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15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研究性教学;师生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42―05

一 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教学向研究性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师生角色的成功转变。只有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只有当师生之间的交往由单向传递式教学转为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才能在新型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即e-Learning,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代名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拥有方式,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从而削弱了教育权威,势必会导致教育关系的变化。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的核心是师生和生生的人的关系的变化,在研究性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可以为师生互动提供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技术支撑。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设计思路,并结合该模式在《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课程中已有的尝试,进一步分析了互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调研分析,证明了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二 理论探究

1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阶段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共同讨论商榷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起点,选题的价值性决定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是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关键。

实践体验阶段是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核心环节,包括从收集资料到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系列步骤。

表达交流阶段要求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反馈阶段,学习者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汇报研究过程。

2 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设计思想和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条件,在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承诺遵循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的活动。

(2)合作化原则。在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和协商关系: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3)探究性原则。研究性教学中的互动贯穿于提供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成果等多个方面,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诸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等。

三 模式建构

本研究将根据以上三个阶段分别构建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并试图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互动策略。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i)模式建构:如图1所示。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师生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选题。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选题范围内进一步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书面资料搜集与选题相关的信息,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在选题的恰当性、可实施性等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采取独立研究或建立研究小组的方式。搜索资料和小组交流磨合的过程可以在课下进行,这时师生可以在网上展开交流,通过QQ、聊天室、电子邮件、论坛等交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方案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

2 实践体验阶段

(1)模式建构:如图2所示。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

教师应在不同的研究环节进行重点的指导,如资料搜集环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intemet和数字图书馆,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调查研究环节指导学生灵活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地点,引导其形成初步研究结果;最后组织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及研究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讨论区、BBS公告牌、QQ、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探讨,突破传统限制,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初步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教学注重反思,每完成一个阶段都需要师生不断的反馈和修改原有计划和研究成果,这种反思既是一种总结性的思考,又是一种发展性的思考。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

这一阶段组织形式可以是班级研讨会的形式,也可借助多媒体教室或虚拟教室开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powerpoint、word文档、专题网站等电子档案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汇报过程,把握汇报和交流的时间,注意将讨论引领到有效问题上,灵活掌握评价标准。在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需对汇报内容给予评价,研究性学习既重视过程性评价,也重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通过不断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除了传统的评价量规外,在线测评系统能够帮助师生及时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结性测评,使之成为与其他学员及专家的交流平台和意见反馈的渠道,真正做到方便学习、方便交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资料上传至公共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平台实现交流共享。

四 模式实施与效果评价

1 模式实施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是华中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免费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起点、以“案例评析”为核心、以“理论研读”、

“教学案例”、“研析汇报”为特色、以“班级授课制”为落脚点,形成一整套有高度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安排共分为四个模块,其中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主要在前两个模块,其教学计划安排如表1。

本研究在该课程中实施师生互动模式,以互动模式的构架为纲,在各个阶段辅之以相应的互动策略。实施概况如下:

在问题情境阶段,师生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研究范围,即:分组后根据各组成员的所学专业方向选定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进度分别研析该教学案例的各组成部分,要求运用课程或课外所学相关教学理论,以ppt或其他形式汇报展示研析成果。

在实践体验阶段,借助“教学系统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和“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QQ群”(群号:31451386),包括公告栏、资源库、QQ、论坛(“答疑区”和“主题讨论区”)、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技术支撑。

在表达交流阶段,师生认真聆听汇报内容并积极思考,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意识,并根据公布的《课堂讨论评价量规》(分为“完成质量”、“汇报情况”、“参与讨论”三个维度,其中“完成质量”又分为“教学案例选取”、“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案例评价”三部分)和用于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小组学习评价量规》(从十项标准考察了组内成员及组间的合作果)对研究过程和成果汇报展开讨论交流,最终给予定性与定量评价。

2 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实施效果,本研究运用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法观察统计课堂互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参与《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师生互动效果

在H.DouglasBrown提出的七大互动原则中,其中一条是承担风险原则,即互动交流需要承担表达不清、言不达意、被嘲笑、被拒绝的风险。在互动模式的指导下,本课程中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交流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如在表达交流阶段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记录的数据显示,教师讲话、学生发言及沉寂或混乱的比例(tt:pt:SC)为25.78%:71.87%:2.35%,表明学生发言在课堂发言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自发比率(piR)为89.24%,即学生主动引发的话语时间占学生话语时间的比率,表明学生除了回答教师提问外,还勇于陈述自我观点,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实时反应比率(tRR89为78.51%,即当学生停止说话,教师立即称赞或统整学生观念和感觉的话语时间占教师立即以与教学无直接相关的话语响应学生的话语时间的比率,数据表明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立即以间接教学风格来响应学生的话语。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也认为本课程的师生互动比较充分(如表2所示),相应的课堂发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仅有3.3%的学生认为不符合技种情况)。

