分。而学校的内部管理规定和学校欲实施的重大管理举措等听证使用的不多。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听证制度将在高校管理中被运用到更多更广泛的领域,故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全面界定高校学生管理听证的范围。

1、行政听证

行政听证即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到全体学生利益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听证。例如:在修订、撤销学生内部管理规定时,应事先通告利益相关人(广大学生和教师),广泛听取其声音和意见建议,尽可能保证规章制度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招生的过程中被认为显失公平公正的情形;学费杂费等费用的收取被学生及其利害关系人认为不甚合理的;食堂管理和收费以及饭菜价格被认为不合理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评定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学生公寓的收费及管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诸如类似方面关乎学生根本利益的情形,学生均有权提请公开听证。

2、发展听证

学校基础建设如图书馆的修建、计算机房、体育设施的采购设置等重大举措关系到学生利益的一系列环节也应当进行听证,最大程度上来保护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学校的管理权。

3、处罚听证

学校进行内部处罚管理方面的听证:对于考试作弊或成绩评定等方面不服学校处理的;对于学校不予颁发学位证的处罚不服的;对于学校给与记过、留校察看,留级或退学等处分不服的;对于学生管理规定本身概念模糊不清而学校做出不利于学生正当权益的决定等等,学生均有权提请公开听证。

三、学生管理听证代表的选取

听证代表又可称为听证参与人,就是指参加听证过程的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听证会当事人指的是与举行的行政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不同的听证程序中,当事人都是不同的。其他参与人,比如听证当事人的人,在行政听证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注意的。借鉴我国《行政处罚法》的做法:“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听证具有准司法的性质,高校学生听证程序中允许律师等精通法律的人作为听证当事人的人,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尤其像律师这样的人参与听证程序,在听证程序中能发挥比普通人更大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听证代表是保证听证会成功举行的核心要素。因不同事由举行的听证会应选择不同的听证代表,高校学生管理听证代表的选取也应据此择定。

1、行政听证

对于行政听证,即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到全体学生利益的行政行为而公开举行的听证,听证代表可以按比例选取各学院、院系的教工代表、优秀学生党员、学生代表的参与,在听证中提出意见,进行质疑和辩论,通过这个过程尽量避免拟修订的管理规定或措施不能代表广大师生的民意和利益,同时使学校的管理更趋于人性化、科学化。

2、发展听证

对于发展听证,即学校基础建设等重大举措关系到学生利益的一系列环节的决策决定所举行的听证,听证代表的选取通过事先公告、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等环节确定代表人,其次,代表中还应包括相关教职工代表、各院系部门领导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谏言,以保证该决策行为作出的公平和透明。

3、处罚听证

对于处罚听证,即学校举行内部处罚管理方面的听证时,听证代表应该包括拟被处分的当事人及其监护人或人、学生所在班级及院系学生代表、违纪事件见证人、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处理该事件的教师或教务部门代表、本院系或学校学生工作处的领导等。如不涉及个人隐私,听证应允许其他学生参与旁听,将公开听证与学生教育相结合。

四、学生管理听证程序设计

1、听证会前的准备

听证会前的准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管理中听证事项的提出;学校行政部门的受理;听证内容的确立和开展;听证方式的确定以及听证的告知等等。学生提出书面的听证申请,当学工处或校务会议受理听证申请后,进行正式的准备。

第一,听证会形式的确立。听证会形式是指听证会是否公开进行。一般来说,听证会应当采用公开形式,除涉及机密事项和个人隐私的事由外,听证会应当采用公开形式。在实践当中,学校应与学生进行沟通,尽量达成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则上应该遵从学生意愿。第二,听证会告知和听证通知书送达。学校管理部门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学生的听证申请,如果决定受理,则应该在听证会举行3日前,制作听证通知书并送达听证参加人。听证通知书中应当包含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方式及其听证参加人的权利义务。

2、听证会的举行

(1)选取听证主持人。一般情况下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听证委员会并建立听证委员会库,由校领导、监察处、学工处、教务处、研究生处、保卫处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不同的听证内容、听证事项从委员会库中选择合适的听证主持人。听证主持人应保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具有基本的相关法律知识,对听证程序有基本的了解,确保听证程序的公正、合法。

(2)听证会的进行。听证会开始前,听证记录员应首先查明听证参加人员是否均到场,并向在场人员宣读听证纪律。而后听证主持人正式宣布听证开始,宣布案由,听证会的事项顺序等。

(3)委托。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当事学生并不一定都能自如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允许其获得必要的法律帮助。在听证中,当事人可以委托人参加听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对抗质辩。对抗质辩是提出拟作出决定的经办人就有关事实和依据进行陈诉,而后当事方或利害关系人对此提出质疑和申辩并可出示相关证据材料,邀请相关证人等等。对抗辩论的过程是整个听证程序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听证效果好坏和质量高低。