(2)关于信息技术在互动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技术交互性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方式需求较高(如表3所示)。

其中学生对网上答疑、论坛、QQ群的需求比较强烈。这些正是课程中用到的互动工具,体现了学生对其作用的肯定。

(3)关于学习的效果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增强信息素养以及提升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过程。本研究提出的师生互动模式有效性的最终验证在于其是否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如表4所示)。

实践数据和资料表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实施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该互动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2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进入讨论调研阶段。我局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工作,研究确定了4个关系我市水利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局领导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带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了4个专题调研报告,找准水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第三阶段决策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全局水利工作者上下共同努力,我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第二阶段讨论调研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交流会上,四个调研专题责任单位汇报了调研报告,分别是:1.进一步加快景丰联围建设步伐;2.加快进度,全面推进人大议案工程建设;3.解放思想,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4.以民生水利为着力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各专题汇报后,**指出,四个调研报告明确了水利发展现状和趋势,明确了制约水利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观点不够新颖,视野较窄,质量不够高,突破重点不够突出等。

**对四个调研专题所涉及的工作分别进行了点评,对进一步加快景丰联围建设步伐,他提出:

一、要依靠党委、政府;

二、要积极筹措资金;

三、依时高质量完成前期工作是基础;

四、确保无障碍施工是难点;

五、质量是重中之重。

对全面推进三个人大议案工程建设:

一、要强化各级对议案实施的认识,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二、分析当前三个议案实施的形势,电排、移民议案实施难度大,小型水库议案实施较好;

三、采取什么措施加快议案实施进程:细化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资金的筹措向党委、政府汇报,加强实施议案的力量。

对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在原来困难的情况下取得重大突破,当前要把握重点,要解决主要问题即人员和经费问题。

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当前进展与预期有差距,下一步要做好前期工作,加强资金的筹措。

**对四个调研专题所涉及的工作提出建议:一、加强向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协调资金的筹措;二、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三、落实责任,加强专项监督;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优质;五、各调研专题责任单位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推动水利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

在总结讲话中,**局长指出,各调研专题责任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调研成果交流会,有利于班子成员的思想沟通,是一次很好的活动。我们要认真思考水利部门的定位,究竟应做什么,怎么做,重点在哪里,做好当前和今后的水利工作,要着重从5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水利法规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及群众对水利的认识,推动水利工作的前提是各级重视、社会热心、上级关心、群众支持;

二、水利项目规划如何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确保实施好每宗工程,是推动水利建设的基础;三、抓好资金的筹措,协调各方关系,是推动水利工作的关键;

四、落实层级责任制,明确考核责任;

五、加强对基层水利局的指导、协调、跟踪、监督,为基层服务是水利工作的主要手段。

**并对局领导干部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一定要明确职责,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分管的工作要随时掌握情况;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3

1重管理,重建课改新制度

1.1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保障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中心校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学习制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此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依据制度,冉修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执行。

1.2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领导、教师、学生所改变的点滴就是良好的成绩。为了了解课改实施情况,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验收、评估、总结活动。首先,对校本培训、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然后,以“三优”、“四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实验年级教师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又进行了新课改优质案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心校选取实验优质课在全乡观摩,予以推广,将部分优质教案和优秀论文打印下发各校相互借鉴。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化,中心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阶段性检查和验收,重点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开况,查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乡推广。今年4月,我们在乡小召开了课改实验现场会,会上校长介绍了本校在新课改培训、教研及评价方面的尝试:教导主任介绍了在落实教学常规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会上对乡小教案、作业、听课记录、教师学习笔记进行了展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制订措施积极整改。5月,课改评估小组深入学校对各校课改实施情况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评出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自我评估(CSa)、CSa研讨会、引导者

2004年末到2005年初,国内上市公司也相继出现了诸多内控失效的典型案例,如公司存款不翼而飞、子公司拒绝提交财务报告、套期交易出现巨额亏损等。这些涉案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四月推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征求意见稿)》(简称《内控指引》)不啻为一场及时雨。《内控指引》借鉴了萨奥法案,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旨在帮助上市公司理解内控概念、搭建内控框架、提高内控水平,以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内控指引》要求稽核部门每季度向专门委员会提交内控报告,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应对内控运行情况做出评价,从相对的外部来督促制度的良好运行。