(5)听证中止或终结。在听证过程中发生可导致听证中止或终结的情形时,听证主持人应当决定听证中止或终结,待中止情形消失后恢复听证。如听证过程中听证参加人提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时,听证主持人除非有正当理由,否则不能拒绝听证参加人的要求,如证人不能立即到庭,应当宣布休庭,并尽快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听证参加人和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纪律,对于违反听证纪律的人,听证主持人有权予以制止,如不听劝阻,应责令其退出听证场所。

五、学生管理听证制度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听证会结束后,书记员应当将听证会的过程制成笔录,并当场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给参加人核对。听证支持人和参加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如果听证参加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在笔录上记明。听证主持人在结束听证后,应当尽快写出听证报告,并对听证的行政案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连同听证笔录、证据材料等一并送交本机关负责人审查决定。《行政许可法》已明确规定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唯一依据。这一规定排除了行政机关以听证会质证之外的证据来决定行政许可,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听证会流于形式。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听证制度应确保听证笔录的效力性,学校管理者通过听证所作出的决策一定要以听证笔录作为唯一依据,以此来证明将当事人听证意见、建议融入到该项决策中,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要使听证效力得到充分体现

听证制度的建立,其最终的结果应体现在听证的效力上,即通过听证所搜集的意见建议是否为最终决策所考虑和吸收。学校应充分重视听证效力,切实把通过听证而获取的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到行政决定中去。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加以规范。一是学校应当根据听证委员会的听证笔录形成《听证会纪要》,充分考虑听证意见并出具《听证意见处理报告》,具体说明采纳的情况与不采纳的因由。二是听证事项在审批过程中,《听证意见处理报告》应当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学校审议,以使学校决策更为全面的考量各方面意见。三是《听证意见处理报告》如不涉及隐私等事项时应当予以公开,以便于接受听证代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推进听证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3、因特殊事项可引入听证程序的复议审查

听证程序的复议审查,是指行政相对人就适用听证程序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而申请复议,由行政复议机关对原行政机关适用的听证程序进行审查判断的活动。在高校学生管理听证程序中,教务处或学工处等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作为进行复议审查的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就听证程序中某些内容的不合法而对高校的行政决定作出修改或撤消,比如:听证程序的步骤不合理不完善;当事人的基本程序权利达不到一定的保障;听证程序的期限和顺序有问题;法律文书和听证笔录不完整、不正式等。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缺失与制度重构》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5q057。)

【参考文献】

[1]王晶: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价值及其完善[DB/oL].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2005(2).

[2]胡锦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3]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8.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6

20xx小学后勤处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始终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安全、稳定这个中心;做好“一个”服务: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工作,落实“三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通过建设和加强后勤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后勤管理秩序,挖掘后勤工作潜力,调动后勤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后勤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工作目标

1.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管好水用好电,切实减少办公费用和差旅费支出,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

2.进一步完善购物领物工作,购物有申请,日常用品、易耗品进出库手续齐全,切切实实建好材料账,按月分类实行财产审核,杜绝浪费。建好固定资产明细帐,管好、履行好财产保管与使用责任书。

3.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素质,服务意识、节俭意识、增收意识不断增加,力争师生、家长和学校“三满意”。

4.制定并逐步落实校园整体规划,依照“创办特色,规范办学”的整体要求,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整体功能。

5.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和收费行为,合理收支,强化审计,接受监督。收费有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上级的收费检查。

6.加强中心小学、村小的绿化、美化工作。中心小学加大绿化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彰显学校特色。对××小学绿化要进行进一步规划。××小学食堂房后的空地进一步平整,成为学校绿色基地。

7.完成教师周转房审计工作,加快学校建设验收工作。

三、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校产管理制度,加强对校产的日常管理。及时做好校产登记、保管、申领、维修、报废、转让等各环节工作,增强教师和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2.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3.加强教学设施的维修与更新。

4.加强绿化管理,美化校园环境。

5、负责水、电及其他物品的检查维修上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6、树立后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听反映、多听意见。遇事能做的,随时处理,不拖拉,多服务、服好务。

7、完善物品采购制度,根据采购物品的价值大小,做好采购审批制度及物品的验收归库工作。

8、切实加强各功能教室、活动室的管理,充分发挥各功能教室、活动室的作用。严格执行专用室的保管责任制和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

四、抓好重点工作

1、重点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1)经常检查场地、设施和各处室中的电器、线路、装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隐患,切实做好防水、防盗、防触电及防其它意外事故的工作。

(2)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后勤常规管理工作。

2、重点抓好校舍、校产及财务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学校校产管理制度,增强师生对校产的爱护意识。完善校产维修报修制度,由相关人员将报修单送到后勤处,以便及时安排;维修完毕,由报修人负责验收签字。

(2)加强对校产校具的管理,提高对各类设备的使用效率,做到妥善保管,合理使用,正常维护,每期期初要对校产校具、设备、图书进行清点登记,责任到人。

(3)严格校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教学器材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严禁乱拿、乱用、乱丢、乱放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4)完善财务制度,经费的领取,支付等工作,应按程序进行,严格财务审查和复核;实行会计报账制度,用款人办理报销必须持有有效凭据,杜绝过期或伪发票入账。严控审批范围,严格履行开支单据与物品入库签字手续。实行现金购物,不计帐。

(5)实行民主理财。学校的财经收支情况,定期向教职工公示,做到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每向学校汇报一次收支情况。

(6)加强用电用水和日常检修管理,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为学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

20xx小学后勤处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意见为指导,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围绕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不断研究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力求使后勤服务“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使后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在学校党支部、校长室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工作规范化、校产管理电子化取得的管理成果,进一步借助发挥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的驱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工作方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各项服务的过程管理,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细化考核标准。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试行中不断总结,逐渐完善和提高,努力做好,做优。继续强化后勤员工素质教育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电子管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不断改善和美化环境,积极努力开源节流,争取资金,为开通南北大门做准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后勤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组织后勤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工作意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工作意见”的重要思想,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自己的工作,凝心聚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各项制度,认真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在上学年对后勤各项制度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比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以便相互监督,确保后勤服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定期不定期广泛征集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继续建立总务后勤工作日志,认真记载,设立意见箱,接受师生监督。通过检查评比为综合考核积累材料。

(二)切实抓好后勤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尤其是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完备购物申请,进出库手续,继续完善校产电子管理程序,数量、价格准确,保管责任到人。继续按惯例对各班级、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管理,兑现损坏赔偿制度。

2、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员工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造成爱护公物,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美化校园,亮丽校园的活动,把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和良好的卫生励志网/、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重视校园花草管理,适时抓好除草、施肥、治虫、修剪各环节的工作,确保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南北大门开通前的准备工作。

3、加强食堂、商店的卫生、质量的督查。

继续抓好食堂工作,不断总结、创新、力求在运作中逐渐完善,认真抓好小商店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意见和要求。认真抓好食堂卫生工作,督促、协助司务长落实卫生包干区域,责任到人,量化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流的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每一点财力、物力。

1、重点抓好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本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对用水用电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使奖惩责任制的兑现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奖惩分明,同时加强对校园各方位、各部门用水用电的管理。

2、抓好购物管理,本着对校长忠诚的原则,在各方面管好用好每一点钱,每一笔钱,凡是购物必定货比三家,尽量批发,同时抓好库存物资的管理,减少库存数量,避免积压资金。

3、绿化管理继续实行自管为主的方针,平时的工作,能后勤人员自己做的,尽可能自己解决,减少额外支出。

总之,我们后勤全体工作人员将牢记孙校长的“三种意识”和王校长的“学校需要经营”的理念。按原则不失人文地为全校师生服务,确保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后勤工作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旧小将更辉煌!

20xx小学后勤处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意见为指导,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围绕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宗旨,不断研究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力求使后勤服务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使后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在学校党支部、校长室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近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工作规范化、校产管理电子化取得的管理成果,进一步借助发挥竞争、激励的用人制度的驱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工作方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各项服务的过程管理,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细化考核标准。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试行中不断总结,逐渐完善和提高,努力做好,做优。继续强化后勤员工素质教育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电子管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不断改善和美化环境,积极努力开源节流,争取资金,为开通南北大门做准备。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强化后勤队。

伍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组织后勤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工作意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工作意见的重要思想,借鉴先进的后勤管理工作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自己的工作,凝心聚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各项制度,认真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在上学年对后勤各项制度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评比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以便相互监督,确保后勤服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定期不定期广泛征集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继续建立总务后勤工作日志,认真记载,设立意见箱,接受师生监督。通过检查评比为综合考核积累材料。

(二)切实抓好后勤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尤其是学校财产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完备购物申请,进出库手续,继续完善校产电子管理程序,数量、价格准确,保管责任到人。

继续按惯例对各班级、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管理,兑现损坏赔偿制度。

2、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员工进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造成爱护公物,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美化校园,亮丽校园的活动,把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和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重视校园花草管理,适时抓好除草、施肥、治虫、修剪各环节的工作,确保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南北大门开通前的准备工作。