中美两国适时推出的内控报告制度虽然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成本的提高,同时增大了经营压力。但无疑,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估,继而不断改善的过程,上市公司得到的将是一个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形象和投资者信心的契机。对公司自身而言,尽快找到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的内控评估方法堪称当务之急。在当今企业发展条件下,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如内审人员检查单据、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等已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求,内控评估方法应逐步转化为在内部稽核人员指引下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参与研讨,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控制自我评估”。

一、控制自我评估方法较之传统评估方法的优势

传统的内控评估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的,只能用来评价诸如财务报告,资产与记录的接触、使用与传递,授权授信,岗位分离,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等的“硬控制”。在新的内部控制模式下,迫切需要评价包括公司治理,高层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职业道德,诚实品质,胜任能力,风险评估等的“软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既可以用来评价传统的硬控制,又可以用来评价非正式控制即软控制的机制,CSa得到了普遍的信赖和应用。CSa与内部审计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客观性,CSa作为一种优良的管理实务,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控制流程和控制风险,在企业各个部门集思广益,从而取得一定成效的管理方法。

二、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

目前CSa有较多的使用方法,如:研讨会法、问卷调查法、管理结果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可由企业根据自身规模、环境等因素选择实施一种或多重交叉实施。其中研讨会法是CSa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且引起了企业界和监管部门较多的关注。

CSa研讨会是利用相互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评估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包括确认目标、认识可影响目标的因素及正确控制这些因素的流程。研讨会的形式按照发展过程分为两类,即控制模型研讨会(又被称为控制设计研讨会)与控制评估研讨会。

(一)控制模型研讨会

控制模型研讨会主要是通过设计控制模型,使参与研讨的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使他们在评价、管理和报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控制模型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会议引导人员须将必要的内控方面的知识传达给与会者,以保证参与研讨会的人员能够完成评估控制与风险的工作。这种方法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评估知识、设计控制系统和评估风险。因此,该方法涉及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学习相关知识与内部控制设计。通过研讨,引导人员将解释控制的目的及其与企业营运活动的关系,与会人员通过讨论控制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控制流程,进而使得流程得到改善,提高工作效率。

控制模型研讨会最大的功能是启发教育的作用,通过把所有与企业营运活动有关的人员集中在一起探讨评估整个营运控制流程,使每位参与者了解了个人、部门在企业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了解到他人、其他部门对企业的作用及贡献。更重要的是,与会者在这种条件下可共同探讨现行的程序是否适当。由于企业性质、环境、科技的改变而造成的落伍、不适用的流程,都可在研讨会中或会后得到废除和改善。另外,每位与会者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认同感,使这些部门主管能够认真执行他们的职责以及与其他部门主管合作。CSa也为内部稽核人员与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的沟通创造了条件,使得主要控制流程能够得到全体人员的仔细审查和汇总,从而更有效、更恰当的运用有限的审计资源。此外,在研讨过程中,员工的正直性、品德及相互信任程度等“软控制”指标也能得到反映。

(二)控制评估研讨会

控制评估研讨会主要是通过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状况进行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使之得到改善。控制评估研讨会的重要前提是公司具备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管理层希望通过控制评估研讨会来发现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与控制模型研讨会的区别在于:

1.控制评估研讨会对引导技巧的要求更高一些,尤其是有关控制流程的讨论;

2.控制评估研讨会的时间较控制模型研讨会短,因其不再需要进行培训与学习;

3.如果说控制模型研讨会是传统内审的替代,那么控制评估研讨会则是传统内审的补充。

一般情况下,研讨会由两名稽核工作人员担任引导者,通常是内部稽核部门经理和一名稽核部门员工。准备工作包括: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参加讨论者能够坦率、自由地进行交流;促进对CSa目标的共同理解。研讨内容包括对内控系统的优缺点的分析及如何帮助相关部门进行改进,以取得预期目标。

由于研讨形式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引导者所具有的素质和引导技巧成为CSa成功的关键要素。为使研讨会顺利有效进行,引导人必须熟悉公司的营运作业流程,且对控制评估概念有深厚的知识,因此最理想的人选莫过于内部稽核部门的人员。此外,引导人一方面要能够引导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知道如何鼓励较沉默的参与者发言,且避免让较多话者垄断整个局面。另一方面,引导人要确保有系统的讨论并能深入问题的核心,且定时综合所有的论点。

(三)研讨会的实施过程

CSa研讨会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1.获取企业管理层的支持。CSa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如果不能够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CSa的实施者就会陷入被动;

2.适当的规划。CSa的实施者应与企业的管理层共同制定企业的主要目标及为实现主要目标的支持性目标。规划应尽量的细致,包括准备研讨的问题、参与人员、实施日期、所需场所、资料等;