3、加强食堂、商店的卫生、质量的督查。

继续抓好食堂工作,不断总结、创新、力求在运作中逐渐完善,认真抓好小商店的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意见和要求。认真抓好食堂卫生工作,督促、协助司务长落实卫生包干区域,责任到人,量化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开源节流的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每一点财力、物力。

1、重点抓好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本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对用水用电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使奖惩责任制的兑现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奖惩分明,同时加强对校园各方位、各部门用水用电的管理。

2、抓好购物管理,本着对校长忠诚的原则,在各方面管好用好每一点钱,每一笔钱,凡是购物必定货比三家,尽量批发,同时抓好库存物资的管理,减少库存数量,避免积压资金。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7

关键词:民意;网络民意;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18-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言说空间和表达渠道,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网络民意正以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着学校管理与社会治理。学校及班级管理人员应对网络民意表达对学校管理的重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看待其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民意的内涵

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网络民意是指以校园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bbs)和qq群、博客、微博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

二、网络民意存在的载体

以高校校园为例,网络民意存在的载体主要有下面几种:

1 bbs(电子公告系统)是高校存在的主要网络民意载体。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的生活圈更多是在一个班集体或是一个寝室,但同学之间仅仅是通过寝室同学或班级同学来学习知识或了解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同学们实现更多的了解,在多数高校都建立了bbs站点,让同学之间实现互相学习,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园动态,同时通过bbs,学校管理部门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2 QQ群,在高校qq群也是一种很好的网络民意载体,通过qq群大家可以吐露心声,不管是高兴的事情还是忧伤的事情,都可以在qq群中进行诉说;同时,通过qq群也可以让学校管理部门及教师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同学们也可以更加及时的了解学校的动态。qq群的类型也很多,有班级qq群、院系qq群、学工管理qq群等。

3 博客或微博。博客或微博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另一种网络民意载体,以个人页面方式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客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让网络用户登陆访问,甚至对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

三、网络民意对学校管理的利弊分析

网络民意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它的便捷性、交互性、匿名性、低成本等特征,使得网络民意具有许多传统民意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高校,为学生实现参与学校管理开辟途径。在实践中,网络民意对学校管理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加管理的公信度。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影响学校管理,认真剖析其利弊两面,对于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民意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 提供“原生态”的舆论基础,增加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在学校,师生是学校舆论主体,在传统方式的舆论宣传中,多数师生害怕远离群体规范而饱受孤独之苦,担心违背有关规章制度而受批评,因而他们发表意见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沉默”,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由“媒介宣传”而被迫接受的一致同意,不是真实的舆论,它的表面看是真实的,实际上多数都是虚假的,可以说是“民意异化”。当这种被虚假民意掩盖真正民意聚合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聚变,这样学校管理者就容易对学校管理产生错觉,导致管理失效。网络民意恰恰相反,由于网络民意具有匿名性、开放性、随意性等特点,使得舆论主体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心声,使管理者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原生态民意,决策者容易捕捉到舆论的焦点,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2 扩大师生参与范围,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由于网络技术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民意载体qq群、bbs(电子公告系统)、博客及微博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师生愿意参与到网络民意中去,与此同时,使得学校有更加便利的渠道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收集不同师生的意见,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而且这些信息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避免了经过多层过滤使得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网络的信息快速传递既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也使得学校对问题的回应速度大大加快,这将有利于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3 提高了学生认识的一致性

网络民意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模式。学生普遍将“还原事实真相,扩大影响并形成舆论压力”,“民众情感得以合理宣泄,主体意识得到释放”,“民意得以充分表达,话语权得以提高”,“主导或者参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列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功能。在网络舆论特性的认识上,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参与者身份的虚拟性”,“表达议题的广泛性”,“议题出现的偶然性”以及“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认同比例大有提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认识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4 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增强学校管理公信力

通过网络,会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到舆论监督中去,可以增加更多有效的舆论监督。有效的舆论监督是对学校管理及班级管理正确行使决策权的必要条件。在各种监督形式中,舆论监督是增强决策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介受管理体制的影响较深,在有些事件的表态上往往出现“集体失语”。网络相对地游离于体制之外,为实现师生与学校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提供了空间,增强学校管理公信力。

(二)网络民意在学校管理中的消极作用

1 虚拟表达的缺陷。无法完全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言论环境,表达的内容源于现实,但与现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网民规模现如今达到了一定程度,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达到4.2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根据报告,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是使用手机上网。这个数字只是表明了从网民规模上来看,许多网民只是旁观和“潜水”,并不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且这个数字与我国的人口总数相比,还存在相当距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使得个体表达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由于网民价值观、社会背景、知识结构、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在表达过程中,话题不易集中,这就使得民意的集中较为困难。甚至有些网络民意带有严重的个人偏见及个人色彩,存在严重缺陷,甚至具有消极作用,无法代表真实民意。

2 网络带来的被动舆论压力,易导致学校管理失误

多数情况下,持不同意见的网民分布于不同的论坛。他们讨论的议题五花八门冰平也参差不齐,缺乏共识和存在冲突是网络的常态。但是一旦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议题一例如学生纠纷问题、考试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迅速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从而形成强烈的舆论压力,促使决策系统接受来自公众的意见和要求。一旦某种情境长期出现就会引起学校管理者的注意,甚至影响或者改变其关注的焦点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消极的公共舆论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约束学校不能做某事,其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决策结果。

3 盲目舆论的增加,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规范

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社会热切期待的热点。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多视角地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七个重要方面,更加清晰地传导出政府主管部门新的政策取向和目标选择,必将成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时代内涵

《若干意见》是在我国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高校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的特殊阶段出台的,因此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高起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基本完成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性使命。“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将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移。《若干意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高校实际,对高校“十一五”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明确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务工作全局”,将学校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将财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引领高校财务部门加快推进稳健财务、安全财务、民主财务建设,拉动整个高等教育财务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多视角

《若干意见》涵盖指导思想、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规范财务行为、贫困生资助、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督体系以及财会队伍建设等七大方面,多视角地提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36条具体意见,较好地实现了广覆盖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财务运行机制、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资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建设等作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的规定,既倡导“可为”,也规定“不可为”,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一改有的文件原则性与操作性相脱节的弊端。

(三)重规范

规范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目标和内在要求,也是《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所在。为了充分体现其强制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若干意见》的不少表述是对以往规定的重申和强调,进一步彰显了财经政策的严肃性和长效性;也有的规定是将散见于其他规章中的内容集中到《若干意见》中,较好地体现了规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新视角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是财务管理内涵在新的层次上的丰富和发展,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和强化的战略思考,突显出社会各界对政策效应的强烈预期。

二、规范之道

财务管理的改进总是伴随着对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反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决定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创新,高校财务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客观地看,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总体比较扎实,内部管理制度量多且覆盖面广,内部控制机制总体比较完善。但也无庸讳言,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国家审计署近年来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财务运行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管理失控、监督失效等问题,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少高校来说,现阶段规范财务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在于:

(一)着力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高校处于规模扩展、外延发展阶段时,高校财务工作可能更多地关注投入和筹资,而管理则相对比较粗放。在高校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成功实现量的扩张的基础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将成为高校新一轮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认为,高校办学效益可分解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外部效益即其社会经济效益,内部效益则包括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办学资源的投入与其产出的比较分析,而规模效益是高校内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高校要实现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永恒目标,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经工作,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办学效益至上的新理念,花大力气营造崇尚办学效益的良好氛围,下大决心改善导致办学成本递增的激励系统,使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早日成为高校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衡量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以加快构建以办学效益为中心的事业发展格局。其次要大力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求超过满足需求的手段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相对于需求的无限性而言,高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稀缺的。因而,尽快改变长期存在的项目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缺失的状况,逐步推进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将有助于建立起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动力机制,更充分地挖掘、利用、节约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再次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追求效益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并非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场所。当行政手段难以奏效时,适时引入、适度运用某些经济杠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试行对办学资源的有偿占用制度。这不仅会有效抑制人们的潜在投资冲动,而且将大大增强对办学资源占用者的经济责任约束,更好地促进办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着力净化科研支出内容

应当看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难点,而且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科研课题负责制与科研经费个人所有制等同起来,科研经费个人所有观念持续强化;对虚拟经济业务、虚构经济合同、虚列科研支出熟视无睹,造成过多生活消费支出、超标支出堂而皇之地列入科研成本;科研经费大进大出、层层转拨现象屡见不鲜,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有效监控难以到位;规范、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氛围比较缺乏,相关制度约束乏力、财务监督弱化、内部审计监督淡化等。有鉴于此,《若干意见》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依据、管理主体和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和项目经费支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中的“三个严禁”,显示出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管理科研经费支出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财务部门要和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一道,不失时机地对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规范,尽快改变片面鼓励做大科研经费总量的做法,规范“大进”,激励“做强”,严控“大出”,着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净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优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力规范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一般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迟效性的特点,因而往往成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十五”以来,随着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物力资源大幅度增加,怎样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资产管理中,尤以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突出。在某个时点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仍有可能只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于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制度缺失、评价考核虚设、日常管理不到位等管理层面的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资产管理领域势必出现前清后乱,只能指望过几年又来一次全国范围的资产大清查,盘盈的,补记入账;盘亏的,集中核销,然后实现静态意义上某个时点的账实相符,但动态意义上账实相符从来就没有实现。实际上,动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比静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更具战略意义,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符号而已!因此,《若干意见》对高校首次提出了按照“三个结合”(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少高校长期存在的房地产、设备、无形资产和图书资料等分别归口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块、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无人履职的局面应当尽快改变,要及时整合资产管理资源,组建对全校资产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的职能部门,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管理主体,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切实完善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实时、动态监控。要创新评价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资源配置、岗位设置和经济责任等紧密挂钩,促进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四)着力化解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是高校财务部门义不容辞的应尽义务和工作底线。否则,一旦在资金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数额大小,都没有人会同情你,也不值得同情。《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以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常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双签制’等为重点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以实现高校财务部门对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静态制衡,切实防范资金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上的万无一失。