3.进行研讨会。研讨会的时间不宜过长,必须使与会人员能够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坦诚地彼此交流,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4.汇总研讨成果。CSa研讨会结束后,内审部门应根据讨论的工作底稿尽快进行分析汇总,送参与人员复核,提出报告初稿,送管理层审阅。

5.拟定改善方案。CSa的最后阶段是针对研讨会提出的问题,与最高管理层再开会讨论改善方案。由管理层决定优先顺序、改善方案。待正式报告出台后,分送所有的部门与CSa参与人员。

三、控制自我评估在实践中的运用

CSa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台湾光宝集团在公司治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的经验就是最好的例证。台湾光宝集团是台湾第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作为一家私人企业,其资金的取得来自大众的投资,因此,公司治理受到空前关注。光宝集团提出公司最大的责任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诚信为本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与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光宝集团的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转变:从传统的审核交易、单独稽核、与管理层互动、以流程为重点,发展到支持管理层自我评估。因而,内部稽核的角色也从公司的警察向管理的顾问转变。尤其是他们提出的“预防胜于治疗”的工作方针,适应了公司发展的需要。光宝集团在实践中运用CSa的主要经验有:

(一)内部稽核部门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具有较高的地位

光宝集团的内部稽核部门设立的层次在董事会之下,总裁之上。在公司对外年报的主要部门组织职能披露中,内部稽核部门排列在所有部门的首位,内部稽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评估及查核公司内控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所能达到的运营上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遵守情况,并适时提供改进建议。

光宝集团有30名稽核人员,全部是专职,并有较丰富的专业背景。内部稽核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保证了他们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内审中得不到被审部门配合与支持情况的发生,十分有利于CSa在公司内部的组织与开展。内部稽核部门与高层保持着畅通的信息通道。从制定计划到讨论改善经营的各种方案,都会请稽核主管参加会议,听取稽核发现的问题及建议。每季度的董事会,稽核部门都进行业务汇报。

(二)内部稽核计划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内部稽核部门每年都要申报全年的稽核计划。计划的重点围绕公司关注的风险。计划执行大致体现以下特征:①注重项目的知识积累,实现资源共享;②考虑由点带面的机动性,以节约稽核成本;③体现全面性,注意稽核的覆盖面;④事先预警,防患于未然;⑤加强通力合作,实现互动;⑥编制书面化的教学手册,加强自身的教育和训练,以提高稽核人员的素质;⑦注意对稽核对象的培训和沟通,以减少内耗、冲突,降低稽核风险;⑧回归自主管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通过详细的计划工作,光宝集团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稽核资源,又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三)内部控制从被动监管到自我评估,由组织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

CSa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和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共同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这使以往由内部审计对控制的充足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到全新的阶段,即通过设计、规划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由组织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

光宝集团的稽核人员在对项目稽核之前,往往对被稽核部门做一些告知。主管去现场之前,也要做一些沟通,认真听取被稽核单位的意见。有时被稽核单位主管还会指点稽核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事项,这样的互动为双方都带来了益处,被稽核部门对工作中的控制和风险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稽核部门的工作也常常得到受审单位的配合,保证了稽核工作的全面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在稽核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受审单位该提供哪些自检表,都有一定的程序规定。稽核结束之后,常常举行一个通报会。当地的主管要求中层干部参加,听取稽核人员的问题发现,然后陈述改进方案的时间表,由稽核部门进行跟踪,以达到最终完善目的。

四、实施控制自我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CSa在西方已经广受欢迎,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同样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CSa的引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成功的CSa不是简单的把大家召集起来讨论问题,而是要求大量的策划、组织、宣传、总结以及一些后续的实施工作等,如在会议前和与会者进行简单交流能够帮助引导者了解部门的工作目标、关键控制因素以及与会者的个性特征等信息,这样更有利于研讨会的顺利进行。

第二,选择合适的与会者。如果不能合理地选择与会者,CSa的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缺少了企业关键控制流程的人员的参与,就会影响对控制风险和控制环境的理解,进而影响重要控制的改善。

第三,必要时引入专家。CSa的引导者应该提前考虑是否需要某方面的专家来解决部分争议,有时引导会也需要请人来做笔录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记录会议要点并尽快出台报告。对研讨会讨论的问题做详细的记录,及时总结,尽快形成报告。

第五,仅仅评估是不够的。CSa仅仅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是不够的,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带来控制环境的改善。许多可能产生的风险根源于同一问题,因此适当改善某一控制或许能够替代几项成本更高的控制。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阻碍;对策