举债办学既是高校在规模扩展进程中为缓解、后延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状况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又是高校阶段性繁荣与生俱来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是在一种经费需求膨胀与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中发展、运作的。目前,不少高校债台高筑、负重前行,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甚至十多亿的银行贷款规模。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这种资金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仍将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因此,偿债风险是高校规模扩展的阶段性使命基本完成后财务部门面临的最主要最现实风险。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部门将始终面临巨额债务化解、贷款结构改善和筹资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因而,对高校财务部门而言,保持现金的高度流动性和健康稳定的现金流、确保资金链的顺畅和偿债风险的最小化,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五)着力提高财务监督效果

高等教育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校是精英辈出、人才荟萃之地,因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以财政、审计、价格、税收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监督、检查、审计等外部监督大有制度化、常态化的态势,但外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后监督。相形之下,高校内部监督的优势和作用急需扩大。内部监督主要体现为事前、事中监督,其中最主要最经常的是依靠财务制度约束、会计日常审(稽)核来实施的会计监督。高校从来不缺制度,制度建设从来就是高校的强项,各类各种制度不仅面广而且量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不少财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严肃认真地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强化财务制度约束力和扩大会计监督效果等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此其一。第二,要大力提升内部监督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地位和刚性。目前,不少高校的纪委办公室和监察、审计部门“合三为一”,合署办公;也有的高校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无疑有助于其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但有可能弱化甚至偏废某些专业职能的履行。高校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财经管理领域违规违纪案件频发,也有必要而且应当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来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将学校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价审计”,以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第三,深化财务公开是提高民主监督效果的主要途径。高校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民主财务建设,真正树立起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的观念,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财务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民主监督。毋庸置疑,健全的财务监督体系、完善的财务监督措施和良好的财务监督效果,必将有力地保障高校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总之,《若干意见》的及时出台,为高校在新时期切实规范和改进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开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规范财务管理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9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23-01

校本管理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模式、特点和需要,在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管理等决策方面实施自主管理的一种模式。其显著特点是提高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提升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水平。笔者认为,运用校本管理的理念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抓起。

一、理顺各种关系,确保校长自,杜绝校长集权

实行校长负责制贵在确保校长自,杜绝校长集权。校长对学校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校一切事务管理拥有自,但要防止将这种权力演变为校长集权。对校长的职、责、权必须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校长作出的决策要有民主的审核机制。党支部如何监督,教代会怎样参与民主管理,这些问题必须细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校长的自,使学校民主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政府管理部门要主动转变职能,在着重搞好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等宏观管理的同时,要多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和束缚,还学校一个真正的民主管理权。凡属学校职权范围内的事,放手让学校自主管理,为实施校长负责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职责权分明、协调统一的党内监督和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校长应是学校民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执行者。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班子,必须强化党的领导和监督。首先,要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由书记牵头,对校长的管理过程、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严格监督,规范校长的管理行为,通过理性的督查和必要的教育反思,不断提高校长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等素养,培养校长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民主决策的程式化。其次,要加强教代会的职能,培养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责任意识。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民主管理贵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多给教师留自主管理的空间,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积极性得以提高,创造性得以发展。

三、积极探索学生、家长和社区参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管理从内部而言,要正确听取师生的意见,合理地分析他们的需求;从外部而言,要接受家长和社区的监督,正视他们的意见。这样可以弥补现行校长负责制的不足。积极探索,借鉴国外校本管理模式的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各方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和设立意见箱、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筛选,合理采纳。通过设立宣传栏、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和社区公开学校管理决策等,增强办学透明度,自觉接受社区、家长代表的监督,扩展民主管理监督权。

四、学习校本管理理念,转变中小学校长角色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多年办学中成功经验的经典总结。在校长负责制框架下,选好校长、配好班子是强化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校长的选拔、班子的配备要充分发扬民主,要让教职工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校长要自律,要转变角色,提高管理素养和管理水平。校长应从以往传统的外控式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当好决策者,真正达到果断而不武断。

对学校的管理意见篇10

一、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之提出

1.注意义务之概念

法学界关于注意义务目前主要存在结果预见义务说、结果避免义务说和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说三种学说,我国多数学者认同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说,即包含注意义务的确立同时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后果产生的注意义务。注意义务乃指行为人在特定情形下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依该准则而采取的合理防免措施,它包括注意义务的确立和注意义务的违反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探讨如何依据社会必要交易安全秩序之需要确立注意义务;后者在事实层面研究危险避免的可能性,以及对可预见的危险是否有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加以避免的义务。[1]注意义务是存在于特定义务主体中要求其谨慎行为但并不为其带来利益的法律义务,它受到自然人个体差异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自然人个体来判断其履行的实际效果,而是根据一般正常人标准或“合理人”、“注意程度标准人”来进行判断。

小学校方注意义务即小学校方在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中须遵循的符合其职业行为标准以及依据该标准采取的预防、避免危险发生的谨慎法律义务。小学生作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完全意思表达能力和行为后果预见能力,因此校方具有更高的注意义务。

2.小学学校注意义务之来源

在民事注意义务研究中,国内有学者认为其产生的依据主要是社会规则,又将社会规则分为法律规则和非法律规则,着重从制定法、技术性规范、习惯和常理、合同或者委托、先行行为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2]有的学者将注意义务从契约、制定法、非制定法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3]本文主要从我国制定法和非制定法中的可信赖原则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小学校方注意义务的来源。

(1)制定法

制定法是学校注意义务的首要明示规则,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主要从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以及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中体现,特别是在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侵权责任法第38、39、40条中对小学校方侵害学生行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在小学校方侵权行为中应用较为广泛,对于该法涉及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侵权领域的研究也较多。

(2)可信赖原则

信赖原则在我国刑法学上研究者较多,民法领域研究较少,提出基于信赖原则在小学校方注意义务方面的研究也是希望丰富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实践路径。“信赖原则是基于人们的相互信任心、共同责任心以及社会的连带感而产生的。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连带的增强为信赖原则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社会相当性理论则为信赖原则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4]在民事领域研究信赖原则,较多注意信赖原则在交通事故、医疗行为以及专业审计、律师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中,提出在以上领域中行为人作为专家在注意义务中应高于一般人。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不可能独自完成与自己相关的每项工作,需要依赖他人或组织,比如在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等。面对自己陌生的行业和陌生的个体,基于信赖原则的人们将自己放置在陌生的交通工具上、不认识的医生面前、将金钱放置在银行或是将孩子送入从未打过交道的学校中去。小学生作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家长送入完全陌生的学校,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家长无法完成教育、管理孩子的社会分工,基于对学校的信赖将孩子送入学校,这种信赖是家长假设学校会采取合理的注意义务来保护孩子为前提的,是家长此行为的基础。小学校方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当事人,对于处于失去家长监护范围之外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小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注意义务。

二、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之标准

在我国民事侵权领域,过失作为过错责任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轻微过失、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基于过失产生的注意义务在认定标准上也存在差异。注意义务的程度首先要依据义务主体的职业或者业务区分为普通程度的注意义务和高度的注意义务,然后再根据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作进一步的划分。[2]

小学校方在义务主体的职业性上不同于一般民事领域内的注意义务,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如同医生、律师、建筑师,向委托人提供专业知识,人们基于信赖原则相信学校教师及管理者会对孩子实施较高程度的注意义务。这种不同于一般民事领域的较高注意义务究竟如何定义,学界有的使用“合理人”标准来进行虚拟,也就是按照一般的、通常的、人们的智力或认知水平来进行考量。有的提出“注意程度标准人”,主要是依据某类人群中该类人的智力水平、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判断。不论是“合理人”还是“注意程度标准人”的提出,都是在法律上虚拟出一个一般人认识下的合理注意程度的标准,这种标准的认知在小学校方、学生家长,乃至司法实践者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也导致在发生侵权行为时,各方在法律纠纷中持不同的意见,甚至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学校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除了是教授孩子知识、传授技能的场所之外,还是孩子的一个安全保障场所、心灵的守护圣地。小学生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还不能够完全和不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要求学校在实施校方各项行为中都具较高的注意义务,这也正是在《侵权责任法》中之所以规定过错推定责任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之确定与责任承担