本文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成果(课题编号:ZHJY08-59)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信息素质 培养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分类号]G643

信息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研究生获得较强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以下特征:①对信息的需求和了解的兴趣与愿望更强烈,有坚定的信息信念,学习愿望强;②更善于感受、洞察与把握稍纵即逝的信息;③有高度的信息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④有一定的关于信息运用的知识基础;⑤掌握运用信息的方法、技术与技巧;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吸收、组织、创新、交流与消费信息;⑦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认识与利用的习惯;⑧具备信息传播、利用与交流的设施、设备等客观条件;⑨处于良性的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中;⑩能创造性地适应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具备创新信息与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做的改进,比如:以教学手段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讲授型模式;以教学方式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国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以教学对象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等。有时需要将几个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施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多种模式各有利弊。

1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设计

aDai信息素质教学模式是以激发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a、D、a、1分别代表了此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a-对象分析(objectanalysis)、D-方案设计(scheduledesign)、a-实践应用(practiceandapplica-tion)、i-评价与提高(assessmentandimprovement)。此教学模式以对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分析为起点,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进而对研究生开展学习与应用,最后对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并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做铺垫。做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实践促吸收、螺旋上升循环提高、全程辅导。对象分析是准备,方案设计是规划,学习与应用是落实,评价与提高是改进,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提高。

1.1对象分析: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对象分析是指对研究生获取信息的基础知识、必备的技能和观念,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在信息素质方面的兴趣取向和需求等方面作初步的调查分析与测定。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和创新(分别用a、B、C、D、e、F代表)六个层次。根据对研究生进行的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把每个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所掌握的情况与划分的六个层次中适应的层次一一对应,以此来确定研究生对信息素质每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1.2方案设计:量身定做,步步为营

方案设计是根据“对象分析”对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分层,结合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研究生不同需求的信息素质教学方案。研究生“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创新”六种层次表明其对知识点掌握的六种程度,学习方案目标则定为在原层次上向上进步一级或两级,例如,某位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为“信息知识C+信息观D+信息能力C”,那么他的信息素质教学目标定位为“信息知识D+信息观e+信息能力D”,或“信息知识D/e+信息观e/F+信息能力D/e”。

1.3实践应用:学用并行,双管齐下

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在讲授实用部分的理论时,教师可借助案例辅助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观念的提升。

实践是信息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素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掌握。实践应用也是aDai模式的重要环节,本环节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重点进行选择、检索、分析和综述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可以以任务情景的方式给研究生设置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应用,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让研究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在“理论学习一实践应用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循环提高(见图1)。

1.4评价与提高:不断扬弃,拾级而上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研究生对接受信息素质教学效果反馈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aDm的教学评价环节,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对老师的双向“互评”。

aDai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在学习之前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实践环节的表现以及任务情景的完成情况等;②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应用的恰当性、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

通过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改进。教师对研究生评价分析的结果为下一个阶段教师对研究生的定位、确定培养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强化的部分等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之后,师生对以后的教与学都会有一个新的定位――即提高的过程。

通过对象分析的准备、方案设计的规划、实践应用的落实以及评价提高的改进,a、D、a、i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教与学有机相连、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形成信息素质教学循环提高、螺旋生长的模式。

2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案例讲授

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关案例辅助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性作用贯穿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全局着手,通过选择案例、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组织讨论、总结发言等来为研究生任务的完成提供指导、复习给予帮助、自学制定计划,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习的思路,引导学习的方法,设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保证研究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

2.1.1选择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等原则。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近年来学院中标立项的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查新检索、科研成果鉴定、定题跟踪、信息调研,也可以是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经验和研究生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参考有关行业资料。经过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案例逐步积累,形成例库,方便以后的教学,但要定期对案例信息更新和维护以及对案例库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

2.1.2确定组织形式在确定案例之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课堂讲授,笔者提倡案例示例解析法组织形式和案例研讨评析法组织形式。

案例实例解析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阐明当堂课讲授的中心内容或某一知识要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去认识、理解和掌握。

案例研讨评析法指教师在讲到某一个问题时,将与之相关的案例抛出来,提出相关问题(疑点、难点),通过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分析,研讨和解疑,使研究生积极思考、吸收消化教学内容、化解疑难。这种方法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3组织讨论(主要是针对案例研讨评价法组织形式)研究生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案例本身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另外,讨论还可以暴露研究生平时不注意的关键细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研究生彼此的补充,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1.4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做出总结与评价,总结时要归纳研究生讨论的观点,结合案例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调整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加深研究生的记忆,掌握重点;对研究生讨论中不深入、不清楚的问题再次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肯定讨论中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或存在的问题。

2.2实践任务

类似的问题会在信息素质应用中重现,并且在信息素质应用中出现类似问题时可以用相似的方式处理,在实践中设置任务情景可以为信息素质的应用的适用性提供经验指导。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师一生、生一生创设了优良的交流、学习环境。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交流、学习平台以及知识传播的载体和媒介为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方便。研究生信息素质任务情景实践过程如下:

2.2.1进行分组根据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层次性特点,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分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其所在层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可在课堂或通过博客、e―mail、QQ、BBS、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经验、技巧等,并且要在提交的任务结果中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研究生间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践,并且可以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最后,为教师案例教学提供资料来源。

2.2.2确定任务情景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信息素质状况确定任务,如:撰写检索报告、产品说明、科技报告、综述、论文等。情景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小组成员所在的专业及其今后的发展,可以设置与科研相关的情景,如:某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状况;也可以设置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情景,如某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2.3观察任务完成过程和表单填写教师设计一份有关任务完成过程的表单,研究生从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要一一填写,教师要观察研究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状况要有宏观的掌握;另外,通过表单的填写,教师可以从微观上掌握每个小组甚至小组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

2.2.4提交任务结果研究生把任务的结果以检索报告、科技报告、产品说明、综述、论文等形式提交给教师或保存在网站、博客等中,可供研究生课下学习,任务结果可以作为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来源。

2.3互评成果

每个小组以小组代表的形式把任务完成过程和成果以及心得、体会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提出问题,并且小组成员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作用,必要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研究生成果展现、讨论结束后,师生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对研究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填写的表单、提交的任务结果、展现的任务成果、讨论的结果等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定性要针对到每个小组成员,定量方面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本次任务情景的选择、给予指导等的方面给予评价,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表。

阶段性“互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对课下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视度,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互评”可使师生更好的相互理解,为培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教与学的默契打下基础。

3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3.1以研究生为中心

首先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本情况做调查分析,在了解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础、对信息素质内容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然后用对应设计的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对应表来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的掌握状况做具体的定位,最后针对对应的基本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进学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可以使每个研究生的兴趣有所发挥,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

3.2以实践促吸收

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变为了课堂案例讲授、任务情景实践、成果展现、“互评”提高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原课程中重知识传授的局限,研究生课上和课下增多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知识更好地吸收,并且有教师及时纠正,增加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提高的速度,并且对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是实施信息利用和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培养措施。

3.3螺旋上升循环提高

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通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每一次分析和评价,总结分析研究生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变化,再通过以后多届研究生信息素质实践课程的不断提高使aDai模型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形成在国内外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领域具有推广实践意义的aDai模式特征及经验,并对同类公共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3.4全程辅导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是针对拥有实际岗位任职经历的学员,以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继续教育。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员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和提示,促使学员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例定的客观事实和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发表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启发式教学方法。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是从学员岗位工作实际需求出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性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学员拓展思维,借鉴经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案例教学重在创设仿真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岗位任职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订方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二是主体性。案例教学充分反映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体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三是互动性。案例教学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分析讨论,形成热烈的、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

2.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般而言,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以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为起点;以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为重点;以课后作业实施,提供分析报告为成果的形式开展。通过深化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员应按照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中的案例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创作情境和教学提问设计三个环节,明确案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学步骤布置案例,向学员下发案例文本,提出角色扮演形式,明确案例预习要求,提供基本参考资料,指导学员课前学习,使学员熟悉案例的基本情况,顺利开展分析与研究。2.2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在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剖析、研讨交流和总结讲评三个方面。案例剖析:教员通过讲解案例,明确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示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员思考,强化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研讨交流:针对案例中的矛盾和问题,教员引导学员发表不同看法。研讨交流强调课堂互动性,教员要根据学员的反应情况进行适时引导,通过学员与学员间不同观点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为学员提供充分表达见解的平台,深化案例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总结讲评:教员对学员的发言、交流、辩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开展讲评工作。讲评侧重于课堂教学组织和学员讨论效果的评价。教员应组织学员整理个人阐述观点,分析其他学员阐述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和补充,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效果。2.3课后案例作业,提供分析报告。教员指导学员撰写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对案例教学成果的检验。在经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员的引导、学员间的积极讨论和教员的总结讲评后,学员对案例中的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员指导学员进一步完善修改案例作业,提供作业分析报告,进一步拓展学员对案例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员学习成果的转化能力。