1.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之确定

(1)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注意义务

小学校方注意义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包含对学校物的管理和对小学生人的管理两个方面。对物的管理中包含学校的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如学校建筑物、不能够移动的固定物的安全防范,比如上下楼梯设置是否合理,楼梯扶手是否有尖锐物,建筑物是否有脱落物,体育设施是否安全可靠等等。小学校方因具有较高或高度的注意义务,因此在对物的管理中考量是否尽到了法律规定的教育管理职责,不能够仅从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角度来进行考量,还应从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角度来进行判定。比如学生在放学后上下楼梯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小学校方不能够仅说明自己在课堂中进行了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和在楼梯处张贴了安全警示标牌就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小学校方在此时还应尽到疏导、保障小学生安全上下楼梯的注意义务,因为此时的不完全行为能力人――小学生还不能够或不能判断自己蜂拥入楼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小学校方对小学生管理注意义务在时间上限定在在校期间,在空间上限定在“门到门”,即从小学生进入学校大门到放学离开学校大门的空间区域内,当然,小学校方组织的周末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排除在外。小学生在校期间,小学校方对小学生的管理包含课堂管理和课间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应关注授课的安全性外,还应该注意到学生间的非安全行为;在课间管理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课间是活跃好动、丰富多彩的,大量学生从教室中出来活动的安全性也是小学校方管理中不应忽视的注意义务。

近些年,常有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进行自我伤害,虽然《侵权责任法》在二十二条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往往要以具体的人身伤害为前提来引用。有的学者提出了隐性伤害的概念,认为对学生的精神伤害等也应列入一般侵权范畴,这就又对小学校方提出了更高的注意义务要求。

(2)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中与上文提到的不动产管理具有重叠的注意义务,需要说明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在6~12岁之间,正是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发展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较大,在共用同一教育教学设施时,安全的标准存在差异,这也是我们须要研究的课题。

(3)第三人实施侵权之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第三人针对在校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侵权行为由侵权人承担责任,同时学校在未尽到管理职责时,承担补充责任。在对小学校防范第三人对学生实施侵权注意义务考量时,法律所说的未尽到管理职责,显然包含小学校方对第三人致害后果的预见义务和第三人致害后果的避免义务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小学校方在第三人进入校园时应按照一般人能力能够预见的后果进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持证登记、校内人员到门口接待,校方违反了预见义务的管理就有可能导致伤害后果的产生;另一方面,在第三人实施针对校内小学生的侵权行为时,小学校方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并避免伤害后果的产生。这两个方面皆是衡量小学校方在第三人对校内学生侵权时是否违反管理职责的内容。

2.小学校方违反注意义务之责任承担

小学生一般处于6~12周岁年龄阶段,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中在10周岁以下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2周岁以下到10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两个年龄阶段中小学校方违反注意义务存在不同的归责方式。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侵权责任法中过错作为一般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采用类型化的立法模式,法律有规定的行为人使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推定作为校方过错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第三十八条中明确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受到人身损害的,学校应承担责任,除非能够证明自己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在校外第三人针对校内学生实施的侵权责任承担上,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法律提到的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包含校方在日常行为中对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预见性致害和防止、避免致害后果发生两种职责。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是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该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和外界行为的预见和后果防范上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侵权责任法在第三十九条中明确了校方承担过错责任,即学校在教育、管理中未尽到职责,依据学校过错程度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校外第三人实施的侵权中,学校承担的是补充责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即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校仍需要承担较高的注意义务,避免侵害后果的发生。

四、小学校方注意义务之预防

从注意义务的确立到注意义务的违反,作为过失判定重要内容的注意义务,对小学校方教育、教学、管理中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提供了考量的路径。注意义务判断时点乃行为发生之时,其要求行为人不引起损害或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这一司法和行为的基本范式有利于强化规范的行为引导功能。[1]

1.预见义务

一是小学校方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对自身行为和教育教学设施应建立经常性的巡视、检查机制,将硬件设施可能导致的致害进行预见;二是对小学教职工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明确教职工之责任不仅在课堂,还在课间;三是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特殊性,注重法制修养,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

2.防范、避免义务

小学校方还应对在校学生有可能遭受的致害后果采取防范措施,避免致害后果的发生,比如小学生课间嬉戏打闹,经过的教职工发现其行为存在危险的时候,就应该规劝、制止,防范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校外第三人对校内学士实施人身侵害时,教职工应该及时进行制止,防范致害行为的发生,如果教职工面对侵害行为未加以制止而仅是在事后进行了补救,在侵权过失的认定上,还是应该认定校方并未尽到完全的职责。

作为提供专业教育服务的特殊类职业,小学校方承担着较大学、中学更为谨慎的较高注意义务,在侵权责任的归责上也承担着较一般侵权责任更为严格的过错推定责任,这无疑使小学校方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举办学校,明确小学校方注意义务的内涵,使举办者和小学教职工明晰自身需要承担的义务,对于规范小学校方日常行为管理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焕国.注意义务与大陆法系侵权法的嬗变―以注意义务功能为视点[J].法学,2006(6).

[2]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