3.提高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3.1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选择与编写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取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员参与兴趣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员可以从研究领域内现有的案例中挑选适合教学的经典案例,也可以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在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新案例。案例选择与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不能凭空编造,最好能贴近学员工作实际,或者从学员工作实践中挖掘,案例要突出矛盾与问题,情节设置要合理,才能使学员感受更为真实,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学习,有效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新颖性。紧跟时展形势,与时俱进,关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三是代表性。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同一类或类似问题具有同样的指导和推广作用。3.2增强教员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员作为组织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筹划不好,无法达到案例教学要求,更不能有效提升任职教育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员的更高要求,需要增强教员的组织与引导能力。一是深入案例研究。教员应根据学员实际需要,精选实用案例,深入开展案例研究,准确把握案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二是组织交流发言。交流发言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员要以问题为中心,在交流发言前提出相关要求,激励学员全员参与交流,对于争论,加强引导,控制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和进度。三是进行归纳总结。教员对于案例教学全过程的总结应简洁明了,有理有据,便于学员思考和比较方案的优劣。通过归纳,帮助学员梳理案例中学到的新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开展工作的新方法等内容,重在启发学员思路,深化学员思考,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提升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任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员是“导演”,发挥组织者的引导作用,学员是“演员”,展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任职教育学员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处理过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员要从学员主体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发挥学员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问题。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编排按班组作业,增强荣誉感,促使每名学员都积极准备,为团队建设作贡献。课前引导学员认真准备,根据教员布置情况,提前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经验开展研究,形成个人观点并具有理论支撑,班组研究形成初步研究报告;课堂上引导学员紧跟教员教学思路,对案例中研究的问题积极发言,阐述个人观点并对其他学员的观点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员结合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分析结论,进一步完善细化报告。通过案例教学全过程有效实施,提高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促进知行合一,为提高任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4提供案例教学信息的管理与整合。开展案例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参考资料,提供的有效参考资料越多,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得就越充分,因此应注重积累案例教学资料,对案例教学提供信息化管理。以开设网站、内部存储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案例教学资料库,提供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持线上线下学习,确保学员随时开展学习交流。对于每次开展的案例教学,对案例教学信息进行整合。记录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及课后作业评判等,重点记录学员讨论交流过程,有助于分析学员知识掌握情况、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和案例教学组织效果,以便教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促进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逐步提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军,任安民.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中教员角色的定位[J].中国军事教育,2011(5).

[2]党建武.对搞好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7).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园本教研同伴互助构建平台

教师的互助与合作是推进园本教研的有效手段,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整个幼儿园园本教研水平的基础。只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研究,不能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同伴互助就是教师集体之间经常进行切磋与协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取得进步。

一、构建教研共同体,推进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建立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离开教师个人的力量,幼儿园的教学改革不可能实现,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不是教师们各自为战,而是群体合作研究,建立教研共同体,互相协作,依靠团体的力量深化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研究的合作方式。

(一)共同发现问题。传统的教学研究是以从上而下的方式开展的,经验源于教师,问题源于研究者,而课程改革下的园本教研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相融合的方式开展的,是教师全员参与,群体互动的。如教师尝试进行探索式主题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引导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并在每周进行“闪光的主题故事交流”、“我们的发现”、“主题活动中我们的收获”等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解决主题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共同设计方案。根据对研究问题的把握,我们改变了以往个体思考设计方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经验、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等进行课前的思考,尽可能多地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同设计方案,让课堂的组织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如在认识洗衣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模仿洗衣机洗衣过程的动作感兴趣,就想尝试组织韵律活动“洗衣机”。这一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学素材找到了,但如何进行实施,仅凭教师的个体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组织音乐课题组的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思考,并一同设计活动方案。由于集中多人的智慧,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在幼儿经验的准备、场地的安排、教学互动、形式上的安排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构思。因此设计的方案很完整,教师执行活动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

(三)同伴互助,交流反思。找到问题后制订方案,怎样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师的反思非常重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进行反思,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剖析问题,达到共同提高。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同伴互助及反思的方法。

1.经验共享。教师进行一课多例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后进行课例分析,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第一轮——原方案下的课例交流,在共同反思后再尝试。第二轮——改进后的课例交流片段。第三轮——再次改进的课例交流片段。最后二轮——集体反思总结和提升好的策略和方法。运用课题实施记录表进行交流,让教师互相交流自己执教活动中的体会,无论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都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在互助的反思中获得共同的提高。

2.真诚沟通。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教研,通常是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轮流发表意见,再由组织者归纳、小结,形成结论。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固然能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但不能引发教师对问题深层次、多方向的思考,不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改实验中的教学研究,需要一种思维碰撞、语言交锋的研究情景,只有真正做到实话实说,才能促进研究者心灵沟通,情感相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才能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沙龙似的对话交流研究方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采用这种方式,可探讨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

3.理论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反思进行理论的提升,集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围绕一次反思,引导教师收集相关的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这样可以节省教师收集资料的时间,而且同一个研究内容,教师搜索的渠道不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信息分享能很好地丰富研究的内容,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如在音乐课题的研究中,让教师围绕课题的一个内容寻找相关的理论文章,建立课题理论资料库。互荐优秀的网站,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

二、创新合作研讨的形式,促进共同提高。

(一)彰显个性的头脑风暴式研究。头脑风暴式研讨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改变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工作中。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如我们曾开展了一次“画音乐”的头脑风暴设计和研讨活动,全园分组,经过了“个人头脑风暴”、“小组头脑风暴”,最后集体交流中,有整合式的音乐主题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电脑游戏音乐的运用,还有现场音乐画等大胆富有创意的设计,各组发言者作精彩的陈述。整个过程,研讨氛围热烈、轻松,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研讨。

(二)思想碰撞的辩论式研讨。辩论式研讨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或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过程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们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辩论式研讨不是直接告诉教师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而是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激发教师在原有经验上的认知冲突,在辩论、驳斥中树立观点,在交流思考后形成新的认识,在激烈辩论、主动思考中进行自我知识体系建构。教师不仅能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还能使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和发展,培养反思精神,发展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掌握对教学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实践情景中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问题。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9

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试验设计

本研究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07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将该班学生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指导书―每个学生独立实验―教师检查实验结果”模式,教师、教学大纲均与pBL组相同。pBL组实验教学以实际工程概预算为背景进行设计,以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为手段,以工程概预算网络论坛为平台组织实施,着力加强实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案[34]如下:(1)学生分组。依照pBL的教学理念将其细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7~8人,选定组长1名,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2)问题构建。根据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了二个实验,一个是某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另一个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土木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工图预算的误差要限制在±5%以内,报标报价的策略则要体现出竞争性。(3)小组自主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主试验,并通过工程概预算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与小组内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互动交流。每小组要进行2~3次集中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要逐一陈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4)课堂讨论。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小组长汇报各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和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5)总结与实验考核。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施工图预算成果占50%,实施方案文件占35%,口头报告占15%。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成绩对比pBL实验组和LBL对比组的实验成绩统计结果如下:pBL实验组31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绩优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对比组3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见,pBL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高于LBL组,表明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显著。

2.pBL平台的交流互动情况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预算论坛提出的pBL网络平台互动信息质量类别[58]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pBL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中,pBL组的交流互动共计390次,其中属于一般解释和反馈(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讨论,对话内容不体现“组织、分析、反应、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的占42.6%,属于提出和澄清问题的占16.4%,属于组织意见(由书籍、网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组成员的意见)的占15.1%,属于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的占8.5%,反思小组成员合作的占6.7%,属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属于复杂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的占2.8%,属于提出独特见解的占2.1%。可见,pBL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在对比试验教学结束后,我们对pBL组的31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互动性等方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不仅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培养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密切地联系到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老师辅导,最终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工程预算的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做好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交流研讨会实施方案篇10

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试验设计

本研究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07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将该班学生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指导书―每个学生独立实验―教师检查实验结果”模式,教师、教学大纲均与pBL组相同。pBL组实验教学以实际工程概预算为背景进行设计,以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为手段,以工程概预算网络论坛为平台组织实施,着力加强实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案[34]如下:(1)学生分组。依照pBL的教学理念将其细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7~8人,选定组长1名,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2)问题构建。根据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了二个实验,一个是某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另一个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土木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工图预算的误差要限制在±5%以内,报标报价的策略则要体现出竞争性。(3)小组自主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主试验,并通过工程概预算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与小组内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互动交流。每小组要进行2~3次集中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要逐一陈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4)课堂讨论。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小组长汇报各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和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5)总结与实验考核。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施工图预算成果占50%,实施方案文件占35%,口头报告占15%。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成绩对比

pBL实验组和LBL对比组的实验成绩统计结果如下:pBL实验组31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绩优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对比组3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见,pBL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高于LBL组,表明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显著。

2.pBL平台的交流互动情况

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预算论坛提出的pBL网络平台互动信息质量类别[58]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pBL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中,pBL组的交流互动共计390次,其中属于一般解释和反馈(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讨论,对话内容不体现“组织、分析、反应、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的占42.6%,属于提出和澄清问题的占16.4%,属于组织意见(由书籍、网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组成员的意见)的占15.1%,属于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的占8.5%,反思小组成员合作的占6.7%,属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属于复杂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的占2.8%,属于提出独特见解的占2.1%。可见,pBL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教学效果调查分析